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教版第九册音乐教学工作总结
第九册音乐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五(1)、五(2)两个班的音乐教学,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作为一门学科必然有他自身的体系,音乐也不例外,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这是因为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所造成的。无论是音乐表演、音乐欣赏,他们都与各种形式的时间活动密不可分。就音乐教学活动而言,学生离开了延长、演奏、创作、鉴赏等音乐时间活动,就很难获得直接经验。现就本学期的教学作一次简单的总结。
开学初,本人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对教材的目的、目标都进行了正确的把握。并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合理地安排好学期教学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从“要我学----我想学----我要学”这一过程转变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方面,本人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一些适当的发问,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另一方面,我通过大量的实物展示与课件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地优化。
音乐教学中,在比较枯燥的欣赏和乐理课上,学生的兴趣比较低落,教学比较难开展。本人就大胆的在这些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表演,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四分音符(学生用“走”来感知);八分音符(学生用“跑”来感知)。
本学期辅导学生参加浏阳市中小学艺术节,合唱获市级二等奖,曾科的独唱获市级二等奖。
当然,我在教学中也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但我会尽最大的能力和努力改正不足的地方,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第二篇:第九册音乐教案
第九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 朝夕
教 学 目 标:
1、音乐中描绘自然界周而复始朝夕情景的作品不少。本课就用这一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4、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5、学习竖笛的高音吹奏方法并进行实践。教学内容:
聆听:管弦乐《晨景》、筝曲《渔舟唱晚》。表演:《清晨》、《晚风》。教材分析:
1、管弦乐《晨景》。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评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改编为两个组曲。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翁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
格里格(1843~1907)挪威作曲家,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1862年毕业于莱比锡音乐学院后,回国创办挪威音乐学校,并从事音乐创作。他立志发扬挪威的民族音乐,曾收集和整理过大量的挪威民歌,并在创作中体现了这种民族的传统和风格。由于他对挪威音乐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成就,因此生前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他的一生几乎是在和病魔作斗争中渡过的,但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伟大工作。人民 1 热爱他,死后为他举行国葬。主要作品除《培尔?金特》组曲外,还有《a小调钢琴协奏曲》、抒情小品10册以及歌曲60余首等。
2、筝曲《渔舟唱晚》。
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
3、歌曲《清晨》。
这是一首曲调规整,旋律明快而又流畅的歌曲。2/4拍,宫调式,三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一、第三乐句是旋律的重复,第二、第四乐句旋律相同只,是在尾音上作了上移四度的变化,其句中插入的一小节间奏,更使曲调轻快活泼,富有动感,它生动地表现了人们早起迎着晨曦锻炼身体的情景。第二部分是歌曲的插入部,旋律优美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比。歌曲通过了对春天的草原、绿油油的秧苗、丛丛的山林等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充分地表现了人们只争朝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随后,歌曲在“D?S”反复后又重复了第一部分的曲调,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4、歌曲《晚风》。
这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歌曲。歌曲以“晚风”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夕阳的晚上”、“树丛中的夜莺在歌唱”„„。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歌曲为6/8拍,大调式,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抒情,委婉动听。第一乐句在弱起小节进入后以平稳的节奏展开,在第1小节和第3小节只作了上移一度的小变化,使得曲调在平稳中稍有起伏,似乎音乐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黄昏时刻、当晚风吹来时四周田野一片静谧的情景之中,富有诗情画意。第二乐句在四度跳进后,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旋律由上而下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起伏,抒发了人们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景之中象树丛中的夜莺一样快乐的歌唱。第三乐句完全重复了第二乐句的旋律。把赞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以进一步的抒发。教学重点:
1、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2、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教学难点: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表演 歌曲《清晨》。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清晨》。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表演歌曲《清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能力发展目标:运用各种形式的演唱,提高表演能力。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清晨》。
2、通过表演,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难点:唱准旋律中的五度大跳。教 学 过程 :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校园歌曲,歌词4段较长,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打击乐伴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不需要包办代替,但要合理合情。
一、师生问好。
二、表演《清晨》。
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设问:
(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使用口风琴、竖笛等吹奏乐器,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
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指导的重点是音准: “4 41 6 64”这一乐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个fa(4)音要唱准。..
5、歌词4段较长,教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引导学生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
6、小结: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
三、编创活动:《早晨》。
1、内容主题:《早晨》,给学生留出充分的余地去思考,去创造。
2、师: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如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
3、让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要求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聆听
筝曲《渔舟唱晚》。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了解古筝这一民族弹拨乐器的相关知识。2)熟悉筝曲《渔舟唱晚》的旋律。
2、情感目标:通过聆听筝曲《渔舟唱晚》,体验人们丰收的喜悦之情。
3、能力发展目标:学会在欣赏的过程中,提高自觉融入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悉筝曲《渔舟唱晚》的旋律,通过聆听体验人们丰收的喜悦之情。教学难点:体会古筝这一弹拨乐器在表现特定主题的表现手法。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传统筝曲,通过欣赏要让学生了解古筝的外形和演奏方式,并且理解乐曲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认识古筝。
1、学生陈述对古筝的了解情况。
2、学生尝试上台演示古筝的演奏手法。
3、师补充。
三、聆听《渔舟唱晚》。
1、导入: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
2、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3、跟琴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7、小结: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表演 歌曲《晚风》。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晚风》。2)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表演歌曲《晚风》,抒发赞美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能力发展目标:通过训练,提高二部合唱的能力。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二声部合唱曲《晚风》。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6/8拍的节拍规律,二声部合唱做到各声部清晰,声部与声部间关系和谐、均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班级基础较差的,可以降低难度。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表演《晚风》。
1、导入: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聆听范唱。
2、写在歌谱左上角的是拍号,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2/
4、3/
4、4/4。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4、全体划拍(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教师的教棒点谱视唱第一乐句(4小节)。
5、在第一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二、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
6、请一位学生指挥大家流畅地唱好全曲。
7、分声部练习: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须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唱好自己的声部)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5)第一乐句单声部,第二、三乐句二声部。
8、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三、下课。教学反思
第 四 课 时
教学内容:
聆听 管弦乐《晨景》。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感受管弦乐《晨景》描绘的日出和清晨的景色。2)了解格里格的生平。
2、情感目标:通过聆听管弦乐《晨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3、能力发展目标:在聆听中体会音高和力度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了解乐曲表现的日出的内容。教学难点:
在聆听中知道音高和力度在表现乐曲情绪和内容上的作用。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主题音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记录乐谱的形式很多,这三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被广泛动用。专业音乐教育还运用五线谱等等。在欣赏的时候要结合识谱,这样使学生把握旋律更深入。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晨景》。
1、歌曲《清晨》用声乐形式歌唱早晨,器乐又如何表现早晨?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听《晨景》主题。
2、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初听的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
复听要求: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
8(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通过文字再创作,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音乐表现的内涵)
4、欣赏全曲。
5、小结:
(1)简介格里格生平。
(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三、下课。
第二课 农家乐
教 学 目 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教 学 内 容 1聆听《丰收锣鼓》 2聆听《快乐的农夫》 3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4表演《苹果丰收》 教 材 分 析
1.民族管弦乐《丰收锣鼓》
这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表现了我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喜获丰收的欢乐情绪。乐曲吸取了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采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
乐曲由多段旋律和锣鼓部分组成,在调性和情绪上形成并置对比,又因主部 9 主题旋律频频穿插其间而显得前后呼应和统一。
全曲可分四个部分。
乐曲开始,在由慢渐快的鼓声中,整个乐队奏出雄厚、响亮的散板旋律: 这是乐曲的引子,高亢有力,气势宏大,把人们带入喜庆丰收的欢腾热烈的场面。
第一部分包含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热烈欢快,节奏紧促,旋律的重复和模进描写了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进一步发展,但旋律回旋起伏,显得流畅抒情。旋律先由笛子和拉弦乐器(板胡、高胡、二胡等)奏出,再用扬琴、琵琶、三弦及弦乐器重复,最后,前后两个乐句分别由笛子、唢呐和笛子、弦乐器重复,彼此呼应,表现了劳动中互相帮助、融洽无间的情景。在这之后,第一主题作了变化重复,并引出了锣鼓,以十面锣为主奏乐器,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
第二部分开始,以吹管乐器奏出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其它乐器奏衬托性短句,给人以一呼百应的印象。接着,乐曲转入D宫调,弦乐器和管乐器、弹拨乐器先后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接着,笛子与弹拨乐器交替演奏了一段轻快活泼的旋律,表达了人们舒畅、欣喜的感情。随后通过再现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进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清澈明朗的竹笛声以散板的节奏描绘出明媚秀丽的田园景色,云锣则以柔美晶莹的景色使人联想起阳光下水库的碧波粼粼。
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表现了欢庆丰收的宏传场面。一开始,潮州锣鼓的打击乐奏出气势磅礴的音响。在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变化再现后,打击乐又运用京剧锣鼓中擅长表现紧张、急促、激烈场面的“急急风”、“马腿”和苏南吹打中的“螺蛳结顶”的点子加以发展,同时,音乐的速度增快,力度加强,使情绪不断地激越高昂起来。
最后,第一部分中的第二主题变化再现。乐曲在热烈沸腾的高潮中结束。2.钢琴曲《快乐的农夫》
这是德国作曲家舒曼(1810~1856)所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选自作曲家的《少年钢琴曲集》。这套钢琴曲集是作曲家为大女儿玛丽过10岁生日而写的。
这首乐曲情绪开朗,音乐语言简洁,弹奏技巧简单,旋律音调建立在分解和弦上,由上升而下行,起伏自然。这是乐曲的A段(第一部分)主题,从后半拍起,附点音符与八分音符交替使用。并用左手在低声部奏出,右手则用后半拍起的和 弦为之伴奏,给乐曲带来活泼、轻松的情趣。经重复后,右手在高声部演奏B段(第二部分)主题,左手在低声部与之相隔十度作平行进行。八分音符的和弦伴奏音型仍在中间声部继续着。这一部分仅有两小节,随即又出现A段主题,这一次左、右手用八度音演奏,使乐曲结束在热烈的气氛中。
这首乐曲的标题仅是对音乐情绪的提示,而与“农夫”则没有必然的联系。3.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4/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歌曲以 节奏贯穿全曲,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
第一乐段只有二个乐句,曲调中六度、五度、四度的大跳使音乐富有动感和舞蹈性,形象地表现了一群农家姑娘边跳、边唱的情景,唱出了她们对甜美生活的快乐和喜悦的心情。
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副歌部分,两个乐句在旋律上采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音调均在高音区进行,在情绪表现上更加欢快、热烈。句中出现“4”音使得曲调在调式上富有色彩的变化,句末的一小节在八度上移大跳后,全曲结束在主音上,把人们尽情欢唱美满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推向高潮。4.歌曲《苹果丰收》
这是朝鲜影片《金刚山的姑娘》中的一首插曲。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曲调明快活泼、热情奔放,表现了在苹果丰收的季节里姑娘们喜摘苹果时欢乐的劳动场面。
歌曲的第一乐段共四个乐句,采用了齐唱的演唱形式,曲调方整,节奏型相同,只是在第四乐句中稍有变化,旋律以模进的手法轻快而富有舞蹈性,每一句在歌词上都作了重复的补充,增强了欢乐心情的语气表达,描绘了在风和日丽、彩虹满天、丰收的季节里身着民族服饰的姑娘,身背篓筐、载歌载舞,喜摘苹果的生动情景。
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合唱部分,第一、第二声部三度、四度的对位和声进行使得演唱效果更为丰满。曲调舒展而又热烈,旋律以四度的模进逐渐把歌曲的情绪推向高潮。把人们眼望着一片大丰收的景象而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在这里得 到了尽情地抒发。歌曲最后一句在下移八度跳进中欢快地结束全曲。教 学 过 程:(本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欣赏丰收锣鼓。
教学难点:利用绳子扮乐器,并分声部听辨演奏。一 师生问好。二 课堂导入。师:同学们看,老师带来几样乐器,谁能试着说说这些乐器的名字叫什么?(老师拿来锣和鼓)2 生:踊跃举手回答。师: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师:今天老师就带来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丰收锣鼓》请大家一起欣赏。三 欣赏《丰收锣鼓》。师:在欣赏的同时,听一听乐曲分为几部分,哪一部分表达了人们丰收的喜悦之情呢? 生:师生共同分析乐曲。师:老师再问问大家,谁知道音乐中都出现了那些乐器? 4 生:学生认真回答。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绳子,请同学们用绳子模仿各种各样的民族乐器。在欣赏的过程中,同学们听到哪些乐器,你就要演奏出来。老师来当指挥。来,我们分一下声部,大家就可以成为乐队演奏了。6 再次欣赏《丰收锣鼓》。四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欣赏《快乐的农夫》 教学难点:跟音乐打击。一 师生问好。二 教师导入。今天老师带了很多筷子,这些筷子就是手中的乐器。我们来一起玩一个游戏。现在老师敲击什么,大家来模仿。2 生:来模仿。同学们敲得真好。下面老师要求大家不要跟老师模仿了。老师打什么,不要跟老师重复。生:有的学生还会模仿老师,有的能够自由想节奏打击。师:老师现在要求临近的两个人一组,每组设计一个节奏,不许重复。6 生:互相商量并打击。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听候,每组的同学们设计一个节奏,给歌曲伴奏。8 生:每个组都来设计。音乐不断重复。三 课后小结:
第三课 足 迹
教 学 目 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3.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教 学 内 容 1聆听《红梅赞》 2聆听《红星歌》 3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4表演《雨花石》 5表演《我怎样长大》 教 材 分 析 1.歌曲《红梅赞》
歌剧《江姐》描写了全国解放前夕,我地下党员与国民党统治者作殊死斗争,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
歌曲《红梅赞》是歌剧中第一场的唱段,也是贯串全剧的主题歌。它是江姐英雄形象的象征,每次出现都根据剧情的发展和刻画人物的需要而加以变化。歌曲曲调明朗、刚健,高旋低回,起伏较大,既富有激情,又不失抒情。歌曲以红梅报春的深刻寓意来赞颂江姐,具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
歌曲为单二段体结构,第二乐段(自“红梅花儿开”起)是从第一乐段变化发展而成。旋律采用七声徵调式,舒展、亲切、明快、奔放,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特别是吸收了戏曲中的拖腔手法,使旋律更加优美、抒情,而装饰音的应用更细腻地表达了情感,增添了韵味。旋律中频频出现的大跳与歌词的内容有机结合,如引子后第1、第8小节的“ ”、第6小节的“ ”等,都给人以挺拔、刚强、开朗、自豪的感觉,充分表现了革命者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风貌。2.合唱曲《红星歌》
这是故事片《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歌,歌曲具有进行曲风格而又带有抒情性,它采用七声宫调式、2/4拍和A、B、A三段体结构写成。第1-24小节为第一段,由六个乐句。音调雄壮有力,上行的四度跳进“ ”好似前进的号角声,加上附点节奏“ ”的运用,增强了歌曲的动力,富于行进的感觉。这一部分用齐唱与合唱形式演唱。
第25-26小节为第二乐段,由四个8小节乐句组成。节奏宽广平稳,旋律舒展,运用复调对比的手法构成二声部,亲切地唱出了小红军对红星的深情和对革命的无限忠诚。这一乐段是以乐句模进和音调逐句上移展开的,由此将歌曲引向高潮。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雄壮豪迈、铿锵有力的行进音调,再现了精神 抖擞、斗志高昂的小红军队列的形象,最后的高音向人们宣告:革命是不可战胜的。
这首具有进行曲风格的合唱,音调明朗、雄壮,富有朝气。集中表达了红军后代跟着党永远干革命的坚定信念,以及对象征党的“红星”的热情赞颂。3.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这首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歌曲采用叙事歌曲的体裁,叙述了一个悲壮感人的故事。
这首叙事歌曲是在民间分节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用一个属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的旋律来咏唱多段歌词,颂扬了一个放牛娃大智大勇、诱敌就歼并为之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事迹。
歌曲的音调富有民歌风味,清纯、朴实,建立在羽调式上的旋律,气息宽广,婉转起伏,第一、二乐句进行比较平稳;第三乐句扶摇直上又突然回落,情绪比较激动;末乐句旋律则节节下落,结束在低音区,仿佛是人民群众对小英雄的绵绵哀思和深深叹息。
歌曲虽用同一旋律反复演唱七段歌词,但因音乐优美动听,富有根据力,感情容量大,使人百唱不厌,回味无穷。特别是在演唱中根据各段词意采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速度、力度等)进行表情处理以及多声部的和声效果,使这首合唱曲产生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4.歌曲《雨花石》
这是电视连续剧《红红的雨花台》的主题歌。旋律纯朴、委婉。歌曲以第一人称深情地抒怀许多无名先烈为人民解放事业默默地奉献,恰似小小石子铺起的一条五彩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这是一首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歌曲为2/4拍,a小调,二段体结构。第一、二乐句旋律重复,在第二、第四乐句“静静地”、“深深地”运用了两个切分节奏,寓意深刻,它表现了雨花石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脚踏实地而又满怀革命理想的崇高品质;亲切而又感人。
第二乐段的乐句采用了同尾换头,把“ ”变为“ ”,五度、四度上下音程大跳,把激扬而又充满乐观的心情推向高潮。尾声在高音“ ”的长音上结束,把人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中,鼓舞着人们沿着先辈的足迹奋勇向前。5.歌曲《我怎样长大》
这是影片《烛光里的微笑》的一首插曲。歌曲的曲调优美抒情,词意简炼,它借“小树”这一形象抒发了孩子们不怕困难、不怕风吹雨打,幸福成长的真切情感。歌曲为2/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平段共有四个对称乐句,第一乐句曲调平稳,并以亲切语气借物抒情,表现了孩子天真可爱的形象。第二乐句以弱起进入曲中的八度大跳,更增强了孩子们快快长大的那种急切的愿望。第三、第四乐句是前二个乐句的旋律模进。
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合唱部分,曲调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比。旋律基本以平行三度和声进行,特别是句中音程大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成长中坚挺不拔的精神面貌,突出了主题。最后歌曲的扩充部分,在重复了第四乐句后旋律更加平稳舒展,表现了“这样就会长大”的喜悦心情,抒发了长大后的甜美幸福的情感。教 学 过 程:(本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欣赏合唱曲《闪闪的红星》、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难点:观看历史影片感受音乐。一 师生问好。二 课堂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在每周升旗仪式上,我们是唱着什么歌把五星红旗升上天空的吗? 2 生:国歌。师:对。谁还记得国歌中最后一句歌词是什么吗? 生: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5 师:对,歌词中说到了敌人。那么过去谁是我们的敌人? 6 生:日本鬼子,国民党反动派,美帝国主义等。师:同学们说的都对。这些敌人带给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伤害,让过去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在的人们生活幸福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记住和怀念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呢?你还记得那些英雄? 8 生:举手举例回答。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英雄,其中一个是《闪闪红星》中的小英雄潘冬子,另外一个是《歌唱二小放牛郎》中机智勇敢的王二小。下面就请大家 欣赏电影片断。看后,请大家再次用洪亮的声音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三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会唱歌曲《我怎样长大》。教学难点:二声部合唱。一 师生问好。二 发声练习。三 课堂导入。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两部电影,大家都是非常认真的看完,而且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潘冬子是在一个革命的时代长大的,而王二小却被挑死在敌人枪尖,英勇的牺牲了。我们和他们比简直是太幸福了。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是21世纪的新新人类。那么你能讲讲,你是怎么长大的呢? 2 生:想„„并回答。师:同学们回答的太好了。老师今天就带着大家学习一首新的歌曲名字叫《我怎样长大》。四 聆听歌曲 师:同学们认真听歌曲,听后告诉老师,歌曲是几拍的?歌曲分为几部分呢? 播放歌曲。带着学生打拍子。2 生:回答。师:有没有同学记得歌词中讲了什么? 4 生:思索并回答。师:我想很多同学没有听清,那么我们再听一遍歌曲。告诉老师歌曲中的歌词都说了什么? 五 识谱并唱歌 六 二声部歌唱学习七 课堂小结:
第四课 可爱的家
教 学 目 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教 学 内 容 1聆听《天黑黑》 2聆听《可爱的家》 3聆听《回家》 4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5表演《牧场上的家》 教 材 分 析 1.歌曲《天黑黑》
这是一首流行于台湾北部和闽南一带的民歌,又名《天鸟鸟》。虽是童谣,但为大人小孩所喜爱,传唱十分普遍。它以生动、诙谐的语言,天真纯朴的形象,折射了台湾农村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有趣情景。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中又可分两个层次(乐段)。第一部分第1至13小节为第一层次,第14至28小节为第二层次;第二部分第29至37小节为第一层次,第38小节至61小节为第二层次。各段的第一、第二层次的歌词是相同的,但在音乐上总是第二层次对前一层次作上方四度模仿。(第一部分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它们既变化又统一,使音乐素材非常精练、集中。旋律的发展采用乐句扩充的手法,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歌词中衬词的运用使歌曲显得生动、诙谐,最后模仿锅被打破的声响更是有趣。
歌曲的最后8小节为尾声,它是第一部分第一乐段结束句的变化重复。这个结束句音调出现在每个乐段的句末,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民歌不仅以其优美的旋律、诙谐的情趣带给听者愉悦的感受,也许还能通过它所叙述的故事给人们带来有益的启示。2.管弦乐《可爱的家》
这首乐曲系根据同名歌曲改编。歌曲由英国作曲家比肖普作曲,是他的歌剧《米兰的少女克拉利》的一首插曲,后来广为流传,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通俗歌曲。歌曲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亲人、对家乡的怀念和眷恋,这也正是远离故乡和亲人的词作者佩恩的心声。他在写此歌词前曾写了一封信给哥哥说:“离家在外面的日子越久,我对家的怀念就越深。我真想听到亲人们的声音,看到那使我们曾在一起度过快乐时光的老屋”。写完信之后,他就执笔写了一首题名为“可爱的家”的短诗。
歌曲的旋律优美动人,情感朴实真挚。具有感人的魅力。歌曲由两个乐段及尾声(即最后乐句的重复)组成。第一乐段及第二乐段各包含两个平行的乐句。前乐段安详宁静,后乐段的乐句开始音区提高,情绪略显激动,抒发了强烈的思念之情,但后半句音调仍趋下落,沉浸在温馨的回忆之中。然后通过4小节的感叹似的音调,再现了最后一个乐句,突出了对“家”的执著的爱恋。
乐曲基本按照歌曲旋律改编,曲首和结尾采用歌曲的第一乐句加以发展,作为引子与尾声。乐曲把歌曲主旋律重复两遍。第一遍,由中提琴主奏;第二遍,则用钢片琴及弦乐演奏。
乐曲中多彩的音色和活泼的伴奏音型使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可爱的家”听带来的甜蜜与欢乐。
3.萨克斯管独奏曲《回家》
每当提起“家”这个词,就会使人想起自己的亲人,和在家中度过的美好时光。从而感到无限的亲切与温馨。对那些远离故土、久别亲人的游子来说,“家”,更是一个为之深深眷恋、苦苦企盼的避风港。在这里,客居异乡的寂寞愁苦,坎坷生活的辛劳创伤都会得到抚慰,一切都将消融在家的温暖与亲人的关爱之中。《回家》这首萨克斯管独奏曲就是表达一个匆匆回家的游子在归途中所怀的热切渴望和甜美幸福的心情。
乐曲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短小的引子后,平稳的旋律平静地流淌而出。乐句反复一次之后,旋律提高五度作自由模进,并加以发展,音调时起时伏,表现了感情的涌动。第一部分,重复一次后进入中部。这是根据第一部分主题音调而展开的华彩乐段,既展示了演奏者的技巧,更刻画了游子的种种心情。也许是诉说背井离乡的凄苦,也许是倾吐与亲人相聚的喜悦„„第三部分,有变化地再现第一部分音乐,末尾停留在一个长音高音“5”上,给人以余音袅袅、亲情依依之感。最后的尾声用主题的第一乐句为素材,多次重点,结束了“回家”的旅程。
这首乐曲采用了现代爵士音乐的音调、节奏和伴奏形式,使音乐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有的韵味。4.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这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歌曲,它以充满激情的抒情笔调表达了对美丽的外婆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从低音区缓缓进入,曲调平稳,节奏的出现和第3小节的六度跳进使歌曲富有动感,即刻让人们联想到漫步走在童年时熟悉的沙滩上,留下了一步一个脚印的生动场景,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抒发了对美丽家园的赞美之情。歌曲在第二部分,节奏顿时拉宽,旋律舒展,情绪亲切热情,切分音的运用较强地表达了对家乡充满着激情的抒发。在“阳光”和“沙滩”的句中出现一拍体止符,更进一步地表达了对童年时美好时光的怀想。句末的旋律在变拍子中由高音下行结束,表现了那时的童年回忆还是那么记忆犹新,历历在目。5.歌曲《牧场上的家》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3/4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又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纵情地抒发了人们对可爱的家园的赞美之情。最后的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教 学 过 程:(本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聆听乐曲《可爱的家》并会唱《牧场上的家》。教学难点:3/4拍指挥演唱。一 师生问好 二 课堂导入。师:放一段录像。我想同学们都知道这部有趣的情景喜剧名字就是《我爱我家》。同学们他们家的故事是不是都很有趣?那么他们家中都有什么人呢?对,爷爷,爸爸,妈妈,圆圆,以及保姆小桂阿姨等等。。师:那你能跟大家说说你家都有谁?都发生过那些有趣的事情呢?讲讲自己家的故事。生:相继举手回答。谁还记得这部喜剧的结束后的合唱?有同学试着能哼一哼吗? 5 生:想,并回答。老师可用钢琴弹奏《可爱的家》并提醒。师:如果同学们想不起来,那么老师放一段管弦乐,同学们听听是不是我爱我家的片尾曲!?
三 聆听乐曲《可爱的家》 师:听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打拍子跟着音乐轻声哼唱。2 生:认真聆听。师:看来很多同学都回忆起来,那么谁知道音乐的名字是什么? 4 师:对,歌曲的名字就叫《可爱的家》。师: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的家乡在哪里?都有什么?那里怎么样,美不美? 6 生:举手回答。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你们的家乡真美。不过,老师知道有一个人的家在牧场,牧场上的家别有一番美景,你们想知道吗? 8 师:那么大家就随着老师一起去看看。四 学习歌曲《牧场上的家》 五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会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教学难点:切分音。一 师生问好。二 发声练习。
三 复习歌曲《牧场上的家》 四 课堂导入并学习切分音。师:(出示四个16分音符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音符? 2 生:16分音符。师:对,大家一起用手拍拍。预备齐„„ 4 生:xxxx.5 师:如果老师将中间两个16分音符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呢?哪位同学能到黑板上试着写出来? 6 生:回答。师:黑板上写的对不对?对,非常正确。那么这个节奏怎么读呢?谁能试试? 8 师:回答。师:对,这个节奏的读法,像以前学的切分音。对,这个也同样是切分音,只不过比以前的速度要快。师:今天我们要学一首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歌曲中就出现了新的切分音。请大家在书中找一找这样的切分节奏在哪里出现了。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并且,找一找四个16分音符出现在哪里?我们大家读一读。11 生:读。
五 聆听并学唱歌曲。六 课后小结:
第五课 故 乡
教 学 目 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教 学 内 容
1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2聆听《思乡曲》 3聆听《乡间的小路》 4表演《如今家乡山连山》 5表演《故乡的小路》 教 材 分 析
1.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这是我国影片《红日》中的插曲。影片以解放战争中我英雄的人民解放军在山东孟良崮一役大败敌军的史实为题材,不仅描写了英勇杀敌的人民战士,也描写了积极支前的革命群众。这首歌曲就是由在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为解放军运送粮食的农村姑娘所唱。它反映了军民一家的鱼水情,它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的向往,它也倾吐了人们对家乡的纵情赞美。歌曲优美流畅,热情爽朗,影片放映之后,这首歌曲不胫而走,在全国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
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第一乐段由各为两小节的四个乐句组成。这个段落旋律高回低转,节奏张弛有致,生动地描绘了青山起伏、绿水环绕的美丽风光。高亢嘹亮的长音“哎”,引入了第二乐段。在“哎”后的一小节,由于巧妙地使用了“ ”音,产生了调性色彩的变化(以“5”为宫音),与前一乐段形成对比,突出了歌曲的主题“谁不说俺家乡好”,旋即又转回到原来调性(“1”为宫音),并将第一乐段的第四乐句扩展再现,表达了对家乡、对解放军的赞美之情。作曲者吕其明。他还作有电影音乐《城南旧事》、管弦乐《红旗颂》、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
2、小提琴曲《思乡曲》
用小提琴奏出的哀婉缠绵、如诉如泣的旋律带着浓重的思乡愁情扑面袭来,远离家乡的人们那种“冷冷清清、寻寻觅觅”,欲回家乡而又不能的情境似呈眼前。这就是我国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所作的《思乡曲》。该曲是马思聪创作于1937年的管弦乐曲《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后被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常被小提琴演奏者选为表演曲目。 上述旋律为乐曲主题,直接采自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由四个均等的乐节构成上、下乐句。递次下降的波浪型旋律线,商调式的柔和色彩,加上缓慢的速度,倾诉出魂牵梦萦的乡思和缕缕不断的忧伤。
乐曲在使用传统的再现三部曲式的同时,运用了民间创作中最常用的变奏手法。乐曲中的三次变奏,一方面不断赋予主题新的形象,一方面又使感情逐层高涨。第一和第二变奏分别从调式、节奏和音区等方面揭示和深化了主题的音乐内容,使思乡之情更为浓厚。
第三变奏是乐曲的第二部分,也是本曲的高潮。除了将原商调式的主题变为宫调式以外,在内部结构、旋律密度、调性、速度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化,音乐显得活泼、明朗,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对往事的美好的回忆。第三部分,主题在明亮的高音区再现,小提琴的柔美音色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 乐曲的结尾十分短小,最后落在羽调式的不稳定的属和弦上,仿佛思乡之情挥之不去、久久回荡。
作曲者马思聪(1912~1987)。他一生从事小提琴演奏、作曲和音乐教育工作。作有《绥远组曲》、《山林之歌》、《祖国大合唱》、《新疆舞曲》、《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等作品。3.歌曲《乡间的小路》
这是一首颇为流行的台湾校园歌曲。歌中明快流畅的曲调和形象生动的歌词,编织了一幅农村的风情画,表现了农村青年淡泊、宁静的心态和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歌曲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的旋律比较平稳,但节奏富于变化。第一乐句的八分体止符、第三乐句的三连音、第四乐句的切分节奏,使原来匀称、齐整的节奏产生了波动,在恬静之中的增添了生气。第二乐段的音乐更富于活力,旋律在高音区流动,节奏也更为活跃,歌曲洋溢着舒畅、满足,无忧无虑的乐观情绪。这个乐段以半终止()结束,然后进入第三乐段——第一乐段的再现。最后,尾句连续反复,短笛声、歌声伴随着夕阳、霞光渐渐消失在天际。4.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
这首歌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描写了农村儿童天真纯朴的感情,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通过颇具特色的儿童心理活动,把谷垛比作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村一派大丰收的欢乐景象。歌曲为五声羽调式、一段体。引子后的第1-8小节是两个句首相似的平行乐句,节奏相同,旋律忽高忽低,十分贴切地描写了母子(女)俩的对话。第三乐句第9-14小节,节奏紧缩,插入两个过门,表现出兴奋、喜悦的心情。第四乐句为两声部合唱,以断音唱出爽郎的笑声,充分抒发了两人幸福愉快的心情。
最后8小节是一个扩充乐句,节奏拉宽,歌声柔和连贯,使人感受到母亲与孩子间的无限深情。
歌曲的音调很有民族特色,形象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特征,是一首很好地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儿童歌曲。5.歌曲《故乡的小路》
这是一首两段体的优美抒情歌曲。4/
4、3/4拍,D宫调式,曲调流畅而又抒情。歌曲表达了人们回忆美好童年的内心激动的心情。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此段音区低而深沉,乐句都以弱拍起音开始,平稳的曲调,表达了人们带着思绪万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在第二乐句中还出现了一个临时变化音。音调上使人感到对小路是多么亲切的情感流露。在第二乐句中一个八度跳进,使人仿佛追忆到儿时欢乐生活的情景。歌曲以六度跳进到第二乐段,使情绪渐渐地得以抒发,在音区上升高,由衷地抒发了热爱家乡的心情。全曲未句,在“呣”的哼鸣中结束,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历历在目,仿佛“童年多美好”的话语还要向你倾诉。教 学 过 程:(本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聆听歌曲《乡间的小路》并会唱《故乡的小路》。教学难点:4/4拍与3/4拍变换。一 师生问好。二 发声练习。双声部。三 课堂导入。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条熟悉的小路。同学们你的家乡在哪里?家乡的小路在哪里?小路上都有些什么呢?你能试着给大家讲讲吗? 生:思索并举手回答。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乡间的小路》。听听他的小路上都有什么?大家在听的时候轻轻打着拍子。放录音。4 生:举手回答。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下面我想问问,这首歌曲是几拍的呢?对,是非常熟悉的2/4拍。指挥图示是什么呢?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 6 生:主动回答。师:那么哪位同学还记得3/4拍指挥图示和4/4拍指挥图示怎么打?大家讨论一下。师:3/4拍和4/4拍分开来打,我相信大家都能做到。如果,让3/4和4/4拍有先后顺序打,应该怎么打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9 师生共同练习。请大家翻开书,书中有一首歌曲出现了这个的拍子。请看《故乡的小路》中,哪些乐句出现了3/4和4/4拍混合?大家互相找找看,并且自己按照拍子打节奏。
四 聆听歌曲《故乡的小路》并识谱唱歌。五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并会唱《如今家乡山连山》。教学难点:四度二声部训练 一 师生问好。二 发声练习。听四度音,请同学们分两声部哼唱出音高位置。2 逐层递进。将《如今家乡山连山》双声部做提前练习。三 聆听《如今家乡山连山》。师:请同学们一首歌曲名字叫《如今家乡山连山》。听一听歌曲中的哪个部分是刚才同学们练习过的? 播放录音。听后请同学们回答。对,同学们回答都很好,歌曲的后半部分我们在发声训练的时候唱过。那么大家试着跟着钢琴把歌词加上。4 再次聆听。全曲
四 识谱学唱歌曲并最后欣赏《谁不说俺家乡好》。五 课后小结:
第六课 欢乐的少年
教 学 目 标:
1、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教 学 内 容:
聆听:歌曲《可喜的一天》、管弦乐《罗马的松树》。
表演:歌曲《叮铃铃》、《雏鹰之歌》。教 材 分 析:
1、歌曲《可喜的一天》。
这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影片描写了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苏军挥师直捣德国法西斯巢穴,与英、美、法盟军会师柏林这个过程中两个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此歌于20世纪50年代初随影片传入我国,在少年儿童中广为传唱。歌曲表现了战争爆发前夕,在和平的土地上青少年的幸福生活和他们的美好理想。歌曲分为主歌(第一乐段)和副歌两个部分。主歌包含两个平行乐句(前乐句4小节、后乐句6小节),旋律微微波动,节奏细密轻快,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副歌的旋律上扬,节奏扩展,给人以明朗宽广的感觉,抒发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热情赞颂。全曲的二声部和声基本采用三度音程,但最后4小节则作同度齐唱,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齐声歌唱。
2、管弦乐《罗马的松树》。
意大利作曲家雷斯皮基作有以罗马为题材的三部著名交响曲,《罗马的松树》是其中之一部。而本课是选自《罗马的松树》的第一部分。作者为这一部分所写的标题说明是这样的:“孩子们在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林里游戏。他们或围成圆圈跳舞;或模仿士兵列队行进和交战。他们兴奋地欢叫,犹如黄昏的燕子。气氛突然转换,乐曲进入第二部分。”博尔盖塞别墅为17世纪时罗马贵族博尔盖塞所建,位于罗马市中心,规模宏大。后收归国有,为罗马最大、最美的公园之一。乐曲采用2/8拍和急速的小快板。在前奏部分中,作曲家使用了适合表现儿童情趣的特性乐器,如钢片琴、竖琴、三角铁,奏出分解和弦、颤音和滑音,形成喧闹的音响,营造欢乐的气氛,描绘了孩子们在松林中追逐嬉戏的情景。随后,英国管奏出带有舞曲性质的第一主题。这一欢快而富有弹性的意大利民间舞曲旋律,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舞蹈场面。随着情绪的不断高涨,双簧管奏出由贯型的民间儿歌音调写成的第二主题旋律。打击乐器清亮的音色、单纯的节奏和简朴的旋律,仿佛使人们看到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模仿士兵,迈着稚气的步伐列队行进。作者当时就是队伍里的一名“士兵”。接着,圆号以欢快的速度奏出第三主题,这是一首活泼的儿歌,仅由“ ”三个音组成。仿佛孩子们又开始了一场新的游戏。在乐曲达到高潮后,气氛突然急转直下,一片寂静。
3、歌曲《雏鹰之歌》。
这是一首富有民歌风格的儿童歌曲。曲调采用了新疆地区的民族音调为素材,曲调欢快活泼,表现了跨世纪的一代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在两小节“ ”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音调后引出了欢快的第一乐段(共四个平句)。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在旋律上采用了变头重尾的手法,乐句间的八度跳进使得情绪更加欢快跳跃。第三乐句在曲调上由低向上层层推进,生动地表现了少年儿童像雄鹰那样搏击着风雨娇健飞翔的形象。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特别是歌曲在每乐句中插入了“ ”的节奏,可用拍手表示增强了少年欢乐的情感抒发。
第二乐段歌曲曲调舒展,“ ”、“ ”等节奏的运用,把跨世纪的一代少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祖国未来的希望表现得十分贴切。歌曲在反复后句尾是结束在全曲的最高音,热情地表达了祖国的少年儿童对美好的明天充满着热切的心情。
4、歌曲《叮铃铃》。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的歌曲,曲调采用了湖南民歌的素材“ ”作为本歌的主导动机,旋律流畅,情绪欢快、活泼,它描绘了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牧童们赶着羊群发出内心的欢乐歌唱,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前奏一开始,连续2小节的十六分音符:“ ”仿佛使人听到了清脆的铃声。欢快的气氛为歌曲作了很好的铺垫。第一、二乐句在旋律和节奏上基本相同,带有陈述的性质。第三乐句,突然出现了短小的动机.并配以间奏,是铃声与回声的模拟。是对前面听到的吆喝声和铃声做了肯定的回答。合唱部分是歌曲的扩充,采用了衬词加滑音的唱法和二声部的效果,烘托出一个交织在一起的热闹场面,从中听到了铃声、吆喝声、琴声等,表现了牧童赶着羊群悠闲自得地歌唱着的情景。这首歌曲,对力度和速度变化及演唱方法要求较高,特别是前倚音和下滑音()的使用,增强了歌曲的乡土气息和口语化特点。“#5”音可视为地方特色音。教学重难点:
一、感受、并表现音乐不同的风格、情绪。
二、口风琴#
5、#
2、#4的指法,及三声部曲调的吹奏练习。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习表演唱《叮铃铃》、欣赏《可喜的一天》。教学目标:
1、学习表演唱《叮铃铃》,初步学会演唱歌曲中的变化音、下滑音,学会演唱歌曲旋律,特别是前四小节的旋律。
2、欣赏苏联故事影片《攻克柏林》插曲《可喜的一天》,了解歌曲背景,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特点以及苏联儿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歌曲《叮铃铃》旋律中变化音的演唱,教师需在旋律教学前先做好铺垫。教 学 过程 :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教学新课。
(一)学习表演唱《叮铃铃》。
1、聆听歌曲前奏导入新课。设问:
这两个小节你能听到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 请听:
2、聆听歌曲范唱。
思考: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两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他们各自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
指名回答,教师小结:歌曲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牧童们赶着羊群发出内心的欢乐歌唱,抒发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3、学习歌曲曲调。
(1)完成书本听一听,唱一唱,比较一下这两个曲调有什么不同?
a、教师用钢琴分别演奏着两段曲调,要求学生听辨这两段曲调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b、跟着钢琴模唱一遍,说出曲调的不同与相同之处;(节奏相同,曲调基本相似,不同在于变化音)
c、跟着钢琴再次练习演唱#
4、4,#
5、5,两组变化音;(也可用乐器演奏一下)(2)跟琴模唱学习歌曲前4小节,要求唱准变化音,用手划拍演唱。(3)自学剩下的旋律,可以2人一组互相学习,教师指导下滑音演唱。(4)齐唱练习歌曲旋律,注意变化音、下滑音两个地方的演唱。
4、学习演唱歌曲歌词。
再一次聆听歌曲范唱,学习歌词演唱,同样注意变化音、下滑音两处难点的演唱。
在演唱中注意乐曲中音乐记号的演唱要求,顿音、力度记号。
5、初步用欢快的情绪进行歌曲演唱。
(二)欣赏《可喜的一天》。
1、以史地知识导入:
设问: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在20世纪初,著名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什么国家?(苏联)谈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本歌就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
2、聆听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影片描写了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歌曲表现了战争爆发前夕,在和平的土地上青少年的幸福生活和他们的美好理想。)
3、再欣赏一遍歌曲。
4、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5、完成课本上的练习:歌曲分几部分?(两部分)用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
三、课后小节,布置乐器作业。
四、师生再见。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罗马的松树》、初步学唱《雏鹰之歌》、复习《叮铃铃》用乐器伴奏。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罗马的松树》,感受意大利民间舞曲旋律的特点。
2、初步学唱歌曲《雏鹰之歌》旋律,掌握下滑音的演唱要求。
3、复习表演唱《叮铃铃》,学习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进一步用欢快、亲切的声音演唱好歌曲,注意每一个音乐符号的演唱。教学重点难点:
1、在旋律演唱中掌握下滑音的演唱。
2、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注意节奏稳,控制好伴奏音量。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欣赏管选弦乐《罗马的松树》。;
1、设问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样玩耍的?
那么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样玩耍的?
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不告诉曲名)设问:你们能从音乐声中想像这一群少年儿童在干什么?(学生们议论)教师小结:他们在游戏,有的围成圆圈跳舞,有的模仿士兵列队行进和交战。
3、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套描绘罗马风景人物的音乐组画——《罗马的松树》第一段“博尔盖塞别野的松树”,描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在罗马的游览胜地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林里跳舞“打仗”、玩耍的情景。
4、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第一主题。(这一主题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舞蹈场面)
5、聆听第二主题旋律。
设问:这是描写什么?(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模仿士兵,迈着稚气的步伐列队行进,作者就是当时队伍里的一名“士兵”)
6、复听全曲: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7、小结:欧洲意大利少年儿童们欢乐的活动。
三、初步学唱歌曲《雏鹰之歌》。
1、教师谈话导入: 雏鹰活动我相信每个少先队员都不会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雏鹰之歌》。
2、教师范唱学生形成初步印象。
3、学唱第一部分歌曲旋律,注意八分附点的演唱。
4、再次听一边范唱,一边听一边唱旋律。
5、学习第二部分旋律。
6、第三次听范唱,结合歌曲旋律一起唱。
7、学唱歌词,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音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顺带复习下滑音记号、唱法。
四、复习表演唱《叮铃铃》。
1、复习歌曲《叮铃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2、为歌曲用乐器伴奏。
歌曲里拉琴这一记号所对应的乐曲,可以用口风琴、口琴,也可用竖笛等旋律乐器来演奏。
五、课后小结,布置回家练习《叮铃铃》伴奏。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叮铃铃》合唱部分;继续学唱歌曲《雏鹰之歌》,掌握演唱要点,唱好下滑音;复听《罗马的松树》、乐器演奏《多瑙河之波》。
教学目标:
1、学习表演唱《叮铃铃》的合唱部分,要求能做到节奏齐、音准、声部和谐。
2、复习《雏鹰之歌》,学会用铃鼓等打击乐器用规定节奏为歌曲伴奏。
3、复听《罗马的松树》,进一步感受歌曲愉快的情绪。
4、乐器演奏练习《多瑙河之波》。教学重点难点:
1、《叮铃铃》的合唱部分,可以在声部分配上最适当调整。
2、乐器演奏练习。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学习表演唱《叮铃铃》的合唱部分。
1、乐器演奏低声部旋律。(该歌曲合唱部分共有10小节,由于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于高声部的旋律已经非常熟悉了,因此合唱练习的关键在于第二声部,因此可先让学生用乐器进行演奏,熟悉一下旋律。)
2、集体演唱练习低声部旋律。
3、加入歌词进行演唱。
4、选出一部分音乐基础较好的同学示范两声部演唱效果。
5、分声部进行演唱,注意人员的均衡性。
三、继续学唱歌曲《雏鹰之歌》;
1、复习《雏鹰之歌》的旋律,注意加入拍手的节奏。
2、听一遍范唱,轻轻尝试演唱歌词,学习《雏鹰之歌》的歌词;(教师在学生演唱时注意纠正,注意下滑音的正确演唱;)
3、选用铃鼓等打击乐器有规定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四、复习《雏鹰之歌》用打击乐器伴奏。
该首歌曲带有新疆音乐的风格,因此学生用规定节奏伴奏 x x x x x 效果很好,在乐器选用上可选用铃鼓、午板等轻巧一点的,可以边唱边敲边跳。
五、乐器演奏练习《多瑙河之波》。
1、先练习前16小节的第一声部,注意连线及分句。
2、分声部练习吹奏,注意按指挥的手势整齐进入,休止处的节奏要正确。
3、合奏时要注意指挥的手势,要学会倾听个声部的音准与节奏,第二、三声部的音量要适当控制,要突出地一声部。
4、在流畅的吹好前16小节的基础上,在吹奏后16小节。
六、课后小结,布置回家练习《多瑙河之波》。
七、师生再见。
第七课 雨花
教 学 目 标:
1、“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
3、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教 学 内 容:
聆听:钢琴曲《雨滴》、合唱《踩雨》、弦乐《暴风雨》。
表演:歌曲《踩雨》、《雨中》。教 材 分 析:
1、合唱《踩雨》。
“踩雨呀!踩雨呀!”听,这是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发出的呼喊声。这首歌曲描绘了孩子们夏日在雨中嬉戏的情景,反映了他们热情纯真的童心世界。歌曲分为三个层次。以呼喊的音调作为引子,通过领唱与齐唱、力度强与弱的对比,表现了孩子们相互呼应的呼叫,揭开了踩雨的序幕。一个节奏活跃、音调跳宕的间奏,将歌曲引入第二个层次,仿佛一群活泼顽皮的小童踩着轻快的步子迎面奔来。这里,各为两小节的乐句旋律平稳,节奏比较统一,好像是孩子们在边踩雨、边欣
赏着雨景。接着,出现了由引子音调变化而成的乐句,歌词全由充满童趣的衬词构成,顿时造成热烈的气氛,孩子们的情绪更为高涨。他们唱啊、跳啊、叫啊、踩啊„?quot;歌曲的旋律上移到高音区,两个声部不同的节奏交织在一起。“踩雨呀”的呼喊声此起彼落,表现了喧闹热烈的场面。孩子们无忧无虑、欢快喜悦的心情洋溢在歌声之中。
2、钢琴曲《雨滴》(降D大调前奏曲)。
波兰钢琴家肖邦曾创作了24首前奏曲,结构短小,形式精致,往往采用单一的音乐形象来表现作曲家一瞬间的内心活动或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肖邦的24首前奏曲每首调性不同,在音乐的情趣、性格上也都各具特点。但相同的是,这些钢琴曲都具有感人的诗意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降D大调前奏曲》是其中的第15首乐曲,它是1838年肖邦偕法国女文学家乔治?桑在西班牙马约卡岛疗养期间写成的。据传肖邦是在岛上瓦尔德莫查修道院听到屋檐滴下的雨滴声有感而写下这首曲子的。乐曲中自始至终有连绵不断的八分音符的降A持续音,使人联想起下雨天屋檐下雨点的淅沥声,故而又被称为“雨滴”前奏曲。实际上降A持续音在这里只是暗示一种心灵的律动而已。这首前奏曲为复三段体结构。一开始在一连串雨滴声的衬托下呈示了第一部分第一主题,柔和、甜美、纯净而明朗:第二主题由前一个旋律发展而成,带有一些哀怨、忧郁的气息:然后第一主题再现,构成了单三段体的曲式。通过那不间断的降A持续音,引入了乐曲的中间段落。中段气氛阴郁沉重,带有悲凉的色彩。由雨滴节奏转化成的升c小调主题音乐,以单调的圣咏式旋律、空洞的和声、固定不变的节奏音型以及钢琴低音区浓重的音色,使人联想起吟唱圣歌的僧侣行列:紧接着第一部分的抒情主题再现,似乎是将那阴沉黯淡的气氛驱散。通过与中间段落的强烈对比,这一主题显得格外清新、纯朴和优美。
作者介绍
肖 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短促一生中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故在国外度过。此间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降A大调波兰舞曲》;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他严辞拒绝了沙俄授予的“俄国
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德国音乐家舒曼称肖邦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前,肖邦用微弱的声音对赶来巴黎的姐姐说:“我的遗体是不能运回华沙了,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祖国,把杯里的波兰泥土撒在我的棺材上”。1849年10月7日,年仅39岁的爱国音乐家与世长辞。至今,肖邦的心脏仍保存在华沙的圣十字教堂里。
3、管弦乐《暴风雨》。
这首乐曲是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管弦乐《大峡谷组曲》中的第五乐音。乐曲一开始就再现组曲中第三乐章的主要旋律(牧童主题):它由小提琴在高音区用清亮的音色奏出,表现了暴雨前的静寂。随后,弦乐组奏出不安的音型,它慢慢扩展,像是乌云在漫延。接着出现的另一以下行音阶组成的主题,使乐曲增加了不安的动感,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很快,小提琴奏出一串下行滑音,暴风雨来临了!作曲家在这里用音响模拟的手法,极为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暴风骤雨、电闪雷鸣的场面。弦乐不协和的结合,迸射出银色的光泽,像是泻下的蒙蒙雨雾;管乐尖锐刺耳的呼啸,像雷电中的峡谷风摇树动,石破岩崩;钢琴的刮奏,像是一阵山风吹散了飘洒的雨滴。接着,弦乐奏出了半音下行的音型,暴风雨过去了,阴云中透射出银色月光,大峡谷又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但是很快高潮又起。在乐队全奏第二个主题的背景上,长号和大号洪亮的吹奏再度唤来牧童的主题旋律,把乐曲推向高潮。这首乐曲已不仅是对自然景观单纯的描摹,而是对大峡谷的壮观奇景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精妙杰作的感叹。
4、歌曲《踩雨》。
歌曲《踩雨》表现了一个少年儿童在夏日的雨天里,踩着雨花在玩耍的情景,塑造了他活泼、轻松、可爱的形象。歌词的词意充满着童趣,特定的象声词“沙里格”、“叭里格叭”亲切而通俗。富有想像的歌词与欢快的旋律结合后,使歌曲更具有童稚、乐观、浪漫的气息。歌曲由七个乐句(每句4小节)28小节组成。开始的4小节运用较为平稳的节奏与略带跳动的音调,表现了夏雨下个不停。这4小节既是全曲的动机,也是全曲的引子,全曲由此发展而成。歌词就是雨的象声词“沙里格沙”。接着8小节是第一乐段。这一乐段的节奏,基本上是开始的4小节的模仿,曲调的风格也保持一致。两段歌词是“雨敲小路”和“雨敲荷叶”两个侧面的情景反映。第二乐段也是8小节。这一乐段的音调与节奏,都作了较
大的发展,开始的4小节两个乐句,节奏较宽,歌词是衬词“哎咳”,真可谓此词无意胜有意,是主人翁情感的抒发。后两小节,节奏紧缩,曲调迂回,点明了歌曲的主题意境。最后8小节是尾声(也可作为第三乐段),是运用开始4小节的引子、加上第二乐段的后4小节,形成头尾呼应,给歌曲以的完整的结束。
5、歌曲《雨中》。
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风趣的儿童歌曲。2/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生动地描绘了雨中上学的孩子们,你呼我喊,嬉戏逗乐和在课堂上愉快学习的情景。第一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第二乐句旋律完全重复,第三、第四乐句采用了旋律的模进。四个乐句都用“”的节奏,使曲调富有跳跃感,特别是每句的句尾小节中加入拍手的节奏和“呼喂”的叫喊声,以及句中的下滑音唱法,渲染了孩子们在雨中嬉笑、逗乐的欢乐气氛。“嘀嗒”、“哗啦”、“呱哒”生动的象声词,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在雨中、踩水上学的情景,富有童趣。歌曲的间奏采用了引子的后4小节旋律,在欢乐的情绪中进入第二乐段。歌曲节奏拉宽,曲调舒展,五度大跳顿时把情绪推向高潮。教室内大声读书,书声琅琅,勤奋学习的情景与窗外大雨哗哗形成了较强的对比,突出了歌曲的主题。最后的乐句在两次重复前段第四乐句的旋律之后,在句尾以六度大跳在主音“6”延长八拍半上结束全曲。教学重点:
1、演唱《踩雨》、《雨中》感受“雨”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2、聆听《雨滴》、《踩雨》、《暴风雨》感受各中各样的雨景,并带给学生遐想。教学难点:
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音乐——命题创作。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听《踩雨》;唱《踩雨》。教学目标:
1、聆听《踩雨》,感受下雨时的场景。
2、能用轻松、愉悦的情绪,轻巧、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踩雨》。教学重点难点:
1、聆听《踩雨》,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进一步激起心中对生活的热爱.3、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踩雨》中的高音。教 学 过程 :
一、师生问好。
二、表演《踩雨》。
1、夏日的雨声——沙沙沙;赤着脚丫踩在雨中——叭叭叭。这声音能构成美妙的音乐吗?请听歌曲《踩雨》。
2、聆听范唱。
谁能模唱开始的两小节“沙里格沙”?说明他既非常认真地听,又代表他的记忆力非常强!
3、我相信全体同学能自学唱出前面12小节曲调,注意轻声唱,不要影响周围同学。
4、听钢琴弹接下去的8小节。尤其是这8小节中的最后两小节曲调,有些难度,有一个什么节奏?
5、把歌曲的20小节曲调连起来唱一唱。
6、最后8小节曲调很容易,但注意有两小节稍有变化,要看仔细,唱准确。
7、要带着欢乐、活泼的心情,表现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唱好这首歌。并用自制的下雨音响为歌曲伴奏。
8、谁在夏天的雨中踩过雨?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9、我们大家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作为一次艺术实践活动,轻松地、甜美地唱一唱。
10、小结:“沙沙沙、叭叭叭”这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呵!
三、听《踩雨》。
1、这首歌曲与本课表演的《踩雨》是同一内容,(同一词作者)但由于作曲者不一,所以歌曲的构思、风格也不一。如果说前者是几个人在玩踩雨的话,那么这首歌则是一群人在踩雨。
2、欣赏《踩雨》。设问:歌曲表现出怎样的情景?什么地方能产生回声?
3、再次欣赏《踩雨》。
谈话:听了两遍《踩雨》,也唱过了另一首《踩雨》,能说出他们的同工异曲之奥妙吗? ①“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②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③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
4、选择打击乐器及自制乐器,边欣赏歌曲边轻轻为歌曲伴奏。
5、小结:不同人群的“踩雨”,不同的乐趣所在。
四、师生再见。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听《雨滴》;唱《雨中》。教学目标:
1、介绍波兰作曲家肖邦,聆听《雨滴》,感受下雨时的场景。
2、学唱歌曲《雨中》。教学重点难点:
1、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聆听《雨中》,从音乐中感受下雨的场景。
2、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踩雨》,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以及符点音符。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聆听《雨滴》。
1、主题名称导入:我们用欢快的歌声,表现了雨花,钢琴是怎样描绘雨滴声?
2、初听乐曲的第一主题片断。
你能听出钢琴弹奏的雨滴声吗?
3、谁愿意到钢琴上来试试弹奏这雨滴声!
4、欣赏乐曲第一乐段。 设问:这一乐段给你什么感受?
5、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设问:这中间乐段在情绪上与第一乐段对比起什么变化?
6、介绍肖邦创作背景及生平。(见乐曲分析)
肖 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短促一生中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故在国外度过。此间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降A大调波兰舞曲》;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他严辞拒绝了沙俄授予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德国音乐家舒曼称肖邦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前,肖邦用微弱的声音对赶来巴黎的姐姐说:“我的遗体是不能运回华沙了,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祖国,把杯里的波兰泥土撒在我的棺材上”。1849年10月7日,年仅39岁的爱国音乐家与世长辞。至今,肖邦的心脏仍保存在华沙的圣十字教堂里。
7、聆听全曲。如果班级中有学生能演奏此曲,请她(他)来演奏,效果更佳。
8、小结:雨滴带给人们遐想„„。
三、表演《雨中》。
1、这是一首带有通俗音乐风格的校园歌曲。
2、看着歌谱听一遍范唱。
3、用不同的颜色把相同的节奏与相同的曲调涂上,这样便于学唱。
4、再听一遍范唱。要求各声部的同学跟录音的范唱哼唱自己声部的曲调。
5、分声部自学曲调。
(1)把全歌分为两个部分:前16小节为第一乐段,其余是第二乐段,分乐段自学。学好第一乐段,巩固第一乐段。再学第二乐段。
41(2)跟伴奏音带唱二声部曲调。教师可参与第二声部给予支撑。
6、因为歌曲是表现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很容易投入。要求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轻松活泼、风趣地表现歌曲,以表达校园的多彩生活。
四、师生再见。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复习《踩雨》;听《暴风雨》;创作“雨”的命题音乐。教学目标:
1、介绍美国作曲家格罗菲,聆听管弦乐《大峡谷组曲》中的《暴风雨》。
2、复习歌曲《踩雨》。
3、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美国作曲家格罗菲,感受《暴风雨》的场面。
2、和同学一起用各种打击乐器、自制乐器、人声表演为命题音乐画出演奏的图形谱。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聆听《暴风雨》。
1、复习四年级(上)《羊肠小道》的第一部分。
设问:这段音乐你们听到过吗?它的名称是——?内容是——? 师生回忆四年级(上)《回声》中及聆听过的《羊肠小道》。
2、出示教学标题——暴风雨。
这段欣赏曲是继四年级聆听的《大峡谷组曲》的第五乐章。
3、初听第一部分。
从乐曲的旋律中听到了你熟悉的主题吗?
从本乐曲的标题名称中,你认为这段音乐是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暴风雨前的宁静)
4、初听第二部分。
从这段音乐的音响中,你想像是怎样的场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5、聆听全曲(第五乐章)。
要求:边听边用神态动作„„表现你对音乐发展过程的感受。
6、小结:这与《踩雨》、《雨中》就不一样了,是暴雨了,但还是表现了雨的主题。音乐的表现变化无穷。
三、复习《踩雨》。
四、创作活动。
1、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各人找自己伙伴或单独发挥自己的想像,创作音乐——命题创作。
2、构思:
从命题出发构思内容框架。根据框架选用素材进行创作。
3、因为是命题的自由创作,所以各种形式不限。
如:用各种音响的先后交织出现,组成一幅《狂风暴雨》;再如:用数首表现“雨”的歌曲串联起来,加上打击乐器、串联词等。还可以小品形式、艺术造型、舞蹈等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4、创作展示。
五、师生再见。
第八课 冬雪
教 学 目 标:
1、学唱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指导学生在合唱时低声区保持气息和声音的高位置,并做到声部的和谐与统一。
4、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 学 内 容:
聆听:管弦乐《乘雪橇》、歌曲《踏雪寻梅》、现代京剧选段《打虎上山》。
表演:歌曲《堆雪人》、《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 材 分 析:
1、歌曲《踏雪寻梅》。
这是我国作曲家黄自创作的一首以雪景为题材的抒情歌曲。音乐语言精炼,富有诗情画意。全曲共19小节,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两个各为4小节的乐句组成,旋律运用跳进与级进交替,显得活泼轻松,描绘了雪后天晴,主人公悠然自得地骑驴观景的画面。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以主三***分解进行的手法,加之顿音和休止符的运用,使旋律灵活、跳跃,表现了铃儿清脆的响声,并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第二乐句则是第一乐段后句的扩充再现。在歌曲短小的篇幅中,既有变化,又有统一,首尾呼应,显得十分简练而完整。 黄 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他毕生从事音乐教育事业,在介绍西洋近代音乐理论、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同时,他也从事创作和著述。他创作了交响音乐、室内乐、清唱剧和歌曲等94首作品。其中《怀旧》与《长恨歌》等是我国在交响乐和清唱剧方面较早的尝试;他的歌曲《玫瑰三愿》、《点绛唇》、《南乡子》、《天伦歌》等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抗敌歌》、《九?一八》、《旗正飘飘》是我国最早的抗日歌曲,在民族解放战争期间鼓舞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2、现代京剧选段《打虎上山》。
《打虎上山》又名《迎来春色换人间》,是现代京剧《智剧威虎山》中杨子荣的主要唱段之一。它采用了管弦乐队伴奏,音色丰富,气势恢宏,唱段运用了京剧的多种板式,抒发了杨子荣乔装打扮、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音乐首先以扩展而宽广的曲调描绘了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这个舒展的旋律在紧密的节奏伴奏下,表现了杨子荣挥鞭疾驰在莽莽雪原的情景。接着唱段转入二黄导板,杨子荣在乐队的伴奏下,以高亢嘹亮的声音紧拉慢唱,一句比一句高涨,一句比一句激越,唱出了主人公气冲霄汉的战斗豪情。这个唱段的中段音
乐趋于规整,以中板速度,道出了杨子荣“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的坚定决心。唱段最后为西皮快板,1/4拍,音乐转为急速,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以不可遏止的趋势,生动有力地表现出杨子荣“捣匪巢定叫它地震天翻”的英雄气概。
3、管弦乐《乘雪橇》。
乐曲热情奔放,充满活力,音调、节奏富有鲜明的美国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在铃铛、马鞭、马蹄、马儿嘶鸣等音响的衬托下,绘声绘色地表现了人们驾着雪橇、策马飞驰的情景和兴高彩烈的欢快心情。乐曲是带再现的复三段结构。简短的引子后呈示了回旋起伏、轻快活泼的旋律,这是乐曲的主要主题:在整首乐曲中这个旋律共出现四次,每次出现都要反复一遍。复三段体的主部就是由这个性格热情的主题旋律与另一个活泼轻盈的旋律组成的单三段体。乐曲中部的音乐先是用同音重复、节奏顿挫的旋律描绘马蹄的嗒嗒声和扬鞭催马的情景;继而又以连绵不断、逐层升高的音调表达人们心中酣畅愉悦的感情。当第一部分主题再现时,用小号吹奏,力度增强,节奏作切分处理,使乐曲更富有爵士音乐的特征,气氛也更为热烈。最后,音乐的力度不断减弱,仿佛是雪橇载着人们欢歌笑语向远方奔驰而去。
4、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雪花带来冬的梦》是一首带有生物科普知识的儿童歌曲,它告诉孩子们,冬天,“小青蛙”、“小甲虫”、“小刺猬”、“小狗熊”是在睡眠中度过寒冬的,等到春天“春风姑娘把你们来唤醒”。歌词拟人化、曲调平稳而带有叙事性。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每乐段各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是景色的描绘,开始两小节的曲调成半圆形,描绘雪花飘飘而下,后两小节是前面的模进,尤其第4小节的,带上某种神秘的色彩,使梦境更为形象。第二乐句中四个“告诉”,节奏平稳,旋律一唱一停,非常口语化,叙事性很强。第二乐段,音乐有了发展,节奏改变为弱起,具有推动力,突出了“睡吧”的词意。第一乐句的曲调运用第一乐段第二乐句的音调素材,象征着四个小动物的即将冬眠,而在“甜美的梦”处,又采用了“冬天的梦”的变化音旋律,运用得非常巧妙。第二乐句基本上是第一乐段第二乐句的变化再现。整首歌曲16小节,短小精悍,一气呵成。在演唱时注意第二乐句的四个“告诉”中间的间奏,要做到藉 45 断丝连,每个“告诉”都要有一份情意,把人与自然、动物的亲密关系表达出来;把音乐与大自然的关系表达出来。
5、歌曲《堆雪人》。
这是动画片《雪孩子》中的插曲。这首童声合唱歌曲以轻快流畅的旋律,富有特性的节奏,为我们展示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冬天,孩子们在银色的世界里堆雪人、滚雪球、嬉戏玩耍的动人画面,表现了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歌曲为F大调,由六个乐句构成的两段体。第一部分有四个乐句,旋律采用模进的手法和富有推动力的节奏,配以“北风吹口哨”、“雪花把舞跳”,把孩子们在雪地里玩耍的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第二部分是一个具有乐段性质的独立乐句,旋律、节奏与前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孩子们自豪、欢乐的心情。句末再现了有特性的节奏型,使歌曲前后呼应,既有对比,又有统一。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初步学用模进方法演唱歌曲。
3、初步感受合唱,学好二声部旋律。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欣赏《乘雪橇》;学习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 学 过程 :
一、师生问好。
二、欣赏《乘雪橇》。
1、用钢琴试奏 P46页,学生跟着钢琴熟悉这段曲调。
2、初步感受音乐《乘雪橇》(一遍),说说这一曲调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3、复听音乐(一遍),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说说音乐变化对音乐的表达有哪些作用?
4、再听音乐(一遍),从这首乐曲中你们都听到了些什么声音呢?(铃铛、马鞭、马儿嘶鸣。)
5、师总结:这是一首具有美国爵士乐风格的乐曲,讲述了小朋友们在雪地里玩耍时的情景,希望你们看到
三、歌唱教学《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在冬天里会冬眠吗?
2、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看看刚才你们所说的动物在不在里面。(欣赏《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遍)
3、你体会到他们用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在演唱。(再欣赏一遍)
4、跟着音乐轻唱全曲(一遍),并在间奏的时候拍拍手,唱出你觉得最美的一句旋律。
5、你觉得这首歌有没有比较难唱的一句?(反复练习节奏 XX | X.XX | X.XX |)
6、用节奏呼应的游戏反复练习P50页第二行最后一小节到第三行第三小节的旋律
7、完整的歌唱《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遍),找出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8、请再轻声歌唱全曲,根据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节奏等把歌曲演唱得更好。(在演唱时也可加入拍手或“嘿嘿”等加以装饰)
四、师生再见。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复习《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学唱歌曲《堆雪人》。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堆雪人》。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堆雪人》。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复习。
反复强调附点音符的节奏型,演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演唱时在间奏部分加入拍手或“嘿嘿”等加以装饰。
三、歌唱教学。
1、展示中国地图,让同学在图中找出黑龙江、云南、海南、西藏所在的地理位置。
2、伴随着音乐《堆雪人》请同学谈想象中的雪景,揭示课题,启发学生对冬日环境的丰富想象或联想。
3、聆听《堆雪人》(一遍),说一说歌曲表现的是中国哪个地方的雪景呢?
4、复听(一遍),分析旋律特点,找出相似的旋律,并哼唱出来。提示这就是模进法。
5、用模进法试唱歌曲第一部分四个乐句。注意八分休止符的停顿和切分音的节奏特点。在休止符处用拍手代替。
6、反复练习节奏 a: OX XX | OX XX | b: X X X c: X X X = X X.7、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第一部分,用轻松欢快的情绪演唱“啦”。
8、跟着钢琴伴奏自学歌曲第二部分,注意结尾处休止符的节奏处理。
9、歌曲展示的是孩子们在银色的世界堆雪人、滚雪球、嬉戏的动人画面,根据歌词内容,以不同的情感、力度再次演唱好歌曲。
四、师生再见。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复习歌曲《堆雪人》;聆听歌曲《踏雪寻梅》;聆听京剧《打虎上山》。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2、指导学生在合唱时低声区保持气息和声音的高位置,并做到声部的和谐与统一。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有效地聆听《踏雪寻梅》、《打虎上山》。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复习。
复习歌曲《堆雪人》一声部。
三、歌唱教学。
1、熟悉歌曲《堆雪人》的二声部旋律,说说它和一声部相比又有什么特点和规律。(一遍)
2、范唱二声部的旋律,学生小声跟唱,在休止符处用拍手表示。
3、再次哼唱后,请学生自己评价一下刚才的表现。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
4、跟钢琴伴奏带着刚解决的问题有感情的演唱二声部。
5、复习一声部旋律,请二声部试着小声的跟唱。
6、根据歌词内容,以不同的情感、力度分别唱好《堆雪人》的齐唱及合唱部分。
四、聆听歌曲《踏雪寻梅》。
1、聆听一首以雪景为题材的抒情歌曲《踏雪寻梅》,谈谈你听候的感受。(一遍)
2、简单介绍曲作者黄自以及代表作。(黄自: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创作了交响乐、室内乐、清唱剧和歌曲等94首作品,代表作有《怀旧》、《长恨歌》、《玫瑰三原》、《抗敌歌》《九一八》等。
3、复听全曲,记住你觉得最美的一句,并哼唱出来。(一遍)
4、再次聆听后讨论歌曲表现什么内容?
5、跟着伴奏,用轻松愉快的心情轻唱主旋律。
6、师总结:全曲共19小节,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共八小节,运用以跳进与级进交替的旋律,描绘了雪后天晴,主人公悠然自得的骑驴观景的画面。第二乐段顿音和休止符的运用使旋律灵活、跳跃,表现铃儿清脆的响声。
7、带着我们刚才的分析,跟着音乐小声歌唱歌曲。(两遍)
五、聆听京剧《打虎上山》。
1、聆听《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一遍),说一说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歌曲?
2、复听音乐《打虎上山》(一遍),跟随音乐讲解音乐所要表现的剧情和唱段背景。(引子部分表现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在紧密的节奏伴奏下杨子荣挥鞭疾驰在莽莽雪原的情景,接着唱段转入二黄导板杨子荣在乐队伴奏下逐渐表现气冲霄汉的战斗豪情。最后为西皮快板,音乐转为急速,气愤热烈紧张,具有强烈战斗性,生动有力的表现出杨子荣“捣匪巢定叫它地覆天翻”的英雄气概。
3、再次聆听,把刚才分析的内容带入歌曲,哼唱主旋律。
4、再次聆听这段唱腔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一件什么事?
5、师总结:这段京剧唱腔表现的是杨子荣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
六、师生再见。
第 四 课 时
教学内容:
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演唱歌曲《堆雪人》,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第三篇:数学第九册教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1—2012学第一学期)
杨政伟
本学期,本人担任小学五(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现就本学期的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取得的成绩及措施。
1、认真学习课标,领会精神,指导教学。
我们怎样教数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臵身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2、紧抓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本人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坐、听、说、讲、练提出具体要求。课堂上,提倡动静相宜,动时,积极热烈,敢于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实践活动,畅所欲言。静时,暝思苦想,勤于思考。另外,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民主的氛围,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生理、心理的发展,个体差异大,大部分学生都渴求别人的理解与尊重。作为教师,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蹲下来跟学生说话,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生之所需,抛砖引玉,为在知识海洋里前行的学生指明方向。
3、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紧扣新课程标准。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
4、厚爱差生,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我在学生面前不敢有丝毫虚伪与欺哄,做到言出必行;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 1
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因此促进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首先,作为新来的一位教师,我再和学生的磨合上,相互了解与信任方面,我感觉学生对我还是欠缺些。大部分学生能融入到我的教学风格中,但有一小部分学生还是在以前教师的思维圈子里,没能跳出了,导致学习上有些脱节。
2、我从乡下学校新调到二小,以前只最多带过30多个学生,现在突然面对60多人的大班级,真是感觉无从下手。只能强迫自己勤学习,多干事,善思考,使自己边摸索,边实践,边实践、边摸索。虽说在教学管理中也有进步,但感觉还是欠缺点什么。
3、在具体的学生管理环节中还欠认真和仔细。如:家庭作业的布臵和检查上,我的小组长首先不够得力,其次是我也没能亲自认真操作,或是操作了也没能坚持。
4、我的教学风格还没能完全掌控住学生。没有能让所有学生真正喜欢老师,进而喜欢学习数学。当然,大部分学生已经是被老师掌控了,感觉只是本学期时间太紧促了,没有那么的完美而已。
5、我计划五年级上学期先重点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先喜欢上老师,喜欢上学数学,培养好学习数学的好习惯,然他们自己主动动手,动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次是下学期再重点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试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赶上本学期统考,所以,实施教学策略方面过于急躁了些,当然也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了。
6、本学期的培优辅差工作还做的不够踏实。
三、改进措施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争取能把学生的作业做到面批,把学生的盲区当天消灭。
3、培养得力的小帮手,让小组长的作用充分发挥。
4、老师要对学生的家庭作业做的每天心中有数,对学生有表扬,有批评。
5、努力和学生拉近关系,促进师生感情,让学生喜欢上我,喜欢上学习数学。
6、继续提高学生上交作业的质量,端正学习态度,尤其是书写方面。
7、加大对学生的学习管理要求,其中要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多和学生家长交流沟通,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
8、继续加强学生的培优辅差工作,努力多培养班级的真正“尖子”学生,让中间学生力争上游,让后面的学生你追我赶,真正形成一个团结,上进,好学的集体,最后我还要用爱心和耐心能真正感化、帮助学困生首先在学习态度上端正,再进而能提高学习成绩。这也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争取把不及格学生人数消灭到0。
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中苦乐相伴。我将继续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努力把自己的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第四篇:人教第九册《珍珠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以下四题任做三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是怎样照料、呵护珍珠鸟的?
3、小鸟为什么会信赖主人呢?
4、作者写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
1、搜集有关珍珠鸟的资料。
2、谈谈你对“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理解。
板书设计:
珍珠鸟
大鸟:躲进吊兰中隐约闪动渐渐伸出熟悉
小鸟:先随后先再跑到落在(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第五篇:第九册音乐教案
第九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 朝夕
教 学 目 标:
1、音乐中描绘自然界周而复始朝夕情景的作品不少。本课就用这一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4、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5、学习竖笛的高音吹奏方法并进行实践。
教学内容:
聆听:管弦乐《晨景》、筝曲《渔舟唱晚》。
表演:《清晨》、《晚风》。
教材分析:
1、管弦乐《晨景》。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评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改编为两个组曲。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翁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
格里格(1843~1907)挪威作曲家,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1862年毕业于莱比锡音乐学院后,回国创办挪威音乐学校,并从事音乐创作。他立志发扬挪威的民族音乐,曾收集和整理过大量的挪威民歌,并在创作中体现了这种民族的传统和风格。由于他对挪威音乐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成就,因此生前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他的一生几乎是在和病魔作斗争中渡过的,但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伟大工作。人民热爱他,死后为他举行国葬。主要作品除《培尔?金特》组曲外,还有《a小调钢琴协奏曲》、抒情小品10册以及歌曲60余首等。
2、筝曲《渔舟唱晚》。
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
3、歌曲《清晨》。
这是一首曲调规整,旋律明快而又流畅的歌曲。2/4拍,宫调式,三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一、第三乐句是旋律的重复,第二、第四乐句旋律相同只,是在尾音上作了上移四度的变化,其句中插入的一小节间奏,更使曲调轻快活泼,富有动感,它生动地表现了人们早起迎着晨曦锻炼身体的情景。第二部分是歌曲的插入部,旋律优美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比。歌曲通过了对春天的草原、绿油油的秧苗、丛丛的山林等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充分地表现了人们只争朝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随后,歌曲在“D?S”反复后又重复了第一部分的曲调,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4、歌曲《晚风》。
这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歌曲。歌曲以“晚风”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夕阳的晚上”、“树丛中的夜莺在歌唱”„„。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歌曲为6/8拍,大调式,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抒情,委婉动听。第一乐句在弱起小节进入后以平稳的节奏展开,在第1小节和第3小节只作了上移一度的小变化,使得曲调在平稳中稍有起伏,似乎音乐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黄昏时刻、当晚风吹来时四周田野一片静谧的情景之中,富有诗情画意。第二乐句在四度跳进后,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旋律由上而下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起伏,抒发了人们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景之中象树丛中的夜莺一样快乐的歌唱。第三乐句完全重复了第二乐句的旋律。把赞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以进一步的抒发。
教学重点:
1、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2、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教学难点: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表演 歌曲《清晨》。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清晨》。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表演歌曲《清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能力发展目标:运用各种形式的演唱,提高表演能力。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清晨》。
2、通过表演,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唱准旋律中的五度大跳。
教 学 过程 :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校园歌曲,歌词4段较长,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打击乐伴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不需要包办代替,但要合理合情。
一、师生问好。
二、表演《清晨》。
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设问:
(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使用口风琴、竖笛等吹奏乐器,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
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指导的重点是音准: “4 41 6 64”这一乐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个fa(4)音要唱准。..
5、歌词4段较长,教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引导学生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
6、小结: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
三、编创活动:《早晨》。
1、内容主题:《早晨》,给学生留出充分的余地去思考,去创造。
2、师: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如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
3、让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要求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聆听
筝曲《渔舟唱晚》。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了解古筝这一民族弹拨乐器的相关知识。2)熟悉筝曲《渔舟唱晚》的旋律。
2、情感目标:通过聆听筝曲《渔舟唱晚》,体验人们丰收的喜悦之情。
3、能力发展目标:学会在欣赏的过程中,提高自觉融入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的能力。教学重点:熟悉筝曲《渔舟唱晚》的旋律,通过聆听体验人们丰收的喜悦之情。教学难点:体会古筝这一弹拨乐器在表现特定主题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传统筝曲,通过欣赏要让学生了解古筝的外形和演奏方式,并且理解乐曲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认识古筝。
1、学生陈述对古筝的了解情况。
2、学生尝试上台演示古筝的演奏手法。
3、师补充。
三、聆听《渔舟唱晚》。
1、导入: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
2、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3、跟琴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7、小结: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表演 歌曲《晚风》。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晚风》。2)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表演歌曲《晚风》,抒发赞美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能力发展目标:通过训练,提高二部合唱的能力。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二声部合唱曲《晚风》。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6/8拍的节拍规律,二声部合唱做到各声部清晰,声部与声部间关系和谐、均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班级基础较差的,可以降低难度。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表演《晚风》。
1、导入: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聆听范唱。
2、写在歌谱左上角的是拍号,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2/
4、3/
4、4/4。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4、全体划拍(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教师的教棒点谱视唱第一乐句(4小节)。
5、在第一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二、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
6、请一位学生指挥大家流畅地唱好全曲。
7、分声部练习: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须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唱好自己的声部)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5)第一乐句单声部,第二、三乐句二声部。
8、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三、下课。教学反思
第 四 课 时
教学内容:
聆听 管弦乐《晨景》。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感受管弦乐《晨景》描绘的日出和清晨的景色。2)了解格里格的生平。
2、情感目标:通过聆听管弦乐《晨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3、能力发展目标:在聆听中体会音高和力度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了解乐曲表现的日出的内容。教学难点:
在聆听中知道音高和力度在表现乐曲情绪和内容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主题音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记录乐谱的形式很多,这三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被广泛动用。专业音乐教育还运用五线谱等等。在欣赏的时候要结合识谱,这样使学生把握旋律更深入。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晨景》。
1、歌曲《清晨》用声乐形式歌唱早晨,器乐又如何表现早晨?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听《晨景》主题。
2、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初听的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 复听要求: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
(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通过文字再创作,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音乐表现的内涵)
4、欣赏全曲。
5、小结:
(1)简介格里格生平。 (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三、下课。
第二课 农家乐 教 学 目 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教 学 内 容 1聆听《丰收锣鼓》 2聆听《快乐的农夫》 3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4表演《苹果丰收》 教 材 分 析
1.民族管弦乐《丰收锣鼓》
这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表现了我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喜获丰收的欢乐情绪。乐曲吸取了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采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 乐曲由多段旋律和锣鼓部分组成,在调性和情绪上形成并置对比,又因主部主题旋律频频穿插其间而显得前后呼应和统一。 全曲可分四个部分。
乐曲开始,在由慢渐快的鼓声中,整个乐队奏出雄厚、响亮的散板旋律: 这是乐曲的引子,高亢有力,气势宏大,把人们带入喜庆丰收的欢腾热烈的场面。
第一部分包含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热烈欢快,节奏紧促,旋律的重复和模进描写了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进一步发展,但旋律回旋起伏,显得流畅抒情。旋律先由笛子和拉弦乐器(板胡、高胡、二胡等)奏出,再用扬琴、琵琶、三弦及弦乐器重复,最后,前后两个乐句分别由笛子、唢呐和笛子、弦乐器重复,彼此呼应,表现了劳动中互相帮助、融洽无间的情景。在这之后,第一主题作了变化重复,并引出了锣鼓,以十面锣为主奏乐器,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
第二部分开始,以吹管乐器奏出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其它乐器奏衬托性短句,给人以一呼百应的印象。接着,乐曲转入D宫调,弦乐器和管乐器、弹拨乐器先后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接着,笛子与弹拨乐器交替演奏了一段轻快活泼的旋律,表达了人们舒畅、欣喜的感情。随后通过再现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进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清澈明朗的竹笛声以散板的节奏描绘出明媚秀丽的田园景色,云锣则以柔美晶莹的景色使人联想起阳光下水库的碧波粼粼。
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表现了欢庆丰收的宏传场面。一开始,潮州锣鼓的打击乐奏出气势磅礴的音响。在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变化再现后,打击乐又运用京剧锣鼓中擅长表现紧张、急促、激烈场面的“急急风”、“马腿”和苏南吹打中的“螺蛳结顶”的点子加以发展,同时,音乐的速度增快,力度加强,使情绪不断地激越高昂起来。
最后,第一部分中的第二主题变化再现。乐曲在热烈沸腾的高潮中结束。2.钢琴曲《快乐的农夫》
这是德国作曲家舒曼(1810~1856)所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选自作曲家的《少年钢琴曲集》。这套钢琴曲集是作曲家为大女儿玛丽过10岁生日而写的。
这首乐曲情绪开朗,音乐语言简洁,弹奏技巧简单,旋律音调建立在分解和弦上,由上升而下行,起伏自然。这是乐曲的A段(第一部分)主题,从后半拍起,附点音符与八分音符交替使用。并用左手在低声部奏出,右手则用后半拍起的和弦为之伴奏,给乐曲带来活泼、轻松的情趣。经重复后,右手在高声部演奏B段(第二部分)主题,左手在低声部与之相隔十度作平行进行。八分音符的和弦伴奏音型仍在中间声部继续着。这一部分仅有两小节,随即又出现A段主题,这一次左、右手用八度音演奏,使乐曲结束在热烈的气氛中。
这首乐曲的标题仅是对音乐情绪的提示,而与“农夫”则没有必然的联系。3.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4/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歌曲以 节奏贯穿全曲,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
第一乐段只有二个乐句,曲调中六度、五度、四度的大跳使音乐富有动感和舞蹈性,形象地表现了一群农家姑娘边跳、边唱的情景,唱出了她们对甜美生活的快乐和喜悦的心情。
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副歌部分,两个乐句在旋律上采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音调均在高音区进行,在情绪表现上更加欢快、热烈。句中出现“4”音使得曲调在调式上富有色彩的变化,句末的一小节在八度上移大跳后,全曲结束在主音上,把人们尽情欢唱美满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推向高潮。4.歌曲《苹果丰收》
这是朝鲜影片《金刚山的姑娘》中的一首插曲。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曲调明快活泼、热情奔放,表现了在苹果丰收的季节里姑娘们喜摘苹果时欢乐的劳动场面。
歌曲的第一乐段共四个乐句,采用了齐唱的演唱形式,曲调方整,节奏型相同,只是在第四乐句中稍有变化,旋律以模进的手法轻快而富有舞蹈性,每一句在歌词上都作了重复的补充,增强了欢乐心情的语气表达,描绘了在风和日丽、彩虹满天、丰收的季节里身着民族服饰的姑娘,身背篓筐、载歌载舞,喜摘苹果的生动情景。
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合唱部分,第一、第二声部三度、四度的对位和声进行使得演唱效果更为丰满。曲调舒展而又热烈,旋律以四度的模进逐渐把歌曲的情绪推向高潮。把人们眼望着一片大丰收的景象而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在这里得到了尽情地抒发。歌曲最后一句在下移八度跳进中欢快地结束全曲。教 学 过 程:(本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欣赏丰收锣鼓。
教学难点:利用绳子扮乐器,并分声部听辨演奏。一 师生问好。二 课堂导入。师:同学们看,老师带来几样乐器,谁能试着说说这些乐器的名字叫什么?(老师拿来锣和鼓)2 生:踊跃举手回答。师: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4 师:今天老师就带来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丰收锣鼓》请大家一起欣赏。三 欣赏《丰收锣鼓》。师:在欣赏的同时,听一听乐曲分为几部分,哪一部分表达了人们丰收的喜悦之情呢? 2 生:师生共同分析乐曲。师:老师再问问大家,谁知道音乐中都出现了那些乐器? 4 生:学生认真回答。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绳子,请同学们用绳子模仿各种各样的民族乐器。在欣赏的过程中,同学们听到哪些乐器,你就要演奏出来。老师来当指挥。来,我们分一下声部,大家就可以成为乐队演奏了。6 再次欣赏《丰收锣鼓》。四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欣赏《快乐的农夫》 教学难点:跟音乐打击。一 师生问好。二 教师导入。今天老师带了很多筷子,这些筷子就是手中的乐器。我们来一起玩一个游戏。现在老师敲击什么,大家来模仿。2 生:来模仿。同学们敲得真好。下面老师要求大家不要跟老师模仿了。老师打什么,不要跟老师重复。4 生:有的学生还会模仿老师,有的能够自由想节奏打击。师:老师现在要求临近的两个人一组,每组设计一个节奏,不许重复。6 生:互相商量并打击。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听候,每组的同学们设计一个节奏,给歌曲伴奏。8 生:每个组都来设计。音乐不断重复。三 课后小结:
第三课 足 迹 教 学 目 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3.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教 学 内 容 1聆听《红梅赞》 2聆听《红星歌》
3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4表演《雨花石》 5表演《我怎样长大》 教 材 分 析 1.歌曲《红梅赞》
歌剧《江姐》描写了全国解放前夕,我地下党员与国民党统治者作殊死斗争,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
歌曲《红梅赞》是歌剧中第一场的唱段,也是贯串全剧的主题歌。它是江姐英雄形象的象征,每次出现都根据剧情的发展和刻画人物的需要而加以变化。歌曲曲调明朗、刚健,高旋低回,起伏较大,既富有激情,又不失抒情。歌曲以红梅报春的深刻寓意来赞颂江姐,具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
歌曲为单二段体结构,第二乐段(自“红梅花儿开”起)是从第一乐段变化发展而成。旋律采用七声徵调式,舒展、亲切、明快、奔放,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特别是吸收了戏曲中的拖腔手法,使旋律更加优美、抒情,而装饰音的应用更细腻地表达了情感,增添了韵味。旋律中频频出现的大跳与歌词的内容有机结合,如引子后第1、第8小节的“ ”、第6小节的“ ”等,都给人以挺拔、刚强、开朗、自豪的感觉,充分表现了革命者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风貌。2.合唱曲《红星歌》
这是故事片《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歌,歌曲具有进行曲风格而又带有抒情性,它采用七声宫调式、2/4拍和A、B、A三段体结构写成。第1-24小节为第一段,由六个乐句。音调雄壮有力,上行的四度跳进“ ”好似前进的号角声,加上附点节奏“ ”的运用,增强了歌曲的动力,富于行进的感觉。这一部分用齐唱与合唱形式演唱。
第25-26小节为第二乐段,由四个8小节乐句组成。节奏宽广平稳,旋律舒展,运用复调对比的手法构成二声部,亲切地唱出了小红军对红星的深情和对革命的无限忠诚。这一乐段是以乐句模进和音调逐句上移展开的,由此将歌曲引向高潮。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雄壮豪迈、铿锵有力的行进音调,再现了精神抖擞、斗志高昂的小红军队列的形象,最后的高音向人们宣告:革命是不可战胜的。
这首具有进行曲风格的合唱,音调明朗、雄壮,富有朝气。集中表达了红军后代跟着党永远干革命的坚定信念,以及对象征党的“红星”的热情赞颂。3.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这首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歌曲采用叙事歌曲的体裁,叙述了一个悲壮感人的故事。 这首叙事歌曲是在民间分节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用一个属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的旋律来咏唱多段歌词,颂扬了一个放牛娃大智大勇、诱敌就歼并为之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事迹。
歌曲的音调富有民歌风味,清纯、朴实,建立在羽调式上的旋律,气息宽广,婉转起伏,第一、二乐句进行比较平稳;第三乐句扶摇直上又突然回落,情绪比较激动;末乐句旋律则节节下落,结束在低音区,仿佛是人民群众对小英雄的绵绵哀思和深深叹息。
歌曲虽用同一旋律反复演唱七段歌词,但因音乐优美动听,富有根据力,感情容量大,使人百唱不厌,回味无穷。特别是在演唱中根据各段词意采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速度、力度等)进行表情处理以及多声部的和声效果,使这首合唱曲产生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4.歌曲《雨花石》
这是电视连续剧《红红的雨花台》的主题歌。旋律纯朴、委婉。歌曲以第一人称深情地抒怀许多无名先烈为人民解放事业默默地奉献,恰似小小石子铺起的一条五彩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这是一首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歌曲为2/4拍,a小调,二段体结构。第一、二乐句旋律重复,在第二、第四乐句“静静地”、“深深地”运用了两个切分节奏,寓意深刻,它表现了雨花石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脚踏实地而又满怀革命理想的崇高品质;亲切而又感人。
第二乐段的乐句采用了同尾换头,把“ ”变为“ ”,五度、四度上下音程大跳,把激扬而又充满乐观的心情推向高潮。尾声在高音“ ”的长音上结束,把人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中,鼓舞着人们沿着先辈的足迹奋勇向前。5.歌曲《我怎样长大》
这是影片《烛光里的微笑》的一首插曲。歌曲的曲调优美抒情,词意简炼,它借“小树”这一形象抒发了孩子们不怕困难、不怕风吹雨打,幸福成长的真切情感。歌曲为2/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平段共有四个对称乐句,第一乐句曲调平稳,并以亲切语气借物抒情,表现了孩子天真可爱的形象。第二乐句以弱起进入曲中的八度大跳,更增强了孩子们快快长大的那种急切的愿望。第三、第四乐句是前二个乐句的旋律模进。
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合唱部分,曲调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比。旋律基本以平行三度和声进行,特别是句中音程大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成长中坚挺不拔的精神面貌,突出了主题。最后歌曲的扩充部分,在重复了第四乐句后旋律更加平稳舒展,表现了“这样就会长大”的喜悦心情,抒发了长大后的甜美幸福的情感。
教 学 过 程:(本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欣赏合唱曲《闪闪的红星》、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难点:观看历史影片感受音乐。
一 师生问好。二 课堂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在每周升旗仪式上,我们是唱着什么歌把五星红旗升上天空的吗? 2 生:国歌。师:对。谁还记得国歌中最后一句歌词是什么吗? 生: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5 师:对,歌词中说到了敌人。那么过去谁是我们的敌人? 6 生:日本鬼子,国民党反动派,美帝国主义等。师:同学们说的都对。这些敌人带给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伤害,让过去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在的人们生活幸福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记住和怀念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呢?你还记得那些英雄? 8 生:举手举例回答。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英雄,其中一个是《闪闪红星》中的小英雄潘冬子,另外一个是《歌唱二小放牛郎》中机智勇敢的王二小。下面就请大家欣赏电影片断。看后,请大家再次用洪亮的声音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三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会唱歌曲《我怎样长大》。教学难点:二声部合唱。一 师生问好。二 发声练习。三 课堂导入。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两部电影,大家都是非常认真的看完,而且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潘冬子是在一个革命的时代长大的,而王二小却被挑死在敌人枪尖,英勇的牺牲了。我们和他们比简直是太幸福了。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是21世纪的新新人类。那么你能讲讲,你是怎么长大的呢? 2 生:想„„并回答。师:同学们回答的太好了。老师今天就带着大家学习一首新的歌曲名字叫《我怎样长大》。四 聆听歌曲 师:同学们认真听歌曲,听后告诉老师,歌曲是几拍的?歌曲分为几部分呢? 播放歌曲。带着学生打拍子。2 生:回答。3 师:有没有同学记得歌词中讲了什么? 4 生:思索并回答。师:我想很多同学没有听清,那么我们再听一遍歌曲。告诉老师歌曲中的歌词都说了什么? 五 识谱并唱歌 六 二声部歌唱学习七 课堂小结:
第四课 可爱的家 教 学 目 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教 学 内 容 1聆听《天黑黑》 2聆听《可爱的家》 3聆听《回家》
4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5表演《牧场上的家》 教 材 分 析 1.歌曲《天黑黑》
这是一首流行于台湾北部和闽南一带的民歌,又名《天鸟鸟》。虽是童谣,但为大人小孩所喜爱,传唱十分普遍。它以生动、诙谐的语言,天真纯朴的形象,折射了台湾农村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有趣情景。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中又可分两个层次(乐段)。第一部分第1至13小节为第一层次,第14至28小节为第二层次;第二部分第29至37小节为第一层次,第38小节至61小节为第二层次。各段的第一、第二层次的歌词是相同的,但在音乐上总是第二层次对前一层次作上方四度模仿。(第一部分第一层次)(第二层次)
它们既变化又统一,使音乐素材非常精练、集中。旋律的发展采用乐句扩充的手法,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歌词中衬词的运用使歌曲显得生动、诙谐,最后模仿锅被打破的声响更是有趣。
歌曲的最后8小节为尾声,它是第一部分第一乐段结束句的变化重复。这个结束句音调出现在每个乐段的句末,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民歌不仅以其优美的旋律、诙谐的情趣带给听者愉悦的感受,也许还能通过它所叙述的故事给人们带来有益的启示。2.管弦乐《可爱的家》
这首乐曲系根据同名歌曲改编。歌曲由英国作曲家比肖普作曲,是他的歌剧《米兰的少女克拉利》的一首插曲,后来广为流传,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通俗歌曲。歌曲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亲人、对家乡的怀念和眷恋,这也正是远离故乡和亲人的词作者佩恩的心声。他在写此歌词前曾写了一封信给哥哥说:“离家在外面的日子越久,我对家的怀念就越深。我真想听到亲人们的声音,看到那使我们曾在一起度过快乐时光的老屋”。写完信之后,他就执笔写了一首题名为“可爱的家”的短诗。
歌曲的旋律优美动人,情感朴实真挚。具有感人的魅力。歌曲由两个乐段及尾声(即最后乐句的重复)组成。第一乐段及第二乐段各包含两个平行的乐句。前乐段安详宁静,后乐段的乐句开始音区提高,情绪略显激动,抒发了强烈的思念之情,但后半句音调仍趋下落,沉浸在温馨的回忆之中。然后通过4小节的感叹似的音调,再现了最后一个乐句,突出了对“家”的执著的爱恋。
乐曲基本按照歌曲旋律改编,曲首和结尾采用歌曲的第一乐句加以发展,作为引子与尾声。乐曲把歌曲主旋律重复两遍。第一遍,由中提琴主奏;第二遍,则用钢片琴及弦乐演奏。
乐曲中多彩的音色和活泼的伴奏音型使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可爱的家”听带来的甜蜜与欢乐。3.萨克斯管独奏曲《回家》
每当提起“家”这个词,就会使人想起自己的亲人,和在家中度过的美好时光。从而感到无限的亲切与温馨。对那些远离故土、久别亲人的游子来说,“家”,更是一个为之深深眷恋、苦苦企盼的避风港。在这里,客居异乡的寂寞愁苦,坎坷生活的辛劳创伤都会得到抚慰,一切都将消融在家的温暖与亲人的关爱之中。《回家》这首萨克斯管独奏曲就是表达一个匆匆回家的游子在归途中所怀的热切渴望和甜美幸福的心情。
乐曲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短小的引子后,平稳的旋律平静地流淌而出。乐句反复一次之后,旋律提高五度作自由模进,并加以发展,音调时起时伏,表现了感情的涌动。第一部分,重复一次后进入中部。这是根据第一部分主题音调而展开的华彩乐段,既展示了演奏者的技巧,更刻画了游子的种种心情。也许是诉说背井离乡的凄苦,也许是倾吐与亲人相聚的喜悦„„第三部分,有变化地再现第一部分音乐,末尾停留在一个长音高音“5”上,给人以余音袅袅、亲情依依之感。最后的尾声用主题的第一乐句为素材,多次重点,结束了“回家”的旅程。
这首乐曲采用了现代爵士音乐的音调、节奏和伴奏形式,使音乐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有的韵味。4.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这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歌曲,它以充满激情的抒情笔调表达了对美丽的外婆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从低音区缓缓进入,曲调平稳,节奏的出现和第3小节的六度跳进使歌曲富有动感,即刻让人们联想到漫步走在童年时熟悉的沙滩上,留下了一步一个脚印的生动场景,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抒发了对美丽家园的赞美之情。歌曲在第二部分,节奏顿时拉宽,旋律舒展,情绪亲切热情,切分音的运用较强地表达了对家乡充满着激情的抒发。在“阳光”和“沙滩”的句中出现一拍体止符,更进一步地表达了对童年时美好时光的怀想。句末的旋律在变拍子中由高音下行结束,表现了那时的童年回忆还是那么记忆犹新,历历在目。5.歌曲《牧场上的家》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3/4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又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纵情地抒发了人们对可爱的家园的赞美之情。最后的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教 学 过 程:(本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聆听乐曲《可爱的家》并会唱《牧场上的家》。教学难点:3/4拍指挥演唱。一 师生问好 二 课堂导入。师:放一段录像。我想同学们都知道这部有趣的情景喜剧名字就是《我爱我家》。同学们他们家的故事是不是都很有趣?那么他们家中都有什么人呢?对,爷爷,爸爸,妈妈,圆圆,以及保姆小桂阿姨等等。。2 师:那你能跟大家说说你家都有谁?都发生过那些有趣的事情呢?讲讲自己家的故事。3 生:相继举手回答。谁还记得这部喜剧的结束后的合唱?有同学试着能哼一哼吗? 5 生:想,并回答。老师可用钢琴弹奏《可爱的家》并提醒。师:如果同学们想不起来,那么老师放一段管弦乐,同学们听听是不是我爱我家的片尾曲!? 三 聆听乐曲《可爱的家》 师:听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打拍子跟着音乐轻声哼唱。2 生:认真聆听。师:看来很多同学都回忆起来,那么谁知道音乐的名字是什么? 4 师:对,歌曲的名字就叫《可爱的家》。师: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的家乡在哪里?都有什么?那里怎么样,美不美? 6 生:举手回答。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你们的家乡真美。不过,老师知道有一个人的家在牧场,牧场上的家别有一番美景,你们想知道吗? 8 师:那么大家就随着老师一起去看看。四 学习歌曲《牧场上的家》 五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会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教学难点:切分音。一 师生问好。二 发声练习。
三 复习歌曲《牧场上的家》 四 课堂导入并学习切分音。师:(出示四个16分音符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音符? 2 生:16分音符。师:对,大家一起用手拍拍。预备齐„„ 4 生:xxxx.5 师:如果老师将中间两个16分音符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呢?哪位同学能到黑板上试着写出来? 6 生:回答。7 师:黑板上写的对不对?对,非常正确。那么这个节奏怎么读呢?谁能试试? 8 师:回答。师:对,这个节奏的读法,像以前学的切分音。对,这个也同样是切分音,只不过比以前的速度要快。10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首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歌曲中就出现了新的切分音。请大家在书中找一找这样的切分节奏在哪里出现了。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并且,找一找四个16分音符出现在哪里?我们大家读一读。11 生:读。
五 聆听并学唱歌曲。六 课后小结:
第五课 故 乡 教 学 目 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教 学 内 容
1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2聆听《思乡曲》 3聆听《乡间的小路》 4表演《如今家乡山连山》 5表演《故乡的小路》 教 材 分 析
1.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这是我国影片《红日》中的插曲。影片以解放战争中我英雄的人民解放军在山东孟良崮一役大败敌军的史实为题材,不仅描写了英勇杀敌的人民战士,也描写了积极支前的革命群众。这首歌曲就是由在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为解放军运送粮食的农村姑娘所唱。它反映了军民一家的鱼水情,它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的向往,它也倾吐了人们对家乡的纵情赞美。歌曲优美流畅,热情爽朗,影片放映之后,这首歌曲不胫而走,在全国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
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第一乐段由各为两小节的四个乐句组成。这个段落旋律高回低转,节奏张弛有致,生动地描绘了青山起伏、绿水环绕的美丽风光。高亢嘹亮的长音“哎”,引入了第二乐段。在“哎”后的一小节,由于巧妙地使用了“ ”音,产生了调性色彩的变化(以“5”为宫音),与前一乐段形成对比,突出了歌曲的主题“谁不说俺家乡好”,旋即又转回到原来调性(“1”为宫音),并将第一乐段的第四乐句扩展再现,表达了对家乡、对解放军的赞美之情。作曲者吕其明。他还作有电影音乐《城南旧事》、管弦乐《红旗颂》、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
2、小提琴曲《思乡曲》 用小提琴奏出的哀婉缠绵、如诉如泣的旋律带着浓重的思乡愁情扑面袭来,远离家乡的人们那种“冷冷清清、寻寻觅觅”,欲回家乡而又不能的情境似呈眼前。这就是我国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所作的《思乡曲》。该曲是马思聪创作于1937年的管弦乐曲《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后被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常被小提琴演奏者选为表演曲目。 上述旋律为乐曲主题,直接采自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由四个均等的乐节构成上、下乐句。递次下降的波浪型旋律线,商调式的柔和色彩,加上缓慢的速度,倾诉出魂牵梦萦的乡思和缕缕不断的忧伤。
乐曲在使用传统的再现三部曲式的同时,运用了民间创作中最常用的变奏手法。乐曲中的三次变奏,一方面不断赋予主题新的形象,一方面又使感情逐层高涨。第一和第二变奏分别从调式、节奏和音区等方面揭示和深化了主题的音乐内容,使思乡之情更为浓厚。
第三变奏是乐曲的第二部分,也是本曲的高潮。除了将原商调式的主题变为宫调式以外,在内部结构、旋律密度、调性、速度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化,音乐显得活泼、明朗,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对往事的美好的回忆。第三部分,主题在明亮的高音区再现,小提琴的柔美音色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 乐曲的结尾十分短小,最后落在羽调式的不稳定的属和弦上,仿佛思乡之情挥之不去、久久回荡。 作曲者马思聪(1912~1987)。他一生从事小提琴演奏、作曲和音乐教育工作。作有《绥远组曲》、《山林之歌》、《祖国大合唱》、《新疆舞曲》、《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等作品。3.歌曲《乡间的小路》
这是一首颇为流行的台湾校园歌曲。歌中明快流畅的曲调和形象生动的歌词,编织了一幅农村的风情画,表现了农村青年淡泊、宁静的心态和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歌曲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的旋律比较平稳,但节奏富于变化。第一乐句的八分体止符、第三乐句的三连音、第四乐句的切分节奏,使原来匀称、齐整的节奏产生了波动,在恬静之中的增添了生气。
第二乐段的音乐更富于活力,旋律在高音区流动,节奏也更为活跃,歌曲洋溢着舒畅、满足,无忧无虑的乐观情绪。这个乐段以半终止()结束,然后进入第三乐段——第一乐段的再现。最后,尾句连续反复,短笛声、歌声伴随着夕阳、霞光渐渐消失在天际。4.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
这首歌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描写了农村儿童天真纯朴的感情,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通过颇具特色的儿童心理活动,把谷垛比作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村一派大丰收的欢乐景象。歌曲为五声羽调式、一段体。引子后的第1-8小节是两个句首相似的平行乐句,节奏相同,旋律忽高忽低,十分贴切地描写了母子(女)俩的对话。第三乐句第9-14小节,节奏紧缩,插入两个过门,表现出兴奋、喜悦的心情。第四乐句为两声部合唱,以断音唱出爽郎的笑声,充分抒发了两人幸福愉快的心情。
最后8小节是一个扩充乐句,节奏拉宽,歌声柔和连贯,使人感受到母亲与孩子间的无限深情。 歌曲的音调很有民族特色,形象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特征,是一首很好地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儿童歌曲。
5.歌曲《故乡的小路》
这是一首两段体的优美抒情歌曲。4/
4、3/4拍,D宫调式,曲调流畅而又抒情。歌曲表达了人们回忆美好童年的内心激动的心情。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此段音区低而深沉,乐句都以弱拍起音开始,平稳的曲调,表达了人们带着思绪万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在第二乐句中还出现了一个临时变化音。音调上使人感到对小路是多么亲切的情感流露。在第二乐句中一个八度跳进,使人仿佛追忆到儿时欢乐生活的情景。歌曲以六度跳进到第二乐段,使情绪渐渐地得以抒发,在音区上升高,由衷地抒发了热爱家乡的心情。全曲未句,在“呣”的哼鸣中结束,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历历在目,仿佛“童年多美好”的话语还要向你倾诉。教 学 过 程:(本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聆听歌曲《乡间的小路》并会唱《故乡的小路》。教学难点:4/4拍与3/4拍变换。一 师生问好。
二 发声练习。双声部。三 课堂导入。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条熟悉的小路。同学们你的家乡在哪里?家乡的小路在哪里?小路上都有些什么呢?你能试着给大家讲讲吗? 2 生:思索并举手回答。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乡间的小路》。听听他的小路上都有什么?大家在听的时候轻轻打着拍子。放录音。4 生:举手回答。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下面我想问问,这首歌曲是几拍的呢?对,是非常熟悉的2/4拍。指挥图示是什么呢?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 6 生:主动回答。师:那么哪位同学还记得3/4拍指挥图示和4/4拍指挥图示怎么打?大家讨论一下。师:3/4拍和4/4拍分开来打,我相信大家都能做到。如果,让3/4和4/4拍有先后顺序打,应该怎么打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9 师生共同练习。请大家翻开书,书中有一首歌曲出现了这个的拍子。请看《故乡的小路》中,哪些乐句出现了3/4和4/4拍混合?大家互相找找看,并且自己按照拍子打节奏。
四 聆听歌曲《故乡的小路》并识谱唱歌。五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并会唱《如今家乡山连山》。教学难点:四度二声部训练 一 师生问好。二 发声练习。听四度音,请同学们分两声部哼唱出音高位置。2 逐层递进。将《如今家乡山连山》双声部做提前练习。三 聆听《如今家乡山连山》。师:请同学们一首歌曲名字叫《如今家乡山连山》。听一听歌曲中的哪个部分是刚才同学们练习过的? 2 播放录音。听后请同学们回答。对,同学们回答都很好,歌曲的后半部分我们在发声训练的时候唱过。那么大家试着跟着钢琴把歌词加上。再次聆听。全曲
四 识谱学唱歌曲并最后欣赏《谁不说俺家乡好》。五 课后小结:
第六课 欢乐的少年
教 学 目 标:
1、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教 学 内 容:
聆听:歌曲《可喜的一天》、管弦乐《罗马的松树》。
表演:歌曲《叮铃铃》、《雏鹰之歌》。教 材 分 析:
1、歌曲《可喜的一天》。
这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影片描写了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苏军挥师直捣德国法西斯巢穴,与英、美、法盟军会师柏林这个过程中两个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此歌于20世纪50年代初随影片传入我国,在少年儿童中广为传唱。歌曲表现了战争爆发前夕,在和平的土地上青少年的幸福生活和他们的美好理想。歌曲分为主歌(第一乐段)和副歌两个部分。主歌包含两个平行乐句(前乐句4小节、后乐句6小节),旋律微微波动,节奏细密轻快,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副歌的旋律上扬,节奏扩展,给人以明朗宽广的感觉,抒发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热情赞颂。全曲的二声部和声基本采用三度音程,但最后4小节则作同度齐唱,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齐声歌唱。
2、管弦乐《罗马的松树》。
意大利作曲家雷斯皮基作有以罗马为题材的三部著名交响曲,《罗马的松树》是其中之一部。而本课是选自《罗马的松树》的第一部分。作者为这一部分所写的标题说明是这样的:“孩子们在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林里游戏。他们或围成圆圈跳舞;或模仿士兵列队行进和交战。他们兴奋地欢叫,犹如黄昏的燕子。气氛突然转换,乐曲进入第二部分。”博尔盖塞别墅为17世纪时罗马贵族博尔盖塞所建,位于罗马市中心,规模宏大。后收归国有,为罗马最大、最美的公园之一。乐曲采用2/8拍和急速的小快板。在前奏部分中,作曲家使用了适合表现儿童情趣的特性乐器,如钢片琴、竖琴、三角铁,奏出分解和弦、颤音和滑音,形成喧闹的音响,营造欢乐的气氛,描绘了孩子们在松林中追逐嬉戏的情景。随后,英国管奏出带有舞曲性质的第一主题。这一欢快而富有弹性的意大利民间舞曲旋律,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舞蹈场面。随着情绪的不断高涨,双簧管奏出由贯型的民间儿歌音调写成的第二主题旋律。打击乐器清亮的音色、单纯的节奏和简朴的旋律,仿佛使人们看到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模仿士兵,迈着稚气的步伐列队行进。作者当时就是队伍里的一名“士兵”。接着,圆号以欢快的速度奏出第三主题,这是一首活泼的儿歌,仅由“ ”三个音组成。仿佛孩子们又开始了一场新的游戏。在乐曲达到高潮后,气氛突然急转直下,一片寂静。
3、歌曲《雏鹰之歌》。
这是一首富有民歌风格的儿童歌曲。曲调采用了新疆地区的民族音调为素材,曲调欢快活泼,表现了跨世纪的一代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在两小节“ ”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音调后引出了欢快的第一乐段(共四个平句)。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在旋律上采用了变头重尾的手法,乐句间的八度跳进使得情绪更加欢快跳跃。第三乐句在曲调上由低向上层层推进,生动地表现了少年儿童像雄鹰那样搏击着风雨娇健飞翔的形象。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特别是歌曲在每乐句中插入了“ ”的节奏,可用拍手表示增强了少年欢乐的情感抒发。第二乐段歌曲曲调舒展,“ ”、“ ”等节奏的运用,把跨世纪的一代少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祖国未来的希望表现得十分贴切。歌曲在反复后句尾是结束在全曲的最高音,热情地表达了祖国的少年儿童对美好的明天充满着热切的心情。
4、歌曲《叮铃铃》。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的歌曲,曲调采用了湖南民歌的素材“ ”作为本歌的主导动机,旋律流畅,情绪欢快、活泼,它描绘了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牧童们赶着羊群发出内心的欢乐歌唱,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前奏一开始,连续2小节的十六分音符:“ ”仿佛使人听到了清脆的铃声。欢快的气氛为歌曲作了很好的铺垫。第一、二乐句在旋律和节奏上基本相同,带有陈述的性质。第三乐句,突然出现了短小的动机.并配以间奏,是铃声与回声的模拟。是对前面听到的吆喝声和铃声做了肯定的回答。合唱部分是歌曲的扩充,采用了衬词加滑音的唱法和二声部的效果,烘托出一个交织在一起的热闹场面,从中听到了铃声、吆喝声、琴声等,表现了牧童赶着羊群悠闲自得地歌唱着的情景。这首歌曲,对力度和速度变化及演唱方法要求较高,特别是前倚音和下滑音()的使用,增强了歌曲的乡土气息和口语化特点。“#5”音可视为地方特色音。教学重难点:
一、感受、并表现音乐不同的风格、情绪。
二、口风琴#
5、#
2、#4的指法,及三声部曲调的吹奏练习。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习表演唱《叮铃铃》、欣赏《可喜的一天》。教学目标:
1、学习表演唱《叮铃铃》,初步学会演唱歌曲中的变化音、下滑音,学会演唱歌曲旋律,特别是前四小节的旋律。
2、欣赏苏联故事影片《攻克柏林》插曲《可喜的一天》,了解歌曲背景,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特点以及苏联儿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歌曲《叮铃铃》旋律中变化音的演唱,教师需在旋律教学前先做好铺垫。教 学 过程 :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教学新课。
(一)学习表演唱《叮铃铃》。
1、聆听歌曲前奏导入新课。设问:
这两个小节你能听到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 请听:
2、聆听歌曲范唱。
思考: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两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他们各自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
指名回答,教师小结:歌曲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牧童们赶着羊群发出内心的欢乐歌唱,抒发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3、学习歌曲曲调。
(1)完成书本听一听,唱一唱,比较一下这两个曲调有什么不同?
a、教师用钢琴分别演奏着两段曲调,要求学生听辨这两段曲调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b、跟着钢琴模唱一遍,说出曲调的不同与相同之处;(节奏相同,曲调基本相似,不同在于变化音)c、跟着钢琴再次练习演唱#
4、4,#
5、5,两组变化音;(也可用乐器演奏一下)(2)跟琴模唱学习歌曲前4小节,要求唱准变化音,用手划拍演唱。(3)自学剩下的旋律,可以2人一组互相学习,教师指导下滑音演唱。(4)齐唱练习歌曲旋律,注意变化音、下滑音两个地方的演唱。
4、学习演唱歌曲歌词。
再一次聆听歌曲范唱,学习歌词演唱,同样注意变化音、下滑音两处难点的演唱。在演唱中注意乐曲中音乐记号的演唱要求,顿音、力度记号。
5、初步用欢快的情绪进行歌曲演唱。
(二)欣赏《可喜的一天》。
1、以史地知识导入:
设问: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在20世纪初,著名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什么国家?(苏联)谈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本歌就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
2、聆听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影片描写了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歌曲表现了战争爆发前夕,在和平的土地上青少年的幸福生活和他们的美好理想。)
3、再欣赏一遍歌曲。
4、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5、完成课本上的练习:歌曲分几部分?(两部分)用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
三、课后小节,布置乐器作业。
四、师生再见。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罗马的松树》、初步学唱《雏鹰之歌》、复习《叮铃铃》用乐器伴奏。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罗马的松树》,感受意大利民间舞曲旋律的特点。
2、初步学唱歌曲《雏鹰之歌》旋律,掌握下滑音的演唱要求。
3、复习表演唱《叮铃铃》,学习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进一步用欢快、亲切的声音演唱好歌曲,注意每一个音乐符号的演唱。教学重点难点:
1、在旋律演唱中掌握下滑音的演唱。
2、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注意节奏稳,控制好伴奏音量。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欣赏管选弦乐《罗马的松树》。;
1、设问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样玩耍的?
那么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样玩耍的?
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不告诉曲名)设问:你们能从音乐声中想像这一群少年儿童在干什么?(学生们议论)教师小结:他们在游戏,有的围成圆圈跳舞,有的模仿士兵列队行进和交战。
3、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套描绘罗马风景人物的音乐组画——《罗马的松树》第一段“博尔盖塞别野的松树”,描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在罗马的游览胜地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林里跳舞“打仗”、玩耍的情景。
4、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第一主题。(这一主题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舞蹈场面)
5、聆听第二主题旋律。
设问:这是描写什么?(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模仿士兵,迈着稚气的步伐列队行进,作者就是当时队伍里的一名“士兵”)
6、复听全曲: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7、小结:欧洲意大利少年儿童们欢乐的活动。
三、初步学唱歌曲《雏鹰之歌》。
1、教师谈话导入: 雏鹰活动我相信每个少先队员都不会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雏鹰之歌》。
2、教师范唱学生形成初步印象。
3、学唱第一部分歌曲旋律,注意八分附点的演唱。
4、再次听一边范唱,一边听一边唱旋律。
5、学习第二部分旋律。
6、第三次听范唱,结合歌曲旋律一起唱。
7、学唱歌词,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音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顺带复习下滑音记号、唱法。
四、复习表演唱《叮铃铃》。
1、复习歌曲《叮铃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2、为歌曲用乐器伴奏。
歌曲里拉琴这一记号所对应的乐曲,可以用口风琴、口琴,也可用竖笛等旋律乐器来演奏。
五、课后小结,布置回家练习《叮铃铃》伴奏。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叮铃铃》合唱部分;继续学唱歌曲《雏鹰之歌》,掌握演唱要点,唱好下滑音;复听《罗马的松树》、乐器演奏《多瑙河之波》。教学目标:
1、学习表演唱《叮铃铃》的合唱部分,要求能做到节奏齐、音准、声部和谐。
2、复习《雏鹰之歌》,学会用铃鼓等打击乐器用规定节奏为歌曲伴奏。
3、复听《罗马的松树》,进一步感受歌曲愉快的情绪。
4、乐器演奏练习《多瑙河之波》。教学重点难点:
1、《叮铃铃》的合唱部分,可以在声部分配上最适当调整。
2、乐器演奏练习。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学习表演唱《叮铃铃》的合唱部分。
1、乐器演奏低声部旋律。(该歌曲合唱部分共有10小节,由于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于高声部的旋律已经非常熟悉了,因此合唱练习的关键在于第二声部,因此可先让学生用乐器进行演奏,熟悉一下旋律。)
2、集体演唱练习低声部旋律。
3、加入歌词进行演唱。
4、选出一部分音乐基础较好的同学示范两声部演唱效果。
5、分声部进行演唱,注意人员的均衡性。
三、继续学唱歌曲《雏鹰之歌》;
1、复习《雏鹰之歌》的旋律,注意加入拍手的节奏。
2、听一遍范唱,轻轻尝试演唱歌词,学习《雏鹰之歌》的歌词;(教师在学生演唱时注意纠正,注意下滑音的正确演唱;)
3、选用铃鼓等打击乐器有规定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四、复习《雏鹰之歌》用打击乐器伴奏。
该首歌曲带有新疆音乐的风格,因此学生用规定节奏伴奏 x x x x x 效果很好,在乐器选用上可选用铃鼓、午板等轻巧一点的,可以边唱边敲边跳。
五、乐器演奏练习《多瑙河之波》。
1、先练习前16小节的第一声部,注意连线及分句。
2、分声部练习吹奏,注意按指挥的手势整齐进入,休止处的节奏要正确。
3、合奏时要注意指挥的手势,要学会倾听个声部的音准与节奏,第二、三声部的音量要适当控制,要突出地一声部。
4、在流畅的吹好前16小节的基础上,在吹奏后16小节。
六、课后小结,布置回家练习《多瑙河之波》。
七、师生再见。
第七课 雨花
教 学 目 标:
1、“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
3、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教 学 内 容:
聆听:钢琴曲《雨滴》、合唱《踩雨》、弦乐《暴风雨》。
表演:歌曲《踩雨》、《雨中》。教 材 分 析:
1、合唱《踩雨》。
“踩雨呀!踩雨呀!”听,这是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发出的呼喊声。这首歌曲描绘了孩子们夏日在雨中嬉戏的情景,反映了他们热情纯真的童心世界。歌曲分为三个层次。以呼喊的音调作为引子,通过领唱与齐唱、力度强与弱的对比,表现了孩子们相互呼应的呼叫,揭开了踩雨的序幕。一个节奏活跃、音调跳宕的间奏,将歌曲引入第二个层次,仿佛一群活泼顽皮的小童踩着轻快的步子迎面奔来。这里,各为两小节的乐句旋律平稳,节奏比较统一,好像是孩子们在边踩雨、边欣赏着雨景。接着,出现了由引子音调变化而成的乐句,歌词全由充满童趣的衬词构成,顿时造成热烈的气氛,孩子们的情绪更为高涨。他们唱啊、跳啊、叫啊、踩啊„?quot;歌曲的旋律上移到高音区,两个声部不同的节奏交织在一起。“踩雨呀”的呼喊声此起彼落,表现了喧闹热烈的场面。孩子们无忧无虑、欢快喜悦的心情洋溢在歌声之中。
2、钢琴曲《雨滴》(降D大调前奏曲)。
波兰钢琴家肖邦曾创作了24首前奏曲,结构短小,形式精致,往往采用单一的音乐形象来表现作曲家一瞬间的内心活动或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肖邦的24首前奏曲每首调性不同,在音乐的情趣、性格上也都各具特点。但相同的是,这些钢琴曲都具有感人的诗意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降D大调前奏曲》是其中的第15首乐曲,它是1838年肖邦偕法国女文学家乔治?桑在西班牙马约卡岛疗养期间写成的。据传肖邦是在岛上瓦尔德莫查修道院听到屋檐滴下的雨滴声有感而写下这首曲子的。乐曲中自始至终有连绵不断的八分音符的降A持续音,使人联想起下雨天屋檐下雨点的淅沥声,故而又被称为“雨滴”前奏曲。实际上降A持续音在这里只是暗示一种心灵的律动而已。这首前奏曲为复三段体结构。一开始在一连串雨滴声的衬托下呈示了第一部分第一主题,柔和、甜美、纯净而明朗:第二主题由前一个旋律发展而成,带有一些哀怨、忧郁的气息:然后第一主题再现,构成了单三段体的曲式。通过那不间断的降A持续音,引入了乐曲的中间段落。中段气氛阴郁沉重,带有悲凉的色彩。由雨滴节奏转化成的升c小调主题音乐,以单调的圣咏式旋律、空洞的和声、固定不变的节奏音型以及钢琴低音区浓重的音色,使人联想起吟唱圣歌的僧侣行列:紧接着第一部分的抒情主题再现,似乎是将那阴沉黯淡的气氛驱散。通过与中间段落的强烈对比,这一主题显得格外清新、纯朴和优美。
作者介绍肖 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短促一生中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故在国外度过。此间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降A大调波兰舞曲》;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他严辞拒绝了沙俄授予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德国音乐家舒曼称肖邦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前,肖邦用微弱的声音对赶来巴黎的姐姐说:“我的遗体是不能运回华沙了,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祖国,把杯里的波兰泥土撒在我的棺材上”。1849年10月7日,年仅39岁的爱国音乐家与世长辞。至今,肖邦的心脏仍保存在华沙的圣十字教堂里。
3、管弦乐《暴风雨》。
这首乐曲是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管弦乐《大峡谷组曲》中的第五乐音。乐曲一开始就再现组曲中第三乐章的主要旋律(牧童主题):它由小提琴在高音区用清亮的音色奏出,表现了暴雨前的静寂。随后,弦乐组奏出不安的音型,它慢慢扩展,像是乌云在漫延。接着出现的另一以下行音阶组成的主题,使乐曲增加了不安的动感,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很快,小提琴奏出一串下行滑音,暴风雨来临了!作曲家在这里用音响模拟的手法,极为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暴风骤雨、电闪雷鸣的场面。弦乐不协和的结合,迸射出银色的光泽,像是泻下的蒙蒙雨雾;管乐尖锐刺耳的呼啸,像雷电中的峡谷风摇树动,石破岩崩;钢琴的刮奏,像是一阵山风吹散了飘洒的雨滴。接着,弦乐奏出了半音下行的音型,暴风雨过去了,阴云中透射出银色月光,大峡谷又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但是很快高潮又起。在乐队全奏第二个主题的背景上,长号和大号洪亮的吹奏再度唤来牧童的主题旋律,把乐曲推向高潮。这首乐曲已不仅是对自然景观单纯的描摹,而是对大峡谷的壮观奇景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精妙杰作的感叹。
4、歌曲《踩雨》。
歌曲《踩雨》表现了一个少年儿童在夏日的雨天里,踩着雨花在玩耍的情景,塑造了他活泼、轻松、可爱的形象。歌词的词意充满着童趣,特定的象声词“沙里格”、“叭里格叭”亲切而通俗。富有想像的歌词与欢快的旋律结合后,使歌曲更具有童稚、乐观、浪漫的气息。歌曲由七个乐句(每句4小节)28小节组成。开始的4小节运用较为平稳的节奏与略带跳动的音调,表现了夏雨下个不停。这4小节既是全曲的动机,也是全曲的引子,全曲由此发展而成。歌词就是雨的象声词“沙里格沙”。接着8小节是第一乐段。这一乐段的节奏,基本上是开始的4小节的模仿,曲调的风格也保持一致。两段歌词是“雨敲小路”和“雨敲荷叶”两个侧面的情景反映。第二乐段也是8小节。这一乐段的音调与节奏,都作了较大的发展,开始的4小节两个乐句,节奏较宽,歌词是衬词“哎咳”,真可谓此词无意胜有意,是主人翁情感的抒发。后两小节,节奏紧缩,曲调迂回,点明了歌曲的主题意境。最后8小节是尾声(也可作为第三乐段),是运用开始4小节的引子、加上第二乐段的后4小节,形成头尾呼应,给歌曲以的完整的结束。
5、歌曲《雨中》。
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风趣的儿童歌曲。2/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生动地描绘了雨中上学的孩子们,你呼我喊,嬉戏逗乐和在课堂上愉快学习的情景。第一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第二乐句旋律完全重复,第三、第四乐句采用了旋律的模进。四个乐句都用“”的节奏,使曲调富有跳跃感,特别是每句的句尾小节中加入拍手的节奏和“呼喂”的叫喊声,以及句中的下滑音唱法,渲染了孩子们在雨中嬉笑、逗乐的欢乐气氛。“嘀嗒”、“哗啦”、“呱哒”生动的象声词,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在雨中、踩水上学的情景,富有童趣。歌曲的间奏采用了引子的后4小节旋律,在欢乐的情绪中进入第二乐段。歌曲节奏拉宽,曲调舒展,五度大跳顿时把情绪推向高潮。教室内大声读书,书声琅琅,勤奋学习的情景与窗外大雨哗哗形成了较强的对比,突出了歌曲的主题。最后的乐句在两次重复前段第四乐句的旋律之后,在句尾以六度大跳在主音“6”延长八拍半上结束全曲。教学重点:
1、演唱《踩雨》、《雨中》感受“雨”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2、聆听《雨滴》、《踩雨》、《暴风雨》感受各中各样的雨景,并带给学生遐想。教学难点:
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音乐——命题创作。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听《踩雨》;唱《踩雨》。教学目标:
1、聆听《踩雨》,感受下雨时的场景。
2、能用轻松、愉悦的情绪,轻巧、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踩雨》。教学重点难点:
1、聆听《踩雨》,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进一步激起心中对生活的热爱.3、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踩雨》中的高音。教 学 过程 :
一、师生问好。
二、表演《踩雨》。
1、夏日的雨声——沙沙沙;赤着脚丫踩在雨中——叭叭叭。这声音能构成美妙的音乐吗?请听歌曲《踩雨》。
2、聆听范唱。
谁能模唱开始的两小节“沙里格沙”?说明他既非常认真地听,又代表他的记忆力非常强!
3、我相信全体同学能自学唱出前面12小节曲调,注意轻声唱,不要影响周围同学。
4、听钢琴弹接下去的8小节。尤其是这8小节中的最后两小节曲调,有些难度,有一个什么节奏?
5、把歌曲的20小节曲调连起来唱一唱。
6、最后8小节曲调很容易,但注意有两小节稍有变化,要看仔细,唱准确。
7、要带着欢乐、活泼的心情,表现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唱好这首歌。并用自制的下雨音响为歌曲伴奏。
8、谁在夏天的雨中踩过雨?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9、我们大家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作为一次艺术实践活动,轻松地、甜美地唱一唱。
10、小结:“沙沙沙、叭叭叭”这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呵!
三、听《踩雨》。
1、这首歌曲与本课表演的《踩雨》是同一内容,(同一词作者)但由于作曲者不一,所以歌曲的构思、风格也不一。如果说前者是几个人在玩踩雨的话,那么这首歌则是一群人在踩雨。
2、欣赏《踩雨》。设问:歌曲表现出怎样的情景?什么地方能产生回声?
3、再次欣赏《踩雨》。
谈话:听了两遍《踩雨》,也唱过了另一首《踩雨》,能说出他们的同工异曲之奥妙吗? ①“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②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③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
4、选择打击乐器及自制乐器,边欣赏歌曲边轻轻为歌曲伴奏。
5、小结:不同人群的“踩雨”,不同的乐趣所在。
四、师生再见。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听《雨滴》;唱《雨中》。教学目标:
1、介绍波兰作曲家肖邦,聆听《雨滴》,感受下雨时的场景。
2、学唱歌曲《雨中》。教学重点难点:
1、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聆听《雨中》,从音乐中感受下雨的场景。
2、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踩雨》,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以及符点音符。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聆听《雨滴》。
1、主题名称导入:我们用欢快的歌声,表现了雨花,钢琴是怎样描绘雨滴声?
2、初听乐曲的第一主题片断。你能听出钢琴弹奏的雨滴声吗?
3、谁愿意到钢琴上来试试弹奏这雨滴声!
4、欣赏乐曲第一乐段。 设问:这一乐段给你什么感受?
5、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设问:这中间乐段在情绪上与第一乐段对比起什么变化?
6、介绍肖邦创作背景及生平。(见乐曲分析)
肖 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短促一生中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故在国外度过。此间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降A大调波兰舞曲》;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他严辞拒绝了沙俄授予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德国音乐家舒曼称肖邦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前,肖邦用微弱的声音对赶来巴黎的姐姐说:“我的遗体是不能运回华沙了,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祖国,把杯里的波兰泥土撒在我的棺材上”。1849年10月7日,年仅39岁的爱国音乐家与世长辞。至今,肖邦的心脏仍保存在华沙的圣十字教堂里。
7、聆听全曲。如果班级中有学生能演奏此曲,请她(他)来演奏,效果更佳。
8、小结:雨滴带给人们遐想„„。
三、表演《雨中》。
1、这是一首带有通俗音乐风格的校园歌曲。
2、看着歌谱听一遍范唱。
3、用不同的颜色把相同的节奏与相同的曲调涂上,这样便于学唱。
4、再听一遍范唱。要求各声部的同学跟录音的范唱哼唱自己声部的曲调。
5、分声部自学曲调。
(1)把全歌分为两个部分:前16小节为第一乐段,其余是第二乐段,分乐段自学。学好第一乐段,巩固第一乐段。再学第二乐段。
(2)跟伴奏音带唱二声部曲调。教师可参与第二声部给予支撑。
6、因为歌曲是表现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很容易投入。要求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轻松活泼、风趣地表现歌曲,以表达校园的多彩生活。
四、师生再见。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复习《踩雨》;听《暴风雨》;创作“雨”的命题音乐。教学目标:
1、介绍美国作曲家格罗菲,聆听管弦乐《大峡谷组曲》中的《暴风雨》。
2、复习歌曲《踩雨》。
3、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美国作曲家格罗菲,感受《暴风雨》的场面。
2、和同学一起用各种打击乐器、自制乐器、人声表演为命题音乐画出演奏的图形谱。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聆听《暴风雨》。
1、复习四年级(上)《羊肠小道》的第一部分。
设问:这段音乐你们听到过吗?它的名称是——?内容是——? 师生回忆四年级(上)《回声》中及聆听过的《羊肠小道》。
2、出示教学标题——暴风雨。
这段欣赏曲是继四年级聆听的《大峡谷组曲》的第五乐章。
3、初听第一部分。 从乐曲的旋律中听到了你熟悉的主题吗?
从本乐曲的标题名称中,你认为这段音乐是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暴风雨前的宁静)
4、初听第二部分。
从这段音乐的音响中,你想像是怎样的场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5、聆听全曲(第五乐章)。
要求:边听边用神态动作„„表现你对音乐发展过程的感受。
6、小结:这与《踩雨》、《雨中》就不一样了,是暴雨了,但还是表现了雨的主题。音乐的表现变化无穷。
三、复习《踩雨》。
四、创作活动。
1、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各人找自己伙伴或单独发挥自己的想像,创作音乐——命题创作。
2、构思:
从命题出发构思内容框架。根据框架选用素材进行创作。
3、因为是命题的自由创作,所以各种形式不限。
如:用各种音响的先后交织出现,组成一幅《狂风暴雨》;再如:用数首表现“雨”的歌曲串联起来,加上打击乐器、串联词等。还可以小品形式、艺术造型、舞蹈等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4、创作展示。
五、师生再见。
第八课 冬雪 教 学 目 标:
1、学唱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指导学生在合唱时低声区保持气息和声音的高位置,并做到声部的和谐与统一。
4、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 学 内 容:
聆听:管弦乐《乘雪橇》、歌曲《踏雪寻梅》、现代京剧选段《打虎上山》。
表演:歌曲《堆雪人》、《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 材 分 析:
1、歌曲《踏雪寻梅》。
这是我国作曲家黄自创作的一首以雪景为题材的抒情歌曲。音乐语言精炼,富有诗情画意。全曲共19小节,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两个各为4小节的乐句组成,旋律运用跳进与级进交替,显得活泼轻松,描绘了雪后天晴,主人公悠然自得地骑驴观景的画面。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以主三***分解进行的手法,加之顿音和休止符的运用,使旋律灵活、跳跃,表现了铃儿清脆的响声,并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第二乐句则是第一乐段后句的扩充再现。在歌曲短小的篇幅中,既有变化,又有统一,首尾呼应,显得十分简练而完整。
黄 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他毕生从事音乐教育事业,在介绍西洋近代音乐理论、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同时,他也从事创作和著述。他创作了交响音乐、室内乐、清唱剧和歌曲等94首作品。其中《怀旧》与《长恨歌》等是我国在交响乐和清唱剧方面较早的尝试;他的歌曲《玫瑰三愿》、《点绛唇》、《南乡子》、《天伦歌》等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抗敌歌》、《九?一八》、《旗正飘飘》是我国最早的抗日歌曲,在民族解放战争期间鼓舞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2、现代京剧选段《打虎上山》。
《打虎上山》又名《迎来春色换人间》,是现代京剧《智剧威虎山》中杨子荣的主要唱段之一。它采用了管弦乐队伴奏,音色丰富,气势恢宏,唱段运用了京剧的多种板式,抒发了杨子荣乔装打扮、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音乐首先以扩展而宽广的曲调描绘了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这个舒展的旋律在紧密的节奏伴奏下,表现了杨子荣挥鞭疾驰在莽莽雪原的情景。接着唱段转入二黄导板,杨子荣在乐队的伴奏下,以高亢嘹亮的声音紧拉慢唱,一句比一句高涨,一句比一句激越,唱出了主人公气冲霄汉的战斗豪情。这个唱段的中段音乐趋于规整,以中板速度,道出了杨子荣“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的坚定决心。唱段最后为西皮快板,1/4拍,音乐转为急速,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以不可遏止的趋势,生动有力地表现出杨子荣“捣匪巢定叫它地震天翻”的英雄气概。
3、管弦乐《乘雪橇》。
乐曲热情奔放,充满活力,音调、节奏富有鲜明的美国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在铃铛、马鞭、马蹄、马儿嘶鸣等音响的衬托下,绘声绘色地表现了人们驾着雪橇、策马飞驰的情景和兴高彩烈的欢快心情。乐曲是带再现的复三段结构。简短的引子后呈示了回旋起伏、轻快活泼的旋律,这是乐曲的主要主题:在整首乐曲中这个旋律共出现四次,每次出现都要反复一遍。复三段体的主部就是由这个性格热情的主题旋律与另一个活泼轻盈的旋律组成的单三段体。乐曲中部的音乐先是用同音重复、节奏顿挫的旋律描绘马蹄的嗒嗒声和扬鞭催马的情景;继而又以连绵不断、逐层升高的音调表达人们心中酣畅愉悦的感情。当第一部分主题再现时,用小号吹奏,力度增强,节奏作切分处理,使乐曲更富有爵士音乐的特征,气氛也更为热烈。最后,音乐的力度不断减弱,仿佛是雪橇载着人们欢歌笑语向远方奔驰而去。
4、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雪花带来冬的梦》是一首带有生物科普知识的儿童歌曲,它告诉孩子们,冬天,“小青蛙”、“小甲虫”、“小刺猬”、“小狗熊”是在睡眠中度过寒冬的,等到春天“春风姑娘把你们来唤醒”。歌词拟人化、曲调平稳而带有叙事性。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每乐段各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是景色的描绘,开始两小节的曲调成半圆形,描绘雪花飘飘而下,后两小节是前面的模进,尤其第4小节的,带上某种神秘的色彩,使梦境更为形象。第二乐句中四个“告诉”,节奏平稳,旋律一唱一停,非常口语化,叙事性很强。第二乐段,音乐有了发展,节奏改变为弱起,具有推动力,突出了“睡吧”的词意。第一乐句的曲调运用第一乐段第二乐句的音调素材,象征着四个小动物的即将冬眠,而在“甜美的梦”处,又采用了“冬天的梦”的变化音旋律,运用得非常巧妙。第二乐句基本上是第一乐段第二乐句的变化再现。整首歌曲16小节,短小精悍,一气呵成。在演唱时注意第二乐句的四个“告诉”中间的间奏,要做到藉断丝连,每个“告诉”都要有一份情意,把人与自然、动物的亲密关系表达出来;把音乐与大自然的关系表达出来。
5、歌曲《堆雪人》。
这是动画片《雪孩子》中的插曲。这首童声合唱歌曲以轻快流畅的旋律,富有特性的节奏,为我们展示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冬天,孩子们在银色的世界里堆雪人、滚雪球、嬉戏玩耍的动人画面,表现了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歌曲为F大调,由六个乐句构成的两段体。第一部分有四个乐句,旋律采用模进的手法和富有推动力的节奏,配以“北风吹口哨”、“雪花把舞跳”,把孩子们在雪地里玩耍的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第二部分是一个具有乐段性质的独立乐句,旋律、节奏与前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孩子们自豪、欢乐的心情。句末再现了有特性的节奏型,使歌曲前后呼应,既有对比,又有统一。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初步学用模进方法演唱歌曲。
3、初步感受合唱,学好二声部旋律。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欣赏《乘雪橇》;学习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 学 过程 :
一、师生问好。
二、欣赏《乘雪橇》。
1、用钢琴试奏 P46页,学生跟着钢琴熟悉这段曲调。
2、初步感受音乐《乘雪橇》(一遍),说说这一曲调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3、复听音乐(一遍),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说说音乐变化对音乐的表达有哪些作用?
4、再听音乐(一遍),从这首乐曲中你们都听到了些什么声音呢?(铃铛、马鞭、马儿嘶鸣。)
5、师总结:这是一首具有美国爵士乐风格的乐曲,讲述了小朋友们在雪地里玩耍时的情景,希望你们看到
三、歌唱教学《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在冬天里会冬眠吗?
2、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看看刚才你们所说的动物在不在里面。(欣赏《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遍)
3、你体会到他们用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在演唱。(再欣赏一遍)
4、跟着音乐轻唱全曲(一遍),并在间奏的时候拍拍手,唱出你觉得最美的一句旋律。
5、你觉得这首歌有没有比较难唱的一句?(反复练习节奏 XX | X.XX | X.XX |)
6、用节奏呼应的游戏反复练习P50页第二行最后一小节到第三行第三小节 的旋律
7、完整的歌唱《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遍),找出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8、请再轻声歌唱全曲,根据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节奏等把歌曲演唱得更好。(在演唱时也可加入拍手或“嘿嘿”等加以装饰)
四、师生再见。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复习《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学唱歌曲《堆雪人》。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堆雪人》。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堆雪人》。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复习。
反复强调附点音符的节奏型,演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演唱时在间奏部分加入拍手或“嘿嘿”等加以装饰。
三、歌唱教学。
1、展示中国地图,让同学在图中找出黑龙江、云南、海南、西藏所在的地理位置。
2、伴随着音乐《堆雪人》请同学谈想象中的雪景,揭示课题,启发学生对冬日环境的丰富想象或联想。
3、聆听《堆雪人》(一遍),说一说歌曲表现的是中国哪个地方的雪景呢?
4、复听(一遍),分析旋律特点,找出相似的旋律,并哼唱出来。提示这就是模进法。
5、用模进法试唱歌曲第一部分四个乐句。注意八分休止符的停顿和切分音的节奏特点。在休止符处用拍手代替。
6、反复练习节奏 a: OX XX | OX XX | b: X X X c: X X X = X X.7、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第一部分,用轻松欢快的情绪演唱“啦”。
8、跟着钢琴伴奏自学歌曲第二部分,注意结尾处休止符的节奏处理。
9、歌曲展示的是孩子们在银色的世界堆雪人、滚雪球、嬉戏的动人画面,根据歌词内容,以不同的情感、力度再次演唱好歌曲。
四、师生再见。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复习歌曲《堆雪人》;聆听歌曲《踏雪寻梅》;聆听京剧《打虎上山》。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2、指导学生在合唱时低声区保持气息和声音的高位置,并做到声部的和谐与统一。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有效地聆听《踏雪寻梅》、《打虎上山》。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复习。
复习歌曲《堆雪人》一声部。
三、歌唱教学。
1、熟悉歌曲《堆雪人》的二声部旋律,说说它和一声部相比又有什么特点和规律。(一遍)
2、范唱二声部的旋律,学生小声跟唱,在休止符处用拍手表示。
3、再次哼唱后,请学生自己评价一下刚才的表现。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
4、跟钢琴伴奏带着刚解决的问题有感情的演唱二声部。
5、复习一声部旋律,请二声部试着小声的跟唱。
6、根据歌词内容,以不同的情感、力度分别唱好《堆雪人》的齐唱及合唱部分。
四、聆听歌曲《踏雪寻梅》。
1、聆听一首以雪景为题材的抒情歌曲《踏雪寻梅》,谈谈你听候的感受。(一遍)
2、简单介绍曲作者黄自以及代表作。(黄自: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创作了交响乐、室内乐、清唱剧和歌曲等94首作品,代表作有《怀旧》、《长恨歌》、《玫瑰三原》、《抗敌歌》《九一八》等。
3、复听全曲,记住你觉得最美的一句,并哼唱出来。(一遍)
4、再次聆听后讨论歌曲表现什么内容?
5、跟着伴奏,用轻松愉快的心情轻唱主旋律。
6、师总结:全曲共19小节,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共八小节,运用以跳进与级进交替的旋律,描绘了雪后天晴,主人公悠然自得的骑驴观景的画面。第二乐段顿音和休止符的运用使旋律灵活、跳跃,表现铃儿清脆的响声。
7、带着我们刚才的分析,跟着音乐小声歌唱歌曲。(两遍)
五、聆听京剧《打虎上山》。
1、聆听《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一遍),说一说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歌曲?
2、复听音乐《打虎上山》(一遍),跟随音乐讲解音乐所要表现的剧情和唱段背景。(引子部分表现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在紧密的节奏伴奏下杨子荣挥鞭疾驰在莽莽雪原的情景,接着唱段转入二黄导板杨子荣在乐队伴奏下逐渐表现气冲霄汉的战斗豪情。最后为西皮快板,音乐转为急速,气愤热烈紧张,具有强烈战斗性,生动有力的表现出杨子荣“捣匪巢定叫它地覆天翻”的英雄气概。
3、再次聆听,把刚才分析的内容带入歌曲,哼唱主旋律。
4、再次聆听这段唱腔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一件什么事?
5、师总结:这段京剧唱腔表现的是杨子荣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
六、师生再见。
第 四 课 时
教学内容:
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演唱歌曲《堆雪人》,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2、通过复习演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进一步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二、复习巩固。
1、复习《堆雪人》。教师讲解《堆雪人》的演唱情绪。教师范唱。学生跟学。
个别表演。(教师指名)全班齐表演。
3、复习《雪花带来冬天的梦》。《雪花带来冬天的梦》的动作创编。
教师讲解《雪花带来冬天的梦》的演唱情绪。教师重点句、难句的范唱。学生跟学。个别表演。全班齐表演。
三、师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