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爱情故事

时间:2019-05-15 09:1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爱情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爱情故事》。

第一篇: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爱情故事

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爱情故事

我们来到美丽的湘西,就不能不想到“夜郎”文学家沈从文;提起沈从文,又不能不想到他的美丽爱情故事......“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

文学大师沈从文这一生,只爱上过一个女人,他经历了千辛万苦追到了这个女人,与她结婚,并相守一辈子,这是一段现实得美丽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爱情故事。

当时富饶的江南苏州有个富商张吉友,除了拥有万顷良田,还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他因有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后来,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师沈从文。

就在张允和与周有光喜结良缘后不久,她的妹妹张兆和也在名作家沈从文的长时间进攻下举手投降,成为这个“情书圣手”的俘虏。

1922年,年仅二十岁的沈从文,从湖南湘西凤凰来到了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他的梦想是想当一个作家。沈从文来自风景秀美的湘西。玲珑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他柔顺多情的个性。这位杰出的小说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一生共出版过三十多部短篇小说集和六部中长篇小说,是少数几个拥有世界性声誉的现代中国作家之一。

沈从文初来北京的时候,无处谋生,幸好碰上了丁玲的丈夫胡也频。他们两个人一起创办文学杂志,一起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928年以前的沈从文,写出来的文章,还相当稚嫩,以至于并没有留下多少可以影响后来的文学作品。然而,也就是此时,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胡适先生发现了他,并对人说,沈从文是一个天才,这样的天才,需要别人的好好呵护。

沈从文被胡适先生聘请到上海当了老师。这样,沈从文就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

然而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结发妻子的张兆和。

张兆和出身于江南的名门世家。她的父亲,是江南有名的财主。

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在中国公学,张兆和不一定是“校花”,但至少是个“回头率”极高的美丽女孩。曾看到一幅摄于1935年夏天的照片,照片中的张兆和的确是经典美女:额头饱满,鼻梁高挺,秀发齐耳,下巴稍尖,轮廓分明,清丽脱俗……

张兆和的美丽和高雅气质让沈从文一见钟情,使这个草莽书生开始了漫长的求爱历程。

沈从生性木讷,说话带着很重的湘西口音,第一次上课就怯场,以至于有十几分钟呆立在讲台上,燥红着脸,说不出话来。学生一片哄堂大笑,并且捉弄这个老实的文弱书生。捉弄的人当中,就有生性活泼的张兆和。

就是这个木讷的沈从文,却不可救药地爱上了那个捉弄过他的学生——张兆和。

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沈从文跟得很紧,追得很累,而张兆和只是沉默。在肯定沈从文是个好人的同时,张兆和对他竟是毫无感觉。因为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沈从文的信并不是一味铺张浓烈感情,他只是娓娓道来,像是与张兆和讲道理。但从平淡的文字中,读者分明感觉到那种“舍你其谁”的韧劲。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

“‘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

爱情使男人变成傻子的同时,也变成了奴隶!大凡热恋中的男人都是小孩子,更何况是痴情汉子沈从文呢?

后来学校里不知怎么的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大师胡适。

1930年7月的一个下午,略显腼腆的女学生张兆和出现在胡校长客厅。刚见面时,胡校长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校长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

多么通情达理的校长!多么浪漫有趣的时代!

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也自此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在沈从文锲而不舍的追求之下,张兆和坚如磐石的心也开始动摇起来:“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人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

过了几年,这段爱情马拉松终于有了结果。

1932年夏天,张兆和大学毕业回到了苏州的老家。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二姐允和出来招呼了这位不速之客。弄堂很窄,允和对站在太阳底下的沈从文说:“你进来吧,有太阳”。沈从文不进来,允和就告诉他三妹上图书馆去了,不在家,让他进来等。沈从文听完说了声“我走吧”,回头就走了。沈从文回到了旅馆,一个人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满脑子尽是张兆和的音容笑貌。

三妹回来后,允和把她骂了一顿:“你假装用功,明明晓得他今天要来”。兆和说:“我就是用功,哪晓得他这个时候来啊”。允和让妹妹大大方方地把老师请到家里来,兆和终于鼓起勇气回请了沈从文。心潮澎湃的沈从文回到青岛后,立即给二姐允和写信,托她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

他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兆和的父亲开明地答:“儿女婚事,他们自理”。

带着这份喜悦,两姐妹便一同去了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允和拟好的电报是:“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很简单。兆和的则是:“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白话文电报了,但邮局没有收,而收下了允和的。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多么有特色的爱情文学电报!可以流传千古的!

与沈从文订婚之后,张兆和为了和心爱的人靠得更近,只身来到青岛,在青岛大学图书馆工作。专心于写作的沈从文在生活上一塌糊涂,一次洗衣服时,兆和发现了一张揉碎了的当票。原来沈从文把兆和的一只戒指当了,却忘了取回。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但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新居是北平西城达子营的一个小院子,这个媒人是允和做的,所以沈从文一看见二姐允和,就叫她“媒婆”。1933年,张兆和与沈从文在北京结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爱情的原动力让沈从文从此成为了文学大师!从1931年开始,也就是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关系开始密切的时候,沈从文逐渐创作出了几部奠定了他文学大师地位的文学作品,分别是《边城》,《湘行散记》等等。在他的好几部作品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无一例外地是皮肤黝黑,相貌清秀,比如《边城》中的翠翠。而这种相貌的原型,便是他的妻子张兆和。沈从文还写过一篇名叫《三三》的小说,里面叙述的是一个年轻少女的初恋。而沈从文就是一直以“三三”这样来称呼张兆和的,张兆和反过来称呼沈从文作“三哥”。

如雪说:“张兆和的爱是沈从文创作的原动力,广平兄是鲁迅创作的原动力---在和广平同居的十年,是伟大鲁迅杂文创作的黄金十年,他这最后年月炉火纯青的杂文,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垫基石。我也会成为你的创作和创造的原动力吗?如果将来的年月你没有达到这个目标,那么,不应该责备你,因为我相信你的才气绝对在沈鲁之上;只能检讨我的魅力不如张兆和与广平兄了”!

“不”,我真诚而激烈地反驳:“在我的心目中,你就是我的张兆和与广平兄!你比他们更加美丽更有魅力!如果我今后没有达到我的家乡前贤苏轼和郭沫若的文学成就,那么,不能责怪你,只怨自己努力不够勤奋不够”!

沈从文的情书:

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只会让人想到只羡鸳鸯不羡仙,他们就是现实中的神仙眷侣,那个年代没有车奴房奴,没有拼爹拼脸,有的只是最真挚的感情,来看一看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吧。

沈从文致张兆和的情书

1、梦里来赶我吧,我的船是黄的。尽管从梦里赶来,沿了我所画的小镇一直向西走。我想和你一同坐在船里,从船口望那一点紫色的小山。我想让一个木筏使你惊讶,因为那木筏上面还种菜!我想要你来使我的手暖和一些。我相信你从这纸上可以听到一种摇撸人歌声的,因为这张纸差不多浸透了好听的歌声!

2、三三,我这时还是想起许多次得罪你的地方,我眼睛是湿的,模糊了。我先前不是说过吗:“你生了我的气时,我便特别知道我如何爱你。”我眼睛湿湿的想着你一切的过去!我回来时,我不会使你生气面壁了。我在船上学会了反省,认清楚了自己种种的错处。只有你,方那么懂我并且原谅我。

3、为了只想同你说话,我便钻进被盖中去,闭着眼睛。你听,船那么“呀呀”地响着,它说:“两个人尽管说笑,不必担心那掌舵人。他的职务在看水,他忙着。”船真的“呀呀”地响着。可是我如今同谁去说?我不高兴!

4、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乐,我想应同你一起快乐;我闷,就想你在我必可以不闷;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我至少还得在船上过七个日子,还不把下行的日子计算在内。你说,这七个日子我怎么办?我不能写文章就写信。这只手既然离开了你,也只有这么来折磨它了。

5、我先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起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够同你离开的人了。三三,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了。我真像从前等你的回信、不得回信时生气。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气吹冻自己全身。我明白我同你离开越远反而越相近。但不成,我得同你在一起,这心才能安静,事也才能做好!

6、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7、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形状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8、我原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起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三三,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气吹冻自己全身。我明白我同你离开越远反而越相近。但不成,我得同你在一起,这心才能安静,事也才能做好!

9、一切过去的种种,它的结局皆在把我推到你的身边和心边,你的一切过去也皆把我拉近你的身边和心边。我还要说的话不想让烛光听到,我将吹熄了这只蜡烛,在暗中向空虚去说!

10、一切声音皆像冷的凝固了,只有船底的声音,轻轻的轻轻的流过去。这声音使你感觉到它,几乎不是耳朵而是想象。这时真静。这时心是透明的,想一切皆深入无间。我在温习你的一切。我称量我的幸运,且计算它,但这无法使我弄清一点点。为了这幸福的自觉,我叹息了。倘若你这时见到我,我就会明白我如何温柔!一切过去的种种,它的结局皆在把我推到你身边心边,你的一切过去也皆把我拉近你的身边心边。我还要说的话不想让烛光听到,我将吹熄了这只蜡烛,在暗中向空虚去说。

11、这船已到了柳林岔。我生平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好看的地方。千方积雪,高山皆作紫色,疏林绵延三四里,林中皆是人家的白屋顶。我的船便在这种景致中,快快的在水上跑。什么唐人宋人画都赶不上。看一年也不会讨厌。奇怪的是,本省的画家,从来不知向这么好的景物学习。学校中听教员讲还是用个小瓶插一朵花,放个桔子,在那里虐待学生“写生”,其实是在那里“写死”!

第二篇:走进文学大师1

走进文学大师

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家的思想、品格和他们的作品。

2.开阔眼界,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

3.培养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

一、知识链接

何为大师:

1、他们以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卓越的才华,为世人瞩目,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他们为生命、为生活、为人类而写作,反映的是人类的精神追求 ;

3、他们描写的虽然是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但其中所表达的人文思想,是超越时代的、能引发历代人们共鸣。

走近大师:

大师如璀璨夜空中的繁星映照苍穹。他们的思想能量是可以感受到的,有时甚至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注入读者的精神世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革命者囚禁在狱中时,读了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哀叹说:“这两个人亡了法国!”而斯托夫人的一部《汤姆叔叔的小屋》引发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 „„

如何感受:

感受大师的优秀人格。许多文学大师,不仅表现在他们精彩的文笔带给世人精神上的享受,更表现在他们以人格魅力,折服世人。

感受大师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师们的内心世界博大精深、汪洋恣肆,充满矛盾冲突,充满抗争以至挣扎。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就是整个人类的苦闷、彷徨、探索和追求的艰难过程的缩影。

感受大师经典的艺术魅力。从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审美的享受、精神的升华。

海因里希说:人们常常怀着极大的热忱渴望得到某一本书,一旦到手之后,便会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这说明“读书”是一种高级智力活动。书上白纸黑字,说不定在哪儿出现这么一句话:“他望着她那黑黑的头发。那秀发松松地垂到她的绿色大衣的领口

上„„”于是,读者紧跟着这句话,走进了一个世界。在那儿他听得到,嗅得着,看得见,能感觉到饥饿。一连二百多页,三百多页,他始终追随着这些微小的字母。它们好似一根

纤细易折的长线,把他引进了一座迷宫。非得等他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读完,这根长线才

会从他手里滑落。

劳伦斯说:让我们向小说学习吧。小说里的人物除了是活的以外什么也不能做。假如

按照一定的形式,他们永远保持为善,为恶,甚至轻快可爱,那么他们就不再是活的人物

了,这部小说也就失去生命力了。小说中的人物必须是活着的,否则就一无所是。

这个世界因为有大师,书籍才具有了魔力。

二、走进大师

文学大师猜猜看:

1、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

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

2、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

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一生的绝大部分时光在漫游中度过

——李白

3、其作品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在世界文坛

上也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

——曹雪芹

4、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鲁迅

5、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莎士比亚6、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他的作品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

——巴尔扎克7、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列夫·托尔斯泰

名家经典名句: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

学》

3、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4、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列夫·托尔斯泰

5、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鲁迅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你记得哪些经典名句,请写下来:

三、品读大师

1、“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

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被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

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呐喊》

自序)

“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

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

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

他挤倒了。”《药》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

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

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

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祝福》

思考:以上三段文字主要刻画了哪一类人?

作者刻画此类人的目的何在?

2、(仪琳)走出二里有余,果见数亩瓜田,累累的生满了西瓜,树巅蝉声鸣响,四下里却

一个人影也无,寻思:“令狐大哥要吃西瓜。可是这西瓜是有主之物,我怎可随便偷人家的?”快步又走出里许,站到一个高岗之上,四下眺望,始终不见有人,连农舍茅屋也不

见一间,只得又退了回来,站在瓜田之中,踟蹰半晌,伸手待去摘瓜,又缩了回来,想起

师父谆谆告诫的戒律,决不可偷盗他人之物,欲待退去,脑海中又出现了令狐冲唇干舌燥的脸容,咬一咬牙,双手合十,暗暗祝祷:“菩萨垂鉴,弟子非敢有意偷盗,实因令狐大

哥„„令狐大哥要吃西瓜。”转念一想,又觉“令狐大哥要吃西瓜”这八个字,并不是甚

么了不起的理由,心下焦急,眼泪已然夺眶而出,双手捧住一个西瓜,向上一提,瓜蒂便

即断了,心道:“人家救你性命,你便为他堕入地狱,永受轮回之苦,却又如何?一人做

事一人当,是我仪琳犯了戒律,这与令狐大哥无干。”捧起西瓜,回到令狐冲身边。节选自金庸《笑傲江湖》

思考:此段文字通过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

文中女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对我们写作有何借鉴意义?

四、与大师交流

你对哪位文学大师最了解,他们在品德、才干、作品等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想对大师说的话。

五、总结

大师点亮人生,书香飘逸生活。走近文学大师可以点亮你人生的明灯,促使你珍惜单

薄而脆弱的生命;可以拨开世间纷纭的层层迷雾,训诫你携一身正气游走于天地间;可以

帮助你树起人生的鲜明旗帜,激励你抒一腔热血,驰骋于茫茫苍穹之中„„

同学们,让我们的人生,与大师同行,与经典为伴!

第三篇:走进文学大师

<梳理探究走近文学大师>课堂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梳理探究 走近文学大师

一、梳理积累

1.你读过哪些文学大师的名著?请梳理你的阅读记忆,填写下列表格。作家

姓名国籍作品名称印象深刻的作品形象作品的思想精髓狄更斯英国《大卫•科波菲尔》大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家》

《巴黎圣母院》

曹雪芹

《高老头》

《哈姆雷特》

罗贯中

《唐吉诃德》

2.默写名家名句,走进文学大师。

(1)屈原《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兮,?”

请你谈谈对“余独好修以为常”的理解,并说说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格?简

答:

(2)李清照《醉花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请你对照李清照的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这位宋代著名女词人的评价。

简答:(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恰,;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在这首词中“书生意气”的内涵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具体指的是。这首词反应了作者当时怎样的精神面貌,与他后来的成就有怎样的关系?

简答:

二、实践探究

3.品读名著名段。

觉慧走到琴的旁边,问琴道:“琴姐,你觉得有趣吗?”

“我不觉得有什么趣味”,她淡淡地答道。

“你看了,有什么感想?”觉慧不肯放松地追问了一句。

“没有感想,”依旧是简短的答语。

“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觉民在旁边接口说下去。“你们当真一点也不感动吗?”觉慧严厉地问道。

觉民不明白他的意思,便掉过头看他一眼,不以为然地说:“这种低级趣味的把戏,怎么能使人感动?”

“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吗?”觉慧愤愤地说。

“你说得太过火了。这跟同情心有什么关系?五舅他们得到了满足,玩龙灯的人得到了赏钱。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还不好吗?”琴发表她的见解道。“真不愧一位千金小姐,”觉慧冷笑地赞了一句,“像你这样聪明的人也看不出来。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这样开来你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嘞!”(摘自巴金《家》)

(1)这段对话是针对一件什么事情展开的,请简要概述。

(2)对于这件事情琴姐、觉民、觉慧三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姐:

民:

慧:

(3)作者通过觉慧之口表现出怎样的思想?

4.“对于文学经典,通读全本和只读节选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现在有许多所谓的简写本,以及许多根据经典改编的电视电影,对于了解经典也有帮助,但这些都代替不了自己诵读经典。”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明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1.作家

姓名国籍作品名称印象深刻的文学形象作品的思想精华

(答案不是唯一的,仅供参考)

狄更斯英国《大卫•科波菲尔》大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巴金中国《家》(略)反叛封建家庭,追求民主、幸福的理想家园雨果法国《巴黎圣母院》(略)教会的丑恶与贫民百姓的真善美互为反衬

曹雪芹中国《红楼梦》(略)反叛封建礼教,崇尚个性解放,哀悼封建社会的末落

巴尔扎克法国《高老头》(略)揭露资产阶级暴发户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的金钱关系

莎士比亚英国《哈姆雷特》(略)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道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罗贯中中国《三国演义》(略)“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塞万提斯西班牙《唐吉诃德》(略)崇高的理想一旦脱离现实,便只能酿成悲剧

(略)(略)(略)(略)(略)

2.(1)岂余心之可惩“余独好修以为常”的意思是,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屈原在此强调了自己坚定的立场和鲜明的信仰,表白他一生自尊、自重、自爱,至死不改的人生态度。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不肯过江东“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写女词人把酒与菊花相对,见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而人却悲秋伤别,无从消愁,此情此景让女词人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人比黄花瘦”一句,含蕴丰富,情思无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借古讽今,用项羽的故事发泄对南宋朝廷误国的愤恨。在国难当头,李清照一名纤纤女子不可能象辛弃疾那般“挑灯看剑”,“把吴钩看了”,但她深刻的思想痛苦远比浅薄的欢乐更有人生价值,更有思想意义。南宋统治集团在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的醉生梦死之中花天酒地,而区区一柔弱女子,却能痛切国破家亡、始终为此而愁思郁郁,不肯去追欢取乐(《永遇乐•元宵》:“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这两首诗体现了女词人外柔内刚,忧国思民的宝贵人格。

(3)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书生意气”指有革命理想的青年学生,意气风发,奔放豪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撰文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这首词反映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和建设美好国家、造福人类的豪情壮志。这种远大的志向激励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卓绝地奋斗,打下无产阶级的江山,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

3.(1)五舅等阔少花钱拿耍龙灯的人的身体来放花炮。

(2)琴姐:没有什么趣味。但五舅和耍龙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下公平。觉民:太平淡了,是低级趣味的把戏,不能使人感动。觉慧:应该同情迫于生计的耍龙人,有钱人不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穷人的痛苦上。

(3)富于同情心,正义感,呼唤人的尊严、平等。

4.答题示例:我生在农村,常在农村,这里人们对于读书不是十分热衷,而学校的条件也并不好,买书对于并不富裕的农家少年,总不是一件易事。幸运的,因为有了电视的普及,很多书都被搬上了银幕,我们间接的也就“读了书”,可是,这样的读书总给人一种不真切、不充盈、缺乏原汁原味的感觉。转眼,到了高中,学校图书馆可以借到一些名著,书向我展示了一个别样的世界。书像一个 永远都不会背叛我的朋友,无论何时何地,它都真诚地牵着我的手,给我鼓舞和勇气。有些人看了一些书,知道了书中故事。知道了名人轶事就大肆炫耀,我不赞同他们的做法,读书关键在于从书中学到什么,当书中情节和我身边的事相同或接近时,我产生强烈的共鸣,继续去追索下文,用我的观点和看法与书中的看法比异同。名人事迹对我产生鼓舞作用,给我人生启发,指点迷津,伴我快乐成长。读书就如同爬山,登得愈高,望得愈远。读书,品味的不仅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情感,更是品味哲理。当带着书中的理性爬上山顶,擦亮眸子,目光就会穿越世俗的尘埃上升为一种高度、一种品味、一种潇洒、一种脱俗。博览经典名著,能让众多的智慧之光聚焦我的头脑,开启我的智慧之窗。(湖南怀化中方县一中学生)

走近苏轼(高一)

【概述】 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苏 轼的 文 学 成 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

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翠颭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

东坡爱和僧人交往,喜欢谈禅说法,这首词既是应和尚的请求而作,其中透露出禅机。词前有小序,来介绍这种创作背景。

“双龙对起”,起笔峭拔。两株古松冲天而起,铜枝铁干,屈伸偃仰,如白甲苍髯的两条巨龙,张牙舞爪,烟雨中飞腾。词前两句写古松,写的是想象中的幻景。词人乍一见古松,即产生龙的联想,而龙是兴风作雨的神物,恍惚中似见双龙风雨中翻腾。当时已是傍晚,浓荫遮掩的枝干,若隐若现,极易使人产生烟雨的错

觉,故此语似奇幻实真切。

“疏影”句写词人从幻景中清醒过来。眼见凌霄花的金红色花朵,掩映一片墨绿苍翠之间,他仿佛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一个和尚,躺浓荫下的竹床上,正沉睡。意境悠然,引人神往。如此幽静的环境中,一点声响都会特别明显。

第四篇: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

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他的作品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竖起了一座丰碑,受到了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赞赏。研究鲁迅作品已成为一门学问,有许多专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对鲁迅的作品也十分欣赏,欣赏之余也想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通过广泛阅读鲁迅的作品,我发现鲁迅的作品常常运用对比手法来记人叙事,抒情写意,表达主题。这一特点,在鲁迅的小说、杂文、叙事散文中均有表现。

在小说《故乡》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来写景状物,展开故事,刻画人物。在作品的开头,作者这样写道:“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这一句话,交待了“我”与故乡之间的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为记忆中的故乡与将要看到的眼前的故乡做对比埋下了伏笔。

眼前的故乡是个什么样子呢?作者是这样描绘的:“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在对故乡眼前的破败景象进行了一下粗线条的勾勒之后,作者马上写道:“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于是,眼前的故乡与“记得的故乡”,破败的故乡与美丽的故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景物描写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对比手法,为作品的感情色彩定了基调。

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景物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创造一个环境或背景。在小说《故乡》中,作者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闰土和杨二嫂,他们在作者儿时的记忆中,都有十分美好的印象,但经过二十余年的风风雨雨,这两个人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恰恰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来的。

如:在闰土出场之前,“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少年闰土那充满灵性与活力、聪明与勇敢的形象马上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的脑海和读者的眼前: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着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然而,无论从外表、服饰、动作、语言、神态等各个方面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有着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肿得通红„„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正如一声“老爷”的称呼使“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一样,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的对比也使许多读者打了一个寒颤。

作品中的另一个人物杨二嫂虽然着墨不多,但由于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化也刻画得活灵活现:年轻的杨二嫂美丽动人,搽着白粉,嘴唇丰满,颧骨不高,有着“豆腐西施”的美名。她喜欢“终日坐着”,有着闲雅的姿态,豆腐生意特别好。而中老年的杨二嫂却变成了一个年老色衰,不施粉黛,凸颧骨,薄嘴唇的女人。姿态也难看了,“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也变得爱动了,为了占一点小便宜而“飞也似地跑”。也变得爱说了,说出的话还很尖刻。杨二嫂的这些变化,正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来的。如果说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的对比有种悲剧的艺术效果,那么,中老年杨二嫂与青年杨二嫂的对比就有一种喜剧的效果。这两种艺术效果本身又形成了一种对比,这种对比使作品在沉闷忧郁的基调中跳动出一串喜剧般轻松的音符。

在鲁迅的杂文中,对比手法运用得十分广泛,因为杂文作为文艺性的论文,往往需要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感情,而对比手法的运用可以使作品观点鲜明,爱憎分明。鲁迅的许多杂文标题中就体现出对比手法的运用,如《天上地下》、《爬和撞》、《华德焚书异同论》、《战士和苍蝇》、《这个与那个》等等。这些标题就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与感情。

在《战士和苍蝇》这篇只三百多字的杂文中,由于鲁迅恰当地运用对比手法,使作品显得观点明确,语言犀利,感情浓烈,短小精悍。作品的开头引用一句名言,将人的精神之大与体格之大进行对比,说明战士虽有“缺点和创伤”,但他们仍然是“伟大的人”,这是因为战士的精神是“伟大的”。与战士相比,“苍蝇们”虽然发现了死去的战士的缺点和伤痕,并嘬着这些伤痕而自鸣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这恰恰证明了“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观点得到了形象化的表述,思想感情得到充分表达。

如果说,在鲁迅的杂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显得比较鲜明和直露的话,那么,在他的叙事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就显得比较委婉和含蓄。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先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百草园的美景和自己幼年时代在园中度过的欢乐时光。在作者的笔下,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在这里,有好看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有好吃的“紫红的桑椹”,“又酸又甜”的覆盆子;有好玩的——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捕鸟雀;有好听的——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读到这些,读者会感到神清气爽,情趣盎然。在描述“三味书屋”的景象和生活时,作者的笔调和情绪就显得灰暗、消沉与无奈,这与对百草园的描述形成了一系列的对比。从景物上看,百草园色彩绚烂,生意盎然,三味书屋色调陈旧,毫无生气。从面积上看,百草园是“一个很大的园”,而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却很小。从内容上看,百草园中,好吃的、好看的、好听的、好玩的,应有尽有,而三味书屋及后面的园子里,好吃的、好听的没有,好看的不多,最好玩的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从人物上看,百草园的长妈妈虽然不渊博,却能耐心地给孩子讲好听的故事,而三味书屋的老先生虽然是“渊博的宿儒”却连“‘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的问题也不愿回答,并且对学生提这样的问题显得似乎很不高兴。这一系列的对比,表现出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截然不同,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在《藤野先生》这篇叙事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达到了一种不露痕迹的境界。作品的主人公是藤野先生,是在日本留学期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位老师。为了使这个人物性格显得更加独特,作者运用了散文的形散而意不散的表现方法,信笔写了许多人物。有白天在樱花树下闲逛,傍晚学跳舞的“清国留学生”,有“为我的食宿操心”的日本学校的职员,有讥笑藤野先生衣着寒酸的留级学生,有对“我”心存偏见的日本同学。粗看起来,写这些人物都是“闲笔”,与写藤野先生没什么关系。细细揣摩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人物恰恰与藤野先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游手好闲的“清国留学生”相比,藤野先生是一个忙于工作,无暇休闲的人;与仅仅“为我的食宿操心”的日本学校职员相比,藤野先生对“我”学业上的严格要求显得意义更加深远;与那些讥笑藤野先生“寒酸”的留级生相比,藤野先生更显示出一种不修边幅,超然洒脱的学者风度;与那些对“我”有偏见的日本同学相比,藤野先生更显示出一种超越民族偏见的大气。通过如此一连串的“不显山,不露水”的对比,藤野先生的形象,就显得更加丰满,更加丰富,更加可爱,更加令人敬佩。这种委婉、含蓄的对比手法,像一根无形的线,贯穿于全文的始终,对安排结构,展开情节,塑造人物起了很大的作用。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是鲁迅先生的一个绝活。它或隐或显,或浓或淡,或复杂或简单,运用在先生的各种文学作品中,使人们在欣赏之余,常常会拍案叫绝。

第五篇: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作 者:蔡晓蔓 指导老师:曹建玲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边城》可以看到沈从文的内心世界,而本文正是从沈从文的内心世界、精神历程出发,探寻沈从文创作的特点,以《边城》为依据,总结沈从文创作的文学理想,对沈从文所提出的表现和歌颂“乡下人”的自然生命形式和自然人性给予肯定的评价。《边城》是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的典范之作,对《边城》的解读,会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以及他的文学理想。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文学理想

沈从文曾在书上写过: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1】。从中可以看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重在表达对乡土世界的热爱之情,他用自己独特的文字把心中的理想世界塑造了出来,表达了他对乡土世界中这种人性的“善”和“美”的歌颂,而通过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让人们更加了解沈从文对生命的探究和信仰以及他对人生和生命形式的独特思考,进而通过对比,讽刺了都市文明精神的缺失,他想要以湘西原始古朴的人性和人生形式实现民族精神的重建。《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边城》中作者对所描绘的一切事物都寄予了深厚的感情,同时这些事物也反映了作者的文学理想,体现了作者所追求的“自然美”和“人性美”。本文从《边城》出发,具体的去描述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一、对边地湘西的表现与歌颂

第1页(共11页)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他要建构的湘西世界的支柱,《边城》不是一部具有很戏剧性的近代小说结构的故事,而是一首关于生命境界的真实很理想化的诗。《边城》的故事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展开的,清澈见底的河水,绿色逼人的青葱的山,河边的吊脚楼,掩映在桃花李树的人家,这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地方,美丽的自然、半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与淳朴的人相辅相成,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到:啼声婉啭的虫声、繁密的蒿草、美丽的黄昏、如银子般的月色、肥大的虎耳草等等一系列美好的事物,让我们在感叹作者的文笔的同时,对于这些美好的事物也是感慨万分的。其中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要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2】。这一段写出了边城远离尘嚣的平静、美丽以及独特的气息。“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黄莺‘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2]。”在这里,沈从文写出了边城的宁静、清幽和秀丽,把一个原始的、古朴的边城呈现在世人面前。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于这些环境的刻画,不仅为我们再现了湘西世界特有的清新美丽的自然环境,而且把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加上了一份特有的感情,一种淡淡的忧伤充斥其中。沈从文如此着力于对边城自然景物的描写,让我们看到边城的自然美,就是想通过对

第2页(共11页)边城自然美的刻画来赞颂边城世界里人们的心灵美,这是他文学理想的表现。

在《边城》中,作者除了对环境的描写外,还有对人情风俗的描写。作者的笔下,《边城》所刻画的湘西世界,政局靖平,秩序井然,当局保境安民,处置得法,买卖公平,和气生财。民情醇厚,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古风犹存。在《边城》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2】。”由此可知,在沈从文笔下所描绘的边城人民,由于受到自然民风的影响,一切显得还是那么淳朴,在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总之这里的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生乐,人与山水相依和谐共处,这里描绘的湘西世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淳朴、憨厚,一切都是那么本真,生活在这里是如此的恬静自然。湘西世界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是一个淳朴的、健康的、优美的世外桃源。

二、对湘西边民美好人性和人生形式的肯定与歌颂

在《边城》这幅山水画卷中,翠翠是它的灵魂,翠翠是《边城》中作者要表达人性美的典型性人物,她温柔、可爱、淳朴、天真,从外表到内心都是一个“美”的化身。沈从文在《边城》中写道:“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人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之

第3页(共11页)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2]”。这段对翠翠的描写,把翠翠单纯善良的本性描写的淋漓尽致。翠翠这种天真的美,就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形象的寄托。

翠翠渐渐地长大,端阳节的时候与傩送邂逅相遇,她慢慢的爱上了傩送,她的这种爱情干净而透明,不带任何功利性。

但是天保也爱上了翠翠,这场纠结三角恋的开始,注定了悲剧的结局。天保为了让三个人都不再为难,决定从这段三角恋中退出,成全弟弟和翠翠,后来天保在外闯滩时遇意外而死。傩送心有愧疚,远走他乡。爷爷为了翠翠的婚事操碎了心,在风雨交加之夜阖然长逝。留下孤独的翠翠继续摆弄着渡船,等待着摊送的回来。

翠翠天真善良,恬静自守,情窦初开之后,她像其他少女一样有着恋爱的情怀,她对爱情有渴望,她也想和俊美的摊送相好,但也仅仅是希望,在希望中等待,在等待中希望着,不管他回不回来,什么时候回来,她就静静的等待着,谁也不清楚这个人到底回来是回来,还是不回来,只能让读者自己去猜测这个结局。每个人对《边城》的理解不同,感触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期待的结果。翠翠与傩送的感情是真诚、纯洁、执着的。翠翠对待这种悲剧看似顺其自然,任他自然的来自然的去,实质在沉静的面庞下有一颗坚韧的心。翠翠与爷爷的情感也是感人的,它们爷孙两人相依为命,快乐的生活着。翠翠乖巧、活泼、温柔,给这个丧失唯一女儿的孤独的老人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总之,翠翠由外到内展现生命本色,是善的化身、美的化身。灵秀、乖觉、明慧、清纯,超凡脱俗,集天地、人性之灵性为一身——神性。这些所有的美好感情作者在翠翠的身上刻画的几近完美。我想,每一个读者读到最后的时候,都希望痴心等待的翠翠能盼到傩送回家的一天,都盼望美丽天真的翠翠穿着漂亮的衣服,戴着红盖头嫁给傩送的那一刻,我想这是所有人的期待。

第4页(共11页)在《边城》中,作者刻画的其他人物也是道德典范,是沈从文神往的淳朴民风和正直朴素的人格的主要载体。《边城》中所描写的老船夫,他重义轻利、朴实无华,安贫乐道,为了心爱的孙女,他献出了一切。老船夫又是淳朴善良,勤劳坚强的人,他经受住了女儿女婿双双自杀的悲剧,仍旧怀着强烈的责任性在河上摆渡。五十年如一日的在船上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即使是令人神往的端午龙舟,他都寂寞的守着渡船,他从不为自己多想,他说,“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这种欲望是如此的淡然,在对待自己的孙女,老船夫也是疼爱有加,翠翠的母亲在爱的阻力下殉情了,其实老船夫是害怕的,当翠翠进入豆蔻年华开始对人事懵懂时,老船夫就对翠翠开始操心了,饱经风霜的老船夫不能看着孙女走上母亲的老路,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他尽了自己的努力,而这些努力去相反造成了翠翠的悲剧,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老船夫经受不住打击与世长辞了,留下了孤独的翠翠。这样的结局不免有点讽刺。但是在老船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所散发出来的“爱”与“善”。人在环境面前顺其自然,听从命运的人生态度正是沈从文对待悲剧的独特处理之处。

作者笔下的另一个人物傩送是俊美、勇敢、自重,和气亲人、正直,为爱情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傩送喜欢翠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感情的漩涡中,在得知哥哥也喜欢翠翠时,还提出了和哥哥公平竞争,替哥哥唱歌。为了和翠翠在一起,他是宁要渡船不要碾坊,后来兄长死后,他悲伤不已,只好撇下儿女私情,也驾舟出走,离开伤心地。傩送孤独的追求着爱情,夜半唱情歌,却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孤独的出走也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

顺顺和天保是《边城》中的另一种人物,他们虽受现代商业文明的熏陶,仍不失乡村好品性:重情守诺,仗义疏财,公平讲理。顺顺为人和气,大方,能够救人之急,老船夫去世后还帮着翠翠办理丧事。天保为人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船夫的小孙女,当他知道弟弟也爱着这个女孩后,他自知求爱无望,变很大度的想要成全弟弟,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不幸遇难死

第5页(共11页)去,这充分显示了他的手足之情,外出闯滩既是对弟弟的成全,也是对自己压抑难受痛苦的内心的一种排解,最后的遇难也说明了天保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的。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标新立异,实现了他文学创作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在他笔下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人性的真、善、美。他用最朴实的言语,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世外桃源[3]。

三、于小人物身上体现内心的悲悯情怀

《边城》成书于1931年。此时的沈从文已经离开故乡湘西已将近十年,当年他只身来到大都市北平闯荡,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大都市的滚滚红尘自然给他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沈从文能依赖的只有手中的笔,当他将牧歌一般的湘西人物画卷描摹出来后,他也从此叩开了一条安身立命的人生之路。

自小在凤凰小城生活惯了他,性情恬淡、洒脱、质朴。他写《边城》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展示他故乡湘西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他笔下的人物寄托他内心对他们的深深悲悯之情。沈从文在创作《边城》的题记中写道:“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是什么,他们必也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我所写到的世界,即或在他们全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宽容,他们向一本书去求取安慰与知识的热忱,却一定使他们能够把这本书很从容读下去的。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

第6页(共11页)这一段文字可谓解读《边城》的一把钥匙。沈从文认为大都市那些躲在书斋里的文人不了解“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沈从文通过《边城》中的翠翠、老祖父、天保、傩送、顺顺、杨马兵等小人物的命运来告诉世人,远离城市的凤凰小城里的人们也需要人性的关怀。《边城》表面上是写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其实更多的是寄予沈从文内心对小人物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巨大悲悯。故事在一开始就笼罩了一种淡淡的悲凉气氛。小说开头这样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文中的这“一户单独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我们很自然会想到这样一个家庭里的女孩子后来的命运会如何呢?翠翠“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如此美丽的小女孩子“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偏偏没有爹娘,一次端午城里的偶遇让她爱上了年轻英武的二老傩送,傩送也爱这个被水滋养的小女孩子。文中这样写道:“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作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当傩送这样一个有别于祖父的男人出现在了翠翠的生活中,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从此翠翠关于青春的美好梦幻就开始了。

翠翠的祖父自然看出了孙女的心事。她老祖父一生豪爽仗义,一个人守着溪旁的渡口,摆渡路人。他的遭遇如何呢?他在翠翠父母去世后辛辛苦苦拉扯她长大。他老了。他希望给翠翠找一个可靠了人家。于是他好心去了顺顺家。船总顺顺也是有着古道侠肠苗族汉子。老祖父很喜欢顺顺的大儿子天保,于是他们希望天保将来能

第7页(共11页)翠翠成婚。这原本是一个美好的祝福。他们没想到顺顺家的两个儿子都爱上了美丽的翠翠。

老祖父按照苗族的习俗,让两人用赛歌的方式请翠翠取舍。天保是一个光明磊落的苗族汉子,他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于是他选择了离开。不料,天保在行船时,不小心被竹篙弹入激流淹死了。顺顺家人以为这事与老船夫有关。傩送也以为他做事“弯弯曲曲”,不爽快,面子上对他冷淡了许多。老船夫因此陷入了不为人理解的孤独之中。顺顺父子的冷淡,翠翠的无依无靠,当年女儿悲惨的死,全都纠葛在一起,这仿佛给了老船夫当胸一拳,他终于无力再抵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随白塔的坍塌而死去了。

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杨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不理会,到如今这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

因为两人每个黄昏必谈祖父以及这一家有关系的事情,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祖父的死因,又如何与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

杨马兵原本喜欢翠翠的母亲,翠翠的母亲却喜欢一个军人。他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命运也没有给他幸运的眷顾。他在翠翠祖父去世后,照顾翠翠,成了她“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而翠翠失去了祖父。等她明白了所有的事情原委后,“哭了一个夜晚。”她即是哭自己祖父的悲楚,又是哭自己命运的多舛。

沈从文的悲悯情怀在小说的结尾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充满感情的写道:

第8页(共11页)“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一个哀而不伤的结局。翠翠有明天,因为她内心有期待。傩送最终会归来,但是未来会怎样,沈从文没有告诉我们。

当我们读到此处,内心为翠翠的未来担心不已。沈从文没有把人物的悲剧命运写到毁灭的极致,是因为他内心对这些小人物有悲悯情怀。虽然现实是冷酷的,但他愿意给人们希望。翠翠有未来,傩送也有。当时间磨平了一切误解和创伤之后,幸福自然会到来。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和他同时代的文学大师都不相同。他是一位有悲悯情怀的文学大师。他深知自己故乡的人,他在《边城》题记中这样写道:“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当不可知的命运挟裹着其中的人前进时,他故乡湘西小城的小人物在变动中如何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自然成了沈从文关注的焦点。他朴素的叙述让历史永远记住了《边城》中的翠翠。

《边城》中透露出的悲悯让我们为之感动。这本书也当之无愧成了“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朱光潜曾评价道:“它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郁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

“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黑暗的否认,以及对未来光明的向往。”沈从文的创作之所以能站到

第9页(共11页)如此高的高度,就是因为他通过对乡下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对比,能够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这种“人性美”,在原始的古朴的人性美和现代文明的对照中更要显示出人性的至善至美,去拯救为现实所扭曲的民族精神。正如沈从文在《边城》的题记中写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2】

参 考 文 献

[1]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 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3] 李辉.沈从文图传[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8.[4] 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5]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6] 金介甫.沈从文传[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8.[7] 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9.Shen Congwen's ideal of literature from the “border town”

CAI Xiaoman Abstract:“Board town” is a representative novel of Shen Cong wen, we can see his inner world, this article just starts from his inner world, explore his writing character.Based on “board town”, summarize his cultural wishes, express a positive approval for “villager”.Board town is a classical article which describe “xiangxi world”, Interpretation of “border town”, will let us know more about the Shen Congwen's “Xiangxi world” and his ideal of literature.第10页(共11页)Keywords: Border town;Shen Congwen;literary ideal

第11页(共11页)

下载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爱情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爱情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沈从文

    沈从文 童年 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

    沈从文

    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我原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起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三三,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我想打东西,骂粗话......

    沈从文

    七、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把握其传奇色彩,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 2、品味关键性的语句,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3、了解......

    沈从文

    沈老先生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湘西酉水边常常能见到的景致。比如古老的凤凰城,里耶镇,还......

    中西文学比较——沈从文和哈代的乡土文学

    中西文学比较——沈从文和哈代的乡土文学 朱受川 国际软件学院 200732580289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他出生于湘西凤凰——这也正是他的小说《边城》的故事发......

    <梳理探究走近文学大师>课堂教学设计

    梳理探究走近文学大师 一、梳理积累 1.你读过哪些文学大师的名著?请梳理你的阅读记忆,填写下列表格。 作家 姓名 国籍 作品名称 印象深刻的作品形象 作品的思想精髓 狄更斯 英......

    爱情故事

    宁财神我写前一个恐怖系列的时候,多少有点开玩笑的意思,而这次的栏目,我觉得几乎可以说成是刺探隐私的行为,所以,我把所有的名字都隐去,有心的朋友自己猜一猜他们到底姓甚名谁吧。......

    走近文学大师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5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探讨阅读经典名著的方法,走近文学大师 2. 教学重点/难点 走近文学大师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教学过程 一.梳理积累1.你读过哪些文学大师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