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算、决算与审计的关系探析
结算、决算与审计的关系探析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9月26日《上海市审计条例》正式通过,其中第13条(建设项目审计)第3款规定:“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应当经审计机关审计的,建设单位或者代建单位应当在招标文件以及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中明确以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审计机关的审计涉及工程价款的,以招标投标文件和合同关于工程价款及调整的约定作为审计的基础。”第34条(审计结果运用)第3款规定:“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审计结果,应当作为有关部门办理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依据。”在此之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基本建设项目中审计结论的效力问题的争议就一直存在。该条例颁布之后,“审计结论能否作为工程竣工结算或者竣工财务决算的依据”的问题再次引发热议。除上海之外,北京、海南、江西、安徽、河北、重庆等地也出台了类似规定,或要求在合同中约定以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结算依据,或直接规定审计结论应当作为建设项目财务决(结)算、国有资产移交的依据。
《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并没有关于“结算”、“决算”和“审计”关系的规定。《基本财务管理规定》第38条明确规定工程结算是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依据之一,这一特点体现了结算与决算的最重要的联系。《审计法实施条例》第20条第2款规定了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的内容,包括建设项目的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单项工程结算、项目竣工决算。由此可见,除了单项工程结算之外,结算与审计并无直接联系,而是以项目决算作为连接的桥梁。结算、决算与审计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结算是决算的基础和依据,而决算是审计的重要内容。
结算与审计分属于两种法律关系。建设项目审计是一种行政法律行为,受法律法规调整,其目的主要在于揭露基本建设项目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一种行政监督行为,审计结论只对被审计单位有直接约束力,而不及于承包方。工程结算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作为平等民事主体的建设方和承包方之间对工程造价进行审查、核对用以确定最终结算的一种办法,结算结果对建设方和承包方均具有法律约束力,是支付工程结算款的依据,整个结算过程完全体现了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
工程结算与审计结论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二者在工程价款计算的差异上。将审计结论作为工程结算的依据,从表面上看明确了工程价款确定的依据,确立了审计结论在工程价款确定上的优先效力,似乎有助于减少纠纷的产生,实则打破了结算、决算与审计原有的逻辑关系,对相关制度之间的平衡产生冲击。究竟审计结论能否作为工程结算或者决算的依据,本文将在以下部分对此作出深入剖析。
二、审计结论效力的立法与司法实践
由于《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审计结论的效力未作出明确规定,在实践中,当审计结论与民事合同发生效力冲突时,存在着法律适用上的困境,地方立法与司法实践对此的认定也有很大出入。
在司法领域,典型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4月2日以(2001)民一他字第2号函答复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已确定的工程价款与审计部门审计的工程决算价款不一致时如何运用法律问题的电话答复意见》,其中指出:“审计是国家对建设单位的一种行政监督,不影响建设单位与承建单位的合同效力。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案件应以当事人的约定作为法院判决的依据。只有在合同明确约定以审计结论作为结算依据或者合同约定不明确、合同约定无效的情况下,才能将审计结论作为判决的依据。”此后的许多案件中,法院均以此为据,认为“工程造价审计只是审计机关对国家投资项目建设单位的行政监督,不能以此否定双方已经确认的工程价款。”这一回复强调了合法有效的合同对当事人的约束力,但也给审计结论的采信规则留下了空间,即双方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以审计结论作为结算依据。其本质上是尊重合同的效力,反对以审计监督干预民事行为。
随后,广东、江苏、四川三省高级人民法院和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有关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的意见中都作出了类似的规定。2011年《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25条也指出:“当事人以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报告、财政评审机构作出的评审结论,主张变更有效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价款数额的,不予支持。”
上述最高人民法院的回复以及各地方法院的相关意见使得审计结论在诉讼中不足以对抗合法有效的合同。对此,上海、北京、安徽、江西、重庆、河北等地方纷纷出台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要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合同中应当明确约定以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结算依据,或者直接规定以审计结果作为竣工财务决算、资产交付依据,以此增强审计结论的效力。
上述司法意见与立法规定的不同,使得实践中的一些情形相似的建设项目施工合同纠纷案件出现了不同的审判结论。
(一)以合同约定为准的相关案例
1.南充市公路管理局直属分局诉南部县人民政府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
该案中,被告南部县人民政府以《审计决定书》核减了工程价款为由不支付剩余工程款,并反诉原告南充市公路管理局直属分局返还超领的工程款。一审判决支持了被告的反诉请求。二审依据最高院(2001)民一他字第2号函,认为“南部县公路指挥部与上诉人签订的公路路面施工合同、补充协议和结算是双方在平等基础上协商一致的民事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本案所涉及工程造价审计只是审计机关对国家投资项目建设单位的行政监督,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并未约定以审计结论作为结算依据,也无证据证明结算本身存在违法性,双方的工程价款结算具体明确,应予采信,审计结论不能作为本案的判决依据,不能以此否定双方已经确认的工程价款。”支持了上诉人南充市公路管理局直属分局的请求。
2.省建五公司诉郑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原分局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
该案中,被告以资金不足,需要国家拨款,应当接受审计监督为由,不支付所欠工程款。法院经审理认为,“在原被告未约定合同履行中可以适用审计结论的情况下,被告以承担接受审计的行政责任为由,要求不再对外承担民事责任,以此阻免承担继续履行支付欠款的合同义务和赔偿原告损失的违约责任,没有法律依据”,判决被告支付剩余工程款及利息。在这个案子的判决中,法院还对被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的区别作了详细的解释说明。
第二个案例虽然未直接引用最高院的回复,但其判决理由实质上遵从了回复的意旨,即尊重意思自治,承认合同的效力。两例案件的区别在于第一个案件中合同约定的工程造价与审计结论不一致,而第二个案例中被告正在接受审计,审计结论尚未作出。
(二)以审计结论为准的相关案例
1.百色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诉那坡县教育局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
该案中,双方并未以合同中约定工程价款以审计结论为准,但被告因对增加的工程量有异议而申请审计。原告以被告拖欠工程款为由提起诉讼,双方就剩余工程款利息和违约金的起算时间产生争议,原告认为应以其向被告提交工程结算单报告之日起算,被告主张以审计报告作出之日起算。法院判决中首先承认了双方所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效力,认定被告构成违约,但相应的利息和违约金从审计报告作出次日起算。
案件中,双方虽然对工程价款没有争议,但仍是以审计报告中核定的实际造价为准,这一核定造价与施工合同约定的价款并不一致。此外,利息和违约金亦是从审计报告作出次日起算,这实质上是对审计结论效力的承认。
2.杭州某某工程有限公司与龙游县某某中心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
这起案例与工程决算审计并无直接关联,而是涉及到了财政部门的审核,但与建设项目施工合同审计纠纷的处理有相似之处,可以做一比较和类推。
该案中,双方当事人约定工程造价以财政部门审核结论为准。财政部门由于两次对相关工程决算审定的造价不一致,且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故一直未出具审核结论。原告以被告拖欠工程款为由提起诉讼。一审法院认为,“原、被告在合同中约定:工程造价的最后确定以龙游县财政部门审核结论为准。但龙游县财政部门至今未出具审核结论,故原告起诉的条件尚未成就”,驳回起诉。二审法院认为,“财政审核是国家对建设单位的一种行政监督,不影响建设单位与承建单位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效力。本案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以财政部门审核结论为准,并不违反法律规定。”据此驳回上诉,维持一审裁定。
本案虽不牵涉审计结论的效力问题,但决算审计与财政审核有相似之处,且最高人民法院在2008年5月16日以(2008)民一他字第4号答复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中如何认定财政评审中心出具的审核结论问题的答复》中指出:“财政部门对财政投资的评定审核是国家对建设单位基本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不影响建设单位与承建单位的合同效力及履行。但是,建设合同中明确约定以财政投资的审核结论作为结算依据的,审核结论应当作为结算的依据。”由此可见,对于建设项目施工合同审计纠纷和财政审核纠纷问题上,处理原则有相通之处。而实践中也极有可能发生双方约定工程造价以审计结论为准,但审计结论久未作出,施工单位起诉建设单位清偿工程款的案件。审计结论作出与否是否影响原告的起诉条件?这是审计结论效力的又一表现形式。
三、以审计结论作为工程结算依据的辨析
在工程实践中,某些施工单位高估冒算、偷工减料,导致国家财产流进了私人腰包。诸如《上海市审计条例》的规定有利于加大对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力度,保证建设单位使用、管理国有资产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有积极意义。2012年度《审计署绩效报告》中指出:“(2012年)全年各级审计机关共对已投入资金3.5万亿元的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了审计或调查,审计资金总额2.3万亿元。通过审计,核减工程价款和节省工程投资1100多亿元,占审计资金总额的4.9%。”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在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方面的作用可见一斑。
诚然,加强审计监督对规范财政资金使用上有一定作用,但其对市场机制,尤其是招投标制度的破坏亦不能忽视。本文将从以下七个方面阐述反对“以审计结论作为工程结算依据”之理由。
1.与审计的目的、本质不符
《审计法》第一条开门见山地对立法目的做出了规定:“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是指通过制定《审计法》,对国家审计监督的重要事项作出法律规定,为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以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工作。“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是指《审计法》主要为行政管理行为服务,由审计机关通过审计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保证地区、部门和单位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的真实性、合法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是指通过效益审计,重点揭露严重损失浪费和效益低下问题,促进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促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是指通过审计监督,揭露贪污、侵占国有财产,铺张浪费、大肆挥霍国家钱财的行为,揭露行贿受贿、搞权钱交易的行为,为依法追究少数腐败分子的法律责任提供证据。②“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是讲《审计法》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通过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制度,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但归根到底是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根据法律规定,审计的首要职责是监督,监督就必须查错纠弊,纠正对规则、秩序和决策的背离和偏差。因此,对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是审计监督的应有之义,但审计这种“免疫系统”的本质决定了其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监督应当侧重发挥揭示功能和抵御功能。“审计是一种客观地收集、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的认定(Assertions)证据,以确定其认定与既定标准之相符程度并将其结果传递给利害关系人的系统过程。” 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的揭示功能应当着眼于揭露和查处工程建设活动中的违法违规、经济犯罪、损失浪费等行为,并依法对这些行为进行惩戒;着眼于揭示国家资金建设和工程决算方面的制度缺陷、机制扭曲和管理漏洞。审计机关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不仅是查明工程建设的有关情况、揭示其中的问题,还应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政策的科学化和制度的完善,这是审计抵御功能在基本建设项目审计中的体现。基于审计这种“免疫系统”的本质和监督职能,基本建设项目审计不应过分纠结于工程价款数额这一表象上,更不应当采用“以审计结论作为工程结算依据”的形式“自降身价”去充当建设单位的合同审算机构。
2.与民事行为“意思自治”原则相悖
《审计法》与《合同法》分别属于行政法和民法两个法律部门,二者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和范围、调整方法均有明显差异。行政法强调国家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将行政机关的合法行政行为作为行政法律关系发生的唯一依据;而民法则充分尊重民事主体的自由意志,将当事人双方通过平等协商而形成的共同意志行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重要根据。但行政法与民法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法律体系的形成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决定的,反过来,法律体系也对经济关系进行调整,集中表现为法与利益的关系。行政法和民法不过是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调整利益而已,两者统一于整个国家的宪法基础之上,是构成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国家和谐有序的法律体系。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审计法》约束审计机关和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者,《合同法》约束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者和承包商。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者受到来自两方面的约束,在审计活动中作为审计对象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在建设工程合同中作为平等主体的一方受对方的权利制约。这种约束机制的理想情况是立法者通过两法中权利义务的配置,影响当事人——主要指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者——的选择,最终实现国家和个人利益兼得的局面。
近年来,审计领域的相关立法有扩大审计范围、延伸审计权力的趋势。修改后的《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较之于原《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在审计机关职责、权限、法律责任等方面都有扩权的迹象。修改后的《审计法》第1条立法目的中增加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16条将“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改为“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后者的范围明显大于前者;第19条增加了对“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组织的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第22条将原《审计法》第23条的“国家投资项目”改为“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扩大了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的范围;第31条在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材料增加了“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和必要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文档,在金融机构开立账户的情况”,并增加了第2款“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第33条赋予了审计机关“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的账户”和“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的存款”的权力;原《审计法》没有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封存有关资料和资产,修改前的《审计法实施条例》仅规定审计机关“有权暂时封存被审计单位与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账册资料”,修改后的《审计法》第34条第2款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封存有关资料和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在法律责任一章中,修改后的《审计法》第47条规定被审计单位应当执行审计决定,拒不执行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处理措施,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这在原《审计法》中也未作规定。两相对比之下,审计领域立法所呈现出的权力扩张倾向显而易见。北京、上海等地方性法规的出台可以说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并且有突破《审计法》授权范围之嫌。这使得审计法律法规与《合同法》等民事法律法规之间应有的平衡被打破,冲突加剧。
就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而言,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缔结建设工程合同及其他补充协议,本质上是民事行为,应当遵循“意思自治”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是合同及其对价应当建立在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依法成立并且有效的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双方当事人都应共同遵守并履行合同条款所确定的权利义务。上海等地方的规定剥夺了施工单位在合同对价上的话语权,只以审计结果为准,有违《民法通则》、《合同法》、《建筑法》等法律的立法精神,且有以行政手段干涉民事行为之嫌。
3.工程价款结算技术复杂,结算价与审计结论的差异不可避免
一般而言,在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中,建筑工程竣工资料纷繁,结算工作复杂,工程造价计算极具专业性。对于工程造价中的某些问题,不同的机构和人员可能抱持不同的意见。从工程开工到竣工,建设单位与承包商的概预算人员之间需要进行大量的沟通,才能对工程造价取得一致意见。尽管如此,由于建设工程的复杂性、系统性以及体系的庞大性,双方最后确认的工程结算价可能仍然不是绝对客观准确的数据,所谓的最终一致意见往往是相互妥协的结果。可以说,合同当事人的结算结果与任何第三方独立得出的结论有所差异是很正常的。这种差异性如果不被理解或者被不恰当的理解就极易导致冲突与纠纷。
4.对招标投标制度产生冲击
首先,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双方应当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合同,当然也要按照合同订立的价格进行结算和决算。如果强制由审计定价,招投标程序中的价格磋商机制就毫无意义了。投标人只需按照最能够中标的条件报价,根本不必考虑自己的成本,更谈不上对预期利益的判断。最终结果是:价格磋商流于形式,审计结论一锤定音。这不但是对招标投标制度的破坏,更会实质性地冲击优胜劣汰机制。其次,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合同中约定的内容应当在招标文件中有体现,合同内容应当是招标文件明确的,或者是招标文件要求投标文件明确的。按照上海等地方的规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应当明确约定“以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但招标文件中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条件。这就造成招标文件与合同内容的不对称,对于投标人而言有失公允,也有违《招标投标法》的规定。
5.审计机关的独立性难以保证
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动的基本建设项目中,建设单位很可能是政府工程部门或是政府本身,例如在“南充市公路管理局直属分局诉南部县人民政府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中,纠纷一方就是南部县人民政府。由于我国的审计监督是行政型,而非司法型或独立型的,造成的结果就是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一方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甚至是隶属关系的主体成了监督者,并且享受最终的“定价权”。监督者与操作者身份的错位使得审计监督主体的独立性难以保证,导致监督职能弱化。
6.审计时限不明确使审计结论难以作为结算的依据
《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建设项目审计的时限没有明确规定,《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第9条虽然规定“审计机关对列入年度审计计划的竣工决算审计项目,一般应当在审计通知书确定的审计实施日起3个月内出具审计报告”,但通知书的下达时间并不明确。面对量大、面广的审计需求,现实中审计期限往往很长。
7.施工企业面临更大风险
其一,建设单位对列入审计范围的项目应是明知的,若其明知却未在合同中约定则属于违法,违法的过错责任实际应由建设方承担,但施工方对此有无审查义务?当建设单位突破投资概算时,在施工单位有图纸的情况下,审计却不会去认定多余的工程,施工方的损失如何弥补?
其二,无论是工程审价还是工程审计,其中必然有审价依据,以招投标文件为基础并非必须遵循的依据,那么审计的依据仍不确定,施工单位严格按合同编制结算是否有效?条例所指的“基础”涵义不明。
上述七个理由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上海市审计条例》及类似地方立法规定的不合理之处。在实践中,建设项目工程价款的最终确定以审计结论为准的做法实属普遍,一些地方虽未要求在合同明确约定工程结算以审计结论为准,但也往往会在规范性文件中规定以审计结论作为剩余工程款拨付的依据,例如《XX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中规定:“市审计部门依法对政府投资项目概(预)算的执行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未经竣工决算审计的建设项目,不得办理工程价款的最终结算。”“政府投资项目推行代建制。项目资金统一由市财政部门根据项目投资计划和工程进度拨付至项目建设单位。工程款支付累计额达到工程造价的70%时暂停拨付资金,剩余30%的工程款待市财政、审计部门对项目竣工决算进行审计查审计后,并在竣工验收后一年内,工程没有质量问题的方可予以清算。”这种规定与《上海市审计条例》的第14条的规定在本质上并无区别。
如前所述,《审计法》与《合同法》在规范工程建设方面应当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平衡结构,但由于地方立法和实践操作中审计监督权力的扩张倾向,建设项目施工合同纠纷不断。国家加强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无可厚非,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监督的重点应当立足于加深对国家审计的认识、提高审计监督的水平上来,而非侧重于审计权力的延伸和扩张;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施工单位合法权益的保护,警惕国家权力的滥用。此外,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者的建设单位,在行政监督关系中必须真实、合法和有效地履行法定义务,在民事合同关系中必须平等地履行合同义务。法律制度如此设计,便是希望建设单位能在来自审计机关的不平等权力和施工单位的平等权利的双重制约中,达到保障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的真实、合法与效益和保护承包商合法权益兼顾的状态。
第二篇:项目竣工结算审核与竣工决算审计的区别
项目竣工结算审核与竣工决算审计的区别
竣工决算审计:主要根据国家的审计法和相关规定,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进行审计,主要审查概(预)算在执行中是否超支,超支原因,有无隐匿资金;隐瞒或截留基建收人和投资包干结余、以及以投资包干结余名义分基建投资之类的违纪行为等等。基建审计内容为竣工结算编制依据、项目建设及概(预)算执行情况、建设成本、交付使用资产、尾工工程、结余资金、基建收人、投资包干结余、投资效益评价。竣工结算审核:主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依据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定额I、工程消耗标准、取费标准以及人工、材料、机械台册价格参数、设计图纸和工程实物量,工程造价的确认的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以承包合同为基础,在竣工验收后结合施工变更、工程签证的情况,作出符合施工实际的竣工结算。
竣工决算审计:以基建项目为标,包括奖金来源、基建计划、前期工程、征用土地、勘察设计、施工实施的一切财务收支;
竣工结算审核:以单位工种为标的,只对单位工程造价的合同负责。竣工决算审计:审计以会计师、审计师为主。竣工结算审核:以造价工程师为主。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是一种审计行政法律关系,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只对被审计单位产生法律效力,对其它单位不产生连带法律约束力。凡对建设单位投资项目进行的审计结果,对施工单位的造价结算不具有约束力。工程审计:目的是加强对公有制投资者奖金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投资者滥用职权截留资金,转移资金于小金库,造成建设资金流失,实施违法行为。其职能是一种监督行为。
工程造价审核: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目的的行为,是确定造价的实施过程和行为。工程造价中的工程结算审核:以施工承包合同为基础,以承发包双方发生的实物交易为依据,按照国家或地方施工工、料、机消耗标准进行核算,对双方有约束力。其工程结算审核结果可作为双方结算的法律依据。
第三篇:东农业大学基本建设工程预算决算、结算审计
东农业大学基本建设工程预算、决算审计暂行办法
农审字〔1999〕2号
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基本建设工程预算、决算编报质量,规范基本建设工 程预算、决算审计业务,根据国家教委第24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及国家其它 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二、本办法所称基本建设工程预算、决算审计,是指对基 本建设工程预算、决算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审查与复核,并发表审计意见。本办法所称基本建设工程决算,是指 在工程项目或单项工程竣工后编制的,综合反映工程项目实际造价、建设成果的文件。
三、修缮、专项、装饰等工程审计业 务,除有特定要求者外,应当参照本办法办理。
四、合理编制并充分披露基本建设工程预算、决算,保证预算、决算及相 关资料的真实、合 法、完整,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按照本办法的要求出具基本建设工程预算、决算审计结论,保证审计结论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审计单位及审计人员的责任。
五、基本建设工程预算具有固有的不确定性,审计人员不应对预算结果的 可实现程度做出保证。
六、审计人员执行基本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应当在国家认可的工程监理等质 量管理部门对工程项目质量验证后进行。
七、审计人员应当将基本建设工程预算、决算审计的过程及其结果记录于 审计工作底稿,并进行必要的复核。
八、审计人员应当了解所审计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的以下情况:(一)工程项目性质、类别、规模、承建方式等情况; (二)审计所需的相关资料的可获得性; (三)工程材料的供应方式; (四)工程价款结算情况;
(五)工程项目预算、决算已审计情况及审计结果的处理; (六)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条件;
(七)建设期内工程预算定额、预算单价、取费标准等的变化情况; (八)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
九、审计人员执行基本建设工程预算、决算审计业务,应当在充分了 解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和获取审计资料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审计计划,并根据审计过程中情 况的变化,予以必要的修改或补充。
十、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审计人员应当获取被审计单位基本建设工程 预算、决算及其编制所依据的以下资料:
(一)工程项目批准建设、监理、质量验收等有关文件; (二)概算资料及招投标文件; (三)合同、协议; (四)施工图或竣工图; (五)工程量计算书; (六)材料费用资料; (七)取费资料; (八)付款资料; (九)有关证照; (十)施工组织设计; (十一)工程变更签证资料; (十二)隐蔽工程资料; (十三)工程决算的财务资料; (十四)其他影响工程造价的有关资料。
十一、审计人员在审计基本建设工程预算时,应当重点审查以下事项 :
(一)单项工程预算编制是否真实、准确,主要包括:
1、工程量计算是否符合规定的计算规则、是否准确;
2、分项工程预算定额选套是否合规,选用是否恰当;
3、工程取费是否执行相应计算基数和费率标准;
4、设备、材料用量是否与定额含量或设计含量一致;
5、设备、材料是否按国家定价或市场价计价;
6、利润和税金的计算基数、利润率、税率是否符合规定。(二)预算项目是否与图纸相符;
(三)多个单项工程构成一个工程项目时,审查工程项目是否包含各个单项工程,费用内容是 否正确; (四)预算是否控制在概算允许范围以内。
十二、审计人员在审计基本建设工程决算时,应当在审查本办法第十 一条规定的审查事项的基础上,重点审查以下事项: (一)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 (二)工程材料和设备价格的变化情况; (三)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建筑经济政策变化情况; (四)补充合同的内容; (五)工程项目概算执行情况;
(六)工程项目资金的来源、支出及结余等财务情况; (七)工程项目合同工期执行情况和合同质量等级控制情况; (八)交付使用资产情况。
十三、审计人员在审计基本建设工程决算过程中,必要时,应通过委 托人会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对以下项目进行现场查勘核实: (一)分部或分项工程;
(二)实际施工用料偏离结算的工程项目; (三)变更设计的工程项目; (四)必须丈量的工程项目; (五)交付使用的资产; (六)预留的尾工工程; (七)需要查勘的其他事项。
十四、审计人员审计基本建设工程决算遇到以下情况时,应当获取 适当的证据: (一)变更工程设计;
(二)建设单位提供材料和设备; (三)施工中使用的工程材料或设备的价格与规定不符; (四)变更不同资质的施工企业; (五)改变工程项目的性质; (六)提高或降低建设标准; (七)计划外工程项目; (八)其他应当获取证据的情况。
十五、审计人员审计基本建设工程决算遇到以下情况时,应当获取必要的签证:
(一)施工情况与图纸不符; (二)实物工程量与图纸不符; (三)施工用料发生变化; (四)施工情况与施工合同不符。
十六、审计人员应当特别关注以下事项,以判断基本建设工程预算、决算是否运用了不合理定额和取费标准: (一)对预算、决算有重大影响的; (二)特别容易受关键因素变动影响的; (三)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分项工程; (四)预算定额没有列入或需要换算的。
十七、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责任专门就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的定额标准、取费标准发表意见。
十八、审计人员通常应当就审计后的意见与委托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会审,根据会审情况形成审计结论。经会审后,如果委托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对审计结 论无异议,审计人员应提请其在“基本建设工程预算审核定案表”、“基本建设工程结算审 核定案表”上签章确认。
十九、为了严格工程预、决算管理,根据有关规定凡误差超过5%的征收其 审计费用,专户管理。对一年内有两项工程项目预、决算误差超过20%的施工单位,审计室建议有关部门取消其在 我校承接工程项目的资格。
二十、审计室在对基建、修缮等工程项目审计的过程中,要按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组织实施。对查出的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和损害学校权益的行为及有关责 任人,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向有关部门单位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和建议。
二
十一、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认真负责,对 违规违纪的有关责任人要按规定进行处理或处分。 二
十二、本办法自一九九九年三月十六日起施行,由审计室负责解释。
第四篇:建筑工程结算与竣工决算
建筑工程结算与竣工决算
第一节工程结算
工程结算是指施工企业按照承包合同和已完工程量向建设单位(业主)办理工程价清算的经济文件。工程建设周期长,耗用资金数大,为使建筑安装企业在施工中耗用的资金及时得到补偿,需要对工程价款进行中间结算(进度款结算)、年终结算,全部工程竣工验收后应进行竣工结算。
一、工程结算的意义
工程结算是工程项目承包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工程结算是反映工程进度的主要指标。在施工过程中,工程结算的依据之一就是按照已完的工程进行结算,根据累计已结算的工程价款占合同总价款的比例,能够近似反映出工程的进度情况。
(2)工程结算是加速资金周转的重要环节。施工单位尽快尽早地结算工程款,有利于偿还债务,有利于资金回笼,降低内部运营成本。通过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工程结算是考核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只有工程款如数地结清,才意味着避免了经营风险,施工单位也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利润,进而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工程结算的方式
我国目前采用的工程结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按月结算
实行旬末或月中预支,月终结算,竣工后清算的方法。跨竣工的工程,在年终进行工程盘点,办理结算。(2)竣工后一次结算
建设项目或单项工程全部建筑安装工程建设期在12个月以内,或者工程承包价值在100万元以下的,可以实行工程价款每月月中预支,竣工后一次结算。(3)分段结算
即当年开工,当年不能竣工的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按照工程形象进度,划分不同阶段进行结算。
(4)目标结算方式
即在工程合同中,将承包工程的内容分解成不同的控制界面,以业主验收控制界面作为支付工程款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将合同中的工程内容分解成不同的验收单元,当施工单位完成单元工程内容并经业主经验收后,业主支付构成单元工程内容的工程价款。在目标结算方式下,施工单位要想获得工程价款,必须按照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完成界面内的工程内容,要想尽早获得工程价款,施工单位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实施能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5)结算双方约定的其他结算方式。
三、工程预付款的拨付与扣还
实行预收备料款的工程项目,在承包合同或协议中应明确发包单位(甲方)在开工前拨付给承包单位(乙方)工程备料款的预付数额、预付时间,开工后扣还备料款的起扣点、逐次扣还的比例,以及办理的手续和方法。
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备料款的预付时间应不迟于约定的开工日期前7天。发包方不按约定预付的,承包方在约定预付时间7天后发包方发出要求预付的通知。发包方收到通知后仍不能按要求预付,承包方可在发出通知后7天停止施工,发包方应从约定应付之日起向承包方支付应付款的贷款利息,并承担违约责任。(1)预付备料款的预收
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预收备料款的数额取决于主要材料(包括外购构件)占合同造价的比重、材料储备期和施工工期等因素。预收备料款数额可按下式计算:
例1某住宅工程,计划完成建筑安装工作量321万元,施工天数为350天,材料费占造价的比重为60%,材料储备期为110天,试确定工程备料款数额。解 根据上述公式,工程备料款数额为:(321×0.6÷350)×110=60.53万元
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的备料款不应超过当年建筑工作量(包括水、暖、电)的30%,安装工程的备料款不应超过年安装工作量的10%;材料占比重较多的安装工程按年计划产值的15%左右拨付。(2)工程备料款的扣还
施工企业对工程备料款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它是建设单位(业主)为保证施工生产顺利进行而预交给施工单位的一部分垫款。当施工到一定程度后,材料和构配件的储备量将减少,需要的工程备料款也随之减少,此后办理工程价款结算时,应开始扣还工程备料款。扣还的工程备料款,以冲减工程结算价款的方法逐次抵扣,工程竣工时备料款全部扣完。
工程备料款的起扣点:是指工程备料款开始扣还时的工程进度状态。
确定工程备料款起扣点的原则:未完工程所需主要材料和构件的费用,等于工程备料款的数额。
工程备料款的起扣点有两种表示方法:
①累计工作量起扣点:用累计方法完成建筑安装工作量的数额表示;
②工作量百分比起扣点:用累计完成建筑安装工作量与承包工程价款总额的百分比表示。按累计工作量确定起扣点时,应以未完工程所需主材及结构构件的价值刚好和备料款相等为原则。工作备料款的起扣点可按下式计算: T=P-M/N 式中T——起扣点,即预付备料款开始扣回时的累计完成工作量(元); P——承包工程价款总额; M——预付备料款限额; N——主要材料所占比重。
例2某工程全同总价860万元,预付工程备料款的额度为25%,材料费占工程造价的比例为50%,试计算累计工作量起扣点。解 工程备料款数额:860×25%=215万元 累计工作量起扣点:860-215/50%=430万元
按工作量百分比表示的起扣点是承包方完成金额累计达到合同总价的一定比例后,由承包方开始向发包方还款。设起扣点百分比为λ,则λ=(T/P)×100%或λ=(1-M/NP)×100% 例3某工程合同总价860万元,预付工程备料款的额度为25%,材料费占工程造价的比例为50%,试确定百分比起扣点。
解 工程备料款数额:860×25%=215万元 百分比起扣点:
(1-215/50%×860)×100%=50% 即完成合同造价的50%(即430万元=860×50%)时开始扣还工程备料款。扣还工程备料款的方式有分次扣还和一次扣还。
例4某工程合同造价860万元,工程备料款215万元,材料工程造价的比例为50%,工程备料款起点是累计完成工作量430万元,7月份累计完成工作量510万元,当月完成工作量112万元,8月份累计完成工作量618万元。试计算7月份和8月份终结算时应抵扣备料款的数额(6月份未达起扣点)。解 第一次扣还为7月份,应抵扣的数额:(510-430)×50%=40万元
第二次扣还为8月份,应抵扣的数额:(618-510)×50%=54万元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工程工期较短,就无需分期扣回。有些工程工期较长,如跨施工,在上一年预付备料款可以不扣或少扣,并于次年按应付备料款调整,多退少补。
四、中间结算
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按逐月(或形象进度,或控制界面等)完成的工程数量计算各项费用,向建设单位(业主)办理工程进度款的支付(即中间结算)。
以按月结算为例,现行的中间结算办法是,施工企业在旬末或月中旬向单位提出预支工程款账单,预支一旬或半月的工程款,月终再提出工程款结算账单和已完工程月报表,收取当月工程价款,并通过银行进行结算。按月进行结算,要对现场已施工完毕的工程逐一进行清点,资料提出后要交监理工程师和建设单位审查签证。为简化手续,应以施工企业提出的统计进度月报表为支取工程款的凭证,即通常所称的工程进度款。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步骤为:
工程量测量与统计→提交已完工程量报告→工程师审核并确认→建设单位认可并审批→交付工程进度款。
五、竣工验收及其结算
(1)工程竣工结算的含义及要求
竣工结算是指施工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在一个单位工程或项建筑安装工程完工、验收、点交后,向建设单位(业主)办理最后工程价款清算的经济技术文件。《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对竣工结算作了详细规定:
①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经发包方认可后28天内,承包方向发包方递交竣工结算报告及完整的结算资料,双方按照协议书约定的合同价款及专用条款约定的合同价调整内容,进行工程竣工结算。
②发包方收到承包方递交的竣工结算报告及结算资料后28天内进行核实,给予确认或者提出修改意见。发包方确认竣工结算报告后通知经办银行向承包方支付工程竣工结算价款。承包方收到竣工结算价款后14天内将竣工工程交付发包方。
③发包方收到竣工结算报告及结算资料后28天内无正当理由不支付工程竣工结算价款,从第29天起按承包方同期向银行贷款利率支付拖欠工程价款的利息,并承担违约责任。④发包方收到竣工结算报告及结算资料后28天内不支付工程竣工结算价款,承包方可以催告发包方支付结算价款。发包方在收到竣工结算报告及结算资料后56天内仍不支付的,承包方可以与发包方协议将该工程折价,也可以由承包方申请人民法院将该工程依法拍卖,承包方就该工程折价或者拍卖的价款优先受偿。
⑤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经发包方认可后28天内,承包方未能向发包方递交竣工结算报告及完整的结算资料,造成工程竣工结算不能正常进行或工程结算价款不能及时支付,发包方要求交付工程的,承包方应当交付;发包方不要求交付工程的,承包方承担保管责任。⑥发包方和承包方对工程竣工结算价款发生争议时,按争议的约定处理。在实际工作中,当年开工、当年竣工的工程,只需办理一次性结算。跨的工程,在年终办理一次年终结算,将未完工程结转到下一,此时竣工结算等于各结算的总和。办理工程价款竣工结算的一般公式为:竣工决算工程款=预算(或概算)或合同价款+施工过程中预算或合同价款调整数额-预付及已结算工程价款-保修金(2)竣工结算方式 结算书以施工单位为主进行编制。目前竣工结算一般采用以下方式: ①预算结算方式
这种方式是把经过审定确认的施工图预算作为竣工结算的依据,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而施工预算中未包括的项目和费用,经建设单位驻现场工程师签证,和原预算一起在工程结算时进行调整,因此又称这种方式为施工图预算加签证的结算方式。②承包总价结算方式
这种方式的工程承包合同为总价承包合同。工程竣工后,暂扣合同价的2%~5%作为维修金,其余工程价款一次结清,在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代用、主要材料价差、工程量的变化等,如果合同中没有可以调价的条款,一般不予调整。因此,凡按总价承包的工程,一般都列有一项不可预见费用。③平方米造价包干方式
承发包双方根据一定的工程资料,经协商签订每平方米造价指标的合同,结算时按实际完成的建筑面积汇总结算价款。④工程量清单结算方式
采用清单招标时,中标人填报的清单分项工程单价是承包合同的组成部分,结算时按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以合同中的工程单价为依据计算结算价款。
第二节竣工决算
一、竣工决算的意义
建设项目竣工决算是指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阶段,由建设单位编制的反应建设项目从筹建开始到竣工投入使用为止全过程中实际费用的经济文件。编制竣工决算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可作为正确核定固定资产价值,办理交付使用、考核和分析投资效果的依据。(2)及时办理竣工结算,并据此办理新增固定资产移交转账手续,可缩短工程建设周期,节约建设资金。对已完并具备交付使用条件或已验收并投产使用的工程项目,如不及时办理移交手续,不仅不能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而且发生的维修费和职工的工资等,都要在建设项目投资额中支付。(3)对完工并已验收的工程项目,及时办理竣工决算及交付手续,可使建设单位对各类固定资产做到心中有数。
(4)办理竣工决算后,建设单位可以正确地计算已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合理计算生产成本和利润,便于经济核算。
(5)通过编制竣工决算,可以全面清理基本建设财务,做到工完账清。便于及时总结经验,积累各项技术经济资料,提高基本建设管理水平和投资效果。
(6)正确编制竣工决算,有利于正确地进行“三算”对比,即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和工程竣工决算的对比。
二、竣工决算的内容
竣工决算由“竣工决算报表”和“竣工情况说明书”两部分组成。由于建设规模不同,一般大、中型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报表包括:竣工工程概况表、竣工财务决算表、建设项目交付使用财产总表和交付使用财产明细表等;小型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报表一般包括:竣工决算总表和交付使用财产明细表两部分。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需要,编制结余设备材料明细表、应收应付款明细表、结余资金明细表等,将其作为竣工决算表的附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竣工决算报告情况说明书
竣工决算报告情况说明书主要反映竣工工程建设结果和经验,是对竣工决算报表进行分析和补充说明的文件,是全面考核分析工程投资与造价的书面总结。(2)竣工财务决算报表
建设项目竣工决算报表要根据大、中型建设项目和小型建设项目分别制定。大、中型建设项目竣工决算报表包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批表、竣工工程概况表、竣工财务决算表、交付使用资产总表、交付使用财产明细表。
小型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表包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批表、竣工财务决算总表、建设项目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3)建设工程竣工图
建设工程竣工图是真实地记录各种地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等情况的技术文件,是工程进行交工验收、维护改建和扩建的依据,是国家的重要技术档案。国家规定:各项新建、扩建、改建的基本建设工程,特别是基础、地下建筑、管线、结构、井巷、桥梁、隧道、港口、水坝以及设备安装等隐蔽部位,都要编制竣工图。为确保竣工图质量,必须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在竣工后及时做好隐蔽工程检查记录,整理好设计变更文件)。
第五篇:竣工决算审计
鄞州区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指导意见
为了切实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进一步规范项目竣工决算审计行为,提高决算审计工作效率,加快决算审计进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宁波市鄞州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指导意见。
一、竣工决算审计含义及范围
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是指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完成后对其前期准备、项目概(预)算执行和竣工决(结)算全过程审计,必要时对建设项目直接有关的建设、施工、监理、供货等单位取得建设项目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调查。
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范围是:由区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负责投资建设投资金额50万元以上或单项施工合同金额5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投资建设投资金额50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投资建设投资金额500万元以下但区财政补助资金比例占50%以上的项目;全区行同步实施建设项目。
二、竣工决算审计应当具备条件
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㈠项目已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且工程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㈡已按规定编制项目竣工决算和财务决算报表及说明书,并通过政府投资项目联网管理系统进行网上申报;
㈢ 项目送审资料齐全,管理责任人落实,具备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基本条件。
三、竣工决算审计主要依据
㈠《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以及区委区政府、上级审计机关颁发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相关规定;
㈡国家主管部门及地方有关部门颁发的标准、定额、价格信息和工程技术经济规范;
㈢与项目建设和管理相关的国家和地方其他政策法规;
㈣与项目决(结)算相关的设计图纸、竣工图纸、工程招投标文件、合同、会议纪要、预算书、变更联系单、工程结算书、财务账册、报表等竣工资料;
㈤其他与项目竣工决(结)算审计相关资料。
四、竣工决算审计需提供主要材料
/ 5
㈠工程项目立项及相关文件。包括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初步设计概算批复;概算及概算调整资料;用地、规划、拆迁、环保等批文;施工许可证;地质勘察资料;扩初设计会审资料。
㈡代建、勘察、设计、监理、施工、采购等招投标文件。包括招标文件;招标答疑书;评标报告;中标通知书;投标文件。
㈢代建、勘察、设计、监理、施工、采购等合同及报告。包括代建合同;勘察合同及成果资料;设计合同;监理合同及相关资料报告;施工合同;采购合同;其他相关合同。
㈣工程竣工技术资料。包括开工竣工报告、图纸会审、隐蔽工程竣工图、质量验收及备案等资料。
㈤工程结算资料。包括工程变更联系单(设计变更);各单项工程计算书;各单项工程结算书(业主单位签字盖章);其他有关结算资料。
㈥财务决算资料。包括财务决(结)算审计相关情况说明;项目送审总投资表及明细表;会计报表、账簿、凭证;银行开户证明及银行对账单;各科目余额表;其他与工程有关财务资料。
㈦其他与工程有关资料。
五、竣工决算审计内容和重点
㈠项目建设程序执行情况,主要内容有:
1.项目是否经批准立项或纳入部门单位建设计划;
2.项目是否按规定进行勘察、设计,勘察设计单位确定程序是否合规,该公开招投标的是否进行公开招投标;
3.项目建设是否严格按规定实行监理制度,监理单位确定程序是否合规,该公开招投标的是否进行公开招投标;
4.项目施工单位确定是否严格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
5.地坪、水电、通信、供气等“三通一平”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工程发包需要招投标的是否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
6.施工、监理单位是否存在分包、转包等问题。
㈡ 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主要内容有:
1.项目建设规模、内容和标准是否符合经批准的项目计划;
2.项目总预算、分项预算是否符合总概算、分项概算,项目竣工决算是否存在超概算现象,超概10%是否补办审批手续;
3.项目招标控制价(预算标底)编制是否准确,招标控制价(预算标底)应上报审计部门审核的是否按规定报审计部门审核,并根据审计部门审核意见调整招标控制价(预算标底)。
㈢ 项目合同及履行情况审计,主要内容有:
/ 5
1.与政府投资项目有关的合同订立、效力、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2.工程建设工期是否符合合同约定的要求,是否存在工程延期情况,工程延期的主客观原因,工程延期是否经建设单位确认并明确相应的处理处罚措施;
3.工程竣工后是否按规定组织施工、监理、设计、质监等相关人员进行竣工验收,工程质量是否符合合同约定要求,未达到合同约定要求的是否明确相应的处理处罚措施;
4.项目合同订立是否规范,应报经审计部门审查的合同是否按规定事先报经审计部门审查。
㈣ 项目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审计,主要内容有:
1.工程变更是否符合法定审批程序;
2.工程变更产生的原因和相关责任;
3.变更部分的工程内容和工程量的真实性、合法性;
4.计价是否符合招标文件、合同和其他计价文件的规定;
5.工程一般变更和重大变更是否报经审计部门审核,重大变更是否事先报区政府批准。
㈤对工程结算审计,主要内容有:
1.是否存在偷工减料、材料以次充好问题;
2.是否存在高估冒算、虚报工程量;
3.是否存在随意变更工程内容,提高工程造价;
4.单位工程结算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5、施工单位上报的工程结算是否超过审计审定价的10%,并分析主客观原因;
6、审计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作职责是否到位 ;
7、审计工程质量情况。
㈥ 对工程财务决算审计,主要内容有:
1.项目竣工决算报表和竣工决算说明书的真实性、合法性;
2.项目建设规模及总投资控制情况;
3.项目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审计项目资金来源是否合法,资金到位是否及时;审计建设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有无转移、侵占、挪用建设资金;项目进度款支付是否符合区政府文件规定,有无存在付“过头款”问题;
4.项目征地、拆迁、赔偿等政策处理费用支出和管理情况。审计项目征地、拆迁、赔偿程序是否合法;征地、拆迁、赔偿标准是否符合相关政策规定;征地、拆迁、赔偿等政策处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执行是否到位;政策处理费用支出依据是否充分,支出是否合法,是否真实,是否存在超标准、超范围支出以及弄虚作假等问题;
/ 5
5.项目建筑安装工程核算、设备投资核算、待摊投资列支内容和分摊以及其他投资列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6.建设单位管理费支出合规合法性。审计建设单位管理费支出是否实行总额控制,并分据实列支,超过开支标准的是否报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查批准;业务招待费支出是否控制在建设单位管理总金额的10%;代建管理费是否按区政府文件规定通过招投标确定,费率是否超过区政府文件规定标准;
7.项目设计费和监理费支付是否符合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标准;
8.交付使用资产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
9.项目基建收入的来源、分配、上缴和留成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
10.与项目有关的收费、税费计缴及其他财务收支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
11.项目投资包干指标完成的真实性和包干结余资金分配的合法性;
12.项目尾工工程未完工程量和预留工程价款的真实性。
㈦对民生项目绩效审计,主要内容有:
1.经济性,包括项目立项、招标、设计、施工等环节的质量、投入和项目造价控制;
2.效率性,包括项目立项、招标、设计、施工等各环节的管理政策、原则、制度、措施、组织结构、资金利用及其执行情况;
3.效果性,包括项目的预期目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保护设施与工程建设的同步性、有效性。
六、工程决(结)算审计疑难问题解决方法
㈠对无故不对账、不配合、不签证行为:可告知有关单位进行网上公示,并通报相关单位;
㈡对设计变更和定额理解存在争议:征求工程设计单位及专家和定额管理部门及专家意见;
㈢对工程量存在争议:组织相关各方进行现场取证核实,然后进行对账;
㈣对无价材料、暂定价材料价格存在争议:先进行市场调查,在掌握定价充分证据基础上,再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协商;
㈤对施工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等工程质量问题: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审计调查和现场取证,掌握充分审计证据,做到以理服人;
㈥对施工、监理等单位存在的工作不到位,转包、分包等问题,要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取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进行定性和取证;
㈦对工程财务决算资料不完整:按照立项准入制度,暂不立项,待资料完整具备审计条件再审计立项,审计过程中相关单位未按审计要求及时补充相关资料,口头或书面告知相关单位,必要时启动暂停审计程序;
㈧对项目征地、拆迁、赔偿等政策处理存在争议:审计人员找准政策依据,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必要时请区政府办公室进行协调,对审计发现政策处理中评估单位存在问题:审计人员要进
/ 5
行深入细致调查取证,并对照评估单位行业规范和相关政策进行审计定性分析,必要时提交权威部门进行重新评估;
㈨对工程款支付或付“过头款”审计:审计人员要严格按合同和招投标文件进行审计,发现价款支付不符合合同和招投标约定的当事人的,审计人员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查账、调查和取证,及时发现工程款支付中存在问题,以及工程承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转包、分包问题;
㈩对审计发现问题定性与取证:一般性审计发现问题定性,只需在取得原始证据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重大问题定性需要编制审计取证单基础上,再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协审人员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取证单,需要报审计中心人员复核后,再履行取证和签证手续。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