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人名家故事
名人名家故事
“名人”可以指:著名人物,又可称作名流。日语中的名人,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名人名家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
外国名人小故事1
德国名医寇杜斯有一次宴客,站在主人立场,他得把桌上的烤猪切开,分给宾客.他用刀先在烤猪胸部直剖一刀,接着又交叉地剖上一刀,然后把切碎了塞入猪肚中的香菇和其它填料,用快又卓越的手法拉出来.接着又从自己口袋里取出一只皮套,从皮套里抽出手术用针线,把割开的胸部缝起来.缝好后他就拍拍烤猪胸部,笑着对宾客说:只要小心调查,好好照顾他,不久就可以下地走路.外国名人小故事2
美国哈佛大学名教授凯屈莱奇是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有一次他在讲坛上教授莎士比亚课程不小心一脚踏空,跌到讲坛下面.他站起身来,气势巍峨对那些学生说:教了四十年书,这是我第一次跌落到听众一样的水平!
外国名人小故事3
有一次,某处举行模仿卓别麟演技比赛,参加的人有三四十人之多,卓别麟自己也隐名参加,结果他得的竟是第三名,卓别麟觉得这是他一生最大的笑话!
外国名人小故事4
美国史密斯女子大学有个女学生,有一次因赴男朋友约会而迟归宿舍,只得爬窗户进去.可是窗户太重,她的力气抬不起来.忽然窗内有人来帮她忙,还轻声对她说:不要让旁人看到.爬进一看,正是笑容满面的威尔逊校长.外国名人小故事5
约翰逊博士,他的父亲经营一个大旧书摊.有一次,距离不远处有个节目,大家都去赶集,这天正下着雨,他的父亲想要约翰博士分一部份书籍,运到赶集的地方去贩卖.他的父亲接连呼唤他三次,要他去,可是约翰逊博士这时正专心阅读一本又厚又大的书,竟假装听不见,也不理睬,父亲叹了一口气,只得自己亲自去了.这时候,约翰逊博士年十八岁.五十年后,有一天中午十一时,当地人看见这个体态臃肿的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夹在腋下,拐杖放在一边,低头跪在太阳下,热泪直流.这时约翰逊博士业已成名,大家都来看他,他对大家说:五十年前的同一天,同一时刻,我不听父亲的话,现在我跪在这里忏悔!
外国名人小故事6
乔伊勃朗在太平洋战争中到东方旅行,碰到麦克阿瑟将军,两人在一起照了个相.阔嘴名星连说:能与阁下照相,三生有幸!可是麦克阿瑟将军却说:这张相是为我小儿子照的,他常盼望他的父亲能和名人在一起照相.外国名人小故事7
马克土温年轻时在一家报社工作,六个月以后,总编辑叫他明天不用再来了.马克土温就问为什么?总编辑说:因为你太懒.马克土温听着笑着回答:你要经过六个月的时间才发现我懒,可是我却在进报社的第一天就知道了.外国名人小故事8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菲尔画了一幅玛利亚抱着圣子耶稣的画像,在她的右下方是个老人,左下方是个使女.可是正下方有一大片空白,正在想该补些什么.这时他从画室窗口看到附近面包店窗口有两个孩子,大的一个四五岁左右托腮,仰望云天,对他弟弟说话,小的一个头靠在两臂上,也望着天空,在听他哥哥说话.拉菲尔觉得很美,就把他们画在画的下方,再加上翅膀,就成了两个天使.外国名人小故事9
有人问拉菲尔怎么能画出那么美丽的作品?他回答说:我做了许多梦,然后围绕着我的梦去作画.幻想能使人得见不可见之物,意志则能使不可见者成为可见之实体.外国名人小故事10
一九四八年美国大选,杜鲁门总统从白宫赶往其家乡投票,追到总统家中,竟没有见到总统.后来碰到总统时,一位就问他一路发生了什么事,杜鲁门总统回答:有一辆警车要我们停下来,看样子彷佛今天有一位要人要经过这小城.外国名人小故事11
有一次,有个人问肯尼迪:你怎样成为二次大战时的英雄的?肯尼迪回答:他们把我的巡洋艇弄沉了,我就成名了.我们知道肯尼迪当时搭DT-O八号小艇,被敌方击沉,他也因此负伤.外国名人小故事12
苏格拉底的太太非常凶悍,有一次,她大发脾气,把苏格拉底大骂一顿后,还有余怒未息,就提了一大桶水,浇在她先生头上.苏格拉底搔了搔淋湿的头发,笑到:雷声以后必有大雨,这是自然法则,也证明这是真理.外国名人小故事13
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外国名人小故事14
爱因斯坦提出了他对人生成功的看法.他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假设外国名人故事大全代表一个人的成成功,则我可以写成下列的公式外国名人故事大全=X+Y+Z,X代表工作,Y代表游戏.被问:那Z代表什么?爱因斯坦笑着回答:Z是把你的嘴巴闭起来.外国名人小故事15
芬兰指挥家鲍理司.塞博夫妇到美国来表演.他们住的房子,据说常常闹鬼.有一天果然被鬼的声音吵醒了.塞博太太要她先生去看看,可是这名指挥家却说:不,亲爱的,还是你去好了.因为你的英文说得比我好些.外国名人小故事16
莫扎特六岁时,在德国慕尼黑市的皇宫举行第一次演奏会.因为宫中地板光滑,所以他一进宫门,就滑了一跤.这时有一个小公主,走过来把他扶起来,还吻了吻他的手.莫扎特非常感激,不知如何答谢.就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取你做新娘.大家听了,哄堂大笑.外国名人小故事17
有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痛得他无法站立而蹲下去,但很快的,他又若无其事的站起来。目睹整个经过的旁人,看见他没有任何的反应,好奇的问他:你挨打,为什么不还手?苏格拉底微笑地回答:当一只发野性的驴踢你时,你会还它一脚吗?
外国名人小故事18
萧伯纳年轻时喜欢骑单车,有一次跌断腿骨,他的女同学很体贴的照料他,萧伯纳担心自己意志不坚,会向这位女同学求婚,他决定溜走.可是不小心从楼梯上跌到楼梯下,两条腿都跌坏了结果他果然问她肯不肯跟自己结婚.当女同学点头时,萧伯纳昏了过去.外国名人小故事19
一位女士对毛姆说:我和一位男士相处很久,可是不敢断定,我是不是爱上了他.这位名作家对恋爱的考验有非常独特的看法,他说: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测验你是否真正爱上他,你愿意不愿意用他的牙刷刷牙
外国名人小故事20
有人问大仲马说:你为什么可以泰然步入晚年呢?他大不以为然地反驳说:我花尽了一生的时光才活到了今天.外国名人小故事21
女小说家阿加撒.克里斯蒂的丈夫是个考古学家,有一次,在一个集会上有个朋友问他:像你这样富有想象力的女人,嫁给一个玩古物的人,你感觉如何?这位侦探小说家说:考古学家是最理想的丈夫,你想,愈是老的东西,他愈是喜欢.外国名人小故事22
伏尔泰于一七二七年访问英国,他发现英国人非常仇视法国人,一群英国人向他怒吼:杀了他,把这个法国人吊死!伏尔泰说:英国人!你们因为我是法国人而要杀我.难到因为我不是英国人而受的惩罚还不够吗?英国人听了哈哈大笑,居然一路送他安返寓所。
外国名人小故事23
卓别麟能编,能导,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有一次,他召开影片摄制会议,一只苍蝇在他四周绕着圈子飞.起初他用手打几下,没有打到,就要了一个苍蝇拍.会议进行中,他就握着苍蝇拍,摆出打苍蝇的姿态,眼睛狠狠地望着那苍蝇.可是打了三次,都没有打到.后来苍蝇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慢慢地拿起苍蝇拍,正要作死命一击时,忽然放下手中武器,让苍蝇飞走.旁边在座的人看了,就说:为什么你不把它打死?这位谐星耸了耸肩,说:这只不是方才那只!
外国名人小故事24
林肯有一次梦见自己参加集会.他走路时,众人就让出一条路来,让林肯走过.这时在一大群人中,有一个悄悄地说:他只不过是一个面貌平凡的人.林肯听了,就说:朋友,上帝喜欢面貌平凡的人,所以他生了许多面貌平凡的人.外国名人小故事25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谈自己的成功秘诀:我以为我自己最大的优点,是能够鼓起人家的热忱.要叫人家能够尽心竭力,最好的办法是赏识他,赞美他,上司的指摘,是最容易消灭部署的信心的.我还没看见一个人,在被吹毛求癖时,能比在被赞赏时把事情办的更好.外国名人小故事26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爱略华说:我觉得哈佛现在的确可以称为知识宝库.不过我在想,哈佛之能成为知识宝库,是由于大一新生带来了知识来,而大四毕业生却只带了一点点知识离校.
第二篇:名人名家谈“读书”
名人名家谈“读书”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与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体验、各种生活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
对我来说,三日不读书,则头脑麻木。有人不解:读书要费那么大的劲,又发不了财,读它做什么?那是他不能体会读书带来的巨大乐趣。只有当读书不是为了升官,不是为了发财,甚至不是为了学业,你才能深刻体味到这种乐趣。这种乐趣让我至今读书不倦,而且兴趣越来越浓。
文字阅读的快乐是不能替代的。阅读需要想象力,书应该慢慢读,需要用心去感受。现代人恰恰对感受毫无耐心,往往只关心结果。
有人说,现代化的生活会使人们阅读的兴趣降低,我觉得,其实这是对阅读的尊敬程度不够。如果你乘国际航班,就能看到许多外国人在安静地看书。我在很多发达国家也看到,人们仍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
我觉得不少国人应该检讨一下,买很多东西——比如生活用品甚至奢侈品时毫不犹豫,却没有买书看书的愿望,这是很不好的。
以前,大家总爱说“学以致用”。但为什么学了都一定要用,一定要有立竿见影的成效呢?其实,我们对待阅读不要太功利,很自然、很平静地来阅读吧。当你进入到这个境界,阅读就会为你展开一个新的天地。
我也不大主张大家去赶阅读的时髦。倒不是一味地排斥畅销书,而是要对所谓的“时尚阅读”保持警惕。与其跟风,不如找几本符合自己性情爱好的、真正启发人思考的书来读,可能更有收获。
今天,年轻人工作的压力很大,各方面的诱惑也很多,更需要保持心灵的一块净土。哪怕是每天读一篇文章,读一首诗,或者读几句话也行,只要养成习惯,阅读就会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读书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
读书是有品位的。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世上真正的好书,都应该能够发生这样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
古人说:一日不读书,心源如废井。我也是这种感觉。读书应该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就像呼吸空气那样。过去中国人见面经常打招呼说:“吃了吗?”将来我希望人们见面时都打招呼说:“读了吗?”
以前我们那个时代,到处找书去读。现如今书多了,但“读什么”却成了一个问题,难题是要筛选信息,淘汰信息。选择“正经书”的能力从何而来呢?就是读经典著作。建立了平衡的知识结构,才能“风吹不昏,沙打不迷”。经典该怎么读?第一,要相信前人的话,不要总是怀疑前人。第二,要读你专业所需。第三,适当地读一点热门书,对完善知识结构有好处。
世界少儿读物联盟有句话叫“阅读的人,他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对阅读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如今儿童阅读量的减少令人担忧。
现在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书很功利,觉得看作文书的效果明显,就只让孩子读作文书,这不是阅读。其实,作文书仅仅是工具书,它只教给孩子“切”蛋糕,而阅读就像“做”蛋糕,适当读点闲书,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写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快餐式的、通俗的、艺术低下的少儿读物在市场上时有风行。儿童的内心仿佛一个容器,如果先装进完整优质的东西,以后哪怕有些杂芜,也不过是增加了多样性;而如果一开始放进去的就是趣味低下的碎片和杂芜,那就不仅影响审美趣味,优秀的东西也很难装进去了。
第三篇:篆刻名人名家趣闻
篆刻名人名家趣闻
何震刻印无讹笔
文彭有个得意的学生何震,是安徽人。经常来往于当时的首都南京。他跟文彭努力钻研文字学,探究文字来源,使他确信如不深入研究文字的来源,是难以从事篆刻艺术的。所以他刻的印都正确无误,多半就是得力于老师的教诲和自己学问的功底,文彭得了“灯光冻石”,总喜欢自己落墨布置,再请何震镌刻。由此可见何震的刻印功夫了。传说从河南安阳出土的殷代类似印章的实物三件,为现在已知的中国最古的印章,印面只有一些实似的图案的记号,第四方为战国古陶文“甘司徒”。
文彭篆印
文彭是明朝有名的书画家文征明的大儿子,他的弟弟文嘉也会书画。当时的社会习惯,刻印是被看作“雕虫小技”的,一般由专职工匠刻制,材料大体采用牙章。文彭喜欢自己设计篆印,然后交给一位精于雕刻的南京人李文甫刻制,据说文彭的牙章一半由李刻出。一次,他无意中遇到一位老人,赶驴驮着几筐半透明的“灯光冻石”,这是当时用来雕刻妇女装饰品的,他便出高价全部买下用作印材,从此“冻石”才初文人重视起来。
“大痴”和“小痴”
明朝人汪东阳,因为获得了一方汉朝留下来的“汪关”印,就改名汪关。他家境贫苦,要坚持学习篆刻实在不容易,但汪关能刻苦努力,一面研究古文奇字,一面去攻汉印,刻得非常副真。据说把他的作品跟真正的汉印放在一起,连专家也难以分辨所以明朝末叶,许多大官及大书画家,都要请汪关治印。汪关与他的儿子泓如此痴迷于印章,父子俩便服两个绰号——“大痴”和“小痴”。
郑板桥的闲章
“扬洲八怪”之一郑板桥的闲章别具一格,印文耐人寻味,很为人所称道。郑板桥为官清正,不会奉承上司,他虽是进士出身,却当了十二年的县令。所以,他在潍县任职时,书画上常盖“七品官耳”一印,显示了一个失意文人对封建权贵,、黑暗官场的蔑视和嘲讽。郑板桥还有“富贵非我愿”,“恨不能填满了普天饥债”,“直心道肠”,“二十年前旧板桥”等闲章。读者这些印文,一个不谋富贵、同情人民厌恨不平社会的书画家的形象就好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废道人”不废
清朝人高凤翰(也是“扬洲八怪”之一——因生病而右臂残废,才起了“废道人”的别号。他精于诗书画印。病后坚持以左手写字作画,而且还能刻印,他的印章,笔力、刀法都很雄健,郑板桥曾请他刻过不少印。他还特别喜爱砚台,每当得到佳砚,都亲自用左手雕琢,在上面题刻铭词,真是“废道人”不废。当代残手青年中也有刻苦学习书法、刻印的事迹。这对我们双手健全的青少年来讲,该有多大的鼓舞作用啊!
永不见面的知己
吴熙载和赵之谦都是晚清杰出的篆家,虽然他们相互敬慕却一直无缘相见。赵之谦在一印的边款中刻道:“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其推崇可见。数年后,年迈的吴熙载才在泰州读到魏锡曾带来的赵之谦印谱。赞叹余,当读到那一段文字时,两位艺术家的感情便交融在一起了。吴熙载热情奏刀以“二金蝶堂”“赵之谦”二印转赠赵之谦。吴熙载逝世后,赵之谦认真地为他的印谱撰写了长跋,精辟地评价了这位永不见面的艺术知己的成就。这二位杰出的艺术家的真挚友谊从在艺林传为佳话。
“晚学生”
吴熙载从小时候起,对书法、篆刻艺术十分专法,到了晚年,却对写意花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怕年老力衰,也不因为自己当时书法、篆刻书相当名而自负,而是虚心地拜一个年龄比他小十岁的画家郑箕为师学画十几年,所以吴熙载曾刻有几方“晚学生”、“晚学居士”的印章钤于画上,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
收了两个日本学生的篆刻家
清朝同治到光绪年间,徐三庚的作品可算风靡一时,他刻印初学浙派,摹仿秦汉玺印,后来学习了邓石如、吴熙载的刻印风格,能另开面目,晚清时在江浙一带声望很高。当时名画家如任伯年等的印多出自徐三庚之手,就连日本的圆山大迂、秋山白等篆刻也不远千里来中国投门拜师,以至对整个日本的篆刻界也有很大影响。
少年时代的启发、鼓励
吴昌硕出生在浙江安吉鄣吴村一个风景清幽的山村里,十几岁在私塾里念书时爱好刻印,书包里经常带着刻印工具,一有空就拿出来磨石奏刀。塾师怕他耽误功能总加以阻止,但他还是背着老师迷于刻印。吴昌硕的父亲也爱刻印,见此情况就加以鼓励指导,从此他对篆刻的爱好真可说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后来他能成为近代在国内外极有影响的篆刻家,显然是跟少年时代从父亲那里所受到的启发、鼓励分不开的。
勤学苦练的纪念
吴昌硕幼时学习刻印,因为家境贫苦,困难很多。买不起石章,有时只能以砖头、瓦片等代用,偶而弄到几方石章就视同珍宝,反复磨刻,直到剩下薄薄的一片。没有印床,就用手握石奏刀。一次不小心刻伤了左手无名指,伤口很深流血不止,疼痛难忍。但他为了学艺,并不因此而放松刻印。后来伤口虽然结了痂,指甲却从此脱落不再重生,成了他勤学苦练的纪念。
丁敬的骨气
清代杭州人丁敬自幼家贫,后以造酒为业。他不大肯求敢于人,终生不愿当官,而博学好古,到处搜集古代文物、珍本图书,因为见多识广,凡名迹到他后中能立辨真伪。丁敬的书记从不整理,卷籍堆积如山。他埋头考证并深入名山胜迹,亲手摹拓碑刻名迹。在篆刻上,他倡导学习传统,推陈出新,成为浙派的“西冷八家”之首,他不轻易为人篆刻,遇达官贵人求知,他也绝不肯随便答应,如果强求,他就痛骂一顿,弄得对方十分尴尬。
“不知贫穷为何物”
西冷八家之一蒋仁,自幼过着贫穷孤独的生活,平时很少讲话、欢笑。终生不愿为求官而死读书。一生居住在祖传的两间屋子里,房屋倾斜破落,不能阻挡风雨,但他爱好的书籍尽在身边。生活尽管那么朴素,但他热衷于金石篆刻,沉浸在艺术天地里“不知贫穷为何物”,终于学丁敬而自成一家。同丁敬一样他也不喜欢接近有财有势的权贵,一般人难求得他的印,五十三岁死后因无子孙,作品大多散失,故传也作品十分稀少。
篆刻汉印两千方的钱松
杭州人钱松,也是西冷八家之一。擅长书法、绘画,爱好金石文字。为了学好篆刻,曾摹刻汉印两千方,可见其基本功之扎实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领悟了前辈的艺术风格,加以继承发扬,最后自成一家。人们称赞他为丁(敬)黄(易)以后的第一人,说即使明朝文(彭)何(震)在世,也望尘莫及。
苦学成名的邓石如
清朝大篆刻家邓石如,幼年因极其贫困而失学,仅九岁那年随父亲在私塾中读过一年书,以后读书的事便让给弟弟,而一切粗重农活都压在他肩上,读书学艺只能偷闲,十分刻苦。他父亲是个,民间艺术家,因性情孤傲,终年只在远近教书,有时离家谋生达三年之久,父亲年老了,邓石如就接替父业,奔走四方,卖艺为生,以负担全家八、九人的生活。后来寄居南京梅之家,遍览梅家所藏的古籍、金石文字,又访问各地收藏家,终于在书法上成为清代第一篆隶名家,并把书法功力融之于铁笔,成为有很大影响的篆刻大家。
带了南瓜师父
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个夏天,一个风尘仆仆的年背着两个大南瓜,来杭州拜金石名家丁敬为师,这件事在城里传开了。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成为浙派篆刻名手的张燕昌,他的一片真诚终于感动了年过六十的丁敬,因此破例收下了这个学生,给予悉心指授。张燕昌家境贫穷,他的家乡浙江海盐,一无名师,二缺资料,但他天资聪敏,自幼刻苦读书,能是记千言。以后曾不畏艰险,渡海去宁波观摹“石鼓文”拓本,回家朝夕苦练,把自己的书斋也取名为“石鼓亭”,还搜集了几百种金石资料,写成《金石契》一书。
多灾多难的青少年时代
少年时代的吴昌硕在父亲的熏陶下,虽然想在艺术上施展才华,但**的晚清社会并没有给这位天才提供好机会。十七岁那年,兵荒马乱加上天灾,吴昌硕的空家乡遭受灾荒,全家在逃荒中失散了。吴昌硕父子流落到安徽、湖北,有三年没有吃过米饭,只能以树皮草根为食。直到他二十一岁那年夏天,父子俩才回到了阔加近五年的家乡鄣吴村、这才知道祖母、母亲以及夫人章氏都已亡故,哥哥也因贫病交加在**中死去了。但性格倔强的吴昌硕并没有在巨大的悲痛中消沉下去,他发愤学习,第二年参加县里乡试,第三年即二十三多岁时,他对书法篆刻及金石之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开始了艰苦的艺术探索。
明月前身
吴昌硕十九岁那年,妻子章夫人在战乱中逝世了,他承受着巨大的悲哀,十年后才与归安菱湖镇施氏夫人结了婚。他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对前妻的怀念之情始终难以磨灭。四十一岁那年,他在苏州寓所梦见了分别了二十多年的妻子,曾有《感梦》一诗记之。又是二十五年过去了,吴昌硕已经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1909年章夫人再一次与他相会于梦境,带着对亡妻深深的悼念,吴昌硕刻下了“明月前身”一印,并在印侧造章夫人背影像,款文曰:“元配章夫人梦中示形,刻此作造像观,老岳记”。
“一月安东令”
吴昌硕醉心于钻研与书法、篆刻有关的文字学,却对当时一般人视为“敲门砖”的八股文毫无兴趣。二十二岁时,在县里学官的迫促下才勉强去应了一次考试,中了个秀才后就决心不再赶考。到了五十三岁那年,曾被人荐为江苏安东县令,因为不会逢迎上司,更不会欺压百姓,只任胜一月便毅然辞官,专心致志从事艺术上的深造。为此,他三次刻过“一月安东令”,这与郑板桥的“七品官耳”、赵之谦的“为五斗米折腰”一样,都是用以发泄胸中郁勃之气的。
为了把印刻得更好
吴昌硕为了熟练地掌握文字变化的基本规律,把印刻得更好,很重视文字学。同时中年以后又结交了许多金石鉴赏和收藏家看到了历代大量的彝器、玺印、权量、诏版、泉币、封泥、碑帖、印谱等,大开眼界。他认为杰出的印家首先应是杰出的书家,学篆刻要从篆字上下功夫。所以他数十年如一孜孜不倦地临写石鼓文,竟把他的学生赵古泥送给的一个石砚都磨穿了,后来为了更好探索古人的艺术成果,还节衣缩食购置一些汉砖、瓦当之类价谦的古物,每天摹写研究,使他的篆刻创作充入新意,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造屋”和“人体”
吴昌硕刻印极重视章法,而且把它比之为“造屋”。他教育学生,在动刀之前,必须打好完整的图样,设计一下何处为厅堂、侧屋、何处开启门窗,一一部署得当才可动手建屋。他又将一方印章比之为“人体”,要求肢体,躯干配置得当,全身血脉精气尤应贯通,防止畸形呆滞,甚至半身遂。所以他作印前必反复构思,一再起稿,有时易稿多达十次,直至满意,才写到石上去。
吴昌硕和赵石的故事
吴昌硕非常珍视青年人习艺的积性,由于自己也出身清寒,所以对贫苦好学的青年总是乐于帮助,尽可能使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所当他认识了一个在药铺里当学徒的青年人,他爱好刻印却苦无人指点,所见也不广。吴昌硕见到他的篆刻作品,觉得这青年很有才华,除虚心传授刻印要领外,还介绍他到老友沈石友家中去学艺。沈家收藏极富,这青年在沈家住了几年,艺事大进,经过长时期的刻苦钻研,终于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就是著名的篆刻家赵石(古泥)。
一方用钉子刻成的印章
认识篆刻家吴昌硕的人,谁不想珍藏一方他刻的印章作为纪念呢?一次,吴昌硕的老友朱砚涛在酒宴之后,拿出一方白芙蓉佳石求他当众治印纪念。可是吴昌硕没有带刻刀,不知哪一位灵机一动,取来一枚大铁钉要老先生试试,只见吴昌硕一思索,便挥“刀”刻了起来,顷刻之间就刻成了一方不同寻常的佳作,接着又用剪刀在印刻下几行苍劲的边款文字,在座的客人无不赞叹吴昌硕炉炎纯青的艺术手段。
吴昌硕篆刻的代刀人
篆刻不比书画,对目力、腕力的要求更高,篆刻家年迈后、往往就力不从心,只能望“石”兴叹。吴昌硕年迈后,因病臂加上眼花力衰,对别人的要求只能婉言谢绝,但碰到到执意求刻者人情难却,就只好由人代刀了。大约吴昌硕七十多岁后,由于臂痛握刀困难,刻印逐渐借助别人,他的学生徐星洲和第二个儿子吴涵(藏龛)以及方仰之为主要代刻人,一般由吴昌硕先生在石面写好篆字,再交代刻者,最后自己修饰,边款则亲手完成。曾有人在上海古董店见吴昌硕委托方仰之代刻印的书笺,可见上述的说法是确实的。甚至还有人说吴昌硕的夫人施酒(季仙)也为他代过刀呢!
“槐堂”与“俟堂”
陈师曾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同在弘文学院学习,后又同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职。常一起在公余到硫璃厂搜集金石碑刻片。师曾先后为鲁迅过几方印章,一次师曾赠一方石章送给鲁迅,并问刻什么内容,鲁迅说,你叫“槐堂”,我就叫“俟常”吧。后来,鲁迅出版过一本碑刻、画像砖文的集子,就叫“俟堂砖文杂集”。原来,当时部里有人想排挤鲁迅,“俟”即安静等待之意,表现了鲁迅对这批专门倾轧别人的官僚们的蔑视。
赵时棡的“特健药”
从事艺术劳动的人,在艰苦的创作同时,往往也获得了精神是最大愉快,至于艺术珍品给欣赏者带来的精神享受就更不用说了,这种享受带来的好处或许超过灵丹妙药,于是人们就自然地把绝妙的艺术作品作了一个比喻-“特健药”,赵时枫就用这三个字刻过一个印章,是仿汉玉印的白文,刻得稳健流畅,充分显示了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欣赏这样的杰作,不也象服了一付“特健药”,使人精神一爽吗?
还是自己来刻!
齐白石三十二岁,那年他的家乡来了一位号称是称篆刻名家的文人,求他刻印的人很多。齐白石也拿了一方寿山石去求刻名印。过了几天去取,此人退还石章说:“磨磨平,再拿来刻!”白石见石章光滑平整;但既然这么说,只好磨了再拿崐去,那人看也没看,随手搁在一边。又过了几天去问,仍退还石章,倨傲地最白石回去再磨,白石气愤之下,收回石章,决心自己学刻印,并当夜用修脚刀刻成一方印。从此他不断向友人请教刻印方法,并参用雕花手艺,慢慢地学起篆刻来。
齐白石学刻印
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三十多岁时,已成为民间画匠能以绘画为业了。他爱好刻印,一次他看到著名篆刻家黎微刻印,就向他学习,他问黎的弟弟铁安说:“我总刻不好,怎么办呢?”铁安对他戏说:“你呀,把南泉冲的楚石,挑一担回去,随刻随磨,刻它三四大盒,都化成石浆,印就能刻得好了。”齐白石一听,就发愤努力,常常弄得东面屋里浆满地,又搬到西面屋里去刻,正是这样的刻苦努力,使他后在篆刻艺术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
“鲁班之子”
齐白石从一个能干的木匠自学成长为优秀的画师,后来又成为中外闻名的大画家,可是他没有看不起木匠的意思。他爱劳动,也爱劳动人民,木匠这个一般人视为下等的职业他却是很喜欢的,所以他专为自己刻了“鲁班之子”、“鲁班门下”、“大匠之门”、“木人”、“木居士”等印章钤盖在自己的画幅上,他在为自己曾做过木匠而感到骄傲呢!
齐白石与陈师曾的友谊
陈师曾是一位极有才能的早逝的金石书画家,(享年48岁,梁启超把他的早逝比为中国文化界的大地震)因学吴昌硕自号“染仓室”,与鲁迅、齐白石都有很深的友谊。当年齐白石在京卖画,价格比一般人便宜一半也很少有人来问津。后来陈师曾力劝他自出新意,改革画法,并亲带齐白石的作品到日本举行画展,终于轰动中外,作品全部售空。两人在艺术上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所以齐白石有“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的诗句赞他。
“不能死守一家”
刘淑度在北京女师大读书时,由李苦禅介绍,拜齐白石为师学篆刻。齐白石对这个女弟子要求很高,除了要他学习秦汉玺印及赵之谦、黄杜甫等名家印外,还对她说:“你现在做我的学生,当然要跟我学,但你不要光学齐白石而把把齐白石学死。”白石老人要求她“博采众长”,“不能死守一家”,这道理,对每个学艺的人都有一定的启发吧!
黄宾虹“偷”临印谱
我国现代著名国画家黄宾虹,幼年时候,在他父亲与另一启蒙老师影响下,就很喜欢书画篆刻。他父亲藏有一些丁敬、邓石如的印谱,但觉得他年幼还小,往往只给他看一下就收回书籍。黄宾虹十一岁那年,趁父亲外出的机会,偷偷取出印,化一个时间,精心临刻了邓石如的印章十多方。父亲回来看到这些临刻作品,开始还不相信是儿子刻的,直到看见他当场奏刀,才惊呆了。
画家不必三绝,而须四全
这是已故著名画家潘天寿的话,意思是作为一个画家不一定能做到诗、书、画登峰造极,但必须诗书画印四全,强调了印章的重要性。潘天寿幼时家贫,曾把压成方块的粘土晾干后刻印,又以炉灶里烘烧以增其硬度,为不使泥块太吸油,又设法薄涂一层熔化了的石蜡。年轻时曾得到吴昌硕的热心指导。当他在浙江省立一师求学时,就参加了校内的篆刻组织--“寄杜”,当时他刻边款都署名“天授”。抗日战争后为集中精力专攻绘画才不常作印。
“咬得菜眼,百事可为”
金石书画家钱瘦铁,无锡人,早年在苏州某刻碑店当学徒。那时金石家郑大鹤常到该店裱碑贴及其它拓片,瘦铁常去郑家送裱好的拓片。大鹤喜欢他诚朴好学,也就循循加以诱导,又介绍他和吴昌硕、俞语霜认识,有了这三位名家作老师,他更刻苦学艺,取三家之长而化成自己的面目,他刻过一方印,“咬得菜根,百事可为。”很能看出他的刻苦精神。
钱瘦铁智救郭沫若
日寇侵华前夕,钱瘦铁与郭沫若同在日本,因郭老联络留学生进行革命活动,日警准备拘捕,被瘦铁探知,并买好船票,备好西装,约郭老穿了浴衣在门口闲跳,当预约的小汽车开到门口,乘人不备就把郭老带走,换上西装,辗转乘加拿大邮船,化名杨伯勉回国。日警后来怀凝瘦铁而拘禁了他,他在法庭上坚不下跪,并抓起铜墨盒向法警掷去,为此判刑五年。由于日本人相助,三年半后提早释放归国,而他的画名在日本大振。一九六三年国庆前夕,瘦铁应邀到北京郭老家作客,故人重逢,瘦铁欣然为郭老刻印二方,其中“鼎堂”一印由郭老篆字,瘦铁刻石,成为二老数十年友谊的结晶。
以“粪”为名
粪总被认为是秽物,有谁会想到邓散木会取名为“粪翁”呢?他还把书房名为“厕简楼”、自号“厕简子”、其实他取的是“粪除”也即“涤荡瑕秽”之意。当时,社会上不少人觉得他用“粪”字署名似太不雅。一次某富商来求字,声明报酬从丰,只要署名改掉“粪”字。邓散木当即拍桌大骂,不客气地把他逐出门外。有人出巨资求他为亡母写墓志,也求改署名,邓散木说:“天下好听名字有的是,你何必来找我?我固然贫穷,宁肯吃不上饭,要我改掉这‘粪'字,办不到“!
日光节约
邓散木一生留下五十多印谱,五千多方印拓,这是与他长期勤奋努力分不开的。他常实行“日光节约”,将时钟拨快一小时。请看他们学习时的日课:“上午六时临贴,七点作书,九时刻印,十一时读书,下午一时刻印,三时著述,七时进酒,周六和周日下午会客,工作时间恕不见客。”工作之余,他黎明即起,磨好一大砚池墨,书写到日出方进早点,这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
“白头唯有赤头存”
一九五七年,邓散木困上书批评文化部不重视书法篆刻等等,被戴上了“右派”帽子,五年期间他三次住院,二次大手术,一半时间卧床,精神上、生活上压力极大,但他刻了一方印:“白头唯有赤心存”,并且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坚持写字、刻印、读书、即使无人给以出版他还是写了不少书稿、字贴还继续热心通信,口授,向后辈传授书刻艺术。六十岁时,邓散木又因血管堵塞截去左下肢后,就署名“一足”,隔年又因胃瘤动了大手术,当时他连举筷子也困难,但还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苦练左手握笔,用锤凿印,刻下了“谁云病未能”一印。他忍着病痛,把生命最后的光和热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他终生热爱的篆刻艺术。
张鲁庵和“鲁庵印泥”
张鲁庵青年时从著保篆刻家赵时棡为师,搜有秦汉及名家遗印一千五百多钮,印谱四百余种,善制刻印刀,尤其是研制出名闻中外的“鲁庵印泥”。优良的印泥对篆刻家来说,会使作品精神倍增。为了制出高质印泥,他高价添置设备,以手工研,搓艾,制油,道道工序严密进行。还邀化学师合作,前后作了五十多次试制,故“鲁庵印泥”色鲜历久不变,钤出印文有立体感,很少受气温影响,连钤数十方印面字口不糊,历久不霉烂硬化,专家们都以能得到一小盒他手制的印泥为乐事。他病逝后,家属按遗嘱将他所藏印章印谱全部捐献西泠印社,受到人民敬重。
来楚生的“刻瘾”
来楚生刻印宗吴熙载、吴昌硕,上溯秦汉玺印。七十岁前后风格突变,朴质老辣,雄劲苍古,佳作成批涌现。学生张用博一年前买了两方质尚好的石章,原想自刻,故拟好了印文内容,用纸包好后搁置一边,后又原封不动地送给了来重先生。一九七一年二月,来楚生因“写字厌倦”,突然“印瘾”大发就到处找石头刻印,不仅把这两方印按纸内拟写的印文刻好,写信把印拓寄给了张用博,还对他说,你弄些石头来,我给你刻好一批吧!用博闻之大喜,当天就搜集了二十多方,他选出十多方,一周后全部刻好,这就是来楚生在七十年代大量刻印的第一批印章。
凿子刻印
来楚生是当代诗书画印俱擅的在家。他治印除了用好刀刻之外,还采用敲、击、磨、刮等多种主法来辅助印章的成功。他的印不仅构思奇特,对工具的采用也常常大胆设想并加以试验。七二年春节的一天,他与学生张用博在闲谈齐白石刻印的风格时说:“白石的白文线条一边光一边毛,他是木匠,说不定早年是用凿子刻的。”用博问他要不要试一试?这下,引起了他的兴趣,笑着说:“好啊!"?用博高崐兴地到市上买来了一把三分左右的小号木工凿子,来楚生拿在手里掂了掂果真试了起来。右边的印就是用凿子刻成的,如果与其它印相比,刀法上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便是凿子的效果了。
大江南北访宝库
著名金石家,古文字学家罗福颐在十年浩劫中也横遭批抄家,最后下放湖北农村干校劳动。“四人帮”崩溃后他已七十多岁的老了,为了抓紧余年为祖国多作贡献,他觉得不能“坐井观天”,“犹疑不前”,便主动要求到全国各省市去调查玺印。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O年间,他不辞辛劳,走遍大江南北,在十五个省市中访问了二十七个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采集到古玺印资料近万件,藉以补充了他为故宫博物院编的《秦汉南北朝官印汇存》等书。
自谦“不是学者”的学者
罗福颐自谦在年青时期,虽曾有做个学者的梦想,因上半生历经沧桑,屡遭困厄,而“致今日老朽学业地成”觉得要做个真正的学者,“未免太不自量了”。其实根据不完全统计,他的著作有一百二十多种(其中书七十二种,文章五十多篇)。除了在古文字、古玺印方面的研究外,他的研究领域还旁及古尺度,古量器、古医书、明清档案,西夏、辽、金、元、少数民族文字,以至石刻,墓志、汉魏石经,战国到汉代竹木简,甚至出土的古代银锭也都著文研究。罗福颐是一位有具才实学的、把一生献给祖国古文化事业的学者。
原来是殉葬品
历代玺印数以万计,品类繁多,对于古印的各种用途说法往往牵强附会。罗福颐经过反复考证找到了确切的根据,作出了新的结论,即秦汉魏晋官印大半是古人殉葬品。例如长沙西汉利仓墓出土的“长沙丞相”、“候之印”印文草率率急就,经他考证是长沙酷署急于凿印随死者入土之故,又如汉印中有一种独特的上署官职下附姓名的官印,过去一直不明用途,现考证为当时中下级官吏殉葬专用之物,还有传世的一些所谓多字的吉语印也属殉葬品。罗福颐以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科学态度解决了古玺印研究中的不少重大课题,他的卓越贡献和治学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不能让知识“与生俱尽”
罗福颐沉痛地感到某些学者研究面很广,也很有心得可惜不愿动笔著述,结果使其一生知识”黄土埋幽,与生俱尽“,觉得人生不过百年,生命有限,要抓紧把一点一滴的经验写下来传给后代。早在二十岁不到时,他便精摹古玺印文字集成《古玺汉印文字征》给篆刻者带来了方便。他又说,故宫有二万多方古印,如不把历代古印的钮制摄影以示后代,则古印资料就永远幽闭深宫,与研究者见不了面。所以他从文字上、钮制上把传世的隋、唐、宋、辽、金、西夏、元、明几个朝代的印章加以整理,照出图谱,以便后代通过图谱,校核实物,即可判别这是哪一朝代的遗物。当我们今天面对罗老的各种著作的时候,就似乎感动他那颗对;祖国对人民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一切赤诚之心在跳动。
王个簃的苦学精神
上海画院副院长王个簃年轻时敬慕吴昌硕的书画篆刻艺术,特地从他家乡海门到上海求艺。后来得吴昌硕的学生刘玉庵的推荐担任吴昌硕之孙吴志源的家庭教师,这样他就得到了与吴昌硕先生朝夕相处请教学业的机会。在吴家的几年中,王个簃十分珍惜时间,学习非常刻苦,晚上总是在十二点钟以后睡觉,清晨即起,虽然很累,但精神上极愉快。由于他的努力,终于在诗书画印方面为他终生的事业奠定了基础,终于成为现代著名的书画篆刻家。
“没有学识什么都弄不好”
钱君陶是当代绘画,书法、篆刻、音乐、文学,书籍装帧等方面较全面的艺术家,出生在浙江桐乡一个贫寒之家。童年就爱用泥土塑玩具,入学后又常用透明纸勾描香烟牌子为乐。由于多次跳级,文学基础较差,工作后写的信文字欠通,还有错别字。丰子恺老师批评他说:“如果没有一定的学识,什么都弄不好”。从此他埋头读书练习文法,甚至把一本字典全熟练地背出来,终于自学成为一位能吟诗作画的多才多艺的专家。
钱君陶二刻《鲁迅印谱》
钱君陶青年时,得到鲁迅的热情关怀与启示,为了表达他对鲁迅的景仰,一九七三年,他把鲁迅的134个笔名及32个名号刻制成谱。不料遭到“四人帮”在上海的爪牙的敌视。一九七四年三月,他人们以审查为名,派人查抄了石章、印谱,审查他的朋友、学生,把他本人也横加审查了一百多天。隔离审查结束后,他怀着满腔义愤,冒着危险,又偷偷地重刻了一套《鲁迅印谱》,作为对“四人帮”无声的抗议。直至“四人帮”倒台以后,广一东湖南两地,才分别先后出版了这两套印谱。
西泠印社《印藏》的由来
杭州西泠印社,有一处刻着“印藏”二字的石刻,下面还刻着一段短文,这就是当年珍藏艺术在师李叔同金石印章的地方。李叔同就是中外闻名的弘一法师,他早年留学日本,在音乐戏剧、文学等方面造诣精深,书画篆刻尤为人称道。但在黑赠暗的旧中国,他怀才不遇,终于在1918年出家为僧,临别,他将平生所刻的部分印章赠给西泠印社留念,印社就为他封存于石壁之中,题目:“印藏”,以供后人瞻仰。解放后,为了很好地保存这些印章,才全部起出,另行珍藏,而印藏刻石仍嵌原处,永作纪念。右列二印就是当年《印藏》的藏印。
西泠印社
一九0四年,金石家丁仁、王褆、叶为铭、吴隐等在杭州发起组织一个研究金石书画的学术团体。经过十年筹备,于一九一三年正式成立,定名“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公推著名篆刻家吴昌硕为社长。印社先后拥有社员一百余人,日本著保篆刻家河井仙郎、长尾甲也远涉重洋赶来入社。印社每年清明、重阳集会,成为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中心。
日本人与印章
日本人民有一种习俗,即把自己的名字请名家或巧匠刻在一颗较好的印石上藏于家中。据说能使万事须利,家运隆盛,故称“开运印鉴”或“吉相印章”。且尺寸规定,男女有别,印材的使用还得按年龄配置,不能随意挑拣。刻一方“吉相印”要比一般印章价钱贵得多,但日本人认为,印章刻得好坏会影响命运,为交上好运,这方印章总得多化点钱刻好它。
第四篇:名人名家谈写作
中国名人名家谈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如无知音赏,归卧故山丘。——唐·贾岛
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已意。——唐·孔颖达
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宋·苏轼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
安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衣褶裙带,手指足步,最是要紧,一笔不细,不是肿了手,就是跏了脚。
——清·曹雪芹
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清·龚自珍
诗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而浅出,入之不深,则有浅易之病;出之不显,则有艰涩之患。——清·俞樾
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鲁迅
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者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谁;夸张了这个人的特长——不论优点或弱点,却更知道这是谁。——鲁迅
作家的取人为模特儿,有两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细微的癖性,衣服的样式,也不加改变。这比较的易于描写„„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人,从和作者相关的人们里去找,是不能发见切合的了。但因为“杂取种种人”,一部分相像的人也就更见其多数,更能招致广大的惶怒。我是一向取后一法的,当初以为可以不触犯某一个,后来才知道倒是触犯了一个以上,真是“悔之无及”。既然“无及”,也就不悔了。况且这方法也和中国人的习惯相合,例如画家的画人物。也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构思,一挥而就,向来不用一个单独的模特儿。——鲁迅
两位是可以各就自己现在能写的题材,动手来写的。不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
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
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的顺口。——鲁迅
艺术与人生,只是一个晶球的两面。和人生无关系的艺术不是艺术,和艺术无关的人生是徒然的人生。问题要看你的作品到底是不是艺术,到底是不是有益于人生。
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像一张明镜,宇宙万物的印象都涵映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翻波涌浪起来,宇宙万类的印象都活动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直觉、灵感,这起了的波浪是高涨着的情调。这活动着的印象便是徂徕着的想象。
先要做人,然后做诗。做人方面的努力也是做诗方面的努力。
——郭沫若 凡事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叶圣陶
现在我要告诉读者,文章不是吃饱了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人认做书呆子,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强动笔的。凡是好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叶圣陶
教师在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和偏见;唯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继续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内拟定题目。——叶圣陶
写作材料都是诸位生活里原有的,不是生活以外找来的。——叶圣陶
写东西的时候,也是我最快活的时候;欲使心情安静,还是写文章。
一般人写文章,着重文字的推敲,其实文章本身的修辞固然重要,但作者的思想、情感、德性更重要,仅有优美修辞的作品,永远不能列为第一流。由思想、情感、德性构成的作者的性灵与独特风格,就成为这个作者作品的骨骼,没有骨骼的作品,是言之无物的,是不值得一读的。
要做作家,最要紧的,是要对人对四周的事物有兴趣,要比别人有更深的感
觉和了悟。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可以尖如方针。但他的观念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见的越远。
——林语堂 文学贵在“创作”,文学不能不忌同求异。人家用过的,我固不必去拾唾余,就是我自创的,被别人或自己用熟了时,也得割爱。所以文学上的“创作”,又该是绵延不绝的。——茅盾
文学的目的是综合地表现人生,不论是用写实的方法,是用象征比譬的方法,其目的总是要表现人生,扩大人类的喜悦和同情,有时代的特色做它的背景。
我觉得文学作品除能给人欣赏而外,至少还须含有永存的人性,和对于理想世界的憧憬。
文学贵在“创作”,文学不能不忌同求异。人家用过的,我固不必去拾唾余,就是我自创的,被别人或自己用熟了时,也得割爱。所以文学上的“创作”,又该是绵延不绝的。
——茅盾 善于观察的人,虽不是神仙,虽不是预言家,但他却能从现在观察到将来,从歧路上观察到正路上去的。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作家既有了这一种强的个性,他只要能够修养,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力的作家。修养是什么呢?就是他自己的体验。以己例人,我知道世界上不少悲哀的男女,我的这几篇小说,只想在贫民窟,破庙中去寻那些可怜的读者。得意的诸君!你们不要来买吧,因为这本书,与你们的思想感情,全无关涉,你们买了读了,也不能增我的光荣。——郁达夫
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象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仍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老舍
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老舍
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老舍
没有民族风格的作品,是没有根的花,它不但在本乡本土活不下去,而且无论在哪里也活不下去。——老舍
一个作家实在就是个全能的演员,能用一枝笔写出王
二、张三与李四的语言,而且都写得恰如其人。——老舍
怎么去写一件事,应该由作者自己决定。这就是说,我们不必去模仿别人。我们念别人的作品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经验,而不是为了照猫画虎地去套别人的套子。——老舍
生活是一件事,写作是另一件事。一个写作家应当在大街上活着,可是不能在大街上写作。他像一头牛,吃了草以后,须静静地反复细嚼,而后草才能变成乳。
写文章须善于叙述。不论文章大小,在动笔之前,须先决定给人家的总印象是什么。这就是说,一篇文章里以什么为主导,以便妥善安排。定为何者为主,何者为副,便不会东一句西一句,杂乱无章。
叙述一事一景,须知其全貌,心中无数,便写不下去。知其全貌,便写几句之后即能总结一下,使人极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我们应记住,要描写一个人必须知道此人的一切,但不要作相面式的全写在一处;我们须随时的用动作表现出他来。每一个动作中清楚的有力的表现出他一点来,他便越来越活泼,越实在。
我们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很显然的,假若我要写农人,我就必须下乡。这并不是说,到了乡村,我只去记几句农民们爱说的话。那是没有多少用处的。我首要任务,是去看农人的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语言。
从生活中找到语言,语言就有了根;从字面上找语言,语言便成了点缀,不能一针见血地说到根儿上。话跟生活是分不开的。因此,学习语言也和体验生活是分不开的。
写完了,狠心地改,不厌其烦地改。字要改,连标点都要改。
——老舍 我写作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形式的框子,也不想拿什么主义来绳规自己,我只是任思绪的奔放而信笔之所之。我只要求保持我最初的原有的心灵上的触动,和不歪曲生活中我所爱恋与欣赏的人物就行了。—— 丁玲
写作的最高技巧为无技巧。—— 巴金
我这些话无非说明文章的体裁和形式都是次要的东西。主要的还是内容。
——巴金 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容易上口的。哪怕你没有时间读熟,凡是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就容易让人记住。我并没有想到要记住它们,它们自己会时时到我的脑子里来游历。有时它们还会帮助我联想到别的事情。我常常说,多读别人的文章,自己的脑子就痒了,自己的手也痒了。读作品常常给我启发。——巴金
我只想说明一件事情:一个人必须先有话要说,才想到写文章;一个人要对人说话,他一定想把话说得动听,说得好,让人家相信他。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方法和声调,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完全一样。人是活的,所以文章的形式或者体裁并不能够限制活人。我写文章的时候,并没有事先想到我这篇文章应当有什么样的特点,我想的只是我要在文章里说些什么话,而且怎样把那些话说得明白。
——巴金
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
我为什么需要文学我?我想用它来改变我的生活,改变我的环境,改变我的精神世界。
我50几年的文学生活可以说明:我不曾玩弄,不曾装饰人生,也不曾美化人生,我是在作品中生活,在作品中奋斗。
——巴金
我并不是拿起笔就可以写出文章;也不是只要编辑同志来信索稿,我的文思马上潮涌而来。我必须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吐露,才能够顺利地下笔。我有时给逼得没办法,坐在书桌前苦思半天,写了又涂、涂了又写,终于留不下一句。《死魂灵》的作者果戈里曾经劝人“每天坐在书桌前写两个钟头”。他说,要是写不出来,你就拿起笔不断地写:“我今天什么也写不出来。”但是他在写《死魂灵》 的时候,有一次在旅行中,走进一个酒馆,他忽然想写文章,叫人搬来一张桌子,就坐在角落里,一口气写完了整整一章小说,连座位也没有离过。其实我也有过“一挥而就”的时候,我在二十几岁写文章写得快,写得多,也不留底稿;我拿起笔,文思就来,好像是文章在逼我,不是我在写文章一样。我并无才能,但是我有感情,有爱憎。我的文章里毛病多,但是我写得认真,也写得痛快„„
——巴金
我的用血和泪写成的书,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我是从读者成为作家。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养料。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艺术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奋,作家们的爱憎使我受到感染。一篇接一篇,一本接一本,我如饥似渴地读着能拿到手的一切书刊„优秀的作品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辉。
我很早就声明过,我不是一个冷静的作者,我不是为了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我也说过:“书中人物都是我所爱过和我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的确,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过的一切。
——巴金 我写作为的是人类解放。消除不平等、非正义,贫困和解放无辜者,消灭一切形形色色的精神与物质的压迫。人生是有两个目的,一个是生存,一个是生活。生存主要是物质方面,它就是创造一切条件,维持你的生存,存在。你存在的目的不仅仅是吃饭,睡觉。而是你要工作,你要创造,你的创造就是一种艺术。要把艺术看成广义的一个含义,不是说艺术非得唱歌、跳舞、表演、画画、弹琴。我们说的艺术是你应该把人生,看作是一部艺术作品,你本人生存着就是一个艺术家。——周汝昌
写作果然是一件苦事么?写作不过是发表意见,说话也同样是发表意见,不
见得写文章就比说话难。——张爱玲
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的人物的力,不能代替他们创造出力来。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平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类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但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只是我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是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养成写作习惯的人,往往没有话找话说,而没有写作习惯的人,有话没处说。我并不是有许多天赋才默默无闻地饿死在阁楼上。比较天才更为要紧的是普通人。一般的来说,活过半辈子的人,大都有一点真切的生活经验,一点独到的见解。他们从来没想到把它写下来,事过境迁,就此淹没了。
——张爱玲 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小说使读者受到感染,小说的魅力之所在,首先是小说的语言,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与短句的搭配。一泻千里。戛然而止,画舫笙歌,骏马收缰,可长则长,能短则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使用语言,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了,才软熟、筋道、有劲儿。水和面粉本来是两不相干的,多揉揉,水和面的分子就发生了变化。写作也是这样,下笔之前,要把语言在手里反复抟弄。
——汪曾祺 作家的虚构更完整,更自觉,作家更富有这样的本事,闭目凝思,他已经进入了自己的世界了。这种想象和虚构的动力,离不开感情。想象来自生活,来自生活中曾经有过、可能有的、已经具备了某些萌芽却又没有完全实现、没有完全在握的东西。我认为最好的结构是没有结构痕迹的行云流水式的结构;最大的匠心是完全放松、左右逢源、俯拾即是的、看来像是毫不费力的、没有丝毫匠气的匠心。——王蒙
笑,对于我是一个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过程。写作则是为了使那些绝望的人重新充满希望,让那些因失败受挫的人重鼓斗争的勇气,使受凌辱的人重获自由与尊严。
——陈映真
我写作,是因为我愿把内心深处无声的痛苦用文字表达出来。——白先勇
我想,作为一名作家,每个人对他的人民和周围的特殊事件都有自己的感情和表现手段。多年来,对生养我的台湾,写作是我借以表达对这一小块土地感情的惟一方式。就是这了这,一旦我不能写作,我就要忐忑不安和不得安宁。
——黄春明 悟性便是天才。人皆有悟性,但方面不同。文学艺术的创作,靠讲授只能获得一般知识,其精髓,其微妙之理只能去悟。但应明白,悟性的产生往往是知识的多寡基础上,有了悟性方能穷极物理。散文是除了诗以外最难写的文体,它的极致又是最单纯和朴素的,篇幅短无情节的故事,语言平淡,靠的是作者的境界、素质、如画画一样,在都掌握了一定绘画技巧后,画之优劣便成了人的素质优劣之比。
散文是心灵的自由,也就是说为文适性。也就是说要高扬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在散文写作中如何表现个性?这不是说你仅仅写了别人未写的人、事,而关键在于你怎么写,怎样通过你的心灵来审视要写的人、事来张扬你对天地宇宙之感应,张扬你对生命之体验。
古往今来的大家们,他们的心胸是博大的,他们博大的胸怀在充满着博大的爱欲,注视着日月、江河、天堂、地狱,以及这种爱欲浸润下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鬼怪人物,这种博大使他们天地人合而为一,生死荣辱,离愁别恨,喜怒哀乐,莫不知之分明,萦绕于心,使他们面对着这个世界建立了他们特有的意识和特有的形式。
——贾平凹
从此之后,我感觉那种可以称为“灵感”的激情在我胸中奔涌,经常是在创作一篇小说的过程中,又构思出了新的小说。这时我强烈地感觉到,20年农村生活中,所有的黑暗和苦难,都是上帝对我的恩赐。虽然我身居闹事,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灵魂寄托在对故乡的回忆里,失去的时间突然又以充满声色的画面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
现代小说的所谓气氛,实则是由主观性的感觉化的风景——环境描写制造出来的。巴尔扎克的照相式的繁琐描写已被当代小说家所抛弃。在当代小说家笔下,大自然是有灵魂的,一切都是通灵的,而这万物通灵的感受主要是信赖童年的故乡培育发展起来的。
所谓的文学风格,并不仅仅是指搬用方言、土语、描写地方景物,而是指一种熔铸着作家独特思维方式、独特思想观点的独特风貌,从语言到故事,从人物到结构,都是独特的、区别他人的。而要形成这样的风格,作家的确需要远离家乡,获得多样的感受,方能在参照中发现故乡的独特。
——莫言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忍受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因此,作家必须保持始终如意的诚实,必须在写作过程里集中他所有的美德,必须和他现实生活中所有恶习分开„作家必须是真诚的,是认真严肃的,同时又是通情达理和满怀同情和怜悯之心:只有这样,作家的智慧警觉才能够在漫长的长篇小说写作中,不受到任何伤害。
到了今天我才知道,当你丰富的情感在一种训练有素的叙述技巧帮助下表达出来时,你会发现比你本身所拥有的感情更加集中、更加强烈,也更加感人,技巧在某种程度上是帮助它,也就是为自己的情感建造一条高速公路,两边都有栏杆,把不必要的东西拦在外面。
——余华
我唯一坚定的信仰是文学,它能让我解脱了许多难以言语的苦难和烦忧,我深爱它并怀着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我感激世界上有这门事业,它使我赖以生存并完善充实了我的生活。
小说是灵魂的逆光。你把灵魂的一部分注入作品从而使它有了你的血肉,也就有了艺术的高度。这牵扯到两个问题,其一,作家需要审视自己现实的灵魂状态,要首先塑造你自己。其二,真诚的力量无比巨大,真诚的意义在这里不仅是矫枉过正,还在于摒弃矫揉造作、摇尾乞怜、哗众取宠、见风使舵的创作风气。
一个好作家对于小说处理应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他希望在小说的每一处打上他的某种特殊的烙印,用自己搜索的方法和方式组织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对话,然
后他按照自己的审美态度把小说这座房子构建起来,这一切需要孤独者的勇气和智慧。
——苏童
外国名人名家谈写作
忧愁的面容要用悲哀的词句配合,盛怒要配威吓的词句,戏谑配嬉笑,庄重的词句配严肃的表情——神说话,英雄说话,经验丰富的老人说话,青春热情的少年说话——其间大不相同。——【古罗马】贺拉斯
童话并不真实,但其中含意深长!——【俄】普希金
文字会启发你的心智。——【俄】普希金
没有一个作家有才力能这样鲜明地展露生活的庸俗性,能这样有力地勾 画出庸俗人物的庸俗性而使眼中错过的小东西庞大地在众人眼里闪耀一下。
——【俄】普希金 冬天的道路又平又光,像时髦歌曲中无聊的诗句。——【俄】普希金 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的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机会一样。
——【俄】契诃夫
写,只有写,你才会写。——【俄】契诃夫
应该表现的不是现有的生活,也不是应该有的生活,而是理想中的生活。
——【俄】契诃夫
必须还得阅读,不断地学习,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不仅要努力从生活的一切现象里抓住生活,而且要努力去了解它,——不管怎样,要全忠实于真实性,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研究,避免一切现象与虚伪。——【俄】屠格涅夫
弹旧调不管弹得多么热情,总有一点学生练习本的味道。即使愚笨也好,但必须是你自己的!要有自己的气息,自己固有的气息,这一点最重要!
—— 【俄】屠格涅夫
谁要是写出全部细节——那就失败了,必须把握一些有代表性的细节。天才即在于此。——【俄】屠格涅夫
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把它记下来。——【俄】列夫·托尔斯泰
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抛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
——【俄】列夫·托尔斯泰作家应该竭力从平凡中间挖掘既有趣味、又有教育意义的东西。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结构——这首先是指确定的目的、确定的中心人物,其次,才是确定的其余人物,他们沿着阶梯自上而下,环绕在中心人物的周围。这,就如同一座建筑的结构一样。——【俄】阿·托尔斯泰
我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细节,如果把我的作品比作编织好的生活的网,那末细节就是网中结点。——【俄】阿·托尔斯泰
何谓创作中的典型?——典型既是一个人,又是很多人。就是说,是这样的一种人物描写:在他身上包括了很多人,包括了那体现同一概念的一整个范畴的人们。——【俄】别林斯基
每一部作品,应该是激情的果实,应该为激情所渗透。——【俄】别林斯基
要想写得紧凑,就必须对你所写的事物知识了解得极为充分、确凿,可以毫不费力就把最精彩和最重要的东西挑选出来,而不使你的作品杂乱臃肿。要知道得详细,才能写得简练。——【俄】巴乌斯托尔斯基
一切您都必须压缩,压缩!只要做到这一点,您就可以学会简练、明白、有力。——【苏联】高尔基
词汇越简练,它就越准确。——【苏联】高尔基
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种形式。——【苏联】高尔基
千万不要从形式上去追求比别人写得好。比别人写得差一些不要紧,要紧的是按自己的特点写。一开始就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是一个非常拙笨的办法,我国所以出了大堆语言的垃圾,正由于这个缘故。学习写作应该从短篇小说入手,西欧和我国所有最杰出的作家几乎都是这样做的,因为短篇小说用字精炼,材料容易合理安排,情节清楚,主题明确。最大的智慧是在于字句的简洁,谚语和民歌总是简短的,其中所包含的智慧和情感是足够写成整部书的。
——【苏联】高尔基
假如一个作家能从二十个到五十个、以致从几百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中每个人的身上,把他们最有代表性的阶级特点、习惯、嗜好、信仰和谈吐等等抽取出来,再把他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身上,那么这个作家就能用这种手法创造出典型来——而这才是艺术。——【苏联】高尔基
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源泉,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
——【俄】苏霍姆林斯基
诗人,这是指导人们对于生活抱着高贵的观念,抱着高贵的感觉方式的领袖。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俄】冈察洛夫
没有什么,你就拿起笔写:“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总这样写,最后,就写出来了。
——【俄】果戈理 现在我对任何一篇小东西都要苦心思索,几乎同思索大东西一样,也许还要付出更多辛酸的劳动。——【俄】果戈理
作家身边应常备笔和纸,必须把他自己感到惊奇的事物记下来。从这样的素描中,画家创作了画,而作家则从中创造了作品中的场景;一切都应取之于生活,而不是用无谓的幻想臆造出来的。——【俄】果戈理
只有在情绪好和怀着崇高的慈悲心的时候,写作才有灵感。
——【俄】果戈理 写作的人像画家不应该停止画笔一样,也是不应该停止笔头的。随便他写什么,必须每天写,要紧的是叫手学会完全服从思想。
——【俄】果戈理
哪怕民众沉沦,地球毁灭,也要永不停息地歌颂美好事物。
——【俄】果戈理 常常有这样的时候,当你表现不出一代人的所有卑鄙龌龊的全部深度,那时你就不能把社会以及整个一代人引向美。——【俄】果戈理
我宁可因饥饿而死,不愿发表那没有分别的,不加思考的作品,不要责备我„„ ——【俄】果戈理
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法】狄德罗
首先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
——【法】布瓦洛
不论人们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最能够表示它,只有一个动词能使它最生动,只有一个形容词使它性质最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名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决不能利用蒙混的手法,即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决不要借助于语言的戏法来回避困难。
风格就是人品。——【法】巴尔扎克 时间会对作品加以处罚或者给它主持公道。——【法】雨果 一个作家如果关心后代的话,就会不停地纯洁自己的语法,而同时又不抛弃用来表现他精神中特殊个性的特色。——【法】雨果
滥造新词不过是补救自己的低能的一个可怜的办法。——【法】雨果 人为的文学音节的铺张,迷蒙的咬文嚼字的烟雾,会吞噬读者的智慧和理解力。——【法】罗曼·罗兰
有些夜晚,文字在我脑海里像罗马皇帝的辇车一样滚过去,我就被它振动和轰鸣的声音所惊醒。即使在游泳的时候,我也不由自主地斟酌这字句。
——【法】福楼拜
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也不能因为思索困难,就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
——【法】福楼拜
如果一个作家有他的独创性,首先就应该表现出来;如果没有,就应该去获得。——【法】福楼拜
全世界没有两粒沙子,两只苍蝇,两只手或两个鼻子绝对相同的。因此,作家在创造每个人物时都必须有其特点,决不可以雷同。——【法】莫泊桑
一个作品的布局的巧妙不在于有激动力或者令人可爱,决不在于引人入胜的开端或者惊心动魄的收煞,而在于那些表现作品的明确意义的可信的小事的巧妙组合。——【法】莫泊桑
为了写得好,必须充分地掌握题材,必须对题材有足够的思索,以便清楚地看出思想的层次,把思想构成一个联贯体,一个连续不断的链条。
——【法】布封
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你要当作家,当批评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法】狄德罗
在一生中连一次诗人也未做过的人是悲哀的。——【法】拉马丁
为面包而写作,不久就会窒息我的天才,毁灭我的才华。任何刚劲的东西,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会从一支唯利是图的笔下产生出来。需求和贪欲也许会使我写得快点,却不能使我写得好些。——【法】卢梭
虽以不矫揉造作和真实而为人乐于读吧。你一旦把政治引入文学作品,可憎的感觉立即出现。过于追求高雅的文笔,最终既引来钦佩,也带来枯燥。
——【法】司汤达
有独创性的作家不是不模仿任何人的人,而是谁也模仿不了的人。
——【法】夏托布里昂
言词应该只是精心定做的、与思想相适应的衣服。——【法】勒纳尔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英】莎士比亚 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叶圣陶 感受最深的人才会有传神的笔调。——【英】蒲柏
感受最深的人才会有传神的笔调。——【英】蒲柏
作家有创作热情或者同时还有靠它吃饭的天真热情。——【英】毛姆
作家最吸引人的力量有两个:使人们熟悉新事物,使习以为常的事物变得新鲜。——【英】萨克雷
写作贪快的人,糟就糟在不懂得简练。——【英】司各特
写作是由不得我的事。好比我长了个疖子,只等疖子一熟,就非得把脓挤出来不可。——【英】格林厄姆•格林
说写作只花了六个月功夫,构思过程却长达数年之久。——【英】雪莱
一首伟大的诗篇象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
——【英】雪莱 只有动情写成的作品才能动人以情。——【英】塞·柯尔律治 不费力写成的东西读起来必然无味。——【英】约翰逊 唯有发自心灵深处的作品才能获得桂冠。——【德】叔本华
作品是心灵的精华。——【德】叔本华
如果主题不合适,所有天才都白白浪费。——【德】歌德 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是得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这么多的东西。——【德】歌德
异端是生活的诗歌,因此有异端思想是无伤于一个诗人的。——【德】歌德
只有人越来越堕落,文学也就一落千丈。——【德】歌德
只有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德】歌德
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德】歌德
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作家的风格应该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一个人若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若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德】歌德
写作不是用白发而是用识见;写作如春蚕吐丝,呕心沥血。总的来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作家的风格应该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一个人若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若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德】歌德
真实的事情比虚构的故事更希奇;但这是因为虚构的故事必须符合可能性,而真实的事情却不必顾及这一点。——【美】马克·吐温
一部书往往写到中间便肯定会叫你感到厌倦,不肯再往下写了。总得经过一阵休息,才会重新激发起精力和兴趣。总得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把已损耗的原料
重新补充起来。——【美】马克·吐温
要是你去描绘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平面的,像一张照片那样。要是你根据你所知道的去塑造他,那他就是立体的„„作家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人物,不是角色。角色是模仿。如果作家把人物写活了,即使书里没有大角色,但是他的书作为一个整体有可能留传下来;作为一个统一体、作为一部小说,有可能留传下来。如果作家想写的那个人物谈论旧时代的人物,谈论音乐,谈论现代绘画,谈论文学或者科学,那么就让他们在小说里谈论这些问题。如果人物没有必要谈论这些问题,而是作者叫他们谈论,那么这个作家就是一个伪造者;如果作家自己出来谈论这些问题,借以表现他知道的东西多,那么他是炫耀。不管他有多好的一个词儿,或者多好的一个比喻,要是用在不是绝对必要、除它无可替代的地方,那么他就因为突出自己而毁坏了他的作品。
——【美】海明威
小说中的人物不是靠技巧编造出来的角色,他们必须出自作者自已经过消化了的经验,出自他的知识,出自他的头脑,出自他的内心,出自一切他身上的东西。如果他运气好,又认真,写出来的人物完整,那么人物就不止一个限度,就能经久。——【美】海明威
千万不要笃信自已的大写的思想,而要尽可能写得真实,坦率,客观和朴素。
——【美】海明威
一个作家应该具有两种品质,正义感和不会被任何震惊所摧垮的洞察生活的全部卑鄙龌龊的能力。——【美】海明威
写作不是吟风弄月的东西,不能一心只想着出版想着获奖,写作更多的时候是对自已心灵的负责。——【美】海明威
作家应该为自己同代的青年写作,批评家为下一代写作,而教师则为更后来的人写作。——【美】菲茨杰拉尔德
世上十分之九的诗作都是出自不足三十岁的人之手,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又是二十五岁以下的人写成的。——【美】门肯
诗人的想象力支配现实的程度,说到底,是衡量他的价值和尊严的精确尺度。
——【美】桑塔亚那
要你不把太多的词扯在一起,词具有很大的力量。——【美】比林斯
一切乐趣都在于你如何讲述一件事情。——【美】弗罗斯特
没有什么比沉浸在穿凿的欢乐与激情中挥笔疾书更美,更令人心醉的事了。
——【瑞士】海塞
我写作,为了使我的朋友们更爱我。——【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要写作就需要清静的头脑。——【奥地利】茨威格 我不是用学院的墨水写作,而是用我自己的血写作。
——【古巴】何塞·马蒂
为了使主题变得生动,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取来的某一题材,它本身常常是一种“没有顺序”、“没有秩序”的东西。我们把它拿来拆散,一如孩童堆砌积木那样,把它试验着堆砌起来,再拆开,再试用另一种方法堆砌起来。
——【日】小林多喜二
凡是好的作品都是这样,他们不只是单纯的雕刻或画。他们磨砺自己的灵魂,使之与外界事物相一致,再恰如其分地把这些复活在作品里。一刀刀、一笔笔地,也就是把自己的心刻印在作品中。——【日】武者小路实笃
笔乃心灵之舌。——【西班牙】塞万提斯 模仿别人是必要的,模仿自己却是可怜的。——【西班牙】毕加索
长篇大论和中肯是两回事。——【荷兰】伊拉斯谟
作家应该十分注意地观察自然景色和各种事件。清晨阵阵微风拂起的涟漪会民出什么样的闪光?天空像什么样子?有什么变化?只有仔细地观察过这些景色的人,才能成功地描绘出无数这们的景色。光凭想象是不行的。
——【印度】普列姆昌德 如果作家总是睁着眼睛,那么他从空气中也可以获得小说的素材。从火车上、船上、报刊上、人们的交谈等许许多多场合都可以获得优秀的小说素材。经过几年的磨练,观察就自然了,目光自然就会选择有用的东西。
——【印度】普列姆昌德
描写人,是容易的;描写人的心灵,则是艰难的,因为心灵应该通过人的肢体的姿态和动作去表现。——【意大利】达·芬奇
第五篇:名人故事
说的都是战胜挫败战胜残疾的巴雷尼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廖昌永——这一响铛铛的名字,为我们中国人在世界歌唱家中搏得了地位,你可知道他原来是农民的儿子,廖昌永7岁那年,父亲病故了,这对本来就十分贫困的廖昌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上学后,廖昌永渐渐地喜欢上了音乐,他对音乐的最初了解,来自于农村的大喇叭,每天清晨村头电线杆的喇叭里传出的歌声,如同细雨一样,滋润着他那颗热爱音乐的心。从此,廖昌永不放弃任何学习音乐的机会。虽然他也曾失败过,但音乐那优美的旋律一次次漫湿了他枯干的心灵,最终他从阴影中走出来了,成为一个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你一定久仰过著名作家——张海迪的大名吧!她是怎样从一名残疾人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人呢?她是怎么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呢?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吧„„.。在五岁时,这个只能用画笔来描绘一串串梦想的时候,厄运就无情地降临在他身上,残酷的剥夺了她的自由。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从此变成了一个残疾儿童,她的美好人生就从此毁灭了吗?不!我们的张海迪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圆了她的轮椅梦!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孙膑被庞涓谋害挖去双膑,在断腿之痛中崛起而不是沮丧,最终成为著名军事家。
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司马迁:经受宫刑和牢狱之灾的磨难,却没有自暴自弃,写出了名垂千古的历史巨著《史记》。
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钱学森,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届中国科协主席,第6至8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