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心他人团结合作结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合作意识的探究》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并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心、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奇迹。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提高我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生的关心他人、合作精神,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而此种因素也将在学生的人生之路产生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家里娇生惯养,有些孩子不懂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因为他们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所以缺乏儿童之间相互关心、爱护、合作的条件。同时大多数的孩子还因为爸爸、妈妈常年打工在外的缘故,多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爷爷奶奶因为自己小时候吃过苦、挨过饿,所以对孩子关爱有加,多数人还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只要是孩子说的,就会尽最大力量去满足,由此,许多孩子成了家里名副其实的“小皇帝”“小公主”,只知道收获关爱,不懂得付出。据调查,每个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孩子的生日,可是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却寥寥无几。因此,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出发,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更凸现其深远的意义,也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主动,能动特点的思想,将实践观点引入作为文化心理的德育,从而将德育过程作为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站在历
史的角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现代教育观认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开拓型,创新型人才;未来社会是倡导协作,共享、互助的个性化世界。因此,把团结协作的观念引入教学系统,不仅是为了顺应教育社会化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小学生合作学习方面的报道较多, 江苏省南通市教学研究室的丁锦华提出:在我国,学生缺乏团结协作意识和技能的问题比较普遍,必须注重学科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浙江大学教育系副主任盛群力教授对团结协作的策略,技能等方面作了多方阐述,许多教育家,优秀教师也在这方面作了实践和探讨。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习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他人的合作互动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都是失败的。
2、实践依据
中国有句古话:人心齐,泰山移。在社会生活中,谁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因为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只有关心他人,与他人合作,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关心他人、合作精神,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更是为学生今后学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奠基石。其于以上原因,我们确立本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1、研究意义
(1)、有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本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如何与人协作完成事情,从而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学会与人合作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2)、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实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新思路、新发展、新突破,探索中小学团结协作教育的实施内容、策略、途径、方法等,进一步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的教育力量,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的运作模式和操作策略,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通过三个阶段的培养和训练,首先在游戏型为主的合作学习及
合作活动等多方面的训练;其次以语言类即兴题的合作学习为主,把乐于合作参与作为首要的内容;最后以学习和竞赛活动中的按需协作和有效合作为重点,三个阶段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探索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统整、协调运行机制和操作策略,进一步丰富道德教育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此项课题具有创新性。
在班级“评比台”上加上“关心他人、团结合作”一项,课下进行跟踪,观察学生的言行,随时对学生进行团结合作教育,每周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学生加星,针对班中出现的问题,全班进行讨论,每月选出“小使者”若干名,逐步放手让他们在班中进行监督。
(3)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齐心协力力量大”的活动,如接力赛、拔河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办手抄报,小组合作大扫除等,以此检测学生对团结合作的认识及他们平时的做法,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并尽量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地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二、理清现状、找出问题并分析成因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
我们课题组的3各成员利用一年的时间进行了《小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合作意识的探究》的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我们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收集有关关心他人、团结合作的教育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举行开题会。对学生进行合作能力的问卷调查,前测,为德育教育确定重点。第二阶段,采集课题有关数据,收集课题资料。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团结合作的故事,教师利用班会和课余时间给学生讲这样的故事和事例,鼓励学生也讲一讲这样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根据学生的进步逐步提高要求。录制了一节关于团结合作的主题班会视频,拍摄了一些相关活动照片。第三阶段,通过研讨、座谈、问卷、测评等形式广泛收集课题信息,对课题进行后测和终结性评价,完善课题档案。完成本方案“研究内容”中规定的各项研究项目,写出研究论文和结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通过一年的课题实践,学校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教育教学效果也收到很好的成效。
1、通过培养小学生的关心他人、合作精神,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我们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合作精神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积极组织,推陈出新,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重组,这就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了教育教学和学习效能。
3、通过培养小学生的关心他人、合作能力,从形式上、内容上丰富了课外活动。为达到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合作精神的目的,我们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4、加强了学校、家庭的联系,每逢开家长会,我们都要把这一目的意义反馈给家长及村领导,以期取得他们的配合和协助,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功能,使其延伸成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外延阵地。
5、通过此项活动,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放手而不放任地让学生自主管理,做学校的主人翁。
6、合作创新成为我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新亮点。现代社会人与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真正地扬长避短,获得不断进步。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今年的春季运动会,同学们在整个活动中相互关心,团结合作,取得了年级总分第一名。
7、互助友爱成为学校的新时尚。
通过此项活动,学校文明用语多了,献爱心的事多啦,互助友爱的事多了。上学期,六(2)的邓棋升同学不小心摔断了胳膊,到校后,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帮他打饭、洗碗、为他补课。
8、合作互动,提升了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效能。和谐合作的师师、生生、师生、学校、社会等关系环境,激活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效能。在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提高中,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合作中互动互补。课内孩子们发言积极,你一言我一语,你提问我回答,你不足我补充,你优秀我学习,你掉队我帮助。让他们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肯定别人,学会热情帮助别人,并在这种亲和协调的人际情境中健康成长。这种环境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从而提升了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效能。
9、潜移默化平常心、春风化雨润心田(合作小样例)。
通过平时的关心他人、合作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从下面的几例中,也反映出我们课题实施的一些成效。
例1:喊得最响的啦啦队的我校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彰显。在运动场上,喊得最响的啦啦队是我校的,运动员在场上拼搏,其他人在旁边加油,为运动员拿衣、例茶已成为自觉行动,取得的成绩也是理想的。
例2:这餐饭是最好吃的。学生的合作精神表现在方方面面,在野炊活动中,我们规定每小组人数后,让学生各自组成小组,分工协作,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瓢碗筷,自愿自觉分担,到指定的地点后,各组自选灶头灶址。经过这样的活动,虽然各组的饭菜都味道“鲜美”,许多同学“灰头土脸”,许多同学都 “吃饱了”、“吃好了”,但他们在日记中说,这餐饭是最好吃的!因为这是他们合作的结晶。
例3:互助结对抓合作。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很大,也有各自的特长。为此,我们组织了互助结对活动,组成各种帮扶小组,用先进促后进,用特长促配合。如我们各组的黑板报,小组,在出报前均要讨论设计意图后才上报,字好的写字,文章好的写文章,设计好的做设计板块,画画好的画画等,该出力的出力,该出脑的出脑,每学期评出先进的黑板报组,促进互助结对抓合作。
例4:及时表扬促合作。我们以红领巾广播站为主阵地,利用国旗下讲话、每天课外活动,及时对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从思想阵地上进行渗透教育。
总之,通过一年来的课题实践,学校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们学习主动了,学校整洁了,学风端正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学校工作也得到很大改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三)不足之处
这仅是起点,我们决不就此止步。
当然,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也碰到许多困难,如:缺乏专家或科研专业人员的指导,实验水平不是很高;实验人员不足,缺乏足够的研究时间,实验的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既要搞好实验,又要赶教学进度;班级人数太多,分小组教学时,各组间的交流机会少。可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下决心克服,相信在以后实验中有各个阶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效果更加显著,一定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建议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首先,努力创设团结合作精神教育的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
其次,开辟团结合作精神培养的舞台。
然后,开展各种心理健康访谈、思想教育活动等,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最后,通过班会集体活动,加强班级建设,有效的凝聚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学生存在问题及矫正策略
1、学生存在问题(1)、性格发展不良
因为受到家庭、社会等各种环境的影响,孩子们的性格发展有不良的倾向,例如:孤僻、自卑、冷漠等不良的性格;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增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优先的特殊地位,父母们处处以孩子为中心,视子女为“皇帝”“公主”,更是助长了这种趋势;在我们农村的小学生中,有许多是留守儿童,这些儿童长期疏于管教,更是助长了他们天生本已具有的孤僻、自卑、冷漠等不良的性格,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自私自利。因此,社会和家庭环境对孩子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诱导性。
(2)、功利物质观念严重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压力的增大,很多家庭注重经济,同时却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进了学校门,一切教育都依赖于老师,自己的责任只是改善孩子的经济条件,让孩子的衣食住行得到保证,过多地注重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培养。在家庭越来越富裕的今天,孩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同时父母对孩子缺乏良好的教养,任孩子养成专横任性的性格。这样一来,孩子的身心得不到健康的成长。在父母姑息纵容下,孩子们大脑中的功利观念越来越严重。
(3)、关心他人、团结合作意识不够
我们班有一些孩子因为一点小事而吵架甚至动手打架,缺乏一种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2、对策思考
面对当前部分孩子出现的上述问题,如何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团结合作的意识呢?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心阵地,挖掘学生自我教育潜能,是团结合作习惯养成的着力点
教学是促学生各育全面发展的主渠道,班主任工作是育人的重点,在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花时间、精力最多。课堂、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学生合作交往的机会最多,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对学生成长发展影响最大。因此,团结合作习惯养成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两个中心阵地,才能最大限度挖掘学校资源和学生潜力,使教育科研一体化,完成研究与育人的目标。我们把团结合作的目标融进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创设多种机会,使学生自我教育,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合作交流,受同辈群体影响,体验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使学生喜欢合作,并学会合作。如,在教学中以4~6认为小组自学、讨论、比赛、汇报学习情况,各小组互相评价、记录成绩,下课前结合小组成绩、纪律,评出优秀合作学习小组,激励团结合作竞争。因此,学生在校团结合作习惯养成效果显著。
(2)、尊重儿童天性和习惯形成的规律,在活动实践中学习锻炼是贯穿于团结合作习惯养成全过程的主线
在学生的活动实践中,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知”、“情”、“意”、“行”四个环节习惯养成规律的。“行”是习惯养成的载体和归宿。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实践,能使学生在愉快中“玩”、“做”,受同辈群体感染,同伴示范,不知有“学”而成功,应作为主线贯穿于友善合作习惯形成的全过程。
(3)、探索个别差异学生的教育,是让团结合作习惯培养最大限度地落实到每个学生不可缺少的措施。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方面都得到发展是我们教育的一贯宗旨。但由于学生的遗传、家庭、个性、经历、努力等的不同,所以“百人百姓(性),千人千面”。习惯养成也存在个别差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这些特殊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以个别辅导训练为主,多法结合,让尽量多的人矫正不良习惯,学会关心他人、团结合作。
(三)、对今后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家庭系统是人力资源的初载体;学校系统是人力资源的培植体;社会系统则是人力资源的表现体。所以,孩子的心理环境是受这三大系统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从而导致资源体的体能、技能和潜能的不同表现结果。面对当前部分孩子出现的问题,我想:改进教育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和谐友善的精神和品质是相当有帮助的。
1、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培养队员团结协作能力
辅导员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要注重对队员的“引”和“导”,要有意识地把团结、友善、和谐、仁爱等品质贯穿于教学当中。辅导员可以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模式、手段来全面教育队员,例如利用少先队活动,开展“心手相牵”、“小手拉大手”等活动,让社会、学校、家庭全员参与,形成一个教育的氛围;学校组织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为生病在家的伙伴补习功课,请“手拉手”朋友到家中来做客或走访乡下的朋友等活动,使孩子们学会了关爱,培养了他们的同情心,因而在伙伴间的交往时,伙伴需要帮助时,一般都能给予帮助。
2、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如果“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这种理念能够在每个人心中生根,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一定会更加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也会更加密切和充满温情。教师之间团结互助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校风,可以为队员们树立榜样,促进队员间的团结互助和谐相处,带动广大队员关注身边的冷暖,关注学校的事情,关注社会的风气,以一种阳光的热情的心态,以一种互助互爱的情绪,去关注帮助身边的人,去敞开心扉,去拉起手来,找回久违的温暖,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
3、建设和睦、民主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为密切。作为每个家庭的组成人员就必须努力、互相配合,有时要尽力克制自己,来达到家庭的真正和睦、团结。
父母具有良好的教育态度,耐心和良好的行为风格,善于通过主动的倾听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感受),共同参与解决问题,使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努力,并和父母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在健康家庭中,孩子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父母和亲人的爱抚、关怀,可使
子女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活泼,尊重老师,热爱父母,有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适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富有生气和独立精神,生活在这种关系融洽、气氛和谐的家庭中的孩子,易形成良好的性格特点。
4、构建大的社会教育环境
培养孩子的道德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社区力量共同参与。尤其要发挥政府和社会在培养孩子道德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建设一个健康大环境,才能为孩子道德观的培养塑造一个良好氛围。全社会都来关心孩子、为了孩子,就一定能够促进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为我国儿童整体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目前,各教育机构关于培养孩子团结协作友善和谐品质方面的指导性措施还不够细化和完善,需要教育部门及时完善这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科学指导教师培养队员良好品质,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在呼吁共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努力学好科学知识的同时,与民族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民族之花开遍祖国每个角落;大力提倡人与人之间建立美好、纯洁的友谊,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增强凝聚力。
第二篇:关心他人教案
关 心 他 人
青岛胶州市三里河小学
丁慕华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 第五课。【教材分析】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教材做到图文并茂,以直观性、形象性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活动主题共设计了“关爱父母长辈”、“关爱残疾人”两个活动。关爱父母长辈主要是指导学生充分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爱的同时,说出自己应该如何关爱自己的父母长辈。关爱残疾人,首先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进一步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易,产生帮助残疾人的爱心。【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父母长辈,关爱残疾人,老年人和有困难的人的情感和爱心献给他人的生活态度。
2.经历与父母谈心、亲身体验残疾人、老年人、有困难的人需要帮助的过程,学习关爱他人的方法。
3.初步懂得人都需要关心和帮助,关心和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初步学会关心他人,用自己的方式主动帮助残疾人、老年人、有困难的人需要帮助的过程,学习关爱他人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懂得要关爱父母长辈的情感。
2.通过换位体验,感受残疾人的困难,萌生爱心去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残疾人生活的不便和内心的痛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红领巾、纱巾、爱心大树、爱心卡、奖章若干。【教学过程】:
一、关爱父母长辈 1.歌曲引入
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 2.谈话交流。
谈话: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哪一首歌?
谈话:对,为什么世上只有妈妈好?预设:是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
在我们每个家庭中,对我们好的,不仅仅是妈妈,还有爸爸、爷爷和奶奶等亲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同样付出了无私的爱,你能说一说他们是怎样爱你的?(具体事例)预设:上学前,爸爸妈妈的叮咛是爱。过马路时爷爷让我注意安全。感冒时妈妈给我量体温是关爱。
小结:是呀,家人的爱就在这一件件普通而平凡的小事中,却包含着父母长辈无私的爱。下面让我们看一看家人关爱我们的图片,请看。3.观察图片。(看见这些图片,你想对家人说什么?)
谈话:同学们,我们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长辈的爱心呵护,他们非常不容易。你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关心自己的父母长辈吗?(小组讨论)预设:给妈妈洗脚。给奶奶捶捶背。
谈话: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这些都是我们关爱父母的好办法。
(5)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些小朋友是怎样关爱父母长辈的,你们是否也做到了。(出示图片)
(6)其实关爱父母的办法还有很多,(根据同学们说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做:看、听、做、说。(课件展示)
小结:同学们,关爱父母长辈,不应放在口头上,要把我们说的这种真情从课堂延续到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将爱回报给我们的父母长辈。(同学们能做到吗?)
(7)出示练习题。(课件展示)
二、关爱残疾人
1.谈话:同学们我们刚才讨论的是家人之间的关爱,但我们又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受到了不同方面的关心和帮助。老师教我们知识,;警察叔叔保护我们的安全;农民伯伯为我们提供粮食等等。这些都是对我们的关爱。那我们应该怎样去关心社会上的人呢?
2.小组讨论:社会上还有哪些人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 预设:盲人、聋哑人、老人、同学、老师„„
3.同学们都很有爱心,你们说的对。孤寡老人、有困难的家庭、灾区的小朋友、残疾人等等,他们都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今天让我们一起先走近的残疾人。
4.了解残疾人的生活:首先看两个视频:1盲人走路,视频2:轮椅残疾人。谈话:同学们看完这两个视频,你们觉得残疾人这样的生活容易吗?苦吗? 预设:不容易。苦。
5.下面就让我们真实的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
(1)扮演盲人,参与者谈感受。(规则)
预设:一个人走,害怕磕着。有人扶着走,感到安全一些。(小结:我们刚才的体验活动是在教室里进行的,没有行人,没有车辆,如果盲人行驶在繁华的马路上,那会有多危险,多艰难,所以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2)单手系红领巾,参与者谈感受。
预设:系不紧,很困难。
谈话:同学们,根据刚才的体验,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和痛苦,我们应尽我们的能力去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6.让我们看一下关爱残疾人的镜头。(出示图片,并点击音乐解说)
7.不仅如此,社会在不同方面也给残疾人提供了一些保障措施。(出示图片)小结:同学们,(看完这些镜头,你们觉的残疾人还孤单吗?)正是因为有了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关心,有了善良人们的默默帮助,残疾朋友们不再感到孤单和无助,而是感到社会的温暖。
(1)小组讨论:那我们做为小学生应该怎样去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预设:盲人过马路我扶他过去。腿残疾的人,上楼时扶一把。
谈话:你们都是爱心小天使,关爱别人就要落实到行动中,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关爱。
8.在我们的社会中,残疾朋友虽然不能拥有健全的身体,但是他们也用不同的方式默默为社会做贡献。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电视节目《千手观音》。
9:谈话:同学们,这个节目好看吗?对,太美了,你们知道这个节目的表演者都是些什么人吗?
预设:残疾人。
谈话:具体说是聋哑人。(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他们在社会的关爱下,同样取得了成功,给我们带来艺术的享受。但他们成功的背后,却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常人排练这样的节目都不容易,更何况她们是聋哑人。(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学到哪些好的品质呢?)他们身上这种自强不息,顽强向上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去我们学习的。
10.谈话:接着,让我们看看人们对千手观音意义的解释。(视频)
小结:同学们,让我们也伸出爱的手,怀着一颗爱心,有感情的朗读儿歌,看
看我们的关心要献给哪些人? 预设:学生齐读儿歌。
小结:通过儿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爱心表现,不一定是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一个搀扶,一个礼让,就能让人感到温暖。生活中,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句祝福,都是我们的爱心表现。只要我们能真心诚意的去关心帮助别人,那么不仅能给人以温暖,更会给自己带来一份快乐。(将我们的爱心计划写在爱心卡上)“
三、拓展作业:
1.查询父亲节、母亲节的日期。
2.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事迹。
3.制定爱心计划。
四、最后让我们在《爱的奉献》这首歌中结束本节课。(出示图片),残疾人分为:肢体残、听力残、言语残、视力残、精神残、智力残。
第三篇:关心他人团结互助
关心他人团结互助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关心他人团结互助》。
“关心他人,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经验无数次证明:历史经验无数次证明,无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社会、一个团体、一个家庭,只有重视团结,珍惜团结,维护团结,搞好团结,才能有强大的力量,才能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大家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孔融幼时不但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团结友爱的典型;再如雷锋对同志有着春天般的温暖,对伙伴有着金子般的心,这些都是对团结友爱的准确诠释。我们应该以真诚的心,用爱对待每一个人,让身边洋溢着其乐融融的真情。
学校是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净地,校园更应该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和谐校园。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与老师同学好好相处,与校园坏境相处,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学做具有高尚情操的好少年。
团结友爱,关心他人,要从小事做起。比如你遇见老师主动问好,与老师同学交往中要用礼貌用语,当他人有困难时主动帮他人一把,当同学犯错时主动提醒他一下,从而形成团结和谐的风气。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生活在集体,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优点。当你在为他人加油时,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喝彩;当你诚心地帮助他人解决困难时,其实也是在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只盯着自己的利益不放,你就分享不到他人的快乐,享受不到集体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努力与他人和谐相处,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善于团结他人,帮助他人,懂得交流和合作的人。让我们在“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的温暖阳光照射下,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和谐校园。
第四篇:结题报告
“思想品德活动课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北区实验中学
张爱红
一、研究背景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开展思想品德的活动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不容乐观,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堂结构不尽合理,过程管理不严密,教学评价单一化,再加上教师的观念尚未彻底转变,许多教师仍然把活动课当成是体育课或者是综合实践课,导致活动课上课的随意性很大,同时应试教育的潜在压力,使得教师对活动课的课堂结构、过程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只着眼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或者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学习,把学生牢牢地套在框框里,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活动课就像在演戏,教师和学生都按照剧本已定的角色表演,或者是教师完全放手,不加指点,让学生自己去搞,学生无法从活动课结构上来把握活动课的上课要领,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的活动课从表面上看气氛活泼热烈,但实际教学效果却是低效的。
马和穆托夫认为: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然而由于人们过多的强调教无定法,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更新和标准理论的研究,在冲破了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模式之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尤其是思想品德活动课,不少教师对四十五分钟缺乏通盘的考虑,导致活动课结构松散,教学指标不能落到实处。这与思品活动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初三中考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将教研目标锁定在活动课课堂教学结构上,寻求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课堂教学结构的途径、方法、原则、评价等,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累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也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提高本组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思想品德活动课是在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以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常规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实践,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
所谓课堂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在时间、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构优化问题,是前苏联教学法专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最近几年国内专家也引用这一提法。同时,我们的教师也在着力争取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优化的基本含义:“在课堂教学中,用比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课堂教学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的不同而变化的。
三、研究目标
1、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思想品德活动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色彩。
2、探索思想品德活动课的结构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以及有效的活动评价体系,以更好地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
3、初步构建思想品德活动课清晰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
4、通过思想品德活动课课堂结构的研究,提高教师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理论依据
1、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个孤立部分的总和,总体功能都不能组合的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新的特定的功能。因此,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只重视局部的优化,而应当着眼于整体的优化,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使课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而形成这样一个“整体”的关键便是结构。
2、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支柱。杰出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起源于活动”,前苏联心理学家阿尼•列昂捷夫则极重视活动的作用,并撰文强调他的“活动中心论”。
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完善的智育的一个非常重要条件,就是教学方法、课堂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组织因素和教育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相适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事实上,系统的结构决定指系统的性质和功能,结构和功能总是相互制约的,只有当教学处于合理的课堂结构之中,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五、应用价值
1、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确立起以生为本的思想。
2、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方式的转变。在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注重的是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一切都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3、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活动的主体无疑是学生,思想品德活动课是从学生角度设计的。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在活动课学习的过程中,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实践到创新的过程。
4、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活动课从课的内容、结构到组织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活动课中体现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活动课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5、抓住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也就抓住了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完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改革,课堂结构的优化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的。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必然会推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教学因素的变革。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帮助我们积累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也能提高本组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六、研究方法和途径
(一)研究途径
本课题研究的是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政治教师每天的日常工作,因此,工作即研究:课题组成员将首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现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接着从教案入手,加强对活动课课堂结构的设计研究,然后以课堂为载体开展研究课、示范课活动,通过开课活动来分析归纳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活动评价体系以及教学结构策略,最后形成我校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形成我校的校本教学资源,最终目的是提高我组政治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上课能力和教学质量。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的是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政治教师每天的日常工作,因此,工作即研究,每一堂课的实践都是一次探索和研究。
(2)问卷调查法。任何理论都离不开实践的指导,因此该课题的研究需要深入学生的实践,进行广泛的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3)文献查阅法。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将大量查阅文献资料,以便于使研究更深入,更有力度。
(4)案例分析法。纷繁复杂的现象让人眼花缭乱,可能会影响研究的进度和方向,因此课题研究要善于抓住个案,抓住典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案例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经验总结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收集、学习习近平两年来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文章,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从他人的经验学习中得到启发,形成思路、方案或采取行动。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2007.10—2008.1)准备启动阶段、制订方案、学习有关的理论与专著、问卷调查、现状分析、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订好课题方案;收集的资料汇编、现状研究分析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2—2010.1)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加强教案设计和课堂实践研究、构建清晰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阶段性论文、教案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实录、研究课汇总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2——2010.6)整理资料、研究成果汇总、结题报告、经验推广。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论文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集。
八、研究内容
1、研究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现状,探究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现状的成因与对策。
2、研究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设计问题。
3、研究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以及活动评价体系建设的问题。
九、保障措施
新北区实验中学新北区乃至江苏省的重点示范初中学校,教学设施齐全,设备比较先进,拥有包括多媒体教室、演播厅在内的校园网络,特别是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拥有四万多册藏书,为我们课题组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先进的技术保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和关心课题研究,早就确定了科研兴校方针,制定并完善了教科研奖励条例,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我们政治组有一群能吃苦、勤钻研、敢创新、肯奉献的政治教师,他们个个勤勤恳恳、脚踏实地,自觉履行教师职责,并在教育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黄小燕、刘亚琴老师已经是常州市教学骨干教师,张爱红是新北区学科带头人,一批年轻的教师正在成长,如朱晓新老师在市的青年教师评优课中获得过一等奖,区的骏马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何姝勤老师获区的骏马杯比赛二等奖,还有黄淑娟、陈彩霞、樊丽艳等都在学校的“春蕾杯”中获过奖,特别是在课题研究方面,黄晓燕、张爱红两位老师都曾经参加过常州市级的课题研究,黄晓燕、张爱红老师都独立主持过区级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专业保障。
十、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
1、张爱红:论文《善待构建教育的和谐之美》获市教育学会二等奖;论文《善待学生的艺术》获省师陶杯三等奖;论文《多媒体技术在思品课中的应用与研究》获省蓝天杯三等奖;论文《开放让政治课活起来》发表于市教育报;论文《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获区一等奖,发表于市教育报;教学设计《学校与家庭的呵护》获区一等奖。
2、朱晓新:2007年11月论文《有效评论——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获区二等奖;2008年11月论文《用好思品教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获区一等奖;2008年12月论文《以赏识教育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获市三等奖;2008年10月论文《“减负增效”背景下初中思品家作设计的几点思考》发表于《时代学习报》;2007年11月市政治评优课一等奖;2008年10月市政治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评优课二等奖;07——08获新北区人民政府嘉奖;08——09获新北区人民政府嘉奖;07——08获校优秀班主任;
10、08——09获校优秀班主任。
3、何姝勤:论文《重塑学困生先重塑他们的家庭责任感》获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三等奖;论文《细节是政治课中促学习、提效率的必抓环节》获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三等奖;论文《从细节入手提高——谈政治课的教学质量》获区三等奖;获第三届“骏马杯”初中政治学科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比赛中获二等奖;校“春蕾杯”评优课一等奖
4、黄淑娟:获第七届校“春蕾杯”一等奖;获第八届校“春蕾杯”二等奖;
5、王亚玉:2008年9月论文《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作业的设计和批改》发表于《江苏大学学报》;2007年11月论文《新课程背景下让学生生成为思想品德课主人的几点尝试》获省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2007年10月论文《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获市论文三等奖;08年获新北区人民政府嘉奖
6、刘亚琴:08—09获校优秀班主任;08年初三(13)获常州市先进集体;08年获新北区人民政府嘉奖
7、黄小燕:论文《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模式中学生收集材料处理材料能力的培养》获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三等奖;《一次特别的失物招领仪式》获新北区教育故事评比一等奖;2008.11《由一堂市评优课谈政治课情景创设中的一材多用问题》获省师陶杯三等奖、市年会二等奖。
8、耿瑛辉:《初中思想政治课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与策略》获省三等奖、市一等奖;《思想政治课须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江苏大学学报发表。
十一、研究反思
我们的课题研究的虽然是教学结构的优化,但涉及的方面颇多,它要涉及到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水平、专业素养、调控能力、教学智慧、教学方式等多种因素,它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这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同时它还要涉及到广大的学生,而学生是一个个正在发展的、富于个性的、变化着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在课题的实践阶段中越发明显地显示出来。随着课题的深入,难度越来越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所要做的工作是千头万绪,从课前到课中到课后一贯始终,因此我们只能从几个教学环节入手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我们更多的是凭经验,而不是靠科学的测定来调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尚处在边摸索边实践边总结的阶段,但是不管怎么说,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坚信: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该课题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但只要我们课题组成员齐心合力,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适合我校师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的新路子!我们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2010年6月
第五篇:结题报告
高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孟姑集镇前张小学 卞勋海 高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结题报告
孟姑集镇前张小学
卞勋海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目的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教师按新课程的理念,认真实践,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但在实际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教学内容的情景化,教学过程的形式化、情景化,过多教育手段的“媒体化”,教学评价的片面化,这些做法导致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无效,甚至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深知,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提高教学效益将成为研究的核心,我们应当重新反思当前的教育,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聚焦课堂,改革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实施有效教学。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我们确定了“对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为我校教研组研究课题,并于2013年3月成为县教研室立项课题。
从我组师资队伍情况来看,青年教师占多数,大部分青年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课堂的调控把握、课堂教学的设计、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维持、提升等都还不能较好地掌控。通过“有效课堂教学”课题的实施研究,能达到帮助我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的目的,能较好地解决“耗时多、负担重、效益低”的课堂教学现状。
二、课题研究各阶段的时间安排
2013.1—2013.2 :理论学习准备阶段;
2013.3—2013.9:无效反思阶段的研究,初步确定一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并确定有关理论支持;
2013.10—2014.7:有效备课阶段的研究,初步形成新授课、习题讲评课两种教学模式,初步在本校内推广;
2014.8-2014.10:有效上课阶段的研究,初步形成复习课和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熟练运用,并将模式形成论文上报。
2014.11-2014.12:有效评价、课后反思阶段的研究,课题总结。将肯定的各个课型推广施行,将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讲评课和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熟练运用,在本校推广,并将模式形成论文上报。
三、研究内容
1、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一线老师和学生对实施有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2、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学习,认真查阅资料,广泛交流探讨,同时积极向专家请教或走访兄弟学校,更大范围了解情况,逐步形成符合我们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
3、有效教学课题研究通过对无效现象,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评价、课后反思四个阶段的课题研究,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调整思路、形式,不断改进,让学生通过主体性的探索、研究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
4、初步确定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讲评课三种授课模式,在本校内进行推广,最终以论文、优质课、研究报告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四、研究过程
㈠ 理论学习准备阶段 — 加强教学理论学习,统一认识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重点便是对课题组教师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培训。为此,我们组织全组教师认真学习肖成全主编的《有效教学》,余文森主编的《有效教学十讲》,沈毅、崔允郭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等理论书籍,同时到兄弟学校观摩学习,为我校有效教学的研究带来了先进理念和经验,教学之余,我们还组织教师从网上查阅资料,认真学习,认真书写读书笔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充电,我们所有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效率”,的必要性,我们作为第一线的教师必须转变已有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新的教育教学技能,引导学生改变已有的教学方式,营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我们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即应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①是以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作为衡量质量效益的根本尺度;②不再以知识数量的获取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③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㈡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教学现状,寻找研究工作的突破点。
课题组的杨国华、袁凤菊等年轻教师充分利用班主任的优势,精心准备调查问卷,通过五年级、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及老师,对我们教师备课和上课过程中存在的无效现象进行了调查,并做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调查对象:我校的五年级、六年级部分学生 部分教师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我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数学课的喜欢情况相对一般。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如何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如何打下扎实的数学学习基础等。这些传统的做法我们不能丢弃。创新不是以抛弃传统为前提的。对这一点,我们应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我们都应有所思考和安排。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体现数学学科的本性。数学课要承载怎样的功能,我们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根据调查问卷中的结果统计,对数学学科在新教改中的教学方式一部分学生不适应。
2、我校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中发现,普遍的教师懂得教学方法的内涵,也会使用教学方法。但是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高效并有效地教育实施者都是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调查中教师们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很多老师就把“少讲”或“不讲”成为平时教学的原则。本来一讲就明的问题,非要和学生玩“捉迷藏”;有的老师的课堂看起来气氛异常活跃,可是少了深思细想的环节;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式的讨论中。就是说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课改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改变。
㈢不断探索,寻找合适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 认真反思我们在教学中的无效现象,初步确定 了“教学案一体化”的新授课授课模式。
在杜郎口“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启示下,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摸索,总结并提出我校“教学案一体化”的新授课授课模式,其流程如下:
(一)回顾导课(约1--3分钟)
注意事项:①对相互关联的知识点,要有目的的回顾以前所学知识,简明扼要导入新课。②对新学知识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
(二)提示课堂学习目标。(约1分钟)操作:明确给出本节课学生学习目标。
目的: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注意事项:①要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准确地制定学习目标,即不能降低也不拔高要求。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②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太长。③要引导学生认真默看学习目标,不要急于擦掉或切换。
(三)指导学生自学。(约2分钟)
操作:明确给出本节课学生自学要点,尽量具体化,便于操作。
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等。
注意事项: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做到三个明确:①明确自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范围)。②明确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边看书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怎样干好,就怎样干。自学时,往往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重点看。③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约5--8分钟)
操作: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和配套的《学案》相关内容,教师通过察颜观色,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端正学生自学态度。
目的: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注意事项:①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②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③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④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和小组长的作用。
(五)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约5--6分钟)操作: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注意事项:①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后进生做演示操作,千万不得搞形式主义,叫尖子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质上掩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②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照顾全体同学,训练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或布置他们做哪些练习等。③教师要巡视,搜集座位上同学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倾向性的错误摘录出来,重点讲评。
(六)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约8--10分钟)
操作:①学生观察板演,找错误或比较与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板演相同。②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已见,最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③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及更正的道理。④指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
目的: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那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②通过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事项:学生更正后,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①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②明确教的方式。广泛推行一种“兵教兵”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自学让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质疑,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再补充。③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七)当堂训练。(10--13分钟)
操作:①布置课堂作业。②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③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作业。
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
注意事项:①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②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③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④尤其是后进生的操作,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⑤要注意矫正学生的坐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3分钟)
操作:下课前3-4分钟,进行本节课知识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目的:总结回顾本节课知识要点,便于学生归纳记忆并巩固所学知识。注意事项:①课堂小结必须有,要求提纲携领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便于学生梳理课堂学习知识。操作时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特点进行详略处理。②必须留课后作业,最好通过布置“三维”作业(书面作业、练习作业、拓展作业)体现学习不同需要。③必须通过课后一定量的练习作业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我们的困惑
⑴课堂气氛还远没有洪楼中学或杜郎口中学那么活跃,是不是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活跃什么程度才能达到导学案的最佳效果?
⑵如何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保证预习效果? ⑶考试的评价方式考察的还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何判断我们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比以前的教学方式有优越性?
⑷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后,如何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才能体现我们教学的有效性? ⑸复习课和习题课的导学案该如何编写和使用? 带着这些困惑,我们积极投身于第二阶段的研究。㈣ 积极进行有效备课的研究
在反思各个环节的无效现象的同时,我们想到首先从备课的环节抓起,提高数学组备课的有效性。备课以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指导,同时参照三个版本的教材;以学生的“学”为根本出发点,认真研究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三个重要问题。通过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和具体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扎扎实实地推进有效教学。
有效备课包括有效个人备课和有效集体备课,其中充分的个人备课是实现有效集体备课的重要基础,而有效的集体备课是优化个人备课的主渠道。个人有效备课:
(一)备课要求
个人备课要求教师以认真负责、深入钻研的态度进行四遍备课。第一遍备课要求教师个人不参照其他现成的资料,仅从自主研究的角度来分析课标和教材,形成教案初稿;第二遍备课要求教师广泛涉猎名家教案和参考资料,对自己的备课进行反思和修改,形成教案复稿,准备参加集体备课研讨;第三遍备课是在参与集体备课后根据集体研讨的结果,在充分考虑班级和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对个人备课进行进一步修正与完善,形成教学样稿;第四遍备课是在课堂教学实施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反馈意见,对教学设计或导学案再次修正和完善,形成完善稿。
(二)备课内容
1.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细化,提出明确的学生三维学习目标(应关注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并使用恰当的行为动词表述学生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2.教学资源
根据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需求,认真钻研包括教科书在内的所有教学资源,精选并创造性地整合和使用。要精心筛选例题、习题,使例题具有典型性、启发性,习题具有目标性、层次性和拓展性。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精心研究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学习。
4.学情
通过恰当的方式(如导学案、作业、谈话等),认真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和个体差异,为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预设学生学习的起点、梯度作准备。
5.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具体情况,认真研究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最佳学习过程,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需求,确定教师应提供的帮助和指导,预设具体的教学环节。
6.教学媒介
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选择并适时、适度地使用教学媒介,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7.课堂流程
(1)预设导入:以简洁、新颖的方式导入新课,真正起到收心、激趣和点题的作用。
(2)设计问题:根据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应明确、新颖、有导向性、启发性、探究性和层次性,有利于学生发挥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
(4)设计学生活动: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组织灵活多样、实用高效的学生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动设计要注重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预期,设计好应对措施,以便有效地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达到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5)提炼课堂小结: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培养能力,升华情感。
(6)合理设计板书:教师板书应依据简洁清晰、美观实用的原则,展示课堂教学中的精髓内容,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板书不能简单地列举知识标题,也不能用多媒体演示简单代替。学生板演是板书设计的重要内容,以充分展现学情,反馈教学效果,启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7)科学分配时间:预设各个环节可能需要的时间,突出重点,合理有序地安排教学过程。
8.课后作业
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分别设计基础性、拓展性、实践性等不同层次的作业,指导学生选择完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9.课后反思
全面细致地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扬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集体备课
集体集中备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前期授课反思、本期主备人讲解分析、集体研讨、完善个人教案和导学案。
1、前期授课反思。汇总每位教师在上周授课中的教学反思和总结。归纳存在的主要问题,共同研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等。
2、主备人讲解分析本课时内容。
在备课之前,要求所有教师要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保证阅读数遍,如果达不到熟悉教材,集体备课时将变成听别人讲一遍,根本不可能提出什么不同的意见。本期主备人(通常由两位教师组成)对本期集中备课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意见(主要通过提供的导学案电子稿),具体内容应包括个人备课的各方面内容,重点讲解“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以及对学习重点和难点如何处理等等。
3、集体研讨。所有教师结合自己个人备课的情况,集体对主备教师提供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的研讨、补充、改进和完善,形成集体备课终稿。
4、完善个人教案和导学案。由主备人根据集体备课讨论结果完善导学案电子稿,然后印发给学生;每位教师根据集体备课将自己的教案重新完善。㈤ 积极进行有效上课的研究,尤其抓好数学的有效教学。
经过对教学案和备课的研究,对各种授课模式的探讨有了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作用。我们先后对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讲评课和实验课授课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进,初步形成了我们自己有特色的授课模式。
1、新授课的基本环节和流程(具体操作流程见教学模式)
教师发导学案 — 学生读书预习自学 — 小组合作学习— 提出问题 — 课堂交流讨论、探究 — 师生总结得出结论 —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2、复习课的基本环节和流程(具体操作流程见教学模式)
课堂导入→教师考点展示→师生基础知识梳理→教师出示例题→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析例题→教师纠正补充→师生提炼总结→学生自我消化→学生交流分享→课堂小结→教师布置作业。
3、讲评课的基本环节和流程(具体操作流程见教学模式)
课前:学生做题(练习或考试)—教师批阅—公布答案—学生自我订正 课堂:考情分析—交流研讨—探究释疑—学生自我整理—变式训练
五、研究成果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在有效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生的进步和老师的成长。
1、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给予学生合作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成功喜悦,从而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学科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在有效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寻找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形成了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讲评课三种教学模式,并进行了推广和使用。
3、课题组的老师们也迅速成长起来,教学水平显著提高,深受学生的欢迎。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得到提高,教学策略正在形成。无效教学无影无踪,代之而起的是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形成了一定特色的有效教学策略,我们课题组成员执教的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就有多节获不同级别的奖励,并发表了多篇优秀论文,辅导的学生有多人次获奖。
4、改变了课堂评价机制,提高了教学管理效能
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课堂能否有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含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对教学的科学规划以及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教师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为此我们会同各年级备课组经过认真细致的反复研讨,确立了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原则和要求,改变了课堂评价机制,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提高了教学管理效能。
六、思考与展望
两年多的课题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开展对“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提高课堂效率带来了实效,给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负担得以减轻,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完善与研究。, 1.教师缺少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动力
尽管我们一再要求要做研究性的教师,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过重,教师主动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很少,积极性不高,这方面我们制订了专门的制度,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不佳。在实际教学研究中,我们迫切地感到缺乏有力教育体制和良好教育科研现状的支撑,这给课题研究带来很大的难度。
2.全体师生的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计算机要有效的运用到教学中,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信息素养。而从目前的研究看,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待于提升、课件制作效果有待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最佳支撑点需要寻找等。
3.对资料的整理与提炼存在一定的难度
我们目前只是浅层次的研究水平不高,对于收集到的一些资料也只是经过简单的分类和整理,有的还没有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同时如何从网上快速寻找有用而又实效的资源,也是经常困惑我们的问题,这些都有待以后的研究中加以解决。4.在课题研究中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必将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因此,要求教育主管部门从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改革学校课程设置、增加人员经费投入、有效构建活动平台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培训,及时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有力保障。5.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脱离现象
由于当今学校教师编制的不足,很多教师教学任务过重,加之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往往有脱离现象,如何能使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活动,使之成为人人的自觉行动,真正付诸于实践,并取得最佳效益,还有待于解决。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育技术、教学方法也应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用先进的教育技术造就优秀的新世纪人才,是刻不容缓的事。宽带的接通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并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我们只有不断奋进,努力进取,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