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礼仪教育家长必读》
番禺区北城幼儿园《礼仪教育家长必读》入选文章
怎样教孩子爱惜物品?我的孩子看到什么都乱拆乱扔,总之玩具、图书到他手上肯定面目全非。我也不停跟他讲爱护物品/公物的道理,他就是改不掉这个坏习惯。(朱海彬)
中班孩子好奇心越来越强,对于新奇的东西总是喜欢拆一拆看个究竟,这是不足为奇的举动。家长要学会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但在探究过程中要引导孩子不损坏物品。
不排除某些孩子完全不是出于某种好奇,而是纯粹的捣乱行为,那么家长的教育方法则另当别论。下面介绍几种训练孩子的方法:
1.家长学会培养自己和孩子有同样的兴趣。
孩子有探究的欲望是一种学习的表现。如果孩子对某样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家长就算心里感觉不以为然,也要表现出和孩子同样的好奇心。因为,只有这样您才能融入到孩子的世界,找到和孩子的共同语言,那么您的话对孩子才具备说服力。
2.赞许孩子的探究行为,给与孩子正确的探究方法。
孩子强烈要求拆或摔某件物品时,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动机:是想研究物品的内部结构和声音,还是其他原因?如果是出于好奇,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在不破坏物品的前提下,按步骤拆卸和轻轻敲打,让孩子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最后,别忘了把物品归回原状。
3.让孩子学习承担因自己的刻意破坏而造成的后果。
现代孩子生活条件好,家长也时时满足孩子的要求,所以造成孩子对物品不懂珍惜,甚至从小就有感觉:“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不科学的育儿导致的后果。想要有转机就必须从家长开始转变。建议家庭制定一个“游戏规则”,并告知孩子:无论玩具、图书或其他物品,如果保管的好就可以在限定的期限内奖励新的,反之,如果被刻意损坏,就不再添置,直至改正破坏行为为止。如果孩子因破坏行为,而失去了自己心爱的物品,他们将深刻体会到从有到无的心痛,这或许能给现代孩子感受到物品的来之不易。
4.多让孩子辨别对错,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家长要做有心人,日常生活发现孩子好的、不好的行为都用相机或录像拍下来(现代手机很先进,这并不太难),然后抽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问问孩子喜欢自己那些行为?当然家长也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喜欢宝宝怎样的行为。长期的对比与分析,能让孩子逐步形成明辨是非的意识。
孩子在家吃饭总把饭撒得到处都是,有时还需要大人追着喂饭。我该怎么办呢?(朱海彬)
小班孩子年龄小,手部的小肌肉群还未发育完好,导致握调羹的动作不灵活,甚至有点不受控制,因此,不少孩子吃饭时总把饭撒得到处都是。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犯这种不得以的“错误”,而不是为了保持进餐清洁而去喂孩子吃饭,这样的包办代替只能是让孩子失去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而解决不了实质的问题。
而追着喂饭则是家长娇宠孩子养成的不良习惯,只要家长能够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多给与孩子正面的引导,而不是一昧盲从孩子的需求,这种现象是可以扭转的。
下面向家长介绍几种锻炼孩子手部小肌肉动作的方法: 1.让孩子多练习撕纸。
家里的废旧报纸可以提供给孩子撕。家长不断提出撕纸的要求,如:要求孩子要把纸撕成面条状,撕得越长越细就越好。这可以让孩子练习控制自己手的动作。
2.教给孩子正确的握调羹方法,以游戏形式让孩子反复练习。
孩子刚学习自己舀饭的时候,必须及时纠正孩子不正确的动作。因为,不正确的动作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改正。而且刻意让孩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进行操作练习。日常在家做游戏时,提供调羹给孩子,再准备一些豆状的物品让孩子反复练习“舀”的动作。
3.让孩子学以致用,独立实践。
进餐就是孩子最好的实践机会。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就必须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做。刚开始做不好不要紧,家长应在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发掘他们的进步,多给予孩子鼓励的语言和眼神,让孩子树立起独立做事的信心。
4.营造良好的家庭进餐氛围,家长做孩子的良好表率。
愉快的家庭进餐氛围能吸引孩子围在餐桌旁和大家愉快进餐。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您要求孩子怎样做,您自己首先要做到,如:进餐不大声喧哗,不看电视,不到处走动„„等。当孩子进餐过程中失去了耐性,家长应及时向孩子提出新的要求或以激励的语言吸引孩子。如:“如果宝宝坚持坐好吃饭,而且吃得又饱又干净的话,吃完饭后爸爸、妈妈就教他玩一个好玩的新游戏”„„等。
有了家长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加上孩子自身的努力,相信孩子一定能做得很棒!
外出时,孩子不愿意自己走路,总让大人抱,怎么办?(朱海彬)外出时,孩子不愿意自己走路可能有如下原因:
1.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凡事包办代替的教养习惯。不少家长因担心孩子受苦、受累及安全问题,常以“孩子还小”为借口,剥夺了孩子自己锻炼的机会,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2.孩子的惰性,依赖性强。孩子平时习惯了让大人抱,自己走路怕辛苦。
3.孩子的胆怯心理。小班的孩子动作不协调,外出在陌生的环境总害怕摔跤,所以不肯自己走。
要让孩子学会自己走,其实不太难,下面介绍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
1.首先家长要改变“不放心”的教育心态,相信孩子的能力,多以“你能行”的鼓励性语言激励孩子,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养成自己行走的习惯。
2.设计趣味的游戏或情景引导孩子练习自己走。例如:家长和孩子念儿歌“小鸟自己飞,小鱼自己游,小狗自己跑。宝宝你会不会自己走呀?”,家长鼓励孩子也向小动物学习,当孩子做到了自己走,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
3.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心理。外出时和孩子一起观察路况,告诉孩子保障步行安全的方法:眼看路,靠右走。只有让孩子明白自己行走会有安全保障,孩子才会放心、放胆去做。4.日常生活坚持对孩子进行关心他人的教育。孩子走路时如果突然要抱,家长可以对孩子说:“爸爸、妈妈也很累,你愿意照顾我们吗?你拉着我们的手来走,行吗?”当孩子拉着大人的手坚持自己走的时候,要及时表扬:“宝宝拉着妈妈走,妈妈真的不累了,谢谢宝宝!”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关心他人的好品德,还让孩子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与成就感。
孩子学走路和学做事都一样,只要家长多创设让孩子独立锻炼的条件与机会,孩子将会发挥出无穷的潜力,家长们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哟!不信,大家都试一试!
怎样引导孩子站有站姿,坐有坐相?(沈杨梅)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的站姿和坐姿不正确,有歪头、弓背,下意识地做小动作,玩弄小物品;坐姿不雅观,弄得座仪椅乱响等不良现象。怎样纠正这些不良的习惯呢?引导孩子站有站姿,坐有坐相呢?
在中华民族礼仪要求中,“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是对一个人行为举止最基本的要求。良好的站姿会给人以表态美造型,是美好的人格亮相,是人格魅力的展示。良好的坐姿,它既体现形态美又体现了行为美。同时良好的站姿、坐姿给人以朝气蓬勃、精神饱满的感觉,也展现自己的气质和风范。
良好的个人礼仪行为并非与生俱来,不良的行为行为的纠正与培养也非一日之功。它是要靠后天不懈努力和精心教化才能逐渐形成的。
一、发挥家长的榜样与指导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引导、指点是孩子学习的直接途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首先加强自己的“站有站姿、坐有坐相”意识,并以自己规范的礼仪行为给孩子以榜样的作用。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些驼背、坐姿不雅观等,及时提醒改正。
二、渗透形象教育
家长可组织家庭成员设计各种场合有关站姿、坐姿的情景,如:公共汽车上不同的站姿、坐姿、让孩子参与评价,通过参与评价、练一练、做一做,让学生学会了标准的站姿和坐姿。
三、让孩子多练练、多做做
行为的变化,除了的主观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学习外,关键是坚持实践。
1.有点驼背的孩子,家长可与孩子一起每天背靠墙站两次,每次5分钟。站的时候,要争取后脑勺、肩、小腿肚、脚后跟五个部位都贴着墙壁。
2.八字脚比较严重的话,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和他比一比,看谁能踩着一条直线走得远。
3.女孩子学体操、学跳芭蕾舞,也是矫正体形的极好方法。多参加体育运动,也是非常有益的。
4.走在街上看到姿态很美的人,让孩子欣赏。或者让孩子欣赏武警叔叔表演军人的站姿、坐姿、走姿,有机会的话可让孩子和警叔叔一起练一练,做一做。
我们会讲有趣的故事向孩子说明一些做人的道理,孩子很有兴趣,但是听完故事以后,我们发现孩子的行为还是照旧,好像根本没理解我们所讲的道理,怎样把道理变成孩子的行为?(刘海娟)
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因为孩子容易对故事里面的人物情节感兴趣,当家长讲完故事后问“明白故事中的道理了吗?”孩子毫不犹豫的回答“明白了”,家长听了孩子的回答后,也认为孩子明白了,可在以后的生活中,孩子的行为还是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其实孩子没有把大人讲的道理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原因可能有:第一,道理过深,空洞,孩子没有实践的环境;第二,对孩子行为的指导缺乏坚持性和耐性;第三,小朋友自身就没有自我实现,自我内化的愿望。
家长遇到这些问题,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1.为孩子创设生活体验的情境。
幼儿的思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对于一些空洞,乏味的做人道理,孩子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大人们可以为孩子创设形象具体的生活环境,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一下:如现在的孩子都会出现不珍惜、挑食漏嘴巴的现象,家长就可讲《漏嘴巴的大公鸡》的故事来启迪孩子,故事讲完后,家长应带孩子下乡看看农民叔叔种植粮食的艰辛很劳累,让孩子们知道吃的食物是来之不易的。其实道理内化为行为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孩子“知”的过程的获得,不仅来自于家长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来自孩子自己的亲身体验。
2.与孩子一同表演、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孩子的心理世界是充满好奇新鲜的,在故事的讲解时家长可以根据故事的道理进行一些角色模仿游戏,可让孩子更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道理,通过模仿让孩子自身感受并获得直接经验,这可能更胜过于家长苦口婆心的讲空洞道理。
3.家长要在孩子的日常行为中应时常进行监督指导。
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的某一行为的要求只是在讲故事的时候提及,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却没能坚持继续的监督指导。当孩子出现良好行为时,大人应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在发现孩子不足时,应给予及时的纠正,并把他们的行为跟以往讲过的故事进行类比。
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孩子们就会把故事中的做人道理成自己的行为了。
我的孩子平时行为懒散,无论吃饭还是睡觉等方面都特别磨蹭,没有时间观念,应该怎么办?(卫洁芳)
造成孩子平时行为懒散,动作磨蹭的原因有很多:其一,可能是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孩子刚学做事的时候家长总认为孩子年龄小,由得他慢慢来,而忽略了对孩子时间观念的培养所至;其二,可能是家长过多的包办代替导致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较弱,动作不够协调所至;其三,成人的处事方式和态度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等。
下面介绍的方法,希望能让孩子养成做事敏捷、主动的习惯。
第一,严格规定孩子做事情的时间。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如:上学前要求孩子自己穿好衣服、鞋子,以及背好书包,家长就打开录音机放一首儿歌,规定孩子在儿歌结束前做好该做的事情,如果孩子做得好,家长就及时给予鼓励(可以奖励小红花或告诉老师在集体面前表扬他)。常此训练,孩子的做事速度一定能加快。
第二,家庭成员要有共识,“相信孩子自己一定能做到”。
孩子到了大班,应该有较好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必须有教育共识,解放孩子的手脚,创设更多锻炼的机会给孩子,常对孩子说:“相信你一定能行!”。孩子有家人的鼓励和支持,再加上不断的实践,协调能力一定越来越好。
第三,通过亲子游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孩子喜欢游戏,在玩中学,家长可跟孩子多玩竞争性的亲子游戏,如:下飞行棋看谁最快到达终点;你说我做、比一比谁最快等游戏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和动作的灵敏性。
第四,与孩子一起制定一日生活作息时间表,培养时间观念。
孩子大了,时间观念应该更强,家长可以尝试与孩子一起制定每天自己的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并定下具体内容和具体时间,指导孩子严格遵守。
第五,家长做孩子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身为家长,应该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自己要做到守时;做事情态度要认真,不能有得过且过的态度;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做到„„。有了家长的示范作用,相信孩子一定能“青出于蓝胜于蓝”。
老师反映我的孩子在园表现很出色,但是到家后他却完全变了一副样子,什么事都要依赖大人。这是为什么?(梁洁铃)
家长们常问这个问题:“孩子这么小就‘鬼精灵’,会察言观色,还懂得‘两面派’呢!你说这是在哪学的?”。其实,原因十分简单,就是 “园”和“家”的教育有明显的区别。
在园过集体生活,几十个孩子围着三个老师,孩子自然样样事情都要学着做,想依赖也不行;再者,有这么多同龄人一起对比,每个孩子都有好胜心,当然要表现好争取老师的表扬了。而孩子在家恰恰相反,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呵护、宠爱和过多的保护,深怕孩子失败,所以样样事情包办代替,孩子在家自然会养成一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习惯。
幼儿的独立能力并不只能依靠在幼儿园的培养教育,他们生活中更多的时间是呆在家里,家庭教育培养更是关键。希望以下做法对改善孩子依赖习惯有所帮助:
1.家长应把真爱还给孩子。
真爱不是溺爱。对孩子无原则的迁就是溺爱,它会造成孩子对成人的过分依赖,养成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惯。所以,家长要真爱孩子,就要担负起教育好孩子的责任,就要有理智地对待孩子,把爱和教育结合起来,把真爱还给孩子。
2.要信任孩子,“解放”他们的手和脚。
家里大人多,但不能个个都变成孩子的保姆或工人,其实任何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具备不同程度的接受能力,孩子完全有能力学做和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家长只要肯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头脑,让孩子获得更多锻炼独立性的机会,相信家长会发现孩子在长大。
3.保持家园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家长应加强与老师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尽量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在家也不能过于放纵孩子,应尽量按照幼儿园的作息常规和纪律要求约束孩子,并且要持之以恒,使孩子通过在家、在园的反复训练,把成人的要求内化成自觉行为。
4.善于运用“看得见”的精神鼓励。
给孩子的正面鼓励很重要,建议家长模仿幼儿园里老师的做法,细心地观察孩子的每个闪光点,进行表扬和奖励。“看得见”的鼓励形式更适合幼儿。比如:在墙角或冰箱、柜子侧面为孩子设立进步、表扬栏,当孩子有进步就能赢得小红花,持之以恒是个不错的激励法。
我的孩子刚上小班,但是我发现他总是刻意破坏小朋友的正常活动,如抢别人的书等,无法与小伙伴正常玩耍,我该怎么办?(杜洁明)
孩子刻意破坏小朋友的正常活动,如抢别人的书等,无法与小伙伴正常玩耍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孩子的自律性差,自控能力较弱,影响了孩子与别人交往,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孩子的语言发展比较慢,孩子在活动的时候,不懂得通过语言去表达自己的需求,进行交往;还有一点,也可能是孩子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想参与到活动中,但又不懂得应该怎样去处理。
家长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必着急,以下介绍几种方法,希望对你的孩子有所帮助。
一、家长的自我检查。
自己是否因为工作忙或者其他原因,忽略了对孩子的照顾,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的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否比同龄的孩子慢?语言发展是否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家长就算工作再忙,也要注意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多沟通,经常跟孩子说说话,谈谈心,了解孩子的需求,多给予孩子安全感,并让孩子知道你时刻在关注着他,爱护他,喜欢他。
二、从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开始,加强自控能力的培养。
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的观察,了解孩子最喜欢的东西,并多提供他喜欢的东西给他玩,来吸引他的专注力,让孩子逐渐形成较长时间地投入到其中一项活动中。
三、提高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多提供孩子与同伴一起活动玩耍的机会,让孩子认识到现在他想与别的孩子一起做游戏,游戏要讲求相互配合,而不是自己玩耍。在这个过程中,让他认识到并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与他完全一样。教会孩子与别人沟通、玩耍的方法。此外,要帮助孩子使用合适的语句描述自己的情感和渴望,避免孩子感到孤独。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要注意对孩子进行有关与人交往的语言训练,引导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交往文明用语,并在合适的场合中引导、鼓励孩子正确使用这些文明用语。当孩子学会了正确使用语言,收到良好的效果时,家长要给予孩子大力的鼓励。
如何教孩子在外进餐礼仪?(吴海琼)
良好的外出用餐礼仪主要是从平时的用餐中培养成的。但很多孩子外出吃饭时,孩子菜一上桌就抢,弄得满嘴满桌子都是,十分没礼貌、不雅。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千万不要当众指责、打骂孩子,因为这样不仅影响整个就餐气氛,更会让孩子产生反感情绪,不利于养成良好的就餐礼仪。
孩子外出用餐不雅,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家长在平常的就餐过程中没有重视对孩子这方面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带孩子外出用餐时,周围环境、客人、食物等跟孩子平常见的有所不同,孩子兴奋异常,表现也异常;
三、外出用餐时,家长一般都忙于和其他成人聊天,放任孩子一边自己玩耍,孩子在餐桌上想引起大人的注意,故意胡作非为;
四、孩子白天活动量小,老吃零食,以至于该吃正餐的时候就没有食欲了。
针对以上原因,以下提出几种有关培养外出就餐礼仪的建议,希望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外出就餐礼仪:
一、重视平常用餐礼仪的教育。在平常的用餐过程中,告诉孩子哪些是好的行为,哪些是不好的行为,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二、出去用餐之前告诉孩子用餐的地点、可能吃到的食物、和谁用餐等,避免孩子在餐桌上过度兴奋;同时也尽量不让孩子在餐前吃零食,并保证一定的运动量;
三、外出用餐时,家长别只顾和其他成人聊天,适当关注孩子,及时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也是餐桌上的重要人物;
四、每次在外用餐后及时总结,表扬孩子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比如,“宝宝今天真棒,你等客人都坐好、菜上齐了才夹菜,奖励一朵小红花!”对于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也要及时指出。
五、以游戏形式帮助孩子理解外出就餐礼仪。如可以和宝宝一起通过角色游戏表演不同的人物形象,从中教会孩子与人物身份相符的礼仪。
相信家长只要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多给与孩子正面的引导,孩子是可以养成良好的外出用餐习惯的。
视角一
什么样的礼物对孩子最有意义?(点评教师:朱海彬)爸爸、妈妈说
家长A:我认为送给孩子一样他喜欢,又可以学到知识的东西是最有意义的。类似课外书、小提琴、钢琴等。当然,前提一定要是孩子喜欢的。
家长B:假期送给孩子一期兴趣班课程。既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也可以帮孩子解闷。有同龄人一起学习比一个人呆在家里好多了,家长也放心,真是一举两得。
家长C:不同年龄的孩子对礼物有不同的要求。我的孩子读大班,而且特别喜欢玩具车、机械人,我会选择这些作为礼物,我认为能让孩子开心的礼物就好。家长D:送“乐高”益智玩具,孩子最喜欢,还可以锻炼智力。
家长E:送给大班的孩子一本关于幼小衔接的书最有意义,可以帮助他顺利过渡小学。家长F:我选择送一个小钱罐给大班的孩子,告诉他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理财。因为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缺乏勤俭节约的概念,从小培养很关键。
家长G:我会选择和孩子一起去玩作为礼物。我们工作忙,经常没空陪孩子,孩子最想的是一家人外出旅游,如果我把这次亲子旅游作为礼物,相信是最有意义的。
孩子说
孩子A:玩具。我最喜欢PSP游戏机。孩子B:我喜欢奥特曼。
孩子C:我喜欢麦当劳儿童套餐和玩具。孩子D:我喜欢车。(玩具车)
孩子E:我喜欢毛毛公仔。(毛毛玩具娃娃)孩子F:我喜欢枪,有水枪、手枪、机枪„„
孩子G:我想爸爸、妈妈送电脑给我,我喜欢玩电脑里面的游戏。
点评:什么样的礼物对孩子最有意义?(点评教师:朱海彬)常人的概念中 “礼物”应该是在不同的场合下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心意的东西。因此,礼物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作为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能让孩子开心、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礼物是最有意义的。而孩子的思想十分单纯:只要是我最喜欢的、最想得到的礼物就是最有意义的。
从我随访的家长和孩子中让我有如下深刻的感受: 感受一:可怜天下父母心
家长们用心良苦,连送礼物也有明确的目的性,时刻不忘怎样发展孩子的智力、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生活得开心愉快„„
感受二:童真无邪
孩子似乎对父母的用心良苦并不领情,一副快乐不知天下愁的姿态。由于我随访的都是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完全不愁吃不愁穿,所以他们的心思不约而同都用在了“玩”。从一个侧面我们也看到,中国的独生子女是多么的孤独,他们不得不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当着玩伴,所以送一个“玩伴”给他们真的很有意义。
如何正确看待礼物对孩子的意义呢?我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去看“礼物”:
一、礼物适合的对象
当我们要挑选礼物给孩子,首要考虑的是“受礼人”,因为一件不适合的礼物自然不具任何意义。为不同年龄、性别、个性的孩子选择的礼物当然也不一样。家长E、家长G就是针对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了幼小衔接的书籍和钱罐送给孩子。孩子E、孩子F选择的毛毛玩具和玩具枪礼物就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
二、礼物适宜的场合
不同时间、场合的礼物具有不同的意义。如:生日礼物、节日礼物、纪念礼物、奖励性礼物„„等。生日礼物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喜好而改变 ;节日礼物有特定的节日氛围为背景,如:儿童节、中秋节、圣诞节等;纪念礼物要能反映所纪念的内容,如:上学纪念礼物、旅游纪念礼物等;奖励性的礼物则更多的是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如:我克服了一项困难希望得到某件礼物作为奖励。因此,我们不能撇开特定的场合背景去分析这件礼物所具备的意义。
三、礼物发挥的作用
一件礼物到了受礼人手中如果只成为丢弃在一旁的废品,哪怕它再昂贵也失去任何意义。反之,如果一件廉价的礼物能带给孩子健康和快乐,让孩子爱不释手,那么这件礼物可以说是“超值”。
家长或许有疑问:“这不等于孩子喜欢什么就送什么吗?如果孩子喜欢的是无益的东西,成人该如何顺从呢?”
确实,孩子的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对礼物选择的局限性。成人绝不能盲从孩子的不当选择,而要靠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去感受礼物、接纳礼物。如:家长G送的亲子同乐礼物,就是要孩子用心去感受、去体会的礼物。亲子同乐带给孩子的难忘、快乐经历就是这样礼物发挥的最大作用。
四、礼物表达的心意
“礼轻情意重”所说的就是礼物表达的心意比任何东西都重要。我们要选择礼物给孩子首先要反问自己,我想对孩子表达怎样的心意,这件礼物能传递我的心意吗?例如:我想孩子玩得开心,玩得健康,玩得聪明,所以我选择送孩子一盒“乐高”益智积木。当然,礼物送到孩子手里后,它确实能达到我预期的目的,才算真正发挥了它的意义。
孩子的天真无邪让他们对“礼物”没有过份的要求,视角二
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点评教师:吴海琼)爸爸妈妈:我眼中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
星星妈妈说:我眼中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是带孩子去动物园,不仅让孩子开开心心玩一天,也可以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亲近动物,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多认识一些动物,学习一些动物方面的知识。
圆圆爸爸说:孩子快乐就是最有意义的,所以我打算带孩子吃顿好的,再陪孩子去游乐场玩上一天,孩子的愿望尽量去满足,让孩子开开心心的。
畅畅妈妈:我认为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是带孩子到书市和新华书店看看,给孩子买套书,买些益智的VCD,让孩子受益终生。
可可妈妈:我的孩子最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了,平常我不太敢给她吃,六一节我准备请她去大吃一顿,满足她的要求,过一个开心的六一节。
杰杰爸爸:我带孩子去爬山,既锻炼孩子的意志力,也促进我们亲子关系的发展,是一个有意义的六一节。
彤彤妈妈:挑一个有意义的片子,带孩子去看一部电影,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青青妈妈:我觉得有意义的六一节是带孩子去拍一套照片,给她的快乐童年留下美好回忆。孩子的心声:我过得最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
霆霆:我过得最有意思的六一节是爸爸妈妈带我去水上乐园玩,我们一家人都玩得很开心。
月月:六一节,不用上舞蹈课,可以在家看动画片,我觉得很开心。洋洋:去年六一节爸爸给我买了奥特曼,我好开心!
花花:我过得最开心的六一节是请几个小朋友回家,我们一起玩藏猫猫的游戏,很好玩。涟涟:我过得最有意思的六一节是去乡下奶奶家,我和爸爸一起摘桃子,钓鱼,太好玩了!
有意义的六一节点评(点评教师:吴海琼)
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学校、教师、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都忙着为孩子们筹备各种各样庆祝活动,想方设法让孩子们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儿童节究竟该如何过更有意义?结合以上孩子和爸爸妈妈的看法,笔者认为,使六一节有意义的方式很多,以下列举几种,爸爸妈妈们可以参考。
一、我的节日我做主
儿童节,顾名思义,就是儿童自己的节日。但在这一天,很多家长以自己的喜好去安排孩子的生活,总以为自己的安排能让孩子做一个快乐的儿童节,却没有想过孩子是不是真的愿意这样做。从上面家长和孩子们的心声来看,家长和孩子眼中有意义的六一节是不同的,很多孩子发出了“我的节日我做主”呼声。所以我们何不将六一节这个原本属于孩子的节日完全交给他们呢?让他们有充分的自主权去决定,去设计,而不是按着我们成人的思维定式去“越俎代庖”,让孩子成了“配角”。我们家长要做的,只是给孩子们建议和实现他们愿望的条件,当家长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没有那么多成人化,仪式化的色彩的时候,儿童节往往会让孩子得到更多的快乐,也会让自己对孩子的“安排”真正取得成功。而孩子,从自我安排的节日中,获得的远不只快乐,还有自理能力、自信心的培养。今日做节日的小主人,明日做生活的小主人,将来做国家的大主人,让生活更甜蜜,让国家更富强,让世界更美好,这才是国家的好儿童,爸妈的好孩子,相信“我的节日我做主”的六一节,意义非常。
二、家长积极参与,亲子同乐
因为平常工作的忙碌,家长觉得对孩子有所欠缺,所以每年到了孩子的节日,爸爸妈妈都在头脑里设计给孩子买什么礼物,再贵重也不在乎。而在孩子眼里,礼物固然重要,然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就是最好的礼物,这是很多孩子的心声。一个大班的孩子就说,我家里玩具很多,可爸妈太忙天天很晚回家,没人跟我玩。所以“六一”节很想和爸妈一起玩,特别想玩他们小时候的弄堂游戏,比如踢毽子、打弹珠、丢沙包,一定很带劲!所以,与其费劲心思给孩子买一个合意的礼物,不如把这一天献给孩子,陪着孩子疯,陪着孩子狂,亲子同乐。
家长可以陪着孩子逛公园、动物园,参观农庄,让孩子大口呼吸新鲜的空气,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奔跑,都是不错的选择。城市特有的环境,让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在闲暇时,只能和玩具、电视一起度过,而在孩子眼里,小动物们会说话,花草会点头,小溪会唱歌。节日带孩子体味、欣赏大自然,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陶冶孩子的情操,激发孩子热爱自然的情感意识,使孩子心胸开阔。在观察欣赏大自然的时候,孩子不仅可以从生命的轮回,四季的变化中增长知识,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还可以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探索能力,更重要的增进了亲子感情。
不外出在家陪着孩子下一盘棋,画一副画,做一个手工,相信也会让孩子有无限的惊喜。在孩子眼里,只要有爸爸妈妈陪,简简单单的一支笔,一张纸,一个毽子,甚至是一个瓶盖子,就是最好的玩具,自己做成的东西,也成了最好了玩具。爸爸妈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是他们创造力的源泉。六一节,何不给自己和孩子都放一天假,积极参与,亲子同乐!
三、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为了让孩子们过一个有意义的六一节,父母们的点子五花八门,但是大多数都是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为主,礼物、玩乐等。
在“六一”儿童节,家长可以引导和带领孩子做一件有实际意义的事情,这些留给孩子的将比礼物更加厚重更有意义。在这一天里,和孩子比赛谁能帮到更多的人。鼓励孩子扶,盲人过马路,给路边乞讨的老人零花钱,给福利院的孩子送上自己的心意,帮奶奶念故事,给爷爷捶腿等等,让自己的孩子知道尊重、照顾他人,从中体验到一种幸福、快乐。
总的说来,“有意义”这个词的意义广泛,让孩子开心、让孩子有所收获或是孩子做点事情,让别人有所收获,都是有意义的,爸爸妈妈应根据自己家庭、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提供选择合适的方式建议,让孩子节日年年有新感受,年年有新收获!
第二篇:家长必读
怪兽家长变形记
记者 从玉华 陈倩儿 《 中国青年报 》(2012年02月15日)
编者按:
不客气地说,华人世界的家庭教育,有时让人觉得像是进了动物园。前有虎妈、狼爸,最新又出了鹰爸——都是兽类或猛禽。这似乎不是一个“公理自在人心”的话题,而是“褒贬各有依据”。我们呈现怪兽家长的故事,希望能引发读者诸君,无论正反方,细加考量。
自从有了孩子,屈颖妍就辞掉香港《壹周刊》副总编的职务,当了全职妈妈。她怎么也没想到,对付3个孩子,比办好一本杂志要难得多。
她说,一到下午4点放学,她就和全香港的母亲一起,变成了“怪兽家长”,不过有的是大恐龙,有的是小恐龙罢了。
她眼里,香港的教育就是一场“人肉宴”,人人都想避席,却人人都要出席;人肉没人想吃,但人人都要吃,一口一口,由苦舌涩脸吃到成为习惯。屈颖妍说,觉得自己就是鲁迅笔下那个吃孩子的女人,伤口在冒血的就是自己的女儿们。
于是,她花半年时间写了《怪兽家长》一书。谁知数月就在香港再版了6次。如今这个对付三囡囡的“超人师奶”成了大名人,在全港各学校举办了几十场讲座。
香港也掀起一股反思“怪兽家长”的热潮。很多家长拿着这本书,照镜子般对照自己的行为,问“我今天是怪兽吗?”
“妈妈,为什么你不笑?”
屈颖妍说自己并不是一夜间“头上长角”成怪兽的。在大女儿上幼儿园阶段,她一直很快乐。她帮女儿选的是一家放羊式教育的幼儿园,母女都满意。当时有朋友警告她:“你惨了,这家幼儿园的孩子出来,是不识字的。”而朋友的5岁小孩已经会写“警察”了。
大女儿上小学一年级,她才意识到问题很严重。一年级的课堂,老师不讲乘法口诀,直接布置乘法作业。老师问:“谁不会背乘法口诀表?”只有她女儿和一个男孩举手。原来绝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在幼儿园或者课外补习班学过口诀表了。
在香港,补习班非常普遍,几乎每个孩子都在上。曾有机构做过调查,香港孩子放学后最高补习记录为5个小时。现在连幼儿园的3岁娃娃都上补习班。因为香港的幼儿园只上半天课,很多家长就报两个幼儿园,早上一所,下午一所,一所学普通话,另一所学英文。前一所幼儿园12点才放学,后一所下午1点就上学了。一些家长天天接送,小孩在车里换校服,吃东西。
“香港家长最害怕的不是孩子去援交,去吸毒,而是孩子有空闲。”有家长说。
港人把这种现象称作“催谷”,催着稻谷早早成熟的意思。
屈颖妍还惊讶地发现,身边的港妈港爹,在港孩上小学前,就打响了“持久战”、“货币战”。香港的很多小学是名牌中学的直属小学。有的家长不惜斥资数百万港元在名校附近置业;有的家长作好“两手准备”,报读多所小学,作为孩子未能电脑派位入心仪学校时最后的安全网。还有很多人为了孩子上名校,帮孩子报假地址,做假材料,他们一边教孩子要诚实,一边教孩子说谎应付学校的核查。“现在香港很流行这个,为了择校,不择手段。”
上小学如此,小升初更如此。甚至有的家长动了苦肉计、苦情戏。
一个父亲想女儿进某所名校,但女儿考不上。他四处打听,发现早几年有一个办法是行得通的,就是每天早上家长带着小孩站在学校门口,像秋菊打官司一样。他听说之前有家长连续这样站了两个礼拜,校长就忍不住站出来说,“好吧好吧,收你了!” 这家人就商量到底是爸爸还是妈妈带着孩子去好,最后觉得男人带着女儿场面更可怜,决定让爸爸去。他还跟屈颖妍说:“你不要把我的故事写出来,不然人人都学我,这招就没用了。”这个男人是一家报社的高管,统领一干人马,可他还是要带着女儿站在那里。
浸在“催谷”的潮流中,屈颖妍发现自己也慢慢变成了“疯婆子”。她感慨,带孩子,你的付出和收获是不成正比的。你很努力地叫她,把作业做好啦,她还是鬼画符;你努力了半小时,她还是只写出一个字——真的比上班还惨。直到有一天,她忍无可忍把大女儿的书包从三楼扔下去。
为了学业,亲子关系越来越差。有一次大女儿问:“妈妈,为什么你不笑的?”屈颖妍突然醒悟,原来自己真的不会笑了。
她成了“怪兽家长”。
她这才开始有系统地做研究,听很多讲座,看很多书,探讨为什么香港的小朋友没了童年,为什么只要你做了家长,就一定变怪兽。她还打算去读教育学位,她发现“家长教育”其实是一门课,还是硕士课程。
在不久前的一次讲座上,她问家长们:你最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台下很多家长说:“快点快点!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
美国《读者文摘》曾做过一次调查,访问了亚洲8个地区,3000个14~18岁的孩子,对父母的评价。结果香港父母的得分排名倒数第二,失分的最重要原因是“父母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
屈颖妍说,香港家长常常只会这样与孩子对话。女儿说:“乌龟死了„„”家长说:“你做作业了吗?”一位中学校长无奈地说,其实少当几分钟的怪兽没那么难,至少你可以把孩子的话有耐心地重复一遍:“哦,乌龟死了„„你做作业了吗?”
当今最难教的,是家长,不是学生
在调查中,屈颖妍发现老师越来越难当了。很多老师感慨:当今最难教的,是家长,不是学生。家长认为只要付了钱,全世界都要迁就自己。
有个体育老师称,现在的孩子都不愿意“坐在地上”,球场也好,礼堂也好,户外大草坪也好,你一声令下“原地坐下”,十有八九都没反应,孩子们慢慢腾腾、不情不愿,有的找废纸,有的分纸巾,小心翼翼地垫着屁股,勉勉强强地坐下来,就像怕沾狗屎一样。
“都是少爷和小公主,当妈的教他们,地上脏,千万坐不得!”老师没好气地说。
跟动物接触完要洗手,固然是应有的清洁态度,但凡事都在第一时间想到“干不干净”这个问题上去,也是香港家长的普遍育儿准则。摸完一只狗或是一只兔子,父母总是在耳边“洗手、洗手”地呢喃催促,只会混淆孩子的视听:我刚才是不是摸了一堆粪?还是一团细菌?
在老师们眼里,自己的职责越来越像保姆。有孩子绊倒了,流血了,家长可能会在第一时间找个律师告学校:“学校没有做好保护措施,墙体没有包软垫,要赔偿!”
有一次,屈颖妍到幼儿园接孩子,老师煞有介事地说,孩子大腿上被蚊子叮了两口,怕孩子药物过敏,没有涂药,但手上这个蚊肿,是早上来校之前就有的。屈颖妍惊讶极了,3个蚊子包,都要分清责任,显然,此类问题以前有家长投诉过。屈颖妍感慨,原来老师在教学以外,还要替每个孩子看好每一寸肌肤。
一个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放学后老师把他留在学校里做作业,结果家长却跑去教育管理局,投诉那个老师对小孩进行“人身禁锢”。
“现在的家长给孩子营造的成长氛围,太多漂白水了,无论是身体还是思想。”屈颖妍叹气。她还指出香港出现“非典一代”的教育问题。在“非典”时期,一些婴幼儿因为成长在家长过度保护的环境里,沙滩没去过,到公园能免则免,没消过毒的东西不能碰,家长只差替孩子们呼吸了„„于是,孩子对世界的感觉近乎于零。
磕磕绊绊的学步日子里不易察觉出端倪,随着年龄渐长,问题开始显现。不会走平衡木,不能攀爬,荡不了秋千„„父母一直认为是娇生惯养下的相关行为而已,直至幼儿园老师提议他们带孩子看医生,才惊觉孩子患上了“感觉统合失调症”,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障碍。后来发现,原来“非典”这年出生的很多香港孩子都患此症,有不同程度的行为病征。
屈颖妍说,瘟疫时期对初生婴孩的过度保护,竟诱发出另一种“行为瘟疫”来,这该是大家在喷洒消毒药水时始料不及的。
在她眼里,家长过度保护孩子的例子比比皆是。大街上,有的是5个大人带一个孩子出游,这样的盛况“像古代皇帝出巡,就差一辆马车几头象了”。
她还发现,家长们带孩子出门,总伴着超大的背包,各种准备一应俱全。甚至会有一把小剪刀,专用来剪肉剪菜。在妈妈们眼里,菜太长哽喉,肉太大窒息。小孩的乳牙,于是成了多余的,像盲肠。9岁的女孩还在吃剪碎的食物,这样的孩子,到了乳牙甩掉的年龄,牙还没发挥作用。
近年医生发现,这股剪食物潮的后遗症,就是港孩的颚骨发育比外国孩子慢,大牙的牙床比同龄外国孩子细小。
屈颖妍说,对于孩子,我们从来都是“舍不得”的,舍不得他们跌倒,舍不得他们受伤,舍不得他们失败,事事为孩子强出头。“每一步,我们都功利地计算周详。”在“金钟罩”下,我们圈养出了一个个没痂没疤的完璧孩子,也孕育出了一群群张牙舞爪的“怪兽家长”。如今,香港社会已发现“港孩”问题越来越严重,大伙又一窝蜂地去找出路。民间办起各种“自理能力班”,花1000元学扣钮扣、穿衣服、绑鞋带、洗碗„„甚至有人嘲笑,如果上课环境许可,还要教冲凉洗头,七八岁不会洗澡的孩子大有人在。
家长戏称,香港的孩子,“吃苦是要给钱的!”
最近,香港又兴起一些“兴趣班”,200元港币一堂课,帮着教孩子用简单电器,如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榨汁机之类的,还“加送”教授最基本的淘米煮饭和烧水。总之,孩子的一切都可以在各种补习班里“学会”。
有人形容“港孩”的特征为:自理能力低、EQ低、抗逆能力低。
“热门美剧《迷失(LOST)》如果放到香港来拍,两集就拍完了。”做讲座时,屈颖妍说,“第一集大家掉下飞机;第二集人人死光光。”现场一群小学家长,大多笑不出来。
一屋子证书,却没有一张是学做人的
在香港,对一个初来乍到者而言,寻找没有任何外形特征的“怪兽家长”并不难,只要下午4点准时出现在各学校门口,就能“一网打尽”了。
在屈颖妍眼里,校门前是个“是非地”,一切流言蜚语都在那里展开、蔓延。10来分钟里,等待孩子放学不是重点,互相打探成绩才是关键。
“你女儿这次考了第几?”
“第12名。”
“不是吧?你没有同她温习吗?你怎么做人家妈妈的„„”
“你女儿星期六有没有学剑桥英语?”
“没有。” “语法班呢?”
“没有。”
“奥数?”
“都没有,那她都学什么了?你怎么做人家妈妈的„„”
在校门前等放学,屈颖妍听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评语:“你怎么做人家妈妈的!”
正是在这样的“怪兽角斗场”,屈颖妍渐渐明白家长过度保护孩子的背后,其实是在保护证书,保护分数,保护孩子的所谓“竞争力”。
她断言,如果大学学位能用子女童年的眼泪换回来,香港家长绝对趋之若鹜。就像导演张坚庭所说:香港一幢大厦,大抵有八成家长是虎妈。
香港有整套法律来对抗虐待儿童的行为,“打打手板也要被拉去坐牢”是许多家长挂在嘴边的话。但在屈颖妍看来,香港的孩子从背起书包去学习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承受精神虐待。小学生像棵圣诞树一样,身上挂满各种培训课的书包,每天超过10个小时地不停学习。
香港教育评议会副主席、香港风采中学副校长何汉权曾说,在香港,大学本科(政府资助的大学)的入学率只有18%,精英教育一直是香港教育的主导。“精英教育一天不死,怪兽家长一日不灭。天下父母心,个个都有怪兽的脚印。”
在专家眼里,这些虎妈栽培孩子的“铁人计划”,培养了孩子的争胜心、必胜心,有时渐渐忘了一些胜负以外的心灵教导。接受“铁人计划”培训的孩子,看似样样懂,但原本最基本的生活和快乐的能力反而不懂。
在屈颖妍这个老记者看来,家长们该保护的不保护,不需要保护的却护得严严实实。
她举例子:一个老师强调上课一定要带琴谱,讲了许多次,仍有人当耳边风,于是老师规定,以后没带琴谱的不用上课,会立刻被赶走。有学生继续如是,老师唯有信守诺言,把他赶走。谁知道学生家长却跑来理论、投诉、大发脾气:“我付足了学费,你有什么权力赶我的孩子走?”
这个老师说,其实,那些父母应该多谢我才对,我们教琴之外也帮你教孩子啊,“可惜他们都不领情”。
屈颖妍感叹,这一代的孩子,懂得的技能很多,琴、棋、书、画、跆拳道、游泳„„样样皆能,一屋子证书,却没有一张是学做人的。
孩子小的时候,做家长的最关心的是“干不干净”;等孩子长大了,父母的关注便迅速转移到“有什么用”上面去。比如,参加童子军,有什么用?学跳舞,有没有份去比赛?卖旗(香港慈善机构募集善款的一个重要渠道),会不会有人给记优点?入校队,升中学时会不会加分?参加交流团,有没有证书拿?在学校做义工,有什么好处吗?
家长帮孩子算计每一步,每一分。一次期末考试中途,有学生发现试卷的题目有错,于是监考老师决定找全班唯一一个已经完成试卷的学生A,到同年级的教室里向其他几个班的老师通报。
A拒绝了,原因是他打算再检查一遍试卷。老师坚持让他去,他再搪塞,如此往返,A向老师拒绝了3次,结果还是悻悻然跑到各个教室去通报。
回来再检查试卷时,他发现了一个错误,却没有时间改了。回家后,A为那丢掉的几分闷闷不乐,妈妈问了原因,立即向学校投诉。家长的理据是:为什么是我儿子,为什么不是B或者C?
在家长的一贯想法里,吃亏的事谁都不想做。但家长认识不到,孩子少了那几分,又多了些什么。屈颖妍说,这些年,孩子们走得都比前人快,3岁已经学会上网,5岁便学会3种语言、4种乐器,7岁便懂得制作PowerPoint„„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却被遗忘了,或者应该说,是被牺牲掉了。
在她看来,许多家长为了保护孩子,而蒙蔽了是非与心灵。
不久前新闻说,香港康文署举办了一个阅读比赛,胜出的是一名小女孩,才5岁,一个暑假读了4277本书。屈颖妍说,大家其实都知道,这大概是家长帮孩子作假的结果,家长自己去图书馆借书,然后盖章签名,“证明”孩子都看过了。
屈颖妍还举例,有一次她女儿参加一个徽章设计大赛,女儿自己在一张纸上画,但另外一个胜出的小孩,居然把徽章设计图做成了Flash,用动画解释设计。后来那个小孩承认,Flash是他爸爸帮他做的。
“这怎么会是一个公平的比赛呢?但小孩子从小就习惯了这个。”屈颖妍说,现在很多家长,只要牵涉到比赛,因为要拿奖状、证书,那爸爸妈妈一定会尽力去帮忙。
不知不觉,孩子实际上成了家长手上用来炫耀光彩与成就的大钻戒,大家都要自己的孩子闪闪发光。有一所学校要同学扮演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的故事,可由于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演小矮人,最后校方只好改写了故事,将之变成“8个白雪公主”。
这让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屈颖妍想起《病梅馆记》。千个孩子,本该有千种个性,但今日人人都被修剪成一模一样的病梅盆景,好看、值钱,却不健康。
“你的卖点就是没有证书”
瘦弱的屈颖妍想跟香港教育抗争下去。在旁人看来,她也的确比一般人多了些资本。比如,她有3个女儿,有3块试验田。大女儿上小学时,这个自称很温柔的母亲变得越来越狂躁,一到下午4点,她准时变成“女巫”,她撕孩子的作业本,要求孩子成绩好。
可二女儿、小女儿上学时,她放松了很多。一次放学后,二女儿突然跟她说,“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屈颖妍说:“为什么?”孩子说,因为同学听写没得100分,回去妈妈都要打要骂的,但你却没有。
她深深地感觉到,香港教育病入膏肓,家长变怪兽,怪兽逼港孩,大家都浮沉在教育漩涡中,半死不活。她说,如果允许,她相信百分之百的港孩都会逃学。
菲律宾香港人质惨剧发生后,大女儿看到电视台记者访问痛失父母的孤儿时,感叹说:“他们真好啊,不用上学了。”屈颖妍瞪大了眼睛问:你说什么?难道你宁愿用父母双亡来换一个不上学的机会?
这深深地刺激了屈颖妍。她一直等待着一个群组——反畸形教育。可她没等到,家长们边骂边随大流。连屈颖妍自己也暗叫,自己也不过是人群里不甘心又不敢造反的“蚁民”。
她的朋友说:如果香港有人搞反教育制度的游行,人数肯定超过50万。
屈颖妍答:好吧,那就由你发起吧!
朋友问:为什么不是你?
屈颖妍明白了,大学都是顺民,只能消极地反抗。但其实她自己非常期待香港教育来一场革命,要的不是孙明扬(香港教育局局长),是孙中山,推倒一切,重头再来。
明知这不可能,她只能凭一个母亲微弱的力量做些无力的反抗。暑假,她四处带女儿去旅游,希望看到孩子们平时在学校里所没有的快乐。
她尝试用3种实验方式去处理很多教育问题。
第一个孩子摔倒的时候,她非常心疼:“哎呀惨了!我背你吧!” 第二个孩子摔倒,她学会了克制:“你怎么样,骨头没事吧?没事的话就试试自己能不能站起来走路?”
第三个孩子摔倒,她装作看不见,“我们爱她,但不一定要帮她走那一条路。”
她还从龙应台的文章里寻找启发。她说,龙应台书里一幅画面让她记忆深刻。一个毛毛雨天,母子俩在湖边散步,龙应台想为儿子打伞,儿子一闪一缩地推开。然后是又一幕画面,漫步中的妈妈给儿子指点风景,“看,那里多美„„”儿子的反应竟然是把母亲的手按下来,“我看到了,别指„„”
渐渐地,屈颖妍不再像紧张得张开每根刺的刺猬。她理解了,教育是一个松手的过程。
可手放得太松,现实的问题就会马上横冲直撞过来。大女儿小升中的时候,没什么证书和奖状,别人却有很多,什么朗诵比赛、绘画比赛、阅读比赛,甚至吃水果比赛的。事实上,为了迎合这些家长的需要,现在香港任何儿童活动都会颁发证书或奖状。一个简单的手工班都有证书,如果没有,结束的时候家长会直接投诉。
女儿当时很着急,说:“惨了,我没有什么证书。”屈颖妍鼓励她:“你的卖点就是没有证书。”
这位作家妈妈帮女儿做了一个很小的简历,放进了一些家里和学校里的相片,开头屈颖妍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教育是一场马拉松》。她说:“我的女儿现在不是跑第一,她在落后,但不等于到终点时,她不会跑第一。教育不应该放弃任何人,即使她真的跑到最后,我们也应该为她鼓掌。”
女儿自己也写了一篇,题目是《我没有证书》。她介绍了自己在小学参加排球队、参加红十字会的活动,她说尽管这些不能在分数上反映出来,但“这些在我心灵里,我希望将来你们可以看到成果”。不管怎样,女儿最后真的考上了心仪的学校。但在下午4点的“怪兽角斗场”,有家长口气酸酸地对屈颖妍说:“因为你是名人呗。”
孩子复仇
屈颖妍四处做演讲的时候,日本也正在进行一场对抗“怪兽家长”的教师保卫战。事实上,这个名词正源自日本。
东京市政府如今耗费1000万日元,出版手册,以教授老师应付“怪兽家长”的招数。
美国电影明星马特·达蒙也像屈颖妍一样,正努力给自己脱掉“怪兽家长”的帽子。他病得不轻,他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欲,连老婆都看不下去,昵称他为“红色警戒”。他们家的4个女儿连睡觉都不得安宁,达蒙常会去摸摸看她们有没呼吸。有一回实在管太多,还被女儿狠狠咬了一口,结果马特还骄傲地到处炫耀说:“齿痕是战利品!”
准确地说,在美国,大家更愿意将这种父母戏称为“直升机父母”。他们在学校、操场和课外活动地点转悠,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顶,与孩子紧紧绑在一起。
针对最近几年美国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度教育行为,很多人开始发动一场“慢教育、简单教育和散养教育”的变革。
大家都在讨论D·H·劳伦斯在1918年讲的一句话:“如何开始教育子女?第一原则是:不要管他。第二原则是:不要管他。第三原则是:不要管他。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开始。”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劳伦斯说起来容易,因为他自己没有孩子。
其实,就连屈颖妍也知道,自己还是个“半怪兽”,没有完全脱帽。
最近的一个下午,屈颖妍在香港风采中学面向近百位家长做讲座。讲座结束后,一位父亲站起来,意味深长地问:“屈小姐,你对你女儿的分数有什么要求呢?”屈颖妍回答:“我还是要求她们保持中等,她们的爸爸常常说,不是倒数就可以了,但我做不到。” 坐在记者身旁的风采中学校长何汉权偷笑着说:“她嘴上说要求中等,实际就是中上了。”
屈颖妍做不到完全放下。事实上,不久前,《清明上河图》来香港展出,她很想带孩子们去看,可那意味着,孩子看完后回家做作业会写到夜里12点多。为此她纠结了很久。
后来她还是带着女儿去看了,但回到家里又和女儿大吵一架,因为女儿困极了,不肯做作业。
屈颖妍想改变,但整个环境就是这样,她像是进了一条死胡同。
有很多人担心,为人父母者从他们的父母那儿中了毒,又把毒传给孩子,就这样一代代传下去,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撞车事故。怪兽家长的故事,会代代延续下去吗?
如今,澳门的一家图书中心用了一整列橱窗展示这本书,引起了很多澳门“怪兽家长”的共鸣。在中国内地,这本书也通过微博广为传播。
有家长给屈颖妍写信说:我们根本就把孩子当作掌上电子宠物,按一个键,要他吃就吃,要他拉就拉,我们从没想过孩子的感受。有家长称,《怪兽家长》像一剂凉茶,让家长在变身刑警狱卒快要把孩子“处决”的边缘,悬崖勒马。
还有人鼓励她:出这本书本身就是对教育最大的对抗,你不是“蚁民”,你干了老虎干的事儿,咬破了一方铁栅栏。
令她想不到的是,在内地,一本《斗妈大全》在网络上迅速蹿红,作者是两个北京的四年级小女孩,用漫画的形式记录了20余招“斗妈”招式。
如今屈颖妍出了《怪兽家长2》。鹅黄色的封面上,画着很多小猪,它们或作沉思状,或呼呼大睡。她给这本书取了一个副标题:孩子复仇记。
第三篇:家长必读
《家长必读》读后感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共同愿望,作为家长的我也不例外,总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按照自己认为好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没有认真考虑这样做是否正确。通过《家长必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是结合当前社会、教育、生活等各方面,编写的一本具有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强的家长学校教材,该书大量例举了生动的故事,教会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引导孩子学会自主学习,如何指导孩子学会交往,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
平时我们总是以为把孩子的生后起居照顾的很好,尽可能的让他安心之至的学习就够了,总是跟他说学习好对以后的好处,而自己却总是说大人有很多事要做,忽略了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责,给他做榜样,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在学习型的家庭中自觉地自主地学习。教育要从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开始,加强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了解,就是要懂得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心里想什么,平时主要做什么,交往的人是些怎样的人等。理解,就是不要忽视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在家庭中有他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而不能说“小孩子懂什么”。家中大事应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设家庭民主化,即让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权利和地位得到尊重。尊重儿童在家中的权利、地位,不是一味德宠爱娇惯孩子,置于“小皇帝”地位。对孩子百依百顺,不是尊重,是溺爱。教育要身教重于言教。在家庭中,孩子是在家长的影响和教育下,在认识周围的世界中成长的,家长对待人生、事业、生活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都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本人因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孩子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经常对爷爷奶奶的教育,充耳不闻,当耳边风,让人头疼。看过《家长必读》后让我学到一些教育方法: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师长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教育,消除他们的“敌意”,使他们愿意听从教导;三要给孩子以说话的权利,让他说原因,说理由,哪怕是不正确或不真实的;四要多一点宽容,教育之后,还会做错事,要给予改正的机会,要有耐心,要等待;五是教育孩子的语气要坚定,父母两人说话口径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漫不经心,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各唱各的调,这都不利于教育。这些都是以后我们必须注意的。
通过看《家长必读》,我知道了要教育孩子,自己要走到孩子的心里面,身教重于言传,尊重孩子的个性,给孩子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恶劣情绪,提高自己的耐心,让孩子感觉父母的爱,家的温暖,给孩子一些自主权,不给孩子过分的压力,让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成长。总之,在今后的育儿过程中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会细细去品味,去体会,从而取得更大的收获。很庆幸有《家长必读》这样一本好书给我们做指路明灯,并陪伴着我们年轻父母和孩子们一起快乐的成长!
第四篇:家长必读
家长必读——家庭教育名言
1.一束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赞许的点头,都可以传递真情的鼓舞,都能表达对孩子的夸奖。
2.带孩子去旅游,去爬山,去逛公园,去看电影,这都是夸奖孩子最适当的方式。
3.从长远利益考虑,让孩子从小适度地知道一点忧愁,品尝一点磨难,并非坏事,这对培养孩子的承受力和意志,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或许更有好处。
4.我们的教育是要把学生从听话的规范教育中拯救出来,恢复学生的自由思考的天性。
5.漫长的封建社会就是培养只会”听话”的顺民,才扼杀了中华民族中最具活力的创新精神。
6.让孩子享受在风吹雨淋中搏击的快乐,让孩子在生活的磨砺中不断地成长和成熟。
7.让孩子吃点苦,他会倍感生活的甘甜。
8.如果夫妻教子观点不一,会让孩子分不清正误,不利于他美好品德的培养。
9.“磨难”好比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钙,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10.培养孩子坚强乐观的心理品格,能为他们未来生活提供有力的支点。
11.要使孩子登上才智的高峰,争论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
12.对孩子将来负责的父母应该牢牢记住这个很重要的育儿原则——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积极性的最大打击。
13.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请给孩子留点面子。
14.对于稍年长的孩子,父母可以通过“悄悄话”的形式嘱咐他,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乐于接受这种“温和式”的教育方法。
15.对于稍懂事的孩子,可以给他一个眼神或某种暗示,保持暂时的沉默,常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6.成功的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深入了解,接受和尊重孩子,而不是揭孩子的短。
17.作为父母,必须设法赢得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
18.精神虐待是对孩子自尊、自信心全面的摧残。
19.父母良好的情感气息,家庭和睦的生活氛围,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环境基础。
20.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比让孩子自信更重要的了。
21.对孩子来说,家长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榜样,一个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英雄。
22.喜欢孩子,但不溺爱。
23.要带孩子冲破他生活的狭小圈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生命的蓬勃与快乐。有意识的让孩子体验一些非常态环境,如狂风暴雨,漫天飞雪,黎明朝日与月落黄昏,只要你有时间,自然,永远是孩子最好的书本!
24.赏识孩子一定有限度,惩罚孩子一定有分寸,并且需要有明确的操作方式。
25.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
26.在惩罚一个人时,最重要的是唤醒人的自尊自信:我是真正的人,优秀的人,错了应该受惩罚,接受惩罚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27、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
28、孩子都想得到尊重、赏识、掌声和认可。
29、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逼出来的。
第五篇:家长必读心得
《小学生家长必读》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四二一”式家庭的增多,孩子已成为每个家庭的唯一“宝贝”,家长除了在物质方面尽其所能地满足孩子需求外,已开始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然而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多家长走进了误区。做为一名六年级小学生的家长,我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也深有感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方法不得当,久而久之对孩子信心倍失,不知道自已的教育方法错在哪里,不知道如何去补救,不知道从何着手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读完《小学生家长必读》让我眼前一亮,在仔细认真的研读过程中,我不断地与自己的教育方法进行比对,发现自己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小学生家长必读》让我有更多的体会,为如何教育好孩子提供了方法,指明了方向。
1.我认为在教育孩子上家长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教育孩子应该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下的是“滴水穿石”的功夫;另外,不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定的过高,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当“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社会上需要的人才是方方面面的,不一定孩子就会在哪一行成人才。所以我觉得家长不要对孩子的人生做强迫式的规划,剥夺孩子人生的选择权。
2.我认为家庭环境非常重要,要营造一个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做父母的不要将自己的不愉快情绪带到家里,带到孩子面前影响孩子;家族成员之间要互敬互爱、团结一致、互相帮助、“身教”和“言
教”要一致;家庭环境要干净卫生、整齐清洁、舒适宜人,让孩子从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获得安全感和愉悦感;同时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庭生活,养成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3.要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懂得感恩。让孩子理解家长的艰辛,从感恩家长、爱家长做起,不能让孩子觉得感恩家长是一种强迫性劳动,让孩子从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把表达行为变为自觉自愿的行动。如给刚下班的父母递上一杯水、一个苹果或为父母按按背等,孩子只有爱家人,才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4.教育孩子做人要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诚实做人是最基本的道德,要说得到,做得到,答应别人的事尽力做到。承诺是严肃的,要分析可能产生的后果,再做出承诺。不随便承诺,在情况有变化时有及时说明,以求得谅解。
5.鼓励孩子主动交往,学会与人交流。交往能力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一种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驾驭生活、完善自我的能力。当孩子走向社会,面对的是激烈的人才竞争,面对的是残酷的优胜劣汰,而交往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前途命运。但交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值得家长重视。
6.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与人鱼不如教人渔,只有教会孩子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家长要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给孩子“减压”;注重孩子的身体发育,提供所需营养要全面充足;引导孩子养成有规律的
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眼,保持头脑清醒;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家长以身作则,创建学习型家庭。
《小学生家长必读》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有关家庭教育的基础知识,让家长们更新了家教观念,提高了家教能力,并掌握了好的家教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本书太好了,让我很受启发和教育,从现在起,我相信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它是我最好的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