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问政”的能力(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01:4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问政”的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问政”的能力》。

第一篇: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问政”的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问政”的能力

王青蓉

从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聊天,到各省官员以实名登录论坛或实名开设博客等多种方式在网上与百姓交流、沟通,诸多频繁成为热点时政新闻的信息显示:网络问政,已经成为中央政府和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网络问政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解读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得政府的信息更加透明畅通,从而最大限度的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一、“网络问政”的兴起与发展

1987年9月20日,随着钱天白教授将中国第一封主题为“越过长城,通向世界”的电子邮件发出,宣告着互联网已经进入中国。而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是在1994年。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只能发送电邮,到新闻直播,再到网游的风靡,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着。在互联网慢慢发展的过程中,网络还成了电子政务的重要手段,通过它政府可发布各种政务信息,使政务公开透明,同时也使得公众参与和监督政府工作更为便捷。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互联网规模居世界第一。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民主意识非常强烈,特别对于熟练掌握网络沟通的年轻一代,具有更加强烈的参议议政愿望。网络民意的凸显,一方面在于网媒的发展、公民意识的成长,另一方面更在于执政者对于网络民意的日益重视。两会期间,网上议政之声纷纷扬扬,“总理,请听我说”、“我有问题问外长”、“向部委建言”等为主题的网站论坛一片火爆,反腐、医改、房价、教育改革……皆成热点;一向被视弱势的农民工们也加入了这个阵容,新华网大型手机调查“我打工、我期盼”,成为汇集农民工心声的话语平台……

二、目前网络问政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问政的深入发展,我们看到网络问政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凸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网络问政的效果。

(一)部分政府部门重视不够,网上问政渠道形同虚设。从“史上最牛政府网站”到“空壳博客”,此类通过网民发帖“意外”曝光的新闻层出不穷。江西60多位县级干部先后实名开设的“民生博客”,在1年多时间里,大多成为空壳和摆设,被网友曝光并引来无数“板砖”,从而大大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二)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网络问政能力较低或者态度默然。对于公众反映、咨询的问题,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不是认真倾听,尽早回复解决,而是态度冷漠、推诿拖延,致使网民反映的问题长时间得不到回复解决,从“已阅”式官腔回复到“没时间跟你闲扯”的雷人语录,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同时也极大地挫伤了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对政府网络问政的工作效率造成一定影响。虽然网络上不乏真实的公众民意,但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匿名性、随机性、低成本、低风险的特点,加上网民鱼龙混杂,素质不一,发布虚假信息时有发生,这也给网络问政的处理效率带来不利影响。

(四)缺乏长效的网络问政机制,政府处理网络信息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的支持和监管。目前,网络问政缺乏常态化、固定化和制度化,没有长效的网络问政机制做保障,难以确保政府网站、市长邮箱、官员博客等问政渠道的效果。

三、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问政的能力

我们要严防网络问政仅仅成为一种“政治时尚”,而必须提升问政效果,从而真正推动网络问政健康发展。

(一)促进领导干部网络问政的常态化

网络是当今社会反映社情民意、加强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是各级领导干部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渠道。网络问政是否被重视,体现出领导干部是否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当前,面对日益增多的网民参与,促进领导干部网络问政常态化已是大势所趋。

首先,要使领导干部上网常态化。网络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力,这已是一个常识,但恐怕并不是所有的领导干部都能意识到网络的重要性。在网络问政中,领导是问的对象,如果他不经常上网,网络问政就失去了意义。一个不重视网络的领导干部,势必无法利用网络倾听民意,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有可能忽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民生的疾苦,最终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要使网络问政常态化,就必须通过制度增强领导干部的网络意识,使领导干部上网常态化。

其次,要使领导干部问政于民常态化。领导干部上网常态化可以增强网络问政能力,但并不表示其一定会问政于民。为此,要通过制度约束,使领导干部问政于民常态化。网络问政最突出的特点是“问”,“问”同时隐含了“答”,这是一种动态的对话和互动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领导干部若能主动去“问”,其效果肯定好于被动地“答”。如果领导干部在作决策之前,若能主动在网上问计,并积极分析网民的回应,采取其中好的建议,其作出的决策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免于被“问”,甚至还能博得网民的赞扬。

最后,要使领导干部有效回帖及办理常态化。近年来,从各级官员纷纷上网邀请网民“拍砖”、“灌水”,到“虎照门”、“考察门”、“香烟门”、“躲猫猫”等一个又一个事件先后被曝光、查处,“网络问政”正日益彰显出强大的力量和广阔的前景。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网络问政”尽管轰轰烈烈、声势浩大,但在总体效果上却与公众的期望有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实现网络问政常态化,必须实现有效回帖及办理常态化。

(二)建立健全网络发言人制度

网络发言人制度是在网络问政实践中产生的新生事物,是政府与民众进行“零距离”接触的一种有益尝试。然而,在网络民意蓄势暗流,社会热点问题、突发性重大事件频发的情况下,网络发言人制度应如何运作才能推动网络问政健康发展,从而避免其流于形式呢? 首先,网络发言人要实行实名制。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发言人都是真人真名,且地位较高,代表着一个机构在发言。在信息公开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发言人不仅要向社会公布联系方式,包括上班地址、电话号码、电子信箱等,还需向媒体公布自己的手机号码,以便在遇到紧急事务时能够有效沟通。

其次,要建立网络发言人问责制。网络发言人制度能否正常运作,核心在于该项制度是否能落到实处,必须有强有力的问责制来配合实施,这样才能保障大多数网民的问题有问必答,又真正架起政府与网民交流沟通的平台。有网民评论说:“政府网络发言人是一出好戏,但能不能唱好,关键还取决于政府部门的态度。只有建立相应的问责制,才能对网络发言人进行约束,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三)加强网民参政素养教育

网民是推进网络问政的前提和基础,网民参政的素质和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网络问政的效果。提高网民的参与水平,首当其冲的是加强对网民的素养教育。一要加强理论知识教育。参与网络问政,必须具有基本的理论知识,包括对国家、阶级、政党、政体等一系列基本知识和国家现行的对内、对外方针政策的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养成政治敏感、政治观察能力和政治分析能力。二要加强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意识的强弱、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网民在参与中的态度,并进而影响到网络问政的效果。对绝大多数网民来说,他们对互联网世界的看法和现实世界并不一致。因为很多现实世界中不可能的事情到了互联网上变成了可能,这使得他们无法控制他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的行为,继而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第二篇:提高领导干部的网络问政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的网络问政能力

《共产党员·上半月(河北)》 2010002期作者/王书利本文总字数:6438字

编者按: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5次提到应对信息化和网络时代的党建任务,包括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等,同时强调“领导干部要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注重分析网络舆情。”网络问政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已成为一些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新风,不仅使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与扩展,也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方式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不仅直接关系到党委政府部门能不能打赢信息战,更直接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各级领导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更多地利用互联网去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并逐渐将这种运作模式明确化、制度化、纵深化,使网络民意最终在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中展现出来。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问候网友,倾听民意,指出互联网是“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非常关注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省委书记张云川指出: “这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对省委工作甚有帮助。”网络时代,研究熟悉网络,善于运用网络,是领导干部亟需掌握的一门学问。网络问政,是政府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新型执政方式。网络舆情:畅通民意的快车道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全球互联网用户正以每年150%左右的速度增长。截至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16亿。同时,随着3C时代的到来,无线互联网将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随着网络对人们生产、生活的深刻影响,网络时代的政治生态也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民众的权利意识日渐高涨,参与方式更加灵活,网络民意表达正在接近等同于社会公众的意见表达。网络舆论监督优势明显。据人民网调查显示,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人选择网络曝光获得信息。网络舆情已成为我国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具有强大的聚合力,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范围地凝聚多数民众,为形成强大舆论创造基本条件。网络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即时相互交流,并形成舆论。网络私密性强,公众的意愿和看法可以更真实、充分地表达,网络舆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民意。网络在传播速度上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报纸内容更新的周期以天计算,电视以小时计算,网络则是以分秒计算。

网络交流平台多种多样。一是单向性发布平台,如新闻网站、桌面弹窗、手机报等,可传播文字新闻、图片新闻、音频新闻、视频新闻。二是交互式发布平台,如BBS、论坛、贴吧、新闻跟评等,可采取置顶、加精、飘彩、回复、点击、投票等方式提升关注度。三是展示性发布平台,如博客、播客、维客、秀客、交友社区等。四是即时通讯发布平台,如电子邮件、即时聊天软件(如QQ、MSN、SKYPE、新浪UC等)及聊天室等。目前上网的主要群体为思想活跃、参政意识较强的年轻人,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时事动态,参与互动交流。据调查,68.8%的网民为30岁以下,多数为国家公职人员、企业职员和青年学生。据有关部门近3年调查,以浏览新闻信息为主要目的的网民占77%以上,经常参与论坛和新闻跟帖的网民占45qo。

网络舆情多数属实。尽管网络信息发布较为灵活,易带有主观情绪,但总体上还比较真实可信。据有关部门对150个信息主题的调查,有116个主题内容属实或基本属实,占77.3%。网民反映的南京天价烟局长、江宁区原房产局局长周久耕,因受贿罪近日被南京中级法院一审判处11年有期徒刑。近日,结合干部作风建设年综合调研活动,河北省委研究室对人民网“领导干部留言板”反映我省各地部分情况进行了调研核实,结果表明,网上留言反映的问题比较具体,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表述清楚的,90%以上基本都属实。

网络舆情焦点相对集中。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如周正龙案、天价烟案等。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政法系统、城管队伍,如早年的刘涌案和近年的“俯卧撑”、“躲猫猫”事件。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央企,如“北京站售票”事件、“央视大火”事件、3G频段分配等。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涉及房价过高、费改税政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医疗体制改革、高考改革等。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比如国泰君安天价薪酬、高管降薪等。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的,如家乐福事件、俄炮击我货船、菲律宾黄岩岛事件等。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如奥巴马就职、巴以加沙冲突等。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的火爆事件,如艳照门、小沈阳爆红等。

就我省而言,从对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30000多条留言归纳整理来看,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个别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司法系统法制建设等;部分政府部门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城管队伍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衣食住行等系列民生问题;社会收入分配等。

情绪性言论较为突出。网络舆情多数是网民首发新闻。受猎奇和看热闹的心理驱使,一些网民发帖比较感性和情绪化,有的甚至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不负责任地发布言论。网络可以在人为的操作下,为某些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负面舆论的放大器。目前各网站和主管部门受技术所限,很难对网上传播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虚假信息和谣言容易在网上形成恶性炒作,并很快影响社会舆论,甚至造成舆论危机。近年来,网民在网上曝光某些党政干部的违法违规行为和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呈现出“没有处理结果网民就绝不罢手”的态势。每次网络舆情发生后,总是一边有网民跟踪报道,刨根问底,快速聚焦;一边有网民深挖细找,不断“曝料”,火上浇油。湖北石首事件发生后,各种谣言在当地手机和网上泛滥,使群众情绪由波动转化为激动甚至愤怒,结果引发了大规模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用好网络舆情促进科学发展。了解网络民意,是改进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措施;集中网络民智,是推进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形式;借助网络监督,是提升党委政府工作效能的重要手段;坚持网络互动,是增强党委、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式。省委书记张云川非常重视网络舆情,要求科学运用网络,尽快处理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并亲自致信人民网公开回应网民留言。甘肃省委专门开设“社情民意”、“飞天论坛”栏目,围绕工业强省战略、建设河西风电走廊等重大决策开展网上建议征集活动,向网友求计问策。每年为广大群众办的实事都是在充分征求网民意见后确定并付诸实施。如针对网民反映农村行路难问题,有关部门在调查论证后很快安排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000公里和农村通乡油路2800公里,受到群众的欢迎。网络危机:防范意识普遍较弱 温家宝总理强调: “网站要传播正确的信息,不要误导群众,更不能对社会秩序造成不良的影响。”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及随意性等特征,通过网络,任何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都可能引发网络公共舆论,然后不断在网络中传播并吸引更多人加入,进而对社会尤其是政府产生一系列影响。因而,当反面政治信息曝光时,当事人很快便会成为公共舆论的众矢之的,进而导致政府行政危机。目前,由于一些地方和领导对网络阵地重视不够,引导网络舆情力度较弱。

对网络舆情重视不够。传统的政治斗争手段,在网上将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利用网络串联、造谣、煽动将比在现实中容易得多,也隐蔽得多。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仍延续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习惯于读报纸、看电视、阅文件,盲目认为网络信息多数虚假,没有参考价值,对网络采取淡漠、疏远态度。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部门领导“因工作繁忙”等原因,很少或几乎没有接触网络,也没有上网的习惯。有的部门因种种原因,限制官员上网。无视网络,网络舆情就无法及时获取,必然错过舆情最佳引导时机,以至于舆情失控,造成群体性事件。近来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往往都能从网络上找到根源、发现端倪,但却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错过最佳引导时机。新疆“7-5”事件,就是在分裂分子借助网络挑唆煽动下暴发的。前不久,我省某县乡镇党委书记打人事件,被网络视频全程曝光;某市政府领导在全国人大会上一句不够严谨的话,引发网民漫天非议。如果有关领导有网络舆情意识,对网络舆情及时进行正确引导,相信这些事件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会小得多。

错失网络舆情处置时机。网络传播信息瞬息万变,如未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就会被舆情拖着走,时时处处陷入被动。根据国际危机公关管理惯例,一般应在事件发生后1 2小时内作出反应和启动应急预案。但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多是在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热点后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如天价烟事件11天后干预,“躲猫猫”事件7天后干预,北京站售票事件4天后干预。贵州瓮安事件发生后,该县未能及时发布真实信息,而谣言通过网络急骤泛滥,群众受其误导,致使一起普通民事案件演变成与政府暴力对抗的群体性事件。2008年1月湖北省天门城管队员殴人致死事件,尽管当地政府当晚就组织调查并进行处理,但5天后才公布事件真相,致使不实传言通过网络炒作演变成社会舆论,引发上千人游行。

引导网络舆情方式失当。网上舆情爆发后,有的同志首先想到的就是删帖和堵塞言论,简单一堵了之。有的领导干部面对网上舆情危机,常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认真对待,结果把自己放到了民意的对立面,事件越处理越被动。“5-7杭州飚车案”就是因为当地交警部门在没有完全查清事故情况下,第二天就仓促发布新闻,出现了“70码车速”这种明显失真的说法。假言之下,第三天当地宣传部门又限制媒体对此事报道,更导致广大网民质疑政府公信力,造成巨大舆论危机。因不能及时正确地引导网络舆情,有的网民受骗上当,有的网民盲目跟风,更为严重的是受一些怀有政治目的的网络推手的误导,网民易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对社会产生消极认识。如果党和政府不能有效排除网络推手的干扰,就会误判社会现象,制定错误的公共政策,轻则浪费公共管理资源,重则贻误时机、造成损失。

采纳和回应网民建议较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大多数网民生活在基层,对民生的疾苦、人民的需求感受最深,了解最多,自然最有发言权。但有的干部对网民的建议分析采纳的较少,对这个汇聚民智,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的平台利用得还不够充分。据统计,截至2009年9月,一年多时间,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共接受网友留言30多万条,只有61位地市级领导公开回应网友留言,仅占有留言板领导总数的10.7%。其中涉及我省各级领导干部共30000多条留言,只有承德、保定、邢台市等党政领导有回复。

网络问政:贵在真问实干

信息时代,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党和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网络是把“双刃剑”,引导有方,就能为我所用;引导不当,就会深受其害。关注网络民意、利用网络,需要领导干部改进执政方式和工作作风,实事求是地面对网络舆情,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收集群众的意见,倾听群众的呼声,以更加平等的方式与群众交流,以更加开放的方式和开明的态度对待群众的意见,切实把网络时代的民众力量凝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

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网络时代,网络舆论已成为民意的“晴雨表”。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断言: “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互联网正在挑战一些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和执政模式,也在考验着一些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各级领导干部应把网络作为日益强势的新兴媒体对待,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把引导网络舆情作为一种能力来锻炼,提高网络时代的执政能力,锻炼和培养敏锐的研判力和预见性,一旦发生网络热点事件,能够正确快速地处理。建议各级领导每天“上网看看”、“在线聊聊”、“网上蹲点”等,通过网络放眼世界、了解社会、掌握资讯、发挥民智、化解矛盾、促进发展等,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

建立网络舆情搜集长效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正确引导和处理网络舆情,敏锐发现和整理网上和手机等网络上的舆情信息,建立系统、科学与合理的正确甄别筛选和协调落实、动态跟踪工作长效机制。分级负责、分类处理、分别反馈。建议有关部门明确专人负责搜集网络舆情,做到逐件分析,精心筛选,坚持平时月报和特事日报相结合,以月、季、年等为不同周期,形成相对固定的分析会制度,不管有无大事发生,都要对这段时间里的舆情动态做出阶段性的分析评估,对形势进行适当的研判,以专门形式交相关单位和部门认真核实,妥善处理,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和回应网民。

提高网络负面舆情的处理能力。网络负面舆情具有易扩大、快变化、难控制的特点,必须及时果断处置。一要正确对待。坚持实事求是,不遮掩、不敷衍,以真诚之心,与网民平等沟通,对网民质疑,心平气和地做好解释说明;对不实之说,及时回应并予以澄清;对网上炒作,利用主流媒体加强引导,快报事实,慎报原因。二要提高速度。在第一时间构筑抵制谣言的“防火墙”,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三要科学处置。及时有序地发布权威信息,通过透明的信息、开放的报道、人本化的沟通,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良性互动,产生积极效应。善于采纳网民建议推动科学民主决策。网络交流具有平等性、瞬时性,网民留言顾虑较少,更便于说实话、说真话。这正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需要。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说:“网民的重要建议,我全部看过,有的还看了两三遍。”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以“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安徽的崛起”为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我省应学习借鉴先进省份的做法,结合我省中心工作,在各级主流网站上设置专题论坛,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与网民在线交流,鼓励网民积极建言献策。将不涉密、可以公开的文件上网发布、征求意见建议。定期梳理分析网民建议,通过专题研讨论证及时采纳。将网民建议运用情况及时在相关媒体上公布,并给予一定奖励,以此鼓励更多网民出主意、献良策。

要建立并实施与网友互动的长效机制。网络在线互动,网民的意见建议可以当场得到回复,对激发网民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直厅局可采取设立“网络发言人”的办法,对网络声音直接回应。“网络发言人”既可实名,也可虚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各单位网站设立专门点击栏和留言板;公开“网络发言人”的联系方式,如电子邮箱、QQ留言板;建立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和沟通交流机制,至少一周或每天在网络上发言。同时,网络发言人要经常与网友在线交流,定期邀请各级党政领导、厅局长或处长进行在线交流。也可以采取论坛的形式对社会热点、难点进行研讨。

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技能培训。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对电脑和网络还比较陌生。建议从实际出发,把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互联网操作能力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用2-3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对在职干部进行信息技能培训,实现全省厅级领导干部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信息,开展科学决策;处级干部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开展电脑办公和对外服务;科级以下干部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各级党校要开设专门课程,组织电脑操作、网上浏览、信息发布、在线交流等业务学习。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增强运用网络能力,更加重视网络舆情,利用网络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作者系中共河北省委研究室主任)

第三篇: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

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期,当前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同时一些问题凸显和矛盾多发,一些社会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舆论关注,在这个变化和发展的交织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现代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日益大众化,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成为一些社会事件的发起者、推动者和引导者,也成为某些人有意识炒作甚至掌控的平台。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信息爆炸”的时代,急迫考验着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的舆论引导、危机应对和公共管理能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臵,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果。”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国内舆论格局下,如何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应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事关党委政府形象,事关社会稳定。舆情应对能力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舆情应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其执政能力的高低。如何提高舆情应对能力,是摆在广大基层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在一些地区,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着不懂网络、不会上网、不会看论坛甚至不会打字的情况。办公室的电脑成了摆设,有的基层干部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看待网络,对网上的涉市或涉县舆情毫不关心。如此无视和轻视网络,等于放弃了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一遇突发事件,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网络及时发布真实信息,导致谣言占领网络阵地,进而误导民众,甚至造成较大程度的社会危害。

一、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的特点

1、信息发布的直接性。互联网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它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一个重要渠道,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民通过微博、论坛等渠道可以立即发表意见。另外互联网还具有匿名的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情绪心态。

2、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一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甚至有些网民在现场可以有一些图片录音,这更大大增加了对一些人的吸引了,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在网络上各种渠道的意见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3、网络信息和舆论内容的丰富性。每个网民所关注的事件和现象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导致了网络舆情的内容十分丰富,任何人都可以发起主题进行讨论。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因此主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由于网络的年龄、知识、行业、经历不同,网络舆情的内容往往包罗万象,既有积极健康的言论和情绪表达,也有庸俗化和灰色的言论及情绪表达,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踪迹。

4、网络舆论的互动性。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

5,网民的水平和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网络舆论望望出现偏差。网民个体所受到的现实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其在网上的意见表达。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二、基层领导干部在面对网络媒体时存在的主要误区

网络“恐惧症”与“麻木症”并存

针对一些地方出现政府相关部门前后说法不

一、官方消息频频“翻案”等网络公共事件,复旦大学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朱春阳认为,这暴露了“网络恐惧症”给政府公信力带来的巨大损害。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的传输和发布已经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想要只手遮天,用堵、封、瞒、蒙的手段掩盖真相,往往会适得其反,让政府部门为个别问题付出了整体公信力的代价。

有研究网络舆情的学者指出:“与网络„过敏‟相对的是,一些部门和官员对网络完全„脱敏‟,对网络舆情麻木迟钝。”,无处不在的网络实际已打破了传统的舆论态势,一些意想不到的部门也可能一夜之间成为全国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缺少积极应对意识与经验让它们往往“被动挨打,步步被骂”。

一些干部的网络意识和操作存在严重不足

自从微博从网络上出现以来,数量急速增加,目前用户达3亿多,已成为互联网最热门的新领域,但不少官员对微博要么完全不懂,要么一知半解。”一些基层干部完全落后于网络时代,对网络知识往往是一脸茫然。

尽管这些年基层干部的网络知识、参与能力以及对新兴媒体传播规律的认识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上与广大网民尤其是网络意见领袖相比,基层干部大多处在初级甚至没有水平,弥补网络运用能力的不足需要干部与“网”俱进。BBS、新闻跟帖、博客、QQ群、3G、微博等被网民广泛运用,网络已进入Web2.0时代并逐渐开启Web3.0时代,但一些基层干部仅仅掌握了门户网站的新闻浏览和发布技巧,对于时时更新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不能及时了解更不用说运用了。

在信息化时代,形成了由网络与手机等新媒体构成的新兴舆论场。当前很多基层干部习惯了相对封闭单向传输的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在人力信息直观性等各方面都不能与现在的新兴媒体相比,因此舆论监督在时间和范围上相对有限往往让一些基层干部感觉媒体第一不会来,第二好对付的心理。不少基层干部依然用对待传统媒体的心态和方式来对待具有高度开放、互动、参与的新兴舆论场,必然会在新媒体舆论上败下阵来。

观念和机制上的障碍也使基层干部在面对网络舆情时„眼高手低‟,平时宣称重视网络舆情,谈起来也头头是道,但一旦涉及自身,往往手足无措、反应过度、处臵失当。

随意应对,一甩了之

一个地方性负面新闻在网上能“坏事传千里”,往往连最先刊发的人也无法预见、无法控制。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却常常忽视对网络舆情的监控,而网络舆论的酝酿及形成非常迅速,由于外界刺激信息的出现或者突发事件的发生,网络上便会迅速形成舆论热点;如果网络舆论持续高涨,而网络舆论得不到缓解或舆论对象处理不当,就会使舆论出现“一边倒”而形成“一致性”的负面舆论,最终由一个普通的网络舆论演变成一场网络舆论危机;而当进入危机大爆发阶段时,网络舆论由隐性的舆 论压力转变成为真实生活中行为抗争的显性行为,甚至造成危机事件,威胁社会稳定,引起社会震荡,阻碍社会发展。

三、基层领导干部应对网络媒体和舆论的几点建议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平时做足功课,关键时刻才能做到沉着镇静。网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基层领导干部要学会在平时的工作中善待、善用和善管网络媒体。

1、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网络媒体

提高认识是基础。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当前舆情应对工作的复杂性。目前,人们的舆情表达不仅仅通过新闻媒体和信访等传统渠道,更多的借助网络。互联网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由于它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人们舆情表达更直接、涉及的内容更广泛,传播速度更快捷。当前,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强势的大众传媒文化,大量直接的、真实的民意民声反映在互联网上。作为基层领导干部不仅要掌握网络媒体传播规律,而且要抢占网络媒体话语制高点。

要重视网络媒体就要求他们认真学习网络知识,切实掌握好网络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使用网络的基本技巧和与网民沟通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最快、最广、最强的交流平台,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推动工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强化工作监督,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办公现代化、民主化。这不仅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新时期的新型领导干部的需要,也是执政为民的需要。

2、要把握好网络舆论正确导向,加强网络媒体舆情研判

加强主流网站建设,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技术、内容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即使芝麻绿豆大的一点小事,只要具备了吸引眼球的因素,也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每一个角落。但网络传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准确性不高,各类虚假信息通过博客、跟贴等不断考验人们的判断力,这些网络新闻和信息的正式性和可信度总体较低,会误导公众、混淆视听,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建立更多更好的主流网站,在技术方面,主流网站应加强网络技术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互联网业务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产物,技术的发展不断带动新业务、新领域的出现。加强网络技术开发研究,是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运作水平的基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主流网站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主流网站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技术应用水平。要加快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主体、市场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促研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攻关体系,保证网络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互联网自身的发展相适应。主流网站应当时刻跟踪新技术、新业务,组织技术力量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和中长期技术规划,做到始终处于技术发展最前沿。

在内容方面,主流网站应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三贴近”,尊重网民、服务网民,实事求是、公开透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论也逐渐走向意识形态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主流网站要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需要做好几项工作:一是把握时点,反应快捷。面对重大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以及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主流网站应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占先机,力争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举措最早、最快、最准地告诉广大网民,压缩负面消息的传播时空,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二是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敢讲真话是前提。主流网站应勇于面对社会热点和难点,开诚布公地用真实的信息、真诚的态度给群众释疑解惑,消除误解和隔阂,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三是超前策划,主动引领。目前,我国有的主流新闻网站在重大事件的超前关注和整体策划上还落后于传统媒体和商业网站。在一些重大社会热点问题面前,事后宣传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只能让主流新闻网站陷于被动。这就要求主流新闻网站必须围绕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主题进行超前策划,适时主动设臵网络议题,掀起网络舆论高潮,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

因此,基层领导干部要加强舆情研判、引导,一是要第一时间摸清舆情动态,善于把握好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掌握舆论主动权。二是要善于利用舆情动态,从某种意义上讲,舆情就是社情民意,通过舆情分析,了解群众需求,改进我们工作。三是要改变“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思维方式,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事件。不要寄希望于通过竭尽全力地封锁消息来化解矛盾,而是应当本着信息公开、依法公正的原则,站在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在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真相,使网民不信谣、不传谣,为及时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强化网评员队伍建设

对于网络媒体,基层领导干部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和旁观者,而应该积极参与。首先,要关注网络信息。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新闻和网民言论两大方面,通过浏览新闻网页和关注网络论坛、新闻评论、博客言论等,及时掌握时事动态,了解基层心声,充分听取民意,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社会舆论动向,为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提高执政的质量和效率。其次,要利用网络优势,做好党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特性,通过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和手段,生动形象地表现严肃的宣传主题,增强内容的知识性,从而达到教育人、鼓舞人的宣传效果;通过开设专栏、建立博客、在线访谈等形式,扩大宣传面,加强互动交流,提高宣传效果。

要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一批直接可以用的“网络意见领袖”,驾起网上信息舆论引导的桥梁,以网上评论来引导舆论,针对一些负面舆情信息,还可以依托网站、论坛、贴吧等载体,借助网上对话、聊天等形式和手段,及时开 展有效的引导工作,用正面声音引导舆论导向,用事实真相回应群众关注,用权威信息稳定群众情绪。

总之,基层领导干部应坚持与时俱进,充分认识网络媒体的深刻影响,把握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正视挑战,把网络媒体作为洞察和引导社情民意的窗口来对待,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提高网络舆论的应变能力。

第四篇:领导干部的网络问政能力正文

前 言

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新浪、网易、腾讯、搜狐四大门户网站等相继“落户”微博,掀起了全民微博的热潮,微博以其更自由、更快捷、更精悍,更独特的魅力、迅速占领市场,真正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了,借助电脑、手机等一切方式,转发、评论等一切形式,个人、政府机构、媒体等一切主体,人人都是传播源,微博实现着自己的核裂变,颠覆着人们的沟通方式。

微博作为互联网时代影响日益扩大的新型载体,是汇聚民意、反映民情的重要平台,也是贯彻群众党的路线必须争取的重要阵地。加强和创新对微博客的运用和管理,切实提高研判、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迫切要求,是各级党政机关和工作人员的一门“必修”课。

党员领导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官员微博不同于普通微博,当领导干部以实名ID出现在网民面前时,所言所行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由他身份衍生出来的要素,包括政治态度、政策方向以及干部队伍的素质水平、精神面貌等一系列问题。那么微博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微博?如何使用微博?它能给我们领导干部从政的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将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微众时代,一段视频,一句流行语,都是微动力,都有可能引起蝴蝶效应。

什么是微博

一、什么是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是MicroBlog的简称,也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围脖”,与传统博客相比,微博的发布更加便利,传播更加迅速,您可以将您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一句话(不超过140个字),或发一张图片,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随地分享给朋友。您的朋友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你发表的信息,随时和您一起分享、讨论。您还可以关注您的朋友,即时看到朋友们发布的信息,微博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和观念分享平台。

二、为什么微博受追捧 1.微博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

在20年前我们获取资讯主要依靠传统媒体的渠道,比如说电视、报纸、杂志等,那个时候获取资讯是被动的,我们必须守在电视机前面或者等待报纸、杂志出版、上摊,发生了什么新闻,只有媒体说了你才知道;而到了10年前,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出现,我们获取资讯从被动变成了主动,我们看新闻可以上网,因为网站是24小时更新的,发生了什么,随时上网,一看便知;而到了今天,微博连我们主动的去寻找信息都不用了,他主动把信息推动给你,通过微博接受信息,也通过微博发送信息,反馈信息,这在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可以说微博带来了一场真正的互联网革命。

2.微博代表着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

微博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和观念分享平台,与当初门户网 站的兴起一样,代表着新的媒介形式,代表了互联网的未来。当今的世界是信息高速化的时代,微博的影响力更是无处不在,无论是文化界、娱乐界、体育界、还是政界人士,都纷纷开通了微博,与大家分享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甚至连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竞选之路,也与微博密不可分。

3.微博打造了全民皆记者时代

在传统的媒介传播时代(电视、报纸、杂志时代),信息的传播是单向的,是一种从中心向四周的传播途径(因为只有少数人是内容的生产者,大部分人是内容的消费者),而微博带来的是一场扁平化的广场式的传播,人人都是信息源,人人都是传播者。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民皆记者的时代,而信息更是以一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几何级数爆炸式的增长在传播。

4.微博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

微博慢慢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微博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公开、平等、创新、迅猛传播的媒体影响力时代,作为一个强大的平台,微博的价值体现在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改变了人们沟通的方式,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运动,使得微博在中国越来越主流化。如今在日常生活当中,微博可以随时随地,即写即发,让用户在乘车、等待、休闲的时间都因为微博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领导干部为什么学微博

一、微博有利于政府对外宣传、发布信息

截至2011年12月10日,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四家微博客网站认证的党政机构微博客共32358个,认证的党政干部微博客共18203个。其中,2011年新增认证党政机构微博客27400个,新增认证党政干部微博客17393个,小小的微博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政府政公开和政府公关的利器,同时也增加了政府公开信息的渠道,成为政府重要的宣传工具。

二、微博有利于提升政府部门的影响力

微博对事件反映的快捷,大大增加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沟通,成为政府和群众之间建立默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纽带,通过微政府不仅为老百姓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更是大大提升了政府的影响力。

三、微博有利于提升人们的反腐能力

网络反腐的显示了巨大威力,而微博的兴起却将这种无孔不入的网络反腐发挥到了极致,越来越多的公共热点事件都与微博有关,如溧阳市卫生局局长“开房门”、成都青羊区教育局官员“调情门”、江西宜黄拆迁事件等等……随着微博的逐渐流行,近来少“触网”官员纷纷在网上“触礁”出事,有的自此抬不起头,有的甚至因此被送进高墙……微博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民不必担心到被举报者报复,使得一些通过传统渠道很难发现的问题得以被发现,一些潜伏得很深的贪官污吏得以被揭露,一些已经被封口真相大白于天下……,民间反腐在微博上找到了新的舞 台。

四、微博有利于政府把握舆论先机

在突发事件中,微博会显的尤其重要,因为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看微博、发微薄,所以突发事件在微博 会传播的特别迅速,当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如何消除事件的负面、不实、虚假的信息,给群众带来的困扰是政府职能当中的重中重,如果利用好微博,政府就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引导舆论,让政府公开的信息得到有效的传播,并且可以提升群众、政府的信任,把握舆论先机。

五、微博有利于推动政务发展进入智能时代

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室日前发布国内首份《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微博问政已渐成为信息公开的新趋势,各国各地政务微博出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使得政务发展进入了智能化的新时代。公共决策要颁布和施行,必须要更多地倾听民意,了解老百姓的呼声,如何去更好的了解民意,我觉得互联网就是民意最集的地方,所以当政府可以把自己的政策和改革意图,或者机制和措施,在微博上发布时,会有很多的声音来进行评价,当然在这些音中有反对意见,因此政府就会有效地把微博当成了结民意,倾听老百姓呼声的一个重要平台,政府如果有效的利用微博这个台,既可以变成它自主的信息发布平台,又会成为了解民意的一个主要途径,而且又可以成为和人民大众进行有效互动的一个重空间。领导干部怎样使用微博

一、微博的注册(通过网页注册,以新浪微博为例)第一步: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http://weibo.com/login.php 点击进入注册页面。

第二步:进入登陆页面后点击“立即注册”。

第三步:进入注册页面后,有两种注册方式“电子邮箱注册”和”手机号码注册”。1.电子邮箱注册(带“*”为必填项,资料填好后,点击“立即开通”。)

2.手机号码注册(带“*”为必填项,资料填好后,点击“立即开通”。)第四步:照提示输入“验证码”,点击“确定”,注册完成。

按照提示注册完成,就可以使用微博了。

二、微博的使用 1.微博的登录

(1)手机登录。在地址栏里输入“http://weibo.cn”进入,点击“登录” 输入“登录名、密码”后,进入微博。

(2)电脑登录。地址栏里输入“http://weibo.com/login.php”进入登陆界面,输入“登录名、密码”后,点击“登录”进入微博。

2.如何查找自己想关注的话题或想找的人

登陆后,输入搜索的内容,单击确定。

3.添加关注、发表微博、参与话题

4.微博的转发操作

转发就是把别人的微博作为引用对象,可以添加或者不添加自己的评语,当作自己的一条微博内容发布出来。5.微博的评论操作

评论则是直接在别人发布的微博上,回复自己的观点、意见。

6.私信操作

发送给关注你的人的私密消息称为“私信”,私信内容只有发送者和接收者可见,对其他人保密。7.微博身份认证操作

身份认证就是微博主向微博服务商提供可以证明自己真实身份的资料经微博服务商审核后,在微博上显示认证标志(V)的过程。领导干部使用微博的几点建议

一、处理好个人和公职身份的角色定位问题 1.机构微博要实施规范化运作

党政机构微博的开设,需经过本级机构管理部门的批准。要明确信息发布和管理的规则和流程,严格避免在机构微博中发布 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严格避免个人在机构微博中随意发布未经证实和许可发布的信息。

2.拿捏好网友身份、公职身份的不同角色

对于以领导干部真实姓名、身份或机构名称注册并通过了微博服务商的实名认证的微博,特别要注意言词,如成都青羊区教育局官员“调情门”事件,不能挑战基本的社会常识、政治伦理底线,不当言词不仅影响个人,而且影响所在机构,甚至整个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要慎重处理网民对现实问题的诉求

党政机构微博对于网民的利益诉求,首先是倾听,能通过网络解决的就通过网络给予一定的解答,少一点正在办理中,少一点无可奉告,少一点模棱两可,少一点外交辞令,少一点行话套话,要解决网民的实际问题,经得起民意的历练;不能通过网络解决的不妨直接告知网友,机构微博不能完全等同于政府行政事务性工作的网上延伸,现实问题可以在网上反映,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得回到现实的行政程序中去,以期望得到网民的理解。

三、要注重提升与网友沟通的技巧

通过认证的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微博,直接代表党政机关和 领导干部的对外形象,一定要重视发言的语气、用词,努力提升与网友沟通技巧。坦诚、平等的态度是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微博得到网民信任的首要前提,少说官话、大话、套话才能赢得网民的好感,才能起到应有的沟通效果,要防止出现格式化、程序化的“官博体”。

四、要通过微博引导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

在突发事件中,微博既是谣言产生的主要来源,也是辟谣的有力工具,如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人民对掩埋车体的质疑,舟曲泥石流导致水源污染,碘盐防核辐射抢购碘盐事件等,政府机构都及时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权威信息发布,澄清了事实,遏制了谣言的传播,极大缓解党政机关的舆论压力。

五、微博“关注”、维护要谨慎

微博的使用是一种透明化行为,微博的“关注”会留下痕迹。政府机构与领导干部微博加听众、加关注,需要考虑政府形象。对于明显具有色情、暴力、商业广告等人物或机构微博,不要添加关注。此外,要及时删除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中的广告帖和违法帖。

第五篇: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经验材料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经验材料

“七个到位”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冷静、理性、平和、快速处置好、应对好突发事件,对于保持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是矛盾纠纷排查要到位。要求广大基层领导干部经常下访、联系群众、广交朋友,深入到基层一线和群众家中,善于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东西,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情况,做到对各类矛盾的运动变化了然指掌,情况熟悉,胸有成竹。遇到突发事件苗头能做到驾驭大局,信息灵通,在局面的失控发生之前熄灭“导火线”。

三是现场指挥要到位。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主要领导干部要立即赶赴现场,快速掌握情况,及时制定措施,果断应对处置;要区分不同情况,抓住主要矛盾,因情施策,因人制宜,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冲突,及时平息事态,努力构建高效率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要查清原委、掌握政策、讲究方法,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又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既要坚持依法处理又要积极疏导群众情绪,决不能消极观望、逃避责任、贻误时机、激化矛盾;要能保持克制忍让,要顶得住压力,听得进闲语,放得下架子,经得起冲击。

四是政策规定要到位。政策是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最有说服力,最有权威性的是政策。掌握政策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认真学好政策,其次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法规性、原则性。在应对某个突发事件中,要牢牢把握住政策“底线”不被突破,力戒随意性。同时要在坚守基本原则的同时善于灵活运用,在情况有所变化的情况下,在请示上级同意并授权,可以对“底线”适当进行调整,不能死抠教条以致错失解决问题的时机。

五是疏导工作要到位。疏导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至关重要。许多突发事件中,往往会有大量群众聚集,而聚集的群众又往往情绪激动,甚至有时会发生失控。在处置突发事件中,领导干部要善于晓之以真理、实理,从思想深处帮助群众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理论层次上对广大群众感到困惑难解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帮助群众从理性的高度辨是非,明方向,排疑难,解困惑,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同时,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由于平时处置不当,要敢于向群众检讨,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得到群众的谅解,从而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六是披露信息要到位。群体性突发事件常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敢于面对媒体,敢于在媒体监督下开展工作,善于借助媒体加强与社会、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与交流,努力与媒体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要善于提高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化、透明度,防止不切实际的误导;要让社会公众及时准确地了解事态的进展情况,引导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事件早期,要临危不惧、处变不惊,要把握好先机,引导媒体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并及时披露相关最新信息;事件中期,要面对媒体,发布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效果,展示处置危机的具体行动,尽早赢得广大公众的谅解和信任;事件后期,利用媒体重建声誉,重塑形象。

七是学习实践要到位。实践表明,大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置,都是干部各种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综合表现。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既要讲学习、重学习,勤学习,又要注重实践锻炼。以调研为切入点,经常举办一些经验交流会、业务研讨会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不断提高应对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深入工作第一线和基层,虚心向群众求策问计,从群众那里获得聪明才智。对一些棘手的问题、复杂的局面不推委、不回避,要身临其境,积极应对,不断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同时要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和现场模拟演练,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熟悉掌握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处置方法等。对处置过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要及时认真回顾反思,既要总结经验,又要查找不足,不断积累知识,提高水平,学会把握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客观规律,不断丰富我们的应对方法和技巧。在日常工作中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率先提高执行力、公信力和感召力,努力打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队伍。

下载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问政”的能力(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问政”的能力(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经验材料

    “七个到位”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冷静、理性、平和、快速处置好、应对好突发事件,对于保持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

    提高领导干部预防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预防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广西日报2010-01-23■ 中央党校进修班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研究专题课题组中央党校进修班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研究专题课题组 我国正处在经济......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五篇)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臵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一、当前开展网络问政的有利条件:1、政府态度积极;2、网民规模较大,参与热情高;3、网络技术较完善,反应快、平台成本低、参与方便。 二、网络问政的重要作用:1、加大沟通......

    网络问政

    目前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超过3亿。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我国的政治生态环境。 网上问题、网下解决,上网交心、下网服务。 网民发帖留言只是一种外在形式,其......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问政成为政治生活的一种新形式。网络问政具有开放性、快捷性、使用者身份的隐蔽性、交流双方地位的相对平等性、力量的不可预......

    网络问政(范文)

    网络问政,政府部门新作为 上一篇 / 下一篇2011-06-09 17:55:09字号 大 中 小 查看( 825 ) / 评论( 16 ) / 评分( 25 / 0 ) “问政”一词由来已久,古语的意思是咨询或讨论为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积极作用: ① 互联网为基层民众的民情和民意能如此通畅便捷的抵达执政上层创造了平台,加大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② 体现了政府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