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如何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
一、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的机会
培养学生敏锐、细致、全面、准确的观察能力,对科学这门学科来说,训练观察方法,养成观察习惯,都是十分重要的。要使学生乐于观察和勤于观察事物变化,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观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发端,我们应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生观察。
1、观察自然:
教师要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知识,增长知识,让学生亲自参与,耳闻目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体验置身其间的无限乐趣。如观察液体凝固、固体液化现象;观察动、植物过冬现象;观察天气的变化,下雪天观察雪花的形状;观察种子发芽过程等等。
2、观察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同时要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养成留心生活的好习惯。如在煮饭时,热气上升现象;太阳能热水器的原理等等。
3、观察荧屏:
荧屏是个特殊的窗口,学生通过电视、电脑窗口,能了解那些直接观察不能了解的知识,丰富生活,拓宽视野。
二、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读而且要会说,充分的表达能掌握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
1、表达活动设计:
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实验,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设计探究的过程,怎样利用现有的材料进行验证等等,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
2、表达见解:
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冷场现象,尤其是碰到疑难问题卡壳时,教师可组织多种形式(同桌的、四人小组、全班的、自由式)讨论,让每个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使他们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发表见解,提高表达能力。
3、表达想象:
结合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果实与种子》一课后,学生就提出,人要是也象种子那样伟大,那该有多好,从而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
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开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静思、独思,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1、在课题上思考:
课题往往是课文的题眼,当教学中一出现课题,教师就应让学生思考,看了课题你想学习什么,有什么问题,我们应怎样去解决?课一开始,学生的思路比较开阔,不受各种因素制约,发言会滔滔不绝,十分踊跃。
2、在求异点思考:
求异即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和方法,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它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教学《认识土壤》一课时,极大多数同学提出土壤能为植物作养料时,也有极少数学生提出土壤变成灰尘污染环境。这时教师如能抓住这一求异点,让学生讨论,思考、实验,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在疑难点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此,教师可让学生抓疑难点进行思考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学会提问题,学生能在疑难处自己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疑惑之处,本身就是一种好学、乐学、主动学习的体现,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如教学《植物的花》时,就有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的花都会结果?”
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
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让学生从做中学”的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会把他们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促使思维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加强观察实验: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基本特点。通过观察实验,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教材、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在教学中要尽最大努力,开展观察和实验活动。
2、参与制作: 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让学生按照课文的介绍制作一个模型和同类作品等,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如动手制作的风车、风筝,小木船、小飞机,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探究还发现了哪些秘密。如风筝的制作,要求具有体轻,保持平衡,放飞时适当倾斜等等。
3、饲养种植: 饲养种植活动能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为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材料。如饲养猫,能了解猫的食性,饲养中要注意卫生,气候和环境,使学生对猫作为动物这一概念的理解得更为深刻、完整。
五、开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表现的机会
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而小学生年龄小,好胜性强,更有自我表现的愿望,尤其是这种表现的成功而受到教师夸奖,学生更是乐在心头,喜上眉梢。因此,教师在课内外要让学生暴露自我,勇于表现自我,在表现中创新。
1、在竞争中表现:
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素质。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通过各种方式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如开展小制作、科技小论文、金点子等活动,使他们在竞争中取长补短,获得成功的机会。
2、在活动中表现:
小学生好动,喜欢到野外去。通过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还能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结合教学,在学校的农基地上,开展种植活动,如进行菜豆发芽试验活动,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树叶标本,开展收集种子活动,集商标展示活动等,这样做,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并有了更加充分的表现机会。
3、在结论中表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要硬性规定学生表达探究结果的方式,而要鼓励他们百花齐放,用他们自己熟悉的、力所能及的、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例如,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了鸟,最后让学生说说什么是鸟,实质就是要学生归纳、把握鸟的基本特征,表述他们在探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有的学生用口头表达,有的学生用书面表达,有的学生用图画表达,有的学生用实物模型„„,所有这些方式都应受到表扬。
六、开放学生的教材,提供凭借的机会
叶老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如把教材看成“唯一”,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的科学教学应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学生的教材,开放学生的课堂,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教学观,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读书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堂教学与火热的校外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
1、向课外活动延伸:
科学课应不受课堂束缚,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阅读科技书籍和报刊,观看科教影片。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植物园种植活动,进行红领巾气象观测,设立科普画廊,对最新的科技成果进行展示,如克隆、超导技术、磁悬浮列车、“神舟”号宇宙飞船等等。
2、向校外世界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教师要开放教材,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校外生活。教师要带学生进行参观访问,开阔视野;组织调查考察,了解实情;踏青游览,丰富知识,还可跟随家长外出旅游。
七、开放学生的时间,提供探究的机会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化时间让学生对某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会的机会”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要因人施教,开放教学时间,让学生有深究的机会。
1、课时时间不限:
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如果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那探究活动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为此,因教学需要,一节课可以提前,也可以延时,有必要可以是更长时间。
2、实验室等开放时间不限: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求知欲较强的学生,在其它时间也可去实验室做实验;去计算机房浏览信息、搜寻信息;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这样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
3、评价时间次数不限:
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创新意识,评价可以一次或多次来完成。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成功与失败是同时存在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即使失败了,学生也接受了一次教训。在评价时,应允许学生来第二次第三次或更多次,直到成功。这样做能鼓舞学生的勇气,树立探究的信心,坚定学生探究成功的决心。“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句话也许可以作为当下科学新课程教学中的种种现象对我们科学教师的普遍冲击的概括。如果人云亦云,生搬硬套教学理论,同时缺乏对科学教育目标、过程与方法的深刻理解,只会让自己的思考埋没在教育思潮的风起云涌中而迷失自我。应对这种冲击,迫切需要我们教师加强自己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聚焦课堂,有选择地恰当运用教学手段,以寻找到科学教育的理想道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实验课初探 单位:平昌县南风小学姓名:杨淑华时间:
2015年5月4日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定州市东阜才小学
王爱欣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定州市东阜才小学
王爱欣
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的基础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担负着儿童科技创新的启蒙重任。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予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学获得知识,大胆自主探求和应用知识。教师怎样有意识地与学生同玩同乐,学中玩、玩中学,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探究科学的方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科学教学课,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通过巧设悬念,引导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继而转化为探究兴趣。如:在《让灯泡亮起来》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构造,看看电池夹、小灯泡电线是怎样安装的,接着指导学生合作连接线路,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初步感受到不用手按住灯泡就亮起来了的兴趣,进而要学生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2个、3个……灯泡灯座、电池盒连起来让更多灯泡亮起来呢?现在让我们合作连起来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情绪高涨,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观察,教给探究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给方法,而关键是从指导观察入手。由于少年儿童受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等局限,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比较明显,而知识的选择性较差。他们只注意表面现象,而不能仔细地,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结合观察的具体内容,给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重点观察什么?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应先准备鼓、橡皮筋、塑料尺等能发声的物体,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出:它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但发出声音时都会振动。进而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教好科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理解、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一任重道远的艰巨之路,教师应站在世纪的高度,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就能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教育之路。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
小学写科学日记的行动与研究
诸城市明诚学校---韩炳善
一、研究的问题
由于小学科学作业平时很少,有些学生上课很活跃但是科学成绩不理想,既是老师下了很大的气力,但是效果也不好,我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学过不加强复习,而且还认为科学是副科,重视不够造成的,学生只是上课听讲,完成课堂作业,而课下不思考、不复习,有些学生课堂上能听懂或学会很多知识,但时间一长有些学生对很多问题就弄不明白了,成绩越来越低,我认为要解决让学生学好这个问题,老师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尤其是科学的复习方法——写好科学日志。
二、分析
新课程改革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被动的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所以利用科学日志培养学生认真复习的科学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我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三、解决方案
(一)给学生留下反思的时间
每节课都留下5—10分钟让学生对照“科学日志”思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是当时给与学生指导,每节课都预留时间,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同程度的学生以不同的速度,按照自己的方法回顾、分析、归纳和总结,渐渐的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结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反思,可能在语言、内容、条理等方面不那么尽善尽美,但从 长远的效果分析,确实比较理想的,因为学生已将所学的知识內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学生小组(4人)讨论交流
课上或课下,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进行讨论交流,大多小组选择下午正式上课前的十分钟。由于课下要交流,学生更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自我反思更加积极认真,在交流中,学生必须把自己的想法以某种形式(直观或者非直观的,口头或书面的,普通语言或科学语言的)表达出来,只有专心学习了,认真思考了在小组交流中才有话可说。在小组交流中,学生分享受自己或他人的想法,在这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就是科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科学学习变成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形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学生在交流中,通过口头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得学生更充分的思考自己的想法。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人必须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学习,在交往中发展。可是竞争是激烈的,学生之间妒忌、焦虑等不良心理时常发生,为此,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个性,形成健康的合作经关系。
(三)小组合作完成科学日志
小组合作完成科学日志,轮流由一名学生填写科学日志,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也为各小组营造了竞争的环境。小组交流上升为文字,对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又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科学日志载着他们参与科学的思考、认识和经验教训,是他们领悟教学内容的思维结果,小组合作的形成完成科学日志,减少了教师回收科学日志的数目,减轻了作业量,同时科学日志中所体现的问题,可以更具代表性。
(四)利用科学日志进行章节复习
在章节复习时,教师先要求学生根据以前写的科学日志,梳理所学内容,然后思考以前留下问题现在是否真正解决了。最后要求学生对照科学日志反思这段时间所学的知识,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仅引导学生整理纵向的知识结构,而且引导学生整理横向的知识结构。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使知识系统化,从而克服了思维的凌乱状态。对学生的科学日志,要进行评价,在这里,评价不是简单的打分或给出等级,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擅长学习的领域,鼓励学生同时帮助他们的发现还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为了下一阶段的学习设定名目标,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效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成就的自豪感,另一目的是促使学生们对科学学习更大的投入,这表现在学习科学的努力程度,坚持性和个人目标的提高。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固然重要,但解
决以后的反思与评价同样给予重视。
四、结果与反思
通过写科学日志,学生学会了复习的方法,通过新旧知识做出概括,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知识间的迁移,科学日志是学生切实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运用自如,触类旁通,促使正迁移的发生,这种学习方法,促使学生重组知识结构。通过科学日志,大多科学生主动认识领悟所学的内容,体会并总结出解题方法和科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已掌握了某一知识后,就会引起对科学的情感和爱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激励、强化教育等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勤奋踏实的思维品质。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如何在课堂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情景创设引起学生兴趣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情境创设的方法有许多,比如用实验创设情境、用科技史设置故事情境、联系旧知识创设情境、利用游戏创设情境、利用想象构思情境等等。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
二、“电化”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此外,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由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一个小课件,开始是小朋友烧开水的生活情景动画录像,当放到“盛满水”和“烧时茶壶溢水“等几个情节时,在“茶壶溢水”的画面的小朋友头脑上出现一个个的“?”,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先得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论后,再出示一段课件,“铁路工人筑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填进沥青”……出示问题,为什么修路时每隔一段都要开一道裂缝?架线路为什么不要扯的太紧,在得出结论后,再出示课件通过不开裂缝路面与开裂路面的热胀冷缩情况和线路紧与距离对比动画演示,进一步明确问题原因所在,启发了学生思维,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评价”让学生天天都在进步成长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中常善用评价激励语如:“××同学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熟练地做一遍!”“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还有,“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我知道你能行!”“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意,老师特欣赏你这点!”“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等。
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这点我在教学中已颇受至深。我还结合实际,进行了“两会两能”评价法。就是上课时会听,会看,能说,能做。学生在科学课学习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自评,自己认为做到了,就可以到课代表那儿要求加一颗星,当然也要结合学生互评。学期结束前,教师可根据组长统计的情况,满15颗星以上可以得“优”,10颗到15颗可以得“良”,5颗到10颗可以得“中”,这就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一切工作完全可以让学生来操作,既方便,又真实。也有这样的例外,这事实表明,“课改”后教师们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从实践看,实行这种激励性评价,学生心中就会始终涌动一种精神力量,谁也不会自甘落后。
我们不光希望小学生能了解较多的科学知识,我们还要他们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方面有所进步,我们力争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认真细致、追求新知、与人合作、严谨踏实、勤奋努力、热情自信、有高度责任感、尊重事实和证据、求异求新等优秀品质,为他们以后的幸福人生和快乐生活奠基。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让小学科学教学充满活力
我们都知道,新的课程标准对于科学学科有着明确的要求,强调科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阵地,是师生学习、讨论、交流、合作的最佳场所。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下面我就将我的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求共勉。
1.大胆质疑 激发探究热情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提问能力尤显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铁钉生锈了”时,我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铁锈,再让学生比较没有生锈和生锈的铁制品的不同,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我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为什么商店里完好包装的铁钉没生锈?”“瓷盆为什么瓷掉了就会生锈?”……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2.主动参与 注重探究过程
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这就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科学课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我让每个同学先找出周围出现的各种声音,再让学生想办法使一只保鲜袋发出声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想出了不少方法让那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亦激发了学生想主动探求声音产生的原因在哪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科学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如果能认真地思考、讨论,将会加深理解,活跃思维,师生将在这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感到欢愉,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3.注重实验 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特别要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科学规律。如在教学“电磁铁”时,我首先提出课题,让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电磁铁?然后让学生和老师
一起做一个电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你想用什么方法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提出了这样一些猜想:与电池节数有关;与导线粗细有关;与绕线圈数有关等等。然后我适时让大家针对自己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并作好观察,记录好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很显然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课外拓展 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认识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主体意识得以体现,创新意识得以唤醒,情感意识、科学态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实践能力得以锻造。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