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网络广播电视台实施细则(暂行)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网络广播电视台实施细则(暂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规范网络广播电视台安全播出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根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关于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促进主流媒体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意见》,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技术系统配置及运行、维护、技术管理工作。
本细则中的网络广播电视台是指以宽带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为节目传播载体的电台、电视台。
第三条
网络广播电视台主要由信源采集、内容生产、内容发布、增值服务、传输分发网络、业务运营管理、安全管理、监控辅助等子系统构成。第二章
系统配置要求 第一节
总体网络架构
第四条
网络广播电视台内部网络应根据应用系统、业务流程、数据流向和播出安全相关度进行网络结构设计,网络结构应有清晰的层次,以便于进行网络逻辑隔离、访问控制、结构调整和应急处理,不同网络边界之间应设置网络访问控制。
第五条
核心网络的业务处理能力和网络带宽应具备冗余空间;应为网络设备、通信线路和重要的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配置冗余,避免关键点存在单点故障,要定期对冗余配置进行验证测试。
第六条
内部网络应根据业务类型、功能、重要性、工作职责、信息等级、服务流程、终端用户和物理位置等因素划分安全域,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划分不同的子网或网段,为各子网、网段分配地址段,业务边界应清晰;各安全域应当按照面临的风险,采用不同的安全防护策略和措施;后台管理、数据库、播出等相关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应有可靠的隔离防护措施。
第七条
应采取措施使管理链路和数据交换链路隔离,通过专用内部管理网络访问管理设备,防止密码和管理信息泄露;采取可靠措施防止来自非授权IP地址的用户登陆管理网络设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实现数据安全交互。任何用户的终端设备不应直接接入核心层网络设备;
第八条
当与外部网络互联时,应在网络边界系统设置病毒防范和防止网络攻击装置;应采取网络入侵防范和访问控制措施实现对进、出内部网络的服务和访问的审计和控制;内容制作系统、内容分发系统和内容传输分发网络之间应通过(虚拟)专网建立连接,以形成相对封闭的专用线路。第二节
供配电系统
第九条
外部电源应符合以下规定:应接入两路外电,其中至少一路应为专线;当一路外电发生故障时,另一路外电不应同时受到损坏。
第十条
供配电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低压供配电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
(二)应设对应于不同外电的、互为备用的工艺专用变压器;播出负荷供电应设两个以上引自不同工艺专用变压器的独立低压回路,单母线分段供电并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主要播出负荷应采用不间断电源(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实际负荷工作30分钟以上;应配置自备电源,保证播出负荷、机房空调等相关负荷连续运行;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UPS供电回路。
第十一条智能电源设备应实施必要的信息安全防护,禁止通过外部网络进行远程维护。
第三节
信源技术系统
第十二条
信源技术系统主要完成包括信源接入、信号处理、信号分配传送等功能。
第十三条
重要节目信源接入应采用至少两路不同物理路由或不同传输方式的链路,且能够满足主备信源间自动、手动切换和应急跳接。信源分配链路应具备冗余,各分配环节关键设备应根据节目重要程度进行合理规划。
第十四条
应对所有信源接入进行安全性检测,严格管理有关端口和登陆帐号、密码及操作权限;应对通过网络传输的信源进行安全检测过滤,并采取防入侵攻击措施,并设置内容审核接口。
第十五条
对于有群众参与或外来信号的现场直播节目,应通过演播室进行信号连接,并配置延时和切断装置。第四节
内容生产技术系统
第十六条
内容生产技术系统主要完成包括制作、收录、编目、加工、审核、媒资管理、内容编排等功能。
第十七条
演播室应配置延时和切断装置,并根据节目内容提前准备好垫片以应对突发状况;现场实况直播现场时钟宜与演播室和播控的时钟应保持一致。第十八条
收录环节应具备状态监控及报警功能,并可对收录结果进行查询、审核。
第十九条
在编目、加工等环节应设定多重强制性人工审核,在确认审核通过之后,方可进入媒资管理及发布环节。
第二十条
应在节目入库、节目上线前配置内容和技术审核环节,确保节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媒资管理应具备恢复机制,并定期进行节目文件完整性校验。
第二十一条
页面模板在正式发布前,应进行预发布和审核,待审核通过后方可发布;应进行发布节目关联测试,确保内容发布的有效性;应对发布的页面模板进行归档备份,页面模板压缩包应加密保存;使用备份的页面模板前应进行文件完整性检查,以防止内容被篡改。第五节
内容发布技术系统
第二十二条
对将发布的内容应设置内容和技术审核环节,经审核通过后方可发布。内容发布过程应具备日志记录、审计功能,并应采取措施对已经发布的内容进行监控。内容发布系统应通过内容分发网络与互联网连接。
第二十三条
应将节目发布库和对应节目数据库分别存储于不同设备。应支持数据库自动备份与恢复功能,支持屏蔽前台提交的敏感字符。第六节
传输分发网络 第二十四条
传输分发网络应采用两路不同物理路由或不同传输方式的链路。应启用校验、认证及防篡改机制,确保数据、内容与内容发布系统的一致性。
第二十五条
传输分发网络应配置防入侵策略,关闭不必要的端口与服务,并定期进行安全扫描和加固,应实时监测传输分发网络安全防护的有效性。第二十六条
应对传输分发网络的出口带宽等参数进行合理配置,确保用户访问流畅;传输分发网络处理能力应具备至少20%的冗余,能够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第二十七条
传输分发网络应支持容灾、防盗链、防攻击功能和快速恢复能力,应采用冗余机制配置相关节点,保证服务的可用性。第二十八条
对于第三方传输分发网络,应配置远程监控、维护平台和具备认证、加密的数据访问通道,以方便网络广播电视台系统管理员集中监控管理和内容更新。应要求第三方传输分发网络提供7×24小时技术支持服务,以便及时发现解决相关故障。
第七节
业务运营管理技术系统
第二十九条
业务运营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管理、认证鉴权、计费管理、域名管理等功能。
第三十条
用户、计费等核心数据应进行备份,并配备相关安全防护措施,以防止数据被泄露、窃取及篡改。每次备份数量不少于2份,备份介质应异地存放,妥善保管。
第三十一条
认证鉴权系统的用户管理数据(如帐号、口令等)应以加密方式存储,用户鉴别信息需满足复杂度要求,保证身份鉴别信息不易被冒用。第三十二条
域名解析系统应具有冗余、恢复和防护能力,以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第八节
其他技术系统
第三十三条
增值服务系统应具备应用接入申请、人工审核及注销功能。应采取相关安全措施,以防止内容被篡改。应采取相关监控措施,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三十四条
数据库在设计时任何类型的入口都应在安全规则和文档中说明,应有恢复机制;安全结构应防止外部干扰和破坏,数据库管理系统进程应与用户进程隔离,核心数据库应部署数据库审计与风险控制系统。
第三十五条
应部署Web应用攻击防护设备,并应具备监控往返流量的功能。Web应用攻击防护设备应该部署简便、操作便利、对现有网络影响很小。
第三十六条
应对节目内容进行数字版权录入及管理,保证版权安全。
第三十七条
客户端上线前应对其功能及代码进行安全审核,以避免恶意代码、恶意行为等风险的影响。应建立客户端应急发布、升级、版本管理和回退机制。
第三十八条
应配置产品测试环境,对软、硬件产品上线前进行模拟测试。有条件的单位宜建设包括所有业务功能在内的、独立的最小测试系统,测试系统各模块软件版本应与现网保持一致。第九节
安全监控管理中心
第三十九条
应配置安全监控管理中心,实现全网的安全管理,从监控、审计、风险、运维等方面,对网络及业务系统的运行状况、系统性能、维护情况、操作情况、外联情况、远程访问情况、安全情况和系统升级、漏洞修复、审计等进行监控、记录和管理,对异态应当设置多种报警形式。
第四十条远程访问监控应能够支持安全监控管理中心的集中管理,对异常业务交易及时报告,具备对监控事件的实时性响应和报警功能,并能够根据异常事件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进入相关事件处理流程;可以对访问用户的来源进行监控。
第四十一条
病毒监控应能够支持集联控制,能够支持安全监控管理中心的集中管理,具备报警功能。
第四十二条
监控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具备对远程访问、信源接入、信号分配传送等环节实时监听监看能力;应对编码器输出、内容发布、内容分发网络等重要节点信号的码流、视音频等进行自动监测,并具备信号、码流异态声光报警功能;
(二)应配置网管监控系统,对系统中主要设备具备远程管控能力,对播出及信息系统关键设备、软件、网络、存储等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测,并具备异态声光报警功能;
(三)应对所有监控工作进行记录;应采用录音、录像或者保存技术监测信息等方式对直播节目的安全播出状况及信号的质量进行记录,异态信息应保存一年以上。
第四十三条
电力和环境监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的有关规定;
(二)应配置具备声光报警功能的电力和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对配电系统中的主要运行参数和关键设备运行情况进行集中监测,并对机房的温度、湿度等环境状态进行监测。
第四十四条
应对节目上载、系统操作、设备机房、UPS主机及电池室、缆线集中点、室外设备等播出相关的重点部位设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严格对机房门禁系统进行权限控制,防范机房非法进入。
第十节
基础软硬件设备技术要求
第四十五条
网络广播电视台基础软硬件设备主要包括通用系统软件、编转码设备、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网络安全设备等。各软硬件设备指标和采购,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及标准规范要求。
第四十六条
编转码设备应具备双电源、主备输出接口,在断电或者重启后,应保留原有配置信息;编转码设备应根据业务需要配备在线冗余。
第四十七条
直播用视音频系统输出的主备路信号应来自于不同的播出切换设备;切换台、调音台等关键设备宜配置双电源。
第四十八条
通用操作系统及数据库软件应能与业务系统完全兼容,并根据业务需要能够进行补丁升级。
第四十九条
数据库服务器和关键业务应用服务器应采用双机或多机构成高可用集群系统;配件应具备热插拔功能;应根据服务器的总数量配置一定比例的冗余。
第五十条
存储设备应支持数据镜像以及数据保护功能。存储容量占用率峰值应不超过设计存储容量的80%,超过80%时应进行数据迁移或扩容。第五十一条
交换机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应大于1万小时;核心交换机应为双机,背板、系统板、I/O板等关键配件应考虑冗余、电源、风扇应可热插拔;每台交换机负载不应超过处理能力的50%。
第五十二条
网络安全设备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要求,满足系统安全防护的需要,硬件设备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应大于25000小时。第十一节
机房环境
第五十三条
机房温度、湿度、防尘、静电防护、接地、布线、外部环境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中A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有关规定。
第五十四条
机房消防设施的配置应符合《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的有关规定。
第五十五条
机房安全防范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GA 586)的有关规定。应对重要设备进行电磁屏蔽,防止外部磁场对设备的干扰和电磁信号泄露。
第五十六条
存放重要数据、软件的各类记录存储介质的存储地点应符合防火、防水、防震、防腐、防鼠害、防虫蛀、防静电、防磁、防盗和温度要求,确保其不受损、不丢失、不被非法访问和信息不泄露。
第五十七条
中心节点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机房应选择离网络广播电视台业务中心较近的主要中心城市。省级以下IDC机房应选择在覆盖区域范围内的骨干网节点上。租用的第三方机构IDC机房应符合《电子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和《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及国家有关规定。第十二节
维护器材
第五十八条
应设立备品备件库,系统核心服务器、交换机重要部件应配置备件,常规服务器、工作站、交换机等应根据系统规模配置相应数量的备品,系统应常备线缆、跳线等应急工具。
第五十九条
应配置维护、检修、故障处理所需的工具、材料。应按照实际情况配置码流分析仪(码流分析软件)、质量分析仪、网络测试仪等必要的仪器仪表。
第十三节
灾备与应急播出
第六十条灾备与应急播出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根据当地地质、气候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当发生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网络广播电视台业务系统短时间无法恢复时,应能够应急播出重要节目;
(三)宜设置异地灾备系统。
第三章
运维与技术管理 第一节
运维管理
第六十一条
应建立安全管理领导机制。安全领导小组应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负责组织制定安全责任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整体统筹、归口、协调和组织各类安全管理相关工作;制定安全管理的总体目标和策略;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健全安全责任管理制度,指导、监督和考核内部安全管理工作。
第六十二条
应根据自身系统特点,在系统设计、上线、运行和改造等环节设置安全责任点,各安全责任点应设置安全管理员,责任落实到人。
第六十三条
应配合监管部门接入监管数据采集系统及提供必要的安装和运行条件;应向监测监管部门提供完整有效的直播及点播节目码流、页面信息、运行数据、机构信息和其他需要提供的信息等;对置于其管辖范围内的监测监管技术系统及其附属设施提供安全保护。
第六十四条
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结合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项运维与技术管理制度,根据信源采集、内容生产、内容发布、增值服务、传输分发网络、业务运营管理子系统的特点细化相应的制度。
(一)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风险管理、网络维护、服务器/主机维护、配置与变更、设备登录、远程访问、密码与账户、存储介质、关键岗位、代维、安全服务、业务及应用开发运行、工程建设施工、机房及办公场所以及防雷、防灾、消防等方面;
(二)应建立信息安全测评、信息安全事件的等级响应、处置制度;
(三)机房和办公场所管理制度应包括出入人员管理、禁止性规定、环境设备维护管理等;
(四)值班及交接班制度应包括交接班要求、值班内容、纪律要求、监看监听要求等;
(五)供配电管理制度应包括用电规范、操作规范、安全规范、主要运行参数和关键设备运行情况巡查规定等;
(六)事故报告制度应包括不同等级事故的报告原则、报告内容(事故原因、事故时长、影响情况、处理过程等)、报告要求等;
(七)维护检修制度应包括维护检修的项目和周期、检修规范、责任分工,重要数据存储与备份规范、维护记录规范等;
(八)设备管理制度应包括设备管理责任分工、日常管理要求等;
(九)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应包括技术档案的范围、存档要求、分类明细、出入库管理、销存时限规定等。
第六十五条
应结合网络广播电视台任务和运行,制订和完善各项业务流程、运维工作流程、软硬件设备操作及维护流程、安全管理流程等。流程应详细规定处理的流程、步骤和注意事项,应有可操作性,并监督实施情况;当流程发生问题时,应及时进行调整,并告知有关人员和部门。
(一)业务流程应包括业务及应用开发和上下线、信号传输分发、节目制作、节目审核、节目发布、页面管理、增值业务接入、业务运营数据管理等流程;
(二)运维工作流程应包括交接班、巡机、业务调度、检修操作、故障处理、事故处理、报告等流程;
(三)软硬件设备操作及维护流程应包括配置与变更、编转码、播出服务器、页面服务器、网络系统、供配电设备等软硬件设备操作及维护流程;
(四)应急处置流程应包括所有业务、所有环节、所有软硬件设备和所有场所的应急处置流程、数据备份与恢复流程、与合作单位的应急保障和协调机制等;
(五)安全管理流程应包括各环节的安全播出管理、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安全管理、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环境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流程;
(六)各项操作应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操作规范,运维工作和设备操作应做好记录并存档,相关通话联络宜有录音和文档记录。
第六十六条
维护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针对不同系统和设备分类制定维护计划、升级和补丁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二)应将涉及安全播出及信息安全各个环节的设备、系统、线路维护落实到机房、班组、个人,做到界面清晰、责任明确,不漏检、不重叠;
(三)应与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等相关单位划清维护分界,并签订维护协议,协议主要内容应包括维护分界图、各方保障责任、故障处理协调机制、联络电话等。第六十七条
应建立并严格执行资产制度、设备维修维护和报废管理制度,加强域名管理,指定专人负责资产管理,建立资产台账,统一编号、统一标识。
第六十八条
应定期对网络拓扑进行复核审计,网络拓扑图应和当前实际运行的情况一致,并应当反映出实际的物理位置和物理连接情况,对网络拓扑图以及变更情况文档,应妥善保存;复核审计工作应每半年一次。
第六十九条
应定期对存储介质的完整性、可用性检查,确保数据或软件没有损坏、丢失;应建立存储介质入库、转储、借阅、使用、归档、检查、销毁登记制度。
第七十条
运行维护所需的各种工具和器材应妥善放置、专人管理,定期检查补充、定期标校;备品备件应进行登记造册,放置于满足器件存储环境要求的指定位置,并定期加电检测和维护。
第七十一条
原则上不得采用远程服务方式开展重要业务系统的运维和检查。对必需进行的远程维护需求,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应采用专线接入方式,传输通道必须进行安全加密,限定登陆访问的地址范围,只允许来自可信信道的连接,对登陆用户的来源和操作过程进行监控和记录,禁止在网络中传递口令等重要信息;
(二)应同时具备身份鉴别和访问授权控制,统一的账号管理策略,进行严格的操作权限控制;禁止以系统管理权限的账户远程访问登陆,不允许同一账户同时登陆访问系统;
(三)在登录过程中不提供可能帮助未授权用户的信息,在完成所有登陆流程后,才确认登陆信息;当发生错误时,不应提示错误范围信息;
(四)当信息输入主机时,应进行安全检测,验证其合法性、有效性和可用性;当信息从主机输出时,应当根据信息情况进行安全属性控制;
(五)应对访问和操作情况进行监控,具有对异常访问和操作采取阻断、隔离和启动应急处置流程等功能,并有两种以上方式的报警能力。
第七十二条
对外运维合作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委托其他单位承担运行维护任务时,安全播出责任仍由委托方承担。委托方应选择具有相应保障能力和资质、安全可靠的代维单位,签订有效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保密要求;
(二)应指定专人对代维单位的运行维护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应对代维单位的操作进行规范,在代维单位进行维护操作时,应安排内部人员监督管理并对操作进行录像;应禁止代维单位的远程维护;
(三)应要求负责相关设备、产品维保的单位做出相应的安全承诺,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应督促维保单位严格履行协议范围内的相关责任和义务,及时向委托方提供维保服务;
(四)与第三方机构签订的机房租用、线路租用等合作服务协议时,应向服务提供方明确提出技术、安全及故障恢复时间等要求。第二节
技术管理
第七十三条
因启用新技术系统,如需要试播的,应提前7个以上工作日应报请上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试播批复意见应同时抄送广播电视监测监管机构,申请单位应通知相关播出合作单位。试播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试播期内技术系统非责任停播事故可不计入事故统计。
第七十四条
重要保障期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一)应制定重要保障期预案,预案包含重要播出前的准备、重要播出中的保障措施和突发故障、事件的应急处理等内容;
(二)应做好技术系统的全面检修、测试工作,应对备品备件、应急工具进行全面检查并及时补充;
(三)应与合作单位在签署的协议中明确重要保障期保障要求及双方责任,并建立协同保障机制共同保障业务连续性;
(四)应提前协调电力供应、线路传输、通信联络、设备生产商、系统集成商等相关单位、部门为播出提供保障支持;
(五)应切断与业务无关的网络连接,禁止采用远程方式进行系统操作;停止除故障处理之外的一切施工和软硬件设备调试,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机房,禁止对设备、系统及线路进行其他相关风险操作。
第七十五条
因技术系统更新改造、维护检修、设施迁移等原因需要临时停播的,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临时停播涉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下简称总局)直属单位的,以及播出影响范围涉及全国或者跨省的,应提前5个以上工作日逐级报至总局批准;其它其他临时停播的申请程序、管理要求由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二)申请临时停播前应做好与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沟通协调;
(三)临时停播申请材料应说明申请原因、起止日期和时间、涉及的节目、影响范围、操作方案、应急措施等;
(四)临时停播批准后,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通知监测监管部门,申请单位应在操作前通知相关播出单位。
第七十六条
新技术、新系统、新业务、新应用、新服务和新设施上线前应进行安全测试和评估,确保不降低已有的整个系统的安全性能。接受捐赠的信息安全产品,使用前应进行安全评测,并与捐赠方签订信息安全与保密协议。
第七十七条
运行变更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业务范围、播出方式、传输方式、播出技术参数等有重大变更的,应根据有关规定报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审批;批准变更的,审批部门应同时将批复意见抄送监测监管机构;申请单位应在变更前通知相关业务合作单位;
(二)变更前应进行模拟测试,测试通过后方可进行变更;应及时修改播出系统图等技术资料,妥善保存变更前后相关档案。
第七十八条
施工涉及或可能涉及安全播出的,施工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施工安排应以减少对播出影响为原则,尽量安排在例行检修时间进行,需要临时停播的,应做好临时停播申请和操作通知等工作;
(二)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并向本单位主管部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通知相关责任人和部门。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应明确:施工的目的和要达到的效果、施工内容和施工区域、详细操作步骤和时间进度;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消防等各项安全保障及应急措施;施工可能对安全播出造成的影响、防范措施、应急操作处理流程以及相关责任人和需要协调配合的部门等;
(三)施工过程中,应遵守相关安全规范,并做到:严格隔离出施工区域,放置警示牌,并进行有效管控;应安排安全管理员监督整个施工过程,发现威胁安全播出的行为,立即予以制止;在播出机房内施工,应与播出运行设施隔离,并加强对播出设备、机房环境的巡视;施工用电应与播出用电分离;
(四)施工完成后,应对涉及的设备及软件进行安全播出评估和信息安全测评,经安全主管人员确认后,再上线运行。同时,将新增系统或调整部分的技术资料存档,并对涉及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责任划分、应急预案等进行相应调整,告知并培训有关运维人员。
第七十九条
事件事故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安全播出及信息安全事件事故的界定、分类、分级、统计和上报应按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行业标准执行;
(二)应根据上级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安全播出、信息安全的要求,制定本单位的事件事故管理制度;
(三)对于重大事件事故应成立分析检查组,对事故、事件发生原因、处置过程进行调查,对处置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
(四)应根据事件事故的分析调查,编写案例,并及时组织召开案例分析会,通报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五)应按照有关规定对事件事故责任人予以处理,对问题隐患应及时进行整改。第八十条 报表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按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要求,汇总分析技术指标、播出运行、事件/事故等情况和数据,按时填报相应报表;
(二)上报数据应准确真实,并由专人进行审核;
(三)应根据报表类型分类整理报表档案。
第八十一条
应建立电子化技术资料库。资料库应包含:技术审批文件、运维与技术管理制度、设备档案、运维档案(含运维工作记录、系统操作记录、运行监测记录等)、应急预案、事故档案、系统方案、系统图纸、系统重大技改资料、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及安全播出文件、报表等;由专人负责对技术资料及时更新整理;运维档案应保存一年以上。
第八十二条
技术安全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技术安全的规定,遵循《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电气工作安全规程》(GY 63)等行业标准中的有关技术安全要求;
(二)应当按照国家、行业相关规定和标准制定和细化相关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强化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教育,落实安全责任和措施,加强监督检查,避免发生技术安全事故。第八十三条
应建立安全播出检查和考核制度,定期对各播出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检查和考核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一)安全管理:检查安保、防水、防雷等技术安全情况,以及信号源、技术系统的信息安全情况,评估安全风险 ;
(二)系统配置:检查技术系统配置及验收情况,评估播出系统的可靠程度;
(三)系统指标:检查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评估技术指标是否达标;
(四)规章制度: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情况,评估规章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情况;
(五)预案流程:检查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的制定和演练情况,考核值班人员的掌握程度,评估各项应急预案和关键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六)文件资料:检查值班日志、运行记录、播出运行文件、维护计划、维护记录、安全播出报表、安全播出事故处理和分析报告、设备器材档案等资料,评估技术资料的管理水平。
第八十四条
应定期对技术系统和管理进行安全播出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对评估发现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应及时整改。第三节
信息安全管理
第八十五条
应将信息安全纳入安全播出管理,合理配置工作岗位和人员,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并建立监督机制。
第八十六条
按照《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D/J037)的要求,划分播出相关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
播出相关信息系统应符合《广播电视相关信息安全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D/J038)的相关规定,并按照相应等级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建设、评估、管理和整改。
第八十七条
应结合信息系统等级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方案和策略,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和操作规程,从访问控制、运行维护、应急处置、人员管理和培训、文件档案管理、审核检查等方面规范各项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第八十八条
应结合网络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一)应采取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边界完整性检查、入侵防护、恶意代码防范等措施,进行系统边界防护;
(二)应采用必要的技术措施,提高内容防篡改、防攻击能力;
(三)应加强终端管理,对网内终端非法外联、网外终端非法接入等行为进行管控;
(四)应加强移动存储介质管理,移动存储介质应经过恶意代码检查;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不得存储涉密信息。
第八十九条
应对系统账号进行安全管理,制定账号申请、审批、分配、更新、注销、审核等流程。严格执行账号操作权限管理,严格控制具有管理权限的账号使用范围,人员调岗、调动、离职等应及时取消权限,注销账号,修改密码。
第九十条
应定期对网络广播电视台进行安全播出评估、信息安全测评,根据评估、测评结果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优化方案,对系统进行信息安全加固。第九十一条
应根据系统中各类数据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数据加密、数据备份、访问控制等措施。
第九十二条
应对网络流量、用户行为、主机和网络设备的运行状况等进行监测,及时处置异态报警,系统审计日志应保留3个月以上。第四节
人员管理 第九十三条
安全播出和信息安全相关岗位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合理设置值班岗位、维护岗位,重要保障期间应加强值班力量;
(二)与安全播出和信息安全相关的部门应指定安全联系人,加强日常安全播出和信息安全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及时了解日常安全播出和信息安全情况,在安全播出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到协调一致、无管理盲区;应设置岗位统一管理与访问控制有关的事件和信息;
(三)安全播出和信息安全岗位包括直播信号调度、直播监控、节目审核、产品测试、设备维护、网络安全管理、播出监控等岗位。关键操作和事务应双人临岗,互相确认和监督。
(四)应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一定数量的安全管理人员;应将系统的常规管理、与安全有关的管理、审计管理工作分别由系统管理员、系统安全员和系统审计员承担。第九十四条
安全播出和信息安全相关岗位人员上岗、培训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值班岗位和维护岗位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和资质,并通过岗位培训和考核;
(二)应定期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安全播出和信息安全演练,并对技术人员及与安全有关的人员进行培训、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
(三)应对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新技术培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四)与播出相关的供配电保障部门及其从业人员应统一纳入安全播出管理。第九十五条
外来驻场代维人员上岗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承担驻场代维工作的相关单位应提供其指派的驻场代维人员详细个人信息,并向网络广播电视台主管部门出具相关人员使用证明;
(二)外来驻场代维人员应具有相关的专业学历和资质,并通过代维岗位培训和考核;
(三)应定期进行安全播出和信息安全教育,组织安全播出及信息安全演练,并对外来驻场代维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四)在与驻场代维单位签署合同时,应从维护工作连续性考虑,对其人员流动性进行约束;如驻场代维人员变更,驻场代维单位应及时通知网络广播电视台主管部门,对人员资料、操作权限、出入门禁等进行更新;
(五)与安全相关的驻场代维人员应统一纳入安全管理范畴。第四章
应急管理
第一节
应急机构
第九十六条
为保障播出安全和信息安全,应设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对安全播出和信息安全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指导和监督。应根据自身系统特点,合理设置安全责任点,并应设置相应的安全责任人。第二节
应急预案
第九十七条
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组成预案编制工作小组,吸收预案涉及主要部门和单位业务相关人员、有关专家及有现场处置经验的人员参加。编制工作小组组长由应急预案编制部门或单位有关负责人担任;
(二)应针对技术系统的特点、自台实际情况,制订突发故障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预案应包含与业务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包括:供配电故障应急预案、平台重要环节故障应急预案、非法破坏事件应急预案和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防暴恐应急预案以及其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并报集成播控平台主管部门备案;
(三)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当征求其他合作单位、专家的意见,与相关的预案作好衔接。涉及其他单位职责的,应当书面征求相关单位意见;
(四)各相关部门和岗位应根据应急预案制定具体的应急处置方案流程;
(五)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和流程,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组织演练。
第三节
应急演练
第九十八条
应通过应急演练培训应急队伍、落实岗位责任,熟悉应急的指挥机制、决策、协调和处置的程序,识别资源需求、评价应急准备状态、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改进应急预案。
第九十九条
应根据应急预案要求,定期组织专项和综合性的应急演习,做好跨部门、跨岗位之间的协调及通信联络,确保各种紧急状态下的有效沟通和统一指挥;应组织各岗位人员进行应对突发事件的分项演练,并建立演练档案。
第一百条
应急演练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根据演练内容,确定演练时间、目标和范围、演练预案及演练效果评价人员,并对相应的应急系统、设备、工具等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完整有效;
(二)应提前对参加演练的人员进行演练内容的通告及相应知识、技能的培训;
(三)演练过程应严格执行应急演练预案;应急演练结束后,应编写演练评价报告,演练人员应进行自我评价;应根据应急演练情况制定整改方案,并予以落实。第四节
应急通报机制
第一百零一条
安全播出和信息安全事件事故发生后,应通知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确定事态严重程度。在评估完成后,应将相关信息及时通报给受到负面影响的外部机构、互联单位以及重要客户;应将相关信息准确通报给相关设备及服务提供商,以获得适当的应急响应支持。
第一百零二条
应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当地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及当地公安机关。应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按照组织相关规定和要求对外发布信息。
第五节
事件事故应急处置
第一百零三条
安全播出、信息安全事件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采取相关措施抑制事件事故的扩大,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和影响;根据事件事故的性质和业务要求的不同,应遵循不同的应急处置原则和处理机制,如触犯法律,还应立即向公安部门报案。具体处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内容被篡改:应立即消除非法内容,中断相应的内容链接,通知传输平台,采取措施消除网络和用户终端残存非法内容,在确保内容和业务安全的情况下,恢复正常内容展现和服务;
(二)非法入侵:应立即判断入侵的部位和来源,中断与之物理连接,对其IP地址进行定位,同时进行检查,消除侵害影响,保证播出和服务安全;
(三)病毒传播:应及时查找病毒传播源和感染区域,判断病毒性质,并封闭相应连接;
(四)技术故障:应根据相应的技术故障处理流程进行应急处理;
(五)对不确定因素造成的灾害,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启动相关系统应急灾备预案。出现非法内容,应立即终止非法内容的播出、停止相应的服务,及时消除内部业务网络、分发网络和用户终端等相关系统中驻留的内容。
第五章
附 则
第一百零四条
本实施细则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直播频道停播率指直播累计停播时长与播出总时长的比值,单位:秒/百小时。公式:
计算方法应符合《广播电视停播统计方法规范》(GY/T 264)
(二)全台性停播是指网络广播电视台因信源采集、编转码、内容分发与传输等故障导致较大覆盖范围的直播频道中断或因业务系统认证鉴权、界面展示、网络传输等原因导致覆盖范围内80%的用户无法访问网台门户、主要页面;
(三)外部网络指本单位广播电视播出相关信息系统之外的网络,如办公网络、外单位网络、国际互联网或其他公共网络;
(四)本细则中“应”表示必须达到相应要求;“宜”表示建议达到相应要求;
(五)如无特殊说明,本细则中“以上”含本数。
第一百零五条
以下规范性引用文件的最新版适用于本实施细则: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
《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GA 586)《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电视中心制作系统运行维护规程》(GY/T 152)《电视中心播控系统维护规程》(GY/T 107)
《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电气工作安全规程》(GY 63)《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D/J 037)《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D/J 038)《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2002年)
《广播电视停播统计方法规范》(GY/T 264)
第一百零六条
本实施细则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负责解释。
第一百零七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
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试行)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二〇一〇年五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1
第一条
编写目的...............................................................................................................1 第二条
适用范围...............................................................................................................1 第三条
微波传输电路的分类...........................................................................................1 第二章 运维体系...........................................................................................................................1
第四条
运维管理体系.......................................................................................................1 第五条
运行机制保障.......................................................................................................1 第六条
维护机制保障.......................................................................................................1 第七条
人员队伍保障.......................................................................................................2 第三章 系统配置要求...................................................................................................................2 第一节
传输网络系统.............................................................................................................2
第八条
传输体制和组网...................................................................................................2 第九条
波道设置...............................................................................................................2 第十条
微波传输设备.......................................................................................................3 第十一条
网络管理系统...................................................................................................3 第十二条
应急通讯...........................................................................................................3 第二节
电源系统.....................................................................................................................3
第十三条
外部电源...........................................................................................................3 第十四条
供配电...............................................................................................................3 第三节
信号系统配置.............................................................................................................4
第十五条
信号的接入和输出...........................................................................................4 第十六条
信号处理...........................................................................................................4 第四节
自台监控系统.............................................................................................................4
第十七条
播出信号监视...................................................................................................4 第十八条
设备运行监测...................................................................................................4 第十九条
电力和环境监测...............................................................................................4 第五节
无人值守站.................................................................................................................5
第二十条
运行环境...........................................................................................................5 第二十一条
远程监控系统...............................................................................................5 第六节
维护器材.....................................................................................................................5
第二十二条
备品备件.......................................................................................................5 第二十三条
维护工具.......................................................................................................5 第七节
环境要求.....................................................................................................................6
第二十四条
站房传输环境...............................................................................................6 第二十五条
安全防范.......................................................................................................6 第八节
灾害防护和应急传输.................................................................................................6
第二十六条
灾害防护和应急传输...................................................................................6 第四章 系统运维管理要求...........................................................................................................7 第一节
运行管理.....................................................................................................................7
第二十七条
运行指标.......................................................................................................7
第二十八条
技术指标.......................................................................................................7 第二十九条
规章制度.......................................................................................................7 第三十条
运行流程...........................................................................................................8 第二节 维护管理.....................................................................................................................8
第三十一条
维护计划.......................................................................................................8 第三十二条
维护操作规程...............................................................................................9 第三十三条
维护分工、分界...........................................................................................9 第三十四条
抢修管理.......................................................................................................9 第三十五条
线路组巡.......................................................................................................9 第三十六条
备件管理.......................................................................................................9 第三十七条
代维管理.......................................................................................................9 第三节 技术管理...................................................................................................................10
第三十八条
电路的频率和路由保护.............................................................................10 第三十九条
试播期管理.................................................................................................10 第四十条
技术改造.....................................................................................................10 第四十一条
应急预案.....................................................................................................10 第四十二条
重要保证期.................................................................................................11 第四十三条
临时停传管理.............................................................................................11 第四十四条
运行变更管理.............................................................................................11 第四十五条
施工管理.....................................................................................................12 第四十六条
事故管理.....................................................................................................12 第四十七条
报表管理.....................................................................................................13 第四十八条
技术资料管理.............................................................................................13 第四十九条
技术安全管理.............................................................................................13 第五十条
检查与考核.....................................................................................................13 第五十一条
安全播出风险评估.....................................................................................14 第四节 信息安全管理...........................................................................................................14
第五十二条
网络和信息安全.........................................................................................14 第五章 附则................................................................................................................................15
第五十三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15 第五十四条
规范性引用文件.........................................................................................15 第五十五条
本实施细则由广电总局科技司负责解释.................................................16 第五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6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规范微波传输电路安全播出管理工作,根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电路的技术系统配置及运行、维护、技术管理工作。
第三条 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电路分为两类:省际干线、省内干线的微波传输电路为干线微波传输电路,其它微波传输电路为支线微波传输电路。
第二章 运维体系
第四条 微波传输电路,应设相适应的职能管理机构(微波总站、微波管理中心等,以下称微波总站)负责全电路的运维管理工作。干线微波电路可根据运维需要设置路段中心站承担相应路段的部分维护管理职责。
第五条 微波总站应组织各微波站建立“系统管理、统一调度、协调配合、各司其职”的运行保障机制。
(一)微波总站应负责全电路的运行调度,及时掌握电路运行情况,指挥处理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安全播出事件/事故,并负责统一向广播影视行政部门上报;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二)各微波站负责本站的运行保障,完成微波总站的各类指令。发现电路运行异常时,应及时处置,并向微波总站汇报。无人值守站的运行应由微波总站远程监控管理。
第六条 微波总站应组织各微波站建立“科学计划、统一标准、责任明确、防护到位”的维护机制。
(一)微波总站应根据全年维护任务科学编制全年维护计划,并组织各微波站落实维护责任制,明确维护标准和维护任务,落实维护组织、维护人员;
(二)各微波站应负责本站的日常维护,按照计划和统一标准完成维护任务。无人值守站应由路段中心站定期维护;
(三)各微波站应按照“预防为主”的维护原则,做好系统日常维护和微波路由保护工作。
第七条 微波站应结合本站的任务定岗定责,建立相适应的运行维护队伍。
(一)从事安全播出运行、维护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满足岗位要求,并通过岗位培训和考核;
(二)应定期进行安全播出教育,定期组织培训、演练、考核;
(三)应对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和新技术培训,提高安全播出保障能力;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四)与播出相关的供配电等保障部门及其从业人员应统一纳入安全播出管理。
第三章 系统配置要求
第一节 传输网络系统
第八条 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电路应采用同步数字系列(SDH)制式。干线微波传输电路应以 N+1方式配置保护波道。
干线微波传输电路宜按环路传输方式组网,或在可能的节点与光缆干线传输网连通,形成互为备份的传输网络。支线微波传输电路宜以树形或星形方式组网。
第九条 电路的波道设置应符合《1-30GHz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容量系列及射频波道配置方案》(信部无[2000]705号)的相关规定。
第十条 微波传输设备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应大于30万小时;N+1备份系统应采用无损伤切换开关;应选择采用空间分集、自适应均衡、时域均衡、自动发射功率控制(ATPC)等提高传输性能的技术手段。
第十一条 干线微波传输电路应在首站设置网络管理中心,并在适当的节点设备份网络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配置应符合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广播电视微波电路运行维护规程》(GY/T XXX),以下简称《运维规程》)的有关要求。支线微波传输电路应在首站或端站配置网络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主要设备应有备份。
网管信息应安排在优先级最高的主业务信道,随主业务倒换。第十二条 微波总站应使用公用通信网建立连接全电路各站的应急指挥通讯系统。指挥中心设置在首站,应配置安全播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并配置与安全播出指挥调度机构互联的计算机终端和专用通信设备;各微波站应至少配置一路外线电话。
第二节 电源系统
第十三条 微波站宜接入两路不同路由的外电,干线微波传输电路的首站应接入两路不同路由的外电。
第十四条 供配电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低压供配电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
(二)播出负荷供电宜设与其它负荷供电分离的独立低压回路;
(三)微波电路首站及只有一路外电的微波站应配置自备电源,保障全部播出负荷、机房空调等相关负荷连续运行;无自备电源的微波站应配置应急移动发电设备的接入端口;
(四)微波总站、路段中心站应配置移动式发电机组,为全电路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或路段各站应急备用;
(五)微波站直流电源设备应设置冗余,蓄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8小时以上;交流供电播出负荷应采用不间断电源(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30分钟以上,无自备发电机组的, 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8小时以上。
第三节 信号系统配置
第十五条 上节目的微波站每套节目应配置不少于两路不同路由的信号源,下节目的微波站每套节目应向信号使用单位输出两路信号。
第十六条 上、下节目的微波站应按1+1热备份方式配置信号分配、切换、编解码、复用及适配等设备。并在相关节点配置应急人工跳线端口。
信号切换设备应具有主备路自动选择功能和告警功能,分配、切换设备应具有断电直通功能。所有信号处理设备应具有本机数据管理接口。
第四节 自台监控系统
第十七条 上、下节目的微波站应对发送信号的分配、切换,《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接收信号的输出等环节设置具备故障自动声光报警功能的监听监看系统。首站应设置对信号码流的监测。
第十八条 微波站应配置对本站信号系统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应具备故障自动报警、运行状态数据记录、查询等功能。
第十九条 电力和环境监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微波站应配置电力和机房环境的集中监控系统,对供配电设备的分合状态、电压、电流等相关参数进行监测,对机房温度、湿度等相关参数进行集中处理和告警;
(二)微波站宜设置对天线、铁塔、蓄电池室等设施的视频监视系统。
第五节 无人值守站
第二十条 无人值守站的运行环境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采用封闭式空间设计,满足无人值守条件下良好的防火、防盗、防尘、防漏、防虫、保温等防护条件;
(二)应配置具有远程遥控功能的空调等设备;
(三)应配置可远端管理的防雷自动保护系统、消防自动控制系统及安保监控系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第二十一条 无人值守站应建立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站内信号源、供配电等系统的远程监控和管理。远程监控系统应具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测、主要参数实时记录、运行异态实时报警、自动和远程控制、以及数据管理等功能。
第六节 维护器材
第二十二条 对干线微波电路,微波总站应按一定的比例配置全电路所需的备份单元和抢修材料。路段中心站应配备主要设备的备份单元和抢修材料;对支线微波电路,微波总站应参照干线微波电路路段中心站配置备品备件。
第二十三条 各微波站应配置系统设备常用维护工具、检修专用工具、安全保护工具、现场应急抢修工具和相关材料;微波总站的仪器仪表配置应符合《运维规程》的有关规定,各微波站应配置必要的仪器仪表。
第七节 环境要求
第二十四条 站房环境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微波电路的空间通路和电磁环境应符合《广播电视微波工程线路设计规范》(GYJ 30)的有关规定;
(二)机房温度、湿度、防尘、静电防护、布线及外部环境等应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的有关规定;
(三)微波站的防雷接地应符合《广播电视微波站(台)工程设计规范》(GYJ 31)、《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的相关要求,微波站的配电线路及信号线缆不得采用架空线方式进出机房;
(四)机房消防设施的配置应符合《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 机房安全防范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GA 586)的有关规定。
第八节 灾害防护和应急传输
第二十六条 微波电路的灾害防护和应急传输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各微波站应具有一定的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应根据当地地质、气候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配置必要的防灾物资;
(二)宜建立应急传输机制,当发生特别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正常系统短时间内无法恢复传输时,应能够应急传输重要节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第四章 系统运维管理要求
第一节 运行管理
第二十七条 安全播出的运行指标应满足:
(一)干线微波业务可用度应不低于99.99%,支线微波业务可用度应不低于99.97%;
(二)微波总站应将停播率指标按年分解到各微波站,作为对各微波站运行维护的考核指标。
第二十八条 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微波电路的传输差错性能指标应符合《运维规程》的相关要求;
(二)微波传输设备及天馈线等附属设备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运维规程》的相关要求;
(三)编解码设备的技术指标应符合《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编码器、解码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12)的相关要求,复用器设备的技术指标应符合《数字电视复用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26)的要求;
(四)节目的TS流指标应符合《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GB 17975.1)的要求。
第二十九条 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结合本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项运维和技术管理制度。
(一)机房管理制度应包括机房出入人员管理、机房禁止性规定等;
(二)值班及交接班制度应包括交接班要求、值班内容、纪律要求、监听监看要求等;
(三)安全制度应包括技术安全、施工安全、消防安全规定等;
(四)用配电管理制度应包括用配电规范、安全规范、主要运行参数及关键设备运行情况巡查规定等;
(五)播出变更管理制度应包括播出变更的启动条件、播出变更前的各项准备措施、播出变更的检查确认规定等;
(六)运行配合制度应包括对微波电路统一调度指挥的原则、对微波总站指令的落实、对站间配合的规定等;
(七)事故报告制度应包括不同等级事故的报告原则、报告内容(事故原因、影响范围、处理过程等)、报告要求等;
(八)维护检修制度应包括维护检修的项目和周期、检修规范、责任分工、重要数据存储与备份规范、维护记录规范等;
(九)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应包括技术档案的范围、存档要求、分类明细、出入库管理、销存时限规定等。
第三十条 应结合播出系统和播出任务,制订和完善各项运行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工作流程和设备操作流程。
(一)运行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交接班流程、巡机流程、节目调度流程、播出事故处理流程、报告流程等;
(二)设备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信号切换操作流程、传输设备操作流程、网管操作流程、供配电设备操作流程等;
(三)各项操作应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操作规范,节目调度应按调度单的要求执行;运行工作和设备操作应做好记录并存档;跨单位、跨部门的业务调度、操作指令应有书面通知,相关通话联络应有录音和文档记录。
第二节 维护管理
第三十一条 各微波站应参照《运维规程》的相关要求,针对不同系统和设备分类制定周检、月检、季检、年检等周期性维护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维护工作应做好记录并存档。
第三十二条 各微波站应根据自身承担的维护任务及各类设备设施的特点制定电源设备、传输设备、网管系统、天馈系统、信号源系统等的维护操作规程。维护操作规程应符合相关行业的操作规范。
第三十三条 维护分工、分界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微波总站应确定各微波站的维护任务和维护标准,明确站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间维护界面,以及应急抢修、故障查询和电路调测中的跨站配合要求。应做到界面清晰、责任明确;
(二)应与上、下游相关播出单位划清维护分界,并签订维护协议,协议主要内容应包括:维护分界图、各方保障责任、联络电话等。
第三十四条 微波总站应规定定型故障的抢修时限,并根据抢修时限要求制订抢修预案和应急抢修流程,组织各微波站落实各类故障的抢修、配合责任,落实参与抢修的人员、器材、通讯及交通工具。
第三十五条 微波总站应参照《运维规程》的相关要求每年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微波传输电路进行线路组巡,检查、测量、调试系统设备的技术指标,检查维护计划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天馈线、电源等易引发重大播出事故的设备。
第三十六条 维护所需的各种工具和器材应妥善放置、专人管理,定期检查补充、定期标校;备品备件应进行登记造册,放置于满足器件存储环境要求的指定位置,并定期加电检测和维护。
第三十七条 代维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委托其他单位承担运行维护任务时,应选择具有相应安全保障能力的代维单位并签署有效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应指定专人对代维单位的运行维护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在代维单位进行维护操作时,应安排相关人员监护;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二)设备所在地的单位应承担设备运行监测、故障应急处置等代维任务,并与委托方签署有效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应严格履行协议范围内的相关责任和义务,及时向委托方反馈运行维护情况。
第三节 技术管理
第三十八条 各微波站应按规定办理频率使用手续,并向当地规划部门提出电路的空间路由保护申请。
发现本电路频率受干扰或被盗用,应立即报告当地无线电管理部门,并协助开展干扰源查找、排除工作。微波总站应每季度组织路由巡查,发现空间路由被侵占或将被侵占应及时报告当地规划部门。
第三十九条 新建微波电路需要试播的,应提前7个以上工作日逐级报请省级以上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其中,涉及广电总局直属单位的,以及播出影响范围涉及全国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应当逐级报请广电总局批准。
试播期审批部门应及时回复意见;批准试播的,应同时将批复意见告知广播电视监测、指挥调度机构。
第四十条 涉及站址迁移、扩容、更新的技术改造,国家干线应报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省内干线应报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并报国家广电总局备案;支线微波电路应报上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
第四十一条 应急预案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微波总站应针对技术系统的特点和自台实际情况,组织各微波站制订突发故障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供配电故障应急预案、播出重要环节故障应急预案以及非法破坏事件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其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并报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
(二)各相关部门和岗位应根据应急预案制定具体的应急处置流程;
(三)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和流程,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组织演练。
第四十二条 重要保障期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一)应制订重要保障期预案,预案应包括重要播出前的准备、重要播出中的保障措施和突发故障、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等内容;
(二)应做好技术系统的全面检修、测试工作;应对备品备件、应急工具进行全面检查并及时补充;
(三)应提前协调电力供应、通信联络、设备生产商、系统集成商等相关单位、部门,为播出提供必要的保障支持;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四)各微波站应增加值班人员配备,实行定时汇报,应加强对无人值守站的巡视和监控。
第四十三条 临时停传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临时停传涉及广电总局直属单位的,以及节目影响范围涉及全国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应提前5个以上工作日逐级报至广电总局批准;其它临时停传的申请程序、管理要求由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二)申请临时停传前应做好与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沟通协调;
(三)临时停传申请材料应说明申请原因、起止日期和时间、涉及的节目、影响范围、操作方案、应急措施等;
(四)临时停传批准后,申请单位应在操作前通知相关播出单位,相关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通知监测、指挥调度机构。
第四十四条 凡节目传输技术参数(传输通道号、传输流参数等)变更,有可能影响下游播出单位接收的,变更前应通知下游播出单位做好配合,变更后经双方测试通过方可投入运行。
第四十五条 施工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施工安排应以减少对播出影响为原则,尽量安排在例行检修时间进行,需要临时停传的,应做好临时停传申请和操作通知等工作;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二)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应明确:施工的目的和要达到的效果、施工内容和施工区域、详细操作步骤和时间进度、各项安全措施、相关责任人和需要协调配合的部门、对安全播出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应急操作处理流程等内容;
(三)施工时,应遵守相关安全规范,并做到:严格划分出施工区域,放置警示牌;安排熟悉安全播出的人员监督整个施工过程,发生威胁安全播出的行为,立即予以制止;在播出机房内施工,应与播出运行设施隔离,并加强对播出设备的巡视;施工用电应与播出用电分离。
第四十六条 事故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安全播出事故的界定、分类、分级、统计和上报应按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行业标准执行;
(二)应根据上级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安全播出要求,制定本单位的事故管理制度;
(三)对于重大事故应成立分析检查组,对事故原因、处置过程进行调查,对处置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
(四)应根据事故的分析调查,编写事故案例,并及时组织召开案例分析会,通报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五)应按照有关规定对事故责任人予以处理,对排查发现的播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出事故隐患应及时进行整改。
第四十七条 报表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按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要求,汇总分析技术指标、播出运行、事件/事故等情况和数据,按时填报相应报表;
(二)上报数据应准确真实,并由专人进行审核;
(三)应根据报表类型分类整理报表档案。第四十八条 技术资料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技术资料管理应符合《运维规程》的有关规定;
(二)应建立技术资料库,有条件的应建立电子化技术资料库。资料库应包括:建站档案、技术审批文件、运维与技术管理制度、设备档案、运维档案、应急预案、事故档案、系统方案、系统图纸、系统重大技改资料、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及安全播出文件、报表等;应由专人负责对技术资料及时更新整理。
第四十九条 技术安全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技术安全的规定,遵循《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天线工作安全规程》(GY 62)、《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电气工作安全规程》(GY 63)、《运维规程》等行业标准中的有关技术安全要求;
(二)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细化相关的管理制度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和操作流程,强化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教育,落实安全责任和措施,加强监督检查,避免发生技术安全事故;
(三)天线和微波塔的维护人员应熟练掌握设备的电气基本知识和高空作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第五十条 微波总站应建立安全播出检查和考核制度,定期对各微波站的运行和维护情况开展检查和考核。检查和考核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系统配置:检查技术系统的配置及验收情况,评估播出系统的可靠程度;
(二)系统指标:检查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评估技术指标达标等级;
(三)规章制度: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情况,评估规章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情况;
(四)预案流程:检查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的制定和演练情况,考核值班人员的掌握程度,评估各播出系统应急预案和关键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五)文件资料:检查值班日志、运行记录,播出运行文件、维护计划、维护记录、安全播出报表、安全播出事故处理和分析报告、设备器材档案等资料,评估技术资料的管理水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第五十一条 应对技术系统和播出管理进行安全播出风险评估,对评估出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应及时整改。
第四节 信息安全管理
第五十二条 网络和信息安全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针对本单位网管、电力和环境监测系统等与播出相关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网络信息安全制度,明确日常操作、运行维护中的信息安全要求;
(二)播出相关信息系统应与其他网络物理隔离,封闭主机不必要的外部数据接入端口,采取病毒防护、授权认证、数据备份等安全措施,并定期对病毒库及操作系统等进行更新和升级。
第五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业务可用度指所有广播电视传输业务正常传输时长占业务传输总时长的百分比,单位:%。公式:
各业务累计传输中断时长(小时)事故次数100%业务可用度1各业务传输总时长(小时)某业务累计传输中断时长(小时)受影响的接收节点站数1事故次数业务数某业务传输总时长(小时)接收节点站数业务数100%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其中,每项业务传输总时长按24小时/天计,某项业务的“接收节点数”按该业务下节目站数计算。如某业务在某下节目站接收时只有部分节目中断,则该站“受影响接收节点数”统计时按中断节目数与业务所有节目数的比值计算;
(二)技术系统指微波站与安全传输有关的系统、设备、线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统称,包括:传输网络系统、信号源系统及监测、监控系统,相关供配电系统,相关附属设施(含机房空调、消防、防雷接地、应急照明、天馈线防护等);
(三)支线微波电路,是指由固定设备传输的微波电路,移动微波设备传输的微波电路不在其内;
(四)自台监控系统,是指微波站对本站信号源及下载信号质量、供配电及环境监测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
(五)本细则中“应”表示必须达到相应要求;“宜”表示建议达到相应要求;
(六)如无特殊说明,本细则中“以上”含本数。
第五十四条 以下规范性引用文件的最新版适用于本实施细则: 《1-30GHz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容量系列及射频波道配置方案》(信部无[2000]705号)《广播电视微波电路运行维护规程》(GY/T XXX)《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
《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GA 586)
《广播电视微波站(台)工程设计规范》(GYJ 31)《广播电视微波工程线路设计规范》(GYJ 30)《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
《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编码器、解码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12)
《数字电视复用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26)《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GB 17975.1)
《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天线工作安全规程》(GY 62)《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电气工作安全规程》(GY 63)第五十五条 本实施细则由广电总局科技司负责解释。第五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推荐]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2月6日起实施
听广播看电视有了维权依据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于2月6日起开始施行(以下简称《规定》)。这是我国广播电视业的一部新行政法规,该《规定》由总局局长王太华以总局令的形式于2009年12月16日正式对外公布。近日,本报记者就《规定》实施相关问题采访了地区广播电视局局长王德义。
记者:出台《规定》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王德义:为了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保障广播电视信号安全优质播出,维护用户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权益,是依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而制定的。
记者:《规定》明确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范围,具体包括哪些?
王德义:从事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等业务的单位(以下简称安全播出责任单位)为保障安全播出开展的技术维护、运行管理、应急处置及其他相关活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督管理工作。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实施干扰广播电视信号、危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行为。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实行分类分级保障制度。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当符合本规定和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关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有关要求;不符合的,不得从事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活动。同时,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当加强制度建设,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全面负责。
记者:安全播出责任单位中的安全播出人员与技术系统配置如何管理?
王德义: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播出技术维护和运行管理的机构,合理配备工作岗位和人员,并将其他涉及安全播出的部门和人员纳入安全播出管理,落实安全播出责任制。
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安全播出人员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参与节目播出或者技术系统运行维护的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并通过岗位培训和考核;
新系统、新设备投入使用前,应当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规定或者其他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技术系统配置,应当符合下列规定: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技术规范和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规定的分级配置要求;针对播出系统特点采取相应的防范干扰、插播等恶意破坏的技术措施;采用录音、录像或者保存技术监测信息等方式对本单位播出、传输、发射的节目信号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记录。记录方式应当符合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记录信息应当保存一周以上;使用依法取得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的设备、器材和软件,并建立设备更新机制,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省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卫星地球站应当配置完整、有效的容灾系统,保证特殊情况下主要节目安全播出。
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技术维护、运行管理等安全播出管理制度,应当保障技术系统运行维护、更新改造和安全防范等安全播出所需经费。同时,鼓励开展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水平。
记者:《规定》中,如何管理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广播电视节目?
王德义: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广播电视节目源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在节目制作、节目播出编排、节目交接等环节应当执行复核复审、重播重审制度,避免节目错播、空播,并保证节目制作技术质量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广播电台、电视台直播节目应当具备必要的延时手段和应急措施,加强对节目的监听监看,监督参与直播的人员遵守直播管理制度和技术设备操作规范;从事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业务的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当使用专用信道完整传输必转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得擅自接入、传送、播出境外广播电视节目;发现广播电视节目中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内容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或者停止播出、传输、覆盖,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报告。
记者:《规定》中,对新建、扩建或者更新改造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的工程项目如何管理?
王德义:对新建、扩建或者更新改造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的工程项目,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在实施前应当组织相关专家或者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技术方案进行安全播出评估;在工程项目完工后应当组织验收,并向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报告验收情况。
新建广播电视技术系统投入使用前,试运行时间不得少于一个月。
新建广播电视播出、传输、发射系统需要试播的,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当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
申请材料应当包括申请书、播出保障方案等内容。
试播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对安全播出责任单位试播期间的安全播出工作评价纳入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考核,但非责任性停播事故除外。
记者:《规定》中,对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技术系统运行与维护是怎样管理?
王德义: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技术系统运行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的节目、传输方式、覆盖范围以及相关技术参数播出、传输、发射广播电视信号,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停止或者变更服务;播出质量、技术运行指标符合国家、行业有关标准;制定完善的安全播出保障方案和播出、运行工作流程,安全播出保障方案应当报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对主要播出环节的信号进行监听监看,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置播出故障;广播电视重点时段和重要节目播出期间,在人员、设施等方面给予保障,做好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防范和应急准备;定期对安全播出风险进行自评估。
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技术系统维护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遵守国家、行业有关标准,建立健全维护管理制度;安全播出责任单位之间、播出环节之间做到维护界限清晰、责任明确;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委托其它单位承担技术维护或者播出运行工作的,应当选择具备相应技术实力的单位,并与其签订委托协议。
记者:《规定》中,对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的检修、施工管理是如何界定的?
王德义:对技术系统定期进行例行检修,例行检修需要停播(传)广播电视节目的,应当将停播(传)时间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在例行检修时间之外临时停播(传)广播电视节目进行检修、施工的,应当按照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报请批准;更新改造在播系统、设备、线路及其附属设施,应当制定工程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与施工单位签订安全协议,落实安全措施。
记者:《规定》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事故如何管理?
王德义: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事故分为责任事故、技术事故、其它事故三类,事故级别分为特大、重大和一般三级;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发生特大、重大事故后,应当立即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报告;特大安全播出事故由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组织事故调查,重大事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
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组织事故调查;发生安全播出事故的,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予以处理。
记者:发生安全播出突发事件时,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当遵循怎样的处置原则?
王德义:发生安全播出突发事件时,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当遵循下列处置原则:播出、传输、发射、接收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受到侵扰或者发现异常信号时,应当立即切断异常信号传播,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倒换正常信号;发现无线信号受到干扰时,应当立即报请所在地人民政府无线电管理部门排查干扰发生危及人身安全或者设施安全的突发事件时,应当在保证人身安全、设施安全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尽快恢复播出;恢复节目信号播出时,应当遵循“先中央、后地方;先公益、后付费”的原则。
同时,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当根据安全播出突发事件的分类、级别和处置原则,制定和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并将预案报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应当投入必要的资金用于应急资源储备和维护更新,应急资源储备目录、维护更新情况应当报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特别是在紧急状态下,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当服从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对应急资源的统一调配,确保重要节目安全播出。
记者: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督管理有哪些职责? 王德义: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履行下列6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督管理职责:组织制定并实施运行维护规程及安全播出相关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播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安全播出事故隐患,督促安全播出责任单位予以消除;组织对特大、重大安全播出事故的调查并依法处理;建立健全监测机制,掌握本行政区域内节目播出、传输、覆盖情况,发现和快速通报播出异态;建立健全指挥调度机制,保证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和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组织安全播出考核,并根据结果对安全播出责任单位予以奖励或者批评。
记者:广播电视监测、指挥调度机构主要做什么?对这个机构有什么要求? 王德义:按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要求,负责广播电视信号监测、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建设、安全播出风险评估等安全播出日常管理以及应急指挥调度的具体工作。
广播电视监测、指挥调度机构应当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了解与安全播出有关的突发事件,及时向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报告;建立健全技术监测系统,避免漏监、错监;建立健全指挥调度系统,保证快速、准确发布预警和调度指令。
记者:出现哪些行为,可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王德义: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发生安全播出特大、重大责任事故造成恶劣影响的;造成广播电视技术系统严重损害的;对特大、重大安全播出事故、事件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
记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对哪些行为可进行处罚?怎样处罚呢?
王德义:违反本规定,有下列九大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给予警告,下达《安全播出整改通知书》;逾期未改正的,给予通报批评,可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机构和人员设置、技术系统配置、管理制度、运行流程、应急预案等不符合有关规定,导致播出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对技术系统的代维单位管理不力,引发重大安全播出事故的;安全播出责任单位之间责任界限不清晰,导致故障处置不及时的;节目播出、传送质量不好影响用户正常接收广播电视节目的;从事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业务的安全播出责任单位未使用专用信道完整传输必转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未按照有关规定向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设立的监测机构提供所播出、传输节目的完整信号,或者干扰、阻碍监测活动的;妨碍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监督检查、事故调查,或者不服从安全播出统一调配的;未按规定记录、保存本单位播出、传输、发射的节目信号的质量和效果的;未按规定向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安全保障方案或者应急预案的。
记者:《规定》中多次提到“安全播出、“技术系统、紧急状态”术语,您能否解释一下?
王德义:安全播出——指在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传输过程中的节目完整、信号安全和技术安全。其中,节目完整是指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完整并准确地播出、传输预定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安全指承载广播电视节目的电、光信号不间断、高质量;技术安全指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及相关活动参与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广播电视设施安全。
技术系统——指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有关的系统、设备、线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统称。包括:广播电视播出、传输、发射系统以及相关监测、监控系统,相关供配电系统,相关附属设施(含机房以及机房内空调、消防、防雷接地、光电缆所在杆
第四篇:总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
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试行)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二〇一〇年五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1
第一条 编写目的.........................................................1 第二条 适用范围.........................................................1 第三条 分级保障原则.....................................................1 第二章 系统配置要求.......................................................1 第一节 供配电系统.........................................................1 第四条 外部电源.........................................................1 第五条 供配电...........................................................2 第二节 制播网络系统.......................................................2 第六条 网络安全配置.....................................................2 第七条 服务器...........................................................3 第八条 数据存储.........................................................3 第九条 音频工作站.......................................................3 第三节 直播室系统.........................................................3 第十条 直播机房.........................................................3 第十一条 播出调音台.....................................................4 第十二条 热线电话.......................................................4 第十三条 延时器.........................................................4 第十四条 监听监测.......................................................4 第十五条 辅助设备.......................................................4 第十六条 信号输出.......................................................5 第四节 总控系统...........................................................5 第十七条 总控机房.......................................................5 第十八条 播出通路.......................................................5 第十九条 信号交换.......................................................5 第二十条 传输通路.......................................................5 第二十一条 时钟系统.....................................................6 第二十二条 内部通话系统.................................................6 第二十三条 转播系统.....................................................6 第二十四条 通讯设施.....................................................6 第五节 自台监测系统.......................................................7 第二十五条 播出监测.....................................................7 第二十六条 设备状态监控.................................................7 第二十七条 电力和环境监测...............................................7 第六节 现场直播系统.......................................................8 第二十八条 设备供电.....................................................8 第二十九条 音频系统.....................................................8 第三十条 传输链路.......................................................8 第七节 机房环境...........................................................8 第三十一条 机房环境.....................................................8 第三十二条 安全防范.....................................................9
第八节 维护器材...........................................................9 第三十三条 备品备件.....................................................9 第三十四条 维护工具.....................................................9 第九节 灾备与应急播出.....................................................9 第三十五条 灾备与应急播出...............................................9 第三章 运维与技术管理....................................................10 第一节 直、转播管理......................................................10 第三十六条 直播节目....................................................10 第三十七条 转播节目....................................................10 第三十八条 现场直播....................................................10 第二节 播前管理..........................................................11 第三十九条 节目制作....................................................11 第四十条 节目审定及编排................................................11 第四十一条 垫播节目....................................................11 第三节 运维管理..........................................................12 第四十二条 运行指标....................................................12 第四十三条 技术指标....................................................12 第四十四条 规章制度....................................................12 第四十五条 运维流程....................................................13 第四十六条 维护管理....................................................13 第四十七条 备件管理....................................................14 第四十八条 代维管理....................................................14 第四节 技术管理..........................................................14 第四十九条 试播期管理..................................................14 第五十条 应急预案......................................................14 第五十一条 重要保障期..................................................15 第五十二条
临时停播管理................................................15 第五十三条 运行变更管理................................................16 第五十四条 施工管理....................................................16 第五十五条 事故管理....................................................16 第五十六条 报表管理....................................................17 第五十七条 技术资料....................................................17 第五十八条 技术安全....................................................17 第五十九条 检查与考核..................................................17 第六十条 风险评估......................................................18 第五节 信息安全管理......................................................18 第六十一条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18 第六十二条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18 第六十三条 安全防护措施................................................18 第六十四条 数据安全....................................................19 第六十五条 监控与响应..................................................19 第六节 人员管理..........................................................19 第六十六条 岗位设置....................................................19 第六十七条 人员要求及培训..............................................19
第四章 附则..............................................................20
第六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下列用语的含义....................................20 第六十九条 规范性引用文件..............................................21 第七十条 本实施细则由广电总局科技司负责解释............................22 第七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2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规范广播电台、付费广播频率播出机构(以下统称广播中心)安全播出管理工作,根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广播中心的技术系统配臵及运行、维护、技术管理工作。
第三条 根据所播出节目的覆盖范围,广播中心安全播出保障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保障等级。保障等级越高,对广播中心技术系统配臵、运行维护、预防突发事件、应急处臵等方面的保障要求越高。有条件的广播中心应提升安全播出保障等级。
(一)省级以上广播电台及其它播出上星节目的广播中心应达到一级保障要求;
(二)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广播电台、节目覆盖全省或跨省、跨地区的非上星付费广播频率播出机构应达到二级保障要求;
(三)地市、县级广播中心及其它非上星付费广播频率播出机构应达到三级保障要求;
(四)以下将“三级保障”、“二级保障”、“一级保障”分别简写为三级、二级、一级。
第二章 系统配置要求
第一节 供配电系统
第四条 外部电源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宜接入两路外电,如只有一路外电,应配臵自备电源;
(二)二级应接入两路外电,其中一路宜为专线,当一路外电发《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生故障时,另一路外电不应同时受到损坏;
(三)一级应接入两路外电,其中至少一路应为专线,当一路外电发生故障时,另一路外电不应同时受到损坏。
第五条 供配电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低压供配电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
(二)三级播出负荷供电应设两个以上独立低压回路;主要播出负荷应采用不间断电源(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30分钟以上;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供电回路;
(三)二级应设工艺专用变压器;播出负荷应设两个以上引自不同变压器的独立低压回路,单母线分段供电并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主要播出负荷应采用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30分钟以上;应配臵自备电源或与供电部门签订应急供电协议,保证播出负荷、机房空调等相关负荷连续运行;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供电回路;
(四)一级应设对应于不同外电的、互为备用的工艺专用变压器,单母线分段供电并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播出负荷应引自不同工艺专用变压器的独立低压回路;主要播出负荷应采用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60分钟以上;应配臵自备电源,保证播出负荷、机房空调等相关负荷连续运行;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UPS供电回路。
第二节 制播网络系统
第六条 网络安全配臵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核心网络设备宜配臵双电源;制播网禁止直接与外网互联;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二)二级以上在三级基础上,制播网络核心设备应配臵在线热备份,且设备均配臵双电源;主干链路应有冗余,应对网络交换机端口进行访问控制,禁止非法设备接入;网络内应安装网管软件,对整个网络进行实时监控和故障预警、报警。
第七条 服务器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按在线热备份方式配臵核心服务器;
(二)二级以上应按在线热备份方式配臵服务器,服务器应配臵双电源;服务器硬盘应有冗余热备;主、备服务器应分别连接主备网络交换机;多台服务器之间宜采用集群方式。
第八条 数据存储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系统应配臵充裕的存储空间;
(二)二级数据存储应采用磁盘阵列,并制定合理的存储策略,保证存储数据的安全;对于节目播出数据,应能实现实时镜像备份和数据无中断调用;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宜定期进行离线备份或异地备份。第九条 音频工作站应符合以下规定:
所有工作站应有防病毒、防攻击措施;应封闭USB端口、串口、并口等所有外部接口,拆除软驱、光驱等外接设备;播出音频工作站应有备份,主备工作站应能实现无缝切换;应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策略管理。
第三节 直播室系统
第十条 直播机房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每套有直播节目的频率应配臵一套直播机房,每套直播机房应包括直播室及导播室;
(二)二级以上在三级基础上,应至少配臵一套备份直播机房。《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第十一条 播出调音台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配臵双电源;
(二)二级在三级基础上,应配臵双输出模块,并具备监听信号源选择功能;应有多路母线输出功能;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应配臵数字播出调音台;应能设臵多层用户权限;直播室机房宜独立配臵应急调音台或调音台应急模块。
第十二条 热线电话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至少配臵1路热线电话接入直播室系统,应具有来电显示功能。直播室和导播室均应配臵热线电话的控制设备;
(二)二级在三级基础上,宜接入多路热线电话;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应能对有热线电话参与的节目及电话内容进行录音。
第十三条 有群众参与的直播节目,应在播出链路中配臵延时和切断装臵;延时时间应符合总局相关规定;延时器应有状态显示,易于操作,具备断电直通功能。
第十四条 监听监测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直播室和导控室应配臵监听音箱、电平表;直播室应配臵监听耳机;
(二)二级以上在三级基础上,直播室应配臵相位表;直播室、导控室监听音量应能独立控制。
第十五条 辅助设备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配臵带有自动校准功能的标准时钟;
(二)二级在三级基础上,直播室和导控室间应配臵内部通话系统;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直播室、导播室应配臵与总控之间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内部通话系统。
第十六条 二级以上主、备节目播出信号应经两路以上播出链路送至总控。
第四节 总控系统
第十七条 总控机房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二级应配臵总控机房,划分设备区域和值班区域;
(二)一级在二级基础上,应配臵设备机房和值班机房。第十八条 播出通路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配臵应急垫乐源,每套播出节目应能在正常信号源与应急垫乐源之间切换;应配臵专业级播出切换设备;
(二)二级在三级基础上,应具备主、备播出信号源和应急垫乐源,信号源之间能够进行切换;切换设备应有切换控制面板,采用双电源配臵;切换矩阵应能在断电恢复后保持原接通状态,切换开关应具备断电直通功能;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主要播出通路应具有应急节目源;应避免因单节点故障引起系统瘫痪;应具有应急手段,可将直播室系统的节目信号直接送到传输系统中。
第十九条 信号交换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宜通过矩阵或跳线排进行音频信号的交换;
(二)二级应配臵音频矩阵,矩阵应配臵双电源。播出通路主要环节的输入输出端口都应接到跳线排中;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矩阵应有在线热备。宜配臵相同规模的矩阵或相同信号交换能力的其他手段作为备份,并能自动切换。
第二十条 传输通路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配臵两路传输通路;传输设备、编码复用设备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断电或者重启后,应保留原有配臵信息;
(二)二级在三级的基础上,应配臵独立的主备传输设备,主备信号传输应具有两条不同路由的传输通路,传输设备应具有双电源;采用编码复用方式传输的,应配臵在线热备编码复用设备;
(三)一级在二级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可配臵第二备份传输手段;末级采用应急切换设备的,应具有自动或手动切换功能,并能够断电直通。
第二十一条 时钟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全台时钟信号应锁定于同一个时钟源;
(二)二级在三级基础上,时钟发生器应有自动校时功能;应具备整点报时功能,报时信号嵌入应符合《广播报时信号嵌入时间码规范》(GY/T 219),并能提供网络校时;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应配臵备用时钟发生器和切换设备,切换设备应具有自动或手动切换功能,并能够断电直通。
第二十二条 二级以上总控机房应配臵内部通话系统,实现与各机房的迅速联络。
第二十三条 二级以上应配臵转播系统,具备监听监测和多种传输手段。
第二十四条 通讯设施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至少配臵一部业务专用外线电话;应配臵安全播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
(二)二级以上应配臵两部具有录音功能的业务专用外线电话;应配臵安全播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并配臵与安全播出指挥调度机构互联的专用计算机终端和通讯设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第五节 自台监测系统
第二十五条 播出监测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监测播出通路输出信号电平;应配臵峰值电平显示设备;总控应至少配臵一对专业级音箱,能够选择监听所有播出信号和开路接收信号;按照《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的要求对节目信号质量和效果进行记录;
(二)二级在三级基础上,应监测总控系统输入、输出、直播室信号的电平、相位;总控应能选择监听每套节目的播出信号和关键节点的音频信号;应配臵彩条监视屏;应配臵各机房的视频监控;应配臵声光报警设备,出现电平过高、电平过低、单通道、反相等异常时,应能立刻给出报警;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应实时监测播出通路关键环节的信号电平、相位;监测点出现故障时应能及时给出声光报警;应能灵活设臵不同报警信息;应具备全时段录音功能。
第二十六条 宜建立网管系统,对设备运行状态、应用软件运行状态、网络运行状态等进行监测,并具备异态告警功能。
第二十七条 电力和环境监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的有关规定;
(二)三级对配电系统中的主要运行参数和关键设备运行情况有监测手段,对机房温度、湿度等环境状态进行监测;
(三)二级在三级基础上,应对主要运行参数和关键设备运行情况进行集中监测;
(四)一级在二级基础上,应具备声光报警功能的电力和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第六节 现场直播系统
第二十八条 大型和重要现场直播节目应配臵专用工艺电源,转播车宜配臵发电机及UPS电源。
第二十九条 音频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一般现场直播节目应有有线话筒作为备份;调音台应有应急供电;现场直播录音时,主要录音设备宜配臵备份;
(二)大型和重要现场直播节目在一般现场直播节目的基础上,重要位臵的话筒应有在线热备;所有放音设备应有在线热备,并保持主备机同步播放;现场直播录音时,应有同步录音备份;调音台应有通路冗余;应配臵在线热备调音台,且同步操作;两个调音台的输出应采用在线互备方式接入传输系统。
第三十条 传输链路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一般现场直播节目信号应至少有两条传输链路回传至总控或直播机房;需要台内外双向交流的直播节目,双向传输的音频信号都应进行“N-1”处理;租用市话线路时,每条线路宜仅做单方向传输使用;应配臵备用音频传输设备;
(二)大型和重要现场直播节目在一般现场直播节目的基础上,应至少有两个不同传输路由或手段回传至总控或直播机房;需要台内外双向交流的直播节目,总控或直播机房返送至现场直播的信号应至少通过两个不同路由或手段传输。
第七节 机房环境
第三十一条 机房温度、湿度、防尘、静电防护、接地、布线及外部环境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的有关规定,其中,三级应符合C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有关规定,二级应符合B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有关规定,一级应符合A级电子信息系《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统机房的有关规定。机房消防设施的配臵应符合《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 机房安全防范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GA 586)的有关规定。
二级以上应对设备机房、UPS主机及电池室、缆线集中点、室外设备等播出相关的重点部位设臵24小时闭路监视系统。
第八节 维护器材
第三十三条 单一节点设备应有备件;二级以上应有其它重要设备备品备件。
第三十四条 应配臵维护检修、故障处理所需的工具、材料;二级以上广播中心应按照实际情况配臵码流分析仪、音频测试仪、频谱仪、示波器等必要的仪器仪表。
第九节 灾备与应急播出
第三十五条 灾备与应急播出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具有一定的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应根据当地地质、气候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二级以上应配臵应急播出系统,当发生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正常播出系统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播出时,应能够应急播出重要节目;
(三)一级应配臵灾备系统,可设臵异地备份播出系统,或配臵卫星转播车等移动播出系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第三章 运维与技术管理
第一节 直、转播管理
第三十六条 有群众参与的直播节目的播出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经批准开办的群众参与的直播节目应全程使用延时器和电话来电显示设备,编播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流程规范使用延时器;
(二)群众参与的直播节目开播前应检查延时器和来电显示设备等相关设备的运行情况,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接入热线电话;
(三)群众参与的直播节目,应制定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应指定现场负责人员;
(四)主持人和导播应至少提前15分钟到岗,做好播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播出中应规范操作,熟悉应急操作流程。
第三十七条 转播节目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对非本台播出节目进行转播前,应经过节目主管部门批准,并制定完善可行的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转播现场直播节目时,应指定现场负责人员;
(二)转播时,节目部门应有专人负责进行内容把关和应急处理,保证完整转播,并做好转播前后的节目切换和衔接工作;应按上级要求使用延时器。
第三十八条 现场直播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大型和重要现场直播应由主管领导负责指挥协调,部署现场直播的节目调整、技术保障及应急预案等事宜;
(二)节目部门应有专门人员负责直播现场与总控或直播机房的协调工作,负责进行内容把关和应急处理,并做好现场直播前后的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目切换和衔接工作;应按上级要求使用延时器;
(三)每次现场直播前,技术部门应对系统设施进行播前测试,并核对播出时间、播出长度等;播出前30分钟应完成音频信号测试并保持畅通;
(四)现场直播中各环节应监看、监听直播主备信号,遇有突发情况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第二节 播前管理
第三十九条 节目制作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节目制作质量应符合《广播节目声音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和技术指标要求》(GB/T 16463)和《数字音频设备的满度电平》(GY/T 192);
(二)制作人员在发送录播节目的信息中应完整标注相关节目信息,录播节目标识应唯一;
(三)对于重要节目,应制作符合审查规定的备播节目,并发至相应的直播机房,供应急播出时使用。
第四十条 节目审定及编排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由专人对待播节目进行节目审定;
(二)应由专人负责节目串联单的编排管理、审定工作;对入库的待播节目进行确认;
(三)节目和串联单应通过审定后播出,重播节目应重审;
(四)播出节目变更信息和编排信息等应及时发至相应部门,每一个环节均应有责任人检查、复核并签字。
第四十一条 节目部门应提供垫播节目,经审查后发至相应的直播机房和播出工作站,内容应符合本部门节目特点,垫播节目应适宜随时切出恢复到正常节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第三节 运维管理
第四十二条 安全播出的运行指标应满足:
(一)三级,停播率≤60秒/百小时,即可用度≥99.983%;
(二)二级,停播率≤20秒/百小时, 即可用度≥99.994%;
(三)一级,停播率≤5秒/百小时,即可用度≥99.9986%。第四十三条 播出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模拟广播播出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广播声频通路运行技术指标等级》(GY 75)的要求。三级达到丙级技术指标,二级达到乙级技术指标,一级达到甲级技术指标;
(二)数字广播播出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电视中心播控系统数字播出通路技术指标和测量方法》(GY/T 165)的相关要求;数字播出系统相对应的等效模拟技术指标,三级达到丙级技术指标,二级达到乙级技术指标,一级达到甲级技术指标。
第四十四条 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项运维与技术管理制度。
(一)机房管理制度应包括机房出入人员管理、机房禁止性规定等;
(二)值班及交接班制度应包括交接班要求、值班内容、纪律要求、监听监看要求等;
(三)安全制度应包括技术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施工安全、消防安全规定等;
(四)用配电管理制度应包括用配电规范、安全规范、主要运行参数和关键设备运行情况巡查规定等;
(五)播前测试制度应包括规定开播前的测试时间、规范用语、测试信号源、检查指标规定等;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六)事故报告制度应包括不同等级事故的报告原则、报告内容(事故原因、影响范围、处理过程等)、报告要求等;
(七)维护检修制度应包括维护检修的项目和周期、检修规范、责任分工、重要数据存储与备份规范、维护记录规范等;
(八)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应包括技术档案的范围、整理要求、分类明细、出入库管理、销存时限规定等。
第四十五条 应结合播出系统和播出任务,制订和完善各项运维工作流程和设备操作流程。
(一)运维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交接班流程、巡机流程、播前测试流程、业务调度流程、检修操作流程、播出事故处理流程、报告流程等;
(二)设备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信号切换操作流程、播出设备操作流程、网管操作流程、供配电设备操作流程等;
(三)各项操作应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操作规范,业务调度应按调度单的要求执行;运维工作和设备操作应做好记录并存档,跨单位、跨部门的业务调度、操作指令应有书面通知,相关通话联络应有录音和文档记录。
第四十六条 维护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参照《广播中心录制系统维护规程》(GY/T 126)的相关要求,针对不同系统和设备分类制定相应的周检、月检、季检、年检等周期性维护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二)应将播出及相关系统各个环节的设备、线路维护落实到机房、班组、个人,做到界面清晰、责任明确,不漏检、不重叠;
(三)应与上、下游相关播出单位划清维护分界并签订维护协议,协议主要内容应包括:维护分界图、各方保障责任、故障处理协调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制、联络电话等;
(四)对网络系统、服务器、存储系统、工作站等应定期重启,进行必要的系统补丁更新,并对系统数据进行整理、备份。
第四十七条 运行维护所需的各种工具和器材应妥善放臵、专人管理,定期检查补充、定期标校;备品备件应进行登记造册,放臵于满足器件存储环境要求的指定位臵,并定期加电检测和维护。
第四十八条 代维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委托其他单位承担运行维护任务时,应选择具有相应安全保障能力的代维单位并签署有效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应指定专人,对代维单位的运行维护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代维单位进行维护操作时,应安排内部人员监护;
(二)设备所在地的单位应承担设备运行监测、故障应急处臵等代维任务,并与委托方签署有效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应严格履行协议范围内的相关责任和义务,及时向委托方反馈运行维护情况。
第四节 技术管理
第四十九条 新建播出系统需要申请试播期的,应提前7个以上工作日逐级报请省级以上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其中,涉及中央直属单位的,以及播出影响范围涉及全国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应逐级报请广电总局批准。
试播期审批部门应及时回复意见;批准试播的,应同时将批复意见抄送广播电视监测、指挥调度机构。
第五十条 应急预案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针对技术系统的特点和自台实际情况,制订突发故障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供配电故障应急预案、播出重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环节故障应急预案以及非法破坏事件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其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并报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
(二)各相关部门和岗位应根据应急预案制定具体的应急处臵流程;
(三)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和流程,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组织演练。
第五十一条 重要保障期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应制定重要保障期预案,预案应包括重要播出前的准备、重要播出中的保障措施和突发故障、事件的应急处理等内容;
(二)如果直接接到当地宣传管理部门关于重大活动的直播任务,应立即报告广播影视行政部门;
(三)应做好技术系统的全面检修、测试工作;应对备品备件、应急工具进行全面检查,查漏补缺;
(四)应提前协调电力供应、线路传输、通信联络、设备生产商、系统集成商等相关单位、部门为播出保障提供支持。
第五十二条 临时停播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停播节目涉及广电总局直属单位的,以及节目影响范围涉及全国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应提前5个以上工作日逐级报至广电总局批准;其它临时停播的申请程序、管理要求由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二)申请临时停播前应做好与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沟通协调;
(三)临时停播申请材料应说明申请原因、起止日期和时间、涉及的节目、影响范围、操作方案、应急措施等;
(四)临时停播批准后,申请单位应在操作前通知相关播出单位,相关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通知监测、指挥调度机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第五十三条 运行变更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播出方式(如是否加密等)、传输覆盖方式、播出技术参数等的变更,应根据有关规定报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审批;批准变更的,审批部门应同时将批复意见抄送监测、指挥调度机构;
(二)变更后应进行测试,测试通过后方可投入运行;应及时修改播出系统图等技术资料,妥善保存变更前后相关档案;
(三)运行变更应及时通知相关播出单位。第五十四条 施工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施工安排应以减少对播出影响为原则,尽量安排在例行检修时间进行,需要临时停播的,应做好临时停播申请和操作通知等工作;
(二)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应明确:施工的目的和要达到的效果、施工内容和施工区域、详细操作步骤和时间进度、各项安全措施、相关责任人和需要协调配合的部门、对安全播出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应急操作处理流程等内容;
(三)施工时,应遵守相关安全规范,并做到:严格划分出施工区域,放臵警示牌;安排熟悉安全播出的人员监督整个施工过程,发生威胁安全播出的行为,立即予以制止。在播出机房内施工,应与播出运行设施隔离,并加强对播出设备的巡视。施工用电应与播出用电分离。
第五十五条 安全播出事故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安全播出事故的界定、分类、分级、统计和上报应按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行业标准执行;
(二)应根据上级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安全播出要求,制定本单位的事故管理制度;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三)对于重大事故应成立分析检查组,对事故原因、处臵过程进行调查,对处臵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
(四)根据事故的分析调查,编写事故案例,并及时组织召开案例分析会,通报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五)应按照有关规定对事故责任人予以处理,对排查发现的播出事故隐患应及时进行整改。
第五十六条 报表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按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要求,汇总分析技术指标、播出运行、事件/事故等情况和数据,按时填报相应报表;
(二)上报数据应准确真实,并由专人进行审核;
(三)应根据报表类型分类整理报表档案。
第五十七条 应建立技术资料库,有条件的应建立电子化技术资料库。资料库应包括:技术审批文件、运维与技术管理制度、设备档案、运维档案、应急预案、事故档案、系统方案、系统图纸、系统重大技改资料、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及安全播出文件、报表等;应由专人负责对技术资料及时更新整理。
第五十八条 技术安全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技术安全的规定,遵循《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电气工作安全规程》(GY 63)等行业标准中的有关技术安全要求;
(二)应当按照国家、行业相关规定和标准制定和细化相关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强化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教育,落实安全责任和措施,加强监督检查,避免发生技术安全事故。
第五十九条 应建立安全播出检查和考核制度,定期对各播出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检查和考核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容:
(一)系统配臵:检查技术系统分级保障的配臵及验收情况,评估播出系统的可靠程度;
(二)系统指标:检查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评估技术指标达标等级;
(三)规章制度: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情况,评估规章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情况;
(四)预案流程:检查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的制定和演练情况,考核值班人员的掌握程度,评估各项应急预案和关键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五)文件资料:检查值班日志、运行记录、播出运行文件、维护计划、维护记录、安全播出报表、安全播出事故处理和分析报告、设备器材档案等资料,评估技术资料的管理水平。
第六十条 应对技术系统和播出管理进行安全播出风险评估,对评估出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应及时整改。
第五节 信息安全管理
第六十一条 应按照国家和行业信息安全要求,合理划分各播出相关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并按照相应等级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建设、评估和整改。
第六十二条 结合信息系统等级制定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策略,制定网络维护及信息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和操作规范,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并建立监督机制,定期组织信息安全培训。
第六十三条 应结合网络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网间物理隔离;组合使用路由器、网关、防火墙和安全隔离网闸等设备的功能特性,进行网络边界安全防护;采用多重、异构杀毒引擎对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信息系统的输入文件进行检测;合理设臵用户权限,防止非授权访问;封闭不必要的外部数据接入端口;限制用户安装非法软件;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定期升级病毒库;部署补丁管理系统,及时进行操作系统更新。
第六十四条 应根据系统中各类数据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数据加密、数据备份、访问控制等措施。
第六十五条 应对网络流量、用户行为、主机和网络设备的运行状况等进行监测,及时处臵异态报警。
第六节 人员管理
第六十六条 安全播出相关岗位设臵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合理设臵值班岗位,三级应设臵专职播出值班员岗位,二级以上应增设值班长和技术值班岗位,重要保障期间应加强值班力量;
(二)应设臵维护岗位,三级应有维护人员,二级以上应设臵专职维护岗位;
(三)与安全播出相关的部门应指定安全播出联系人,加强日常安全播出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及时了解日常安全播出情况,在安全播出管理工作中做到协调一致、无管理盲区。
第六十七条 安全播出相关岗位人员上岗、培训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播出值班岗位和维护岗位人员应通过政治审查,具有相关的专业学历,满足岗位要求,并通过岗位培训和考核;
(二)应定期进行安全播出教育,组织安全播出演练,并对技术人员,以及主持人、导播与播出有关的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对不合格人员应予以转岗;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三)应对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提高安全播出保障能力;
(四)与播出相关的供配电保障部门及其从业人员应纳入安全播出管理。
第四章 附则
第六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停播率指广播中心所有播出节目累计停播时长与播出总时长的比值,单位:秒/百小时。公式:
停播率事故次数各套节目累计停播时长(秒)各套节目播出总时长(百小时)
其中,统计节目累计停播时长时,本单位各环节事故(含外电中断等外部原因引发的事故)造成的停播均纳入统计。
(二)可用度指广播中心所有节目正常播出总时长占播出总时长的百分比,单位:%。公式:
可用度(1事故次数各套节目播出总时长(小时)各套节目累计停播时长(小时))100%
(三)技术系统指广播中心与安全播出有关的系统、设备、线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统称,包括:制播网络系统、直播室系统、总控系统、现场直播系统以及相关监测、监控系统,相关供配电系统,相关附属设施(含机房以及机房内空调、消防、防雷接地、应急照明等);
(四)制播网络指以音频工作站为主体,可完成多渠道音源采集、节目编辑制作、节目播出申请、播出内容审核、播出单编排、多形式节目播出、资料管理等功能的网络化系统;
(五)现场直播系统指搭建在广播中心外的,具有现场拾音和混音功能,并可经由传输电路将音频信号送回至广播中心的系统;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六)网络核心设备指计算机网络内承担数据快速交换的网络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等;
(七)关键设备指在传送播出信号链路和控制链路上,对播出安全、播出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设备;
(八)应急节目源指与录播节目风格一致的节目,作为应急处臵用;
(九)垫片节目指由节目部门制作,用于补足或垫播播出节目的内容;
(十)本细则中“应”表示必须达到相应要求;“宜”表示建议达到相应要求;
(十一)如无特殊说明,本细则中“以上”含本数。
第六十九条 以下规范性引用文件的最新版适用于本实施细则: 《广播报时信号嵌入时间码规范》(GY/T 219)《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
《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GA 586)
《广播节目声音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和技术指标要求》(GB/T 16463)
《数字音频设备的满度电平》(GY/T 192)《广播声频通路运行技术指标等级》(GY 75)
《电视中心播控系统数字播出通路技术指标和测量方法》(GY/T 165)
《广播中心录制系统维护规程》(GY/T 126)
《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电气工作安全规程》(GY 63)《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第七十条 本实施细则由广电总局科技司负责解释。第七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广播电视台安全播出应急预案
××广播电视台安全播出、传输
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广播电视管理,牢牢守住宣传阵地,确保广播电视信号能够安全、顺利、优质地传输,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
广播电视台成立相应地播出及传输安全指挥部,由台长担任指挥长,副台长担任总调度,各科室负责人、相关人员、乡镇管理站及村级管理员为成员,建立快捷有效地调度指挥机制,一旦出现问题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处理和解决。
二、工作人员
1、遇有国家重大节日、重大会议、重要活动及敏感日期,播出、传输安全指挥部全体人员一律不得外出。
2、指挥部全体成员手记必须24小时开机,保证联络通畅。
3、所有指挥部成员在接到紧急电话通之后,必须以最快地速度赶到指定地点,不得有丝毫怠慢。
三、中心机房
1、有线机房必须实行24小时双岗值班。
2、确保机房主备电源、主备信号源及切换设备地运行正常。
3、中央1台信号采用1主3备信号源,遇国家重大节日、重大会议、重要活动及敏感日期,按市局要求如无特殊情况一律采用光缆信号源,如光缆信号出问题,立即切换用其它备份信号源。如其它备份信号源也有问题,可关闭卫星接收设备,并及时向指挥长报告。
4、两个机房值班人员一律不得将无关人员带入机房。
四、防范重点时期及时段
1、防范重点时期为:春节、4月25日、5月1日、5月13日、6月10日、6月24日、7月1日、中秋节、国庆节以及上级具体通知的敏感时期。
2、防范重点时段为:晚7:00中央台新闻联播开始至晚11:00。
五、网络及外围环境
1、由指挥部定期不定期地向县委、政府领导汇报上级指示精神和我局各阶段具体工作部署情况,取得县委、政府工作上的支持。
2、主动协调,经常性保持与县“610”办、县公安局国保大队的工作联系,做好广播电视设备的保护和安全防范工作,保证网络安全运行。
3、在重点时期的重点时段,指挥部及网络公司要安排人员分组对全县有线网络和设备进行巡查,防范于未然,并把巡查情况按时报办公室。
4、各乡镇管理站、各村管理员要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加强辖区内的巡查防范工作,特别是重点时期的重点时段,更要严防死守,保证辖区内网络不出问题,并按时汇报巡查情况。
5、台办公室要与原来安排的36个监测点取得经常性的电话联系,并保持联络通畅,主动掌握整个网络情况。如遇监测点报告故障要及时通知离该监测点最近的巡查组赶赴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
6、网络公司应随时准备楼梯、登高板等工具,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能做到及时出动。
二0一一年五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