古代文学论文

时间:2019-05-15 09:0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文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文学论文》。

第一篇:古代文学论文

目 录

中文题目、摘要、关键词„„„„„„„„„„„„„„„„„„„„„„„2

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2 正文

一、关羽的生平、性格特点„„„„„„„„„„„„„„„„„„„„„3

二、《三国演义》中对关羽进行“义绝”塑造的原因„„„„„„„„„„4

三、从普通武将成为“武圣”的神化之路„„„„„„„„„„„„„„„5

注释„„„„„„„„„„„„„„„„„„„„„„„„„„„„„„„„8

参考文献„„„„„„„„„„„„„„„„„„„„„„„„„„„„„„8

《三国演义》中 “义绝”关羽的“神化”之路

摘 要:《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批深入人心的形象,其人物塑造的笔法凌厉,用短短的几句话就能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对本书主要人物之一的关羽,作者更是采用了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从而使得关羽成为古今妇孺皆知的名将。至此以后,关羽便走上了他“神化”的道路,被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封,最终成为与“文圣人”孔子并称的“武圣人”。

关键词:《三国演义》 关羽 义绝 神化

Ultimate loyal character, Guan Yu’s apotheosis way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bstract, It is created interiorizing that a groups of image are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It’s characters brushwork deeply, With a few words can make book’s character have vivid.Especially to book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of Guan Yu.The author is adopted a variety of descriptive methods to shape him.So make Guan Yu become everyone knows General since ancient to now.Since then Guan Yu took him apotheosis way, And every dynasty emperor constantly conferment him.Finally, Let him become like the Confucius same as saint.We call him as heroic saint.Keyword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Guan Yu, Ultimate loyal character, apotheosis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毫无疑问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其自问世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如今更是成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背景是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84年)到司马氏统一三国(公元280年)这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其中书中所塑造的“三绝”更是深入人心,而“三绝”之一的“义绝”关羽成为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封的典型,最终从一名普通的武将成为近“神”的“武圣人”。

一、关羽的生平、性格特点

历史上的关羽(?~219)并没有详细的生平家世记载,只有《三国志》中一言记载道:“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①《三国演义》中第一回则借关羽自己口中解释了他的出身:“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依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关羽应该原本只是河东解良的一个普通百姓,因为杀人犯了法四处逃难才得以遇见刘备。而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光辉的时期的一个开端。自“桃园三结义”后,他一直忠心跟随刘备,这才有了后来《三国演义》中的“斩黄巾首立功”、“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以及最后的“败走麦城”。尽管其中很多情节是《三国演义》虚构出来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关羽确实是历史上的一员虎将,但绝不是《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那么“智勇双全”。

就关羽的性格而言,从《三国演义》中不难看出,我们顶礼膜拜的“武圣”不只有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义两全,其实也有着阴暗的一面。《三国演义》的第六十五回:当马超归降刘备的消息被关羽知道后,关羽上信刘备,想要从荆州入川与马超比武,吓得刘备一身冷汗。而后,还是诸葛亮深谙关羽的脾气性格,写了封回信赞叹关羽是美髯公绝伦超群,马超只不过是和张飞一样猛将而已。关羽将诸葛亮的书信遍示宾客后,这才打消了“入川比武”的念头。而第七十三回:刘备进位汉中王,在蜀中册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将”。派费诗去荆州封赏关羽,而当关羽知道是将他与“张、赵、马、黄”四人共称时,关羽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断然拒绝了刘备的封赏,最终还是费诗的一番说教,并将他称为刘备一般的人物,关羽才欣然拜受印绶。其实我们不难看出,一向以“义”字当先的关羽,并不是嫌弃黄忠老迈而不屑与他为伍;而是因为在他带兵攻打长沙时,黄忠曾是他的手下败将,以 关羽的自傲,焉肯与自己的手下败将同位而称?所以他才不能接受和黄忠一起同为“五虎将”。至此也不难看出关羽并未“义”待黄忠。②反而尽显关羽性格中的自傲、自负,而这也是他最后失掉荆州,败走麦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他对待不如自己的同僚与盟友,也缺乏起码的尊重,虽说没有永远的盟友,但是关羽恃才傲物,盛气凌人,对待盟友,动辄恶语相向。充分体现了他性格的“刚而自矜”——刚强而骄矜(自高自大)。刚强固然是优点, 但也须看场合和对象,不能时时处处一味刚强, 否则便有可能误事;骄矜则是一大缺点, 对于独当一面的统帅或政治集团的领袖, 甚至是致命的弱点。③

二、《三国演义》中对关羽进行“义绝”塑造的原因

谈到关羽的形象,人们自然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三国演义》第一回对他外貌的描写:“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而“义绝”形象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刻画的“三绝”之一,把关羽塑造成一个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从古至今,圣哲贤人、英雄豪杰成千上万,只有关羽的地位如此显赫,如此得人心,应该说不是偶然的,这有着深层次的伦理道德原因,关羽形象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尤其是伦理文化,因而堪称民族文化孕育的忠义英雄,代表了普通民众的伦理道德倾向。④

所以《三国演义》中对关羽进行“义绝”塑造的原因不外乎是两点:一,作者罗贯中个人对于关羽的钦佩。二,借关羽所具有的忠义,即普通民众的伦理道德来对罗贯中所处的时代的讽刺。

虽说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并不像是罗贯中笔下的那么智勇无双、忠义参天,甚至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是对刘备过于愚忠了。但就当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而言,确实是让人肃然起敬。尤其是当刘备在徐州被曹操击败投奔袁绍,他为曹操所擒,并被曹操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后替曹操斩杀颜良后又被封为汉寿亭侯。但就算是曹操如此器重礼待,关羽也始终是心系刘备,其回答张辽的一段话我们便不难看出。既而辽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⑤《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刘备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同年秋,关羽水淹于禁七军,杀庞德,降于禁,威震华夏。但面对孙权的求婚,关羽大骂孙权是贼寇并严词拒绝了这门婚事,孙权知道后大怒。后来趁关羽北伐襄阳、樊城,袭击荆州。3 表面上看来,关羽的拒婚并谩骂孙权似乎是违背了刘备同诸葛亮制定的“联吴抗魏”的策略,实则不然;因为在关羽看来,刘备是汉中山靖王之后,是正统的汉朝皇室后裔,他起兵是理所应当的,是正义的,因为他是为了匡扶汉家社稷。而孙权尽管雄踞江南,兵强马壮,但是说到底,也不过是瓜分汉朝天下的一个乱臣贼子,同曹操无异。所以,他拒绝与孙权联姻,实际上就是对刘备的忠心。如此忠义,相信确为当时世之表率,令人钦佩,相信这也就是罗贯中为什么会为关公虚构出千百年脍炙人口的“千里走单骑”与“过五关斩六将”吧。这两个情节或是罗贯中有感于关公的忠心而虚构,但真正将关于塑造成“义绝”的情节当是《三国演义》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尽管此情节是罗贯中虚构的,但不容置喙的是也正是此情节成功地成就了关羽的“义”,从而塑造了关羽千百年来人尽皆知的“义绝”形象。清初人毛宗岗曾这样描述关羽形象:“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思之谊重。„„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⑥并将关羽定义为“义绝”。

而联想到罗贯中身处于元末明初的时代,一边是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另一边是自己理想不得实现,又面临身处二朝的尴尬局面,为中国士人传统伦理所不齿。所以,借史讽今,以抒己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加上他对于关羽的欣赏与钦佩,因此将自己不得实现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笔下自己所钦慕的人物,选择关羽作为“三绝”之一的“义绝”,从而进行脸谱式的塑造,也算是一位作者对自己的作品的一种个性化创作吧。至于最后的败走麦城,不降孙权而死,则算是“义绝”塑造中的最后的升华,悲壮,但是却令人一咏三叹,回味无穷。但不管怎么塑造,关羽也还是只是一个人的形象,也有着自身致命的性格缺陷。只是湖海散人或许不曾想到,在他身死以后,他所塑造的“义绝”关羽却被历代的统治者所重视,不断加封,走上了“神化”的道路,甚至成为了和“文圣人”孔子并称的“武圣人”,受百姓的朝拜与万世香火。

三、从普通武将成为“武圣”的神化之路

关羽生前最辉煌的时候,也不过官至“五虎将”之首、前将军、汉寿亭侯,假节钺,总领荆州七郡事务。死后追谥“壮缪侯”。这样官职,在当时并算不上是很高的官职,就“关、张、马、黄、赵”“五虎将”相比,其生前地位几乎相当,死后也都被追谥封侯。但关羽却从宋代徽宗在崇宁元年(1102年)加封他为“忠惠公”开始,一步步走向了他成为“武圣”的神化之路,到了清代宣宗,即我们熟悉的道光皇帝,于道光八年(1828年)加封他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其间700多年的时间里,关羽由人入圣,现在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信仰。

究其根本,主要原因有三点:一,关羽生前的“忠义”为当世所少有,后世所钦佩;二,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义绝”脸谱化塑造深入人心,从而掩盖了关羽真实性格的缺点,开始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三,后代统治者基于自己统治的需要,以及关羽“忠义”对百姓的影响,采取不断加封,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虽然没有《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的英武,也没有“千里走单骑”与“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经历,更没有“华容道义释曹操”的义薄云天,但却也有着不为曹操高官厚禄所动,封金吊印而投刘备,以及水淹于禁七军的忠义勇武。而这样一位武将,相信确实是动荡不安与尔虞我诈的东汉末年的一位令人尊敬的英雄。陈寿在《三国志》中直言记载“羽刚而自矜” ⑦。所以哪怕他有着很明显的性格缺点,但却仍是让后人所钦佩的。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前, 民间已有关羽崇拜, 佛教、道教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神化关羽⑧;但真正让关羽从普通人向“神”转变的,还是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提高关羽的地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树立关羽高出其他武将的武勇,并以此来体现他的“忠义”。《三国演义》中,名将如云,但关羽之奇勇神威更出于众将之上。温酒斩华雄,关羽便以万人敌的雄姿傲立于世。⑨但这也只是罗贯中对于塑造关羽“义绝”的一个开始而已,而随后的一系列虚构情节,无不是为了更加突显关羽的“忠义”。另一个方面,也是为和“三绝”中的“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形成侧面衬托,从而达到文学作品中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的文学化效果。罗贯中对于关羽“义绝”塑造可谓是不遗余力,即使如此,在《三国演义》付梓后的很多年里,民间虽对关羽“忠义两全”的“高、大、全”的形象顶礼膜拜,但却并未将他“神化”,只是视作一位伟大的英雄来崇拜,却为关羽神化奠定了基础,而宋徽宗则是第一个将关羽推上“神坛”的人。当时的大宋王朝正值内忧外患之际,面对无法改变的羸弱局面,宋徽宗选择将希望寄托给了历来被百姓所崇拜的关羽。他加封关羽为“忠惠公”,想通过突显关羽的“忠”,达到鼓励百姓和大臣效忠自己,与金人作战的效果,从而解决当时的矛盾。自此以后,历代统治者都不断加封关羽,以期用这种手段加强对百姓的信仰控制,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但三国时期这么多的文臣武将,为什么这些统治者偏偏选中了关羽呢?其实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关羽作为最初跟随刘备一起起事的人之一,不仅有着万人莫敌的大将 风范,更难得的是较张飞而言,他亦有谋略,明事理。即使是当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而投奔袁绍,他被曹操所擒时,仍提出“不降曹操,只降汉帝”;到后来的封金挂印而弃曹投刘;到最后的败走麦城,不降孙权而死;这些都显示了他对刘备的忠心。而桃园结义,不杀马失前蹄的黄忠,也无不彰显他的义薄云天。这样的“忠义”精神,显然是千百年来统治者所倡导的儒家伦理道德中的优秀品质,倘若百姓能以此为榜样,统治者又愁自己的江山不稳?所以,层层加封,也就是理所应当了。

即使如此,《三国演义》仍是关羽走向“神坛”不可或缺的桥梁。倘若没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对关羽进行“义绝”的脸谱化塑造,关羽义薄云天的形象也不会得以让世人所熟悉,更不会成为妇孺皆知的大英雄,也就无从谈起千百年来被百姓所景仰了。恰恰百姓的这种景仰,直接让关羽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从而被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封,一步步将他“人性”的一面消磨殆尽,却大肆宣扬他的“神性”,最终走上了“神坛”,成为人们心中那个理想化的人。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源自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绝”形象,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义绝”塑造,关羽走上“神坛”的路途或未可知。但就关羽“神化”的历史进程而言,则是上至封建君主,下到黔首百姓,旁至三教九流,以及其它各种宗教等各种社会力量,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关羽的由人入圣,虽是由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义绝”形象为基石,但却是千百年来,社会的各种力量相互交织促进而成的。

总的来说,关羽作为历史上一名功绩彪炳的武将,确有他的独到之处,值得让后人尊敬。但他并不是我们现在普通百姓所熟知的那位“武圣人”,因为他性格中的盛气凌人、刚而自矜都是造成他最后兵败身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是到了明朝,在罗贯中的笔下,作者过于夸大了他身上的“忠义”,但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中对于塑造“义绝”这一典型人物的需要,是一种人物艺术化的手法。至于后来历代统治者出于自己统治需要的目的,对关羽进行层层加封,则更是一种政治手段了。这对于我们以客观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正确认识一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都是有阻碍的。因为他们都是竭力宣扬他符合自己需要的好的方面,而掩盖了他不好的那一面。所以,关羽能从《三国演义》的“义绝”一步步走上神坛,成为“武圣人”,其实都是人们理想化的主观认定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夸大,已经政治目的的需要共同促成的。注释:

①⑤⑦[晋]陈寿 撰 [宋]裴松之 注.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6,560,567 ②席东京.英雄的末路——浅谈关羽、张飞的性格差异与缺陷[J].古代文学研究(文教资料)2009(6),下旬刊

③⑧沈伯俊.民族文化孕育的忠义英雄——论关羽形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第6卷 第4期

④王春梅.义绝——雅俗文化交融整合的关羽形象[J].大众文艺(文史哲)⑥[清]毛宗岗.读三国志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

⑨杨旺生.论关羽形象的“类神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参考文献:

【1】[晋]陈寿 撰 [宋]裴松之 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清]毛宗岗.读三国志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蔡东藩.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后汉演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5】席东京.英雄的末路——浅谈关羽、张飞的性格差异与缺陷[J].古代文学研究(文教资料),2009(6)

【6】王春梅.义绝——雅俗文化交融整合的关羽形象 [J].大众文艺(文史哲)

【7】沈伯俊.民族文化孕育的忠义英雄——论关羽形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8】杨旺生.论关羽形象的“类神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9】郭若鑫 赵岩.试论《三国演义》关羽形象类型化与多样性的统一——对于关羽“义绝”形象的补充[J].大众文艺(文史哲)

【10】刘海燕.民间传说中关羽形象塑成探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11】韩红宇.《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关羽人物形象之比较[J].电影评介(文学长廊)【12】孙波.浅谈《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塑造[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13】李惠明.传神文笔写关公——关羽艺术形象神圣化之历史变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2)

第二篇: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以下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你参考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 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 6 柳永词的雅和俗 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 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 14 《水浒传》主题辨析 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 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 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 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 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 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 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 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 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 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 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 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 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 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 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 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 42 论二晏词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 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 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 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 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 50 贾谊论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 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 53 汉乐府诗分析 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 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 62 《西厢记》的传播 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 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 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68 牡丹亭》的传播 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 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 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 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 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 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 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91 论归有光的散文 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 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97 《金瓶梅》人物论 98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101 论纳兰性德词 102 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103 《桃花扇》人物论 104 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105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106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107 论易安体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10 论晴雯形象的人性内涵 111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 112 关汉卿性格浅析 113 王维诗中的禅趣 114 浅析王熙凤的理家才能 11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116 试析《红楼梦》人物——惜春 117 浅谈《莺莺传》的写情艺术 118 论《窦娥冤》的艺术特色 119 论苏轼元佑时期的创作特点 120 浅论范进中举 121 浅论林黛玉的性格 122 苏轼词浅析

浅析古人交友之道及现实意义 124 浅析陶渊明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125 论陶渊明的矛盾思想 126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 127 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128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129 杜甫诗浅论

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

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132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133 论晴雯

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变化 135 薛宝钗形象塑造浅析 136 论李白的山水诗

《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 138 陶渊明与鸟(酒、自然等)139 王熙凤形象浅论

浅析辛弃疾词中的豪壮之气 141 论稼轩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142 浅析唐代诗人笔下的闺怨诗 143 浅谈《金瓶梅》的讽刺艺术 144 浅论李贺的诗风及成因 145 浅谈陶渊明的人生价值观念 146 浅析薛宝钗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147 浅论王维诗中的禅趣 148 浅析鲁智深形象 149 论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150 浅论苏轼诗中的自然美 151 浅论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 152平儿形象分析

153 浅析大历诗风 154 浅论魏延的性格悲剧

155 浅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思想 156 论范成大的田园诗

157 论陆游作品中爱国思想的一贯性 158 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159 《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 160 《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161 《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162 《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163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164 《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165 《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166 《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 167 宋玉赋试论

168 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169 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170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171 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172 论蔡邕的碑体文 173 曹植诗风的衍变 174 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175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176 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177 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

178 《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 179 《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 180 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181 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182 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183 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 184 宫体诗的女性描写 185 论《文选》对诗的分类 186 论南宋雅词

187 《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188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 189 王维诗中的禅趣

190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 191 论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 192 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193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194 岑参边塞诗初探 195 论李白的梦诗 196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197 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 198 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 199 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 200 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 201 论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 202 论苏轼诗 203 论陆游的爱国诗

204 论辛弃疾词对清词的影响 205 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 206 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207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208 贺铸词的艺术个性 209 论诚斋体 210 宋末逸民诗初探 211 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 212 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213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214 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 215 《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216 《水浒传》的忠义观 217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218 猪八戒形象分析

219 论唐僧与孙悟空的矛盾冲突 220 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 221 《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 222 《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223 《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224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 225 论词在元明时期的衰落 226 宋江形象分析

227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228 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229 “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 230 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 231 论《西游记》的成书 232 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233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 234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235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36 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237 《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 238 《长生殿》的爱情观 239 《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240 《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241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242 论清诗的宗唐宗宋之争 243 论桐城义法

244 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 245 花间词的艺术成就 246 《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 247 论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 248 论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249 论清词中兴 250 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251 论常州词派的词学思想

252 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253 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254 论明清小说题材的嬗变

255 《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 256 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257 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 先秦部分

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2.月中蟾蜍嫦娥形象 3.共工形象两面性之我见 4.治水神话的蕴含

5.神话中的女性形象 6.《诗经》中的民族史诗

7.《诗经》是怎样反映二周时期的劳动生活的 8.《诗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几种手法 9.漫谈《诗经》对农村生活面貌的表现 10.《诗经》与妇女问题

11.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 12.“思无邪”辨

13.《诗经》对隋以前文学的影响 14.《诗经》与行役问题 15.《论语》写人技法初探 16.从《论语》看孔子其人 17.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18.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19.孟子“仁政”说评议 20.《庄子》浪漫主义特色评述 21.试论《庄子》的人生观 22.谈谈《劝学》的比喻和铺陈 23.浅议《左传》的行人辞令 24.《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 25.《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26.《左传》叙事的艺术成就

27.《左传》所写的女性 28.《左传》所写的正面女性 29.《左传》所写的反面女性 30.《左传》人物传记文学成就 31.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 32.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33.《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34.《离骚》兼《国风》《小雅》诗旨说 35.屈赋“兮”字解 36.屈赋对汉赋的影响

37.中国最早的咏物诗——《橘颂》 38.屈原《九歌》的浪漫主义 39.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 40.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 41..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42.荆楚文王考

43.“庄周梦蝶”的悲剧内涵与哲学指归

汉魏六朝文学

44.试论贾谊的政论散文

45.贾谊骚体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 46.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47.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和刘邦的

48.司马迁是怎样处理史实与文学手法的关系的 49.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50.《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 51.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 52.《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说

53.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 54.汉乐府民歌对《国风》的继承与发展 55.《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6.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 57.汉代女性的文学创作 58.汉代的宫怨文学创作 59.《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 60.《神记》故事情节的几个特点 61.《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 62.谈谈中古时期的几篇书信体抒情散文 63.三曹诗歌比较举偶

64.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65.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 66.曹操乐府诗评说 67.曹操其人与其诗 68.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69.曹植诗歌艺术性初探 70.略论曹植的《洛神赋》 71.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 72.《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情感分析

73.自然、真淳、和谐——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74.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75.从陶渊明生命历程看桃花源思想的形成 76.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风貌 77.说陶诗的平淡与醇美 78.陶诗抒情手法管窥

79.从陶渊明的田园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 80.隋以前骈体文的发生与发展

81.以礼闲情的爱情佳作——评陶渊明的《闲情赋》 82.士与仕的夹缝里——从西方心理学看魏晋风度 83.钟嵘“建安风骨”的主要内容 84.阮籍的身世及其《咏怀》诗 85.试论左思的《咏史》诗 86.论左芬的文学创作

87.南朝诗歌“有句无篇”的研究

88.谢灵运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89.谢脁对近体诗律的探索与贡献 90.《诗品》评价标准的得与失

91.陆机文学思想的价值 92.六朝骈文的对偶艺术 93.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比较

94.浅议鲍照乐府诗的“俊逸”特色 95.“永明体”与“宫体”的承传关系

96.“颇学阴何苦用心”——学习阴铿、何逊的诗 97.读江淹的《恨赋》、《别赋》 98.评钟嵘对鲍照、嵇康诗的评论 99.学习《文心雕龙》札记X则 100.刘勰论诗与儒家诗论之比较

唐宋文学

101.隋以前小说发展概况综述 102.四杰对唐诗的贡献

103.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104.王维心态研究

105.王梵志诗歌的独特内涵 106.李白与盛唐 107.杜甫心态与唐代社会

108.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

109.韩愈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意义 110.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111.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 112.李商隐诗歌的社会价值 113.晚唐诗扫描 114.唐传奇的历史价值

115.从陈廷焯、王国维的评价再看李词 116.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 117.从《人间词话》看姜夔词 118.唐传奇的文学价值 119.李冶的文学创作 120.薛涛的文学创作 121.鱼玄机的创作

122.边塞诗的成就与西北开发 123.浙西词派及其词人简述

124.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 125.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126.黄庭坚诗歌接受阐义

127.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 128.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 129.朱淑真的艺术生命

130.试论宋诗中杭州民俗的描写及其表现 131.严羽的诗歌理论 132.论张先的慢词

133.宋代的歌妓词

134.“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游戏文字为诗”浅论 135.论婉约词的风格 136.论豪放词的风格 137.萧观音文学创作

元明清文学

138.明代小说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

139.张南庄《何典》研究 140.凌蒙初与“二拍”研究 141.冯梦龙与“三言”研究 142.陈忱及《水滸后传》的研究 143.李汝珍《镜花缘》的研究

144.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 145.论《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形象

146.论弹词小说《再生缘》中四位女性形象之对比关系 147.浅论凌濛初《二拍》之盗贼观 148.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149.浅论李渔的人生观在小说中的体现

150.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

151.试论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禅趣

152.历史、虚构与《镜花缘》 153.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154.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155.《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 156.论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

157.“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 158.一个仁慈而辛苦的救赎者一一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 159.最小也是最大的道德劝惩者一一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 160.两对位势悬然却下场略等的母女一一赵姨娘探春及凤姐巧姐漫议

161.度人与救世一一疯僧与刘姥姥形象的不同意蕴 162.从大观园到贾府而不是从贾府到大观园 163.贾宝玉同性恋倾向诠释 164.《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心理构件 165.论《花月痕》

166.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

1、《山海经》艺术形象的原型意义

2、月中蟾蜍嫦娥形象

3、共工形象两面性之我见

4、治水神话的蕴含

5、神话中的女性形象

6、《诗经》中的民族史诗

7、《诗经》是怎样反映二周时期的劳动生活的8、《诗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几种手法

9、漫谈《诗经》对农村生活面貌的表现

10、《诗经》与妇女问题

11、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

12、从《诗经》看当时河洛地区婚恋风俗

13、试论《诗大序》文学思想与当时社会背景之关系

14、《诗经》与行役问题

15、《论语》写人技法初探

16、从《论语》看孔子其人

17、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18、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19、孟子“仁政”说评议

20、《庄子》的地域文化背景

21、试论《庄子》的人生观

22、谈谈《劝学》的比喻和铺陈

23、浅议《左传》的行人辞令

24、《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

25、《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26、《左传》叙事的艺术成就

27、《左传》所写的女性

28、《左传》所写的正面女性

29、《左传》所写的反面女性

30、《左传》人物传记文学成就

31、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

32、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33、《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34、《离骚》兼《国风》《小雅》诗旨说

35、屈赋“兮”字解

36、屈赋对汉赋的影响

37、中国最早的咏物诗——《橘颂》

38、屈原《九歌》的浪漫主义

39、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

40、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

41、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42、荆楚文王考

43、“庄周梦蝶”的悲剧内涵与哲学指归

44.简论时代宗教文化的特点

45.《诗经》产生时代及其地域考

46.论郑卫之音的风格形成及其特点

汉魏六朝文学

47、试论贾谊的政论散文

48、贾谊骚体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

49、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50、论《史记》人物传记的悲剧美

51、司马迁是怎样处理史实与文学手法的关系的

52、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53、《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

54、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

55、《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说

56、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

57、汉乐府民歌对《国风》的继承与发展

58.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59.论汉乐府民歌的写实艺术

60、《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61、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

62、汉代女性的文学创作

63、汉代的宫怨文学创作

64、《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

65、《神记》故事情节的几个特点

66、《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

67、谈谈中古时期的几篇书信体抒情散文

68、三曹诗歌比较举偶

69、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70、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

71、曹操乐府诗评说

72、曹操其人与其诗

73、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74、曹植诗歌艺术性初探

75、略论曹植的《洛神赋》

76、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

77、《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情感分析

78、自然、真淳、和谐——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79、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80、从陶渊明生命历程看桃花源思想的形成 81、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风貌

82、说陶诗的平淡与醇美

83、陶诗抒情手法管窥

84、从陶渊明的田园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

85、隋以前骈体文的发生与发展

86、以礼闲情的爱情佳作——评陶渊明的《闲情赋》

87、士与仕的夹缝里——从西方心理学看魏晋风度

88、钟嵘“建安风骨”的主要内容

89、阮籍的身世及其《咏怀》诗

90、试论左思的《咏史》诗

91、左思《娇女诗》与李商隐《骄儿诗》比较研究

92.论北朝文学的地位

93.《洛阳伽蓝记》的文学价值

94.佛教对志怪小说的影响

95、南朝诗歌“有句无篇”的研究

96、谢灵运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97、谢脁对近体诗律的探索与贡献

98、《诗品》评价标准的得与失

99、陆机文学思想的价值

100、六朝骈文的对偶艺术

101、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比较

102.《木兰辞》的文化阐释

103、浅议鲍照乐府诗的“俊逸”特色

104、“永明体”与“宫体”的承传关系

105、“颇学阴何苦用心”——学习阴铿、何逊的诗

106、读江淹的《恨赋》、《别赋》

107、评钟嵘对鲍照、嵇康诗的评论

108、学习《文心雕龙》札记X则

109、刘勰论诗与儒家诗论之比较

唐宋文学

110、隋以前小说发展概况综述

111、四杰对唐诗的贡献

112、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113、王维心态研究

114、论唐人的牡丹诗

115、李白与盛唐

116、杜甫心态与唐代社会

117、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

118、韩愈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意义

119、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120、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

121、李商隐诗歌的社会价值

122、晚唐诗扫描

123、唐传奇的历史价值

124、从陈廷焯、王国维的评价再看李词

125、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

126、从《人间词话》看姜夔词

127、唐传奇的文学价值

128.唐传奇对六朝小说的因与革

129.论唐传奇中人与物的互变

130.论唐传奇中佛道思想

131.从唐代墓志中看唐传奇中的门第观念

132、论花间词的美学意义

133、花间词与宋词的雅化

134、宋代都市文化对宋词的影响

135、边塞诗的成就与西北开发

136、浙西词派及其词人简述

137、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

138、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139、黄庭坚诗歌接受阐义

140、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

141.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

142、朱淑真的艺术生命

143、试论宋诗中杭州民俗的描写及其表现

144、严羽的诗歌理论

145、论张先的慢词

146、宋代的歌妓词

147、“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游戏文字为诗”浅论

148、论婉约词的风格

149、论豪放词的风格

150、南渡词人的文化心理探析

元明清文学

151、论元杂剧悲剧剧目的悲剧性及其文化内涵

152.论元杂剧对唐代文言小说题材的重写

153.窦娥冤》题材源流论

154.论《西厢》题材的流变及其意义

155.元杂剧与明清传奇题材选择比较谈

156.从元杂剧的经典结构看中国戏剧的叙事意识

157.从作品看元散曲作家的文化心态

158.论李杨爱情题材在元明清戏曲中的重写及其文化意义

159.从《井底引银瓶》到《墙头马上》

160.《倩女离魂》题材源流论

161.论《琵琶记》悲剧性及其文化内涵

162、论长篇小说在明中叶发展繁荣的社会历史原因

163、凌蒙初与“二拍”研究

164、冯梦龙与“三言”研究

165、陈忱及《水滸后传》的研究

166、李汝珍《镜花缘》的研究

167、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

168.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形象流变论

169.论关羽形象在历史社会文化中的积淀与变异

170.《水浒传》女性形象论

171.论《水浒传》中的血腥描写及文化意义

172.《水浒传》与传统侠文化

173.《水浒传》小说与影视剧艺术得失比较论

174.论《西游记》的佛教文化内涵

175.《西游记》结构艺术论源

176.从《西游记》到《大话西游》

177.论三言二拍婚恋题材对明清言情小说的影响

178、论《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形象

179、论弹词小说《再生缘》中四位女性形象之对比关系

180、浅论凌濛初《二拍》之盗贼观

181、论明清戏曲作品中的游侠形象

182、浅论李渔的人生观在小说中的体现

183、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

184、《聊斋志异》婚恋问题新探

185、历史、虚构与《镜花缘》

186、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187、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188.从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看《牡丹亭》题材的张力

189.沈汤之争与中国戏曲观念的嬗变

190、《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

191、论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

192、“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

193、一个仁慈而辛苦的救赎者一一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

194、最小也是最大的道德劝惩者一一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

195、两对位势悬然却下场略等的母女一一赵姨娘探春及凤姐巧姐漫议

196、度人与救世一一疯僧与刘姥姥形象的不同意蕴

197、从大观园到贾府而不是从贾府到大观园

198、贾宝玉同性恋倾向诠释

199、《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心理构件

200、中国戏曲宗教意识的世俗化

201、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

202.明清才子佳人形小说叙事模式及其文化成因

203.从唐传奇到《聊斋志异》:题材的重写与创新

204.从《聊斋志异》婚恋奇缘看作家的创作心态

205.论《醒世姻缘》的醒世意义

206.《桃花扇》的结构艺术论

207.“桃花扇”的象征性及其艺术功能

208.《长生殿》题材的流变与创新

209.论梅村体的叙事艺术

210.论袁枚的性灵说与性灵诗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

课程论文

姓名:陈娜玲 学号:208324 专业:汉语言文学

任课教师:王萍

成绩:

目录

一、山水田园诗歌的起源..........................................................................................3

二、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形成及其形成条件..............................................................3

(一)初唐.............................................................................................................4

(二)盛唐.............................................................................................................4

(三)中唐.............................................................................................................5

(四)晚唐.............................................................................................................5

三、王维......................................................................................................................5

(一)王维的生平及创作...................................................................................6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6

四、孟浩然..................................................................................................................6

(一)孟浩然的生平及创作...............................................................................6

(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7

五、总结......................................................................................................................7

六、参考文献................................................................................................................7

对唐代山水田园诗的认识

摘要:山水田园诗是以反映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描绘山水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抒发渴望,喜爱自然山水,向往田园生活为思想情感,始于东经,繁于盛唐。唐代是我国诗歌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歌强调以景传情,表现创作主体的情思意趣淡泊高远。该诗派的代表王孟诗派,代表人有王维、孟浩然,除此二人外,还有储光羲、常建、柳宗元、韦应物等人。他们的诗歌题材广泛,数量较多,恬静闲适的审美情趣,给人一种空灵自在、清新隽永的感觉。

关键词:唐代 山水田园 清淡

引言:山水田园诗,源于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们致力于山水田园题材,在对幽清宁静的自然美的歌颂中,展示创作主体真实的心灵世界。其中山水诗的鼻祖是谢灵运,田园诗的鼻祖是陶渊明,而在灿烂的盛唐诗坛上,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们以清淡之语,写清淡之景,抒清淡之情。

一、山水田园诗歌的起源

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歌的源头是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最原始的诗歌,其诗歌中大有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田园生活的生活,但都只是为反映生活状况,并没有一首完整的专门描绘自然山水、田园风貌的诗歌。山水田园诗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晋宋时期形成的。秦之后,两汉数百年的巨丽风光,乐府五言诗的朗朗上口,尽管其间铺采摛文的辞赋中,也有些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但唯有在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一首《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才为中国汉代以前的诗坛上献了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到晋宋时期,陶渊明把田园诗真正纳入了审美与文学的视野,谢灵运把山水诗的清新隽永刻画在人们的脑海,“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生动的体现了春意苏醒的状态。自此,山水田园诗脱离了依附于其他诗歌的附庸地位,独立于诗歌园地了。

二、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形成及其形成条件

山水诗和田园诗虽体近趣邻,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却以陶、谢二水分流,两峰并峙。直到唐代,山水诗和田园诗合流,文人“用陶家手段写山水,则山水雾断云连,意境高远;采谢家技巧入田园,则田园景物自呈,意向鲜明”,最终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唐代又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在这其中,盛唐田园山水诗最繁盛。

(一)初唐

唐朝国势强盛,思想多元自由。初唐时期,沿袭南朝文风,倚错婉媚的“上官体”大受推崇,当时上官仪重视诗的形式技巧,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梁齐诗风的浮艳雕琢,尽管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但“工五言,好以倚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的上官体为创新后的新诗歌体制。与此同时,一生三仕三隐,诗风流离于当时诗坛之外,个性和诗风远超陶、阮,时人谓“斗酒学士”,弃官归隐于民间的诗人王绩,以其清淡高远的诗风,独立于初唐浮艳之气盛行的时代。其《野望》清新质朴,使得他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先驱人物。

(二)盛唐

在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达到高峰,也因其特殊的背景,多元自由的思想及文学自身的发展有关联。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繁荣,为人民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让人们有更多的闲余去追求精神上对美的需求,于此山水田园诗便兴盛起来。唐代推崇道教,道家倾心于自然,老子提倡返璞归真,既是接近自然;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其为自然山水本是“道”的化身,因此提倡走向自然,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自然,做到物我两忘,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唐代也推崇佛教,士大夫学佛成风,与僧人多有交往。诗人王维笃信佛教,在辋川隐居处,常奉佛吃斋静修。佛教吸收了道家的自然观念,将山水自然看成是“法身”的象征,并把自然作为佛教“静悟”的意象依据。王维等诗人在山水田园诗中表达禅意时,不是用禅语,而是用寂静清淡的自然景物所组成的意象,而且总是以合作亲和的态度去描绘这些自然意象。儒学自汉以来就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虽然唐统治者崇道尊佛,但儒学并未衰落,科举之风的盛行受儒学影响,可谓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盛唐诗人的独善其身往往借助歌咏田园、寄情山川的办法。故道、儒、佛三教对以自然为题材,以清淡田园为意境的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时尚的隐逸之风和行旅之风,这也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正所谓“隐逸、漫游既是一时时尚,那末,反映到诗坛上,就必然会促使山水田园诗的大量产生”。当时,士人阶层风行隐逸风尚,饱学之士不去科考,而选择隐居山林做一名悠闲自得的隐士,歌颂田园生活,赞美山川河流,崇尚本色自然,故而形成了隐逸文学。而行旅之风与中国经济有关,唐代经济重心处于南移阶段,当时长江下游及中上游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交通十分便捷,这为探幽寻胜的士人们创造了极好的行旅条件,江南如水墨画般的明山秀水,成为诗人们赞美称颂的对象。诗人们在漫游和隐逸的经历中,接触了大量的山水田园景物,融情于景,流于山水田园中。

山水田园诗奠定于陶、谢之时,陶谢的山水田园诗也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艺术借鉴。且在陶、谢之前,风行一时的玄言诗也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清淡风格的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流派的形成需要大批相同或相似风格的大作家组成的群体外,一个或几个具有本派领袖地位的大作家的出现,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王维和孟浩然的出现,使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了坐标式的人物。

(三)中唐

中唐时期,是一个分化时期。大唐历经战乱由盛转衰。社会的动荡使得文人们极需寻找更符合时势且表达心声的新方式,此时的文坛相对于盛唐而言,“气骨顿挫”是最好的形容。在创新变革时,中唐诗坛百花齐放、不拘一格。前期有元洁、杜甫等人用诗歌反映现实;韦应物、柳宗元则主要以山水诗见称,讴歌自然;韩愈、孟郊“尚奇求怪”,摆脱传统诗教的束缚。山水田园诗在这样的变革下,不同风格的推动,向多元化发展。

(四)晚唐

山水田园诗发展到晚唐时便大为减弱,晚唐从文宗开成元年到昭宣帝天佑四年,大约七十年左右。这一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国势衰落,前景暗淡。在诗歌领域,政治黑暗,社会生活腐败堕落,民族矛盾加深,外战内乱使得人民痛苦不堪,这也使得晚唐诗人心灵受挫,对于游赏山水已然失去兴趣。还有官场争斗,党羽混乱,使得已入仕途的文人们心力憔悴,无法静心去领略山水美景,体验田园闲逸的生活,山水田园诗在这一时期有些没落。但还是有一些诗人在注力于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将明丽的自然风光与繁闹的都都市生活结合,并且加入对历史的反思,将情自然地融于景。还有李商隐,他和杜牧这独有的风格,为伤感绮丽的晚唐增添了一份生机。

山水田园诗在唐朝时达到第一个艺术高峰,而山水田园诗歌风格的变迁不仅因唐代社会的时局而变,还因政治文化,思想经济而变化。诗人们努力去发现美,创造美的存在,极力摆脱传统的束缚,从现实社会出发,汲取艺术经验,促成山水田园诗走向更加成熟的地位。

三、王维

(一)王维的生平及创作

王维,字摩诘,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能诗善画,精通音乐、佛理,可谓是盛唐灿烂文化的通才。早年对功名充满热情和向往,持儒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但前期的作品大都表现对权贵的不满和奋发进取精神,其中游侠诗和边塞诗居多,如《少年行》、《从军行》、《陇头吟》等。晚年则无意于仕途荣辱,亦官亦隐。退朝后,常游山水之间,体悟禅理,以随遇而安的思想为主。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表现其恬淡闲适、与世无争的心情。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从泉流之声、浣女的喧笑声、莲动之声,这些听觉上的自然音响和视觉上的自然界意向相结合,构成了衣服至纯至美的雨后山村的美景,体现了作者理想境界的追求,对山野自然的向往。还有《终南山》、《渭川田家》、《竹里馆》等。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极富诗情画意,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后人称赞为“诗中有画”。王维以画入诗,使他笔下的山水田园景物的布局错落有序,富于图画美。如在《终南山》中,在“连山到海隅”的崇山峻岭之中,平添“隔水问樵夫”这一笔,是以大衬小,更“见山远而人寡也”。王维充分调动绘画的艺术手段来塑造意境。

王维还善于捕捉和描摹大自然的音响来刻画景物,创造意境。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表达出了一幅生机勃勃、诗意浓郁的秋景。王维以诗人的灵感、画家的眼光、乐师的听觉创作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另一特色是诗中有禅。他笃信佛理,既悟世事皆空,以山水田园作为心灵净土,有静心观照摒弃杂念,真切体验自然,从中悟的真理。

四、孟浩然

(一)孟浩然的生平及创作

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盛唐第一位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终生不仕,在同代人的心中,被视为不慕荣利的世外高人。思想中存在着矛盾,既有向往隐逸的一面,也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欲望,可谓是“身在山水,心在朝廷”的入世的隐士。其中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他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诗歌内容单薄,多为描绘山水田园。如《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

(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 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的风格上,以冲淡闲远为主调,运用白描的手法,风格天然而韵味醇厚。闻一多先生曾评:“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他的山水田园诗平淡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在不遇之后,以隐士理想的眼光,描绘山村宁静秀美的景色。

 孟浩然的诗语言淡而味浓,沈德潜称“襄阳诗从静悟得知,故语淡而味终不薄”。他善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思想与情感,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意境和风格。

五、总结

正所谓“机缘巧合”,唐代繁盛的社会状态造就了唐代诗歌的繁盛,更使得山水田园诗达到了一个艺术高峰。唐代山水田园诗从多方面意境展现诗人们对社会不同状态下对于山水田园不同的寄托,不同阶段所表达的内心真挚的情感,或是向往山水田园,亦或是感慨称赞,都是这一时代这一诗派最不可或缺的情感与艺术特色。唐代山水诗歌无论从情感上的深刻,还是审美的创新与完善,都是诗坛上不可企及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唐代山水田园诗传》(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四篇:古代文学参考论文

古代文学参考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文学参考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代文学参考论文1

论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

摘 要 国学与古代文学文脉同宗,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底色,中国古代文学是国学的情感建构。

关键词 国学 古典文学 文化

国学热再次升温,古代文学能否波澜不惊,两者的关联度如何,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具有现实紧迫性。笔者从历史的视角,粗略审视国学与古代文学的文脉关系。

一、国学与古代文学的渊源

在中国传统学术范畴将书籍分为四类,即四部。晋武帝秘书监荀勖的《中经新簿》将群书分为四部。唐玄宗时期,集贤院分书为四类:经、史、子、集。清乾隆年间,纪昀主持整理书籍,历十年共收书三千四百七十种,三万六千余册,亦分为四类:经部(类十)、史部(类十五)、子部(类十四)、集部(类五)。孔子时有六艺,汉代设立太学,隋立国子监协调国子学与太学并另设有算学、书学、医学等。

国学词汇最早出现在《周礼周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少舞。《周礼周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因此,原初的国学,指周代中央设在王城的国家教育机构与学校,与地方乡学相对应,由乐师、大司乐负责,与现代作为学术知识体系划分是不同。国学正式称谓产生于西学东渐,为区别西学而生,始于清朝末年。光绪年间,刘师培、章太炎、邓实创办《国粹学报》,一般认为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第一次国学思潮。第二次国学思潮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标榜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1]。第三次国学思潮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方兴未艾。[2]但国学依然没有严格意义上定义。

文学一词最早出在《论语》,指孔门四学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专指古代典籍。汉朝文学指学术,就是儒学,律令、军法、章程、礼仪,都属于文学范畴,另有文章指学术之外词章。古代文学是个断代概念,指中国有文学以来至古代社会结束整个历史时期作品,研究与教学古代文学作品成为独立学科。文学分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等。古代文学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之下。

二、国学是古代文学的底色

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包括大部分作为文学作品诗文文本,经部与子部属于广义哲学范畴,史部属于史学范畴。经学是国学核心,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许多朝代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式,对各个领域,尤其是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许多审美观念与美学范畴以儒家经典为底色。不了解中国先秦儒学,就不能深入理解古代文学诸多观念。如中国古代诗歌的和谐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含蓄委婉,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审美效果,这就和儒学中庸思想密切相关。子书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巨大影响力。如《庄子》的汪洋恣肆、飘逸奔放行文,追求精神自由逍遥境界与全身远害隐逸人生,心斋坐忘、虚静澄明与言不尽意等方式,都对中国古代文人与古代文学观念影响深远,并构成中国诗歌、绘画基本精神与审美范式。《庄子》看重人生个体价值,所有论述均围绕个体生命安顿,为那些现实中受挫、失望甚至绝望文人提供了有效精神支撑。失意文人不能在现实政治中有所成,往往转而追求个体适意艺术人生,这种艺术人生物化形态便是诗文书画,于是就成就了中国纯艺术精神。因此,不了解庄子学说,就不能完整认识中国古代文人人格与精神,也就不能全面认识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以及其古代文学思想。

三、古代文学是国学的情感建构

古代文学以或细腻或婉约或豪放的多种表现手法,抒发人类特有的情感体验,留下众多千古传唱的文学名篇。研究古代文学的历史发现它们已经远远超越于国学的精神内核,塑造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与文化。古代文学研究从孔子整理诗三百开始,也有两千五百多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按照作品类别主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先秦时期,或诗骚时期;秦汉至唐代中期,或诗赋时期;唐中叶至元末,或词曲话本时期;明初至五四,传奇与长篇小说时期。古代文学范围主要是诗赋、词曲、小说、文章,也包括俗文学、戏剧。古人叙述的古代文学主要为国学的词章之学,现代的古代文学范围已经涵盖了文学的全方位情感表现领域。胡适先生对国学理解很宽泛,他认为,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缩写,中国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文化历史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3]。按照这种理解,古代文学就成为国学之一部分,笔者认为是很重要的核心情感表现部分。

古代文学的感物道情表现形式尤其突出,古代文学表现国学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经典,很多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国学精华。《诗经》与《易经》、《书经》、《礼经》、《春秋经》并重,现存《诗经》古籍就有六百余种。经尊为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是天下之公理,思想统治地位极其崇高。先秦时期,《诗》产生和被整理,并在外交和生活中广泛传播。儒家的分支主张以《诗》说《诗》,还原其民歌面目,反映文学所描绘社会生活与人的思想情感,满足审美需要,基于此,《诗经》的创作旨趣是感物道情,《诗经》品赏方式是讽诵涵泳,《诗经》审美品格是性情中和。《诗经》兼有经学和文学双重身份。

古代文学本身是文学家自身的情感体验。国学与古代文学既面对人对宇宙、社会、人生之道的体现也是人对宇宙、社会、人生的事件、生活、行为所思所想的情感叙事。有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宗教家、史学家、经学家也有文学学说;有的中国古代文学家也有哲学的、思想的、科学的、宗教的、史学的、经学的学说,呈现出一种国学与古代文学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贯通态势。

参考文献:

[1]胡适.新思潮的意义[J].新青年,第七卷第四号,1919.

[2]何爱国.人文与市场的纠结:第三次国学思潮反思[J].福建论坛,20xx.

[3]胡适.胡适全集[M](第一卷).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古代文学参考论文2

试谈中国古代文学的桥意象

桥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 建筑,是跨越障碍的工具,其最基本的作用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特有的一个重要理论,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 艺术形象。意象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言不尽意的遗憾,明晰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成功地建构了中国古代 文学特有的含蓄、凝练、朦胧的意境美。桥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在各种文学体式中经常出现,运用非常广泛。

《诗经大雅大明》写周武王之母太姒来归的情景:周文王亲自迎亲于渭水,渭水无车,于是立即造舟为梁,以通亲好,显示了周文王对太姒的真挚感情和遇事果断的魄力。造舟为梁,不显其光,[1](P100)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的最早的咏桥诗句,开中国古代文学桥意象的先河。桥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情况进行解析。

一、构成画境的元件

桥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首要内涵就是通过展现桥的实用性和外在美,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以桥为点睛之笔的优美画面,给读者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

刘禹锡《竹枝》: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2](P108)就很好的写出了桥的实用价值。桥是连接两岸的纽带,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桥上春雨、桥下江水、桥边新柳、桥上川流不息的人流,共同构成一幅以桥为中心充满生机的小村初春图,表现出作者愉悦的心情。乔吉《(双调)水仙子吴江垂虹桥》:飞来千丈玉蜈蚣,横驾三天白螮蝀,凿开万窍黄云洞。看星低落镜中,月华明秋影玲珑。赑屭金环重,狻猊石柱雄,铁锁囚龙。[3](P620)写出垂虹桥的雏高大长、装饰精美,反映了当时桥梁建筑的水平之高,让读者于千百年后仍然可以在想象中领略此桥的壮美。

诗歌在描写桥外在美的同时,往往也能借助桥的建成历史体现出桥所在地的悠久历史。张籍《成都曲》: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4](P4290)万里桥是处于成都繁华闹市的一座著名的桥,桥之得名据刘光祖《万里桥记》有两种说法:罗城南门外笮桥之东,七星桥之一,曰长星桥者,古今相传,孔明于此桥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曰:费祎聘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5](P307)可见万里桥的名称由来已久。此处桥意象与锦江、烟波、荔枝等意象共同再现了成都优美的自然 环境,繁荣的 社会 经济,表现出成都风物人情、市井繁华的景况和百姓安宁富足的生活状况,同时万里桥的悠久历史反衬出成都悠久的历史。

桥意象在此类作品中是作者突出描写的一个景物,是作品勾勒画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构成作品画面和丰富意蕴起着重要作用。再如杜荀鹤《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4](P7925)也成功地运用了桥意象,只小桥多三个字便把苏州,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的特点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出来。白朴的《越调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3](P242)就是把桥作为春天诸多景物之一来写的,桥与其它景物共同构成了明媚的春意图。杜牧《阿房宫赋》描写阿房宫中桥的壮美说: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6](P362)其中的复道,正是一种架在空中的复桥,也是把桥作为整个画面中的一个特景来描写的一个实例。

二、感伤情怀的艺术载体

桥的建筑功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便决定了桥作为意象必然与人的感情波澜紧紧相连。桥作为感伤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作品很多,具体来看,桥意象所表达的作者的感伤情绪又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一)表现离别、相思、旅途的感伤

描写离别感伤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4](P5982)相传二十四桥 为隋朝所建,隋炀帝月夜曾同宫女二十四人吹箫于此,故名。二十四桥在此诗中应当代表着如诗如画的扬州城。月夜依旧,二十四桥依旧,扬州城依旧,但诗人却与朋友韩绰身处两地,相思而不得相见相聚。全诗看似写自然美景,实则以美景衬托思念之情,更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惆怅。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7](P1592)陆游的这首《渔家傲》词也是借助桥意象,表达对堂兄仲高的怀念,表现离别的.感伤和忧愁。

借助桥意象来表达相思之情的多体现在词中。如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7](P506)写对一女子的倾慕之情。凌波美女,罗袜生尘,轻盈的仪态惹人爱恋,但终究翩然远去。词人的怅然之情油然而生,佳人不在,青春年华中最美好的时光该与谁共度月光下的小桥流水该同谁徜徉悲凉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2](P363)小桥流水凝眉处,桥意象鲜明地体现出作者难遣的心怀。

远离家乡,行进在旅途中的匆匆过客,或客居他乡的游子,在旅途或异乡看到桥,往往会勾起浓浓的乡愁。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8](P155)这首《商山早行》是温庭筠著名的写景抒情诗。全诗紧扣早行二字,颈联选取鸡鸣、残月、茅店、寒霜、板桥等景物,生动鲜明地刻画了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特别是人迹板桥霜一句,写板桥白霜上留下的行人足迹,很耐人寻味联想。

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P242)与温庭筠《商山早行》不同的是,小桥、流水不是荒凉、凄苦的意象的代表,而是以小桥流水的温馨生活来反衬枯藤、老树、黄昏、乌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的凄凉,鲜明的对比,让漂泊的游子到了思乡断肠的地步。郑光祖《蟾宫曲梦中作》:敝裘尘土压征鞍,鞭倦袅芦花。弓箭萧萧,一径入烟霞。动羁怀,西风禾黍,秋水蒹葭。千点万点,老树寒鸦,三行两行,写长空历历,雁落平沙。曲岸西边,近水湾鱼网纶竿钓,断桥东壁,傍溪山竹篱茅舍人家。见满山满谷,红叶黄花。正是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3](P463)黄镇成的《东阳道上》:山谷苍烟薄,穿林白日斜。崖崩迂客路,木落见人家。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9](P1804)也属于用桥意象表达乡愁的作品。

(二)抒发沧海桑田的历史感伤

桥在生活中的基本作用使桥有可能成为不可替代的交通要道或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因此历史上便留下了许多名桥。随着朝代的更替,这些名桥中的一部分便成为见证历史兴亡的遗迹,常常被用来抒发作者沧海桑田的感慨或表达作者的亡国之痛。唐代李益《洛桥》: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4](P3223)洛桥,又称上洛桥,大唐盛世时,阳春时节,这里是达官显贵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诗人春日独上洛阳桥,眺望金谷园,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条的女子在翩翩起舞,和昔日春色繁荣的好风景毫无两样。但是安史之乱后,东都洛阳已无往日盛况。彼时,只有诗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华的洛阳桥上遐想感伤。洛桥在此诗中不仅是历史兴亡的见证,也是诗人抒发好景不常、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感慨的寄托物。

又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4](4117)朱雀桥是秦淮河上的一座历史名桥,东晋咸康二年所建,当时掌权士族王、谢两家所居住的乌衣巷距此不远。昔日车马喧嚣、衣冠往来的朱雀桥如今笼罩在惨淡的斜阳余晖之中。王、谢两家早已化为尘土。此诗虽然通篇写景,不着一字议论,却将沧海桑田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

此类作品中的桥也是历史的活化石。它经历了曾经的繁荣,见证了朝代的兴亡更迭。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4](P2254)咸阳桥,本名便桥,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南,横跨渭河,是唐代长安城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太平盛世,咸阳桥是域外商贾通往长安城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的通道之一,代表着气势辉煌的大唐雄风。安史之乱时,咸阳桥却成了万千百姓蜂拥逃难的唯一通道。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深层次意义的今昔对比强烈地表达了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与批评。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10](P147)州桥,也叫汉桥,在汴京宣德门和朱雀门之间,横跨汴河,其南北大街是当年北宋皇帝銮驾行经的御道。六军,指是宋朝官军。老百姓站立于曾经的御道上泣不成声地询问使者,大宋的官军什么时候才能收复河山诗歌强烈地表达了中原沦陷区人民身心遭受蹂躏的痛苦以及盼望光复的强烈心情,也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权统治者偏安苟活心态的批评和痛恨。

三、通往理想境界的 艺术符号

众所周知,中国 文学自诞生伊始就以想象、抒情见长,于是文学作品中就诞生了许多想象中的事物用以寄托人们的某种情感。以桥意象为例, 发展到后来,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桥也出现了想象和虚构,不一定都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桥,比如表达爱情主题、通往彼岸世界的神仙桥、鬼蜮桥均属于想象虚构的范畴。

除了表现天然的画境美、悲戚的感伤和历史的慨叹之外,桥意象在古代文学中也是有情男女的爱情纽带。与前三者不同的是,表现爱情的桥意象经历了一个从现实到想象的过程,最终幻化为人们理想中完美爱情的象征。

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牛郎与织女都与桥有关系。牛郎织女的鹊桥从诞生伊始就是想象的产物,表达了人们对被外力强行拆散的有情人无尽的祝福和相信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坚定信念。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七夕近几年甚至被国人誉为中国人的情人节,不难看出以鹊桥为媒介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已成为恋人心中无怨无悔的爱情典范。秦观《鹊桥仙七夕》: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朝朝暮暮。[7](P459)则以翻新的主题,优美的意境,动人的情景,把这则凄美的鹊桥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沁人心脾。

民间传说中发生早陕西蓝田的蓝桥会演绎的也是一个与桥有关的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青梅竹马的韦郎保和贾玉珍被迫分离,后有幸重逢却无缘相守。韦郎保抱柱守信,被洪水淹死,贾玉珍以死殉情。自清代至今,以蓝桥会为底本的戏剧、电影层出不穷,这些剧目虽然讲述的情节有繁有简,但中心都是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观,蓝桥也幻化为坚贞爱情的灵魂,以至于后来翻译过来的外国经典爱情故事也以蓝桥冠名来体现爱情的浪漫凄美,如著名的《魂断蓝桥》。

受封建思想影响,古人相信人的灵魂会在死后另一个世界,或天庭或地狱,于是也就出现了想象中通往天庭或者地狱的神仙桥和鬼蜮桥。

相传武夷山的幔亭峰,是神话故事中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也就是幔亭招宴的所在地。传说宴会的当天,仙乐悠扬,祥云缭绕,仙人们通过空中虹桥驾临人间。虹桥意象出现在文学作品里也就成了代指仙人们降临和人们通往极乐世界的途径,充满奇诡神秘色彩。朱熹《九曲棹歌》: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11](P323)吟咏的就是有关虹桥的仙境故事。

卢照邻《还京赠别》: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万里同为客,三秋契不凋。戏凫分断岸,归骑别高标。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4](P525)仙桥即指通往仙境的桥。刘长卿《送少微上人游天台》:有桥人不到,独往更迢迢。乞食山家少,寻钟野路遥。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秋夜闻清梵,余音逐海潮。[4](P1482-1483)孟浩然《舟中晓望》: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赤城标。[4](P1652)都写到了天台山的石桥。这里的天台山石桥同样指连接人间和神仙天堂的神仙桥,寄托着人们渴望灵魂皈依极乐的理想。

封建迷信认为作恶的人死后,其鬼魂要被压到阴曹地府去受惩罚。地府前有一道桥叫奈何桥,也叫望乡桥,鬼魂一旦过这道鬼蜮桥就进入了阴曹地府,等待着他的将是无限的刑罚。奈何桥也是人通往彼岸世界的纽带,与神仙桥不同是,不是通往极乐,而是通往极苦。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桥意象由来已久,含义丰富多彩。到了今天,现当代文学对桥意象的运用仍然可见,例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窗口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12](P40)即运用到了桥意象,足见桥意象对中国文学影响之深。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xx.

[2]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隋树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

[4]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诸葛亮.诸葛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杜牧.杜牧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xx.

[7]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8]曾益.《温飞卿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9]顾嗣立.元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1]张海鸥.宋名家诗导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xx.

[12]卞之琳.卞之琳诗集雕虫经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第五篇:古代文学论文之李白

论李白的艺术成就

繁荣的盛唐孕育出伟大的诗人,他们“既闲心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太康不逮”(阴潘《河月英灵集序》)。其中最具盛名的,莫过于潇洒飘逸,豪侠仗义的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他的一生可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在家读书时期、远游求仕时期、长安时期、再度漫游时期、安史之乱时期。

在家读书时期(26岁之前)

在他大约五岁时,举家迁往四川。他父亲“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二卷》218页)。由于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他少年时期受到道教的极大影响,道教的影响几乎伴随她一生。它的青少年时期,是在隐居与漫游、神仙道教信仰和任侠中度过的,他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其中有名的有《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他初出四川时思念家乡所作的一首诗,出现了他日后诗中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

远游求仕时期(26至42岁)

这一时期他西入长安入仕,见识到了官场的黑暗,《蜀道难》《梁甫吟》《行路难》表现了这一时期他愤懑的心情。他以失败的心情离开长安,隐居于组莱山。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对于蜀道高峰绝壁、万壑转石的艰难的渲染,也是李白对于世道艰难的渲染。

长安时期(42至45岁)

由于有人举荐,李白终于在天宝元年得到了入朝为官的机会,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但不久,他就发现,他只是唐玄宗旁边的一个写赞颂诗的御用文人,再加上朝中之人的馋毁,他被迫离开长安。

再度漫游时期(45至55岁)

在洛阳他与杜甫相遇,与杜甫结下深厚的友谊,后来和杜甫一起又遇到了高适,怀古登临,纵酒狩猎。后来接近十年的漫游,他既感到不平,又关心国家命运。

安史之乱时期。(55至62岁)

在幽州,他预感到安史之乱即将爆发。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投入永王幕下,慷慨从军。此时肃宗已继位,李白因谋反罪流放夜郎,在流放途中,他遇赦放回,后闻知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又想从军报国,无奈半道病还,去依附李阳冰,次年病逝于当涂,终年62岁。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1.讴歌理想,抒发悲愤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

2.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 李白图片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3.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朝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4.情绪起伏,充满矛盾

他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庸俗卑恭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齐一万物、逃避现实等消极颓废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5.豪放飘逸

大胆想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诗人不大注重对客观事物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和刻画,而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宣泄情感;如果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塑造的形象不足以表现他特有的思想情感及其追求的艺术境界,他则更多地借助神话、传说以及幻想和梦境来加以表现,从而创造出种种惊世骇俗的美学效果。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他的想象,极其丰富,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思想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南宋大诗人陆游曾赞美李白的诗:“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李白的诗对后代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唐韩愈一派诗歌就接受李白诗歌的创作经验,创造出自己崛奇横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风格。李贺的诗,更是接受了李白诗歌的影响,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宋代的大诗人苏轼、陆游也都借鉴李白的豪放诗风,表现自己的思想。一直到清代的龚自珍,许多诗人都从李白的诗歌中吸取营养,融汇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去。李白身后一千二百多年来,他的那些优秀诗篇,流传了一代又一代,至今仍被人们所喜爱,妇孺成诵,有口皆碑,不仅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光辉遗产,而且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李白是众人所推崇的“诗仙”,李白对后世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其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 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的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并且以其理想主义和反抗精神的完美结合,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耸立起一座新的高峰,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李贺,宋代的苏轼、辛弃疾、陆游,明代的高启、杨慎、唐寅,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等,都从他的诗歌中吸取了营养而卓有建树成为大家。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情感和思想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诗体上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不仅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光辉遗产,而且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参考文献

[1] 王寅生、《唐诗宋词元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2]《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3]王琦注(清)、《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29年排印本。

[4]《唐诗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下载古代文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文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文学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以《逍遥游》为例,试论述《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2. 结合作品,分析《离骚》的文学成就。 五.1、1)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 论述题。诗经的艺术成就:  首先是强烈的写实精神。所谓写实精神,一是指真实反映现实。《诗经》开创的现 实主义创作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所谓现实主义......

    古代文学

    一、 盛唐前期的几位诗人:王湾、张说、张九龄、贺知章、王翰 1.王湾(洛阳人)《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 2.张说(667—730)“一代文宗” 3.张九龄(678—740 《感遇》十二首......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三) 18、《窦娥冤》(作者:关汉卿) (1)、窦娥悲剧的原因 A、高利贷事件,首先促成窦娥成童养媳,陷入孤苦境地,又是高利贷引起张驴儿父子的纠缠,随即有一系列厄运。 B、社会恶势......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1、西昆体:西昆体因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它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欧阳修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西昆体......

    古代文学

    3、初唐四杰批评初唐诗风“__骨气都尽,刚健不闻______,__________。” 4、卢照邻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是__长安古意_________。 5、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

    古代文学

    汉赋的分类 1、骚体赋:是一种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的赋,这类作品一般称称为“辞”、“骚” 2、大赋:是一种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的赋作 3、抒情小赋:是一......

    古代文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