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讲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的任务
第三讲 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的任务
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已经经历了两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过程:一是夺取全国政权,开创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二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应该懂得党为什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终目标?为什么说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学习,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信念。
第一节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我们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我们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自己奋斗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实现这一社会制度,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对于如何实现最理想的社会,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人进行过孜孜不倦的追求。例如,19世纪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等人,就曾提出过种种社会主义的方案。但是,由于他们不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致使他们的方案都成为不符合实际而难以实现的空想。对于他们的学说,人们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他们学说中的合理成分,摒弃了不切实际的空想,根据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人类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作出了科学的预测,从而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按其成熟程度,可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通常分别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作了这样的概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5一306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他著作中也曾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过论述。”综合他们的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社会成员将尽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劳动和工作,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消除了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着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第四,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将消失。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学知识、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新人。
第六,国家消亡。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物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以上这些特征,尽管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大致轮廓,但它已经向我们表明: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把实 现这样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仅代表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最高利益,而且表明了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说明共产党人的理想是最崇高的理想,是最值得为之奋斗和引以为自豪的理想。
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不仅仅因为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理想社会,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正是在这个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由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并由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把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使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谓生产社会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从个人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生产过程从分散的个人行动变为许多人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社会行动;产品也从个人劳动成果变成大家共同创造的社会成果。社会化生产的这种性质,不能容忍生产资料和产品私人占有,它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和社会支配,对生产实行统一的社会管理,并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社会化劳动的成果。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劳而获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这样就产生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目的又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这样,资本家总是在自己的企业中尽量加强管理,以打败竞争对手,攫取更多的利润。这就造成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竞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使社会生产的正常比例遭到破坏,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与这个过程相适应,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日益加重,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极少数大资 本家手里,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依靠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根本解决,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使社会更好地组织生产,更加有效地发挥计划和市场的作用,以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经过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巨大进步,最终将过渡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仅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也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所证明。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理论到实践,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从一个被反动派称之为游荡在欧洲的“幽灵”,发展成为遍及全世界、对人类命运起决定作用而为资本主义所惧怕的一支伟大的力量。当前,虽然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但这丝毫没有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仍然在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巍然屹立,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胜利,给世界广大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以巨大的鼓舞。不管在今后的历史进程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会遇到什么错综复杂的情况,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在全世界最终实现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正如列宁所说,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共产党人的理想并不是无根据的幻想,而是有科学根据的、一定能够实现的理想。共产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同志,都要牢固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并且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澄清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各种模糊认识。有些同志认为,共产主义好是好,只是离我们太遥远了,把它作为理想来奋斗没有现实意义。
我们认为,对共产主义的含义要有科学的理解。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还是一种运动。实际上,共产主义的实践活动就在我们身边。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由低级到高级向前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和目的。共产主义运动,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就我们中国来说,我们已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进 行革命斗争,推翻了反动统治,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无数革命先烈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正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当前,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工作,也就是为共产主义大厦添砖加瓦。也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有的同志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这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的确有了迅速发展,社会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劳资矛盾也趋于缓和。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生产力方面来看,本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新型材料、光导、核能、航天技术、生物、海洋工程为内容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影响最大的一次科技革命,其范围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程度,都超过前两次科技革命。由于种种原因,这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科技革命的结果使这些国家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从生产关系方面看,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其成果的广泛应用,带来生产力更高程度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在全社会范围内更加集中,要求建立更大规模的企业和从总体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要求社会从各方面提供现代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各种基础设施。因此,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调整了生产关系,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转变。资产阶级政府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担负起干预调节经济运行的职能,国家干预调节下的市场机制成为普遍形式。例如,美国称为现代市场经济,法国称为有计划调节的市场经济,德国称为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称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等,但实质都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由于国家干预调节的加强,使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有所缓和,这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但是必须看到,这种新的运行机制,仍然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无法克服的矛盾,即: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中,从总体上看,经济决策是分散进行的,不存在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调节的经济基础和条件。国家干 预调节的范围、程度、效应都局限于生产资料由私人资本占有这一不可逾越的范围内,因而其功能是很有限的。因为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不可能是全社会利益的代表,当国家干预调节措施与私人垄断资本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家最终还是屈从和服务于垄断资本。这种运行机制的矛盾,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同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个基本矛盾的反映。
由于资本主义依然存在这些固有矛盾,它并没有摆脱危机。战后依然发生了四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即1957-1958年、1973_1975年、1979-1982年和1990-1993年,特别是以后几次危机,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生产波动频繁,工人失业和企业破产数量均创战后最高记录。美国失业人数在40年代平均每年为270万人,到 1982年失业人数超过了1000万人。1996年,仍然有近700万人失业。1994年以来,欧洲共同体15国平均失业率一直徘徊在11%左右,社会上存在着1800万人的失业大军。企业开工率50年代最高达到95.5%,80年代最高只达79%。战后经济危机还表现为“滞胀”的新现象,即: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长期存在。在“滞胀”环境下,国家运用干预手段面临两难的选择。因为,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扩大国家支出;而要抑制通货膨胀,又必须紧缩银根,这就使经济增长和稳定价格水平两种目标不可能同时存在。1983年以后,西方国家经济大体是低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3%左右。进入9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势头普遍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上述情况表明,资本主义经济从初期的自由竞争到现在的国家垄断和由政府干预调节市场,直至国际调节的尝试,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其固有的矛盾。只有打破制度界限,才能根本解决。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9页)尽管资本主义灭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或迟或早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还有的同志提出,我国搞市场经济,也有计划,资本主义搞市场经济,也有计划,这不是一样吗?这种看法是一种误解。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把经济调节手段或资源配置方式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直接等同起来,认为运用 市场机制就是发展资本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就只能搞计划经济。这种片面的错误认识,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长期以来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也必须看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制度框架内建立和运行的,它们必然要受该经济制度性质的制约。计划和市场虽然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的环境却是大不相同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占有,整个社会原本相互联系的各生产企业和部门被分割开来,处于无政府竞争的状态之中。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相互竞争的无政府状态有所缓和,但是从根本上说,在那里不存在计划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调控作用的条件,虽然也有计划手段,但不可能实行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有计划调节,因为这同私有制在本质上是相抵触的。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调节,只是一种补充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通过市场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通过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制度上,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不是为某些集团或个人谋私利,而是以为全体人民服务为宗旨。这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处理整体与局部利益、长期与近期利益的关系上,在处理计划与市场、微观放活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上,以及在刺激经济效率和实现社会公正的关系等方面,就能够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有效,做得更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也将会呈现较多的自觉性和计划性。尽管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还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但终究会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创造更高的生产力。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有些同志由此而怀疑社会主义到底还有没有生命力,社会主义的旗帜究竟还能打多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历史地、本质地加以分析。只有不被眼前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问题的实质,从而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古人说得好:“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第一,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就是社会主义发展和壮大的历史。
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年来,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还是作为一种运动,或是作为一种制度,虽然经历了多次的跌宕起伏,但从总的趋势看,仍然是由弱到强、由较小范围到更广范围地发展着。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它只是诸多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流派。在社会实践中,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发展成为浩荡的社会主义运动。1847年,当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形共产主义者同盟创立时,只有400余人;到1864年第一国际时,已经拥有40万会员;到20世纪初,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政党已有28个,拥有300多万党员。在法国还一度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虽然巴黎公社只存在72天,但却证明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可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修正主义思潮泛滥,给科学社会主义带来了第一次危机。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正确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对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的著名论断。这一理论,不但证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而且阐明了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斗争的特殊规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列宁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用于俄国具体实践,进行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社会主义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在十月革命的激励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在世界各地蓬勃开展,无产阶级政党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和发展起来。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各国共产党领导本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积极进行革命斗争。到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先后有十几个国家夺取了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无产阶级没有取得政权的国家,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也蓬勃发展,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热烈追求。到80年代,由共产党、工人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15个。在第三世界新独立的近100个国家中,也有许多自称奉行社会主义或宣布以社会主义为目标。这也说明社会主义是很有号召力的。
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由于种种原因,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社会主义前途失去了信心,走上了背弃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些国家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没有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他们在经济上搞私有化,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在政治上搞多党制,实行资产阶级政治;在意识形态上搞自由化,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共产党自身也改变了性质,自动或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丧失了执政地位。从这些国家的沉痛教训中可以看出,如果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就必然会丧失已经取得的革命政权和其他成果,失去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机会,甚至连国家的主权和统一也保不住。
我们党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公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二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据统计,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1979-2001年为9.3%,1991-1994年达到12.2%。1995年提前五年完成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6万亿元,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储蓄超过8万亿元。人民的生活质量有 了较大改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由建国前的35岁提高到2001年的71.40岁。
这样的发展速度,堪称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雄辩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蓬勃生机和兴旺发达,也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近,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沃尔劳森撰文指出:“中国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他国家花费200年才能取得的,而且有许多国家至今尚未取得。”西方一些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士不无道理地说,只要占世界人口
1/5的中国的社会主义阵地不丢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有希望,社会主义就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
第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呢?它与强大的生命力又有什么必然联系呢?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首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最革命、最活跃、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生产力。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向前发展。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力量,就是进步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有生命力的力量;反之,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力量,就是落后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走向衰亡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之前的各个社会制度,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当它们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由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变为阻碍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私有制,建立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因而能够解放生产力,能够以资本主义所没有的速度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还在于,由于它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因而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能够自觉地、不断地调整和改革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和方面,从而解决与生产力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其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又一本质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利益是建立在对广大人民剥削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剥削制度下,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极端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少数资本家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尽管生活水平也有提高,但与少数资本家简直无法相比。据统计,现在美国人口中1/5最富的人占有国民财富的76%,另外4/5的人只占有国民财富的24%,其中1/5最穷的人只占有国民财富的0.2%。在法国,占人口10%的富人拥有国民财富的55%,而在下层,穷人的行列正在日趋扩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在美国,贫富之间不平等居西方国家之首,其严重程度甚至比牙买加、斯里兰卡、埃塞俄比亚等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塞梁尔森在他所著的《经济学》一书中讲道:“如果我们把美国人的经济收入比做用孩子们玩的积木做成的一个‘金字塔’,每一层积木代表1000元的差距,那么,这座积木做成的‘金字塔’,将会比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还要高得多。坦率地说,我们大部分人,按照我们的经济收入全在离地面仅一码的最底层。”这种人剥削人、两极分化的制度,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最不平等、最不合理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坚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上述两个本质特征,分别表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社会主义能够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且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理所当然,它是具有伟大生命力的社会制度,是得到亿万人民衷心拥护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必须懂得,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是在曲折和反复中前进的。如果只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优越性,而不同时认清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就很容易造成误解,似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战胜资本主义很快就能实现。这样,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使自己陷于迷惘,以致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其实,那种“速胜论”的观点,是既不现实也不科学的,它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和社会的发展规律。首先,从社会发展规律看,任何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要经历一个长期 的历史过程,其间必然要经过激烈的复辟与反复辟的反复斗争。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用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反复和斗争。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也非一帆风顺,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英国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朝进行了长达一百三十多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也经过三次封建王朝复辟,用了八十六年,资产阶级政权才稳定了局面。从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出现,到1871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经过二百二十多年的较量,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才成为定局。即使这样,至今某些国家仍然存在着封建制度。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更替,尚且需要经历如此漫长的历史过程,新生的但还稚嫩的社会主义要同已高度发展和成熟的资本主义进行较量与斗争,并要取得彻底胜利,最终实现消灭剥削制度和解放全人类,那就必然更加复杂和艰巨,必然要经受多方面的挑战和严酷考验,这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看,生产关系的变革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现在,资本主义生产在停滞和腐朽的总趋势下,仍然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可能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只有当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无法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资本主义才会灭亡。当然,这也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首先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加强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更需要用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创造了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再次,从新生事物成长的规律看,曲折和反复总是不可避免的。凡新生事物,都不可能一产生就十全十美,只有在发展中才能逐步自我完善。这就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试验。在这一过程中,有成功,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挫折与失败,从而出现曲折和反复。社会主义事业同一切新生事物的成长一样,也是螺旋型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遇到过几次大的挫折。如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反动势力一面残酷镇压、迫害无产阶级,一面对第一国际和社会主义思想大肆攻击,加上巴枯宁分子的破坏,第一国际 宣布解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第二国际内部机会主义泛滥,导致国际工人运动的分裂;50年代中期,一些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脱离本国的实际,照搬苏联模式,带来许多弊端,脱离了群众,社会主义威信下降,出现了像“匈牙利事件”那样有大量群众参加的反政府活动,在许多国家还出现了反对社会主义的思潮;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原苏联、东欧剧变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危机,是自共产主义运动诞生以来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一次挫折。
从我们党的历史看,革命的发展也经历过多次曲折和反复。在民主革命时期,既有右倾投降主义带来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挫折,也有“左”倾盲动主义指导下搞“中心城市”暴动带来的挫折,特别是1931至1934年“左”倾机会主义的统治,使革命事业出现了在白区损失百分之百、苏区损失百分之九十五的挫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8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搞“大跃进”、刮“共产风”,使我国经济遭到很大损失。1966至1976年,又由于长期“左”的思想发展,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浩劫。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和反复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曲折和反复:一是不可轻视,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尽最大努力将曲折和反复带来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二是不要惊慌失措,不能一遇到曲折和挫折就动摇社会主义信念,而要把曲折和反复看作是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历史已经证明,正是在每一次挫折之后,人们才会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努力探索,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开辟更加宽广的道路,从而使之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前进。巴黎公社失败后没几年,便出现了以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纷纷成立为标志的社会主义运动高潮;第二国际破产后,代之而起的是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的诞生和第三国际的发展;50年代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挫折,带来了各社会主义国家陆续出现的改革。同样可以相信,社会主义经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大挫折,将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共产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同志,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坚定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第二节 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为了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党必须根据当前所处历史阶段的社会特点,科学地提出这一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战略任务。要求入党的同志,应当明确我们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战略目标,并以实际行动模范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实现党的基本纲领和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不发达阶段。这一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呢?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决定的。我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从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一百多年间,经过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多次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唯一的出路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也正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落后的小生产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经过四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当前的情况是,一方面,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了相当发展。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这种情况说明,我们今天仍然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明确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正确认识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十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二,就是因为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实际出发。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社会全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和重大突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也是我们深入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钥匙。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根本立足点,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以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概括并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的任务、总的方针、总的政策。它集中反映了党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表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它概括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主要经验,是当代中国发展必须遵循的根本路线。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1956年党的八大曾正确地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但是由于我们当时对国内和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有偏差,偏离了八大的路线,犯了“左”的错误,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很大损失。这个教训是极为深刻的。诚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由于国内因素和国际影响,阶级矛盾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 下还有可能激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中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百年不动摇,这是我们几十年来的一条根本的历史经验。我们要牢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只有生产力真正发展了,才能使人民富裕幸福,使国家繁荣富强,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奠定基础。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的政治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我们的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前进。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动摇了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时,四项基本原则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广泛的人民民主为基础,又为人民民主的充分发展提供有效的形式;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注意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重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总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我们实行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是又一次伟大的革命。改革的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充分显示出来。开放包括对外对内的全面开放,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近代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必须继承和发展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更多更好地利用外来资金、人才和技术,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加快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伟大事业,没有固定、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应当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实践中不断地开创新路,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它们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之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都要把握好这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坚持反对僵化和自由化这两种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表现主要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甚至制造**。“左” 的表现主要是否定改革开放,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甚至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和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要探索和开辟新的道路,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观念,阻力也主要来自“左”。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吸取历史上的教训,既要警惕右,更要注意防止“左”,自觉地完整地坚持两个基本点,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前面加上“富强”、“民主”、“文明”三个概念呢?这是由中国国情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所决定的。加上这三个概念,就突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有的性质,使这一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得到更加清晰、完整的表述。
首先,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本来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由于我国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少人尚未摆脱贫穷的状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摆脱贫困,使国家富强起来,这个目标就显得更为突出和迫切。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从1958年到1978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党的基本路线的表述,体现了邓小平同志这一重要思想。
其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突出表现。因此,以安定团结为前提,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邓小平同志曾精辟地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这个重要结论,准确地表述了民主政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没有真正的民主政治,就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也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这几年,我国的民主政治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也要看到,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缺乏民主传统,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不仅十分重要和紧迫,而且非常艰难。民主政治是个发展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只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发展。
再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3.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既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1980年初,邓小平同志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说:“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7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状况的好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讲节约、比贡献的精神少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观念淡薄了,盲目攀比和一味追求高消费的现象多了。在一些地方和一部分人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滋长蔓延;在一部分干部中,挥霍浪费、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构私舞弊等腐败现象在发展。如果这些丑恶现象得不到有效制止,社会风气败坏,那不仅经济建设搞不上去,中华民族也不可能兴旺发达。我国目前正处于实现现代化的创业阶段,需要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因此,一定要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提倡崇尚节约的社会风气,大力弘扬我们民族的伟大创业精神,使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64个字的精神,真正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勤俭办一切事业,把主要精力和资金用到扩大再生产上 来,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不断奋发进取。
必须明确,坚持自力更生和实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我们引进国外的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目的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建设本领和能力,决不是依赖外国,更不是花钱买一个现代化。即使是引进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尽快加以消化和改造,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否则,我们将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因此,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以自力更生为前提的,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们既不能用自力更生来排斥对外开放,也不能因为实行对外开放就放弃自力更生。正确的态度是用自力更生精神来搞好对外开放,通过对外开放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党的基本路线关系到我们事业的全局和根本,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是制定其他一切具体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都把党的基本路线载入党章,这不仅为维护党的基本路线的权威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了有力保证,而且为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提供了最重要的准则。每个共产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的国情,总结党领导革命斗争近二十年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在党的七大上,他又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作了进一步阐述,正式提出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在总结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为全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局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这对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向前推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相当艰巨,工程十分浩大,必须经过长期的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党在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各种条件的基础上,从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一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也已实现。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世纪之交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步奋斗目标进一步具体化。这就是:到下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纪之初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上,我们党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 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得到全面落实,人民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党在新世纪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人民的愿望,鼓舞人心。
“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明确了使我国脐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时间表。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一战略目标并非高不可攀,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同时又是一个积极的目标,宏伟的设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它必将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宏伟目标而奋发图强,艰苦创业。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不单纯是一个经济指标问题,还具有更为深刻的政治意义。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根本就在于它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更加迅速地发展,使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明确标示了这种提高的水平和幅度。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过程用了二百多年的时间,如果我们从1956年算起到下世纪中叶,用一百年时间基本达到上述目标,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有力的证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说,到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 224、225页)
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必须抓住机遇,力争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命运和地位。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世界经济发展 浪潮涌动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发展慢了都会在国际大环境中变得越来越落后。而落后就会被动,许多事情就难办,甚至要挨打、受欺侮。社会主义要想在经济上进而在政治上战胜资本主义,首先就要在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方面超过资本主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快的发展速度。我们反对和平演变,固然要靠政治斗争,但最有说服力、最终解决问题的,是要尽快把经济搞上去,增强综合国力,使全体人民都过上富裕日子。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脚的根基。当前,我国既面临挑战,更面临大发展的极好机遇。第一,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我们所处的亚太地区正在成为世界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活力最旺盛的地区,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新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一轮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大量剩余资金正在寻求新的投资市场。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第二,从国内条件看,建国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已经形成可观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来源,亿万人民的创造活力进一步发挥出来。第三,更重要的是,我们党确立起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这些都是今天拥有而过去不曾或不完全具备的条件。机遇是客观的,又是稍纵即逝的。能不能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关系到“三步走”战略目标能不能实现,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也丢失过某些机遇。错过发展机遇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以史为鉴,要有时代紧迫感,抓住机遇;要有历史的责任感,珍惜机遇;要有科学的态度,用好机遇,更大胆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全国经济尽快搞上去。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指出:要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为完成党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显示出巨大优越性。
总之,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任务繁重而又艰巨。每个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同志,都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把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同努力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结合起来。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明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使我们达到最高理想的道路更加清晰,积极投身于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就是实实在在地实践党的最高理想。如果不积极为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不准备付出自己的辛勤劳动以至必要的自我牺牲,那就是空谈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 276页)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来鞭策自己,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做一个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第二篇:第三讲 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任务
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任务
第一节 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一)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我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已经经历了两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过程:一是夺取全国政权,开创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二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应该懂得党为什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终目标?为什么说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学习,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信念。
我们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我们党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自己奋斗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实现这一社会制度,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
一、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对于如何实现最理想的社会,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人进行过孜孜不倦的追求。例如,19世纪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等人,就曾提出过种种社会主义的方案。但是,由于他们不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致使他们的方案都成为不符index1.shtm以实现的空想。对于他们的学说,人们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他们学说中的合理成分,摒弃了不切实际的空想,根据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人类的理想社会棗共产主义,作出了科学的预测,从而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按其成熟程度,可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通常分别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作了这样的概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棗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5-306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他著作中也曾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过论述。综合他们的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社会成员将尽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劳动和工作,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消除了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着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第四,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学知识、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新人。
第六,国家消亡。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物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以上这些特征,尽管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大致轮廓,但它已经向我们表明: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把实现这样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仅代表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最高利益,而且表明了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说明共产党人的理想是最崇高的理想,是最值得为之奋斗和引以为自豪的理想。
二、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
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不仅仅因为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理想社会,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正是在这个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由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并由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把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使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谓生产社会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从个人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生产过程从分散的个人行动变为许多人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社会行动;产品也从个人劳动成果变成大家共同创造的社会成果。社会化生产的这种性质,不能容忍生产资料和产品私人占有,它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和社会支配;对生产实行统一的社会管理,并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社会化劳动的成果。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劳而获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这样就产生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目的又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这样,资本家总是在自己的企业中尽量加强管理,以打败竞争对手,攫取更多的利润。这就造成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竞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使社会生产的正常比例遭到破坏,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与这个过程相适应,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日益加重,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极少数大资本家手里,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依靠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根本解决,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使社会更好地组织生产,更加有效地发挥计划和市场的作用,以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经过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巨大进步,最终将过渡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仅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也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所证明。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理论到实践,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从一个被反动派称之为游荡在欧洲的“幽灵”,发展成为遍及全世界、对人类命运起决定作用而为资本主义所惧伯的一支伟大的力量。当前,虽然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但这丝毫没有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仍然在12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巍然屹立,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胜利,给世界广大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以巨大的鼓舞。不管在今后的历史进程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会遇到什么错综复杂的情况,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在全世界最终实现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正如列宁所说,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共产党人的理想并不是无根据的幻想,而是有科学根据的、一定能够实现的理想。共产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同志,都要牢固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并且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澄清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各种模糊认识。
有些同志认为,共产主义好是好,只是离我们太遥远了,把它作为理想来奋斗没有现实意义。
我们认为,对共产主义的含义要有科学的理解。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还是一种运动。实际上,共产主义的实践活动就在我们身边。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由低级到高级向前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和目的。共产主义运动,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就我们中国来说,我们已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进行革命斗争,推翻了反动统治,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无数革命先烈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正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当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工作,也就是为共产主义大厦添砖加瓦。也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有的同志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这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的确有了迅速发展,社会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劳资矛盾也趋于缓和。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生产力方面来看,本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新型材料、光导、核能、航天技术、生物、海洋工程为内容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影响最大的一次科技革命,其范围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程度,都超过前两次科技革命。由于种种原因,这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科技革命的结果使这些国家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从生产关系方面看,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其成果的广泛应用,带来生产力更高程度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在全社会范围内更加集中,要求建立更大规模的企业和从总体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要求社会从各方面提供现代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各种基础设施。因此,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调整了生产关系,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转变。资产阶级政府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担负起干预调节经济运行的职能,国家干预调节下的市场机制成为普遍形式。例如,美国称为现代市场经济,法国称为有计划调节的市场经济,德国称为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称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等,但实质都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由于国家干预调节的加强,使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有所缓和,这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但是必须看到,这种新的运行机制,仍然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无法克服的矛盾,即: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中,从总体上看,经济决策是分散进行的,不存在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调节的经济基础和条件。国家干预调节的范围、程度、效应都局限于生产资料由私人资本占有这一不可逾越的范围内,因而其功能是很有限的。因为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不可能是全社会利益的代表,当国家干预调节措施与私人垄断资本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家最终还是屈从和服务于垄断资本。这种运行机制的矛盾,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同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个基本矛盾的反映。
由于资本主义依然存在这些固有矛盾,它并没有摆脱危机。战后依然发生了四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即1957一1958年、1973一1975年、1979一1982年和1990一1993年,特别是以后几次危机,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生产波动频繁,工人失业和企业破产数量均创战后最高记录。美国失业人数在40年代平均每年为270万人,到1983年失业人数超过了1000万人。1996年,仍然有近700万人失业。1994年以来,欧洲共同体15国平均失业率一直徘徊在11%左右,社会上存在着1800万人的失业大军。企业开工率50年代最高达到95.5%,80年代最高只达79%。战后经济危机还表现为“滞胀”的新现象,即: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长期存在。在“滞胀”环境下,国家运用干预手段面临两难的选择。因为,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扩大国家支出;而要抑制通货膨胀,又必须紧缩银根,这就使经济增长和稳定价格水平两种目标不可能同时存在。1983年以后,西方国家经济大体是低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3%左右。进入9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势头普遍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上述情况表明,资本主义经济从初期的自由竞争到现在的国家垄断和由政府干预调节市场,直至国际调节的尝试,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其固有的矛盾。只有打破制度界限,才能根本解决。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9页)尽管资本主义灭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或迟或早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还有的同志提出,我国搞市场经济,也有计划,资本主义搞市场经济,也有计划,这不是一样吗?这种看法是一种误解。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把经济调节手段或资源配置方式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直接等同起来,认为运用市场机制就是发展资本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就只能搞计划经济。这种片面的错误认识,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长期以来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也必须看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制度框架内建立和运行的,它们必然要受该经济制度性质的制约。计划和市场虽然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的环境却是大不相同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占有,整个社会原本相互联系的各生产企业和部门被分割开来,处于无政府竞争的状态之中。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相互竞争的无政府状态有所缓和,但是从根本上说,在那里不存在计划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调控作用的条件,虽然也有计划手段,但不可能实行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有计划调节,因为这同私有制在本质上是相抵触的。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调节,只是一种补充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通过市场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通过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制度上,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不是为某些集团或个人谋私利,而是以为全体人民服务为宗旨。这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处理整体与局部利益、长期与近期利益的关系上,在处理计划与市场、微观放活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上,以及在刺激经济效率和实现社会公正的关系等方面,就能够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有效,做得更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也将会呈现较多的自觉性和计划性。尽管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还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但终究会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创造更高的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有些同志由此而怀疑社会主义到底还有没有生命力,社会主义的旗帜究竟还能打多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历史地、本质地加以分析。只有不被眼前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问题的实质,从而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古人说得好:“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第一,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就是社会主义发展和壮大的历史。
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年来,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还是作为一种运动,或是作为一种制度,虽然经历了多次的跌宕起伏,但从总的趋势看,仍然是由弱到强、由较小范围到更广范围地发展着。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它只是诸多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流派。在社会实践中,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发展成为浩荡的社会主义运动。1847年,当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形棗共产主义者同盟创立时,只有400余人;到1864年第一国际时,已经拥有40万会员;到20世纪初,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政党已有28个,拥有300多万党员。在法国还一度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棗巴黎公社。虽然巴黎公社只存在72天,但却证明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可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修正主义思潮泛滥,给科学社会主义带来了第一次危机。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正确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对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的著名论断。这一理论,不但证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而且阐明了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斗争的特殊规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列宁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用于俄国具体实践,进行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社会主义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后,在十月革命的激励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在世界各地蓬勃开展,无产阶级政党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和发展起来。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各国共产党领导本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积极进行革命斗争。到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先后有十几个国家夺取了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无产阶级没有取得政权的国家,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也蓬勃发展,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热烈追求。到80年代,由共产党、工人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15个。在第三世界新独立的近100个国家中,也有许多自称奉行社会主义或宣布以社会主义为目标。这也说明社会主义是很有号召力的。
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由于种种原因,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社会主义前途失去了信心,走上了背弃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些国家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没有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他们在经济上搞私有化,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在政治上搞多党制,实行资产阶级政治;在意识形态上搞自由化,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共产党自身也改变了性质,自动或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丧失了执政地位。从这些国家的沉痛教训中可以看出,如果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就必然会丧失已经取得的革命政权和其他成果,失去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机会,甚至连国家的主权和统一也保不住。
第二节 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二)我们党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公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二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据统计,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1979-1990年为8.8%,1991-1994年达到12.2%。1995年提前五年完成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1996年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5年增长9.7%。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199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4377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是1978年的近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纯收入达到1926元,是1978年的4倍多。城乡居民储蓄1996年达38520.8亿元,比1978年的210亿元增长了182倍。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1952-1990年,尽管人口增长了98.9%,但居民人均消费额按可比价格计算,仍提高了2.7倍。1996年居民人均消费额达到3919元。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由建国前的35岁提高到1996年的70.80岁,人口死亡率由建国前的33‰降到1994年的6.49‰。
这样的发展速度,堪称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雄辩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蓬勃生机和兴旺发达,也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近,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沃尔劳森撰文指出:“中国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他国家花费200年才能取得的,而且有许多国家至今尚未取得。”西方一些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士不无道理地说,只要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的社会主义阵地不丢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有希望,社会主义就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
第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呢?它与强大的生命力又有什么必然联系呢?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首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最革命、最活跃、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生产力。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向前发展。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力量,就是进步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有生命力的力量;反之,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力量,就是落后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走向衰亡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之前的各个社会制度,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当它们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由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变为阻碍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私有制,建立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因而能够解放生产力,能够以资本主义所没有的速度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还在于,由于它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因而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能够自觉地、不断地调整和改革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和方面,从而解决与生产力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其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又一本质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利益是建立在对广大人民剥削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剥削制度下,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极端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少数资本家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尽管生活水平也有提高,但与少数资本家简直无法相比。据统计,现在美国人口中1/5最富的人占有国民财富的76%,另外4/5的人只占有国民财富的24%,其中1/5最穷的人只占有国民财富的0.2%。在法国,占人口10%的富人拥有国民财富的55%,而在下层,穷人的行列正在日趋扩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在英国,贫富之间不平等居西方国家之首,其严重程度甚至比牙买加、斯里兰卡、埃塞俄比亚等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塞缪尔森在他所著的《经济学》一书中讲道:“如果我们把美国人的经济收入比做用孩子们玩的积木做成的一个‘金字塔’,每一层积木代表1000元的差距,那么,这座积木做成的‘金字塔’,将会比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还要高得多。坦率地说,我们大部分人,按照我们的经济收入全在离地面仅一码的最底层。”这种人剥削人、两极分化的制度,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最不平等、最不合理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坚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上述两个本质特征,分别表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社会主义能够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且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理所当然,它是具有伟大生命力的社会制度,是得到亿万人民衷心拥护的社会制度。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必须懂得,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是在曲折和反复中前进的。如果只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优越性,而不同时认清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就很容易造成误解,似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战胜资本主义很快就能实现。这样,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使自己陷于迷惘,以致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其实,那种“速胜论”的观点,是既不现实也不科学的,它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首先,从社会发展规律看,任何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间必然要经过激烈的复辟与反复辟的反复斗争。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用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反复和斗争。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也非一帆风顺,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英国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朝进行了长达一百三十多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也经过三次封建王朝复辟,用了八十六年,资产阶级政权才稳定了局面。从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出现,到1871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经过二百二十多年的较量,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才成为定局。即使这样,至今某些国家仍然存在着封建制度。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更替,尚且需要经历如此漫长的历史过程,新生的但还稚嫩的社会主义要同已高度发展和成熟的资本主义进行较量与斗争,并要取得彻底胜利,最终实现消灭剥削制度和解放全人类,那就必然更加复杂和艰巨,必然要经受多方面的挑战和严酷考验,这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看,生产关系的变革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现在,资本主义生产在停滞和腐朽的总趋势下,仍然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可能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只有当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无法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资本主义才会灭亡。当然,这也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首先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加强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更需要用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创造了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再次,从新生事物成长的规律看,曲折和反复总是不可避免的。凡新生事物,都不可能一产生就十全十美,只有在发展中才能逐步自我完善。这就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试验。在这一过程中,有成功,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挫折与失败,从而出现曲折和反复。社会主义事业同一切新生事物的成长一样,也是螺旋型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遇到过几次大的挫折。如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反动势力一面残酷镇压、迫害无产阶级,一面对第一国际和社会主义思想大肆攻击,加上巴枯宁分子的破坏,第一国际宣布解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第二国际内部机会主义泛滥,导致国际工人运动的分裂;50年代中期,一些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脱离本国的实际,照搬苏联模式,带来许多弊端,脱离了群众,社会主义威信下降,出现了像“匈牙利事件”那样有大量群众参加的反政府活动,在许多国家还出现了反对社会主义的思潮;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原苏联、东欧剧变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危机,是自共产主义运动诞生以来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一次挫折。
从我们党的历史看,革命的发展也经历过多次曲折和反复。在民主革命时期,既有右倾投降主义带来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挫折,也有“左”倾盲动主义指导下搞“中心城市”暴动带来的挫折,特别是1931至1934年“左”倾机会主义的统治,使革命事业出现了在白区损失百分之百、苏区损失百分之九十五的挫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8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搞“大跃进”、刮“共产风”,使我国经济遭到很大损失。1966至1976年,又由于长期“左”的思想发展,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浩劫。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和反复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曲折和反复:一是不可轻视,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尽最大努力将曲折和反复带来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二是不要惊慌失措,不能一遇到曲折和挫折就动摇社会主义信念,而要把曲折和反复看作是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历史已经证明,正是在每一次挫折之后,人们才会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努力探索,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开辟更加宽广的道路,从而使之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前进。巴黎公社失败后没几年,便出现了以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纷纷成立为标志的社会主义运动高潮;第二国际破产后,代之而起的是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的诞生和第三国际的发展;50年代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挫折,带来了各社会主义国家陆续出现的改革。同样可以相信,社会主义经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大挫折,将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共产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同志,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坚定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第二节 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为了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党必须根据当前所处历史阶段的社会特点,科学地提出这一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战略任务。要求入党的同志,应当明确我们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战略目标,并以实际行动模范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实现党的基本纲领和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不发达阶段。这一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呢?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决定的。我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从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一百多年间,经过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多次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唯一的出路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也正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落后的小生产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经过四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当前的情况是,一方面,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了相当发展。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这种情况说明,我们今天仍然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正确认识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十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和重大突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也是我们深入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钥匙。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根本立足点,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以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概括并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的任务、总的方针、总的政策。它集中反映了党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表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它概括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主要经验,是当代中国发展必须遵循的根本路线。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1956年党的八大曾正确地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但是由于我们当时对国内和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有偏差,偏离了八大的路线,犯了“左”的错误,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很大损失。这个教训是极为深刻的。诚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由于国内因素和国际影响,阶级矛盾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中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百年不动摇,这是我们几十年来的一条根本的历史经验。我们要牢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只有生产力真正发展了,才能使人民富裕幸福,使国家繁荣富强,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实现党的最终目标棗共产主义奠定基础。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的政治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我们的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前进。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动摇了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时,四项基本原则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广泛的人民民主为基础,又为人民民主的充分发展提供有效的形式;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注意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重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总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我们实行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是又一次伟大的革命。改革的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充分显示出来。开放包括对外对内的全面开放,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近代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必须继承和发展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更多更好地利用外来资金、人才和技术,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加快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伟大事业,没有固定、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应当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实践中不断地开创新路,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它们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之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都要把握好这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坚持反对僵化和自由化这两种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表现主要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甚至制造**。“左”的表现主要是否定改革开放,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甚至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和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要探索和开辟新的道路,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观念,阻力也主要来自“左”。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吸取历史上的教训,既要警惕右,更要注意防止“左”,自觉地完整地坚持两个基本点,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2.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前面加上“富强”、“民主”、“文明”三个概念呢?这是由中国国情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所决定的。加上这三个概念,就突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有的性质,使这一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得到更加清晰、完整的表述。
首先,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本来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由于我国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少人尚未摆脱贫穷的状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摆脱贫困,使国家富强起来,这个目标就显得更为突出和迫切。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从1958年到1978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党的基本路线的表述,体现了邓小平同志这一重要思想。
其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突出表现。因此,以安定团结为前提,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邓小平同志曾精辟地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这个重要结论,准确地表述了民主政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没有真正的民主政治,就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也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这几年,我国的民主政治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也要看到,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缺乏民主传统,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不仅十分重要和紧迫,而且非常艰难。民主政治是个发展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只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发展。
再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3.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既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1980年初,邓小平同志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说:“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7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状况的好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讲节约、比贡献的精神少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观念淡薄了,盲目攀比和一味追求高消费的现象多了。在一些地方和一部分人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滋长蔓延;在一部分干部中,挥霍浪费、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等腐败现象在发展。如果这些丑恶现象得不到有效制止,社会风气败坏,那不仅经济建设搞不上去,中华民族也不可能兴旺发达。我国目前正处于实现现代化的创业阶段,需要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因此,一定要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提倡崇尚节约的社会风气,大力弘扬我们民族的伟大创业精神,使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64个字的精神,真正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勤俭办一切事业,把主要精力和资金用到扩大再生产上来,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不断奋发进取。
必须明确,坚持自力更生和实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我们引进国外的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目的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建设本领和能力,决不是依赖外国,更不是花钱买一个现代化。即使是引进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尽快加以消化和改造,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否则,我们将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因此,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以自力更生为前提的,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们既不能用自力更生来排斥对外开放,也不能因为实行对外开放就放弃自力更生。正确的态度是用自力更生精神来搞好对外开放,通过对外开放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
党的基本路线关系到我们事业的全局和根本,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是制定其他一切具体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都把党的基本路线载入党章,这不仅为维护党的基本路线的权威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了有力保证,而且为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提供了最重要的准则。每个共产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的国情,总结党领导革命斗争近二十年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在党的七大上,他又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作了进一步阐述,正式提出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在总结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为全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这对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向前推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相当艰巨,工程十分浩大,必须经过长期的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党在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各种条件的基础上,从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一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四大提出了近期奋斗目标,即在90年代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同时,也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在世纪之交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步奋斗目标进一步具体化。这就是:到下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明确了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时间表。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一战略目标并非高不可攀,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同时又是一个积极的目标,宏伟的设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它必将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宏伟目标而奋发图强,艰苦创业。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不单纯是一个经济指标问题,还具有更为深刻的政治意义。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根本就在于它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更加迅速地发展,使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明确标示了这种提高的水平和幅度。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过程用了二百多年的时间,如果我们从1956年算起到下世纪中叶,用一百年时间基本达到上述目标,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有力的证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说,到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4、225页)
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必须抓住机遇,力争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命运和地位。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世界经济发展浪潮涌动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发展慢了都会在国际大环境中变得越来越落后。而落后就会被动,许多事情就难办,甚至要挨打、受欺侮。社会主义要想在经济上进而在政治上战胜资本主义,首先就要在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方面超过资本主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快的发展速度。我们反对和平演变,固然要靠政治斗争,但最有说服力、最终解决问题的,是要尽快把经济搞上去,增强综合国力,使全体人民都过上富裕日子。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脚的根基。
当前,我国既面临挑战,更面临大发展的极好机遇。第一,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我们所处的亚太地区正在成为世界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活力最旺盛的地区,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新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一轮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大量剩余资金正在寻求新的投资市场。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第二,从国内条件看,建国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已经形成可观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来源,亿万人民的创造活力进一步发挥出来。第三,更重要的是,我们党确立起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这些都是今天拥有而过去不曾或不完全具备的条件。机遇是客观的,又是稍纵即逝的。能不能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关系到“三步走”战略目标能不能实现,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也丢失过某些机遇。错过发展机遇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以史为鉴,要有时代紧迫感,抓住机遇;要有历史的责任感,珍惜机遇;要有科学的态度,用好机遇,更大胆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全国经济尽快搞上去。
总之,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任务繁重而又艰巨。每个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同志,都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把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同努力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结合起来。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明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使我们达到最高理想的道路更加清晰,积极投身于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就是实实在在地实践党的最高理想。如果不积极为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不准备付出自己的辛勤劳动以至必要的自我牺牲,那就是空谈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6页)
思考题: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3.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4.怎样正确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实际,谈谈怎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第三篇:第三讲 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任务
第三讲 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任务
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我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已经经历了两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过程:一是夺取全国政权,开创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二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应该懂得党为什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终目标?为什么说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学习,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信念。
第一节 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我们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我们党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自己奋斗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实现这一社会制度,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
一、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对于如何实现最理想的社会,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人进行过孜孜不倦的追求。例如,19世纪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等人,就曾提出过种种社会主义的方案。但是,由于他们不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致使他们的方案都成为不符合实际的空想。对于他们的学说,人们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他们学说中的合理成分,摒弃了不切实际的空想,根据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人类的理想社会棗共产主义,作出了科学的预测,从而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按其成熟程度,可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通常分别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作了这样的概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棗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5-306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他著作中也曾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过论述。综合他们的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有以
下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
料的共同占有者。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社会成员将尽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劳动和工作,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消除了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着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第四,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
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学知识、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新人。
第六,国家消亡。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物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以上这些特征,尽管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大致轮廓,但它已经向我们表明: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把实现这样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仅代表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最高利益,而且表明了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说明共产党人的理想是最崇高的理想,是最值得为之奋斗
和引以为自豪的理想。
二、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
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不仅仅因为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理想社会,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正是在这个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由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并由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把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使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谓生产社会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从个人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生产过程从分散的个人行动变为许多人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社会行动;产品也从个人劳动成果变成大家共同创造的社会成果。社会化生产的这种性质,不能容忍生产资料和产品私人占有,它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和社会支配;对生产实行统一的社会管理,并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社会化劳动的成果。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劳而获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这样就产生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目的又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这样,资本家总是在自己的企业中尽量加强管理,以打败竞争对手,攫取更多的利润。这就造成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竞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使社会生产的正常比例遭到破坏,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与这个过程相适应,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日益加重,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极少数大资本家手里,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依靠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根本解决,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使社会更好地组织生产,更加有效地发挥计划和市场的作用,以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经过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巨大进步,最终将过渡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仅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也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所证明。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理论到实践,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从一个被反动派称之为游荡在欧洲的“幽灵”,发展成为遍及全世界、对人类命运起决定作用而为资本主义所惧伯的一支伟大的力量。当前,虽然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但这丝毫没有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仍然在12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巍然屹立,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胜利,给世界广大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以巨大的鼓舞。不管在今后的历史进程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会遇到什么错综复杂的情况,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在全世界最终
实现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正如列宁所说,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共产党人的理想并不是无根据的幻想,而是有科学根据的、一定能够实现的理想。共产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同志,都要牢固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并且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澄清对共产主义和社会
主义的各种模糊认识。
有些同志认为,共产主义好是好,只是离我们太遥远了,把它作为理想来奋斗没有现实意义。
我们认为,对共产主义的含义要有科学的理解。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还是一种运动。实际上,共产主义的实践活动就在我们身边。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由低级到高级向前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和目的。共产主义运动,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就我们中国来说,我们已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进行革命斗争,推翻了反动统治,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无数革命先烈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正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当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工作,也就是为共产主义大厦添砖加瓦。也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有的同志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这如何理解资
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的确有了迅速发展,社会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劳资矛盾也趋于缓和。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生产力方面来看,本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新型材料、光导、核能、航天技术、生物、海洋工程为内容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影响最大的一次科技革命,其范围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程度,都超过前两次科技革命。由于种种原因,这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科技革命的结果使这些国家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从生产关系方面看,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其成果的广泛应用,带来生产力更高程度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在全社会范围内更加集中,要求建立更大规模的企业和从总体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要求社会从各方面提供现代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各种基础设施。因此,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调整了生产关系,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转变。资产阶级政府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担负起干预调节经济运行的职能,国家干预调节下的市场机制成为普遍形式。例如,美国称为现代市场经济,法国称为有计划调节的市场经济,德国称为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称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等,但实质都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由于国家干预调节的加强,使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有所缓和,这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但是必须看到,这种新的运行机制,仍然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无法克服的矛盾,即: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中,从总体上看,经济决策是分散进行的,不存在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调节的经济基础和条件。国家干预调节的范围、程度、效应都局限于生产资料由私人资本占有这一不可逾越的范围内,因而其功能是很有限的。因为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不可能是全社会利益的代表,当国家干预调节措施与私人垄断资本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家最终还是屈从和服务于垄断资本。这种运行机制的矛盾,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同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个基本矛
盾的反映。
由于资本主义依然存在这些固有矛盾,它并没有摆脱危机。战后依然发生了四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即1957一1958年、1973一1975年、1979一1982年和1990一1993年,特别是以后几次危机,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生产波动频繁,工人失业和企业破产数量均创战后最高记录。美国失业人数在40年代平均每年为270万人,到1983年失业人数超过了1000万人。1996年,仍然有近700万人失业。1994年以来,欧洲共同体15国平均失业率一直徘徊在11%左右,社会上存在着1800万人的失业大军。企业开工率50年代最高达到95.5%,80年代最高只达79%。战后经济危机还表现为“滞胀”的新现象,即: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长期存在。在“滞胀”环境下,国家运用干预手段面临两难的选择。因为,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扩大国家支出;而要抑制通货膨胀,又必须紧缩银根,这就使经济增长和稳定价格水平两种目标不可能同时存在。1983年以后,西方国家经济大体是低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3%左右。进入9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势头普遍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上述情况表明,资本主义经济从初期的自由竞争到现在的国家垄断和由政府干预调节市场,直至国际调节的尝试,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其固有的矛盾。只有打破制度界限,才能根本解决。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9页)尽管资本主义灭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或迟或早必然代替
资本主义制度。
还有的同志提出,我国搞市场经济,也有计划,资本主义搞市场经济,也有计划,这不是一样吗?这种看法是一种误解。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把经济调节手段或资源配置方式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直接等同起来,认为运用市场机制就是发展资本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就只能搞计划经济。这种片面的错误认识,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长期以来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也必须看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制度框架内建立和运行的,它们必然要受该经济制度性质的制约。计划和市场虽然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的环境却是大不相同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占有,整个社会原本相互联系的各生产企业和部门被分割开来,处于无政府竞争的状态之中。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相互竞争的无政府状态有所缓和,但是从根本上说,在那里不存在计划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调控作用的条件,虽然也有计划手段,但不可能实行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有计划调节,因为这同私有制在本质上是相抵触的。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调节,只是一种补充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通过市场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通过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制度上,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不是为某些集团或个人谋私利,而是以为全体人民服务为宗旨。这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处理整体与局部利益、长期与近期利益的关系上,在处理计划与市场、微观放活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上,以及在刺激经济效率和实现社会公正的关系等方面,就能够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有效,做得更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也将会呈现较多的自觉性和计划性。尽管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还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但终究
会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创造更高的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有些同志由此而怀疑社会主义到底还有没有生命力,社会主义的旗帜究竟还能打多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历史地、本质地加以分析。只有不被眼前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问题的实质,从而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古人说得好:“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
身在最高层。”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第一,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就是社会主义发展和壮大的历史。
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年来,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还是作为一种运动,或是作为一种制度,虽然经历了多次的跌宕起伏,但从总的趋势看,仍然是由弱到强、由较小范围到更广范围地发展着。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它只是诸多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流派。在社会实践中,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发展成为浩荡的社会主义运动。1847年,当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形棗共产主义者同盟创立时,只有400余人;到1864年第一国际时,已经拥有40万会员;到20世纪初,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政党已有28个,拥有300多万党员。在法国还一度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棗巴黎公社。虽然巴黎公社只存在72天,但却证明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可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修正主义思潮泛滥,给科学社会主义带来了第一次危机。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正确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对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的著名论断。这一理论,不但证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而且阐明了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斗争的特殊规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列宁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用于俄国具体实践,进行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社会主义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后,在十月革命的激励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在世界各地蓬勃开展,无产阶级政党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和发展起来。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各国共产党领导本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积极进行革命斗争。到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先后有十几个国家夺取了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无产阶级没有取得政权的国家,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也蓬勃发展,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热烈追求。到80年代,由共产党、工人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15个。在第三世界新独立的近100个国家中,也有许多自称奉行社会主义或宣布以社会主义为目标。这也说明社会主义是很有号召力的。
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由于种种原因,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社会主义前途失去了信心,走上了背弃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些国家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没有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他们在经济上搞私有化,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在政治上搞多党制,实行资产阶级政治;在意识形态上搞自由化,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共产党自身也改变了性质,自动或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丧失了执政地位。从这些国家的沉痛教训中可以看出,如果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就必然会丧失已经取得的革命政权和其他成果,失去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机会,甚至连国家的主权和统一也保不住。
我们党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公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二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据统计,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1979-1990年为8.8%,1991-1994年达到12.2%。1995年提前五年完成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1996年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5年增长9.7%。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199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4377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是1978年的近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纯收入达到1926元,是1978年的4倍多。城乡居民储蓄1996年达38520.8亿元,比1978年的210亿元增长了182倍。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1952-1990年,尽管人口增长了98.9%,但居民人均消费额按可比价格计算,仍提高了2.7倍。1996年居民人均消费额达到3919元。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由建国前的35岁提高到1996年的70.80岁,人口死亡率由建国前的33‰降到1994年的6.49‰。
这样的发展速度,堪称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雄辩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蓬勃生机和兴旺发达,也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近,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沃尔劳森撰文指出:“中国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他国家花费200年才能取得的,而且有许多国家至今尚未取得。”西方一些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士不无道理地说,只要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的社会主义阵地不丢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有希望,社会主义就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
第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呢?它与强大的生命力又有什么必然联系呢?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首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最革命、最活跃、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生产力。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向前发展。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力量,就是进步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有生命力的力量;反之,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力量,就是落后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走向衰亡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之前的各个社会制度,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当它们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由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变为阻碍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私有制,建立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因而能够解放生产力,能够以资本主义所没有的速度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还在于,由于它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因而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能够自觉地、不断地调整和改革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和方面,从而解决与生产力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其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又一本质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利益是建立在对广大人民剥削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剥削制度下,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极端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少数资本家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尽管生活水平也有提高,但与少数资本家简直无法相比。据统计,现在美国人口中1/5最富的人占有国民财富的76%,另外4/5的人只占有国民财富的24%,其中1/5最穷的人只占有国民财富的0.2%。在法国,占人口10%的富人拥有国民财富的55%,而在下层,穷人的行列正在日趋扩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在英国,贫富之间不平等居西方国家之首,其严重程度甚至比牙买加、斯里兰卡、埃塞俄比亚等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塞缪尔森在他所著的《经济学》一书中讲道:“如果我们把美国人的经济收入比做用孩子们玩的积木做成的一个'金字塔',每一层积木代表1000元的差距,那么,这座积木做成的'金字塔',将会比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还要高得多。坦率地说,我们大部分人,按照我们的经济收入全在离地面仅一码的最底层。”这种人剥削人、两极分化的制度,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最不平等、最不合理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坚持消灭剥削和
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上述两个本质特征,分别表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社会主义能够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且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理所当然,它是具有伟大生命力的社会制度,是得到
亿万人民衷心拥护的社会制度。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必须懂得,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是在曲折和反复中前进的。如果只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优越性,而不同时认清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就很容易造成误解,似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战胜资本主义很快就能实现。这样,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使自己陷于迷惘,以致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其实,那种“速胜论”的观点,是既不现实也不科学的,它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首先,从社会发展规律看,任何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间必然要经过激烈的复辟与反复辟的反复斗争。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用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反复和斗争。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也非一帆风顺,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英国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朝进行了长达一百三十多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也经过三次封建王朝复辟,用了八十六年,资产阶级政权才稳定了局面。从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出现,到1871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经过二百二十多年的较量,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才成为定局。即使这样,至今某些国家仍然存在着封建制度。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更替,尚且需要经历如此漫长的历史过程,新生的但还稚嫩的社会主义要同已高度发展和成熟的资本主义进行较量与斗争,并要取得彻底胜利,最终实现消灭剥削制度和解放全人类,那就必然更加复杂和艰巨,必然要经受多方面的挑战和严酷考验,这是不
言而喻的。
其次,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看,生产关系的变革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现在,资本主义生产在停滞和腐朽的总趋势下,仍然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可能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只有当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无法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资本主义才会灭亡。当然,这也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首先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加强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更需要用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创造了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
义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再次,从新生事物成长的规律看,曲折和反复总是不可避免的。凡新生事物,都不可能一产生就十全十美,只有在发展中才能逐步自我完善。这就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试验。在这一过程中,有成功,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挫折与失败,从而出现曲折和反复。社会主义事业同一切新生事物的成长一样,也是螺旋型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遇到过几次大的挫折。如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反动势力一面残酷镇压、迫害无产阶级,一面对第一国际和社会主义思想大肆攻击,加上巴枯宁分子的破坏,第一国际宣布解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第二国际内部机会主义泛滥,导致国际工人运动的分裂;50年代中期,一些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脱离本国的实际,照搬苏联模式,带来许多弊端,脱离了群众,社会主义威信下降,出现了像“匈牙利事件”那样有大量群众参加的反政府活动,在许多国家还出现了反对社会主义的思潮;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原苏联、东欧剧变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危机,是自共产主义运动诞生以来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一次挫折。
从我们党的历史看,革命的发展也经历过多次曲折和反复。在民主革命时期,既有右倾投降主义带来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挫折,也有“左”倾盲动主义指导下搞“中心城市”暴动带来的挫折,特别是1931至1934年“左”倾机会主义的统治,使革命事业出现了在白区损失百分之百、苏区损失百分之九十五的挫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8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搞“大跃进”、刮“共产风”,使我国经济遭到很大损失。1966至1976年,又由于长期“左”的思想发展,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浩劫。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和反复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曲折和反复:一是不可轻视,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尽最大努力将曲折和反复带来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二是不要惊慌失措,不能一遇到曲折和挫折就动摇社会主义信念,而要把曲折和反复看作是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历史已经证明,正是在每一次挫折之后,人们才会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努力探索,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开辟更加宽广的道路,从而使之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前进。巴黎公社失败后没几年,便出现了以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纷纷成立为标志的社会主义运动高潮;第二国际破产后,代之而起的是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的诞生和第三国际的发展;50年代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挫折,带来了各社会主义国家陆续出现的改革。同样可以相信,社会主义经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大挫折,将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共产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同志,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坚定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第二节 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为了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党必须根据当前所处历史阶段的社会特点,科学地提出这一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战略任务。要求入党的同志,应当明确我们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战略目标,并以实际行动模范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实现党的基本纲领和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不发达阶段。这一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呢?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决定的。我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从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一百多年间,经过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多次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唯一的出路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也正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落后的小生产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经过四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当前的情况是,一方面,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了相当发展。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这种情况说明,我们今天仍
然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明确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正确认识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十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和重大突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也是我们深入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钥匙。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根本立足点,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以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概括并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的任务、总的方针、总的政策。它集中反映了党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
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表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它概括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主要经验,是当代中国发展必须遵循的根本路线。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1956年党的八大曾正确地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但是由于我们当时对国内和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有偏差,偏离了八大的路线,犯了“左”的错误,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很大损失。这个教训是极为深刻的。诚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由于国内因素和国际影响,阶级矛盾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中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百年不动摇,这是我们几十年来的一条根本的历史经验。我们要牢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只有生产力真正发展了,才能使人民富裕幸福,使国家繁荣富强,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实现党的最终目标棗共产主义奠定基础。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的政治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我们的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前进。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动摇了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时,四项基本原则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广泛的人民民主为基础,又为人民民主的充分发展提供有效的形式;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注意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重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总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我们实行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是又一次伟大的革命。改革的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充分显示出来。开放包括对外对内的全面开放,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近代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必须继承和发展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更多更好地利用外来资金、人才和技术,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加快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伟大事业,没有固定、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应当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实践中不断地开创新路,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
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它们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之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都要把握好这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坚持反对僵化和自由化这两种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表现主要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甚至制造**。“左”的表现主要是否定改革开放,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甚至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和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要探索和开辟新的道路,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观念,阻力也主要来自“左”。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吸取历史上的教训,既要警惕右,更要注意防止“左”,自觉地完整地坚持两个基本点,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前面加上“富强”、“民主”、“文明”三个概念呢?这是由中国国情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所决定的。加上这三个概念,就突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有的性质,使这一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得到更加清晰、完整的表述。
首先,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本来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由于我国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少人尚未摆脱贫穷的状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摆脱贫困,使国家富强起来,这个目标就显得更为突出和迫切。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从1958年到1978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党的基本路线的表述,体现了邓
小平同志这一重要思想。
其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突出表现。因此,以安定团结为前提,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邓小平同志曾精辟地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这个重要结论,准确地表述了民主政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没有真正的民主政治,就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也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这几年,我国的民主政治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也要看到,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缺乏民主传统,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不仅十分重要和紧迫,而且非常艰难。民主政治是个发展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只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发展。
再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3.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既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1980年初,邓小平同志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说:“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7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状况的好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讲节约、比贡献的精神少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观念淡薄了,盲目攀比和一味追求高消费的现象多了。在一些地方和一部分人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滋长蔓延;在一部分干部中,挥霍浪费、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等腐败现象在发展。如果这些丑恶现象得不到有效制止,社会风气败坏,那不仅经济建设搞不上去,中华民族也不可能兴旺发达。我国目前正处于实现现代化的创业阶段,需要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因此,一定要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提倡崇尚节约的社会风气,大力弘扬我们民族的伟大创业精神,使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64个字的精神,真正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勤俭办一切事业,把主要精力和资金用到扩大再生产上来,为“实
现四化,振兴中华”,不断奋发进取。
必须明确,坚持自力更生和实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我们引进国外的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目的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建设本领和能力,决不是依赖外国,更不是花钱买一个现代化。即使是引进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尽快加以消化和改造,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否则,我们将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因此,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以自力更生为前提的,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们既不能用自力更生来排斥对外开放,也不能因为实行对外开放就放弃自力更生。正确的态度是用自力更生精神来搞好对外开放,通过对外开放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
党的基本路线关系到我们事业的全局和根本,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是制定其他一切具体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都把党的基本路线载入党章,这不仅为维护党的基本路线的权威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了有力保证,而且为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提供了最重要的准则。每个共产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的国情,总结党领导革命斗争近二十年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在党的七大上,他又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作了进一步阐述,正式提出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在总结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为全党和全国人民
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这对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向前推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相当艰巨,工程十分浩大,必须经过长期的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党在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各种条件的基础上,从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一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四大提出了近期奋斗目标,即在90年代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同时,也
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在世纪之交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步奋斗目标进一步具体化。这就是:到下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
义国家。
“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明确了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时间表。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一战略目标并非高不可攀,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同时又是一个积极的目标,宏伟的设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它必将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
实现宏伟目标而奋发图强,艰苦创业。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不单纯是一个经济指标问题,还具有更为深刻的政治意义。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根本就在于它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更加迅速地发展,使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明确标示了这种提高的水平和幅度。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过程用了二百多年的时间,如果我们从1956年算起到下世纪中叶,用一百年时间基本达到上述目标,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有力的证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说,到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
小平文选》第3卷第224、225页)
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必须抓住机遇,力争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命运和地位。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世界经济发展浪潮涌动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发展慢了都会在国际大环境中变得越来越落后。而落后就会被动,许多事情就难办,甚至要挨打、受欺侮。社会主义要想在经济上进而在政治上战胜资本主义,首先就要在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方面超过资本主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快的发展速度。我们反对和平演变,固然要靠政治斗争,但最有说服力、最终解决问题的,是要尽快把经济搞上去,增强综合国力,使全体人民都过上富裕日子。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脚的根基。
当前,我国既面临挑战,更面临大发展的极好机遇。第一,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我们所处的亚太地区正在成为世界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活力最旺盛的地区,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新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一轮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大量剩余资金正在寻求新的投资市场。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第二,从国内条件看,建国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已经形成可观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来源,亿万人民的创造活力进一步发挥出来。第三,更重要的是,我们党确立起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这些都是今天拥有而过去不曾或不完全具备的条件。机遇是客观的,又是稍纵即逝的。能不能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关系到“三步走”战略目标能不能实现,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也丢失过某些机遇。错过发展机遇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以史为鉴,要有时代紧迫感,抓住机遇;要有历史的责任感,珍惜机遇;要有科学的态度,用好机遇,更大胆地深化改革,扩大
开放,把全国经济尽快搞上去。
总之,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任务繁重而又艰巨。每个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同志,都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把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同努力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结合起来。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明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使我们达到最高理想的道路更加清晰,积极投身于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就是实实在在地实践党的最高理想。如果不积极为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不准备付出自己的辛勤劳动以至必要的自我牺牲,那就是空谈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6
页)思考题: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3.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4.怎样正确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实际,谈谈怎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第四篇:关于《党的重要目标和现阶段任务》的学习体会
关于学习《党的重要目标和现阶段任务》课程总结
我初步进行了党的学习,说说我的初步体会。
进入党校之前,在我心目中的党始终冷静而庄严地高耸着。似乎我只能向往它,却很难有机会亲近它。而今,自己进入了党校学习,随着对党一些知识理论掌握的加深,党的形象也日渐生动而鲜活起来。各位党校老师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党的空间架构层次,更是党的历史,纵横党内党外的历史、贯穿古今中外的历史。它如同一条时代的色流,黑白分明,彩旗飘飘。
在第一节课关于党的重要目标和现阶段任务的听讲中,我收获很多。下面我说一说我的收获。
在总纲的一开头,就阐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并且深刻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
我们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但是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总纲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因此我在党的重要目标和现阶段任务的听讲中认为党的建设,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要每个共产党员,不论他地位高低,权力多大,都应该按照党章的要求和党员的义务和权利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努力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这样我们的党、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就是无往而不胜的。
而且我在党的重要目标和现阶段任务的学习中认为党的建设也避免不了当斩的发展。
所以党章的发展完善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说党章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正是要求党章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要求,为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指明方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共失去政权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苏共在理论上固步自封,党章不能及时为党的建设指明方向,因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旗帜作用是分不开的。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如果党章落后于时代前进步伐,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党的建设就会受到破坏,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失。这个教训值得我们牢牢记取。
党章的发展完善必须有深厚的实践经验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做支撑。经历了民主革命时期“两次失败、两次胜利”的转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思想,才制定出了民主革命时期最完备的七大党章;经历了建国后二十多年的艰难探索,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才制定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二大党章;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先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制定出了迄今为止最好最完备的十六大党章。这充分说明,党章的发展完善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要求,党发展成熟到什么程度,党章就完善到什么程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党章的发展完善必须有严格的机制做保障。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其制定、修改和完善必须有严格的机制来规范保障,确保党章修改程序的严密性、方式的民主性、修改内容的正确性和党章发展的稳定性、连续性。
有了好的党章,关键在于执行。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维护党章权威,把学习贯彻党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并在带头贯彻党章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着党章的内容,特别是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等,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执政党的建设的认识,进入一个新境界。
经过这次党课的学习,各位老师对党的精辟解析,独到的见解和大量的旁征博引,让我深受鼓舞和教育。使我对党组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使我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坚定了我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念。
除此之外,党课培训还确立了我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使我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即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努力实践党的宗旨:勤奋学习,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党的密切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培养强的法律意识感。以实际行动更进一步认识深化对党的认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多做贡献,争取早日向党组织靠拢。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就要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也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我们只有树立这样的理想信念,才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祖国、人民的利益统一起来,从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
通过《党的重要目标和现阶段任务》这一课的,我们深刻学习了有关于党性的知识,感悟到了许多曾未思考透彻的问题。例如党性的重要性,党性锻炼,如何忠诚于党和人民等等问题。从中我得到了答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忠诚。最近奥运圣火传递受阻,藏独等等引起了国人的不满。那作为祖国的一份子,该做的有哪些了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因为中国人最缺的就是信仰。其次我们应该勤奋学习,提高为国家做贡献的本领,带动其他积极分子一起努力。最后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只要我们这批先进分子表现出了先进性,再逐渐扩大范围,那我们的执政党必将更强大。也许那时其他国家会另眼相看,不法分子不会那样猖狂。国家的强大要靠每个人的努力,同时党员同志必须首先体现出先进性。
此次阶段的党课培训,我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任务,共产党员的条件,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而且每次课后,我们各个小组成员都一起进行了分组讨论,更加正确的树立了我们的人生价值观与端正了我们的入党动机.我一定会不断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以党员的条件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五篇:入党培训.党的最高目标和现阶段任务
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的任务
十七大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实现这一社会制度,是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最高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理想都是共产党人最主要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按其成熟程度,可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通常分别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描述出共产主义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第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第四,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第六,国家消亡。
以上这些特征,尽管只是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大致轮廓,但它已经向我们表明: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
2.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
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最终目标,不仅仅因为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理想,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正是在这个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一方面它把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使生产力得到了 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依靠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根本解决,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样才能使社会更好地组织生产,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经过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巨大进步,最终将过渡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为了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党必须根据所处历史阶段的社会特点,科学地提出战略任务和方针路线。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其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这个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它。
那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呢? 第一,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的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第二,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第三,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的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形态,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体制和其它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旗帜,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根本立足点,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以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概括并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任务、总方针、总政策,它集中反映了党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各种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保证。
第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百年也不动摇,这是我们几十年来的一条根本的历史经验。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的政治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四项基本原则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是又一次伟大的革命。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都充分显示出来。开放包括对外对内的全面开放,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它们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之中。
第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本来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突出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问题是指我们要分三个战略步骤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近期规划和长远目标,明确了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时间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
第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既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1980年初,邓小平同志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说:“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7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状况的好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讲节约、比贡献的精神少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观念淡薄了,盲目攀比和一味追求高消费的现象多了。在一些地方和一部分人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滋长蔓延;在一部分干部中,挥霍浪费、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等腐败现象在发展。如果这些丑恶现象得不到有效制止,社会风气败坏,那不仅经济建设搞不上去,中华民族也不可能兴旺发达。我国目前正处于实现现代化的创业阶段,需要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因此,一定要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提倡崇尚节约的社会风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业精神。党的基本路线关系到我们事业的全局和根本,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是制定其它一切具体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每个共产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3.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
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即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要把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我们一定要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要求,努力实现“十五”计划时期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未来推进。
三、深入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个奋斗目标,连同经济、政 治、文化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战略部署,共同构成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那么,新的发展阶段是从何而来的呢?我们要认识新的发展阶段,还需要加深认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那为什么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十六大还要提出用大体20年的时间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那么,新的发展阶段是从何而来的呢?十六大报告第三部分的开头,实际上已经作了回答。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这就是说,新的发展阶段是在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胜利实现的基础上开启的。要认识新的发展阶段,首先要加深认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根据邓小平同志从1979年到1984年再到1987年先后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翻两番”以及“本世纪末走两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等战略构想,经过十二大,到十三大正式提出来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O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在时间上从1980年到2050年,历时70年;在发展程度上,依次实现温饱、小康和中等发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第一次科学地制定的分阶段、有步骤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战略目标。
“三步走”的第一步目标,即第一个翻一番实际上到1987年就已经实现了。在此基础上,“九五”计划提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到1997年底也已经提前实现了。由于人口增长和汇率变动等因素,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人均八百美元”这个指标,到2000年也已胜利实现了。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按美元计算达到10483亿元,当年全国人 口12.6亿,人均约为825美元。由于外商在华投资增长较快,1986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超过国民生产总值(GNP)。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0655亿美元,人均达到854美元。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8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价也由1985年的100美元兑293.67元人民币,变为1999年的100美元兑827.83元人民币;尽管20年来我国大陆人口比1980年增长了2.83亿人,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原来的预计,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按现行汇率计算均超过1万亿美元,人均都超过800美元。这表明,邓小平同志设想的“人均八百美元”的战略目标,到2000年如期实现了。中国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已经变成现实了,12亿多中国人终于同生活贫穷、供应短缺的时代告别了。2000年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豪迈地向国内外宣布: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这就是十六大作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科学判断的由来。
2.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
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之后,新世纪之初我国的发展目标怎么定?这是党内外普遍关心、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早在1997年,当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即将完成时,党的十五大就对我国到2010年、202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发展目标作出了展望和大体部署。这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新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五大的这个战略部署,也可以叫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小三步”。
在2000年6月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的长过程,“在这个长过程中,我们已经历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还要继续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
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十五届五中全会还提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
与以上这些部署相衔接、相适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十六大明确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为什么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十六大还要提出用大体20年的时间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首先,进入小康社会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根据全国的整体发展情况作出的判断,要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少还需要奋斗20年。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还很大。即使在东部沿海省份,大城市与山区、农村之间,发展水平也有不小的差距。就是说,我国现在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不全面的小康、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全体人民都过上更加殷实、更加富足的小康生活,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艰苦奋斗。从实际情况看,全国各个地区达到小康水平客观上是有先有后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全国总体水平达到小康之前已进入较高水平的小康。例如,上海、北京、深圳等,2001年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三、四千美元。而中西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还处在温饱阶段,有的甚至还未摆脱贫困。我国的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相当多的地级市等城市的发展状况还是好的,但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水平就很不平衡了。所以,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一定要始终着眼于13亿多人口这个基本事实。
其次,我国目前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至少还存在三个方面的差距,表现为“三个不全面”。从整体上改变这“三个不全面”,也需要至少20年时间的奋斗。一是实现小康的层次不全面。目前,我国人民以生存消费为基本内容的物质生活满足程度虽然比较好,但是教育、文化娱乐、信用和道德等方面的精神生活满足程度相对还比较低,特别是农村教育经费不足,义务教育水平仍停留在初步小康前的状态,服务领域短缺现象普遍存在,人民群众对社区服务、文化体育、高等教育、医疗卫生等需求还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可以说,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停留在物质性的生存层次上,以精神性消费为特征的小康水平还比较低。二是实现小康的内容不全面。虽然城乡居民的个人生活总体上已是温饱有余,但有相当数量的人群还不能得到比较充分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很薄弱,不少地方几乎是空白。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很容易从小康阶段退回到温饱阶段,甚至重新成为贫困人群。总的看,目前的小康主要体现在个人消费方面,以制度性保障为基础的公共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三是实现小康的系统不全面。目前达到的小康下只局限于人们自身消费的满足,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还有很大距离,生态与生产、生活的矛盾还很突出。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是为了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 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要科学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六大报告用了近600个字的篇幅,高度概括而又非常周延地阐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在学习十六大报告时要加深理解这一奋斗目标,注意把握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这个目标涵盖了七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从宏观上规定了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增加,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二是从总体上规定了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使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三是要求在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存性需求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受健康向上、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各种文化娱乐。
四是在促使城乡居民和个人消费水平从初步小康向比较殷实的小康迈进的同时,能够提供足够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五是在提高生活消费水平的前提下,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六是在人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七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这七个方面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局观,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执政观,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观,以及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观。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用大体20年的时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经有关部门测算,实现到2020年翻两番,我国经济需要年均增长7.18%。到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可以达到或有所超过。到2020年翻两番,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前10年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从2010年到2020年保持年均7%的增长速度,也可以达到。到时候,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4.3万亿美元,人口大约在14亿多一点,人均可以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这个预测表明,十六大把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符合我国在这个期间的发展实际的。
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还蕴含了十项具体的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项指标也都可以完成。这十项指标是: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标志。对此已经作过分析,按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可以达到或超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2000年为6280元,按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倍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8840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2000年为2253元,过去20年人均收入增长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按今后20年增长3.2倍测算,基本达到8000元的标志值,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将略有缩小。
——恩格尔系数低于40%。2000年,·我国这一系数为46%,近10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到201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将低于40%,2020年将进一步降到35%左右。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2000年为19平方米。近10年年均增加o.5平方米,呈现加快提高趋势。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向满足“住”和“行”的需要为主的转变期,到2020年城镇人均住房将超过30平方米。
——城镇化率超过50%。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36.2%。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1个百分点。今后20年,我国坚持实施城镇化战略,城镇化率每年还会持续保持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将达到56%。
——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2000年城镇居民计算机普及率为9.7%。考虑城乡人口分布、城乡家庭户均人口数等因素,全国约为4.2%左右。1997—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并且呈加速提高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大学入学率20%以上。2000年为11%。随着科教兴国实施力度加大,高校继续扩招,今后一个时期,这一指标将快速提高,2005年达到15%,2020年有可能达到25%。——每千人医生数2.8人以上。2000年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社区医疗服务加强,2020年将超过3人。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步完善,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将可以超过95%。
第四,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这个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影响极为深远。
4、要全面领会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到二0二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