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2023-0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爱和自由读书笔记》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

第四章讲述的内容依旧在延续前边的让孩子自己感受这个世界。

我们替孩子决定的事,拿选绘本这件小事来讲,最初可能是你替孩子选择。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她开始有自己的选择了。那么尽管这本书对于你来说可能不喜欢,但是她如果喜欢的话,请尊重这个选择。

不仅如此,穿衣服也是一样。孩子必须自己感受冷暖,自己体会美丑。

有时候我们灌输的“美丑”,我们告诉孩子:你这么搭配不好看,没有这么穿的,穿这件衣服会冷(热),对于孩子来说,她未必会听你,她会说不。

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维尼执意要穿一件衣服,我说这么搭配不好看的,但是她说不要,就要这么穿。如果我执意去剥夺她的搭配行为,她会哭,然后执着地将衣服穿在身上。

这让我想到《萨拉就要这样穿》这本绘本,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审美,他们沉浸在那种花里胡哨的搭配中。

这是要让孩子自己去感受美丑的一个过程。她自己感受到了,通过其他元素的摄入,比如看美术展、看绘本的熏陶,她会形成自己的审美。

冷热也是一样,前三章笔记中已经提到了。

还有就是孩子的世界其实不存在那么多应该的:

书中有两个例子,就是成人认为的墨守成规的世界,去干涉孩子。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小孩学的美术课,其实你看起来他们是在做“创意美术”,但真的都是老师将一个模板框架放在那里,这个东西应该在哪里,哪个东西应该涂什么颜色。

但这相较于我们小时候那种“花应该是红色叶子应该是绿色”的教法好得多了。

这里安利另一本书《和孩子一起涂鸦》。我先给自己种草了。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时你自己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那时别人教的,那时别人的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

第五章建议所有家长一定要看一下

这里有一个被我们深恶痛绝的行为:逗孩子。

还有一个我们总是在做又非常后悔的行为:打骂孩子。

书里印象最深的话:小孩子的思维表情很明显,小孩子的思维需要较长时间。但是有的小孩不用思维,被训斥、被打骂的孩子不用思维的。他们反应较快,好像不经过大脑。

还有逗孩子:每次别人逗维尼我都不会附和,甚至会甩冷脸给对方。

说得好像有点矫情,但是孩子真的不能逗的。

这里提到了一个二孩家庭的例子,惯用的那句臭名昭著的话就是:你妈妈生了小弟弟小妹妹就不要你了。

而这个例子中的妈妈用一个细心的观察看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告诉妈妈非常爱你。

孩提时代的某些烙印打得很深刻,至于之到了成年之后都无法抹去,它们从意识层面进入了潜意识,有些成为了困扰。

所以和小孩子说话,其实应该更加尊重才对。

第六章 说到孩子反复做一件事

相信很多妈妈在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疑惑:孩子反复地阅读一本书。

反复进行练习,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

书中举出孩子反复听一个故事的例子: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准确的概念。

昨天《宛爸育儿》公众号我写的文章有位妈妈的留言,是非常精彩的经验总结:

孩子早期教育,老师的任务之一((其实也包括我们家长),是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

农村野地里的孩子,充满感觉但是没有人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也是不行的。

还有孩子最初的认知,最好是一单一的色块让孩子认识颜色,拿一朵红色的花的卡片,孩子会以为红色是花,花是红色。

总结一下前六章,其实还是在说把感觉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感受这个世界。

我有一位家庭教育指导老师朋友,也是通过他的成长经历悟出了这个道理,所以他在指导别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让家长把感觉还给孩子,尤其是孩子被打了,在家长看来被欺负的情况下,先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觉,如果孩子并没有感觉到是受到了的欺负,那么家长的大惊小怪就略显多此一举了。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寻找这个答案,可每个人是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葬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是一样的,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很向往自由!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过多的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说实话面对孩子,有时候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估计这也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吧?因为这个尺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

这本书表达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许多的观念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遗憾和未能实现的梦想都寄托给孩子,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深重的寄托,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我们凡是应该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容的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书中说到其实教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之前儿童不用急着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种感觉就行了。对此观点我表示赞同。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纸张上去做好规划,因为你给他什么他就会接受什么。不要妄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小小年纪就要求他们会背很多的诗词歌赋、数学计算等,这样的孩子虽说知识广博,但他的心智发展并不好,缺乏洞察力、不会去思考,只会一味的死记硬背,毫无自己的创新性,整个创造思维被你们给抹杀掉了,试问这样的孩子会有好的发展前景吗?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的”。我认为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与挑战,从而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尤其是刚入园的新孩子,他们需要学会自我调整心态,让自己慢慢的去适应幼儿园里的一切,逐渐心智发展的就会很顺畅。所以家长也要配合好我们老师的工作,要保证自己的心态正常,孩子才会不那么恐惶,俗话说的母子连心,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孩子在幼儿园时,其成长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挥。在六岁之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一味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们就变得自律与顺从。而不是我们一味的压制和束缚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胆怯,不知道到底什么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己的思维,一味的听从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么他的人生也不会是快乐幸福的!

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才会成为一个专注、宽容、坚强和完整的人!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3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从事幼儿教育4年以来,自认为是一位充满爱心和活力的“妈妈老师”,在看完了孙瑞雪老师的《爱与自由》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爱有多么的狭窄。我们总在为了孩子考虑的周周全全,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老师叫你这么做,你就这么做。因为老师是爱你的,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的发展规律。

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我们,最怕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发生磕磕碰碰,哪怕是小小的擦伤,我们都无法向家长们交代,因此我们处处小心,告诉孩子,这个不许做,那个不许碰……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我相信这是我们大部分的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与自由》这本书以后,我想,作为一名80后的教师,一定要转变我们的这种心态,改变“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去多关注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做一个有心的人,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改变自己的时候,要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家长,可能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我想,我们一生能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4

每年夏天,总有很多小孩子溺水的新闻,令人心痛。前段时间看到北京一位妈妈带着双胞胎女儿去青岛海边,一低头刷手机的功夫,孩子就不见了。再见到孩子就已经是天人永隔,何其悲怆。

每当这个时候,舆论的发酵点之一,就是父母这一项重要工作竟然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父母这一项工作,从天而降。你甚至不用做任何事,就获得了爸爸妈妈这个角色。

我的闺蜜孕中期,有一天说她自己前晚看怀孕生娃的帖子,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学会喂奶,吓得睡不着觉。后来看到别人帖子里说,小娃娃一生下来自己就会吸奶,才终于不紧张了。

我这个比她老资格的妈妈,第一反应是,耻笑她,“哈哈笑死我了,是啊,娃自己会吃奶的。”

后来仔细想想,虽然我自诩要学习做一个好妈妈,但是看来“不用学习,养娃就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观念在我心里也还是非常顽固的。

这几天看了《爱和自由》这本书,深以为然,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首先简单概括一下这本书:

爱是独立的前提,自由是成为自己的前提,有了爱和自由,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作者的核心理念来自蒙特梭利教育观,0—6岁是孩子“吸收性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知识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否以其自我发展的方式探索世界,慢慢从感觉走向概念。父母,能做的是以稳定的精神状态,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体验平台,给予爱,给予自由,帮助他,满足他成长的需要。并且,不错误邀功。这样,孩子才能创造一个完整的自己。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5

《爱和自由》这本书不知不觉中已经翻看到第十二章了,很高兴越来越多的网友跟着华衣一起读好书,谢谢你们的支持!华衣一定继续努力得为大家推荐好书,认真写好读书笔记,我觉得写的过程也是自己审视自己育儿的一个过程,也是提升自己的的一个过程!

第十二章又有很多地方被华衣圈圈点点,因为有太多的共鸣!

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旁边观察,逐渐理解并适应这个环境,这需要耐心和时间。事情总是这样的,说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不容易。这里孙老师指出了许多家长都容易犯的一点:没时间!我们经常会抱怨没有时间跟孩子一起读书、交流,没有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感受。而好不容易和孩子在一起时,我们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心不在焉,不去理解孩子。

可是正如孙老师所说的“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不容易。”,对于一个自由中的孩子我们要付出的是大量的工作和精力和时间,成人大多不愿意把时间放在孩子身上,挣钱重要,看电视重要,聊天重要,睡觉重要……这其实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华衣很赞同孙老师的说法:在人的一生,拿出6年时间给孩子,并通过孩子发展自己,是最有价值的。

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期间,一是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另一点就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审美观建立的好坏,决定孩子从小到大能否远离丑恶和犯罪,也就是说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观。

在这里孙老师举了个儿子吃豆沙饼追求完美的实例,华衣惊讶得发现彤彤也有过这样的“追求完美”的情结,也就是她所说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相信这样的事情,很多父母都有可能经历过,这也说明“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而成人误解了孩子的本意,儿童认为掰意味着破坏了一个整体的完整,咬一口却不算破坏。这便是孩子的内心所认为的。而当时彤彤让妈妈吃时,华衣也曾经贪图方便得掰过一点给他吃,结果当然是跟孙老师一样得到类似的遭遇:彤彤不吃那块被我掰过的饼,他硬是哭着闹着要新的饼!华衣当时没有去细想这个原因,只是心里虽然生气还是强压着,又递过另一块豆沙饼,而彤彤也跟孙老师的儿子一样立即高兴了起来,还很大方得让妈妈在他那个饼子上轻轻得咬一口。然后彤彤就甜甜得冲着我笑着说:“妈妈,我爱你!”

现在回想起来,原来孩子都是如此聪明的,又是如此维护着他们的物权的,当你突然夺过属于他们的饼时,他们已经觉得物权被侵犯了,接着你的掰,更加破坏了他们追求完美的情结,孩子因此而哭泣。成人们一般都无法接受孩子此时的这种哭泣,认为他们是在胡闹,无法去理解孩子的这一行为。

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了基本成长的条件。有一天,自由和爱就会在漫长的儿童时代过去后,在一个人身上形成最美的、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质。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6

上个月通过和老师的推荐读了《爱和自由》从中感处很深!

不由的感叹!中国人传统的家庭教育是家长制,大人和老师的威严不可动摇;这样的教育方法我认为有两点“好处”:一是让大人觉得有面子,二是便于操作、省事。但是这样的方式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以前,我错误的认为一个家庭里孩子至少要有一个怕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为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为一个严厉的眼神使过去,孩子就得乖乖听话“我们更是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教育孩子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给孩子安排好以后的路考好学校进好单位。

在一个<家长制>作风严重的家庭,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管制和压抑,“爱和自由”的观点能实现么?所以说,平等对待孩子是我们做父母教育观念的一种挑战,如果你不试着平等的对待孩子,把孩子当做朋友对待的话,我们就会很难理解孩子、发现孩子,更别提赞美孩子,我们会忽视孩子敏感期、无法满足孩子不同时期的需要,这些都会在孩子日后的行为中出现负面作用。

可以说这本书就是让我们接受并改变一种教育理念,给孩子平等的爱。蒙特梭利说:“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孙老师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

孩子到了某一个阶段,不管是身体上还是思维上,都在一个趋向于独立的过程,他会沿着这条路不停地走,他会为着自己的独立冒很多险,会进行各种探索。而此时,我们成人就会,“强行”让孩子听话不能这样,也不能那样的。【危险了,会弄脏衣服】。而忽略了孩子的自由。

确实是这样。孩子6岁前成长更应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的教育。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发展的是心智,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在控制和压抑下迷失了真正的自我。爱他,就给他自由!或许,我们真的应该给我们的孩子们更多一些的自由,不能再这样打着“爱”的旗号过分约束。作为老师、家长的应好好保护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天空下更加自由地探索这个他们未知的世界。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7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四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欺负。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可以,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能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可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小心,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认为我们应该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大量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现在我们忘记了自己的童年,忘记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记自己童年的愿望,忘记自己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更应该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是应该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快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8

自由怎样给孩子带来纪律?有了自由,孩子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兴趣,TA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规律,TA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控力,最早的纪律形成了。

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自发的纪律呢?

有人说:被老师/家长用惩罚和所谓教育的方式,来约束和管制的孩子,也很守纪律。也许表面看起来是这样,因为孩子惧怕成人的威力。但,长期被约束的孩子,一旦有了自由,会失去做事的主动性,就像学校好些孩子,家长一不督促成绩就下滑。他们有了自由后,不知道要做什么,无所事事,或等着被分配任务。

可以说,这样的孩子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事实上,创造力就是被这些东西一次一次抹杀了。因为创造力是自发的,别人安排不来。而无形中的一种禁忌使孩子不敢去想,不敢去超越这个范围以外的事。这种不是自己主人的状态,若得不到合适的环境去修正,将一直延续到成年,直至生命结束。

关于不是自己的主人,举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小女孩平时由保姆带,只要她一动水龙头,保姆就说:“不要动,不可以动,你会把衣服搞湿的。”每次都重复。注意,每次都重复。

保姆肯定是出于怕麻烦的心理,衣服湿了得洗。后来,这个小女孩去她外婆家玩,外婆家的花园里有个喷水的喷头,小女孩非常想动这个喷头,但她停止了,外婆说:“你动呀,你为什么不动它?”。小女孩非常矛盾,但她最后还是说:“我不能,我不能动它,我的保姆说我不可以动的。”

外婆说:“她不在呀,外婆让你动呀!",小孩说:“不,我不能动。”

保姆虽然不在,但依然控制着这个孩子。小女孩做什么听不了自己的心声,至少在这件事情上,她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

当一个人不能成为自己时,就会出现矛盾和挣扎,痛苦就产生了。这也是成人所谓的“心理障碍”的起源。是时候问问自己了,面对自己不敢去做的事情时,自己在害怕什么?是谁把这份恐惧植入你的大脑的?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9

看了孙瑞雪的著作《爱与自由》,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相信我们成年人很清楚,可是又有多少家长认真的想过,考虑过爱的含义,爱的表达方式,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自由,家长们一直在给孩子策划未来,大到前途,小到吃穿,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开始为他设计他的人生,他要走的路。以为那就是对孩子表达爱的最好方式。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我们所理解认为的爱,那不是爱,是残酷,是毁灭。我们束缚了孩子的心、行动、自由,还有可能亲手毁灭了孩子的幸福。

虽然我还没有做妈妈,可是每每听到同事说双休日都没休息,要送女儿上辅导班、补习班、兴趣班,不光孩子累,自己也累的够呛。我不禁会想以后我也会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吗?我也会让我的孩子去上那么多的“班”吗?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休息天?可是同事又会说:“人家的孩子会优雅的弹着钢琴,会一口流利的英文,会跳着优美的舞蹈??你愿意自己的孩子落后与人家吗?你想让孩子在老师眼里是个一般般的“差生”吗?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已经饱尝了竞争之苦。谁还愿意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呢?”可是这样做孩子真的喜欢吗?真的开心吗?真的愿意吗?

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蒙台梭利认为: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作为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例如看到孩子自己吃饭吃的慢又到处都是;穿衣服慢慢吞吞??我就会“一手包办”,这些好意的“呵护”往往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甚至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做事情时弄脏或遇到危险,也为了自身的方便,甚至不准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迅速地“帮助”孩子完成任务,而同时口中永远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这样的行为无意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经验,而孩子最终要么变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闯,不懂得保护自己,要么变得懒惰和胆小,丧失了自身独立的人格。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现在家庭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们总在思考应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忽略了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孩子就是一面折射自己的镜子,你在孩子面前是什么样子,孩子将毫无保留的将你的样子在同伴或他人面前折射出来。老师亦是如此,在幼儿面前的一举一动也会全部在家长面前折射出来。幼儿很爱模仿,家长、老师正是他们愿意模仿的对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让自己的言

行影响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给幼儿犯错的自由空间,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东西,有的家长见情况便会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孩子,一味的职责他,会让他觉得自己要小心翼翼的做事,要提起心来做事,而且不能犯错,一旦犯错就会遭到家人的批评。这样,孩子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胆中,他失去了犯错的自由。孩子难免会犯错,即使是大人,谁能保证自己不犯错呢?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告诉他,应该怎样解决自己犯下的错,在今后怎样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这样,孩子的内心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不再自卑,也有了自由!

最后,我觉得真正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包容的,源源不断的,而爱的发展轨道就是这个孩子必须拥有了自由,这个自由是心灵、行动、空间和时间的自由。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孩子虽然小,但他也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我们应该尊重他,给他自由的权利,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0

《爱和自由》终于读完了,《爱和自由》读书笔记。整本书下来,从一开始的无比崇拜到慢慢有质疑再到最后勉强看完,竟然会在一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有如此变化,是我没料到的。

孙瑞雪的蒙氏幼儿园的确造福了很多中国孩子。但也可能的确是因为这个民族的孩子成长得太艰辛了,她才如此强调,甚至夸大爱和自由的重要性。蒙氏的原作我还没有时间看,但已经听说,爱和自由并不是蒙奶奶所强调的内容。我想,孙瑞雪这也是在因地制宜吧。她说蒙奶奶的理论不必为不同的文化而改造,是仿佛马克思主义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她仍然不自觉地做了改造。

不过在我看来,这都不算什么,只要真正给孩子们带来福利,真正让中国的家长们停止因为儿时成长的创伤和压抑带来的新一轮“折磨”,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感谢这样一个人,读书笔记大全《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认真的用荧光笔画出来很多句子。当时带给我挺震撼的效果,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到。我并不是说,她说得跟我平时所想到不一样,我就一定要跟在后面点头称是。我自然而然滋生出来的崇拜之情,是源自我做母亲的敏感和直觉。我的直觉立刻告诉我,原来是这样啊,的确是这样的。一路读下来,她给我的不是一个理论,一个新理论那么简单。我得到的不是“鱼”,而是“渔”。也就是说,她说到的问题我不见得遇到,但我遇到新问题,我一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不知所措游移不定左右摇摆。我明明白白的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没有速成的解决方案,可以直接从别人的类似案例中拿来就用。做母亲,是不可能偷懒的,我是说精神上。遇到具体问题,妈妈必须靠自己结合实际来解决。

只是这样一本书,一本或许“误读”了蒙氏理论的书,如果每一位中国的家长都能认真读一读,他们心里的很多迷惑都将解开,他们的孩子都或许能多少受益。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1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这本读物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了解儿童的心理、诉求、想法。这本书告诉我们,儿童教育同样要与时俱进,给我带来几点儿童教育的思考。现今我国发展很快,儿童物质生活丰富,现在的儿童还需要什么呢?

一、儿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鼓励。

大部分的人平时都会给孩子买很多的东西,可是那并不是他最想要的,只有理解和疼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请减少与别人孩子的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没有盛开的花朵,请耐心等待他盛开的高光时刻。

二、儿童需要家人的陪伴。

只有时常陪伴在儿童身边,儿童才会感觉到开心快乐,儿童才会感觉到被重视。现在好多儿童一上小学就被父母送进寄宿制学校学习,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缺失了幸福感,更有严重者学习很差,不愿与人交流,甚至发生自闭现象。还有好多农村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很少陪伴孩子,让童年时光失去了色彩,等到孩子大一下进入叛逆期,出现很多过激行为,父母想挽回时就晚了一步,请抽一些时间与孩子一起度过美好时光吧。

三、儿童需要玩耍时间。

现在的教育模式很多家长喜欢让孩子抢跑,提前学习与自己年龄不符的知识,而忽略了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就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抹杀了,提前学习的知识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创造力,甚至让孩子收到伤害。有个小女孩,小学六年级钢琴十级,为了练好琴,父母费心费力时时监督督促,孩子为了不练琴,把水故意洒在钢琴上,后来钢琴十级证书拿到手后,孩子再也不愿碰钢琴一下。

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应该重新审视,要符合现在儿童发展的需要,保护儿童恰当的接受教育,尊重儿童的玩耍权利,陪伴好儿童最重要的一段时光。这就是我的读书感悟。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2

我有一串十分淘气的钥匙,总喜欢和我“捉迷藏”。二年级,妈妈见我学习进步,便放心地把家里的钥匙交给了我,嘱咐我要好好保管它。“嗯,保证完成任务!”我一脸自信地答道,妈妈将信将疑地点了点头。从此以后,我的钥匙便一周“失踪”一次,我也一周和它捉一次迷藏,就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一天,妈妈终于忍不住了,问我:“你的钥匙这么会一周就不见一次啊?你应该一回来就把钥匙放进书包,或者把它放进一个固定的地方!我真后悔把钥匙交给你!”我低下头,轻轻地“哦”了一声,显得十分没有底气。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仍旧“老方一帖”,一回来就把钥匙扔桌上。也许是报应吧,今天,我的钥匙又和我捉起了迷藏。可是,这次我无论怎么找都找不着。书柜,沙发,桌子,冰箱……我几乎把整个家都翻遍了,但是仍然找不到钥匙,我顿时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我昨天回来之后是放桌子上的,怎么会……”我一边用手比划着昨天回家时的行走路线,一边嘟嘟囔囔地说着话。“啊!”我一拍脑门,用手指指着爸爸妈妈,“爸爸妈妈,肯定是你们。我昨天一回家就把钥匙放在桌子上了,肯定是你们拿的!”“胡说八道!”妈妈反驳道,“你总是想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却不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究竟把钥匙放在哪儿了。真不像一个男子汉!”“对。”我说,“我的确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究竟钥匙被带到哪儿去过了。”于是,我开始想:“我先回来看电视,然后去冰箱拿橙汁……“对了!橙汁!”我直奔冰箱,打开门,钥匙原来躲在橙汁下面了,怪不得我找不着呢!通过这件事,我记住了,丢三落四可不是一个好习惯,我要改正它,争取以后再也不和自己的东西“捉迷藏”了。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3

爱是土壤、是根基。《爱和自由》中,爱的定义为“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里面灌东西。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是啊,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会和纪律、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但通过和孩子们的接触,我有了新的想法。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大部分家长对于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能够认同,但没有给予足够的爱或者没有正确的去爱,很多家长恐怕无法认同。以下是孩子的一些表现,如果孩子有这些表现,说明有我们值得改进的地方:

特别在意大人的评价。如果大人否定,孩子会伤心,甚至会哭。家长过多评价孩子,并给孩子施加压力,造成孩子把大人的评价当成自己的做事目标,而不会自己去判断,也不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最终影响了孩子的独立。在孩子生活和学习中,家长不要去批评,也不要去评价,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家长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不要流露出高兴或者失望的情绪,要把情绪和事情本身分离开来。

不愿意自己决定。在穿衣、学习等生活各个方面,依赖家长安排,如果家长不安排,会焦虑和无所适从。过多的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会造成孩子的依赖,破坏孩子走向独立的过程。凡是孩子能够自己安排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安排,哪怕做的不够好也没有关系,孩子会在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中学习、成长,他会掌握自己的力量。

不小心把事情搞砸后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打坏东西、弄脏环境、浪费食物,经常会招致大人的批评,这会让他觉得自己经常犯了错误,其实他是无意的,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动机,比如孩子不想吃饭,想去看电视,他的动机绝不是不吃饭、损坏自己的健康,只是他觉得看电视更好玩儿,他想去探索他好奇的东西;再比如,孩子打坏了东西,他的动机绝不是破坏这个东西,他只是好奇,他想研究明白这个东西。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责怪孩子、呵斥孩子,要告诉他:没关系,你只是不小心,我不会和你生气的。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这是我们的心愿和目的!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4

《爱和自由》第二次刷完这本书,真的很好看,去年孩子出生的时候买的这本书,看完就觉得很棒,我想要给孩子全然的爱和自由,但是讲到爱和自由,其实是个很抽象的东西!怎样的爱和自由才是正确又符合孩子呢

孩子一出生,家里人就会倾注所有的爱给他,但是在养育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生一些问题,比如孩子不会讲话的时候,有时候哭闹我们根本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或者他会讲话了,我们也会矛盾,语音吵架,或者孩子吃东西,偏偏要吃糖,他已经蛀牙了,这怎么处理这些都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事,这本书给我了答案,这本书讲了一些关于孩子内心的一些细腻情感,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爱和自由,也是有些规则的,规则不是限制孩子,而是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书中讲到一个人的完整性,从生理,心理,精神方面,其实大人也是一样,慢慢发展出来。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的一些可爱行为,为什么饼干掰开就不吃了,为什么孩子喜欢重复做一件事,看着书本,看看身边的可爱的娃,好多事好像就有解释了。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我们应该允许出现情绪,告诉我们怎么处理方法。

这本书的好多文字也很优美,看到有些地方,我就忍不住阅读起来,育儿育己,其实我们每个人成长也是离不开爱和自由,愿我们都拥有爱和自由,成为自己。这本书是一扇窗,推开它,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5

是谁说教师教育自己子女之殇有多痛,是谁讲我们用师爱捆绑学生,是怕落后的焦虑还是放不下的得失,多少次自我劝勉,多少次激动辩论,可是当你遇到《爱和自由》这本书,你也许会真正和自己和解。

得知这本书,要感谢孟凌老师。孟老师是省家庭教育团讲师,主持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负责校心理咨询室。偶然交谈,听我诉说“拗不过”幼小儿子的种种,微笑颔首,推荐我阅读此书。欣然买来,然而临近期末实在无暇顾及,假期白天还要带孩子,始终读得断断续续,即便如此,每页每句都如获珍宝,相见恨晚。

我第一次知道了“精神胚胎”,明白了成年后的“孩子”问题出在哪里,惊讶于孩子的“吃”居然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对“自由与纪律”、“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等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一边接受着书中的理论,一边饶有兴味的观察着孩子的活动,心头萦绕的是安静的喜悦。我不再怀疑自己爱的能力,我相信我可以走出爱的误区。

作者孙瑞雪深谙蒙氏教育之精髓,并结合中国特色,从孩子成长发育的角度阐述,列举许多成年人的例子,串起了我们很多关于成长教育零碎的感悟。反观自己的成长,我似乎懂得了自己,今日的个性和童年的环境密不可分,我一直期望改变,然而又害怕畏缩,直至近年,才慢慢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很多事情却豁然明朗,越来越好。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担任过班主任的我,在此书的阅读中,也渐渐放下执念,心中泛起层层悲悯的涟漪。正如王君老师所说“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温柔以待”。面对十三四岁的孩子,那些你不曾参与过的他们的成长,那些因为没有被好好滋养后留给你的“问题”困扰着你,他们在你苦口婆心,在你软硬兼施后却收效甚微,甚至变本加厉,虽然所幸你只陪他们走一程,然而深深的挫败感不正在渐渐销蚀着你职业的幸福感吗?那些从其他幼儿园转到孙瑞雪“爱和自由”幼儿园的孩子变化之大,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让我感动而愧疚”,认识每个孩子,尊重每个生命成长的节拍,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这样的“因材施教”因为有着理解的心理学渊源,才不会是伪善。

一定要读《爱和自由》,还有比孩子的未来更重要的事,比遵循规律更有效的教育吗。静待花开,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默默松土。这本书,教你给孩子阳光一样的爱,教你给孩子光辉灿烂的自由,让你和孩子一起幸福的成长。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寻找这个答案,可每个人是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葬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是一样的,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很向往自由!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过多的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说实话面对孩子,有时候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估计这也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吧?因为这个尺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

这本书表达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许多的观念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遗憾和未能实现的梦想都寄托给孩子,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深重的寄托,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我们凡是应该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容的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书中说到其实教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之前儿童不用急着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种感觉就行了。对此观点我表示赞同。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纸张上去做好规划,因为你给他什么他就会接受什么。不要妄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小小年纪就要求他们会背很多的诗词歌赋、数学计算等,这样的孩子虽说知识广博,但他的心智发展并不好,缺乏洞察力、不会去思考,只会一味的死记硬背,毫无自己的创新性,整个创造思维被你们给抹杀掉了,试问这样的孩子会有好的发展前景吗?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的”。我认为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与挑战,从而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尤其是刚入园的新孩子,他们需要学会自我调整心态,让自己慢慢的去适应幼儿园里的一切,逐渐心智发展的就会很顺畅。所以家长也要配合好我们老师的工作,要保证自己的心态正常,孩子才会不那么恐惶,俗话说的母子连心,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孩子在幼儿园时,其成长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挥。在六岁之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一味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们就变得自律与顺从。而不是我们一味的压制和束缚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胆怯,不知道到底什么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己的思维,一味的听从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么他的人生也不会是快乐幸福的!

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才会成为一个专注、宽容、坚强和完整的人!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

《爱和自由》是孙瑞雪的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它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她曾经说过“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代替: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务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本书将蒙氏思想中的一些关键要素,如精神胚胎,孩子的工作,感觉练习,敏感期,智力的形成等作了通俗化的介绍,并用相应的事例做了说明,虽然有些事例似是而非,但增强了可读性。

“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句话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书的立意。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读完这本书,我们可能会记住一些叮嘱,会改善你的一些行为,给孩子“爱和自由”。但如果内心深处,可能还是把这些作为望子成龙的手段,而不是从本质上放弃功利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生命,有权利做自己的决定,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这些改良能坚持多久呢?当升学的压力和诱惑摆在你面前,能给孩子多少真正的选择自由呢?

如今,我已经是一位小学教师,对于孩子的“爱和自由”更需要理解和相关的知识。有时候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会忍不住经常问自己,我该怎么让幼儿能更加好的学习,更加做到在游戏中学习。我们班的孩子很调皮,有时候会让我忍不住发火,但是我爱他们,爱的那样深切,爱的那样无奈,更让我不知道该如何人来面对他们。在那个时候,我就会用一些规矩来压制他们,虽然我也知

道这样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并不是很好,但是在爱和自由中,我不知道该如何抉择,那时候的我更甚至认为爱和自由不能存在。但是孙瑞雪却不这么认为,她说“因为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她说无人打扰的儿童是作为一个精神自由的人存在的,他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感知到这个环境需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他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姿态。而那些对环境无法感知的儿童是因为他受到的压制太大了,当压制大到足以使他的痛苦时,他不但不能把握这个环境,而且他一旦发现这个环境中没有人约束他,他就开始破坏,发泄自己。

自由状态中的儿童,因为收到了尊重,因为他所有的举止和动作都是依赖于自己的断定,那不守纪的现象就变成偶然的现象了。

但是在我们的国家中,家长还是比较注重孩子的知识和道德,这样我们必然走到了一条歧路上。

原来爱和自由真的可以并存,而且非常重要。爱和自由可以让幼儿在生活中学的更有趣,学的更加自信,学的更加开心。作为教师,让孩子学的开心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在痛苦中学习还不如不学。现在起,我该试着让孩子在自由中学会自我学习,在我的爱中幸福的过完每一天。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3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从事幼儿教育4年以来,自认为是一位充满爱心和活力的“妈妈老师”,在看完了孙瑞雪老师的《爱与自由》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爱有多么的狭窄。我们总在为了孩子考虑的周周全全,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老师叫你这么做,你就这么做。因为老师是爱你的,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的发展规律。

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我们,最怕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发生磕磕碰碰,哪怕是小小的擦伤,我们都无法向家长们交代,因此我们处处小心,告诉孩子,这个不许做,那个不许碰……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我相信这是我们大部分的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与自由》这本书以后,我想,作为一名80后的教师,一定要转变我们的这种心态,改变“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去多关注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做一个有心的人,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改变自己的时候,要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家长,可能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我想,我们一生能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4

爱和幸福这是一则深受小朋友喜爱的童话,这是一则充满了爱和宽容的童话,这还是一则寓意深刻的童话。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巨人的花园》主要内容是:有一个自私的巨人,他不让孩子们在他的花园里玩耍,还砌起围墙,不让孩子们进来。因此,巨人的花园里始终是冬天。后来有一个小男孩提醒巨人,巨人这才知道春天为什么迟迟不来自己的花园了。巨人让孩子们进到他的花园来玩耍,春天也来到了花园,巨人这才感到无比的幸福。我明白了助人为乐是快乐之本。巨人后来感到幸福是因为小男孩帮他除去了心魔,赶走了他那任性又冷酷的心和冬天,唤醒了他那善良、热情的心和春天。我懂得了孩子们是春天里的那一颗奋发向上的树,有了这些能把春天带来的孩子,无论多么寒冷,你的心仍然是热热乎乎的。在充满孩子欢笑的地方没有冷酷、自私和寒冷,只有善良、热情和温暖。爱和自由读书笔记当然还需要一颗始终认为幸福和愉快、只需助人和知错就改的心来画龙点睛。以前,哥哥向我借东西,我不管什么东西我都借给他,可是叫他还,他总是一天拖一天,他的借口不是忘带了,就是没看完,这倒没什么,可是他有什么东西都不借给我。有一次,我在二爸的汽车上发现了两本“哆来A梦”,我把书带回家后,哥哥看见了大叫起来:“你带来干吗?赶快放回车上去。”我气极了,心想:我以前借了他很多东西,他非但不还,而我想借他的东西,他就是不愿意,我以后要用以牙还牙的方法来报复他,永远不借他东西。

现在想想,觉得那时我真可笑,不就是一些身外之物嘛。再想想,我那时借他东西他都很开心,我从中知道了自己很有眼光,挑的东西都很好。幸福是帮助别人,爱是别人帮助你。幸福和爱只需要帮助别人、改正自己的过错就可以得到。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5

每年夏天,总有很多小孩子溺水的新闻,令人心痛。前段时间看到北京一位妈妈带着双胞胎女儿去青岛海边,一低头刷手机的功夫,孩子就不见了。再见到孩子就已经是天人永隔,何其悲怆。

每当这个时候,舆论的发酵点之一,就是父母这一项重要工作竟然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父母这一项工作,从天而降。你甚至不用做任何事,就获得了爸爸妈妈这个角色。

我的闺蜜孕中期,有一天说她自己前晚看怀孕生娃的帖子,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学会喂奶,吓得睡不着觉。后来看到别人帖子里说,小娃娃一生下来自己就会吸奶,才终于不紧张了。

我这个比她老资格的妈妈,第一反应是,耻笑她,“哈哈笑死我了,是啊,娃自己会吃奶的。”

后来仔细想想,虽然我自诩要学习做一个好妈妈,但是看来“不用学习,养娃就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观念在我心里也还是非常顽固的。

这几天看了《爱和自由》这本书,深以为然,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首先简单概括一下这本书:

爱是独立的前提,自由是成为自己的前提,有了爱和自由,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作者的核心理念来自蒙特梭利教育观,0—6岁是孩子“吸收性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知识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否以其自我发展的方式探索世界,慢慢从感觉走向概念。父母,能做的是以稳定的精神状态,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体验平台,给予爱,给予自由,帮助他,满足他成长的需要。并且,不错误邀功。这样,孩子才能创造一个完整的自己。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6

看了孙瑞雪的著作《爱与自由》,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相信我们成年人很清楚,可是又有多少家长认真的想过,考虑过爱的含义,爱的表达方式,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自由,家长们一直在给孩子策划未来,大到前途,小到吃穿,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开始为他设计他的人生,他要走的路。以为那就是对孩子表达爱的最好方式。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我们所理解认为的爱,那不是爱,是残酷,是毁灭。我们束缚了孩子的心、行动、自由,还有可能亲手毁灭了孩子的幸福。

虽然我还没有做妈妈,可是每每听到同事说双休日都没休息,要送女儿上辅导班、补习班、兴趣班,不光孩子累,自己也累的够呛。我不禁会想以后我也会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吗?我也会让我的孩子去上那么多的“班”吗?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休息天?可是同事又会说:“人家的孩子会优雅的弹着钢琴,会一口流利的英文,会跳着优美的舞蹈??你愿意自己的孩子落后与人家吗?你想让孩子在老师眼里是个一般般的“差生”吗?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已经饱尝了竞争之苦。谁还愿意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呢?”可是这样做孩子真的喜欢吗?真的开心吗?真的愿意吗?

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蒙台梭利认为: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作为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例如看到孩子自己吃饭吃的慢又到处都是;穿衣服慢慢吞吞??我就会“一手包办”,这些好意的“呵护”往往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甚至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做事情时弄脏或遇到危险,也为了自身的方便,甚至不准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迅速地“帮助”孩子完成任务,而同时口中永远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这样的行为无意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经验,而孩子最终要么变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闯,不懂得保护自己,要么变得懒惰和胆小,丧失了自身独立的人格。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现在家庭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们总在思考应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忽略了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孩子就是一面折射自己的镜子,你在孩子面前是什么样子,孩子将毫无保留的将你的样子在同伴或他人面前折射出来。老师亦是如此,在幼儿面前的一举一动也会全部在家长面前折射出来。幼儿很爱模仿,家长、老师正是他们愿意模仿的对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让自己的言

行影响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给幼儿犯错的自由空间,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东西,有的家长见情况便会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孩子,一味的职责他,会让他觉得自己要小心翼翼的做事,要提起心来做事,而且不能犯错,一旦犯错就会遭到家人的批评。这样,孩子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胆中,他失去了犯错的自由。孩子难免会犯错,即使是大人,谁能保证自己不犯错呢?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告诉他,应该怎样解决自己犯下的错,在今后怎样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这样,孩子的内心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不再自卑,也有了自由!

最后,我觉得真正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包容的,源源不断的,而爱的发展轨道就是这个孩子必须拥有了自由,这个自由是心灵、行动、空间和时间的自由。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孩子虽然小,但他也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我们应该尊重他,给他自由的权利,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7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这本读物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了解儿童的心理、诉求、想法。这本书告诉我们,儿童教育同样要与时俱进,给我带来几点儿童教育的思考。现今我国发展很快,儿童物质生活丰富,现在的儿童还需要什么呢?

一、儿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鼓励。

大部分的人平时都会给孩子买很多的东西,可是那并不是他最想要的,只有理解和疼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请减少与别人孩子的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没有盛开的花朵,请耐心等待他盛开的高光时刻。

二、儿童需要家人的陪伴。

只有时常陪伴在儿童身边,儿童才会感觉到开心快乐,儿童才会感觉到被重视。现在好多儿童一上小学就被父母送进寄宿制学校学习,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缺失了幸福感,更有严重者学习很差,不愿与人交流,甚至发生自闭现象。还有好多农村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很少陪伴孩子,让童年时光失去了色彩,等到孩子大一下进入叛逆期,出现很多过激行为,父母想挽回时就晚了一步,请抽一些时间与孩子一起度过美好时光吧。

三、儿童需要玩耍时间。

现在的教育模式很多家长喜欢让孩子抢跑,提前学习与自己年龄不符的知识,而忽略了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就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抹杀了,提前学习的知识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创造力,甚至让孩子收到伤害。有个小女孩,小学六年级钢琴十级,为了练好琴,父母费心费力时时监督督促,孩子为了不练琴,把水故意洒在钢琴上,后来钢琴十级证书拿到手后,孩子再也不愿碰钢琴一下。

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应该重新审视,要符合现在儿童发展的需要,保护儿童恰当的接受教育,尊重儿童的玩耍权利,陪伴好儿童最重要的一段时光。这就是我的读书感悟。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8

上个月通过和老师的推荐读了《爱和自由》从中感处很深!

不由的感叹!中国人传统的家庭教育是家长制,大人和老师的威严不可动摇;这样的教育方法我认为有两点“好处”:一是让大人觉得有面子,二是便于操作、省事。但是这样的方式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以前,我错误的认为一个家庭里孩子至少要有一个怕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为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为一个严厉的眼神使过去,孩子就得乖乖听话“我们更是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教育孩子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给孩子安排好以后的路考好学校进好单位。

在一个<家长制>作风严重的家庭,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管制和压抑,“爱和自由”的观点能实现么?所以说,平等对待孩子是我们做父母教育观念的一种挑战,如果你不试着平等的对待孩子,把孩子当做朋友对待的话,我们就会很难理解孩子、发现孩子,更别提赞美孩子,我们会忽视孩子敏感期、无法满足孩子不同时期的需要,这些都会在孩子日后的行为中出现负面作用。

可以说这本书就是让我们接受并改变一种教育理念,给孩子平等的爱。蒙特梭利说:“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孙老师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

孩子到了某一个阶段,不管是身体上还是思维上,都在一个趋向于独立的过程,他会沿着这条路不停地走,他会为着自己的独立冒很多险,会进行各种探索。而此时,我们成人就会,“强行”让孩子听话不能这样,也不能那样的。【危险了,会弄脏衣服】。而忽略了孩子的自由。

确实是这样。孩子6岁前成长更应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的教育。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发展的是心智,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在控制和压抑下迷失了真正的自我。爱他,就给他自由!或许,我们真的应该给我们的孩子们更多一些的自由,不能再这样打着“爱”的旗号过分约束。作为老师、家长的应好好保护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天空下更加自由地探索这个他们未知的世界。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9

是谁说教师教育自己子女之殇有多痛,是谁讲我们用师爱捆绑学生,是怕落后的焦虑还是放不下的得失,多少次自我劝勉,多少次激动辩论,可是当你遇到《爱和自由》这本书,你也许会真正和自己和解。

得知这本书,要感谢孟凌老师。孟老师是省家庭教育团讲师,主持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负责校心理咨询室。偶然交谈,听我诉说“拗不过”幼小儿子的种种,微笑颔首,推荐我阅读此书。欣然买来,然而临近期末实在无暇顾及,假期白天还要带孩子,始终读得断断续续,即便如此,每页每句都如获珍宝,相见恨晚。

我第一次知道了“精神胚胎”,明白了成年后的“孩子”问题出在哪里,惊讶于孩子的“吃”居然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对“自由与纪律”、“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等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一边接受着书中的理论,一边饶有兴味的观察着孩子的活动,心头萦绕的是安静的'喜悦。我不再怀疑自己爱的能力,我相信我可以走出爱的误区。

作者孙瑞雪深谙蒙氏教育之精髓,并结合中国特色,从孩子成长发育的角度阐述,列举许多成年人的例子,串起了我们很多关于成长教育零碎的感悟。反观自己的成长,我似乎懂得了自己,今日的个性和童年的环境密不可分,我一直期望改变,然而又害怕畏缩,直至近年,才慢慢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很多事情却豁然明朗,越来越好。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担任过班主任的我,在此书的阅读中,也渐渐放下执念,心中泛起层层悲悯的涟漪。正如王君老师所说“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温柔以待”。面对十三四岁的孩子,那些你不曾参与过的他们的成长,那些因为没有被好好滋养后留给你的“问题”困扰着你,他们在你苦口婆心,在你软硬兼施后却收效甚微,甚至变本加厉,虽然所幸你只陪他们走一程,然而深深的挫败感不正在渐渐销蚀着你职业的幸福感吗?那些从其他幼儿园转到孙瑞雪“爱和自由”幼儿园的孩子变化之大,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让我感动而愧疚”,认识每个孩子,尊重每个生命成长的节拍,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这样的“因材施教”因为有着理解的心理学渊源,才不会是伪善。

一定要读《爱和自由》,还有比孩子的未来更重要的事,比遵循规律更有效的教育吗。静待花开,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默默松土。这本书,教你给孩子阳光一样的爱,教你给孩子光辉灿烂的自由,让你和孩子一起幸福的成长。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0

自由怎样给孩子带来纪律?有了自由,孩子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兴趣,TA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规律,TA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控力,最早的纪律形成了。

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自发的纪律呢?

有人说:被老师/家长用惩罚和所谓教育的方式,来约束和管制的孩子,也很守纪律。也许表面看起来是这样,因为孩子惧怕成人的威力。但,长期被约束的孩子,一旦有了自由,会失去做事的主动性,就像学校好些孩子,家长一不督促成绩就下滑。他们有了自由后,不知道要做什么,无所事事,或等着被分配任务。

可以说,这样的孩子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事实上,创造力就是被这些东西一次一次抹杀了。因为创造力是自发的,别人安排不来。而无形中的一种禁忌使孩子不敢去想,不敢去超越这个范围以外的事。这种不是自己主人的状态,若得不到合适的环境去修正,将一直延续到成年,直至生命结束。

关于不是自己的主人,举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小女孩平时由保姆带,只要她一动水龙头,保姆就说:“不要动,不可以动,你会把衣服搞湿的。”每次都重复。注意,每次都重复。

保姆肯定是出于怕麻烦的心理,衣服湿了得洗。后来,这个小女孩去她外婆家玩,外婆家的花园里有个喷水的喷头,小女孩非常想动这个喷头,但她停止了,外婆说:“你动呀,你为什么不动它?”。小女孩非常矛盾,但她最后还是说:“我不能,我不能动它,我的保姆说我不可以动的。”

外婆说:“她不在呀,外婆让你动呀!",小孩说:“不,我不能动。”

保姆虽然不在,但依然控制着这个孩子。小女孩做什么听不了自己的心声,至少在这件事情上,她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

当一个人不能成为自己时,就会出现矛盾和挣扎,痛苦就产生了。这也是成人所谓的“心理障碍”的起源。是时候问问自己了,面对自己不敢去做的事情时,自己在害怕什么?是谁把这份恐惧植入你的大脑的?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1

我有一串十分淘气的钥匙,总喜欢和我“捉迷藏”。二年级,妈妈见我学习进步,便放心地把家里的钥匙交给了我,嘱咐我要好好保管它。“嗯,保证完成任务!”我一脸自信地答道,妈妈将信将疑地点了点头。从此以后,我的钥匙便一周“失踪”一次,我也一周和它捉一次迷藏,就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一天,妈妈终于忍不住了,问我:“你的钥匙这么会一周就不见一次啊?你应该一回来就把钥匙放进书包,或者把它放进一个固定的地方!我真后悔把钥匙交给你!”我低下头,轻轻地“哦”了一声,显得十分没有底气。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仍旧“老方一帖”,一回来就把钥匙扔桌上。也许是报应吧,今天,我的钥匙又和我捉起了迷藏。可是,这次我无论怎么找都找不着。书柜,沙发,桌子,冰箱……我几乎把整个家都翻遍了,但是仍然找不到钥匙,我顿时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我昨天回来之后是放桌子上的,怎么会……”我一边用手比划着昨天回家时的行走路线,一边嘟嘟囔囔地说着话。“啊!”我一拍脑门,用手指指着爸爸妈妈,“爸爸妈妈,肯定是你们。我昨天一回家就把钥匙放在桌子上了,肯定是你们拿的!”“胡说八道!”妈妈反驳道,“你总是想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却不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究竟把钥匙放在哪儿了。真不像一个男子汉!”“对。”我说,“我的确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究竟钥匙被带到哪儿去过了。”于是,我开始想:“我先回来看电视,然后去冰箱拿橙汁……“对了!橙汁!”我直奔冰箱,打开门,钥匙原来躲在橙汁下面了,怪不得我找不着呢!通过这件事,我记住了,丢三落四可不是一个好习惯,我要改正它,争取以后再也不和自己的东西“捉迷藏”了。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2

爱是土壤、是根基。《爱和自由》中,爱的定义为“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里面灌东西。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是啊,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会和纪律、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但通过和孩子们的接触,我有了新的想法。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大部分家长对于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能够认同,但没有给予足够的爱或者没有正确的去爱,很多家长恐怕无法认同。以下是孩子的一些表现,如果孩子有这些表现,说明有我们值得改进的地方:

特别在意大人的评价。如果大人否定,孩子会伤心,甚至会哭。家长过多评价孩子,并给孩子施加压力,造成孩子把大人的评价当成自己的做事目标,而不会自己去判断,也不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最终影响了孩子的独立。在孩子生活和学习中,家长不要去批评,也不要去评价,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家长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不要流露出高兴或者失望的情绪,要把情绪和事情本身分离开来。

不愿意自己决定。在穿衣、学习等生活各个方面,依赖家长安排,如果家长不安排,会焦虑和无所适从。过多的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会造成孩子的依赖,破坏孩子走向独立的过程。凡是孩子能够自己安排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安排,哪怕做的不够好也没有关系,孩子会在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中学习、成长,他会掌握自己的力量。

不小心把事情搞砸后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打坏东西、弄脏环境、浪费食物,经常会招致大人的批评,这会让他觉得自己经常犯了错误,其实他是无意的,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动机,比如孩子不想吃饭,想去看电视,他的动机绝不是不吃饭、损坏自己的健康,只是他觉得看电视更好玩儿,他想去探索他好奇的东西;再比如,孩子打坏了东西,他的动机绝不是破坏这个东西,他只是好奇,他想研究明白这个东西。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责怪孩子、呵斥孩子,要告诉他:没关系,你只是不小心,我不会和你生气的。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这是我们的心愿和目的!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3

《爱和自由》这本书不知不觉中已经翻看到第十二章了,很高兴越来越多的网友跟着华衣一起读好书,谢谢你们的支持!华衣一定继续努力得为大家推荐好书,认真写好读书笔记,我觉得写的过程也是自己审视自己育儿的一个过程,也是提升自己的的一个过程!

第十二章又有很多地方被华衣圈圈点点,因为有太多的共鸣!

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旁边观察,逐渐理解并适应这个环境,这需要耐心和时间。事情总是这样的,说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不容易。这里孙老师指出了许多家长都容易犯的一点:没时间!我们经常会抱怨没有时间跟孩子一起读书、交流,没有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感受。而好不容易和孩子在一起时,我们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心不在焉,不去理解孩子。

可是正如孙老师所说的“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不容易。”,对于一个自由中的孩子我们要付出的是大量的工作和精力和时间,成人大多不愿意把时间放在孩子身上,挣钱重要,看电视重要,聊天重要,睡觉重要……这其实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华衣很赞同孙老师的说法:在人的一生,拿出6年时间给孩子,并通过孩子发展自己,是最有价值的。

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期间,一是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另一点就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审美观建立的好坏,决定孩子从小到大能否远离丑恶和犯罪,也就是说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观。

在这里孙老师举了个儿子吃豆沙饼追求完美的实例,华衣惊讶得发现彤彤也有过这样的“追求完美”的情结,也就是她所说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相信这样的事情,很多父母都有可能经历过,这也说明“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而成人误解了孩子的本意,儿童认为掰意味着破坏了一个整体的完整,咬一口却不算破坏。这便是孩子的内心所认为的。而当时彤彤让妈妈吃时,华衣也曾经贪图方便得掰过一点给他吃,结果当然是跟孙老师一样得到类似的遭遇:彤彤不吃那块被我掰过的饼,他硬是哭着闹着要新的饼!华衣当时没有去细想这个原因,只是心里虽然生气还是强压着,又递过另一块豆沙饼,而彤彤也跟孙老师的儿子一样立即高兴了起来,还很大方得让妈妈在他那个饼子上轻轻得咬一口。然后彤彤就甜甜得冲着我笑着说:“妈妈,我爱你!”

现在回想起来,原来孩子都是如此聪明的,又是如此维护着他们的物权的,当你突然夺过属于他们的饼时,他们已经觉得物权被侵犯了,接着你的掰,更加破坏了他们追求完美的情结,孩子因此而哭泣。成人们一般都无法接受孩子此时的这种哭泣,认为他们是在胡闹,无法去理解孩子的这一行为。

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了基本成长的条件。有一天,自由和爱就会在漫长的儿童时代过去后,在一个人身上形成最美的、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质。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4

《爱和自由》第二次刷完这本书,真的很好看,去年孩子出生的时候买的这本书,看完就觉得很棒,我想要给孩子全然的爱和自由,但是讲到爱和自由,其实是个很抽象的东西!怎样的爱和自由才是正确又符合孩子呢

孩子一出生,家里人就会倾注所有的爱给他,但是在养育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生一些问题,比如孩子不会讲话的时候,有时候哭闹我们根本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或者他会讲话了,我们也会矛盾,语音吵架,或者孩子吃东西,偏偏要吃糖,他已经蛀牙了,这怎么处理这些都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事,这本书给我了答案,这本书讲了一些关于孩子内心的一些细腻情感,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爱和自由,也是有些规则的,规则不是限制孩子,而是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书中讲到一个人的完整性,从生理,心理,精神方面,其实大人也是一样,慢慢发展出来。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的一些可爱行为,为什么饼干掰开就不吃了,为什么孩子喜欢重复做一件事,看着书本,看看身边的可爱的娃,好多事好像就有解释了。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我们应该允许出现情绪,告诉我们怎么处理方法。

这本书的好多文字也很优美,看到有些地方,我就忍不住阅读起来,育儿育己,其实我们每个人成长也是离不开爱和自由,愿我们都拥有爱和自由,成为自己。这本书是一扇窗,推开它,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5

第四章讲述的内容依旧在延续前边的让孩子自己感受这个世界。

我们替孩子决定的事,拿选绘本这件小事来讲,最初可能是你替孩子选择。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她开始有自己的选择了。那么尽管这本书对于你来说可能不喜欢,但是她如果喜欢的话,请尊重这个选择。

不仅如此,穿衣服也是一样。孩子必须自己感受冷暖,自己体会美丑。

有时候我们灌输的“美丑”,我们告诉孩子:你这么搭配不好看,没有这么穿的,穿这件衣服会冷(热),对于孩子来说,她未必会听你,她会说不。

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维尼执意要穿一件衣服,我说这么搭配不好看的,但是她说不要,就要这么穿。如果我执意去剥夺她的搭配行为,她会哭,然后执着地将衣服穿在身上。

这让我想到《萨拉就要这样穿》这本绘本,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审美,他们沉浸在那种花里胡哨的搭配中。

这是要让孩子自己去感受美丑的一个过程。她自己感受到了,通过其他元素的摄入,比如看美术展、看绘本的熏陶,她会形成自己的审美。

冷热也是一样,前三章笔记中已经提到了。

还有就是孩子的世界其实不存在那么多应该的:

书中有两个例子,就是成人认为的墨守成规的世界,去干涉孩子。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小孩学的美术课,其实你看起来他们是在做“创意美术”,但真的都是老师将一个模板框架放在那里,这个东西应该在哪里,哪个东西应该涂什么颜色。

但这相较于我们小时候那种“花应该是红色叶子应该是绿色”的教法好得多了。

这里安利另一本书《和孩子一起涂鸦》。我先给自己种草了。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时你自己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那时别人教的,那时别人的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

第五章建议所有家长一定要看一下

这里有一个被我们深恶痛绝的行为:逗孩子。

还有一个我们总是在做又非常后悔的行为:打骂孩子。

书里印象最深的话:小孩子的思维表情很明显,小孩子的思维需要较长时间。但是有的小孩不用思维,被训斥、被打骂的孩子不用思维的。他们反应较快,好像不经过大脑。

还有逗孩子:每次别人逗维尼我都不会附和,甚至会甩冷脸给对方。

说得好像有点矫情,但是孩子真的不能逗的。

这里提到了一个二孩家庭的例子,惯用的那句臭名昭著的话就是:你妈妈生了小弟弟小妹妹就不要你了。

而这个例子中的妈妈用一个细心的观察看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告诉妈妈非常爱你。

孩提时代的某些烙印打得很深刻,至于之到了成年之后都无法抹去,它们从意识层面进入了潜意识,有些成为了困扰。

所以和小孩子说话,其实应该更加尊重才对。

第六章 说到孩子反复做一件事

相信很多妈妈在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疑惑:孩子反复地阅读一本书。

反复进行练习,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

书中举出孩子反复听一个故事的例子: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准确的概念。

昨天《宛爸育儿》公众号我写的文章有位妈妈的留言,是非常精彩的经验总结:

孩子早期教育,老师的任务之一((其实也包括我们家长),是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

农村野地里的孩子,充满感觉但是没有人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也是不行的。

还有孩子最初的认知,最好是一单一的色块让孩子认识颜色,拿一朵红色的花的卡片,孩子会以为红色是花,花是红色。

总结一下前六章,其实还是在说把感觉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感受这个世界。

我有一位家庭教育指导老师朋友,也是通过他的成长经历悟出了这个道理,所以他在指导别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让家长把感觉还给孩子,尤其是孩子被打了,在家长看来被欺负的情况下,先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觉,如果孩子并没有感觉到是受到了的欺负,那么家长的大惊小怪就略显多此一举了。

下载爱和自由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爱和自由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爱和自由》

    读《爱和自由》有感 这本书对许多人来说应该并不陌生,我在大学期间的图书馆就经常会见到这本书,后来参加工作后,也常会听人说起。但总没细细阅读过,都是简略看看书本简介。不细......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五篇材料]

    《爱和自由》最近开始看第四遍了。这个时候再读这首泰戈尔的诗又有了新的感触。相见恨晚。记得刚遇见《爱和自由》的时候,一度有强烈的想法--要买上几十本,送给认识的和不认识......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精选5篇)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自从读了《爱和自由》,孙瑞雪老师教育理念,让我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孩子的家长都有好大的触动之处。 我相信作为孩子的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

    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读书会所感 杨青 2012年的第一场大雪让我这次读书会举步维艰,在久等的士未到而读书会时间快到时,我毅然选择走路去悦然,结果不给力的雪地靴一点也没发挥它名称的作......

    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读后感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是本书自序的第一句话,通览全书,回头再看这句话有很多感想。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方式......

    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家庭规则: 1、不伤害自己 2、不伤害他人 3、不伤害环境 “爱和自由”幼儿园儿童行为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

    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读后感 今天读完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可以说蒙特梭利的教育观念颠覆了我的教育观。也就是说蒙特梭利的教育观念颠覆了传统的教育观念。......

    爱和自由

    读后感 暑期我有幸去了去南师大学习,听取了耿姗姗老师的讲座,发现她的好多理论都是从孙瑞雪老师的这本书中得到的沉淀和升华。回来我重温了这本书,对“爱”和“自由”有了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