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死因监测工作常见死因链
死因监测工作常见死因链/顺序和错误解析
A死因链/顺序
一、只发生在男性/女性的死因
新生儿(围生儿)死因: 吸入性肺炎、窒息、早产、先天性疾病 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 肺炎、腹泻、营养不良
孕产妇死因: 梗阻性分娩、妊高症、产后出血 老年人死因: 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病
中青年死因: 损伤/中毒:机动车事故、工伤、自杀
二、常常不作为根本死亡原因的情况
继发性疾病: 继发性恶性肿瘤、继发性高血压
呼吸和循环系统较早发生的疾病: 动脉硬化、高血压、急性支气管炎 医疗操作并发症损伤中毒的临床表现临死前的症状:如呼衰、心衰
三、常常作为根本死亡原因的情况 原发性疾病:原发性恶性肿瘤;
呼吸和循环系统较晚发生的疾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 严重危害健康的各类疾病;
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还有糖尿病、精神病、孕产妇疾病、慢性疾病、慢性肾炎、慢性白血病、慢性支气管炎.举 例:
1、慢支30年→肺气肿10年→肺心病5年→死亡;
2、意外被撞(行人在道路上行走意外被卡车撞倒)1小时→颅骨骨折1小时→颅内损伤1小时→死亡;
3、(a)脑梗死(b)脑血管意外 根本死因:脑梗死
4、(a)三期梅毒(b)初期梅毒 根本死因:三期梅毒
5、(a)慢性肾炎(b)急性肾炎 根本死因:未特指的慢性肾炎
6、(a)肺纤维化(b)陈旧性肺结核病 根本死因:呼吸道结核病的后遗症
7、(a)食管静脉曲张和充血性心力衰竭(b)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和肝硬变 根本死因:肝硬变
8、(a)急性心肌梗死(b)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流行性感冒 根本死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9、(a)心包炎(b)尿毒症和肺炎 根本死因:尿毒症
10、(a)恶性贫血和足坏疽(b)动脉粥样硬化 根本死因:恶性贫血
11、(a)风湿性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根本死因:风湿性心脏病
12、(a)胰腺纤维囊性病(b)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 根本死因:胰腺纤维囊性病
13、Ⅰ(a)支气管肺炎 Ⅱ 继发性贫血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根本死因: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14、(a)贫血(b)脾大 根本死因:脾大性贫血
15、(a)心肌变性和肺气肿(b)衰老(R54)根本死因:心肌变性
16、a)心源性休克 b)心力衰竭 c)心脏扩大 根本死因:高血压心脏病伴有心衰
17、a)肺部感染 b)尿毒症c)动脉硬化性肾病d)高心病 根本死因:高血压心脏和肾脏病伴有肾衰竭
18、(a)风湿性心脏病(b)二尖瓣狭窄 根本死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19、(a)脑膜炎(b)结核病 根本死因:结核性脑膜炎 20、Ⅰ(a)妊娠中严重的高血压 Ⅱ子痫惊厥 根本死因:妊娠子痫
21、(a)脑干损伤功能衰竭(b)脑挫裂伤(c)前颅底骨折并颅内积气(d)车祸伤 根本死因:车祸伤
22、(a)肺脓肿(b)大叶性肺炎 根本死因:大叶性肺炎
23、(a)支气管肺炎(b)脑梗死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根本死因:脑梗死
24、(a)食管静脉曲张和充血性心力衰竭(b)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和肝硬变 根本死因:肝硬变
25、(a)多脏器功能衰竭(b)慢性肺气肿(c)慢性肾孟肾炎(d)高血压性心脏病 根本死因:慢性肺气肿
26、(a)衰老和坠积性肺炎(b)类风湿性关节炎 根本死因:类风湿性关节炎
B常见错误解析
一、恶性肿瘤
1、原发肿瘤编码为继发Ⅰ(a)肺癌 错误编码为:C78.0(肺继发性恶性肿瘤)正确编码应为:C34(支气管和肺恶性肿瘤)
2、宫颈癌编码为宫体癌Ⅰ(a)宫颈癌 错误编码为:C54(子宫体恶性肿瘤)正确编码应为:C53(宫颈恶性肿瘤)
3、低年龄患一些恶性肿瘤 Ⅰ(a)乳腺癌 年龄5岁 要进一步核查年龄和死因;
二、循环系统
1、高血压一般不作为根本死因Ⅰ(a)高血压 编码为:I10需要进一步追溯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2、与年龄的逻辑关系 低年龄患冠心病、心梗 Ⅰ(a)心脏病 年龄1岁 错误编码为:I 25(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要进一步核查死因和年龄,一般为先天性心脏病(Q类);
3、肺心病一般很少作为根本死因,应进一步追溯原发疾病Ⅰ(a)肺心病 错误编码为:I 27.9(肺源性心脏病,未特指)应进一步追溯原发疾病(有慢支病史),正确编码为J42(未特指的慢性支气管炎);
三、循环系统
1、高血压一般不作为根本死因 Ⅰ(a)高血压 编码为:I10需要进一步追溯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2、与年龄的逻辑关系 低年龄患冠心病、心梗Ⅰ(a)心脏病 年龄1岁错误编码为:I 25(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要进一步核查死因和年龄,一般为先天性心脏病(Q类)
3、肺心病一般很少作为根本死因,应进一步追溯原发疾病(a)肺心病 错误编码为:I 27.9(肺源性心脏病,未特指)应进一步追溯原发疾病(有慢支病史),正确编码为J42(未特指的慢性支气管炎)
4、低年龄患脑出血、脑中风(1)脑瘤错误编码为脑动脉瘤Ⅰ(a)脑瘤 年龄13岁 错误编码为:I 67.1(脑动脉瘤)正确编码应为C71(脑恶性肿瘤)(2)新生儿脑出血错误编码为成人脑血管病 Ⅰ(a)颅内出血 年龄0岁(b)产伤错误编码为:I 61.9(脑内出血,未特指)正确编码为P10.1(由于产伤引起的大脑出血)(3)伤害错误编码为疾病引起的脑出血 Ⅰ(a)车祸脑出血 年龄10岁 错误编码为:I 61.9(脑内出血,未特指)正确编码为V89.9(交通事故);
四、呼吸系统疾病 低年龄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病毒性肺炎错误编码为慢支 Ⅰ(a)支气管肺炎 年龄5岁 错误编码为:J42(未特指的慢性支气管炎)正确编码为:J18.9(肺炎,未特指)(2)新生儿、先天性肺炎错误编码为慢支 Ⅰ(a)新生儿肺炎 年龄0岁 错误编码为:J42(未特指的慢性支气管炎)正确编码为:P24.9(新生儿肺炎);
五、消化系统疾病 低年龄患消化系统疾病 新生儿、先天性消化系疾病错误编码为成人消化系疾病 Ⅰ(a)肝硬变 年龄0岁 错误编码为:K74.1(肝硬化)正确编码为:P78.8(先天性肝硬变)
六、妊娠、分娩和产褥期
1、低年龄围生期疾病P类错误编码为O类 Ⅰ(a)早产 年龄0岁 错误编码为:O60(产程和分娩的并发症—早产)正确编码为:P07.3(其他早产婴儿)
2、高年龄其他疾病错误编码为O类 Ⅰ(a)乳腺癌 年龄60岁(b)乳腺炎 错误编码为:O91.2(与分娩有关的非化脓性乳腺炎)正确编码为:C50(乳腺癌)Ⅰ(a)脑血栓 年龄73岁 错误编码为:O22.5(妊娠期大脑静脉血栓形成)正确编码为:I63(脑梗死);
七、围生期疾病
1、妊娠期疾病错误编码为围生期疾病 Ⅰ(a)产后大出血 年龄37岁 错误编码为:P15.9(产伤,未特指)正确编码为:O72(产后出血)
2、成年人疾病错误编码为围生期疾病 Ⅰ(a)肺气肿 年龄43岁 错误编码为:P25.0(起源于围生期的间质肺气肿)正确编码为:J43(肺气肿)
3、伤害死亡错误编码为围生期的产伤Ⅰ(a)颅骨骨折 年龄41岁 煤矿塌方导致 错误编码为:P13.0(由于产伤引起的颅骨骨折)正确编码为:W77(塌方伤害);
八、先天性疾病
1、恶性肿瘤错误编码为先天性疾病 Ⅰ(a)胆总管癌 年龄61岁 错误编码为:Q44(胆囊、胆管和肝先天性畸形)正确编码为:C24(胆管癌)
成年人的慢性病错误编码为先天性疾病Ⅰ(a)冠心病 年龄69岁 错误编码为:Q24.5(先天性冠状动脉瘤)正确编码为:I25(冠心病);
九、年龄和伤害的逻辑错误 5岁以下的自杀
例子一:四岁男孩 I.a)灭鼠药中毒1天 编码为:X68(杀虫剂的故意自害)错误原因:意外中毒被判定为故意自害(服毒自杀)。正确编码为X48(杀虫剂的意外中毒)。
例子二:不满一岁男孩I.a)溺水 b)被母亲带着一起跳河自杀 编码为:X71.9(用淹溺和沉没方式故意自害)错误原因:意外溺水被判定为故意溺水(溺水自杀)。正确编码为W69(在自然水域中淹溺和沉没)。
第二篇: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例会制度
1、组织本院门诊医生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等。
2、医院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每季度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尽快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3、医院安排人员参加卫生局的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医务处组织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诊治医生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3天内,病案室应完成死因编码工作。
4、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
5、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6、医务处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死亡信息核实制度
1、医院要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2、医院要安排专门人员及时收集院内死亡的信息,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3、医院负责死亡报告工作的医生,对死亡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需核实调查,并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及网络报告卡中填写调查记录。
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
1、医院定期与当地派出所、计生等部门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2、医院医生要定期了解院内死亡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档案管理制度
1、医院要安排专人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个案数据),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和县控中心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医院要定期下载死亡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移动存储或光盘刻录等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确保报告信息数据安全。
3、医院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于死亡统计、信息分析的资料统一管理,不得擅自公布。
4、对于其他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培训工作制度
1、医院医务科每半年组织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一次,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正确填写及根本死因的确定。
2、医院每两个月要开展对医生进行二级培训一次,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
3、每年派出死因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死因编码人员参加国家或省级培训班。
定期考核评比通报制度
1、医院将该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每年至少两次组织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人群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督导检查,并进行考核评分。
2、实行奖惩机制,对有漏报、迟报的科室、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对开展工作好的单位进行奖励。
第三篇:死因监测工作规范(本站推荐)
死因监测工作规范
为了加强死亡报告与死亡原因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死亡报告工作质量,及时准确地发现诊断不明的死亡病例,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本中心特制定本工作规范。
一、死亡登记
死亡登记对象为发生在本辖区内的所有天山区死亡个案,包括在本辖区内死亡的本地户籍和非本地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1.本中心死亡个案的登记
(1)凡在我院或他院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我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证》。死亡原因不明者必须将死亡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证》第二联背面的调查记录栏内。
(2)新生儿,婴幼儿死亡的应由诊治医生填写《死亡证》。2.家庭死亡个案:在家中死亡者,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作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判断,同时填写《死亡证》。
3.其他场所发生的正常死亡个案,由负责救治的医生填写《死亡证》;在医务人员到达之前属于正常死亡者,由救治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进行死因推断后填写《死亡证》。
4.凡非正常死亡或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法医鉴定书》,卫生部门根据公
1.《死亡证》共分四联。第一联为本中心存根;第二联由本中心直接送至天山区疾控中心;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据;第四联为殡葬火化凭据。
2.《死亡证》由区疾控中心定期定量向本中心发放,本中心要做好编号登记工作。
二、死亡信息的报告
本中心公共卫生科《死亡监测》小组负责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的上报工作。
(一)死亡个案报告程序
(1)患者死亡后,由诊治医生填写《死亡证》;
(2)本中心指定专人每天收集医院内《死亡证》的第二联,并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写完整的《死亡证》第二联送天山区疾控中心并做好交接记录,记录必须用死因专用交接登记簿填写。
(二)中心《死亡监测》小组工作职责 1.收集死亡个案信息,填报《死亡证》;
2.对辖区内的死亡案例进行核实,对填报不全的,进行入户调查;
3.收集辖区内《死亡证》,每月定期上报区疾控中心; 4.做好原始《死亡证》的保存与管理。
解放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四篇: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一、死因监测领导小组
组长:
孔西海(院长)副组长:耿会卿(主管院长)
组员:
许倩(体检科主任)刘艳铭(防保科主任)
信息科主任
质控科主任
二、职责:
1、负责研究制定我院死因管理相关制度规定,协调各科工作。
2、体检科负责死亡医学证明的领用、发放、收集、登记工作。
3、防保科负责死亡医学证明的审核、网报、检查、奖惩工作。
4、病案室负责死亡医学证明疾病编码、病历及存根等原始资料的保存。
三、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1、例会制度
1)、每半年组织本院临床科室医生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因管理、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等。
2)、医院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不定期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尽快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2、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院成立死因监测管理领导小组,专人负责本院死亡信息的收集、整理、核查、登记及网络报告等工作。
2)、明确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流程,防保医生将收集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天内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
3)、对收集的死亡信息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
4)、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上交到县疾控中心.5)、必须由执业医师负责死亡报告工作。
3、死亡信息核实制度 1)、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2)、安排专门人员及时收集院内死亡的信息,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4、档案管理制度
1)、安排专人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个案数据),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死亡统计、信息分析的资料统一管理,不得擅自公布。
3)、对于其他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5、培训工作制度
1)、防保科每年组织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一次,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死亡医学证明证书》的正确填写及根本死因的确定。
2)、每年派出死因监测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死因编码人员参加上级培训班。
6、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 1)、死因监测管理工作人员定期与院内各科室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2)、各科室负责人要定期了解本科室死亡病例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7、定期考核评比通报制度
1)、将该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每年至少两次组织对全院各科室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工作督导检查,并进行考核评分。
2)、实行奖惩制度,对有漏报、迟报的科室进行通报批评,对开展工作好的科室进行奖励。
2015年12月3日
防保科
第五篇: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XXXXXXXXXXX医院
死因管理
萝北县人民医院医院
死因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院 长 王 军 副组长:业务院长 贝连芝
后勤院长 张立新
组 员:医教科主任 于 静
防保科主任 赵莲花
信息科主任 徐晓玲 职 责:
1、负责研究制定我院死因管理相关制度规定,协调各科工作。
2、医教科负责死亡医学证明的领用、发放、收集、登记工作。
3、防保科负责死亡医学证明的审核、网报、检查、奖惩工作。
4、病案室负责死亡医学证明疾病编码、病历及存根等原始资料的保存。
5、统计室负责死因统计工作。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一、为规范居民死亡证明书的管理和使用,提高死亡统计工作的质量,根据《西安市居民死亡证明书管理办法》及《西安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统计报告工作方案》的要求,特制定本院死亡证明登记报告制度。
二、居民死亡证明书是判断死者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同时也是进行死亡原因统计的基本信息来源。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在服务区域内凡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我院应出具卫生部,公安部制发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四、《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必须由诊查医生认真如实填写,不得缺项和涂改,不得使用铅笔及红色笔填写,死亡主要疾病诊断要准确,勿填症状体征。对非经治疗的死亡原因不明者,或经诊查仍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病史、症状、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记录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调查记录栏目中。
五、所有《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有诊治医生签名,加盖我院医疗专用章。
六、诊治医生须在死亡后7日内开具证明书报医务科,同时填写我院死亡信息卡报防保科信息管理网络直报人员处。
七、对住院死亡者所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一联须粘贴在死亡者的病案中,随其病案一并保存,保存期限按病案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对急诊留观死亡者所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一联须粘贴在死亡留观病史中,随其病案一并保存,保存期限按病案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对来院已死亡者及急诊抢救过程中死亡者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一联由急诊科登记造册,交病案室保存,期限2年。
八、网络直报人员在死亡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及网络直报工作。
九、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十、医教科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管理制度
领用、发放制度
一、《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领用、发放、收集由医教科负责管理,医教科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二、医教科建立《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领用、发放登记记录。
三、各临床科室由科主任指派我院在职人员领用,进行《居民死亡医学证明》领用数量、编号、时间、领用人等项目登记。
四、各临床科室对领用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专项管理,不得遗失。
使用登记制度
一、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应出具卫生部,公安部制发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二、各临床科室建立《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登记记录。
三、记录内容包括死者姓名、性别、年龄、死因诊断、死亡时间、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编号等内容。
四、医教科及各临床科室对登记记录进行检查,审核,进行考核。
死因培训工作制度
一、医院医教科每半年组织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一次,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死亡医学证明证》的正确填写及根本死因的确定。
二、医院防保科、信息科每半年要开展对医生进行二级培训一次,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
三、每年派出死因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死因编码人员参加市或区级培训班。
死亡证明考核制度
一、我院死亡证明的开具、上报、统计工作是在死因管理领导小组领导下的院、科两级负责制。
二、各职能责任部门负责全院死亡证明开具、上报、统计的检查、监督工作,每月检查各个职能科室一次并不定期进行抽查,发现问题督促改正;临床各科科主任本人或指派专人负责本科死亡证明开具、填报、上报、登记的检查、监督工作;信息管理网络直报人员负责网络直报及统计工作,定期与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联系。
三、对在死亡医学证明书填报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个人或集体给予奖励。
四、凡有下列行为之一,医院及市、区卫生局应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虚假、瞒报、伪造、篡改死亡医学证明书的;
2、拒保或屡次迟报死亡医学证明书的;
五、对违反《统计法》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死亡信息核实制度
一、医院要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二、医院要安排专门人员及时收集院内死亡的信息,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三、医院负责死亡报告工作的医生,对在院前急救中死亡,死亡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需核实调查,并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及网络报告卡中填写调查记录。
例会制度
一、每年至少组织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因管理、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等。
二、医院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不定期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尽快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三、医院安排人员参加卫生所的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
档案管理制度
一、医院要安排专人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个案数据),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和县控中心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二、医院要定期下载死亡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移动存储或光盘刻录等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确保报告信息数据安全。
三、医院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于死亡统计、信息分析的资料统一管理,不得擅自公布。
四、对于其他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死亡证明书的填写基本要求
1、按照全国统一的死亡证明书的基本格式及填写要求,逐项认真填写,不能漏项或错项。
2、应用黑色或蓝黑色钢笔书写,字迹清楚,不得用圆珠笔、红笔或铅笔书写。
3、死亡原因填写应用医学专业疾病名称,并用中文书写,不得用英文或英文缩写。
4、死亡证明书正面内容不得涂改,必须有医生签名及医院公章。
5、死亡证明书如死因不明,必须当时填写调查记录,内容包括死者既往疾病名称、发病时间、诊断单位、诊断依据、以及相关慢性病史的一系列情况。
6、发生对死亡原因有怀疑(他杀、自杀)的,可以向警务部门反映,由警务部门协助确定死因。凡填报意外损伤、中毒死亡,死亡证明书上应进一步报告意外事故的外部原因。
基础项目的填写要求
1、医学证明书编号:由公安和卫生部门统一编号。
2、死者户口所在地:城镇以街道、农村以乡为单位。现住址:城市要填写到街道、里弄门牌或楼房单元号数,农村填写到行政村的村民组或自然寨。
3、死者姓名:指现时用的姓名;如为婴儿,可同时填写婴儿母亲的姓名;尚未起名者可记录其母姓名,按“某某之子”或“某某之女”记录,以备调查;
4、性别:填男或女。
5、民族:按汉、回、壮、维吾尔、藏、白族等填写。
6、主要职业及工种:按就职时间最长的职业填写,并尽可能同时填写职业和具体的工作。不符要求的填写如:工人、干部、操作工或退休。
7、身份证编号:填写15位或18位身份证号码,注意与出生日期保持一致。
8、婚姻状况:按法定的婚姻状况分为未婚、已婚(含再婚、复婚、分居)、丧偶、离婚、不详5种情况划记。
9、文化程度:按死者的最高学历的填写。文盲指不识字,半文盲指稍识字,中学含中专,大学含大专。
10、生前工作单位:指就业所在或死前最后所在的、工作时间较长的单位。
11、出生日期及死亡日期:按公历年、月、日填写。
12、实足年龄:按周岁计算。当年未过生日者:死亡年份-出生年份-1;已过生日者:死亡年份一出生年份。未满l周岁的婴儿,填写实足月龄;28天内的新生儿,填写存活天数;未满1天的新生儿,填存活小时。
13、死亡地点:按死亡证明书上的5种情况填写;来院已死的死亡地点应为家中、赴医院途中。
14、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指最了解死者生前疾病或其它情况的直系亲属或亲友。
15、住址或电话或工作单位:指联系人的常住地址、联系电话和所在工作单位。
特殊项目的填写要求
1、死亡原因:填写导致死亡的疾病、损伤或并发症。
第I部分:是《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主要内容,需要填写导致死亡的疾病以及更早的原因,是必须要填写的部分。
①按照导致死亡的顺序填写,(a)由(b)引起,(b)由(c)引起,(c)由(d)引起;
②)每行只能填写一个疾病;、③(a)行至少要填写一个疾病;
④发病距死亡的时间间隔应尽量填写,(a)到(d)的时间长度一定是从短到长。
⑤填写的行数是不限定的,根据情况可增加填写(e)、(f)等行。⑥不要只填写临死方式/情形,例如“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全身衰”等。
第II部分:是对第Ⅰ部分内容的补充,用于填写促进死亡,但与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无关的其他有意义的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填写。
①填写所有促进死亡、但与第I部分死亡原因顺序无关的疾病; ②按照严重程度依次填写,无数目限制
2、发病到死亡的大概时间间隔:指第Ⅰ部分报告的疾病从发病到死亡之间的间隔时间(时间单位为:分、小时、天、周、月或年),如询问不清,可以不填。
3、死者生前疾病的最高诊断医院:指第Ⅰ部分报告的主要疾病最高级确诊的单位。
4、最高诊断依据:按实际确诊的各项依据划记;如实行诊断分级,取最高级别的诊断依据,B超、X光、心电图等特殊检查均放到“临床+理化”一栏;
5、住院号:未住院就诊者不填;
6、医师签名:由填写死亡证明书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
7、单位盖章:由填写医生所在单位加盖公章;
8、填报日期:指出具证明书的日期;-般应是死者死亡当日或随后几日内,如间隔过长应予以说明。
调查记录的填写要求
如来院已死,由诊治该死亡者的医生填写调查记录。
1、死者生前病史及症状体征:病历摘要和家属提供情况;内容应包括:(1)本次发病的症状体征;包括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原发病的并发和继发、实验室检查结果、疾病的演变和治疗经过、有否后遗症即晚期效应等。
(2)发病时间;(3)诊断单位;(4)诊断依据;
(5)既往史及相关情况:包括死者生前以往患过的疾病以及可能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如生长发育史、家族史、遗传史、职业史、接触史等。以及死者生前的起居饮食、生活习俗、烟酒嗜好等。
2、被调查者姓名:指接受死因调查的对象在此签名;
3、与死者的关系:指受调查者与死者的关系,如直系旁系亲属或邻里同事等关系;
4、联系地址或工作单位:指被调查者的具体地址和所在工作单位电话号码:
5、电话号码:指被调查者的联系电话号码;
6、死因推断:应为明确的疾病诊断名称,不应填写为症状、体征或来院已死等情况。
7、调查者签名:由填写调查记录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
8、调查日期:对死亡病例的凋查时间。
统计项目的填写要求
1、根本死亡原因ICD编码:指ICD—10,采用4位数编码;
2、统计分类号:指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总表的分类号(如卫统8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