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灾害的严重性及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
灾害的严重性及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
摘 要:我国属于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发生相应的灾害事故概率非常大。这些灾害包括到了一些非正义战争或者是自然灾害等等,比如日本侵华或者是国家的内部战争,对于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且还极大地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土木工程在整体社会的发展当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谓与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虽然作用非常巨大,但是在建设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问题,严重的影响到了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防灾减灾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成为了土木工程当中的一个重点内容,顺利开展各项防灾减灾工作,属于整个土木工程当中的一个重要职责和任务。
关键词:灾害的严重性;土木工程;防灾减灾;起到的重要性分析
一、灾害的严重性分析
由于整体土木工程的结构非常巨大,而且相应的时间周期也比较短,建筑工程当中一般都是一些大型的现代化建筑物,在整体工程建设的时候,如果出现暴风雨、台风或者地震等一些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而且地震还属于自然灾害中发生概率非常大的一个自然事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巨大的连锁反应和破坏现象。而且还给整体民众带来了恐慌,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扰乱了社会秩序。
火灾在整体灾害事件当中发生的概率最高,而且由于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无法控制燃烧的程度,所以一般都会造成比较恶劣的影响,直接的威胁到了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的安全。根据有关的数据统计可以发现,我国发生火灾的概率高达了一年20多万次,而且每次火灾发生的经济损失都在10亿以上。可谓在建筑物建设的过程当中,火灾有着很大的危害性。但是由于土木工程本身具有的一些特点和特性,整体的建筑结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当中,那么建筑物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就很容易受到火灾的有关影响。
整体土木工程在施工的过程当中结构非常的不稳定,而且有关的施工材料、垂直运输体系以及模板工程和施工人员等等各种因素都很容易受到风灾的影响。风灾对于土木工程建设产生的最明显的一个灾害就是维护结构的破坏,大部分活动板房的维护材料主要是一些夹芯板,而且还用螺栓将各个构件整体连接起来,整体比较经济实用,而且拆装过程也比较方便,虽然具有了很多的优点和优势,但是整体建筑物抵抗?L灾的能力却比较弱,如果一旦发生有关的风灾,那么对其的损害性就会非常的巨大。
二、灾害的严重性以及相应的特点分析
1.灾害的有关类型以及有关的特点分析
通常来说,灾害指的就是能够引起有关设施的破坏、经济的严重损失,以及人员伤亡的各种恶化事件,而且有关事件的规模也已经超过了能够接受的承受能力。通常来说,灾害还可以分为自然灾害或者是人为灾害两种形式,自然灾害包括到了地质地貌灾害以及一些生物灾害等等,人为灾害包括到了社会生活灾害、工程经济灾害等等。灾害本身有着以下特效,还有着很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而且整体还非常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人为性以及可预防性。
2.各种灾害的影响分析
首先要说的就是地震产生的各种危害,历史上死亡2万人以上的地震已经产生了十多余次,而且在这些十多次以上,我国占据了四次。随着目前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物越来越趋于高层化,建筑物建的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降低地震对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产生的各种影响就显得非常重要。
然后要说的就是泥石流和山体滑坡,这种现象产生的非常普遍,而且整体分布还比较广,破坏性非常强,除了具有这些特点以外,泥石流和山体滑坡还具有着很强的隐蔽性,很容易出现链状成灾的现象。而且这类灾害一旦产生,那么不仅会堵塞,河流河道路,还会很大面积的破坏到了建筑物和一部分农田,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我国工作人员的伤亡,以及财产的损失,破坏了我国整体生态环境。
三、土木工程在整体防灾减灾当中起到的重要性作用分析
总结来说,土木工程在整体的防灾减灾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有着很强的防御性、超前性以及永恒性等等,不仅可以有效的预防了各种地震、强风灾带来的经济损失,而且整体的土木工程还可以结合多种科学手段来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在整体的防灾减灾当中功不可没,作用和意义非常巨大。
1.施工建材在土木工程当中起到的应用分析
通常来说,建筑结构设计都是采用一些科学的战略来战胜所谓的自然灾害的有利条件,而且当今人们的设计越来越完美,目前的建筑结构设计属于人类的整体智慧结晶,如果在工程项目当中能够采用一些高强度的施工材料,那么甚至就可以在海底开隧道,而且在短时间内也可以让一座大楼瞬间建造起来,这些工程的取得都是因为精确的建筑结构设计,而且一些优秀的建筑结构设计在检查工作当中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科研人员发明出了很多的新型建筑材料,比如一些钢化玻璃、节能混凝土等等,所以就必须要根据工程的地质情况以及施工的各种要求,来选择相应的施工教材,这属于防灾减灾当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和条件,如果选择的合适,那么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效果。
2.做好地质勘测工作属于减灾防灾的基础性工作
在地球刚开始运行的时候就伴随着各种灾难的产生,而且灾难的产生还属于不可控制的,有着很强的全球性和随机性,虽然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可以积极地预防一些灾难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经济的损失,但是相应人为性的破坏却很难预料,而且地质勘测在整体减灾防灾工作当中还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一项工程成立以前,必须要对各种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这属于最为基础的一个作用,但是一定必不可少。
四、结语
总结来说,整体的防灾减灾工程与土木工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防灾减灾工作的落实还能够很好的维持了土木工程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土木工程的发展同样能够促进了一些防灾减灾工作的推进,两者之间属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的防止一些灾害产生的经济损失,人类防灾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刘毅.吴绍洪.徐中春.戴尔阜,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分级方法论探研--以山西省地震灾害风险为例[J].地理研究.2011(02).[2] 徐波,奠定城市安全的基石--建设领域防灾减灾体系构建[J].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体系高层论坛论文集[J].2012.[3] 王星富.汪时机,关于城市规划中防灾减灾问题的初步探讨[J].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J].2010.
第二篇:土木工程防灾减灾论文
(一)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崩塌是岩土体的突然垂直下落运动,经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过程表现为岩块顺山坡猛烈翻滚,跳跃,相互撞击,最后堆积在坡脚,形成倒石碓。
降雨、融雪、河流、洪水、地震、海啸、风暴潮等自然因素,以及开挖坡脚、爆破、修筑水库、开矿泄洪等人为因素,都有可能诱发崩塌。
崩塌会损害农田、厂房、水利设施和其他建筑物,导致人员伤亡。铁路、公路沿线的崩塌,会造成交通堵塞、车辆损毁、行车事故。
滑坡是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向下滑动的现象。发生破坏的岩土体以水平位移为主,除滑动体边缘存在为数极小的崩离碎块和翻转现象之外,其他部位相对位置变化不大。
泥石流是一种包含大量泥沙石块的固液混合流体。常发生于山区小流域。
泥石流爆发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山谷雷鸣、地面震动、浓烟腾空、巨石翻滚,浑浊的泥石流沿着料峭的山涧峡谷冲出山外,堆积在山口。
由于突发性、凶猛性、迅时性以及冲击范围大,破坏力度强等特点,泥石流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地质灾害的主要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是:城市、农村和其他人口集中居住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重点工程设施、主要河流、交通干线、重点经济技术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等。
(二)地震
地震灾害。强烈的地震,会引起地面强烈的振动,直接和间接地对社会及自然造成破坏。直接破坏如:由于地面强烈震动引起的地面断裂、变形、冒水、喷沙和建筑物损坏、倒塌以及对人畜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等。这种由地震引起的破坏,统称为地震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是指:由于强烈的地震使山体崩塌,造成滑坡和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造成瘟疫流行;引燃易燃易爆物造成火灾、爆炸;由于破坏管道造成毒气泄漏;细菌和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对人畜生命造成威胁等等。
城市是个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区,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地震造成次生灾害尤为突出,地震引起人体的损伤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有建筑物的坍塌、煤气泄漏、触电、溺水和火灾。其中最多的致伤致死原因是建筑物坍塌。此外,地震的震动和恐怖心理,会使原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病的人病情加重、复发或猝死。
地震是引起火灾的原因。强烈地震发生后,随着房屋的倒塌,电网被拉断,煤气、油库、石油及天然气挂鲜活易燃易爆危险品被破坏并遭遇明火而引起火灾。据历史资料记载,火灾是地震时最常见的一种次生灾害。
地震时要注意水患。地震如果发生在沿海,能激起巨大的海浪,造成海啸。发生在水库附近时,则易造成坝堤震裂,出现意外的险情。尤其是水库,如果决口,必将造成相当大的损失。所以,平时要做好抗震加固等预防工作,做到有备无患。
简单的说地震时要注意以下十条:1.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6.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7.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8.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9.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10.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三)火灾
无情的大火曾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吞噬了无数的社会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日益增多,加上各种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开发和应用,用火、用电、用气范围日益扩大,潜在的火灾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火灾的危害性也越来越大,火灾已成为各种灾害中发生频繁且毁灭性较大的灾害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危及人的生命。生命是美好的,它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倘若为国捐躯,则能体现人生的价值,死得其所,倘若葬身火海,则只能是无谓的牺牲,死不瞑目。如果死者能死而复生,他们一定会加倍珍惜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视消防安全,也一定会对不重视消防工作的人们进行强烈的谴责。在火灾中受伤者,属不幸之大幸,捡了条命,然而伤残不也是令其痛苦终身吗?
造成财产损失。建国以来,在我国1000余所全日制高校中,从未发生过火灾的难以找到,有的学校整座教学楼、实验楼、食堂被烧毁,至于在同学们宿舍里所发生的小型火灾,则每年可达数千起之多,造成同学们大量财物被毁。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大学里的火灾比盗窃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要高出十几倍。
影响正常秩序。火灾不仅给人身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科研和生活
如果遇到火灾请注意以下方法:
1、开门之时,先用手背碰一下门把。
2、若门把不烫手,则可打开一道缝以观察可否出去。
3、低姿前行,捂口鼻,防止浓烟中毒或高温酌伤
4、如果出口堵塞了,则要试着打开窗或走到阳台上,走出阳台时随手关好阳台门。
5、如果居住在楼上,而该楼层离地不太高,落点又不是硬地,可抓住窗沿悬身窗外伸直双臂以缩短与地面之间的距离。
6、如果要破窗逃生,可用顺手抓到的东西(较硬之物)砸碎玻璃,把窗口碎玻璃片弄干净,然后顺窗口逃生。
7、如没有阳台,则一面等候援救,一面设法阻止火势蔓延。
8、向木质家具及门窗泼水防止火势蔓延。
9、失火时,如携婴儿撤离,可用湿布蒙住婴儿的脸,生,不要贪恋财物。
11、建议在家中配备手电筒、逃生绳,防烟面罩,这些东西的使用方法要学会,关键时候会有用
(四)土木工程灾害
土木工程中的灾害及其分类土木工程中的灾害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中物质变化、运动造成的损害。例如,强烈的地震,可使上百万人口的一座城市在顷刻之间化为废墟;滂沱暴雨泛滥成灾,可摧毁农田、村庄,使成千上万居民流离失所;严重干旱可使田地龟裂、禾苗枯萎、饿殍遍野;火山喷发出灼热的岩浆,可使城镇化为灰烬;强劲的飓风、海啸可使沿海村镇荡然无存??诸如此类,都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天灾”。人为灾害是由于人的过错或某些丧失理性的失控行为给人类自身造成的损害。
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防护性无论从筑巢穴居,还是到近代的地下指挥所、核电安全壳都需要土木工程的防护。
2.超前性防护设施必须建在遭受袭击之前,如交通需要先修路架桥、发电先建电厂等。
3.基础性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具有投入大、效益大、服役周期长等特点。
4、普遍性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土木工程,而其对土木工程也有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
5、恒久性浅谈土木工程中的灾害临沧汇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罗仕姜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繁、灾害损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40年间,每年灾害经济损失约占同年国家财政总收入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1000亿元,个别年份甚至达数千亿元,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土木工程灾害也时有发生,使建筑者们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土木工程灾害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未雨绸缪重视土木工程灾害的防治工作,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有效地防治,把土木工程灾害所造成的各项损失降到最低点,促进国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保证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大作业
班级:土木八班
姓名:吴诚
学号:11230801
第三篇:土木工程防灾减灾论文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论文
火灾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 损伤鉴定和加固修复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火灾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鉴定和加固修复
摘 要:详细介绍了火灾后混凝土结构的现场检查内容,以及结构损伤程度的评定方法,并提出了加固修复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火灾 混凝土结构 损伤评定 加固修复
引言
据统计,世界发达的国家每年的火灾损失额多达几亿甚至十几亿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2%-0.3%。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类诱发火灾的因素不断增加,火灾发生率、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公安部消防局统计,我国每年发生约20万起火灾。城市建筑物火灾占总火灾的2/3以上,我国每年由于建筑物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非常巨大,1971年-2002年的30多年中,全国共发生火灾217万余起,死亡近1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87亿余元。火灾后的建筑物是否还有修复价值以及如何修复,是灾后人们最关注的问题,而我国目前建筑物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合理评估火灾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程度,并提出经济、适用而又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加固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火灾后现场检查
由于发生火灾时着火的可燃物种类、数量各不相同,火灾的燃烧条件也各异,火场温度及其变化情况也就不相同;同样各种结构因受火条件和受力条件不一样,火灾对结构的损伤也有轻有重,同一建筑物各处的受损程度也会不一样。因此,火灾对建筑物的损伤是复杂的,需要对火灾现场进行细致的检查,以便制定出安全且经济的修复计划。
1.1事故原因的调查
主要内容包括:火灾发生的时间、地点、起火至熄灭总的燃烧时间;室内着火可燃物的种类、蔓延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火灾蔓延途径,是通过门窗、吊顶、耐火性差的内隔墙,还是通过楼梯间等容易突破部位;燃烧条件,包括当时风力、风向、气温等气候条件。
1.2烧损部位的外观检查
火灾现场构件的变形、倒塌情况;混凝土表面的颜色变化、爆裂面积大小、深度和位置;混凝土构件的裂缝长度、宽度和分布;钢筋的变形、露筋部位及长度;绘出建筑物受损、破坏的分布图,并拍照或录像。
1.3建筑物原始设计资料的收集 建筑物的平、立、剖面图;竣工时间、过去火灾史混凝土的种类,所使用的材料性能、配合比,设计强度,钢筋种类、配筋图;建筑物竣工图、施工记录等。
1.4构件材料试验
对于建筑物中比较重要部位的构件,其受损程度较难判断时,可现场取样进行钻芯取样,进行以下一系列实验: 1)混凝土的强度及碳化试验。
2)钢筋金相试验:将严重受损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外露钢筋,和预先制作的不同温度下钢筋的金相标本进行对比,可确定该处钢筋和混凝土的受热温度。3)将截下的钢筋进行力学试验,测定其强度、延伸率等性能。4)混凝土的强度,也可利用回弹、超声及综合法等非破损试验来确定。
5)用卡尺、钢尺、量规和放大镜等仪器测量构件的变形及裂缝。对裂缝应测定其宽度、深
度和长度,尤其构件上的贯穿性裂缝或沿钢筋的纵向裂缝。应该注意,当裂缝扩展宽度大于5 mm时,它是钢筋混凝土构件破坏性标志之一。
2.筋和混凝土的受损分析 2.1 火灾后混凝土的烧损分析
火灾后,混凝上的组成材料和内部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其强度损失主要取决于受火温度的高低、受火作用的时间和冷却方式。试验表明,当受火温度低于400℃时,无论是喷水冷却还是自然冷却,混凝土强度均没有明显的降低;当温度超过400℃后,水泥石的晶架结构破坏严重,混凝土的强度开始显著下降,在这个过程中,喷水冷却的混凝土强度比自然冷却的混凝上强度下降更多。主要是因为Ca(OH)2在400~600℃之间脱水,产生水蒸汽,集料中CaCO3在900~1 000℃分解,产生CaO和CO2,由于CO2和水蒸气要从内部向外逸出,会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很大压力,因此会导致混凝土爆裂;另外,火灾中的混凝土结构如果喷水,其表面会突然冷却,导致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进一步加剧混凝土的爆裂程度。
2.2 钢筋的烧损分析
火灾后钢筋的极限强度、屈服强度、弹性模量等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普通钢筋在200℃时开始膨胀,抗拉强度也随之下降,当温度到达600~700℃时,钢筋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程度非常严重。火灾后预应力钢筋比非预应力钢筋强度下降要快,可以根据火灾温度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构件内主筋、钢丝的折减系数来确定其强度;也可以截构件内的钢筋、钢丝进行力学性能试验来判定其强度,还可以根据暴露在火场中的日用品钢材的力学性能变化来确定钢筋强度变化。
2.3 火灾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损失和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损失
建筑物的梁、柱等承重部分,是靠钢筋和混凝土共同作用来完成的,通常情况下,钢筋、混凝土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们之间主要靠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钢筋表面与水泥胶体的胶结力、混凝上和钢筋的机械咬合力组成。中南大学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通过试验发现:火灾后钢筋和混凝土的粘结力变化取决于温度的高低、钢筋的种类、混凝土骨料的种类以及冷却的方式等条件。温度越高,粘结力降低越大;圆钢比螺纹钢筋粘结力损失大;火灾后,石灰石骨料比花岗石骨料损失大;喷水冷却比自然冷却粘结力损失大。通过试验还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混凝上的弹性模量逐渐下降,刚度不断降低;当温度达到700℃时,弹性模量几乎为零。
3.结构受损程度评定
对建筑结构物火灾后受损程度给予正确评价是修复加固的前提。根据结构受灾温度、变形大小、裂缝分布及扩展程度等,将混凝土构件的受损程度大致分为轻度损伤、中度损伤、严重损伤、危险结构。
3.1 轻度损伤
混凝土构件表面受热温度低于400℃,受力主筋温度低于100℃,构件表面颜色无明显变化,钢筋保护层基本完好,无露筋、空鼓现象。除装修层有轻微损坏,其他状态与未受火结构无明显差别。
3.2 中度损伤
混凝土构件表面受热温度约400~500℃,受力主筋温度低于300℃,混凝土颜色由灰色变为粉红色,有空鼓现象,当使用中等力量锤击时,可打落钢筋保护层。构件表面有局部爆裂,其深度不超过20mm。构件露筋面积小于25%,混凝土表面有裂缝,纵向裂缝少,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粘结力损伤轻微,构件残余挠度不超过规范规定值。
3.3 严重损伤
混凝土构件表面温度约600~700℃,受力主筋温度约为350~400℃,钢筋保护层剥落,混凝土爆裂严重,深度可达30mm,露筋面积低于40%,构件空鼓现象较为严重,用锤敲击时声音发闷。混凝土裂缝多,纵向、横向裂缝均有,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局部严重破坏。混凝土表面颜色呈浅黄色。构件变形较大,受弯构件挠度超过规范规定值1~3倍,受压构件约有30%的受压钢筋鼓出,混凝土有局部烧坏。
3.4 危险结构 混凝土构件表面温度达700℃以上,受力主筋温度达400~500℃,构件受到实质性破坏,有明显受火烧融痕迹。钢筋保护层严重剥落,表面混凝土爆裂深度达30 以上,钢筋有烧融、断裂现象,露筋面积大于40%。构件纵向、横向裂缝多且密,钢筋和混凝土粘结力破坏严重,主筋有扭曲。受弯构件裂缝宽度可达l~5mm,受压区也有明显破坏特征;支座附近斜裂缝多,构件挠度达到破坏标准,且有平面外变形。构件沿垂直或水平面被分割成若干层。受压构件失去稳定,局部破坏,50%以上受压钢筋鼓出。柱牛腿烧损严重。
4.火灾后损伤混凝土结构的加固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修复方法很多,应根据各种结构的特点及火灾损伤程度,因地制宜地提出合适的修复方法。总的原则是:铲除严重损伤的混凝土,修补孔洞和缺损,按照等强原则进行构件加固,以保证构件原有承载力;为使加固获得更好的效果,加固前应尽量使构件卸除荷载。
4.1 结构受损后的修复方案
1)对仅有粉刷层轻度破坏的构件,只须将表面粉刷层或表面污物清理干净,重新进行粉刷装修即可。而对中度损伤的构件,按下列步骤进行修复:其一进行表面清理。将烧松散的混凝土除掉,将存留的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净;填补同等级混凝土,做成完好表面,以保证钢筋不受锈蚀;其二进行灌缝。对混凝土表面的细小裂缝,可采用水泥素浆,或以环氧树脂为基本组分的胶结料来灌缝,水泥最好选用膨胀水泥或自应力水泥。灌缝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裂缝宽度和深度。对深度和宽度分别不大于50mm和0.3mm的裂缝,可用平面式注浆机灌缝;对较深裂缝,将开口两侧凿成V形再灌缝;其三验算构件剩余承载力,最后进行外部装修。将裂缝、孔洞、缺损修补好后,外部应抹灰,使构件满足外观要求。
2)对于严重损伤的构件,因其承载力有所下降,需要根据剩余承载力计算结果,按等强原则进行加固设计,施工时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质量。3)对于危险构件,应予拆除,并另行更换新构件。
4.2 加固的设计
1)计算结构剩余承载力根据受损后测定出的截面几何参数、材料剩余强度等确定。2)加固量的计算结构加固后的承载能力穴应满足R≥roS占,其中R包括弯矩、轴力、剪力,ro是结构重要性系数,S是被加固构件的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
3)加固截面设计根据加固量、初选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估算加固所需配筋量。4)将计算结果按加固后的实际承载力验算截面承载力。
4.3 修复加固的施工 修复加固的施工必须在技术鉴定及修复加固设,计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因为火灾对工程结构的损伤是不均匀的,即使同一构件不同部位受火灾损伤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只有技术鉴定及修复加固设计人员现场指导,方能有效保证修复加固设计的内容落实到每一构件及构件的每一部位。在对烧伤层进行清除时,要对裂缝逐一进行检查确认,确定其剔凿深度;对严重受损板的现场确认等工作应由技术鉴定人员、加固设计人员会同监理、施工人员共同完成,这样做可随时监测检查原有结构及构件的性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隐患。
建筑结构火灾后的修复加固设计要比普通工程加固处理复杂得多,尤其是加固的施工质量乃是修复加固设计成败的关键,而施工期间保证受损结构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更是设计关注的焦点。为
了使构件处于卸荷状态加固,要求主梁及次梁底需设置支撑,支撑必须从底层直至顶层。铲除原梁、柱、板粉刷面层时,必须从顶层开始逐层向下。构件的加固从底层开始,然后逐层向上。每层构件的加固施工顺序为先加固柱,然后框架梁、尔后次梁,最后浇捣楼层叠合层。
结语
虽然,火灾通常会对钢筋混凝土结构造成较大的损害,但一般通过修复加固,还是可以继续使用的,只有在很少情况下,拆除重建才比较经济。因此,对于火灾后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和结构,通过现场检测、少量试验以及必要的计算分析,综合评估其剩余力学性能(承载能力、刚度、抗震性能等),对构件和结构的损伤程度做出合理的评价,进而制定出相应修复策略并采取具体的加固措施。
参考文献
1.江见鲸,徐志胜等.防灾减灾工程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2011.1重印)(土木工程研究所系列教材)2.3.李伟敏.火灾后钢筋混凝土结构检测与加固研究[J].山西建筑,第33卷 第16期
陈华,夏燕.浅析混凝土结构火灾后的安全性鉴定与加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34卷 第2期
第四篇: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概论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概论
地震认识
天灾是检验人祸的唯一标准
人类文明是蓝色星球上璀璨的一粒明珠,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大有跃居于自然主宰,掌控地球之势。只是,人类终究只是自然低微的一部分,大自然轻微的动作便能让人认识到自身的脆弱。
地震,海啸,火山是人类的巨大威胁,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真的只如蝼蚁。海啸和火山受地域条件限制或许不容易遇到,而地震,即使不在地震带上,也可能发生。土生万物,自然也有毁灭万物的力量。中国人自上古洪荒起,在一次次灾难之间学会了敬畏,敬畏自然,敬畏天地。
地震似乎是一场无法预料、无法阻止的浩劫,可是,大自然又确实警告过。天灾人祸,天道无情,纵视众生如蝼蚁,却也留下一线生机。大自然的警告,使得那些于灾难发生之后重新搜集起它们的地震学者们毛骨悚然并陷入深思。
在1949年以来的历史上,我们曾以“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而自豪,我们曾以“勒紧裤腰带,不靠外援,自力更生”而骄傲。当世界发生了变化,我们也发生了变化时,这一切已成为历史,渐渐离我们远去,许多年轻人甚至不太清楚曾经有过那么一段往事……然而事实依然清晰地记录在共和国微微泛黄的史册中。
1976:唐山,这座上百万人的重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在地震中242769人丧生,164851人伤残。整个世界都感到了来自中国的冲击波。当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时,中国却说“不”……《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明确表达了中国政府拒绝国际救灾援助的原因:“自力更生的救灾努力说明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考验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说明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事后政府发挥了可笑的更新换代能力,在本不宜建设大规模城市的唐山废墟上又建了一个新唐山,可以预见,76年的人祸必定再酿天灾。“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以余震多,余震强闻名世界,是二十世纪末期台湾伤亡损失最大的天灾,发生于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时四十七分,震中在北纬二十三电八七度东经一百二十点七八度,位于南投县集集镇,震源深度八公里,里氏规模达七点六,持续一百0二秒,全岛均感到明显震感。
翻看图片,集集大地震后灾区呈现的破坏形态却是国内罕见的,有很多大楼呈近45甚至60度倾斜,却能保持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这是符合或接近建筑抗震理念的“碉堡式建筑”。相比之下,大陆自诩的科技发展却在将近十年过去以后,那么多高楼大厦,甚至于学校都呈粉碎性倒塌。天灾是检验人祸的唯一标准,我在想,若是2008年汶川的建筑能有1999年集集镇的建筑质量,那么多的孩子和年青的生命是不是就可以免于坠落,如果我们的花更多的力量在材料质量,施工验收质量,设计审核之上,而不是饭局接待上,生命是不是就不会这么脆弱。讽刺的是民国甚至明清的很多庙宇之类的建筑,巍然屹立在钢筋混凝土的废墟上。
从过去和将来发生的天灾人祸中,都可以发现一个中国特色,那就是所有的报道都是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指导救灾工作,事后政府不是检讨事故的发生原因,而是转而演变成表扬先进事迹了!一次地震过后,破碎的是家庭,涅灭的是生命,重建的还是豆腐渣工程,富起来的是高官,我们伟光正的政府仿佛除了立功还是立功。
汶川大地震或许也是三峡大坝造就的诸多恶果之一,在地震活跃区修建如此之大的所谓“水利工程”,改变地基应力,板块构造和板块承力的平衡被打破,多灾多难的时代来了。三峡闸门徐徐的打开,船向船闸的深处缓缓驶去,站在船头,一种怪异的感觉袭来,人类终将被自己创造的文明所吞噬。
第五篇: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一、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的由来。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累计受灾人数4616.2165万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灾后中国政府宣布投入一万亿元人民币进行灾区重建,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里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二、谈谈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全面提高对防灾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县是灾害多发易发县,属江西省四大暴雨区之一,主要灾害是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旱灾、冰雹、雨雪冰冻等灾害。水灾频繁,特别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全县有31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人口3020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县曾发生过5次特大洪灾,特别是1994年5月2日、6月15日、1997年6月9日三次洪灾均为百年未遇。县城三度被淹,受灾人口均在20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3.45亿元。
(二)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社会意义
防灾减灾工作的着眼点,一是稳定,二是安全。地震可能没发生,但稳定问题是照样会碰到的,在很多地方都会碰到这个问题。本地方的有感地震或是外围的大地震对本区造成的有感,老百姓就慌了。或者发生地震谣传,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出现,这种恐灾的心态均会造成极大的社会混乱和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让公众有防灾减灾知识,知道有关地震预报的法规规定,具备一定的应急对策,有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增强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发生灾时不会心慌意乱,尽快做出反应,从而减轻损失,把社会稳定下来。
(三)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能够增强抗灾救灾的能力。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频繁的国家,但又是地震灾害造成损失程度最低,灾后恢复最快的国家。1995年初人们还在叹息阪神地震的无情,而一年后的1996年,人们却惊叹阪神那超常的恢复重建工作。短短的一年间,当初的废墟区几乎无处可觅,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新的建筑,这其中当然包含有日本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面对着使5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愈千亿美元的大地震,他们没有丝毫的混乱,很快地从惊愕中投入到紧张的抢险救灾,重建家园的工作。这一切完全取决于日本人的那种较强的灾害心理承受能力和抗灾救灾的能力。而这种较强的心理素质并非天生的,而是来源于强烈的防灾减灾意识。正是这种强烈的防灾减灾意识产生了强烈的抗灾救灾的能力。
(四)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可以增强短期、临灾预报的监测能力。
掌握了地震科普知识的广大群众,可以通过感官直接得知某些短期、临灾宏观前兆现象,并将其及时地报告给有关地震部门加以汇总,连同其他前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就有可能为临灾预报的决断提供有价值的根据。
(五)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可以促进社会组织和个人自我防御地震功能的提高。
破坏性地震是后果惨重的突发性事件,政府快速决策和较强的防、抗、救灾的应变功能是减轻灾害之关键所在。1999年9月21日和2002年3月31日台湾的两次大地震,前者由于灾前政府的不作为和后者的采取相应措施,虽然地震灾级相当,但两次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却相差很大。可见,地震宣传可以促使社会组织各级领导者认识地震灾害的严重性,积极采取对策,制定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在灾前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都有所准备并采取预防措施,灾后能迅速实施各项救灾对策,从而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
(六)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的必要性。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预防为主,就是要把地震事件发生之后一时的、被动的、消极的救灾活动,转变为地震事件发生之前长期的、主动的、积极的、全社会参与的防御行为。而地震事件发生之前长期的、主动的、积极的、全社会参与的防御行为的养成则是依靠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的形成和提高,这就需要大量的、深入的、持久的、广泛的防灾减灾的宣传和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教育。我们说宁可千日不灾,不可一日不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社区是社会中的基本单元,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社区不仅要在第一时间内面对,也要在第一时间内处置灾害,社区在防灾减灾建设方面扮演着独到而无法取代的减少居民的伤亡的角色。社区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中,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原则,把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到了社区工作的日程中去,充分的做到了人人知晓,人人明白的状况。
三、社区防灾减灾存在的一些问题
1、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不强。
2、社区对防灾减灾的重视程度不够。
3、社区减灾工作缺乏专业人员。
4、社区减灾缺少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
5、社区减灾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
6、社区防灾减灾教育和基本训练不够。
7、社区防灾减灾硬件设施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