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方病,了解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地氟病、布鲁氏菌病等地方病及预防的基本知识。
2.让学生能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地氟病、布鲁氏菌病等地方病及预防的基本知识。
2.难点:如何判定地方病。【教学过程】:
一、引言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为配合《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提高广大师生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同时也是按上级部门的要求,我们将地方病病的内容进行一下学习。
二、什么是地方病?
1.定义: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的总和。
2.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 A、居住在该地区的人群组发病率均高。
B、迁入该地区的人居住一段时间后,发病同当地居民。C、当地易感动物发病同当地居民。3.分类
自然环境:碘缺乏病、地方氟中毒、地方砷中毒 自然疫源:鼠疫、布鲁氏菌病
三、分类讲解
(一)碘缺乏病及预防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碘? 碘存在于大自然界的土壤和水中,以及日常生活里的饮食中,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化学营养物质。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促进人体发育,维持正常新陈代谢,保证人体健康必须的微量元素。
2.什么情况下会引起缺碘?
一是缺碘地区;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碘量就会引起缺碘。
3.人为什么会缺碘?
人体需要的碘绝大部分来自日常生活的饮食之中。然而,世界上很多地区,尤其我们中国的大片国土上的土壤、江河、湖泊及空气中的碘含量都很低。这些地方出产的粮食、蔬菜、水果以及其他植物的碘含量也很少;饲养出来的家畜、家禽及至野生动物,体内的碘含量也不多。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缺碘环境,又只吃当地产的饮食,当然就不然得到足够碘供应。如果3——6个月内又得不到足够量碘的补充,就会出现碘缺乏的症状,继而导致碘缺乏病。
4.什么是碘缺乏病(IDD)?会引起哪些疾病?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壤缺乏碘造成植物、粮食中碘含量偏低,使机体碘的摄入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损害,是世界上颁布最广泛、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一种地方病,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佝偻病、体格发育障碍等。在胎儿期和婴儿期缺碘还会影响大脑神经得成长和发育。
5.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与危害。
碘缺乏病是人体缺碘后产生一系列生理改变,发生一系列病态的总称。它的主要表现和危害如下:缺碘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粗脖子病。缺碘导致智力低下、呆傻、白痴等智力残疾。婴幼儿缺碘会导致智力发育缓慢或残疾,语言、听力障碍,生长发育缓慢或残矮小,运动障碍或瘫痪;儿童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和功能低下、智力低下、体格发育低下;成年人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无力,易疲劳,劳动力低下;孕妇缺碘易引起流产、早产胎儿儿先天畸形、甚至死胎,影响胎儿脑发育,婴儿可能是克汀性或亚克汀性儿童,这主要是由于胎儿期及婴儿期严重缺碘。严重缺碘可导致,病人呆傻、矮小、聋哑、瘫痪呈现特殊丑陋面容。碘缺乏病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是严重而多方面的,对社会尤其是对人口素质及经济发展的有害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缺碘的最大危害是智力缺陷,智力缺陷是不可恢复的。最突出的症状是:智力低下或弱智或白痴;身体矮小,下肢为短,年龄越大越明显;既聋又哑;面容丑陋;瘫痪。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甚至不会主动进食,将终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6.如何预防碘缺乏病?
食用碘盐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最好方法。它不仅安全、有效、经济和容易推广,又复合微量、长期及生活化的要求。购买、存放和食用碘应注意:A.碘盐必须有包装和碘盐标志。B.盛放碘盐的器皿应为避光的瓶或有盖的陶瓷罐。C.碘盐应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受日光直射和吸潮。D.碘盐存放的时间不宜过长。E.炒菜、烧鱼肉和煮汤菜时,宜在食物快熟时放入。F.不要把碘盐放在锅里炒,更不能放在锅里煎炸。
碘油是碘缺乏病防治的补充措施,可以肌肉注射,也可口服,药效时间在一年左右。天然含碘较高的食品有:海带、海鱼和紫菜。经常吃海带不但可以补充体内的碘,而且还可以摄入其它微量元素、氨基酸和维生素等。海产品是自然界中含碘较高的食品,平时应注意多吃这类食品也是一种补碘方法。
(二)大骨节病防治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国内又叫矮人病、算盘珠病等,国际医学界称本病为Kaschin-Beck病。在我国分布范围大,从东北到西南的广大地区均有报道,主要发生于黑、吉、辽、陕、晋等省,多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平原少见。本病在各个年龄组都有发生,但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成人很少发病,无明显的性别差异。2.病因
病因至今未明。多数人认为可能与谷物中的致病霉菌有关。动物实验发现:凡用带有致病霉菌的谷物饲养的动物,其骨骼中所出现的病理改变与大关节病很相似。致病霉菌可能为留镰刀菌,但未能完全证实。
3.综合防治措施 A.改良水质 B.换粮
(三)氟与地方病氟中毒 1.什么是氟?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正常成人体内共含氟 2.6克,占体内微量元素的第三位,仅次于硅和铁。适量的氟对哺乳类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是十分必要的。
2.什么是地氟病
一定的摄入量对身体有益,但是人体氟摄入量每天超过 6毫克,就能引起氟中毒。在一定地区为地方性氟中毒,也叫地氟病。
3.地氟病有哪些危害性
地氟病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它是世界上也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危害极为严重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周身性慢性中毒性地方病。它不仅损害牙齿,轻者出现氟斑牙(黑牙齿),而且损害骨骼(摄入过多氟可影响体内氟、钙及磷的正常比例,形成较易沉积的氟化钙,引起骨密度增加、骨质变硬、骨质增生,肌肉、肌腱及韧带附着部位特别明显,骨皮质及骨膜增厚,表面凹凸不平,韧带钙化、椎间管变窄),引起骨关节的疼痛,较重者呈现关节僵硬及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呈现躯干变形和瘫痪(氟骨症),以致造成终生残废。氟中毒还能引起心血管、中枢神经、内分泌、视器官、皮肤等各组织器官的全身性疾病。在我市屯堡乡,至今还可以看见因地氟病而致残的人,有的面部变形,有的不能行走,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4.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A.饮水型氟中毒。
B.生活用煤烟尘污染型氟中毒。
5、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方法。
A、改善水质,打深水井,饮用不透水层以下含氟量低于1.0毫克/升的低氟水。
B、改变不科学的燃煤习惯,改良炉灶,使高氟煤烟排出室外。
C、高氟区食物必须采取措施与外地粮食混合搭配食用。不能单独食用高氟区食物。
D、植树造林,种草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卫生条件等办法,以减少氟在病区环境内的蓄积。达到预防氟中毒的目的。
(四)布鲁氏菌病的防治 1.概念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2.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猪、犬、鹿、马等。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细菌,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经皮肤粘膜感染:处理病畜难产、流产、接羔;检查病畜;饲养病畜、挤奶;接触病畜排泄物;屠宰病畜;皮毛加工。
经消化道感染:喝生奶、吃生拌肉或半熟的肉;饮用被病畜流产物、排泄物污染的水。
经呼吸道感染:吸入带有布鲁氏菌的飞沫、尘埃,如工作于皮毛加工业车间内,生产布鲁氏菌苗、冻干菌种过程中,畜圈内牲畜活动,尘埃飞扬。
4.治疗原则
①早治疗 确诊后 立即给予治疗,以防疾病向慢性发展;②急性期 用特效抗菌素,剂量足,疗程够。③慢性期 中西医结合;④综合治疗 以特效药为主,佐以支持疗法,以提高患者抵抗力,增强患者信心。
四、布置课后作业
回家后积极向家长宣传自己所学知识,引起共同重视,及早做好防范。
第二篇: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第一课 地方病常识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方病,以及地方病的种类。
2、让学生能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的种类。
2、难点:如何判定地方病。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1)引言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为配合《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提高广大师生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同时也是按上级部门的要求,我们将地方病病的内容进行一下学习。
(2)什么是地方病?
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的总和。
(3)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
A、居住在该地区的人群组发病率均高。
B、迁入该地区的人居住一段时间后,发病同当地居民。C、当地易感动物发病同当地居民。(4)分类
自然环境:碘缺乏病、地方氟中毒、地方砷中毒 自然疫源:鼠疫、布鲁氏菌病
(5)传播途径:触摸、呼吸道、消化道
(6)传播源:牲畜(猪、狗、猫、牛、马、羊、鹿、家兔、骆驼等)(7)症状:发热;多汗;骨痛、关节肿胀;全身乏力;食欲不振;(8)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播源;
(9)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休息;营养。
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
六、布置课后作业
回家后积极向家长宣传自己所学知识,引起共同重视,及早做好防范。
第二课 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讲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碘缺乏会引起哪些疾病。
2、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教学器具:教材 宣传挂图 合格碘盐样品(有碘盐标志的包装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讲解
碘是一种人体必须的化学营养物质,人体缺碘会造成碘缺乏病。碘缺乏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和受危害人数最多的一种地方病。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碘的国家之一,碘缺乏病流行范围广,发病人数多,而且病情较重。合格的碘盐里含有我们每天所需要的碘,我们每天必须吃入一定量的碘盐才能够维持正常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才能够保证正常的学习、工作、劳动和生活,就象我们每天必须吃饭一样重要。学生不吃碘盐,个子长不高,学习学不好,还会得甲状腺肿大(粗脖子病)。
一、缺碘有什么危害?
缺碘能引起大家熟知的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粗脖根),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还能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先天性畸形、聋哑,更重要的是胚胎期和婴幼儿缺碘会引起大脑发育障碍。
综上所述,缺碘对健康有很大危害,而最大的危害是影响智力发育。因此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是防治碘缺乏病的重点对象。
二、如何防治碘缺乏?
1、全民使用碘盐。全民使用碘盐能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这是全世界公认的安全、有效、方便和价格便宜的补碘方法。但购买碘盐后应该注意密封、避光、避风、避免受热和久存,以防止碘的丢失,并且要坚持常年使用。
2、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些含碘丰富的食品,如海带、海鱼、海虾和紫菜等。
三、如何积极宣传碘缺乏病防治知识?
国家将每年5月15日确定为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让大家掌握防治碘缺乏的科学知识。学校的老师、学生要把碘缺乏的防治知识告诉家长,传播给社会,督促家长购买碘盐,使防治碘缺乏病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做到长期坚持食用碘盐,实现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四、碘缺乏病宣传教育核心信息有哪些?
(一)碘缺乏病宣传教育的宣传要点
1、碘缺乏危害在我国是普遍的、长期存在的。
2、人体缺碘不仅影响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
3、碘缺乏是可以预防的,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措施就是长期坚持食用碘盐。
4、制售、贩卖非碘食盐违反国家法律。
(二)碘缺乏病宣传教育的核心信息 儿童缺碘:
1、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低下;
2、智力低下、体格发育落后。成人缺碘:
甲状腺肿大,无力,易疲劳,劳动能力低下。预防碘缺乏病的主要方法:
1、长期坚持食用合格碘盐,食用合格碘盐是消除碘缺乏病的根本措施;
2、应购买带有防伪标志的碘盐,不购买或不食用非碘盐;
3、炒菜不能用碘盐爆锅,要等菜熟后再放盐;
4、腌菜也要用碘盐。
第二课时 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实验
一、实验步骤
1、上课前一天由老师通知学生把家里吃的盐用纸或塑料袋包一汤匙带到学校来。
2、老师讲完第一部分内容后,让学生把带来的盐放在课桌上摊平。
3、打开碘盐半定量检测试剂瓶,滴1-2滴试剂在盐的表面。
4、结果判定:变色的为碘盐,不变色的为非碘盐。
二、老师总结
重复碘缺乏病的危害,购买和食用碘盐的重要性,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识别合格碘盐,到什么地方购买合格碘盐,什么样的盐不能买等等。然后让学生把以上学到的知识告诉家长,并劝说家长正确购买和食用碘盐。
三、学生思考
1、想一想:碘缺乏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2、说一说:如何预防碘缺乏病? 碘对人体的作用是什么?
碘是人体生长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合成甲状腺激素必需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激素是维持生命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细胞发育不可缺少的,常见缺碘导致智力低下、呆傻、白痴、聋哑、矮小或瘫痪,孕妇缺碘可导致早产、流产、死胎和新生儿先天畸形、先天聋哑等。
什么是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有关联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和亚克汀病、单纯性聋哑、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等。它实质上属于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缺铁性贫血并列为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重点防治、限期消除的三大微营养素营养不良疾病。碘缺乏病主要发生于特定的碘缺乏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在我国被列为地方病之-。由于分布广泛,受害人群多和危害严重,已从一个单一的疾病问题上升到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成为社会关注、国家限期消除的疾病之-。
碘缺乏病能够消除吗?
碘缺乏病危害是由于自然环境缺碘,居民长期碘不足所造成的。它的病因清楚,防有办法,只要长期坚持补碘措施,碘缺乏病是完全可以消除的。我国有许多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由于长期坚持食盐加碘,居民的碘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肿大的甲状腺多数都已恢复或接近正常,新一代儿童的智力较防治前有较大的提高。
为什么说食用碘盐是防治碘缺乏病最好的办法? 防治碘缺乏病的最根本措施是食盐加碘,这是被许多国家近一个世纪的防治工作所证实的,是各种补碘办法中最好的方法,它不仅安全、有效、经济和容易推广,又符合微量、长期及生活化的要求。
补碘将伴随您终生
人体缺碘是由环境缺碘造成的,而环境缺碘却不是在短期内可能改变的,只有人为的长期补碘才能保证机体的需要。人们补碘最有效的措施是食用合格碘盐,一旦停止食用合格碘盐,碘缺乏病就会卷土重来。这种补充不是在一两年内所能解决的,生活在缺碘地区,补碘将伴随我们终生。
第三课 常见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蛔虫病、蛲虫病的危害及掌握其防治知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弄清蛔虫病、蛲虫病是怎样传染的?它们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2、小学生应养成怎样的卫生习惯?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粪便无害化处理是预防肠道寄生虫病的主要方法? 教具:
1、蛔虫、蛲虫标本。
2、有关蛔虫传染途径教学图片。
3、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导入:你们小时候生过虫吗?你们平常有没有无缘无故肚子疼?肠道寄生虫病是儿童多发病。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常见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知识。
2、出示阅读提纲:
①蛔虫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是怎样传染的?如何防治? ②蛲虫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是怎样传染的?如何防治? ③为防治肠道寄生虫病,我们应养成什么卫生习惯?
3、默读并在书上划出有关答案,打上题号。
二、讲授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一)认识蛔虫、蛲虫
(二)研究蛔虫传染途径、危害及防治方法
1、传染途径
谁能告诉教师,蛔虫是怎样跑到人体内的?
蛔虫在人体内生长发育成熟,随粪便排出虫卵或成虫。虫卵污染蔬菜、瓜果、泥土,当人们生吃不净的瓜果蔬菜或不注意饮食卫生,就会感染蛔虫病。
2、讨论蛔虫病的危害及防治
①患了蛔虫病的人,会出现什么症状?你有过生蛔虫的经历吗?有什么感受? ②蛔虫病传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
强调: ①由于虫卵随粪便排出,所以农民伯伯都会把粪便作无害处理,才进行施肥,这样做便可把虫卵杀死,以免污染蔬菜、农作物。
②为防止反复感染,小朋友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
(三)研究蛲虫传染途径、危害及防治方法
1、介绍蛲虫传染途径 老师边介绍边板书: 雌虫产卵 粘上虫卵虫卵入口
肛门---手指搔痒---吮手指、不洗手进食---人体感染
2、蛲虫病的危害及防治
①患了蛲虫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②蛲虫病感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
三、教师讲述,学生进行卫生行为辨析
为预防感染肠道寄生虫病,我们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判断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请打手势,(两手指交叉表示错,拇指、食指张开表示对,并说理由)
1、一群小朋友打完篮球不洗手拿起雪梨就吃(×) 理由:进食前应洗手。
2、农民用新鲜粪便施肥。(×)
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有虫卵产生污染。(×)
3、小朋友饭前、便后洗手。()
4、小朋友剪指甲。()
5、医生给捂着肚子的小朋友看病。()
理由:小朋友患了肠道寄生虫病,要立刻看病吃药。
四、全课小结,订出卫生公约(略)
第四课
4、传染病是怎样预防的
教学目标
1、解什么是传染病。了解传染病传播的四条基本途径。
2、教育学生注意预防传染病,加强锻炼,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问得过传染病的学生,说一说当时的得什么病。,怎么会生这种病的。)这些病有什么共同之处?校园是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场所,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流行,所以必须注意防止各种疾病的传播。阅读本章,将有助于你有效地防止疾病的侵扰。
2、揭示本课学习内容。
这些因传染而生的病叫传染病。(板书课题:
4、传染病是怎样预防的)
二、学习课文。
1、引导学生认识传染病。
a)传染病时由什么传染的?(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人体使人得病,并且能在人群中相互传播,这类疾病就叫传染病。
b)传染病的病菌、病毒传染给了谁?
2、介绍传染病的四条传播途径
问:你们知道传染病传播病菌、病毒有哪四条传播途径?(学生回答,交流)传染病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1、消化道传染病 是指病原体污染水、食品、餐具,进入消化道而引起的疾病,如传染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脊髓灰质炎等。
2、呼吸道传染病
病原体由病人呼吸道排出,抵抗力差的人吸入会得病,如肺结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等。
3、昆虫媒介传染病 是指吸血昆虫(如蚊子)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4、动物源性传染病 是指由患病动物传染给人的一类传染病,如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5、寄生虫病 是指感染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等。
3、传染病是怎样发生的
传染病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的,掌握了它,就便于我们采取预防措施。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过程有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传染源 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都是传染源,包括病人、生病好转的人、表面健康而带有病原体的人,受感染人和动物(老鼠、猫、狗等)。
2、传播途径 传染源排出病原体,要经过一定方式侵入易感者,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1)空气传播:是指飞沫、尘埃的传播。麻疹、SARS、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所有的呼吸道传染病,都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2)水传播:水源受到污染,接触或未经消毒饮用后,可引起传染病流行。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都可以经水传播。
(3)食物传播:肠道传染病和结核、白喉等呼吸道传染病,都可通过污染的食物而传播。蔬菜被粪便污染后,可传播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4)接触传播:通过手可传播肠道传染病,疯狗咬伤可直接传播狂犬病。
(5)虫媒传播:昆虫如蚊、蝇等通过叮咬、吸血传播某些疾病。
(6)土壤传播:蛔虫等寄生虫卵及破伤风杆菌等细菌的芽孢,可生存在土壤中,侵入人体会引起寄生虫病和破伤风。
4、怎样预防传染病。师: 传染病的传播主要有,动物传播,空气传播,饮食,接触传播四条途径,只要阻断传播途径,健康人就不会被传染。怎样阻断传播途径呢?(学生回答)
三、教师总结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1、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不喝生水。
(2)生吃的瓜果、蔬菜要洗净,最好用消毒液消毒。(3)不吃未加热的熟食,隔夜的饭菜要加热后再吃。
(4)不要大吃大喝,夏秋季节天气炎热,肠胃消化能力减弱,大吃大喝就会增加肠胃负担。
(5)饭前便后洗手,不吃别人用脏手拿过的食物,外出购买食品,要监督售货员用工具取食物。
(6)如使用食堂、饭馆的餐具,必须是经过煮沸消毒的。
(7)不吃苍蝇爬过的食物。因为苍蝇常在垃圾、粪便上停留,体内外常有大量病原体,苍蝇叮爬食物,同时在食物上呕吐、排便,就把身上的病原体沾到食物上,人吃了这些食物就容易生病。
2、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呼吸道传染病病人的呼吸道表面上有大量的病毒、细菌,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哭喊、吐痰而散布到空气中,免疫力低的人吸入后,就会得病。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气候寒冷,人们多在室内活动,接触更加密切;空气不流通增加了飞沫传播的机会;另外由于室内外温差大,呼吸道的抵抗力也降低。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尽量少与病人密切接触。
(2)发病季节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因为这些地方人多拥挤,空气不好,得传染病的机会也多。
(3)不要随地吐痰,无论是病人还是健康人的痰和鼻涕都含有大量的病菌。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一口痰里,就有几亿个结核杆菌。随地吐痰、乱擤鼻涕,既传播疾病,也是不文明的坏习惯。吐痰应入痰盂或吐到纸里扔进垃圾箱。
(4)搞好预防接种。
(四)几种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1、细菌性痢疾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通过被病菌污染的食物传播。主要症状: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初起为水样,以后带有粘液和脓血,典型病人有“里急后重”感。预防:注意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饭前便后洗手,消灭苍蝇,并可适量吃些生大蒜。
2、传染性肝炎
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通过水和食物或血液传染,有甲、乙、丙、丁、戊等型。主要症状:明显乏力,食欲不佳,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轻度发热,右上腹部疼痛,黄疸等。实验室检查有肝功能异常,并可分型。预防: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消灭苍蝇蚊子;实行分餐制。3.流行性感冒
由流感病毒引起,由呼吸道传播。症状:有较轻微的鼻咽部不适,但全身症状明显,起病急;有高热、怕冷,头痛,全身酸痛,咳嗽痰少,恶心呕吐等。
预防: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四、号召加强锻炼,提高抵抗力。
只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阻断传播途径,增强体质,讲究卫生,大家都可以少得甚至不得传染病。
五、冬季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八项措施
冬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防治呼吸道传染病应注意以下事项:
1、避免受凉。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2、净化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过室内;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
3、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4、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坚持参加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6、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
7、免疫预防。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等疫苗。
8、早发现、早治疗。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乱吃药。
第五课 布鲁氏菌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2、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布鲁氏菌病。教学过程:
一、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据调查全世界160个国家中有123个国家有布鲁氏菌病发生。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解放前在牧区常有流行,在北方农区也有散发。解放后国家成立了专门防治机构,发病率也逐年下降。
二、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三、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病畜的分泌
布鲁氏菌病
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如实验性羊布氏菌病流产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带菌时间可达1.5~2年,所以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各型布鲁氏菌在各种动物间有转移现象,即羊种菌可能转移到牛、猪,或相反。羊、牛、猪是重要的经济动物,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
四、传播途径
①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 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②经消化道传染 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③经呼吸道传染 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④其它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但重要性不大。
五、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
六、流行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为多。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多于女。牧区存在自然疫源地,但疫区流行强度受布鲁氏菌种、型及气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对牧畜、牧场管理情况的影响。
六、患病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各异,轻重不一,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局部。根据1977年九月我国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判定试行标准”,临床上分型为:多性期;慢性活动型;慢性期相对稳定型。国外按鲁德涅夫(рудHEB)分期法分为:急性期,指患病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3个月到1年;慢性期,1年以上。
潜伏期
为7~60天,平均两周。少数患者可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急性期
80%起病缓慢,常出现前驱症状,其表现颇似重感冒。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纳减少,头痛肌痛、烦躁或抑郁等。持续3~5天。10~27%患者急骤起病,以寒战高热,多汗,游走性关节痛为主要表现。
布鲁氏菌病
发热 76.8%以上有发热.典型病例热型呈波浪状,初起体温逐日升高,达高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数日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数次。热前多伴寒战畏寒。高热患者意识清晰,部分还可以下床活动,而热退后反感症状恶化,抑郁寡欢,软弱无力。
多汗 为本病的突出症状之一,每于夜间或凌晨退热时大汗淋漓。也有患者发热不高或处于发热间歇期仍多汗。汗味酸臭。盛汗后多数感软弱无力,甚至可因大汗虚脱。关节痛 76.09%以上有关节痛,与发热并行。疼痛呈锥刺样或钝痛,痛剧者似风湿,辗转呻吟。但关节疼痛程度与病理改变并不平行。病变主要累及大关节,如髋、肩、膝等,单个或多个,非对称性,局部红肿。也可表现为滑膜炎,腱鞘炎、关节周围炎。少数表现为化脓性关节炎。急性期患者疼痛多呈游走性,慢性期病变已定局,疼痛固定某些关节。肌肉也痛,尤其下肢肌及殿肌,重者呈痉挛性痛。
泌尿生殖系病症因睾丸炎及附睾炎引起睾丸肿瘤是男性患者常见症状之一,多为单侧。个别病例可有鞘膜积液、肾盂肾炎。女性患者可有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及乳房肿痛。但人类引起流产者少。
其它 坐骨神经、腰神经、肋间神经、三叉神经等均可因神经根受累而疼痛。脑膜、脑脊膜受累可发生剧烈头痛和脑膜刺激症。其次还可出现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以及皮疹。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顽固性咳嗽,咳白色泡沫痰、鼻衄、便血等。
慢性期
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缺乏急性病史由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者逐渐变为慢性。慢性期症状多不明显,也有典型,呈多样表现。
慢性期活动型者具有急性期的表现,也可长期低热或无热,疲乏无力,头痛,反应迟钝,精神抑郁,神经痛,关节痛,一般局限某一部位,但重者关节强直,变形。一部分患者自述症状很多,缺乏体征,类似神经官能症;另一部分患者表现多器官和系统损害,如骨骼肌肉持续不定的钝痛,反反复复,迁延不愈,晚期有的发展成为关节强直,肌肉挛缩,畸形,瘫痪。神经系统表现为神经炎、神经根炎,脑脊髓膜炎。泌尿生殖系统,可有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等。心血管系统可有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另外尚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视网膜血栓性静脉炎,视神经炎;乳突炎及听神经损伤等。
慢性期相对稳定型者,症状、体征较固定,功能障碍仅因气候变化,劳累过度才加重。但久病后体力衰竭、营养不良、贫血。
牛种型病例易表现为慢性,羊种型和猪种型病例病情较重,并发症较多。近年来本病有逐渐轻化的趋势,可能与预防接种及抗生素的普遍应用有关。
患病后复发率6~10%,常在3个月以内发生。可能是细菌为细胞内寄生,不易为抗生素杀灭或者与疗程不够有关。
七、治疗 早治疗。诊断一经确立,立即给予治疗,以防疾病向慢性发展;以提高患者抵抗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①休息。急性期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除上厕所外,一般不宜下床活动;间歇期可在室内活动,也不宜过多。②饮食。应增加营养,给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并给足够水分及电解质。③出汗要及时擦干,避免风吹。每日温水擦浴并更换衣裤一次。④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不退者也可用退热剂;中毒症状重、睾丸肿痛者可用皮质激素;关节痛严重者可用5~10%硫酸镁湿敷;头痛失眠者用阿斯匹林、苯巴比妥等。⑤医护人员应安慰病人,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以树立信心。
八、预防
在我国推广以“检疫、免疫、捕杀病畜”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同时针对疾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已使人间发病率由1980年的0.07/10万下降到1989年的0.03/10万。
1.管理传染源
对牧场、乳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卫生检查。检出的病畜,及时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之。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皮毛消毒后还应放置三个月以上,方准其运出疫区。
布鲁氏菌病
病、健畜分群分区放牧,病畜用过的牧场需经三个月自然净化后才能供健康畜使用。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对畜产品的卫生监督,禁食病畜肉及乳品。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对与牲畜或畜产品接触密切者,要进行宣传教育,做好个人防护。
3.保护易感人群及健康家畜
除注意防护外,重要措施是进行菌苗免疫。
对接触羊、牛、猪、犬等牲畜的饲养员,挤奶员、兽医、屠宰人员、皮毛加工员及炊事员等,均应进行预防接种。人用19—BA菌苗及104M菌苗,以后者效果稍好。但免疫期均为一年,需每年接种一次,而多次接种又可使人出现高度皮肤过敏甚至病理改变。另外,接种后产生的抗体与自然产生的抗体无法鉴别,给诊断带来困难,因此近年主张不要广泛使用。新近从牛型布鲁氏菌体中提取PI,进行了人群接种,表明免疫原性强,反应较轻,并有利于感染与免疫之鉴别。将来可能代替104M活菌苗,用于人群接种。对健康畜行预防注射,菌苗有牛型19号菌苗及猪型2号菌苗。预防注射对孕畜可引起流产,故应在配种前进行。近年牧区试验的猪型2号苗饮水免疫、羊5号菌苗气雾免疫及对羔羊和犊牛口服(100菌)免疫等都取得了很好效果,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采取。
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年 级:四时 间: 年 级 2011年2月
第三篇: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方病,以及地方病的种类。
2、让学生能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的种类。
2、难点:如何判定地方病。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1)引言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为配合《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提高广大师生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同时也是按上级部门的要求,我们将地方病病的内容进行一下学习。
(2)什么是地方病?
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的总和。(3)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 A、居住在该地区的人群组发病率均高。
B、迁入该地区的人居住一段时间后,发病同当地居民。C、当地易感动物发病同当地居民。(4)分类
自然环境:碘缺乏病、地方氟中毒、地方砷中毒 自然疫源:鼠疫、布鲁氏菌病
(5)传播途径:触摸、呼吸道、消化道
(6)传播源:牲畜(猪、狗、猫、牛、马、羊、鹿、家兔、骆驼等)(7)症状:发热;多汗;骨痛、关节肿胀;全身乏力;食欲不振;(8)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播源;
(9)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休息;营养。
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
六、布置课后作业
回家后积极向家长宣传自己所学知识,引起共同重视,及早做好防范。
授课内容:环境与健康
一、地方病的概况:
1.含义:是指具有一定地区限性和依存性的一大类疾病。2.分类:
(1)地球生物性疾病(自然疫源性地方病):
是指由于自然的原因或人为的影响,形成某些地区的特异地质、水文、地理、气象条件改变了疾病传播媒介的组成和数量,以致该地区人与生物因素的平衡遭到破坏,引起的生物性疾病。是一类传染性地方病。
(2)地球化学性疾病(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是指在地球地壳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造成地壳的化学元素分布
不均匀性,某些地区某种元素过高或过低,打破了人与环境中的物质平衡,引起的化学元素性疾病。3.常见的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二、碘缺乏病
(一)碘缺乏病的含义:
由于机体在不同发育时期(从胚胎发育至成年期)摄入碘不足而造成的一组相关疾病。
包括甲状腺肿、克汀病(呆小病)及缺碘造成的早产、死胎、先天畸形、甲状腺功能低下精神发育迟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甲状腺肿、克汀病最为突出。
(二)流行病学特征:
地理分布:山区>丘陵>平原;内陆>沿海;乡村>城市;农业区>牧区
人群分布:青春期发病率高
女性>男性
(三)病因及发病机理:
地质环境缺碘是本病流行的主要病因。
(四)甲状腺肿的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地甲病患者除颈部逐渐变粗外,并无明显症状。腺肿大当压迫周围器官时,可出现局部症状。如心悸、气短、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
(五)克汀病临床表现:
1.不同程度的呆、小、聋、哑、瘫。
2.亚克汀病: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是该病的突出的症状。
(六)防治措施: 1.缺碘
补碘:食盐加碘、食用富含碘的食物、碘油注射、口服碘化钾片、外科手术
2.非缺碘:根据病因采取预防措施
二、地方性氟病
(一)地方性氟病含义:
地方性氟病又称氟中毒,是长期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主要以氟骨症和 斑釉齿(氟斑牙)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二)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1)饮水型病区:平原>丘陵>山区、多发干旱和干旱的盐渍地区、温泉地区、富氟矿区等。
(2)燃煤型病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3)饮茶型病区:西藏、内蒙、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
2.人群分布:好发青壮年;女性>男性
三、氟骨症的临床表现:
1.氟斑牙的临床表现:白垩型、着色型、缺损型 2.氟骨症的表现:关节固定
“三不见”
四、地方性氟病注意:
1.氟斑牙:乳牙发生机会少,恒牙形成期发生。
2.生在高氟区,长在高氟区,氟斑牙和氟骨症均可发生。3.成年后迁入氟区,仅出现氟骨症。4.氟中毒有“欺辱外人”的现象。5.同一病人既有骨质疏松,又有骨质硬化。
五、防治措施:
(一)预防:
1.饮水型:更换水源、饮水除氟。
2.煤烟型:更换燃料、改造炉灶、加强排烟,避免食物污染。3.饮茶型:研制低氟茶,用低氟茶代替砖茶。
(二)治疗: 1.钙剂及维生素D、C 2.氢氧化铝凝胶 3.牙齿脱色 【小结】
1.地方病的概念(重点)
2.IDD、氟中毒的病因及防治措施(重点)
【作业】以思考题为纲,复习本课内容,预习下节课。1.环境卫生防护的基本措施有哪些? 2.饮用水的卫生学要求有哪些?
环境卫生的防护措施
一、基本措施
二、生活饮用水的定义
人类饮水+日常生活用水(包括个人卫生用水),但不包括其他用水。
三、生活饮用水卫生要求 1.流行病学安全 2.化学组成对人体无害 3.感官性状良好 4.水量充足,使用方便
四、饮水净化 1.混凝沉淀 2.过滤
五、饮水消毒 1.物理消毒 2.化学消毒 【小结】
1.饮用水的卫生学要求(重点)2.饮水净化及消毒(了解)
【作业】以思考题为纲,复习本课内容,预习下节课。
1.什么叫职业性有害因素?按新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可分为多少类?
2.什么叫职业病、职业相关疾病、工伤?我国目前法定职业病有多少类、多少种?
3.影响毒物毒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碘缺乏病防治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碘,明确碘缺乏会引起那些疾病。
2、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碘,什么是碘缺乏病。
2、难点:知道碘缺乏会出现的状况。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言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碘缺乏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我们襄阳区又是全省碘缺乏病防治示点区。为配合《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提高广大师生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第一” 的思想,同时也是按上级部门的要求,我们将对碘缺乏病的内容进行一下学习。2)、什么是碘?
碘存在于大自然界的土壤和水中,以及日常生活里的饮食中,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化学营养物质。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促进人体发育,维持正常新陈代谢,保证人体健康必须的微量元素。3)、什么情况下会引起缺碘?
一是缺碘地区;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碘量就会引起缺碘。4)、人为什么会缺碘?
人体需要的碘绝大部分来自日常生活的饮食之中。然而,世界上很多地区,尤其我们中国的大片国土上的土壤、江河、湖泊及空气中的碘含量都很低。这些地方出产的粮食、蔬菜、水果以及其他植物的碘含量也很少;饲养出来的家畜、家禽及至野生动物,体内的碘含量也不多。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缺碘环境,又只吃当地产的饮食,当然就不然得到足够碘供应。如果3——6个月内又得不到足够量碘的补充,就会出现碘缺乏的症状,继而导致碘缺乏病。5)、什么是碘缺乏病(IDD)?会引起哪些疾病?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壤缺乏碘造成植物、粮食中碘含量偏低,使机体碘的摄入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损害,是世界上颁布最广泛、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一种地方病,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佝偻病、体格发育障碍等。在胎儿期和婴儿期缺碘还会影响大脑神经得成长和发育。
6)、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与危害。
碘缺乏病是人体缺碘后产生一系列生理改变,发生一系列病态的总称。它的主要表现和危害如下:缺碘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粗脖子病。缺碘导致智力低下、呆傻、白痴等智力残疾。婴幼儿缺碘会导致智力发育缓慢或残疾,语言、听力障碍,生长发育缓慢或残矮小,运动障碍或瘫痪;儿童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和功能低下、智力低下、体格发育低下;成年人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无力,易疲劳,劳动力低下;孕妇缺碘易引起流产、早产胎儿儿先天畸形、甚至死胎,影响胎儿脑发育,婴儿可能是克汀性或亚克汀性儿童,这主要是由于胎儿期及婴儿期严重缺碘。严重缺碘可导致,病人呆傻、矮小、聋哑、瘫痪呈现特殊丑陋面容。碘缺乏病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是严重而多方面的,对社会尤其是对人口素质及经济发展的有害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缺碘的最大危害是智力缺陷,智力缺陷是不可恢复的。最突出的症状是智力低下或弱智或白痴;身体矮小,下肢为短,年龄越大越明显;既聋又哑;面容丑陋;瘫痪。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甚至不会主动进食,将终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7)、如何预防碘缺乏病?
食用碘盐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最好方法。它不仅安全、有效、经济和容易推广,又复合微量、长期及生活化的要求。购买、存放和食用碘应注意:(1)碘盐必须有包装和碘盐标志。(2)盛放碘盐的器皿应为避光的瓶或有盖的陶瓷罐。(3)碘盐应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受日光直射和吸潮。(4)碘盐存放的时间不宜过长。(5)炒菜、烧鱼肉和煮汤菜时,宜在食物快熟时放入。(6)不要把碘盐放在锅里炒,更不能放在锅里煎炸。
碘油是碘缺乏病防治的补充措施,可以肌肉注射,也可口服,药效时间在一年左右。天然含碘较高的食品有:海带、海鱼和紫菜。经常吃海带不但可以补充体内的碘,而且还可以摄入其它微量元素、氨基酸和维生素等。海产品是自然界中含碘较高的食品,平时应注意多吃这类食品也是一种补碘方法。8)、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碘缺乏病的有关知识,知道了什么是碘,什么是碘缺乏病以及碘缺乏会出现的身体状况。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告诉家长,做个义务宣传员,让大家都知道:碘缺乏危害在我国是普遍的、是长期存在的;人体缺碘不仅影响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碘缺乏病是可以预防的,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措施就是长期食用碘盐;制售、贩卖非碘食盐都是违反国家法律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以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导入新课(师生互动)
教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碘缺乏病防治的有关知识,在这里我请大家想一想,并说一说:碘缺乏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如何预防碘缺乏病? 学生思考,并回答。2)、知识拓展:
1990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儿童问题”71国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及《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在2000年全世界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在文件上签字、承诺。
为提高人们对碘缺乏病的认识,把健康教育引向深入,从1994年起,我国将每年的5月5日定为“碘缺乏病日”。从2000年起,改为每年的5月15日。如何知道自己缺碘? 可定期到医院进行尿液中碘含量检测,如发现尿碘低,说明碘营养不足,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补碘。如何识别真假碘盐?
可先从食盐的外包装着手,看防伪标识;也可找卫生防疫部门,用化学试剂做鉴别。
这部分内容,感兴趣的同学可向老师、家长进行了解,也可上网搜索。
碘缺乏病防治健康教育问卷
一、基本情况
1、市
乡(镇、街道)
学校
2、年龄:
岁
3、性别:①男
②女
二、知识与行为
1、人体缺碘的主要危害有哪些?(最多选2个)
①不聪明
②腹泻(拉肚子)
③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粗脖根或大脖子)
④不知道
(答案:①、③正确,每个选项1分,共2分)
2、预防缺碘最安全、有效、省钱的方法是什么?(选1个)①吃肉
②吃碘盐
③吃蔬菜、水果
④不知道
(答案:②正确,选对得1分)
3、你向家里的人讲过吃碘盐有什么好处吗? ①讲过什么内容:
②没讲过
(答案:吃碘盐利于儿童生长发育。选①得1分,能写出相关内容加1分,共2分)
4)、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体缺碘的主要危害有(A)。
A、影响智力和生长发育。B、腹泻。C、头痛。
2、预防缺碘最好的方法是(D)。A、吃蔬菜、水果。B、吃海产品。C、补服碘油丸。D、食用合格碘盐。
3、炒菜时,碘盐应该(A)时候放最好。
A、菜快熟了再放。B、放油后把盐炸一下。C、什么时候放都行。
4、合格碘盐的标准为(A)。
A、20-50mg/kg。B、<20mg/㎏。C、>50mg/㎏。
5、碘缺乏病是指(A)。
A、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B、氟斑牙和氟骨症。C、地方性硒中
6、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缺(C)造成的。
A、锌
B、铁
C、碘
D、镁
二、多项选择题:
1、碘缺乏病最主要的特征是:(AC)。
A、甲状腺肿大
B、身体矮小
C、智力缺陷
D、面黄肌瘦
2、预防碘缺乏病最重要的对象是(ABCD)。A、婴幼儿
B、儿童
C、孕妇
D、哺乳期妇女 5)、教师小结:
人体缺碘是由人类生活环境造成的,是永久性的。因此消除碘缺乏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可以说补碘将伴随我们终生。消除碘缺乏病也不是哪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肩负起消除碘缺乏病的责任。
请记住这样一句话:“碘缺乏病是这样容易防治,因此让任何一个患有先天智力缺陷的儿童出生,都是一种犯罪。”(
第四篇: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方病,以及地方病的种类。
2、让学生能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的种类。
2、难点:如何判定地方病。
三、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地方病防治与健康教育
各位同学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中国的未来需要你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没有一个好的健康的身体就不能担负起,将来建设祖国的重任,怎样才能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除了要参加一定的体育活动外,请同学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吃东西以前和大小便后洗手。
许多传染病、寄生虫病是通过不干净的手、不干净的水、不干净的食品传染的。食品中的一些细菌和病毒很小,我们的肉眼见不到,在显微镜下放大几百倍甚至几万倍才能看到它们,这类有生命的微生物是一些传染病的病源菌,大多数通过口进入人体内,给人体带来疾病。
2、养成不喝生水、不吃不熟食物,食物不能长期保存,食用前应彻底加热,消毒、杀死细菌,防止各种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等,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曾经提出一个口号:“洗干净你的手,煮熟你的食物。”可见这是非常重要的。
3、养成勤剪指甲,衣服干净整洁(指甲里面会藏有能使你生病的细菌和病毒)。
4、不随地大小便,不随地吐痰。一口痰中有很多细菌和病毒,可以传染很多细菌和病毒,会传染很多疾病,特别是肺结核病人要特别引起重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我市有“十不”规定,其中有“不随地吐痰”的规定,希望我们小学生能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适当休息有利于学习和身体健康。
小学生要有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健康和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每天睡眠以10个小时为好。
二、及时有计划的接种疫苗(打防疫针):
很多同学听说打防疫针并不陌生,因为每个同学小时候都打过,而且现在还要打一些疫苗。我们的国家为了造福后代,保障青少年、儿童及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促进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几十年来对各适龄人群开展了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很多传染病已经消灭或基本消灭,有的也得到控制,发病率大幅下降,如天花、小儿麻痹症、麻疹、白喉、百日咳、小儿破伤风、流脑、乙型脑炎等。
第二课时
三、健康的心理活动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规定:“所谓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及社会适应上完好的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健康,不能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小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具有快乐的、积极向上的、与同学团结友爱的性格,与同学们一起玩耍,学会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如碰到困难,受到了挫折、要振作精神,要知道前途总是光明的。经常保持一种乐观愉快的情绪。
小学生要进行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就是要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做到不自傲、不自卑、不自满,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
平时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如文体活动,和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不要去网吧和游戏室等成人去的场所。
四、全面、均衡、适量的营养
丰富的营养能促进小学生的生长发育,为健康身体提供物质基础。
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在1994年5月20日“中国学生营养日”提出营养贵在全面、均衡、适量。所谓全面就是营养的种类要全面(营养的种类有六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和水)。因为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需要的营养相对比成人多,营养和种类要更全面,提倡全面营养,需要多种食物,要求不能偏食、不能挑食,不能说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想吃什么就不吃,因为每种食品都有不同的营养成份,偏食和挑食会引起某种营养素的缺乏,影响你们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
近些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由温饱向全面达小康迈进,但据调查在少年儿童、小学生中还存在着营养不良和身体素质差的问题,这主要原因就是在小学生中许多人不能做到全面均衡适量的营养。
五、眼睛的卫生保健
小学生预防眼睛近视要做到“六个不”:不走路看书、不乘车看书、不躺在床上看书,不在暗弱的光线下看书学习,不在强光下看书学习,不歪头看书学习,看书写字姿势要端正。
看电视时眼睛要与电视有一定的距离,一般在2米以上,时间不能过长,一般在一小时以内。看电视时房间应开一盏灯,看完电视用温水洗洗脸。
第五篇: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1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第一课 地方病常识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方病,以及地方病的种类。
2、让学生能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的种类。
2、难点:如何判定地方病。
三、教学时数: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引言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为配合《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 划》,提高广大师生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同时也是按上级部门的要求,我们将地方病病的内容进行一下学习。
(2)什么是地方病? 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特定的生 产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的总和。
(3)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 A、居住在该地区的人群组发病率均高。B、迁入该地区的人居住一段时间后,发病同当地居民。C、当地易感动物发病同当地居民。
(4)分类 自然环境:碘缺乏病、地方氟中毒、地方砷中毒 自然疫源:鼠疫、布鲁氏菌病(5)传播途径:触摸、呼吸道、消化道
(6)传播源:牲畜(猪、狗、猫、牛、马、羊、鹿、家兔、骆驼等)
(7)症状:发热;多汗;骨痛、关节肿胀;全身乏力;食欲不振;
(8)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播源;
(9)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休息;营养。
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
六、布置课后作业 回家后积极向家长宣传自己所学知识,引起共同重视,及早做好防范。
第二课 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讲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碘缺乏会引起哪些疾病。
2、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教学器具:教材 宣传挂图 合格碘盐样品(有碘盐标志的包装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讲解
碘是一种人体必须的化学营养物质,人体缺碘会造成碘缺乏病。碘缺乏病是世界上分 布最广泛和受危害人数最多的一种地方病。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碘的国家之一,碘缺乏病 流行范围广,发病人数多,而且病情较重。合格的碘盐里含有我们每天所需要的碘,我们 每天必须吃入一定量的碘盐才能够维持正常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才能够保证正常的学习、工作、劳动和生活,就象我们每天必须吃饭一样重要。学生不吃碘盐,个子长不高,学习学不好,还会得甲状腺肿大(粗脖子病)。
一、缺碘有什么危害? 缺碘能引起大家熟知的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粗脖根),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还能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先天性畸形、聋哑,更重要的是胚胎期和婴幼儿缺碘会引起 大脑发育障碍。综上所述,缺碘对健康有很大危害,而最大的危害是影响智力发育。因此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是防治碘缺乏病的重点对象。
二、如何防治碘缺乏?
1、全民使用碘盐。全民使用碘盐能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这是全世界公认的安全、有效、方便和价格便宜的补碘方法。但购买碘盐后应该注意密封、避光、避风、避免受热 和久存,以防止碘的丢失,并且要坚持常年使用。
2、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些含碘丰富的食品,如海带、海鱼、海虾和紫菜等。
三、如何积极宣传碘缺乏病防治知识? 国家将每年 5 月 15 日确定为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让大家掌握防 治碘缺乏的科学知识。学校的老师、学生要把碘缺乏的防治知识告诉家长,传播给社会,督促家长购买碘盐,使防治碘缺乏病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做到长期坚持食用碘盐,实现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四、碘缺乏病宣传教育核心信息有哪些?
(一)碘缺乏病宣传教育的宣传要点
1、碘缺乏危害在我国是普遍的、长期存在的。
2、人体缺碘不仅影响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
3、碘缺乏是可以预防的,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措施就是长期坚持食用碘盐。
4、制售、贩卖非碘食盐违反国家法律。
(二)碘缺乏病宣传教育的核心信息 儿童缺碘:
1、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低下;
2、智力低下、体格发育落后。成人缺碘: 甲状腺肿大,无力,易疲劳,劳动能力低下。预防碘缺乏病的主要方法:
1、长期坚持食用合格碘盐,食用合格碘盐是消除碘缺乏病的根本措施;
2、应购买带有防伪标志的碘盐,不购买或不食用非碘盐;
3、炒菜不能用碘盐爆锅,要等菜熟后再放盐;
4、腌菜也要用碘盐。
第三课 常见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蛔虫病、蛲虫病的危害及掌握其防治知识。2.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弄清蛔虫病、蛲虫病是怎样传染的?它们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2、小学生应养成怎样的卫生习惯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粪便无害化处理是预防肠道寄生虫病的主要方法? 教具:
1、蛔虫、蛲虫标本。
2、有关蛔虫传染途径教学图片。
3、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导入:你们小时候生过虫吗?你们平常有没有无缘无故肚子疼?肠道寄生虫病是儿 童多发病。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常见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知识。
2、出示阅读提纲:
①蛔虫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是怎样传染的?如何防治? ②蛲虫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是怎样传染的?如何防治? ③为防治肠道寄生虫病,我们应养成什么卫生习惯?
3、默读并在书上划出有关答案,打上题号。
二、讲授课文,深入理解内容(一)认识蛔虫、蛲虫
(二)研究蛔虫传染途径、危害及防治方法
1、传染途径,谁能告诉教师,蛔虫是怎样跑到人体内的蛔虫在人体内生长发育成熟,随粪便排出虫卵或成虫。虫卵污染蔬菜、瓜果、泥土,当人们生吃不净的瓜果蔬菜或不注意饮食卫生,就会感染蛔虫病。
2、讨论蛔虫病的危害及防治
①患了蛔虫病的人,会出现什么症状?你有过生蛔虫的经历吗?有什么感受? ②蛔虫病传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 强调: ①由于虫卵随粪便排出,所以农民伯伯都会把粪便作无害处理,才进行施肥,这样做便可把虫卵杀死,以免污染蔬菜、农作物。? ②为防止反复感染,小朋友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三)研究蛲虫传染途径、危害及防治方法
1、介绍蛲虫传染途径? 老师边介绍边板书:
雌虫产卵 粘上虫卵虫卵入口? 肛门---手指搔痒---吮手指、不洗手进食---人体感染
2、蛲虫病的危害及防治? ①患了蛲虫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②蛲虫病感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
三、教师讲述,学生进行卫生行为辨析? 为预防感染肠道寄生虫病,我们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判断谁做得对?谁 做得不对?请打手势,(两手指交叉表示错,拇指、食指张开表示对,并说理由)
1、一群小朋友打完篮球不洗手拿起雪梨就吃(×)理由:进食前应洗手。
2、农民用新鲜粪便施肥。(×)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有虫卵产生污染。(×)
3、小朋友饭前、便后洗手。
4、小朋友剪指甲。
5、医生给捂着肚子的小朋友看病。
理由:小朋友患了肠道寄生虫病,要立刻看病吃药。
四、全课小结,订出卫生公约(略)
第四课 传染病是怎样预防的
教学目标
1、解什么是传染病。了解传染病传播的四条基本途径。
2、教育学生注意预防传染病,加强锻炼,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师:(问得过传染病的学生,说一说当时的得什么病。,怎么会生这种病的。)这些 病有什么共同之处?校园是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场所,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很容易造成 大面积的流行,所以必须注意防止各种疾病的传播。阅读本章,将有助于你有效地防止疾 病的侵扰。
2、揭示本课学习内容。这些因传染而生的病叫传染病。(板书课题:
4、传染病是怎样预防的)
二、学习课文。
1、引导学生认识传染病。
a)传染病时由什么传染的?(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人体使 人得病,并且能在人群中相互传播,这类疾病就叫传染病。
b)传染病的病菌、病毒传染给了谁?
2、介绍传染病的四条传播途径 问:你们知道传染病传播病菌、病毒有哪四条传播途径?(学生回答,交流)传染病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1、消化道传染病 是指病原体污染水、食品、餐具,进入消化道而引起的疾病,如 传染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脊髓灰质炎等。
2、呼吸道传染病 病原体由病人呼吸道排出,抵抗力差的人吸入会得病,如肺结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等。
3、昆虫媒介传染病 型脑炎等。是指吸血昆虫(如蚊子)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疟疾、流行性乙
4、动物源性传染病 是指由患病动物传染给人的一类传染病,如狂犬病、流行性出 血热等。
5、寄生虫病 是指感染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等。
3、传染病是怎样发生的 传染病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的,掌握了它,就便于我们采取预防措施。传染病在人群 中的流行过程有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传染源 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都是传染源,包括病人、生病好转的人、表面 健康而带有病原体的人,受感染人和动物(老鼠、猫、狗等)。
2、传播途径 传染源排出病原体,要经过一定方式侵入易感者,传播途径有以下几 种:(1)空气传播:是指飞沫、尘埃的传播。麻疹、SARS、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 膜炎等所有的呼吸道传染病,都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2)水传播:水源受到污染,接触或未经消毒饮用后,可引起传染病流行。肠道传 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都可以经水传播。(3)食物传播:肠道传染病和结核、白喉等呼吸道传染病,都可通过污染的食物而 传播。蔬菜被粪便污染后,可传播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4)接触传播:通过手可传播肠道传染病,疯狗咬伤可直接传播狂犬病。(5)虫媒传播:昆虫如蚊、蝇等通过叮咬、吸血传播某些疾病。(6)土壤传播:蛔虫等寄生虫卵及破伤风杆菌等细菌的芽孢,可生存在土壤中,侵 入人体会引起寄生虫病和破伤风。
4、怎样预防传染病。师: 传染病的传播主要有,动物传播,空气传播,饮食,接触传播四条途径,只要阻 断传播途径,健康人就不会被传染。怎样阻断传播途径呢?(学生回答)
三、教师总结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1、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不喝生水。(2)生吃的瓜果、蔬菜要洗净,最好用消毒液消毒。(3)不吃未加热的熟食,隔夜的饭菜要加热后再吃。(4)不要大吃大喝,夏秋季节天气炎热,肠胃消化能力减弱,大吃大喝就会增加肠 胃负担。(5)饭前便后洗手,不吃别人用脏手拿过的食物,外出购买食品,要监督售货员用 工具取食物。(6)如使用食堂、饭馆的餐具,必须是经过煮沸消毒的。(7)不吃苍蝇爬过的食物。因为苍蝇常在垃圾、粪便上停留,体内外常有大量病原 体,苍蝇叮爬食物,同时在食物上呕吐、排便,就把身上的病原体沾到食物上,人吃了这 些食物就容易生病。
2、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呼吸道传染病病人的呼吸道表面上有大量的病毒、细菌,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哭喊、吐痰而散布到空气中,免疫力低的人吸入后,就会得病。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冬 春季节,这是由于气候寒冷,人们多在室内活动,接触更加密切;空气不流通增加了飞沫 传播的机会;另外由于室内外温差大,呼吸道的抵抗力也降低。预防呼吸道传染病要做到以下几点:(1)尽量少与病人密切接触。(2)发病季节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因为这些地方人多拥挤,空气不好,得传染病的 机会也多。(3)不要随地吐痰,无论是病人还是健康人的痰和鼻涕都含有大量的病菌。活动性 肺结核病人的一口痰里,就有几亿个结核杆菌。随地吐痰、乱擤鼻涕,既传播疾病,也是 不文明的坏习惯。吐痰应入痰盂或吐到纸里扔进垃圾箱。(4)搞好预防接种。
(四)几种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1、细菌性痢疾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通过被病菌污染的食物传播。主要症状:发热、腹 痛、腹泻,大便初起为水样,以后带有粘液和脓血,典型病人有“里急后重”感。预防:注意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饭前便后洗手,消灭苍蝇,并可适 量吃些生大蒜。
2、传染性肝炎 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通过水和食物或血液传染,有甲、乙、丙、丁、戊 等型。主要症状:明显乏力,食欲不佳,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轻度发热,右上腹 部疼痛,黄疸等。实验室检查有肝功能异常,并可分型。预防: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消灭苍蝇蚊子;实行分餐制。3.流行性感冒 由流感病毒引起,由呼吸道传播。症状:有较轻微的鼻咽部不适,但全身症状明显,起病急;有高热、怕冷,头痛,全身酸痛,咳嗽痰少,恶心呕吐等。预防: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四、号召加强锻炼,提高抵抗力。只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阻断传播途径,增强体质,讲究卫生,大家都可以少得甚至 不得传染病。
五、冬季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八项措施 冬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等,主 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防治呼吸道传染病应注意以下事项:
1、避免受凉。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 毒容易侵入。
2、净化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过室 内;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
3、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 免疫力。
4、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坚持参加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 环,提高免疫力。
6、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
7、免疫预防。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等疫 苗。
8、早发现、早治疗。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 胡乱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