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这个动荡的世界》读后感
《这个动荡的世界》读后感
依然是龙应台沉稳,凝练的文字。多国生活工作的经历是她能够以更加客观的态度还原事情的真相。
书中分别用不同的章节介绍了德国,以色列,古巴,台湾等地区的不同方面。对于这几个国家,地区,大多数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而这本书精彩之处在于龙应台通过她在当地的生活工作所遇到的事情来反映处一个国家,地区的特殊面貌。
阅读当中最深的体会是当你开始对一个地方产生自己的思考时,你会对他有个模糊的印象。通过不断的阅读,你会渐渐的将那个印象具体化,并最后认为这就是那个地方真实的样子。其实,通过几本书,几个纪录片,远远不能够还原一个地方的真实面貌。更何况那可能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住着精神面貌,思想和你完全不同的民族。及时,你真正去了那个国家,也未必能够真正了解那里。就好像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并不了解西北人的生活一样。所以,对于这种关于国家思考的书,我更觉得应该带着一种辩证的角度去看。
书中提到东德前总理接受龙应台访问时提到,台湾要想带动大陆的经济发展十分困难。没有查到接受访问的具体年份,但那段对话却令我印象深刻。从没有想过“台湾竟然要带动大陆的发展”这种思想,我想这在今天是十分不可思议的。但这就是历史的真相,通过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我们也许能够得到更加客观地信息。
瑞士,一个童话般的国家,美丽,没有争端。在那里,每个人都很有礼貌,但礼貌的背后是一股凉气,人与人之间有着冰冻的距离。人们匆促的说着“你好”,可谁也不会跟你攀谈下去。在湖畔的营区寂静无声,瑞士人在静默中低声细语,小心翼翼的不去打搅别人,这里是个适合一个人发呆的地方,却不适合一群人嬉闹。
而在耶路撒冷,有着为孩子的面包而努力奋斗的店主,菜市场中间裸着流汗的摊贩,比手画脚脸红脖子粗吵架的工人„„那里有人与人相接触的温度,有人的味道。
她的总结:“美丽的环境里总是住着冰冷的人,热情可爱的人总是早出杂乱吵闹的环境。似乎个性中总要有那么一股子令人冻结的凉气,才培养的出文明优雅的环境”或许是生活的太平和,文明世界里的人,总有那么股子劲儿,与世无争的劲儿,却欠缺了相互触摸的温度。
再看看中东的样子:年轻的母亲被杀,住在贫民窟的阿拉伯少年朝以色列的军车吐口水,扔石头,因为那是他唯一的乐趣;三四岁的小女孩因为找不到妈妈而哭泣。沙漠中或许可以长出青菜,仇恨中却长不出和平。
因贫穷而脏乱的古巴,人们家里却异常干净。古巴人对人毫无防御,每个人都敞开家门欢迎着别人来看,没有掩饰,没有秘密,没有扭捏不安,他们的房间里擦得干干净净。也许,他们心中始终有个愿景,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这个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却是典型的热带民族。说西语,爱喝酒爱放纵爱伦巴的拉美人,显得与共产党格格不入。严肃悲壮硬邦邦的共产主义,似乎只适合冰天雪地里生活的苏联人。卡斯特罗在极力推崇共产主义的时候,忘了这个民族的天性。
我们总在呼吁平等,也许在政治上,世界上永远不可能实现平等,所以有人将希望寄托在文学上,因为文学无国界。可是,就算是在文学的世界里,又有真正的平等吗?龙应台写在国际笔会上的事件,白人演讲,讲白人的问题,都围绕着欧洲文学打转。而当亚洲作家引用典故时,却跨出自己的传统来迎合欧洲人的知识范围。日本作家谈的是西方文学如何打开了日本的疆域。欧洲人在提及鲁迅与巴金的时候,必须提到但丁,巴尔扎克,罗曼罗兰。欧洲文学似乎是永远的主流,非欧洲国似乎永远只是陪衬。
其实这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鸿沟,不只体现在文学中。我在英国,有个深刻的体会,很多欧洲人,如果不是专业是中文或是在中国待过,很容易表现出对东亚文化的轻视,永远觉着自己国家的商业最发达,交通最便捷,福利指数最高,对遥远的东亚国家永远不屑一顾。这种文化的藩篱,大概永远不会被打破。
第二篇:《这个世界无须仰视》读后感
《这个世界无须仰视》读后感
李梦乐
人生如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路不可能平坦却是蜿蜒崎岖的。在路上你总会遇到许多碍眼的障碍物,你会一次次的跌倒,而放弃与爬起的选择取决于自己。所以说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命运,人生的道路是由自己开辟的,生命的伟大与卑微也是由自己决定的。
上个月,妈妈带回一本书,书名《这个世界无须仰视》。我觉得挺有意思便一把抢了过来。这个月的目标再次明确,我将利用这本书Spendtime【消磨时光】,去细细感悟人生,体会本书作者王庭德的人生故事——一个侏儒青年的奋斗之路!
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我便读完了这本书,不知是哪里来的毅力,我竟头一次为了读书废寝忘食。也许是因为书中的故事太精彩;也许是因为主人公太坚强;也许是因为灾难一次次降临;也许是因为王庭德接连不段的用信念战胜困难;也许是因为他顽强拼搏、自食其力的感人事迹;也许是因为他的路上好心人太多……总而言之,这段时间我爱上了这本书,甚至忘了自我。从心底里由衷的敬佩王庭德!
王庭德出生于1981年,是患有先天性侏儒症、身高只有1.20米的残疾青年。他曾在童年时受尽凌辱;他曾无钱上学,天天趴在中小学教室的窗台下偷听老师讲课;他为了筹集学费曾课余时间在山坡上挖黄姜、刨构树皮、砍青竹、砍柴,常常由于体力不支不是摔到沟里就是昏倒在山坡上;他曾为了生计,当过洗碗工,卖报郎,当过乡村报道员,摄影师,也做过打字员和网管;他曾为了自己的文学梦想被人嘲笑过、拒绝过,日子极度艰难时他也自杀过。但他从未自暴自弃,一直都是跌倒后不但不气馁还以最快的速度爬起冲向自己的梦想。他最终还是亲手为自己插上了翅膀,实现了梦!
至今,他在国内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100多篇13万多字,新闻、通讯类稿件700多篇,2010年加入省作协,并获得陕西省残疾人优秀作家奖。2011年加入中国乡土诗人协会,2012年当选陕西省残疾人作协副秘书长,《文化艺术报》特约记者,安康市作协代表,旬阳县残疾人自强模范。是的,他做到了!他如愿以偿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就使勇敢与坚强!即便如此,他还是一如既往的热心肠,从不骄傲清高:她激励一位在车站乞讨的女孩找到了自尊和方向。2006年,他曾带头捐款和走访调研,采写了《13岁女孩患肾炎,渴望援助献爱心》的通讯稿,在《安康日报·科教周刊》的帮助下,呼吁社会各界人士救助了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青岩小学五年级的肾炎患者龙岗林。他支持无腿青年徐礼根安装假肢。为汶川、玉树地震以及安康“7·18”洪灾捐款,为茨沟镇烫伤儿童张文俊献爱心……这就是他,低调善良而伟大。
陶铸曾经说过:“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颐和园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而我恰恰认为王庭德就是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去欣赏,去敬佩,去学习!
我没有华丽的语言去赞颂他,却从心底里冒出这样几个字:“我为王庭德我县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我相信仅凭这样一句话就可以表达我对他发自内心的敬意。
第三篇:这个世界本就不公平读后感
积极的态度面对世界的不公平
--《这个世界本就不公平》读后感
当我看完了俞敏洪老师的《这个世界本就不公平》这一篇文章,发现人生竟然有方方面面的不公平,再通过俞敏洪老师在文章中一点一点通过真实的例子阐述人生的哲学,我不由得感叹人生和世界的不公平,又感叹人生无限的可塑性。我们要用我们积极的,正确的态度面对世界的不公平。成就我们人生价值。
试想一下,假如当年俞敏洪因为连续两年的高考失利而灰心丧气,消极的面对失败的结果。那么人们现如今还在费力的听着VOA,不知道新东方为何物呢!正是因为他积极的面对出生于农村,教学质量低下的这一不公平的环境。才在后来创办了新东方,让我们更好的面对我们的雅思,托福。成就自己的同时,造福了莘莘学子。
说到“不公平”,大家便生怕自己属于被世界遗忘的那一个。总想自己无论什么事情上都有比别人优越条件。不说优越,起码也要平等。但是人生哪有这么多的称心如意!我们只有积极面对这些不公平,才能克服困难。创造出价值来。
首先,面对世界的不公平,要拥有自信和尊重,不要轻视自己,不要轻判别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还有什么好让别人去相信。还有什么能够支撑着心中的梦想前进呢?仔细注意一下那些经常把“不会”,“不可能”,“办不到”挂在嘴边的人,往往都是那些一事无成的人。因为如果一个人连尝试的勇气与自信都没有了,何来成功的理由呢?同时我们也不能轻视周围暂时性没有成功的人,谁能保证
他不是下一个俞敏洪呢?
其次,面对世界的不公平,要明白人生不在朝夕的得失,而是一辈子奋斗的过程。三国五虎上将黄忠六十岁才跟随刘备,德川家康七十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岁才等来周文王。这样的例子何其多,当我们在羡慕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的同时,也应该想到我们的人生应该是奋斗的一生。当我们沉着下来,积淀了让我们爆发的能量。世界自然也就看到了我们的存在。肯定我们的成就。
再次,面对世界的不公平,我们要创造条件,改善这一不公平的劣势,争取公平的机会。“你不努力永远不会有人对你公平,只有你努力了,有了资源,有了话语权以后,你才可能为自己争取公平的机会”,看到俞老师说的这句话,我突然觉得我们的生活中不公平不再是那么的让我们怨怨艾艾了。他给我们点明了世界原本不公平的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出路。我们只有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优势,才能争取到公平的机会。要公平,首先需要我们自己成功。
同时,面对世界的不公平,我们要学会珍惜,懂得感恩。正是世界的不公平才会让我们觉得辛勤的汗水是如此的甘润,正是世界的不公平才让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正是世界的不公平才让我们懂得感恩。
最后,面对世界的不公平,要学会三个决定性要素的结合。世界的不公平面前,我们要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战胜逆境的勇气,结合我们对环境的适应和自身情绪的调节能力,依托我们对事情的解决能力才能创造我们的人生价值,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
第四篇:感悟—《这个世界无须仰视》读后感
感悟—《这个世界无须仰视》读后感
XX年一天放学的下午,在吃晚饭的同时,我观看着陕西台《都市快报》。从节目中认识了一个因为得了怪病而天生没有四肢的人,但他却能想办法完成别人用手才能完成的许多事情,例如刷牙、洗头、打电脑、游泳、打鼓、骑马、踢足球等,并且拥有了两个大学学位,在企业做总监,他也游走多国,能用幽默的语言讲述着自己的不幸,并激励着无数青年努力向前。这位80后的事迹也感染着我,他在澳洲,他叫尼克胡哲。因此我经常把他写进作文之中,也激励着我不断向前。
XX年的一天,我通过《安康新闻》节目又认识了一个身体残疾但意志坚强的80后,他同样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有志青年。
他叫王庭德,是安康市旬阳县铜钱关镇人,自小得了一场病就成了一个身高一直只有12米的侏儒症患者,但他一直自强不息,努力奋斗,不断的去寻找工作。从节目中,我获取的信息大概就是这些。当时只觉得他身世不幸,并且能够不断奋斗,对他确实有些同情与敬仰。那时的我,正处在高二向高三过渡的时期,看到这个节目还是很励志的。但是节目的信息毕竟有限,直到最近看完他的自传体小说《这个世界无需仰视》。我才知道他的人生绝不是那一期节目就可以讲述完的。
还记得第一次去见他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次,是和父亲、母亲一起去的。那是XX年的10月,刚刚结束军训生活开始大学生活的我,从西安回到了安康。因为父亲是记者,在工作之中结识了王庭德,因此便有了交往。时逢十一黄金周,他在茨沟工作,受他邀请我们一家就去了。去之前,我们给他带了一些东西,具体带了东西什么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是有一包袋装的方便面。因为送人送方便面让我感到奇怪,所以便特别记忆犹新。只记得父亲说他喜欢吃方便面,买好东西便驱车上路了。说到去茨沟的路我并不陌生,之前去茨沟玩过两次,每次走高速去西安也会路过茨沟。大概四十分钟的车程,到达了茨沟。这里比起以前还是有一些变化的,商店的招牌都统一做了新的,又建了一些房子。车停在了一栋房子前,我们下车了上了二楼,一进去,我看到每个小房子里都有人玩着游戏,原来这是个网吧,他在这里负责。见我们来了,本来坐着的他站起来迎接着。当时也站着的我,感到了他十分的矮,和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差不多高,一眼看去感觉他应该和父亲年龄差不多吧,其实他是个80后,我后来知道了都不太相信。他下肢也有些畸形,看着他走动起来也不是很协调。总感到心理有些难受,总是有些同情的。由于不熟悉,我也没和他说什么。父亲和他交谈着,我转着看看,他的桌上放着很多合影,都是他去西安参加陕西省作家协会会议的照片那,天才知道他在从事写作。当时在他和父亲的谈话中,获知了他要出一本书。时隔半年,大一第一学期结束的我,回到安康。父亲也就把他出好的书拿给了我,书名叫做《这个世界无需仰视》,书的扉页他还给我题上了字,日期是XX年1月8日。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体会到了他不幸的人生,各种艰难困苦,各种挫折不断:父亲智障,母亲智力低下且视力不好,他因此从小便缺少父母的关爱,由于身体残疾,家境和身体状况都成为别人嫌弃的原因。文中写到,五岁的时候他被同村的其他孩子欺负,扔进了粪池。说实话,城市长大的我们,也有见过拉粪车,一说“黄金战车”来了,都会马上躲开,见而远之。这种经历是多么的痛苦谁又能体会呢?还好这种时候还有爷爷能够安慰他。说起他爷爷,在书中也是对他童年影响最深的了。在书中他写到过:还记得有一次我在公路边玩耍,邻村的几个小孩抢了我的小木刀,还围拢上来打了我。回家后我一头扑进爷爷的怀里哭起来。“为什么我这么丑,连伙伴们都不跟我玩还打我呢?”面对我的嚎啕大哭,一向乐观的爷爷沉默良久。“啪”一记耳光结结实实地打在我的脸颊上,“记住!孙子,你身材丑陋惹人笑,也很少有人看得起你,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痛苦对你来说不但一点用都没有,而且还会让你变得麻木和沉沦。你只要努力拼搏,不断超越自我,就算你再丑,你的人格也是美丽高大、光彩照人的,只要你志不残。”看完这段话,不禁感到他爷爷的人格魅力。这种教导,对他的自尊自爱的建立绝对是帮助巨大的。也正是这些话,让他变得乐观积极。激励着他不断前进。这对我这个爱哭的人来说,又是一次提醒。苦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有问题去哭还不如去解决。还有爷爷在抓萤火虫让我玩过后,爷爷又会放走它们。并且对他说的“世上有生命的东西都喜欢自由,都不喜欢让别人囚禁着,我们没权去剥夺任何生命的自由。”在我看来这些话都包含了对生命的尊重,爷爷是个多么善良的人。还有爷爷讲故事的吸引人,爷爷干活精干等等,那些描绘,不仅体现了爷爷对他成长的积极影响,也让我看到了他对爷爷深深的爱。
爷爷过世后,爷爷生前托人给他捉来的八哥也就成了他的好伙伴。他精心的呵护八哥,教八哥说话。八哥和他的感情也很深刻,时间长了。八哥和他的感情也就深了。他无论干什么八哥都会跟着他。因此八哥也就成了他灵魂的依托。由于八哥会说话,但很多人养八哥都没能说话。因此有人想买,他一直视八哥为宝,又怎么舍得卖。同村还有不少孩子惦记着他的八哥,于是有一天。便有同学借着要和他做朋友的名义,骗走了八哥。为了八哥,他豁出去了急忙追赶,即使一不小心掉入河里,又会奋不顾身的追去。可是到头,还面对人家家长的冷嘲热讽。无奈也只能先回家。第二天去要,却得知八哥被猫吃了。看到这样的故事,心理不禁很难受,困巴巴的。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还有他那艰苦的求学路。家里的条是供不起他上学的,他只能偷学。去学校教室外的窗子偷听。被老师发现了,还要被骂。后来也只能躲进教室后面的树林里面偷听。对于我的上学经历中,我似乎已经习惯了有同学上学迟到,上玩手机、吃东西、喝水。还有大学生活中的逃。这样一对比,我真的不知道说些什么。有良知的人做过以上任何错事我想都会自我对比反省一下吧。即使只是短暂的忏悔,那也是一种触动吧。为了上学他去砍柴、他去等待树上掉毛栗好送给老师。即使被马蜂蜇,被毛栗扎了。他也不曾有所后退,求学的心还是那般坚定。在小学他也从事卖过方便面。但自己从来都不舍得吃。我也就理解为什么他爱吃方便面的原因了。小学毕业的他,因为经济原因可能无法上初中。也曾经想过在旬河大桥上一跳结束生命。多亏了巡逻的民警救了他,并对他进行了资助。他才得以继续他的学业。他也靠此资助,买了个相机来挣钱。但洗照片还得到安康市,照相还得上门上户去服务。但是还有人照了相不愿给钱的。他也很无奈,没有办法。可是随着从事的正常人越来越多,他的竞争力也就没有了。毕竟他行动不方便。为了上学,他付出了很多很多。对于我来说,想要上学不可能这般艰辛。可是,初中的学习中,我并不是很认真,学习也并不好。对比起来,还真是很羞愧。
当然在初中,他写的《跋涉的生命》在《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发表了。从此便有一颗创作的心。他一直都坚持这自己的文学梦。虽说初中毕业,因为实际情况不能继续上学了。但是他一直都在坚持自己学习,读名著,坚持写作。这点还是很让人敬佩的。那种坚持的确实十分可贵。在大学学习中文专业的我也知道学中文要写东西,我也一直对自己说要坚持写东西。可是,除了老师在大一一学期要求写的,期中XX字和期末8000字之外。我几乎自己没写什么东西。更从何去谈“坚持”二字呢?
在找寻工作的道路上他总是碰壁。遭人白眼、遭人嘲笑。他去过省城,洗过盘子,可是失望而归。他到过安康市区,卖过报纸。可是这些对他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他总要带着巨大的身体上的痛苦去做事情。不过有天卖报的过程中,遇到了阳光学校的校长,在其帮助下和政府资助残疾人的政策下他开始接触了电脑,学习办公自动化。但是学习电脑,对他同样是很艰难的事情。面对手指发炎,面对指尖钻心的疼痛。他依然咬牙学习,一起学期的其他人中午休息吃饭时,他忍受着饥饿,独自在机房练着。手指的肿痛使得他吃饭时都比别人要困难许多。但是天道酬勤,在他的苦练下,4个月过后,他终于完成了程,掌握了一门生存的技术。后来虽然有了工作机会,但是还是因为他的身体问题失去了职业。后来啊,就在被歧视和嫌弃中被无数公司拒绝。可是他也依旧坚持着找工作,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文学梦。
他的故事太多太多,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完。但在《这个世界无需仰视》这本他的自传体小说中,我不难看出他的拼搏精神,他的不抛弃,不放弃。才铸就了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有太多太多感触。说实话,有人认为他这本书的情节有虚构。我想要不是我见过他,我也会这么认为,我也会想他是不是在虚构情节。一个正常人,怎么会动不动就掉进河里,怎么会有这么曲折的经历。可是因为我见过他,所以我相信。一个80后让你看起来像60后、70后。如果不是岁月的沧桑,他也不会显老。真是因为见过他行走的方式和他变形的下肢,我相信他所承受着巨大的疼痛正如他在书中讲的那样。
他和尼克胡哲有着相似之处,但他们的家境却不相同他的家境不好,但他的乐观更能让人觉得十分可贵,这种精神实在让人觉得难能可贵。我愿以此精神来鞭策自己,使自己能去更加珍惜生活,积极主动学习更多能力,从而达到他在书前提字中祝福我“前途光明,有一个灿烂的人生”一样。我也祝福他,能够不断做好自己的工作,坚持自己的写作梦,写出更多更好的,激励更多的人。
第五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你好,这个世界
你好,这个世界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西安分行宝鸡二级分行 李子萱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的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多年前读到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书中,她对儿子如是说道。
当时的这句话成为我后来工作的标尺,在多年前读完全书之后更让我为自己的狭隘感到焦躁羞愧的一本书。在安德烈的年纪,他的思考方式,他们探讨的话题,让我对自身认知的局限感到惶恐。
所幸,在此时我认识到这种差距,以文中平等的,加以同理心的沟通方式再去面对家中的孩子,家中的老人,还有今后的人生。
这本书中阐述的是一种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儿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冷色幽默,五分的认真;母亲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所以看这对母子的对话十分“爽”,特别是讲到各自对文化的认同。保有洞悉世事精神的年轻人很棒。这种洞悉或许不必用来骄傲地与别人高谈阔论,只要谦虚地保有,这样就很好。读完整本书也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我知道,真正对我們有感情的,不是生在好家庭中過分的肯定,而是父母们卑微的愛。
这本书见证了两代人相互认识,理解和包容的历程,与其说是这本书让龙应台找回了亲爱的安安,也让安德烈重新认识了母亲,不如说是这本书让读者重新认识了自己和父母(或者说重新认识了自己和子女,自己与父母,以及自己的成长历程),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构筑了爱的桥梁,既有亲情也有友情。回想自己十几岁的时候,也曾任性过,也曾和父母有过分歧,也曾尝试过逃离父母的”约束“,换句话说,我是在大陆成长起来的学生,受到的家庭的引导,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都与安德烈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相同的地方是,我们都曾不满于受到父母和老师,乃至学校和社会的各种”限制“,不满于”你应该这样“,”你不准那样“,”年轻人太单纯“,”缺乏经验“,”纯洁“,”缺乏锻炼“,”你们这一代人呀“,”没有吃过苦头“,”不知道厉害“,”我们那一代人那,经历过的事情……“等等一系列语重心长的教导,不屑一顾的话语,带着”宽恕“其实是轻蔑的语气……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大多是如何用宽容的心,包容心,积极的心,乐观的心,谦逊的心,尊敬的心(总的来说是同理心吧)去处理生活中的种种,包括与父母的交流,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处理人生中的选择,看待社会的眼光等等。对待父母,我们既要理解他们的苦衷,但也不能因为他们爱我们,就顺从到什么都听从他们的,如果当自己的爱好与父母的愿望发生冲突时,我们理应坚持自己,用自己的行为去说服他们,让他们明白我们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带给我们幸福的,是自己的选择。对待身边人,朋友,同学和老师,我们视他们为知己,志同道合,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等等。对待社会,我们不过是很渺小的一部分,但是呢,既要找到自己的角色,也要明白自己的能力,能力有多大就做多大的事。
龙应台
现代作家、曾担任”台湾文化部部长“。1974年毕业于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其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结集,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记录了两代人试图消除隔阂与冲突的努力,也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个清晰而生动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