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教学反思
《咕咚》教学反思1
首先我利用“咕咚”声音调动孩子们的探索和求知欲,接下来利用小兔子拟人化以及ppt进行故事的讲述,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我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及丰富的表情将故事绘声绘色的展现给孩子们,孩子们听的也聚精会神,故事讲完后通过几个小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回顾故事的同时对故事中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有了细节上的了解,孩子们在故事复述及扮演中表现的很棒,我通过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其中,不仅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同时孩子们也逐渐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慢慢的与我熟悉起来,虽然积极参与的孩子不是很多,但每个孩子都会认真的听其他人回答,本节课在角色扮演及创编环节中进入了尾声。
本次教学活动让我反思到,在今后的语言活动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及空间,同时在今后设计课程环节时也要仔细反复推敲自己的课程,按照领导的培训及《纲要》中的要求将每个环节运用特色教学手段进行精彩的设计,不要过于心急,这样一节好的语言课才能很好的呈现,也会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知识!
《咕咚》教学反思2
《咕咚》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时,我力求能够让学生通过品读、表演领悟文章深刻的道理:
1、为了从一开始就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我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和课文有关的动画短片,同学们看了动画中惊慌的小兔子,都笑了,我忙问:“你都看到了什么?”“看了动画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孩子们都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看来,他们真的非常想学习这篇课文呢,兴趣被调动起来。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3、本课故事情节简单有趣,理解起来并无太大困难,但文章篇幅较长,所以我设想采用“集中——发散”的方式,挑出文中所有的对白,制成小剧本,然后再以读带讲、以句带段。让学生在精彩的表演和丰富的想象中愉快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在教这堂课的时候,课前的设计落实得不错,学生对于模拟声音的课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奠定了学生热情投入学习的基调。在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大家就能够迅速地将文章中的对白找出来组成一个小剧本。学生对于小剧本的表演形式也表现出相当的积极性,并且以句带段,有效地提升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升华。看得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这堂课也体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注重课堂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比较多,但是相对缺乏集体朗读,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深入的课文分析之时,因为新课之前的导入让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趣,而进入课文分析之后,要让学生从刚才的热烈中投入另外一个冷静思考的氛围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课堂不能永远热闹喧天,安静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现有价值的思考结果,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有趣、高效的课堂。
《咕咚》教学反思3
《咕咚》一课在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出现。这是继一年级上册《小蜗牛》这篇课文之后,又一次出现的没有注音的连环画课文。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浅显易懂。
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目前接触的篇幅最长的一篇课文,所以我决定仍以识字教学为主,借助汉之星所提供的优质资源,利用归类识字、随文识字、生字演变等多种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根据汉字的特点,通过“跟”“叫”两个字的构字特点,引出本文要表达的思想――遇事要动脑子,不能盲从。
一、以兴趣为先导,图文结合入情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鲜活的画面最能吸引其注意力。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湖边的木瓜树,并配以“咕咚”声,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思维很快活跃。
二、夯实基础,以识字、写字为基石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学段的重点工作。以多种方法识字,了解构字的方法,大量识字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点目标。“咕咚”两个字,分析字形识记。“口”字旁的字与嘴巴有关,随机积累其他带有口字旁的字。“跟”字利用组词的方法识记。“象”,借助汉字的演变来识记。“领”字的认识,通过和“跟”字对比识记。
新课标对写字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教学中“多认少写”;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重点指导“跟”、象字的书写。要求学生在教师板书范写时边观察边书空,注意每一笔的书写规则;学生动笔书写时强调写字姿势,要求书写认真、正确,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和评价,保证了书写效果。
三、以朗读为主线,抓重点词语、标点感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低年级学段的重要工作。虽然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但低年级孩子并没有任何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强调有感情朗读,学习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中思,在读中知,在读中悟。比如: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比读、领读、读后评价等。
(二)抓住重点词语感悟。一个个词构成了句,一个个句构成了篇。指导一年级孩子读出感情,最关键的是要让孩子读出词的感情。对三次喊话的内容,抓住“可怕”“逃命”等词,读出咕咚一次比一次传的厉害,体会人物内心,并通过读,展现自己的理解。
(三)学生对标点刚刚认识,每个标点的作用和所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只是认识了逗号和句号,这一学期学生认识感叹号和问号。《咕咚》一课有三次的感叹号,利用这三个感叹号,借助感叹号同学读地声情并茂,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增加了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认识。
四、反思不足
教学结束,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语文课到底要教会孩子什么。这节课上我用多种方法教孩子识字、指导学生朗读。但是,语文的语用价值我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一边跑一边叫”这个句式,以及反复出现但略有不同的句子,虽然在课堂中提及了,却没有时间去让学生练习。当然,还有别的不足,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咕咚》教学反思4
《咕咚》一课在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出现。这是继一年级上册《小蜗牛》这篇课文之后,又一次出现的没有注音的连环画课文。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浅显易懂。
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目前接触的篇幅最长的一篇课文,所以我决定仍以识字教学为主,借助汉之星所提供的优质资源,利用归类识字、随文识字、生字演变等多种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根据汉字的特点,通过“跟”“叫”两个字的构字特点,引出本文要表达的思想――遇事要动脑子,不能盲从。
教学结束,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语文课到底要教会孩子什么。这节课上我用多种方法教孩子识字、指导学生朗读。但是,语文的语用价值我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一边跑一边叫”这个句式,以及反复出现但略有不同的句子,虽然在课堂中提及了,却没有时间去让学生练习。当然,还有别的不足,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咕咚》教学反思5
1、为了从一开始就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我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和课文有关的动画短片,同学们看了动画中惊慌的小兔子,都笑了,我忙问:“你都看到了什么?“看了动画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孩子们都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看来,他们真的非常想学习这篇课文呢,兴趣被调动起来。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这堂课也体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注重课堂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比较多,但是相对缺乏集体朗读,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深入的课文分析之时,因为新课之前的导入让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趣,而进入课文分析之后,要让学生从刚才的热烈中投入另外一个冷静思考的氛围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课堂不能永远热闹喧天,安静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现有价值的思考结果,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教学反思。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有趣、高效的课堂。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狮子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原来“咕咚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播放事先录制的各种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课文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课文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课文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仍进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 幅图,把3 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 、2 、3 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习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咕咚》教学反思6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环节:
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第一课时时,我先模仿自然界风、雨、雷的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样的导入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第二课时我采用直接导入。
字词教学:
对于字词教学,我让学生们用这些字词放在句子中进行练习,进而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由于第二课时,学生注重的是解意。
1、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交流: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狮子等怎样做?怎么说的?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兔子、小猴儿,大伙儿说的话要读出惊慌紧张的样子。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2、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角色演评,课后题目要求表演这篇童话,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在学生朗读动物们的喊叫之后,我安排了一个角色表演,目的是让学生对角色有所理解,在表演结束之后老师马上进行现场采访,问小动物们:为什么逃跑?咕咚是什么?在有趣的表演中再一次感受动物的盲目、可笑。
3、抓住重点字,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感悟、表演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跟、跑、叫”明白兔子、猴子等小动物的可笑。
本课的不足:
1、把读课文没有把握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读课文的能力。
2、需要加强孩子对课文道理的把握,课堂中这一点做的不够好。
3、孩子齐读朗读能力亟待培养。
4、对于课文的把握需要进一步体味,对于一些小动作,可以采取让学生学习,总之,对于文中的深层含义:“遇事学会动脑不要盲目跟从”这一道理没有很好的理解。以至于在最后的说话练习中学生不知所云。可能与自己的引导和预设有所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用心。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咕咚》教学反思7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原来“咕咚”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用课件模仿大自然和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图文结合,感知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幅图,把3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2、3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角色表演,升华情感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价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他们要学习狮子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咕咚》教学反思8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研究课《咕咚》反思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仍进
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 幅图,把3 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
,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 、2 、3 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习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咕咚》教学反思9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确定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用课件模仿大自然和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3、本课故事情节简单有趣,理解起来并无太大困难,但文章篇幅较长,所以我设想采用“集中——发散”的方式,挑出文中所有的对白,制成小剧本,然后再以读带讲、以句带段。让学生在精彩的表演和丰富的想象中愉快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在教这堂课的时候,课前的设计落实得不错,学生对于模拟声音的课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奠定了学生热情投入学习的基调。在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大家就能够迅速地将文章中的对白找出来组成一个小剧本。学生对于小剧本的表演形式也表现出相当的积极性,并且以句带段,有效地提升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升华。看得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这堂课也体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注重课堂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并且教师的示范性还不够到位。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比较多,但是相对缺乏集体朗读,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整合全班进行分角色朗读。而且作为低年级学生,教师的朗读示范性作用也不可忽略,但在课堂上引导有余、示范不足。没有什么比教师亲身示范更能让学生直观地体验。
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朗读。这让学生失去了一个随文思考的机会。而在朗读之后再提出疑问,既花时间又会影响课堂效果。 在课堂上,我缺乏“静待花开”的耐心。这点体现在进行深入的课文分析之时,因为新课之前的导入让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趣,而进入课文分析之后,要让学生从刚才的热烈中投入另外一个冷静思考的氛围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课堂不能永远热闹喧天,安静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现有价值的思考结果,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咕咚》教学反思10
教师风采展示上我与大一班小朋友合作展示了一节语言活动“咕咚来了”。在本次语言活动中首先我的设计意图是充分调动孩子们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育孩子们遇到事情不要惊慌,要问清楚弄明白后再行动。
首先我利用“咕咚”声音调动孩子们的探索和求知欲,接下来利用小兔子拟人化以及ppt进行故事的讲述,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我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及丰富的表情将故事绘声绘色的展现给孩子们,孩子们听的也聚精会神,故事讲完后通过几个小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回顾故事的同时对故事中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有了细节上的了解,孩子们在故事复述及扮演中表现的很棒,我通过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其中,不仅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同时孩子们也逐渐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慢慢的与我熟悉起来,虽然积极参与的孩子不是很多,但每个孩子都会认真的听其他人回答,本节课在角色扮演及创编环节中进入了尾声。
本次教学活动让我反思到,在今后的语言活动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及空间,同时在今后设计课程环节时也要仔细反复推敲自己的课程,按照园领导的培训及《纲要》中的要求将每个环节运用特色教学手段进行精彩的设计,不要过于心急,这样一节好的语言课才能很好的呈现,也会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知识!
《咕咚》教学反思11
《咕咚》是一年级下册课文单元的第二十篇课文,在以识字、朗读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同时,要让孩子理解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深刻道理。整篇课文以丰富多彩的连环画串联起来,故事性趣味性强,浅显易懂,所以我设计了随文识字、角色扮演、野牛采访等环节,希望通过这些教学环节让孩子们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体会小动物们不同的感情。而在这一次的上课和评课后,我有了以下两点思考。
一、紧扣关键词
这是一篇很有趣味的童话故事,以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与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重点关注了小动物说话前的动作和语气词,比如“拔腿就跑”、“吓了一跳”等短语,孩子们也基本理解了动物害怕的心理。但在评课时,孔老师点出了这样两句话让我看:“兔子一边跑一边叫”和“小猴子一边跑一边大叫”,其中有这样一个词语的变化老师如果能点出来,孩子们就会自然地关注“叫”和“大叫”,从而感受到小猴子因为听兔子说咕咚可怕而感到更加害怕的心情。在这里或许我不需要一个劲儿的引导学生去观察小猴子的表情,而是可以换一个关注点,带领孩子们去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情感。
二、落到朗读上
童话故事中的对话很多,那么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我在上这节课时的不足之处,用过多的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感情的分析代替了让学生多朗读,确实有些喧宾夺主了,情感的体会最终还是要落到朗读上的。比如在教学小猴子听兔子说咕咚来了,快跑啊的时候,我是引导孩子们关注“可怕极了”这样的词语,试图通过这样的词语来感受这两只动物的恐惧心理。而事实上,在孔老师的建议下,我想我可以换一种方式,把“兔子说‘不好啦!咕咚来了!’与小猴子听见了,也大声叫起来‘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这两句话中兔子与猴子说的感叹句标红,分别请两位同学进行朗读,从朗读中自然的.发现这两种动物说话内容的不同之处,从而感受心理的差异。
显然,我只看到了它们俩都“大叫起来”,孔老师却让我看的是“兔子的一声“不好啦”和小猴子的两声“不好啦”,而这里的“不好啦”本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兔子的害怕,“一声与两声”的对比也同时可以感受到小猴子害怕情绪的递进,这样做不仅省时省力,学生在朗读中也比听分析更感兴趣。
《咕咚》教学反思12
教师风采展示上我与大一班小朋友合作展示了一节语言活动“咕咚来了在本次语言活动中首先我的设计意图是充分调动孩子们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育孩子们遇到事情不要惊慌,要问清楚弄明白后再行动。
首先我利用“咕咚声音调动孩子们的探索和求知欲,接下来利用小兔子拟人化以及ppt进行故事的讲述,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我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及丰富的表情将故事绘声绘色的展现给孩子们,孩子们听的也聚精会神,故事讲完后通过几个小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回顾故事的同时对故事中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有了细节上的了解,孩子们在故事复述及扮演中表现的很棒,我通过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其中,不仅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同时孩子们也逐渐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慢慢的与我熟悉起来,虽然积极参与的孩子不是很多,但每个孩子都会认真的听其他人回答,本节课在角色扮演及创编环节中进入了尾声。
本次教学活动让我反思到,在今后的语言活动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及空间,同时在今后设计课程环节时也要仔细反复推敲自己的课程,按照园领导的培训及《纲要》中的要求将每个环节运用特色教学手段进行精彩的设计,不要过于心急,这样一节好的语言课才能很好的呈现,也会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知识!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本教学设计着力让学生参与读、想、做、演等活动,引领学生深入课文,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在人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1、用吸引人的声音将学生领入课堂。六七岁还是一个以玩为主的年龄,怎样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变换多样的声音中我带领孩子们进入深入学习、得到了他们的全力配合。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材只是个例子,更多的知识需要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本设计重在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掌握了篇章结构后结合自己的认识对教材进行创新重组。
《咕咚》教学反思13
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能力。“咕咚来了”这节课我切合了语言活动的特点,让幼儿多说,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为了让幼儿对于语言学的更加生动有趣,于是我加上了一些表情和动作来丰富这节课的内容,让幼儿学的更快乐,所以,在目标中,我设计了“学说故事对话,并运用表情和动作大胆表演”这一个重要性的目标活动。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于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以表情图片的方式导入,为了引出故事主人公的表情,为了表达故事中,小动物们听到“咕咚”声,而引起的害怕情绪,也为了切合目标,所以,在分段讲述中,我都会在学完对话的基础上,进行表情动作的表演,使内容更加丰富。在遇到长毛狮之后,我让幼儿自己去想象它的表情,从而让幼儿来感受故事想要表达的意思。让幼儿通过表情来加深语言内容的有趣性。
我感觉本次活动中,引导孩子猜测遇到长毛狮子时候,“长毛狮子也会与狐狸一样跟着跑起来吗?”我抛出这个问题后,孩子们从讨论—以至于辩论起来了,场面很激烈。双方各执一词,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一些通过对方理由的基础上尝试反驳。
《咕咚》教学反思14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在教学本课时,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环节:
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模仿自然界风、雨、雷的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样的导入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字词教学:
针对本课生字较少,我对字词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读好文中较难的四个句子,但是我对四个句子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一句要求读出“拔腿就跑”的感觉来,第二句让学生读准“呀、啊、哇”三个较难读的语气词。第三句则是读准儿话音“大伙儿”。最后一句要求根据标点读好停顿。四个不同的句子,四个不同的读书要求,扎实地完成字词教学,为课文的读文做好铺垫。
精读文本环节:
1、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交流: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怎么说的?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兔子、小猴儿,大伙儿说的话要读出惊慌紧张的样子。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2、角色演评,渗透德育。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在学生朗读动物们的喊叫之后,我安排了一个角色表演,目的是让学生对角色有所理解,在表演结束之后老师马上进行现场采访,问小动物们:为什么逃跑?咕咚是什么?在有趣的表演中再一次感受动物的盲目、可笑。
3、抓住重点字,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感悟、表演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跟、跑、叫”明白兔子、猴子等小动物的可笑。抓住“拦、问”两个字体会野牛的镇定自若。同时通过重点字的对比引申到对动物们表现的进行对比。
练习说话、升华内容环节:
本文的内容是较为简单的,但是他所蕴含的道理是很深的,在学生笑过之后我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事情。通过说来训练语言的水平同时挖掘课文的深层道理。
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较为到位,把动物们的慌张、尖叫很好的感悟出来了,但是对于文中的深层含义:“遇事学会动脑不要盲目跟从”这一道理没有很好的理解。以至于在最后的说话练习中学生不知所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用心。
《咕咚》教学反思15
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能力。“咕咚了”这节我切合了语言活动的特点,让幼儿多说,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为了让幼儿对于语言学的更加生动有趣,于是我加上了一些表情和动作丰富这节的内容,让幼儿学的更快乐,所以,在目标中,我设计了“学说故事对话,并运用表情和动作大胆表演”这一个重要性的目标活动。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于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以表情图片的方式导入,为了引出故事主人公的表情,为了表达故事中,小动物们听到“咕咚”声,而引起的害怕情绪,也为了切合目标,所以,在分段讲述中,我都会在学完对话的基础上,进行表情动作的表演,使内容更加丰富。在遇到长毛狮之后,我让幼儿自己去想象它的表情,从而让幼儿感受故事想要表达的意思。让幼儿通过表情加深语言内容的有趣性。
我感觉本次活动中,引导孩子猜测遇到长毛狮子时候,“长毛狮子也会与狐狸一样跟着跑起吗?”我抛出这个问题后,孩子们从讨论—以至于辩论起了,场面很激烈。双方各执一词,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一些通过对方理由的基础上尝试反驳。
《咕咚》教学反思
《咕咚》教学反思1
教师风采展示上我与大一班小朋友合作展示了一节语言活动“咕咚来了”。在本次语言活动中首先我的设计意图是充分调动孩子们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育孩子们遇到事情不要惊慌,要问清楚弄明白后再行动。
首先我利用“咕咚”声音调动孩子们的探索和求知欲,接下来利用小兔子拟人化以及ppt进行故事的讲述,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我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及丰富的表情将故事绘声绘色的展现给孩子们,孩子们听的也聚精会神,故事讲完后通过几个小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回顾故事的同时对故事中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有了细节上的了解,孩子们在故事复述及扮演中表现的很棒,我通过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其中,不仅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同时孩子们也逐渐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慢慢的与我熟悉起来,虽然积极参与的孩子不是很多,但每个孩子都会认真的听其他人回答,本节课在角色扮演及创编环节中进入了尾声。
本次教学活动让我反思到,在今后的语言活动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及空间,同时在今后设计课程环节时也要仔细反复推敲自己的课程,按照园领导的培训及《纲要》中的要求将每个环节运用特色教学手段进行精彩的设计,不要过于心急,这样一节好的语言课才能很好的呈现,也会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知识!
《咕咚》教学反思2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在教学本课时,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环节:
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模仿自然界风、雨、雷的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样的导入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字词教学:
针对本课生字较少,我对字词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读好文中较难的四个句子,但是我对四个句子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一句要求读出“拔腿就跑”的感觉来,第二句让学生读准“呀、啊、哇”三个较难读的语气词。第三句则是读准儿话音“大伙儿”。最后一句要求根据标点读好停顿。四个不同的句子,四个不同的读书要求,扎实地完成字词教学,为课文的读文做好铺垫。
精读文本环节:
1. 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交流: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怎么说的?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兔子、小猴儿,大伙儿说的话要读出惊慌紧张的样子。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2. 角色演评,渗透德育。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在学生朗读动物们的喊叫之后,我安排了一个角色表演,目的是让学生对角色有所理解,在表演结束之后老师马上进行现场采访,问小动物们:为什么逃跑?咕咚是什么?在有趣的表演中再一次感受动物的盲目、可笑。
3. 抓住重点字,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感悟、表演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跟、跑、叫”明白兔子、猴子等小动物的可笑。抓住“拦、问”两个字体会野牛的镇定自若。同时通过重点字的对比引申到对动物们表现的进行对比。
练习说话、升华内容环节:
本文的内容是较为简单的,但是他所蕴含的道理是很深的,在学生笑过之后我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事情。通过说来训练语言的水平同时挖掘课文的深层道理。
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较为到位,把动物们的慌张、尖叫很好的感悟出来了,但是对于文中的深层含义:“遇事学会动脑不要盲目跟从”这一道理没有很好的理解。以至于在最后的说话练习中学生不知所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用心。
《咕咚》教学反思3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原来“咕咚”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用课件模仿大自然和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图文结合,感知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幅图,把3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2、3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角色表演,升华情感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价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他们要学习狮子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咕咚》教学反思4
对于《咕咚》我作为最后本册书的一篇课文讲。这篇故事告诉了孩子们一个道理:遇事要动脑思考,不能盲目跟从。
我从课题入手,问“咕咚”这两个字共同的部首。孩子们回答很好。我又问,咕咚为什么是口字旁?孩子们愣住了,不知道该从哪里回答。我联系以前知识,口字旁大多数和“嘴”有关,(比如:叫,喊,唱,吃等,这里我没有复习到,是个缺憾),人会用嘴说话,可是其他物体和动物不会说话,但是他们会发出声音,比如:哗哗是溪流和水发出的声音,呱呱是青蛙发出的声音,叽叽是小鸡……他们都是口字旁。孩子们有的已经有恍然大悟的表情了,我趁机又问,那“咕咚”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孩子们异口同声:“木瓜!”我问,你呢怎么知道是木瓜的?我提示从哪几个自然段知道的?孩子们找到了1段和6段。我指名读。突出“高高的”,这里孩子们问到了为啥高高的,不是低低的,我用粉笔做了现场演示。又重点读“咕咚”。让他们读了1段又读6段,都读出来了我想要的效果。
我接着问,那小兔子知道是木瓜么?孩子们说不知道。那小兔子以为是什么呢?孩子们说“大怪兽”,我说从哪里看出来的,读第2段。在这一段,我让孩子们重点体会到了“吓了一跳”和“拔腿就跑”有先后顺序,并让他们当作小兔子做了动作,体会词语的准确性。
在读到“兔子一边跑一边叫”这句,有同学读成了“一边跑一边说”,我问孩子们“叫”能不能换成“说”,为什么。孩子们说不能,因为叫声音大。我启发,声音大,说明小兔子心里怎么样?!我用“说”的语气和“叫”的语气分别读了一下这一句,孩子们都有了深刻的理解,自己读得特别好。
后面的指导朗读,仍然放在了读小动物们叫的话。读出害怕紧张。有了兔子的指导,这里都读得非常不错。
后来野牛出来的那一段,我略过了。这里实在不会设计了。因为觉得孩子们都能读懂。野牛帮大家发现真相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怎么样了?孩子们说都笑了。我问,这个笑了,是不是开心地笑了?孩子们说不是。但是说不出为什么不开心。我引导,你做错了事情,和同学发生了误会,最后发现了真相,你笑了,你这是觉得?孩子们不会说,我替他们说出来了,是尴尬,不好意思,难为情。并让他们在书上做了笔记“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时,我再让他们读,他们读得特别棒!接着我又对比《棉花姑娘》最后一段“咧开嘴笑了”这里的“笑”是开心地笑。让孩子们对比读,读出不同的心情,孩子们乐在其中。
在最后我问孩子们,你喜欢谁?为什么?孩子们都喜欢野牛,并基本说出来野牛动脑子了。有几个小朋友说的词特别好“思考”“勇于调查”。我奖励了小星星。这时候,故事的主题也清楚地被孩子们理解消化了。我在黑板上写下来教参上的道理,并让他们做笔记在书上后读了三次。
读好课文,重点词语读不好的点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读好了,就悟到了,也就懂得了。
《咕咚》教学反思5
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能力。“咕咚了”这节我切合了语言活动的特点,让幼儿多说,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为了让幼儿对于语言学的更加生动有趣,于是我加上了一些表情和动作丰富这节的内容,让幼儿学的更快乐,所以,在目标中,我设计了“学说故事对话,并运用表情和动作大胆表演”这一个重要性的目标活动。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于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以表情图片的方式导入,为了引出故事主人公的表情,为了表达故事中,小动物们听到“咕咚”声,而引起的害怕情绪,也为了切合目标,所以,在分段讲述中,我都会在学完对话的基础上,进行表情动作的表演,使内容更加丰富。在遇到长毛狮之后,我让幼儿自己去想象它的表情,从而让幼儿感受故事想要表达的意思。让幼儿通过表情加深语言内容的有趣性。
我感觉本次活动中,引导孩子猜测遇到长毛狮子时候,“长毛狮子也会与狐狸一样跟着跑起吗?”我抛出这个问题后,孩子们从讨论—以至于辩论起了,场面很激烈。双方各执一词,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一些通过对方理由的基础上尝试反驳。
《咕咚》教学反思6
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能力。“咕咚来了”这节课我切合了语言活动的特点,让幼儿多说,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为了让幼儿对于语言学的更加生动有趣,于是我加上了一些表情和动作来丰富这节课的内容,让幼儿学的更快乐,所以,在目标中,我设计了“学说故事对话,并运用表情和动作大胆表演”这一个重要性的目标活动。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于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以表情图片的方式导入,为了引出故事主人公的表情,为了表达故事中,小动物们听到“咕咚”声,而引起的害怕情绪,也为了切合目标,所以,在分段讲述中,我都会在学完对话的基础上,进行表情动作的表演,使内容更加丰富。在遇到长毛狮之后,我让幼儿自己去想象它的表情,从而让幼儿来感受故事想要表达的意思。让幼儿通过表情来加深语言内容的有趣性。
我感觉本次活动中,引导孩子猜测遇到长毛狮子时候,“长毛狮子也会与狐狸一样跟着跑起来吗?”我抛出这个问题后,孩子们从讨论—以至于辩论起来了,场面很激烈。双方各执一词,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一些通过对方理由的基础上尝试反驳。
《咕咚》教学反思7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使幼儿明白: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从画面上看,每张画面上的小动物都是黑白色的线描画,线条非常流畅,改变了孩子以往的阅读习惯:孩子们以前看到的都是彩色的画面,而现在看到却是黑白的画面,一下子就能吸引幼儿的眼球,使幼儿非常想看下去。
教学开始部分我采用情景导入法:让幼儿亲自用耳朵听“咕咚”的声音,然后教师扮演小老鼠,做出吓一跳的表情,同时提出发散性问题:“小老鼠为什么会吓一跳?”让幼儿尽情的去想去说。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法一下子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他们纷纷大胆猜测,为学习《咕咚》注入了动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我找出重点页面:
1、小老鼠跑遇到第一只小动物:小兔。抛出问题:
A、小老鼠遇到了谁?
B、小老鼠会怎样对小兔说?
C、小兔害怕吗?
D、从哪里看出小兔很害怕?
E、小兔会怎样做?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充分想,幼儿充分的说,一步一步,循循渐进,帮助幼儿理解了画面内容。从而为学习遇到小羊、狐狸等小动物埋下了伏笔。因为后面遇到的小动物,旁白和对话几乎是重复的语言。
2、出示大熊:大熊的出现是这个故事的转折点,孩子们也很好奇。于是我让幼儿猜:“大熊害怕吗?”孩子们议论纷纷,发生了争执。这时,我让幼儿观察大熊的表情,通过我的引导,孩子们幼儿共同的答案,继续探究大熊会怎样做?两张重点页面的出示,是本节课出彩的地方,使幼儿学习本次绘本,不仅有了兴趣,而且还有知识能力的提高。
表演绘本,我给孩子们准备了胸饰:老鼠、兔子、狐狸、山羊、猪、斑马、大熊各一,其余的孩子都来扮演青蛙。绘本的表演,使幼儿绘本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
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在说“快逃!”时,把“逃”字都说成了“跑”,是不是孩子对“跑”字的理解更直接、更具体呢?“逃”字太抽象了。
《咕咚》教学反思8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研究课《咕咚》反思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仍进
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 幅图,把3 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
,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 、2 、3 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习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咕咚》教学反思9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确定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用课件模仿大自然和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3、本课故事情节简单有趣,理解起来并无太大困难,但文章篇幅较长,所以我设想采用“集中——发散”的方式,挑出文中所有的对白,制成小剧本,然后再以读带讲、以句带段。让学生在精彩的表演和丰富的想象中愉快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在教这堂课的时候,课前的设计落实得不错,学生对于模拟声音的课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奠定了学生热情投入学习的基调。在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大家就能够迅速地将文章中的对白找出来组成一个小剧本。学生对于小剧本的表演形式也表现出相当的积极性,并且以句带段,有效地提升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升华。看得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这堂课也体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注重课堂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并且教师的示范性还不够到位。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比较多,但是相对缺乏集体朗读,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整合全班进行分角色朗读。而且作为低年级学生,教师的朗读示范性作用也不可忽略,但在课堂上引导有余、示范不足。没有什么比教师亲身示范更能让学生直观地体验。
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朗读。这让学生失去了一个随文思考的机会。而在朗读之后再提出疑问,既花时间又会影响课堂效果。在课堂上,我缺乏“静待花开”的耐心。这点体现在进行深入的课文分析之时,因为新课之前的导入让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趣,而进入课文分析之后,要让学生从刚才的热烈中投入另外一个冷静思考的氛围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课堂不能永远热闹喧天,安静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现有价值的思考结果,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咕咚》教学反思10
《咕咚》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时,我力求能够让学生通过品读、表演领悟文章深刻的道理:
1、为了从一开始就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我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和课文有关的动画短片,同学们看了动画中惊慌的小兔子,都笑了,我忙问:“你都看到了什么?”“看了动画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孩子们都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看来,他们真的非常想学习这篇课文呢,兴趣被调动起来。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咕咚》教学反思11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环节: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第一课时时,我先模仿自然界风、雨、雷的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样的导入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第二课时我采用直接导入。
字词教学:对于字词教学,我让学生们用这些字词放在句子中进行练习,进而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由于第二课时,学生注重的是解意。
1、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
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交流: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狮子等怎样做?怎么说的?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兔子、小猴儿,大伙儿说的话要读出惊慌紧张的样子。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2、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角色演评,课后题目要求表演这篇童话,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在学生朗读动物们的喊叫之后,我安排了一个角色表演,目的是让学生对角色有所理解,在表演结束之后老师马上进行现场采访,问小动物们:为什么逃跑?咕咚是什么?在有趣的表演中再一次感受动物的盲目、可笑。
3、抓住重点字,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感悟、表演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跟、跑、叫”明白兔子、猴子等小动物的可笑。
练习说话、升华内容环节:
本文的内容是较为简单的,但是他所蕴含的道理是很深的,在学生笑过之后我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事情。通过说来训练语言的水平同时挖掘课文的深层道理。
本课的不足:
1、把读课文没有把握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读课文的能力。
2、需要加强孩子对课文道理的把握,课堂中这一点做的不够好。
3、孩子齐读朗读能力亟待培养。
4、对于课文的把握需要进一步体味,对于一些小动作,可以采取让学生学习,
总之,对于文中的深层含义:“遇事学会动脑不要盲目跟从”这一道理没有很好的理解。以至于在最后的说话练习中学生不知所云。可能与自己的引导和预设有所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用心。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咕咚》教学反思12
有人说,低年级的语文课难度低,好把握。但当我得知待评名师讲课题目是《咕咚》的第二课时,却不免有些担忧。虽然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浅显易懂,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目前接触的篇幅最长的一篇老课文,而且其中的对白较多,要讲出新意并不容易。因此,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颇费了一番功夫,力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提高能力,明白事理。自我感觉教学效果良好。
一、新颖独特的注意力训练
上课伊始,孩子们的心有的被草草收兵的游戏牵制,有的被呼哧呼哧的喘气羁绊,可谓是“魂不附体”,很难一下子安定下来。假如教师忽略这一点,急于按部就班实施教学,结果往往是“欲速不达”。其实能抓住孩子内心的导入方式很多:比如谈话、猜谜、画画等等。除利用上述方法外,我采用“科学坐姿”、“定点凝视”等提升注意力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绪很快集中到课堂上,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二、以兴趣为先导,图文结合入情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鲜活的画面最能吸引其注意力。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湖边的木瓜树,并配以“咕咚”声,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思维很快活跃。在回顾第一课时内容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的一个个可爱的动物图片
丰富了板书内容,并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一吐为快。
三、夯实基础,以识字、写字为基石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新课标对写字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教学中“多认少写”;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我采用以下策略:
(一)闪式词语。用新奇的词语出现方式吸引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运用开火车读,合作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读词,加以巩固。
(二)识字。提出问题,引导多种方法识字。随文出现的生字“跟”,分析字形识记。将“足”字与“足字旁”进行观察对比;——你想怎样记住它?(换偏旁、熟字加偏旁??)——你还知道哪些“足字旁” 的字?(跑、跳、蹲、蹦、路、踢??)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前积累的好习惯。
(三)写字。重点指导“跟”字的书写。要求学生在教师板书范写时边观察边书空,注意每一笔的书写规则;学生动笔书写时强调写字姿势,要求书写认真、正确,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和评价,保证了书写效果。
四、以朗读为主线,抓重点词语感悟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强调有感情朗读,学习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中思,在读中知,在读中悟。比如: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比读、领读、读后评价等。
(二)抓住重点词语悟。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还处在懵懂期,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启发引导。比如:“撒腿就跑” ——我们通常遇到什么样的事才会“撒腿就跑”呢?(体会紧张、害怕的心理指导朗读;)
“乱哄哄”——平时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乱哄哄?结合图片体会当时混乱的场面,感受慌乱的心理状态。
理解“愣”一词,让学生边做动作边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
(三)角色读演,生生配合。由于课文篇幅较长,而且对白较多,通过分角色朗读,能够再现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每个小动物的心情。我找出五名同学分别朗读小兔、狐狸、狮子、小猴和旁白内容。而其他同学则边听边根据自己的理解配合做动作。这样生生配合,读的同学声情并茂,表演的同学入情入理,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想象力。
五、以合作交流为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一)小组合作探究:读一读5-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描写狮子
的语句。学生带着问题读文、交流,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二)小组讨论:在这个有趣的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的做法?不喜欢谁的做法?分别说说理由。学生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在交流中受到启发,语言表达得到锻炼,增强了明辨是非能力。
六、注重思维的拓展,想象力的培养
(一)小动物弄清真相之后都笑了,他们会边笑边说些什么?
(二)如果你在湖边听到咕咚声,你会怎么办?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两个问题,既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又与生活实际相连,让他们懂得,遇事要看一看,问一问,想一想,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七、用改编的儿歌结尾
朗朗上口的儿歌,便于学生记忆,在加深理解课文的同时再次获得思想启迪。让学生牢记:遇事情,不慌张,看仔细,想明白,事情真相要弄清!
八、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
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习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九、反思不足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即使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也会有不足。录像课之后,我伏案沉思:尽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仍需改进:
(一)学生在课上的书写时间还应适当增加。进一步加强写字指导和练习,力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人人写一手漂亮字。
(二)个别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注意力及兴趣培养还有待提高。需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进一步培养兴趣,发展思维,提升注意力,达到课堂有质、有效、高效。
《咕咚》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狮、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眼”7个生字。学习“羊字头”和“足字旁”2个新偏旁。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平;识字、写字练习。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吸引学生,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多种声音,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板书课题),请大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要求:字要写得横平竖直才好看。)齐读课题
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形声字,象声词)
4、提问:“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建议:用笔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把这些字读准;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3、再读课文,看谁能通过自己的读来解决问题。
三、学习生字
1、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自由认读,读准字音。
2、认一认
没有了拼音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赛读词语)
3、玩一玩
①同桌拿出识字卡片,互相认读
②摘果子,(多媒体示一棵苹果树,苹果上分别写了生字,认对了,苹果就会掉下来)
4、议一议
①小组合作学习,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②谁愿意把自己的识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四、再读品悟
1、自己练习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2、四人小组轮着读课文,互相评一评,读的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要注意读好的。
3、朗读檑台赛
4、齐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选“家”“怕”扩词。
2、同桌间说一说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师范写(重点指导写好新偏旁“忄”和“足”)
4、生临写
5、练写,互相评价(引导学生从字形,书写速度,书写姿势等方面评价)
第二课时
一、激趣复习,导入新课
1、(多媒体:湖边长着几棵木瓜树,木瓜上有生字)瞧,木瓜快熟了,谁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就会掉下来(配“咕咚”声)
2、听,这“咕咚”声是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下来,落到湖面的声音。可就是这个声音,却让森林里小动物们,(引导说到“乱哄哄”)为什么呢?
二、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最先听到“咕咚”声的是谁?
听到声音,小兔什么样儿?
2、读第2自然段,哪句话写出图上的内容。
3、“撒腿就跑”看出了什么?小兔为什么害怕?你也有过吗?
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急得撒腿就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吓得撒腿就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紧张得撒腿就跑。
4、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喊,谁来喊一喊?
5、指导朗读
他吓得撒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喊:“咕咚来了!咕咚来了!”
(二)学习3―5自然段
1、听到他的喊声,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它们是怎么做的?(跟、跑)读3、4自然段。
2、野牛跟他们有什么不同?它是怎么做的?(追、问)读5然段,划出描写野牛的句子。
3、对比两幅图,小动物们和野牛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你会用什么?(慌慌张张、不慌不忙)
动物们慌慌张张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牛不慌不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答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6―7自然段
“咕咚是什么呀!”小动物们谁知道呢?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兔的话)
瞧,连小兔也不知道“咕咚”是什么,为什么?(没思考)怎么办呢?读6、7自然段。
这时,小动物们会说什么,小兔又会怎样呢?
三、总结深化
1、现在,你最想对谁说句话,说什么?
2、戴头饰表演“咕咚”这个故事。
四、布置作业
1、把课文中喜欢的词填到“词语花篮”中。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读《同步读本》中的《数星星的孩子》。
板书设计
20.咕咚
兔子拔腿就跑
小猴跟着跑沉着冷静
大伙儿一个跟着一个肯动脑筋
野牛拦、问
教学反思:
整堂课,我对学生回答作了充分地预设,因此上得也比较顺,但有一个环节,可是我未曾预料到的。书中讲大象也跟着跑,我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想到学生却揪着大象不放,当一个学生提出:“老师,大象这么大,为什么也吓得跟着跑?”我当时一愣,没想到学生的回答更精彩。“大象可能认为这咕咚比他还要大,所以也吓得跟着跑。”我在心里为学生的回答喝彩。课到了最后一个环节,学生也慢慢领悟了寓意,可有个学生可能上课听得不是很认真,他又问了前面那个问题:“老师,只不过是一声咕咚声,大象为什么也跟着跑啊?”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大象没动脑筋啊,遇到事情也没去想就跟着瞎跑。”多精彩的回答呀,是学生的问题把课推向了高潮,这可真是所谓的未曾预约的精彩,我为我班学生的进步而高兴。
《咕咚》教学反思14
《咕咚》是一年级下册课文单元的第二十篇课文,在以识字、朗读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同时,要让孩子理解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深刻道理。整篇课文以丰富多彩的连环画串联起来,故事性趣味性强,浅显易懂,所以我设计了随文识字、角色扮演、野牛采访等环节,希望通过这些教学环节让孩子们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体会小动物们不同的感情。而在这一次的上课和评课后,我有了以下两点思考。
一、紧扣关键词
这是一篇很有趣味的童话故事,以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与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重点关注了小动物说话前的动作和语气词,比如“拔腿就跑”、“吓了一跳”等短语,孩子们也基本理解了动物害怕的心理。但在评课时,孔老师点出了这样两句话让我看:“兔子一边跑一边叫”和“小猴子一边跑一边大叫”,其中有这样一个词语的变化老师如果能点出来,孩子们就会自然地关注“叫”和“大叫”,从而感受到小猴子因为听兔子说咕咚可怕而感到更加害怕的心情。在这里或许我不需要一个劲儿的引导学生去观察小猴子的表情,而是可以换一个关注点,带领孩子们去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情感。
二、落到朗读上
童话故事中的对话很多,那么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我在上这节课时的不足之处,用过多的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感情的分析代替了让学生多朗读,确实有些喧宾夺主了,情感的体会最终还是要落到朗读上的。比如在教学小猴子听兔子说咕咚来了,快跑啊的时候,我是引导孩子们关注“可怕极了”这样的词语,试图通过这样的词语来感受这两只动物的恐惧心理。而事实上,在孔老师的建议下,我想我可以换一种方式,把“兔子说‘不好啦!咕咚来了!’与小猴子听见了,也大声叫起来‘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这两句话中兔子与猴子说的感叹句标红,分别请两位同学进行朗读,从朗读中自然的发现这两种动物说话内容的不同之处,从而感受心理的差异。
显然,我只看到了它们俩都“大叫起来”,孔老师却让我看的是“兔子的一声“不好啦”和小猴子的两声“不好啦”,而这里的“不好啦”本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兔子的害怕,“一声与两声”的对比也同时可以感受到小猴子害怕情绪的递进,这样做不仅省时省力,学生在朗读中也比听分析更感兴趣。
《咕咚》教学反思15
《咕咚》一课在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出现。这是继一年级上册《小蜗牛》这篇课文之后,又一次出现的没有注音的连环画课文。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浅显易懂。
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目前接触的篇幅最长的一篇课文,所以我决定仍以识字教学为主,借助汉之星所提供的优质资源,利用归类识字、随文识字、生字演变等多种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根据汉字的特点,通过“跟”“叫”两个字的构字特点,引出本文要表达的思想――遇事要动脑子,不能盲从。
一、以兴趣为先导,图文结合入情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鲜活的画面最能吸引其注意力。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湖边的木瓜树,并配以“咕咚”声,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思维很快活跃。
二、夯实基础,以识字、写字为基石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学段的重点工作。以多种方法识字,了解构字的方法,大量识字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点目标。“咕咚”两个字,分析字形识记。“口”字旁的字与嘴巴有关,随机积累其他带有口字旁的字。“跟”字利用组词的方法识记。“象”,借助汉字的演变来识记。“领”字的认识,通过和“跟”字对比识记。
新课标对写字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教学中“多认少写”;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重点指导“跟”、象字的书写。要求学生在教师板书范写时边观察边书空,注意每一笔的书写规则;学生动笔书写时强调写字姿势,要求书写认真、正确,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和评价,保证了书写效果。
三、以朗读为主线,抓重点词语、标点感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低年级学段的重要工作。虽然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但低年级孩子并没有任何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强调有感情朗读,学习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中思,在读中知,在读中悟。比如: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比读、领读、读后评价等。
(二)抓住重点词语感悟。一个个词构成了句,一个个句构成了篇。指导一年级孩子读出感情,最关键的是要让孩子读出词的感情。对三次喊话的内容,抓住“可怕”“逃命”等词,读出咕咚一次比一次传的厉害,体会人物内心,并通过读,展现自己的理解。
(三)学生对标点刚刚认识,每个标点的作用和所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只是认识了逗号和句号,这一学期学生认识感叹号和问号。《咕咚》一课有三次的感叹号,利用这三个感叹号,借助感叹号同学读地声情并茂,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增加了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认识。
四、反思不足
教学结束,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语文课到底要教会孩子什么。这节课上我用多种方法教孩子识字、指导学生朗读。但是,语文的语用价值我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一边跑一边叫”这个句式,以及反复出现但略有不同的句子,虽然在课堂中提及了,却没有时间去让学生练习。当然,还有别的不足,希望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