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记-盐被偷光了
早上走进教室由于比较早,教室里只有几个孩子,他们安静的在位置上搭积木。阳阳来了,响亮的和我打招呼,接着也加入他们一组的搭建游戏中。他一边玩,一边和我聊天:“金老师,我妈妈说盐被偷光了。”我一开始也没听明白愣了一下“盐被偷光了?”“对的,盐被偷光了,酱油也被偷光啦~”这下子我也明白了,原来是最近疯狂的“抢盐事件”,连孩子们也知道了!我还没回话,妮可把话题接了过去,“我家里也没盐了。”糖糖正在认真的玩手里的娃娃,马上抬起头说“去超市买吧”。“超市里也没有类~”阳阳又说道。
听了孩子们的对话,我不由的笑开了,被他们的童言童趣感染了。可是笑后却又深思:这抢盐事件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抢盐的背后又反映了什么?
我是一个不太关注时事政治的人,也不爱看新闻报纸。对于一些大家都在谈论的事情就显得比较“孤陋寡闻”了。但对近期日本核电站爆炸导致核核辐射引起的一些新闻还是有所闻,毕竟牵连太广泛了。可是怎么也没料到在我们国内竟然冒出这么一个“抢盐事件”。这实在是太“耸”了,简直匪夷所思。
从那天接到一个莫名的短信“你们家盐买了吗?”一直到现在不断爆出的抢盐事件,弄得人心惶惶。对于日本的“国家大事”我不予评论,仅对抢盐事件表下感想:
有小部分人抢盐是为了专家一句话,专家说“碘能抗辐射”,所以大家就瞄准了目标。然而群众的目光是雪亮的,“碘盐碘盐”那么大的碘字,自然大家就开始疯抢。也有部分人则是一看大家都在抢那我也抢,属于盲从心里,缺少对事物的科学认识。而还有一部人则是为了盐而抢盐,毕竟盐虽小却是必不可少。而中国人已经被那些货物通胀吓怕了,趁着还便宜的赶紧买,谁知道这盐什么时候会涨成“天价”,毕竟这世道赚钱太不容易了!而那些无良的商家就趁机哄抬盐价,从中谋取暴利!结果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抢盐事件”就出现了,并且以惊人的速度在各地蔓延,所到之处一片“狼藉”。甚至祸及酱油、泡面,沾上边的一个都不放过!
其实就我认为这样的事情是根本没有必要的,虽然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保护自己是动物的本能,何况人类还是高级灵长类动物呢!当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我们的本能就会告诉我们要保护自己。可是对于抢盐这样的事情我们反思这样的行为真的有用吗?它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
其实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们更应该理性的看待而不是盲目跟从,广泛科普防辐射知识,科学的对待。如果大家还继续这样下去不知道又会引发什么事件发生?国内抢盐,国外抢碘片。不会继盐抢事件后开始抢海带事件?抢紫菜事件吧?
真心的希望这一场“闹剧”赶紧过去,对于天灾我们没有办法避免,只能积极乐观的面对,相信人定胜天!只要大家团结一致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而这些有意而为之的恶劣事件只是成为我们生活的“过客”不必留下什么足迹。
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教师应该做的„„
新华区胜利街小学张卫红
耐心等待,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后进了,是因为以前的学习问题如雪球越滚越大,日积月累形成的,那么化雪过程当然也需要一个时间。在快节奏工作的时代,对我们教师来说,耐心确实是一道考验我们素质的关卡。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我们更应该沉下心来与他们共同对付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有可能让后进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树立起信心,转化他们才有可能性。
耐心指导,给孩子搭梯建桥。指导需要时间,所以对工作繁忙的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挑战。很多时候,说实话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班额太大,需要我们照顾的学生太多,每天批阅、订正、上课占去了很多时间,而真正花在后进生上的时间很少,多数时候,都是一带而过。其实要让后进生真正得到进步,必须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给他们开小灶。所以今后我在辅导后进生的时间安排上一定要充分。
对学生要有耐心。首先就要对他们有信心。知识的积累,思想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好学生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树立信心。有的教师面对学生总是唉声叹气,却不知自己已经放弃了成功。成功,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构成的。转化后进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对后进生没有了信心,失去了兴趣,也就失去了耐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错误。对学生没有耐心,失去耐心就等于失败,因此,耐心需要树立信心,需要坚定的信念。
其次要有责任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下最纯洁、最伟大的、最光荣的职业,这是世人对我们的尊重,同时也是给我们的一种压力和责任。倘若一个教师的工作不负责任,对学生没有负责任,也就很难做到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
爱,成就了他的教育事业
新华区胜利街小学张卫红
霍懋征这个名字在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知晓度较高,但对她的个人经历尚了解不全。我通过阅读她83岁那年站在人民大会堂所做的报告又有了新的认识。整个报告约3500个字左右,篇幅不长,但她朴实的言语却留给我很多的启示。她用“光荣、艰巨、幸福”6个字高度概括出自己从教一生的体会。43年从北京大学数理系毕业的她毅然地选择做小学教师,期间又放弃了心爱的数学,改教语文,理由是她当时认为,语文更有利于育人,教会学生做人。“激励、赏识、参与、期待”是她总结出的育人方法。她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也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诚的、无私的、广泛的、一视同仁的。她常常把更多的爱倾注在那些后进生身上,倾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
从教60年,从没有丢掉一个学生,从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没有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没有向一个学生家长告过状。这可能让我们在坐的青年教师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与此同时,她的出色教学引起了全国小语界的普遍关注。56年她被评选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而我们万万想不到在上述那么多的“没有”背后,她居然一次次地经受着失去亲人、骨肉分离的痛苦。62年二女儿病亡,66年儿子无辜地被红卫兵用刀扎死。她经历被误解而受到非人虐待的磨难,经历过严重疾病的折磨。但这没有摧跨她的意志,没有改变她从事小学教育的选择,没有改变她对学生们的爱。在我们看来,这番话更多的可能性是小说的作者为了使自己的故事编得更加曲折动人而造,但现实的回答却真是真实地摆在霍老师的面前。
现在,84岁的她,离开了教学一线,但还时刻都在关注着祖国的教育事业。3500字的报告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正是一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她始终是大家前行的一个标杆。霍懋征老师的事业,是用爱成就的。
理由一,没有对这个职业的真爱,她不可能做出这种选择
“小学教师”,是霍老师心目中最圣洁的职业,不然,她不会在大学教师和小学教师中依然选择了后者,更不会在这样一个“点”上一干就是60年!霍老师取得成绩后,不断有机会可以让她离开小学教师的岗位,给她以更大的发展空
间。但霍老师一直都没有为之所动,始终把自己标定在最初的选择上。仅此一点,就足以令人敬佩。我们用“矢志不渝”来形容,用“真爱”来解释,也许最为确切。
理由二:真爱才能真干,真干才有成功
半个多世纪以来,霍老师不但接受了共和国历次教育改革的实验任务,而且交出了一份份闪光的答卷:五级分制的经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教学的过渡实验,语文讲读法的教学模式等等,她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趟出一条新路„„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霍老师的教育特就体现为坚持从正面鼓励孩子进步。她说:“小学老师是孩子们的蒙师。要让蒙童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老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孩子们治愚启蒙,教他们逐渐学会不犯错误。”在当时以阶级出身来划分人的阶段,她做到对高干子弟和普通市民的孩子一视同仁。
理由三:56岁开始的新辉煌
56岁,在我们的理解当中,应该好好地在家享清福。但是她始终是一位勤奋尽职的小学教师——一位顶风冒雨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也骑着自行车去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的普通老师。为了不脱离教学一线,霍老师担任了副校长的工作。校长考虑到她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建议她兼任一个班的数学课。因为这是她的本行,轻车熟路,不至于过分劳累,可霍老师坚持兼任语文。
理由四:没有句号,只有永远的明天
霍老师退下来后依然不休息,反而不断给自己加码:她说,她还要做三件事:一是送教上门,应邀到西部贫困山区学校做义务讲学;二是教育科研,参与“霍懋征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组的工作;三是指导培训,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
“真爱才能真干,真干才有成功!”她把整个身心都奉献给了可爱的教育事业,令我震撼,引用霍老师的话鼓励自己: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需要总结和反思;今天需要创造;明天需要憧憬。三天中,最重要的是今天,把握了今天,明天就更有希望了。
关于文本的解读
新华区胜利街小学张卫红
一、上好一节课有三个关键:
1、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
2、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
3、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
首先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是上好一堂课基础和关键,只有在正确解读文本的 基础上才有好的教学设计,才有好的教学实施。
那么如何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呢,一位专家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用放松的心态阅读
他借用了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他说人生是一道风景,我们要慢慢地欣赏,慢慢地品味。读书更是一道风景,优秀作品值得我们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这种阅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最能打动自己的是什么地方,产生的第一感觉。一句话,就是我们在阅读文本时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
二、细读文本,潜心会文
他借用了苏轼“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和叶圣陶《语文教学 二十韵》20页中的“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频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斯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和津”
他建议我们细读文本,潜心会文就是
1、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要体悟 作者的心境
3、推敲词语和句式。
三、创造性的解读文本
他借用了[美〕哈罗德•布鲁姆一切阅读皆误读。他又借用鲁迅的话:《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都知道的,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作者姑且
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们所说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作者意义,即作者欲在作品中表达的主观意图;二是文本意义,即在具体的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语词意义;三是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实际意义。这三个层面,既互相依存,但又有差异。因为文本往往不能完全传达作家直观意图,因此文本意义和作者意义就有距离。读者通过文本来理解作者意义肯定存在差异。正如《去年的树》同样一篇文章,在文本价值取向上浙教版把握在诚信,而上海则把握在环境保护。所以我们思考:我们能不能还原作者本意?答案是我们很难把握作者本意。思考2:我们有没有必要还原作者本意?答案是: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指出:文本作者的意图是当代人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的,文本的“原义”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间间距”是不可能克服的,也是不应当克服的。理解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理解文本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读书为我所用,从文本中读出我要用的地方,我们要忠于文本,又可能要创造文本。如《给予树》这个文本,乐于助人不应该是唯一的文本解读,因为这个主题在二年级已有,为什么三年级还要教呢,他认为不单单要讲金吉亚的乐于助人,而且更重要的是从金吉亚这样做容易吗?他们的家境并不宽裕。她将用一把泡泡糖面对亲人,但她为什么还这样做?告诉学生“奉献爱心,常常要做出抉择。”
四、面对儿童,我们要深入浅出
他又借用了叶圣陶的“翻箱倒筴容易,画龙点睛难。”尽管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特,但时刻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他们向前。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如《一夜的工作》设计思路,看周总理怎样审阅一个文件?看周总理怎样审阅一夜的文件?周总理一个晚上要画多少个圆圈?看周总理一生怎样工作。
又如我们熟悉的《小音乐家扬科》一位老师的结语:
扬科,你一个人走,委屈吗?孤独吗?天堂里也有音乐吗?天堂里有你喜欢的小提琴吗?
五、作品语言魅力的追寻
文字是语言艺术。叶圣陶说: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果人文精神无限扩张,语言文字就失去了魅力,语文课就非语文化,没语言化。最后,这位专家指出教学文本的解读任务是:
1、把握文本的主要去向,读出自己独到的感觉
2、琢磨文本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
3、思考文本的价值,认知价值和发展语言价值。
4、孩子在学这篇文章有什么困难,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去阅读文本。
我想应该这样教语文:实实在在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从从容容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