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吉安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说课稿[范文模版]
2018吉安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
力》说课稿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我抽到的题目是《分子间的作用力》,我将围绕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是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对教材进行分析理解变成自己教学的素材加以利用,首先我就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分子间作用力》这一节是人教版选修3-3第七章第3节的内容,前两节分别是《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和《分子的热运动》,这三节共同构成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因此教材在本节课设置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分子间作用力,另一个就是分子动理论。本节在本章中既是前三节的一个小结,也为后面的第五节《内能》中关于“分子势能”的学习做了准备。
二、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内容,因此接下来再分析一下我所面对的学生)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微观思想,也知道了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以及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但是还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而本节课的内容要分析分子间的作用力,相对于前面的内容来说难度要大一些,因此需要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尽量的结合一些宏观的例子进行引导,在理解宏观现象的基础上去分析微观状态。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经过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道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能够根据图像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经过对分子间作用力的分析过程,提高理论分析能力,初步树立微观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不同,产生探究物理奥秘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随之确定了)【重点】
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分子动理论的内容。【难点】
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句:教学方法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因为本节课需要的内容有一部分需要老师进行讲解,因此会用到讲授法,但是在讲解的时候不能一味的灌输,还要进行启发引导;(2)演示法:在引出分子间有间隙的这个内容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现象去进行推理,所以演示法是最合适的办法。
(3)读书指导法:在分子动理论部分我打算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方式进行。此外还会用到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句:接下来是我说课的核心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这一部分共分为四个环节: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环节一:新课导入
(过渡句:首先是新课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我会用多媒体播放酒精和水混合的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能够发现混合之后的体积变小了,引发猜想,当然学生可能会想到是酒精挥发了,但是我会让他们思考密封的玻璃管在十几秒钟很难挥发,同时举出一杯装满大豆的杯子还能再加进去一小杯小米的例子,这样学生基本上就能发现是因为分子间有空隙,从而导出新课。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因为能够让学生在宏观层面上发现分子间存在空隙,有助于他们的理解】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句:导入新课之后就顺势进入到了新课讲授环节)这一环节有两个大的知识点,一是分子间的作用力,二是分子动理论。首先进行第一个知识点。顺着刚才的导入我会提出问题:为什么实验表明分子间存在空隙,而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又会形成固体或液体,并有固定的体积呢?学生思考后能够想到是因为有某种力使它们聚集在一起,而我会告诉学生这种力是分子间的引力;然后再抛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分子间存在空隙,但是用力压缩物体,物体内又会产生反抗压缩的弹力呢?这对于高中生来说就不难了,他们很容易就能想到是分子间存在斥力,也就得到了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的结论,然后我会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再举几个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例子加深理解。
在知道了分子间既存在引力和斥力的条件下,就可以进行分子间作用力的合力问题的探讨了,但是这个问题无法通过例子来呈现,只能通过理论推导,我会先在多媒体上展示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图像,让学生先观察两个力的变化趋势,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得到斥力和引力都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是斥力减小的快,而引力减小的慢,此时我再抛出分子间作用力合力的问题:分子间作用力的合力是如何变化的?组织学生自己动手用描点法画出分子作用力合力的图像,根据图像进行分析。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打算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找几名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描述分子间作用力的合力的变化趋势,如果遇到困难我会提示引导,比如让他们抓住引力和斥力刚好相等的时候的距离,以这个点为中心进行分析,最后我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
当两个分子间的距离为r0时,其中一个分子所受的引力等于斥力,那么这个分子所受分子间作用力的合力为0,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设计意图:这个知识点学习的整体设计思路就是让学生先根据宏观现象推出微观实质,进而再去分析作用力的变化情况,层层递进,由宏观到微观,利于学生的理解】
然后进行第二个知识点:分子动理论。这一部分其实就是在前面几节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得到分子动理论的全部内容。我会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教材的内容,然后小组汇报,我再进行总结得到:①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②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③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然后就是统计规律的学习,依然采取学生先自学我再解释说明的方式进行。
【设计意图:这个知识点其实有前面的知识做铺垫,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就不大了,因此可以采用自学的方式进行,但是为了保证学生自学的效果,我在此过程中依然会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启发以及总结】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会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分析当一个分子从无穷远处靠近另一个分子的过程中,引力、斥力和合力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分析过程能够了解学生对于分子间作用力的掌握情况,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过渡句:最后就是小结作业环节了)小结我会以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的方式进行,作业就是让学生课后思考练习题中的第2题。
七、说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系统化的板书,归纳出本节课的专业知识,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第二篇:2018吉安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物理《弹力》说课稿
2018吉安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物理《弹力》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弹力》,对本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的设计我有一些新的理解,在说课中我会重点分析。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弹力》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知识,也是是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会重点学习到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弹力的方向判定及弹力大小与形变的关系等知识。这些内容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学习本节知识有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知识的传授最终将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我们要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高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形变和弹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深入。因此本节课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学生个人感受性实验、师生合作演示性实验等,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探究形变和弹力的关系,进而让学生对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的认识更进一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画出它们的方向。3.理解胡克定律。【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建立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综合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结合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采用了教师启发引导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并辅以问答法、多媒体教学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的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至此,课程教学前的所有准备就已经就绪了,接下来就是进行整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我的导入会用活动作为开端,具体会给每个学生小组分发尺子和一些弹簧,让学生试着把玩这些物件。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被拉或压的弹簧,弯动的尺子的有什么共同点是什么?以此引入形变并过度到课题《弹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根据导入环节打下的基础,我会归纳出形变的概念。并提问: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学生此时因为一些生活实际现象会产生疑惑,我不会直接理论解释而是以现场演示用手挤压烧瓶时玻璃细管液面显出来的形变与播放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实验视频双管齐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由感性认识会上升到理性认识,感知物体形变的普遍性,顺势提出弹性形变的概念。
接下来在学生已活跃的思维的基础上乘机提问: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请举例说明?以此层层递进归纳出弹力的概念,强调产生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由学思考、总结,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几种弹力的方向
了解弹力的概念之后,就会举出实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几种弹力,如压力、支持力与拉力,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几种弹力的方向,重点分析绳的拉力总是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为了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教学中我会将探究胡克定律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安排为学生探究实验。具体我会先引导得出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的结论。然后说明弹力和形变的定量关系一般来讲很复杂,这节课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之间的关系。提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1.如何测量弹簧的形变量x和弹簧弹力F的大小? 2.如何描绘F-x关系最简洁直观? 学生通过讨论得到实验方法,并进行实验。强调实验中弹簧不可超过限度。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给出胡克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范围的特点。
采用这种探究实验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问题的结论,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的环节我计划顺势而下,向学生出示几组图片,要求画出图中弹力的示意图。之后进行总结,面面接触,点面接触和点点接触三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特点。以此来拓展知识面,并强化学生对弹力特点的认知。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最后,我通过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并请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课后开放式地讨论: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用生活实际的场景的现象分析能打破常规的习题作业,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此将课堂延续到课后。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第三篇:2018年吉安教师招聘面试:《草原放牧 》说课稿
2018年吉安教师招聘面试:《草原放牧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X号考生。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的第一课,这是一节鉴赏课。乐曲采用琵琶协奏曲的形式一方面充分发挥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同时又运用管弦乐队交响乐的丰富表现手段,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乐曲一段。由两个对比主题组成第一主题是主要主题,着力刻画“小姐妹”欢快、活泼的情景。E羽调,3/4拍子。第二主题是描写草原放牧的另一侧面,抒发内蒙人们对家乡草原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二、说学情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高中生们经过多年的音乐学习,在音乐审美认知、音乐审美经验以及音乐表现力、创造力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在音乐审美、音乐表现过程中更具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由于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享受音乐的方式,例如有些学生喜欢唱歌,有些学生喜欢听古典音乐,有些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有的学生喜欢街舞等,高中阶段的学生身体与心理都逐渐成熟,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判断能力,个性特征相对较明显,个人喜好以及是否对音乐感兴趣或是否有特长都基本确定。所以高中音乐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这些特点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草原放牧》,感悟音乐的表现和创造,逐步激发对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
过程与方法: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两部作品中发挥的不同艺术作用。知识与技能:学习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并能哼唱乐曲主题旋律片段。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难点是探究音乐要素在不同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特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学法:视听结合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用具
为了辅助课堂更好的展开,我采用以下的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探究学习——扩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上课伊始,我会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模拟电台的形式,提问学生有没有有没有听音乐的习惯,听音乐的时候会联想什么,我会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播放一段音乐时,我们不只是听,还要会听,听它音乐方面的特点,听它表达的情感状态等。我们可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每个人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由此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地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一遍乐曲《草原放牧》,并提问同学们这首歌曲情绪和速度分别是怎样的。通过初听学生能够分析出歌曲情绪是生机勃勃、活泼的。随后我会向同学们介绍歌曲背景的相关知识,辅助学生从宏观角度来整体的了解歌曲。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教师带领学生通过音乐要素分析乐曲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对于音乐要素概念模糊的问题。虽然,鉴赏课中关于音乐要素的使用与探究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已经有所涉猎了,但在整首乐曲当中的运用对于他们来说把握还不够准确,在这里我会采用讲授法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并解决问题。
最后,我会在欣赏环节之后,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这首乐曲所传达的思想主旨是什么?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教学推进,学生能够感受到草原英雄小姐妹勇敢机智聪颖的道德品质。
通过以上的思路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升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我会为学生再次完整播放这首乐曲,学生比较作品在旋律、速度、力度方面各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发现不同风格情绪的作品是通过何种音乐要素体现出来的,并由此发现音乐要素在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告知大家都知道,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勇敢、机智、不退缩。
第四篇:2017四川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物理《重力势能》说课稿
2017四川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物理《重力势能》说课稿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包含的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说板书。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知识点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重力势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能量,它与重力做功紧密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并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本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必备知识,本节的讲解思路也为学生学习电势能、分子势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认知上看,高一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从思维上看,学生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由于初中学过关于重力势能的介绍。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的转化。
(过渡)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又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为了有效的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难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过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程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设疑法、理论探究法、讲授法、例举法。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式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等方法。
(过渡)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法和学法将会得到体现。最后我重点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比如屋檐上一块摇摇欲坠的瓦片,常使行人惊心。(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出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因而认识重力势能要对重力做功进行研究。
(二)推进新课:本版块我分为四个环节层层推进。【第一环节】探究重力的功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计算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 小球自由下落(图)小球沿倾斜直线下落(图)小球沿曲线下落(图)学生比较计算结果,讨论重力做到功,最终得出结论: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路径无关,只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
(设计意图:从具体情景入手,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推导,总结寻求重力做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接下来我们探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第二环节】探究重力势能
【步骤一】:定性探究:重力势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学生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实验1:用同体积的铁球和橡胶球从相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实验2:用同一小铁球从不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归纳总结: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认识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为重力势能的定量表示奠定基础,同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步骤二】定量探究:怎么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联想重力做功表达式:WG=mgh=mgh1-mgh2 由上面式子可以看出,式子右边正好是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值,在物理学中,我们用“mgh”表示重力势能。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的定义式:EP=mgh(采用讲授法,指出mgh的特殊含义,重力势能的定义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指出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都是焦耳(J)。【步骤三】设问:物体位置变化,重力做功,同时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那么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讨论总结:WG= EP1-EP2 即: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讨论:
物体从高处运动到低处:重力做正功,势能减小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从低处运动到高处:重力做负功,势能的增加量为物体客服重力所做的功
(设计意图:分两种情况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功与能的关系:做功过程就是能量变化的过程。从而也到达了本节重点的突破)【第三环节】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设问:计算某物体在一定高度时的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学生出现不同计算结果,展开讨论,引出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归纳总结:1.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有关,重力势能的差值与参考平面无关
2.重力势能有正负
【第四环节】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 设问:重力势能是谁的? 学生会想当然回答是物体m的
设问:如果没有地球,还有重力势能吗? 学生豁然开朗:原来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引发思维冲突,学生不断思考,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突破本节难点。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的兴趣。)(三)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课学习知识,一是检查上课内容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便于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教师加以完善补充,形成板书如下:
七、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五篇:教师招聘考试—高中物理:说课稿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开头语(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各位前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_____)(过渡句: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_____是高中物理必修___第_____章第____节。本节内容是在必修____第____章____之后,而且是在____之前。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为后面学习____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 ____进一步理解和完善。(过渡句:接下来是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根据高____ 学生已经有了____的知识基础,已经会理解了____。但____是个全新的知识点,不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____ 已经有了感性认识,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很容易接受什么是____。他们难以理解是____,所以在教学中多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尽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节内容。由于高中学生基本还保留了对直观现象的兴趣,所以我精心设计了____,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过渡句: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___________。(2)知道____ 是一种____,知道____ 能____。(3)理解____。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归纳,让学生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2)能领略____ 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过渡句:根据前面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_______)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2、教学难点 理解____________(过渡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和学法是:___________)
五、教学方法及学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提倡教学新理念在教法、学法上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实验
探究相结合的____法和____法,在教法上综合使用演示法和讲授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过渡句: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____________)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采取情景导入法,让学生举出生活中____的例子,生活中____的例子较多,再利用多媒体播放精彩的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____的热情,明确学习目的。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视频中____等,并且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得出____,突出重点;观察演示实验后让学生利用给出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在小组内的互助、交流过程中进一步探究,进而突破了难点,同时使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增强了探索新知的兴趣。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让学生考虑____,探究____原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新理念。用图片、实物演示、多媒体动画等展示,让学生观察并得出____。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再次让学生看刚才动画让学生猜想____。接着演示____,分析____并且在黑板上画图分析,并得出结论。再用动画验证。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典型的练习题,小试牛刀,不仅巩固了本节知识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进行分小组讨论,并且请学生代表总结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7、布置作业,提高深华 布置与生活实践更加贴近的作业,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过渡句:接下来是板书设计)
七、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过渡句:最后进行教学反思)
八、教学反思 以上是我对《____》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 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过渡句:)说教法学法前边面用(【过渡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__________ 【过渡句】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年级学生思维
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_____________)
(注:常用的教法:讲授法 谈论法 演示法 练习法 读书指导法 课堂讨论法 实验法 启发法 实习法情景教学法。常用的学法:课前预习法,体验感悟法,质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