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决定命运

时间:2019-05-15 09:4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因决定命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因决定命运》。

第一篇:基因决定命运

基因决定命运

第一章:生物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对自身有了全新的认识

“性格决定命运”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广为熟知的一句名言。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有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我不知道威廉·詹姆士的这一句名言是从中国学者这里批发过去的,还是中国学者从威廉·詹姆士这里批发来了这个观点。但中外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是高度地一致的。

从这句名言的逻辑发展关系来看,一个人的命运首先来之行动,而后由行动养成习惯,再由习惯形成性格,最后由性格来决定命运。那么,性格真是由习惯形成的吗?习惯真是由行动养成的吗?如果这些的答案是YES的话,那么人的行动又是由什么来支配与驱使的呢?很显然,人的行动不会是凭空产生的,它应该是受人的意识所支配与驱使的。如果这个观点也是成立的话,那么人的意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人的意识源自于人的脑细胞。哪脑细胞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人的脑细胞是由基因组成的!从这一逻辑关系来看,人的性格形成最初始的源头还是人的基因!可能有些人会说,人的意识是由环境决定的,那为什么在相同的环境中,不同的人所作出的反应会不同呢?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已有几千年了,在这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人类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周边世界的各种事物,小到身边的一草一木,大到宇宙空间。人类文明的脚步在不断地前行,科技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类可以上天,可以入地,也可以„„。但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却进展相当缓慢。

通常情况下,人类总是从自身行为的现象来总结经验,并形成结论。而人的一生似乎都是在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中长大的,因此,人的成长过程主要是被教育决定论主导着,很少有人去关注人内在的自然属性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而人类成长过程中各种行为现象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如某些人性格很内向、某些人性格很外向;某些人很聪明很勤奋、某些人很愚笨很懒惰;某些人脾气很暴躁,某些人脾气很温柔等等,这不同现象产生背后的根源是什么,人们却知之甚少。绝大多数人都将这一切归咎于环境教育的结果,而很少有人从人的内在基因——人的内在本质属性去分析、去判断、去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生物科技的不断进步及发展,给人类深入全面地了解自身创造了现实而有利的条件。

2000年6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及英国首相布莱尔同日向全世界宣布,人类基因组的草稿已经完成。自此,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迈进了历史性的一大步。2003年5月,世界各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们宣布:人类基因组的完整图谱已被绘制出来。

人类基因组是什么?大家都知道,人的身体是由众多细胞组成的。一个人身上有多少细胞?据科学家研究得出的结论,每个人的身体大约有100万亿个细胞组成。那每个细胞都由有什么组成的呢?每个细胞里面都有一个细胞核,而每个细胞核里又都有二套完整的人类基因组,一套基因组来自父亲,另一套基因组来自母亲。每套基因组里又各自有23条染色体。从理论上来讲,每一套都有着相同的23条染色体,里面有相同的3-8万个基因。

那人类基因组的完整图谱被解密,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人类未来可控制自身发展的进程,特别是对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上也有了更精准的手段。特别是那些目前尚未有很好治疗手段的不治之症,如癌症等疾病,未来或将被视作伤风感冒,而不再闻癌色变。器官移植也不用再担心器官来源,人的寿命也可能会被延长,等等之类的好处不一而足。

在这种种利益的背后,科学家们同时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基因决定了人的智商及个性!张三之所以成为张三,李四之所以成为李四,王二麻子之所以成为王二麻子,其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每个个体自身所携带的基因。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只是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有些俗话,如:“3岁看到大,7岁看到老”、“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等对我们来说耳熟能详。而又有些说法也如雷灌耳,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得法的老师”,“名师出高徒”等。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性格,似乎都伴随着其终身。从小一起的玩伴、同学,长大了,过了几十年再一起聚会,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通常情况下,某人原来是什么性格的,现在还是什么性格,除了头上多了几根白毛或一片荒芜,脸上多了几条沟壑外,说话的腔调,行为举止原来是什么范儿的,现在还是什么范儿。小时候就聪明伶俐的,长大了相对来说有出息的几率就比较高。一个人从他(她)小时候的行为举止,就大致可判断出他(她)长大后的出息如何。所以就有“3岁看到大,7岁看到老”这一说法。

但有些说法尽管也似乎真理在握,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得法的老师。一个小孩做了错事坏事,人们往往首先会指责其父母说,这是父母从小没有教育好。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来分析,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由相同的几个老师来教的,哪为什么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好,而有些同学学习成绩又很差呢?同一对夫妻,生了几个孩子,从小在同一个家庭生活长大,为什么有些孩子长大了很聪明懂事或很有出息,而有些孩子却不聪明不懂事没出息呢?如按照那些习惯说法及逻辑,同一拨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至少学习成绩应该是基本相同,同一个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好坏应该也是差不多的。而残酷社会现实是:事实并非如此!社会现实与这些说法与逻辑对不上号。

名师出高徒似乎是一条至理名言,但名师又是谁教出来的呢?孔子的老师是谁?名师是否也一定是出自名师之门吗?名师随机从社会上招录几名徒弟,是否就都能培养成高徒吗?孙海平算是一个名师了,培养出了刘翔这个高徒来。现在刘翔的脚受伤了,难以再飚到或超越之前最好的成绩12秒87了。那么师傅孙海平为什么不再去找其他徒弟把他们培养成第二个刘翔、第三个刘翔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具有刘翔这样在跨栏体育项目方面优秀基因的人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的。短时间内能够再次找到像刘翔这样具有跨栏体育方面优秀基因人才的几率极低。因此,与其说是师傅孙海平培养了刘翔,还不如说是刘翔成就了师傅孙海平。

莫言,中国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从小在农村长大,莫言小学5年级便辍学在家放牛割草。18岁时到县棉油厂当了一名临时工。1976年8月参军,站岗之余依旧喂猪、种菜。他并没有像现在那些莘莘学子们,从重点小学到重点中学,再从重点中学到重点大学一路风风光光地走来。但他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他父母对他的教育有方,还是他的老师对他教育有方?他的父母或老师得诺贝尔文学奖了吗?

李嘉诚连续15年荣获全球华人首富的称号。他仅仅是小学毕业,初中还没念完就因抗战随家人去香港寄居舅父家。14岁便辍学踏上社会去谋生,当了一名学徒工。22岁成立了长江塑胶厂。现在成为全球华人首富。他的成功名言是:永不放弃!永不放弃的人多得是,但李嘉诚却只有一个。

上述这些,其实都是现象,那么这些现象背后的真正根源是什么?这些成功人士为什么会成功?那些失败的人为什么会失败?这就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基因差别!也就是说,张三之所以事业有成,风风光光,李四之所以一生碌碌无为,窝窝囊囊,其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他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因所决定的!环境因素只是起到了一小部分的作用(不包括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利用父母等社会关系获得的成功)。特别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影响,根本就没有我们传统观念中认为的那么重要。相反,玩伴对人的影响却远远胜过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从1979年开始,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托马斯·布沙尔(Thomas Bouchard)开始了一 项调查。他在世界各地寻找那些被分离生活的孪生子,并利用测试他们的个性与智商的机会让他们团聚。同时,他还研究那些被收养的人与他们的养父母、亲生父母、同胞手足之间智商的差异,最后将成千上万的研究测试结果归纳、总结、比较,发现了令人惊奇的现象。下面以百分比数字为列表,显示二种人在智商方面的相关性,百分之百的相关性意味着二个人在智商相同性方面完全一样,百分之零意味着二个人在智商相同性方面完全无关:

同一个人接受二次智商测验

在一起长大的同卵双生子

从小被分离开的同卵双生子

在一起长大的异卵双生子

同胞兄弟姐妹

父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

父母与子女(没有在一起生活过)

亲生父母不同却被同一个家庭收养的孩子

0

没有血缘关系又不住在一起的人

0 从这一组调查数据来看,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其与生俱来的基因,对其成长起到了主要及关键作用,而其成长的环境对其会有影响,但作用有限。一个人自其呱呱坠地之日起,其自身所携带的基因,就如同一个GPS导航仪,在引导着他向他基因所喜好的方向前行。艺术方面的基因比较多,他就会对艺术感兴趣,文学方面的基因比较多,他就会对文学感兴趣。外部教育环境仅仅是一个催化剂,而并非起决定性作用。

大家知道,同卵双生子其基因基本上是相同的。同卵双生子从小在同一个教育环境中长大,因他们基因相同,故他们的智商发展方向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他们在智商测验中所得的相同性百分比86与同一个人接受二次智商测验中所得的相同性百分比87仅差了1分,几乎等同于一个人。而从小被分开生活的同卵双生子,尽管他们从小生长与教育的环境不同,但他们的智商测验相同性的百分比却高达76,与从小在一起生活的同卵双生子智商相同性仅仅差了10%,而却远远高于从小在一起长大的异卵双生子百分比55及同胞兄弟姐妹百分比47。而这降低了的10%,应该就是从小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成长影响的结果。但与从小在一起长大的异卵双生子及同胞兄弟姐妹相比,他们智商的相同性还是高出了一大截。

我们再从最后二个百分比为0的调查结果来看,没有血缘关系又不生活在一起的人,他们智商相同性的百分比为0,这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没有血缘关系却被同一个家庭收养的孩子,他们智商相同性的百分比也为0,那就让人难以理解了。因为,从我们传统的教育理论来看,小孩子从小在同一个家庭中生活长大,有着相同的教育环境,受相同的父母或老师教育,长大后智商多少应该有许多相同性吧?但调查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们的智商相同性却为0!这一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很显然,尽管这些被调查者从小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有着相同的教育环境,受相同的父母或老师教育,但因为他们与生俱来的基因不同,故他们智商的相同性也完全不同。

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比较一下这份调查结果,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社会现象又何尝不高度吻合呢?我们平时都注意到,许多家庭中一对夫妻生了多个孩子,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有好有坏,有些有出息,有些没出息,有些对艺术感兴趣,有些对做生意感兴趣,有些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有些很勤奋很努力等等。有些家庭父母既没文化,也没出息很平庸,但子女却很聪明,很懂事,长大了很有出息。也有些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但子女却并不聪明或游手好闲,没出息。在学校,同一个班级,相同的几个老师,但教出的学生却五花八门,好坏参次不齐。有很爱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有很努力学习的,但成绩却一般般的;有不爱学习又很调皮捣蛋的成绩很差;也有调皮捣蛋爱玩不是很刻苦的但学习成绩却很好的等等,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学生都有。

这些现象,用传统的教育决定论来解释,是无法找到合理答案的。但从科学家对人类基因研究的结果来看,这些现象就很容易解释了。因为,人的性格与智商主要是由基因决定的。从科学家对这一智商相同性的调查结果来看,尽管他们调查的是人的智商相同性,且调查结果显示是基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智商的形成起到了主导作用。同样,每个人的情商高低、性格刚柔等各方面特质的形成也主要是由其与生俱来的基因起到了关键作用,而环境因素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通常,我们评价一个艺术上很有成就的人就会用“这个人艺术细胞很多”来形容。艺术细胞是什么?前面我们说过,细胞是由基因组成的,每个细胞核里都有二套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因此,某个人他的艺术细胞愈多,其在艺术方面的基因也就愈多。也正因为这个人在艺术方面的基因多,他也就会对艺术方面愈加感兴趣。如此人有幸具备良好的外部教育环境让其的兴趣得以发展,其在艺术方面的细胞就有机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利用,艺术才华就能得以全面发挥,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就如同转基因农作物,同样的土壤,同样的种子,但科学家通过改变某些农作物中的个别基因,就能使该农作物的成长过程或成长结果发生改变,使其与其他未改变基因的农作物在成长过程或成长结果有所不同。并按科学家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并得到科学家希望得到的生长结果,如防虫害,或改变农作物颜色、形状、产量等。

人的基因也就如同植物种子,基因不同种子也就不同。环境就如同土壤,相同的土壤,不同的种子播撒后种出的植物是不相同的。黄豆的种子长出的是黄豆,西瓜的种子长出的是西瓜,这就是俗话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也是为什么在同一个班级中,同样的几个老师,但教出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兴趣爱好、个性等方面差异很大的根原。

当然,同样的种子,播撒在不同的土壤里,其成长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会有差别的。肥沃且适合的土壤会让植物得到充分的生长。而贫瘠且不适合的土壤就会使植物得不到充分的生长,但豆还是豆,瓜还是瓜,只是个头大小或口感的差别而已。但豆的种子不会长出瓜,瓜的种子也不会长成豆。因此,种子在植物成长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而土壤起到的是辅助作用的。

这个基因决定生物、植物发展方向的原理,无论是在植物中,还是在生物中都是相通的。只是人类对自身的每一个基因在成长过程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还未全部了解透彻。我相信,在科学技术以几何级速度发展的今天,这幅人类基因之图,在不久的将来会越来越清晰。人的性格基因、智商基因、记忆基因等对人的成长有重大影响的基因也会逐渐浮出水面。

第二章:过往人类对自身行为解读的误区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好的孩子、有出息的孩子都是父母、老师教育出来的。因此“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得法的老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等的观念顽固地占据着我们的脑海。于是乎,许多做父母的从孩子刚在子宫里生根发芽时就开始对宝贝进行胎教。到了上幼儿园时,削尖脑袋要把孩子往最好的幼儿园里送。上小学、中学时要选择重点学校。甚至不惜砸重金购买所谓的学区房,以期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神童”,将来长大了能成龙成凤。因为,孟子有一句名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在我们的眼中,凡是成就大事业的人,大都经历了艰苦的磨难才最终成就大事业的。因此,只要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多灌输一些东西,孩子将来长大了也就能成龙成凤了。那么,这些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吗?当基因组科学家们打开了人类基因组这一扇神秘大门时,发现事实的真相并非真的如此!因为,过往的社会,人们对人类自身的了解基本上都局限于一些社会表象。社会表象反映的是什么?张三家教很严,张三长大很有出息;李四年轻时很刻苦很努力,他最终成功了,做了大官,发了大财等等。那么这些表象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其实,在这些表象背后的最终根源就是每个人的基因差别!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或注意到,许多人在学习上、在工作中都很努力,很刻苦,但最终学习成绩很好,工作很出色的人却是极个别的。而大部分平时学习、工作很努力、很刻苦的人最终都默默无闻,成绩一般般。而有些平时看上去活泼好动,学习工作并不是很卖力的人,学习成绩却很好,工作也很出色。从小到大,拥有良好教育环境的人很多,但为什么有些人长大了很有出息,而有些人普普通通,一事无成。而有些从小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之中,接受教育的环境也很差,但他们最终在事业上却很有成就,成为杰出的人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这些现象最终还要归咎于每个人的基因差别。因为有些人除了拥有较多某些方面的优秀基因外,同时还拥有了较多的勤奋、执着的性格基因。只要外部的环境能够有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的某一方面的优秀基因特长充分地发挥出来的话,他们就容易在某一方面超出常人并获得成功。而某些人如果仅有较多的勤奋、执着的性格基因,而缺乏智商方面的优秀基因;或者某些人具有智商方面的优秀基因,但他们缺乏勤奋、执着的性格基因,而这二类人群尽管外部环境可能都具备,但他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几率也远比同时具备勤奋、执着的性格基因以及具备智商方面优秀基因的人成功几率要低。那些既不具备勤奋、执着的性格基因,又缺乏智商方面优秀基因的人,事业上的成功就与他们粘不上边了。当然,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利用父母的社会关系获得的成功不在此列。

“不打不成器”这一名言的现实结果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经看到了。被打成器的只是极少数人。因为这些人的本来在某些方面的智商基因就比较优秀。你不打他,他最终也会成器,甚至“器”更大更美。而打了最终不成器的俯拾比比皆是。因为,具有优秀智商基因及性格基因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本来就不多。而智商基因较低较少,而性格基因较暴戾的人,父母老师再怎么教育再怎么打都没用。相反,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许多崇尚“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后果很严重。轻者子女叛逆,与父母反目;重者离家出走或自杀;更为甚者殺父殺母。这些血淋淋的残酷事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

为什么同样的教育行为及方式施行在不同人的身上其结果就截然不同呢?这就是每个自然个体的基因差别!因为,以往我们传统的教育理论几乎都没有清晰地认识到每个自然个体的基因差别,所以造成了数不胜数的家庭悲剧。我们应该警醒了!

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有其内在的自然属性,而自然属性就会有其自然规律的存在。我们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会少犯错误。如果我们逆自然规律而动,那就容易犯错误,就会事与愿违。

第三章:智商基因与性格基因的先天造就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评价某个人的性格,比如:某某人性格很内向,不善与他人交流;某某人性格开朗活泼,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某某人性格暴戾,动不动会发脾气,与他人吵架等等。又比如:某某人自幼就很聪明,记忆力超群,许多东西一学就会,像个神童,或者就是个神童!而有些人尽管表现出很努力的样子在学习,但记性甚差,收效甚微。那么,这些不同性格,智商差距较大的人,他们的性格,智商是如何形成的?这些差别既不是父母教诲的因,也不是学校老师教育的果。其真正的根源主要还应归因于每个自然人个体的基因差别。

其实,每一个生命体的生长过程,都是由其与生俱来的基因所控制的,大到整个躯体,小到每一根毛发,从有形的肢体,到无形的性格、智商倾向等也都由相应的基因所控制的。一旦某个基因发生了变化,则其控制的相应功能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那些与生俱来的性格基因、智商基因是很难通过后天人为教育的方式而改变的。我们最明智的做法就是顺势而为,而非逆流而上。

近几年,媒体经常有各种报道,就是父母因无法忍受子女上网无度、厌学、离家出走、自闭等的叛逆行为及暴戾的性格。为了改变子女的这些不良性格及行为,使子女最终能按照父母的意志及标准成长,许多父母将希望寄托于那些社会上所谓的特殊教育培训学校、培训营等机构,花高价将自己的子女送到那些特殊教育培训学校、培训营等机构去。以期子女经过这些机构的所谓特殊教育使自己的子女能脱胎换骨,变成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少年。其结果是否如愿了呢?

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6日,河南新乡的一个19岁花季少女玲玲,母亲因无法忍受其染上的网瘾,将其送到了河南郑州的一个打着“问题少年中原教育第一品牌”所谓新观念生活培训学校,寄希望通过这所学校的特殊教育能够使玲玲改头换面,成为母亲心目中的理想孩子。但是,42天后,玲玲的母亲在郑州一家医院的太平间里见到了不再顽皮、安安静静躺着的孩子。满身淤血和青肿的玲玲,死在装着安全防护网的学校宿舍里;2009年8月,广西南宁少年邓森山,在参加“戒断网瘾”的训练营时被殴打致死;2010年,一名乌鲁木齐17岁少女因逃避戒网瘾,试图逃跑,坠楼身亡,„„这些残酷的事实不胜枚举,令人扼腕、心痛。

这些“问题少年”的父母为什么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些培训学校、训练营去?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些机构的所谓“特殊教育”来改变孩子的不良性格及坏习惯,以期符合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标准:听话,爱学习。因为,这些父母们相信:人的性格及智商(价值)倾向是可以通过人为的教育而改变的!那么,这些“问题少年”的性格是否真的能通过这些特殊教育或培训而改变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每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无论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是暴戾的还是软弱的,都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其内在因素决定的,而这个内在因素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因。通常的外界环境因素很难改变其内在的性格基因,除非其遇上了人生中特别重大的事件而使其基因突变,改变了性格。这些变化通常是由外向型性格变成了内向型性格。而由内向型性格的人变成了外向型性格的人的机率则较低。也有些人因极度的悲伤情绪而一夜由黑发人变成了白发人。这些都是因基因突变而引起的个别现象。

上了些年纪的人都有一个感受,小学同学或中学同学聚会,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同学穿开裆裤的时候是什么性格,现在西装革履了还是什么性格,绝大多数人的性格还是老样子。在我们周边一起长大的人,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也都极少有性格会随意变化的人。当然,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的情绪变化不在此列。

那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生物科学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人的性格主要是由基因决定的,而非环境造就的。环境也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但通常情况下,其作用是很微弱的。也就是说,性格是一个人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具有自然属性的事物其发生、发展、消亡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而人为地想去改变这些自然规律,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的。拔苗助长的典故我们都耳熟能详,但到了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就熟视无睹了。

同样,一个人的智商倾向及高低,其主要决定因素也是由其与生俱来的基因所决定的。当然环境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仅起次要作用。有读者要问了:一个智商基因高的人他不学习或学习机会少他(她)的智商会高吗?难道外部的学习环境对他的智商高低不起作用了?外部的学习环境当然会起作用啦!但是,在学习环境大致相同的环境下,如某人在音乐方面的智商基因较多、较发达的,在相同的时间内,他学习音乐方面的能力及成就,会远远大于缺乏音乐智商基因的人。那些喜欢音乐且在音乐方面较有成就有造诣的人,其音乐方面的智商基因一定远较普通人来得多。也正因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智商基因较多且发达,故他 们才会对音乐感兴趣,并会在音乐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去努力学习,去探究,并最终在音乐方面取得相应的成就。而许多在音乐方面智商基因比较缺乏的人,尽管父母给他们从小创造了很好的学习音乐的条件,但他们长大后,在音乐方面通常不会有什么成就。他们可能仅仅会一点吹、拉、弹、唱的技能而已,但是,他们不会在音乐上有所成就。当今社会,这些现象比比皆是。为什么?因为,这只是技能而已。而一般的吹、拉、弹、唱技能,凡是脑子没进过一点水或被驴踢到过的人,只要自己花点时间学一下,通常都能学会一些吹、拉、弹、唱的技能。但你要他们上升到更高的高度,更深的境界,这些缺乏音乐方面智商基因的人是难以企及的。因为,只有音乐方面基因较多较发达的人,他们才会喷发出从骨髓到发际的真正喜爱音乐的热情,才会在音乐方面有悟性,才会将自己的音乐灵魂真正融入到音乐之中去,才有机会在音乐方面演奏出伟大的成就。所以说,真正的音乐家,不是老师培养出来的,而是上帝造就的!同样,在其他方面有成就的艺术家或各行各业杰出的成功人士,其成功的根源也大致如此。

前一段时间,听了一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栏目每晚10点至11点由凡晨工作室制作的“艺术人生”访谈节目,觉得很有意思。该档节目每晚或每二晚由记者采访中央美术学院或中国美术学院的一些在美术上较有成就的教授或副教授。节目中,每一个被采访对象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画画的?而被采访对象几乎都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从5-6岁或6-7岁就开始喜欢上了画画。引起他们画画兴趣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看到了一只废弃的火车头而开始对画画感兴趣的;有看到了一幅海报而开始对画画感兴趣的;有看到邻家一位大人经常在家绘画而开始对画画感兴趣的,起因各不相同,但结果却殊途同归——使他们爱上了画画。期间,有父母积极支持的,也有父母极力反对而偷偷坚持去学的。那为什么这些人看到了这些东西或现象就开始对画画感兴趣了?且一发而不可收拾。有些还是在父母反对的情况下偷偷地去学,并最终成为了有成就的画家。而其他人看到这些东西或现象却并未产生画画的兴趣。甚至还有许多小孩子,从小父母就给他们报了这个美术班那个绘画班,花了很多时间与金钱去学习绘画。但最终他们在画画方面并无所建树,仅仅是学会了一点画画的技能而已,许多人最终还是放弃了画画。

为什么同样是学画画的人,但最终在画画方面的成就差别却这么大?这就是我前面谈到的每个人的智商基因差别。这些有成就的画家他们在画画方面的智商基因要远远多过那些被父母逼着去学画画而又缺乏画画方面智商基因的人。所以,缺乏画画智商基因的人只能学会一些画画的技巧或技能,而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画家。而那些具备较多画画智商基因的人,在环境许可的条件下,他们在画画方面的智商基因会得到良好的发掘和发挥,并最终成为在画画方面很有成就的画家了。

第四章:父母对子女基因的遗传及教育在子女成长中作用

中国有些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混蛋儿狗熊等等。这些俗话的意思很明确,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那么这些说法是否科学?是否有道理?显然,这些说法在当今社会是遭到批判的。那么,祖先从社会生活中总结出的这些观点完全是拍脑袋拍出来的?那也不尽然。其实这些话只说对了一小部分。

前面我们介绍过,人的身体大约由100万亿个细胞组成的。而每个细胞里面都有一个细胞核。每个细胞核里都有二套完整的人类基因组,一套基因组来自父亲,另一套基因组来自母亲。每套基因组里又各有相同的23条染色体,上面各有相同的3-8万个基因。父母各自的基因组,结合混搭后形成了新的生命——子女。二套基因结合混搭后既保留了父母双方的基因痕迹,同时又会形成新的仅属于子女自身的基因特征。这些重新形成的基因组,有可能是1+1 =2,也有可能1+1≥

2、或1+1≤2。这里面有很大的偶然性与随机性,而并非必然性。因此,我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常见现象,父母很聪明,各方面很出色,但生出来的子女却并不如父母一样聪明,甚至会存在一些先天性的缺陷;而有些父母均没有什么文化,也没什么出息,但生出来的子女却很聪明。当然也有相当多的现象是父母很聪明,生出来的子女也很聪明。父母没文化没出息,子女也平平常常。这就如同俗话所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混蛋儿狗熊。当然,这里面也有父母事业有成,从而给子女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所创造的社会条件及机会更多,而平庸的父母给子女创造的社会条件及机会更少的因素存在关系。

我们看到,社会上大凡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他们的父母往往是默默无闻之辈。他们成功主要是取决于父母遗传给他们的基因。他们从父母的基因中汲取了优良基因部分,并形成了有别于父母并胜过于父母的优秀基因。莫言从小生长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他从小学五年级就辍学回家放牛。但他对文学却是那么的热爱与执着,把文学创作视作自己的生命与灵魂。坚持不懈地创作,忍受着N次的投稿失败,但他并不气馁,最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父母并非文人,但却赋予了他极高的文学方面的智商基因及坚忍不拔的性格基因,故最终成就了莫言。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也从小生长在农村。据他介绍,他父母都不认识字。父亲是个木匠,为人善良大度。母亲个性刚强、勤劳,乐于助人。而其正是遗传了父母的这些优秀基因,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高智商基因,勤奋、聪明、宽容。故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最终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有句俗话:“子不教父之过”。这句俗话在我们的传统教育理论与观念中,被奉为圣言。因此,一旦某个小孩子犯了错误,做了坏事,别人就会指责该小孩的父母没有把小孩子教育好,把小孩子的过错全部归咎到父母身上。那么,这个说法或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从科学家所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来看,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子女在教育方面所显现的作用其实并不大,而要好的玩伴对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却远要胜于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影响。近日,有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最近对一个项目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在一起玩得比较要好朋友之间,他们的基因相同性就比较高。也就是说,基因比较相同的人,他们的共同兴趣及爱好也会比较接近,共同语言也会比较多,因此,他们就更容易在一起交往。这大概就是“物以类聚”的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吧。而基因相差较大的人,他们的兴趣及爱好也相差较大,共同语言也会比较少,因此,就不太容易玩到一起。所以,过去那些一旦某个小孩子犯了错误,就指责该小孩父母没把小孩子教育好的言论是非常片面的、不科学的。

第五章: 不同个体在人群这个橄榄形中的位置

以人的智商为标准,将整个人群或一定范围内的人群视作一个整体的话,就像一个竖起直立的橄榄形。在上面顶尖的具有高智商基因的人群数量大概也就在4-5%左右,同样,低智商基因的人群在整个橄榄形底端所占据的人群数量大概也是在4-5%左右。而其他中等智商的人群在整个人群中占据着绝大多数。这从许多社会现象中都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一般的小学生与中学生,都是从周边社区中随机录取的,而非经过层层考试择优录取的。因此,同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中,在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优秀的,也就是少数几个人。而在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很差的也同样是少数几个人,其他表现一般的通常都占绝大部分。从没有听说过或看到过一个班上的同学经过老师的悉心教育,齐刷刷地在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都很一致,都很优秀或都很差。

当然,这些在人群中占4-5%的高智商人群他们的侧重点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可能侧重文科,有的可能侧重理科,有的可能侧重艺术等等。总之,社会上各行各业都会有极少一部分人的智商基因特别侧重,当这极少部分人的性格基因与之侧重的智商基因相适配,再加 之有合适的环境给他们的基因特长加以发挥时,则他们在其智商基因侧重的领域就会成为佼佼者或精英。而不具备这些条件者,即使其工作学习很努力,付出很多,也难以成为某一行业的精英或佼佼者。因此,我们看到每一个社会环境中,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或精英总是极少一部分人,而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平平庸庸的普通人。

我们曾经看到过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1976年文革结束,1977年8月、10月,北京先后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从1977年起高等学校实行新的招生制度。当年12月高考的录取人数是27.297万人(考生是570万人)。这部分人主要是文革时期中学毕业,但又因文革而没有机会参加高考的人。这些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取大学本科的历届生,当他们大学毕业踏上社会后,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当今社会的栋梁,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或佼佼者。反观现在许多大学本科毕业生,踏上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精英或佼佼者的比例要远比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要低很多很多。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究其根源,就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他们在这个年龄层的人群中就是处于4-5%的高智商基因人群。之前因为文革的原因他们没机会参加高考,而一旦有了大学深造的机会,他们就会脱颖而出,并在踏上社会后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精英与佼佼者。而其他比他们高智商基因层次低的同龄人,同样也享有这样参加高考的机会,但是因为他们不具备这些高智商基因的引导,故而就产生不了想考大学的理想。而有些人尽管也有这样的理想和追求,但他们的智商基因与那些被大学录取的考生比相对要低一些,故尽管他们也有理想,也有追求,但最终他们还是被这些高智商基因的人给淘汰了,无缘于大学生涯。

每个人来到这个社会,他(她)的能力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层次都是由他(她)与生俱来的基因决定的。就如同电脑的配置,生产厂商在生产时给它设计了高配置系统的部件,它的的使用性能就会比较优良。懂它的人,还能让它发挥到极致。而生产厂商在生产时给它设计了低配置系统的部件,它的的使用性能就会比较差。当然,人与电脑还是会有差别的。人通过后天的努力“性能”会有所提高,会有些伸缩性,而电脑一旦其性能达到饱和,是不会有伸缩性的。人通过努力会有伸缩性,但通常难以出现质的变化。有些人智商基因、性格基因优良,他们的能力能够挑100斤的担子,有些人略差一些的,他们的能力能够挑90斤的担子,再差一些能力的人只能够挑70-80斤的担子,能力更差的人只能够挑50-60斤的担子甚至更少。当然,智商基因、性格基因非常优秀的人他们的能力可能能够挑120斤或150斤的担子甚至更多。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因基因的差别而不同,而我们现在的传统教育理论或标准却都要求每个人都能够挑100斤的担子。这对于那些能挑100斤或以上担子的人来说,能够很轻松地完成任务,而对于那些只能够挑100斤以下担子的人来说,暂时硬撑一会儿或许没事,但是,如要求他们长时间地撑下去,或许就会把他们压垮了。君不见那些叛逆的、离家出走的、患忧郁症的、甚至自杀或殺父母的人,他们的精神就是这样被压垮的。也就是说,那些做出极端行为的人,通常都是因精神上不堪重负才走了极端。而这些人至所以会走极端,归根结底还是与生俱来的基因问题。同样的事,如果换了一个人,其结果或许就会截然不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凡是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同学,其在学习方面都是很主动很积极的,不用老师在后面盯着他们、逼着他们去学习;相反,那些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都差强人意的同学,往往在学习方面都不会是积极主动的。而且,即使是在老师或家长的监督或威逼下,他们的表现通常也是难以改观的,不会因老师或家长的逼迫而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这些现象用传统的教育决定论来解释是无解的。

可能有些人要问了,为什么名牌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比较多?那些默默无闻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则很少?其实这个现象很容易解释,因为名牌学校在招录取学生时,并不是随机录取的,而是经过层层考试筛选的,是优中择优的结果。而那些被录取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在同龄人中智商基因比较高、性格基因比较勤奋的优秀人才。因此,他们的学习能 力也往往比那些智商基因比较低、性格基因比较懒散的同龄人要强许多。这些人往往自幼就聪颖、爱学习、勤奋。那些自幼就不爱学习,需要父母逼迫才去学习的“问题少年”是极少有机会进名牌学校的。当然,所谓的“问题少年”,他们在学习文化课方面的智商基因较低,但他们有可能在其他方面的智商基因则较高。比如在做生意方面,在体育方面,在玩游戏方面等等。据称,在中国企业家协会有一千多个大企业家,北大、清华、复旦毕业的还不到二十个,其余的全是普通高校毕业的,甚至还有的是农民、工人、大专生、中专生等。这些成功的大企业家,他们并不一定在学习文化课方面的智商基因很高,但他们在做企业方面,经商方面的智商基因都应该是比较高的。当然,其中某些通过接手父辈资产成为企业家的则另当别论。

教育的确会改变人,使人进步,但教育改变人的作用是因人而异的。关键是这个教育行为所针对的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教育的内容是符合这个被教育的人智商基因方向的,则这个教育的效果及结果就会事半而功倍!如果反之,则事倍而功半!这就如同雕玉,如果是一块质地与品相非常好的玉,再由玉雕大师精心设计、精雕细刻,则雕出来的作品就很有可能是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如果是一块质地与品相一般的玉,即使由玉雕大师雕出来的作品,则也很难成为价值连城的作品,而如果是一般雕刻师雕刻出来的那价值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是一块质地很差,品相也差的玉,不管是谁雕的,通常价值一般都不会高。因为质地差的玉通常都很难雕出漂亮的作品。当然,也有玉雕大师中的高手,能够将别人眼中认为很差的玉,从中发掘出他人通常发现不了的美,并通过精心设计与雕琢,最终将这种神奇的美展现出来,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雕刻出一件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一块玉质、品相漂亮的玉,设计雕刻的题材也大有讲究。玉雕大师会根据不同的色彩与外形因材施艺,设计雕刻出最能反映出该块材质天然美的作品。如雕刻师设计思路错误,或雕刻失误,则非常有可能会将一块精美的玉料雕刻成一件非常普通的工艺品,使其价值大打折扣。所以因材施艺非常重要。只有将每一块材质的自身优点发掘出来,才能使这块材质价值最大化,否则反之。反观我们在日常对孩子、对学生的教育中,往往都会以我们大人或老师的价值观为标准,给不同智商基因的孩子或学生设定一个统一标准,并要求他们都须朝这同一方向及标准去努力,而不顾每个孩子或学生的兴趣特点及能力,最终毁了不少孩子和学生,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麻烦。社会上这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硬性要求孩子须按照父母自己的价值标准去学习某些东西的家长并不在少数。这是一种逆自然规律而动的行为,是相当愚蠢的做法。

前一段时间江苏卫视播放了一档节目——《最强大脑》。其中有一期节目播放的是最强心算能力。表演者是一个名叫周玮的男孩子,在他的家乡山西省五台县东雷乡长畛村,他被村民们认为是一个傻子。他不会表达,连走路都需别人搀扶,一举手一投足就会被别人认为是个脑子不正常的傻瓜儿。但就是这么一个被常人认为是傻瓜的人,在数学心算方面的能力,如开方与乘方等,却远远超过了上海交大的一名数学系教授,令人叹为观止!而他的这种心算能力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而他在日常生活方面的能力及其他知识学科方面的智商却又十分低下。这种强烈的智商反差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他就是那块在常人眼中被认为很差的玉,但他却又有常人通常发现不了的美,在经过懂他、识他的人精心设计与雕琢后,最终释放出的是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神奇之美,熠熠生辉。

又如前几年某电视台播放过的一个名叫周周的弱智少年。他是一名先天智障儿,智商测试只有30多,不及正常人的一半。但就是这么一个先天智障儿,其在音乐指挥方面的天赋却远超于常人,在指挥方面的精准娴熟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只要一拿起指挥棒,他便完全沉浸在他的音乐王国里,任何事情都无法干扰到他的艺术梦境,似乎他的灵魂都凝聚在手中的指挥棒上,生命也随之一起舞动。

这些用我们常人的标准来衡量是个“傻子”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美丽精彩的一面。如果 我们只是用我们通常的教育标准来衡量他们,他们就是傻子。但是,周玮尽管在生活等其他方面的智商基因很低下,但是他在数学心算方面的智商基因却极高,并远超常人。周周在生活等其他方面的智商基因也极低下,但他在音乐指挥方面的智商基因却很高,并超出常人。他们至所以被人们发现并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和他们周边的亲人发现了他们独特的美不无关系。如果他们周边的亲人也和绝大多数常人一样来看待他们,对待他们,那他们可能至死都会被贴上傻子的标签,而不可能有光彩照人的今天。而他们在数学心算或音乐指挥方面的超常智商基因是后天无法通过家长或老师的教育培养出来的。

第六章: 事业的成败与基因的关系

事业的成败在我们当今社会上是一项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观念中,一个事业有成的人通常都是经过自身不断地刻苦努力,能吃苦耐劳,勤奋向上并最终获得了成功。此外,事业有成的人通常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有理想、有抱负并积极主动地去追求自己理想的人。因为,我们极少发现那些事业有成的人是在他人逼迫下,迫不得已去做某一件事最后获得了成功。而一个懒懒散散,好吃懒做的人通常是不会事业有成的,即使有他人的逼迫也最终碌碌无为。这些现象似乎表明了态度在事业成功与否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而聪明才智是乎是在事业成功这一功劳簿中退居于第二位的。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吃苦耐劳、勤奋努力去追求理想背后的根源——即源动力——是什么通常都不会去深究。所以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老师在教育学生时,通常都要求他们能够吃苦耐劳,勤奋努力,似乎只有如此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没错。因为兴趣是一个人产生理想的源泉,努力去工作、去学习的源动力。那么,在同一个社会生活、学习环境中,为什么张三会对A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努力去学习、去探究?而对B事物却毫无兴趣,视而不见?而李四为什么却对B事物有着极强的探知欲?而对A事物毫无兴趣可言?他们这些兴趣差别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通常很少去了解其根源。传统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从小教育孩子,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但我们发现,有些孩子从小就对许多事物兴趣很浓,求知欲很强,家长、老师不用敦促他们,他们就会很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有些孩子,即使家长、老师再怎么敦促他们,引导他们,给他们创造各种良好的学习条件,这些孩子仍然家长、老师的引导无动于衷,对家长、老师所教的东西索然寡味。那么,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其实,张三之所以能够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能够吃苦耐劳,勤奋努力地去做某一些事,并最终获得了不俗的成就,其最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在这些兴趣点方面的智商基因比较高,因此会特别钟爱做这些兴趣点方面的事,并对这些兴趣点方面的事产生了我们通常所称的理想,这是他最主要的动力来源;二是他在性格基因方面也属于那种有着较多勤奋、执着个性基因的人,这是他能够为此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根源;三是具备了合适的外部社会环境。因合适的外部社会环境是能够给他充分发挥其基因优点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能够同时具备这三种条件的人少之又少,故社会上成功人士也是在整个人群中的极少部分。

若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只上了五年小学就失学了。他从小就迷恋读书,那时的农村,既无电视,也少有收音机,连电影都很少看到,生活很枯燥。莫言上到小学二年级就学会了查字典,所以他很小就能通过查《新华字典》读“闲书”。好在那时的学校,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老师不布置或极少布置家庭作业,所以莫言有大量的时间看“闲书”。

莫言从小记性好,看书速度很快,一遍看完,书中的人名就能记全,主要情节便能复述,描写爱情的警句甚至能成段背诵。读欧阳山的《三家巷》时,莫言才六七岁,看到书里的美丽少女区桃牺牲之处,禁不住流泪,看完此书,小小年纪便怅然若失,上课无心听讲,在课本的空白处写满了“区桃”二字,被同学讽刺、告密,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有位老师借给莫言一本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保尔和冬妮亚的初恋同样让他着迷。读到二人分手时,莫言禁不住为之伤心流泪,一连几天,好像害了相思病。为了读杨沫的《青春之歌》,莫言不去割草放羊,钻在草垛里,一个下午就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为看二哥借来的藏到猪圈棚子里的《破晓记》,莫言头碰到马蜂窝,几十只马蜂蛰到脸上,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肿成了一条缝,还是忍着痛苦阅读。莫言二哥也是个书迷,二人经常互相争抢,有时二哥借到好书在看,莫言就凑过去,一目十行地读。二哥不愿他在旁边看,就把书藏起来,但不管藏到哪里他都能找到,找到后,自然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为了找书看,莫言曾帮别人推磨换书来读。他把周围的熟人家、老师同学的书都借来看了。大哥放在家里的《林海雪原》、《吕梁英雄传》、《鲁迅作品选》自不待说,连大哥留在家里的初高中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课本都读了,甚至连大哥的作文也不放过。

进入部队后,他开始写作并投稿,寄出的稿件不断地被退回并被他扔进了火盆。但他没有气馁。但最终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从莫言的成长历程来看,首先是他具备了极高的文学方面的智商基因,以致他从小就非常喜欢文学,且记忆力过人,可以过目不忘;其次是他有顽强而执着的性格基因,因此能够锲而不舍地去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再次是他有一个能够让他不断地去创作的环境,以使他能够最终获得了在全世界文学界的最高荣誉。

社会上绝大部分人可能只具备了只这三个条件中的二个或一个,甚至一个都不具备。因此,事业有成就成为社会上极少一部分人的专利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成功的秘诀首先在于他们的智商基因,因为有了某些方面的优秀智商基因,才会使他们对某些方面的事物产生兴趣,继而产生理想,而有了理想又会促使他去努力,去追求。一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能够去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外在表象很容易被别人看到,但一个人的内在智商基因、性格基因就无法轻易被别人窥探到。也因为如此,人们才会通常将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主要原因归功于这个人的勤奋努力及吃苦耐劳,而没有注意到其之所以能够勤奋努力、吃苦耐劳的现象背后,真正的根源是其自身优秀的智商基因及性格基因在起着源动力的作用。

科学研究证明,每个人的基因架构自出生时就已确定,以后是基本不变的。但某些基因细胞会因使用频度高而变“大”变“强壮”,就如同人的肌肉,多练就发达,不练就萎缩。但因每个人的基因侧重点不同,变“大”变“强壮”的程度应该也是不同的。如对艺术很感兴趣的人,他们又有机会从事艺术工作,则他们在艺术方面的基因细胞变“大”变“强壮”的幅度就应该很大,他们就容易成为艺术方面的人才。而如果让他们去研究他们不感兴趣的数、理、化,则他们在数、理、化方面的基因细胞变“大”变“强壮”的幅度就不会太大,所以他们就很难成为数、理、化方面的人才。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主持一个欧洲实验室的Oscar Vogt和Cecille Vogt夫妇在收集了一些欧洲天才的大脑样本后发现,艺术家大脑皮层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的部分要比常人宽许多。一位比利时小提琴家的大脑皮层中负责听觉的部分,比常人大一倍。这就是基因倾向造就的结果

所以,勤奋努力、吃苦耐劳是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优秀的智商基因及性格基因。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七章: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当今社会,做父母的都热衷于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名牌学校里去学习。在他们的观念中,名牌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老师教学水平高。因此,只要能够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名牌学校里去学习,自己的孩子将来成才的机会就很大,孩子就可能有大出息。于是乎,从幼儿开始,就拼命给孩子找一流的幼儿园,读小学、中学也都要想方设法进入重点学校。不少家长还私底下给任教老师送这个礼那个卡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多得到一些老师的关照,似乎这样做自己孩子的成绩才会提高,孩子将来就会有出息了。有的父母甚至不惜花重金去买所谓的学区房,以期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些父母甚至会辞去自己的工作全程陪同孩子读书,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老师身上、学校身上,而全然不去审视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对读书感兴趣。在这些父母的思维逻辑中,孩子小不懂事,孩子的成长就如同一块橡皮泥,父母、老师从小给他拿捏塑造,孩子将来长大了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好的老师,好的学校是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所以,即使自己勒紧裤腰带,也要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去。因此,“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就成了一句至理名言了。

那么,这种观念是否对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学生都适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通常被我们认为具备良好教育环境地方,并不适合每一个人。良好的教育环境对那些爱学习,求知欲强人群较为适用,甚至还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对大部分人来说,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他们来说,所能够吸收的就是一些基本常识性的知识,其余超出他们兴趣范围知识的对他们来说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而对于那些不爱学习的人来说,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他们来说就如同牢笼枷锁,是压在他们头上的三座大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因此,他们会抑郁、会逃避、会叛逆。所以说,在我们眼里良好的教育环境并非适合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学生。至所以会出现这些差别,其真正的根源还是要归因于每一个人的基因差别。

毛主席说过: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什么?那就是基因!我们对生活中的哪些事物产生兴趣,对哪些事物感到厌恶主要也是由基因决定的。而兴趣又是促使我们去努力学习的源动力,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说明某人在某些方面智商基因较弱,即使你给他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他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而对于那些爱学习、求知欲强的人来说,因为他们对某些事物有兴趣。而这些兴趣又会催生他们产生理想。如果此时有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们的内因与老师的外因想结合,就很有可能催生一个人才,一个社会精英,这就是内因通过外因而起到了作用。

而纵观我们当今社会的教育体制及教育理念,都是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模式来围绕着升学率来实施教学活动,把培养学生的考试技能视作首要任务。那些“听话”、“爱学习”的就是好学生,而那些“不听话”、“不爱学习”的就是差生。而极少顾及每个学生的智商特点及程度来作不同的引导及教育,忽视了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所应有的自然属性。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不是高分低能,就是缺少创造力,甚至使部分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的情绪,出现反社会倾向。

前一段时间许多媒体广泛报道了安徽省六安市的一所名叫毛坦厂中学的学校。这所高中高考的升学率在全国可以说是名列前茅的。2013年在全校11222名考生中,有9258名考生过本科分数线,达线率为82.3%。文科最高分为623分,位居全省第85名,理科最高分为643分,位居全省第60名。这所被网友戏称为“亚洲最大的高考机器”,被学生戏称为“通往天堂的地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呢?据了解,学生的作息时间是:每天上午7:30上第一节课,但要求学生最晚6点就要起床,半个小时洗漱吃饭,6:30进教室做40分钟早自习。早自习后安排“上厕所和睡觉”。上午四节课上到11点结束,下午第一节3点才开始,但班主任要求学生1点就到教室午自习。下午三节课到5点35结束,45分钟吃饭时间,然后在晚自习开始前安排半小时英语听力练习。晚上7点到10点半,三节晚自习。复读生 每天睡觉也就5个多小时,每十天一次周考。与手机隔绝,与电脑隔绝,与体育隔绝。许多家长还趋之若鹜。

试问在这种教育制度下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吗?否也!这种教育制度及方式能够培养出来的并非真正的人才,而是考试机器人而已。这种制度会把许多学生的个性及自然属性湮没掉,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他们所学到的仅仅是高考的技巧技能而已,那些东西并不会成为他们真正掌握的知识,对他们日后踏上社会一无所用。因为,那些真正能够称为人才的人或社会精英,一定是他们的智商基因与他们所学到的技巧与技能是一致的。他们所学到的技巧与技能能够为他们的智商基因所用。只有这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将他们的能量与内在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才能成为社会精英或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君不见,当今社会许许多多的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找不到工作。因为,在当今社会或用人单位的眼中,现在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含金量与二、三十年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含金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现在的博士研究生的水平与二、三十年前的硕士研究生相当;现在的硕士生的水平与二、三十年前的本科生相当;现在的本科生水平与二、三十年前的高中生相当。所以现在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在招录人员时的学历标准也大大地提高了。相同的职位,以前高中学历就可胜任的工作,现在至少须达到本科生;以前需本科学历的职位,现在须具备硕士学历;以前需硕士生的职位,现在必须是博士生学历。

为什么同样是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现在相同的学历怎么就比过去相同学历的人要低一等级呢?社会上许多媒体评论都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学扩招,致教学质量下降所导致的。其实,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并非在此,其根本原因还是本文与第五章中谈到的“不同个体在人群这个橄榄形中的位置”有关。在第五章中我们谈到,整个人群就像一个竖着的橄榄形,很聪明的、智商很高的人在这个群体中始终是尖顶中的一小部分人,大概也就是在4-5%左右。很愚笨的、智商较低的人在这个群体中大概也占尖尾中的4-5%左右。其余的人都是介于这二者之间,当然,他们之间也有个过渡层面。二、三十年前,能够考上大学本科的人数,也就是这尖顶中4-5%的人,而能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也就大概在0.5-1%的人。因为,他们的智商基因优于其下面约95%的人。所以,他们大学毕业后通常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和栋梁。而纵观当今社会,许多大学像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原先已有的大学又大量扩招,高考的录取比例许多地方已达到60-70%,能够读硕士研究生的也要达到10-15%左右,能够读博士研究生也将近达到了2-3%左右,有的甚至比例更高。这一大学生、研究生的录取比例使得按以前标准达不到录取资格的人都能够有幸成为了大学生、研究生。但是,这些按以前标准无法被大学录取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在大学毕业后,他们的学业水平、智商水平经过大学的深造是否也达到了以前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水平了?也都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和栋梁了?答案显然是应该大声说NO的!因为,尽管现在这些本没有资格披上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外衣的人有幸披上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外衣,他们的智商基因仍然停留在他们原先的位置,并未因得到了大学的深造而使自己的位置上升到更高的位置,上升到过去尖顶中4-5%的人的位置。他们只是学习了一些读书技能和考试技术而已。并未因为披上了这些华丽光鲜的外衣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他们还是他们!他们本该在什么社会层次的,现在还是在什么社会层次!并未改变。这一切,正是当今的教育制度、教育模式使他们迷失了自己。

因此,那些只顾拉车,而不抬头看线的人,如果方向错误的话,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要知道,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技能技术是能够通过后天培养而掌握的,但一个人的智商基因并非能够靠后天培养而产生的,它是与生俱来的,只有这二者相一致,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真正的人才,一个社会精英,否则就有可能埋没一个本该是个人才的人,甚至毁掉一个本该是个英才的人。第八章

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人的性格

第一章中我们已谈到了人的性格形成首先取决于人的基因,即基因是人性格形成的源头。那环境对人的性格形成是否有影响呢?当然会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其作用是有限的,次要的。最主要、最基础的作用还是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基因差别。因为,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在相同的环境中,不同的人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不一样的:当遇到危难时,有些人会挺身而出,勇于献身,而有些人却畏缩不前,明哲保身;在不义之财面前,有些人会选择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而有些人则会选择洁身自好,不为所动;同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有些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有些学生却感觉索然寡味。显然,在相同的环境中,不同的人选择是不同的。

中国有句俗话: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句俗话是我们的祖先总结了几千年的生活实践而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通常会伴随其一生,不会轻易地改变的。除非其在生活中遇到了重大的突发事件,精神上受到巨大刺激,导致其基因突变,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会改变其性格。当然,人的性格还有可能因器官移植而发生改变的。

1988年,美国前芭蕾舞蹈家克莱尔·西尔维亚47岁时接受了心脏和肺脏移植手术。然而,自她接受心肺移植手术后,性格平和的她开始变得非常冲动和富有攻击性,并且爱喝啤酒、吃本来并不喜欢的肯德基炸鸡块。

由于自己个性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西尔维亚决定展开调查,她不知道是否自己发疯了,还是融合了心肺捐赠者的性格基因。在经过艰苦的查找后,西尔维亚发现她的心肺捐赠者是名叫做蒂姆的18岁男孩,他死于一场摩托车事故,蒂姆生前不仅富有攻击性,并且最爱吃肯德基炸鸡块。

人类的智商基因和性格基因能否通过器官移植融合到另一个人的身上,一直是医学界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不少科学家认为上述例子只是个别案例。然而,美国亚里桑那州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在历经20多年调查研究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人类性格基因完全可以通过器官移植转移到其他人身上!

希瓦兹教授经过调查发现,一名女性接受器官移植后,竟突然开始会说流利的外语;还有一名女孩移植了一名年轻词曲作家的心脏和肺脏后,竟突然爱好弹吉他,并开始写诗和谱曲。

据悉,希瓦兹教授宣称,他的研究证明,至少10%的人体主要器官移植患者——包括心脏、肺脏、肾和肝脏移植患者,都会或多或少地“继承”器官捐赠者的性格和爱好,从上述科学家的研究和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性格形成并非主要来自于环境影响,它与人的自身基因有着极大的关系。那些器官移植后性格发生了变化的人,就如同父母的二套基因组结合后,子女可能遗传了父亲的性格基因多一些,或遗传了母亲性格基因多一些,也可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基因的原理是相同的,他们可能会融合器官捐赠者的性格基因。在舞蹈家克莱尔·西尔维亚的心脏和肺脏移植案例中,显然器官捐献者的性格基因细胞也同时被移植过去并占了上风。

回归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性格与我们差别比较大而我们又认为这是一种性格不良的人。自私自利、爱占小便宜,性格暴戾、爱攻击他人,男人比较娘们、女人比较爷们等等,有些还是我们生活周边的人,如亲朋好友等。遇到与我们关系较近的这种人,我们通常都会产生一种想法,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对方的性格。特别是恋人之间,发现对方各方面都不错,就是性格与自己的审美要求不符,于是乎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对方改变这种不良的性格。但绝大部分人最终都会发现自己只能以失败告终。

如许多女神在谈恋爱的时候,发现男神的性格与自己的性格审美差距较大,如懒惰、脾气暴躁、花心等等,但男神除这些性格缺点之外,其他方面都不错。于是最终决定嫁给对方。同时,非常自信地把希望寄托在日后对男神的性格改造工程上。初始,男神可能为了博得女神的欢心,会努力掩饰自己的性格缺点,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只温顺的乖乖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女神的热情也随着荷尔蒙分泌量的不断降低,渐渐显现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此时,这个女人终于痛苦地发现,这个男人的不良性格是她无法改变的!自己已陷入了这个“美丽”的爱情之坟,捶胸顿足但为时已晚矣!最后不得不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离这一“美丽”的围城!或者自叹命苦,或寻找各种打落牙齿往肚里咽的理由聊以自慰。

为什么要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就这么难?我们前面说过,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其实并非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的,就如同一个人的智商倾向的形成一样,它是由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基因决定的。只要没有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一个人性格基本是不变的。你仔细观察你周边从小在一起长大的人,他们过去是什么性格的,现在还是什么性格。当然,人是一种有思维能力的高级动物,人会在某些特定场合应情绪的变化或为趋利避害而暂时地改变或掩饰自己的个性。但从整个人生过程来看,一个人的性格从小到大基本是不变的 这就是自然规律。我们处事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会事半功倍,而违背自然规律,则结果可能就会事与愿违。与自然规律去抗衡是愚蠢的。

所以,恋人之间相处,如果希望双方能够白头偕老且在日后的日常生活中少一些矛盾与摩擦的话,在一开始相处就应将自己的真实个性展示出来而不要遮掩,如果对方能够认同甚至欣赏你的性格,则未来的生活就会轻松愉快。否则就会矛盾重重,摩擦不断,不得安生。同样,对方的性格也要充分地去了解,不要草率。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对方并对方的真实性格 等各方面都认同时,作出正确选择的几率就大了许多。

第九章

基因与健康的关系

在我们的印象中,旧社会近亲结婚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表兄妹之间结婚的现象比比皆是,这被认为是“亲上加亲,不断亲缘”。但近亲结婚后所生育的孩子先天生理缺陷率远比无血缘关系夫妻所生育的孩子先天生理缺陷率高的现象,使人们认识到近亲婚配危害的严重性。如:白化病、先天性聋哑、兔唇、痴呆、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等。

那为什么近亲结婚生出的孩子先天性生理缺陷率就会比较高?而非近亲结婚生出的孩子先天性生理缺陷率就会比较低呢?问题的关键就出在基因上。因为许多人先天就可能携带某些遗传疾病的基因,只是未表现出来,他(她)仅仅是位“隐性遗传病携带者”。如果他(她)与有相同的遗传疾病基因携带者结婚生育,那他们生育的孩子就有极大的机会将父母隐性遗传疾病显现出来,成为先天性生理缺陷病患者。而近亲婚配生育,这种几率就极高。因为是近亲,故他们的基因相同性也就比较高。所以他们生育的孩子患先天性生理缺陷病的几率也就远比血缘关系远的人要高许多。血缘关系越近患先天性缺陷的几率越高。故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近亲婚姻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其目的就是为了优化人种,尽可能地减少先天性生理缺陷患者的产生。

那么,避免了近亲结婚就一定能够生出健康宝宝了?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无血缘关系的人结婚也存在双方均携带某种基因缺陷的情况存在,就目前的社会状况来看,主要是看每个人的运气如何了。如果将来社会条件成熟了,每一对恋人在结婚前都进行一次基因检测与筛查,就可有效地避免有相同基因缺陷的恋人结婚,这样生出的下一代就会更健康。

有了健康的基因,人是否就有可能不会因基因方面的原因而引发疾病了?其实,这也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我们每一个人,自来到这个世界后,身体里或多或少地都带着一部分有缺陷的基因,这些有缺陷的基因在正常情况下它不会显现出来,此时,我们表现出的就是一个健康的人。但如果外部环境有所变化,就有可能引发这些有缺陷的基因发生变化,各种疾病便应运而生。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个体的遗传及基因变异有 关。由于存在个体的差异,基因变异到发病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甚至长达数年至数十年。

比如癌症的发生,基本上都与基因变异有关。正常情况下,我们每一个人身体里面都带有癌细胞基因,同时,也带有抑制癌细胞的基因。当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免疫力强盛,代谢功能正常,癌细胞就被抑制着无法发展出来。但如果我们长期地超负荷工作、或精神压抑、或生活在有毒有害的环境之中,则很有可能会发生免疫力低下,代谢功能紊乱的身体状况,此时,那些癌细胞基因就可能发生变异并趁机突出抑癌基因的包围圈而肆孽,引发癌症及其他各种疾病。

据观察,忧郁型性格人群就比较容易得癌症。为什么这类性格的人就容易得癌症呢?因为这类人群平时都郁郁寡欢,少与人交流,容易结怨,自我评价差,凡事都用悲观的眼光去看待,压抑自己的感情。长期的精神压抑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代谢功能紊乱而引起有缺陷的基因变异,诱发癌症及其他疾病的发生。美国科研人员观察和分析了1300名医科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和健康状况后发现,凡同他人较疏远或易惹是非的人,比正常人更容易患消化系统和淋巴系统癌症,如胃、胰腺、直肠、大肠、淋巴结癌等。上述调查结果还表明,那些性格抑郁、感情不外露的学生患癌症的可能性比那些性格开朗活泼的学生高15倍。巧合的是,德国一位心理学家也对1300名居民进行过一项长达10的调查研究,结果与美国科研人员调查结果基本相同。

又比如过敏体质人群,这种人群通常从小就有一些先天性的原因——某些基因的缺陷。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产生症状,但一旦接触到过敏源,过敏症状就会显现。到医院一检查一化验,医生就会告诉他们,这是花粉过敏、这是虾过敏、这是药物过敏、这是„„过敏等等。这些人都希望医生能通过药物或手术来治好他们的这些过敏疾病,而医生能做的就是想办法帮这些病人查出过敏源,并嘱咐他们尽可能地远离这些过敏源,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因这些病的根源在于基因的缺陷,而目前的医疗手段还无法去治愈这些有缺陷的基因。对于那些没有这些缺陷基因的人来说,遇到这些东西或药物就不会有任何过敏反应。所以许多过敏源都是因人而异的。又如吸烟有害健康,容易诱发肺癌是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常识,人人皆知。那为什么有些人吸烟会引发肺病甚至肺癌,而有些人一辈子吸烟却活到了八、九十岁都没有引发肺病或肺癌呢?其实,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基因差别所决定的。

还有许多人为了事业而拼命地工作,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精神与身体的压力致基因变异,积劳成疾,最终英年早逝。如均瑶集团创始人王均瑶1966年出生,1983年辍学经商,后创立了均瑶集团,1991年7月开辟了国内首条私人包机航线,1995年5月创建了温州均瑶集团有限公司,1999年12月在上海设立均瑶集团总部,2003年3月被推选为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2004年11月因劳累过度,患直肠癌而英年早逝,年仅38岁。他拥有35个亿的资产,在美国接受治疗时对医生说:只要你能把我的病治好,我会将一半的家产送给你。但此时,即使他能够将整个地球送给这位医生,该医生也回天乏术。因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致基因变异身患疾病或过早死亡的人不在少数,或许在我们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人。

此外,即使健康无明显缺陷的基因,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代谢功能的下降而发生变化,发生各种各样的老年病。如老年性痴呆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等。

总之,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何,都与我们的基因息息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尽管我们对自身有缺陷的基因状况就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而言还很难全面准确地去了解并作出相应的预防,但对于能够健康地生活着却是每一个人所向往的。我们很难主动地去改变自身有缺陷的基因,但我们可以努力地去改变我们的不良生活状态。那么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才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据科学家调查研究的结论来看,那些平时能够愉快、安定、自信、坦白、热心、乐观、豁达、宽容地生活工作的人,最容易与健康长寿结缘。而那些平时过分地争强好胜或低沉抑郁的人,则难与健康长寿结缘。那怎么才能容易让自己做到愉快、安定、自信、坦白、热心、乐观、豁达、宽容地生活工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够树了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那什么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是正确的?其实世上没有并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关键是看你想要得到什么?你如果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那下面的话就值得你细细品味。

中国有句俗话:家财万贯,日不过三餐;广厦万间,夜眠不过三尺。苏格拉底说过:我们需要的越少,我们越近似神。神是什么?就是神仙。我们知道神仙的生活是很逍遥的,神仙是长寿的。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生活简单就会快乐,人生终极的意义就是快乐与幸福。而那些拼命追逐名利的人,可能他们物质利益得到的较多,但他们的快乐却并不一定多。特别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普遍把追逐名利视作生活的第一要素,以致于道德沦丧,利欲熏心,心态浮躁,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信任越来越少。钱是多了,但快乐却少了,人越活越累。君不见最近许多媒体在报道:某某官员自杀了,某某老板跑路了。我想,他们不会是因为快乐而自杀了,也不会是因为幸福而跑路了。他们曾经得到过的名利应该比普通老百姓多很多,但他们的结局都是不幸的。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临终感言:

此刻,在病床上,我频繁地回忆起我自己的一生,发现曾经让我感到无限得意的所有社会名誉和财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已全部变得暗淡无光,毫无意义了。我也在深夜里多次反问自己,如果我生前的一切被死亡重新估价后,已经失去了价值,那么我现在最想要的是什么,即我一生的金钱和名誉都没能给我的是什么?有没有?黑暗中,我看着那些金属检测仪器发出的幽绿的光和吱吱的声响,似乎感到死神温热的呼吸正向我靠拢。现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够用的财富,就该去追求其他与财富无关的,应该是更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感情,也许是艺术,也许只是一个儿时的梦想。无休止的追求财富只会让人变得贪婪和无趣,变成一个变态的怪物——正如我一生的写照。上帝造人时,给我们以丰富的感官,是为了让我们去感受他预设在所有人心底的爱,而不是财富带来的虚幻。我生前赢得的所有财富我都无法带走,能带走的只有记忆中沉淀下来的纯真的感动以及和物质无关的爱和情感,它们无法否认也不会自己消失,它们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乔布斯终于想明白了!但有多少人始终抑或仍然还未想明白?我们选择不了生命,但我们可以选择走过生命的方式,能够在喧嚣中独守一片平淡,在繁华中坚持一份简单,不为功名利禄而劳神,不为荣辱得失而费心,宁静从容,我们就会活得轻松,活得快乐。

作者:曹春华

Email— cchua9@hotmail.com

2014年11月24日写于上海

参考文献:《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

作者:(英)马特·里德利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二篇:习惯决定命运

有两句话叫做“习惯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许多人是把它当做至理名言的。其实,这两句话还真是一个弥天大谎。

拿“性格决定命运”来教育别人或者自我勉励的,总可以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这句话的无比正确。贝多芬坚韧,所以即使失聪了也能成为音乐家;比尔﹒盖茨勇于挑战,放弃读完大学,照样创造了属于他的微软帝国;刘翔不屈服于挫折,手术后才能重回世界巅峰„„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一长串来,他们的故事如果都写成书,一定会是汗牛充栋。但是,顽石以为,这些例子不足以证明“性格决定命运”,从逻辑上来讲,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通俗的说法,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以这几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这样去思考,会不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呢?像贝多芬一样失去听觉而又坚韧无比的,一定还有别人,他们为什么没有谱写出激越的《命运交响曲》呢?不读大学或者中途辍学的更是数不胜数,这些人中一定有不少是勇敢而富有挑战精神的,他们何以不能成为世界首富?练跑步的那么多,好多人比刘翔更刻苦,为什么就成不了“飞人”?像姚明一样去练篮球就能闯荡NBA吗?顽石每天读书写作就能成为曹雪芹、鲁迅?

以上是个例,我们再看一些群体的例子吧。梁山108好汉,有的粗豪,有的严谨;有的暴躁,有的温顺;有的急,有的缓„„总之,他们性格迥异,但他们哨聚在一起,扯起了造反大旗,后来就有了相同(至少是相似)的命运。这是性格决定的吗?元代统治者君临天下后,废除了科举考试,使得依靠科举来实现理想的知识分子群体一日之间就改变了命运,这恐怕也不是性格能够左右的吧?汶川大地震,顷刻间,上10万的生命就被埋在了断壁残垣之下,这和性格又有什么关联?几千万国有企业的工人,刹那间就失业了(官方的说法叫“下岗”),难道是因为他们懒惰?许多孩子吃了毒奶粉成了大头娃娃,是因为孩子好吃?幼儿园的孩童倒在了凶犯的屠刀下,是因为不够勇敢?

与“性格决定命运”相匹配的一句话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命运果真掌握在自己手上吗?农民工一年辛苦到头连工资都拿不到,普通老百姓省吃俭用都供不起一个孩子上大学,张妙被撞了还要被捅八刀„„他们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上吗?大米、食用油、奶粉、包子馒头等各种各样的食物不是被转基因就是被掺和了有毒的添加剂,我们每天被荼毒,可以选择吗?可以不接受这样的命运吗?

由此可见,性格并不能决定命运,命运也并非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从哲学层面来考量,“性格决定命运”也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是不符合辩证法的。有哪些因素影响命运呢? 顽石以为,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环境(包括道德、法律、国家政策等共同营造的人的生存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执政者可以让大多数人成为国家的主人,同样也可以假借改开的名义让工人、农民沦为弱势群体。所以,绝大多数人的命运其实是被少数人掌握着。中国如此,西方也不例外。那些表面上的一人一票,实际上也还是操控在少数人手中,此不赘述。

还有就是自然的力量在不同程度的左右着人类的命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草原上生活的是游牧民族,海边居住的多是渔民。至于自然灾害对人类命运的影响之大就更不用说了。天赋对一个人的命运也会产生影响,姚明能去NBA,他的身高肯定起了重要作用;孙海平带的学生只有刘翔能成为世界冠军,同样说明刘翔有别人不具备的资质。

当然,影响命运的还有很多偶然因素,比如,有个乞丐遇到了吕洞宾,所以,他就捡回了一块变为金子的石头;郭靖邂逅了黄蓉,才有了精彩绝伦的人生。

当然,从个体来说,性格也会影响人的命运。比如,在相同的环境里,在同等的条件下,不同的性格可能会形成不一样的命运。我前面已经说过,性格不是决定因素,只是影响命运诸因素中的一个次要的因素。我们无法掌控左右命运的决定因素,自然力量的影响和天赋,我们也很难选择,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养成好的性格,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这些好的性格对我们的命运多少发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芸芸众生,大体只能如此。除外,又能怎样?有位美国记者采访晚年的投资银行一代宗师J·P摩根,问:“决定你成功的条件是什么?”老摩根毫不掩饰地说:“性格。”记者又问:“资本和资金何者更为重要?”老摩根一语中的答道:“资本比资金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性格。”

确实,翻开摩根的奋斗史,无论他成功地在欧洲发行美国公债,慧眼识中无名小卒的建议大搞钢铁托拉斯计划,还是力排众议,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推行全国铁路联合,都由于他倔强和敢于创新的性格,如果排除这一条,恐怕有再多的资本也无法开创投资银行这一伟大开创性的事业。

1998年5月,华盛顿大学350名学生有幸请来世界巨富沃沦巴菲特和盖茨演讲,当学生们问道:“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这一有趣的问题时,巴菲特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智商。为

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工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脾气。”盖茨表示赞同。

无论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好比是水泥柱子中的钢筋铁骨,而知识和学问则是浇筑的混凝土。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振聋发聩,直白到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常常让人陷入沉思,反省自己。三国时期,刘备白手起家,成就三分先下,转而又败于东吴,元气大伤,终使一统天下成为泡影,也应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道理。

东汉末年,刘备卖草鞋为生,没什么大能耐,文不能谋略天下,武不能上阵杀敌,然而关羽、张飞这俩兄弟是死命相随,按说以关、张杀敌的本事,在乱世中,投靠个好主子是很容易的事,可这哥俩就愿意跟着刘备到处跑,一点没怨言。这就是刘备的独到之处,对兄弟讲义,好到什么程度呢,晚上不愿意和老婆睡,宁肯和关张抵足而眠,千古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物”,就是这位刘大哥说的,可见对兄弟的“义”,或者说就是对人才的尊重和喜欢,关张就是刘备的事业基石,刘备对关张的喜好远甚于一切,以后得赵云,孔明等一干文臣武

将为之效力,也得益于刘备尊重人才的态度,是以,刘备虽一无所有,却有顶级人才为之效死力,以赤壁的一把火为转折,成就了一番霸业。

俗话说的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备是“成也是义,败也是义”。

正当刘备取东西两川,关羽水淹七军,刘备集团威震华夏,全盛之时,关羽却遭到魏吴两面夹击,大意失荆州,为孙权所擒杀。消息传来,刘备哀痛欲死,从这以后,刘备经常梦见关羽满身是血的站在自己身边,这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后张飞又因为赶制孝服的事为部将范疆、张达所杀,这俩人随后逃命到东吴,可以说是间接为东吴所害,刘备就也把这帐算到了孙权的头上。

蜀国大臣百般劝阻,均不能打消刘备为兄弟报仇的决心,当时的情况是,刘备没这俩弟弟,是食不甘味,生不如死啊,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刘备为弟雪恨的决心,刘备当时的意思就是即使你们都阻拦我不愿意伐吴,那我就一个人去,所以诸葛亮和赵云都没跟着去,刘备遂起倾国之兵,为弟弟报仇去了。看上去有点意气用事,正好应了《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刘备为争一时之气,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出兵伐吴,终致失败,也是一把火,上次是火烧赤壁,这次是火烧连营,火烧赤壁是刘备兴的转折点,火烧连营是刘备衰的转折点。

刘备仓皇逃入白帝城后,虽后悔不该不听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但我想,刘备心中肯定也觉得可以告慰关羽、张飞这两个弟弟了,不枉结义一场,虽然没有生擒孙权,拿下东吴,但直接致关羽于死的几个人都被蜀军所杀,有见关羽危难之时叛蜀投吴的糜芳,傅士仁;擒拿关羽的东吴大将马忠,潘璋;有杀张飞的范疆,张达。

刘备兵败退于白帝城后,不久就郁郁而终了,桃园三兄弟虽然没有做到绝对的“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但的确都是因为一个事死的,就是关羽的死,然后间接导致了张飞,刘备的死,最终导致了刘备基业的衰亡。

或许有人会认为刘备不该这么冲动的为弟报仇,我却想,站在完全理性的角度上,刘备的确不应该兴兵伐吴,但如果不伐吴为弟报仇,那他就不是刘备了,正是因为他重义才得天下,如今因义而失天下,站在情感的角度上,我会说:无可厚非,可以理解。刘备最终的复仇举动,是他重义的又一次表现,这才会让“桃园三结义”的美名流传天下,正如岳飞,世人皆说岳飞愚忠,但假如岳飞当年真的拥兵自立,无非是又一个夺权称君的武将,这样的武将在中国乱世中数不胜数,然而哪一个又能像千百年来岳飞一样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呢?

刘备成之于义,败之于义,是他的性格使然,伐吴失败,站在事业的角度上他失败了,但站在人性的角度上,他没有失败,他的举动值得尊重。

有一辆敞篷跑车从我们右边超车,冲到我们前方去。这样的驾驶方式非常危险,而且不礼貌,黑立行当时动了怒,他拼命按喇叭表达他的不满,同时间突然加紧油门,紧追着前面那台跑车不放。

当时我很想出声制止,但我忍下来,我想观察黑立行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他追了几个路口,前方红绿灯快要转黄灯,那辆跑车“咻!”继续快速往前开,但黑立行踩煞车停了下来!他真的很生气,那个人还比了个中指扬长而去。我坐在旁边用眼睛的余光瞄他一眼,他低着头自言自语的说:“我没有继续追上去,因为我正在生气!”

在那一刻,我真为孩子骄傲。这代表他的情绪管理、EQ(情绪商数)已经成熟,他没有继续飚车或是追上前去找那个人大吵一架!否则,很难说会不会发生车祸或是打架的意外!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其实代表EQ在你人生的过程中,扮演多麽重要的角色

成功人士有各种性格的,失败者也有各种性格的,足以说明性格不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古人云:时也,势也。有道理!诸葛亮够厉害的吧,六出祁山最终结果怎样?猪八戒这么懒的人都能从西天取经回来,最后得偿所愿受封净坛使者大快朵颐。

第三篇:态度决定命运

态度决定命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来自压型二车间配料一般的吴登科。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态度决定命运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关键是你的态度问题,事情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你就认为它不可能成功,那它当然也不会成功,或者你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认真,那么事情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没错,一切归结为态度,你对事情付出了多少,你对事情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先听我讲一个小故事:三个工人在砌一面墙。有一个好管闲事的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爱理不理地说:“没看见吗?我在砌墙”。第二个工人抬头看了一眼好管闲事的人,说:“我们在盖一幢楼房”。第三个工人真诚而又自信地说:“我们在建一座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总裁,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态度决定高度,仅仅十年的时间,三个人的命运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就是态度。

那么?态度是什么?态度即心态,是我们对待事物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心态,但你想得到什么你就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比如说做为一名普通员工,我始终认为工作没有高低之分,不管在任何岗位上,都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干不干是选择问题,干好干

不好就是态度问题,只要你认真地去做了,事情总会有结果。也许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如果你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成败往往在一念之间。只有端正态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所以:2012我们的第一步应该是从态度开始。我觉得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加强防范意识,确保个人安全”的心态来确保我们自身的安全;

2、以将“每一步工作量化,每一环节细致化”的心态来提升产品的质量。

3、节能降耗是什么态度?从一点一滴做起,将成本核算作为第一步,加大针状焦的回收利用。

4、通过“全班通力协作,以长征精神为学习方向”来提升我们的协调力。

最后,要完成党总的“64321”规划目标?压型作为生产的第一工序,是确保64321计划实现的基础,我觉得只要我们大家能做到以上要求,各车间协作一致,我们都是最棒DE!

配料一班的同志们,我们的只要口号是什么?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有希望。

第四篇:习惯决定命运

今天是12月18日,正好是我校从11月15日到12月18日“抓行为、养习惯、促学习”强化活动的最后一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反思过去、准备明天。我们今天班会的主题是什么?生答„„■

首先我们做一个小游戏■■

是左手大拇指,还是右手大拇指?生答„„

感觉一下觉得非常舒服,这就是习惯。“习惯”是指长时间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 还有一位教育专家讲过:决定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天分或者说是智商,二是学习条件,三是习惯。他说,现在,人与人之间智力差异并不是特别大,人们的学习条件也相差不多,关键要有好的习惯。高中学习很重要,其他事情都要让路,对此你怎么看?例如,对于学校要求的卫生标准你是如何看待的?■

找人回答

下面我们看一小故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的成功都是有微小的成功堆砌起来的,一个人连小事都做不好,那么何谈成大事、就大业?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讲的就是细小事情的重要性,就像我们每天要做的卫生值日只要认真地、细致地去做,我们就可以生活在清洁的环境中,学习的心情也会因此更加愉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认真细致的品质被一点点加强,而这也恰恰是高中的学习中所必需的品质。因为,小事情的作用虽然是隐形的,但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可以像陈蕃一样有远大的抱负,但决不能忽略这实现抱负所必需的认真细致的努力。

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无一不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自然,并长期坚持,1

最终取得成就的。鲁迅先生小时候为养成不迟到的习惯,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上一个“早”字来时时提醒自己;托尔斯泰年轻时为改掉身上急躁、懒惰、缺乏毅力的缺陷,坚持天天早起做操和临睡前写日记,直至逝世;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福特,因一团废纸成就了一生的事业。这些事例,无不给人以启迪,让人深思。有时成功与失败之间的距离,就在这些行为习惯及不经意流露的细节之中。■

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只要我们能完善每一个细节,就一定会做好每一件事,必定会达到预期目的。

比如我们的学习,每一个科目都在逐节逐章节地进行学习,我们自己也应该和教师的步伐一致,进行各科的认真细致的学习。我们要把每一节在高考范围内的每个知识点都逐篇逐段,甚至逐字逐句地学习到,应做到毫无遗漏。这个阶段,学习中切忌急躁、浮躁,要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这时候循序渐进、查缺被漏、巩固基础,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只有这时候把边边沿沿、枝枝杈杈的地方都复习到,才能在今后更多的时间去攻克一些综合性、高难度的题目。下边讨论二■

你怎样看待跑操的意义?

找人回答

首先

集体跑步,为紧张的学习释放压力,同时锻炼身体,增强身体免疫力。

其次

通过跑操,呼吸新鲜空气,给大脑养料,什么郁闷和烦恼得到了放松,身心都得到放松,可以把前两节课上紧绷的弦松弛,后几节课又重新变得生龙活虎,有使不完的劲。到了高中,除了体育课其他运动项目较少。现在,学校推出跑操训练,我们不能把跑操流于形式,早晨、上午下午第二节课之后在学校的组织下每班组成阵形,边跑边大声喊口号,可以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自信,增强抗挫折能力。

• 最后

班集体也因跑操拧成了一股绳,凝聚力大大增强。

下面看两幅图片■■■

感悟:

• 心中有集体的人,不会认为跑操只是形式,因为这是班级风貌的展示。

•团队成员之间只有真诚合作,才能展现出集体良好的精神风貌,集体更优秀了,每一位同学才会更自信;只有大家密切配合,团结协作,才能使每天的学习生活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 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丈量和缩短与理想的距离,让拼搏的信念伴随自己成长的步伐。用自己最奔放的热情喊出最响亮的口号,演绎最豪迈的壮志。下边讨论三■

• 讨论三:

• 你怎样看待学校要求的穿着校服的问题?

找人回答

下面请看■■■

什么感觉?生答„„■

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艾思奇

习惯的力量是一种巨大而顽固的力量。正常的习惯,大都由自制和自我练习养成;而坏习惯呢,则如野草一般,每当我们疏忽时,就蓬勃地蔓延起来。■

二、反思:以下习惯是否发生在自己身上及自己的一点点想法?为什么想管住自己有关不住呢

找人回答■

习惯要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坏的主人。习惯是所有伟人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你可以利用习惯获取财富,也可能由于习惯而遭到毁灭。人应当支配习惯,而决不是让习惯支配人。

青蛙的故事——生活启迪从前,有一群青蛙组织了一场攀爬比赛 比赛的终点是: 一个非常高的铁塔的塔顶。一大群青蛙围着铁塔看比赛,给它们加油。比赛开始了 老实说:

群蛙中没有谁相信这些小小的青蛙会到达塔顶,他们都在议论 : “这太难了!它们肯定到不了塔顶!”“他们绝不可能成功的,塔太高了!” 听到这些,一只接一只的青蛙开始泄气了,除了那些情绪高涨的几只还在往上爬。群蛙继续喊着: “这太难了!没有谁能爬上顶的!”越来越多的青蛙累坏了,退出了比赛。但,有一只却还在越爬越高,一点没有放弃的意思。最后,其他所有的青蛙都退出了比赛,除了一只,它费了很大的劲,终于成为唯一一只到达塔顶的胜利者。很自然,其他所有的青蛙都想知道它是怎么成功的。有一只青蛙跑上前去问那只胜利者它哪来那么大的力气跑完全程?它发现这只青蛙是个聋子!这个故事的寓意:永远不要听信那些习惯消极悲观看问题的人。因为他们只会粉碎你内心最美好的梦想与希望!总是记住你听到的充满力量的话语,因为所有你听到的或读到的话语都会影响你的行为。所以,总是要保持。积极、乐观!而且,最重要的是:当有人告诉你你的梦想不可能成真时,你要变成“聋子”,对此充耳不闻!要总是想着:我一定能做到!坚持到底。坚持的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品质。意志的力量,是决定成败的力量。在那个最危险的边缘晃荡的时候我总是压一压,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坚持一下。其实说白了也就那么一句话:忍不住的时候,再坚持一下。I Believe that nothing is impossible.我们年级将在下周进行月考,希望同学们可以明确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进步。

•人们常讲“性格决定命运”。谁不想拥有能攀上辉煌巅峰的性格呢?怎样才能拥有?■

第五篇:习惯决定命运

习惯决定命运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题记 人们的行为,多半取决于习惯,但是习惯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些你做的并不起眼的小事,这些都是习惯的力量,它们也许会帮助你成就梦想,也许会让你失去一次好机会!

成就梦想

40多年前,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这一荣誉不是轻易就可以得到的。实际上,在确定人选[的时候,20个候选人的实力相当。在演习之前,主设计师惊奇的发现,在20位。、当中只有加加林是脱了鞋子进入机舱。因为他害怕弄脏了机舱。主设计师的劳动成果被人珍惜,爱护。自然非常感动。于是,他当即决定让加加林执行这一试飞。加加林这一习惯给了他机会,让他梦想成真!

失去机会

日本有家食品公司要招聘一位卫生检测员,一位衣冠楚楚,气度不凡的年轻人自信的走进了总经理的办公室。他优雅的谈吐,扎实的专业知识赢得了总经理的好感。但是在年轻人转身离开的时候,他下意识的抠了一下鼻孔,这个不起眼的小动作并没有逃过总经理的眼睛。结果可想而知,一个没有良好卫生习惯 的人怎么能够做卫生检测员呢?年轻人这一小小的坏习惯 让他失去 一次得到薪水较高工作的机会。

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个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坏习惯,就少一份成功的自信,让我们学会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或学习习惯,改掉坏习惯,为自己的人生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下载基因决定命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因决定命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习惯决定命运

    东胜区闻德中学国旗下演讲稿 题目: 《习惯决定命运》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习惯决定命运》。下面,我先给大家介绍一首名为《钉子》的小诗: 丢失一个钉子......

    心态决定命运

    心态决定命运 心态决定命运,我更相信心态决定生活的质量,决定交友的好坏,决定工作的效率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收获。从小事做起换来的是大的收获。这里有很多的道理,靠你自己去悟不......

    知识决定命运

    知识决定命运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姓名 葛月学校 青年路小学马克.吐温曾说:“19世纪有两位伟人,一位是拿破仑,另一位是海伦.凯勒。”暑假里,我读了一本海伦.凯勒的......

    心态决定命运

    心态决定命运 在美国,有一个名叫殿雷。克洛的人。他出生的那年,愉逢西部淘金热结束,一个本可以发大财的时代与他擦肩而过。按理说,读完中学就该上大学,可是1931年的经济大萧条使......

    习惯决定命运

    习惯决定命运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期中检测已过去一个星期的时间。回首本次检测,有喜悦,有泪水,有付出,也有收获。很多同学都发挥了自己的水平,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有了较大的......

    心态决定命运

    《心态决定命运》读后感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比其他的人更成功,赚更多的钱,拥有不错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身体,整天快快乐乐地过着高品质的人生,似乎他们的生活就是比别人......

    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 --《红楼梦》之林黛玉 本学期我读了《红楼梦》,我研究的人物是林黛玉,林黛玉的命运是爱情的悲剧,我认为她的命运是由她的性格决定的。 林黛玉多愁善感。她体弱多......

    性格决定命运演讲稿

    性格决定命运 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而这也同瑞士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