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研究论文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研究论文
【摘要】从国内外手足口病流行概况、临床症状和中西医药治疗近况等方面对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 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以手足肌肤、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其中以71型病毒最为严重)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手足口病虽然是上世纪70年代新定的病名,但同类疾病如麻疹、风疹等在历史上常见,病机、治则均有共性,暴发流行时中医统称为“疫疹”。中医学对疫疹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切实有效的防治法则。
一、国内外流行概况
自1974年Shcmidt等人首次报道从美国加利福利亚的脑炎患者中分离到肠道病毒71型(EV71),EV71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十多次爆发和流行。1972一1973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发生EV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无菌型脑膜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共济失调、发热惊厥等,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1975年在保加利亚发生超过750例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EV71感染,无手足口病症状,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群体发病,其中报告无菌型脑膜炎545例、类脊灰样麻痹52例、脑干脑炎68例(死亡44例),其死亡病例主要是由于延髓受累导致呼吸衰竭而出现急性死亡。日本1973和1978年出现2次VE71感染流行,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口病,病情较温和,但同时也观察到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例(1973年为24%,1978年为8%)。1997一2000年EV71在日本再度活跃,流行期间的皮肤和黏膜表现证明EV71有相当大的变异,毒株的基因型与以往不同,且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倾向,与EV71感染有关的神经系统表现因小脑、脑干和间脑等受累部位不同而各具特点。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共有2628例发病,29例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17例胸片显示肺水肿。1998年台湾发生了129 106例手足口病的大流行,其中405名儿童发生了严重的合并症,包括有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和肺出血;其中死亡78例,83%死于肺水肿或出血,91%的死亡患儿小于5岁,分离出病毒的病人中,EV71占4.87%。2000年台湾又发生另一次手足口病爆发,80 677患病和41人死亡。2000年10月份新加坡发生几千名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和4名儿童死亡。1987、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2株EV71病毒。1999年厦门爆发由EV71引起手足口病,少数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2000年上海市某幼儿园爆发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分离到13株EV71病毒。我国香港地区1987年发生过EV71流行;2001年出现了首例死亡病例,1名2岁男童死于肺水肿、肺出血。深圳从1998年起监测EV71感染发现除了手足口病,还可有多种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感染、心肌炎、肺炎等。2001年广州从手足口病和下肢麻痹患儿中分离到21株EV71病毒,其中3株为急性下肢麻痹患儿病毒株。2008年以来,在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手足口病疫情比去年同期明显上升,并正扩散到中国全国多个地方,如今已有超过9个省市报告发现手足口症病例,分别是:北京、重庆、陕西、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和广东。重庆市5月5日报告发现15例手足口病,其中5人住院观察。重庆市卫生局已经发出首个手足口病警讯,要求各医院对该病进行每日报告制,密切防控。广东省卫生厅5月3日宣布,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例925起,死亡3例。浙江省至5月6日共1198起,死亡1例。北京、陕西、湖南、湖北、江西也发现病例,但无死亡报告。作为这次手足口病的起源地和重灾区,安徽省的情况最为严重。目前公布的病例已经达到5151起,死亡22例。
二、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2~7d,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本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现西医临床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例如阿昔洛维(无环鸟苷)、利巴韦林(病毒唑)、病毒灵及更昔洛韦等,均有一定疗效。此外,由于细胞因子干扰素在抗病毒感染中是最早出现的防御反应因子,也被广泛应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疗。EV71具有神经毒性,累及神经系统的主要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小脑炎、脊髓灰质炎样肌麻痹、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合并脑疝的致死性脑炎。EV71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并发症可导致死亡或永久性肌麻痹。EV71中枢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为最常见症状,其次为皮疹、睡眠障碍、呕吐、肌痉挛、共济失调、乏力。中枢神经受累出现于皮疹后2~4d,早期中枢感染最重要表现为肌阵挛和睡眠障碍。
三、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帕、玩具餐具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3、易感人群:幼儿多发,小于三岁的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4、临床表现: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常拌咽痛。发热一至二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一至二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常见于手掌、足底,也可见与臀部。
四、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1、做好晨间检查,发现疑似病人,要及时送诊、居家休息,及时隔离治疗,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2、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3、流行季节教室和场室等要保持良好通风;
4、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5、在传染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要清洗消毒;衣物、被褥、玩具、毛巾等要在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7、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还要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8、中药具有清凉解毒作用,如:板兰根、大青叶、金银花、贯众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
【参考文献】.李丽;手足口病普通和重症病例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14期.黄守义;龚海政;唐慧文;;亳州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04期.匡永军;钟琳;娄底市15654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年06期.陈益宏;陈瑞烈;手足口病142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23期.王桂贤;伊通县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9期.郑南红;70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12期.专家教你辨别真假“手足口病”[J];乡村科技;2011年05期.吴世新;王黎明;王步还;鄂州市2008-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与防制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年04期.鲍新民;赵立欣;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10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年07期
10.鲁明龙;孙伟波;李旭光;唐冬梅;临湘市2008至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5期
第二篇: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措施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措施
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要点21条
⑴每日晨检,逐一检查儿童发热和手掌、脚掌、口腔等部位皮疹情况。
⑵晨检后,儿童浸泡手、彻底洗手后入教室。
⑶饭前便后要洗手。
⑷上一堂手足口病预防课,让儿童熟知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和正确洗手的方法。
⑸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⑹开展至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一封信活动,让儿童带回家,并请家长读给儿童听。
⑺早晨和下午上课前,教室和寝室活动场所通风换气、消毒。
⑻每天对儿童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定期晾晒被褥等。
⑼每天早晚对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钮、桌椅、公共电话等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1~2次。及时消毒儿童粪便。
⑽儿童入托时,托幼机构校舍门前放置消毒液浸泡的消毒垫。
⑾谢绝家长进入托幼机构,进入前洗手、消毒。
⑿家长接儿童时,先洗手。家长工作或外出回家,立即洗手。
⒀教职工入上班园时,首先浸泡消毒、彻底洗手。
⒁进行清扫或消毒时,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戴手套。清洗结束后要立即洗手。
⒂家有手足口病患儿的教职工,不能上班,以免把病毒带入托幼机构。患儿痊愈2~3周后再上班、带课。
⒃晨检发现手足口病患儿,不能入托,立即去医院诊治。不让患儿接触其他任何儿童,患儿每次大便要消毒。痊愈2~3周后入托。
⒄对缺课儿童,立即追查原因。晨检结果报告相关部门。
⒅校门口和班级门口张贴手足口病宣传画和宣传单,黑板报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⒆托幼机构一个班出现一例手足口病患儿,本班儿童消毒洗手后停课2~3周。并对本班所有物品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⒇托幼机构一周内出现两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病例分布于2个班以上)或出现一例重症、危重或死亡病例,幼托机构采取停课2-3周措施。
(21)在流行季节,当地有疫情发生时,避免不同托幼机构的学生或外来人员的往来或交流活动。
第三篇:小学及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措施
张盘小学及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措施
(一)小学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要点12条
⑴每日晨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学生,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学生去医院就诊;同时做好缺课学生病因追查。晨检结果报告卫生室。
⑵发现患病学生,立即去医院诊治,患病学生不接触其他任何学生,痊愈两周后上课。
⑶立即对患病学生接触过的桌椅、体育器材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教室、食堂、厕所等消毒处理。
⑷每天早晚校舍通风或消毒半小时。
⑸上一堂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课,熟知防治知识和正确洗手方法。
⑹不要让学生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不接触患病同学。
⑺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均需要立即洗手。洗手时肥皂液或洗手液在手上保持6秒钟以上。
⑻发现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
⑼在学校门口和班级门口张贴手足口病宣传画和宣传单,黑板报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⑽每天用消毒液对学校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⑾每个学生带给家长一张宣传单,带回家读给其家长听,让家长了解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⑿在流行季节避免不同中学的学生或外来人员的往来或交流活动。
(二)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要点21条
⑴每日晨检,逐一检查儿童发热和手掌、脚掌、口腔等部位皮疹情况。
⑵晨检后,儿童浸泡手、彻底洗手后入教室。
⑶饭前便后要洗手。
⑷上一堂手足口病预防课,让儿童熟知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和正确洗手的方法。
⑸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⑹开展至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一封信活动,让儿童带回家,并请家长读给儿童听。
⑺早晨和下午上课前,教室和寝室活动场所通风换气、消毒。
⑻每天对儿童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定期晾晒被褥等。
⑼每天早晚对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钮、桌椅、公共电话等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1~2次。及时消毒儿童粪便。
⑽儿童入托时,托幼机构校舍门前放置消毒液浸泡的消毒垫。
⑾谢绝家长进入托幼机构,进入前洗手、消毒。
⑿家长接儿童时,先洗手。家长工作或外出回家,立即洗手。
⒀教职工入上班园时,首先浸泡消毒、彻底洗手。
⒁进行清扫或消毒时,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戴手套。清洗结束后要立即洗手。
⒂家有手足口病患儿的教职工,不能上班,以免把病毒带入托幼机构。患儿痊愈2~3周后再上班、带课。
⒃晨检发现手足口病患儿,不能入托,立即去医院诊治。不让患儿接触其他任何儿童,患儿每次大便要消毒。痊愈2~3周后入托。
⒄对缺课儿童,立即追查原因。晨检结果报告相关部门。⒅校门口和班级门口张贴手足口病宣传画和宣传单,黑板报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⒆托幼机构一个班出现一例手足口病患儿,本班儿童消毒洗手后停课2~3周。并对本班所有物品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⒇托幼机构一周内出现两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病例分布于2个班以上)或出现一例重症、危重或死亡病例,幼托机构采取停课2-3周措施。
(21)在流行季节,当地有疫情发生时,避免不同托幼机构的学生或外来人员的往来或交流活动。
第四篇:小学、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发言稿
精选范文:小学、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发言稿(共2篇)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小学、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发言稿(共2篇)]篇一:小学、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发言稿 小学、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发言稿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二、手足口病的病原有哪些?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主要有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a组l6型最为常见。
三、什么是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 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中的一种,简称为ev71,人感染了该病毒后能引起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其中手足口病是最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四、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有哪些? 当人感染了肠道病毒(含
ev71),经过最短12-24小时、最长6天、一般2天的潜伏期后,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38度以上,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同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五、手足口病的预后如何? 绝大部分尤其轻型的手足口病患者一般预后良好,无后遗症;绝少数患者得病后会迅速发展为重症或并发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如不及时就诊、抢救治疗会危及生命,以至死亡。
六、诊断手足口病的依据是什么? 诊断手足口病依据有下列几条:
1、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3、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末梢
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改变,脑电图、核磁共振、胸部x线检查可有异常。
七、什么叫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病例? 医院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遇见患有疑似手足口病症状的患者,应做好诊断,对符合下列症状、体征的患者可诊断为临床诊断一般病例或重症病例: 一般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重症病例:
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小学、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发言稿(共2篇)]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八、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
1、人群密切接触,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其中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九、什么季节较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春末夏初,发病高峰主要为5-7月。
十、哪些对象容易得手足口病?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是手足口病主要感染对象,其中多半病例发生在2-6岁的儿童中,多发的原因与这类人群个人卫生习惯差、机体免疫力低等因素有关。xx年年5月2日,卫生部决定将手足口病列为国家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
十一、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的疾病 虽然手足口病在全球和我国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但该病是可防的疾病,只要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即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喝开水,不吃生水;吃烧熟煮透的食品,不吃污染的、生的或不洁食物;做到开窗通风;勤晒太阳,得病后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是完全可以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十二、个人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十三、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疑似症状,家长应做到哪些? 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发烧、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根据医生诊断和建议,决定是否留家治疗或住院治疗。当孩子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和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
十四、学校、幼儿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托儿所、幼儿园在本病的流行或高发季节应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对儿童家长的宣传工作,要求家长发现孩子在家期间发热、出皮疹后不要送入小学、幼儿园,及时去医院就医。患儿应在家中休息,直至痊愈或明确非传染性疾病方可入学、入园。
2、加强晨检,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的孩子,立即请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班主任老师在晨检时接触不同的儿童之间应进行彻底的洗手或快速手消毒。
3、对入校、入园儿童加强全日观察,一旦发现在园儿童发热、出皮疹,立即与其他儿童分开,单独安置在隔离(观察)室内,并及时通知家长带病儿去医院就诊。现有发热、皮疹的儿童后,要立即对发病班级的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发病班级物品必须与其他班级分开进行消毒和保存。对患病儿童所在班进行医学
观察,尽量减少发病班级的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机会,在观察期间不得进行分班、并班和接受新生在隔离观察期内。
5、加强儿童、工作人员等手的清洗消毒。教室要加强通风,对通风不良的教室应辅以机械通风。
6、日常加强对儿童经常接触的环境物体表面、玩具、厕所等的清洁消毒。
7、根据规定,发现手足口病患儿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并配合教育和卫生部门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十五、患儿留家治疗时,家长应注意什么? 如患儿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嘱留家治疗时,家长应做好:
1、家长须密切注意孩子是否有烦躁不安或嗜睡等异常行为,孩子发烧、长口疮和手掌心、脚底或臀部出现红疹时,家长应尽早陪同他们向医生求诊。
3、由于手足口病是传染性疾病,在孩子上学,去幼儿园之前,家长应该每天检查孩子。孩子一旦受到感染,应留在家中。
4、患上手足口病的儿童在水泡未彻底干掉之前,应留在家中。患儿在这段期间应避免同其他儿童接触,直至康复为止。家长不应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或人多的地方。患病的儿童在完全痊愈之前,不应该上学或去托儿所。
1、按照医生的医嘱,按时服药;注意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疱疹破碎后引起的细菌感染。
2、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一旦发现患儿的病情加重,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3、家庭做到使用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十六、家庭如何防范手足口病? 为了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保持良好的个人与环境卫生,以防手足口病传播。家长应确保孩子养成下列良好习惯:(1)餐前和如厕后,用肥皂洗净双手;(2)咳嗽或打喷嚏时,要掩住口鼻;(3)不要与他人共用餐具;(4)不要与他人共享同一份食物或共饮同一杯饮料。
十七、如何降低孩子手足口病传染的危险? 由于手足口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且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卫生是降低本病传染危险的关键。
1、在本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非就医不宜带孩子去医院。
2、避免孩子与患手足口病儿童的亲密接触(如接吻、拥抱、共用餐具等)。
3、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在外受到污染的物品拿回家后立即进行清洁,并用消毒剂进行浸泡或擦拭消毒。
5、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至少每两小时开窗一次,每次通风半小时以上。勤晒衣被。
6、儿童所有的餐饮具在使用前要进行消毒。
十八、何为正确的洗手? 正确的洗手是有效防止感染及传播手足口病的措施之一。正确的洗手包括洗手及时及洗手方法合理。在下列情况下应及时洗手:
1、餐前和上厕
所后。
2、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
3、打喷嚏或咳嗽后。
4、带口罩前及摘口罩后。
5、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合理的洗手方法应包括以下步骤: 1.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 2.擦上足够的肥皂或洗手液覆盖所有手表面 3.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4.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5.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6.双手手指的背部与掌心搓揉 7.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8.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9.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10.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11.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12.用擦手的毛巾/纸巾关闭水龙头
十九、家庭如何进行手足口病消毒? 一般来说,如果
下页篇二:小学、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发言稿 小学、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发言稿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二、手足口病的病原有哪些?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主要有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a组l6型最为常见。
三、什么是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 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中的一种,简称为ev71,人感染了该病毒后能引起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其中手足口病是最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四、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有哪些? 当人感染了肠道病毒(含ev71),经过最短12-24小时、最长6天、一般2天的潜伏期后,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38度以上,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同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五、手足口病的预后如何? 绝大部分尤其轻型的手足口病患者一般预后良好,无后遗症;绝少数患者得病后会迅速发展为重症或并发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如不及时就诊、抢救治疗会危及生命,以至死亡。
六、诊断手足口病的依据是什么? 诊断手足口病依据有下列几条:
1、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3、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末梢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改变,脑电图、核磁共振、胸部x线检查可有异常。
七、什么叫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病例? 医院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遇见患有疑似手足口病症状的患者,应做好诊断,对符合下列症状、体征的患者可诊断为临床诊断一般病例或重症病例: 一般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重症病
例:
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八、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
1、人群密切接触,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其中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九、什么季节较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春末夏初,发病高峰主要为5-7月。
十、哪些对象容易得手足口病?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是手足口病主要感染对象,其中多半病例发生在2-6岁的儿童中,多发的原因与这类人群个人卫生习惯差、机体免疫力低等因素有关。xx年年5月2日,卫生部决定将手足口病列为国家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
十一、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的疾病 虽然手足口病在全球和我国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但该病是可防的疾病,只要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即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喝开水,不吃生水;吃烧熟煮透的食品,不吃污染的、生的或不洁食物;做到开窗通风;勤晒太阳,得病后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是完全可以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十二、个人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十三、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疑似症状,家长应做到哪些? 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发烧、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根据医生诊断和建议,决定是否留家治疗或住院治疗。当孩子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和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
十四、学校、幼儿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托儿所、幼儿园在本病的流行或高发季节应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对儿童家长的宣传工作,要求家长发现孩子在家期间发热、出皮疹后不要送入小学、幼儿园,及时去医院就
医。患儿应在家中休息,直至痊愈或明确非传染性疾病方可入学、入园。
2、加强晨检,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的孩子,立即请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班主任老师在晨检时接触不同的儿童之间应进行彻底的洗手或快速手消毒。
3、对入校、入园儿童加强全日观察,一旦发现在园儿童发热、出皮疹,立即与其他儿童分开,单独安置在隔离(观察)室内,并及时通知家长带病儿去医院就诊。现有发热、皮疹的儿童后,要立即对发病班级的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发病班级物品必须与其他班级分开进行消毒和保存。对患病儿童所在班进行医学观察,尽量减少发病班级的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机会,在观察期间不得进行分班、并班和接受新生在隔离观察期内。
5、加强儿童、工作人员等手的清洗消毒。教室要加强通风,对通风不良的教室应辅以机械通风。
6、日常加强对儿童经常接触的环境物体表面、玩具、厕所等的清洁消毒。
7、根据规定,发现手足口病患儿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并配合教育和卫生部门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十五、患儿留家治疗时,家长应注意什么? 如患儿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嘱留家治疗时,家长应做好:
1、家长须密切注意孩子是否有烦躁不安或嗜睡等异常行为,孩子发烧、长口疮和手掌心、脚底或臀部出现红疹时,家长应尽早陪同他们向医生求诊。
3、由于手足口病是传染性疾病,在孩子上学,去幼儿园之前,家长应该每天检查孩子。孩子一旦受到感染,应留在家中。
4、患上手足口病的儿童在水泡未彻底干掉之前,应留在家中。患儿在这段期间应避免同其他儿童接触,直至康复为止。家长不应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或人多的地方。患病的儿童在完全痊愈之前,不应该上学或去托儿所。
1、按照医生的医嘱,按时服药;注意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疱疹破碎后引起的细菌感染。
2、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一旦发现患儿的病情加重,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3、家庭做到使用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十六、家庭如何防范手足口病? 为了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保持良好的个人与环境卫生,以防手足口病传播。家长应确保孩子养成下列良好习惯:
(1)餐前和如厕后,用肥皂洗净双手;(2)咳嗽或打喷嚏时,要掩住口鼻;(3)不要与他人共用餐具;(4)不要与他人共享同一份食物或共饮同一杯饮料。
十七、如何降低孩子手足口病传染的危险? 由于手足
口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且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卫生是降低本病传染危险的关键。
1、在本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非就医不宜带孩子去医院。
2、避免孩子与患手足口病儿童的亲密接触(如接吻、拥抱、共用餐具等)。
3、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在外受到污染的物品拿回家后立即进行清洁,并用消毒剂进行浸泡或擦拭消毒。
5、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至少每两小时开窗一次,每次通风半小时以上。勤晒衣被。
6、儿童所有的餐饮具在使用前要进行消毒。
十八、何为正确的洗手? 正确的洗手是有效防止感染及传播手足口病的措施之一。正确的洗手包括洗手及时及洗手方法合理。在下列情况下应及时洗手:
1、餐前和上厕所后。
2、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
3、打喷嚏或咳嗽后。
4、带口罩前及摘口罩后。
5、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合理的洗手方法应包括以下步骤: 1.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
2.擦上足够的肥皂或洗手液覆盖所有手表面 3.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4.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5.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6.双手手指的背部与掌心搓揉 7.一手握另一[小学、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发言稿(共2篇)]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8.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9.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10.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11.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12.用擦手的毛巾/纸巾关闭水龙头
十九、家庭如何进行手足口病消毒? 一般来说,如果家庭中无人得手足口病,除了注意及时和正确的洗手、做好家庭清洁卫生、经常开窗通风及勤晒衣被外,一般不需要特别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如果家庭中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除了及时就医、病儿在家休息外,还需对病儿的餐具、用品等进行日常消毒,当病儿痊愈后还应对所有物品进行一次终末消毒。由于肠道病毒对紫外线及热敏感,对污染物品可首选暴晒及煮沸消毒。也可从超市里选购有卫生许可证的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等配制后,采取浸泡或擦拭消毒。
1、粪便:可用84消毒液以2: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120分钟。
2、食、饮具:煮沸或用2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
3、生活用具、玩具
等: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
4、患者衣、被单: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5、盛放排泻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
6、饮用水:烧开后饮用
第五篇:小学、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发言稿(推荐)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二、手足口病的病原有哪些?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主要有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a组l6型最为常见。
三、什么是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中的一种,简称为ev71,人感染了该病毒后能引起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其中手足口病是最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四、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有哪些?当人感染了肠道病毒(含ev71),经过最短12-24小时、最长6天、一般2天的潜伏期后,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38度以上,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同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五、手足口病的预后如何?绝大部分尤其轻型的手足口病患者一般预后良好,无后遗症;绝少数患者得病后会迅速发展为重症或并发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如不及时就诊、抢救治疗会危及生命,以至死亡。
六、诊断手足口病的依据是什么?诊断手足口病依据有下列几条:
1、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3、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末梢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改变,脑电图、核磁共振、胸部x线检查可有异常。
七、什么叫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病例?医院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遇见患有疑似手足口病症状的患者,应做好诊断,对符合下列症状、体征的患者可诊断为临床诊断一般病例或重症病例:一般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重症病例:
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八、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手足口病主要通过
1、人群密切接触,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其中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九、什么季节较易得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春末夏初,发病高峰主要为5-7月。
十、哪些对象容易得手足口病?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是手足口病主要感染对象,其中多半病例发生在2-6岁的儿童中,多发的原因与这类人群个人卫生习惯差、机体免疫力低等因素有关。XX年年5月2日,卫生部决定将手足口病列为国家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
十一、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的疾病虽然手足口病在全球和我国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但该病是可防的疾病,只要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即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喝开水,不吃生水;吃烧熟煮透的食品,不吃污染的、生的或不洁食物;做到开窗通风;勤晒太阳,得病后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是完全可以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十二、个人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十三、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疑似症状,家长应做到哪些?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发烧、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根据医生诊断和建议,决定是否留家治疗或住院治疗。当孩子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和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
十四、学校、幼儿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托儿所、幼儿园在本病的流行或高发季节应做好以下
工作:
1、做好对儿童家长的宣传工作,要求家长发现孩子在家期间发热、出皮疹后不要送入小学、幼儿园,及时去医院就医。患儿应在家中休息,直至痊愈或明确非传染性疾病方可入学、入园。
2、加强晨检,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的孩子,立即请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班主任老师在晨检时接触不同的儿童之间应进行彻底的洗手或快速手消毒。
3、对入校、入园儿童加强全日观察,一旦发现在园儿童发热、出皮疹,立即与其他儿童分开,单独安置在隔离(观察)室内,并及时通知家长带病儿去医院就诊。现有发热、皮疹的儿童后,要立即对发病班级的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发病班级物品必须与其他班级分开进行消毒和保存。对患病儿童所在班进行医学观察,尽量减少发病班级的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机会,在观察期间不得进行分班、并班和接受新生在隔离观察期内。
5、加强儿童、工作人员等手的清洗消毒。教室要加强通风,对通风不良的教室应辅以机械通风。
6、日常加强对儿童经常接触的环境物体表面、玩具、厕所等的清洁消毒。
7、根据规定,发现手足口病患儿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并配合教育和卫生部门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十五、患儿留家治疗时,家长应注意什么?如患儿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嘱留家治疗时,家长应做好:
1、家长须密切注意孩子是否有烦躁不安或嗜睡等异常行为,孩子发烧、长口疮和手掌心、脚底或臀部出现红疹时,家长应尽早陪同他们向医生求诊。
3、由于手足口病是传染性疾病,在孩子上学,去幼儿园之前,家长应该每天检查孩子。孩子一旦受到感染,应留在家中。
4、患上手足口病的儿童在水泡未彻底干掉之前,应留在家中。患儿在这段期间应避免同其他儿童接触,直至康复为止。家长不应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或人多的地方。患病的儿童在完全痊愈之前,不应该上学或去托儿所。
1、按照医生的医嘱,按时服药;注意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疱疹破碎后引起的细菌感染。
2、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一旦发现患儿的病情加重,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3、家庭做到使用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十六、家庭如何防范手足口病?为了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保持良好的个人与环境卫生,以防手足口病传播。家长应确保孩子养成下列良好习惯:(1)餐前和如厕后,用肥皂洗净双手;(2)咳嗽或打喷嚏时,要掩住口鼻;(3)不要与他人共用餐具;(4)不要与他人共享同一份食物或共饮同一杯饮料。
十七、如何降低孩子手足口病传染的危险?由于手足口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且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卫生是降低本病传染危险的关键。
1、在本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非就医不宜带孩子去医院。
2、避免孩子与患手足口病儿童的亲密接触(如接吻、拥抱、共用餐具等)。
3、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在外受到污染的物品拿回家后立即进行清洁,并用消毒剂进行浸泡或擦拭消毒。
5、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至少每两小时开窗一次,每次通风半小时以上。勤晒衣被。
6、儿童所有的餐饮具在使用前要进行消毒。
十八、何为正确的洗手?正确的洗手是有效防止感染及传播手足口病的措施之一。正确的洗手包括洗手及时及洗手方法合理。在下列情况下应及时洗手:
1、餐前和上厕所后。
2、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
3、打喷嚏或咳嗽后。
4、带口罩前及摘口罩后。
5、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合理的洗手方法应包括以下步骤:1.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2.擦上足够的肥皂或洗手液覆盖所有手表面3.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4.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5.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6.双手手指的背部与掌心搓揉7.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8.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9.搓洗手腕,交换进行10.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11.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12.用擦手的毛巾/纸巾关闭水龙头
十九、家庭如何进行手足口病消毒?一般来说,如果家庭中无人得手足口病,除了注意及时和正确的洗手、做好家庭清洁卫生、经常开窗通风及勤晒衣被外,一般不需要特别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如果家庭中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除了及时就医、病儿在家休息外,还需对病儿的餐具、用品等进行日常消毒,当病儿痊愈后还应对所有物品进行一次终末消毒。由于肠道病毒对紫外线及热敏感,对污染物品可首选暴晒及煮沸消毒。也可从超市里选购有卫生许可证的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等配制后,采取浸泡或擦拭消毒。
1、粪便:可用84消毒液以2: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120分钟。
2、食、饮具:煮沸或用2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
3、生活用具、玩具等: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
4、患者衣、被单: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5、盛放排泻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
6、饮用水:烧开后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