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和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和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作者:县委宣传…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149 更新时间:2008-6-20 9:27:58
近年来,随着“十百千万”宣传文化工程的大力实施,一大批乡镇综合文化站陆续建成,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文化阵地短缺的问题。但从整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运行情况看,仍然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等一些问题,如何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丰富干部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
一、乡镇文化站的管理和使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从2000年开始,巫溪县通过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资助的“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和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资助的“十百千万”宣传文化工程,建成了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通过调查和统计,这些文化站中除了2个活动开展得比较好外,其他的不同程度的存在挪用(当成乡镇人民政府的办公场所)、闲置(一座空房子)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领导“三重三轻”的指导思想是乡镇综合文化站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根本。一些党政领导干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发展,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认为只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其他工作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因此对文化建设工作仍然“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是重“大件”轻“小件”。没有处理好房屋建设与文化设施建设的关系,在建设乡镇文化站的时候,不有效的分配建设资金,挪用设备购置资金把房屋建大,后期因为资金紧张,致使设备无法到位,最终形成“空壳”现象。二是重争取轻作为。有的乡镇存在着为争取资金而申报项目的思想,忽视了国家投入的真正目的和意义,造成项目到手后,既不能按期按质实施,更没有按要求对文化站实施管理和使用。三是重短期轻长效。90%的乡镇文化站注重一次性建设,应付上级检查。在后期管理和运营中,既没有财政投入,又不积极想办法争取其他支持,形成一种变相的“不作为”和浪费国有资产的行为。
(二)文化经费“三大难题”是乡镇综合文化站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瓶颈。从调查的情况看,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的现象,而乡镇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使一些本应开展的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一是上级投入“少”。从市级财政配套的10万元建设资金和5万元的设施购置资金看,只能解决乡镇建设资金的48%(300个平面按照成本价每个平面700元计算),即使后来加大投入后,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口。形成了一种出现“不建不欠、建了就欠”现象。二是本级配套“难”。在贫困区县,县级财政还不够发放职工工资,一般财政预算支出基本上都是靠中央财政和市级财政的转移支付维持,乡镇财政更是雪上加霜,90%的乡镇都是高额负债保证机关正常运行,因此,县乡财政的配套资金基本上是一句空话,而且,随着土地使用的越来越规范,乡镇无偿的划拨土地也基本不可能。三是市场投入“无”。贫困地区受文化项目不能产生短期效益的影响,通过市场本身融资文化站建设是不可能的。同时受乡镇文化站“公益性”的影响,乡镇既不敢放开手脚干,又不会想着法子干,造成乡镇文化站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市场资金也相应不能流入文化站。
(三)管理机制“三不到位”是镇综合文化站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基层领导干部存在着“三重三轻”的指导思想,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管理机制不到位。一是上级政策制定不到位。《“十百千万”宣传文化工程管理办法》有些条款制定不合理,比如地方不允许建在政府大院内,不允许合建等,这与乡镇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合一的现实不相符,而且造成乡镇既有的资源闲置与无法划拨文化站建设用地的新一轮矛盾。二是内部制度规范不到位。大多数文化站没有制定必要的工作职能职责等管理制度,基本上是凭乡镇领导的激情开展工作,还处于一个“见子打子”“零星作战”的局面,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短期计划。三是责任分解落实不到位。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实行的是“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处于“一方不愿管,一方管不了”的“两不管”境地或真空状态。
(四)文化人才“三不合理”是乡镇综合文化站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乡镇机构改革,人员精简,文化干部兼职现象十分普遍,更有部分乡镇将无法胜任其他工作的人员安排为文化干部,加上后期培训不力,致使乡镇文化干部在承担乡镇文化工作力不从心。一是乡镇文化站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如巫溪县共48名乡镇文化站干部,平均年龄43岁,其中,50-59岁的16人,占总数的33%;初中学历16人,占总数的33%,大专学历的10人,占总数的21%,均不具备文化专业水平。从上面可以看出,文化人才年龄严重老化,同时文化程度太低。二是乡镇人才后期培训流动不合理。一方面人才不能胜任工作,一方面农村大量文化骨干和文艺爱好者不能进入文化工作队伍,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同时,缺乏后期的培训工作,使得乡镇文化人员的工作方法停留在“老三篇”,中听不中用,也使得在开展工作时找不到突破口和落脚点。三是乡镇文化人才队伍政治经济待遇不合理。目前,乡镇文化人才队伍年轻的被挪作他用,老龄的被闲置不用,真正因为文化工作被提拔的基本上没有,而且因为乡镇经济物质待遇差,造成优秀的人才引不进也留不住。
二、强化乡镇文化站管理和使用的对策思考
乡镇文化站管理与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新时期农民文化多样性、健康性、农业科技化的需求很不协调,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影响城乡社会的和谐。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一)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强化科学领导保证。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必须紧紧抓住乡镇党委政府领导这个“龙头”,在充分放权给乡镇的同时,强化乡镇的责任感,从而强化他们对乡镇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引导和规范他们对乡镇文化站的使用。
1、落实“两线三级”的责任体系。“两线”就是业务指导线和行政管理线;“三级”就是市、县、乡三级。科学设置“两线三级”的责任体系,一个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分”就是要有效分工,要把文化站的责任日常管理落实到乡镇人民政府头上去,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而文化局只能注重业务指导,要走出管得过多、过死的局面,让乡镇文化站发挥好作用。合就是要分工合作,乡镇党委政府和文化业务管理部门要经常沟通,通报情况,交流经验,从而让文化的使用既符合政策,又服务地方政府,进一步把文化站使用“活”,使用“实”。
2、建立“四个一起”的考核体系。要落实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规划,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村文化考核体系。将农村文化建设任务细化、量化,作为县、乡镇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干部的提拔任用、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做到“两手一齐抓,两手都要硬”,推动农村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强化活动经费保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贫困区县开展文化活动,其制约瓶颈就是经费制约,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改变欠帐建设的现状,一方面要规范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1、建立“1+1”的多元投入体系。第一个“1”是指政府投入,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市财政增,逐步增加乡镇文化站的投资总额,减轻乡镇文化站建设压力、降低建设难度,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科学规划,小型投入设备设施,大型投入阵地建设,规划一个建设一个,建设一个成活一个,不搞遍地开花。二是县级财政挤,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部分资金用于乡镇文化站建设,可以适当降低,但不能成为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杜绝乡镇文化站建设成为“编外财政”的现象。三是乡镇保,主要是保证土地问题,可以从通过划转现有的公共用地,比如合并乡镇的闲置办公楼土地等。第二个“1”主要是要增大市场投入,一方面发动农民以图书、报刊、音响光碟入股的形式,成立乡、村级股份制图书室(或影像俱乐部),由乡镇文化站或村文化积极分子负责运作,实行会员制,对捐赠者和非捐赠者,分别采取免费与有偿租借办法。另一方面将文化站闲置的场地、图书以市场运作,实行有偿式出租会场或图书。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当地能人、大户自办文化,加大文化建设投入。
2、建立“1+1”的资金使用制度。第一个“1”是指健全专款专用的资金审查制度,做到文化资金专户、专账、专人管理,对贪污、挪用的单位和人员予以严厉打击,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第二个“1”是指整合乡镇的宣传文化经费,如文化、卫生、教育、计生、农业、党建、综治宣传经费,形成一个漏斗进,一个漏斗出的乡镇宣传文化经费使用机制,统一管理,统一使用,从而提高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率。
(三)优化结构,规范管理,强化人才制度保证。加强乡镇文化站的管理和使用,必须以优化人才结构为基础,同时又要以健全制度为根本,做到活而不乱,规范而不死板。
1、建立“两结合”的人才构成体系。一是搞好专职与业余的结合。一方面要确保专人专用。避免出现文化干部身兼多职的现象,搞好对专职文化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待遇,让他们积极主动工作;另一方面推行文化站准入机制。吸引协会、社区、当地文娱积极分子进文化站,列为文化站的编外人员,为他们提供办公室,让他们组织开展健身队、腰鼓队、太极拳、坝坝舞等日常性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二是搞好“引进来”和“请出去”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充分利用当今大学生,鼓励他们到乡镇文化站工作,并为他们解决必要的工作生活问题,使他们愿意去,留得住。另一方面加大优化现有乡镇文化干部的力度,探索提前退休、拿基本工资退职等分流办法,让乡镇文化干部进一步年轻化、知识化。
2、建立“两结合”的管理制度体系。一是将上级制度和基层实际有机结合。修改上级不合理的制度规定,增加有利于调动乡镇积极性和乡镇文化站有效运转的制度规定,比如股份制、租赁制、合作制等规定,特别在城乡统筹实践中鼓励试一试,闯一闯,然后推广经验,走出一条适合乡镇文化站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建立内部规范制度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一方面要规范管理,健全内部管理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有条可依。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健全如何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一些制度,推动乡镇文化站办好办活办出实效。
(四)突出特色,创新形式,发挥四大功能作用。乡镇文化站统筹着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统领着一个地方的文化人才,而且关乎着一个区域群众的文化生活。因此,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必须既溶于整个大的时代潮流,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地方优势资源;既要搞好自身建设,同时要提高地区的文化竞争力。因此,任重而道远。
1、发挥乡镇文化站“合”的功能。一是聚合农技站、司法所、广播电视站、中小学校的阵地资源,形成“1+ X”的宣传文化阵地,以文化站为主,其他为辅,拓宽农村文化阵地。二是聚合文化人才。将上述的文艺爱好者、积极分子聚集在文化站内,形成一支集宣传、教育、娱乐、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文化队伍,提高对农村文化的服务水平。三是聚和协会和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农民唱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戏,调动农民自主参与文化活动,让农民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四是聚合乡镇特色农村文化,成为挖掘地方文化的摇篮。围绕独具特色的的五句子山歌、薅草锣鼓、唢呐等民间文艺,进行合理的组织、科学的开发,打造特色文化。
2、发挥乡镇文化站“教”的功能。一是发挥乡镇文化站聚集的人才优势,广泛开展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等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素质和致富本领。二是发挥乡镇文化站的阵地作用,举办农村青少年艺术培训班,发掘乡土文化,培养文化人才。
3、发挥乡镇文化站“带”的功能。一是带动农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走出大而全的文化服务方式,组织文化工作者应深入农村,了解倾听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开展一些适应节季时令、符合农民口味的文化艺术类活动,如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开展群众乐于参加的文艺体育活动、编发科技资料等,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二是带动村文化室的工作。要将乡镇文化站建成农村文化活动的领头羊,一方面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一方面辅导村文化室的工作,组织农民自娱自乐。三是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结合优势资源,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形成乡村文化产业,活跃农村文化市场,逐步把农村文化由“软文化”发展成“硬文化”。
4、发挥乡镇文化站“辅”的功能。一是通过乡镇文化站的思想政治工作,凝心聚力,把广大群众的思想集中到乡镇党委政府的周围,增强群众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二是通过文化站的宣传作用,扩大乡镇对外影响,优化乡镇对外开放形象,提高乡镇对外开放的水平。三是通过聚集人才,争取把乡镇文化站建设成为乡镇党委政府的智囊库、人才库,促进乡镇领导科学决策,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二篇:浅析乡镇事业单位存在问题及建议
浅析乡镇事业单位存在问题及建议
乡镇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曾发挥了巨大作用,2002年机构改革后,乡镇事业单位在运转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困难和矛盾,存在一些问题,面对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乡镇事业单位如何坚持围绕大局,服务全局,坚持建立精简高效、行为规范、运转和谐的乡镇工作机构是摆在机构编制部门面前的主要课题之一。
一、我乡事业单位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状况令人担忧
近年来,由于事业单位社会地位地降低与财政上的困难,使事业单位职工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一种自卑心理,他们常感叹自己的身份,渴望得到政府及人们的认同,但历史的发展趋势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却要求他们必须接受更多的挑战,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他们虽身处国家事业单位,却常常没有荣誉感。一方面想跳出这个圈子,去开创自己的一片天空,但却害怕自己没有应对市场经济能力,不敢面对市场经济的风风雨雨;另一方面对本已厌烦的工作抱无所谓的态度,却害怕改革时真正触及自己的利益,有一种“弃之而不舍,守之而不甘”的味道。因此,从总体上说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令人担忧,对机构改革有看法,对政府有抱怨,是一支不稳定的队伍。
(二)机构体制尚不规范
1.从我乡事业单位设置数量上看,事业单位设置过细过小和不规范、综合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是进一步提高
事业单位登记率的瓶颈所在。
2.从机构体制、运行管理和服务机制上看不合理、不规范、不到位现象严重。一是条块分割,关系难以理顺。主要表现在权力在“条”上、责任在“块”上,上划和集权化的趋势较强;二是事业单位行政化,管理上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分不开”即:政事没有完全分开,管理与服务没有分开,非法人与法人在社会活动上没有完全区分开;三是事业单位内部岗位编制结构与干部结构管理不到位,我乡机关和事业单位由于知识、年龄结构老化和不合理,混岗严重,干部管理上彰显混乱。
3.从机构配置方面看,很多方面明显滞后。随着乡镇党政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和深化,事业单位的职能任务、服务方式、运行机制、干部队伍结构、经费管理形式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方面已不能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我乡农机站受到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冲击较大,表现为经济效益处于滑坡趋势,竞争力不强,社会效益跟不上需要;有些事业单位职能任务弱化或发生转移,有些技术和社会服务部门“单打一”形不成技术和社会综合服务的优势。
(三)财政方面捉襟见肘
县、乡财政是无法为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提供正常的经济待遇和工作经费的,这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近几年越来越突出,县财政给予部门的拨款是编制内预算的,而乡财政也无法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其具体表现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费收支不平衡,管理不规范,造成了拖欠人员工资等一些影响事业单位深化发展的问题,极大地伤害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消弱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事业单位的财政问题十分突出。
二、对事业单位发展的几点意见
(一)正确界定乡镇事业单位职能
对现有事业单位的职能进行全面清理,将原来由乡镇事业单位承担的安全生产监督、文化管理、农村经济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划到乡镇政府。将事业单位现有的一些合理的经营性服务归纳分类,按照“稳定公益性,激活经营性”的原则,将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开,在突出公益性的前提下放活农资经营、技术咨询、种苗繁育等职能。
(二)综合设置乡镇事业单位部门
职能划分好后,乡镇事业单位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实行综合设置。我们认为,每个乡镇最少需要设置以下四个事业机构:
1、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农技、农机、林业、水利、畜牧、水产等大农业范畴的各类服务工作;
2、文化产业服务中心:负责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和地方文艺的开发和保护等工作。
3、农村建设开发服务中心:负责为农村建设开发提供各类服务。
4、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负责承担计划生育技术性服务工作。
(三)合理确定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
实践证明,在现阶段,实行编制总量控制是抑制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盲目增长的有效措施。县级机构编制部门可根据各乡的实际情况,根据乡镇分类标准,结合乡镇的实际供养能力和实际工作需要来确定人员编制。在定编定岗时,必须认真调查摸底,并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提出不同岗位需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推行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管理,实行“一人一岗一编”,真正做到定编到岗到人。
(四)全面完善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制度
一是改革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激发事业单位员工的内在潜能。首先要在实施改革中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全面推行竞争上岗。上岗人员采用聘用制,实现用人方式由固定制向聘用制转变。其次是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服务质量和工作实绩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同时,建立优胜劣汰、末位待岗淘汰制。
二是要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实行职工薪酬与服务绩效全面挂钩的绩效工资制。对经营性服务人员,则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通过实际操作,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真正实现管理有序。
第三篇:安徽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强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精神,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乡镇综合文化站(以下简称文化站),是指由政府设立,负责开展农村社会宣传教育、图书阅览、文艺演出、科普培训、广播影视、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活动,承担乡镇文化事业管理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乡镇均应当设立文化站,并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
第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文化站的日常管理。县级文化行政部门负责对文化站的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县文化馆、图书馆等相关文化单位负责对文化站开展对口业务指导和辅导。
第四条
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门对在文化站建设和管理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第二章
机构和职能
第五条
文化站是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不得随意合并、变更或者撤销,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第六条
文化站的主要职能包括:
(一)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开展普法教育,传播科技文化知识。
(二)组织开展公益性文化体育活动,为当地群众提供广播、电影放映等文化服务。
(三)开展图书借阅和读书指导活动,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设备提供数字文化服务,组织建立农村图书和信息服务网络。
(四)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传承活动。
(五)指导村文化室和农民文化户开展文化活动,培养农村文化骨干。
(六)受县级文化行政部门的委托,协助做好农村文化市场管理。
第三章
人员和经费
第七条
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配备数额,应综合考虑文化站所承担的职能和工作任务及所服务的乡镇人口规模确定。第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聘任文化站站长,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对公开招聘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
文化站站长应当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具备相当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具备开展文化站工作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热爱文化事业。
第九条
文化站工作人员应当参加省、市、县文化行政部门举办的岗位培训,掌握相关的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并取得合格证书。
第十条 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聘用人员按月足额发放工资,并按有关规定为其办理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
第十一条
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参照安徽省群众文化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执行。第十二条
文化站工作人员,应当专编、专职、专用。乡镇人民政府不得随意调离、辞退或者借调。因特殊情况确需调离、辞退或者借调的,应及时聘用其他专职工作人员,确保文化站工作正常运转。
第十三条
文化站的日常运行和业务活动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不得随意核减或挪用,并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
第四章
设施和设备
第十四条
文化站设施包括站舍和内部配套设施。文化站站舍建设应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按照“美观、大方、经济、实用”的要求,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全省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功能。经济状况较好、人口较多的乡镇可增加面积。
文化站设施建设按照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性质依法减免各种建设配套费用,建设用地由政府无偿划拨。
第十五条
文化站站舍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建设规范,选址应当在交通便利、位置适中、方便群众参与的地方,并预留一定的室外活动场地。文化站的选址、设计、功能安排等,应当征得文化行政部门的同意。有条件的乡镇可以配套建设文化广场、标准球场和影剧院等文体活动场所。第十六条
文化站的配套设施应当合理划分功能区,并配备相应的设备和器材。其室内部分一般应当包括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综合培训室、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室、老年和少儿活动室、体育健身活动室、多媒体播放室等。按照功能划分相应配备书报刊阅览设备及培训室桌椅,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IPTV、电脑、投影设备、移动播放器等),基本乐器、欢庆锣鼓及当地特色文化活动必需设备,音响、灯光、摄影等设备,体育活动健身器材等。
第十七条
征用、拆除文化站基础设施,或者改变其用途,应当征得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同意,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并按照先建设后拆除的原则择地重建。复建后的文化站基础设施不得低于原有的规模和条件。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转让、出卖处置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依法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
第五章
活动和管理
第十九条
文化站举办的文化活动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文化服务。禁止文化站开展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或有损国家荣誉的活动。禁止传播淫秽色情、邪教迷信以及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
第二十条
文化站应免费向群众开放,保证每周5-6天的开放时间。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农闲和学校寒暑假期间,文化站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丰富活动内容。开放时间和活动内容向群众公示。
第二十一条
文化站在经常性文化活动之外,全年举办在当地有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不少于4次。
第二十二条
县文化馆、图书馆应当加强对文化站的业务指导,通过人员培训、上门辅导、文化下乡等形式,丰富文化站的活动内容,提升文化站的服务水平。第二十三条
开展文化站星级评定活动,按照《安徽省乡镇文化站星级评定标准》,定期对全省文化站实施检查评估,动态管理,评定相应星级,予以挂牌。
第二十四条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文化站应当因地制宜制定图书借阅、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科普培训等业务工作制度,并制定考勤考核、档案管理、资产管理、安全保卫等管理工作制度。
第二十五条
文化站应当配备必要的防火、防盗、防潮等器材,大型活动应制定应急预案,落实安全责任制。为群众提供安全文明卫生的活动环境。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行政区域内的街道(社区)文化站(室)等,参照本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文化厅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总结
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总结
2015年,xx镇综合文化站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寓教于文、寓教于艺、寓教于乐,培养群众崇高思想、美好心灵、纯洁情操、高尚人品,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全镇人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一、加强业务技能学习,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发展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的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一直以来,镇党委、政府对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极为重视,每季度以会代训的形式组织各村分管文化工作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引导各村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同时,加强文化骨干人员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带动群众对礼仪、xx的经济发展现状、人文地理、旅游景点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个人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使我镇文艺队伍向专业化发展迈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高群众文明素养
一年来,综合文化站以镇党委政府工作为中心,结合本镇实际,积极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体活动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全镇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是组织镇老协门球队参加了2015年全国单、双人赛暨“读者杯”门球挑战赛“长寿杯”女子单人赛,队员杨雪萍荣获第三名。
二是积极整合业余文化队伍。通过全镇业余文化队伍整合,举办了XX县第五届“百姓大舞台·大家一起来”大地红之夏xx专场文艺晚会。三是组织参加了县体育局举办的羽毛球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四是为丰富机关干职工文体生活,展示干职工风采,组织了机关篮球赛活动。
五是配合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组织做好了送戏下乡活动。
六是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文艺活动。如国庆期间xx社区组织了庆国庆文艺演出活动和九九重阳节文艺演出活动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与欢迎。
七是充分发挥文化站阵地作用,组织开展书画、舞蹈、锣鼓等培训班,通过培训带动,引导更多的人爱好文艺、参与文艺。
三、积极发挥文联作用,助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xx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有大量的诗词爱好者,为传承xx文化特色,xx镇文联诗词协会在8月份,通过下村收集xx古今诗词等资料,为出版《xx古今诗选》做好充分准备,目前该书正在编辑中。同时,在音乐舞蹈协会的带动下,xx镇成立了乐知音艺术团、红舞鞋舞蹈学校等文艺组织,极大地带动了xx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xx城镇品位
在xx镇综合文化站和完成全镇17个村农家书屋建设的基础上,指导和管理好xx镇文化站工作,完善文化站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村级农家书屋,让村级农家书屋全部达到“六有一保证”要求,即:有图书室、有“农家书屋”牌子、有图书柜、有阅览桌椅、有制度、有专兼职“农家书屋“管理员,保证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6小时。为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综合素质将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打造了以xx镇综合文化站为中心的文化圈,如莲台村的村级文化广场,xx村的科普馆,蕉源村的文化活动中心等,带动了邻近村文化活动深入开展。目前,镇文体广场已成为xx人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2016年工作打算
1、进一步培养文艺人才,通过文艺骨干带动文化活动。
2、整合文艺节目,开展文艺演出和送戏下乡活动。
3、组织开展各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提倡柔力球、广场舞等活动,通过活动提升群众的文明指数和健康指数。
4、组织柔力球学习培训活动。
5、组织全镇书法绘画比赛活动。
6、加强农家书屋管理和村级文化阵地建设。
7、以烈士公园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第五篇: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制度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制度
为促进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职能作用,更好地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一、文化站工作考勤制度
1、文化站工作人员要自觉遵守上级文化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制定的岗位责任制度,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擅自脱离工作岗位。
2、实行签到制度。要按时签到,不准他人代签,外出从事公务活动,事前需向站长说明。
3、每天考勤由站长或带班人员负责,考勤签到情况每周一统计,每月一总结,半年一初评,年底一总评,奖勤罚懒。
4、考勤结果将按照乡镇党委、政府制定的岗位责任制和岗位人员聘用制的规定,予以奖惩兑现。
二、文化站卫生保洁制度
1、文化站的卫生保洁要做到制度化、经常化,要定时清理,始终保持清洁状态。
2、工作人员上午要上班前打扫室内外卫生,整理内务。节假日前要集中开展一次卫生突击活动。
范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提倡敬业奉献。
2、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本职岗位应具备的政策理论、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3、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4、实行挂牌办公,服务热情周到,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和广大群众参与各项文化娱乐活动。
5、保持文化站内外环境整洁、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值班制度,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6、认真执行关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做到严守法纪,秉公办事,不以权谋私。
7、行为仪表举止规范,提倡文明用语,做一个有较高素养的文化人。
五、文化站站长及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1、文化站站长负责文化站的全面工作,应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制定中长期规划及计划,并负责落实和具体实施,其他人员应在站长的领导下做好分工内的业务工作。
2、协助上级文化部门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等工作并具体指导和督促各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健身场所等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3、协助上级文化部门做好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及监督工
7、在市文化部门的指导下,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七、文化站向公众开放服务制度
1、要结合自身功能特点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学习的规律和实际需要,保持经常性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每周不少于40个小时,并建议开放时间尽可能地改为下午、晚上开放。
2、要在醒目位臵标明服务内容、开放时间、注意事项。
3、重大节庆或传统节日开展的文化活动,要提前做好宣传,便于群众参与。
4、搞好站内设施保障,积极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5、工作人员要恪守职责,热情接待,搞好服务。
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工作制度
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是公益性的文化信息服务场所,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不得实行经济承包、挂靠经营等方式变相经营,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不得收取其他任何费用。
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主要为群众提供电子文献的阅读和查询,有关信息、多媒体资料的浏览和查询等服务。
3、工作人员要按章操作使用本室设备及声像资料;该
如发现撕、割或偷盗图书资料者,将给予批评教育、经济赔偿。
5、群众可在自愿的基础上,将自己收藏的图书捐献出来提供给广大群众阅读。
(二)管理人员工作职责
1、要树立“服务第一,读者至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
2、负责图书、报刊杂志的管理及装订修补等维护保养工作。如有丢失、损坏图书及超期未还者,要按有关规定索赔。
3、负责办理书刊的借阅、流通及各项统计工作。室内藏书及各种物品每半年定期清点一次。
4、负责图书目录的检查、维护和指导读者使用图书目录,书刊排架要准确整齐、便于检索。
5、负责解答读者提出的咨询问题。
6、负责搞好室内卫生和安全保护工作。
(三)图书阅览室借阅制度
1、图书阅览室的图书凭借书证借阅。
2、办理借书证需持个人身份证、1张1寸免冠照片,并交纳押金50元。办证后,读者可免费借阅,如读者不再借阅,则收回借书证、退还全部押金。
3、借书证只限本人使用,每次限借图书2册,借期30天,
管理人员要认真检查设施、设备,关好门窗,切断电源。
8、多功能厅所有设备一律不准外借,如有发现,管理者承担物品损坏或遗失造成的所有责任。
9、场内严禁吸烟和明火,严禁携带一切易燃品和危及安全的化学药品入内。
10、场内禁止吸烟,严禁随地吐痰、吐弃口香糖、乱扔瓜果皮壳等不文明行为,不听劝阻者,请其离开活动场地。
十一、文体娱乐室管理制度
1、保持室内良好的卫生环境,严禁在室内吸烟,严禁随地吐痰、乱扔任何杂物。
2、文明礼让,严禁大声喧哗、吵闹及争抢活动器材。3、要爱护公共设施,严禁违规使用器材,或将活动器材拿出室外运动,如有丢失,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照价赔偿。
4、进入室内活动者,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如有丢失责任自负。
十二、加大经费投入
1、各乡镇党委政府应当保障文化站的正常运行经费(包括人员经费、业务经费、设备购臵经费及其他专项经费),并列入县乡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要确保文化站的正常运行。
2、设立农村文化专项扶持引导资金,扶持文化站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