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的中国梦

时间:2019-05-15 09:0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诗词中的中国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诗词中的中国梦》。

第一篇:毛泽东诗词中的中国梦

浅析毛泽东诗词中的家国之梦

毛泽东诗词中,不乏有关于梦的描绘,尤以写家乡湖南的几首为最。如《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同志1925年1月从上海回到韶山,建立中共韶山支部,后又组织农会。1927年1月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再度回到韶山,组织农运工作的同志开座谈会,听取党支部的汇报。以后由于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没有回过韶山,直至解放以后1959年6月才回到韶山,在家乡住了两天,与故乡父老欢聚畅谈,这首七律就是25日深夜写成。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韶山地区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是一首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和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的史诗。这首诗不仅写了历史,还写了现实,写了韶山人民在革命时期出生入死的斗争,以及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韶山人民改天换地的英勇的斗争精神,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展现了新中国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的景象。

前四句,回忆往昔,别后之梦,依稀可见。是昔日的战斗之梦;怀念战争年代牺牲的英烈。后四句,写今天耕耘稻稷、劳动归来,改天换地的遍地英雄,迎着晚炊夕烟,展望日月换新天的未来,是对新生活的憧憬之梦。这三十二年的变化,如真似幻,依稀梦境一般。是家国之梦,也是中国之梦。再如《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1961年,毛主席收到老朋友(他年轻时代在长沙求学时的三个湖南老朋友:林业专家乐天宇、湖南省副省长周世钊和武汉大学校长李达)的礼物、信、诗后,分外高兴,引起了对家乡的怀念,忧思难忘,欣然命笔,写了这首诗相答。

这首诗整个场景都属湖南,自然所写之情景也立足于湖南。诗人的怀念之情通过九嶷山的神话传说,幻化出一个仙女下山的浪漫飘渺的图像:“舜帝的两名妃子娥皇与女英”正从青山绿水间,依傍清风白云,飘飘降临。(而九嶷山正是葬舜之处。这里也自然让人联想到《楚辞》里屈原的《九歌·湘夫人》中的二行诗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今天二位仙子又从青山白云之间乘风而下了,她们为何而来?一定是为情而来,自然会联想到诗人的爱侣、朋友以及过逝的亲人。为美丽的霞姑(杨开慧)而来。诗人又从忆念之情转入对欣欣向荣的祖国建设的感奋之情,以告慰“为有牺牲多壮志”先烈英灵。

新中国阵阵汹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浪在洞庭湖畔、橘子洲头翻卷成一曲感动天地的颂歌响彻湘江大地。通过缅怀故乡,并激励故乡儿女再织锦绣,再创辉煌。其中“我欲因之梦寥廓”化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句,以“寥廓”代“吴越”境界更为扩大,随着这寥廓苍茫的晨景,诗人似乎真的梦回到他芙蓉盛开,朝霞满天的家乡。这首诗的主题是写友谊与爱情,以及对故乡的无尽眷念。“我欲因之梦寥阔,芙蓉国里尽朝晖。”对未来的憧憬,是家乡之梦,也是中国之梦。

更有那首专写杨开慧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诗意神驰天上人间,想象丰富,更见执著情思,奇特梦幻: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杨开慧的好友,在湖南师范教书的李淑一,1964年写信给毛主席,怀念为革命牺牲的杨开慧和她的丈夫柳直荀烈士,毛主席写了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多么浪漫的情怀!杨柳二烈士已经仙去,忠魂飘上了“重霄九”,进入了月宫。

•诗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而幽幻的神话世界,仙人吴刚为二忠魂“捧”出了自己所饮的佳酿桂花酒。迎候忠魂飘来,十分虔敬地以如此美酒款待。•自然联想到寂寞的嫦娥,舒展起宽大的衣袖为英烈起舞,以表敬意。

诗人大笔急转,嫦娥仙女正在为忠魂舞蹈之时,却忽然有人来 • 报告人间已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好消息,两个忠魂闻之“泪飞顿作倾盆雨”,这一艺术夸张,形象而满怀激情

地表现了英烈的激动之情,•使英烈的心灵终于得到了胜利的告慰。传达出诗人自己内心对革命终于成功的不胜感慨的情怀。

通过梦幻,强化诗境是毛诗常用的艺术手法。如

1、“胜利梦”: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抒发了“长缨在手”定当“缚住苍龙”的革命豪情。“何时缚住苍龙”,即总有一天,红军战士将消灭国民党反动势力,夺得最后胜利的期盼梦境。在其他诗词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天翻地覆慨而慷”。“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2、“建设梦”: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水调歌头·游泳》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

3、“世界大同梦”: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中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念奴娇·昆仑》

第二篇:习近平总书记化用毛泽东诗词抒发中国梦

总书记化用毛泽东诗词抒发中国梦

总书记化用毛泽东诗词抒发中国梦 夏远生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总书记在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演讲中,引用毛泽东诗词名句“雄关漫道真如铁”和“人间正道是沧桑”来形容中华民族的昨天和今天,并用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来形容中国的明天,他还用“风景这边独好”描绘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辉煌成就和美好未来,体现了深受毛泽东诗词文化熏陶、颇得毛泽东诗言志真传的诗意盎然、兴会无前的激情和自信。

习近平善于领会和化用毛泽东诗词,阐述和抒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举一反三,深化了理想境界,增强了教育作用,扩大了宣传效果,鼓舞了亿万人心。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习近平先后引用了十多首毛泽东诗词中的经典名句,让这些历史上闻名遐迩、现实中人们渐渐遗忘的民族精神佳作,再次不胫而走,深入党心军心民心。

一、依然“雄关漫道”,接续“人间正道”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号召全党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豪情满怀地畅谈了实现民族复兴是最伟大的中国梦,引起举世关注和高度赞扬。他在回顾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今天、宣示明天时,恰切地用了前人的三句诗:“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i]这看似信手拈来的三句诗,把诗情画意引入伟大的中国梦。而这三句诗中有两句是毛泽东的,喻示要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推向前进;有一句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宣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李白的这句诗正可以承载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期盼心理。

“雄关漫道真如铁”,语出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它的对句是“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在词下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习近平说,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他的精彩讲述,正是毛泽东诗意词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引申和拓展。习近平后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强调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同志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光辉典范。“人间正道是沧桑”,语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出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这里借用了中唐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名句,并赋予它以全新的含义。毛泽东借此来说,这种沧海桑田的革命性变化,是人间正道,即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对“人间正道”的绝妙诠释。

“长风破浪会有时”,语出李白《行路难》。它的对句是“直挂云帆济沧海”。其意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届时将挂起入云的风帆,直渡大海,到达理想彼岸。习近平引用这句诗之后说,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坚信“风景独好”,决心“只争朝夕”

2013年1月1日,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热情地指出:“一个多月前,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这次大会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全面勾画了我国未来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在讲话结束的时候,习近平富有感情色彩地说:“这里,我想起毛泽东同志当年写下的词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辉煌成就已载入民族史册,美好未来正召唤着我们去开拓创造。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ii]

此诗词是毛泽东的《清平乐·会昌》。毛泽东的批注说:“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词中却一扫心情郁闷,显示了红军将士顽强的革命斗志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诗言志”、“工夫在诗外”精神,立意求深远,语句求浅近,讴歌了积极乐观、奋斗不懈的志向和观念,给处于反“围剿”失利中的工农红军以极大的激励和鼓舞,增强了革命的信心。习近平同样坚信“风景这边独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希望,给中国人民以最大的鼓舞。

当选新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时,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iii] 在访问美国同中美企业界座谈的时候,习近平还曾引用一句诗“风物长宜放眼量”,希望美国企业家放开眼界,看待中美贸易关系的美好前景。此诗句出自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毛泽东此诗语言温婉秀润,情意绵长,看似清淡,味之弥甘,很有启悟和感化力量,有开导,有规劝,有期望,要求人们应该放开眼界,从远处,大处着眼,也就是从未来从全局着眼,胸襟开阔,保持健康的开放的心态。习近平还曾对来中国访问的美国客人说:中美关系已进入了一个重要关键时期。双方正积极致力于探索如何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这是一项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创举,做起来并不容易。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诗句),只要双方始终如一地致力于两国友好事业,中美关系明天一定会更好。习近平引用毛泽东的诗词,来推进中美合作关系,很有深意,发人深省。

特别是,2013年3月11日习近平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在讲话中引用毛泽东“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名言[iv],要求人民解放军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标准治军、练兵。更是言简意赅,意味深长!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走访北京大学。在静园草坪,听教师同学伴奏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毛泽东32岁时,词中洋溢“书生意气,天下情怀”,张扬“竞自由”、“主沉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时代精神,是一代中国青年的志气之歌、青春壮歌,它抒发了青年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中国的命运要由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自己做主的伟大理想和坚强信念。习近平称赞师生们的朗诵透着自信,表达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自豪感,希望他们紧跟时代,既创作出优美的文字诗篇,又创作出壮丽的人生诗篇。他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习近平特别指出: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v],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习近平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几年前,在“漫江碧透”、春风吹拂橘子洲的日子,习近平考察湖南,登上矗立着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的橘子洲头,追思毛泽东的革命业绩和创造精神。在湖南党政干部座谈会上,习近平希望湖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不断开创湖南改革发展新局面。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引用毛泽东诗词中的警句名言,如“众志成城”、“只争朝夕”等等,响应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的全党同志要“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告诫全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vi],安如泰山、坚如磐石。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国内外、党内外传达一种具有深刻历史感、时代内涵和科学理念的钢铁意志和远大理想。他向国内外宣告:“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希望“我国工人阶级一定要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他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勇敢承担起我们这一代革命军人的历史责任。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他号召“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向劳模学习,以劳模为榜样,发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共同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在中国共产党新一代中央领导身上得到典型的印证。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曾强调“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他重视史鉴,提倡诗教,很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三、淡定“乱云飞渡”,誓为“长城好汉”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文9200余字,引用毛主席语录13处,引用毛主席诗词7首9处。[vii]习近平对毛泽东的最新评价有:

1、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

2、毛泽东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3、毛泽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4、毛泽东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

对毛泽东在党的历史上所作的重要贡献,习近平用“五个创造性地”加以精到的概括和总结,强调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党的建设问题、人民军队建设问题、统一战线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一系列正确的战略策略。关于毛泽东开创“中国道路”的评价,习近平讲述了五点:第一,毛泽东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第二,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第三,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第四,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第五,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走过弯路。

习近平在讲话中13处引用了毛泽东语录,如下: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

这一伟大奋斗历程和成果充分证明了毛泽东所说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毛泽东也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毛泽东还把实事求是形象地比喻为“有的放矢”。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矢”去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的”。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全党要牢记毛泽东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

毛泽东说过:“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特别是,习近平在讲话中一连串引用了多句中国人民深感亲切、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viii],表达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对毛泽东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敬仰,以当代共产党人继承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雄心壮志告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近平说:年轻的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

习近平褒扬毛泽东倡导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精神。毛泽东在《七律·到韶山》中写道:“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为了普天下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奉献出满腔热血和宝贵生命,创造了人民共和国的美好新社会。

习近平指出: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

习近平对人民中国的道路和事业充满自信:“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我们要继续前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光明在望。习近平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通过恰到好处地化用毛泽东诗词,习近平同志以史为鉴,以诗言志,面向未来,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强的政治定力、科学的历史观、强烈的时代意识,更好地抒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我们对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认识得更加清楚,为我们民族拥有这样一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杰出贡献的一代伟人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

习近平说:“‘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我们要继续前行。”这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种中国特色的理想境界和奋斗精神,激励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进,勇往直前!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巡视员、研究员)[i]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

[ii]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月2日。

[iii]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

[iv]习近平:《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解放军报》2013年3月12日。

[v]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vi]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18日)。

[vii]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

[viii]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

第三篇:毛泽东诗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毛泽东诗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研讨会召开

《 人民日报 》(2015年11月04日 09 版)

本报北京11月3日电(记者张健)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2日在京举办“毛泽东诗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与会专家认为,毛泽东诗词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和艰辛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成为凝聚和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学精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瑰宝。

研讨会后,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还举行了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一次理事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五年工作报告和研究会章程,选举了研究会新一届领导机构。陈晋当选为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

第四篇:毛泽东诗词中的树木

毛泽东诗词中的树木

作者:汪建新 《光明日报》(2016年04月15日 16版)

毛泽东出生于山区,从小就熟悉山、喜爱山。毛泽东在诗词中反复吟咏山,有专门以山为题的诗作,如《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七律·登庐山》;提到山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毛泽东把山作为丰富的审美题材,写得仪态万千、瑰玮雄奇、神情飞扬,而对树木似乎着墨不多。其实,毛泽东诗句中的树木,同样也是含义丰富,令人回味无穷的。

毛泽东有几次专门提到了几种树,但具体所指却并不相同。《七绝·赠父亲》“埋骨何须桑梓地”一句中,“桑梓”是两种树,也是故乡的代名词。唐代诗人柳宗元的《闻黄骊诗》中就有“乡禽何事亦来此,今我生心忆桑梓”之句。毛泽东诗句中的“桑梓”语意约定俗成,与他离开韶山外出求学的心境十分契合。在《七绝·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中,“杨树”指青蛙所处的自然环境。在《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中,“杨柳”一语双关,既指杨开慧、柳直荀二位烈士,又指杨树、柳树两种树,特指洁白的杨花柳絮。而在《七律二首·送瘟神》“春风杨柳万千条”中,“杨柳”不仅仅是树木,更是新中国繁荣景象的生动写照。“杨柳”不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泛指柳树,与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在古典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名篇佳句数不胜数,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凉州词》),“杨柳青青江水平”(刘禹锡《竹枝词》)。

在《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和《七律·有所思》“青松怒向苍天发”两个诗句中,“劲松”“青松”说的都是松树,代表着正面形象,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代名词。1944年,在《柳树和松树》一文中,毛泽东曾经高度赞扬松树的风格:“松树发育成长,不怕刮风下雨,严寒之中也能岿然屹立,松树有原则性。”《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和《七律·冬云》“梅花欢喜漫天雪”当中所赞颂的“梅”,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俨然就是毛泽东的人格化身。被毛泽东推崇备至的“梅”,既是一种花,也是一种树,只是人们更多地将其视为花,似乎都忘了它还是一种树。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中,“蚂蚁缘槐”典出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槐”就是槐树,所谓大槐安国不过是老槐树下的一个蚂蚁窝,毛泽东用“蚂蚁缘槐”表示对敌人的蔑视。“蚍蜉撼树”语出韩愈《调张籍》“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此处的“树”原本是指李白、杜甫的诗文,毛泽东赋予它全新的内涵,泛指正义的力量或者事业。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枯木朽株齐努力”中,“枯木朽株”也不同凡响,绝非通常意义上的残枝败叶。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曾对英译者口头解释:“‘枯木朽株’,不是指敌方,是指自己这边,草木也可帮我们忙。”《古代兵略·天地》:“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楼之丘、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共产党领导的战争是人民战争,得道多助,就连“枯木朽株”也成为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一股力量,这是革命军队“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力量之源。

在有的诗句中,毛泽东提到树时,泛指自然生长的树,只是一种陪衬。例如,在《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天马凤凰春树里”中,用“春树”交代季节,表明万物复苏,春意盎然。在《五律·看山》“飞凤亭边树”中,飞凤亭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索句渝州叶正黄”中,只见叶子不见树,黄叶表明秋天。重庆谈判期间,柳亚子向毛泽东索要诗稿,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相赠,时值深秋,故曰“叶正黄”。

需要强调的是,毛泽东是偏于豪放的诗人,他的作品更多地呈现出境像阔大、气势恢宏的特点。毛泽东既见树木,更见森林,他诗句中的树木既有个体形象,更有宏观把握。比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沁园春·长沙》);“万木霜天红烂漫”(《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参天万木,千百里”(《念奴娇·井冈山》)。毛泽东视通万里,放眼望去,着眼点不是单独的山峦,更不是孤零零的树木,而是群山逶迤,树木成林。再比如,“人生无处不青山”(《七绝·赠父亲》);“踏遍青山人未老”(《清平乐·会昌》);“绿水青山枉自多”,“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在这些诗句中只见“青山”,未提树木,但却是处处树木参天,生长茂盛。这种“青山”是好的生态,是美的风景,毛泽东对其心驰神往,赞不绝口:“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清平乐·会昌》);“江山如此多娇”(《沁园春·雪》);“江山如画”(《念奴娇·井冈山》)。

当然,毛泽东对茂密的山林也不是一味地推崇,有时甚至会加以贬抑。比如《如梦令·元旦》“路隘林深苔滑”一句,山路狭窄险要,丛林茂密幽深,青苔 3 湿滑难行。这里的“林深”变成艰难险阻,不断激起毛泽东的昂扬斗志与征服欲望,正所谓“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

第五篇:毛泽东诗词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陆游原词--卜算子·咏梅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这是毛泽东写于1961年12月的一首词。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首词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我独自面临苍茫的深秋,看湘江向北逝去,在橘子洲一隅,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群山已是火红的色彩,那是层层叠叠的枫树林染红的呀;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江水已全面碧绿,大船争相畅游。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雄鹰振翅于高天,鱼群在水中滑行,天地万物都在深秋竞赛着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广大无垠的天地呀,请你告诉我,谁能主宰你的命运?

携来百侣曾游。我曾经与朋友们结伴游历于此,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内心忆起多少不屈而非凡的岁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那时正当青春少年,身心蓬勃向上,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们一群书生的英俊神气,姿意刚健,正派大方。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评祖国河山,勾画宏伟蓝图,用的全是慷慨热烈的言辞,那独霸万户的地主

弃之若粪土。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记得吗?朋友们,我们曾奋勇地游到江心,我们击出的波浪阻止了飞驶的船

只。

一个英气逼人的年轻主宰,一场富有诗意的革命,•一个美丽的新中国在这首诗中激荡着,凝视着,飞越着向前进。

时间是1925年,这一年毛泽东正值32岁,刚过而立之年,•就在这一年深秋,他在湘江之畔写了这首洋溢着青春、理想和大无畏的诗篇。•作者一面感怀了他于1911年至1923年在长沙求学的生活及各种热情澎湃的经历,•一面激励自己对改造未来祖国的雄心壮志,要么独善其身,要么兼及天下,但更重要的却是后者。•他在江畔徘徊,伫立,沉思,面对壮丽秋光慷慨发问:谁是这片大地的主人?•情怀溶于青天,一个年轻的导师,一代青年的精神之父,他从风景中走来了,•他在回忆长沙,或者在回忆1911年,要么是1920的,新世纪带着它的激动,•曙光与意志在锻炼和抒发一群年轻书生的抱负,他们在湘江之畔、橘子洲头、•岳麓山巅热情地长谈着各自的理想及祖国的未来,他就是他们之中年轻而激烈的核心。•他知道他应该为自己的一生的斗争贯注长生不老的青春热血,那时是1925年,•但还有多少岁月在等待着他,他需要的正是他所实行着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他没有通常诗人们的伤春、悲秋,也没有感叹年华流逝,人生短促,•他内在的精神力太强大了,他要冲出束缚,“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不是吗,他游泳的身体在凉快激越的水流中,•阻挡了飞舟;不是吗,他于196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仍以他年轻时代独立寒秋、•中流击水的书生意气再显他青春的激情。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鉴赏: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1925年所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繁忙的工作也难消除长江对他的魅力。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多次畅游长江。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翻旧时民谣,组成流水对,娓娓叙来。先记写巡视的行踪和心情。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一种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三国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映了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意识。毛泽东稍加改动,一反原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十个字,不但生动地交代了诗人自己南巡从长沙来到武汉的行踪,而且透露了在日理万机之中的满怀豪情,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越是写出长江之大,就越是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这里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这是解脱束缚的畅快,是长久渴望的满足,是俯仰自得的轻松,是驾驭风浪的喜悦。陈毅《冬夜杂咏.长江》曰:“有人雄古今,游泳渡长江,云此得宽馀,宇宙莽苍苍。”正是为此词作了脚注。“今日得不偿失宽馀”是上片的感情基调,是对着次游泳的总括。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片的结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因此他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古典诗词的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写作。他不仅能将古人诗词或其他韵文成句入诗词,而且能以散文成句入词。上二句便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之语,乃一字不易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赋予崭新的意义,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总之,孔夫子这两句话的妙用,如此妥贴自然,不着斧凿痕迹,不仅加深了词的意境,而且意味更加隽永,这在古人诗词里也是十分罕见的。

词的下片又回到了眼前的实景,自然展开了长江建设的“宏图”。“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换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接着前片意脉,瞩目两岸景色:将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进而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更立”三句,思绪遥远,神游三峡,一幅壮丽神奇的理想图景在词中展现出来。

下载毛泽东诗词中的中国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诗词中的中国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诗词 (男)穿岁月峰头,(女)伴历史云烟。 (男)诵红色经典,(女)抒爱国情怀。 (男)毛泽东------杰出的军事家 他为新中国开创了一个太平盛世 (女)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为中华民族 留下了一......

    毛泽东诗词

    1《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

    毛泽东诗词

    《 毛泽东诗词 》 赞天井 (毛泽东 于一九O六年秋、13岁) 天井四四方, 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咏蛙 (毛泽东 于一九O九年、16岁) 独坐......

    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最后一首诗,让人泪流满面。 一九七五年底,毛主席写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首诗,也是我们收集到的第59首—— 59.《诉衷情》 (1975年 82岁) 当年忠贞为国愁, 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

    毛泽东诗词

    贺新郎·赠杨开慧毛泽东 一九二三年底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稍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

    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

    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卜算子·咏梅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诗词 1 、狮子眼鼓鼓 童 谣狮子眼鼓鼓 一九零一年 狮子眼鼓鼓,茶菜子,煮豆腐,酒放热些烧,肉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 2 、赞天井 赞 天 井 一九零六年 天井四方方,周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