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研究(最终版)
我国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研究 前言:
本篇论文主要研究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首先介绍了这一经济现象的背景以及该篇论文的价值所在,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会计信息失真这一现象原因分析及其防范和治理。接着利用“三分法”把会计信息失真区分为规则性会计信息失真、违规性会计信息失真和行为性会计信息失真。规则性会计信息失真和行为性会计信息失真均非恶意造成,而是由于制度和人类活动的有限性导致。而违规性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最为棘手的问题,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其次分析我国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的动因、表现及其危害。先从主观上分析,分别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角度解析其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原因和信息失真的表现,意在突出不同类型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特殊原因和表现;其次,笔者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会计准则不完善、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及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的缺陷等,这些因素为会计信息失真创造了机会。对于其危害,从国家层面看,会计信息失真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减少国家的税收收入,导致国家利益受损,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紊乱,削弱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对企业而言,虚假失真的会计信息会给公司的在重大决策上判断失误,还会给企业带来不良的商业信誉,造成市场信用危机,不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和经营;对利益相关者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失真的会计信息会使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等。
最后提出其防范和治理对策: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完善对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治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如董事会组织结构、董事会薪酬;监事会成员的构成、监事会的独立性;内部控制的实施等。除此之外,政府的监管和社会监管力度、会计制度的完善、行业自律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不可或缺的。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积极的参与。只有认识其危害、弄清楚其产生的真正的原因,才能有效的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才能促使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摘要: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信息的基本资料,是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国内外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状况日益突出。会计信息失真己成为国际、国内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我国部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己经危害到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由之前沸沸扬扬的琼民源、银广夏造假案到日前被调查出来中航地产通过公允价值评估调节利润增加2.3亿的净利等等的一系列似乎不停息的财务舞弊案,欺骗投资者成千上万,造成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始终存在。如何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己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就是针对我国日趋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研究。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策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加大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力度;健全法律法规;完善会计制度。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对策,企业
1、导论
会计信息是会计单位以财务报表、报告及附注等形式,向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相关组织及人员公布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信息的核心,是反应企业经营状况,预测未来收益的基础。会计信息,特别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于会计单位本身的经营决策,以致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会计领域的“顽症”,并对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我国,由于会计制度还不够健全,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更是屡屡发生。2011年财政部组织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选取了资源、能源、医药等国民经济基础行业和部分创业板、中小板上市公司及房地产公司共计114家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56家证券资格会计事务所(分所)的执业质量进行了检查。检查发现,湖南天润化工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存在会计凭证缺失、账实不符等问题,虚构销售收入8131万元,其下属企业将货款6439万元存入员工个人存折;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未将下属57家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并少计长期股权投资2.51亿元、少扣缴个人所得税5033万元。检查还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较为薄弱,质量控制存在缺陷,未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未严格按照执业准则实施审计,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审计证据不充分,专业判断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执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逐步提高,审计执业质量也明显提升,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还十分普遍,少数企业甚至存在严重的会计造假行为,是投资者、证券管理部门、中介机构面临的不可回避的、理论界和实践界亟待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1.1.2研究意义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表现、根源和治理等会计学领域的难题 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危害,为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供依据,为认识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开拓一个新的思路,对于研究防范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性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价值所在。
2.国内外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 2.1国外研究
(1)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财务报表舞弊的动机与原因主要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无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导致财务报表舞弊的主要客观原因;管理者为偷税漏税、获得上市资格或发行较高的IPO股价、避免退市风险、创造发行新股的需求、迎合证券分析师对公司盈余增长的预期、掩盖滥用资产、隐满管理上行为的目的,这些都是进行财务报表舞弊是主观动机。舞弊产生有三个因素:压力、机会以及借口。其中压力因素是指企业的所有者给管理者带来的压力,比如所有者给管理者的一些硬性指标,若是管理者没有完成这些指标,就会受到被解雇或其他的惩罚,这样管理者就产生舞弊的行为动机;机会因素指的是是指企业能够将其舞弊行为掩盖起来而不被发现并试图逃避惩罚的可能性,而内部控制存在漏洞为其舞弊的存在提供了客观的因素;借口因素,是指舞弊者为自己的舞弊行为的寻找合适的理由。(2)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和治理 预防和发现舞弊可以通过创造一个诚实、开放和具有资助特色地文化氛围的方法。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管理当局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信息有助于强化公司内部控制,从而有助于减少财务舞弊。
完善的会计准则有助于金融机构做出理性决策,因为只有完善的会计准则才能使会计信息尽可能的可靠和透明。加强了对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的法律处罚力度。2.2国内研究
(1)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张天西(1998)从会计学自身限制角度探讨了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的自身因素,并把它细分为两点:会计确认对象的隐匿和会计确认基础的主观性。刘峰(2001)阐述了诱发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他认为从会计制度安排本身不允许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存在,而且我国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追求在极小风险的条件下获取极大商业利润的目标在客观上助长了从业者的冒险心理。黄世忠(2001)将信息失真的原因归为以下几点:第一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够完善。第二是注册会计师缺失足够的独立性。第三是造假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这些都容易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吴联生(2004)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因素之一是人类的有限性。也有其他学者从制度安排论(如刘峰)、产权论(如林钟高、潭劲松等)、会计信息结构失衡论(陈汉文、唐松华等)、会计准则论(王跃堂等)、信息不对称论(王咏梅等)等探讨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2)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和治理对策
首先,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其次,改革相关制度以减少财务报告粉饰的动机。第三,应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第四,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发挥注册会计师应有的作用。最后,政府应加强监督以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国家需要调整、完善法规使之适应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公正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吴联生(2004)强调加强会计教育,达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目的。并且要通过改革会计机构的人员组成、调整会计规则内部结构以及增强会计规则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来提高会计的可操作性、一致性和明晰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李慧(2005)提出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和措施,具体包括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建立合理的合同安排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从政府规章、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的方面提出改进意见。刘峰(2001)认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措施是规范安排会计法律制度。郑济孝(2008)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形成职业企业家组织并且建立声誉评价系统;提高处罚力度,加大违法成本;降低管理者的预期风险收益、健全会计人的管理体制;适当推行会计委派制制度以及措施;在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研究内容
导论部分从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出发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论文最后一部分进一步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和对策,分析不同类型的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3.1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原则,目前对于会计信息失真有很多的分类方式。可以把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以下三类: 规则性失真:会计规则本身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违规性失真:会计规则执行者故意违背会计规则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它与会
计规则无关;
行为性失真:会计规则执行者在并没有故意违背会计规则的动机的情况下采取,是由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错误或经验不足导致会计信息不能真实的反映出来。
4、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动因、表现及危害分析 4.1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动因及表现
4.1.1企业领导人为了自己的荣誉和政治前途出具虚假会计信息
国有企业管理者职位升迁、能否获得奖金以及奖金数额均与其业绩相关。如果企业管理者完不成任务或达不到各项财务指标则要被批评、扣除奖金甚至罚款,因此,影响了个人的荣誉以及个人仕途。管理者就可能出于个人私欲而急功近利、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
4.1.2企业领导侵吞国有资产后虚设资产损失
在国有企业资产监督失控的情况下,企业领导的权利缺乏应有的制衡因素,出现挪用公款、收受回扣、贪污、设立小金库大金库等个人或集体违法行为。然后通过虚构财产损失、虚设坏账损失、加速集体折旧、隐满债权等方法来粉饰财务报表以掩饰其吞唾国有资产行为。4.1.3为偷逃税费进行会计信息造假
国家为了进行宏观调控对企业征收各种税费,如:增值税、所得税、房产税等。国家要征税,企业要偷税,征税与偷税形成巨大的反差。于是有的企业为了偷逃税费对其会计报表进行粉饰,通过调整会计利润以调节应纳税所得额,为其偷逃税费找到看起来似乎合理化的借口。4.1.4为取得贷款而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资金是企业运营的血液,资金不足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国有企业必须具备了一定的贷款条件才能从金融机构筹资。而有的国有企业自身无法达到其筹资条件,就通过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呈现出其财务状况良好、有良好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等以达到贷款条件从而进行外部筹资。
综上,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或因管理者私利,或为企业整体利益,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会计人员独立性不够等。4.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动因及表现
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诱因及表现对上市公司同样适用,我们仅对其不同的方面进行阐述。另外,由于上市公司需要在公开市场募集资金或者避免退市,因此还存在更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4.2.1为融资而粉饰会计报表
企业的两个主要融资渠道是发行股票和银行贷款。由于政府对公司上市制定了很多指标,如入市前三年要连续盈利等。公司为了获取上市资格便虚构企业利润、资产等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也就构成了会计信息失真;为取得银行借款须具备的条件也会粉饰其财务报表,使银行在评估其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时符合借款条件。4.2.2炒作股票
上市公司的股价与各方利益相连,包括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和投资机构等。于是在市场上,公司与券商联手炒作股票,在出具财务报表时,给大家呈现了“漂亮”的会计报表和分配方案。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其会计信息失真的诱因还包括偷税漏税、配股以及股票期权的激励机制的实施等。4.3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动因及表现
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诱因及表现对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同样适用,以下仅对其不同的动机进行说明。4.3.1吸引投资
许多企业便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使其账面上显示出企业规模宏大、资产丰富以吸引投资。4.3.2利润分配动机
在利润分配上的自私心态也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此外,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还有其他诱因,例如偷逃税费、取得贷款、获得荣誉等。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主观动因是不一样的。下面,从客观因素的视角出发分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发生的机会因素。4.4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因素
4.4.1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产权不清晰是我国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产权界定不明确会使部分产权置于公共领域,一些集体或个人就顺理成章的从国有企业中谋求“公共产品”。其次,产权界定不明确还会导致无法有效实施会计监督。4.4.2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严重。公司被大股东控制,小股东不能很好的实现自己的利益。大股东私欲膨胀,为了自身利益会利用资产重组或炒作股票等手段侵蚀小股东的利益。4.4.3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内部控制制度低效
股权结构不合理、董事会结构失衡、对经理的监督不到位、监事会没有发挥其监督作用、独立董事的作用难以发挥等。这些都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致使企业内部发生的重大舞弊以及因此而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4.4.4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上市公司中,激励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不容小觑。它会促使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利益编制出虚假的财务信息形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结果。4.4.5会计准则不完善
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制定的,而各方的利益往往是相互冲突的。在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都希望制定出的准则对自己最有益。因此,为使各方接受博弃的结果,必须放宽会计准则对某些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的空间,使各方利益“折中”。这种放宽制度常常为会计处理过程的操作提供了可能。4.4.6我国政府监管和中介机构监督存在一定的缺陷
我国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组织权限分散,不同部门之间协调监管时均以各个监管部门的成本和利益为出发点,导致监管的弱化和不力。4.4.7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
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也就是犯罪成本低,这就纵容了不法分子的目无法纪和胆大妄为。
综上,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很多,包括人为的主观因素和外界的客观因素。除了列举出来的,更多的因素包括聘任及考核机制的不完善、法律执行力不够、外在监督力不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社会诚信不足等等。会计信息失真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而虚假的会计信息的危害是极大的。4.5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削弱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基础,而经济信息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依据。失真的会计信息将影响国家在宏观调控上的决策。同时,失真的会计信息隐藏了许多的经济问题,国家不能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解决。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低,国有资产严重流失,造成大范围内的国家利益受损。
(2)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造成市场信用危机和资源浪费
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主要通过财务报表中各种财务指标来了解企业经营和盈利的情况。经营管理者为获得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粉饰会计报表、虚增利润、虚夸企业的经营业绩,从根本上危及市场经济信用机制的形成,削弱和扭曲了资本市场的资金筹集和资源的调配功能,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也削弱了市场旳公平竞争机制。
(3)引发贪污受贿、腐败导致违法犯罪,败坏社会风气
很多管理者利用职务之便进行会计造假谋取自身利益,比如挪用公款、偷税漏税、公款消费、伪造凭证、截留利润等,这样就为贪污行贿大开方便之门,使国家财产流向某些私人的腰包,滋生和助长了贪污腐败的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文明建设。
(4)社会分配不公,造成两极分化,增添了社会不安的因素
会计信息失真涉及到资源的配置和相关利益者的分配关系,社会分配不公,造成两极分化,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此外,因会计信息造假引发的股市震荡,公司裁员,失业人员增加,增添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5、会计信息失真的综合治理对策 5.1从企业层面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5.1.1加强公司内部控制,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保证作用,一方面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透明度,有效健全的内控制度有利于防止贪污腐败等犯罪行为;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建立有效健全的内控制度,如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弊,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建立健全企业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人员的职责权限,并使之相互分离、相互制约。5.1.2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要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必须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内部控制低效等问题,尽快建立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控制和引导经营者的行为。可通过加强董事会建设,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董事会决策功能,确定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消除 “花瓶董事”,实现独立监督的作用;完善监事会制度,有效防范外部审计沦为大股东和内部人进行会计信息造假的工具。
5.2从国家层面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5.2.1健全的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制度缺陷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所在,加强制度建设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重铸会计诚信的根本途径。目前,我们对会计造假者的惩罚力度还远远不够,致使某些人仍然敢铤而走险。因此,要加大蓄意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和风险,遏制会计造假肆意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会计造假的违法成本,促使会计信息造假者遵守法律法规。
5.2.2加大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力度
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管制政策,从而提高公司会计造假的风险成本和被发现的机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营造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切实发挥证监会过滤虚假信息的作用,税法部门的监督功能,以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灵魂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提高本身的诚信水平,树立社会责任感,社会诚信,营造一种社会良好的诚信氛围。除此之外,成立检举揭发部门,鼓励中小投资者、社会各界人士及企业财务 人员对公司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积极揭发检举,并对检举者进行适度的奖励,同时形成强而有效的媒体监督和舆论压力,使得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第二篇:浅谈会计信息失真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
摘要: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会计信息是否失真,是评价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与可靠程度的重要标准。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输出与输入不一致产生的信息虚假,即财务报告反映的情况与原始凭证(包括依据原始凭证所作的进一步处理)不符。本文将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会计舞弊
一. 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两种类型。
(一)无意失真
1.无意失真的含义
无意失真是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非故意的过失,财会人员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结构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在会计核算中发生各类失误。无意失真是指基本会计信息的控制人员由于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等内因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等外因的影响,造成的对政策法规理解不透,运用相关条款不当或账务处理错弊而导致的报出会计信息与实际信息不符。因此,无意失真也称为会计错误。
这种失真的最大特点就是“无意”,这与那种故意曲解有关的规定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恶意失真行为有严格的区别。但是,这两种“失真”造成的后果都是非常恶劣的。
2.无意失真的内容
1)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
2)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
3)对会计政策的误用。
传统核算技术错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纯技术层面的原因,如会计核算进程中的重记,漏记,串账,笔误,借贷方向错位等错误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有些错误与会计人员的熟练程度有关,如果其业务水平和熟练程度较低,就会发生较多的错误;也有些错误与其熟练程度并无直接联系。从人的生理角度看,财会人员在大量的业务面前,难免会由于疲劳或大意而发生一定比例和一定数量的差错。
3.无意失真的特点
1)无意失真并非出于故意,而且从客观后果上看,经办人员并没有从中获益。例如,会计人员由于业务生疏,将应计入制造费用的车间管理人员差旅费计入了管理费用;出纳人员由于粗心大意,误将现金收入8,000 元记为800元,但并没有侵吞差错部分;材料核算人员因月末结账任务繁重,对材料收发业务只记总账而未记明细账等。
2)无意失真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影响,也可能并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实性,而只是在业务处理过程和方法上有不妥当的地方。例如,会计人员误记会计科目或误记金额,出纳人员为图方便没有逐日登记现金日记账,而将几天的业务合并填列等错误,均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
3)无意失真往往只是个人行为,而非团伙行为。
4)无意失真往往易于查找和纠正,一般不具有隐蔽性。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则错误很容易复核,在账目核对,试算平衡,内部审计等环节中被发现,并被予以纠正。
(二)故意失真
1.故意失真的含义
故意失真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也称为会
计舞弊。控制会计基本信息的人员为了会计主体本身或相关主体的局部利益, 不顾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故意篡改,伪造,编造有关的会计凭证,虚报,漏报,瞒报有关的会计数据而造成报出信息与会计主体本身的实际信息不符的现象。舞弊强调的是出现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他与无意失真有相同或相近的形式,但却有本质上的不同。舞弊是见不得人的,是不敢公之于众的,需要伴有一定形式的伪装和掩饰,通过虚列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做假,一般很难让人发现。
2.故意失真的内容
1)伪造,编造记录或凭证;
2)侵占资产;
3)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
4)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
5)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3.故意失真的特点
1)故意失真一般都是故意行为,当事人进行舞弊是为了达到某种不正当的企图。例如,出纳人员为侵吞现金而隐瞒现金收入业务;企业领导为虚夸利润,粉饰企业及骗取上市资格等而授意财会人员虚列收入,人为少计费用等。
2)故意失真一般都会导致企业最终会计信息被歪曲或掩盖,与客观事实不符,违反国家
有关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不能准确,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故意失真可能是个人行为,也可能是串通舞弊的团伙行为。例如,出纳人员以篡改凭
证的方式贪污现金,通过私自签发支票并不予登记的方式挪用企业存款等属于个人舞弊;而材料核算人员与仓库保管人员串通作弊,侵吞企业财物,企业领导授意有关财会人员人为调整账目,虚计损益则属于团伙舞弊。
4)故意失真由于一般都有预谋,因而手段比较隐蔽,较难被发觉。
5)故意失真一般后果比较严重,往往导致企业财产受损,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流失
等经济后果,而且它一般与经济违法,犯罪行为伴生。
4.故意失真的类型
1)无中生有型。有关经济业务并未发生,相关收入,盈利,资产,负债,权益等并不存在,而是通过摄取假证据,编造假资料,假合同,假印章,编制假会计凭证,记假账,编假报表,凭空捏造收入,盈利,资产,负债,权益等经济业务的造假行为,其表现形式是造假一条龙。
2)改头换面型。故意歪曲,掩盖,隐瞒会计信息的真实面貌,随意增减甚至删除经济业务的原始记录,使其原有经济业务记录面目全非。如真盈假亏,真亏假盈,将大盈改小盈,将大亏改小亏等。
3)真假双簧型。常见的是两套账,一套是真账,对内;另一套是假账,对外。也有两套账
以上的,如真账只有一套,假账则好几套,有的假账对付税务机关,有的对付投资股东,有的对付上级主管部门等。
4)账外账型。常见的账外账是大账之外,还有许多小账。大账独立核算,是该单位会计
核算的主体,纳税,完成考核指标,应付检查均以该账为依据。小账虽各自独立,核算却不规范,没有统一账目,没有统一报表,由执权人分散掌握开支,核算与否随意。小账多为“小金库”,是贪污,挪用,挥霍,行贿等腐败行为的经济来源。
5)体外循环型。某项或部分经济业务的收入或收益不在本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内,而是
将这些收益转移或沉淀在外单位,需要支用时,才从相关单位支付。常见的有财政预算外资金体外循环,行政单位有权处罚和收费的体外循环,企业单位部分经济业务,投资收益,以物易物,物业出租收入的体外循环等。体外循环资金多为腐败的资金来源。
6)长官意志型。单位的财会人员的行为受该单位的法人意志支配,一切会计原则和职业
道德都难以坚持,不得不服从领导的指示,领导叫怎样做账,就怎样做账,领导负有直接责任。
7)财会主动型。有部分财会人员受利益的驱动,主动为领导(法人)出谋划策,财会人员
负有直接责任。
5.故意失真的主体分析
研究故意失真,必须弄清谁是故意失真的实施者,即会计造假的主体。会计造假主体是
指会计造假的策划,组织,指挥,参与和具体实施者,也就是假账的涉案人和后果承担者。假账是会计人员直接制造的,但造假既需要综合知识,做假技巧,胆量,更需要适宜的环境和背景,因而一般决不是一个会计人员能完成的,会计造假主体应包括炮制假账和相关违法乱纪活动的主谋,共谋和执行者。准确界定会计造假主体对追究造假责任,杜绝造假行为十分重要。
1)按照在造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会计造假主体包括动议者,决策者,操作者
和协同者。
所谓造假的动议者是指为会计造假出谋划策的人。动议者往往熟悉会计核算体系,了解
有关账户体系及其特点,并有机会接触单位最高领导层,且成为其参谋与助手。动议者通常是单位财会部门的负责人,他们可能接受领导层的授意而投其所好,也可能出于“主动关心”企业的发展而提出建议。动议者在会计造假活动中起着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往往禀承领导意旨或为其出谋划策,并向领导提出具体造假方案,介绍推荐造假方法,美化和夸大造假效果,做出某些安全承诺;同时积极组织人员,分派任务,指导具体实施。
造假的决策者是指有权决定会计造假实施的各级领导人。决策者既可以是领导者个人,也可以是领导层集体。在技术上领导介入会计造假的程度是较低的,但在决策中的作用却是
举足轻重的。他们往往是造假的策划人,决定者,指使者,同时也是会计造假的最大受益者。
造假的实施者即操作者是指具有职务便利,能够接触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亲自
实施和完成会计造假的人员。它不仅包括会计人员,出纳人员,而且还可能包括相关的采购人员,销售人员,保管人员,统计人员。
造假协同者是指从某些方面策应,配合造假的人员,既包括在造假之初为其提供方便者,也包括在造假事实发生后为其掩饰,布防,通风报信和提供伪证等人员。值得说明的是,在不同的造假案件中,造假主体的人员构成不尽相同,在造假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
2)按照会计造假主体所处的地位不同可分为主动造假者和被动造假者。
主动造假者是指行为人有意识地,积极地,自觉地参与造假,并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的行为者。一般来说,会计造假的动议者和决策者通常是主动造假者,也是造假的直接受益者或利害关系人。他们往往是造假活动的知情者,是“圈内人物”。随着我国对国有企业实施厂长经理责任制后,企业拥有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自主权,这本是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举措。可是,国家对如何合理有效地指导企业使用各种权利,监督或约束经营者行为,尚缺乏完善的制约体系, 一些厂长常常以不懂财经法律,法规为借口,不尊重事实,滥用职权,利用会计人员在晋级等个人利益与其的依附关系,对会计人员随意指挥,为谋求小集体利益甚至个人利益对会计工作横加干涉。比如向银行贷款时,要夸大资产和净资产量,掩饰不良资产;向上级汇报经营业绩时向实际数字“注水”;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时,通过会计方法人为虚增成本,降低利润,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
被动造假者是指并非出自其本意,而是被他人胁迫,强求,命令或利诱而参与造假的行为人。如某些财会人员,他们是会计造假的具体执行人,但他们可能并不是造假的动议者,甚至可能并不情愿作假账,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只能执行领导的指示,而且一旦事情败露,还经常被当作替罪羊。被动造假者一般是不知情人或不完全知情人,不了解造假的全部内幕和真相。不过主动和被动是相互的,且往往可以相互转化,有些参与造假者开始可能是被动的,一旦加入造假行列后却又变得积极主动。
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原因
1.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法制观念淡化,有法不依
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行为作了较为详尽的规范,对违规行为作了相应的量化处罚的规定。但在以往的较长时间内,经济领域的法制是不够健全和不够完善的,由此造成了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体现在工作中就是对每项经济业务的处理不够严谨;另外,在我国目前状况下,许多职能管理部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甚至存在着权钱交易,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普遍。
2.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差
有的会计人员不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甚至对于专业知识也达不到要求。业务素质低,缺乏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或是不自觉地违返了国家政策、法规;或是对经济业务不能够进行正常的帐务处理和会计核算;或是在会计处理的过程中马马虎虎,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或是唯上司意志是从,丧失原则。无论是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都与会计工作规范化,法治化要求在较大差距。
3.企业管理部门、企业领导人的非法干预造成主观意识上的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管理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授意并指使会计人员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以达到控制、占有或骗取国家及企业、出资人资产的目的,出现贪污腐改、群体犯罪等行为,从而导致大量造假案件的产生。虽然会计对于做假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大多数假帐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会计,而在于有权支配会计的人,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法人代表。无论怎么说,会计是受命、受制、从属于单位领导的,领导要求怎么做,会计不敢不那样做。如果胆敢抗命,会计就只有下岗的份。虽然会计也可以以《会计法》为武器在一段时间内使领导的违法指令受到抵制,但这种情形断难长久。领导岂是吃素的,会长期容忍一个敢于和他作对的会计吗?
4.对政府干部的政绩考核不严
政绩考核多是以上交国家财政收入为主,很多干部出于个人利益动机,就给企业下达利税指标,若企业完成有困难,就暗示甚至鼓励企业在会计报表上作假,其结果是国家和企业利益受损,而个人得益。这就是所谓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问题。
5.执法监督力度不够
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会计人员的配备,不但资格条件达不到要求,而且岗位分工不明确,岗位牵制弱化,重要经济业务的批准与报告制度得不到履行,根据经营者意志改写会计记录的现象大量存在,从而使内部失控。内部审计受单位领导控制,很难发挥其作用。作为社会监督主体的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够独立承担起“客观、独立、公正”的执业责任。少数事务所受自身利益驱使,执业态度不端正,风险意识淡薄,审计过程中搞人情风,搞私人交易,走过场,甚至违反职业道德为客户作弊,出具假报告,为会计信息失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1.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2.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地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3.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4.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费用失真的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费用,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资产不实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一些掌握一定权力的人以权谋私的保护伞,通过做假帐,使某些违法违规的行为得以蒙混过关。如人为调节收入,造成收入失真;虚列成本,造成成本失实;虚增、虚减利润,虚列投资收益,虚假负债等调节利润指标。由此助长了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的发生,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
2.导致税收和国家资产的大量流失。目前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缴纳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很多企业帐面盈亏不实,通过造假帐、虚增支出、隐瞒利润等手段使帐面亏损,逃避国家税收。
3.资产帐实不符。如人为调节、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造成固定资产价值与实际不符;企业存货积压严重,变现能力较差,其帐期价值低于市价,会计核算仍按历史成本计价,没有反映变现净值;开办费,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等名不符实等,这些严重违反会计原则的行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危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误导投资者与债权人,破坏投资环境等不良后果。“假作真时真亦假”,假帐猖獗,连累得真帐也没有人信了,假帐蔓延的结果必须是会计信息失真,经济信号失灵,经济秩序混乱,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干扰损害是非常严重的。
五.会计信息失真的提高对策
1.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会计法》从1985年首次出台实施到1993年初次修改,直至这一次的再修改,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十分关注会计信息的质量,必须从健全法规制度着手,必须从源头抓起,把《会计法》的执行落到实处。这是从法制角度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2.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经济全球化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吸取、更新会计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熟悉政策、精通业务、遵守法纪、清正廉洁的合格专业人才。同时各个管理层次要投入相当的财力、物力,加大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力度,组织好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促使会计人员不断更新、补充、拓宽业务知识与技能,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
3.改革现行会计队伍管理体制
现行体制下,会计人员与单位领导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从属与依附的关系,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于依法办事,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及单位的各项经济指标、财务状况,传递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实行委派制,是对会计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尝试。它可以摆脱会计与单位负责人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依附与从属关系,增强会计工作的独立性,保证会计人员依照《会计法》办事,正确行使会计职能,公正、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同时,实行委派制,可以把会计人员放到市场竞争的氛围中去,这将促使会计人员认真努力工作,更加勤奋地钻研业务、依法履行自身的职责。
第三篇:会计信息失真
论论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会计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并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会计信息作为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成为宏观调控、微观经营以及投资人,债权人了解经营状况和做出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实施,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会计核算环境不断变化,就目前来看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仍较严重,为此,本文针对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分析其原因和危害并提出相关治理对策。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状
会计信息是由会计工作提供的关于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切会计资料。保证会计信息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不仅是会计信息客观性特征的总要求,而且也是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目的和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既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需要,也要满足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单位外部各方面了解单位财务状况的需要。近些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各行各业的一些单位中时有发生,并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假账、假报表、假成本、假利润、假亏损等虚假会计信息,严重干扰着国家的宏观管理,干扰着市场资源的配置,不仅对制定国家发展规划,制定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起了误导作用,也为当事人谋取局部、小团体、个人利益提供了机会和方便,为贪污腐败大开了绿灯。切实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是一项事关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社会能否稳定的重大问题。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从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性质、手段、形式、目的、结果等方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行为人不精通业务、技术和政策,不精心操作以及单位管理不善造成的。即会计人员或有关当事人在计算、记录整理、制证制表工作或与会计有关的工作中,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行为过失;第二类是行为人经不住物质利益和管理漏洞的诱惑,侥幸或故意为之所造成的。即会计人员或有关当事人为了窃取资财而采用了非法手段进行会计处理的一种不法行为。第三类是单位领导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指使会计人员造假账、假报表、假成本、假利润、假亏损等虚假会计信息。对于第一类会计错误而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一般表现为原理错误和技术错误,形式比较明显,如借贷不平、书写错误等,可以通过正常的业务程序得以自我校验改正。第二、三类原因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行为人出于个人及本单位的利益,达到贪污公款、盗窃财物、为自己的升官发财等目的,故意筹划、制造和掩盖,形式上较为隐蔽,迹象不明,结果难查,一般通过正常业务程序难以发现和纠正,如开虚假发票、虚列成本费用等,就比较隐蔽和难以查证。其结果是对核算内容有影响的实质性错误。最重要的是,此类会计信息失真,使国家、集体或他人财产遭受
损失,行为人或行为人所在单位获取非法所得或收益,如个人虚报冒领,骗取钱财,单位虚列成本,偷漏税收等。现在各行各业的一些单位中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除第一类原因外,大量的是第二、三类原因所致,也是加以防范的重中之重。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他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交易费用越来越高昂,最终导致交易的停顿,企业由于无法筹集到资金而纷纷破产,银行倒闭,失业率高,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将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之中。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造成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企业难以筹集到足够资金而出现“贫血”,严重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现在生活中日趋严重,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危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传递错误,误导经济行为
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或控制等。例如一项投资技术决策,要建立在过去经济业务数据的分析基础之上,若提供的会计资料虚增了投资额和成本,使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必然会放弃这一项目,失去市场机会。反之,则会使一份实际不可行的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立项。所谓盲目建设,新建项目效益不佳等,与此不无关系。从宏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失真可能引起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并涉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二)损害各方利益,导致企业亏损
会计信息失真仅仅是一种表现,其实质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如果企业对产品销售收入的确认不实,企业隐蔽收入、降低利润,减少税金的利益驱动,可能减少确认数额,推迟确认时间。反之经营者若想夸大经营业绩,也会相应歪曲这一信息。从会计处理的程序和过程来看,会计信息的失真也受着经济利益的支配。如折旧的计提,费用的摊销、存货的计价等会计方法的改变都是按照某种利益需要而进行的。会计活动直接受制于会计主体和机关人员,会计主体首先要维护自身的利益,若违背一定的规范,必然会损害其他权益主体的利益。如通过虚假会计信息的偷税、漏税,采用错误的计提、分摊方法侵占职工权益,歪曲有关资产负债数据危害债权人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某些跟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的人员从不同环节不同角度传递虚假的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企业亏损。
(三)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
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问题,如假造会计票据,乱摊成本,搞“两本账”隐蔽收入,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这些行为使这些小集团甚至个人侵占集体利益,企业经营决策失误。从而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企业秩序混乱。错误的会计信息使国家财力不能有效集中,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导致政策失误,以致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经济秩序混乱诱发经济犯罪活动的产生,失真的会计信息是经济犯罪的护身符和温床。通过歪曲会计信息,使得一些不合法的会计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造成不法分子从中大量捞取外块,挪用公款,造成犯罪。
(四)会计信息失真削弱了国家财经法纪的权威性
一些单位把违法的经济业务,采用一些手段进行掩盖,使其反映的不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如果没有发现其真实的一面,使在执行国家财经法纪上打折扣,或者说是在实际操作中降低了执行财经法纪的力度,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财经法纪的践踏。
(五)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国家或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的编制出现方向性错误
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支预算都是在上年财政收支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下一年预计的新增收支内容而确定的,所以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四、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的意义
纵观上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性。特别是从会计信息真实的重要性来看,我们可以了解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为经济服务的基本任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很有必要的。为了适应改革的要求和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当从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入手,综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以如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在过去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以帮助投资者和贷款人进行合理决策;帮助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帮助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评估和预测未来的资金流动。因此,会计信息,尤其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于企业本身,甚至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对策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产生,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的原因,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何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概括起来讲,主要做到“两个强化、两个提高”。
(一)强化会计监督。
要建立以单位内部监督,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以政府财政部门为主体的国家监督。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会计监督的关键。承担会计监督职责的主体,必须职责明确并切实到位,力戒相互推委、扯皮,保证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
会计监督有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两个方面,事后监督是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的范畴。事前监督包括完善内部控制制,今年河南局提出的民主理财也是事前监督的一项内容。发生的会计事项通过事后监督而发现,得到了纠正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事前监督,在会计事项发生前,在有效的控制制度的约束下,按照会计规范,规范自己的行为更为必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确保会计信息初始阶段的准确和真实。
(二)强化单位负责人的法规教育。
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对单位内部监督突出了内部控制的要求,体现了单位负责人对法律负责、单位其他人员对单位负责人负责的精神,强化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单位负责人不但要懂得财经纪律、会计法规和财务制度,还要带头执行,做到遵纪守法,合法经营。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更在于非会计方面。相当一部分企业、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利用手中的权,以权谋私,为所欲为。或授意、指使、强迫财会人员做假账;或阻扰、干扰财会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负责人违法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根源。所以,改变“财权一支笔”的做法,实行重大会计事项会签制,重大经济活动投标制,健全民主理财制和完善财务报告制度,遏制负责人经济违法,是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措施。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经济地位,保证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要大力支持会计人员依法正确履行职责,进一步明确其法律责任,秉公执法,依法办事。对于那些长期从事财会工作,有真才实学,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的财会人员,大胆提拔到各单位财务主管领导岗位上来,或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对因坚持法纪,蒙受打击报复的,要给予法律的保护,并从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给予切实的关怀和帮助。对于玩忽职守和渎职的,要给予经济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从而保证和调动广大财会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会计信息。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基础性措施。财会人员素质不高,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如记账无规则,手续不清楚,资料不齐全,记账科目不明确,记账凭单不规范,财产不实,数据失真等。努力提高财会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对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和急需。因此,财会人员要不断学习,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的理论,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学习法律等各种知识,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广大财会人员要不断吸取和更新会计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切实做到对经济活动能运用会计特有的语言进行真实的反映。要运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认真掌握“两法两则”,提高自身驾驭工作的能力。要按照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自身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把自己锻炼成为诚实真正、客观公正、品行端正的高素质的会计管理工作者,从根本上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产生。
第四篇:关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
-------------------------
乌鲁木齐辦證件http:///文章来源:新浪
【摘要】 随着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财务会计工作正沿着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发展,取得了举世的成绩,但是不容否认,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日益严重。虽然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办法从各个层面作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多种应对措施,但就总体而言,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思考,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第五篇: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研究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研究
-------------------------
编辑整理: 转账支票填写 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摘 要:会计信息失真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秩序与经济建设。本文主要从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制度、公司治理结构、会计监督体系和失信收益与成本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理措施和建议。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公司治理结构 会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