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肥城市艾滋病危险人群管理服务工作自评报告
肥城市2014年艾滋病危险人群
管理服务工作自评报告
按照鲁卫疾控函„2014‟71号“《关于对2014年全省精神卫生和艾滋病防控重点工作进行考评和调研的通知》”,我们按照考核内容进行了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政策保障与体系建设
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肥城市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文件,调整了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成员名单,并召开了防治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艾滋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政府主导,各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治机制。为进一步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市财政局每年下达财政预算收支计划,拨付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3万元,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这为我市艾滋病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我市共有市疾控中心、人民医院、中医院和矿业集团中心医院四家初筛实验室,均通过了省级资质认定复核,并取得了省疾控中心发放的资格证书。规定肥城市人民医院为我市艾滋病防治定点医院。我市还加强了疾控机构建设,市疾控中心设置了艾滋病防控科室,配备专业工作人员2人。
(二)宣传教育
2014年,我中心加大艾滋病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卫生日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为做好“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肥城市卫生局下发了宣传通知。2014年12月29日至12月3日期间,采取新闻报道、科普知识、人物访谈、上街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强艾滋病防治宣传。以“五进活动”为主体,重点在农村、社区和建筑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12月1日市卫生局组织肥城市疾控中心、肥城市人民医院、中医院、肥城市妇幼保健院、新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新城路盛世家和门前广场举办了大型的宣传活动,围绕宣传日主题设置咨询台、悬挂宣传横幅、张贴标语、设置展板、发放宣传材料,开展艾滋病防控知识宣传和咨询活动。全年共发放宣传画5000余张,艾滋病防治知识读本3000余本,妇女保健手册4200余册,艾滋病宣传折页2万余份,极大的提高了我市城乡居民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
(三)艾滋病检测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开展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服务,暗娼、男男性接触者和吸毒人群检测频次达到国家要求。截止12月份疾控中心共接受咨询检测903人,未发现HIV阳性者。
(四)高危人群干预
积极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对新进羁押人员全部进行艾滋病筛查,并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病毒检测,截止到12月份共检测羁押人员900人,无HIV检测阳性者。暗娼、男男性接触者和吸毒人群干预覆盖面和频次均达到国家要求,截至目前,共干预暗娼1190人,其中采血检测606人;男男性行为者345人,采血检测194人;注射吸毒者69人,采血检测69人。截止到12月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检测中均未发现HIV检测阳性者。
(五)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管理
符合治疗标准的感染者和病人及时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定期随访。2014年我市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1例,我们对这15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进行了规范的调查和随访,其中8例已经在我中心进行免费抗病毒治疗,1例死亡,2例失访,另外4例随访中。
通过对照考核细则,我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有许多不足。下一步要加大对重点人群、高危人群、高危场所的宣传教育;要加大与教育部门,计生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中小学、育龄人群、流动人群的宣传教育。继续加强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力度。
肥城市疾控中心 艾防科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第二篇:管理系2010就业工作自评报告
经济管理系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自评报告
经济管理系2010届共有会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四个专业284名毕业生。针对毕业生就业现状,我系明确指导思想,落实工作责任,树立服务意识,调动各方力量,保证了我系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1、组织领导
我系自2010年10月份调整了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系书记任组长,系学工干事为副组长,各教研室主任、各毕业班班主任为小组成员,形成系书记分管、群策群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除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和定期召开的系务会上要求各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就业思想工作。我系还根据学院就业办对学生就业要求召开了多次就业工作的会议。
2、经费使用
我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能确保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就业基地考察、联系用人单位等,送学生到就业企业。
3、人员、设备
我系学工干事兼就业工作干事,负责我系的就业工作。把系办公室设为就业指导办公室,配有专用电脑并连接校园网,可供学生查询信息,另外还配有长途电话给就业工作人员使用
二、主要成绩
1、制度建设
我系制定了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并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适度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加强了就业指导课和外请老师来系进行就业方面的讲座,引导学生合理定位,找适合自已工作的企业,而不是要找最好的企业。
2、思想教育
我系外请的老师开展的就业讲座,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上岗再发展”的就业观。
各毕业班班主任、辅导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不同专业的就业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并及时解答就业相关问题。引导毕业生做好两手准备,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系就业指导办公室安排专人值班、接待咨询并为毕业生提供各种具体指导。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进行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我系2010届毕业生282人全部文明离校,未发生违纪事件。
3、就业指导
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把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各毕业班班主任每周上报一次班级就业进展情况。把毕业生分为已就业、未就业但已有意向、没有就业意向、继续学习四类,分别给予不同的指导。对于没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实行长期跟踪,不断在班级QQ内发新的就业企业信息。帮助他们落实就业单位。
4、规范化管理
毕业生推荐表填写准确、规范,就业协议书管理规范、严谨,能正确指导毕业生签定就业协议,归档材料上报及时、完整、规范,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就业主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6、信息管理 能及时报送毕业生综合测评总成绩和名次,准确报送毕业生生源信息。发动全系教职员工为毕业生联系实习和就业单位,关注网络、班级QQ、报纸等媒体提供的就业信息,通过就业信息栏、班主任发通知等形式及时提供给毕业生。跟踪未就业毕业生,要求他们提供手机号,保持联系,继续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其就业。
7、就业市场
认真组织毕业生参加学院组织的毕业生“双选会”。同时我系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也组织了10多场就业招聘会,并积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2010年联系了山东荣庆物流、泰康保险、温洲一鸣食品公司、上海顺丰速递等单位到我系单独招聘毕业生。
8、调查研究
对在校生进行择业调查,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开展了跟踪调查,撰写了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
9、保证就业率,我系毕业生就业去向良好,初次就业率为30%以上。对系推荐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他们对学校的就业工作满意。我们同时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作了充分肯定并表示满意。
四、做法经验
(1)、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成功求职、择业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我们对毕业生择业心态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待遇有较大的差距,造成学生就业困难。有些学生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产生恐惧心理和自卑感;有些学生依赖心理较强,求职择业全由父母包办。针对毕业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我院面向全体毕业生开设了就业形势分析课,邀请了大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干部为毕业生介绍用人单位的人事管理体制、应聘条件、福利、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降低就业期望值。对存在不同就业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特别是关心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包括女性以及来自边远山区的、家庭困难、综合成绩排名30名以后的学生。我们重点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让他们有优先享受信息的权力,让他们能够第一时间知道信息,第一时间赶到面试现场,同时对他们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对有违约倾向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政策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毕业生对自己的素质与能力有认识,从而在求职择业中更好地实现就业调整。通过近几年的就业工作的实践,我们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我校改革与发展中的大事,全面分析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所面临的新形势,明确就业工作的新思路,形成就业工作的新模式,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努力形成“按需培养”的办学机制,才能更好的推进我院的就业指导工作。
(2)、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1、帮助毕业生组织求职材料,组织面试模拟训练。就自荐信、个人总结、个人简介等方面开专题就业指导课,对求职材料制作、应聘面试的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辅导,并利用班会时间指导毕业生进行模拟训练。
2、多方位组织就业信息。教会毕业生掌握正确的就业信息收集、整理。要求全系教职工主动关心,支持毕业生就业工作,自觉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鼓励毕业生利用亲戚朋友同学同乡收集就业信息。认真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种“双选会”,热心为毕业生排忧解难。树立为毕业生服务的观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工作,到部队建功立业,开展自主创业。
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改进措施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存在如下不足:、对学生择业观的引导工作仍要深入和对毕业生进行全程就业教育,有效地降低违约率、学生签约率仍旧较低。
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特提出改进意见如下:
1、进一步规范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以较好的质量与合理的设计让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加强对毕业生推荐过程的管理,杜绝弄虚作假。
2、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开发就业指导网站,建立毕业班班级主页和QQ群,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实现与 INTERNET 网的连接,让用人单位通过网络了解毕业生,让毕业生及时查询就业信息,及时公布就业动态及信息,尽可能做到共享就业信息资源。
3、为加强就业工作的力度,使就业工作实现专人负责和管理。
4、努力帮助毕业生找准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根据专业特点,学生进校开始,进行就业指导和讲座、经常谈话等形式,指导毕业生在择业中准确定位。如果指导毕业生选择合理事,就能够把握市场的变化,抓住就业机遇。
经济管理系
2010年12月
第三篇:管理系自评报告
管理系团总支2011-2012考核自评报告
管理系团总支在院团委和系党总支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过去一年中积极完成院团委部署的各项工作,同时创造性地开展一些有管理系特色的工作,进一步提高系团总支的凝聚力、战斗力。本着自查、自评,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我们根据院团委下发的《关于做好2011-2012团内考核的通知》的要求,以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对待,自查自评。
开展团员教育评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是加强团员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团员的素质,增强团组织的战斗力的积极措施,其目的是发挥广大团员在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努力争做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
我系团总支严格按照通知要求,认真贯彻实施,采取各支部评议,团总支成员、预备党员到各支部监督的方法,按时完成评议中各项事宜,现总结如下:
一、第一阶段(班级团支部评议)时间为:4月1—14日
根据团委的布置,我系在认真按照学院有关通知要求,坚持公平公开原则,采取自上而下的原则,严格把关。为了做好本次团员评议工作,2012年4月4日中午在2-104教室,专门召开团总支委员及各班团支部书记、班长会议,布置团员评优及团内考核的工作,会议由总辅导员王晓平主持。
1、学习教育阶段(4月1-7日):主要是以增强团员意识为重点,强化团员的先进意识,各支部书记组织广大团员重点学习团史、学习党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区党委第十次党代会等党团文件精神,同时,在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展开各种富于思想性、教育性活动,并要求每个团员写学习心得交级团支书。
2、个人小结阶段(4月7-9日):要求每个团员对自己一年来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情况进行书面总结,找出不足,明确方向,并把总结统一由团支书收集统一交到团学会组织部留存档。
3、民主评议阶段(4月8-14日):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组织评议,辅导员或班主任到会,由团员公开汇报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情况,小组其他成员根据被评议团员的总结内容及其一贯表现进行民主评议,评议出优秀团员、合格团员、经帮助合格团员、不合格团员名单,统计好交系团总支。
二、第二阶段(系团总支评议)
系团总支在团支部互评的基础上,召开总支部委员会议,为加强对各级支部的管理力度,增强团员组织观念和团员意识,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加强团籍注册、团费缴纳管理,完善团员推优制度,积极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目前,管理系在校团员总数为1548人,注册率100%,团费均足额缴纳。优秀率达54%,合格率达100%。
根据2011~2012学组织及个人考核条件,我系10国际商务2、10物流管理2班等共23个班级评为一级支部;林永坤、班云飞等29位同学被评为“优秀团干”;黎欣、覃子妍等33位同学被评为“优秀团员”。
管理系团总支组织各项制度完善、团结协作,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进行。团总支由系团党支和辅导员指导、学生党支部带领开展工作。团总支负责人王晓平老师由学院考核指定,设团总支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均由辅导员担任,副书记由学生担任,全系共37个支部,各支部设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各1名。
系团总支各成员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努力,工作能力强,人际关系处理良好,善于团结广大师生,得到了学生的好评与拥护。他们思想政治素质高,作风扎实,具有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能结合新时期青年学生的发展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合考核情况,自评分数:95,自评等级一级团总支。
共青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团总支
2012年4月20日
第四篇: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自评报告
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自评报告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经过几年的建设,尤其是在示范校建设周期内取得跨越式发展。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按照“专业对接产业、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的专业建设原则,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构建“基于能力本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践“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建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建立“基于互惠双赢的驱动机制、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基于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稳步推进校企合作,积极推进“1+1+N”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同行业中真正起到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一、专业建设情况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1、专业定位:本专业面向青岛地区的星级酒店和旅游度假产业,与青岛海都大酒店、青岛多元锦江大饭店、青岛名人酒店等星级酒店合作培养前厅、客房、餐厅、酒吧等岗位的一线服务员、领班,成为立足青岛开发区、辐射山东半岛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2、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面向酒店及相关行业,培养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及继续学习能力、从事接待服务和基层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
(二)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1.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打造“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在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青岛市酒店业淡旺季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基础上,深化与青岛海都大酒店、青岛多元锦江大饭店、青岛名人酒店等星级酒店的合作。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酒店岗位进行调研和分析,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共同研究确定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酒店岗位工作能力为本位,以课程标准和行业技能标准为准绳,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合本地区酒店业特色的“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育人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打造专业基础素质平台,时间为2个学期;第二阶段,打造专业核心能力及工学交替平台,时间为2个学期;第三阶段,打造毕业顶岗实习的平台,时间为2个学期。
2、面向职业、强化能力,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通过对青岛多元锦江大饭店、青岛海都大酒店、青岛海尔洲际等20多家酒店进行调研,深入了解青岛酒店业的现状、人才结构及需求,在对酒店岗位群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的要求来确定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根据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将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分解,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基础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拓展模块。
(1)基础素质模块,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素质
(2)专业岗位能力模块,保证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规格,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能力基础.(3)专业拓展能力模块,学校在“旺入”阶段加大了该模块的学习任务,由酒店一线管理者或员工进行讲授,保证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立了3个专业方向,3门专业核心课程,13门专业岗位能力课程形成专业岗位能力课程模块;根据可持续发展能力需求,确立11门拓展课程,形成专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根据服务于专业和拓展素质需要,进行基础课程改革,确立7门公共基础课程形成基础素质能力课程模块。
3、专业课程教学
(1)建设了三门核心课程、完成了八门课程标准及技能考核标准。在岗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行业专家及职教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合,对照职业标准和技能大赛的标准,完成了《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三门核心课程建设。完成了《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中餐摆台实训》、《西餐摆台实训》、《酒店英语》、《饭店礼仪》、《插花艺术》8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技能考核标准。
(2)校企协作、专家指导,校本教材开发具特色
通过企业调研,与青岛名人酒店、青岛锦江大饭店、青岛海都大酒店深度合作企业协作,在职教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中餐摆台实训》、《西餐摆台实训》、《酒店英语》、《饭店礼仪》、《插花艺术》5本校本教材。出版了3本教材。
(3)协同创新,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益丰富
本着 “开放性、共享性”的原则,按照“全员发动,任务到人”的思路,开发、整合校内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国内外相关行业资源,初步建成了一个有行业企业参与、具有一定原创性、信息丰富、使用方便快捷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它包括:专业资源库、行业资源库在内的2个大资源库;专业资源库包括专业标准库、多媒体课件库在内的4个小资源库、2门区级网络精品课程;与重庆旅游学校共享的全套7门精品课程资源。
(4)积极参业精品课程、省课题研究及青岛市级教改实验项目。1人次省级课题立项,1人次青岛市级教改项目获得二等奖。
二、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现有教师进修、下企业实践,聘请一定数量的酒店一线管理人员和行业专家等多种形式,强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建成一支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
(一)师资队伍
本专业有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2 名,双师型教师7人,双师比率达到100%,外聘兼职教师2名、行业专家3名。所有教师均达到本科学历及以上学历。最新引进1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5名教师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1、专业带头人:本专业2名专业带头人。能够高水平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熟练运用情境模拟等教学法。主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改,主持核心课程建设并承担教学任务,指导本专业青年教师,承担专业教研、省级科研课题1项,主持编写特色教材2门;主持教改项目1个,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加入了行业协会,专业带头人具有一定的行业知名度。
2、骨干教师:本专业有专业骨干教师2人。能够高水平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熟练运用情境模拟等教学法。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改。主持核心课程建设,开发特色校本教材2门。
3、双师型教师队伍:本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100%。5名教师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6名双师型教师具有本科学历,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积极参加省市技能大赛指导的学生2014年获得市技能大赛2个一等奖1个三等奖;主持或参与校本教材开发6门,其中3门公开出版,1名青年教师参与全国说课比赛获得三等奖,1人开设青岛市公开课。
4、兼职教师队伍:根据专业发展和教学的需要,聘请2名酒店一线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技能考核标准的制定,参与教材编审和教研活动,承担校内外实践技能课程指导或教学,在校企合作和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就业中发挥作用。
5、行业专家:根据专业发展需要,从行业企业、高职院校聘请3名知名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业专家指导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指导校企合作,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能力标准的制定,定期到校讲座和开展师资培训、技能竞赛指导,引领专业发展方向。
(二)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本专业能够高水平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践情境模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1人获得教改实验项目二等奖,1人省级课题立项,1人获得青岛市教学能手,公开出版教材3本,发表论文5篇。学校与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海南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合作,授权成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CETTIC项目授权27类旅游职业培训考试试点机构。学校可以为在校学生及社会人员进行旅游酒店岗位实操、旅游礼仪培训师、旅游服务职业外语三个类别的培训,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服务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师资培训成果显著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校本及各级各类培训。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锻炼时间不少于2个月。先后参加各级各类培训30多人次。其中加青岛市培训8人次,3人次参加国家级培训,1人次参加国家级下企业锻炼。1人赴台湾培训,2人次2014下半年确定参加出国培训。聘请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专家及酒店经理人对教师进行培训10人次。
二、实习实训
(一)实践教学
学校酒店专业基本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学设备总值200余万元。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建、共享、共赢,建成集教学、服务、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开放式的2个校内实训基地,建有18个实训教室,建有3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个共建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80%专业课实施实现情景模拟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能够充分满足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要求。制定了《校内实训管理制度》、《校外实习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区职业中专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
(二)校内学习、实训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完成了《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施性教学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根据育人的三个阶段安排实践教学,第一阶段及育人第二阶段的“淡出”阶段在校内进行。即:校内教学场景,实现情景模拟教学。在校内进行育人的第一阶段,学校教学以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为主。利用校内实训室安排部分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为第二阶段进入酒店学习打下一定的理论和技能基础。制定了《校内实训管理制度》等。
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建、共享、共赢,建成集教学、服务、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开放式的酒店实训中心2个,实现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设备专业化、管理企业化,具有浓厚企业文化,有较大影响力和显著示范作用。
(二)校外实习实训 育人的第二阶段的“旺入”及第三阶段顶岗实习在校外基地进行。
1、基地工作场景,实现酒店教学介入(校外实习、实训)以“青岛开发区西海岸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我校深化与星级酒店的合作,积极践行“1+1+N”校企合作模式。第一个“1”为一个专业即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第二个“1”为共建共享一个生产性实训基地;“N”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应着多个就业岗位群。在此模式下我校与青岛名人酒店深度合作,不断改革创新。
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育人的第二阶段,在酒店经营旺季(每年5-6月,9-10月共四个月)把教学场所放到酒店,在酒店建立学习教室、教师工作室。每天上午固定抽出时间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下午固定抽出时间由酒店兼职教师授课,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其余时间进入工作岗位进行实训。学校改变了通过一张试卷,一次技能测试,一名教师评价的单一评价模式,实施由学生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客人评价共同组成的人才质量“四维”评价体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制定《校外实习教学基本要求》、《“校企耦合,工学相融”创新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2、就业顶岗实习,实现学生能力提升(顶岗实习)建立3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够提供100个以上的实习岗位,有配套的教学场地,能够充分满足“情景模拟”教学的需要。
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育人的第三阶段,学生到合作酒店顶岗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实现成功就业和创业。制定《开发区职业中专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等。
三、教育教学管理
(一)教育管理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 “三全四成” 德育管理体系。三全即“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四成即“成善良之人、成技智之才、成创新之事、成济世之功”。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运行管理从人才培养方案出发,依照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于能力本位的全新课程体系,运行管理体系包括四个方面:新生入学教育教学运行管理;日常课堂教学运行管理;实践环节教学运行管理;毕业环节教学运行管理。
1、新生入学教育教学运行管理包括:新生入学教育教学运行管理内容包括:新生军训、专业讲座、实地考察等。
2、日常课堂教学运行管理包括:建立听评课制度、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建立过程监督考核制度、实现情景模拟教学。
3、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包括:“旺入淡出,工学交替” 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顶岗实习教学管理。
4、毕业环节运行管理。学校完成学生文化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证书的考核。学生考核合格,毕业学分不少于170学分即达到毕业要求。为学生办理相应的毕业手续。
(二)教学质量评价
保证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必须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树立全面质量观,严格把好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努力做好三个控制:
1.预先控制。在教学工作运行之前,对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逐一进行研究,采取措施,以获得预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2.运行控制。在学生入学后,进行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加强教学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教学规章制度,稳定教学秩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反馈控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做好学生的成绩分析、做好学生的成绩分析。
实施由学生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共同组成的 “四维”评价体系。
1、学生评价:采用“232”模式,即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两方面相结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形成个人总结、小组评价两个评价结果。在“旺入”阶段,每个课程模块及岗位实践结束后,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最后形成终期性的评价,把评价结果计入档案作为学生最终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该成绩占到总成绩的四分之一。
2、学校评价:一是以职业能力为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评定成绩的时间,不以学期、学年为限制。而是重新组织课程资源,构成技能的考核模块,根据模块的具体教学情况,安排考试的时间。二是实行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采取笔试、实际操作等方式,完成学生评价。
3、企业评价:一是学生日常考核管理评价;二是学习、实践评价。根据酒店员工工作手册及学校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实践管理制度》,对学生日常出勤、行为规范及理论、实践学习进行考核。每个模块学习、实践结束后,校企共同考核学生理论及技能。评价结果计入档案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部分。
4、社会评价:一是行业专家参与人才质量评价方案和标准的制定,引入职业资格鉴定考核标准;二是采用问卷调查、网络投票等形式,从周边社区、社会组织采集对学生的评价信息。三是客人评价。学生在酒店内学习、实训期间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学生佩戴实习牌,区别于酒店员工。学生服务结束后,对客人进行口头询问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把评价结果计入学生成长档案。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收到客人的表扬信也计入成长档案,根据学分管理规定为学生登记学分。
四、质量效益
(一)人才培养规模日益扩大
本专业近三年每年招收2个教学班,现在共有6个教学班在校生200多人,先后与青岛多元锦江大饭店、青岛海都大酒店、青岛名人酒店等企业合作组建酒店冠名的“订单班”,实现了学校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无缝结合。
(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学校专业教师为企业员工培训次数约达1000人日。酒店专业的学生多次为开发区大型公益活动、文体活动进行礼仪服务初步估计,学生为大学生沙排赛、金凤凰电影节颁奖仪式、全区全民运动会、老年运动会、企业签约仪式、校企合作签约仪式等服务约300人次,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学校与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海南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合作,授权成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CETTIC项目授权27类旅游职业培训考试试点机构。学校可以为在校学生及社会人员进行旅游酒店岗位实操、旅游礼仪培训师、旅游服务职业外语三个类别的培训,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服务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学业水平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青岛酒店业的迅速发展,酒店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而我校是西海岸经济新区唯一一所开设酒店专业的中职学校,虽然办学时间短,但所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已为青岛海都大酒店、青岛名人酒店等输送了近100名毕业生,就业率95%。就业满意率95%以上,毕业合格率100%。
学生95%以上学生取得酒店服务师中级职业资格证书,2014年青岛市技能大赛取得2个二等奖1个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四)示范作用
1、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校企共赢
成功构建“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不断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发展,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能更好的对接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的教学过程更好的对接企业的生产过程,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
2、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利于更快、更好地形成职业能力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借鉴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和充分开展酒店业调研的基础上,成功构建了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的固有模式,整个课程体系由三大能力模块组成,每一个课程模块均对应了酒店相应的工作岗位,而相应的岗位对接了相应的能力。因此,所学的课程更加切合酒店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不与实际岗位相脱节,从而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五、改革创新及突出成果
(一)改革创新项目
1.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思路,引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CETTIC项目授权27类旅游职业培训考试试点机构。可以为学生提供三个项目的培训、考证。
2.学校以青岛西海岸职教集团为平台,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思路。在2112年5月30日学校牵头,联合西海岸部分职业院校、星级酒店和旅游服务等企业共同组建的区域性、跨行业、多元化的教育联盟,在教学、培训、科研为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3、根据青岛市酒店季节性强的特点,成功构建了“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酒店深入合作取得突破进展。
4、“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以往的学习周期,在第二年酒店经营旺季抽出四个月的时间进入到酒店边理论边实践,改革评价体系,实行学分制。
(二)突出成果
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中职示范校中的五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成功通过了省级验收,下一步将通过国家验收。验收成功后,该专业将是青岛市第一个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在服务区域经济,专业辐射、引领等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
第五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自查自评报告
五和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双百”推进工程自查自评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双百”推进工程,切实破解流动人口工作难题,全面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我乡召开专门会议,认真传达贯彻全省流动人口计划服务管理“双百”推进工程会议精神,强化各种保障措施,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双百”推进工程领导小组,制定并印发了《五和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双百”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工作。不断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逐步形成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内部统筹协调,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双百”推进工程纳入2012年重点工作内容进行考核、监督,并根据考评结果给予表彰奖励,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依托村组,建立和完善以乡村计生专干和自管小组长为主体的流动人口管理网络;依托乡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和村级计生服务室,建立和完善以技术服务人员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技术服务网络;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全面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和查环查孕及健康检查等免费技术服务项目。
三是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以科学技术帮助实现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充分利用“两节”期间流动人口大量返乡的有利时机,安排专人值班,确保工作不放松,服务不断档,及时采集更新流动人口信息和数据、实行动态监测、准确掌握人口流动变动趋势。
四是落实双向管理责任,积极推动区域协作。建立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和户籍地协调配合机制,充分利用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协查和反馈流动人口相关信息。
五是加强村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建设。增强流动人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能力。
6、通过“五结合”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双百”工程开展
一是与“三民”服务直通车工程相结合,将爱民、便民、安民的民本思想贯穿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双百”推进工程当中。
二是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将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按照“网格化”管理工作要求,分片划区,责任承包在每一位包片干部工作当中,保证“双百”推进工程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与“生殖健康服务进家庭”行动相结合,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提供百分之百的服务。
四是与“家园融入”活动相结合,为流动人口提供医疗、就业、住房、子女入学等市民化亲情服务,增强流动人口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
五是与“居家养老”亲情服务相结合,为辖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安全保障、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