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章 城市防灾减灾系统规划
第十章 城市防灾减灾系统规划 第一节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一、种类
(一)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
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与地震灾害。
战争、火灾、化学灾害、交通事故、传染病流行。
(二)主灾与次生灾害
二、特点
高频度、群发性、高度扩张性、高灾损失性、区域性。
三、我国自然灾害与城市防灾形势
第二节 城市防灾体系
一、防灾措施
政策性防灾措施、工程性防灾措施。
二、防灾体系的组成
灾前防灾减灾工作、应急性防灾工作、灾时抗救工作、灾后工作。
P310图10-1。
三、城市的综合防灾
第三节 城市主要灾害的防灾对策与防灾标准
一、防洪对策与标准
(一)对策
1.以蓄为主的防洪措施
水土保持、水库蓄洪和滞洪。2.以排为主的防护措施 修筑堤防、整治河道。3.防洪堤、坝建设对策
(二)防洪防涝标准
1.防洪标准 《防洪标准》(GB50201-94):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2012)
二、抗震对策与标准
对策:建、构筑物的抗震处理、震前预报、避震减灾措施。
标准:抗震设防烈度、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50413-2007):
抗震避灾规划编制模式: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三、消防对策与标准(一)对策
合理布局城市重点防火设施、合理布局城市消防通道、重视城市旧区改造、合理布局消防设施、规范建构筑物的防火设计、健全消防制度和普及消防知识。
(二)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这两个说要合并,但查不
到正式批文和编号。
《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要求》、《消防培训基地训练设施建设标准》、《GB50974-201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农村防火规范GB50039-2010》、《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重点集中在消防站设置、消防道路、消防间距、建筑设计和消防用水方面。
1.消防道路标准
(1)消防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m,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m。
(2)环形消防道路至少有两处与其它车道连通,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置回车道或回车场,面积不小于15*15m2,大型消防车则不小于18*18m2。
(3)消防车道不宜与铁路正线平交。(4)消防水源应设置消防车道。2.建筑的消防车道设置标准 3.建筑物消防间距标准 4.建筑设计标准
5.消防用水标准 P325表10-10。
四、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原则与标准
第四节 城市主要防灾工程设施规划与城市生命线系统防灾
一、城市防洪、防涝工程设施规划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2012)
(一)防洪堤墙设置
(1)堤轴线与洪水主流向大致平行,并与中水位的水边线保持一定距离,避免洪水对堤坝的冲击和平时堤防浸入水中。
(2)堤的起点设在水流平顺的地段,避免严重的水流冲刷,堤端嵌入河岸3-5米。
(3)设于河滩的防洪堤为将河水引入河道,堤防首段可布置成八字形,这样还可避免水流从堤外漫流和发生淘刷。
(4)堤的转弯半径尽可能大一些,一般为5-8倍设计水面宽。
(5)堤线宜选在高处。
(二)排洪沟与截洪沟设置
1.排洪沟的布置原则
2.截洪沟
(三)防洪闸设置
闸址选在水流平顺、河床和岸坡稳定的河段;泄洪闸宜选在河段顺直或截弯取直的地点;分洪闸应选在被保护的城市上游,河岸基本稳定的弯道凹岸顶点偏下游处或直段;挡潮闸选在海岸稳定处,接近海口。
(四)排涝设施设置
排水泵站。
二、城市抗震设施规划
抗震设施主要指避震和震时疏散场地,包括公园、广场、操场、体育场、空地、各类绿地和绿化隔离区。分为就地疏散、中程疏散和远程疏散。
就地疏散:公园、操场、广场等。中程疏散:1-2km远的空旷地。远程疏散:外地。类型划分:
(1)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小公园、小花园、小广场、小绿地、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等。
(2)固定疏散避震疏散场所:
搭建临时建筑或帐篷,供避震疏散人员较长时间避震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场所,大公园、大广场、大体育场馆、大型人防工程、大停车场等。
(3)中心避震疏散场所:规模大、功能全、起避难中心作用的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一般设有抢险救灾部队营地、医疗急救
中心和重伤员转运中心等。
学习《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三、城市消防设施规划
学习《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消防栓应为消火栓。
四、城市人防工程设施规划
(一)人防工程设施布局总体要求
(1)避开易遭受袭击的重要军事目标,如军事基地、机场、码头等。
(2)避开易燃易爆品生产储运单位和设施,控制距离应大于50m。
(3)避开有害液体和有毒气体储罐,距离应大于100m。
(4)人员掩蔽所距人员工作生活地点不宜大于200m。
(5)人防工程布局注意面上分散、点上集中便于开发利用、便于连通,注意人防工程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
(二)人防工程设施分类设置
1.指挥通信工事设置
(1)尽量避开火车站、飞机场、码头、电厂、广播电台等重要目标。
(2)充分利用地形地质。
(3)市级、区级工程宜设在政府附近,便于临战转入地下指挥所,街道指挥所结合小区布置。
2.医疗救护工事设置
(1)与地面新建医院结合修建。(2)救护站在满足平时使用前提下,尽量分散布置。
(3)急救医院、中心医院应避开战时敌人袭击的主要目标及容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地点。
(4)尽量设在宽阔道路或广场。
(5)选地势高、通风良好及有害气体、污水不至于集聚的地方。
(6)靠近人防干道并相连。
(7)避开河流堤岸或水库下游及可能淹没地方。
P334表10-14。3.专业队工事设置
消防、抢修、防化、救灾等。
第二篇: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城市是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科技信息的中心。防灾减灾是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根据城市灾害的特点和城市防灾减灾工程现状。制定长期的、系统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前提。
我国的大城市众多,高楼林立,人口密集,日益繁荣。但大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灾害问题,决不能忽视。城市灾害指突然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危及社会安定、造成公众安全失衡的事件,主要包括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动态综合体。城市规划和设计对城市灾害都要有预见,应当关注内部问题,严防出现重大危机,防患于未然。
一、城市灾害造成巨大影响的原因
灾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它们在城市地区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最大。这是因为:
第一,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区,人口密度大。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则人口密度越高。例如上海市67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内,却居住着911万名户籍人口,加上近50万名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同一时间内中心城区的人口数量已超过1000万人。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人口密度极高,人员流动性强。一旦有灾害发生,危害超过村镇。
第二,城市是国家建设投资的重点,财富集中之地。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国家财政投资的重点,大城市更是重中之重。一旦灾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其惨重。有资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突发事件的高危期,2003年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500亿元、以上共计6500亿元,相当于损失我国GDP的6%。
第三,城市居民对于危机防范意识不强,缺乏整体意识,公共意识。由于我国贫富差距增大,它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安全,特别是公共安全将受到极大的危害。有的城市中不法分子大量偷窃金属制品,窨井盖、人行天桥自动扶梯挡板、马路扶拦、通讯电缆等公共设施被盗,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
第四,城市政府危机防范机制不健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我国大多数城市政府的管理基本上是垂直式的,平级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出现问题层层汇报,往往耽误第一时间。不少城市管理者缺乏管理现代化城市的知识和经验。缺乏城市整体安全的研究,更缺乏区域内城市一体化和协调管理的研究。政府官员考核政绩,往往与建设成果挂钩,很少与防范灾害能力联系。造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严重堵塞,人居环境差。这主要是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第五,城市规划没考虑灾害,盲目在海边发展商业,房地产和制造业。从理论上讲,中国沿海城市也存在发生类似于美国新奥尔良飓风和洪灾的可能。地面下沉、繁华的商业区和住宅区都建在海边;石化,钢铁和制造业建设在海边开发区。所以如何加强城市规划,建立公共安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城市灾害的类型
目前城市面临各种潜在的重大灾害:如风灾、水灾、震灾、火灾、建筑结构老化致灾、地质灾害、潜在城市环境灾害、化学事故灾害、通信信息灾害、地下空间与浅埋生命线工程中的灾害等。
三、城市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主要措施
1、加强城市规划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首先必须了解城市防灾减灾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看待城市建设中的公共安全。要“研究治本之策,谋划长久之计,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薄弱环节要采取措施切实加强”。这就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考虑。从根本上消除灾害的不稳定因素,全面地实施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以人为本,就是以城市市民的需要为本,以城市市民的生存和安全为本。城市规划要尊重自然规律,现存的自然条件和地质状况是千百年才会变化的因素,因此,尽管城市规划只管几十年,但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至少应上百年。
2、沿海城市应尽量避免在海边发展商业、房地产和制造业。东南亚海啸引发海底深层地质构造巨大变化,台风肆虐,暴雨成灾,可能都与此有关。在东南亚海啸之后,它会给沿海城市带来哪些危害尚未深入研究之前,建议沿海城市慎重规划沿海地区的开发。尤其是不要在海边开发建设商业区和人口密集的房地产项目。对会引起地质结构变化的重大项目必须万分慎重。化学工厂选址,应远离城市,设置在山里或偏远乡村。化学品车辆运输时,应有明确的标记,交通要为它让道。
3、城市建设要抓实事。我国的城市中,真正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很少。污水处理系统投入大,运营费用高,回报慢。虽然它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与城市道路建设安全也有关,但因为在地下,政府有关部门往往不重视。而更喜欢搞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亮在明处。所以要解决上述一些问题,必须沉下心来做实事。
4、城市应把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尽早建立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系统,硬件软件一起建设。高度重视对灾害的预警、预防和救灾工作。城市应提高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
5、城市管理强调协调配合,应急联动。公共安全问题首先是个防灾减灾的理念问题,建议在大城市中率先成立综合减灾的管理机构。灾害是可以避免或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灾害发生时,其破坏性是多方面的。需要各个方面进行协调配合,所以要提倡交叉研究,从单一灾害预防进入到多元的系统性预防。而更重要的,是制定“城市灾害预防条例”或“城市灾害法”,和“紧急状态法”,从法律上来保障居民的安全。一旦发生灾难时,使有关部门能迅速调动各种人力物力,制定综合的减灾措施,有效地实行危机时期管理。大城市应建立综合减灾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处理各种危机事件的应急制度。包含应急联动,减灾协调,专家决策咨询三大系统,加强防灾减灾的综合研究。
6、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发展必须强化区域合作联动。如城市发展和水、空气不达标的矛盾。需要加强区域性、跨行政的协调处理,加强区域性的控制工业排污,从源头上、跨地区控制污染已成当务之急.7、加强居民的素质教育,普及居民的预防理性。确立居民的防灾意识,遇灾不慌。让国民学会应对突发性灾难。一个没有经过专门抗灾训练的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必然产生恐惧、惊慌,是很难逃过一劫的,我国居民应对突发灾害的危机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在灾难中自救或互救的逃生能力更差。所以,要在大城市建立公共安全教育基地,供市民免费参观、体验,让他们学习在灾难中自救或互救的逃生知识。要把灾害教育写入中小学生的教科书里,进行案列教育。在各区各街道建立救灾队伍,发起成立城市救灾基金,解决灾害不能全靠政府,要把临时捐款改变为常效性的救灾组织。
8、加强法律制裁。对造成公共安全严重后果的,要对肇事者判刑。完善应急机制,从法制上面健全防灾措施,灾害发生半小时内,城市主要领导就能组成危机管理中心,分析灾情,制定对策。加强预防的投入,并把预防与事故问责制度联系起来。舆论要造成强烈的问责压力,不管事件后果是否严重。形成危机预防的制度压力,这样可以避免无数事故。
9、大城市要严格控采地下水,防止地面过快沉降。加强地下水开采监管,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有效抑制地面沉降的速度。
10、城市的信息系统必须设立安全阀门,建立“防火墙”,电脑重要资料必须备分。必须调动电脑精英开展反黑客、防病毒的研究。要加大这方面的科技投入。同时,要防止各单位自己搞,大量重复劳动,又浪费金钱,充分发挥社会公共资源的最大作用。
11、城市都要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应急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各级政府要加快构筑和完善符合城市特点的应急管理体系,维护城市的安全和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2、大力发展和谐社会,严防对社会影响较大的恶性事件的发生。要加强民事调解,安抚困难群众,使其不采取对抗行为。对歹徒则采取严打政策。对外来人员要加强管理,防止极少数外来人员的偷窃等犯罪行为。增加协管员和联防队人员。新闻媒体对恶性事件的报道要把握好度。
P07 物业管理
刘京龙
第三篇:防震减灾规划 文档范文
洛阳市第十八中学
创洛阳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实施《科普法》、《防震减灾法》和《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市地震局的统一部署,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基层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使防震减灾教育深入人心,得到高效、广泛、持久地开展,以进一步在校园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根据省市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的有关要求,特制定如下阶段性创建工作计划。
二、创建目标:
从2013年6月开始,在市地震局、教育局联合指导下,在今年内创建成为洛阳市 “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三、主要工作:
1、在全校广泛宣传动员,建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根据创建标准制定学校的创建计划,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中。
2、将省市防震减灾信息网站和江苏省防震减灾学校网站,链接到学校的网站上,及时搜索信息用于创建活动。
3、动员教师全员参与,注意学科渗透。建立防震减灾活动兴趣小组,并制定活动计划,落实活动指导教师。
4、利用科普宣传周、“7·28”唐山地震纪念日、“国际减灾日”等特殊时间开展全校性的宣传活动,并聘请有关专家到学校举办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观地震科普展览等,学生参与率力求在90%以上。
5、加紧编制应急避险预案,完成后组织学生开展演习。
6、在市及区县地震办的支持下,图书馆准备与防震减灾相关的图书资料以供学生阅览。
7、确定防震减灾科普场所和宣传橱窗,根据“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可用班级板报替代。
8、创编一些“自选动作”,以丰富创建活动的内容。需要开展的活动内容有:地震的成因;避险急救常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依法维权,识别谣言。
9、加强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迎接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的验收。
四、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培养全局意识,树立大教育观。
引导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新格局。要总结特色项目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推广到学校各个领域。融特色与学校管理之中,融特色于教育行为中,融特色课程改革中,融特色于无形之中,融特色于校园每个细胞中。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加强师资建设是实现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在教师中提倡“六讲”和“三种精神”。“六讲”即“讲奉献、讲爱心、讲学习、讲理解、讲方法、讲制度”、“三种精神”即“爱岗敬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勇于实践开拓进取精神”。认真组织老师业务学习,积极提倡自主学习,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培训、交流,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建立和完善各项常规制度。学校行政、年级组要密切配合,围绕学校工作计划,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使课程设置、兴趣小组、活动竞赛等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制度建设是学校实施科技教育的有力保证,因此学校建立了一系列创建活动制度。主要包括:
① 创建领导小组例会制度
② 创建科技辅导员例会制度
③ 创建成果奖励制度
4、多种途径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要使全校师生都知道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我校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面准备采取以下做法:
(1)开发防震减灾校本课程。
(2)加强科学课中《地震》一课的内容讲课力度,通过增加课时将防震抗震知识讲深讲透。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多媒体软件、录象、投影仪等现代化教辅手段,努力将课上得形象生动,使防震减灾知识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4)邀请省、市地震专家来我校作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报告。
(5)在学生中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演讲比赛活动和手抄报竞赛活动。
(6)成立学校防震减灾兴趣小组,拓宽这些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面,培养尖子准备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竞赛。
(7)每年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防震减灾知识竞赛。
(8)组织校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领导小组成员、全体科学教师参观洛阳市地震台,组织有关班级开展防震减灾科普一日行活动。
我们坚信,通过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一定能够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这对增强广大师生自觉识别地震谣传,掌握防震避震技能和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带动全社会提高防震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第四篇: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1、公园规划设计
综合性公园的分类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综合公园(G11)分为:全市性公园(Gl11)、区域性公园(G112)两类,由于各城市的性质、规模、用地条件、历史沿革等具体情况不同,综合公园的规模和分布差异较大。综合性公园活动内容多,各种设施会占去较大的园地面积,为确保公园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绿化景观,公园规模一般不宜小于10hm2。
全市性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的市级公共绿地。面积较大,活动内容和设施最完善的绿地。其用地面积随全市居民总数的多少而不同,一般在100hm2。在中、小城市设1~2处。其服务半径约2~3km,步行约30~50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20分钟可达。区域性公园在大城市中,为一个行政区的居民服务。其用地属全市性公共绿地的一部分,其面积依据行政区的居民的人数而定,园内有较丰富的内容的设施。一般在区内可设1~2处。服务半径约1~1.5km。步行约15~25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15分钟。
2、昆明城市绿地规划
要在居住区相对集体的区域设置居住公园及小游园,结合水系。河道及重要景观廊道设置带状公园,并按照“步行五分钟,500米达绿地”的原则布置小游园和街旁绿地。
新建居住区应严格按规范控制绿化指标,绿地率不低于45%,小区及游园人均1平米,服务半径200米的标准安排。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园林景观路应配置观赏价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以凸显地方特色景观。
在环滇边通过恢复天然湿地,建设人工湿地,营造人工防护林带建设湖滨生态湿地地区,形成中心城中药的景观绿地。
3.公共厕所的相间距离或服务范围
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m,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m为宜;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150m,新建居民区为300~500m(宜建在本区商业网点附近)。
4.防灾公园体系规划
4.1城市防灾绿地规划
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应当在绿化带建设的基础上,完善连接大公园、河流、农田等开敞空间的避难网络系统,着重规划好城市滨水地区的减灾绿带和市区中的一、二级避灾据点与避难通道,建立起城市的避灾体系。
(1)一级避灾据点
灾害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应按照城区的人口密度和避难场所的合理服务范围,均匀地分布于市区内;常由散点式小型绿地和小区的公共设施组成(如小学、社区活动中心、小区公园等)。为保证一级避灾据点的安全性和可达性,必须保证其与地质危险地带和洪水淹没地带的距离在500m以上,并至少有两条以上避难通道连接。
(2)二级避灾据点
震灾后发生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往往是灾后相当时期内避难居民的生活场所,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教育设施组成。
(3)避难通道
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同时,为防止城市居民避灾地、城市自身救灾和对外联系等发生;中突,避难通道应尽量不占用城市主干道。为保证灾害发生后避难道路的通畅和避灾据点的可达性,沿路的建筑应后退道路红线5~10m,高层建筑后退红线的距离还要加大。
(4)救灾通道
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也是城市自身救灾的主要线路。主要救灾通道的红线两侧,应规划宽度10—30m不等的绿化带,保证发生灾害时道路通畅。
4.2防灾公园布局原则
(1)综合防灾、统筹规划原则
除了防灾公园以外,广场、体育场、操场、停车场、学校、人防工程、寺庙、空地等都可以选作避难场所。配置防灾公园应当考虑对城市多种灾害的综合防灾,配合其他各类避难场所统筹规划,”。平洋地震带,长年湿热多雨,地震、台风频发,自然环境条件极为敏感。1996年台湾“内政部营建署”总结公园绿地功能,指出功能性绿地系统包括生态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景观绿地系统和游憩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主要包括防灾路径、防灾空间、防火绿道和缓:中绿地等。并指出城市公园广大的绿地空间具有阻隔噪声、防尘等促进环境卫生的功能,并且可作为防空、避灾的紧急避难场所。
台湾“9·21”大地震唤起了台湾各界对防灾相关领域的重视。强化城市防灾体系的建构随着灾后重建展开,根据城市遭受地震灾害所可能产生的避难行为与救灾作用,制定了都市防灾规划。在都市计划防灾空间六大系统中,公园是重要的避难空间和物资空间。
(2)均衡布局原则
即就近避难原则,为了使市民在发生灾害时能够迅速到达防灾公园,防灾公园应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城区。公园设置标准必须还要考虑与人口密度相对应的合理分布。
(3)通达性原则
为使灾害发生时避难人员可以顺利抵达并进入防灾公园进行避难活动,防灾公园的布局要灵活,要利于疏散,居民到达或进入防灾公园的路线要通畅。
(4)可操作性原则
防灾公园的布局要与户外开敞空间相结合、与人防工程相结合,利用作为防灾公园的场地以及连接上述场地的道路现状,划定防灾公园用地和与之配套的应急疏散通道。
(5)“平灾结合”原则
将有一定规模的已定防灾公园建成具备两种功能的综合体:一是平时履行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二是配备救灾所需设施和设备,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
(6)步行原则
居民到防灾公园避难一般步行而至。因为严重灾害发生后,防灾公园用地比较紧张,内部一般不设停车场,较多的私人汽车进入其中将绐公园管理带来困难。而且,地震灾害发生后,城市道路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且道路上人多、车多,避难路线甚至城市道路一般都很拥堵,乘坐私人汽车避难有可能消耗更多的时间,冒更大的风险。
4.3各级防灾公园的服务半径与规模
(1)服务半径
防灾公园服务范围的确定要考虑灾害发生规律、避难疏散的时序与救援活动,宜以周围或临近的居民委员会和单位划界,这样便于防灾公园的管理与有组织疏散。还应考虑河流、铁路等的分割以及避难疏散道路的安全状况。
①中心防灾公园 应满足步行0.5~1h之内到达的要求,服务半径2~3km以内。
②固定防灾公园 要求以步行5—10min内到达为宜,服务半径500m。
③紧急防灾公园 发生灾害后的第一阶段中人的自发避难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的,能够步行到自己熟悉的社区周边的安全场所,然后再进行有组织地疏散转移等。因此在社区周边步行3min的距离内应该均匀设置紧急防灾公园,服务半径为300—500m。
(2)规模
防灾公园的规模与火流的性状有关,一般把大火按性状划分为3个阶段①四周被火包围;②两边被火包围;③一边被火包围。
(1)中心防灾公园 场地面积一般应达到50hm2左右或大于50hm2,即使公园四周发生严重大火,位于公园中心避难区的避难人群依然安全。
(2)固定防灾公园 场地面积一般在10—50hm2之间,若总面积为25hm2,公园两边发生严重火灾,避难者受到火灾威胁时,向无火灾的两边转移,仍有安全保障;若总面积为10hm2,公园一边发生严重火灾,避难者也有安全保障。
(3)紧急防灾公园 场地面积一般不小于1hm2,考虑至少容纳500人。
各级防灾公园用地可以各自连成一片,也可以由毗邻的多片用地构成。从防止次生灾害的角度考虑,作为固定避难疏散场所的防灾公园,宜选择短边300m以上,面积10hm2以上的区域。如果公园的面积不够10hm2,和周边的公共设施及其他设施共用一体也可以。但公园的总有效面积必须满足避难疏散的需求。
5.避难空间规划
防灾公园的避难空间规划是指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合理利用公园的土地,以配置防火林带、应急避难疏散区、地下人防空间以及确保避难路线为中心,实现各个空间的防灾功能互补,有效利用公园内的各种空间资源。为确保居民安全避难,还必须充分考虑居民从社区到防灾公园的避难道路以及与其他道路和设施的关系。
5.1防救灾通道规划
寻求避难场所是灾害发生后人的第一反应,道路空间为这种行为提供了首要保证,在应急时城市干道和防灾公园内的主环路可作为疏散人群和应急物资供应的通道。因此,防灾公园的道路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居民住宅到紧急防灾公园再到固定防灾公园的避难疏散道路;另一种是固定防灾公园或中心防灾公园内部的避难疏散道路与消防通道。合理的路网设计将直接关系到灾害发生后的逃生路线是否通畅,因此兼作避难疏散通道的道路宽度、密度等指标应满足避难区域内的人群在避难时,能绕过最少障碍,以最快速度到达此区域内的防灾公园。
5.1.1周边避难道路
周边避难道路是从居民住宅到紧急防灾公园再到固定防灾公园的避难疏散道路,道路系统在对应灾害发生的时序上,是第一个开始运作的防灾空间系统,灾民自发性避难行动也是依靠道路完成的。另外,道路系统与其他防灾空间系统息息相关,各空间系统功能的发挥都需要借助道路的正常运作。道路系统能否在灾后发挥必要的防灾功能,直接影响避难与救灾的成效,也直接影响灾害伤亡的可能程度。
5.1.2出入口设置
依出入口所连接周边避难道路的属性,将公园出入口分为输送救援出入口、消防出入口、服务性出入口以及紧急避难出入口4个层级。
(1)输送、救援出入口 连接输送、救援通道,作为受灾地区救援人员及车辆运送物资、器材到公园内的出入口;
(2)消防出入口 连接消防通道,可作为消防车辆进出公园投入灭火行动的出入口;
(3)服务性出入口 作为垃圾车进出公园之出入口;,(4)紧急避难出入口 连接紧急避难道路,作为避难人员紧急进出公园的无障碍出入口。
6.2应急避难疏散区规划
(1)空间选择
公园内避难空间的选取及设置,就其人员避难需求及安全性来说,以公园中建筑物以外的户外或半户外开放空间较为适宜,因为公园中的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其建筑本身的耐震强度难以抵挡地震的威胁,而灾后建筑结构损坏度更无法立即评估是否适宜继续作为避难收容场所使用。因此大部分人员在遇到震灾时都会选择逃离建筑物而到户外开放空间来避难以及灾后短期生活。
(2)避难面积和安全后退距离
应急避难疏散区是确保避难者安全所、救援活动和应急避难生活的场所。应急避难疏散区的有效面积要根据避难对象的人均避难面积(1—2m2,尽量在2m2以上)来设定,同时也要考虑公园的规模。疏散区的安全后退距离有必要根据本地常年的风向和风速、周边环境的火灾危险度等因素弹性而慎重地探讨。其中设置的动力管线和救援的动力管线不能交错。对于我国防灾公园规划的优化建议
如今,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1%,城市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但我国城市遭受灾害威胁的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我们应借鉴日本丰富的防灾经验,结合城市公园的功能,增设城市防灾公园,平灾结合,建设灾害发生时的避难场所。
5.1健全城市防灾公园的相关法律规范
完备的设计规范是防灾公园规划和建设的指导。虽然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对促进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调整防灾减灾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等提供了法律保障,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防灾减灾立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对于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更是没有日本《城市公园法》、《防灾公园计划和设计指导方针》等具有针对性的规范。当前,建设部应该尽快组织编制类似日本《防灾公园规划》这样的防灾避难绿地系统规划及有关城市防灾公园的专项法律。而北京市地震局正在编写城市防灾公园避难设施方面的具体规范,其他城市也应相应地制定有关防灾公园等紧急避难所的法规。
5.2构建具有合理层级结构的城市防灾公园体系
在日本“防灾公园”体系中,有暂时避难的临近公园,也有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广域公园,还有宽度10m以上的绿色避难通道。大小不同,布局合理的防灾公园在防灾、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发挥不同的作用,形成一个层级结构合理、相互联系紧密的防灾公园体系。
我国的城市防灾公园体系建设,已经开展得较好的是北京市(图7)。目前已建和在建的27个避难公园里中心防灾公园、固定防灾公园、临时防灾公园均有,但是在布局上还不够合理,如50hm2以上的中心防灾公园有两个,分别布置在城市的北部和东部,而且主要的防灾公园都集中在三环以内,防灾公园的体系不平衡,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改善。
5.3加强绿地内避难救援设施的建设
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城市防灾公园是城市居民避难、救灾活动的中心,避难设施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如应急水装置、能源与照明设施、消防治安设施、情报通讯设施等避难基础设施及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应急卫生防疫用房等其他救援设施等。根据防灾公园的不同类型确定需要布置的避难设施。
公园的普通设施也要考虑防灾避难的需要,进行人性化设计。如普通公园常常采用的固定式围墙,要改以植栽或低跨栏,增加公园的可即性。对于植物的选择和配置也要注意考虑植物的防火功能,设置植物防火隔离带等。
5.4进行综合防灾规划,平灾结合
各类灾害的防治措施与支持条件,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对各类灾害的专项防灾规划要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统一规划与设计。每个城市防灾公园都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针对城市容易发生的各种灾害,对城市绿地空间资源进行整体统一的规划与设计,制定一个综合的防灾公园系统规划。主要应包括生态环境安全规划、防洪安全规划、抗震规划、恶劣气候田间规划、消防规划和备灾及救援能力规划等。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防灾公园所承载的其他功能如商业、休闲、交通、娱乐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真正做到平灾结合。
现阶段,我国主要是利用普通公园改造、开辟防灾公园,在公园改造的总体规划基础上,根据公园的文化定位和服务功能,通过对公园的老旧建筑、设施、道路、管网的重新翻修、布线,再结合2002年颁布的《公园管理条例》来明确公园防险避灾的功能。普通公园的一些设施,如景观设施、休闲设施、运动场所、教育设施、管理设施、餐饮设施、停车场等,加以改造利用,均可发挥防灾救灾的功能。普通公园内一般都有面积较大的可利用自由空间以及不同规模的林带、草坪、水池、水流和其他可用于防灾减灾的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明显减少建设投资。
第五篇: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县综合防灾减灾筹划(2016-2020 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增强防灾减灾救灾事情的决策摆设,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宁静,依据《**省“十三五”民政事业生长筹划》、《**省综合防灾减灾筹划(2016—2020 年)》、《**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综合防灾减灾筹划(2016-2020 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筹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全县综合防灾减灾事情主要成绩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事情,把综合防灾减灾作为构建大众宁静体系的核心和百姓经济生长的重要保障,列入事情筹划,摆上议事日程。县、乡(镇)两级各涉灾职能部分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增强综合防灾减灾项目建立,各灾种的测、报、防、抗、救、援步伐得到进一步强化,自然灾害损失明显下降,人为致灾因素得到有效停止,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综合治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 防灾减灾治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绝健全,部分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十二五”时期,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防灾减灾决策摆设,政府统一领导、部分分工
卖力、社会配合参加、属地治理为主的防灾减灾治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事情协力显著增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支撑下,全力推动、做实减灾委事情平台,使减灾委真正成为了协调统领涉灾各部分及防灾减灾救灾事情的指挥机构。减灾救灾委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分事情职责,民政部分充实发挥县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的照料助手作用,指导协调开展防灾减灾事情。涉灾部分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事情效率、效能显著提升。
—— 防灾减灾 救灾 规矩规章政策不绝完善,依法应对灾害看法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印发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行蓄洪退却预案》、《**县地动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相对完整配套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逐级完善了应急事情规程,依法应对灾害的思想看法明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绝完备,应急信息推送快速敏捷。“十二五”时期,气象灾害、河道水位、都市内涝、地质灾害、地动灾害、农业病虫害、森林火警、野生动物疫病、空气污染等预警预报、信息宣布机制不绝完善。气象视察、雨量水位自动视察、农情调治、地动监测台网、林业灾害监测、情况空气质量监测等网络体系根本建成,全县灾害信息渠道流通,应急信息报送快速敏捷,笼罩城乡的预警预报体系在防灾减灾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重点工程建立项目不绝增加,灾害防备成果得到增强。“十二五”期间,县实施防汛抗旱、农村危房改革、饮水宁静、交通门路灾害防治、中小学校舍宁静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等多项重大工程,防灾抗灾救灾底子设施不绝夯实。民政大众办事事业、气象现代化及底子设施建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人防重点都市(地区)疏散基地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灾害防备成果得到明显增强。
—— 自然灾害应抢救助 实时高效,灾害应对能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创建了以应急指挥、抢险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卫生防疫、规复重建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灾害应抢救助体系,受灾群众在自然灾害产生 12 小时之内,根本生活得到开端救助。防灾抗灾能力不绝增强,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 1.5%以内。种种保障、补贴标准和能力水平不绝提升,全县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不绝完善,灾害应对能力明显提升。
—— 防灾减灾 备战能力不绝增强,科技支撑平台根本形成。“十二五”时期,增强救灾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能力建立,2015年民政部为我县配备一台救灾应急车辆,积极开展协议储备制度,利用专项物资储备和企业储备等,创建健全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增补的救灾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应抢救助能力有效提升。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才战略,防灾减灾专业人才步队结构不绝优化,已经建成以防灾减灾治理和专业人才步队为主干力量,以种种灾害应抢救援步队为突击力量,以防灾减灾社会事情者和志愿者步队为帮助力量的防灾减灾步队。驻地步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人防专业步队和下层灾害信息员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主干作用。全县共有灾害信息员近500 余人,防灾减灾救灾步队建立得到有效壮大。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理等技能水平不绝提高,通信广播、互联网等技能在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防灾减灾宣传教诲不绝深入,社会发动机制稳步推进。“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宣传教诲深入人心,社会发动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明显提高。重特大自然灾害产生后,社会各界积极参加抢险救援、生活救助、生命救治和规复重建等事情,形成了协力防灾减灾的良好气氛。以每年 “5.12 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为平台,积极开展系列减灾科普宣传教诲运动,每年汛期前和重要节点开展应急演练。通过宣传教诲,社会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普遍增强。
(二)“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事情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全县防灾减灾救灾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在全球气候变革的影响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冰雪、病虫害等灾害风险出现高发态势。同
时,在新型产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县城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得到底子改变,尤其是都市人口快速增长给都市底子设施建立带来较大压力;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房修建质量标准普遍不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受灾害影响水平不绝加深。别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立还存在短板,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仍显不敷,宣传教诲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参加防灾减灾发动机制和支持政策未能实时跟进,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敷。
“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事情面临诸多挑战,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造需要推进,重特大自然灾害风险防备能力需要提升,城乡大众底子设施和修建物防灾能力需要强化,下层防灾减灾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应抢救灾物资储备需要进一步增强和优化,装备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人才步队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诲和社会力量参加救灾等需要强力推进。面对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防灾减灾事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步伐、更大的力度,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全力推动新时期防灾减灾事情快速生长。
二、指导思想、根本原则与生长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发言精神,围绕“五位一体”
总体结构和“四个全面”战略结构,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生长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国度、省、市防灾减灾决策摆设,对峙“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事情目标,对峙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淘汰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造,努力提升自然灾害应抢救助能力,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进扶贫开发,增强全社会抵抗自然灾害的综合防备能力,切实保障受灾群众根本生活,为建立幸福美好**而努力搏斗。
根本原则
—— 以人为本,连续生长。对峙生命至上,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宁静为着力点,以保障受灾人员根本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办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通过低落灾害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可连续生长。
—— 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对峙应急优先、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增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备、宣传教诲,提高全民风险防备意识。增强防灾减灾底子设施和应抢救援指挥体系建立,最洪流平淘汰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
—— 依法应对,科技支撑。对峙法治思维,严格在执法框架内开展事情,提高防灾减灾救灾事情范例化、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运用科技应对灾害,有效提高防灾减灾事情的科技支撑能力和水平。
—— 政府主导,社会参加。对峙政府在防灾减灾事情中的主导职位,充实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与社会协同配合,形成防灾减灾救灾协力。
—— 分级治理,属地为主。对峙中央、省和市统筹指导、县就近指挥,分级卖力、相互协同的抗灾救灾应急机制,强化地方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事情中的主体责任。
—— 军民融合,共建共享。对峙军地协调、需求对接,充实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在抢运物资、转移群众和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人民军队的中流砥柱作用,发挥民政部分在保障战时难民根本生活的兜底作用。
(三)生长目标1 .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进一步理清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事权和事情责任,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越发科学、完善,创建健全完善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协调办事机构。到 2020 年,根本建成满足我县经济社会生长需求的结构公道、成果完善、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2 .筹划衔接和协调有效增强。将防灾减灾事情纳入百姓经济和社会生长总体筹划。在土地利用、资源治理、能源供给、城乡建立和扶贫开发等筹划中体现防灾减灾的要求。制定实施本级综合防灾减灾筹划。3 .重大 项目设防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气象、水利、农业、领土、交通、卫生、林业、地动、人防、电力、通信等重大项目建立为重点,提高重要底子设施和根本大众办事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有效低落学校、医院等设施的损毁水平。4 .灾害造成的损失进一步淘汰。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 1.3%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 1.3 以内。5。
.受灾群众根本生活得到保障。自然灾害产生 12 小时之内,受灾群众根本生活得到开端救助。自然灾害保险理赔款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比例明显提高。灾后重建底子设施和民房普遍到达规定的设防标准。6 .救灾物资储备网络进一步健全。建成“县-乡(镇)”二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新建一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自然灾害救助项目和救助内容,到达与我县经济社会生长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水平。7 .防灾减灾救灾事情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宣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民众笼罩率显著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统计核查和信息办事能力全面提高。8 .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诲形式多样化,下层防灾减灾演练制度化,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在中小学校、乡镇(街道)建成一批下层防灾减灾科普
教诲示范点,社会民众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显著提高,在校学生普及率到达 100%。9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不绝深化。创建 3 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 个“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每个村(社区)至少有 1 名灾害信息员。.人才步队建立深入推进。全县防灾减灾人才步队范围不绝扩大,人才结构趋于公道。种种应抢救援、志愿者、心理安慰步队进一步壮大,社会力量参加救灾形成范围。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依法开展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贯彻实施国度综合防灾减灾相关规矩和《**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推动以相关部分专项规矩为主干、相关应急预案为配套的防灾减灾规矩制度体系建立,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民众在防灾减灾事情中的责任和义务;增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灾害防备、应急准备、紧抢救援、转移安顿、生活救助、医疗救治、规复重建等历程性制度建立,统筹推进综合防灾减灾和单一灾种地方性规矩的制定和修订事情;完善自然灾害总体和行业各级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防灾减灾规矩制度体系,为防灾减灾提供法治保障。
(二)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
对峙“统一领导、分级卖力、相互协同、属地为主”原则,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造,完善灾害治理体制机制。增
强各级减灾救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发挥主要灾种防灾抗灾指挥机构防备摆设与应急指挥作用。明确灾害治理事权分别,强化政府的主体责任。防灾方面,增强灾害主管部分与地方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群测群防机制,健全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风险、灾害损失、救援救助、资源情况、人口、衡宇、底子设施和社会经济等综合防灾减灾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共享机制。减灾方面,完善防灾底子设施建立、生活保障摆设、物资装备储备等方面的综合投入机制,健全规复重建资金筹措和应急征用赔偿等机制。救灾方面,创建和完善军地协同联动、救援力量调配、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联动机制;健全灾后救助、灾害损失评估、规复重建筹划体例与实施等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增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治理能力
加快气象、水文、地动、地质、农业、林业、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等灾害监测地面站网和防灾减灾信息底子设施建立,建立多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系统,提高自然灾害早期识别能力。创建健全自然灾害预警及宣布系统,增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风险信息共享与宣布能力,显著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宣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民众笼罩率;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与减灾能力普查,深入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充实利用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形成支撑自然灾害风险治理的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推进自然灾害风险信息应用,完善县、乡镇、社区自
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技能要领;依托“互联网+”战略,推进三级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与办事网络平台建立,提高政府灾情信息报送与办事的全面性、实时性、准确性和范例性;充实发挥社会力量在重大灾害应对中的作用,应用大数据理念,创建集收罗、共享、办事、查询、应用于一体的面向社会组织和民众的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重特大自然灾害损失评估制度和技能要领体系,探索创建重特大自然灾害社会影响评估制度和技能要领体系,创建健全综合减灾能力的社会化评估机制。
(四)进一步增强自然灾害应急处理与规复重建能力
加快生长灾害评估、专业救援、应抢救助等专业步队建立,推动创建以人民武装部、武警步队和公安消防等专业救援步队为突击力量,以地方和下层应抢救援步队为主要力量,以社会应抢救援步队为增补力量的灾害应急处理人才步队体系。加快推进防灾减灾装备更新换代,增强下层应急装备设备的储备、治理和使用,优先为多难易灾乡镇(街道)配备应急装备;完善救灾物资储备治理制度及运行机制,完善救灾储备模式,科学筹划、稳步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建立,提升物资储备调运信息化治理水平。适时调解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各级政府创建健全与经济社会生长水平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保障体系;统筹做好规复重建需求评估、重建筹划、技能保障、政策支持等事情,让灾区建立得更美好。对峙科学重建、民生优
先,将城乡居民住房规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大力大举推广绿色修建标准和节能节材环保技能,加大规复重建住房质量羁系力度。加快完善大众办事体系,有效提升灾后规复重建能力和水平。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军民融合,促进减灾救灾财产集聚生长。
(五)进一步增强重大工程防灾减灾能力
增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抗台风、生态情况治理等防灾减灾主干工程建立,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备能力。加快河道治理主干工程建立,继承实施重要中小河道治理,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增强都市防洪排涝建立,增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继承实施大众底子设施宁静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合宁静水平,中小学校舍到达重点设防类标准,提高重大建立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和设防水平。实施交通设施灾害防治工程,提升重大交通底子设施抗灾能力;结合扶贫开发、保障房建立、危房改革、灾后规复重建等,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革工程,提升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隐患点治理和居民搬家避让工程。
(六)进一步增强科技防灾减灾能力
落实创新驱动生长战略,增强防灾减灾科技资源统筹和顶层设计。以科技创新驱动和人才培养为导向,推进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应抢救援、规复重建等灾害风险防备全链条科技生长,充实发挥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支撑作用。借力科研机构增强灾害监测预警、风险与损失评估、社会影响评估、应急处理与规复重建等要害技能研发。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盘算、遥感、导航定位、移动通信等新理念新技能新要领的应用,增强灾害监测预警、风险与损失评估、社会影响评估、应急处理与规复重建等要害技能研发。
(七)进一步增强下层防灾减灾能力
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体例社区灾害风险图,新建或改扩建社区应急遁迹场合,增强社区灾害应急预案体例和演练。增强社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志愿者步队建立。推进下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综合减灾示范乡镇试点创建事情。推动制定家庭防灾减灾与应急物资储备指南或标准,勉励和支持以家庭为单位储备灾害应急物品,提升家庭和邻里自救互救能力。强化各级人民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防灾减灾责任,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灾害风险治理水平,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统筹做好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等主题运动的宣传教诲。增强对在校学生和下层群众的宣传教诲,将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内容纳入学前教诲、在校教诲,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运动以及文明都市(县、乡镇)创建等运动。增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诲设施与平台建立,建立防灾减灾数字图书馆,借助防灾减灾宣传教诲基地和下层综合性文化办事中心等文化平
台,遍及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诲运动,积极推进减灾中心机构建立,提升减灾救灾能力。
(八)进一 步增强社会力量参加防灾减灾能力
完善社会力量参加防灾减灾政策,健全社会力量发动机制和协调机制,创建社会力量参加防灾减灾事情平台。增强对社会组织参加防灾减灾救灾的引导和支持,充实发挥公益慈善组织的作用。增强救灾捐赠治理,健全救灾捐赠需求宣布与信息导向机制,完善救灾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公然、使用效果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发挥金融、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房保险、农业保险政策,探索研究巨灾保险制度和再保险制度。勉励引导企业投保财产险,提高自身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加快研究和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防灾减灾救灾办事事项,提升灾害治理水平。
(九)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人才步队建立
继承推进防灾减灾人才战略实施,扩充步队总量,优化步队结构,完善步队治理,提高步队素质。增强抢险救灾步队建立,定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和技能培训,培育和生长“一专多能、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抢险救灾专业步队。注重灾害治理人才步队建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对外交换相助,探索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专业、高条理防灾减灾人才,实验委托专业机构对治理人员开展自然灾害紧抢救援专业培训,提升步队整体防灾减灾业务能力。增强应
急专家步队建立,完善专家参加预警、指挥、救援和规复重建等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咨询事情机制,充实发挥专家在防灾减灾事情中的照料咨询作用。
四、重 点 工程
相关部分要结合职能,体例本部分、行业、系统重大工程项目。民政系统重点工程如下:
(一)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工程
增强统筹筹划,注重资源整合,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改扩建和代储等方法,进一步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加快县本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立,提高救灾储备能力;增强对下层救灾物资储备治理事情的指导,形成笼罩全县科学完备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增强对救灾物资的治理,公道确定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物资发起品种和数量,全面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拓宽救灾物资储备方法,通过协议储备、依托企业代储、生产能力储备和家庭储备等多种形式,构建多元、完整的救灾物资储备方法。
(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与应急遁迹场合示范工程 继承开展全国、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事情,提高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评价水平;开展社区风险识别和隐患排查,增强应急避灾自救互救演练,按标准配备须要的救助物资和救助装备。推动开展示范性应急遁迹场合建立,凭据人口漫衍、都市结构、区域特点和灾害特征,建立若干能够笼罩一定范畴,具备应急避险、应急指挥和救援成果的大型综合应急遁迹场合。结合人口和灾害隐患点漫衍,新建或改扩建城乡应急遁迹场合。实现对应急遁迹场合成果区、应急物资、人员安顿和运行状态等治理与评价,面向社会民众提供避险救援、宣传教诲和引导办事。
(三)防灾减灾宣传教诲与科普工程
将防灾减灾教诲纳入百姓教诲体系,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和大中小学生防灾减灾科普教诲;推动试点新建或改扩建融宣传教诲、展览体验、演练实训等成果为一体的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教诲示范基地;依托“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打造宣传教诲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运动和专业性教诲培训,注重增强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教诲培训,增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技能。
(四)农村住房保险工程
发挥金融、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农村住房灾害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房保险政策;勉励各级政府、企业、小我私家通过购买保险疏散风险,充实发挥保险经济赔偿优势,逐步提高自然灾害保险赔偿标准;将保险业纳入防灾减灾体系,充实发挥保险业在防灾防损中的积极作用,创建健全多部分防灾防损协作机制;政府及相关部分和保险机构探索研究巨灾保险制度和再保险制度,配合创建大灾风险档案,不绝提高峻灾风险治理水平。
五、保障步伐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事情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增强对综合防灾减灾事情的组织领导,创建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和实施保障机制;减灾救灾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抓好筹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的落实;要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因地制宜,强化实施,确保筹划目标完成好,主要任务落实好,重大项目实施好。
(二)强化统筹协调,做好筹划衔接
本筹划由县减灾救灾委员会统筹协调,通过优化整合种种防灾减灾资源,做好组织协调和实施保障事情。县减灾救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贯彻落实本筹划的总体摆设和要求。有关筹划提出的生长目标、主要任务要与本筹划相协调,提出的重大工程和项目要与本筹划相衔接,并认真抓好筹划任务的剖析落实。
(三)强化资金保障,拓宽投入渠道
创建健全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统筹发挥好政府资金和市场资金的作用。创建与本地经济社会生长水平和防灾减灾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保障能力,完善防灾减灾经费分管机制,增强防灾减灾资金治理和使用,健全救灾补贴项目,范例补贴标准。
(四)
强化跟踪评估,严格监督查抄
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要创建筹划实施跟踪评估制度,强化筹划实施情况的跟踪阐发和监督查抄。县减灾救灾委员会成员单位
要增强对筹划相关内容落实情况的评估,切实提高筹划实施成效。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卖力筹划实施评估事情,编写筹划实施中期和期末进展情况陈诉,为政府防灾减灾事情决策做好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