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申报审批与管理工作的通知5篇

时间:2019-05-14 12:3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申报审批与管理工作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申报审批与管理工作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申报审批与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申报审批与管理工作的通知

文物督发〔2014〕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

为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安防、消防、防雷工程)申报审批与管理工作,根据《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申报审批与管理的相关规定,现通知如下:

一、立项申报和审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实施安全防护工程项目的,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编制立项报告,经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初审后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国家文物局组织立项审核并出具批复意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根据安防、消防或者防雷等不同安全防护工程类型,分别编制立项报告,分别申报立项审批。工程规模较大需要分期实施的,应在立项报告中予以说明。

立项报告文本要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立项报告》规范文本编制,并重点明确以下内容: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概况,实施安全防护的对象和具体范围;

(二)根据文物类型、特点以及人防、物防和所处环境条件等,对可能存在的被盗、遭受破坏、发生火灾和雷击等安全隐患进行风险评估;

(三)针对防护对象的特点和风险,按照适度适用的原则,确定工程主要内容、技术手段和防护措施。属于升级改造工程的,要对原有设施设备运行状况、使用功能和覆盖范围等进行全面详细勘察评估;

(四)项目实施和运行维护的组织机构、人员、措施和投入等保障条件;

(五)根据工程规模和实际需求,据实合理编制工程估算,并列出测算依据和标准。

(六)附有防护对象的平面图、分布图、主要文物的现状照片、风险评估报告和原有设施设备评估报告等。

二、方案核准

(一)设计方案编制。批复同意立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根据立项批复意见,组织具有相应资质和条件的设计单位,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际面临的安全风险,依据相应的标准规范合理编制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编制要坚持适度防护和最小干预,避免过度防护和设备堆砌。安防、消防、防雷设计方案应分别编制。设计方案应包括:1.立项批复文件副本;2.设计委托书;3.设计任务书;4.现场勘察报告和现状照片;5.设计说明;6.设计图纸;7.主要设备材料清单;8.工程概算书;9.主要设备材料的检验报告或者认证证书;10.人员培训细则、售后服务承诺和工程验收细则;11.设计单位的资质证明文件;12.其他需要说明的有关材料。

(二)设计方案申报、评审与核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设计方案应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核准,立项批复中明确需由国家文物局核准的,经省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家文物局核准。设计方案擅自扩大经批复同意的立项报告中确定的防护范围和防护要求,过度设防,虚报工程预算的,国家文物局或者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将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核准。

国家文物局或者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在核准设计方案前,应将受理核准的设计方案送交文物安全防护工程咨询评估机构进行评审。咨询评估机构对设计方案组织评审后,应出具通过或者不通过的评审结论,提出明确的修改完善意见,并提供评审意见书。未通过评审的设计方案不得核准,应修改完善后送交咨询评估机构再次组织评审。文物安全防护工程咨询评估机构由国家文物局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项目咨询评估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确定并公告。评审经费由国家文物局保障。

国家文物局或者省文物局核准同意的设计方案,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保护机构按照工程内容,依据相应主管部门规定履行程序。

(三)设计方案备案。设计方案经核准同意,并按规定履行程序后,应根据相关意见形成实施方案(施工图设计),并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家文物局备案。备案文本中有修改完善内容的,应附详细说明。

三、工程实施与验收

安全防护工程实施要严格按照报国家文物局备案后的设计方案进行;确需变更设计方案内容的,应重新履行核准、审批和备案程序。工程实施要避免对文物本体及其环境风貌造成影响或者破坏。工程实施完成并试运行正常后,应依据有关规定组织工程验收。工程实施中,应加强设计、施工、调试等环节的衔接协调,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工程监理和审计,确保工程质量。

四、设计施工单位要求

从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防、消防、防雷工程方案设计、工程施工的机构,应具备相应的设计、施工或者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甲级(或者一级)资质,且具有一定的文物安全防护工程设计、施工经验。对于设计施工单位相关资质或者设计施工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情形,国家文物局将向社会公告并通报相应主管部门。

五、工程监管与检查

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由负责文物安全监管职能的内设处(科、室)承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相关工作,避免多头管理。要切实加强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的指导、检查和监管工作,及时组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施工和竣工检查。施工和竣工检查可组织专家或者委托咨询评估机构进行。对在施工和竣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完毕。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不得峻工,情节严重的,要予以通报并向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报告;涉及违法、违规的,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

(一)破坏文物本体或者对文物周边环境风貌造成较大影响的;

(二)未严格履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申报审批程序的;

(三)未按照报国家文物局备案后的设计方案实施,擅自变更设计方案内容或者擅自更换设计方案中的主要设施设备的;

(四)施工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

(五)未按照文物行政部门施工和竣工检查提出的整改意见整改到位或者拒不整改的;

(六)工程决算与概预算存在较大出入的;

(七)工程实施单位不符合资质要求和条件,或者资质要求和条件存在问题的;

(八)其他不得竣工的情形。

自印发之日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申报审批与管理工作均按本通知内容执行;此前国家文物局已受理申报的立项报告和设计方案,仍由国家文物局负责审批和核准。

特此通知。

国家文物局

2014年12月16日

第二篇:关于印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申报审批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国家文物局

【发布文号】文物保函〔2014〕64号 【发布日期】2014-01-17 【生效日期】2014-01-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文物局

关于印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申报审批管理办法(试行)》通知

文物保函〔2014〕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提高文物保护工程审批质量和效率,推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我局制订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申报审批管理办法(试行)》,现予印发试行。请你局(厅)指导各地按要求做好文物保护工程申报、审批和管理工作。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函告我局。

北京、河北、山西、上海、浙江、河南、四川、云南、陕西等试行《文物保护工程审批管理暂行规定》的9省市,自本办法印发之日起一年内,仍可按《文物保护工程审批管理暂行规定》相关规定执行。同时应创造条件,加强第三方咨询评估机构的培育。一年后统一按本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特此通知。

国家文物局 2014年1月17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工程申报审批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申报审批工作,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加固、修缮、保护性设施建设及迁移等文物保护工程。

第三条 文物保护工程的申报审批分为立项申报审批、技术方案申报审批和经费申报审批三个环节。

第二章 立项申报审批 第四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机构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立项报告规范文本(试行)》的要求编写立项报告,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初审。

第五条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保护工程的性质、内容、范围、规模等情况进行初审后,报国家文物局审批。

第六条 国家文物局对文物保护工程立项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审核,并出具立项批复意见。

第七条 国家文物局对重大或特殊文物保护工程的立项审批,应当征询专家或咨询评估机构意见。

第三章 技术方案及经费申报审批

第八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机构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立项批复意见,组织相关资质单位按照《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试行)》编写技术方案,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审批。

第九条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在审批前,应当将技术方案送交国家文物局确定的咨询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咨询评估机构应当组织专家对技术方案进行评估,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提交评估报告,并报国家文物局备案。技术方案需要修改的,咨询评估机构应当提出明确的修改意见,并对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进行再次评估。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根据评估报告出具方案批复意见,并将批复意见和通过评估的技术方案报国家文物局备案。

第十条 文物保护工程经费的申报与审批按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咨询评估机构的技术方案评估费用由委托其进行评估的文物行政部门承担。第四章 职责与监督

第十二条 国家文物局对文物保护工程申报审批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十三条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指定专门机构或专人,依法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文物保护工程立项文件的初审、技术方案的批复及备案工作,并接受国家文物局的指导和监督。

第十四条 咨询评估机构应严格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履行评估职责,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评估工作,对评估报告负责,并接受国家文物局和社会监督。

技术方案评估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修改后的技术方案的再次评估,一般不应超过20个工作日。

第十五条 在文物保护工程申报审批过程中,如发现存在程序违规、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行为的,国家文物局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对文物保护工程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国家文物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0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09/03/2004]

第一条 为加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和审批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的适用范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三条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是实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的法律依据,是各级人民政府指导、管理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的基本手段。

第四条 编制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第五条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应当纳入所在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应当与相关的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土地利用等各类专门性规划相衔接。

第六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应当在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指导下,由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由国家文物局指定或协调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编制;跨地、市、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指定或协调有关政府机构组织编制。

第七条 承担编制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单位,必须具有国家文物局认定的相应资质。

第八条 国家鼓励文物保护规划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创新与运用,提倡多学科结合,提高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水平。

第九条 编制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应当满足下列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尽可能减少对文物本体的干预,保存文物本体的真实性,注重文物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保护文物本体及其环境的完整性;

(二)做好前期调研和评估工作充分考虑文物本体的组成要素及其环境的历史格局,提高保护措施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三)坚持科学、适度、持续、合理地利用,统筹协调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十条 编制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应当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沿革、现存状况、保护和管理状况、考古工作状况以及研究的历史和成果等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对文物所在地的自然与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普遍的了解,取得准确的、充分的基础资料。

编制组织单位应配合提供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所需要的基础资料。第十一条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可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分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规模特大、情况复杂的文物保护单位应首先进行可行性研究并编制总体保护规划纲要。

第十二条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一般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评估文物保护单位的价值、重要性及其环境影响、社会与人文影响;

(二)评估文物本体及其环境的保存、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分析主要破坏因素;

(三)明确规划原则、性质、目标、重点和保护对象等;

(四)划分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提出管理规定;

(五)制定保护措施,包括保护工程和保护技术要求;

(六)制定相关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措施;

(七)提出其他相关领域规划的要求;

(八)划定功能分区,限定利用功能;

(九)制定开放计划,核定游客容量控制指标,确定展示项目、路线组织和必要的服务设施;

(十)说明规划范围内拟建项目的必要性,编制选址策划,提出建筑功能设定、规模测算和建筑设计的规划要求;

(十一)提出管理建议,确定日常养护和监测内容,考虑社区参与计划;

(十二)编制规划分期、实施重点与投资估算,提出实施保障。第十三条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中保护目标、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分与管理规定、文物本体的主要保护措施、利用功能限定和游客容量控制指标等内容,应当作为保护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十四条 保护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规划期内可根据要求分为近期、中期、远期。近期规划一般不超过5年,应优先解决文物保护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亟待实施的保护项目。

第十五条 保护规划成果一般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和基础材料汇编组成。

总体保护规划纲要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

第十六条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深度应满足保护的有效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作为本办法附件与本办法一同发布并施行。

第十七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当由规划编制组织单位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会同建设规划等部门组织评审,并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省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前,应征得国家文物局同意。

第十八条 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内容进行调整或修改,应当按照原报批程序进行。

第十九条 省级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办法,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参照本办法另行制订。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国家文物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1.+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与遴选工作指南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申报与遴选工作指南

国家文物局 二〇一八年七月

二、基本知识...............................................................................................................................-4

(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概念...............................................................................-4

三、申报程序...............................................................................................................................-6

五、申报前期准备工作...............................................................................................................-8

(二)申报对象需满足的条件...........................................................................................-8

(四)组建申报团队...........................................................................................................-9

(六)筹划相关申报工作进度和重要节点.......................................................................-91010111112***6

八、申报材料初核....................................................................................................................(一)接收材料................................................................................................................(二)审核材料................................................................................................................(三)不予受理情况........................................................................................................九、申报对象遴选.....................................................................................................................-20

(二)遴选参考意见........................................................................................................

二、法律依据及有关概念解读

(一)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条规定:“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国务院核定公布”。

(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概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由国务院核定公布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

(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其它等六类。

1.古遗址

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已被废弃的城郭、宫殿、村落、住所、作坊和寺庙等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物质遗存。主要包括洞穴址、聚落址、城址、窑址、窖藏址、矿冶遗址、古战场、驿站古道遗址、军事设施遗址、桥梁码头遗址、祭祀遗址、水下遗址、水利设施遗址、寺庙遗址、宫殿衙署遗址等。

2.古墓葬

古代人类安葬死者形成的相关不可移动物质遗存,泛指人类采取一定方式对-4

三、申报程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工作是指各级文物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要求逐级提供申报材料并审核、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组织对其审议并确定推荐名单、报请国务院核定公布的整个活动。

按照流程,申报遴选工作包括下列六个阶段:

(一)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印发通知,明确申报工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二)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通知要求,组织辖区内申报工作,将审核后的申报材料汇总后,统一上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

(三)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接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上报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材料,委托专业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整理和初步审核;

(四)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组织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组成评审委员会,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议并对有关申报项目进行现场复核的基础上,确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议名单。

(五)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将建议名单征询国家有关部门意见,根据反馈意见确定推荐名单。

(六)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向国务院报送推荐名单,由国务院核定公布。

五、申报前期准备工作

(一)明确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

申报对象保护管理机构负责申报工作的具体实施,承担申报材料编撰、补充和修改等工作。

(二)申报对象需满足的条件

申报对象应至少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具有重大价值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且已完成“四有”(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做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工作。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一般不宜列为申报对象,除非有特别特殊、重大价值的,可以申报。作为申报对象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已完成了“四有”工作。

第二,申报对象原则上应一址一报。无关联关系的,不应合并上报。第三,应对申报对象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且有关成果已经发表或出版。只有对申报对象进行了充分研究,才有助于充分了解、科学评估申报对象的价值和意义、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文物构成要素等。

第四,在申报工作中,应充分尊重申报对象产权所有人的意愿。为了保障申报对象产权所有人的利益,使其有知情权和参与权,在开展申报工作时,应征求产权所有人意见。

第五,异地搬迁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原则上不应申报,但如果异地搬迁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以其建筑特点,或与我国历史上卓越的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因而具有重要国家意义的,且现存数量稀少的,可以申报。

第六,近现代名人遗迹,与本人做出的重大贡献或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没有紧密关联的(不包括出生地),不能反映名人的突出贡献或者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的,原则上不应申报。同一名人已有一处名人故居旧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原则上不再考虑第二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建的名人史迹,不应申报。隶属于一个建筑整体组成部分的名人居所,不应单独申报。

六、确定申报对象

(一)价值评估

申报对象应具有重大的国家级意义,在阐述或展示我国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价值。

1.价值

申报对象的价值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1)历史价值:作为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实物见证的价值。

(2)艺术价值:作为艺术创作、审美趣味、特定时代或地域典型风格的实物见证的价值。

(3)科学价值:作为人类创造能力或科学技术创造过程的实物见证的价值。

此外,申报对象的价值还体现在因当代认知与利用所衍生的社会效益,包括在知识记录与传播、精神传承与发展、社会凝聚力产生与增长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申报对象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

2.遴选标准

申报对象至少应符合下列遴选标准之一:

(1)作为历史上杰出的人工创造物,能够反映个体或群体的创造力与精神追求;

(2)作为特定时期或特定地域内人群生产、生活遗留下的物质遗存,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化或文明提供特殊的佐证;

(3)作为建筑营造、景观设计、工程建设或造型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成就,能够反映特定时代整体或局部地域的典型风格与技术水平;

(4)作为人类居住、土地利用或资源开发的重要范例,能够反映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互动的关系,并且这种互动关系可能仍在延续并得到积极地发展;

(5)作为多元文化接触、碰撞、融合的产物,能够反映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人群之间不同形式的重要交流或影响;

0

(四)文物边界

划定边界是对申报对象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的核心要求。划定的边界范围内必须包含所有能够体现文物价值的要素,并保证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不受破坏。对所有有形的、能够直接体现文物价值的区域,以及在将来的研究中有可能加深对文物认识和理解的区域,都应划定在文物边界范围内,与文物价值无关的区域不应包含在内。文物边界必须合理适当,能够确认承载文物价值的特征。同时,文物边界应容易辨认,能够标示,通常以地物特征为基础确定,要明确地划分申报对象的文物边界和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界限。提供的地图应非常详实,要精确标出申报对象的陆地和水域,注明文物边界。

(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

申报登记表是申报材料的核心组成部分,应对文物边界及构成要素、文物描述、价值评估与对比分析、文物保护管理等方面进行详尽、客观、准确地描述,同时提供反映申报对象的照片、图纸等资料。申报登记表共29个指标项,包括:名称,年代,类别,所有权,使用人,所在地,海拔,经纬度,保护级别,管理机构,用途,简介,文物本体状况,文物构成,文物本体沿革,保护管理工作沿革,价值评估(列入理由),风险评估,对比分析,“四有”工作情况,安全保卫情况,相关研究情况,调查、考古、保护、展示工作,下一阶段保护、管理、使用计划,图纸,照片,编纂人员信息,资料填报单位盖章,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盖章。

文物边界及构成要素:划定边界、确定文物构成要素是对申报对象进行有效保护的核心要求。划定边界、确定文物构成要素的具体要求见第六章第三、第四部分。

文物描述包括对文物状况介绍及其历史发展的概述。对申报对象的组成、形制、结构、体量等基本状况进行描述,对文物本体的完整、稳定程度,损坏、缺失情况,添建、改建情况等保存现状进行客观描述,对损毁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对每一个单体构成的名称、类别、面积(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边界、保存现状、形制、结构、体量等,分别进行详细描述。对文物本体面临自然和人为的风险进行简要评估,说明影响或威胁文物价值的主要因素,如自然灾害影响、环境影响、发展影响、开放影响等。在文物的历史沿革中,描述申报对象本身的历史演变进程,该项文物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形式和状态,在建成或形成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拆除或重建;自1949年以后,申报对象的使用、管理机构(或人)的变更情况;历年调查、考古、文物本体保护工程、环境整治项目的起止时间、工程内容、承担单位、工程经费和来源以及现有文物展示情况。

价值评估与对比分析:对申报对象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等进行科学、真实、全面评估,并阐述该项文物如何满足申报标准,提出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理由,着重阐述与该文物具有重大价值相关的各方面信息。同时,对该申报对象与类似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对比分析,阐述该项文物与其它文物之间的类似点及突出价值,类似不可移动文物无论是否已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均-14印制),简装。省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的推荐报告和专业人员评估意见书应为原件。同级人民政府公布本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件和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文件可以为复印件。产权所有人意见书应为原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填报文字为宋体,字号不得小于五号。图纸,可直接手绘或打印在图纸册页上,也可粘贴在图纸册页上,折叠成A4幅面。照片,可粘贴或打印在照片册页上,尺寸不小于12.70×8.98cm(5英寸)。

电子文本内容应与纸质文本内容完全一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为WORD格式,扫描文件为PDF格式,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图纸、数码照片为JPEG格式,分辨率不低于500万像素,不小于1M。

(四)编撰总体要求

申报材料编撰单位应对申报对象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掌握和了解申报对象的价值和意义,严格按照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申报通知要求,科学、客观、认真填报申报材料的有关内容。

申报材料应真实有据,简洁明了,准确翔实,充分反映和体现申报对象的重大价值、保存现状、保护和管理状况等。

申报材料的撰写和书面审核均采用实名制,撰写人和审核人均应在其经手的申报文本中署名并注明供职单位。

申报材料中涉密内容的申请、解密、公开等事宜,由所在地地方政府依法履行相关审批程序;相关涉密内容的使用、管理,应遵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

(五)编撰主体

申报对象的保护管理机构负责申报工作的具体实施,承担编撰工作组织、申报材料编撰、补充和修改等工作。

编撰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且对申报对象比较熟悉和了解。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及时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申报材料的编撰,保证申报材料的质量。

中央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可组织推荐本领域的申报对象,其申报材料可直接提交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但需征求所在地域省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八、申报材料初核

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申报材料初核工作的。专业机构负责接收和整理申报材料并对其进行形式审核。

(一)接收材料

专业机构根据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的要求,接收申报材料并对其进行认真登记。

(二)审核材料

专业机构应专门组织业务人员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核。

审核内容主要包括:是否符合申报要求,材料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完整、格式是否规范,每一个指标项填报内容是否全面、详尽等。

审核方式:组织业务人员,对申报材料进行书面审核,审核采取实名制,对每一处申报材料中发现的问题认真记录,出具审核意见。

专业机构应及时将审核意见反馈至有关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组织补充完善申报材料,使申报材料能够达到有关要求。

专业机构对申报材料的形式审核,仅涉及申报材料的文本是否完备、内容是否全面完整,文件格式和技术指标是否达到要求,而不负责对申报对象潜在的重大价值进行评论。

申报材料经有关专业机构对其完整性、规范性等审核完成后,报请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开始组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遴选工作。

(三)不予受理情况

对于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申报材料,将不予受理: 1.申报材料不规范、不完整、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情况的。

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不完整”,扫描文件、图纸、数码照片未按规定格式和像素要求,照片未按规定拍摄时间拍摄的。

3.没有清晰地阐述申报对象的边界、保护范围的界限,申报对象的现状描-18

九、申报对象遴选

(一)遴选评估过程

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遴选工作。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根据不同的文物类型,组建文物、考古、历史、建筑、规划等专家学者参与的专家委员会,通过组织专家委员会对申报材料进行审议、现场复核、投票表决、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意见等,确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单。

选择专家

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是选择、确定评审专家的主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评审专家应具备相应的学术素养、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以胜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遴选工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评审专家组应由来自全国各地的、涵盖不可移动文物所有领域、相关机构的专业人员组成;评审专家应是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和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专业人员;评审专家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秉持严谨、公正、客观以及认真负责的态度,对申报对象予以准确地评判。

现场复核

现场复核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遴选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申报对象的保护管理情况等。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组织或委托专业机构组织有关评审专家对部分需要赴实地考察、评估的申报项目进行现场复核。一般由3至5名评审专家组成复核小组,其中1人可为申报对象所在省份的专家。现场复核重点关注:申报对象的保存现状、保护管理情况、价值评估,以及申报材料的真实性等。复核专家可与当地文物行政部门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申报对象的管理规划、保护措施等,并核实与申报材料相关的信息。参与复核的专家应提供现场复核报告。复核报告主要内容为:申报对象基本信息、保存现状、保护管理情况、价值评估等。复核报告提交负责材料审核的专业机构,作为评审材料的组成部分。

专家评审

在完成对部分需要赴实地考察、评估的申报对象的现场复核后,国务院文物-201.2.1 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的出土地点。应当是已公布科学研究成果并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地点。10万年以前具有明确文化堆积和石器出土的遗址。应按照既有发现的统计结果确定年代范围。保存基本完好、堆积丰富的洞穴遗址。作为载体的洞穴和文化堆积均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规模在10000平方米左右的旷野性遗址。应按照既有发现的统计结果确定规模范围。明确的大规模石器加工地点。具有比较完整反映石器加工过程的遗迹以及相关制品和工具、弃料等。具有明确层位序列的遗址。地层堆积能够反映不同年代序列以及相应的人类活动迹象。具有明确生产生活迹象遗存的遗址。发现居住、炊事、屠宰、存储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活动的遗址。表现历史发展阶段性的典型遗址。体现不同发展阶段工艺技术和人类演进的遗址。反映文化影响和交流关系的典型遗址。体现不同区域文化交流与影响的重要遗址。

1.2.2新石器时代:反映栽培、制陶、制玉、制石、建筑工程等事物起源的典型遗址。表现区域考古学文化典型特征的遗址。体现不同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的典型遗址。反映考古学文化谱系发展关系的典型遗址。体现考古学文化交流和影响的典型遗址。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史前环壕聚落遗址。史前城防遗址。区域聚落中心遗址。体现不同生业形态的典型遗址。

1.3历史时期:各历史王朝的都城遗址。王朝体系下方国、诸侯国都城或都邑遗址。边疆区域的中心聚落或城邑遗址。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遗址。重要的官私手工业遗址,如矿冶、窑业、盐业、冶铁等。国家或政权的祭祀性遗址和天象(文)观测遗址。大型宫殿或苑囿遗址。大型防御性设施遗址和历史上重要的关隘遗址。重要农业或水利工程遗址。重要的交通设施及馆驿遗址。重要宗教建筑或设施遗址。反映历史著名事件、人物活动的遗址。历史上重要的、保存较好的各级区域行政中心和邑落遗址。2.古墓葬

2.1史前时期:准确反映亲族或地域集团社会关系的墓地。考古学文化中高等级埋葬遗存。清晰体现社会埋葬制度的墓地。规模超大的集团墓地。出土具有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性标志特征物品和精美随葬品的墓葬。反映考古学文化交流与影响-22显著的乡土建筑群。工艺精湛,地域和时代特征明显的古民居。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具有显著民族特色和典型意义的传统民居。具有特定历史阶段印记,构筑方式和形态独特的岩(穴)居群。

3.6 园囿园林建筑:各历史时期的皇家园林,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苑囿园林;著名的苑囿园林。代表一定地域特色,能够与历史文献相印证的苑囿园林。3.7 交通、水利设施:元代(含元代)以前的古桥;明代(含明代)以后,地处重要交通要冲,体量较大,工艺、造型独特,或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各类古桥。历史上曾发挥过较大作用的大型驳岸;具有商埠、口岸作用的历代知名码头。明代(含明代)以前设立,至今仍在广泛发挥作用的大型堤坝渠堰等水利设施。保存较好、规模较大、富有特色的邮驿建筑。

3.8 商业作坊建筑:规模较大,布局结构较完整,具有一定地域代表性的会馆、商铺、钱庄等建筑。与重要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相关联的会馆、商铺、钱庄等建筑。重要古道上具有节点意义的会馆、商铺、钱庄等建筑。具有一定规模,反映了我国在造纸、制茶、酿酒、压榨、纺织、制盐、制瓷等传统手工业工艺方面突出成就的作坊建筑。

3.9 其他类建筑:独立存在,建筑技术和艺术精湛,在同类建筑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或属于重要导向性、标志性建筑,如牌坊、影壁、天文建筑等。在建筑艺术、景观艺术、造型艺术等方面具有突出成就的亭台楼阁及其他独立存在的建筑。元代以前开凿,沿用至今或使用功能尚存的水井、人工池塘等。4.石窟寺及石刻

4.1 石窟寺:主体结构及造像或雕绘保存较好,具有突出价值或地域特色。反映重要宗教事件或人物活动的遗存,能够反映中国社会某一历史时期的美学思想、某方面艺术发展具有突出价值的石窟。石窟环境没有遭到破坏。

4.2 摩崖及其它石刻:碑刻、石雕应保存在原址。内容反映或印证了重要历史事件的摩崖及其它石刻。内容记载了古代某方面的科学技术或其他重要工艺流程的摩崖及其它碑刻。内容涉及古代地域划分,具有一定的地理标志意义的碑刻。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摩崖石刻或碑刻。反映古代造型艺术的石雕、石-24桥梁、灯塔等交通设施。在中国的工业行业或领域中具有开创性的引领作用;体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突出创造力和影响力,在世界或全国范围内的某一工业门类中具有开创性;见证了人类工业社会中巨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生活,清晰记载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教育意义。6.其它

未归入上述类别的具有重大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

第五篇: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管理规定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管理规定

一、文物保护单位技防、消防和防雷等安全防护工程属于文物保护工程范畴,按照文化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和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申报审批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物督发[2014]37号)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安防、消防、防雷的设计、施工或设计施工一体化资质,优先考虑具有一定的文物安全防护工程设计、施工经验的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防护工程设计、施工应具备安全防护工程设计甲级、安全防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防护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应具备安全防护工程设计乙级、安全防护工程施工二级资质,设区市、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或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防护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应具备安全防护工程设计丙级、安全防护工程施工三级资质资质。

三、文物保护单位技防、消防和防雷等安全防护工程方案设计应分别符合《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系统要求》(GB/T 16571-2012)、《文物建筑防火设计导则(试行)》(文物督函〔2015〕371 号)、《文物建筑防雷技术规范》(QX 189-2013)和国家、地方及行业有关技术规范。

四、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立项和技术方案的申报审批程序,由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参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工程立项和技术方案管理规定》执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应先填写《安防消防防雷工程项目申报表》,经福建省文物局汇总报国家文物局核准后,再组织编制技术方案并履行报批程序。

省级、设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技术方案报设区市文物部门审批。经设区市文物部门审批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技术方案应报省文物局备案。

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技术方案由所在县(市、区)文物部门审批。

五、技术方案审批应采取专家咨询制度,由审批机关在审批前组织相应专业的专家进行技术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

六、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实施要严格按照经批准和备案的设计方案进行;确需变更设计方案内容的,应重新履行报批和备案程序。设区市、县(市、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安全防护工程实施的监督和管理。

七、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实施完成并试运行正常一个月且经有关专业机构对设备检测合格后,应按文物保护工程的相关要求组织编制工程竣工总结报告,并报方案审批机关组织验收。验收机关应组织相应专业的专家进行验收。

八、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技术方案审查和工程竣工验收,可邀请公安技防、消防和气象部门参与指导。

下载关于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申报审批与管理工作的通知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申报审批与管理工作的通知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