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上学路上》有感
观《上学路上》有感
学
校:温水镇中学
作
者:苏烈荣 班
级:八年级(5)班
指导老师:张苗利 前几周,我看了一部电影——《上学路上》。直到现在那部电影中的片段在我的脑海中时时闪现。
它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伟争取上学的机会,自己挣钱,奔波四里只为攒那20多元钱的学费的故事。
在西北的大沙漠里,沙漠一望无垠,尘土飞扬,天气炎热。我清楚地记得那部电影中的片段。小女孩为攒钱想尽了各种办法。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卖鸡蛋,她每天蹲在鸡舍里看鸡下蛋,然后收回藏在家里,最后,攒了几十个去集市上卖,飞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有人来问,结果被霸道的街人踩坏了鸡蛋,只赔了十多元钱。我看的清清楚楚,那是个阴谋,那是那个买鸡蛋的和街人合伙起来骗小女孩的。可怜的她就是这点愿望都没有实现,她只想攒钱上学。
愚昧无知的妈妈不想让她上学,便给她找婆家了,而与他遇见的那个男孩也只有十几岁,他们便一起玩,女孩看见了一支笔,便用1、7元买下了那支笔。她原本是想把那支笔卖给老师,可以攒些钱,结果丢了,被别人捡了去。她去要,那个女孩却说没有捡到,她就没有拿回那支笔。
经过她不懈的努力,她拿回了那支笔,卖给了老师,有了5元钱,可才10多快,还是不够,在农贸市场上,他遇见了上次的男孩,一个艺人做中间人,说小羊羔只要她养到比原来多一个拳头,就可以买了,钱一人一半。可两个弟弟的顽皮,最后她只得了5元钱,原来的那些钱也没有了。
于是她就坐车到远方去打工,上车时一连几次都没有挤上,终于有一次,她挤上了车,她如愿以偿去远方打工。
开学的第一天,她按时赶到了学校,那时,她已经是大汗淋漓,气喘得上气不接下气,她张开了手掌,手里有已经被汗浸湿了的十多元钱。
她攒够了钱,她可以上学了。
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多么安逸,不用为上学去打工赚学费,只管安心学习,而有的同学还打起了辍学的念头。
与她相比,我们有些人是多么的可悲,她为上学而努力,而有的同学却为辍学而努力。
与她相比,我们的生活多么安逸,因而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用知识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永不言弃的毅力; 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坚韧不拨的精神;
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她与命去抗争的力量,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坚持不懈,努力地学习,用“她”作为我们的榜样。
第二篇:观上学路上有感
观《上学路上》有感
二十四块八„„成就了一个女孩的梦想。
《上学路上》主要说的是在我国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农村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名叫王燕,本剧说的是她的求学经历。她明知道上学对女生来说是一无是处的,但是她求知若渴,仍然不放弃上学。
王燕用了自己的一个暑假赚足了二十四块八的学杂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上了学。她的学费来之不易„„她去集市上卖家里舍不得吃的鸡蛋,却被路人肆意践踏;她去卖笔,却又把笔丢失了;她去卖羊,可是山地被封,无处放羊,找不到买家,结果只卖了一些钱;最后,她只好去很远的地方摘枸杞。摘一千克枸杞可以挣到四角钱,挣够二十四元八角的工钱就要摘六十二千克枸杞。开学那天,她气喘吁吁的跑到学校,把几张汗水打湿的钱拿到老师的面前,说:“二十四块八,我挣够了!”
看了这片电影让我很感动,贫困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怜悯和同情,王燕身上的闪光点很值得我去思考和学习。她敢于面对困难和失败,还有她的勤劳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到西北虽然穷,但人活得快乐充满希望。让我们向王燕学习,走在上学路上,体会奋斗的失败和成功;走在上学路上,感受童年的希望和阳光。现在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里,有崭新的书桌,有崭新的课本,有崭新的文具。可她有什么呢?即使她什么都没有,可她上学的决心没有丝毫的动摇。所以同学们!抓紧每分每秒,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珍惜我们良好的环境条件,努力学习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我们的父母老师,只有更加努力才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望!
王燕的求学史,是我们很多同学都没有遇到过的。我们的条件显然可以承担得起学费,但是她,一个贫穷的小女孩,虽然没有良好的条件,但是有一颗求知的心。她宁愿在炽热的夏天去挣钱,也不愿意像三花一样嫁人。她没有钱,但是我们有;她珍惜上学,但是很多同学都不像她一样珍惜!
看完这部电影,王燕的身影围绕在我的脑海里,使我知道在偏远的山村里还有没钱上学的孩子。今年我上初一还从没有为学费而担心。也不知道爸爸妈妈为我操了多少心。现在我才明白我把饭剩在碗里时为什么爸爸妈妈总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和王燕比起来我的生活是多么好的呀,我和王燕比起来我有什么里有不好好上学呢? 我要像王燕那样自强自立吃苦耐劳。好好学习王燕那永不服输的精神。
七(10)张镭
第三篇:观上学路上有感
学校教育心理学作业
观《上学路上》有感
姓名:张旭栋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学号:1212408077
观《上学路上》有感
电影《上学路上》以西北高原的黄土坡上一所学校放暑假要大家到下学期交学杂费为背景展开。它讲述了王燕为交学杂费,自己暑假赚钱的辛路历程。影片观完后,我不禁为王燕身上那种对学习的热情所感染,为他身上那种坚毅的品质所折服。但透过影片,我更为那里的教育现状感到担忧。
故事开始时,王燕和三花两个人物角色展现在我们面前,她们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花家境比较困难,在学习上,成绩不是那么突出,她选择了过早的辍学嫁人。而王燕呢,得知她母亲为了让两个弟弟上学,就对王燕说,不让她上学了,除非自己赚钱。她没有要放弃,她没选择走三花姐选择的那条路,她决定利用暑假时间,自己挣学杂费。在那时,大人们想挣点钱都难,才上小学五年级的王燕又能干什么呢?她走在路上思索着。王燕想到了家里的鸡蛋,她背着父母,偷偷卖了家里的鸡蛋,又卖了因相亲而认识的小男孩的钢笔,租了相亲小男孩的羊羔来养,想尽办法,吃了不少苦头,终于挣了一些钱。她得知去枸杞园帮人采枸杞挣钱能比较迅速的挣到钱,她选择去了,终于在开学那天挣到了学费。从她的坎坷经历中,我们看到了她的智慧,更看出她的那份执著,勇敢。影片中,也无意识的流露出她乐于学习,想去学习的愿望,这可能也是她坚持下来的动机。看三花,她在辍学后也想留一支笔作为纪念,可见她仍有学习的欲望,她仍想去学习,但时代已不允许她那么做。
我们不妨将视角转向那群放羊的孩子。他们似乎在做着不合他们年龄的事情。他们年纪不大却辍学为家里赚钱。放羊可能成为了他们一生的职业。记得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记者到西部去采访一个放羊的孩子。记者问:“你现在放羊,为了什么?”答:“为了赚钱。”记者问:“那赚了钱呢?”答:“娶媳妇生娃。”记者问:“生娃干吗?”答:“为了赚钱”。记者重复着问着一个这样的问题,男孩子也是给出同样的答案。这似乎令人吃惊。这样一个可怕的循环在他们脑海中产生了。在他们眼里,放羊也许是件幸福的事情,但我们同时也为他们难过。可能就这样一个思维,他们几代人都被禁锢在这片土地上。因为他们不懂得思考,不去发展,这也许是教育失败的一个缩影。试想,他们的后代还在他们的教育观点下想走,能摆脱现状吗?
透过影片,我们看到影片中的孩子是比较聪明的,其中有这么一段,王燕为赚学杂费,买羔羊。有一位老大也做了中间商,他们对这一个一学就会,知道怎么处理了。如果他们不接受教育,那对他们的损失就不可估量了。
我们可以拿他们和城里的孩子做一比较。城里的孩子衣食无忧,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享受着优质的教学资源。而在影片中那些地方,信息闭塞,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对孩子而言可有可无,他们想只要会简单计数就行了。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不公平产生就不足为奇了。
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国家在2007年出台了免费师范生政策,其中的目的之一就是培
养一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终身从教,确保教育公平。首批免费师范生即将毕业,将奔赴全国各地从事教育事业。这或许能从教育上减小地域差异,为更多孩子提供给好的教学资源。作为一名师范生,一名准教师,我们的人生价值在哪里?面对就业我们何去何从?或许我们心中都会有所衡量。我想我们应该向优秀校友冯志远、马宪华那样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让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偏远的方的孩子。
《上学路上》,它没有炫丽的场面,没华丽的辞藻,它拥有的只是朴实、简单,但其中揭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思考,尤其是我们免费师范生。
第四篇:观爸爸上学有感
观<< 爸爸上学>>有感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背着爸爸上学的故事,你们是不是感到好奇?是不是想问为什么要背着自己的爸爸上学?现在让我来告诉你们。
主人公石娃家境很贫困,因为父亲只能供一个人上学,所以爸爸就用铜勺当转盘,指到谁谁就去上学,结果是石娃上学,姐姐辍学。石娃上学后,努力学习。在一次奥林匹克化学比赛中取得了一等奖,并且还考上了师范学校。
正当邻居们为这个不幸的家庭高兴时,偏偏石娃的爸爸在这时中风了,这该怎么办?石娃左右为难。石娃想如果我去上学,那半身不遂的父亲又让谁照顾呢?可如果在这照顾父亲,石娃又不想荒废学业。但经过石娃的再三考虑,他决定在家照顾父亲。留在家呢,自己没有学上,这么多年的汗水白流了,他多么想上学啊!但是他不能丢下爸爸,不能让年迈的爸爸再受苦了,况且“养儿为防老”啊,我已经长大了,应该承担起照顾爸爸的责任。于是就决定放弃学业。爸爸知道了,不想拖累儿子,就乘石娃熟睡时投井自尽。石娃惊醒了,他毫不犹豫地跳下去把父亲救上来了。他在尽孝和求学的两难情况下作出了惊人的决定:背着爸爸去上学。
看到这,我被石娃的决定深深感动了。因为石娃是多么爱读书啊!可为了父亲却放弃了。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看着电影,我好几次被感动了,眼睛湿润了。
转眼间,石娃也毕业了。他很争气,考上了县城的师范大学。就这样,他用自己瘦小的身体背起爸爸,跨过黄河,踏进了师范大学的大门。
看了之后,影片里的情景时刻环绕在我的脑海中,让人难以忘怀,背着爸爸上学是石娃的责任,是他一颗孝心,他要照顾爸爸,他要尽孝道。就像当年爸爸一样,他背着石娃过黄河,教育石娃勇敢地面对困难,面对生活,这是他爸爸的责任。责任,是印在你身上的印章,让你时时记得自己的责任。
看了这个影片,我觉得我们有点生在福中不知福。石娃的生活那么苦,要上学,还要照顾爸爸。而我们,父母为我们准备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吃好的住好的,什么都答应我们,而我们却不好好学习,还对父母这不满、那不满,或者对着父母大发脾气,甚至与父母顶嘴。我觉得我们很不应该。我们以后应当努力学习,孝敬父母,向石娃学习。
第五篇:观《走路上学》有感
观《走路上学》有感
今天,我观看了由学校组织的《走路上学》这部电影,看完后我深有感触。
故事发生在美丽的怒江边上。姐姐娜香,弟弟瓦娃。学校在江对面,为了能上学,姐姐每天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溜索过江,因为通往学校既没有路,也没有桥。看着姐姐能天天上学,弟弟瓦娃羡慕不已,但妈妈一定要爸爸回来带他溜索才放心。可爸爸在外打工总也不回来。于是瓦娃就偷偷溜索过江,来到了日思夜想的学校,偷听了老师讲课。
时值冬天,聂老师却发现孩子们都穿着拖鞋甚至光着脚上课,课堂上满是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操场上是一片欢歌笑语。聂老师为孩子们的脚细心地量了尺寸,给每个孩子都买了双雨鞋。瓦娃偷偷溜索过江,妈妈知道后大怒,最后他以姐姐的红雨鞋作为不去溜索的交换条件――他实在太爱那雨鞋了,睡觉时都抱在怀里,梦里都露着笑容。
娜香在给家里买盐的时候,看到了一双适合瓦娃穿的鞋。很便宜,才十六块五。可是她的手上只剩下找回的一块钱,她认真地看了看那鞋子,最后把鞋轻轻放了回去。正巧聂老师看到这一幕,她把鞋子买下来,让娜香送给弟弟。兴高采烈的娜香,带着满心欢喜急着溜索回家,溜索到一半时,鞋子从书包里掉了出来,娜香一急,伸手去抓,人却从溜索上翻下来,掉进滚滚怒江。。
瓦娃因为姐姐的离去遭受重大打击,从此后再不说一句话。当聂老师给他上课时,要看看他的画。瓦娃无声地带着老师来到一处房梁前。那是一座美丽的桥,桥下是滔滔的江水,桥上是姐弟两个,手拉着手,快乐地去上学。。这是瓦娃的梦,能走路上学,不再溜索。可是姐姐再也看不到弟弟的画。
这部电影,让人感动的事太多太多。看到瓦娃抱着红雨鞋来到江边给姐姐时,用袖子擦着姐姐的脚,把鞋子套在姐姐脚上;看到娜香穿着新鞋子来到学校,再把鞋子脱下来爱惜地放到一边时;看到瓦娃一个人坐在屋顶上,寂寞地放着风筝时;看到新桥落成时,孩子们站在桥上笑成一片时;看到瓦娃手举风筝,在桥上大叫着“姐姐”迎风向前跑时;瓦娃的一家,是不幸的,娜香为了得到彼岸的知识,了解彼岸的世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终于建起了爱心桥,桥这边的孩子们可以走路上学了,再不用溜索了。多么希望,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桥,通过这些桥,让那些仍处在贫困边缘的孩子们获得知识。也多么希望有很多很多的心灵之桥,把我们和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让我们与他们一起,获得心灵的慰籍。能够上学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啊,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