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三个基点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三个基点
文章作者:于树漫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10C 2009-1-5 16:09:46
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一系统的教学活动中,有三点基本要素是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的:教师是教的主体,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引领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目的对象;教材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辅助材料,是教学内容的集中承载者。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得语文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综合、完整的系统,而整个系统活动的根本价值取向应该是:培养、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应该时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学生、语文教材应该是教师反思的三个基点。
一、教师对自身的反思
(一)责任感是教师反思的原动力
师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第一要素,而责任感又是师德的集中体现。如果从应付工作的角度来说,反思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也的确有的教师十年、二十年教学工作仍是老一套。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不会满足于应付工作,甚至不满足于昨天的成绩,而是不断探求更合理的教学设计、不断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每一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经验与教训,下一堂课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学反思是一个辛苦甚至痛苦的过程,来自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责任感是完成这一过程的原动力。
(二)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不断学习,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田慧生先生认为:“总体来看,在这样一个忙碌、紧张的功利背景下,现在学校、课堂中正呈现出有知识却少智慧、有理论却少思想这样一种局面,人的整体智慧水平在表面繁荣下正出现下降。”对于一位教师来说,从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仍然只不过是教材、教参的传声筒,是非常可悲的。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渐抛弃经验型教师,声声呼唤智慧型教师。反思正是教师思考、学习、提升的重要方式。
今天的教师既要低头教学,又要回头反思,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不断反复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专业思想,真正成为智慧型的教师。
(三)反思应成为教师常规的教学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活动其实可以时时处处进行,它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习惯动作”,一位智慧的小学语文教师会把生活、工作、学习中接触的各种信息与小学语文教学联系起来,这种反思就是积极的、常态的反思。我们反对把教学反思搞成期中、期末总结汇报形式的东西。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多样性、灵活性、特意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一个个40分钟的课堂、一个个单元的教学系列,要想达到完美的效果,是非常难的。正因为这难度,才使得教学活动本身充满了魅力和挑战性。结合智慧的反思,教师的每一节新课都会比上一节课安排得更合理。这样日积月累,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才会更快。当然,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
二、教学对象的再认识
(一)由“教语文”转向“教孩子”,儿童观决定教育观
这里之所以提出我们的教师要由“教语文”转向“教学生”,因为事实上现在仍然有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将80%~90%的精力用于研究教材,用于研究学生的投入太少。有一篇文章曾谈到中国一位校长在英国学校里经历的一个细节:“校长问一个英国教师:„你教什么?‟(小学校长想问问他教哪一门学科),老师回答的很干脆:„我教孩子!‟参观另一所学校时,问同样的问题,教师仍回答„我教孩子!‟”。其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目中无人”,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强调以“学生为本”,正是针对这样的问题。
当我们把着眼点集中到这群6~12岁的儿童身上时,才发现要了解他们比了解我们自己更难。在国际教学研究的历史中,对教育对象——儿童的解读和认识一直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方面的研究探索仍在不断地深入,人们在争相揭开儿童的神秘面纱,告诉我们:儿童是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来说,对儿童的再认识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基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教育思想著作及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来了解儿童,再有我们应该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来获得认识儿童的第一手资料。
6~12岁的小学生在年龄、性别、个性、成长背景、能力、兴趣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异。语文教学要想获得成功,唯有因材施教。40分钟里让每个孩子都有所收获,才是一堂好课。通过教学与反思,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如何欣赏他们的才能,老师们自己也能悟出真知灼见。其实,小学生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也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对儿童的认识不能凭想象,必须投入地、全面地、一次次地观察、思考,这是每一个小学教师都必须做的,因为,儿童观决定教育观。
(二)关注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基础
近些年来,“学习学”,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那么小学生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小学生学习语文要经历怎样的一个心理过程?这些问题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尽力破解的。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小学生其实是语文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受教者。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现代儿童教育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把儿童看成是一个空的容器,教育者的责任是用成人的知识和经验尽量装满它。其实,蒙台梭利和重视儿童内在潜能激发的思想家卢梭等人的观点是一致的:儿童与生俱来拥有的灵性,正因为如此,儿童的发展才成为一种可能。另外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为形象思维。由此看来,小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语文学习能力及其内在潜能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值得认真反思的。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影响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因素,可以从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的智力因素和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来看。一般来说,小学生会在各种心理因素中表现得有强有弱。当学生的语文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能帮助学生分析困难产生的原因,对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因素做出适当的调节。另外,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三)以学生成长为旨归,珍视学生的天性与潜能
小学语文的教育目标可以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也可以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总体来看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应该服从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根本目标。
关注儿童文化的朱自强先生认为:儿童与学校本就是相冲突的两种文化。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教师应该注意两点:一方面承认、尊重儿童无限的创造力、鲜活的天性;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应该采用顺应儿童天性的教学方法。
三、反观教材
当谈到教材研究时,常有人说;小学教师只要吃透教材就行了,没必要作教材的研究与批评,其实恰恰相反,最有资格质疑、评价小学语文教材的人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生。当然,客观、理性地研究与分析教材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
(一)理性看待教材与教参
在教学现场,我们常看到老师在教学中唯教材是命,视教参为上方宝剑,不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讨论得多么热烈,老师最后给出的只是教参上的唯一答案,并且要求学生背下来。这一现象当然有应试教育的影响,但教师出于教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应该自觉抵制这一压力,摆脱教参的限制,大胆质疑教材。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的母语教材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目前在中国大陆就同时有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使用。这说明每一种教材都有其优势与不足,有其一定时期与地域的适应性。而且,几乎每一次教材的修订都会广泛征询各方面的意见。工作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该具有教材分析与评价的意识,应该努力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二)以儿童的角度审视教材
田本娜教授在评价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时这样写道:选文的题材很丰富,人文性、教育性、知识性很强,尤其是体现了儿童情趣。其实,儿童情趣是我们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重视不足的问题。我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的教学指标上,可是对于教材从版式、字体、印刷、插图、色彩到选文、教学环节设计等是否为儿童所喜爱,是否适应儿童的接受规律等问题研究不足。今天学生的阅读材料已经非常丰富,童书世界可谓异彩纷呈,语文教材如何成为孩子们爱不释手的一本书,教师应该多一些观察和发现。
今天的教学现实是,众多的教师面对同一套教材授课,那么对教材的创造性运用就显得尤其重要。精彩好课也往往体现在与众不同的创造性上,这里一方面教师自己要对教材做深入的研读,形成独到的看法;另一方面,听听学生的看法,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于是同一篇课文也就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奇妙景象。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第二篇:文化街小学语文基点校工作总结
文化街小学语文基点校工作总结
自我校被海拉尔区教研室确定为“小学语文基点校”以来,海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康蕾老师在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研活动,使我校教师在专业成长、教学技能提升等方面都做了积极探索。现将基点校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听课指导,探索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康蕾老师和我校主管语文教学的领导及教师一道紧紧围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三维目标为核心、学生主体发展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运用知识能力为重点,积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行为。
1.结合课改形势,康蕾老师收集、查找学习资料,为语文教师提供比较前沿的理论支撑。充分利用每次来学校教研的时间组织语文教师边学习,边研讨,教师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她通过参与我校语文教师教学研讨、座谈、沙龙等活动,与一线语文教师构建了和谐、宽松的对话环境,使全体教师能及时与专家交流经验,把握课改脉搏。
2.组织引导参加上课、听课、评课活动。康蕾老师充分利用我校已有饿名师资源,发挥他们的教学优势,引领广大教师共同学习提高。她采取“以课代训”的方式,指导青年教师们上好精读课,略读课和写字课,并亲自示范,真正的起到了引领作用。特别是在识字教学方面,康蕾老师从从粉笔字书写的持笔方法、用笔要求及粉笔字练习的方法、步骤和粉笔字书写时要正确处理笔画间的位置关系、穿插呼应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使老师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二、关注青年教师发展,为他们的成长助力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研员老师,康蕾非常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并把教育和培训的重点放在教学基本功训练、教学常规养成以及对教材教法的把握上,在语文教学中积极为他们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康蕾老师来我校进行跟班蹲点听课。她及时和任课教师冷洪宇交流信息,提出教学建议,参与班级教学和班级管理,使冷老师进步成长的非常快。康老师指导冷洪宇参加了呼伦贝尔教育研修学院在满洲里举行的异地联片教研的研讨课观摩活动,得到了满洲里、牙克石、海拉尔三地听课领导与教师的一致好评。冷洪宇老师今年又参加了海拉尔区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加强课题指导
康蕾老师深入我校进行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切实为我们解决课题实验中遇到的困惑,尤其是帮助实验教师解决了《低年级写字指导的策略研究》课题实验中的困难和问题,为我校顺利结题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文化街小学语文基点校工作总结
文化街小学语文基点校工作总结 自我校被海拉尔区教研室确定为“小学语文基点校”以来,海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康蕾老师在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研活动,使我校教师在专业成长、教学技能提升等方面都做了积极探索。现将基点校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听课指导,探索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为了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康蕾老师和我校主管语文教学的领导及教师一道紧紧围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三维目标为核心、学生主体发展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运用知识能力为重点,积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行为。
1.结合课改形势,康蕾老师收集、查找学习资料,为语文教师提供比较前沿的理论支撑。充分利用每次来学校教研的时间组织语文教师边学习,边研讨,教师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她通过参与我校语文教师教学研讨、座谈、沙龙等活动,与一线语文教师构建了和谐、宽松的对话环境,使全体教师能及时与专家交流经验,把握课改脉搏。
2.组织引导参加上课、听课、评课活动。康蕾老师充分利用我校已有饿名师资源,发挥他们的教学优势,引领广大教师共同学习提高。她采取“以课代训”的方式,指导青年
教师们上好精读课,略读课和写字课,并亲自示范,真正的起到了引领作用。特别是在识字教学方面,康蕾老师从从粉笔字书写的持笔方法、用笔要求及粉笔字练习的方法、步骤和粉笔字书写时要正确处理笔画间的位置关系、穿插呼应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使老师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二、关注青年教师发展,为他们的成长助力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研员老师,康蕾非常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并把教育和培训的重点放在教学基本功训练、教学常规养成以及对教材教法的把握上,在语文教学中积极为他们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康蕾老师来我校进行跟班蹲点听课。她及时和任课教师冷洪宇交流信息,提出教学建议,参与班级教学和班级管理,使冷老师进步成长的非常快。康老师指导冷洪宇参加了呼伦贝尔教育研修学院在满洲里举行的异地联片教研的研讨课观摩活动,得到了满洲里、牙克石、海拉尔三地听课领导与教师的一致好评。冷洪宇老师今年又参加了海拉尔区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加强课题指导
康蕾老师深入我校进行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切实为我们解决课题实验中遇到的困惑,尤其是帮助实验教师解决了《低年级写字指导的策略研究》课题实验中的困难和问题,为我校顺利结题奠定了基础。
第四篇:《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1《三个儿子》是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本节课教学是让新课程理念回归课堂的一个尝试。新课程强调的是对人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生活经验。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语文学习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
在实践中学语文,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本课教学设计围绕学生读书的主线来安排教学活动。通过示范读书,自主读书,合作读书,欣赏读书,探究读书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落实字词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世界。示范读书,帮助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读书兴趣;自主读书,展示学生的成功,增强自信;合作读书,互帮互学,扎实基础,体现真实的学习生活;欣赏读书,注重同伴引领,深化理解;探究读书,促进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2、尊重学生的基础,落实识字和写字教学,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
识字和写字是第一学段语文的教学重点,多识、写好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真实的基础,设计了轻声字读音和汉字的书写。教师通过范读和范写来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在理解“即……又”和“沉甸甸”词语时,给学生提供了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落实词语的学习和生字的巩固。教学把识字、写字、朗读和理解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效益。
3、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一切出发点是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原则。教学前和课堂上教师始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于是,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争论:第三个妈妈不夸自己的儿子心情是难过,还是平静?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一个儿子呢?这一个儿子是哪一个呢?这些问题的生成是学生思考的结果,这是学生最好的阅读探究。教师不给学生设计问题,而是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和文本开展真实的对话,在阅读中提升自己,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4、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多元理解:
当学生的思维聚焦在“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老爷爷的说法是不对的?”这一问题时,教师利用这个问题资源,没有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前两个儿子也是很爱自己的妈妈,他们用自己的特长来表达的,也是妈妈的好儿子。”“第三个儿子是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妈妈,是最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了争论,教师不做评判,只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充分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实现了对文本的多元理解。
这节课的结尾能出现学生的质疑和争论,是教师对学生尊重的结果。是尊重,学生有了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是尊重,课堂上有了学生自己真实的声音;是尊重,学生对文本有了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是尊重,教师有了循循的诱导和耐心的等待。尊重就要以人为本,还学生自己的、真实的课堂生活。新课程的理念,不是去追求华丽的包装、精彩的表现和轰动的效果,而是教师用真诚和爱心给每一个学生营造自由成长的时空,让学生敢说自己的心声。真实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是新课程课堂的品质和生命。让新的理念回到我们的课堂,春风化雨,侵润教师和学生的心灵。
由于是低年级的学生在一个学生陌生的环境中上的第一课时的语文课,学生的探究行为和合作学习还显单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张力不够,有待于继续努力。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2《三个儿子》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23课。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有趣、感人肺腑。课文叙述了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下面是我对《三个儿子》的教学反思。
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学生感受了三个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以后,便直奔文本的思维聚焦点,那就是“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为切入点切入。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⑴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
⑵想象性、移情性体验,通过闭眼听老师读,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继而小组交流,将表象转化为口头语言,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⑶对比体会,深入感受:
①学生对三个儿子前后认识的对比:
首先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看法随之转变,认识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
②将儿子的行为跟妈妈的辛劳反复对比:
当学生提到一个儿子的表现时,反问学生:“此时,她们的妈妈在干什么?”当学生提到第二个儿子的表现时,也与妈妈的辛苦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妈妈是如此辛苦地在提水,作为儿子,如果不去帮助妈妈,是不应该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以此触动他们幼小的情弦,在真情感染中初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③三个儿子之间的行为对比,在对比中突出第三个儿子:
最后的星级挑战题既是语言的积累、运用和拓展,又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
2、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有机融合,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力求体现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让孩子们体验角色,丰富认知,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
第五篇:小学语文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 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 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本课的内容。
2、揣摩三位妈妈说话时的语气,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3、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通过学习,懂得要孝敬父母,要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三位妈妈说话时的语气,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3、懂得要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的道理。学习者特征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学习语文的能力,他们好奇、好胜、好表现,与文本进行对话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本篇课文通俗易懂,学生阅读起来困难不大,所以教师只要抓住本课的重点,处理好教材,在课堂上巧妙地引导,哪怕只有 20分钟的教学时间,也一样能为学生提供较大的语言实践活动的空间,学生一样能在课堂上充分朗读,学有所得,学得扎实。教学策略的选择:
1、以难点为突破口,直奔学习主题。
2、读、说并行,感悟道理。教学设计思路:
1、大胆取舍,去繁从简。注意整体把握,又突出重点,做到点面结合,取舍适度。用整和的思路、整和的问题,将本课设计成几大板块,力求清清爽爽,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
2、巧妙指导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感受,在体会、感受中把文中人物的语气展现出来,培养语感。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有机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积累,提高表达的能力。
3、对于文本的感受,不能强加与学生,或包办、替代学生回答。要在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得。
4、进行随堂练笔,发展语言运用能力,产生写话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课前小游戏。
1、面带微笑(好甜美的笑容呢)
2、积极举手(我们班的孩子都是上课积极举手的孩子)
3、认真倾听(手势,都是会倾听的孩子)
4、坐端正(好习惯的孩子)
5、哈哈大笑 『设计意图』:课前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二)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三)、自读自悟,合作研讨,体验阅读内容。
1、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孩子的,请你仔细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妈妈评价的话。
指生朗读三个妈妈的话。交流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设计意图 』:引出第一个孩子的特点:聪明有力 交流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唱 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设计意图 』:引出第二孩子的特点:有一副好嗓子 交流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说很么特别的地方。”)
『设计意图 』:引出第三孩子的特点:没有特别
2、比较妈妈的话有什么不同。
(自读体会——汇报交流——男女生读)『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自读的情况下体会,引导孩子体会出前两个妈妈是在夸自己的儿子,第三个妈妈没有夸,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打基础。
3、你把自己就当成妈妈,去读一读妈妈的话,读出妈妈的感情来。(指生读——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其实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在自读的基础上,找到了学习的内容:前两个妈妈夸奖孩子的话。在自悟的基础上,把自己就当成妈妈来读,读出妈妈的语气和神态。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把自己转化成妈妈的角色,读了以后访问同学,其实时时处处都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妈妈说的话。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是怎样的骄傲和自豪。然后再自由练读,提供练习提高的空间,试图把“授之以鱼”转换成“受之以渔场”。
(四)、朗读交流:三个妈妈打完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这时,三个儿子迎面跑来,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1、汇报找到的相关语句。(指生汇报,师出示PPT文字)『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圈出动词(指生汇报,师出示贴图)『设计意图』:我在出示贴图的时候把表现动作的词表演出来,让学生直观理解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同时用精美的图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交流提高:生读句子,关注表现动作的词体会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男女生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突出表现动作的词,体会出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增强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五)、自主发现。
1、再仔细读读这三个句子,哪三个词,把三个儿子的不同做法,有顺序的连起来了呢?
2、生汇报
3、板书“一个......一个......另一个.....”。
4、讲解“一个......一个......另一个.....”。
5、生看图用“一个......一个......另一个.....”说话。『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到 “一个......一个......另一个.....”这个句式在文中的位置,给学生讲解这个句式后并及时的播出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进行一个轻松简单的句式锻炼,令学生在生活中也能灵活运用这个句式。
6、从三个孩子的不同表现引出第三个儿子为什么这样做,进而体会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病来认识这是个怎样的儿子。
7、生汇报(因为很懂事、很有孝心......)
8、从这个孩子很懂事,是因为他看到了——,进而引出【出示句子: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设计意图』:从中认识这个孝顺的儿子,并带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的内容,引出下面的感情体验教学。
(六)朗读体会【出示句子: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1、生自由读。
2、师范读,生跟读(配乐)。
3、生说体会。『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缓慢的阅读节凑下感受母亲的辛苦,并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表达对母亲关心的一份心情,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七)体会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后,三个儿子的感受与做法。
1、指生说三个儿子的感受与做法。
2、出示句式“听了老爷爷的话,孩子们一个......一个......另一个......”,来说话。
『设计意图』: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知道前两个儿子都懂得孝顺自己的妈妈了,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感情——孝。
(八)课文小结: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不容易,作为儿女,我们也要像父母关心我们一样时时处处体贴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只有懂得妈妈的需要,懂得爱自己的妈妈,孝敬自己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都有许多这样的故事。下面让我们走近语文主题丛书中的另一篇文章《幸福的感觉》,再来感受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儿子吧。
(九)拓展阅读《幸福的感觉》
1、默读文章,找出乔治妈妈夸乔治的话读一读。
2、文中乔治的哪些地方使你感受最深的?画一画,与同学分享。
3、生自由读。
4、生汇报。『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中乔治把全部草莓留给妈妈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要孝敬父母,感受什么是真正的儿子。
(十)课堂总结:
师小结:孝敬父母就是提一桶水这么简单。孝敬父母就是把全部的草莓留给妈妈这么简单。孝敬父母就是妈妈下班回到家里的时候,孩子递过来的拖鞋。孝敬父母就是在家勤劳地扫地;孝敬父母就是在给爷爷捶背。给奶奶洗脚。《三字经》里说,“为人子,方少时,孝于亲,所当执”。这里面说的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执”字,“执”就是实际行动,就是做出来,把对父母的孝敬通过行动做出来。这就是《三个儿子》中的第三个儿子和《幸福的感觉》中的乔治。课后请同学们继续阅读《黄香扇把温席》《卧冰求鲤》《 陆绩为母藏橘》《芦衣顺母》。(配乐)『设计意图』:通学习了本篇文章与拓展阅读,让孩子看到通过身边的小事也能够做到孝敬父母。通过感受《三字经》里的孝的诠释,让孩子明白懂得要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