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理论层面进一步加深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

时间:2019-05-12 01:3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了在理论层面进一步加深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了在理论层面进一步加深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

第一篇:为了在理论层面进一步加深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

为了在理论层面进一步加深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的理解,在实践层面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在基层的实施,2008年6月12—13日,中国科普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在广州市共同举办了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希望通过论坛搭建平台,进一步加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科学普及和传播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广大科普工作者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献计献策。

此次论坛是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借助历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积累的丰厚智力资源,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更多的与会者。受人尊敬的徐善衍教授,德高望重的张景中院士、谈祥柏先生、周孟璞先生等11位著名的专家学者作了大会主题报告,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科协、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新闻媒体等单位的200多位领导、专家和学者与会并在各会场上作报告、进行讨论。参会者发言踊跃,讨论热烈,产生了许多很好的思路、理念和想法,对如何更好地落实《科学素质纲要》,做好科普工作,在许多方面都达成了共识,同时也提出了不少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300余篇,为了将这次会议的有效成果在国内更广泛地传播,本论文集收录了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的117篇文章。这些文章涉及了科学素质、科普资源、科普示范县、科普理论与政策等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为科普工作建言献策,也为科普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此,十分感谢广东省科协和广州市科协(承办单位)的同志们,他们为此次会议成功举办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然,本次会议和论文集也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衷心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今后,中国科普研究所将一如既往地不断创新办会模式,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方面的密切合作下,本着“大联合、大协作”的原则,积极搭建学术平台,创造交流机会,把每年一度的学术会议办得越来越好,把论文集做得越来越精,为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为落实《科学素质纲要》提供理论基础、决策支持和专业指导。

目录

第一部分大会主题报告

关于科普社会属性的一些思考„„/徐善衍(3)谈科普活动中的创新„„/张景中(6)我与科普同行30年„„/谈祥柏(9)2007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会场活动评估主要结果对大型科普活动策划与设计的启示„„/雷绮虹

张志敏(12)计划向自由:中国科学传播亟待转型„„/李大光(19)中国科技政策的议程设置模式: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为例„„/刘

立(27)广东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践与探索„„/吴焕泉(33)关于科普资源研究的思考„„/任福君(36)

第二部分

科普理论与政策

科学普及与信息社会里的E-Transmit模式„„/张

力(47)从科学主义之争看拓展科普理念的必要性„„/洪耀明(52)科普学三大定律„„/周孟璞

鹰(57)再议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关键在哪里„„/强亦忠

张学光(62)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环境

建设创新型城市„„/朱延彬(65)解放思想破难题

科普创新促和谐„„/郝建军(70)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

提升科技传播能力„„/亢宽盈(76)我国科研人员参与科普事业的现状和前景思考„„/胡俊平(80)科研机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普中的作用„„/卢振举(85)重视对科普的规范管理„„/贾英杰(89)须用行政手段谋划实施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张芝文(95)中国近现代科普的第一次高潮„„/松

鹰(99)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述活动„„/张晓琳

刘树勇(103)新时期企业科普研究及其展望„„/沈瑶琴

敏(108)医学科普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陈新山(114)科普—中国渔业现代化道路的桥梁„„/刘雅丹(117)基于监控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略论„„/段世昕(123)

第三部分

科普资源共建与共享

试论科幻文学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星

河(131)电视文化传播对农村文化生态的干预研究„„/谭

王悠悠

赵士文

李庆风(136)科普作品的分类研究„„/董仁威

程婧波(141)防灾减灾意识的电视传播策略„„/罗桂湘(150)科普与创新„„/吴鹤龄(157)培养科普创作人才必须从大学生着手„„/李正兴(161)对科普讲座开展评估的一般方法研究„„/张志敏(166)电视科学传播能力研究„„/舒志彪

英(170)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现状调查和分析„„/郭

詹正茂(179)俄罗斯知识协会及其发展纲要„„/赵连芳(186)斯隆基金会近年科普活动简介„„/李

曦(192)谈农村科普活动场所建设的若干问题„„/陈东云(199)人力资源在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中的地位„„/李正伟(204)科普资源的分类、开发及其他„„/洪耀明(208)浅析我国电视科教频道的科技传播状况„„/颜

玲(212)推广科普歌曲

繁荣科普事业„„/韩冠群(218)大众传媒科技传播渠道及工作目标的认识„„/谢

婷(223)由易中天的“火”引发的科普杂想„„/曲小敏(227)流动宣传放映车在科普传播活动中的实践与思考„„/朱利荣(230)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社会资源„„/黄钧燊(236)共同搭建地方与大学相互开展科普活动的平台„„/何

鸣(239)佛山市科普教育基地的现状及对策思考„„/黄志明(243)抗击雪灾对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反应能力建设的几点启示„„/王国晖(247)以青少年主流媒体为平台

建构青少年科普平面策划新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韩

延(252)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

推动皇姑区科普网站工作创新„„/任闽榕

刊、艳芳

何红艳

妍(257)发展科普旅游促进公众科学素养建设„„/韦

杨德倩

季申芒

廖景平(260)浅议科普教育基地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作用„„/季申芒

柯萧霞

廖景平(266)整合科普资源

增强科普服务能力„„/郝敬英

陈婉峰(270)科普宣传应突出科学精神„„/于艳芳(276)中国早期科普写作概览„„/尹

霖(279)大众传媒对公众科学素质的导向作用探究„„/王雪莲(284)编写社区科普教材必须坚持“四性”原则„„/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87)

第四部分

科学素质建设与监测评估

对米勒体系发展演变的考察„„/李红林

曾国屏(295)以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黄丹斌(301)科学发展观传播效果调查分析„„/詹正茂

舒志彪(307)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评价„„/张

薇(314)对充分发挥地方行政学院在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中主渠道作用的思考„„/龙小康(319)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对策思考„„/苏晓生

黄丹斌(323)科学素质行动应当关注的群体——农民工„„/张存岭

赵德勤

陈爱平

周江源(328)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劳动者科学素质„„/高松生(333)山东省煤矿工人科学素质相关因素调查报告„„/何

丽(337)对影响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因素分析„„/魏

红(350)对贵阳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思考„„/李

刘慧星(356)广州市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362)加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工作

着力提高群众科学素质„„/盛世兰(369)增强科学素质建设的系统性认识

提高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科学素质„„/和

沁(376)哈尔滨市农民科学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姜海波(384)用科学思想指导青少年科学素质工作„„/何

鸣(388)河北省农村留守儿童科学素质调查研究„„/刘书越(392)中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创新模式研究„„/靳

耿丽娟

历(398)以史为鉴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徐

杰(405)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实践与反思„„/贾九如(408)

第五部分

科普示范县(市、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在共鸣中跋涉前行„„/胡俊平(415)农技协在农村科普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张晓军

薛治安

辛俊兴

珊(416)哈尔滨市农民技能学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姜海波(423)典型科普活动提高农民科技致富意识„„/汤国辉(427)提升科普服务水平

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肖国会(43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袁泽义

林加峰(433)以科技为支撑发展辽宁省现代农业问题研究„„/尹

潘小曼

姚庆儒(437)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建设和谐新农村„„/徐

何兴健(441)政府推动

全民参与

开拓农村科普工作新局面„„/马君玲(447)加强农村科普工作

推进农村“四个一”健康发展„„/陈伟元(450)浅谈提高毕节市农民科学素质„„/石

磊(454)咸宁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杨清平(457)科普之冬活动在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贾鑫莹(462)社区科普机制与模式的创新研究„„/王瑞芳

李培俊(467)奥运社会化服务平台与居民科学素质建设„„/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街道科学技术协会(473)社区科普大学创新发展思考„„/周彬彬(478)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带来的思考„„/张玲玲(483)开展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创建活动的探索与实践„„/广东省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486)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为指南全面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努力开拓天河区科普工作新局面„„/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科学技术协会(491)对推动科普进社区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甘泽临(495)精心打造社区科普

携手共建和谐家园„„/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科学技术协会(497)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有效形式„„/苏晓生

郑焕扬

张文德(500)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黄丹斌

姚小明(505)论“文化”与科普示范县(市、区)建设的关系

„„/苏

翔(511)论创建科普先进市的实践与思考„„/林金树(516)浅谈科普示范县创建„„/王君才

张玉勤

范光源(520)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载体„„/胡国明

孙志强(524)县级科学技术协会要在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程小平(529)加强农村科普体系建设

提高科普绩效„„/王

晶(535)开拓创新谋特色

示范应用提素质„„/陈兆兰

陈荣来

相光明(540)领导重视是关键

保障条件是基础

自身努力是核心

调动社会是手段„„/舒祖才(545)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为抓手促“科普”上水平„„/黄振奎(549)科普之花结硕果

创建工作见成效„„/李继承(552)因地制宜

齐心协力

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员会(556)创新科普工作

构建和谐海珠„„/广州市海珠区科学技术协会(562)整合科普力量

统筹科普工作„„/彭小艺(568)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全面提升全县人民的科学素质„„/张志荣

李小强(573)提高科学素质的新形势和举措„„/宋北辰(576)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

创新工作

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实施„„/陆建中

李轩渠

健(579)深圳市科普能力建设的实践„„/张克科(583)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

推动朝阳科学技术协会工作全面发展„„/北京市朝阳区科学技术协会(589)

第二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定稿)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行动计划)简介

[2005-01-07 ]

公民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一般指公民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了解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尊重客观规律,具备基本的应用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力。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公民个人全面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

>“ 2049行动计划”提出的背景

1999年,一批科技专家在中国科协常委会上提出,为了顺利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应制订一个超长期的国家计划,采取各种措施,从整体上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同年,根据专家的建议,中国科协 向中国政府提出制订和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下简称2049行动计划)的建议。

200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复函,对建议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中国科协会同有关部门,在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国民科技素质标准以及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实施方案。2003年,中国科协会同中组部、中宣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科学院、社科院、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 和 全国妇联 等正式启动2049行动计划制订工作。

>“ 2049行动计划”的含义 “ 2049行动计划”是根据中国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目标对国民科学素质的要求,着眼于未来40?50年,立足中国国情,发挥从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的全社会作用,具有明确的目标,分阶段、有步骤、滚动式推进,到2049年 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00周年时实现中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目标的国家长远计划

>对“ 2049行动计划”的基本认识

☆ 制定和实施“ 2049行动计划”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方面目标之一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49行动计划”正是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的规划,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将会成为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公民全面发展完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 2049行动计划”是一个目标长远,分阶段、滚动式推进的国家计划。

公民科学素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周期很长的工作。“ 2049行动计划”着眼于在未来40?50年持续实施,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这种时间跨度的行动计划在我国尚无先例,是一个长期的计划,需要明确方向和目标,分阶段、有步骤、滚动式推进。“2049行动计划”面向全体公民,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其实施不是一个或几个系统、部门所能主导,需要上升到国家行为。

☆“ 2049行动计划”必须面向全体公民,并且需要充分调动公民的学习积极性。

“ 2049行动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到2049年使我国国民人人具备科学素质。因此,行动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必须着眼于全体公民,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年龄段和全国所有地区的所有公民。行动计划的内容和实施的方式必须适用于所有公民,要为每个公民提供平等的 接受科技教育、提高科学素质的机会和渠道。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最终必须通过公民积极主动地学习实践来实现。公民不仅仅是行动计划的受益者,更应当是参与者。因此,制订和实施“ 2049行动计划”,一方面要为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环境和足够资源;另一方面要 充分调动公民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和支持公民自主学习,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 实施“ 2049行动计划”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 2049行动计划”关键在于“实施”。实施需要正规的学校教育、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社会化的科技普及与传播和鼓励公民自我学习同步并举,因此,实施的主体绝不仅仅是一两个相关的部门,而是全社会。党政机关、武装力量、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以及各行各业都有责任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这一内容渗透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以推进。☆ 公民的科学素质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衡量。

公民的科学素质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来进行科学的量化和衡量。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研究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制订标准既可以衡量人的科学素质高低,也是对计划实施进行监测和评估的依据。

☆ “ 2049行动计划”的制订需要学习国际上的成功经验。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是目前很多国际组织和国家关注的问题,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和一些国家分别制订了相应的计划,有的已经付诸实践。与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相比,国际社会在对科学素质的认识方面共性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也较多,如科学素质标准、推动措施等。因此,在制订和实施“ 2049行动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取国际上的一些成功经验,邀请国外相关机构、专家学者参与,使“2049行动计划”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

☆ 实施“ 2049行动计划”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 2049行动计划”从制订、实施到最终目标的实现,需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城乡差异状况、公众对科学素质的需求等外在因素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计划的实施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需要对计划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便于准确掌握情况,及时修正,保证“2049行动计划”顺利和可持续地实施,不断向最终目标迈进。

>“ 2049行动计划”的总体框架 ☆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施纲要》: 行动计划的总纲,是整个行动计划的基础性和指导性文件。主要提出实施“ 2049行动计划”的意义、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目标和任务、工作重点、总体进程和方法、主要保障条件等

☆ 《公民科学素质标准》 :中国成年公民应达到的科学素质标准,是行动计划的基础性文件。主要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认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应用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力等方面提出具体指标

☆ 具体实施计划 : 在《纲要》的指导下,依据《标准》,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领域、不同阶段(拟根据国家到 2010年完成“十一五”计划、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49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要求,分为相应的三个阶段)制定的具体行动计划

☆ 监测与促进体系 : 在计划实施的同时,建立监测 与促进 体系,对计划实施的情况、成果进行全程监测和定期评估、分析,并根据监测和评估的结果对计划实施进行及时修正,以促进和保证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

>“ 2049行动计划”的制订工作

工作任务

☆ 研究制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拟报请中央审定和发布实施。

☆ 研究制订《公民科学素质标准》。《标准》的制订在《纲要》的指导下进行。《标准》拟由“2049行动计划”制订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颁布。

☆ 研究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建立监测与促进体系。在《纲要》和《标准》确定并发布实施后,由各有关方面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领域、不同阶段,在《纲要》和《标准》的指导下,制定一系列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包括实施的目标、阶段、内容、方法和保障措施等,以实现《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同时建立监测与促进体系,以对行动计划实施的情况、成果进行全程监测和定时的评估、分析,并根据监测的结果对行动计划实施进行及时修正。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主参与,完成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关于“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包括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素质等多面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性与差异性,重视开发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受应试教育长期影响,在实行课改进程中,要逐步消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摩擦,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中国的教育更人性化,培育素质人才,更好的服务社会。

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已经感受到了一些变化:各地用的课本是不完全一样的;老师上课不是“紧扣教科书”了;学生的“问题”多起来了;“中考”改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了;高中录取不是只看分数了。一、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所谓知识就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主要是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需的活动方式,一般包括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知识与技能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的升华;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技能,没有技能,知识也无用武之地。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既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又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两者不能偏颇。知识与技能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要达到的结果,即学生在知识方面要获取多少,在技能上要提高到何种程度,要取得何种结果,这是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都具有的共性特征,所以,把知识与技能合在一起又叫结果性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创新。所谓过程,就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方法是指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这里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方法相对应的就是结论,所谓结论就是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结合体现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过程与方法目标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亲历体验。体验是知识的升华,体验的信息可以成为日后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所以学生在过程中可以获得知识与技能并最终内化为个性化特征。传统教学也重视过程与方法,但是传统教学仅仅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服务于结论的手段,学习的目的还是掌握结论。虽然理解并掌握正确的结论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但如果学生没有经过一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结论很难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基于此,新课程改革把过程与方法本身作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经历过程和探索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是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都比那些具体的结论更重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性认识及其由此产生的态度行为习惯。其中,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它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态度是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之一,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价值观就是对某一知识、事物的价值判断,就是对某一知识、事物有用无用,有多大用处等认识的价值取向。其中情感决定并形成态度,而态度体现情感,往往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消极的情感形成错误的态度。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指导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战胜消极的情感,用科学的态度去克服消极的态度,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情感和态度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没有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态度就不会有科学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情感和态度的升华,并决定了人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都有一种共同的功能,就是对师生教学过程与方法的优劣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制约作用,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有巨大的调控作用。因此,把三者放在一起,称之为体验性目标。二、三维目标的联系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基础,是学生经历、体验学习过程,形成学习方法的前提;也是提高能力,酝养情感、形成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条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从学习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开始,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各方面能力,领悟其中的过程与方法,培育和发展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过程与方法是掌握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中介机制,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它贯穿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既可以着眼于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又可以学会掌握这种知识与技能的方法,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这个过程中,既能牢固掌握知识与技能,又可孕育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离开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就成为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死知识,学生就变成被动装载知识的容器,当然也谈不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动力,它对前两个目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即依赖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又为他们提供支持。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能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反作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XX县环境保护局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11-2015)工作规划

为全面推进我县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四川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7-2010-2012)》《、XX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11-2015)工作规划》,结合我局实际,制度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技兴县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继续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坚持环境科学宣传教育和依法行政培训相结合,坚持学习法律知识、解决环境法律问题与维护环境权益相结合,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全面增强环境保护执法监督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和公众的环境守法意识与环境法律素养,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法治条件。

(二)主要目标

通过环境科学宣传教育,到2015年,进一步提高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治理念、宪法意识、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提高依法管理环境事务和服务社会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和公民的环境法律意识和环境法律素质,逐渐增强其环境守法与环境维权意识,推进公众依法参与环境管理公共事务。

二、科学素质行动对象

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局领导干部和环境行政执法人员;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特别是从事对环境有重大影响活动的企事业单位;

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和农民。

三、主要行动

(一)学习宣传《宪法》,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公务员法》及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

(二)学习宣传《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系列文件等;

(三)学习宣传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主要学习宣传《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法律,学习宣传《森林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资源开发利用法律;学习宣传《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等环境保护行政法规、规章等;

(四)学习宣传《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以及其他有关行政执法程序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学习宣传刑法、民法、经济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特别规定;学习宣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运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等;

(五)学习宣传有关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六)学习宣传环境标准、环境规划等其他方面的环境政策和法规性文件。

四、工作方法

(一)围绕全县环境保护中心工作,突出重点。坚持以环境科学宣传教育为契机,促进环境监督管理服务。

(二)普法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对不同的普法对象应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既要兼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防止形式主义。

(三)环境科学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根据工作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科学宣传教育和培训要求,切实做到宣传到位、培训到位。

(四)坚持学用结合,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努力适应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务实创新,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使广大公民受到形象生动、潜移默化的环境科学教育。

(五)条块结合,整体推进。组织开展环保法律知识进学校、企业、社区与乡村等环保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六)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注意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各类环境案件的典型教育和法制宣传作用,给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了解、学习、参与环境事务的平台和机制。

五、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成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各项日常工作。各部门要加强日常联系和协调,形成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合力,为全民科学素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经费安排

环境科学宣传教育所需经费,要按照有关要求列入部门预算,专款专用,保障科普宣传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队伍建设

加强环境科普人才的业务培训,完善制度建设,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环境科学宣传教育队伍。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学校、社区等公共平台开展环境科学宣传教育活动。

(四)监督检查

局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要创新监督与激励机制,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改进。局绩效考核办公室要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对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全局表彰。

2011年6月10日

第四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工作简报

第四期

椒江区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 2010年8月30日

椒江区召开《纲要》实施情况汇报会

8月12日,椒江区召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情况汇报会。副区长施招英、区政协副主席陈晓月、区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工委主任叶普正出席会议。全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31个成员单位的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区府办副主任邱家正主持。

会上,区组织部、人劳社保局、教育局、农办等四大人群责任单位分别汇报了上半年《纲要》实施情况和下半年工作计划。区科协主席董林春对全区上半年《纲要》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下半年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椒江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始终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着重抓住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等“四大人群”的科学素质提升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素质教育活动,并由此带动推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会议要求,下半年各成员单位要围绕《纲要》,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为主线,积极抓好创建工作方案各项指标的落实,重点做好:一是 健全工作机制,努力形成《纲要》实施工作合力;二是创新活动载体,大力实施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三是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素质基础工程建设;四是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创建各项工作。

施招英副区长就进一步推进《纲要》落实工作,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统一思想,进一步认识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要意义。各成员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科学发展。二是强化措施,有序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各项工作。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工作任务,要敢于开拓创新,优化工作机制,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有效开展。三是突出重点,确保全区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实效。各相关部门要广泛动员,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围绕四大人群开展各类主题突出的活动,以重点人群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送:台州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

发:椒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联系电话:88884983 E-mail:jjkx2008@163.com 2

第五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工作简报

第2期

(总第2期)

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2008年5月21日

《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机制确立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6〕7号)和《国务院关于议事协调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2008〕13号)精神,继续做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根据请示国务院领导同意的意见,2008年4月24日《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会议通过了《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工作机制。

一、国务院分管领导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的汇报,研究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实施工作中有关重大问题,会后印发会议纪要。

二、实行工作例会制度。由中国科协会同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牵头,召集有关部门每年召开一次《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会议。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为向国务院领导汇报作准备。会议主要内容是:总结上一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部

署下一的工作任务;研究实施工作中的政策措施及部门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中的有关问题;会后印发会议纪要。

三、成立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协,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主任由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担任,副主任由承担《全民科学素质纲要》9项工作任务的牵头单位(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组部、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的有关司局负责人担任,成员为承担《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任务有关部门的司局负责同志。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筹备《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会议;落实工作会议议定事项,推动各部门落实相关任务;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加强与地方的联系。

办公室下设联络组,办公室各成员单位确定相关处室负责同志担任联络员。

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结合各地实际,继续负责领导当地的《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把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重点任务列入工作计划,纳入党政目标管理考核范围。

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立 为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根据4月24日《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会议的精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日前成立(以下简称办公室)。办公室主要负责筹备《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例会;落实工作会议议定事项,推动各部门落实相关任务;提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

政策和措施的建议;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协,主任由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担任。

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名单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程东红王可李普董俊山高洪王之盈谢军杨雄年刘艳荣张京泽居昊赵英民孟群李宗达何学秋胡章翠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 科技部政体司副司长 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正局级)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副巡视员、综合处处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巡视员 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 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 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副司长 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巡视员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 卫生部科教司副司长 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巡视员、副司长 安全监管总局规划科技司副司长 林业局科技司副司长

田洺 中科院规划战略局副局长 社科院科研局副局级学术秘书、经济学部工

黄群慧 作室主任

高中琪 工程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李慧 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副司长

孟宪平

孙磊

袁民

崔郁

王延祜

高勘

殷皓 自然科学基金会计划局副局长 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副巡视员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部长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正局级)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

下载为了在理论层面进一步加深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了在理论层面进一步加深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五篇范文]

    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实施动员大会上的表态发言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市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可以说使命庄严、责任重大,作为市教育局,更是倍感任......

    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五篇材料)

    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实施动员大会上的表态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市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可以说使命庄严、责任重大,作为市教育局,更是倍感任务......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实施工作会议纪要 (二○○八年五月十三日) 4月24日上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亮点解读http://news.QQ.com2006年03月21日19:10新华网突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瓶颈制约”——《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亮点解读新华网北......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定稿)

    附件2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十二韩 晔 段玉龙 马 红 李 彤 郝合奎 王 军 张宇晶 陆一帆 支修益 范志红 饶 毅 马冠生 王万江 刘 梅 杨 杙 王芝学 五”实施 工作......

    青岛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青岛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文件 青全科组发„2007‟4 号 青岛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 关于印发《青岛市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实施 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区、市......

    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工 作 简 报 第10期(总第28期) 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8年9月26日 2008年江苏省暨南京市全国科普日活动拉开帷幕 9月20日上午,2......

    徐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徐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7-2010-2020年)的通知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7-2010-2020年)》 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