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关于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与管理工作的规定(2015年2月修订)》的通知

时间:2019-05-12 00:4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大学关于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与管理工作的规定(2015年2月修订)》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大学关于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与管理工作的规定(2015年2月修订)》的通知》。

第一篇:《浙江大学关于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与管理工作的规定(2015年2月修订)》的通知

浙江大学关于印发《浙江大学关于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与管理工作的规定

(2015年2月修订)》的通知

编辑:cheny 时间:2015年03月11日 访问次数:266

浙大发外„2015‟16号

各学院(系),行政各部门,各校区管委会,直属各单位:

经学校研究决定,现将《浙江大学关于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与管理工作的规定(2015年2月修订)》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浙江大学

2015年2月24日

浙江大学关于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

与管理工作的规定

(2015年1月修订)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因公出国(境)任务审批,严格执行各项外事管理规定,更好地服务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根据教育部、浙江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规定中因公临时出国(境)是指应邀赴国(境)外执行公务的为期180天以内(不含180天)的出访。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副校级领导、中层领导干部及其他人事关系在我校的在职教职工、全日制在校学生的因公临时出国(境)任务。党委书记、校长的出访任务,由外事处根据上级规定报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章 出访任务原则、认定及年度计划管理 第三条 因公临时出国(境)坚持“任务导向、总量控制、规范管理”的原则。出访任务必须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有明确的公务目的和实质性内容,出访单位与出访目的必须与出访人员的身份密切相关。

第四条 因公临时出访任务必须有明确的出访目的、出访日期、停留期限及费用负担办法。必须有发自出访国家或地区的合格邀请函,邀请函必须打印在邀请单位的公函纸上,有邀请人手写体签名或邀请单位盖章。邀请单位、邀请人应与出访人的职级身份相称,不得接受境外中资企业、海外华侨华人和外国驻华机构的邀请,严禁通过中介机构联系或办理邀请函。

第五条 出国(境)培训应严格按相关部门规定审批。参加外单位组团的境外培训需提供组团单位的任务批件和任务通知书,学校自行组织的培训团组由组织部(党校)负责管理。

第六条 申请出国(境)年龄在65岁以上人员需附医院出具的健康证明,70岁以上人员原则上不办理公派出国(境)。

第七条 下列情形之一者,一般不予因公派出:

(1)无权出具任务通知书的协会、中心等组织的访问考察、研讨会、培训班等出访申请;

(2)照顾性和无实质内容的一般性出访、考察性出访,无实际需要的境外培训,外方资助的背景复杂、专题敏感的出国培训,无实质内容的境外庆典、仪式或内部慰问等活动;

(3)陪同因公临时出访人员出访的配偶,不予因公派出;(4)通过因私渠道申请同一国家签证已被拒签者;(5)非在职人员的出访(含退休人员)及人事关系不在我校的人员。

第八条 对行政性出访进行年度计划管理。各学院(系)、各部门、各单位应于每年12月中旬前将本单位下一年度的行政性出访计划报外事处汇总(包括校级领导出访团组),由外事处报学校审批,确定下一年度学校的出访计划。如遇特殊情况需在计划外出访的,根据各单位控制“三公经费”支出要求,在本单位计划总量中调剂,总量原则上不突破年度计划。如遇因公紧急任务需临时出访的,应先向分管校领导说明原因,明确出访任务,并报外事处汇总,由外事处报学校审批。

第三章 审批权限与程序

第九条 现职副校级领导因公临时出访,须经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审批。

第十条 中层领导干部因公临时出访由学校党委负责归口审批,具体授权党委有关负责同志执行。其出访事宜由所在单位党政负责人签字同意后,中层正职(主持工作副职)由外事处报分管校领导和校党委书记审批,中层副职由外事处报分管干部工作的校领导审批。

第十一条 除校领导、中层领导干部外,其他在职教职工和全日制在校学生的出访任务,由本人填写申请表,由各学院(系)、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党政负责人进行审核(校部机关人员由所在单位的行政负责人及党支部或党总支负责人审核),签署意见后报外事处。在校研究生和在校本科生须分别先报研究生院、本科生院核签,博士后须先报人事处核签。

第十二条 各学院(系)、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出访性质和任务,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审批通过后,由外事处下达任务批件或任务确认件。第十三条 出访团组在办理因公临时出国(境)任务审批时,由出访人员所在单位填写《因公临时出国人员备案表》,按照人事管理权限报学校组织人事部门备案,并在申请表中注明“XXX同志此次出国已于XXXX年XX月XX日报XXXX组织人事部门备案”。因公临时赴港澳人员填写《因公临时赴港澳人员备案表》,因公临时赴台人员填写《因公临时赴台人员备案表》。

第四章 管理规范

第十四条 学校成立浙江大学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小组,由分管外事工作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外事处。工作小组负责对年度全校行政性公务出访任务进行统筹规划,对各单位有关具体出访计划进行审定。

第十五条 副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及其他人事关系在我校的教职工因公临时出国(境)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规定》向外交部门申领因公护照、因公通行证,并持因公证照办理签证、签注。

第十六条 因公临时出访活动应严守纪律,厉行节约,讲求实效。应严守外事纪律,自觉维护国家形象;严格按照规定安排交通食宿,不得铺张浪费;严禁公款旅游,严禁安排与公务无关的娱乐活动。第十七条 各学院(系)、各部门、各单位应严格控制因公出访经费,加强经费预决算管理。因公出访经费按有关规定纳入专项预算管理,不得超支,不得挪用其他预算资金,不得核销与出访任务无关的开支。

第十八条 行政性出访团组应严格控制人员规模,每个团组总人数不得超过6人。严禁通过组织“团外团”或拆分团组、分别报批等方式安排无关人员随行。行政性出访团组原则上应在同一大洲选择出访国家,每次出访不得超过3个国家和地区(含经停国家和地区,不出机场的除外,下同),在外停留时间不超过10天(含离、抵我国国境当日,下同)。出访2国不超过8天,出访1国不超过5天,赴拉美、非洲国家航班衔接不便的团组,出访2国不超过9天,出访1国不超过6天。

第十九条 除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需要保密的事项和内容外,因公临时出访的组团单位和派出单位要事前通过内部网、公示栏等便于本单位人员知晓的方式如实公示有关团组和人员信息,公示期限原则上不少于5个工作日,内容包括团组全体人员的姓名、单位和职务,出访国家、任务、日程安排、往返航线,邀请函、邀请单位情况介绍,经费来源和预算等。出访请示中应注明公示情况。

第二十条 出访团组回国后1个月内,应在单位内公布行前公示内容的实际执行情况和出访报告等内容,自觉接受师生监督,实现资源共享。第二十一条 教职工完成出访任务回校后7天内应将因公护照或赴港澳通行证上交外事处统一保管。严禁同时持用因公和因私两种证照出国(境)。

第五章 其他

第二十二条 赴台湾的审批手续,按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由外事处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浙江大学关于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与管理工作的规定(2003年9月修订)》(浙大发外„2003‟25号)同时废止。

附件:

1.因公临时出国人员备案表

2.因公临时赴港澳人员备案表

3.因公临时赴台人员备案表

抄送:纪委,各院级党委、直属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党委各部门,各党工委,工会、团委。

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

主动公开

2015年3月6日印发

第二篇:广州大学因公临时出国境-广州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

广州大学因公临时出国(境)访问规定

为进一步规范我校因公临时出国(境)的管理,促进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根据上级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一、总则

1、宗旨:促进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保证师生因公临时出国(境)工作正常运转,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

2、归口部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是广州大学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的归口部门。

3、适用范围(停留时间在三个月以内)

在职教职工短期出国(境)参加学术会议、访问、讲学、短期合作研究、竞赛、文艺演出,需要学校财务部门支付出访费用(包括个人课题或项目经费)的,必须办理因公临时出访审批手续并持因公护照出访;全日制在读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境)参加学术会议、访问、讲学、短期合作研究、竞赛、文艺演出,需要学校财务部门支付出访费用(包括课题或项目经费)的,必须办理校内因公临时出访审批手续并持因私护照出访。

二、审批原则和要求

1、因公临时出国(境)必须有明确的公务目的和实质内容。

2、出访人员的出访任务必须与自身的工作性质相符。

3、同一部门的主要领导原则上不得同团出访或同时分别率团出访同一国家或地区。

4、凡是专业人员完成的任务,原则上不派非专业人员出访。专题性的学术研讨会须提交论文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原则上同一论文或成果只派一人参加。

5、我校人员参加外单位组团出访,组团单位须先征求学校意见,由主管外事的校领导提出审批意见,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负责行文答复组团单位。

三、审核及报批程序

1、凡申请因公临时出国(境)进行工作访问的在职教职工和全日制在读学生,须首先征得所在部门领导同意,并到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领取《广州大学因公临时出访审批表》(也可在国际交流处部门网页上下载)。

2、申请人须详细填写审批表,尤其对出访理由和所需经费来源应作详尽的说明。需要由学校支付费用的,应在递交申请时加以说明,并经财务处审核盖章。

3、出访申请经申请人所在部门同意并在审批表上加具意见后,由申请人所在单位将审批表连同邀请函及附件材料(具体要求见附件)原件一份及复印件两份送到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学术会议及短期科研活动送科技处和社科处审核,出国短期任职或工作送人事处审核,学生出访送学生处审核),然后交到国际交流

2和发起人的政治背景,并如实向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报告。

3、出访人员应严格保守国家秘密,注意保护知识产权,不做有损国格、人格和违反外事纪律的事,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

4、出访人员不得私自与境外机构或个人签订协议或做出承诺。

5、出访任务完成后,出访人员必须在15天内将因公护照或通行证交回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统一保管,并填写《因公出国(境)人员出访汇报表》,由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存档并转呈主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

6、出访人员在出访期间应积极主动地做好我校的对外宣传工作,扩大我校的国际影响。出访回国后应继续与出访期间结识的学术同行及友好人士保持联系,提高出访的后续效益。

六、附则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武汉大学因公临时出国审批与管理办法

武汉大学

因公临时出国审批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因公临时出国审批与管理,明确职责和程序,提高实效,更好地服务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根据《因公出国人员审批管理规定》(中办发[2012]第5号)、《外交部、中央外办、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省部级以下国家工作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的意见》(中办发[2013[第16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外事管理的意见》(教外综[2013]第6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事部、组织部和国际交流部按照人事行政隶属关系、干部管理权限和外事审批权限,分别负责因公临时出国人员的审批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学校有审批权的和按照规定应当由上级机关审批,但仍需办理校内有关手续的因公临时出国任务。

第二章 任务认定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因公临时出国,是指出国人员受学校或者上级机关派遣,以执行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任务等公务为目的,使用学校行政事业等非科研经费,按照规定的时间、期限、国家(地区)和路线进行的出国活动。

第五条 因公临时出国必须有明确的公务目的和实质性内容,不得安排照顾性和无实质内容的一般性出访,不得安排考察

性出访。各组团单位应当坚持“因事定题,因题定人”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分工确定出访人选,不得因人找事。出访单位、出访目的与出访任务必须与出访人员的身份和业务范围一致。

第六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批准出国执行公务:

(一)出访人员的专业或业务分工与出访任务不相符的;

(二)无权出具任务通知书的协会、中心等单位所组织的出国访问考察、参加研讨会和培训班等的;

(三)由外单位牵头组织,各单位分别申报,但预算费用超过国家财政部规定标准的;

(四)因公临时出国人员的随访家属;

(五)非在职在编人员;

(六)已确定要调离本校的;

(七)通过因私渠道申请同一国家签证已被拒签的;

(八)患有严重疾病的;

(九)属于跨地区、跨行业的“双跨”组团出访的;

(十)受到党纪政纪撤职以上处分未满5年的;

(十一)违反外事纪律造成不良影响的;

(十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准出境的;

(十三)因涉嫌违纪违法已被有关机关立案调查的。

第三章 申报材料

第七条 出访须有国外业务对口部门或相应级别人员邀请,邀请单位和邀请人应与出访人员的职级身份相称。邀请函须真实有效,内容应包含明确的出访目的、出访日期、停留期限、费用来源、费用负担办法等。

第八条 因公临时出国人员应提交经分管或联系学校领导、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的申请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团组名称、团组人员信息(姓名、单位和职务等)、出访目的与具体任务、出访国家(地区)、详细日程安排、往返航线、邀请单位情况介绍、经费来源和经费预算等。

第九条 因公临时出国人员须清楚填写并提交完整、准确的《武汉大学因公出访人员申报表》。

第十条 65岁以上人员申请因公临时出国的,须附学校医院的健康证明和家属同意出访的意见。

第四章 审批程序

第十一条 学校领导因公临时出国须报学校国际交流暨港澳台工作领导小组讨论通过或经学校主要领导审核同意。

校长出访由校党委书记签字,校党委书记出访由校长签字。校党委副书记出访由校党委书记签字后报校长签字,副校长和总会计师出访由校长签字后报校党委书记签字。

第十二条 学校领导率团因公临时出国访问,国际交流部应于出访前1周将出访具体行程函告党委办公室或校长办公室。

学校领导个人出国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参加校外单位组团出访的,由其本人将出访具体行程通知党委办公室或校长办公

室。

第十三条 中层正职领导出访的,应先提交申请报告,报分管或联系校领导审批;中层副职领导出访的,应先提交申请报告,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

第十四条 其他在职教职工和人事关系在我校的博士后等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的,应先提交申请报告,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

第十五条 全日制在校学生因公临时出国,原则上按因私程序办理;确需按因公程序办理的,须本人提交申请报告,导师签字同意,报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

第十六条 因公临时出国人员须由组织部门进行政治审查。组织部门要对因公临时出国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出国进行审核、备案和登记,对涉及管理人、财、物,机要档案和其他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以及配偶、子女已移居国外的领导干部,要从严把关,发现有法律法规规定不准出境的人员,以及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人员,一律不得批准其出国。

第十七条 涉密人员须由学校保密委员会办公室进行涉密审查和保密教育。

第十八条 经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审批同意后,凡学校有审批权的因公临时出国任务,由国际交流部上报分管外事副校长审批后办理任务批件或任务确认件;凡学校无审批权的,在完成校内审批程序后,由国际交流部按照有关规定报上级机关审批,批

复同意后,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九条 因公护照、签证手续由国际交流部统一办理,并按照我国外交部和外国驻华使领馆规定的时限和要求申办;不符合申办时限和要求无法办理的,国际交流部不予受理。

第五章 出访管理

第二十条 因公临时出国实行预报审批制度。各单位应认真做好因公临时出国计划,并于每年12月1日前向国际交流部预报下一计划,由国际交流部统一提交分管外事学校领导审批。各单位不得无计划出访。

第二十一条 因公临时出国实行公示制度。

(一)学校领导因公临时出国的,在报教育部审批前应在国际交流部网站公示,其他人员在向国际交流部申报前应在本单位网站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团组全体人员的姓名、单位和职务,出访国家、任务、日程安排、往返航线、邀请函、邀请单位情况介绍、经费来源和经费预算等。出访申请报告材料中须注明公示情况。未按规定公示的,国际交流部不予审批。

(二)出访人员回国后,应在1个月内在相应网站公示出访总结报告。

(三)公示时间原则上不少于5个工作日。第二十二条 因公临时出国实行量化管理制度。

(一)严格控制出访次数。学校领导因公临时出国次数严格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执行,其他人员每年因公临时出国(使用行

政事业费的)次数一般不超过1次,外事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从严控制。

(二)严格控制出访团组人数、出访国家(地区)数和在外停留天数。出访团组人数须符合出访任务需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最多不超过6人;每次出访不超过3个国家和地区(含经停国家和地区,不出机场的除外);出访1国停留不超过5天,出访2国不超过8天,出访3国不超过10天(离、抵境当日计入在外停留时间);出访中美洲、南美洲、非洲国家可酌情增加1~2天。严禁以各种名义前往未报批国家(地区),包括未报批的申根国家(地区)和互免签证国家(地区)。

(三)学校领导个人以学者身份出国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应安排在假期(含学术假期)进行,并不得使用学校行政事业经费。

(四)出席国际会议、双(多)边机制性磋商谈判、执行外交特殊使命、应对海外突发事件、参加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或宣传展览活动及培训团组的人数和在外停留天数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并根据任务需要和人员身份从严控制。

(五)公务活动须占在外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

第二十三条 同一单位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一般不得同团或同时出访。

第六章 经费和证件管理

第二十四条 校级代表团因公临时出国的,学校领导出访费用由国际交流部承担,其他人员出访费用由其所在单位承担。使

用学校外事经费出访的,由分管外事副校长审批。使用其他经费出访的,根据经费性质,由相应主管部门或领导审批,并报财务主管部门核准。

第二十五条 财务部门应严格按照经费预算和相关文件规定核销出访费用,严格按照批准的人数、天数、路线和公务活动情况等进行核销,不得报销与公务无关的开支和计划外发生的费用。

第二十六条 因公临时出国人员要选择经济合理的路线,一般用人民币购买往返国际机票和中间航程机票,确有航线问题的,可预支适量城市间交通费用。因公临时出国人员一般不得擅自改变出访路线、增加出访地点或延长出访时间。否则,自付增加的费用。

第二十七条 因公临时出国人员必须在回国后30天内将出访总结报告提交国际交流部。

第二十八条 因公临时出国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回国后7天内将因公护照上交国际交流部统一保存或注销。

第二十九条 执行因公临时出国任务必须持因公护照,不得持因私护照。有关因私护照的管理,由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另行规定。

第七章 外事纪律与处罚

第三十条 各单位应当本着务实、高效、精简、节约的原则

从严控制因公临时出国,并指定工作能力强、富有经验的人员担任出访团团长。因公临时出国团组实行团长负责制,团长应当对出访团成员进行行前教育,并对出访团组承担领导责任。

第三十一条 因公临时出国人员在对外交往中应维护国家和学校利益,不做有损国格、人格和学校声誉的事情。

第三十二条 出访人员及承办人员应诚实守信,不得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对不按规定报批、弄虚作假,不按报批内容、路线和日程出访,通过因私渠道执行公务或公款报销因私出国费用,以及其他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的,2年内停止受理违规出国人员的出国申请,6个月内停止受理违规单位的出访申请。情节严重的,按国家有关法律和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三条 因公临时出国人员须严格遵守涉外活动保密守则,不得泄露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和科技秘密,凡是教学、科研、生产中有密级的资料,未经保密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带(寄、传)往境外。对违规泄密者按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武汉大学因公出国(境)审批与管理办法》(武大外字[2005]第41号)和《关于严格中层及以上干部因公出国(境)审批与手续办理程序的通知》(武大外字[2011]55号)同时废止。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际交流部负责解释。

第四篇:国家测绘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密测绘成果行政审批与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家测绘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密测绘成果行政审批与

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2010-11-14 11:45:24 来源:国家测绘局 浏览次数:361 共 1 页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测绘主管部门,局所属各单位,机关各司(室):

为切实加强涉密测绘成果管理,进一步规范涉密测绘成果提供使用行政审批、涉密测绘成果提供、使用和保管行为,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就有关要求强调如下:

一、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涉密测绘成果提供使用审批制度,依法履行行政审批职能。要明确本机关负责成果管理的机构统一办理审批事项,不得多头审批、越级审批。

二、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测绘成果提供使用管理制度,依据《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测绘成果提供使用管理办法,切实做到有章可循。

三、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行政审批程序,必须依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结合业务特点,尽快完善涉密测绘成果提供使用审批程序规定,依法设定审批权限,必须做到程序合法,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四、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要求进行严格审核,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不予受理;要对申请人提出的涉密测绘成果使用目的是否具体、明确、合法,申请的测绘成果范围、种类、精度是否与使用目的相一致,以及是否符合国家的保密法律法规及政策等内容进行严格审查,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不予批准。、五、各级测绘成果保管单位必须严格依照本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下达的许可使用决定书等批准文件,及时、准确地向被许可使用涉密测绘成果的单位(以下简称使用单位)提供涉密测绘成果。未经行政审批,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提供使用涉密测绘成果。

六、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涉密测绘成果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使用单位应当切实加强管理,对申请使用的涉密测绘成果保管、利用、销毁等情况开展经常性检查,不得擅自留存、复制、转让或转借涉密测绘成果,使用目的或项目完成后,使用单位必须在六个月内销毁申请使用的涉密测绘成果,确因工作需要继续使用的,必须按照涉密测绘成果提供使用管理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七、使用单位若委托第三方承担开发、利用任务的,第三方必须具有相应的测绘成果保密条件,涉及测绘活动的,还应具备相应的测绘资质;使用单位必须与第三方签订成果保密责任书,第三方承担相关保密责任;委托任务完成后,使用单位必须按照保密规定及时回收或监督第三方销毁涉密测绘成果及其衍生产品。

第三方为外国组织和个人以及在我国注册的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使用单位应当履行对外提供我国测绘成果的审批程序,依法经国家测绘局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委托。

八、各级测绘成果保管单位、各使用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定密、标密等规定,及时、准确地为涉密测绘成果及其衍生产品标明密级、保密期限和控制范围。涉密测绘成果及其衍生产品,未经国家测绘局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保密技术处理的,不得公开使用,严禁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上登载发布使用。

九、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各级测绘成果保管单位、各使用单位,要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加强涉密测绘成果行政审批与使用管理工作,切实规范提供使用行为,严格按照“谁使用、谁申请”、“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保密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擅自审批、提供、使用涉密测绘成果的行为,相关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严查,对造成失泄密后果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切实维护国家秘密安全。

国家测绘局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六日

第五篇:国家测绘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密测绘成果行政审批与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家测绘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密测绘成果行政审批与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测成发〔2010〕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测绘主管部门,局所属各单位,机关各司(室):

为切实加强涉密测绘成果管理,进一步规范涉密测绘成果提供使用行政审批、涉密测绘成果提供、使用和保管行为,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就有关要求强调如下:

一、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涉密测绘成果提供使用审批制度,依法履行行政审批职能。要明确本机关负责成果管理的机构统一办理审批事项,不得多头审批、越级审批。

二、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测绘成果提供使用管理制度,依据《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测绘成果提供使用管理办法,切实做到有章可循。

三、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行政审批程序,必须依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结合业务特点,尽快完善涉密测绘成果提供使用审批程序规定,依法设定审批权限,必须做到程序合法,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四、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要求进行严格审核,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不予受理;要对申请人提出的涉密测绘成果使用目的是否具体、明确、合法,申请的测绘成果范围、种类、精度是否与使用目的相一致,以及是否符合国家的保密法律法规及政策等内容进行严格审查,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不予批准。

五、各级测绘成果保管单位必须严格依照本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下达的许可使用决定书等批准文件,及时、准确地向被许可使用涉密测绘成果的单位(以下简称使用单位)提供涉密测绘成果。未经行政审批,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提供使用涉密测绘成果。

六、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涉密测绘成果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使用单位应当切实加强管理,对申请使用的涉密测绘成果保管、利用、销毁等情况开展经常性检查,不得擅自留存、复制、转让或转借涉密测绘成果,使用目的或项目完成后,使用单位必须在六个月内销毁申请使用的涉密测绘成果,确因工作需要继续使用的,必须按照涉密测绘成果提供使用管理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七、使用单位若委托第三方承担开发、利用任务的,第三方必须具有相应的测绘成果保密条件,涉及测绘活动的,还应具备相应的测绘资质;使用单位必须与第三方签订成果保密责任书,第三方承担相关保密责任;委托任务完成后,使用单位必须按照保密规定及时回收或监督第三方销毁涉密测绘成果及其衍生产品。

第三方为外国组织和个人以及在我国注册的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使用单位应当履行对外提供我国测绘成果的审批程序,依法经国家测绘局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委托。

八、各级测绘成果保管单位、各使用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定密、标密等规定,及时、准确地为涉密测绘成果及其衍生产品标明密级、保密期限和控制范围。涉密测绘成果及其衍生产品,未经国家测绘局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保密技术处理的,不得公开使用,严禁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上登载发布使用。

九、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各级测绘成果保管单位、各使用单位,要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加强涉密测绘成果行政审批与使用管理工作,切实规范提供使用行为,严格按照“谁使用、谁申请”、“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保密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擅自审批、提供、使用涉密测绘成果的行为,相关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严查,对造成失泄密后果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切实维护国家秘密安全。

国家测绘局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六日

下载《浙江大学关于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与管理工作的规定(2015年2月修订)》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大学关于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与管理工作的规定(2015年2月修订)》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