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在双重会计目标间的矛盾与协调
原载于《预算管理与会计》2013年第8期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在双重会计目标间的矛盾与协调
广东省预算会计研究会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是上承会计目标、下驭会计确认、计量和会计报告的重要内容,在会计准则中居于重要的位置。2012年,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提出了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全面性、及时性等6项质量要求。这些质量要求在反映预算执行与反映财务状况的双重会计目标间有何矛盾、如何协调?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些探讨,以期能准确理解并有效贯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质量特征的比较
《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附录2概括了财务报告的四个主要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该准则第32段还把“提供相关的、可靠的、可比的和可理解的信息”作为“公允列报”的要求。
我国2012年发布的《事业单位准则》在第二章“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中,除了按照《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提出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四个质量要求外,还提出了全面性、及时性等质量要求,总共六条。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关于会 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或特征,下同)既有共同点,也有少许差异。共同点是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四个基本质量要求的内容相同,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会计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的信心与决心。差异之处,一是在质量要求的层级结构上,《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把及时性、重要性作为相关性的二级内容,把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作为可靠性的二级内容,总体上采用两层的层级结构。而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将各质量要求并列于同一层次。二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没有提出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的质量要求,而是提出了全面性的质量要求。
二、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性”?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性”?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我国目前事业单位会计环境及其信息质量的现状出发。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既有各个历史时期普遍适用的要求,也有在某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解决突出问题而专门提出的阶段性要求。比如:我国企业会计在1993年以前基建业务与生产经营业务分开核算,不能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问题比较突出。1993年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就提出了“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全面性”要求。企业会计信息 “全面性” 的问题得到解决以后,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就没有再把“全面性”作为一条原则提出来了。2006年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也不再突出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只是在“可靠性”要求后面加了一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不能全面反映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表现在:基建业务游离于单位“大帐”;预算收支与财务收支概念混同,收支核算内容既不是完整的预算收支,也不是完整的财务收支。单位预算收支缺乏长期借款形成的收支信息,单位财务收支缺乏固定资产折旧、长期借款应承担利息等信息;长期资产、长期负债因缺乏后续计量,致使其账面价值不真实、内容不完整。所以在当前时期把“全面性”作为重要的质量要求提出来是非常必要的。这也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透明度手册》对政府财政信息“全面性”的要求。由于事业单位会计既要全面反映预算执行,也要全面反映财务状况,而反映预算执行与反映财务状况之间还存在不小的矛盾,因此可以说,我国目前解决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全面性”的难度可能比企业会计还要大得多、复杂得多。
三、“全面性”在反映预算执行与反映财务状况之间的矛盾与协调。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三条提出,“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这条“全面性”的质量要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全面反映财务状况,即全面反映资产负债状况和财务收支情况;二是要全面反映预算执行,即全面反映预算收支情况。
会计信息的全面性是相对的,如果把会计比喻成经济领域里的照相机,那么反映预算执行的报表与反映财务状况的报表就好 比是证件登记照和生活照,证件登记照只要求人物头部信息全面完整,而生活照可能要求人物的全身都照出来。预算执行的全面性是相对于“当期财务资源(当年可支配财力)”而言的,所谓全面反映预算执行就是指全面反映当期财务资源流入流出的情况。财务状况的全面性是相对于“全部财务资源(或经济资源)”而言的,所谓全面反映资产负债状况就是指全面反映全部财务资源或经济资源及其支付义务的状况。全面反映财务收支就是指全面反映全部财务资源或经济资源流入流出的情况。
“全面”概念的相对性决定了全面反映预算执行与全面反映财务状况之间的矛盾。比如事业单位取得长期借款,站在预算会计“当期财务资源”的角度来看,取得长期借款,引起了当年可支配财力的增加,属于当期财务资源的流入,应该确认为债务收入。而站在财务会计“全部财务资源或经济资源”的角度来看,取得长期借款,引起了未来支付义务的增加,应该确认为负债。如果单纯地按预算会计确认为债务收入,那么预算执行反映全面了,财务状况反映就不全面。反过来,如果单纯地按财务会计确认为负债,则财务状况反映全面了,预算执行反映就不全面。
“全面性”在反映预算执行与反映财务状况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这需要在制度层面做出安排。对事业单位的长期债务核算,协调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像长期资产核算一样,分别采用“当期财务资源”和“全部财务资源”双重计量焦点,实施“双分录”核算;另一种方式是在二者之间适当取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长期 借款”只是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确认负债,而没有从预算会计的角度来确认收入。这实际上是适当取舍的协调方案,照顾到了反映财务状况的全面性,适当牺牲了反映预算执行的全面性。
按照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长期投资”(含债券投资和股权投资)的收益权没有按照权责发生制在收益事项发生时予以确认,而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在实际收到款项时才确认。“长期借款”的利息支付义务也没有按权责发生制在付息义务发生时予以确认,而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在实际支付利息时才确认。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适当取舍的协调方案,为了保证反映预算执行的全面性,适当牺牲了反映财务状况的全面性。
此外,固定资产折旧采用“虚提折旧”的方法直接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这也会导致财务支出的不完整。事实上,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根本就没有明确区分财务收支和预算收支,更谈不上对财务收支的全面反映。
四、“可理解性”在反映预算执行与反映财务状况之间的矛盾与协调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七条提出,“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所谓会计信息清晰明了,首先就要求会计报表要素的分类及其定义必须清晰明了;其次,也要求会计业务处理必须可理解。
第一,从会计要素的分类来看,《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条提出,“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 费用”。这里的收入、支出到底是指财务收支还是指预算收支,或是二者兼属?这个问题如果做不到清晰明了,必然会导致信息使用者的误解。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提出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财务状况和反映预算执行的双重会计目标,必然要求会计要素也是财务会计要素与预算会计要素的有机结合。2010年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组织了“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问题”课题研究,广东省预算会计研究会提交的课题报告分析了3种可供选择的结合方式:一是双轨并行方式,即财务会计5要素与预算会计5要素双轨并行(也称为10要素方式)。二是一主一辅方式,即财务会计5要素加上预算会计的收入、支出、结余3要素(也称为8要素方式)。三是一体化方式(也称为5要素方式),即一套科目、一套凭证、一套账簿、两套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在一套科目里通过科目代码来区分纯预算会计科目、纯财务会计科目以及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共同科目①。这3种结合方式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明确区分财务收支与预算收支。所谓财务收支就是指全部财务资源或经济资源的流入流出。而预算收支则是指当期财务资源的流入流出。财务收支的计量焦点是“全部财务资源”或“经济资源”,而预算收支的计量焦点是“当期财务资源”。
[1]广东省预算会计研究会.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结合方式研究(上、下).预算管理与会计[J],2011年,第2、5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没有明确区分财务收支和预算收支,但是提出了“支出或费用”要素。“费用”要素的出现,也许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推论:当使用“费用”要素时,收入、费用就是指财务收支,否则就可能是预算收支。由此看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所设计的会计要素已经注意到了财务收支与预算收支之间的差异,只是对二者没有清晰明了地进行区分,增加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可理解”的难度,不“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第二,从会计要素的定义来看,《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三十二条规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这里“资金”一词的含义是指狭义的货币资金还是指包括货币资金和非货币资金在内的所有资金呢?比如事业单位取得无偿调拨的设备,算不算收入?设备固然不属于狭义的货币资金,但从会计核算对象“资金运动论”的观点来看,取得无偿调拨的设备肯定也属于资金运动的范畴,属于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按收入要素的定义应该确认为收入。而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科目使用说明,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只做资产增加的分录,并不确认为收入。另一方面,“资金”是资产的一部分,是个存量概念,而“收入”是个流量概念。用一个存量概念去定义流量,这是很难理解的。2012年2月份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征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财办会[2012]5号)对“收入”要素的定义是“事业单位取得的、会导致本期净资产增加的经济利益或者服务潜力的总流 7 入”。征求意见稿关于“收入”的定义,尽管也存在着预算收入和财务收入不分的问题,但体现了流量的特征,更具“可理解性”。
会计要素的定义很重要,它是会计确认的依据。交易事项发生以后,会计是否确认以及如何确认,首先要看是否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采用准则加制度的模式下,会计实际工作者往往更注重会计制度的科目使用说明。这就更加要求会计制度关于会计科目使用的说明,必须以会计准则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为依据。如果准则与制度搞成“两张皮”,准则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是一回事,制度关于科目使用的说明又是另外一回事。这样的会计信息“可理解”的难度将很大。
第三,从会计业务处理来看,事业单位涉及长期资产的业务,采用了“双分录”的核算办法,比如购置固定资产业务,借:事业支出,贷:银行存款等,同时,借:固定资产,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而涉及长期负债的业务却没有对称地做“双分录”处理。比如事业单位经批准取得的长期借款,只是从财务会计角度确认为负债,而没有从预算会计“当期财务资源”流入的角度,确认为收入。事业单位取得的长期借款怎么花、花在哪些方面?这肯定是要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会计核算上也是要做支出处理的。对应的债务收入不做收入核算,部门预算就必然不平衡,这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不得编制赤字预算”的要求也不符。这种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会计处理方法上的不对称,增加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可理解”的难度。
“可理解性”在反映预算执行与反映财务状况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2010年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组织的“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问题”课题研究已经就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观点归纳起来就是:会计要素分类及其定义上明确区分预算收支与财务收支,对于涉及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的业务分别按照“当期财务资源”与“全部财务资源(或经济资源)”双重计量焦点,编制双分录进行双重会计确认。
五、“相关性”在反映预算执行与反映财务状况之间的矛盾与协调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六条提出,“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反映、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管理、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相关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与过去履责相关;二是与未来决策相关。
相关性在反映预算执行与反映财务状况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过去履责相关性与未来决策相关性之间的矛盾。反映预算执行更加关注过去,注重与过去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相关性;反映财务状况着眼于现有财务状况对未来决策的影响,更加重视与未来决策的相关性。相关性的质量差异产生于会计确认的方法和会计计量的属性。“收付实现制”确认和历史成本计量,与反映过去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相关性高,但与未来决策的相关性不高。“权责发生制”确认和后续计量对于未来决策的相关性高,但与反映过去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相关性比较 差。所以政府预算会计通常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和历史成本计量,而政府财务会计则需要更加注重“权责发生制”确认和后续计量。
提高政府会计反映财务状况的信息质量亦即提高未来决策的相关性需要一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充分照顾到反映预算执行的需要,照顾到过去履责的相关性。
我国过去的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预算会计,在收付实现制确认和历史成本计量下,反映预算执行信息的过去履责相关性比较高。但财务状况信息不真实,与未来决策的相关性相去甚远。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提出了“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的会计目标。这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在确保反映预算执行的过去履责相关性的基础上,兼顾反映财务状况的未来决策相关性的一个良好开端。
在过去履责相关性与未来决策相关性之间如何协调?这不仅需要在会计目标上予以明确,更需要在准则和制度上做出具体安排。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提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由财政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规定”。这表明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确保反映预算执行的过去履责相关性的同时,为逐步提高反映财务状况的未来决策相关性预留了足够的制度空间。
在反映预算执行与反映财务状况的权衡中,财政补助资金反映预算执行的要求更加严格,更注重过去履责的相关性,主要采用收付 实现制和历史成本计量。比如按照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涉及财政补助资金的业务,除设备购置扣留的质量保证金在取得全额发票时按“权责发生制”列支以外,其余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而非财政补助资金对反映预算执行的要求则相对没有那么严格,为了照顾未来决策的相关性,真实反映财务状况,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3个资产类科目,如果3年或以上并且确证损失已经发生,可以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经批准后按“权责发生制”转入“其他支出”。这表明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非财政补助资金的流动资产方面,朝着提高未来决策相关性和真实反映财务状况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美中不足的是,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方面,对长期投资的收益权和长期借款的利息负担没有按“权责发生制”确认,财务状况与未来决策的相关性大打折扣。
(课题组长:付保华。课题组成员:付保华、洪帆、胡焱鑫、黎利权。执笔人:黎利权)
第二篇:会计监管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论文会计论文
会计监管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论文-会计论文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会计信息是企业发展与政府部门各项决策的重要依据,以此对信息质量严格要求。但实际上,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并不理想,信息失真与相关性等问题普遍存在;对此,强化会计信息质量监管作用意义重大,确保会计目标尽快实现。本文主要对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监管展开分析,了解会计信息质量监管作用与问题,提出针对性整改对策,希望对我国会计监管行业现代化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监管;对策
一、加强会计信息质量与强化财务会计监管的意义
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关乎企业决策的可行性与科学性、经营方式是否与市场发展态势贴合、经济效益目标实现程度。会计信息反映了市场对产品的使用需求,收集分析会计信息,能够确保企业生产目标快速实现。对此,会计信息得真实性与完整性程度,直接影响企业健康发展。会计部门通常以报表形式展现所收集的信息;对此,报表内容的真实性与规范性,将直接影响决策的现实贴合性。还需加强会计监管,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其可利用价值。
二、当前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规范问题
我国会计规范体系不断完善,行政监督与立法建设取得了不错成绩,但现行的会计监管相关规范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实践中的问题也在逐渐暴露,普遍存在不协调现象;对此,完善法律规范意义重大。
(二)监管部门问题
会计监管体系普遍存在揭露违法者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同时在查处违规信息披露案件时,主要以经济处罚或警告等行政处罚为主,但罚款处罚通常难以有效执行,甚至无处理后续。
(三)注册会计师问题
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主体主要指 CPA,但 CPA 操作行为不规范,将直接影响违规披露案件的查处质量与效率,CPA 的监管效用未切实发挥,监管体系与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有待进一步强化。
三、加强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监管的对策
(一)完善管理体系
首先优化会计法制管理体制。民事索赔制度应当进一步优化,完善《公司法》与《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违法违纪打击力度,对会计造假等原因引起的民事索赔案件,应加强司法介入。会计工作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程,会计信息失真或造假,也是各部门与会计等诸多人员的失职;对此,合理界定责任人意义重大。其次优化财政部门会计管理体制。为提高财政部门监管会计工作的力度,应当引入会计师联合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通过上报下达的中介服务,听取会计人员建议与意见,以此强化会计人员的归属感与向心力。最后加大会计人员素质管理力度。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资料内容、会计人员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对此,加强素质管理意义重大。要求会计人员持证上岗,推行定期考核与推出机制。并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其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包括随机应变与鉴别、决策等能力,以轻松应对岗位工作,推动
会计行业发展。规范其职业行为,要求严格履行会计监督义务,树立爱岗敬业与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精神,减少工作主观性与随意性,更要避免会计人员利用岗位优势协助造假。
(二)完善监督体系
首先强化政府会计监督。严格按照会计法等规定,落实各政府部门职责,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不能超越权限,以切实监督检查各单位会计资料,并对检查结论负责。其次强化社会会计监督。注册会计师行业对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意义重大,以带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但在实际上,仍存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差等问题,注册会计师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对此,应当完善注册会计师监管制度,实现制度化与常态化的执业质量检查,加强其执业行为约束力,以切实提高 审计地位。加强会计师行业监管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思想道德与业务素质。落实人才培养与退出机制,确保其贯彻履行自身职责。最后强化单位内部监管。形成单位内部控制与社会监督、政府监督的协同体系。其中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重要前提;对此,企业应当加强内控制度完善,确保制度高效执行,带动监督作用有效发挥,以此提
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财产完整与安全。与此同时,加大会计基础工作建设力度,合理设置会计机构,明确落实会计人员的职责义务,规范会计核算等工作,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三)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制定产权明确与政企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监督能力,强化股东与董事会等对经营管理者的约束力,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优化业绩评价机制,增加非财务会计指标,实现企业目标与代理人利益挂钩。完善激励机制,将短期工薪支付、长期绩效补偿有效分离,避免出现短期行为。优化董事制度与内部制约机制,确保中小股东利益不受损害。通过会计控制体系的完善,进一步约束财务行为,高效落实各项内控制度安排。
四、结语
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是系统性工程,改善监管现状,还需从组织与制度等多方面入手调整,加大单位监管、社会监管与政府监管的协同力度,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形成立体化监管体系,切实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带动会计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梅丹.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信息可比性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 2011-2014 年的证据[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5).[2]吴伟荣,李晶晶.政府监管、注册会计师任期管理与审计质量研究[J].管理评论,2018(1).130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三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第七稿)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与信息质量的关系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史文淑 罗 菲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服务的对象转向多主体化,会计信息逐步成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做出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通过说明会计基础工作及其规范化管理,来分析与信息质量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提出如何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办法和措施,事在必行。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 规范化 信息质量 会计服务 质量标准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与信息质量的关系
史文淑
建国以来,我国广大会计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做出了一个科学的论断:“办经济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而在整个会计工作中,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和财政经济工作的基本环节。各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会计人员通过对各种经济业务资料的采集、分类、计算、分析、检查、编表等基础工作所产生的结果,为企业、事业、机关的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总括的反映了会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状态,为编制计划、改善经营管理和管理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由于会计信息来源于会计基础工作,因此说: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与信息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与信息质量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由于它们自身的属性,相互间构成了相辅相成、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没有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就没有高质量的信息;反之会计工作没有高质量的信息,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必要性。信息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源,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逐步引起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已把深化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制度的改革,加快制定并逐步实施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会计制度体系,不断提高会计核算监督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放在经济工作的主要日程上。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如何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开发利用会计信息,提高信息质量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含义及其意义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建立正常财会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会计管理水平,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及时,发挥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的重要保障。然而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会计基础工作是否扎实有序,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首当其冲就必须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含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会计工作逐步受到重视。会计基础工作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它主要是对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主要包括:会计凭证的格式设计、取得、填制、审核、传递、保管等;会计账簿的设置、格式、登记、核对、结账等;会计报表的种类设置、格式设计、编制和审核要求、报送期限等;会 计档案的归档要求、保管期限、移交手续、销毁程序等;会计电算化的硬件和软件要求、数据安全、资料保管等;会计监督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会计机构的设置要求;会计人员配备和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的建立和职责分工,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立和执行,会计工作交接的程序,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等等。应当说,会计基础工作的概念及其范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会计职能的扩展而不断发展,必须结合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会计管理职能的发展来理解和界定会计基础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有的单位甚至将与会计工作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工作如定额管理、计量管理、指标考核等也纳入会计基础工作的范畴,这也说明会计基础工作在范围上的广泛性。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意义
会计基础工作贯穿会计工作的整个过程,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这是法律赋予广大会计工作者的职责,各单位只有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长抓不懈,才能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总之,会计工作最终通过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为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因而提供的这些服务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然而这一切,必须以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做保证。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管理混乱,造成财产不实、家底不清、数据不准、信息无用,不仅给单位内部管理带来消极影响,也容易因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造成失误;同时,会计基础工作的混乱无序,也会加剧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因此,从表面上看,会计基础工作仅仅是一个单位内部的事情,但影响面很广,造成的后果也很严重,必须切实重视会计基础工作。
总而言之,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只有扎实的会计基础工作,才能提供真实的会计资料,会计工作质量才能保证,才能给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二、会计信息的含义及其会计信息质量衡量标准
(一)会计信息的含义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员运用特定的准则和方法,经过记录、分类汇总等过程,以会计报告形式所提供的有关企业经济资源、资源上的权利及权利变动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绩效。会计信息与一般的信息不同,它是在特定的会计主体上产生的,因而具有自身的许多特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会计信息应具有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明晰性、重要性和及时性。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标准 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为所有者、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各个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以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同时会计信息更是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直接信息来源。而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评价整个会计工作的标准,它不但影响所有者、经营者等各方的决策利益,而且影响着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影响着经济的有序运行和社会稳定。
评价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应该从以下几个标准来把握: 1.信息真实可靠
真实是整个会计工作的生命。一企业的实际情况生成的会计信息必须具备以下特征:信息必须以合法可靠的资料为依据,能忠实地反映所应反映的交易事项;信息必须没有偏向,即信息具有中立性,而不以信息编制者的意志为转移;信息必须数字准确,所反映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必须没有误导性。
2.信息与经济决策相关
所谓相关就是能够满足决策各方对信息的需求,有助于决策。如果会计信息提供以后,对经济决策没什么作用,那就是不相关了。所以,会计工作者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各方面的信息需要,向企业外部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信息需求者在进行预测的过程中,能增强预测的能力,以证实或纠正过去的评价,为对企业进行投资、信贷和商务决策起到支持和引导作用。
3.信息提供应及时
会计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只有能够满足经济决策的及时需要,信息才有价值。在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会计工作者应及时地收集会计资料,积极取得有关凭证,并对会计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及时编制会计报告,将该信息及时传递给有关各方。
4.信息应横向可比,纵向一致
所谓横向可比,是指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之间,会计信息的口径一致,只要发生相同的经济业务,就应采取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得出相同的数据和信息。这就要求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避免各行各业内部制定与国家统一政策相违背的土政策。同时,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应尽量减少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所谓纵向一致,就是企业采取的会计政策和处理方法应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只有这样,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才能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和利用。
5.信息表示应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 这是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会计工作者依据所掌握的原始凭证,清晰准确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各账户间对应关系清晰,文字说明简洁完整;编制会计报表时,项目勾稽关系清楚完整,数字准确等。
6.信息要有充分的前瞻性
会计信息不但要如实地再现过去,使之在企业内部起到核算和监督作用,更要充分地展现未来,增加信息的预测价值,使企业内部在制定融资决策、市场营销、技术革新等方面,以及在人、财、物的管理和资金、成本、质量控制等方面发挥参谋和助手的作用;而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则可据此对企业资源的规模和结构进行分析,了解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在进行投资决策、信贷决策和其他商务决策时不致失误,以利于资本市场和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当然,上述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各项标准,其评价价值不是完全平行一致的,也有主次之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要求,整个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应以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为核心,从逻辑构架上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相关性和及时性作为第一层次的质量标准,因为这几个方面的质量特征直接反映了信息对其使用者决策的影响。非真实的、非相关的和非及时的信息必然要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在信息的收集、整理、确认和计量的过程符合重要性原则和质量的成本效益比的前提下,信息的完整性、可比性和一致性则可视为信息质量的形式要件,作为次级质量标准,对信息质量起着修饰和制约的作用。而信息的可理解性、清晰明了的质量要求,则是在信息使用者和针对决策的信息质量特征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起到了直观明了的沟通作用,使各项会计信息能更充分地科学地发挥其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和决策价值。
三、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规范会计基础工作,选择、运用先进的方法,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1.会计基础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乃至具体单位对会计基础工作有所加强,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但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会计基础工作仍然出现比较突出问题,影响了会计工作水平。
(1)单位领导(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而导致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单位领导尤其是负责人是一个单位的“火车头”,错误地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抓不抓无所谓,不会影响单位工作的正常运行,致使会计基础工作处在一种可有可无的位置上,从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
(2)会计人员数量不足或素质不高而导致记账随意,手续不清,差错严重,甚至会计资料散失,会计基础工作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不同岗 位需要由不同人员来完成,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应会计知识,尤其对处理一些较为复杂的会计业务,不是简单数字加减可以完成的。
(3)为了达到偷逃税款、转移资产、私设小金库等非法目的,有意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且还造成违纪违法事件。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差,没有做好本职工作,甚至没有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视而不顾或趁制度不规范、不完善而伺机参与违纪违法活动,甚至为违纪违法活动出谋划策。
2.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以及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几点意见
(1)会计基础工作要逐步实现规范化
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应当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查、整改,健全内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使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进一步发挥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2)要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本部门所属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应采取切实措施,指导和督促各基层单位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整顿会计基础工作中不规范的做法和存在的严重问题,不断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
要定期组织会计基础工作情况的检查,检查工作以单位自行对照检查整改为主。在此基础上,业务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当地单位之间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相互检查,或者组织专门力量进行重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并检查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
会计基础工作情况检查的组织工作。包括具体组织形式、检查期限和内容、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单位的确认形式等,由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突出重点,抓出成效
业务主管部门应当从会计基础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抓紧抓好对会计基础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整顿,力求有所突破,取得成效。通过严格考核验收和复查,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督促其及时改进,真正使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4)要在密切配合方面作努力
因为会计基础工作是单位的一项综合管理工作,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开展的好与坏和效果如何,不是单靠财会机构和会计人员就能完成的,需要单位各部门密切配合才能达到目的。因此,财会部门和会计人员应履行好会计工作的管理监督职能,发挥其主要作用,严格执行《会计法》;单位 内部各部门要积极配合财会部门规范会计行为,对建立的内部管理制度要自觉遵守和执行。只有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5)做好经验总结和宣传工作
业务主管部门要及时了解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和整改情况,对好的做法和经验要认真总结,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广。在推广先进单位、先进系统实施《会计法》和《会计基础规范》好的做法及经验的同时,选择会计基础工作虽然达不到标准但又相对做得较好的系统或单位,重点组织实施《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促使其会计基础工作范化,成为典型,以达到引导其他单位或系统推进会计基础规范化合格的目的,促进和加快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进程。
3.采用先进方法,提高会计信息精确度
会计基础工作是指为发挥会计职能作用提供前提条件的工作,换言之,取得会计核算资料的工作就是会计基础工作。所以,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道关口。会计基础工作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账户的设置、科目的运用、账簿的记载、单证的流转、费用的分摊、指标的考核以及各种资料的积累等等。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将其价值运动的数据处理成会计信息,中间要经过记录、整理、分类、汇总等过程,每一过程都必须有一套规范的作业程序,才能形成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同时,还要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方法,提高会计信息的精确度。
(二)从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及其在加强会计工作的监督方面来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1.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建全内部牵制制度各基层单位应按照规定配备会计工作人员,合理设置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明确各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和具体分工,制定会计工作岗位轮换办法。加强各工作岗位的相互监督和相互牵制。
2.继续坚持会计岗位资格制度,严禁无证上岗积极推行会计岗位资格制度,严把入门关,严禁无证上岗,进一步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坚持会计证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标准,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程序,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制度会不断更新和进一步完善,为了贯彻新的制度精神,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再教育工作。在保证继续学习的基础上,坚持会计证年检制度,督促会计人员及时学习新的制度和新的准则精神。
4.进一步加强检查和指导工作各级主管部门应该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定期的全面检查和不定期的随机抽查相结合,对查出的问题及时通报,情节严重者追究当事人和单位领导的法律责任。5.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提高会计人员自律意识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相对公开的会计人员业务网站。在办理会计资格证的同时,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将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考核情况、学习和接受培训情况、获得奖励以及违纪行为和处罚结果记录在案,并上网公开。促使会计人员提高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诱惑。
总之, 如果没有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信息就会失去其可靠性。必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保证其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转。企业只要牢固地树立会计信息是重要资源的观点,合理开发利用会计信息资源,采用有效措施,使其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与信息质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建成内外交融,上下贯通,左右纵横的信息网络,使会计的信息系统发挥最大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最大能量。
参 考 文 献
1.陈艳芳.浅谈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咨询.2005(12):17.2.刘静.试论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之友.2006(6):10-11.3.王运萍,程秀芳.会计基础工作与会计工作质量.2005(5):79-80.4.李文梅.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及实现途径.会计之友.2006(2):10-11.5.王合军.浅谈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标准.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1-72.6.杨靖,宋艳敏.会计规范建设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4):75.7.毛明.浅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广东审计.2001(4):41-43.
第四篇:会计毕业论文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会计毕业论文对增值税政策转型的思考
2、会计毕业论文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以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为例
3、会计毕业论文xx物流公司内部控制研究
4、会计毕业论文如何避免审计过程中的舞弊行为
5、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研究
6、会计毕业论文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7、会计毕业论文关于“零存货”模式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前景分析
8、会计毕业论文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研究
9、会计毕业论文中小民营企业适度负债经营研究
10、会计毕业论文基于供应链下企业会计信息一体化的研究
11、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研究
12、会计毕业论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探讨
13、会计毕业论文责任会计在某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4、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零现金股利”现象探析
15、会计毕业论文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困难与对策
16、会计毕业论文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17、会计毕业论文浅谈上海嘉房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的现金管理制度
18、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有关问题的探讨
19、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存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会计毕业论文关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的探讨
21、会计毕业论文我国公允价值审计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22、会计毕业论文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的影响
23、会计毕业论文人力资源会计有关问题的初步分析
24、会计毕业论文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探析
25、会计毕业论文民营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26、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不良信贷的影响因素分析
27、会计毕业论文应对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困难及对策——推行中国特色的模式
28、会计毕业论文对中小型制造企业如何应用作业成本管理的研究
29、会计毕业论文论管理舞弊的审计策略 30、会计毕业论文资产减值会计的对策与应用
31、会计毕业论文大股东的利益输送问题研究
32、会计毕业论文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告分析
33、会计毕业论文关于xx机械公司成本控制问题的思考
34、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企业无形资产核算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5、会计毕业论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BSC业绩评价分析
36、会计毕业论文医药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37、会计毕业论文某幼儿园会计控制体系研究
38、会计毕业论文关于反向购买的会计处理及案例分析
39、会计毕业论文增值型内部审计探讨 40、会计毕业论文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41、会计毕业论文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的探析
42、会计毕业论文浅析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方法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析 85、会计毕业论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关系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对策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负债结构优化问题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基于时间价值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比较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对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的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碳汇交易的会计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杜邦分析法与平衡计分卡结合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财务部门岗位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问题的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会计工作法治化的研究——以xx公司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后金融危机下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实物资产会计政策选择相关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关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尾货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会计毕业论文浅谈我国制造业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会计毕业论文关于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低成本战略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应用的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现状及发展对策的思考 会计毕业论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化工企业生产循环内部控制设计——以某公司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探析
会计毕业论文天津万华公司会计信息化实施案例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成本费用控制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工具生产企业工薪与人事内部控制设计——以某公司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基于某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的公允价值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关于合并商誉的会计思考
会计毕业论文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合并会计报表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内部审计在防范舞弊风险中的角色与应用研究——基于xx案例的分会计毕业论文企业融资方式的比较及趋势分析——探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之路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会计毕业论文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综合财务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若干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纳税筹划影响因素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关联交易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的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论xx电子有限公司审计重要性水平会计毕业论文所得税会计下资产的纳税调整事项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高新企业无形资产会计的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沃尔玛的供应链物流管理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浅谈天龙公司的出口退税管理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家族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战略并购中的财务协同效应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以xx集团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自创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会计毕业论文碳税设计与思考
会计毕业论文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对企业所得税影响的案例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试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及治理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某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关于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关于我国网络会计发展“瓶颈”的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
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所得税税务筹划方案设计 会计毕业论文环境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合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 会计毕业论文论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浅论网络会计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目标成本管理在现代制造业企业的运用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对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思考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基于ABC的成本管理模式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金融业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关于新借款费用准则执行的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基于消费者心理的某超市促销策略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论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毕业论文新准则下会计监督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会计毕业论文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下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政府会计改革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负债经营与风险控制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金融危机下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浅析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会计毕业论文浅析我国股指期货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论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
会计毕业论文浅谈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开征物业税的思考
会计毕业论文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有关问题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在建工程”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和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论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存在的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浅议公允价值的审计问题
会计毕业论文关于人力资源成本预算与控制问题的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股权激励的财税差异分析及纳税筹划 会计毕业论文民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TC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会计毕业论文“工资薪金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会计毕业论文会计谨慎性原则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增值税扩大征收范围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税负影响的案例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以某公司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会计信息披露失真及监管机制完善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浅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成因及控制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资产减值准备盈余管理的方法与识别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增值税改革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研究对象 会计毕业论文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及风险防范 会计毕业论文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审计模式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人力资源会计的产权分配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并购中财务整合存在的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基于我国现状提出的政府环境审计对策建议 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存货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所得税的应税差异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会计舞弊防范的思考—以xx生物制药公司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内部控制审计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国有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治理效应探析 会计毕业论文关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低成本战略浅析——以格兰仕集团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局域网条件下企业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分析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高校筹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汽车销售业(S店)成本控制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谈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会计毕业论文沃尔玛物流成本管理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会计伦理问题探究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并购的税收筹划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新准则下计提减值准备的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对中国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应用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市场价格与会计计量属性关系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的风险控制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基于EVA的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浅议租赁的会计处理 会计毕业论文会计职业道德的理性思考
会计毕业论文新税法下铝业公司纳税筹划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xx家具公司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状况分析及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论新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与协调 会计毕业论文或有事项会计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资产减值会计确认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会计毕业论文会计舞弊的甄别与防范
会计毕业论文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第五篇:会计备选方案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
会计备选方案是指会计准则中对同一经济事项所提供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处理方法或程序。近几年来,由于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事实,学术界、实业界、政府部门纷纷怀疑会计备选方案的存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负面影响,一致呼吁建立高质量的会计规范体系。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就将“只允许有最少(最好没有)的备选会计程序(包括明确许可和默许的)”作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属性之一。FASB近年发表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未来的一种设想》报告中提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特征之一就是“应尽量减少甚至避免会计程序的备选方案,因为备选方案的明确许可或默许,可能都会影响可比性和一贯性,也会影响可理解性。”我国也在废除行业会计制度、制定会计选择范围较大的企业会计准则之后不久,又颁布了缩小会计选择范围的《企业会计制度》。
尽管会计规范变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目的只有一个: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我国会计规范制定指导思想的反复性来看,关于会计备选方案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问题,显然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是“条条道路通罗马”。这种观点认为,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会计规范应提供不同会计方法。企业只有选择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会计方法,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才能更真实可靠。而另一种观点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认为单一的会计方法产生的会计信息更具可比性和一贯性,只有具有可比性的会计信息才具有真实性。可见,关于会计备选方案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会计规范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会计准则是最常见的会计规范之一。FASB认为,尽管定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确很困难,但还是有一系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属性可以识别。“尽量减少甚至避免会计程序的备选方案”就是高质量会计准则属性之一。它要求“相同的交易和事项,按相似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不同的交易和事项则按不同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显然,这一规范是基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一贯性考虑的。
1.会计规范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从理论上来看,会计准则质量与准则规范下生成的会计信息质量应是密切相关的。劣质的会计准则下自然不能生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然而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下是否就能生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呢?也不尽然。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尽善尽美的事物,绝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肯定是不存在的,真正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需要人们不断创造和修正,并一直向前发展。
即便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确实存在,也未必就能生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因为“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或列报技术的产生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就大多数财务信息而言,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
即便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由于准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分离,他们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也会存在偏差,更何况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生成还需要相应的支持系统。这些支持系统包括:高质量的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解释和应用
会计规范的监管机制;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竞争力和接受过专业教育的管理人员;对高质量财务报告的需求;商界普遍存在的有关诚信的人文精神等。会计准则和会计环境本身的局限性,使得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几乎不可能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依然存在。
2.基于可比性考虑的会计信息质量分析。尽管会计信息不可能绝对真实,但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只能从真实性的角度来进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如实反映了会计实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本质特征是真实性,而不是可比性和一贯性。可比性与一贯性应是基于真实性基础之上的。只有真实的会计信息,才具有可靠性;只有可靠的会计信息,才具有可比性。只有当会计信息具备真实性、可比性、一贯性等所有质量属性时,才具备有用性。而并不是说,可比的会计信息自然就会具有可靠性、真实性与有用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性质分析
一些学者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违法性失真、规范性失真和技术性失真,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1.违法性失真。违法性失真是指有关企业或个人故意违反会计准则或制度等会计规范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由于委托代理双方(企业股东和管理者)信息不对称,有信息优势的代理人(管理者)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利益的驱使,管理者不好好经营委托人(股东)的资产,甚至侵犯委托人的权益,他们会隐藏真实会计信息而使虚假数据进入会计系统,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规范性失真。规范性失真是由于会计准则本身的缺陷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主客观条件和认识工具的限制,加之经济业务发展日趋复杂,往往使会计规范滞后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如公司重组涉及无形资产评估等问题,融资业务和衍生金融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物价变动以及跨国合作经营产生新业务等。要现行的报表准确地反映这些业务的本质,的确是勉为其难。会计准则的缺陷和滞后性为会计信息生产者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既然会计准则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创造、弥补和修正的过程中,会计信息生产者有机可乘的现象就永远无法消除。
3.技术性失真。技术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只要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会计人员就永远处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也就处在不断提高但同时总有待提高的状态中。
会计规范执行者与制定者对规范的解释不一定趋同。然而,由于会计备选方案的存在,会计信息生产者可能会进行错位选择。我们将错位选择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称为错位选择失真。我们可以对这种错位选择失真的性质进行分析:①会计准则使用者基于对准则认识上的偏差进行了错位选择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属于技术性失真。②会计准则使用者明知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应选择准则提供的备选方案中的某一种,而且除该种方法外,会计准则中其他备选方案均不应选用,但企业因某种目的故意进行错位选择。这就是明知故犯,由此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则是违法性失真。由此可见,存在备选方案只是会计信息生产者进行错位选择的表面原因,
导致错位选择失真的根源是会计信息生产者的专业水平不高或有不良行为动机。
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以原则导向为代表的美国和以规则导向为代表的我国虽然都限制了会计备选方案的使用,但仍无法避免会计欺诈。可见,在会计信息生产者的专业素养和诚信问题得不到解决前讨论备选方案存在的不当性,实际是本末倒置。可以说,即使不存在备选方案,会计信息生产者规避准则的目的同样会达到。既然无论备选方案是否存在,都不能消除或减少技术性和违法性失真问题,“最好没有会计备选程序”的会计规范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正因如此,尽管会计理论工作者和会计准则制定者对会计备选方案颇有微词,但没有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准则不使用会计备选方案。美国FASB《关于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异同的报告》第一版中发现对27个例子默许存在会计备选方案,其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允许19个事例有备选方案,美国允许另4个事例有备选方案;两者对剩下的4个事例都允许采用相似的会计备选方案。て
会计备选方案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飞雪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