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病虫害防治员理论知识试题
病 虫 害 防 治期次: 姓名: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题内的括号中。每一小括号2分,共40分)1.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四个虫态。
2.地下害虫主要有()类、()类、()类、金针虫类和蟋蟀类等。3.昆虫属于()界、()门、()纲。
4.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按测报内容分()、()、()()、()预测。5.地老虎类属于()目、()科昆虫,可以用()液诱杀其成虫。6.杀菌剂按作用方式分为()剂和()剂。
二、是非题(将判断结果填入括号中。正确的填“√”,错误的填“×”,每题3分,共30分)
1.我国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2.昆虫属于生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3.蝼蛄的前足为步行足。()
4.日本松干蚧危害幼树,可造成轮枝软化下垂和树干弯曲。()5.真菌的繁殖方式为裂殖。()
6.油松疱锈病的转主寄主是芍药和山芍药。()7.昆虫在一年中发生的状况叫世代。()8.天蛾幼虫脱皮2次属于3龄幼虫。()9.影响病原菌侵入期最大因素是温度。()
10.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体上吸收养分。()
三、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将相应的字母填入题内的括号汇总。每题3分,共30分)
1、植物病害中大多数是由病原菌引起的,下列完全属于病原菌的是()。A、真菌、蚜虫、气候因子
B、细菌、四足螨、寄生性种子植物 C、真菌、木虱、有毒物质 D、真菌、细菌、病毒
理 论 知 识 试 题
2、下列植物病害中完全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A、植物缺素症、冻拔、毛白杨破腹病 B、杨树腐烂病、螨类病害
C、动物咬伤、机械损伤、菟丝子病害 3.白粉菌的分类依据是()。
A、附属丝的形状,闭囊壳内含子囊数目的多少 B、附属丝的形状,菌丝的颜色 C、菌丝和闭囊壳的颜色
D、分生孢子产生的数量多着生位置
4.锈菌按顺序产生的五种类型孢子是()。
A、性、夏、锈、冬、担孢子 B、性、锈、冬、夏、担孢子 C、性、锈、夏、冬、担孢子 D、性、冬、夏、锈、担孢子 5.植物真菌病害的主要典型病症是()。
A、菌浓、枯萎、小叶、缩叶 B、猝倒、立枯、腐烂、枯枝
C、粉状物、霉状物、疱状物、毛状物、盘状物、粒状物、点状物 D、肿瘤、萎蔫、溃疡、花叶、畸形 6.病毒的繁殖方式是()。
A、裂殖
B、芽殖
C、复制
D、两性生殖 7.下列昆虫中能进行孤雌生殖的是()。A.蝴蝶 B 蚜虫 C 蜜蜂 D 蝗虫
8.在下列各组昆虫中都属完全变态的是()。
A.蝶、蝇、甲虫、蝗虫 B.蜂、蝽、蚊、蝉 C.蛾、甲虫、蚊、蜂 9.石硫合剂在休眠季节的使用浓度为()
A 0.1—0.2波美度 B 0.3—0.5波美度 C 3—5波美度
10.害虫感染后僵硬而死,后期尸体长出白毛,是下列哪种杀虫剂所致(A 苏云菌杆菌 B 白僵菌 C 病毒)
第二篇:林业病虫害防治理论知识试题
林业病虫害防治理论知识试题(1)
1.林业是以绿化荒山荒地。扩大森林资源、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特别是天然林资源,科学地经营管理和开发利用人工林为目的的事业,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包括()两大部分。
A 人工造林和森林经营 B 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C 林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D 营林和森林工业
2.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有相当大的空间,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A 生物群落 B 林分 C 群体 D 植被
3.至1993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要求达到()%。A 13.92 B 14.92 C 15.92 D 17.00 4.由病毒引起的病害()。
A、有病状无病症 B、有病状也有病症 C、无病状有病症 5.半知菌无性繁殖产生()。
A、游动孢子 B、分生孢子 C、子囊孢子 D、接合孢子 6.花叶病一般是由()引起的。
A、类菌质体
B、病毒
C、螺旋体
D、类病毒
7.为避免梨锈病的发生,梨园与桧柏的距离不得小于()。A、5km B、7km C、10km D、12.5km 8.下列天敌昆虫中属于寄生性的是()
A.瓢虫
B.猎蝽
C.赤眼蜂
D.寄蝇 9.有机磷杀虫剂的作用机制为()
A.抑制昆虫脱皮 B.抑制神经传导 C.控制中枢神经 10.下列哪种植物栽植一起会发生锈病。
A、落叶松与黄菠萝 B、油松与栎树 C、海棠与桧柏
四、问答题(回答下列各题。每题8分,共40分)1. 举例说明昆虫食性?
2. 使用农药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 金龟类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4.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有哪些?
5. 试述植物病害诊断的方法及步骤?
一、填空题
1.蛴螬、蝼蛄、地老虎
2.根据环境预测、根据害虫基数预测、根据害虫形态指标预测 3.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 4.动物、节肢动物、昆虫
5.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6. 变温
四、简答题
1.按昆虫食物性质分成植食性(鳞翅目幼虫)、肉食性(螳螂)、腐食性(粪金龟子)、杂食性(蜚蠊)。
2.既要做到用药省、效果好、又要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伤天敌,不产生抗性。
3.①林业技术防治,苗圃地秋末深耕可增加蛴螬的越冬死亡率;避免使用未腐熟的厩肥;在蛴螬危害高峰期灌小,可溺死部分幼虫。②人工防治,在成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诱光,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于傍晚振落捕杀成虫。秋季耕翻时人工捕捉幼虫。
③化学防治,种子与50%-75%辛硫磷2000倍液按1:10拌种防治蛴螬。成虫盛发期喷25%西维因粉或15%的乐果粉1000-1500倍防治。
4.松材线虫、红脂大小蠹、椰心叶甲、松突圆蚧、杨干象、薇甘菌、苹果蠹蛾、美国白蛾、又钩异翅长蠹、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松疮锈病菌、蔗扁蛾,枣大球蚧、落叶松枯梢病菌、杨树花叶病毒、红棕象甲、青杨脊虎天牛、冠瘿病菌、草坪草褐斑病菌。
5. ①林木病害发生状况及发生环境的调查。②林木病害的症状观察。③林木病害的显微镜鉴定。
④林木病原生物的分离培养和接种。其他
一、填空题
1、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识以“盾形纹章、树、医疗十字符号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英文字符”等基本元素组成,于 年 月 日由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备案。(答案: 2008;1;22)
2、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识体现了 “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和 的防治理念。(答案:绿色无公害)„„„„„„
二、简答题
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分几类? 答: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地,按照项目性质可划分为新建、迁建和改扩建项目;按照项目建设内容可划分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林业生物灾害治理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管理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管理就是为了使项目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达到预期目标,对项目不同阶段的所有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
4、目前国家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行业的资金投入有几类?分别是什么? 答:两类;国家财政专项资金和国家基本建设投资。
5、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项目是哪年开始启动的?首次启动了哪几个国家级项目?治理成效如何?
答: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项目是2000年启动的,首次启动了6个国家级工程治理项目,分别是松材线虫病、红脂大小蠹、美国白蛾、杨树天牛、松毛虫和森林鼠害国家级工程治理项目。经过有效治理,全国主要森林病虫害成灾率由1999年的7‟降到2003年的5‟。工程治理项目的实施,强化了政府行为,增加了科技含量,提高了投资效益。
6、我国是从哪一年开始启动实施森防国债项目的?首次启动了哪几个项目? 答:1999年。首次启动了4个森防国债项目,分别是:国家级森林病虫鼠害中心测报点一期工程、松材线虫病防治体系一期工程、主要食叶害虫防治体系基础设施一期工程、林木蛀干害虫防治体系基础设施一期工程。
7、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何划分?
答:按照功能和任务,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项目划分为监测预报、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救灾和支撑保障项目,每一类项目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子项目,如监测预报项目包括国家预测预报中心、国家测报点、地(县)级测报站和乡镇监测点等。
8、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由具有相应工程咨询资质的机构编制。其主要内容包括:总论、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建设条件分析、项目建设的依据、项目布局与资源条件分析、建设方案与内容、环境保护、建设期限与实施计划、组织机构与管理、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效益分析与评价、保障措施、结论与建议、必要的附件、附表和附图等。„„„„„„„
第三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员培训试题(2012年)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员培训试题
姓名 ___________ 乡(镇)__________村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选择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我县小麦病虫害大体有六虫五病五草:即:_________是地下虫、麦蚜、麦蜘蛛、吸浆虫、粘虫、麦叶蜂。________是:纹枯病、锈病、赤霉病、叶枯病、白粉病。_______是:野燕麦、播娘蒿、猪殃殃、野油菜、荠菜等
A、五草B、五病C、六虫
2、麦播地下虫主要有___________三种,A、蛴螬、蝼蛄、金针虫B、蛴螬、蝼蛄、蝗虫C、棉铃虫、蝼蛄、金针虫
3、小麦锈病(叶锈、条锈、杆锈)、_______、叶枯病:必须注意定期调查,动态监测,当开始发病时,及时防治,控制零星病叶和发病中心,对小麦锈病,“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及时消除发病中心,防止大面积流行成害。
A、霜霉病B、白粉病C、软腐病
4、我县历年麦田杂草比较严重,在做好中耕除草的同时,要抓住_______中、下旬和_____月下旬至_______月上旬,小麦拨节前气温稳
定在10℃左右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化除,除治猪秧秧、荠菜、野油菜等阔叶杂草。
A、11月B、3C、25、玉米出苗后,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发生危害严重的地块,可采用毒饵法防治。A、喷雾法B、毒饵法C、根施法
6、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农业有害生物的应急防控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农药也是一种________的物质。A、有毒易燃B、固体C、液体
7、掌握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甲拌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_____种农药以及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等_________种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限制使用的农药。
A、3B、23C、148、农作物病虫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针防治”的方,在搞好农业、生物、物理防治的基础上,实施________药剂防治。A、生物B、物理C、化学
9、由于病虫危害的特点不同,施药的重点部位也不同,如防治蔬菜蚜虫,喷药重点部位在菜苗_______和________;防治黄瓜霜霉病着重喷_______;防治瓜类炭疽病,_______是喷药重点。A、叶背B、叶正面C、生长点
10、注意施药时的安全。下雨、大风天气、高温时不要施药;要始终处
于______位置施药,不要______施药;施药期间不准进食、饮水、吸烟;不要用嘴去吹堵塞的喷头,应用牙签、草杆或水来疏通。A、逆风B、上风C、下风
11、合格的标签应符合《农药产品标签通则要求》,主要内容应包括农药产品的_______、含量及剂型;产品的________;使用范围、剂量和方法;净含量;质量_______;毒性标志;注意事项;贮存和运输方法;生产者的_______;农药类别特征颜色标志带;象形图;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等 A、批准证号B、名称C、保证期D、名称地址
12、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的规定,假农药有3种情况,一是以__________,指的是以别的物质冒充农药,产品经检测根本不含有农药的有效成分。二是以__________,指的是产品中的农药成分与标签标示的完全不同。三是______________的种类、名称与产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注明的农药有效成分的种类、名称不符,指的是产品中的农药成分与标签标示的不完
全相同。
A、此种农药冒充他种农药B、非农药冒充农药C、产品所含有效成分
13、《(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劣质农药也有3种情况:一是不符合农药产品_________的;二是失去_________的;三是混有可能_______等有害
成分的。A、质量标准B、使用效能C、导致药害
14、辨别农药产品的真假、伪劣,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最直接确实。
A、看看包装B、看看外观C、登陆中国农药信息网进行核对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正确的“√”错误的“×”)1.农药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对环境的安全,要避免对大气、水域和土壤的污染,也要避免 对天敌及其他有益生物的杀伤。()
2、急性有机磷中毒康复后,3个月内不宜再接触有机磷农药。()
3、如百菌清对柿树、梨树易产生药害,对桃、梅、苹果浓度高时没有药害。()
4、生物农药主要有2类:一是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其分泌物,以控制病虫群体的增殖的制剂;二是特异性杀虫剂能使害虫的发育、行为、习性、繁殖受到阻碍和抑制,达到控制害虫为害以至消灭害虫种
2、结合蔬菜种植和病虫发生特点,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对农药使用的群的人工合成制剂。()
5、杀菌剂农药能与微生物农药混用。()
6、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致使作物出现药害的农药不能混用。()
7、购买农药后,一定要向经销商索要正式发票,以确保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后,有追究经销商责任的证据。()
8、波尔多液与石硫合剂分别施用,能防治多种病害,这两种农药要使用需间隔30 天左右才会安全。()
9、使用杀菌剂不必掌握禁忌对象,有些杀菌剂才有它的禁忌对象。()
10、要正确选购农药。在弄清造成作物危害的虫、病、草;鼠害等是哪一类、哪一种,需要购买哪种农药。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要请教当地农业植保技术人员。()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什么是生物农药、特点是什么?
要求是什么?
四、选作题:(不计入总分)
1、本次培训的名称及主办单位是什么?
2、当你生产过程中有疑问时怎么办?
答案
一、选择 1.CBA 2.A 3.B
4.ACB 5.B 6.A 7.BC 8.C
9.CAAB 10.BA
11.BACD 12.BAC 13.ABC 14.C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简答题
1、生物农药:是指用来防治农作物的病、虫、草等,有害生物活体及其代谢产物和转基因作物,并可以制成商品上市流通的生物源制剂。特点:对人畜无毒、无污染。选择性强,不杀伤天敌,无抗药性,使用简便,残效期长。
2、结合蔬菜种植和病虫发生特点,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对农药使用的要求为:①高效、速效性。②安全性。包括低毒、低残留,药剂可在自然界迅速消解(如水解、光解或微生物分解),不污染环境,还包括对天敌、授粉昆虫等有较少伤害,对蔬菜不产生药害。③广普性。不仅对多类别害虫有效,且对害虫各虫态有效。④选择性。即对某种(类)害虫具有选择性的药剂,如抗蚜威。⑤不易产生抗性或交互抗性。
第四篇:森林病虫害防治员林业病虫害防治
林业病虫害防治
森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遭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使林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在森林的自然灾害中,病虫害的为害是很严重的。森林病虫害是一类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管理过程中,常常给生产经营者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又被称之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很多,据初步统计,有主要病害500多种,虫害1500多种。病虫害不但能直接使林木枯死,还能降低森林生长量、结实量和木材质量,降低森林的防护效能,所造成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1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1.1预防防治森林病虫害,要立足于“预防”,生产活动中,由于种苗的频繁交换、调运,人为地将一些危险性病虫害在省际、国际或地区问传播,给林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植物的检疫工作十分重要。加强检疫检查与检疫复检,就是要严禁调运虫源木,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我国林业安全中一项重大工程,森林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之大、范围之广,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林业部门和相关林业安全研究专家重视的问题,如何有效、快速地降低森林病虫害,最大程度地减少林业损失,已成为各省市林业部门的共识。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黑龙江省,由于黑龙江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
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
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总结
生态性病害由于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控制的根本途径是生态控制技术。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同时辅助以环境允许的人为措施,将病虫灾害控制在允许水平。对于城市绿化树木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域的造林树木,客观上很难或不可能形成一定自组织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生态性病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通过树木根系和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改造,使其形成及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发达、水分和养分的持续有效利用、病菌侵染预防和侵入后的抑制功能等,从而保健树木、提高树势、增强树木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达到持续、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第五篇:森林病虫害防治员 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及重要性
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及重要性
森林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木材及林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关系到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还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多种生态社会效益,但是森林病虫害促使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制约我国森林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森林病虫害防治重要性
一、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1、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中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370万hm2,其中天然林约8725万hm2,占65%,人工林约4645万hm2,占35%。近几十年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人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3、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4、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5、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
我国几十年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2、近年来,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林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尤其是美国白蛾在我区周边的天津、辽宁、河北、陕西等地严重发生,直接对我区林业构成威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海关、商检、森检部门和木材检查站要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严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林业部门要坚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抓好常年监测工作,适时开展专项调查,发现病死树和新的有害生物,及时上报送检。
3、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入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4、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1)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著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
(2)选择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
5、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目前,城市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至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仅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造成农药浪费,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7、稳定森防队伍,确保资金投入
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承担着森林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的重要职责,担负着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责任。因此,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和加强森防队伍的建设,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投入是保证森林病虫害防治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坚持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努力增加防治投入。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除了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外,还发挥着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森林面临着三种危害,也就是病虫害、火灾以及人为的乱砍滥伐。在林业的建设与发展中,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做到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就必须避免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毁坏林木的现象。
近些年,通辽地区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得到一定发展,在病虫害防治工作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治理效果。但是,由于我国森林资源在整体上仍然呈现出病虫害发生、传播严重的趋势,使得通辽地区的林业病虫害危机也无法根治。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通辽地区以内,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时仍以“救灾”为主,忽视对灾害的预防,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十分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林业病虫害频发的原因
首先,在我国绿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通辽地区的人工林面积顺应“潮流”而不断增加,使得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以近40%的幅度增长。但是,由于缺乏造林规划的经验,再加上造林工作监督不到位,造成人工造林无法与自然规律相统一,从而使林分树种的单一化现象越发严重。而单一结构、单一树种的纯林有使得人工林生态的系统十分脆弱,一旦传入有害生物,病虫害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暴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人工的纯林在调节自我平衡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换句话说,只要受到外界刺激,就可能失去平衡,而当人工林受到破坏,其也会逐渐对其他原始森林的生长产生影响。
其次,由于人们在开展社会活动时没有周全的考虑,使一些社会活动忽视了对生态园林保护,从而把大量原始园林被纳入到开采和使用的范围,无法杜绝的砍伐天然林的现象加剧了林业的病虫害危机,天然林的生态系统也在其长期超负荷采伐的情况下被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然林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下降,不仅破坏了林分原始结构、森林生物多样性,还影响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从而加剧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是病虫害频繁的原因之一。
最后,化学农药使用不科学、不规范。农药作为控制病虫危害的“功臣”,可以说是对付林业病虫灾害的首选。另外,防治手段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无法适应,使得施药机械的落后很难使防治效果达到理想,特别是与林业特点相符合的防治药剂和药械十分缺乏,有些地区还使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再加上制造工艺和技术性能都比较落后,不仅雾化质量差、雾滴大,防治效率低。
除此之外,大部分林业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识别病虫灾害的能力较低,有时候没有搞清楚状况就胡乱施药,这种见虫就杀虫、见斑就杀菌的随意用药行为不仅不能“对症下药”,还会耽误最佳防治时期,间接破坏树木原本的免疫能力,给病虫提供了入侵的机会。林木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3.1 要抓好监测,提高预警
病虫害测报网建设应不断完善,根据地区内不同的生态类型、不同植被、病虫发生区域差异以及小气候不同的进行合理布局,通过划分片区的形式建立并完善测报站,在适当的情况下合理增设测报点,使覆盖面能够达到90%以上。测报网的不断拓宽,还可以促进病虫预报工作的网络化,在传递速度上得到提高,从而使得病虫防治的及时性得到保证。
3.2 提高应急防治能力
在做好监测预警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地区的应急防治能力。“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病虫害防治所需坚持的,这就以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控制病害系统为基本要求。依据现有的基础,进行林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扩大专业防治队伍、充实器械和物资装备,并把开展植保防治提到专业化的深度,尽量减少胡乱用农药的习惯,这样不仅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农药利用率,还可以使农药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得到缓解,确保了安全、生态的治理过程。
3.3 合理规划封山育林
林业部门应当以通辽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开展科学合理的封山育林工作。封山育林工作,并不是单纯拒绝所有的砍伐行为,而应该把经济林与生态林加以区分,并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开放一部分山林用以发展地方经济,并通过封山育林的形式对开发过度的山林进行保护。因此,应以各类的选育措施到位为前提,兼顾林木生长的需要和通辽地区的经济条件来进行封山育林措施,从而增强现有的树种抗病基础。
总之病虫害要以“防治结合”为原则进行安全、环保的治理工作,并通过完善病虫害测报网、提高应急防治能力及合理的封山育林等措施,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
森林的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受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我国林业发展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只有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才能保证我国林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