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音乐第九册教案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人音版小学五年级音乐第九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朝夕
主备人: 王艳艳 教学目标
1.在音乐中描绘自然界周而复始朝夕情景的作品不少。本课就用这一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4.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演唱表演能力。
教学方法:音乐自由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钢琴。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唱《清晨》,听《晨景》、编创活动:《早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听乐曲《晨景》,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 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 2.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说说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这段音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这三种形式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
要求:如果还可以的话,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 4.欣赏全曲 5.小结:
(1)简介格里格生平。(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二、寓教于乐:
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
设问:(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
时间: 课型:综合
个人备课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指导的重点是音准:
“ ”这一乐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个fa(4)音要唱准。5.在教师的风琴伴奏下,欢乐地唱好全曲曲调(教师的风琴伴奏为学生的伴奏作一示范)。
6.歌词4段较长,建议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 7.小结: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
三、创造表现:
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管弦乐《晨景》也是对景色的描绘。请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然后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可以了,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都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加以表达。
四、完美结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渔舟唱晚》、表演《晚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2.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3.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7.小结: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
二、寓教于乐:
1.教师谈话导入: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聆听范唱。2.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2/
4、3/
4、4/4。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4.全体划拍(以八分名符为一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教师的教棒点谱视唱第一乐句(4小节)。
5.在第一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二、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
6.请一位学生指挥大家流畅地唱好全曲。
三、创造表现:
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2)听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四、完美结课:
第二课 农家乐
主备人: 王艳艳 时间: 课型:综合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十六分音符节奏。
教学方法:音乐自由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钢琴。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唱《苹果丰收》,听《快乐的农夫》。
教学过程|
个人备课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二、寓教于乐:
1.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
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臵。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三、创造表现:
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四、完美结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选择合适的小节填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二、寓教于乐:
1.聆听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2.难点练习。由于该曲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曲调时宜放慢速度,当熟练流畅后逐渐达到歌曲应有的速度。另外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小节。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可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方式互补互学。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3.歌曲表演时可采取前4小节女领众和,即在“啊哩哩”处众和,后4小节齐唱。还可以边唱边跳。
4.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难点,先排练打击乐与人声,最后再加上音高乐器。
5.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三、创造表现:
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 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
(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
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5.小结: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四、完美结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丰收锣鼓》、主题创作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二、寓教于乐:
1.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2.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3.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4.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5.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三、创造表现: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4.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四、完美结课: 课后小结
第三课足迹
主备人: 王艳艳 时间: 课型:综合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
个人备课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3.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教学方法:视听结合教学法
教具准备:琴、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听《红星歌》,唱《雨花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先请个别学生准备《闪闪的红星》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3.再听全歌。
设问:音乐分为几个部分?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4.复听全歌。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设问: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
5.小结:这是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
二、寓教于乐:
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
2.由于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不宜让学生识谱视唱,主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为了加强其记忆,可分为二部学习。第一部分为前四乐句,第二部分为后四乐句加尾声。有困难的小节,必需是以乐句的单位进行指导。3.在曲调开始学唱时先不加装饰音,当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左上角;作用:装饰性)。 4.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三、创造表现:
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四、完美结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听《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唱《我怎样长大》,交流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㈠聆听《二小放牛郎》
1.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播放本歌录音。
2.设问: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能复述一遍吗?
3.再听一次:记着歌曲的情节。歌曲中的主角是谁?配角是谁?有几个场景。
4.师生讨论:歌曲的人物及场景。
5.在教师指导下布臵场景、分配角色。注意: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6.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 7.小结: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迹。
㈡聆听《红梅赞》
1.课前请个别学生准备歌剧《江姐》的剧情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2.欣赏全歌。
设问: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歌曲:
设问:你从歌曲的情感与风格中领悟到什么?
(提示:书上插图是江姐的形象)
4.小结: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二、寓教于乐:
1.这首歌的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结合前面作品中表现的英雄足迹,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2.这首歌的曲调是三拍子,学唱时要求学生用三拍子的指挥图式边唱边划拍进行。放慢速度分两个乐段学习,一般不会有太大困难。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3.二声部合唱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慎重处理。如有困难,可适当降低难度,如每句的第一音把三度改为同度,可能会容易些。 4.在歌曲的表演时,注意歌词的语气,如疑问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
5.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讨论,说说自己应“怎样长大”?
三、创造表现:编创与活动
1.根据歌曲《红星歌》、《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说说革命的历史足迹。用线连一连。
2.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CD、VCD、图片、故事,比比谁的资料最生动。
四、完美结课:
第四课可爱的家
主备人: 王艳艳 时间: 课型:综合
教学目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改编《牧场上的家》
教学方法:音乐自由教学法
教具准备:琴、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外婆的澎湖湾》,听《天黑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这是一首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家庭里所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欣赏《天黑黑》。
2.你听懂了吗?如果还听不清楚,再听一遍。 3.你能说一下这个小故事吗? 4.师生议论。
设问: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家庭里发生的琐碎小事不必下结论,可以各说各的) 5.再复听一遍,请按书本上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容词。(答案:诙
个人备课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谐)
6.小结:这样家庭既诙谐又亲切可爱。
二、寓教于乐:
1.这首通俗歌曲较为流行,学生都较熟悉,所以在范唱的启示下较容易学唱。
2.在曲调的学唱中,有些节奏通过听唱,指导学生学唱,不必讲解乐理的名称如 等,能合着教师的钢琴伴奏唱即可。
3.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情交待清楚即可。
三、创造表现:
歌曲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处理重点也按排在此段。演唱的力度上较第一部分要有变化。
四、完美结课:
小结:这是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听《可爱的家》、《回家》;唱《牧场上的家》;复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聆听《可爱的家》
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创作背景。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范唱《可爱的家》,让学生哼唱。让学生熟悉内容和主旋律。 3.初听乐曲。
设问:乐曲主题的主奏乐器的名称你能听出来吗? 4.复听乐曲。
设问:主题重复了几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小结:家庭是温馨的、可爱的。
聆听《回家》 1.初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在西洋乐器的分类中属哪一类? 2.复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与上一首《可爱的家》在内容与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请你为这首曲调配上歌词,歌词的内容与“回家”的标题是一致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的,试一试,唱一唱,奏一奏。
4.在乐曲的伴奏中,唱自己编的词。 5.小结:家是可爱的。
二、寓教于乐:
1.这是美国儿童对自己在牧场上家的赞美。 2.教师范唱时要注意弱起拍的节奏及换气处。 3.学唱曲调。
(1)在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中,找出曲调中的相同乐句。(2)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8小节,及第三乐句的8小节,要求学生划3/4拍指挥图式唱谱。
(3)学生自学第二乐句的8小节,划拍把握好节奏的长短。注意弱拍节奏。
(4)在教师完整的弹奏曲调后,准确地唱好全曲。注意唱好三拍子的强弱感,并随着曲调起伏唱出力度的渐强、渐弱。
4.在歌曲演唱中要唱出对牧场家的爱。第三乐句是全曲的高潮,在力度上要稍强。
三、创造表现: 改编练习 1.非常熟练唱好前8小节曲调。 2.掌握4/4拍或6/8拍的特征。 3.学生自由选择两种拍号进行改编,如:
4.改编展示:学生试唱自己的改编曲。教师要多加鼓励学生的改编曲。
四、完美结课:
小结:改编也是一种创作,但由于不同的拍号,所以情绪也不尽相同。
第五课故乡
主备人: 王艳艳 时间: 课型:综合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具准备:琴、录音机。
个人备课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听《谁不说俺家乡好》、唱《如今家乡山连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剧情的资料,在课上简单向大家作介绍。
二、寓教于乐:
1.把歌曲或歌词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2.初听歌曲。
3.师生议论歌曲内容: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 4.复听歌曲。
师生可随录音轻轻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 5.演唱歌曲。
把录音的人声声道取消,放音乐伴奏声道,由教师或学生(鼓励学生唱)看谱演唱。
三、创造表现:
1.歌曲以天真而富有想像力的描述,表达少儿对家乡的赞美。所以演唱时要把这种欢乐的情绪、天真可爱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歌曲的学习可以用多种形式。
(1)第一、二句的曲调学习,通过听辨相同与不同小节进行识谱学唱。
(2)二声部合唱4小节,可作为发声训练。顿音要唱得有弹性,表达一种开怀大笑的情绪。
(3)最后二句的曲调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手段学唱。(4)当曲调熟练后,先可用衬字“啦”唱(在合唱时仍用“哈”)。在“啦”唱得天真欢快的基础上再唱歌词,并唱好语气的起伏。(5)在对歌曲曲调唱得较有乐趣、熟练的基础上,分组自编表演唱(教师到学生中去分层指导)。(6)各组展示。
四、完美结课:
小结: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纯朴、可爱、天真的故乡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听《乡间的小路》,唱《故乡小路》,“唱唱自己家乡的歌”;听《思乡曲》,做变奏创作练习;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台湾校园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 2.把歌曲(至少是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 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5.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人流连忘返。
二、寓教于乐:
1.直接导入:我们自己来表演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聆听范唱。提出三个要求:(1)歌曲的内容是什么?(2)有几个声部组成?
(3)随范唱划指挥图式,有什么发现? 3.讨论以上三个问题,不清楚的可再听范唱。 4.听一遍曲调范奏,学生再进行划拍练习。 5.结合曲调讲解变拍子(详见右边)。
6.学唱前8小节曲调。要求打出每小节的强拍。
(每小节强拍拍手,其它拍拍腿)
7.在前8小节唱得非常熟练的基础上,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分声部各学唱自己的声部曲调。(因为这部分节奏与前8小节一样,所以必需在前8小节熟练的前提下再学习第二部分。)8.弱起小节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而是从歌调的重音布局去阐述,如“我那故乡的小路”其重音在“故”字上。这样学生很自然把弱起小节唱好。
9.歌曲的高潮是第二部分,也是本歌的重点与难点。要以对故乡“弯弯小路”与“路旁小花”的思念之情作倾诉的歌唱,以主人翁“我”的身份投入到歌声之中去表现。
10.设计打击乐伴奏,注意4/4与3/4的交换。如:
三、创造表现:聆听《思乡曲》
1.导入: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3.初听乐曲。
设问: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时,请举手。4.复听乐曲。
设问: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四、完美结课:
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六课欢乐的少年
主备人: 王艳艳 时间:
课型:综合
教学目标
1.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教学重点:以不同的风格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教学难点:曲调创作
教学方法:视听结合教学法
教具准备:琴、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听《罗马的松树》;唱《雏鹰之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谈话导入:20世纪90年代初团中央发动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少先队教育活动,旨在把全国少年儿童培养成江总书记提出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少年,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本歌就是在这样背景下而创作的歌曲。
二、寓教于乐:
1.教师范唱、录音范唱歌曲,多听几遍范唱,加深印象。 2.学唱这首歌曲。
分为二部分学习。
3.学唱曲调,暂不唱滑音记号,当曲调基本学会,并能流畅地按规定速度唱谱时,才把歌词配上。
4.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音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顺带讲下滑音记号、唱法。
个人备课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5.该歌曲带有新疆地区的特征,所以打击乐器按“ ”节奏为歌曲伴奏,使歌曲的风格性更强烈。
三、创造表现:
1.设问导入: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样玩耍的? 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不告诉曲名)设问:你们能从音乐声中想像这一群少年儿童在干什么? 3.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套描绘罗马风景人物的音乐组画——《罗马的松树》第一段“博尔盖塞别野的松树”,描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在罗马的游览胜地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林里跳舞“打仗”、玩耍的情景。4.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第一主题。 5.聆听第二主题旋律。
设问:这是描写什么?(“打仗”) 6.复听全曲: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四、完美结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唱《叮铃铃》;听《可喜的一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以史地知识导入:
设问:俄罗斯的地理位臵在哪里?在20世纪初,著名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什么国家?(苏联)谈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本歌就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2.聆听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3.朗读一遍歌词,旨在进一步体验歌曲内容。4.再欣赏一遍歌曲。
5.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6.完成课本上的练习:歌曲分几部分?(两部分)用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
7.小结:苏联少年儿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
二、寓教于乐: 1.以聆听前奏导入:
设问: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这两小节你能听出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请听——
2.聆听范唱。
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二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他们各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 3.学习歌曲曲调。
(1)歌曲的前4小节是全曲的主题音调,学好这4小节至关重要。可跟琴模唱加视唱,唱好这开始4小节。
(2)从第5小节到第12小节让学生自学视唱歌谱。然后流畅地唱好齐唱部分曲调。
(3)二声部10个小节,可分声部让学生自学。这两个声部节奏与旋律,学生基本能视谱唱出。
(4)这曲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4.学唱歌曲时,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三、创造表现:
完成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唱一唱,奏一奏。
1.该创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创作的最后2小节要有结束感。从音乐的技术上讲就是调式感的问题,但与学生不讲调式问题,仅仅是感性上要求有结束即可。 2.从曲调的发展来看谱例1应该是“do”结尾,谱例2应该是“la”结束。但必需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
四、完美结课:
第七课雨花
主备人: 王艳艳 时间:
课型:综合
教学目标
1.“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3.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唱好二声部合唱。
教学方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教具准备:琴、录音机。
个人备课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踩雨》;听《踩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夏日的雨声——沙沙沙;赤着脚丫踩在雨中——叭叭叭。这声音能构成美妙的音乐吗?请听歌曲《踩雨》。
二、寓教于乐:
1.聆听范唱。
谁能模唱开始的两小节“沙里格沙”?说明他既非常认真地听,又代表他的记忆力非常强!
2.我相信全体同学能自学唱出前面12小节曲调,注意轻声唱,不要影响周围同学。
3.听钢琴弹接下去的8小节。尤其是这8小节中的最后两小节曲调,有些难度,有一个什么节奏?
4.把歌曲的20小节曲调连起来唱一唱。
5.最后8小节曲调很容易,但注意有两小节稍有变化,要看仔细,唱准确。 6.要带着欢乐、活泼的心情,表现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唱好这首歌。并用自制的下雨音响为歌曲伴奏。 7.谁在夏天的雨中踩过雨?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8.我们大家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作为一次艺术实践活动,轻松地、甜美地唱一唱。
9.小结:“沙沙沙、叭叭叭”这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呵!
三、创造表现:聆听《踩雨》
1.这首歌曲与本课表演的《踩雨》是同一内容,(同一词作者)但由于作曲者不一,所以歌曲的构思、风格也不一。如果说前者是几个人在玩踩雨的话,那么这首歌则是一群人在踩雨。2.欣赏《踩雨》。
设问:歌曲表现出怎样的情景?什么地方能产生回声? 3.再次欣赏《踩雨》。
谈话:听了两遍《踩雨》,也唱过了另一首《踩雨》,能说出他们的同工异曲之奥妙吗? 4.选择打击乐器及自制乐器,边欣赏歌曲边轻轻为歌曲伴奏。
四、完美结课:
小结:不同人群的“踩雨”,不同的乐趣所在。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听《雨滴》;唱《雨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主题名称导入:我们用欢快的歌声,表现了雨花,钢琴是怎样描绘雨滴声?
2.初听乐曲的第一主题片断。你能听出钢琴弹奏的雨滴声吗? 3.谁愿意到钢琴上来试试弹奏这雨滴声! 4.欣赏乐曲第一乐段。
设问:这一乐段给你什么感受? 5.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设问:这中间乐段在情绪上与第一乐段对比起什么变化? 6.介绍肖邦创作背景及生平。(见乐曲分析)
7.聆听全曲。如果班级中有学生能演奏此曲,请她(他)来演奏,效果更佳。
8.小结:雨滴带给人们遐想……。
二、寓教于乐:
1.这是一首带有通俗音乐风格的校园歌曲。 2.看着歌谱听一遍范唱。
3.用不同的颜色把相同的节奏与相同的曲调涂上,这样便于学唱。4.再听一遍范唱。要求各声部的同学跟录音的范唱哼唱自己声部的曲调。
5.分声部自学曲调。
(1)把全歌分为两个部分:前16小节为第一乐段,其余是第二乐段,分乐段自学。学好第一乐段,巩固第一乐段。再学第二乐段。
(2)跟伴奏音带唱二声部曲调。教师可参与第二声部给予支撑。
三、创造表现:
因为歌曲是表现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很容易投入。要求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轻松活泼、风趣地表现歌曲,以表达校园的多彩生活。
四、完美结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听《暴风雨》;创作“雨”的命题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复习四年级(上)《羊肠小道》的第一部分。
设问:这段音乐你们听到过吗?它的名称是——?内容是——? 师生回忆四年级(上)《回声》中及聆听过的《羊肠小道》。
二、寓教于乐:
1.出示教学标题——暴风雨。
这段欣赏曲是继四年级聆听的《大峡谷组曲》的第五乐章。
2.初听第一部分。
从乐曲的旋律中听到了你熟悉的主题吗?
从本乐曲的标题名称中,你认为这段音乐是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暴风雨前的宁静) 3.初听第二部分。
从这段音乐的音响中,你想像是怎样的场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4.聆听全曲(第五乐章)。
要求:边听边用神态动作……表现你对音乐发展过程的感受。5.小结:这与《踩雨》、《雨中》就不一样了,是暴雨了,但还是表现了雨的主题。音乐的表现变化无穷。
三、创造表现:
1.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各人找自己伙伴或单独发挥自己的想像,创作音乐——命题创作。 2.构思:
从命题出发构思内容框架。根据框架选用素材进行创作。 3.因为是命题的自由创作,所以各种形式不限。
如:用各种音响的先后交织出现,组成一幅《狂风暴雨》;再如:用数首表现“雨”的歌曲串联起来,加上打击乐器、串联词等。还可以小品形式、艺术造型、舞蹈等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四、完美结课:
第八课冬雪
主备人: 王艳艳 时间: 课型:综合
教学目标
1.冬雪给大地带来严寒,雪景给我们带来银白世界的欢乐。这一自然现象给音乐文化提供资源。虽然祖国各地很多地方未能观其美景,但我们可以从歌曲、乐曲、京剧的音乐声中去寻找体验、去获得乐趣。
2.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合唱的和谐及#2的音准.教学方法:音乐自由教学法
个人备课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教具准备:琴、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唱《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听《踏雪寻梅》、《打虎上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解题导入:“雪花”、“梦”有关系吗?
这里的“梦”由谁在做?是小朋友?还是小动物?做什么“梦”?这就是本歌要告诉你的内容。
二、寓教于乐: 1.聆听范唱。
听完范唱,对歌名能理解了吗?
雪花-梦-小动物-春风-梦醒。
2.再听一遍范唱,在“告诉小××”的间奏处,请大家轻轻随音乐拍手(XX)。
3.解决两处难点:
“#2”的音高要*近“3”,这样“#2”就能唱准。
注意弱起的节奏,用划拍法唱准。 4.自学歌曲的曲调。
5.歌曲表演时,注意两个乐段的对比,第一乐段注重叙述性,平稳而口语化,尤其是四个“告诉”,要体现对小动物的保护的环保意识。第二乐段是全曲的高潮,注重抒情性,表现对小动物的亲切和热情。 6.讨论:设问:
(1)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
(生物科普知识——冬眠)(2)还有哪些动物也冬眠?
(知识的拓宽与延伸)
7.带着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感情地唱好本歌。 8.小结:冬雪带给我们的益处——生态平衡。
三、创造表现:
聆听《踏雪寻梅》
1.这是我国近现代作曲家黄自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首歌曲。简介黄自的生平。
2.欣赏《踏雪寻梅》。
边听边看书上的歌词,如能将歌谱也同时展示,效果会更好。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3.讨论歌曲表现的内容。(歌曲抒发了主人翁在冬天,踏雪寻梅、勤奋读书、追求好时光的心情。)
4.再次聆听。鼓励学生看着歌谱,轻轻哼唱。
聆听《打虎上山》 1.初听《打虎上山》。
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情中的《打虎上山》唱段的背景。 2.聆听引子音乐,体验“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 3.复听全唱段。学习杨子荣的英雄气概。
这是京剧描绘的雪景及英雄穿林海跨雪原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
四、完美结课:
小结: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描绘雪景为题材的歌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堆雪人》;听《乘雪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对于没有见过冬雪、没有玩过堆雪人的孩子来说,只能从图片、动画片中去想像,但歌曲《堆雪人》给我们带来了音乐的体验与感受。
二、寓教于乐:
1.聆听范唱,找出相同节奏的乐句。2.学唱第一乐句的曲调(3小节)。
3.在掌握第一乐句曲调识谱的基础上,自学第二、第三、第四乐句(每句3小节),并找出其中的规律。(每一句的第1小节除节奏相同外,旋律的行进方向也基本相同;每句的第2小节的第一拍都是弱起“ ”,每句的3小节都含有切分节奏)
4.完成歌曲的练习:线条图形的连接。
5.如果第一乐段的四个乐句能流畅地唱好的话,第一乐段的低声部两个乐句也迎刃而解了。
6.歌曲的表演有两个难点:
首先是要唱出轻松活泼的、欢快自豪的情绪,具体是唱好衬词“啦啦啦”。其次是伴奏,要吹奏好伴奏谱,要花一定时间排练。当然合唱的和谐也不是很容易能唱好的。
7.在流畅地唱好的基础上,可以启发学生按词意排练、构思表演唱,这样一定可以更好地表演歌曲的情景。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三、创造表现:聆听《乘雪橇》
1.由祖国各地的冬季引入本课欣赏内容的标题——《乘雪橇》。2.对全国的少年来说,直接有乘雪橇的感受的是不多的,但我们可以从音乐中去想像其中的情景与乐趣。 3.初听全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国家)的音乐风格?为什么?
(美国,爵士音乐风格足以证明。)
4.根据教材中的图形谱及简谱谱例,熟悉乐曲的主题音调(或唱或奏或哼)。
5.复听全曲。
设问:这一主题音调全曲共出现几次?每次出现有哪些变化,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6.再次复听,边听边作图形谱表示你对乐曲的过程的理解。
四、完美结课:祖国各地的冬季 1.展开中国地图的挂图。
2.找出课本中的“黑龙江、海南、昆明、西藏”的地理位臵。3.同样是冬季,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冬景不一样?
4.让学生谈谈在寒假中到过祖国的哪些地方,或从书本知识、影视媒体、网络上获得的各地冬季的风景。 5.请体验过冬雪的同学谈谈其感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听《暴风雨》;创作“雨”的命题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复习四年级(上)《羊肠小道》的第一部分。
设问:这段音乐你们听到过吗?它的名称是——?内容是——?
师生回忆四年级(上)《回声》中及聆听过的《羊肠小道》。
二、寓教于乐:
1.出示教学标题——暴风雨。
这段欣赏曲是继四年级聆听的《大峡谷组曲》的第五乐章。2.初听第一部分。
从乐曲的旋律中听到了你熟悉的主题吗?
从本乐曲的标题名称中,你认为这段音乐是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暴风雨前的宁静) 3.初听第二部分。
临沭县实验小学备课专用
从这段音乐的音响中,你想像是怎样的场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4.聆听全曲(第五乐章)。
要求:边听边用神态动作……表现你对音乐发展过程的感受。5.小结:这与《踩雨》、《雨中》就不一样了,是暴雨了,但还是表现了雨的主题。音乐的表现变化无穷。
三、创造表现:
1.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各人找自己伙伴或单独发挥自己的想像,创作音乐——命题创作。 2.构思:
从命题出发构思内容框架。根据框架选用素材进行创作。 3.因为是命题的自由创作,所以各种形式不限。
如:用各种音响的先后交织出现,组成一幅《狂风暴雨》;再如:用数首表现“雨”的歌曲串联起来,加上打击乐器、串联词等。还可以小品形式、艺术造型、舞蹈等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四、完美结课:
第二篇:第九册音乐教案
第九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 朝夕
教 学 目 标:
1、音乐中描绘自然界周而复始朝夕情景的作品不少。本课就用这一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4、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5、学习竖笛的高音吹奏方法并进行实践。教学内容:
聆听:管弦乐《晨景》、筝曲《渔舟唱晚》。表演:《清晨》、《晚风》。教材分析:
1、管弦乐《晨景》。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评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改编为两个组曲。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翁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
格里格(1843~1907)挪威作曲家,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1862年毕业于莱比锡音乐学院后,回国创办挪威音乐学校,并从事音乐创作。他立志发扬挪威的民族音乐,曾收集和整理过大量的挪威民歌,并在创作中体现了这种民族的传统和风格。由于他对挪威音乐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成就,因此生前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他的一生几乎是在和病魔作斗争中渡过的,但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伟大工作。人民 1 热爱他,死后为他举行国葬。主要作品除《培尔?金特》组曲外,还有《a小调钢琴协奏曲》、抒情小品10册以及歌曲60余首等。
2、筝曲《渔舟唱晚》。
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
3、歌曲《清晨》。
这是一首曲调规整,旋律明快而又流畅的歌曲。2/4拍,宫调式,三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一、第三乐句是旋律的重复,第二、第四乐句旋律相同只,是在尾音上作了上移四度的变化,其句中插入的一小节间奏,更使曲调轻快活泼,富有动感,它生动地表现了人们早起迎着晨曦锻炼身体的情景。第二部分是歌曲的插入部,旋律优美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比。歌曲通过了对春天的草原、绿油油的秧苗、丛丛的山林等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充分地表现了人们只争朝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随后,歌曲在“D?S”反复后又重复了第一部分的曲调,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4、歌曲《晚风》。
这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歌曲。歌曲以“晚风”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夕阳的晚上”、“树丛中的夜莺在歌唱”„„。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歌曲为6/8拍,大调式,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抒情,委婉动听。第一乐句在弱起小节进入后以平稳的节奏展开,在第1小节和第3小节只作了上移一度的小变化,使得曲调在平稳中稍有起伏,似乎音乐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黄昏时刻、当晚风吹来时四周田野一片静谧的情景之中,富有诗情画意。第二乐句在四度跳进后,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旋律由上而下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起伏,抒发了人们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景之中象树丛中的夜莺一样快乐的歌唱。第三乐句完全重复了第二乐句的旋律。把赞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以进一步的抒发。教学重点:
1、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2、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教学难点: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表演 歌曲《清晨》。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清晨》。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表演歌曲《清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能力发展目标:运用各种形式的演唱,提高表演能力。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清晨》。
2、通过表演,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难点:唱准旋律中的五度大跳。教 学 过程 :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校园歌曲,歌词4段较长,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打击乐伴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不需要包办代替,但要合理合情。
一、师生问好。
二、表演《清晨》。
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设问:
(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使用口风琴、竖笛等吹奏乐器,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
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指导的重点是音准: “4 41 6 64”这一乐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个fa(4)音要唱准。..
5、歌词4段较长,教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引导学生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
6、小结: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
三、编创活动:《早晨》。
1、内容主题:《早晨》,给学生留出充分的余地去思考,去创造。
2、师: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如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
3、让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要求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聆听
筝曲《渔舟唱晚》。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了解古筝这一民族弹拨乐器的相关知识。2)熟悉筝曲《渔舟唱晚》的旋律。
2、情感目标:通过聆听筝曲《渔舟唱晚》,体验人们丰收的喜悦之情。
3、能力发展目标:学会在欣赏的过程中,提高自觉融入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悉筝曲《渔舟唱晚》的旋律,通过聆听体验人们丰收的喜悦之情。教学难点:体会古筝这一弹拨乐器在表现特定主题的表现手法。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传统筝曲,通过欣赏要让学生了解古筝的外形和演奏方式,并且理解乐曲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认识古筝。
1、学生陈述对古筝的了解情况。
2、学生尝试上台演示古筝的演奏手法。
3、师补充。
三、聆听《渔舟唱晚》。
1、导入: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
2、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3、跟琴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7、小结: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表演 歌曲《晚风》。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晚风》。2)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表演歌曲《晚风》,抒发赞美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能力发展目标:通过训练,提高二部合唱的能力。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二声部合唱曲《晚风》。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6/8拍的节拍规律,二声部合唱做到各声部清晰,声部与声部间关系和谐、均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班级基础较差的,可以降低难度。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表演《晚风》。
1、导入: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聆听范唱。
2、写在歌谱左上角的是拍号,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2/
4、3/
4、4/4。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4、全体划拍(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教师的教棒点谱视唱第一乐句(4小节)。
5、在第一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二、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
6、请一位学生指挥大家流畅地唱好全曲。
7、分声部练习: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须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唱好自己的声部)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5)第一乐句单声部,第二、三乐句二声部。
8、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三、下课。教学反思
第 四 课 时
教学内容:
聆听 管弦乐《晨景》。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感受管弦乐《晨景》描绘的日出和清晨的景色。2)了解格里格的生平。
2、情感目标:通过聆听管弦乐《晨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3、能力发展目标:在聆听中体会音高和力度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了解乐曲表现的日出的内容。教学难点:
在聆听中知道音高和力度在表现乐曲情绪和内容上的作用。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主题音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记录乐谱的形式很多,这三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被广泛动用。专业音乐教育还运用五线谱等等。在欣赏的时候要结合识谱,这样使学生把握旋律更深入。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晨景》。
1、歌曲《清晨》用声乐形式歌唱早晨,器乐又如何表现早晨?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听《晨景》主题。
2、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初听的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
复听要求: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
8(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通过文字再创作,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音乐表现的内涵)
4、欣赏全曲。
5、小结:
(1)简介格里格生平。
(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三、下课。
第二课 农家乐
教 学 目 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教 学 内 容 1聆听《丰收锣鼓》 2聆听《快乐的农夫》 3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4表演《苹果丰收》 教 材 分 析
1.民族管弦乐《丰收锣鼓》
这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表现了我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喜获丰收的欢乐情绪。乐曲吸取了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采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
乐曲由多段旋律和锣鼓部分组成,在调性和情绪上形成并置对比,又因主部 9 主题旋律频频穿插其间而显得前后呼应和统一。
全曲可分四个部分。
乐曲开始,在由慢渐快的鼓声中,整个乐队奏出雄厚、响亮的散板旋律: 这是乐曲的引子,高亢有力,气势宏大,把人们带入喜庆丰收的欢腾热烈的场面。
第一部分包含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热烈欢快,节奏紧促,旋律的重复和模进描写了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进一步发展,但旋律回旋起伏,显得流畅抒情。旋律先由笛子和拉弦乐器(板胡、高胡、二胡等)奏出,再用扬琴、琵琶、三弦及弦乐器重复,最后,前后两个乐句分别由笛子、唢呐和笛子、弦乐器重复,彼此呼应,表现了劳动中互相帮助、融洽无间的情景。在这之后,第一主题作了变化重复,并引出了锣鼓,以十面锣为主奏乐器,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
第二部分开始,以吹管乐器奏出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其它乐器奏衬托性短句,给人以一呼百应的印象。接着,乐曲转入D宫调,弦乐器和管乐器、弹拨乐器先后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接着,笛子与弹拨乐器交替演奏了一段轻快活泼的旋律,表达了人们舒畅、欣喜的感情。随后通过再现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进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清澈明朗的竹笛声以散板的节奏描绘出明媚秀丽的田园景色,云锣则以柔美晶莹的景色使人联想起阳光下水库的碧波粼粼。
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表现了欢庆丰收的宏传场面。一开始,潮州锣鼓的打击乐奏出气势磅礴的音响。在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变化再现后,打击乐又运用京剧锣鼓中擅长表现紧张、急促、激烈场面的“急急风”、“马腿”和苏南吹打中的“螺蛳结顶”的点子加以发展,同时,音乐的速度增快,力度加强,使情绪不断地激越高昂起来。
最后,第一部分中的第二主题变化再现。乐曲在热烈沸腾的高潮中结束。2.钢琴曲《快乐的农夫》
这是德国作曲家舒曼(1810~1856)所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选自作曲家的《少年钢琴曲集》。这套钢琴曲集是作曲家为大女儿玛丽过10岁生日而写的。
这首乐曲情绪开朗,音乐语言简洁,弹奏技巧简单,旋律音调建立在分解和弦上,由上升而下行,起伏自然。这是乐曲的A段(第一部分)主题,从后半拍起,附点音符与八分音符交替使用。并用左手在低声部奏出,右手则用后半拍起的和 弦为之伴奏,给乐曲带来活泼、轻松的情趣。经重复后,右手在高声部演奏B段(第二部分)主题,左手在低声部与之相隔十度作平行进行。八分音符的和弦伴奏音型仍在中间声部继续着。这一部分仅有两小节,随即又出现A段主题,这一次左、右手用八度音演奏,使乐曲结束在热烈的气氛中。
这首乐曲的标题仅是对音乐情绪的提示,而与“农夫”则没有必然的联系。3.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4/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歌曲以 节奏贯穿全曲,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
第一乐段只有二个乐句,曲调中六度、五度、四度的大跳使音乐富有动感和舞蹈性,形象地表现了一群农家姑娘边跳、边唱的情景,唱出了她们对甜美生活的快乐和喜悦的心情。
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副歌部分,两个乐句在旋律上采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音调均在高音区进行,在情绪表现上更加欢快、热烈。句中出现“4”音使得曲调在调式上富有色彩的变化,句末的一小节在八度上移大跳后,全曲结束在主音上,把人们尽情欢唱美满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推向高潮。4.歌曲《苹果丰收》
这是朝鲜影片《金刚山的姑娘》中的一首插曲。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曲调明快活泼、热情奔放,表现了在苹果丰收的季节里姑娘们喜摘苹果时欢乐的劳动场面。
歌曲的第一乐段共四个乐句,采用了齐唱的演唱形式,曲调方整,节奏型相同,只是在第四乐句中稍有变化,旋律以模进的手法轻快而富有舞蹈性,每一句在歌词上都作了重复的补充,增强了欢乐心情的语气表达,描绘了在风和日丽、彩虹满天、丰收的季节里身着民族服饰的姑娘,身背篓筐、载歌载舞,喜摘苹果的生动情景。
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合唱部分,第一、第二声部三度、四度的对位和声进行使得演唱效果更为丰满。曲调舒展而又热烈,旋律以四度的模进逐渐把歌曲的情绪推向高潮。把人们眼望着一片大丰收的景象而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在这里得 到了尽情地抒发。歌曲最后一句在下移八度跳进中欢快地结束全曲。教 学 过 程:(本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欣赏丰收锣鼓。
教学难点:利用绳子扮乐器,并分声部听辨演奏。一 师生问好。二 课堂导入。师:同学们看,老师带来几样乐器,谁能试着说说这些乐器的名字叫什么?(老师拿来锣和鼓)2 生:踊跃举手回答。师: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师:今天老师就带来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丰收锣鼓》请大家一起欣赏。三 欣赏《丰收锣鼓》。师:在欣赏的同时,听一听乐曲分为几部分,哪一部分表达了人们丰收的喜悦之情呢? 生:师生共同分析乐曲。师:老师再问问大家,谁知道音乐中都出现了那些乐器? 4 生:学生认真回答。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绳子,请同学们用绳子模仿各种各样的民族乐器。在欣赏的过程中,同学们听到哪些乐器,你就要演奏出来。老师来当指挥。来,我们分一下声部,大家就可以成为乐队演奏了。6 再次欣赏《丰收锣鼓》。四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欣赏《快乐的农夫》 教学难点:跟音乐打击。一 师生问好。二 教师导入。今天老师带了很多筷子,这些筷子就是手中的乐器。我们来一起玩一个游戏。现在老师敲击什么,大家来模仿。2 生:来模仿。同学们敲得真好。下面老师要求大家不要跟老师模仿了。老师打什么,不要跟老师重复。生:有的学生还会模仿老师,有的能够自由想节奏打击。师:老师现在要求临近的两个人一组,每组设计一个节奏,不许重复。6 生:互相商量并打击。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听候,每组的同学们设计一个节奏,给歌曲伴奏。8 生:每个组都来设计。音乐不断重复。三 课后小结:
第三课 足 迹
教 学 目 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3.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教 学 内 容 1聆听《红梅赞》 2聆听《红星歌》 3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4表演《雨花石》 5表演《我怎样长大》 教 材 分 析 1.歌曲《红梅赞》
歌剧《江姐》描写了全国解放前夕,我地下党员与国民党统治者作殊死斗争,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
歌曲《红梅赞》是歌剧中第一场的唱段,也是贯串全剧的主题歌。它是江姐英雄形象的象征,每次出现都根据剧情的发展和刻画人物的需要而加以变化。歌曲曲调明朗、刚健,高旋低回,起伏较大,既富有激情,又不失抒情。歌曲以红梅报春的深刻寓意来赞颂江姐,具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
歌曲为单二段体结构,第二乐段(自“红梅花儿开”起)是从第一乐段变化发展而成。旋律采用七声徵调式,舒展、亲切、明快、奔放,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特别是吸收了戏曲中的拖腔手法,使旋律更加优美、抒情,而装饰音的应用更细腻地表达了情感,增添了韵味。旋律中频频出现的大跳与歌词的内容有机结合,如引子后第1、第8小节的“ ”、第6小节的“ ”等,都给人以挺拔、刚强、开朗、自豪的感觉,充分表现了革命者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风貌。2.合唱曲《红星歌》
这是故事片《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歌,歌曲具有进行曲风格而又带有抒情性,它采用七声宫调式、2/4拍和A、B、A三段体结构写成。第1-24小节为第一段,由六个乐句。音调雄壮有力,上行的四度跳进“ ”好似前进的号角声,加上附点节奏“ ”的运用,增强了歌曲的动力,富于行进的感觉。这一部分用齐唱与合唱形式演唱。
第25-26小节为第二乐段,由四个8小节乐句组成。节奏宽广平稳,旋律舒展,运用复调对比的手法构成二声部,亲切地唱出了小红军对红星的深情和对革命的无限忠诚。这一乐段是以乐句模进和音调逐句上移展开的,由此将歌曲引向高潮。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雄壮豪迈、铿锵有力的行进音调,再现了精神 抖擞、斗志高昂的小红军队列的形象,最后的高音向人们宣告:革命是不可战胜的。
这首具有进行曲风格的合唱,音调明朗、雄壮,富有朝气。集中表达了红军后代跟着党永远干革命的坚定信念,以及对象征党的“红星”的热情赞颂。3.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这首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歌曲采用叙事歌曲的体裁,叙述了一个悲壮感人的故事。
这首叙事歌曲是在民间分节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用一个属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的旋律来咏唱多段歌词,颂扬了一个放牛娃大智大勇、诱敌就歼并为之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事迹。
歌曲的音调富有民歌风味,清纯、朴实,建立在羽调式上的旋律,气息宽广,婉转起伏,第一、二乐句进行比较平稳;第三乐句扶摇直上又突然回落,情绪比较激动;末乐句旋律则节节下落,结束在低音区,仿佛是人民群众对小英雄的绵绵哀思和深深叹息。
歌曲虽用同一旋律反复演唱七段歌词,但因音乐优美动听,富有根据力,感情容量大,使人百唱不厌,回味无穷。特别是在演唱中根据各段词意采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速度、力度等)进行表情处理以及多声部的和声效果,使这首合唱曲产生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4.歌曲《雨花石》
这是电视连续剧《红红的雨花台》的主题歌。旋律纯朴、委婉。歌曲以第一人称深情地抒怀许多无名先烈为人民解放事业默默地奉献,恰似小小石子铺起的一条五彩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这是一首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歌曲为2/4拍,a小调,二段体结构。第一、二乐句旋律重复,在第二、第四乐句“静静地”、“深深地”运用了两个切分节奏,寓意深刻,它表现了雨花石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脚踏实地而又满怀革命理想的崇高品质;亲切而又感人。
第二乐段的乐句采用了同尾换头,把“ ”变为“ ”,五度、四度上下音程大跳,把激扬而又充满乐观的心情推向高潮。尾声在高音“ ”的长音上结束,把人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中,鼓舞着人们沿着先辈的足迹奋勇向前。5.歌曲《我怎样长大》
这是影片《烛光里的微笑》的一首插曲。歌曲的曲调优美抒情,词意简炼,它借“小树”这一形象抒发了孩子们不怕困难、不怕风吹雨打,幸福成长的真切情感。歌曲为2/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平段共有四个对称乐句,第一乐句曲调平稳,并以亲切语气借物抒情,表现了孩子天真可爱的形象。第二乐句以弱起进入曲中的八度大跳,更增强了孩子们快快长大的那种急切的愿望。第三、第四乐句是前二个乐句的旋律模进。
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合唱部分,曲调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比。旋律基本以平行三度和声进行,特别是句中音程大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成长中坚挺不拔的精神面貌,突出了主题。最后歌曲的扩充部分,在重复了第四乐句后旋律更加平稳舒展,表现了“这样就会长大”的喜悦心情,抒发了长大后的甜美幸福的情感。教 学 过 程:(本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欣赏合唱曲《闪闪的红星》、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难点:观看历史影片感受音乐。一 师生问好。二 课堂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在每周升旗仪式上,我们是唱着什么歌把五星红旗升上天空的吗? 2 生:国歌。师:对。谁还记得国歌中最后一句歌词是什么吗? 生: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5 师:对,歌词中说到了敌人。那么过去谁是我们的敌人? 6 生:日本鬼子,国民党反动派,美帝国主义等。师:同学们说的都对。这些敌人带给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伤害,让过去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在的人们生活幸福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记住和怀念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呢?你还记得那些英雄? 8 生:举手举例回答。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英雄,其中一个是《闪闪红星》中的小英雄潘冬子,另外一个是《歌唱二小放牛郎》中机智勇敢的王二小。下面就请大家 欣赏电影片断。看后,请大家再次用洪亮的声音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三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会唱歌曲《我怎样长大》。教学难点:二声部合唱。一 师生问好。二 发声练习。三 课堂导入。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两部电影,大家都是非常认真的看完,而且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潘冬子是在一个革命的时代长大的,而王二小却被挑死在敌人枪尖,英勇的牺牲了。我们和他们比简直是太幸福了。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是21世纪的新新人类。那么你能讲讲,你是怎么长大的呢? 2 生:想„„并回答。师:同学们回答的太好了。老师今天就带着大家学习一首新的歌曲名字叫《我怎样长大》。四 聆听歌曲 师:同学们认真听歌曲,听后告诉老师,歌曲是几拍的?歌曲分为几部分呢? 播放歌曲。带着学生打拍子。2 生:回答。师:有没有同学记得歌词中讲了什么? 4 生:思索并回答。师:我想很多同学没有听清,那么我们再听一遍歌曲。告诉老师歌曲中的歌词都说了什么? 五 识谱并唱歌 六 二声部歌唱学习七 课堂小结:
第四课 可爱的家
教 学 目 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教 学 内 容 1聆听《天黑黑》 2聆听《可爱的家》 3聆听《回家》 4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5表演《牧场上的家》 教 材 分 析 1.歌曲《天黑黑》
这是一首流行于台湾北部和闽南一带的民歌,又名《天鸟鸟》。虽是童谣,但为大人小孩所喜爱,传唱十分普遍。它以生动、诙谐的语言,天真纯朴的形象,折射了台湾农村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有趣情景。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中又可分两个层次(乐段)。第一部分第1至13小节为第一层次,第14至28小节为第二层次;第二部分第29至37小节为第一层次,第38小节至61小节为第二层次。各段的第一、第二层次的歌词是相同的,但在音乐上总是第二层次对前一层次作上方四度模仿。(第一部分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它们既变化又统一,使音乐素材非常精练、集中。旋律的发展采用乐句扩充的手法,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歌词中衬词的运用使歌曲显得生动、诙谐,最后模仿锅被打破的声响更是有趣。
歌曲的最后8小节为尾声,它是第一部分第一乐段结束句的变化重复。这个结束句音调出现在每个乐段的句末,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民歌不仅以其优美的旋律、诙谐的情趣带给听者愉悦的感受,也许还能通过它所叙述的故事给人们带来有益的启示。2.管弦乐《可爱的家》
这首乐曲系根据同名歌曲改编。歌曲由英国作曲家比肖普作曲,是他的歌剧《米兰的少女克拉利》的一首插曲,后来广为流传,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通俗歌曲。歌曲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亲人、对家乡的怀念和眷恋,这也正是远离故乡和亲人的词作者佩恩的心声。他在写此歌词前曾写了一封信给哥哥说:“离家在外面的日子越久,我对家的怀念就越深。我真想听到亲人们的声音,看到那使我们曾在一起度过快乐时光的老屋”。写完信之后,他就执笔写了一首题名为“可爱的家”的短诗。
歌曲的旋律优美动人,情感朴实真挚。具有感人的魅力。歌曲由两个乐段及尾声(即最后乐句的重复)组成。第一乐段及第二乐段各包含两个平行的乐句。前乐段安详宁静,后乐段的乐句开始音区提高,情绪略显激动,抒发了强烈的思念之情,但后半句音调仍趋下落,沉浸在温馨的回忆之中。然后通过4小节的感叹似的音调,再现了最后一个乐句,突出了对“家”的执著的爱恋。
乐曲基本按照歌曲旋律改编,曲首和结尾采用歌曲的第一乐句加以发展,作为引子与尾声。乐曲把歌曲主旋律重复两遍。第一遍,由中提琴主奏;第二遍,则用钢片琴及弦乐演奏。
乐曲中多彩的音色和活泼的伴奏音型使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可爱的家”听带来的甜蜜与欢乐。
3.萨克斯管独奏曲《回家》
每当提起“家”这个词,就会使人想起自己的亲人,和在家中度过的美好时光。从而感到无限的亲切与温馨。对那些远离故土、久别亲人的游子来说,“家”,更是一个为之深深眷恋、苦苦企盼的避风港。在这里,客居异乡的寂寞愁苦,坎坷生活的辛劳创伤都会得到抚慰,一切都将消融在家的温暖与亲人的关爱之中。《回家》这首萨克斯管独奏曲就是表达一个匆匆回家的游子在归途中所怀的热切渴望和甜美幸福的心情。
乐曲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短小的引子后,平稳的旋律平静地流淌而出。乐句反复一次之后,旋律提高五度作自由模进,并加以发展,音调时起时伏,表现了感情的涌动。第一部分,重复一次后进入中部。这是根据第一部分主题音调而展开的华彩乐段,既展示了演奏者的技巧,更刻画了游子的种种心情。也许是诉说背井离乡的凄苦,也许是倾吐与亲人相聚的喜悦„„第三部分,有变化地再现第一部分音乐,末尾停留在一个长音高音“5”上,给人以余音袅袅、亲情依依之感。最后的尾声用主题的第一乐句为素材,多次重点,结束了“回家”的旅程。
这首乐曲采用了现代爵士音乐的音调、节奏和伴奏形式,使音乐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有的韵味。4.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这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歌曲,它以充满激情的抒情笔调表达了对美丽的外婆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从低音区缓缓进入,曲调平稳,节奏的出现和第3小节的六度跳进使歌曲富有动感,即刻让人们联想到漫步走在童年时熟悉的沙滩上,留下了一步一个脚印的生动场景,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抒发了对美丽家园的赞美之情。歌曲在第二部分,节奏顿时拉宽,旋律舒展,情绪亲切热情,切分音的运用较强地表达了对家乡充满着激情的抒发。在“阳光”和“沙滩”的句中出现一拍体止符,更进一步地表达了对童年时美好时光的怀想。句末的旋律在变拍子中由高音下行结束,表现了那时的童年回忆还是那么记忆犹新,历历在目。5.歌曲《牧场上的家》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3/4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又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纵情地抒发了人们对可爱的家园的赞美之情。最后的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教 学 过 程:(本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聆听乐曲《可爱的家》并会唱《牧场上的家》。教学难点:3/4拍指挥演唱。一 师生问好 二 课堂导入。师:放一段录像。我想同学们都知道这部有趣的情景喜剧名字就是《我爱我家》。同学们他们家的故事是不是都很有趣?那么他们家中都有什么人呢?对,爷爷,爸爸,妈妈,圆圆,以及保姆小桂阿姨等等。。师:那你能跟大家说说你家都有谁?都发生过那些有趣的事情呢?讲讲自己家的故事。生:相继举手回答。谁还记得这部喜剧的结束后的合唱?有同学试着能哼一哼吗? 5 生:想,并回答。老师可用钢琴弹奏《可爱的家》并提醒。师:如果同学们想不起来,那么老师放一段管弦乐,同学们听听是不是我爱我家的片尾曲!?
三 聆听乐曲《可爱的家》 师:听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打拍子跟着音乐轻声哼唱。2 生:认真聆听。师:看来很多同学都回忆起来,那么谁知道音乐的名字是什么? 4 师:对,歌曲的名字就叫《可爱的家》。师: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的家乡在哪里?都有什么?那里怎么样,美不美? 6 生:举手回答。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你们的家乡真美。不过,老师知道有一个人的家在牧场,牧场上的家别有一番美景,你们想知道吗? 8 师:那么大家就随着老师一起去看看。四 学习歌曲《牧场上的家》 五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会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教学难点:切分音。一 师生问好。二 发声练习。
三 复习歌曲《牧场上的家》 四 课堂导入并学习切分音。师:(出示四个16分音符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音符? 2 生:16分音符。师:对,大家一起用手拍拍。预备齐„„ 4 生:xxxx.5 师:如果老师将中间两个16分音符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呢?哪位同学能到黑板上试着写出来? 6 生:回答。师:黑板上写的对不对?对,非常正确。那么这个节奏怎么读呢?谁能试试? 8 师:回答。师:对,这个节奏的读法,像以前学的切分音。对,这个也同样是切分音,只不过比以前的速度要快。师:今天我们要学一首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歌曲中就出现了新的切分音。请大家在书中找一找这样的切分节奏在哪里出现了。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并且,找一找四个16分音符出现在哪里?我们大家读一读。11 生:读。
五 聆听并学唱歌曲。六 课后小结:
第五课 故 乡
教 学 目 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教 学 内 容
1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2聆听《思乡曲》 3聆听《乡间的小路》 4表演《如今家乡山连山》 5表演《故乡的小路》 教 材 分 析
1.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这是我国影片《红日》中的插曲。影片以解放战争中我英雄的人民解放军在山东孟良崮一役大败敌军的史实为题材,不仅描写了英勇杀敌的人民战士,也描写了积极支前的革命群众。这首歌曲就是由在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为解放军运送粮食的农村姑娘所唱。它反映了军民一家的鱼水情,它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的向往,它也倾吐了人们对家乡的纵情赞美。歌曲优美流畅,热情爽朗,影片放映之后,这首歌曲不胫而走,在全国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
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第一乐段由各为两小节的四个乐句组成。这个段落旋律高回低转,节奏张弛有致,生动地描绘了青山起伏、绿水环绕的美丽风光。高亢嘹亮的长音“哎”,引入了第二乐段。在“哎”后的一小节,由于巧妙地使用了“ ”音,产生了调性色彩的变化(以“5”为宫音),与前一乐段形成对比,突出了歌曲的主题“谁不说俺家乡好”,旋即又转回到原来调性(“1”为宫音),并将第一乐段的第四乐句扩展再现,表达了对家乡、对解放军的赞美之情。作曲者吕其明。他还作有电影音乐《城南旧事》、管弦乐《红旗颂》、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
2、小提琴曲《思乡曲》
用小提琴奏出的哀婉缠绵、如诉如泣的旋律带着浓重的思乡愁情扑面袭来,远离家乡的人们那种“冷冷清清、寻寻觅觅”,欲回家乡而又不能的情境似呈眼前。这就是我国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所作的《思乡曲》。该曲是马思聪创作于1937年的管弦乐曲《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后被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常被小提琴演奏者选为表演曲目。 上述旋律为乐曲主题,直接采自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由四个均等的乐节构成上、下乐句。递次下降的波浪型旋律线,商调式的柔和色彩,加上缓慢的速度,倾诉出魂牵梦萦的乡思和缕缕不断的忧伤。
乐曲在使用传统的再现三部曲式的同时,运用了民间创作中最常用的变奏手法。乐曲中的三次变奏,一方面不断赋予主题新的形象,一方面又使感情逐层高涨。第一和第二变奏分别从调式、节奏和音区等方面揭示和深化了主题的音乐内容,使思乡之情更为浓厚。
第三变奏是乐曲的第二部分,也是本曲的高潮。除了将原商调式的主题变为宫调式以外,在内部结构、旋律密度、调性、速度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化,音乐显得活泼、明朗,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对往事的美好的回忆。第三部分,主题在明亮的高音区再现,小提琴的柔美音色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 乐曲的结尾十分短小,最后落在羽调式的不稳定的属和弦上,仿佛思乡之情挥之不去、久久回荡。
作曲者马思聪(1912~1987)。他一生从事小提琴演奏、作曲和音乐教育工作。作有《绥远组曲》、《山林之歌》、《祖国大合唱》、《新疆舞曲》、《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等作品。3.歌曲《乡间的小路》
这是一首颇为流行的台湾校园歌曲。歌中明快流畅的曲调和形象生动的歌词,编织了一幅农村的风情画,表现了农村青年淡泊、宁静的心态和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歌曲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的旋律比较平稳,但节奏富于变化。第一乐句的八分体止符、第三乐句的三连音、第四乐句的切分节奏,使原来匀称、齐整的节奏产生了波动,在恬静之中的增添了生气。第二乐段的音乐更富于活力,旋律在高音区流动,节奏也更为活跃,歌曲洋溢着舒畅、满足,无忧无虑的乐观情绪。这个乐段以半终止()结束,然后进入第三乐段——第一乐段的再现。最后,尾句连续反复,短笛声、歌声伴随着夕阳、霞光渐渐消失在天际。4.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
这首歌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描写了农村儿童天真纯朴的感情,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通过颇具特色的儿童心理活动,把谷垛比作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村一派大丰收的欢乐景象。歌曲为五声羽调式、一段体。引子后的第1-8小节是两个句首相似的平行乐句,节奏相同,旋律忽高忽低,十分贴切地描写了母子(女)俩的对话。第三乐句第9-14小节,节奏紧缩,插入两个过门,表现出兴奋、喜悦的心情。第四乐句为两声部合唱,以断音唱出爽郎的笑声,充分抒发了两人幸福愉快的心情。
最后8小节是一个扩充乐句,节奏拉宽,歌声柔和连贯,使人感受到母亲与孩子间的无限深情。
歌曲的音调很有民族特色,形象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特征,是一首很好地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儿童歌曲。5.歌曲《故乡的小路》
这是一首两段体的优美抒情歌曲。4/
4、3/4拍,D宫调式,曲调流畅而又抒情。歌曲表达了人们回忆美好童年的内心激动的心情。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此段音区低而深沉,乐句都以弱拍起音开始,平稳的曲调,表达了人们带着思绪万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在第二乐句中还出现了一个临时变化音。音调上使人感到对小路是多么亲切的情感流露。在第二乐句中一个八度跳进,使人仿佛追忆到儿时欢乐生活的情景。歌曲以六度跳进到第二乐段,使情绪渐渐地得以抒发,在音区上升高,由衷地抒发了热爱家乡的心情。全曲未句,在“呣”的哼鸣中结束,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历历在目,仿佛“童年多美好”的话语还要向你倾诉。教 学 过 程:(本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聆听歌曲《乡间的小路》并会唱《故乡的小路》。教学难点:4/4拍与3/4拍变换。一 师生问好。二 发声练习。双声部。三 课堂导入。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条熟悉的小路。同学们你的家乡在哪里?家乡的小路在哪里?小路上都有些什么呢?你能试着给大家讲讲吗? 生:思索并举手回答。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乡间的小路》。听听他的小路上都有什么?大家在听的时候轻轻打着拍子。放录音。4 生:举手回答。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下面我想问问,这首歌曲是几拍的呢?对,是非常熟悉的2/4拍。指挥图示是什么呢?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 6 生:主动回答。师:那么哪位同学还记得3/4拍指挥图示和4/4拍指挥图示怎么打?大家讨论一下。师:3/4拍和4/4拍分开来打,我相信大家都能做到。如果,让3/4和4/4拍有先后顺序打,应该怎么打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9 师生共同练习。请大家翻开书,书中有一首歌曲出现了这个的拍子。请看《故乡的小路》中,哪些乐句出现了3/4和4/4拍混合?大家互相找找看,并且自己按照拍子打节奏。
四 聆听歌曲《故乡的小路》并识谱唱歌。五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并会唱《如今家乡山连山》。教学难点:四度二声部训练 一 师生问好。二 发声练习。听四度音,请同学们分两声部哼唱出音高位置。2 逐层递进。将《如今家乡山连山》双声部做提前练习。三 聆听《如今家乡山连山》。师:请同学们一首歌曲名字叫《如今家乡山连山》。听一听歌曲中的哪个部分是刚才同学们练习过的? 播放录音。听后请同学们回答。对,同学们回答都很好,歌曲的后半部分我们在发声训练的时候唱过。那么大家试着跟着钢琴把歌词加上。4 再次聆听。全曲
四 识谱学唱歌曲并最后欣赏《谁不说俺家乡好》。五 课后小结:
第六课 欢乐的少年
教 学 目 标:
1、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教 学 内 容:
聆听:歌曲《可喜的一天》、管弦乐《罗马的松树》。
表演:歌曲《叮铃铃》、《雏鹰之歌》。教 材 分 析:
1、歌曲《可喜的一天》。
这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影片描写了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苏军挥师直捣德国法西斯巢穴,与英、美、法盟军会师柏林这个过程中两个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此歌于20世纪50年代初随影片传入我国,在少年儿童中广为传唱。歌曲表现了战争爆发前夕,在和平的土地上青少年的幸福生活和他们的美好理想。歌曲分为主歌(第一乐段)和副歌两个部分。主歌包含两个平行乐句(前乐句4小节、后乐句6小节),旋律微微波动,节奏细密轻快,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副歌的旋律上扬,节奏扩展,给人以明朗宽广的感觉,抒发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热情赞颂。全曲的二声部和声基本采用三度音程,但最后4小节则作同度齐唱,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齐声歌唱。
2、管弦乐《罗马的松树》。
意大利作曲家雷斯皮基作有以罗马为题材的三部著名交响曲,《罗马的松树》是其中之一部。而本课是选自《罗马的松树》的第一部分。作者为这一部分所写的标题说明是这样的:“孩子们在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林里游戏。他们或围成圆圈跳舞;或模仿士兵列队行进和交战。他们兴奋地欢叫,犹如黄昏的燕子。气氛突然转换,乐曲进入第二部分。”博尔盖塞别墅为17世纪时罗马贵族博尔盖塞所建,位于罗马市中心,规模宏大。后收归国有,为罗马最大、最美的公园之一。乐曲采用2/8拍和急速的小快板。在前奏部分中,作曲家使用了适合表现儿童情趣的特性乐器,如钢片琴、竖琴、三角铁,奏出分解和弦、颤音和滑音,形成喧闹的音响,营造欢乐的气氛,描绘了孩子们在松林中追逐嬉戏的情景。随后,英国管奏出带有舞曲性质的第一主题。这一欢快而富有弹性的意大利民间舞曲旋律,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舞蹈场面。随着情绪的不断高涨,双簧管奏出由贯型的民间儿歌音调写成的第二主题旋律。打击乐器清亮的音色、单纯的节奏和简朴的旋律,仿佛使人们看到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模仿士兵,迈着稚气的步伐列队行进。作者当时就是队伍里的一名“士兵”。接着,圆号以欢快的速度奏出第三主题,这是一首活泼的儿歌,仅由“ ”三个音组成。仿佛孩子们又开始了一场新的游戏。在乐曲达到高潮后,气氛突然急转直下,一片寂静。
3、歌曲《雏鹰之歌》。
这是一首富有民歌风格的儿童歌曲。曲调采用了新疆地区的民族音调为素材,曲调欢快活泼,表现了跨世纪的一代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在两小节“ ”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音调后引出了欢快的第一乐段(共四个平句)。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在旋律上采用了变头重尾的手法,乐句间的八度跳进使得情绪更加欢快跳跃。第三乐句在曲调上由低向上层层推进,生动地表现了少年儿童像雄鹰那样搏击着风雨娇健飞翔的形象。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特别是歌曲在每乐句中插入了“ ”的节奏,可用拍手表示增强了少年欢乐的情感抒发。
第二乐段歌曲曲调舒展,“ ”、“ ”等节奏的运用,把跨世纪的一代少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祖国未来的希望表现得十分贴切。歌曲在反复后句尾是结束在全曲的最高音,热情地表达了祖国的少年儿童对美好的明天充满着热切的心情。
4、歌曲《叮铃铃》。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的歌曲,曲调采用了湖南民歌的素材“ ”作为本歌的主导动机,旋律流畅,情绪欢快、活泼,它描绘了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牧童们赶着羊群发出内心的欢乐歌唱,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前奏一开始,连续2小节的十六分音符:“ ”仿佛使人听到了清脆的铃声。欢快的气氛为歌曲作了很好的铺垫。第一、二乐句在旋律和节奏上基本相同,带有陈述的性质。第三乐句,突然出现了短小的动机.并配以间奏,是铃声与回声的模拟。是对前面听到的吆喝声和铃声做了肯定的回答。合唱部分是歌曲的扩充,采用了衬词加滑音的唱法和二声部的效果,烘托出一个交织在一起的热闹场面,从中听到了铃声、吆喝声、琴声等,表现了牧童赶着羊群悠闲自得地歌唱着的情景。这首歌曲,对力度和速度变化及演唱方法要求较高,特别是前倚音和下滑音()的使用,增强了歌曲的乡土气息和口语化特点。“#5”音可视为地方特色音。教学重难点:
一、感受、并表现音乐不同的风格、情绪。
二、口风琴#
5、#
2、#4的指法,及三声部曲调的吹奏练习。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习表演唱《叮铃铃》、欣赏《可喜的一天》。教学目标:
1、学习表演唱《叮铃铃》,初步学会演唱歌曲中的变化音、下滑音,学会演唱歌曲旋律,特别是前四小节的旋律。
2、欣赏苏联故事影片《攻克柏林》插曲《可喜的一天》,了解歌曲背景,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特点以及苏联儿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歌曲《叮铃铃》旋律中变化音的演唱,教师需在旋律教学前先做好铺垫。教 学 过程 :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教学新课。
(一)学习表演唱《叮铃铃》。
1、聆听歌曲前奏导入新课。设问:
这两个小节你能听到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 请听:
2、聆听歌曲范唱。
思考: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两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他们各自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
指名回答,教师小结:歌曲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牧童们赶着羊群发出内心的欢乐歌唱,抒发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3、学习歌曲曲调。
(1)完成书本听一听,唱一唱,比较一下这两个曲调有什么不同?
a、教师用钢琴分别演奏着两段曲调,要求学生听辨这两段曲调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b、跟着钢琴模唱一遍,说出曲调的不同与相同之处;(节奏相同,曲调基本相似,不同在于变化音)
c、跟着钢琴再次练习演唱#
4、4,#
5、5,两组变化音;(也可用乐器演奏一下)(2)跟琴模唱学习歌曲前4小节,要求唱准变化音,用手划拍演唱。(3)自学剩下的旋律,可以2人一组互相学习,教师指导下滑音演唱。(4)齐唱练习歌曲旋律,注意变化音、下滑音两个地方的演唱。
4、学习演唱歌曲歌词。
再一次聆听歌曲范唱,学习歌词演唱,同样注意变化音、下滑音两处难点的演唱。
在演唱中注意乐曲中音乐记号的演唱要求,顿音、力度记号。
5、初步用欢快的情绪进行歌曲演唱。
(二)欣赏《可喜的一天》。
1、以史地知识导入:
设问: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在20世纪初,著名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什么国家?(苏联)谈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本歌就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
2、聆听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影片描写了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歌曲表现了战争爆发前夕,在和平的土地上青少年的幸福生活和他们的美好理想。)
3、再欣赏一遍歌曲。
4、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5、完成课本上的练习:歌曲分几部分?(两部分)用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
三、课后小节,布置乐器作业。
四、师生再见。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罗马的松树》、初步学唱《雏鹰之歌》、复习《叮铃铃》用乐器伴奏。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罗马的松树》,感受意大利民间舞曲旋律的特点。
2、初步学唱歌曲《雏鹰之歌》旋律,掌握下滑音的演唱要求。
3、复习表演唱《叮铃铃》,学习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进一步用欢快、亲切的声音演唱好歌曲,注意每一个音乐符号的演唱。教学重点难点:
1、在旋律演唱中掌握下滑音的演唱。
2、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注意节奏稳,控制好伴奏音量。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欣赏管选弦乐《罗马的松树》。;
1、设问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样玩耍的?
那么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样玩耍的?
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不告诉曲名)设问:你们能从音乐声中想像这一群少年儿童在干什么?(学生们议论)教师小结:他们在游戏,有的围成圆圈跳舞,有的模仿士兵列队行进和交战。
3、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套描绘罗马风景人物的音乐组画——《罗马的松树》第一段“博尔盖塞别野的松树”,描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在罗马的游览胜地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林里跳舞“打仗”、玩耍的情景。
4、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第一主题。(这一主题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舞蹈场面)
5、聆听第二主题旋律。
设问:这是描写什么?(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模仿士兵,迈着稚气的步伐列队行进,作者就是当时队伍里的一名“士兵”)
6、复听全曲: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7、小结:欧洲意大利少年儿童们欢乐的活动。
三、初步学唱歌曲《雏鹰之歌》。
1、教师谈话导入: 雏鹰活动我相信每个少先队员都不会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雏鹰之歌》。
2、教师范唱学生形成初步印象。
3、学唱第一部分歌曲旋律,注意八分附点的演唱。
4、再次听一边范唱,一边听一边唱旋律。
5、学习第二部分旋律。
6、第三次听范唱,结合歌曲旋律一起唱。
7、学唱歌词,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音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顺带复习下滑音记号、唱法。
四、复习表演唱《叮铃铃》。
1、复习歌曲《叮铃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2、为歌曲用乐器伴奏。
歌曲里拉琴这一记号所对应的乐曲,可以用口风琴、口琴,也可用竖笛等旋律乐器来演奏。
五、课后小结,布置回家练习《叮铃铃》伴奏。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叮铃铃》合唱部分;继续学唱歌曲《雏鹰之歌》,掌握演唱要点,唱好下滑音;复听《罗马的松树》、乐器演奏《多瑙河之波》。
教学目标:
1、学习表演唱《叮铃铃》的合唱部分,要求能做到节奏齐、音准、声部和谐。
2、复习《雏鹰之歌》,学会用铃鼓等打击乐器用规定节奏为歌曲伴奏。
3、复听《罗马的松树》,进一步感受歌曲愉快的情绪。
4、乐器演奏练习《多瑙河之波》。教学重点难点:
1、《叮铃铃》的合唱部分,可以在声部分配上最适当调整。
2、乐器演奏练习。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学习表演唱《叮铃铃》的合唱部分。
1、乐器演奏低声部旋律。(该歌曲合唱部分共有10小节,由于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于高声部的旋律已经非常熟悉了,因此合唱练习的关键在于第二声部,因此可先让学生用乐器进行演奏,熟悉一下旋律。)
2、集体演唱练习低声部旋律。
3、加入歌词进行演唱。
4、选出一部分音乐基础较好的同学示范两声部演唱效果。
5、分声部进行演唱,注意人员的均衡性。
三、继续学唱歌曲《雏鹰之歌》;
1、复习《雏鹰之歌》的旋律,注意加入拍手的节奏。
2、听一遍范唱,轻轻尝试演唱歌词,学习《雏鹰之歌》的歌词;(教师在学生演唱时注意纠正,注意下滑音的正确演唱;)
3、选用铃鼓等打击乐器有规定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四、复习《雏鹰之歌》用打击乐器伴奏。
该首歌曲带有新疆音乐的风格,因此学生用规定节奏伴奏 x x x x x 效果很好,在乐器选用上可选用铃鼓、午板等轻巧一点的,可以边唱边敲边跳。
五、乐器演奏练习《多瑙河之波》。
1、先练习前16小节的第一声部,注意连线及分句。
2、分声部练习吹奏,注意按指挥的手势整齐进入,休止处的节奏要正确。
3、合奏时要注意指挥的手势,要学会倾听个声部的音准与节奏,第二、三声部的音量要适当控制,要突出地一声部。
4、在流畅的吹好前16小节的基础上,在吹奏后16小节。
六、课后小结,布置回家练习《多瑙河之波》。
七、师生再见。
第七课 雨花
教 学 目 标:
1、“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
3、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教 学 内 容:
聆听:钢琴曲《雨滴》、合唱《踩雨》、弦乐《暴风雨》。
表演:歌曲《踩雨》、《雨中》。教 材 分 析:
1、合唱《踩雨》。
“踩雨呀!踩雨呀!”听,这是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发出的呼喊声。这首歌曲描绘了孩子们夏日在雨中嬉戏的情景,反映了他们热情纯真的童心世界。歌曲分为三个层次。以呼喊的音调作为引子,通过领唱与齐唱、力度强与弱的对比,表现了孩子们相互呼应的呼叫,揭开了踩雨的序幕。一个节奏活跃、音调跳宕的间奏,将歌曲引入第二个层次,仿佛一群活泼顽皮的小童踩着轻快的步子迎面奔来。这里,各为两小节的乐句旋律平稳,节奏比较统一,好像是孩子们在边踩雨、边欣
赏着雨景。接着,出现了由引子音调变化而成的乐句,歌词全由充满童趣的衬词构成,顿时造成热烈的气氛,孩子们的情绪更为高涨。他们唱啊、跳啊、叫啊、踩啊„?quot;歌曲的旋律上移到高音区,两个声部不同的节奏交织在一起。“踩雨呀”的呼喊声此起彼落,表现了喧闹热烈的场面。孩子们无忧无虑、欢快喜悦的心情洋溢在歌声之中。
2、钢琴曲《雨滴》(降D大调前奏曲)。
波兰钢琴家肖邦曾创作了24首前奏曲,结构短小,形式精致,往往采用单一的音乐形象来表现作曲家一瞬间的内心活动或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肖邦的24首前奏曲每首调性不同,在音乐的情趣、性格上也都各具特点。但相同的是,这些钢琴曲都具有感人的诗意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降D大调前奏曲》是其中的第15首乐曲,它是1838年肖邦偕法国女文学家乔治?桑在西班牙马约卡岛疗养期间写成的。据传肖邦是在岛上瓦尔德莫查修道院听到屋檐滴下的雨滴声有感而写下这首曲子的。乐曲中自始至终有连绵不断的八分音符的降A持续音,使人联想起下雨天屋檐下雨点的淅沥声,故而又被称为“雨滴”前奏曲。实际上降A持续音在这里只是暗示一种心灵的律动而已。这首前奏曲为复三段体结构。一开始在一连串雨滴声的衬托下呈示了第一部分第一主题,柔和、甜美、纯净而明朗:第二主题由前一个旋律发展而成,带有一些哀怨、忧郁的气息:然后第一主题再现,构成了单三段体的曲式。通过那不间断的降A持续音,引入了乐曲的中间段落。中段气氛阴郁沉重,带有悲凉的色彩。由雨滴节奏转化成的升c小调主题音乐,以单调的圣咏式旋律、空洞的和声、固定不变的节奏音型以及钢琴低音区浓重的音色,使人联想起吟唱圣歌的僧侣行列:紧接着第一部分的抒情主题再现,似乎是将那阴沉黯淡的气氛驱散。通过与中间段落的强烈对比,这一主题显得格外清新、纯朴和优美。
作者介绍
肖 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短促一生中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故在国外度过。此间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降A大调波兰舞曲》;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他严辞拒绝了沙俄授予的“俄国
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德国音乐家舒曼称肖邦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前,肖邦用微弱的声音对赶来巴黎的姐姐说:“我的遗体是不能运回华沙了,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祖国,把杯里的波兰泥土撒在我的棺材上”。1849年10月7日,年仅39岁的爱国音乐家与世长辞。至今,肖邦的心脏仍保存在华沙的圣十字教堂里。
3、管弦乐《暴风雨》。
这首乐曲是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管弦乐《大峡谷组曲》中的第五乐音。乐曲一开始就再现组曲中第三乐章的主要旋律(牧童主题):它由小提琴在高音区用清亮的音色奏出,表现了暴雨前的静寂。随后,弦乐组奏出不安的音型,它慢慢扩展,像是乌云在漫延。接着出现的另一以下行音阶组成的主题,使乐曲增加了不安的动感,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很快,小提琴奏出一串下行滑音,暴风雨来临了!作曲家在这里用音响模拟的手法,极为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暴风骤雨、电闪雷鸣的场面。弦乐不协和的结合,迸射出银色的光泽,像是泻下的蒙蒙雨雾;管乐尖锐刺耳的呼啸,像雷电中的峡谷风摇树动,石破岩崩;钢琴的刮奏,像是一阵山风吹散了飘洒的雨滴。接着,弦乐奏出了半音下行的音型,暴风雨过去了,阴云中透射出银色月光,大峡谷又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但是很快高潮又起。在乐队全奏第二个主题的背景上,长号和大号洪亮的吹奏再度唤来牧童的主题旋律,把乐曲推向高潮。这首乐曲已不仅是对自然景观单纯的描摹,而是对大峡谷的壮观奇景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精妙杰作的感叹。
4、歌曲《踩雨》。
歌曲《踩雨》表现了一个少年儿童在夏日的雨天里,踩着雨花在玩耍的情景,塑造了他活泼、轻松、可爱的形象。歌词的词意充满着童趣,特定的象声词“沙里格”、“叭里格叭”亲切而通俗。富有想像的歌词与欢快的旋律结合后,使歌曲更具有童稚、乐观、浪漫的气息。歌曲由七个乐句(每句4小节)28小节组成。开始的4小节运用较为平稳的节奏与略带跳动的音调,表现了夏雨下个不停。这4小节既是全曲的动机,也是全曲的引子,全曲由此发展而成。歌词就是雨的象声词“沙里格沙”。接着8小节是第一乐段。这一乐段的节奏,基本上是开始的4小节的模仿,曲调的风格也保持一致。两段歌词是“雨敲小路”和“雨敲荷叶”两个侧面的情景反映。第二乐段也是8小节。这一乐段的音调与节奏,都作了较
大的发展,开始的4小节两个乐句,节奏较宽,歌词是衬词“哎咳”,真可谓此词无意胜有意,是主人翁情感的抒发。后两小节,节奏紧缩,曲调迂回,点明了歌曲的主题意境。最后8小节是尾声(也可作为第三乐段),是运用开始4小节的引子、加上第二乐段的后4小节,形成头尾呼应,给歌曲以的完整的结束。
5、歌曲《雨中》。
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风趣的儿童歌曲。2/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生动地描绘了雨中上学的孩子们,你呼我喊,嬉戏逗乐和在课堂上愉快学习的情景。第一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第二乐句旋律完全重复,第三、第四乐句采用了旋律的模进。四个乐句都用“”的节奏,使曲调富有跳跃感,特别是每句的句尾小节中加入拍手的节奏和“呼喂”的叫喊声,以及句中的下滑音唱法,渲染了孩子们在雨中嬉笑、逗乐的欢乐气氛。“嘀嗒”、“哗啦”、“呱哒”生动的象声词,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在雨中、踩水上学的情景,富有童趣。歌曲的间奏采用了引子的后4小节旋律,在欢乐的情绪中进入第二乐段。歌曲节奏拉宽,曲调舒展,五度大跳顿时把情绪推向高潮。教室内大声读书,书声琅琅,勤奋学习的情景与窗外大雨哗哗形成了较强的对比,突出了歌曲的主题。最后的乐句在两次重复前段第四乐句的旋律之后,在句尾以六度大跳在主音“6”延长八拍半上结束全曲。教学重点:
1、演唱《踩雨》、《雨中》感受“雨”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2、聆听《雨滴》、《踩雨》、《暴风雨》感受各中各样的雨景,并带给学生遐想。教学难点:
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音乐——命题创作。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听《踩雨》;唱《踩雨》。教学目标:
1、聆听《踩雨》,感受下雨时的场景。
2、能用轻松、愉悦的情绪,轻巧、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踩雨》。教学重点难点:
1、聆听《踩雨》,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进一步激起心中对生活的热爱.3、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踩雨》中的高音。教 学 过程 :
一、师生问好。
二、表演《踩雨》。
1、夏日的雨声——沙沙沙;赤着脚丫踩在雨中——叭叭叭。这声音能构成美妙的音乐吗?请听歌曲《踩雨》。
2、聆听范唱。
谁能模唱开始的两小节“沙里格沙”?说明他既非常认真地听,又代表他的记忆力非常强!
3、我相信全体同学能自学唱出前面12小节曲调,注意轻声唱,不要影响周围同学。
4、听钢琴弹接下去的8小节。尤其是这8小节中的最后两小节曲调,有些难度,有一个什么节奏?
5、把歌曲的20小节曲调连起来唱一唱。
6、最后8小节曲调很容易,但注意有两小节稍有变化,要看仔细,唱准确。
7、要带着欢乐、活泼的心情,表现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唱好这首歌。并用自制的下雨音响为歌曲伴奏。
8、谁在夏天的雨中踩过雨?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9、我们大家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作为一次艺术实践活动,轻松地、甜美地唱一唱。
10、小结:“沙沙沙、叭叭叭”这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呵!
三、听《踩雨》。
1、这首歌曲与本课表演的《踩雨》是同一内容,(同一词作者)但由于作曲者不一,所以歌曲的构思、风格也不一。如果说前者是几个人在玩踩雨的话,那么这首歌则是一群人在踩雨。
2、欣赏《踩雨》。设问:歌曲表现出怎样的情景?什么地方能产生回声?
3、再次欣赏《踩雨》。
谈话:听了两遍《踩雨》,也唱过了另一首《踩雨》,能说出他们的同工异曲之奥妙吗? ①“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②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③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
4、选择打击乐器及自制乐器,边欣赏歌曲边轻轻为歌曲伴奏。
5、小结:不同人群的“踩雨”,不同的乐趣所在。
四、师生再见。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听《雨滴》;唱《雨中》。教学目标:
1、介绍波兰作曲家肖邦,聆听《雨滴》,感受下雨时的场景。
2、学唱歌曲《雨中》。教学重点难点:
1、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聆听《雨中》,从音乐中感受下雨的场景。
2、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踩雨》,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以及符点音符。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聆听《雨滴》。
1、主题名称导入:我们用欢快的歌声,表现了雨花,钢琴是怎样描绘雨滴声?
2、初听乐曲的第一主题片断。
你能听出钢琴弹奏的雨滴声吗?
3、谁愿意到钢琴上来试试弹奏这雨滴声!
4、欣赏乐曲第一乐段。 设问:这一乐段给你什么感受?
5、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设问:这中间乐段在情绪上与第一乐段对比起什么变化?
6、介绍肖邦创作背景及生平。(见乐曲分析)
肖 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短促一生中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故在国外度过。此间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降A大调波兰舞曲》;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他严辞拒绝了沙俄授予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德国音乐家舒曼称肖邦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前,肖邦用微弱的声音对赶来巴黎的姐姐说:“我的遗体是不能运回华沙了,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祖国,把杯里的波兰泥土撒在我的棺材上”。1849年10月7日,年仅39岁的爱国音乐家与世长辞。至今,肖邦的心脏仍保存在华沙的圣十字教堂里。
7、聆听全曲。如果班级中有学生能演奏此曲,请她(他)来演奏,效果更佳。
8、小结:雨滴带给人们遐想„„。
三、表演《雨中》。
1、这是一首带有通俗音乐风格的校园歌曲。
2、看着歌谱听一遍范唱。
3、用不同的颜色把相同的节奏与相同的曲调涂上,这样便于学唱。
4、再听一遍范唱。要求各声部的同学跟录音的范唱哼唱自己声部的曲调。
5、分声部自学曲调。
(1)把全歌分为两个部分:前16小节为第一乐段,其余是第二乐段,分乐段自学。学好第一乐段,巩固第一乐段。再学第二乐段。
41(2)跟伴奏音带唱二声部曲调。教师可参与第二声部给予支撑。
6、因为歌曲是表现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很容易投入。要求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轻松活泼、风趣地表现歌曲,以表达校园的多彩生活。
四、师生再见。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复习《踩雨》;听《暴风雨》;创作“雨”的命题音乐。教学目标:
1、介绍美国作曲家格罗菲,聆听管弦乐《大峡谷组曲》中的《暴风雨》。
2、复习歌曲《踩雨》。
3、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美国作曲家格罗菲,感受《暴风雨》的场面。
2、和同学一起用各种打击乐器、自制乐器、人声表演为命题音乐画出演奏的图形谱。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聆听《暴风雨》。
1、复习四年级(上)《羊肠小道》的第一部分。
设问:这段音乐你们听到过吗?它的名称是——?内容是——? 师生回忆四年级(上)《回声》中及聆听过的《羊肠小道》。
2、出示教学标题——暴风雨。
这段欣赏曲是继四年级聆听的《大峡谷组曲》的第五乐章。
3、初听第一部分。
从乐曲的旋律中听到了你熟悉的主题吗?
从本乐曲的标题名称中,你认为这段音乐是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暴风雨前的宁静)
4、初听第二部分。
从这段音乐的音响中,你想像是怎样的场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5、聆听全曲(第五乐章)。
要求:边听边用神态动作„„表现你对音乐发展过程的感受。
6、小结:这与《踩雨》、《雨中》就不一样了,是暴雨了,但还是表现了雨的主题。音乐的表现变化无穷。
三、复习《踩雨》。
四、创作活动。
1、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各人找自己伙伴或单独发挥自己的想像,创作音乐——命题创作。
2、构思:
从命题出发构思内容框架。根据框架选用素材进行创作。
3、因为是命题的自由创作,所以各种形式不限。
如:用各种音响的先后交织出现,组成一幅《狂风暴雨》;再如:用数首表现“雨”的歌曲串联起来,加上打击乐器、串联词等。还可以小品形式、艺术造型、舞蹈等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4、创作展示。
五、师生再见。
第八课 冬雪
教 学 目 标:
1、学唱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指导学生在合唱时低声区保持气息和声音的高位置,并做到声部的和谐与统一。
4、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 学 内 容:
聆听:管弦乐《乘雪橇》、歌曲《踏雪寻梅》、现代京剧选段《打虎上山》。
表演:歌曲《堆雪人》、《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 材 分 析:
1、歌曲《踏雪寻梅》。
这是我国作曲家黄自创作的一首以雪景为题材的抒情歌曲。音乐语言精炼,富有诗情画意。全曲共19小节,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两个各为4小节的乐句组成,旋律运用跳进与级进交替,显得活泼轻松,描绘了雪后天晴,主人公悠然自得地骑驴观景的画面。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以主三***分解进行的手法,加之顿音和休止符的运用,使旋律灵活、跳跃,表现了铃儿清脆的响声,并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第二乐句则是第一乐段后句的扩充再现。在歌曲短小的篇幅中,既有变化,又有统一,首尾呼应,显得十分简练而完整。 黄 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他毕生从事音乐教育事业,在介绍西洋近代音乐理论、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同时,他也从事创作和著述。他创作了交响音乐、室内乐、清唱剧和歌曲等94首作品。其中《怀旧》与《长恨歌》等是我国在交响乐和清唱剧方面较早的尝试;他的歌曲《玫瑰三愿》、《点绛唇》、《南乡子》、《天伦歌》等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抗敌歌》、《九?一八》、《旗正飘飘》是我国最早的抗日歌曲,在民族解放战争期间鼓舞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2、现代京剧选段《打虎上山》。
《打虎上山》又名《迎来春色换人间》,是现代京剧《智剧威虎山》中杨子荣的主要唱段之一。它采用了管弦乐队伴奏,音色丰富,气势恢宏,唱段运用了京剧的多种板式,抒发了杨子荣乔装打扮、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音乐首先以扩展而宽广的曲调描绘了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这个舒展的旋律在紧密的节奏伴奏下,表现了杨子荣挥鞭疾驰在莽莽雪原的情景。接着唱段转入二黄导板,杨子荣在乐队的伴奏下,以高亢嘹亮的声音紧拉慢唱,一句比一句高涨,一句比一句激越,唱出了主人公气冲霄汉的战斗豪情。这个唱段的中段音
乐趋于规整,以中板速度,道出了杨子荣“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的坚定决心。唱段最后为西皮快板,1/4拍,音乐转为急速,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以不可遏止的趋势,生动有力地表现出杨子荣“捣匪巢定叫它地震天翻”的英雄气概。
3、管弦乐《乘雪橇》。
乐曲热情奔放,充满活力,音调、节奏富有鲜明的美国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在铃铛、马鞭、马蹄、马儿嘶鸣等音响的衬托下,绘声绘色地表现了人们驾着雪橇、策马飞驰的情景和兴高彩烈的欢快心情。乐曲是带再现的复三段结构。简短的引子后呈示了回旋起伏、轻快活泼的旋律,这是乐曲的主要主题:在整首乐曲中这个旋律共出现四次,每次出现都要反复一遍。复三段体的主部就是由这个性格热情的主题旋律与另一个活泼轻盈的旋律组成的单三段体。乐曲中部的音乐先是用同音重复、节奏顿挫的旋律描绘马蹄的嗒嗒声和扬鞭催马的情景;继而又以连绵不断、逐层升高的音调表达人们心中酣畅愉悦的感情。当第一部分主题再现时,用小号吹奏,力度增强,节奏作切分处理,使乐曲更富有爵士音乐的特征,气氛也更为热烈。最后,音乐的力度不断减弱,仿佛是雪橇载着人们欢歌笑语向远方奔驰而去。
4、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雪花带来冬的梦》是一首带有生物科普知识的儿童歌曲,它告诉孩子们,冬天,“小青蛙”、“小甲虫”、“小刺猬”、“小狗熊”是在睡眠中度过寒冬的,等到春天“春风姑娘把你们来唤醒”。歌词拟人化、曲调平稳而带有叙事性。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每乐段各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是景色的描绘,开始两小节的曲调成半圆形,描绘雪花飘飘而下,后两小节是前面的模进,尤其第4小节的,带上某种神秘的色彩,使梦境更为形象。第二乐句中四个“告诉”,节奏平稳,旋律一唱一停,非常口语化,叙事性很强。第二乐段,音乐有了发展,节奏改变为弱起,具有推动力,突出了“睡吧”的词意。第一乐句的曲调运用第一乐段第二乐句的音调素材,象征着四个小动物的即将冬眠,而在“甜美的梦”处,又采用了“冬天的梦”的变化音旋律,运用得非常巧妙。第二乐句基本上是第一乐段第二乐句的变化再现。整首歌曲16小节,短小精悍,一气呵成。在演唱时注意第二乐句的四个“告诉”中间的间奏,要做到藉 45 断丝连,每个“告诉”都要有一份情意,把人与自然、动物的亲密关系表达出来;把音乐与大自然的关系表达出来。
5、歌曲《堆雪人》。
这是动画片《雪孩子》中的插曲。这首童声合唱歌曲以轻快流畅的旋律,富有特性的节奏,为我们展示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冬天,孩子们在银色的世界里堆雪人、滚雪球、嬉戏玩耍的动人画面,表现了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歌曲为F大调,由六个乐句构成的两段体。第一部分有四个乐句,旋律采用模进的手法和富有推动力的节奏,配以“北风吹口哨”、“雪花把舞跳”,把孩子们在雪地里玩耍的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第二部分是一个具有乐段性质的独立乐句,旋律、节奏与前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孩子们自豪、欢乐的心情。句末再现了有特性的节奏型,使歌曲前后呼应,既有对比,又有统一。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初步学用模进方法演唱歌曲。
3、初步感受合唱,学好二声部旋律。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欣赏《乘雪橇》;学习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 学 过程 :
一、师生问好。
二、欣赏《乘雪橇》。
1、用钢琴试奏 P46页,学生跟着钢琴熟悉这段曲调。
2、初步感受音乐《乘雪橇》(一遍),说说这一曲调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3、复听音乐(一遍),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说说音乐变化对音乐的表达有哪些作用?
4、再听音乐(一遍),从这首乐曲中你们都听到了些什么声音呢?(铃铛、马鞭、马儿嘶鸣。)
5、师总结:这是一首具有美国爵士乐风格的乐曲,讲述了小朋友们在雪地里玩耍时的情景,希望你们看到
三、歌唱教学《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在冬天里会冬眠吗?
2、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看看刚才你们所说的动物在不在里面。(欣赏《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遍)
3、你体会到他们用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在演唱。(再欣赏一遍)
4、跟着音乐轻唱全曲(一遍),并在间奏的时候拍拍手,唱出你觉得最美的一句旋律。
5、你觉得这首歌有没有比较难唱的一句?(反复练习节奏 XX | X.XX | X.XX |)
6、用节奏呼应的游戏反复练习P50页第二行最后一小节到第三行第三小节的旋律
7、完整的歌唱《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遍),找出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8、请再轻声歌唱全曲,根据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节奏等把歌曲演唱得更好。(在演唱时也可加入拍手或“嘿嘿”等加以装饰)
四、师生再见。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复习《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学唱歌曲《堆雪人》。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堆雪人》。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堆雪人》。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复习。
反复强调附点音符的节奏型,演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演唱时在间奏部分加入拍手或“嘿嘿”等加以装饰。
三、歌唱教学。
1、展示中国地图,让同学在图中找出黑龙江、云南、海南、西藏所在的地理位置。
2、伴随着音乐《堆雪人》请同学谈想象中的雪景,揭示课题,启发学生对冬日环境的丰富想象或联想。
3、聆听《堆雪人》(一遍),说一说歌曲表现的是中国哪个地方的雪景呢?
4、复听(一遍),分析旋律特点,找出相似的旋律,并哼唱出来。提示这就是模进法。
5、用模进法试唱歌曲第一部分四个乐句。注意八分休止符的停顿和切分音的节奏特点。在休止符处用拍手代替。
6、反复练习节奏 a: OX XX | OX XX | b: X X X c: X X X = X X.7、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第一部分,用轻松欢快的情绪演唱“啦”。
8、跟着钢琴伴奏自学歌曲第二部分,注意结尾处休止符的节奏处理。
9、歌曲展示的是孩子们在银色的世界堆雪人、滚雪球、嬉戏的动人画面,根据歌词内容,以不同的情感、力度再次演唱好歌曲。
四、师生再见。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复习歌曲《堆雪人》;聆听歌曲《踏雪寻梅》;聆听京剧《打虎上山》。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2、指导学生在合唱时低声区保持气息和声音的高位置,并做到声部的和谐与统一。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有效地聆听《踏雪寻梅》、《打虎上山》。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复习。
复习歌曲《堆雪人》一声部。
三、歌唱教学。
1、熟悉歌曲《堆雪人》的二声部旋律,说说它和一声部相比又有什么特点和规律。(一遍)
2、范唱二声部的旋律,学生小声跟唱,在休止符处用拍手表示。
3、再次哼唱后,请学生自己评价一下刚才的表现。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
4、跟钢琴伴奏带着刚解决的问题有感情的演唱二声部。
5、复习一声部旋律,请二声部试着小声的跟唱。
6、根据歌词内容,以不同的情感、力度分别唱好《堆雪人》的齐唱及合唱部分。
四、聆听歌曲《踏雪寻梅》。
1、聆听一首以雪景为题材的抒情歌曲《踏雪寻梅》,谈谈你听候的感受。(一遍)
2、简单介绍曲作者黄自以及代表作。(黄自: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创作了交响乐、室内乐、清唱剧和歌曲等94首作品,代表作有《怀旧》、《长恨歌》、《玫瑰三原》、《抗敌歌》《九一八》等。
3、复听全曲,记住你觉得最美的一句,并哼唱出来。(一遍)
4、再次聆听后讨论歌曲表现什么内容?
5、跟着伴奏,用轻松愉快的心情轻唱主旋律。
6、师总结:全曲共19小节,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共八小节,运用以跳进与级进交替的旋律,描绘了雪后天晴,主人公悠然自得的骑驴观景的画面。第二乐段顿音和休止符的运用使旋律灵活、跳跃,表现铃儿清脆的响声。
7、带着我们刚才的分析,跟着音乐小声歌唱歌曲。(两遍)
五、聆听京剧《打虎上山》。
1、聆听《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一遍),说一说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歌曲?
2、复听音乐《打虎上山》(一遍),跟随音乐讲解音乐所要表现的剧情和唱段背景。(引子部分表现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在紧密的节奏伴奏下杨子荣挥鞭疾驰在莽莽雪原的情景,接着唱段转入二黄导板杨子荣在乐队伴奏下逐渐表现气冲霄汉的战斗豪情。最后为西皮快板,音乐转为急速,气愤热烈紧张,具有强烈战斗性,生动有力的表现出杨子荣“捣匪巢定叫它地覆天翻”的英雄气概。
3、再次聆听,把刚才分析的内容带入歌曲,哼唱主旋律。
4、再次聆听这段唱腔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一件什么事?
5、师总结:这段京剧唱腔表现的是杨子荣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
六、师生再见。
第 四 课 时
教学内容:
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演唱歌曲《堆雪人》,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第三篇:第九册音乐教案
第九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 朝夕
教 学 目 标:
1、音乐中描绘自然界周而复始朝夕情景的作品不少。本课就用这一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4、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5、学习竖笛的高音吹奏方法并进行实践。
教学内容:
聆听:管弦乐《晨景》、筝曲《渔舟唱晚》。
表演:《清晨》、《晚风》。
教材分析:
1、管弦乐《晨景》。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评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改编为两个组曲。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翁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
格里格(1843~1907)挪威作曲家,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1862年毕业于莱比锡音乐学院后,回国创办挪威音乐学校,并从事音乐创作。他立志发扬挪威的民族音乐,曾收集和整理过大量的挪威民歌,并在创作中体现了这种民族的传统和风格。由于他对挪威音乐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成就,因此生前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他的一生几乎是在和病魔作斗争中渡过的,但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伟大工作。人民热爱他,死后为他举行国葬。主要作品除《培尔?金特》组曲外,还有《a小调钢琴协奏曲》、抒情小品10册以及歌曲60余首等。
2、筝曲《渔舟唱晚》。
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
3、歌曲《清晨》。
这是一首曲调规整,旋律明快而又流畅的歌曲。2/4拍,宫调式,三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一、第三乐句是旋律的重复,第二、第四乐句旋律相同只,是在尾音上作了上移四度的变化,其句中插入的一小节间奏,更使曲调轻快活泼,富有动感,它生动地表现了人们早起迎着晨曦锻炼身体的情景。第二部分是歌曲的插入部,旋律优美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比。歌曲通过了对春天的草原、绿油油的秧苗、丛丛的山林等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充分地表现了人们只争朝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随后,歌曲在“D?S”反复后又重复了第一部分的曲调,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4、歌曲《晚风》。
这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歌曲。歌曲以“晚风”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夕阳的晚上”、“树丛中的夜莺在歌唱”„„。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歌曲为6/8拍,大调式,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抒情,委婉动听。第一乐句在弱起小节进入后以平稳的节奏展开,在第1小节和第3小节只作了上移一度的小变化,使得曲调在平稳中稍有起伏,似乎音乐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黄昏时刻、当晚风吹来时四周田野一片静谧的情景之中,富有诗情画意。第二乐句在四度跳进后,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旋律由上而下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起伏,抒发了人们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景之中象树丛中的夜莺一样快乐的歌唱。第三乐句完全重复了第二乐句的旋律。把赞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以进一步的抒发。
教学重点:
1、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2、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教学难点: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表演 歌曲《清晨》。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清晨》。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表演歌曲《清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能力发展目标:运用各种形式的演唱,提高表演能力。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清晨》。
2、通过表演,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唱准旋律中的五度大跳。
教 学 过程 :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校园歌曲,歌词4段较长,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打击乐伴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不需要包办代替,但要合理合情。
一、师生问好。
二、表演《清晨》。
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设问:
(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使用口风琴、竖笛等吹奏乐器,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
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指导的重点是音准: “4 41 6 64”这一乐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个fa(4)音要唱准。..
5、歌词4段较长,教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引导学生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
6、小结: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
三、编创活动:《早晨》。
1、内容主题:《早晨》,给学生留出充分的余地去思考,去创造。
2、师: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如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
3、让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要求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聆听
筝曲《渔舟唱晚》。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了解古筝这一民族弹拨乐器的相关知识。2)熟悉筝曲《渔舟唱晚》的旋律。
2、情感目标:通过聆听筝曲《渔舟唱晚》,体验人们丰收的喜悦之情。
3、能力发展目标:学会在欣赏的过程中,提高自觉融入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的能力。教学重点:熟悉筝曲《渔舟唱晚》的旋律,通过聆听体验人们丰收的喜悦之情。教学难点:体会古筝这一弹拨乐器在表现特定主题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传统筝曲,通过欣赏要让学生了解古筝的外形和演奏方式,并且理解乐曲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认识古筝。
1、学生陈述对古筝的了解情况。
2、学生尝试上台演示古筝的演奏手法。
3、师补充。
三、聆听《渔舟唱晚》。
1、导入: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
2、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3、跟琴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7、小结: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表演 歌曲《晚风》。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晚风》。2)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表演歌曲《晚风》,抒发赞美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能力发展目标:通过训练,提高二部合唱的能力。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二声部合唱曲《晚风》。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6/8拍的节拍规律,二声部合唱做到各声部清晰,声部与声部间关系和谐、均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班级基础较差的,可以降低难度。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表演《晚风》。
1、导入: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聆听范唱。
2、写在歌谱左上角的是拍号,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2/
4、3/
4、4/4。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4、全体划拍(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教师的教棒点谱视唱第一乐句(4小节)。
5、在第一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二、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
6、请一位学生指挥大家流畅地唱好全曲。
7、分声部练习: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须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唱好自己的声部)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5)第一乐句单声部,第二、三乐句二声部。
8、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三、下课。教学反思
第 四 课 时
教学内容:
聆听 管弦乐《晨景》。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感受管弦乐《晨景》描绘的日出和清晨的景色。2)了解格里格的生平。
2、情感目标:通过聆听管弦乐《晨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3、能力发展目标:在聆听中体会音高和力度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了解乐曲表现的日出的内容。教学难点:
在聆听中知道音高和力度在表现乐曲情绪和内容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主题音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记录乐谱的形式很多,这三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被广泛动用。专业音乐教育还运用五线谱等等。在欣赏的时候要结合识谱,这样使学生把握旋律更深入。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晨景》。
1、歌曲《清晨》用声乐形式歌唱早晨,器乐又如何表现早晨?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听《晨景》主题。
2、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初听的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 复听要求: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
(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通过文字再创作,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音乐表现的内涵)
4、欣赏全曲。
5、小结:
(1)简介格里格生平。 (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三、下课。
第二课 农家乐 教 学 目 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教 学 内 容 1聆听《丰收锣鼓》 2聆听《快乐的农夫》 3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4表演《苹果丰收》 教 材 分 析
1.民族管弦乐《丰收锣鼓》
这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表现了我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喜获丰收的欢乐情绪。乐曲吸取了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采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 乐曲由多段旋律和锣鼓部分组成,在调性和情绪上形成并置对比,又因主部主题旋律频频穿插其间而显得前后呼应和统一。 全曲可分四个部分。
乐曲开始,在由慢渐快的鼓声中,整个乐队奏出雄厚、响亮的散板旋律: 这是乐曲的引子,高亢有力,气势宏大,把人们带入喜庆丰收的欢腾热烈的场面。
第一部分包含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热烈欢快,节奏紧促,旋律的重复和模进描写了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进一步发展,但旋律回旋起伏,显得流畅抒情。旋律先由笛子和拉弦乐器(板胡、高胡、二胡等)奏出,再用扬琴、琵琶、三弦及弦乐器重复,最后,前后两个乐句分别由笛子、唢呐和笛子、弦乐器重复,彼此呼应,表现了劳动中互相帮助、融洽无间的情景。在这之后,第一主题作了变化重复,并引出了锣鼓,以十面锣为主奏乐器,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
第二部分开始,以吹管乐器奏出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其它乐器奏衬托性短句,给人以一呼百应的印象。接着,乐曲转入D宫调,弦乐器和管乐器、弹拨乐器先后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接着,笛子与弹拨乐器交替演奏了一段轻快活泼的旋律,表达了人们舒畅、欣喜的感情。随后通过再现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进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清澈明朗的竹笛声以散板的节奏描绘出明媚秀丽的田园景色,云锣则以柔美晶莹的景色使人联想起阳光下水库的碧波粼粼。
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表现了欢庆丰收的宏传场面。一开始,潮州锣鼓的打击乐奏出气势磅礴的音响。在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变化再现后,打击乐又运用京剧锣鼓中擅长表现紧张、急促、激烈场面的“急急风”、“马腿”和苏南吹打中的“螺蛳结顶”的点子加以发展,同时,音乐的速度增快,力度加强,使情绪不断地激越高昂起来。
最后,第一部分中的第二主题变化再现。乐曲在热烈沸腾的高潮中结束。2.钢琴曲《快乐的农夫》
这是德国作曲家舒曼(1810~1856)所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选自作曲家的《少年钢琴曲集》。这套钢琴曲集是作曲家为大女儿玛丽过10岁生日而写的。
这首乐曲情绪开朗,音乐语言简洁,弹奏技巧简单,旋律音调建立在分解和弦上,由上升而下行,起伏自然。这是乐曲的A段(第一部分)主题,从后半拍起,附点音符与八分音符交替使用。并用左手在低声部奏出,右手则用后半拍起的和弦为之伴奏,给乐曲带来活泼、轻松的情趣。经重复后,右手在高声部演奏B段(第二部分)主题,左手在低声部与之相隔十度作平行进行。八分音符的和弦伴奏音型仍在中间声部继续着。这一部分仅有两小节,随即又出现A段主题,这一次左、右手用八度音演奏,使乐曲结束在热烈的气氛中。
这首乐曲的标题仅是对音乐情绪的提示,而与“农夫”则没有必然的联系。3.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4/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歌曲以 节奏贯穿全曲,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
第一乐段只有二个乐句,曲调中六度、五度、四度的大跳使音乐富有动感和舞蹈性,形象地表现了一群农家姑娘边跳、边唱的情景,唱出了她们对甜美生活的快乐和喜悦的心情。
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副歌部分,两个乐句在旋律上采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音调均在高音区进行,在情绪表现上更加欢快、热烈。句中出现“4”音使得曲调在调式上富有色彩的变化,句末的一小节在八度上移大跳后,全曲结束在主音上,把人们尽情欢唱美满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推向高潮。4.歌曲《苹果丰收》
这是朝鲜影片《金刚山的姑娘》中的一首插曲。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曲调明快活泼、热情奔放,表现了在苹果丰收的季节里姑娘们喜摘苹果时欢乐的劳动场面。
歌曲的第一乐段共四个乐句,采用了齐唱的演唱形式,曲调方整,节奏型相同,只是在第四乐句中稍有变化,旋律以模进的手法轻快而富有舞蹈性,每一句在歌词上都作了重复的补充,增强了欢乐心情的语气表达,描绘了在风和日丽、彩虹满天、丰收的季节里身着民族服饰的姑娘,身背篓筐、载歌载舞,喜摘苹果的生动情景。
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合唱部分,第一、第二声部三度、四度的对位和声进行使得演唱效果更为丰满。曲调舒展而又热烈,旋律以四度的模进逐渐把歌曲的情绪推向高潮。把人们眼望着一片大丰收的景象而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在这里得到了尽情地抒发。歌曲最后一句在下移八度跳进中欢快地结束全曲。教 学 过 程:(本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欣赏丰收锣鼓。
教学难点:利用绳子扮乐器,并分声部听辨演奏。一 师生问好。二 课堂导入。师:同学们看,老师带来几样乐器,谁能试着说说这些乐器的名字叫什么?(老师拿来锣和鼓)2 生:踊跃举手回答。师: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4 师:今天老师就带来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丰收锣鼓》请大家一起欣赏。三 欣赏《丰收锣鼓》。师:在欣赏的同时,听一听乐曲分为几部分,哪一部分表达了人们丰收的喜悦之情呢? 2 生:师生共同分析乐曲。师:老师再问问大家,谁知道音乐中都出现了那些乐器? 4 生:学生认真回答。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绳子,请同学们用绳子模仿各种各样的民族乐器。在欣赏的过程中,同学们听到哪些乐器,你就要演奏出来。老师来当指挥。来,我们分一下声部,大家就可以成为乐队演奏了。6 再次欣赏《丰收锣鼓》。四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欣赏《快乐的农夫》 教学难点:跟音乐打击。一 师生问好。二 教师导入。今天老师带了很多筷子,这些筷子就是手中的乐器。我们来一起玩一个游戏。现在老师敲击什么,大家来模仿。2 生:来模仿。同学们敲得真好。下面老师要求大家不要跟老师模仿了。老师打什么,不要跟老师重复。4 生:有的学生还会模仿老师,有的能够自由想节奏打击。师:老师现在要求临近的两个人一组,每组设计一个节奏,不许重复。6 生:互相商量并打击。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听候,每组的同学们设计一个节奏,给歌曲伴奏。8 生:每个组都来设计。音乐不断重复。三 课后小结:
第三课 足 迹 教 学 目 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3.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教 学 内 容 1聆听《红梅赞》 2聆听《红星歌》
3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4表演《雨花石》 5表演《我怎样长大》 教 材 分 析 1.歌曲《红梅赞》
歌剧《江姐》描写了全国解放前夕,我地下党员与国民党统治者作殊死斗争,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
歌曲《红梅赞》是歌剧中第一场的唱段,也是贯串全剧的主题歌。它是江姐英雄形象的象征,每次出现都根据剧情的发展和刻画人物的需要而加以变化。歌曲曲调明朗、刚健,高旋低回,起伏较大,既富有激情,又不失抒情。歌曲以红梅报春的深刻寓意来赞颂江姐,具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
歌曲为单二段体结构,第二乐段(自“红梅花儿开”起)是从第一乐段变化发展而成。旋律采用七声徵调式,舒展、亲切、明快、奔放,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特别是吸收了戏曲中的拖腔手法,使旋律更加优美、抒情,而装饰音的应用更细腻地表达了情感,增添了韵味。旋律中频频出现的大跳与歌词的内容有机结合,如引子后第1、第8小节的“ ”、第6小节的“ ”等,都给人以挺拔、刚强、开朗、自豪的感觉,充分表现了革命者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风貌。2.合唱曲《红星歌》
这是故事片《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歌,歌曲具有进行曲风格而又带有抒情性,它采用七声宫调式、2/4拍和A、B、A三段体结构写成。第1-24小节为第一段,由六个乐句。音调雄壮有力,上行的四度跳进“ ”好似前进的号角声,加上附点节奏“ ”的运用,增强了歌曲的动力,富于行进的感觉。这一部分用齐唱与合唱形式演唱。
第25-26小节为第二乐段,由四个8小节乐句组成。节奏宽广平稳,旋律舒展,运用复调对比的手法构成二声部,亲切地唱出了小红军对红星的深情和对革命的无限忠诚。这一乐段是以乐句模进和音调逐句上移展开的,由此将歌曲引向高潮。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雄壮豪迈、铿锵有力的行进音调,再现了精神抖擞、斗志高昂的小红军队列的形象,最后的高音向人们宣告:革命是不可战胜的。
这首具有进行曲风格的合唱,音调明朗、雄壮,富有朝气。集中表达了红军后代跟着党永远干革命的坚定信念,以及对象征党的“红星”的热情赞颂。3.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这首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歌曲采用叙事歌曲的体裁,叙述了一个悲壮感人的故事。 这首叙事歌曲是在民间分节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用一个属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的旋律来咏唱多段歌词,颂扬了一个放牛娃大智大勇、诱敌就歼并为之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事迹。
歌曲的音调富有民歌风味,清纯、朴实,建立在羽调式上的旋律,气息宽广,婉转起伏,第一、二乐句进行比较平稳;第三乐句扶摇直上又突然回落,情绪比较激动;末乐句旋律则节节下落,结束在低音区,仿佛是人民群众对小英雄的绵绵哀思和深深叹息。
歌曲虽用同一旋律反复演唱七段歌词,但因音乐优美动听,富有根据力,感情容量大,使人百唱不厌,回味无穷。特别是在演唱中根据各段词意采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速度、力度等)进行表情处理以及多声部的和声效果,使这首合唱曲产生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4.歌曲《雨花石》
这是电视连续剧《红红的雨花台》的主题歌。旋律纯朴、委婉。歌曲以第一人称深情地抒怀许多无名先烈为人民解放事业默默地奉献,恰似小小石子铺起的一条五彩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这是一首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歌曲为2/4拍,a小调,二段体结构。第一、二乐句旋律重复,在第二、第四乐句“静静地”、“深深地”运用了两个切分节奏,寓意深刻,它表现了雨花石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脚踏实地而又满怀革命理想的崇高品质;亲切而又感人。
第二乐段的乐句采用了同尾换头,把“ ”变为“ ”,五度、四度上下音程大跳,把激扬而又充满乐观的心情推向高潮。尾声在高音“ ”的长音上结束,把人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中,鼓舞着人们沿着先辈的足迹奋勇向前。5.歌曲《我怎样长大》
这是影片《烛光里的微笑》的一首插曲。歌曲的曲调优美抒情,词意简炼,它借“小树”这一形象抒发了孩子们不怕困难、不怕风吹雨打,幸福成长的真切情感。歌曲为2/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平段共有四个对称乐句,第一乐句曲调平稳,并以亲切语气借物抒情,表现了孩子天真可爱的形象。第二乐句以弱起进入曲中的八度大跳,更增强了孩子们快快长大的那种急切的愿望。第三、第四乐句是前二个乐句的旋律模进。
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合唱部分,曲调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比。旋律基本以平行三度和声进行,特别是句中音程大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成长中坚挺不拔的精神面貌,突出了主题。最后歌曲的扩充部分,在重复了第四乐句后旋律更加平稳舒展,表现了“这样就会长大”的喜悦心情,抒发了长大后的甜美幸福的情感。
教 学 过 程:(本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欣赏合唱曲《闪闪的红星》、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难点:观看历史影片感受音乐。
一 师生问好。二 课堂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在每周升旗仪式上,我们是唱着什么歌把五星红旗升上天空的吗? 2 生:国歌。师:对。谁还记得国歌中最后一句歌词是什么吗? 生: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5 师:对,歌词中说到了敌人。那么过去谁是我们的敌人? 6 生:日本鬼子,国民党反动派,美帝国主义等。师:同学们说的都对。这些敌人带给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伤害,让过去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在的人们生活幸福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记住和怀念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呢?你还记得那些英雄? 8 生:举手举例回答。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英雄,其中一个是《闪闪红星》中的小英雄潘冬子,另外一个是《歌唱二小放牛郎》中机智勇敢的王二小。下面就请大家欣赏电影片断。看后,请大家再次用洪亮的声音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三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会唱歌曲《我怎样长大》。教学难点:二声部合唱。一 师生问好。二 发声练习。三 课堂导入。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两部电影,大家都是非常认真的看完,而且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潘冬子是在一个革命的时代长大的,而王二小却被挑死在敌人枪尖,英勇的牺牲了。我们和他们比简直是太幸福了。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是21世纪的新新人类。那么你能讲讲,你是怎么长大的呢? 2 生:想„„并回答。师:同学们回答的太好了。老师今天就带着大家学习一首新的歌曲名字叫《我怎样长大》。四 聆听歌曲 师:同学们认真听歌曲,听后告诉老师,歌曲是几拍的?歌曲分为几部分呢? 播放歌曲。带着学生打拍子。2 生:回答。3 师:有没有同学记得歌词中讲了什么? 4 生:思索并回答。师:我想很多同学没有听清,那么我们再听一遍歌曲。告诉老师歌曲中的歌词都说了什么? 五 识谱并唱歌 六 二声部歌唱学习七 课堂小结:
第四课 可爱的家 教 学 目 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教 学 内 容 1聆听《天黑黑》 2聆听《可爱的家》 3聆听《回家》
4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5表演《牧场上的家》 教 材 分 析 1.歌曲《天黑黑》
这是一首流行于台湾北部和闽南一带的民歌,又名《天鸟鸟》。虽是童谣,但为大人小孩所喜爱,传唱十分普遍。它以生动、诙谐的语言,天真纯朴的形象,折射了台湾农村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有趣情景。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中又可分两个层次(乐段)。第一部分第1至13小节为第一层次,第14至28小节为第二层次;第二部分第29至37小节为第一层次,第38小节至61小节为第二层次。各段的第一、第二层次的歌词是相同的,但在音乐上总是第二层次对前一层次作上方四度模仿。(第一部分第一层次)(第二层次)
它们既变化又统一,使音乐素材非常精练、集中。旋律的发展采用乐句扩充的手法,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歌词中衬词的运用使歌曲显得生动、诙谐,最后模仿锅被打破的声响更是有趣。
歌曲的最后8小节为尾声,它是第一部分第一乐段结束句的变化重复。这个结束句音调出现在每个乐段的句末,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民歌不仅以其优美的旋律、诙谐的情趣带给听者愉悦的感受,也许还能通过它所叙述的故事给人们带来有益的启示。2.管弦乐《可爱的家》
这首乐曲系根据同名歌曲改编。歌曲由英国作曲家比肖普作曲,是他的歌剧《米兰的少女克拉利》的一首插曲,后来广为流传,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通俗歌曲。歌曲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亲人、对家乡的怀念和眷恋,这也正是远离故乡和亲人的词作者佩恩的心声。他在写此歌词前曾写了一封信给哥哥说:“离家在外面的日子越久,我对家的怀念就越深。我真想听到亲人们的声音,看到那使我们曾在一起度过快乐时光的老屋”。写完信之后,他就执笔写了一首题名为“可爱的家”的短诗。
歌曲的旋律优美动人,情感朴实真挚。具有感人的魅力。歌曲由两个乐段及尾声(即最后乐句的重复)组成。第一乐段及第二乐段各包含两个平行的乐句。前乐段安详宁静,后乐段的乐句开始音区提高,情绪略显激动,抒发了强烈的思念之情,但后半句音调仍趋下落,沉浸在温馨的回忆之中。然后通过4小节的感叹似的音调,再现了最后一个乐句,突出了对“家”的执著的爱恋。
乐曲基本按照歌曲旋律改编,曲首和结尾采用歌曲的第一乐句加以发展,作为引子与尾声。乐曲把歌曲主旋律重复两遍。第一遍,由中提琴主奏;第二遍,则用钢片琴及弦乐演奏。
乐曲中多彩的音色和活泼的伴奏音型使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可爱的家”听带来的甜蜜与欢乐。3.萨克斯管独奏曲《回家》
每当提起“家”这个词,就会使人想起自己的亲人,和在家中度过的美好时光。从而感到无限的亲切与温馨。对那些远离故土、久别亲人的游子来说,“家”,更是一个为之深深眷恋、苦苦企盼的避风港。在这里,客居异乡的寂寞愁苦,坎坷生活的辛劳创伤都会得到抚慰,一切都将消融在家的温暖与亲人的关爱之中。《回家》这首萨克斯管独奏曲就是表达一个匆匆回家的游子在归途中所怀的热切渴望和甜美幸福的心情。
乐曲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短小的引子后,平稳的旋律平静地流淌而出。乐句反复一次之后,旋律提高五度作自由模进,并加以发展,音调时起时伏,表现了感情的涌动。第一部分,重复一次后进入中部。这是根据第一部分主题音调而展开的华彩乐段,既展示了演奏者的技巧,更刻画了游子的种种心情。也许是诉说背井离乡的凄苦,也许是倾吐与亲人相聚的喜悦„„第三部分,有变化地再现第一部分音乐,末尾停留在一个长音高音“5”上,给人以余音袅袅、亲情依依之感。最后的尾声用主题的第一乐句为素材,多次重点,结束了“回家”的旅程。
这首乐曲采用了现代爵士音乐的音调、节奏和伴奏形式,使音乐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有的韵味。4.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这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歌曲,它以充满激情的抒情笔调表达了对美丽的外婆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从低音区缓缓进入,曲调平稳,节奏的出现和第3小节的六度跳进使歌曲富有动感,即刻让人们联想到漫步走在童年时熟悉的沙滩上,留下了一步一个脚印的生动场景,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抒发了对美丽家园的赞美之情。歌曲在第二部分,节奏顿时拉宽,旋律舒展,情绪亲切热情,切分音的运用较强地表达了对家乡充满着激情的抒发。在“阳光”和“沙滩”的句中出现一拍体止符,更进一步地表达了对童年时美好时光的怀想。句末的旋律在变拍子中由高音下行结束,表现了那时的童年回忆还是那么记忆犹新,历历在目。5.歌曲《牧场上的家》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3/4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又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纵情地抒发了人们对可爱的家园的赞美之情。最后的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教 学 过 程:(本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聆听乐曲《可爱的家》并会唱《牧场上的家》。教学难点:3/4拍指挥演唱。一 师生问好 二 课堂导入。师:放一段录像。我想同学们都知道这部有趣的情景喜剧名字就是《我爱我家》。同学们他们家的故事是不是都很有趣?那么他们家中都有什么人呢?对,爷爷,爸爸,妈妈,圆圆,以及保姆小桂阿姨等等。。2 师:那你能跟大家说说你家都有谁?都发生过那些有趣的事情呢?讲讲自己家的故事。3 生:相继举手回答。谁还记得这部喜剧的结束后的合唱?有同学试着能哼一哼吗? 5 生:想,并回答。老师可用钢琴弹奏《可爱的家》并提醒。师:如果同学们想不起来,那么老师放一段管弦乐,同学们听听是不是我爱我家的片尾曲!? 三 聆听乐曲《可爱的家》 师:听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打拍子跟着音乐轻声哼唱。2 生:认真聆听。师:看来很多同学都回忆起来,那么谁知道音乐的名字是什么? 4 师:对,歌曲的名字就叫《可爱的家》。师: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的家乡在哪里?都有什么?那里怎么样,美不美? 6 生:举手回答。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你们的家乡真美。不过,老师知道有一个人的家在牧场,牧场上的家别有一番美景,你们想知道吗? 8 师:那么大家就随着老师一起去看看。四 学习歌曲《牧场上的家》 五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会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教学难点:切分音。一 师生问好。二 发声练习。
三 复习歌曲《牧场上的家》 四 课堂导入并学习切分音。师:(出示四个16分音符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音符? 2 生:16分音符。师:对,大家一起用手拍拍。预备齐„„ 4 生:xxxx.5 师:如果老师将中间两个16分音符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呢?哪位同学能到黑板上试着写出来? 6 生:回答。7 师:黑板上写的对不对?对,非常正确。那么这个节奏怎么读呢?谁能试试? 8 师:回答。师:对,这个节奏的读法,像以前学的切分音。对,这个也同样是切分音,只不过比以前的速度要快。10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首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歌曲中就出现了新的切分音。请大家在书中找一找这样的切分节奏在哪里出现了。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并且,找一找四个16分音符出现在哪里?我们大家读一读。11 生:读。
五 聆听并学唱歌曲。六 课后小结:
第五课 故 乡 教 学 目 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教 学 内 容
1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2聆听《思乡曲》 3聆听《乡间的小路》 4表演《如今家乡山连山》 5表演《故乡的小路》 教 材 分 析
1.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这是我国影片《红日》中的插曲。影片以解放战争中我英雄的人民解放军在山东孟良崮一役大败敌军的史实为题材,不仅描写了英勇杀敌的人民战士,也描写了积极支前的革命群众。这首歌曲就是由在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为解放军运送粮食的农村姑娘所唱。它反映了军民一家的鱼水情,它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的向往,它也倾吐了人们对家乡的纵情赞美。歌曲优美流畅,热情爽朗,影片放映之后,这首歌曲不胫而走,在全国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
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第一乐段由各为两小节的四个乐句组成。这个段落旋律高回低转,节奏张弛有致,生动地描绘了青山起伏、绿水环绕的美丽风光。高亢嘹亮的长音“哎”,引入了第二乐段。在“哎”后的一小节,由于巧妙地使用了“ ”音,产生了调性色彩的变化(以“5”为宫音),与前一乐段形成对比,突出了歌曲的主题“谁不说俺家乡好”,旋即又转回到原来调性(“1”为宫音),并将第一乐段的第四乐句扩展再现,表达了对家乡、对解放军的赞美之情。作曲者吕其明。他还作有电影音乐《城南旧事》、管弦乐《红旗颂》、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
2、小提琴曲《思乡曲》 用小提琴奏出的哀婉缠绵、如诉如泣的旋律带着浓重的思乡愁情扑面袭来,远离家乡的人们那种“冷冷清清、寻寻觅觅”,欲回家乡而又不能的情境似呈眼前。这就是我国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所作的《思乡曲》。该曲是马思聪创作于1937年的管弦乐曲《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后被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常被小提琴演奏者选为表演曲目。 上述旋律为乐曲主题,直接采自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由四个均等的乐节构成上、下乐句。递次下降的波浪型旋律线,商调式的柔和色彩,加上缓慢的速度,倾诉出魂牵梦萦的乡思和缕缕不断的忧伤。
乐曲在使用传统的再现三部曲式的同时,运用了民间创作中最常用的变奏手法。乐曲中的三次变奏,一方面不断赋予主题新的形象,一方面又使感情逐层高涨。第一和第二变奏分别从调式、节奏和音区等方面揭示和深化了主题的音乐内容,使思乡之情更为浓厚。
第三变奏是乐曲的第二部分,也是本曲的高潮。除了将原商调式的主题变为宫调式以外,在内部结构、旋律密度、调性、速度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化,音乐显得活泼、明朗,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对往事的美好的回忆。第三部分,主题在明亮的高音区再现,小提琴的柔美音色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 乐曲的结尾十分短小,最后落在羽调式的不稳定的属和弦上,仿佛思乡之情挥之不去、久久回荡。 作曲者马思聪(1912~1987)。他一生从事小提琴演奏、作曲和音乐教育工作。作有《绥远组曲》、《山林之歌》、《祖国大合唱》、《新疆舞曲》、《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等作品。3.歌曲《乡间的小路》
这是一首颇为流行的台湾校园歌曲。歌中明快流畅的曲调和形象生动的歌词,编织了一幅农村的风情画,表现了农村青年淡泊、宁静的心态和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歌曲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的旋律比较平稳,但节奏富于变化。第一乐句的八分体止符、第三乐句的三连音、第四乐句的切分节奏,使原来匀称、齐整的节奏产生了波动,在恬静之中的增添了生气。
第二乐段的音乐更富于活力,旋律在高音区流动,节奏也更为活跃,歌曲洋溢着舒畅、满足,无忧无虑的乐观情绪。这个乐段以半终止()结束,然后进入第三乐段——第一乐段的再现。最后,尾句连续反复,短笛声、歌声伴随着夕阳、霞光渐渐消失在天际。4.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
这首歌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描写了农村儿童天真纯朴的感情,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通过颇具特色的儿童心理活动,把谷垛比作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村一派大丰收的欢乐景象。歌曲为五声羽调式、一段体。引子后的第1-8小节是两个句首相似的平行乐句,节奏相同,旋律忽高忽低,十分贴切地描写了母子(女)俩的对话。第三乐句第9-14小节,节奏紧缩,插入两个过门,表现出兴奋、喜悦的心情。第四乐句为两声部合唱,以断音唱出爽郎的笑声,充分抒发了两人幸福愉快的心情。
最后8小节是一个扩充乐句,节奏拉宽,歌声柔和连贯,使人感受到母亲与孩子间的无限深情。 歌曲的音调很有民族特色,形象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特征,是一首很好地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儿童歌曲。
5.歌曲《故乡的小路》
这是一首两段体的优美抒情歌曲。4/
4、3/4拍,D宫调式,曲调流畅而又抒情。歌曲表达了人们回忆美好童年的内心激动的心情。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此段音区低而深沉,乐句都以弱拍起音开始,平稳的曲调,表达了人们带着思绪万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在第二乐句中还出现了一个临时变化音。音调上使人感到对小路是多么亲切的情感流露。在第二乐句中一个八度跳进,使人仿佛追忆到儿时欢乐生活的情景。歌曲以六度跳进到第二乐段,使情绪渐渐地得以抒发,在音区上升高,由衷地抒发了热爱家乡的心情。全曲未句,在“呣”的哼鸣中结束,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历历在目,仿佛“童年多美好”的话语还要向你倾诉。教 学 过 程:(本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聆听歌曲《乡间的小路》并会唱《故乡的小路》。教学难点:4/4拍与3/4拍变换。一 师生问好。
二 发声练习。双声部。三 课堂导入。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条熟悉的小路。同学们你的家乡在哪里?家乡的小路在哪里?小路上都有些什么呢?你能试着给大家讲讲吗? 2 生:思索并举手回答。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乡间的小路》。听听他的小路上都有什么?大家在听的时候轻轻打着拍子。放录音。4 生:举手回答。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下面我想问问,这首歌曲是几拍的呢?对,是非常熟悉的2/4拍。指挥图示是什么呢?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 6 生:主动回答。师:那么哪位同学还记得3/4拍指挥图示和4/4拍指挥图示怎么打?大家讨论一下。师:3/4拍和4/4拍分开来打,我相信大家都能做到。如果,让3/4和4/4拍有先后顺序打,应该怎么打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9 师生共同练习。请大家翻开书,书中有一首歌曲出现了这个的拍子。请看《故乡的小路》中,哪些乐句出现了3/4和4/4拍混合?大家互相找找看,并且自己按照拍子打节奏。
四 聆听歌曲《故乡的小路》并识谱唱歌。五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并会唱《如今家乡山连山》。教学难点:四度二声部训练 一 师生问好。二 发声练习。听四度音,请同学们分两声部哼唱出音高位置。2 逐层递进。将《如今家乡山连山》双声部做提前练习。三 聆听《如今家乡山连山》。师:请同学们一首歌曲名字叫《如今家乡山连山》。听一听歌曲中的哪个部分是刚才同学们练习过的? 2 播放录音。听后请同学们回答。对,同学们回答都很好,歌曲的后半部分我们在发声训练的时候唱过。那么大家试着跟着钢琴把歌词加上。再次聆听。全曲
四 识谱学唱歌曲并最后欣赏《谁不说俺家乡好》。五 课后小结:
第六课 欢乐的少年
教 学 目 标:
1、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教 学 内 容:
聆听:歌曲《可喜的一天》、管弦乐《罗马的松树》。
表演:歌曲《叮铃铃》、《雏鹰之歌》。教 材 分 析:
1、歌曲《可喜的一天》。
这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影片描写了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苏军挥师直捣德国法西斯巢穴,与英、美、法盟军会师柏林这个过程中两个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此歌于20世纪50年代初随影片传入我国,在少年儿童中广为传唱。歌曲表现了战争爆发前夕,在和平的土地上青少年的幸福生活和他们的美好理想。歌曲分为主歌(第一乐段)和副歌两个部分。主歌包含两个平行乐句(前乐句4小节、后乐句6小节),旋律微微波动,节奏细密轻快,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副歌的旋律上扬,节奏扩展,给人以明朗宽广的感觉,抒发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热情赞颂。全曲的二声部和声基本采用三度音程,但最后4小节则作同度齐唱,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齐声歌唱。
2、管弦乐《罗马的松树》。
意大利作曲家雷斯皮基作有以罗马为题材的三部著名交响曲,《罗马的松树》是其中之一部。而本课是选自《罗马的松树》的第一部分。作者为这一部分所写的标题说明是这样的:“孩子们在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林里游戏。他们或围成圆圈跳舞;或模仿士兵列队行进和交战。他们兴奋地欢叫,犹如黄昏的燕子。气氛突然转换,乐曲进入第二部分。”博尔盖塞别墅为17世纪时罗马贵族博尔盖塞所建,位于罗马市中心,规模宏大。后收归国有,为罗马最大、最美的公园之一。乐曲采用2/8拍和急速的小快板。在前奏部分中,作曲家使用了适合表现儿童情趣的特性乐器,如钢片琴、竖琴、三角铁,奏出分解和弦、颤音和滑音,形成喧闹的音响,营造欢乐的气氛,描绘了孩子们在松林中追逐嬉戏的情景。随后,英国管奏出带有舞曲性质的第一主题。这一欢快而富有弹性的意大利民间舞曲旋律,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舞蹈场面。随着情绪的不断高涨,双簧管奏出由贯型的民间儿歌音调写成的第二主题旋律。打击乐器清亮的音色、单纯的节奏和简朴的旋律,仿佛使人们看到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模仿士兵,迈着稚气的步伐列队行进。作者当时就是队伍里的一名“士兵”。接着,圆号以欢快的速度奏出第三主题,这是一首活泼的儿歌,仅由“ ”三个音组成。仿佛孩子们又开始了一场新的游戏。在乐曲达到高潮后,气氛突然急转直下,一片寂静。
3、歌曲《雏鹰之歌》。
这是一首富有民歌风格的儿童歌曲。曲调采用了新疆地区的民族音调为素材,曲调欢快活泼,表现了跨世纪的一代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在两小节“ ”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音调后引出了欢快的第一乐段(共四个平句)。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在旋律上采用了变头重尾的手法,乐句间的八度跳进使得情绪更加欢快跳跃。第三乐句在曲调上由低向上层层推进,生动地表现了少年儿童像雄鹰那样搏击着风雨娇健飞翔的形象。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特别是歌曲在每乐句中插入了“ ”的节奏,可用拍手表示增强了少年欢乐的情感抒发。第二乐段歌曲曲调舒展,“ ”、“ ”等节奏的运用,把跨世纪的一代少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祖国未来的希望表现得十分贴切。歌曲在反复后句尾是结束在全曲的最高音,热情地表达了祖国的少年儿童对美好的明天充满着热切的心情。
4、歌曲《叮铃铃》。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的歌曲,曲调采用了湖南民歌的素材“ ”作为本歌的主导动机,旋律流畅,情绪欢快、活泼,它描绘了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牧童们赶着羊群发出内心的欢乐歌唱,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前奏一开始,连续2小节的十六分音符:“ ”仿佛使人听到了清脆的铃声。欢快的气氛为歌曲作了很好的铺垫。第一、二乐句在旋律和节奏上基本相同,带有陈述的性质。第三乐句,突然出现了短小的动机.并配以间奏,是铃声与回声的模拟。是对前面听到的吆喝声和铃声做了肯定的回答。合唱部分是歌曲的扩充,采用了衬词加滑音的唱法和二声部的效果,烘托出一个交织在一起的热闹场面,从中听到了铃声、吆喝声、琴声等,表现了牧童赶着羊群悠闲自得地歌唱着的情景。这首歌曲,对力度和速度变化及演唱方法要求较高,特别是前倚音和下滑音()的使用,增强了歌曲的乡土气息和口语化特点。“#5”音可视为地方特色音。教学重难点:
一、感受、并表现音乐不同的风格、情绪。
二、口风琴#
5、#
2、#4的指法,及三声部曲调的吹奏练习。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习表演唱《叮铃铃》、欣赏《可喜的一天》。教学目标:
1、学习表演唱《叮铃铃》,初步学会演唱歌曲中的变化音、下滑音,学会演唱歌曲旋律,特别是前四小节的旋律。
2、欣赏苏联故事影片《攻克柏林》插曲《可喜的一天》,了解歌曲背景,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特点以及苏联儿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歌曲《叮铃铃》旋律中变化音的演唱,教师需在旋律教学前先做好铺垫。教 学 过程 :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教学新课。
(一)学习表演唱《叮铃铃》。
1、聆听歌曲前奏导入新课。设问:
这两个小节你能听到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 请听:
2、聆听歌曲范唱。
思考: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两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他们各自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
指名回答,教师小结:歌曲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牧童们赶着羊群发出内心的欢乐歌唱,抒发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3、学习歌曲曲调。
(1)完成书本听一听,唱一唱,比较一下这两个曲调有什么不同?
a、教师用钢琴分别演奏着两段曲调,要求学生听辨这两段曲调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b、跟着钢琴模唱一遍,说出曲调的不同与相同之处;(节奏相同,曲调基本相似,不同在于变化音)c、跟着钢琴再次练习演唱#
4、4,#
5、5,两组变化音;(也可用乐器演奏一下)(2)跟琴模唱学习歌曲前4小节,要求唱准变化音,用手划拍演唱。(3)自学剩下的旋律,可以2人一组互相学习,教师指导下滑音演唱。(4)齐唱练习歌曲旋律,注意变化音、下滑音两个地方的演唱。
4、学习演唱歌曲歌词。
再一次聆听歌曲范唱,学习歌词演唱,同样注意变化音、下滑音两处难点的演唱。在演唱中注意乐曲中音乐记号的演唱要求,顿音、力度记号。
5、初步用欢快的情绪进行歌曲演唱。
(二)欣赏《可喜的一天》。
1、以史地知识导入:
设问: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在20世纪初,著名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什么国家?(苏联)谈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本歌就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
2、聆听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影片描写了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歌曲表现了战争爆发前夕,在和平的土地上青少年的幸福生活和他们的美好理想。)
3、再欣赏一遍歌曲。
4、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5、完成课本上的练习:歌曲分几部分?(两部分)用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
三、课后小节,布置乐器作业。
四、师生再见。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罗马的松树》、初步学唱《雏鹰之歌》、复习《叮铃铃》用乐器伴奏。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罗马的松树》,感受意大利民间舞曲旋律的特点。
2、初步学唱歌曲《雏鹰之歌》旋律,掌握下滑音的演唱要求。
3、复习表演唱《叮铃铃》,学习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进一步用欢快、亲切的声音演唱好歌曲,注意每一个音乐符号的演唱。教学重点难点:
1、在旋律演唱中掌握下滑音的演唱。
2、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注意节奏稳,控制好伴奏音量。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欣赏管选弦乐《罗马的松树》。;
1、设问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样玩耍的?
那么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样玩耍的?
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不告诉曲名)设问:你们能从音乐声中想像这一群少年儿童在干什么?(学生们议论)教师小结:他们在游戏,有的围成圆圈跳舞,有的模仿士兵列队行进和交战。
3、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套描绘罗马风景人物的音乐组画——《罗马的松树》第一段“博尔盖塞别野的松树”,描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在罗马的游览胜地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林里跳舞“打仗”、玩耍的情景。
4、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第一主题。(这一主题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舞蹈场面)
5、聆听第二主题旋律。
设问:这是描写什么?(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模仿士兵,迈着稚气的步伐列队行进,作者就是当时队伍里的一名“士兵”)
6、复听全曲: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7、小结:欧洲意大利少年儿童们欢乐的活动。
三、初步学唱歌曲《雏鹰之歌》。
1、教师谈话导入: 雏鹰活动我相信每个少先队员都不会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雏鹰之歌》。
2、教师范唱学生形成初步印象。
3、学唱第一部分歌曲旋律,注意八分附点的演唱。
4、再次听一边范唱,一边听一边唱旋律。
5、学习第二部分旋律。
6、第三次听范唱,结合歌曲旋律一起唱。
7、学唱歌词,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音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顺带复习下滑音记号、唱法。
四、复习表演唱《叮铃铃》。
1、复习歌曲《叮铃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2、为歌曲用乐器伴奏。
歌曲里拉琴这一记号所对应的乐曲,可以用口风琴、口琴,也可用竖笛等旋律乐器来演奏。
五、课后小结,布置回家练习《叮铃铃》伴奏。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叮铃铃》合唱部分;继续学唱歌曲《雏鹰之歌》,掌握演唱要点,唱好下滑音;复听《罗马的松树》、乐器演奏《多瑙河之波》。教学目标:
1、学习表演唱《叮铃铃》的合唱部分,要求能做到节奏齐、音准、声部和谐。
2、复习《雏鹰之歌》,学会用铃鼓等打击乐器用规定节奏为歌曲伴奏。
3、复听《罗马的松树》,进一步感受歌曲愉快的情绪。
4、乐器演奏练习《多瑙河之波》。教学重点难点:
1、《叮铃铃》的合唱部分,可以在声部分配上最适当调整。
2、乐器演奏练习。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学习表演唱《叮铃铃》的合唱部分。
1、乐器演奏低声部旋律。(该歌曲合唱部分共有10小节,由于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于高声部的旋律已经非常熟悉了,因此合唱练习的关键在于第二声部,因此可先让学生用乐器进行演奏,熟悉一下旋律。)
2、集体演唱练习低声部旋律。
3、加入歌词进行演唱。
4、选出一部分音乐基础较好的同学示范两声部演唱效果。
5、分声部进行演唱,注意人员的均衡性。
三、继续学唱歌曲《雏鹰之歌》;
1、复习《雏鹰之歌》的旋律,注意加入拍手的节奏。
2、听一遍范唱,轻轻尝试演唱歌词,学习《雏鹰之歌》的歌词;(教师在学生演唱时注意纠正,注意下滑音的正确演唱;)
3、选用铃鼓等打击乐器有规定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四、复习《雏鹰之歌》用打击乐器伴奏。
该首歌曲带有新疆音乐的风格,因此学生用规定节奏伴奏 x x x x x 效果很好,在乐器选用上可选用铃鼓、午板等轻巧一点的,可以边唱边敲边跳。
五、乐器演奏练习《多瑙河之波》。
1、先练习前16小节的第一声部,注意连线及分句。
2、分声部练习吹奏,注意按指挥的手势整齐进入,休止处的节奏要正确。
3、合奏时要注意指挥的手势,要学会倾听个声部的音准与节奏,第二、三声部的音量要适当控制,要突出地一声部。
4、在流畅的吹好前16小节的基础上,在吹奏后16小节。
六、课后小结,布置回家练习《多瑙河之波》。
七、师生再见。
第七课 雨花
教 学 目 标:
1、“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
3、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教 学 内 容:
聆听:钢琴曲《雨滴》、合唱《踩雨》、弦乐《暴风雨》。
表演:歌曲《踩雨》、《雨中》。教 材 分 析:
1、合唱《踩雨》。
“踩雨呀!踩雨呀!”听,这是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发出的呼喊声。这首歌曲描绘了孩子们夏日在雨中嬉戏的情景,反映了他们热情纯真的童心世界。歌曲分为三个层次。以呼喊的音调作为引子,通过领唱与齐唱、力度强与弱的对比,表现了孩子们相互呼应的呼叫,揭开了踩雨的序幕。一个节奏活跃、音调跳宕的间奏,将歌曲引入第二个层次,仿佛一群活泼顽皮的小童踩着轻快的步子迎面奔来。这里,各为两小节的乐句旋律平稳,节奏比较统一,好像是孩子们在边踩雨、边欣赏着雨景。接着,出现了由引子音调变化而成的乐句,歌词全由充满童趣的衬词构成,顿时造成热烈的气氛,孩子们的情绪更为高涨。他们唱啊、跳啊、叫啊、踩啊„?quot;歌曲的旋律上移到高音区,两个声部不同的节奏交织在一起。“踩雨呀”的呼喊声此起彼落,表现了喧闹热烈的场面。孩子们无忧无虑、欢快喜悦的心情洋溢在歌声之中。
2、钢琴曲《雨滴》(降D大调前奏曲)。
波兰钢琴家肖邦曾创作了24首前奏曲,结构短小,形式精致,往往采用单一的音乐形象来表现作曲家一瞬间的内心活动或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肖邦的24首前奏曲每首调性不同,在音乐的情趣、性格上也都各具特点。但相同的是,这些钢琴曲都具有感人的诗意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降D大调前奏曲》是其中的第15首乐曲,它是1838年肖邦偕法国女文学家乔治?桑在西班牙马约卡岛疗养期间写成的。据传肖邦是在岛上瓦尔德莫查修道院听到屋檐滴下的雨滴声有感而写下这首曲子的。乐曲中自始至终有连绵不断的八分音符的降A持续音,使人联想起下雨天屋檐下雨点的淅沥声,故而又被称为“雨滴”前奏曲。实际上降A持续音在这里只是暗示一种心灵的律动而已。这首前奏曲为复三段体结构。一开始在一连串雨滴声的衬托下呈示了第一部分第一主题,柔和、甜美、纯净而明朗:第二主题由前一个旋律发展而成,带有一些哀怨、忧郁的气息:然后第一主题再现,构成了单三段体的曲式。通过那不间断的降A持续音,引入了乐曲的中间段落。中段气氛阴郁沉重,带有悲凉的色彩。由雨滴节奏转化成的升c小调主题音乐,以单调的圣咏式旋律、空洞的和声、固定不变的节奏音型以及钢琴低音区浓重的音色,使人联想起吟唱圣歌的僧侣行列:紧接着第一部分的抒情主题再现,似乎是将那阴沉黯淡的气氛驱散。通过与中间段落的强烈对比,这一主题显得格外清新、纯朴和优美。
作者介绍肖 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短促一生中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故在国外度过。此间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降A大调波兰舞曲》;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他严辞拒绝了沙俄授予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德国音乐家舒曼称肖邦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前,肖邦用微弱的声音对赶来巴黎的姐姐说:“我的遗体是不能运回华沙了,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祖国,把杯里的波兰泥土撒在我的棺材上”。1849年10月7日,年仅39岁的爱国音乐家与世长辞。至今,肖邦的心脏仍保存在华沙的圣十字教堂里。
3、管弦乐《暴风雨》。
这首乐曲是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管弦乐《大峡谷组曲》中的第五乐音。乐曲一开始就再现组曲中第三乐章的主要旋律(牧童主题):它由小提琴在高音区用清亮的音色奏出,表现了暴雨前的静寂。随后,弦乐组奏出不安的音型,它慢慢扩展,像是乌云在漫延。接着出现的另一以下行音阶组成的主题,使乐曲增加了不安的动感,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很快,小提琴奏出一串下行滑音,暴风雨来临了!作曲家在这里用音响模拟的手法,极为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暴风骤雨、电闪雷鸣的场面。弦乐不协和的结合,迸射出银色的光泽,像是泻下的蒙蒙雨雾;管乐尖锐刺耳的呼啸,像雷电中的峡谷风摇树动,石破岩崩;钢琴的刮奏,像是一阵山风吹散了飘洒的雨滴。接着,弦乐奏出了半音下行的音型,暴风雨过去了,阴云中透射出银色月光,大峡谷又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但是很快高潮又起。在乐队全奏第二个主题的背景上,长号和大号洪亮的吹奏再度唤来牧童的主题旋律,把乐曲推向高潮。这首乐曲已不仅是对自然景观单纯的描摹,而是对大峡谷的壮观奇景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精妙杰作的感叹。
4、歌曲《踩雨》。
歌曲《踩雨》表现了一个少年儿童在夏日的雨天里,踩着雨花在玩耍的情景,塑造了他活泼、轻松、可爱的形象。歌词的词意充满着童趣,特定的象声词“沙里格”、“叭里格叭”亲切而通俗。富有想像的歌词与欢快的旋律结合后,使歌曲更具有童稚、乐观、浪漫的气息。歌曲由七个乐句(每句4小节)28小节组成。开始的4小节运用较为平稳的节奏与略带跳动的音调,表现了夏雨下个不停。这4小节既是全曲的动机,也是全曲的引子,全曲由此发展而成。歌词就是雨的象声词“沙里格沙”。接着8小节是第一乐段。这一乐段的节奏,基本上是开始的4小节的模仿,曲调的风格也保持一致。两段歌词是“雨敲小路”和“雨敲荷叶”两个侧面的情景反映。第二乐段也是8小节。这一乐段的音调与节奏,都作了较大的发展,开始的4小节两个乐句,节奏较宽,歌词是衬词“哎咳”,真可谓此词无意胜有意,是主人翁情感的抒发。后两小节,节奏紧缩,曲调迂回,点明了歌曲的主题意境。最后8小节是尾声(也可作为第三乐段),是运用开始4小节的引子、加上第二乐段的后4小节,形成头尾呼应,给歌曲以的完整的结束。
5、歌曲《雨中》。
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风趣的儿童歌曲。2/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生动地描绘了雨中上学的孩子们,你呼我喊,嬉戏逗乐和在课堂上愉快学习的情景。第一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第二乐句旋律完全重复,第三、第四乐句采用了旋律的模进。四个乐句都用“”的节奏,使曲调富有跳跃感,特别是每句的句尾小节中加入拍手的节奏和“呼喂”的叫喊声,以及句中的下滑音唱法,渲染了孩子们在雨中嬉笑、逗乐的欢乐气氛。“嘀嗒”、“哗啦”、“呱哒”生动的象声词,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在雨中、踩水上学的情景,富有童趣。歌曲的间奏采用了引子的后4小节旋律,在欢乐的情绪中进入第二乐段。歌曲节奏拉宽,曲调舒展,五度大跳顿时把情绪推向高潮。教室内大声读书,书声琅琅,勤奋学习的情景与窗外大雨哗哗形成了较强的对比,突出了歌曲的主题。最后的乐句在两次重复前段第四乐句的旋律之后,在句尾以六度大跳在主音“6”延长八拍半上结束全曲。教学重点:
1、演唱《踩雨》、《雨中》感受“雨”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2、聆听《雨滴》、《踩雨》、《暴风雨》感受各中各样的雨景,并带给学生遐想。教学难点:
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音乐——命题创作。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听《踩雨》;唱《踩雨》。教学目标:
1、聆听《踩雨》,感受下雨时的场景。
2、能用轻松、愉悦的情绪,轻巧、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踩雨》。教学重点难点:
1、聆听《踩雨》,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进一步激起心中对生活的热爱.3、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踩雨》中的高音。教 学 过程 :
一、师生问好。
二、表演《踩雨》。
1、夏日的雨声——沙沙沙;赤着脚丫踩在雨中——叭叭叭。这声音能构成美妙的音乐吗?请听歌曲《踩雨》。
2、聆听范唱。
谁能模唱开始的两小节“沙里格沙”?说明他既非常认真地听,又代表他的记忆力非常强!
3、我相信全体同学能自学唱出前面12小节曲调,注意轻声唱,不要影响周围同学。
4、听钢琴弹接下去的8小节。尤其是这8小节中的最后两小节曲调,有些难度,有一个什么节奏?
5、把歌曲的20小节曲调连起来唱一唱。
6、最后8小节曲调很容易,但注意有两小节稍有变化,要看仔细,唱准确。
7、要带着欢乐、活泼的心情,表现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唱好这首歌。并用自制的下雨音响为歌曲伴奏。
8、谁在夏天的雨中踩过雨?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9、我们大家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作为一次艺术实践活动,轻松地、甜美地唱一唱。
10、小结:“沙沙沙、叭叭叭”这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呵!
三、听《踩雨》。
1、这首歌曲与本课表演的《踩雨》是同一内容,(同一词作者)但由于作曲者不一,所以歌曲的构思、风格也不一。如果说前者是几个人在玩踩雨的话,那么这首歌则是一群人在踩雨。
2、欣赏《踩雨》。设问:歌曲表现出怎样的情景?什么地方能产生回声?
3、再次欣赏《踩雨》。
谈话:听了两遍《踩雨》,也唱过了另一首《踩雨》,能说出他们的同工异曲之奥妙吗? ①“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②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③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
4、选择打击乐器及自制乐器,边欣赏歌曲边轻轻为歌曲伴奏。
5、小结:不同人群的“踩雨”,不同的乐趣所在。
四、师生再见。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听《雨滴》;唱《雨中》。教学目标:
1、介绍波兰作曲家肖邦,聆听《雨滴》,感受下雨时的场景。
2、学唱歌曲《雨中》。教学重点难点:
1、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聆听《雨中》,从音乐中感受下雨的场景。
2、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踩雨》,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以及符点音符。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聆听《雨滴》。
1、主题名称导入:我们用欢快的歌声,表现了雨花,钢琴是怎样描绘雨滴声?
2、初听乐曲的第一主题片断。你能听出钢琴弹奏的雨滴声吗?
3、谁愿意到钢琴上来试试弹奏这雨滴声!
4、欣赏乐曲第一乐段。 设问:这一乐段给你什么感受?
5、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设问:这中间乐段在情绪上与第一乐段对比起什么变化?
6、介绍肖邦创作背景及生平。(见乐曲分析)
肖 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短促一生中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故在国外度过。此间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降A大调波兰舞曲》;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他严辞拒绝了沙俄授予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德国音乐家舒曼称肖邦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前,肖邦用微弱的声音对赶来巴黎的姐姐说:“我的遗体是不能运回华沙了,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祖国,把杯里的波兰泥土撒在我的棺材上”。1849年10月7日,年仅39岁的爱国音乐家与世长辞。至今,肖邦的心脏仍保存在华沙的圣十字教堂里。
7、聆听全曲。如果班级中有学生能演奏此曲,请她(他)来演奏,效果更佳。
8、小结:雨滴带给人们遐想„„。
三、表演《雨中》。
1、这是一首带有通俗音乐风格的校园歌曲。
2、看着歌谱听一遍范唱。
3、用不同的颜色把相同的节奏与相同的曲调涂上,这样便于学唱。
4、再听一遍范唱。要求各声部的同学跟录音的范唱哼唱自己声部的曲调。
5、分声部自学曲调。
(1)把全歌分为两个部分:前16小节为第一乐段,其余是第二乐段,分乐段自学。学好第一乐段,巩固第一乐段。再学第二乐段。
(2)跟伴奏音带唱二声部曲调。教师可参与第二声部给予支撑。
6、因为歌曲是表现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很容易投入。要求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轻松活泼、风趣地表现歌曲,以表达校园的多彩生活。
四、师生再见。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复习《踩雨》;听《暴风雨》;创作“雨”的命题音乐。教学目标:
1、介绍美国作曲家格罗菲,聆听管弦乐《大峡谷组曲》中的《暴风雨》。
2、复习歌曲《踩雨》。
3、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美国作曲家格罗菲,感受《暴风雨》的场面。
2、和同学一起用各种打击乐器、自制乐器、人声表演为命题音乐画出演奏的图形谱。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聆听《暴风雨》。
1、复习四年级(上)《羊肠小道》的第一部分。
设问:这段音乐你们听到过吗?它的名称是——?内容是——? 师生回忆四年级(上)《回声》中及聆听过的《羊肠小道》。
2、出示教学标题——暴风雨。
这段欣赏曲是继四年级聆听的《大峡谷组曲》的第五乐章。
3、初听第一部分。 从乐曲的旋律中听到了你熟悉的主题吗?
从本乐曲的标题名称中,你认为这段音乐是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暴风雨前的宁静)
4、初听第二部分。
从这段音乐的音响中,你想像是怎样的场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5、聆听全曲(第五乐章)。
要求:边听边用神态动作„„表现你对音乐发展过程的感受。
6、小结:这与《踩雨》、《雨中》就不一样了,是暴雨了,但还是表现了雨的主题。音乐的表现变化无穷。
三、复习《踩雨》。
四、创作活动。
1、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各人找自己伙伴或单独发挥自己的想像,创作音乐——命题创作。
2、构思:
从命题出发构思内容框架。根据框架选用素材进行创作。
3、因为是命题的自由创作,所以各种形式不限。
如:用各种音响的先后交织出现,组成一幅《狂风暴雨》;再如:用数首表现“雨”的歌曲串联起来,加上打击乐器、串联词等。还可以小品形式、艺术造型、舞蹈等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4、创作展示。
五、师生再见。
第八课 冬雪 教 学 目 标:
1、学唱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指导学生在合唱时低声区保持气息和声音的高位置,并做到声部的和谐与统一。
4、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 学 内 容:
聆听:管弦乐《乘雪橇》、歌曲《踏雪寻梅》、现代京剧选段《打虎上山》。
表演:歌曲《堆雪人》、《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 材 分 析:
1、歌曲《踏雪寻梅》。
这是我国作曲家黄自创作的一首以雪景为题材的抒情歌曲。音乐语言精炼,富有诗情画意。全曲共19小节,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两个各为4小节的乐句组成,旋律运用跳进与级进交替,显得活泼轻松,描绘了雪后天晴,主人公悠然自得地骑驴观景的画面。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以主三***分解进行的手法,加之顿音和休止符的运用,使旋律灵活、跳跃,表现了铃儿清脆的响声,并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第二乐句则是第一乐段后句的扩充再现。在歌曲短小的篇幅中,既有变化,又有统一,首尾呼应,显得十分简练而完整。
黄 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他毕生从事音乐教育事业,在介绍西洋近代音乐理论、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同时,他也从事创作和著述。他创作了交响音乐、室内乐、清唱剧和歌曲等94首作品。其中《怀旧》与《长恨歌》等是我国在交响乐和清唱剧方面较早的尝试;他的歌曲《玫瑰三愿》、《点绛唇》、《南乡子》、《天伦歌》等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抗敌歌》、《九?一八》、《旗正飘飘》是我国最早的抗日歌曲,在民族解放战争期间鼓舞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2、现代京剧选段《打虎上山》。
《打虎上山》又名《迎来春色换人间》,是现代京剧《智剧威虎山》中杨子荣的主要唱段之一。它采用了管弦乐队伴奏,音色丰富,气势恢宏,唱段运用了京剧的多种板式,抒发了杨子荣乔装打扮、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音乐首先以扩展而宽广的曲调描绘了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这个舒展的旋律在紧密的节奏伴奏下,表现了杨子荣挥鞭疾驰在莽莽雪原的情景。接着唱段转入二黄导板,杨子荣在乐队的伴奏下,以高亢嘹亮的声音紧拉慢唱,一句比一句高涨,一句比一句激越,唱出了主人公气冲霄汉的战斗豪情。这个唱段的中段音乐趋于规整,以中板速度,道出了杨子荣“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的坚定决心。唱段最后为西皮快板,1/4拍,音乐转为急速,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以不可遏止的趋势,生动有力地表现出杨子荣“捣匪巢定叫它地震天翻”的英雄气概。
3、管弦乐《乘雪橇》。
乐曲热情奔放,充满活力,音调、节奏富有鲜明的美国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在铃铛、马鞭、马蹄、马儿嘶鸣等音响的衬托下,绘声绘色地表现了人们驾着雪橇、策马飞驰的情景和兴高彩烈的欢快心情。乐曲是带再现的复三段结构。简短的引子后呈示了回旋起伏、轻快活泼的旋律,这是乐曲的主要主题:在整首乐曲中这个旋律共出现四次,每次出现都要反复一遍。复三段体的主部就是由这个性格热情的主题旋律与另一个活泼轻盈的旋律组成的单三段体。乐曲中部的音乐先是用同音重复、节奏顿挫的旋律描绘马蹄的嗒嗒声和扬鞭催马的情景;继而又以连绵不断、逐层升高的音调表达人们心中酣畅愉悦的感情。当第一部分主题再现时,用小号吹奏,力度增强,节奏作切分处理,使乐曲更富有爵士音乐的特征,气氛也更为热烈。最后,音乐的力度不断减弱,仿佛是雪橇载着人们欢歌笑语向远方奔驰而去。
4、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雪花带来冬的梦》是一首带有生物科普知识的儿童歌曲,它告诉孩子们,冬天,“小青蛙”、“小甲虫”、“小刺猬”、“小狗熊”是在睡眠中度过寒冬的,等到春天“春风姑娘把你们来唤醒”。歌词拟人化、曲调平稳而带有叙事性。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每乐段各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是景色的描绘,开始两小节的曲调成半圆形,描绘雪花飘飘而下,后两小节是前面的模进,尤其第4小节的,带上某种神秘的色彩,使梦境更为形象。第二乐句中四个“告诉”,节奏平稳,旋律一唱一停,非常口语化,叙事性很强。第二乐段,音乐有了发展,节奏改变为弱起,具有推动力,突出了“睡吧”的词意。第一乐句的曲调运用第一乐段第二乐句的音调素材,象征着四个小动物的即将冬眠,而在“甜美的梦”处,又采用了“冬天的梦”的变化音旋律,运用得非常巧妙。第二乐句基本上是第一乐段第二乐句的变化再现。整首歌曲16小节,短小精悍,一气呵成。在演唱时注意第二乐句的四个“告诉”中间的间奏,要做到藉断丝连,每个“告诉”都要有一份情意,把人与自然、动物的亲密关系表达出来;把音乐与大自然的关系表达出来。
5、歌曲《堆雪人》。
这是动画片《雪孩子》中的插曲。这首童声合唱歌曲以轻快流畅的旋律,富有特性的节奏,为我们展示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冬天,孩子们在银色的世界里堆雪人、滚雪球、嬉戏玩耍的动人画面,表现了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歌曲为F大调,由六个乐句构成的两段体。第一部分有四个乐句,旋律采用模进的手法和富有推动力的节奏,配以“北风吹口哨”、“雪花把舞跳”,把孩子们在雪地里玩耍的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第二部分是一个具有乐段性质的独立乐句,旋律、节奏与前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孩子们自豪、欢乐的心情。句末再现了有特性的节奏型,使歌曲前后呼应,既有对比,又有统一。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初步学用模进方法演唱歌曲。
3、初步感受合唱,学好二声部旋律。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欣赏《乘雪橇》;学习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 学 过程 :
一、师生问好。
二、欣赏《乘雪橇》。
1、用钢琴试奏 P46页,学生跟着钢琴熟悉这段曲调。
2、初步感受音乐《乘雪橇》(一遍),说说这一曲调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3、复听音乐(一遍),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说说音乐变化对音乐的表达有哪些作用?
4、再听音乐(一遍),从这首乐曲中你们都听到了些什么声音呢?(铃铛、马鞭、马儿嘶鸣。)
5、师总结:这是一首具有美国爵士乐风格的乐曲,讲述了小朋友们在雪地里玩耍时的情景,希望你们看到
三、歌唱教学《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在冬天里会冬眠吗?
2、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看看刚才你们所说的动物在不在里面。(欣赏《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遍)
3、你体会到他们用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在演唱。(再欣赏一遍)
4、跟着音乐轻唱全曲(一遍),并在间奏的时候拍拍手,唱出你觉得最美的一句旋律。
5、你觉得这首歌有没有比较难唱的一句?(反复练习节奏 XX | X.XX | X.XX |)
6、用节奏呼应的游戏反复练习P50页第二行最后一小节到第三行第三小节 的旋律
7、完整的歌唱《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遍),找出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8、请再轻声歌唱全曲,根据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节奏等把歌曲演唱得更好。(在演唱时也可加入拍手或“嘿嘿”等加以装饰)
四、师生再见。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复习《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学唱歌曲《堆雪人》。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堆雪人》。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堆雪人》。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复习。
反复强调附点音符的节奏型,演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演唱时在间奏部分加入拍手或“嘿嘿”等加以装饰。
三、歌唱教学。
1、展示中国地图,让同学在图中找出黑龙江、云南、海南、西藏所在的地理位置。
2、伴随着音乐《堆雪人》请同学谈想象中的雪景,揭示课题,启发学生对冬日环境的丰富想象或联想。
3、聆听《堆雪人》(一遍),说一说歌曲表现的是中国哪个地方的雪景呢?
4、复听(一遍),分析旋律特点,找出相似的旋律,并哼唱出来。提示这就是模进法。
5、用模进法试唱歌曲第一部分四个乐句。注意八分休止符的停顿和切分音的节奏特点。在休止符处用拍手代替。
6、反复练习节奏 a: OX XX | OX XX | b: X X X c: X X X = X X.7、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第一部分,用轻松欢快的情绪演唱“啦”。
8、跟着钢琴伴奏自学歌曲第二部分,注意结尾处休止符的节奏处理。
9、歌曲展示的是孩子们在银色的世界堆雪人、滚雪球、嬉戏的动人画面,根据歌词内容,以不同的情感、力度再次演唱好歌曲。
四、师生再见。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复习歌曲《堆雪人》;聆听歌曲《踏雪寻梅》;聆听京剧《打虎上山》。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2、指导学生在合唱时低声区保持气息和声音的高位置,并做到声部的和谐与统一。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有效地聆听《踏雪寻梅》、《打虎上山》。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复习。
复习歌曲《堆雪人》一声部。
三、歌唱教学。
1、熟悉歌曲《堆雪人》的二声部旋律,说说它和一声部相比又有什么特点和规律。(一遍)
2、范唱二声部的旋律,学生小声跟唱,在休止符处用拍手表示。
3、再次哼唱后,请学生自己评价一下刚才的表现。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
4、跟钢琴伴奏带着刚解决的问题有感情的演唱二声部。
5、复习一声部旋律,请二声部试着小声的跟唱。
6、根据歌词内容,以不同的情感、力度分别唱好《堆雪人》的齐唱及合唱部分。
四、聆听歌曲《踏雪寻梅》。
1、聆听一首以雪景为题材的抒情歌曲《踏雪寻梅》,谈谈你听候的感受。(一遍)
2、简单介绍曲作者黄自以及代表作。(黄自: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创作了交响乐、室内乐、清唱剧和歌曲等94首作品,代表作有《怀旧》、《长恨歌》、《玫瑰三原》、《抗敌歌》《九一八》等。
3、复听全曲,记住你觉得最美的一句,并哼唱出来。(一遍)
4、再次聆听后讨论歌曲表现什么内容?
5、跟着伴奏,用轻松愉快的心情轻唱主旋律。
6、师总结:全曲共19小节,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共八小节,运用以跳进与级进交替的旋律,描绘了雪后天晴,主人公悠然自得的骑驴观景的画面。第二乐段顿音和休止符的运用使旋律灵活、跳跃,表现铃儿清脆的响声。
7、带着我们刚才的分析,跟着音乐小声歌唱歌曲。(两遍)
五、聆听京剧《打虎上山》。
1、聆听《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一遍),说一说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歌曲?
2、复听音乐《打虎上山》(一遍),跟随音乐讲解音乐所要表现的剧情和唱段背景。(引子部分表现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在紧密的节奏伴奏下杨子荣挥鞭疾驰在莽莽雪原的情景,接着唱段转入二黄导板杨子荣在乐队伴奏下逐渐表现气冲霄汉的战斗豪情。最后为西皮快板,音乐转为急速,气愤热烈紧张,具有强烈战斗性,生动有力的表现出杨子荣“捣匪巢定叫它地覆天翻”的英雄气概。
3、再次聆听,把刚才分析的内容带入歌曲,哼唱主旋律。
4、再次聆听这段唱腔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一件什么事?
5、师总结:这段京剧唱腔表现的是杨子荣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
六、师生再见。
第 四 课 时
教学内容:
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演唱歌曲《堆雪人》,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2、通过复习演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进一步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二、复习巩固。
1、复习《堆雪人》。教师讲解《堆雪人》的演唱情绪。教师范唱。学生跟学。
个别表演。(教师指名)全班齐表演。
3、复习《雪花带来冬天的梦》。《雪花带来冬天的梦》的动作创编。
教师讲解《雪花带来冬天的梦》的演唱情绪。教师重点句、难句的范唱。学生跟学。个别表演。全班齐表演。
三、师生再见。
第四篇:第九册 音乐教案
第九册音乐教案
课题
《祖国像妈妈一样》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准确拍击《祖国像妈妈一样》、《七子之歌》和《长在祖国的春天里》三首歌曲不同的节奏型;能独立地视唱歌曲《七子之歌》的旋律。
教学目标二:能用正确的歌唱方法富有情感地演唱本课安排的三首歌曲,并能独立演唱和背唱其中一首。
教学目标三:配合歌曲的学习,会用比较法评价领唱、合唱《七子之歌》和学唱的歌曲《七子之歌》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能背唱《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的歌曲主题。
教学目标四:能通过自学的方式,从教材开设的“音乐网站”里,独立学会“休止符”的知识,从歌曲的学习中感受到休止符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两首歌曲《祖国像妈妈一样》、《长在祖国的春天里》 教学过程:
1.聆听、学唱。
★谈话交流。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妈妈”、“我”两个词语后,提出问题:天底下每一个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有很多。你的妈妈是怎么爱你的呢?学生自由表达,回顾妈妈对自己的关爱。老师连线,加一个“爱”字。
★聆听歌曲。无视频播放两首歌曲《祖国像妈妈一样》、《长在祖国的春天里》,旨在让学生仔细“听出”而不是“看出”歌曲表达的意思。学生谈听后感,老师板书“祖国”引导学生揭示课题,完成以上板书设计。
★分别学唱。《祖国像妈妈一样》这首歌里出现了新的节奏,这是歌曲难点,而且本首歌的每一句都是强拍弱位起或者弱拍起,这需要老师多带唱。比较而言,《长在祖国的春天里》容易唱些,可以视唱法与听唱法相结合,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关于休止符“0”请学生翻阅编者精心设计的“音乐网站”自学(见教材第54页)。
★歌曲处理。从情绪上、力度上、速度上,对两首作品进行比较,然后表演唱。
2.分析、比较。
这两首歌曲有何不同?提出问题后,老师将以下表格分发给四人小组展开讨论,将讨论结果填入空格中,并派代表到投影前讲解。比如:
3.巩固、表现。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这两首歌曲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再次抒发对祖国妈妈的热爱赞美之情。歌曲可以独唱、可以舞蹈、可以几人组合表演、也可以用乐器表现。
4.欣赏、拓展。
初听《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祝福伟大的祖国;复听,哼唱背唱主题,抢答祖国妈妈的生日(1949)年(10)月(1)日;再听几首歌颂祖国的歌曲。最后在《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歌声中结束新课离开教室。
5、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七子之歌》 教学过程: 1.欣赏歌曲。
复习歌曲《长在祖国的春天里》。由生长在祖国怀抱里的“我们”引出曾离开祖国怀抱的“游子”心声《七子之歌》的欣赏。
2.议论歌曲。
说澳门、谈回归、查七子、讲感受、议论歌曲不同的演唱形式。
3.学唱歌曲。
当学生对歌曲的背景、内容了解后再来学唱就容易多了。熟悉新节奏型;用视唱法学唱歌曲;多用模唱法纠正容易出错的地方,如“后半拍起”、大跳音程的音准等。
4.享受歌曲。
此环节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分享的空间。指导学生用独唱、领唱、小组领唱、齐唱等形式来表现歌曲。
5、小结
课题
《奇妙的天空》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围绕乐曲《神奇的宇宙》展开想象与联想,初步了解电子合成器的功能,感受其美妙的音色,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二: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探索自然音响,用具有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表达对奇妙太空的想象。
教学目标三:能准确把握三拍子歌曲的节拍韵律;热情饱满地演唱《我驾飞船上蓝天》的歌曲。用歌声表达自己对“奇妙太空”的向往之情。
教学目标四:初步了解牧童笛的基本吹奏方法,能吹出有“7、6、5”三个音组成的简单乐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神奇的太空》 教学过程:
1.看一看、说一说。
播放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第一次发射成功的精彩片断,老师描述“小明”遨游太空的梦境。设问:我们想象一下,用什么样的音响来表现“小明”的梦境呢?引出下一环节——一起听听音乐家们是怎样表现“小明”遨游太空的情境的。2.听一听、想一想。
播放电子合成器曲《神奇的太空》。有条件的学校,老师可以先出示电子合成器,现场为学生们模拟几种声音,请学生欣赏并向学生介绍此种神奇的乐器。3.编一编、演一演。
首先,让学生利用教室里现有的乐器创造出载人飞船“点火、发射、升空、绕地球飞行、着陆”等五种声响;其次,根据奥尔夫的自由探索法,几个人用动作造型扮飞船,再请一些学生根据造型动作协助表现载人飞船“点火、发射、升空、绕地球飞行、着陆”等的发射全过程,在《奇妙的宇宙》音乐声中进行;最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用前面寻找到音响乐器及口模拟声响来表现飞船发射上天的过程。
4、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我驾飞船上蓝天》
《我驾飞船上蓝天》是一首新近创作的齐唱歌曲,主副歌结构,篇幅比较长。拍,轻快飞翔般的音乐表现了我们新世纪的中国娃聪明勇敢的形象以及热爱科学翱翔蓝天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1.拍读。
随老师有节奏地朗诵诗句,学习2.律动。
拍子,了解其含义及强弱规律(见教材第11页)。”这种密集的节奏型多次出现,给学生轻快地演唱增加了一些难度。
听《我驾飞船上蓝天》的伴奏音乐,身体自由随之律动,感受拍子的韵律,体验音乐“飞”的感觉。
3.歌唱。
唱《我驾飞船上蓝天》,表现“主人公”的美丽梦想。主歌部分比较容易学唱,a+b+a’+c结构,后两句歌词是前面的完全重复。难点在副歌部分,第一乐句顿音的使用使音乐轻快跳跃,后面密集的音型
要连贯而且一气呵成;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向下模进。可以在上新课前提出这两句作为发声练习曲,先唱熟旋律,以减低新课难度。有节奏地反复读歌词对学习本歌曲也是很有帮助的。4.延伸。
请学生上教材中的音乐网站,自学“单拍子与复拍子”(见教材第54页)。
5、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吹牧童笛 教学过程:
1.欣赏激趣。
老师吹奏几首学生熟悉的歌曲,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示范讲解。
牧童笛的结构分为笛头、笛身、笛尾;牧童笛的演奏姿势是左手上右手下,双臂微抬,眼睛平视前方,笛身与人的身体成45度角;吹奏口型是上下唇轻含笛嘴,用平稳均匀的气息吹奏(忌用大力鼓嘴吹);提醒学生注意卫生,不能共用笛子,不能故意制造噪音等。
3.唱唱吹吹。
按照教材13页的乐谱进行吹奏。一般吹奏时都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步骤。先口唱谱子手摸指法,待指法熟悉后再吹奏出声,让学生产生愉悦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在每节课安排5-10分钟的牧童笛教学活动。
4、小结
课题
多彩的乡音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继续了解多彩的乡音。能正确听辨出舞剧《斗笠舞》的旋律取材于民歌《五指山歌》的音乐元素;能准确分析乐曲《春天来了》的旋律是根据民歌《采茶扑蝶》的旋律发展而来。
教学目标二:学唱民歌《放马山歌》、《五指山歌》和歌舞曲《采茶扑蝶》,能正确比较和发现三地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能用自然正确的演唱方法、独立自信地演唱其中一首歌曲;愿意创编动作参与歌舞曲《采茶扑蝶》的表演活动。
教学目标三:通过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和《空山鸟语》,了解和感受我国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二胡的音色特点;能听辨出和说出拉弦乐器中其他乐器的音色和名称。认识我国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刘天华,了解其代表作品。
教学目标四:在歌曲的学习中掌握“延音线”的演唱方法;体会到“延音线”在歌曲中的作用;能乐意参与音乐游戏——“漫游音乐迷宫”的活动,自信地展示自己的音乐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放马山歌》、《五指山歌》 教学过程:
1.看地图、复习民歌。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家乡在哪个省?那里有什么民歌?建议给大家唱两句。学生自由发挥后,老师要有目的地引导他们回忆三、四年级学过的乡音(新疆、蒙古、河北、四川、广东、安徽、台湾等地),尽情地唱一唱。2.听音乐、了解民俗。引言:今天我们要去云南和海南看一看,听一听那里的民歌又有什么不同呢?播放云南民歌《放马山歌》和黎族民歌《五指山歌》。设问:两首歌曲的风格、情绪、速度有何不同呢?听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素材、音乐特点,这样就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歌体系。老师介绍当地的民俗风情或请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来展示。3.唱民歌、表现风格。
学唱《放马山歌》前可先教会学生吆喝衬词“哦哟”:“哦”字长一点、“哟”字要向上扬,甩出去唱。学唱歌曲可以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完成:①老师演唱时学生配合吆喝唱衬词“哦哟”。简单而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②师生第二遍合作时,老师给学生一个新任务:看谁既能“吆喝”好,又能听会老师唱的其中一句或几句。③请会唱的学生取代老师来唱歌词,不会的继续“吆喝”并尽快听会赶上其他学生。歌曲中的装饰音(前倚音)很有特色,让学生模仿表现好。④完全放手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歌唱全曲。学唱《五指山歌》:①让学生合着老师的歌声用手划旋律线。设问:你感受到哪些旋律音是很长的?接着启发学生轻轻哼唱那些地方。引出讲解音乐小知识——自由延长记号,并提示学生唱好单双倚音。②这是一首问答歌。可以采取师生问答、生生问答来学唱。③插入欣赏《斗笠舞》。聆听后让学生比较《斗笠舞》与《五指山歌》说一说自己的感受。④让学生设计几种演唱形式,如一人问众人答、女生问男生答等,表达人们盼望红军胜利归来的情景。4.复习课、分析比较。
①复习演唱这两首歌曲,引出下一环节。②让学生分析讨论、比较发现这两首歌的异同点。下表所列内容都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老师不要取而代之。③在学生充分比较了这两首作品后,老师可以要求他们在自己的歌声中融进体验到的情感,演唱得更出色。
5、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采茶扑蝶》 教学过程:
1.整体欣赏,感受变化。
聆听歌曲《采茶扑蝶》,能明显感受到三个乐段的不同色彩。
2.积极思维,展开设计。
第一乐段是完全重复的两句组成的。先采用奥尔夫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声势节奏参与规律性地拍击句尾有特点的节奏“”,再用体态动作、打击乐器等进行变化。第二乐段则可以根据歌词意思自由随音乐做各种采茶动作。第三乐段又可以参照奥尔夫的方法,在每一句的结尾即二分音符处配上“0 XX”节奏型。各个段落主要还是由学生自主创作(可以小组合作式),老师只是建议者。
3.变换形式,促进提高。
在前一环节创编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熟悉作品。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变换表现形式,如用三个不同的动作表现歌舞曲《采茶扑蝶》也可用三种演唱形式来表现、或用不同音色(乐器、人声均可)等来表现,让学生对作品记忆深刻。
4.比较欣赏,拓宽视野。
结合《采茶扑蝶》引进讲解“重复”这一个音乐知识点。复习三年级学过的歌曲《春天来了》,感受音乐中的“重复”。引入欣赏器乐曲《春天来了》,听辨其旋律与哪首歌曲相同而给自己的感受又有什么不同。教师小结。
5、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和《空山鸟语》 教学过程:
1.提前分配任务
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各自下去收集二胡、高胡、京胡、中胡、板胡及刘天华的简介资料及音响片段。即使截取书中资料也要求学生能自信熟练的演示讲解。可能板胡和中胡的音响不太容易找,可以由老师补充。
2.学生上台操作
老师首先揭示课题——介绍我国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再请出各小组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所得,有实物展示更好。①说二胡。穿插欣赏《赛马》:初听,寻找二胡表现的马蹄声和嘶鸣声,感受二胡的魅力;复听,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不同的场景。②说高胡,放演奏片段。③说中胡,放演奏片段。④说京胡,放演奏片段。⑤说板胡,放演奏片段。⑥说刘天华,欣赏其代表作《空山鸟语》。
3.教师总结成败
对现场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对表现大胆自信以及准备充分的小组给予表扬。
4、小结
课题《动物世界》
(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能根据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及其心理变化设计不同的表现形式(歌声、动作或学具等)。通过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歌曲中简单的二部合唱能力。
教学目标二: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展览会上的图画》中的三首乐曲的欣赏。能上网主动获取有关乐曲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三:能设计一段描述相关动物形象的语言或动作参与回旋曲式的游戏创作活动。对以往学过的有关乐理知识,能有正确听辨、归纳能力,能表现和体验多声部节奏游戏的乐趣。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小熊过桥〉 教学过程:
1.欣赏“小熊”。
初听,感受6/8拍子的摇荡感,描述歌曲所讲的故事;复听,弄清歌曲分几个部分,选择合适的结构图。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仅借助于图片和色彩,从视觉上认识歌曲中相同和不同的部分是比较浅显的,更应该从听觉上分别提出要求。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他们比较周围相同和不同的物体,运用图形、线条、色彩等来表示相同和不同的乐段,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以及思维能力。最后达到了解认识回旋曲式ABACA的特点。
2.演唱“小熊”。
★根据前面欣赏的记忆找出歌曲难点,一是节奏变化多,二是有二声部合唱。教学中就要善于抓住难点,采取分步解决的办法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找简单的方法解决难点:对于复杂的节奏不要强迫学生拍会它,填上歌词有节奏地读一读,既有趣又解决了难点,唱起来也轻松。合唱部分难在最后一个A段,抽出来做做声音练习。比如,全体学生齐唱高声部至熟悉,老师加入配唱低声部,稳定后逐渐请出学生给老师“帮忙”,两声部平衡后老师退出。
★整首歌曲可以采取先“演”后“唱”的程序,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小组(A组人数多些),可以交换,听歌曲范唱轮流进行表演,听多几遍学生就自然会唱了:唱旁白(胆小的小熊)——唱主角(向妈妈求救)——唱旁白(胆小的小熊)——唱配角(帮助小熊的鲤鱼)——唱旁白(勇敢的小熊)。插入讲解音乐小知识“rit.”。
★创编表演微型歌舞剧:先讨论“全班齐唱合唱、学生独唱、老师独唱”这三种演唱形式用来演唱歌曲的哪个部分比较合适;等方案定下来,学生能自信歌唱后(学校条件有限的可以只唱一个声部)再开始表演歌舞剧《小熊过桥》。可以适当加一些乐器进来。让学生通过参与音乐活动,体会回旋曲式。
3.课堂小结。
谈谈小熊过桥时的表现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展开自我教育。
4、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展览会上的图画》中的三首乐曲 教学过程:
1、听音乐找标题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漫步”、“牛车”、“未孵化的鸟雏的舞蹈”等三个标题,随后打乱顺序播放这三段音乐。请学生聆听想象后找到相符的标题并说说自己的理由。这是初听乐曲。
2、看画展赏音乐
引言: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说的很有道理!跟这三个标题相配的还有三副画呢,我们一起去看看!结合教材上的提示演示课件制作的画展,请学生边看边听边唱(主题)边演(鸟雏、牛车的形象)。
3、说作者谈作品
请学生到教材第55页的“音乐网站”上查找。《展览会上的图画》是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参观了他的好友、俄罗斯画家和建筑学家加尔特曼的遗作展览后的动情之作。后由法国作曲家拉威尔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广为流传。由4段在画展中的“漫步”音乐、1段和亡友对话的音乐和描绘十幅绘画作品的10段音乐组成。如学生有兴趣可以让他们听听其它“图画音乐”。
4、小结
课题:《我们喜爱的影视歌曲》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通过学唱《小小少年》和《雪绒花》两首歌曲,感受影视歌曲所抒发的故事中主人翁的不同情感,能有感情地用优美和谐的歌声背唱其中一首歌曲。
教学目标二:能独立或与一位同学合作,设计自己喜欢的动作自信地表现《可爱的蓝精灵》。
教学目标三:认识并了解不同击拍图式的含义;结合歌曲画出正确的节拍图式;能按教材练习的要求正确听辨音乐的旋律线。
教学目标四:进一步学习牧童笛的基本吹奏方法,学会“4”、“3”、“2”、“1”四个音的吹奏方法;会吹奏由已学会的七个音组成的简单乐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小小少年》 教学过程:
1.听
倾听歌曲录音,熟悉歌词,体会歌曲情绪,说出自己不理解的歌词含义。
2.看
观看电影片段,了解歌曲中的“小小少年”形象,自我解惑——“很少烦恼无忧无虑”又为何“忧虑烦恼都来了”?
3.唱
歌曲一字一音,AA’BB’旋律重复较多,容易学唱。只要解决好几处大跳音程的音准及附点节奏、弱拍起的问题,背唱都不难。
4.演
鼓励学生扮演主人公“海因切”上台独立演唱。要求唱出乐观自信、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老师还可以播放电影中其他的插曲给学生欣赏,请他们表演。
5、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雪绒花》 教学过程:
1.找一找、比一比。
请学生们打开“小音库”找出学过的音符朋友,并一一写在黑板上,比比谁记得多!再请大家随老师的手号或手势指点着唱歌曲旋律,比比谁唱得准。如:老师有目的地按旋律音的走向指点,学生来唱。第一遍可不论时值长短自由点唱,第二遍有节奏地点唱,使学生对歌曲旋律有个初步印象。再通过比较,找出《雪绒花》与《小小少年》歌曲风格上、旋律结构上、情绪上的不同。
2.唱一唱、评一评。
本歌旋律重复、级进的地方较多,词曲同步而且每个音学生都已经认识,学钢琴的孩子可能也会弹奏此曲。建议把学生分成四小组来自学练唱,每组一句识谱唱词。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互相倾听,互相评价。
3.听一听、学一学。
播放电影《音乐之声》里面由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感受那种怀抱吉他深情向往的歌者形象。全班集体表现歌曲意境,老师可以用竖笛轻轻伴奏,为后面学习竖笛作铺垫。
4.拓展教学。
有时间请学生完整欣赏电影《音乐之声》,感受它的永恒魅力,拓宽视野。
5、小结
课题
《环球音乐探宝》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欣赏歌曲《尼罗河畔的歌声》,感受北非埃及的音乐特点,学习南部非洲的《当太阳落山》这首歌曲,感受南非音乐特点。
教学目标二:能用非洲典型的节奏型和基本舞步表现歌曲《划船》的意境;有参与二部合唱的能力。
教学目标三:能根据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认识非洲音乐中常用的打击乐器——康加鼓及典型的节奏型;能独立寻找音源、模仿拍击非洲鼓点节奏、参与音乐游戏的活动;感受非洲地区的民族风情和音乐文化特点。
教学目标四:在老师指导下欣赏微型歌舞剧《法图姑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尼罗河畔的歌声》、学习南部非洲的歌曲《当太阳落山》 教学过程:
1.欣赏歌曲,漫游非洲。
★随画面(有尼罗河、撒哈拉沙漠、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名胜及一些有特点的服饰、工艺、生活场景等组成)播放歌曲《尼罗河畔的歌声》,设问:此歌此景你仿佛置身何处?导入主题“环球音乐探宝
(五)”——非洲漫游。
★再随画面欣赏,请一位同学当“导游”为大家讲述这些名胜古迹。老师协助补充,重点介绍尼罗河:歌中唱到的“尼罗河”是一条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全长6650公里,纵贯非洲大陆东北部,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苏丹、埃及,跨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撒哈拉沙漠,最后注入地中海。尼罗河——阿拉伯语意为“大河”。“尼罗,尼罗,长比天河”,是苏丹人民赞美尼罗河的谚语。
★熟悉哼唱主题(前四句)。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设计尼罗河畔非洲人愉快劳动愉快歌唱、尽情享受劳动成果的场景。引导学生欢乐地利用身体各部位及身边可以发声的桌、椅、笔盒等跳起来。(教师要做好课堂的组织,提出注意合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设计和舞蹈。)
2.学唱歌曲,了解黑人。
★走进南非,做一回“思乡归乡的黑人”。
①听听找找:听《当太阳落山》录音范唱,找出哪段是描写黑人“思念家乡”的、哪段又是描写黑人“急切归乡”的?
②编编演演:分组设想用动作怎样表现出“缠绵的思乡”与“急切地回家”的对比效果,随歌声表演出来。评选最佳“表演小组”。
③唱唱比比:《当太阳落山》是一首最典型的非洲民歌,歌曲里几乎每一句都是弱拍起,但是重复的乐句较多,听几遍后唱起来并不难。难点就是掌握“急吸缓呼”的换气方法,并要求学生能用歌声准确表达“缠绵的思乡”与“急切地回家”的对比效果。评选最佳“歌唱小组”。
★走进东非,做一回“友好和睦的黑人”。
①拍读:出示乌干达民歌《划船》里典型的节奏型“
”,请学生任意拍击身边的物品模仿鼓声“”,同时口念“”;师生配合完成第二乐段的拍节奏、读歌词活动。
②合唱:师生合作学唱《划船》二声部。通过前一环节的歌词节奏的拍读铺垫,学生填唱单声部已不成问题。当全体同学齐唱一个声部时,老师配唱另一声部并请他们边唱边听和声效果,合作几遍后可以逐渐邀请部分学生加入到老师的声部给与“帮助”,待两声部稳定平衡后老师再退出。
③表演:唱熟歌曲后,请学生边唱边表演非洲黑人的“划船情景”。可以是歌曲要求的中等速度,显得黑人们很友好、很愉快地进行着水上劳作;还可以快速表演,好像黑人们在进行一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划船赛;也可以慢速表演,又好像是黑人们和睦相处,十分自在悠闲地在水中荡舟。总之,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发挥。
3、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非洲音乐中常用的打击乐器——康加鼓及典型的节奏型、欣赏微型歌舞剧《法图姑娘》 教学过程:
(一)了解非洲乐——鼓 非洲有各种不同大小的鼓。非洲人民运用它们可以奏出极为丰富的各种节奏,尤其是各种切分音节奏。“鼓”在非洲不仅是人们喜爱的乐器,而且还是彼此联络的工具。不同的鼓声传递的是不同的信息。
1.展示资料。
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非洲“鼓”的图片在课上展示(有条件的学校给学生看一看、拍一拍实物更好);老师出示收集的鼓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鼓声的独特音色,并模仿非洲人自由拍击。
2.音乐游戏。
★引言:鼓在非洲不仅是人们喜爱的乐器,而且还是彼此联络的工具,就像我们现在用的手机一样方便快捷。不同的鼓声又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就像人在“说话”一样,不信你听听!
★如果有视频课件就直接播放一遍,让学生更加感到“鼓”的神奇魅力。如果没有老师就按教材上的要求,请两个同学帮忙扮演“爸爸”和“姐姐”的角色,事先商量好在门外等候,老师击鼓,把“会说话的鼓”的游戏完整地表演一遍。
★讲述“会说话的鼓”的游戏规则。首先要学会有节奏地击鼓。尝试着让学生利用手或身边其他物品来模仿鼓的两种节奏直到熟悉。
★请一位同学在室内击鼓,两位学生配合根据鼓的语言出场做相应的表演(2-4遍即可)。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模仿非洲黑人们设计一些“鼓的语言”来表演,并向大家作出相应的解释。
(二)非洲微型歌舞剧
塞内加尔民歌《法图姑娘》是一个小型的歌舞剧,由A+A+B+间奏+C+A+B+A等8个段落组成,描绘了法图姑娘和朋友们在一起幸福快乐地跳舞唱歌的情景,也表达了人们对法图姑娘的赞美之情。弱起小节、切分节奏、附点节奏以及旋律的不断重复等都尽显了非洲音乐的特点。
1.讲一讲:老师用故事简要引出新课。
2.听一听:结合“音乐网站”里介绍的全剧歌词与曲谱,完整欣赏几遍,熟悉剧情,了解角色及演唱形式。
3.议一议: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听到的内容及顺序,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和理由。
4.唱一唱: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部分来唱一唱。
5.演一演:观看一段非洲舞蹈的录像片段,模仿其舞蹈动作。然后师生合作分角色进行《法图姑娘》的表演。用体态律动感受非洲音乐强烈的节奏感。在集体演唱处可跟着模唱。
(三)小结
课题
走进音乐大师
(一)——海顿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了解世界音乐大师海顿的生平,并能从他的作品中获得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二:能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能听辨出主题的不同变奏,并用自学的方式在本教材“音乐网站”第59页查找“变奏”和“变奏曲”的知识,理解其含义。
教学目标三:能用活泼、愉快的歌声来演唱歌曲《春天来临》,感受歌曲流畅、典雅的旋律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世界音乐大师海顿的生平、欣赏《惊愕交响曲》 教学过程
1.介绍“海顿”。
①说一说“交响乐之父”——海顿的生平、家庭背景及创作经历。②看一看书中图片,走近海顿当年的生活情景。
③讲一讲创作背后的故事,引出《惊愕交响曲》的欣赏。2.欣赏“惊愕”。
①唱一唱,熟悉主题:主题音乐为2/4拍,节奏简单,旋律以“1、3、5”为主,较容易哼唱,难点是升fa的演唱。请学生随钢琴自主视唱曲谱,熟悉主题。
②听一听,找出主题:完整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请学生在主题出现的时候“挥挥手”或作其他动作。
③说一说,感受变化:复听乐曲的时候,请同学注意主题每一次出现时有没有变化?给自己什么感觉? ④数一数,明确变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听出的主题变化的次数(如用图型、用手指数、用拍手、口说等等)
⑤查一查,了解定义:教师提出问题——“像这样主题变化着出现多次叫什么呢”,由学生自查教材第58页“音乐网站”,了解掌握关于“变奏”和“变奏曲”的知识概念。
3、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春天来临》 教学过程 1.听中动。
听歌曲,找出6/8拍的强弱规律,用声势表现出来。
2.听中读。
听钢琴演奏旋律,全体激情朗诵歌词。
3.听中划。
听老师放慢速度提示性地演唱歌曲,让学生手划旋律线并划分乐句。
4.听中唱。
师生分工合作完成歌曲的学习,即第一二乐句由学生听唱解决;三四乐句老师代唱;最后几句共同完成。让学生找出自认为最难的乐句,老师进行教唱。对于教学条件差的学校,可以不教唱歌曲《春天来临》只作为欣赏。
5.听中忆。
找到清唱剧《四季》的原版录音进行欣赏,追忆音乐大师——海顿的风采。
6、小结
课题
冬日的遐想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能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银色马车从天上来》;用抒情愉快的歌声演唱《雪花悄悄告诉我》,准确表达这两首歌曲不同的情感,表现儿童明朗,乐观的性格,展示纯洁美好的心灵;并能基本掌握演唱二声部歌曲的方法。
教学目标二:能独立自信地背唱歌曲《踏雪寻梅》;能根据歌曲里的力度变化准确演唱出歌曲的意境。
教学目标三:能用演唱、律动和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钢琴套曲《四季》选曲中第十一首《雪橇》和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冬》第一乐章的欣赏;能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对冬季音乐形象的感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银色马车从天上来》、《雪花悄悄告诉我》 教学过程: 1.看看议议
以教材第51页的一幅画“节日”导入本单元的学习,展开对冬天的遐想。
2.听听想想
老师将本单元的3首歌曲和2首乐曲随意穿插播放,让学生在没有视觉先入为主的影响下聆听、想像:随着音乐的流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
3.唱唱比比
反复聆听之后,用视唱与听唱相结合的方法分段学唱《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和《雪花悄悄告诉我》这两首歌曲。
★分别听两首歌曲前4句,用声势动作感受不同的节拍,比较相近的速度和情绪。
★接着唱两首歌曲前4句,提示学生注意《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里面的特色——四个切分音的演唱;强调《雪花悄悄告诉我》里面典型的节奏X-X|X-X|X-XX|X--|。
★完整听两首歌曲,体会“小雪花”以“冬爷爷”的语言对小朋友语重心长的祝愿;体会“小雪花”与“我”的亲密接触。
★难点则是二声部的学习。可以参照前面提到的方法:全体同学有感情齐唱高声部,老师配唱低声部并请他们边唱边听效果。师生合唱几遍后可以逐渐请出部分学生加入到低声部给老师“帮忙”,待两声部稳定平衡后老师再退出(在班级里唱合唱不能着急,可以一句一句来合成)。
★ 学会两首歌曲之后,设计简单的集体活动形式。比如第一首,应该可以抓住“马车奔驰来往”的动态,而第二首,就可以抓住“雪花飞舞”与三拍子的摇荡感进行联想。
4、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踏雪寻梅》 教学过程 1.练一练。
考虑到歌曲里多次使用力度记号,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做一些有关节奏、声音的力度变化的练习。
2.唱一唱。
这是一首在音乐教材里久唱不衰的经典作品,歌词琅琅上口,可采用师生合作的方式用视唱接龙法学唱歌曲。比如:
以此推下去,难点正好由老师解决了,学生再唱就容易多了。重点是力度记号的表现。
3.画一画。
在歌曲背景的衬托下,请几位学生合作到黑板上画一幅“踏雪寻梅”图,其他学生用画笔在下面描绘歌曲意境。
4.奏一奏。
歌曲熟悉后,让学生参与设计用打击乐器表现歌曲。老师提供铃鼓、双响筒、碰铃等三种乐器或其他,任由学生选择、演奏、评判、比较。
例如有人选择:第一乐段用双响筒,很跳跃:XX XX |XX XX |,第二乐段开始用碰铃,好似铃铛声音:X X | X X |,后面用铃鼓,很得意潇洒:X-(摇)| X-(摇)|,最后两个小节齐奏。
5.背一背。
激励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背唱歌曲,同桌互相比赛检查。
6、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1.粗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选曲。
复习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春》和《秋》,请学生说出曲名及作者;引出欣赏《冬》的第一乐章,选出合适的词语表示自己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2.精听钢琴套曲《四季》中的《雪撬》。
①引言:刚刚感受了维瓦尔第的“冬季”,下面老师再给你们听一首“冬季”的音乐(播放)。初听不揭示曲名,请学生说出乐曲所描绘的人、景、物。
②揭示曲名,复听,让学生感受音乐中浓郁的俄罗斯民歌风格和情调,并能根据音乐的对比与重复区分段落(三段体)。③老师先弹奏第一及第二主题旋律,让学生视唱熟记,再分段复听。听赏时还要求听辨主奏乐器的音色。
④完整复听,请学生随“赶车人歌唱”、随“活泼豪放的音调舞蹈”。综合感受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⑤介绍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生平。柴可夫斯基从小就在家乡和母亲那里受到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熏陶,年仅5岁就能在钢琴上弹奏小曲。柴可夫斯基继承了莫扎特、贝多分、格林卡等西欧和俄罗斯古典作曲家的优秀传统,注意研究和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他非常喜欢独自一人在乡间小路上散步,倾听普通劳动人民的淳朴的歌声,丛中汲取有益的营养。《雪橇》的主题音乐富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歌风格,就是一例。所以人们说他的作品散发着俄罗斯泥土的芳香、表现了俄罗斯的民族灵魂。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伟大而杰出的音乐家。
3、小结
第五篇:音乐第九册教案陈媛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第一课 朝 夕 教学内容:聆听:《晨景》《渔舟唱晚》 表演:《晚风》《清晨》 教学目标:
1.在音乐中描绘自然界周而复始朝夕情景的作品不少。本课就用这一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4.能够用和谐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二声部合唱曲《清晨》,提高合唱表演能力。能够区别重唱和合唱这两种演唱形式,并能够为歌曲《清晨》设计演唱形式。5.学习竖笛的高音吹奏方法并进行实践。 6.聆听音乐作品《晨景》《渔舟唱晚》,能感受音乐的情绪,理解音乐描绘的意境,并能用语言作简单的描绘。教学重点:
1.通过对本课作品的欣赏和表演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教学难点:
1.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2.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电脑、课件。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欣赏
教学内容:聆听:《晨景》《渔舟唱晚》 教学目标:
1、聆听音乐作品《晨景》,能感受音乐的情绪,理解音乐描绘的意境,并能用语言作简单的描绘。
2、通过欣赏《渔舟唱晚》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聆听与表演等途径感受音乐的美;
3、能创造性的表现音乐的美;感受和理解速度变化与乐曲性质的关系。教学重点: 能充分体验音乐的情绪。
教学难点:通过充分的聆听音乐感受古筝的韵味、技巧对作品的结构的分析。教学准备:课件 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聆听《晨景》
1.说起晨景会让你联想到什么情景?
2.你会为这样的景色配上怎样的旋律呢?试着哼一下或者唱出来。3.下面我们听一下著名作曲家格里格是怎样用管弦乐来表现晨景的。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4.完整聆听《晨景》。
5.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旋律是哪一段?可以试唱一下吗?这段的情绪是怎样的?
6.谁能听出来主旋律是哪一段?揭示主旋律
7.再次聆听,听一听主旋律每次的出现的时候看谱哼唱。
8.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
9.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
这个旋律先由长笛在木管的长音背景上吹奏,继而双簧管紧紧与之呼应,宛如清晨传来的牧笛声,令人闻到了早晨清新空气的气息,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觉.接着在协和纯净的和声衬托下,长笛与双簧管继续重复的这一主题,但力度逐渐增强,调性连续作上移,形象而动态地展现了黎明的景色:晨羲微露,晨雾缭绕,随着太阳冉冉升起,朝霞划破长夜的黑暗,色彩变幻多姿,天空越来越清爽明亮.当弦乐组增强力度把这个主题带回原调时,乐曲达到了高潮,使人看到红日高悬,光华四射,洒满大地的灿烂景色.最后,音乐渐趋平静,在弦乐十六分音符分解的伴奏下,大提琴演奏素材取自主题的中段主题旋律,使音乐充满喜悦和勃勃生气: 10.欣赏全曲 11.小结:(1)简介格里格生平。
格里格(1843~1907)挪威作曲家,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1862年毕业于莱比锡音乐学院后,回国创办挪威音乐学校,并从事音乐创作.他立志发扬挪威的民族音乐,曾收集和整理过大量的挪威民歌,并在创作中体现了这种民族的传统和风格.由于他对挪威音乐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成就,因此生前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他的一生几乎是在和病魔作斗争中渡过的,但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伟大工作.人民热爱他,死后为他举行国葬.主要作品除《培尔•金特》组曲外,还有《a小调钢琴协奏曲》,抒情小品10册以及歌曲60余首等.(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三、聆听《渔舟唱晚》
1.刚才我们欣赏完了用管弦乐表现的早上乐曲,下面为大家带来的这首乐曲是古筝家娄树华改编的表现夕阳的《渔舟唱晚》。介绍筝: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流行于当时秦国(今陕西一带),因此人们称它为古筝,筝的形状狭长而扁平,琴体面板的音柱上架有很多条弦,均按五声音阶排列。筝的传统奏法是用右手弹奏琴弦,掌握音高和节奏,左手则在音柱左侧用按、滑、揉、吟等手法来调节弦音变化,美化音色,装饰旋律,双手密切配合就能奏出音色美妙、韵味浓郁的音乐来。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2.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第一部分用慢板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优美而舒缓 3.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第二部分清跃欢快,通过复式递升递降的旋律发展手法使旋律线循环往复、跌宕起伏
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你可以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吗?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7.小结: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
四、总结
1.谁可以小结一下今天我们聆听的两首乐曲呢? 2.教师总结。3.下课
板书设计: 第一课 朝 夕
《晨景》 管弦乐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1843~1907)“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
《渔舟唱晚》
筝曲
近代古筝家娄树华
第一部分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优美而舒缓 第二部分清跃欢快旋律线循环往复、跌宕起伏
第二课时 课型:演唱
教学内容:表演 《清晨》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和谐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二声部合唱曲《清晨》
2、能够区别重唱和合唱这两种演唱形式,并能够为歌曲《清晨》设计演唱形式。
3、在学习演唱《清晨》二部合唱曲时,运用不同的音乐形象,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充分挖掘音乐的内涵,强调音乐教学的审美性、情境性特征。教学重点: 能充分体验音乐的情绪,有表情地演唱两声部合唱曲《清晨》 教学难点:能够用和谐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清晨》 教学准备:课件 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3.发声练习
二、表演《清晨》
1.引入:清晨很多同学都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呢,嘴里啊,还哼着小曲,听听,他们哼的是什么?请听。2.欣赏歌曲
3.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情绪欢快、优美 4.再听歌曲,请同学们用拍手的动作表现活泼的情绪,用晃动身体表现优美的情绪。
5.分析乐曲:如果用不同的情绪区分乐曲段落的话,那么乐曲有几段呢?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三段:第一段活泼,第二段优美,第三段活泼,了解歌曲ABA三段体结构。第一部分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一、第三乐句是旋律的重复,第二、第四乐句旋律相同只是在尾音上作了上移四度的变化,其句中插入的一小节间奏,更使曲调轻快活泼,富有动感,它生动地表现了人们早起迎着晨曦锻炼身体的情景。第二部分是歌曲的插入部,旋律优美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比。歌曲通过了对春天的草原、绿油油的秧苗、丛丛的山林等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充分地表现了人们只争朝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6.再听歌曲,仔细听辩歌词内容,可以跟着轻声哼唱。
7.简介歌曲:这首歌曲是一首台湾校园歌曲,台湾校园歌曲的歌词清新可爱,表现了当时台湾青年人的生活和内心思想,旋律琅琅上口,下面我们就来演唱这首歌曲。8.学唱
(1)请同学们随歌曲录音轻声的模唱歌曲,感受旋律、节奏(2)大胆的模唱歌曲,用录音来指导自己学唱歌曲
(3)再次跟唱歌曲,找出你认为值得大家注意的问题(包括不容易唱准的旋律、节奏,音乐知识等)(学生自由发言)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与帮助,指导学生唱准歌曲,引导学生观察歌曲旋律的特点,找出相同或相似乐句,讲解“同头换尾”的概念和D.C.反复记号的作用,分析歌曲ABA三段体结构(5)学生学会歌曲,齐唱歌曲(6)听老师演唱歌曲,(学生评价:声音轻巧、优美,情绪有对比,有表情、动作……)
(7)指导学生用轻巧、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注意表情(8)学生模仿老师,演唱歌曲。
9、参与表现
①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的演唱《清晨》全曲。我们学了这么多种演唱形式,你还能为这首歌设计一种演唱形式吗?你觉得,怎样唱,才会让这首歌唱得更美呢?分小组讨论一下,等下再请你们组的同学一起配合完成表演,好吗?
②学生分组讨论用什么演唱方式来演唱这首歌。③学生分组表演。
④学生间相互评价,评出唱得最好的一组。方案范例:
方案1:演唱形式:我唱第一声部,邀一个同学唱第二声部,一道演唱这首歌,并请全组的同学为我们伴舞。
方案2:演唱形式:我们全组的同学一起来合唱这首歌。
方案3:演唱形式: 我一个人独唱第一段,再和全组的同学一起合唱第二段。)
五、总结
清晨是美丽的,我们的歌声更加美丽!今天,同学们把《清晨》这首歌用自己的方式演唱了出来,而且唱得非常动听,愉快的结束了我们这堂音乐课!谢谢同学们的表演,让我们相会在下一次的音乐课吧!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板书设计:
《清晨》 欢快、优美
声音轻巧、优美,情绪有对比,有表情、动作……
ABA三段体结构
“同头换尾”的概念和D.C.反复记号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晚风》 教学目标:
1、用柔和声音演唱歌曲,并认知6/8拍的特点、含义、强弱规律及指挥图式。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歌曲二声部的和谐之美。
2、能创造性的表现音乐的美;感受和理解速度变化与乐曲性质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感受、体验6/8拍特点 课型:演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随音乐进入教室,师生拍手共唱问好歌开始上课
二、聆听歌曲 1 导入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从西边落下,大家看,夕阳是多么美丽啊。请你们来描绘一下心中傍晚美丽的景色是怎样的? 2 感受
聆听《晚风》,由学生们发挥想象,扮作晚景中的各种花草树木或其他。随着音乐一起做有律动的起伏。这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歌曲。歌曲以“晚风”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夕阳的晚上”、“树丛中的夜莺在歌唱”……。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歌曲学习
(1)复习2、3、4拍子的强弱规律,着重分析6拍子的含义和强弱,指导学生一起做6拍子的指挥图示,学习歌曲中的6拍子弱起。(2)范唱歌曲的一声部旋律,指导学生视唱前4小节,再由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乐句曲调。教师范唱,全体学唱。四、二声部的演唱(1)用朗读法让学生先建立二声部的概念,让学生对合唱中声部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2)在集体掌握了第一声部的演唱之后,由师生进行合作,学生唱一声部,教师唱二声部,相互注意倾听。
(3)学生学唱第二声部,教师用钢琴弹奏二声部的旋律,帮助学生唱好二声部的音高。教师再合作演唱第一声部。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4)学生分组进行两个声部的演唱,教师指挥。并对两个声部的演唱给予评价。
五、歌表演
学生进行二声部的演唱,同时结合歌曲的旋律律动即兴进行表演,并给予指导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
对二声部的合唱做评价。同学们的表现很好,相互懂得合作。板书设计: 《晚风》 2/4拍 ● ○ 3/4拍 ● ○
6/8拍 ● ○ ○ ◎ ○ ○
第二课 农家乐
教学内容:聆听《丰收锣鼓》《快乐的农夫》 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苹果丰收》
命题创作活动
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教学重点:
1.通过对本课作品的欣赏和表演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教学难点:
1.在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掌握好十六分音符节奏。
2.《苹果丰收》表现了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要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电脑、课件。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欣赏
教学内容:聆听《丰收锣鼓》 教学目标:
1、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2、通过欣赏《丰收锣鼓》感受我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喜获丰收的欢乐情绪。
3、尝试音乐创作; 教学重点: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1、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2、通过欣赏《丰收锣鼓》感受我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喜获丰收的欢乐情绪。教学难点:
1、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2、大胆尝试音乐创作,并积极参加到其中。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自备的各式乐器。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3.听音乐进教室 4.师生问好
二、聆听《丰收锣鼓》
1、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说起节日庆祝你会想到什么音乐?你可以想到哪些乐器呢?哪些是中华民族乐器呢?(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丰收锣鼓》,听一听这支乐曲是怎么用中国管弦乐器表现丰收的喜庆的。
3、聆听第一部分
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乐曲的引子,高亢有力,气势宏大,把人们带入喜庆丰收的欢腾热烈的场面。第一部分包含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热烈欢快,节奏紧促,旋律的重复和模进描写了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进一步发展,但旋律回旋起伏,显得流畅抒情)分引子、第一主题再听片段。感受中国管弦乐器的音乐表现力。
4、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再次聆听第二部分,介绍里面出现的几种乐器以及出现的音乐品种。(笛子和拉弦乐器(板胡、高胡、二胡等)扬琴、琵琶、三弦笛子、唢呐、笛子、锣鼓、十面锣、云锣。运用了潮州锣鼓、京剧锣鼓中擅长表现紧张、急促、激烈场面的“急急风”、“马腿”和苏南吹打中的“螺蛳结顶”)
5、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三.主题创作活动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和同伴手中的乐器,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己创作一段音乐。
2.对有带有乐器并有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自己创作旋律,请其他的同学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3.小结:刚才我们创作的音乐都表现了非常喜悦、非常热烈的场面,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从创作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希望以后我们的创作越来越精彩!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板书设计:
《丰收锣鼓》 民族管弦乐队
第二课时 课型:综合
教学内容:聆听:《快乐的农夫》 表演:《苹果丰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作品的欣赏和表演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苹果丰收》表现了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要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本课作品的欣赏和表演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在表演《苹果丰收》时,要表现出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教学难点:
1.在演唱《苹果丰收》掌握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要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2.唱好《苹果丰收》的二声部合唱。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由教师弹奏。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 6.小结:简介乐曲背景。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这是德国作曲家舒曼(1810~1856)所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选自作曲家的《少年钢琴曲集》。这套钢琴曲集是作曲家为大女儿玛丽过10岁生日而写的。这首乐曲情绪开朗,音乐语言简洁,这首乐曲的标题仅是对音乐情绪的提示,而与“农夫”则没有必然的联系。三.表演《苹果丰收》 1.聆听教师范唱。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你们从乐曲中听出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情绪?谁可以听出这首歌曲是那个民族的歌曲? 2.学唱歌谱。
分两部分(分第一、二乐段)学唱歌谱。先慢速,然后加快速度。第二乐句的声部学唱要先学习第二声部,这样二声部好把握音高一些。3.二声部合唱。
合唱时先唱歌谱,当同学们掌握音高的时候再唱歌词。4.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5.配上伴奏。
6.教同学们几个朝鲜舞基本动作。
7.完整地表演《苹果丰收》表现出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
四.总结
板书设计:
《快乐的农夫》 《苹果丰收》
第三课时: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内容: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作品的表演让我们从音乐中了解彝族人民的生活、音乐,感受他们的音乐。
2.用高亢、明亮的声音演唱,抒发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教学重点:
1.通过对本课作品的欣赏和表演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处理歌曲中的波音。教学难点:
1.在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掌握好十六分音符节奏。 2.处理歌曲中的波音。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二.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1.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每个民族的歌舞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民族风格浓郁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这究竟是哪个民族的呢?答案就在歌曲当中。同学们可要仔细听好啰!2.聆听歌曲
大家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了吗?(彝族)你知道赶圩是什么意思?赶圩就是我们这儿说的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3.简介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彝族人世世代代在高山河谷间辛勤的劳作,繁衍生息。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土地养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节日、庆丰收或办喜事,人们就穿上节日的盛装,聚在一起,唱啊,跳呀。参加者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气氛非常热烈。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当夜幕降临,彝家村寨男女老少手持火把在山坡田野欢呼,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幸福。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彻夜狂欢。彝族人民热情、奔放,能歌善舞。歌舞是他们表达高兴心情的一个主要方式。你听,就连赶圩归来,他们也是一路欢歌笑语。4.学唱歌曲
(1)播放《赶圩归来啊哩哩》两段
你们觉得这首歌曲的节奏怎么样?(非常欢快、活泼,富有动感。)你从歌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啊哩哩”)
那大家愿不愿意跟彝家姑娘一起去分享赶圩归来的那份快乐呢? 那好,彝家姑娘唱,我们就为她们伴奏,好吗?
(2)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歌曲的第一段,只要遇到“啊哩哩”,我们就用响板为它加上“xx x”的节奏。
(3)同学们的节奏感相当不错,那么你们能不能用脚 跺出这个节奏呢?好请大家站起来。(为第二段伴奏)
(4)你们能不能手脚配合起来?(播放第三段)(5)下一段,咱们只要遇到“啊哩哩”,就边唱边动起来(播放第四段)
第一次和彝家姑娘合作,就配合得这么默契,你们可真了不起!
(6)我们再来欣赏一遍,你听听歌曲 根据情绪的变化可以分成几个部分?(2个部分)这两部分在音高上有什么不同呢?(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的音调更高一些。)那你们能不能随老师的琴声将第一部分轻声地唱一唱? 正是这个上滑音的运用把彝族歌曲的味道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家能不能模仿老师来唱一唱? 如果声音再轻巧一些就更好了。这下很有彝族姑娘唱歌的味道了。(7)处理波音:第4小节有一个什么记号?这是一个上波音,它应该和哪个音结合起来呢? 那你能唱一唱吗? 你们能不能把这句的歌词填上去?(8)下面,同学们随老师的伴奏在心里默唱第一部分。
5.师:你感觉这首歌用什么样的情绪和音色来演唱比较合适呢?
(轻快、跳跃、活泼地、有弹性地)那就请你们带着这些情绪有表情地来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吧。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6.下面,我们再来仔细聆听歌曲的第二部分。(播放第二部分)这两个乐句的歌词完全一样,你听听旋律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7.我们完整的演唱第二部分。大家要注意:唱高音时,气息一定要充足饱满,声音一下子弹出去。
8.我们再来完整地听一遍。重点听听彝家姑娘用什么样的声音、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第二部分的。
(音调高、欢快、热烈。第二部分是歌曲的高潮,彝家姑娘用高亢、明亮的声音抒发了彝族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你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呢?
(正如歌中第二段唱的那样:蜜一样的啊哩哩,好生活啰啊哩哩。那你们能不能用这种高亢、明亮的声音抒发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呢?)
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用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连贯的演唱第一段。9.这四段的旋律完全相同,后三段大家能不能随范唱轻声唱一遍。
10.现在,让我们带着甜蜜的心情来演唱歌曲的后三段。1组领唱第二段 2组领唱第三段 3组领唱第四段, 副歌部分我们集体用明亮的声音演唱。歌舞是彝族人民表达高兴心情的一个主要方式。学会了彝族的歌,下节课我们再来欣赏彝族的舞。
三、小结 板书设计:
《赶圩归来啊哩哩》
情绪:轻快、跳跃、活泼地,用高亢、明亮、有弹性的声音
波音
第三课时: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内容: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作品的表演让我们从音乐中了解彝族人民的生活、音乐,感受他们的音乐。
2.用高亢、明亮的声音演唱,抒发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并且使用乐器伴奏,跟着音乐跳起彝族的舞蹈。教学重点:
1.用高亢、明亮的声音演唱,抒发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并且使用乐器伴奏,跟着音乐跳起彝族的舞蹈。2.学习彝族舞蹈的基本步伐。教学难点:
1.学习彝族舞蹈的基本步伐。2.为乐曲配打击乐伴奏。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电脑、课件、双响筒、沙锤、碰铃。教学过程: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 三.学习彝族舞蹈
1、简介彝族舞蹈
彝族的舞蹈颇具特色,形式多种多样,有“跳歌”、“跳月”、“打歌舞”等等,其中“阿细跳月”是最流行的舞蹈之一。在田间村头,在皎洁的月光下,在熊熊的篝火旁,小伙子们都会吹起短笛,弹起三弦,姑娘们和着节拍,翩翩起舞,跳到酣畅时姑娘们会随手摘一片树叶含在嘴上吹起美妙的曲子。你们瞧,彝家姑娘和小伙子们跳的多高兴呀(播放舞蹈《阿细跳月》)大家喜欢吗?有谁发现这个舞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大家讨论讨论:
(彝族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脚上的动作十分丰富,有抬脚、跺脚、吸腿、跳转等等。)
2、教授舞步:大家想不想跟老师学习几个简单的动作?好,请起立。教授三步一跺、三步一跳、吸跳。边讲解边示范:
① 三步一跺是彝族舞蹈最基本的舞步。双手叉腰,第一拍右脚向旁迈一步,第二拍左脚跟上,第三拍右脚再迈出一步,第四拍左脚靠上去,用力跺一下。反向左脚先迈出,1 2 3 4,右脚用力跺一下。大家注意:身体和脚的配合要协调,髋部得随着节奏自然的摆动。重点来学习一下髋部的摆动。右—左—右—— 左—右—左—— 来,脚步与髋部配合起来试一试。(师喊口令:1 2 3 4)②三步一跳就是在三步一跺的基础上稍加变化。第四拍右脚原地轻跳起来,同时左脚吸上来。(师喊口令:1 2 3跳 1 2 3跳)
③随着音乐练习练习舞步。第一部分用三步一跺,第二部分用三步一跳。
3、彝族舞蹈另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许多人在一起表演。他们都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和着节拍,以整齐、有力的脚步声共同舞蹈,体现彝族人民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构成一幅热情奔放的画面。
今天,我们也来扮演一回彝族的姑娘、小伙子,好吗?来,让我们随着欢快、热烈的音乐,一起跳起来。女同学拉起一个内圈,男同学拉起一个外圆。大家要非常专心,才能保证舞步协调统一。
四.创编节奏(双响筒、沙锤、碰铃各2对)
许多同学的舞姿真不错。不过,有个别同学跳起来的确很吃力。不过,没关系,每个人的特长都是不一样的。我相信,这些同学的伴奏水平一定不会错。看,老师这里还有几种打击乐,没有用武之地,你们能不能让他们发挥作用。
1、师生创编节奏
①(师手持双响筒敲击)双响筒的音色非常干脆。用它敲击什么节奏,为歌曲伴奏呢? ②(师手持沙锤)看,这沙锤用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 ③(师手持碰铃)碰铃的余音较长,我们通常是两拍一击(三组打击乐节奏出现在歌谱的下方,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
2、三种打击乐的伴奏谱已经出来了,谁能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找出六个学生用打击乐按照节奏谱伴奏。)
其他同学用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五.结束部分
这几个同学配合的相当不错。好,你们几个继续来担任伴奏。一组、二组分别站在这两侧,担任领唱。三组、四组的同学拉起手,围成圆圈,担任伴舞。让我们和彝族的姑娘、小伙子们,一起尽情的唱吧、跳吧,唱出我们美好的心愿,跳出我们幸福的生活。教学反思:
第三课《足 迹》 教学内容:聆听:《红星歌》《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 表演:《我怎样长大》《雨花石》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3、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教学重点:
一、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分析乐曲体裁、结构特点。
二、能与他人合作、大胆创新运用不同的参与表现形式来体验音乐情感。教学难点:
一、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分析乐曲体裁、结构特点。
二、能与他人合作、大胆创新运用不同的参与表现形式来体验音乐情感。教学准备: 课时:3课时
钢琴、录音机、电脑、课件。
第一课时
课 型:综合
教学内容:欣赏《红星歌》 演唱《雨花石》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教学重点: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1.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 教学难点:
1.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聆听《红星歌》
1、引入:讲述《闪闪的红星》故事。
2、欣赏全歌。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这是故事片《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歌,歌曲具有进行曲风格而又带有抒情性
3、再听全歌。音乐分为几个部分?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哪部分比较抒情?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4、复听全歌。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
5、小结:这是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它具有进行曲风格的合唱,音调明朗、雄壮,富有朝气。集中表达了红军后代跟着党永远干革命的坚定信念,以及对象征党的“红星”的热情赞颂。
三、表演《雨花石》
1、引入: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 《雨花石》以第一人称深情地抒怀许多无名先烈为人民解放事业默默地奉献,恰似小小石子铺起的一条五彩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歌曲旋律表现了雨花石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脚踏实地而又满怀革命理想的崇高品质;亲切而又感人。结尾的长音结束,把人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中,鼓舞着人们沿着先辈的足迹奋勇向前。
2、学唱旋律。
(1)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
(2)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为了加强其记忆,分为二部学习。第一部分为前四乐句,第二部分为后四乐句加尾声。有困难的小节,必需是以乐句的单位进行指导。
分析乐曲歌曲在第二、第四乐句“静静地”、“深深地”运用了两个切分节奏,雨花石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脚踏实地而又满怀革命理想的崇高品质;亲切而又感人。
结尾的长音结束,把人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中,鼓舞着人们沿着先辈的足迹奋勇向前。
3、在曲调开始学唱时先不加装饰音,当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左上角;作用:装饰性)。
4、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5、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四、小结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板书设计:
《红星歌》 工农革命时期 《雨花石》
第二课时
课 型:综合
教学内容:欣赏《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教学重点:
1.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 教学难点:
1.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聆听《红梅赞》
1、课前请个别学生准备歌剧《江姐》的剧情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红梅赞》歌曲曲调明朗、刚健,高旋低回,起伏较大,既富有激情,又不失抒情。歌曲以红梅报春的深刻寓意来赞颂江姐,具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
3、再听歌曲:
设问:你从歌曲的情感与风格中领悟到什么?
(提示:书上插图是江姐的形象)歌曲旋律舒展、亲切、明快、奔放,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特别是吸收了戏曲中的拖腔手法,使旋律更加优美、抒情,而装饰音的应用更细腻地表达了情感,增添了韵味。旋律中频频出现的大跳与歌词的内容有机结合,都给人以挺拔、刚强、开朗、自豪的感觉,充分表现了革命者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风貌。
4、小结: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四、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1、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播放本歌录音。
2、设问: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能复述一遍吗?
3、再听一次:让我们跟随音乐来哼唱歌曲的旋律,缅怀这位小英雄吧!记着歌曲的情节。歌曲中的主角是谁?配角是谁?有几个场景。
4、师生讨论:歌曲的人物及场景。这首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歌曲采用叙事歌曲的体裁,叙述了一个悲壮感人的故事。颂扬了一个放牛娃大智大勇、诱敌就歼并为之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事迹。
歌曲的音调富有民歌风味,清纯、朴实,歌曲虽用同一旋律反复演唱七段歌词,但因音乐优美动听,富有根据力,感情容量大,使人百唱不厌,回味无穷。特别是在演唱中根据各段词意采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速度、力度等)进行表情处理以及多声部的和声效果,使这首合唱曲产生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5、展示《王二小放牛遭遇敌人》、《诱敌进入包围圈》、《二小壮烈牺牲》、《人们怀念王二小》四幅情节图片。在教师指导下布臵场景、分配角色。注意: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6、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
7、小结: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迹。
五、小结
王二小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后方的安全牺牲了自己,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更加要珍惜美好的时光努力学习,勇攀科学高峰,为中国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生活中大家更应该做一个有正义感的好孩子,爱护人民的公共财产和一切不文明的社会风气做斗争!
第三课时
课 型:综合
教学内容:演唱《我怎样长大》,交流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在歌曲的表演时,强调学生注意歌词的语气,如疑问句、答句。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 教学重点:
1.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 教学难点:
1.在歌曲的表演时,强调学生注意歌词的语气,如疑问句、答句。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电脑、课件、个人收集资料。教学过程: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教学歌曲《我怎样长大》
1、引入,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三曲歌曲,大家都是非常认真的欣赏的,而且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潘冬子是在一个革命的时代长大的,而王二小却被挑死在敌人枪尖,英勇的牺牲了。我们和他们比简直是太幸福了。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是21世纪的新新人类。那么你能讲讲,你是怎么长大的呢?
2、老师今天就带着大家学习一首新的歌曲名字叫《我怎样长大》。
3、聆听歌曲
同学们认真听歌曲,听后告诉老师,歌曲是几拍的?歌曲分为几部分呢?
播放歌曲。带着学生打拍子。有没有同学记得歌词中讲了什么? 我想很多同学没有听清,那么我们再听一遍歌曲。告诉老师歌曲中的歌词都说了什么?
4、识谱并唱歌。
在歌曲的表演时,强调学生注意歌词的语气,如疑问句、答句。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
5、二声部歌唱学习
三、编创与活动
1、根据歌曲《红星歌》、《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说说革命的历史足迹。用线连一连。
2、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CD、VCD、图片、故事,比比谁的资料最生动。
四、总结 板书设计:
《我怎样长大》
教学反思: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第四课《可爱的家》 教学内容:聆听:《可爱的家》《天黑黑》《回家》
表演:《外婆的澎湖湾》《牧场上的家》
竖笛吹奏训练 教学目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教学重点: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教学难点: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电脑、课件。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演唱
教学内容:演唱《外婆的澎湖湾》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外婆的澎湖湾》能感受音乐的情绪,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2.能学会《外婆的澎湖湾》,并动情演绎《外婆的澎湖湾》。教学重点:
1.教师用自己的语言以情感人,以达到让学生明白用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所有人的目的。
2.《外婆的澎湖湾》歌唱、动情演绎。3.为歌曲编配合适的打击乐器伴奏。教学难点:
1.教师用自己的语言以情感人,以达到让学生明白用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所有人的目的。
2.《外婆的澎湖湾》歌唱、动情演绎。3.为歌曲编配合适的打击乐器伴奏。教学准备:课件 钢琴 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3.发声练习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二.演唱《外婆的澎湖湾》 1.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昨天晚上我梦见外婆了,外婆没有变,一如往日的和谐温暖亲切,慈爱的看着我。在厨房煮好饭,默默地等着我,感觉还是跟以前一样,一样的温情,一样的依赖,一样的笑脸,一样的容颜,(哦,不,应该说是更加的年轻了,梦见外婆真好。)同时,我也想起那首歌唱外婆的歌,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歌吗?想听吗?
播放《外婆的澎湖湾》音乐 2.情感铺垫,熟悉歌词
同学们能说说自己的外婆吗?
哪位同学能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外婆的澎湖湾》?
配乐朗诵:放伴奏《外婆的澎湖湾》她读得真棒,让我们带着对外婆的感激之情一起来学习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3.学唱歌曲
(1)随琴唱乐谱(师弹一句,生唱一句)(2)随琴完整演唱乐谱(3)加入歌词演唱(4)有感情演唱
(5)随伴奏有感情演唱《外婆的澎湖湾》 4.歌曲处理
唱完歌曲谁来说一说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应该怎么唱好这两段的情绪呢?(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情交待清楚,这时歌曲的情绪应该是温馨的、轻松的。)(歌曲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处理重点也按排在此段。这时就是抒发感情的时候了,演唱的力度上较第一部分要有变化。让人们可以从歌声中听出来你对外婆和澎湖湾深深地情感)5.歌曲伴奏。
打击乐的加入是编创活动,配得好能渲染歌曲高潮部分的情绪,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想像,进行编创。
全班分为四个乐队进行排练,注意伴奏的编配一定要适合歌曲不同的情绪。
分组汇报表演唱。三.小结
歌曲学完了,哪位同学能说说这首歌曲是表现了谁和谁之间的爱?
是的,这首歌曲非常好的表现了我和外婆之间隔代亲的这种深深的依恋它以充满激情的抒情笔调表达了对美丽的外婆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怀着一颗爱心来面对我们的家和家人。
板书设计:
《外婆的澎湖湾》 第一段 叙事性 第二段 抒情性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第二课时 课型:欣赏
教学内容:聆听:《可爱的家》《天黑黑》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可爱的家》《天黑黑》能感受音乐的情绪,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2.通过欣赏童声合唱曲《可爱的家》,感受歌曲平稳抒情、深沉内敛的情绪,体验对家的深情思念和对往事的回忆、留恋。3.通过不同版本《可爱的家》音乐作品的自主选择欣赏,能辨别不同表现(演唱、演奏)形式。
4.通过音乐创作表演活动,选择适当表现形式的《可爱的家》,在感受乐曲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父母、家庭的热爱之情。
5.将故事和音乐结合,了解音乐对故事的陈述特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 钢琴 家庭照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3.发声练习
二.聆听《天黑黑》 1.初听《天黑黑》。
2.你听懂了吗?如果还听不清楚,再听一遍。3.你能说一下这个小故事吗? 4.师生议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说说你自己的看法?(家庭里发生的琐碎小事不必下结论,可以各说各的)这样家庭既诙谐又亲切可爱。5.复听一遍,请按书本上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容词。(答案:诙谐)6.介绍歌曲的背景:这是一首流行于台湾北部和闽南一带的民歌,又名《天鸟鸟》。虽是童谣,但为大人小孩所喜爱,传唱十分普遍。它以生动、诙谐的语言,天真纯朴的形象,折射了台湾农村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有趣情景。所以著名的歌手孙燕姿也专门为了怀念自己的外婆和童年的生活,演绎了一首歌曲也叫《天黑黑》其中一段就是采用了这首童谣的旋律呢!
聆听不同版本的《天黑黑》
三、聆听《可爱的家》
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创作背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这首乐曲系根据同名歌曲改编。歌曲由英国作曲家比肖普作曲,是他的歌剧《米兰的少女克拉利》的一首插曲,后来广为流传,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通俗歌曲。歌曲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亲人、对家乡的怀念和眷恋,这也正是远离故乡和亲人的词作者佩恩的心声。他在写此歌词前曾写了一封信给哥哥说:“离家在外面的日子越久,我对家的怀念就越深。我真想听到亲人们的声音,看到那使我们曾在一起度过快乐时光的老屋”。写完信之后,他就执笔写了一首题名为“可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爱的家”的短诗。2.范唱《可爱的家》,请学生哼唱。熟悉内容和主旋律。3.初听管弦乐曲。设问:乐曲主题的主奏乐器的名称你能听出来吗? 乐曲中多彩的音色和活泼的伴奏音型使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可爱的家”听带来的甜蜜与欢乐。4.复听乐曲。欣赏童声演唱。
设问:主题重复了几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欣赏口琴和midi演奏的版本。
学生在音乐声中介绍自己带来的全家照,说说自己觉得最幸福的家庭时刻。跟着音乐边想象幸福的家庭时刻边唱一唱以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6.拓展欣赏
我们欣赏的乐曲和歌曲《可爱的家》相比较,讨论表现有哪些特点呢?聆听6种版本的片段
① 女童声独唱《可爱的家》 ② 童声流行乐可爱的家 ③可爱的家男女声重唱 ④扬琴演奏《可爱的家》 ⑤MID音乐《可爱的家》 ⑥口琴演奏《可爱的家》
请学生辨别《可爱的家》不同的表现形式,看谁的速度快。7.小结:家庭是温馨的、可爱的。四.小结
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家庭中,家中少不了欢笑和争吵,也受到家人的关心呵护。同时我们也应该去关心呵护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在幸福、美好的时刻我们一起分享,在困难、忧愁的时候我们相互支持、一起分担,让我们的家越来越可爱吧!板书设计:
《天黑黑》台湾童谣
《可爱的家》英国管弦乐曲 比肖普作曲
第三课时
课 型:演唱
教学内容:演唱《牧场上的家》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牧场上的家》能感受音乐的情绪,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3.学习弱起小节的含义和他在音乐中的表现效果。教学重点:
1.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2.弱起小节的学习;长音的延长时值。
3.歌词的填入,字与音对齐。如:那儿的儿化音和那儿没有儿化音的填入。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教学难点:
1.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2.弱起小节的学习;长音的延长时值。
3.歌词的填入,字与音对齐。如:那儿的儿化音和那儿没有儿化音的填入。教学准备:课件 钢琴 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3.发声练习
二.演唱《牧场上的家》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港湾,是我们生活的依托,在自己温暖的家里生活是非常幸福的,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在美国的乡村有个同样温暖的家庭,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这个美国小朋友家做客,老师也不知道他们家在哪儿?那我们就顺着导游去①看他们家到底在哪里?②他们家有什么美景?
(观看书中图片他们家在草原,他们家有水牛、小鹿、羚羊;那里是快乐的天堂)是呀!这位美国小朋友的家真是快乐的天堂啊!瞧!他们还在小院里唱起了家乡的歌。我们和他们一起学吧!
2.聆听范唱。老师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
观察曲谱,向同学提出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弱起小节、连音线、付点四分音符等)。
3.讲解不完全小节和弱起小节:第一个小节同我们以前认识的有什么不同?(第一小节 不完全……)想想这样的小节应该弱唱还是强唱?它的不完全部分上哪儿去了?(末尾)这样的小节就叫弱起小节。
4.想想以前我们在音乐课中唱过或听过的歌曲、乐曲有哪些是从“弱起小节”开始的?举几个例子。如:(本期的〈晚风〉)5.先学第一部分。
(1)听琴、划拍、自学曲调。(2)老师有重点地辅导。
(3)听一遍唱一遍。第一遍:听琴、划拍、心里唱;第二遍:听琴、划拍、唱出声。(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的习惯,以听促唱)。(4)完整唱一遍。
4.学第二部分。用同样方法学习。5.完整、准确唱全曲。
6.全班准确、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思考:歌词表达了美国小朋友对自己家的怎样的感情?(对家的无限热爱之情)
7.填入歌词。要求:①歌词要与音对准。②不要忘记曲调。先填第二段。解决那儿的儿化唱法。再加第一段歌词。8.完整、准确唱歌曲。9.歌曲处理。
我们今天一起去美国小朋友家做客,他们家在美丽漂亮的牧场,在晴空万里的天空下,水牛在悠闲的游荡,还有快乐的小鹿和羚羊在嬉戏,小朋友们还在无忧无虑的唱着自己喜欢的童谣,一切都那么和谐、那么自然、那么优美!他们是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多么热爱自己的家啊!
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达小朋友们对牧场上的家的热爱呢?你能边唱边想象歌中描绘的美丽牧场上的家吗?用你们的声音告诉老师,好吗?
带着你想象的歌曲描绘的意境,有感情地齐唱《牧场上的家》。
10.创编歌词。同桌同学合作创编一段热爱家乡、歌颂家乡的歌词,使情感得到升华。四.小结 板书设计:
《牧场上的家》
弱起小节
第四课时
课 型:欣赏 教学内容:聆听:《回家》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回家》能感受音乐的情绪,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教学重点:
1.通过聆听《回家》能感受音乐的情绪,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教学难点:
1.通过聆听《回家》能感受音乐的情绪,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教学准备:课件 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3.发声练习
二.竖笛长音吹奏练习1.1=f 音阶练习
2.1=f 三度音程练习: 3.1=f练习(见本课练习1)4.乐曲练习:(1)《剪羊毛》。(2)《别处哪儿有》。二声部吹奏,注意声部的和谐与节奏的准确。
三.聆听《回家》1.初听乐曲。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1842年,阿道夫〃萨克斯发明了第一支萨克斯,是一支上低音降E调萨克斯。柏辽兹是当时欧州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他在各种媒体上对阿道夫〃萨克斯发明的这种乐器大加赞赏,说这种乐器最具有人性的特点。人们便根据阿道夫〃萨克斯的姓来给乐器命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名——“萨克斯”,一种音色最为美妙、造型最具特点的乐器就这样诞生了。阿道夫〃萨克斯一共发明了14种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萨克斯。(包括小型的小高音萨克斯和大型的倍低音萨克斯,倍低音萨克斯的喇叭口非常大,甚至可以放入一个小孩。)
在西洋乐器的分类中属哪一类?其发声原理与单簧管(黑管)相似,属于木管类乐器。笛头和哨片也与单簧管相仿,只是萨克斯管的笛头和哨片略大一些。强吹奏时象铜管乐器那样明亮,弱吹奏时象木管那样优美、圆润。2.复听乐曲,并哼唱主旋律。
这首乐曲流露出怎样的情感?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使你联想到了怎样的情景画面?
3.请你为这首曲调配上歌词,歌词的内容与“回家”的标题是一致的,试一试,唱一唱,奏一奏。在乐曲的伴奏中,唱自己编的词。4.再次欣赏乐曲。介绍曲作者Kenny G 男 1956年6月5日 双子座 美国著名萨克斯演奏家。10岁时观看了一部音乐剧,从而开始迷恋上萨克斯。上中学时曾试图进入一个爵士乐队,但没有如愿。根据他母亲的意愿,他学了金融专业,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华盛顿大学财会系。肯尼〃基在音乐上的成就,完全取决于他对萨克斯的热爱和长期不懈的刻苦努力。多年来,他坚持每天练琴3、4小时。应该说是肯尼〃基改变了人们对萨克斯的认识,他也成为近10年来全球最受欢迎的萨克斯演奏家。
这首《回家》,就是美国著名萨克斯演奏家——肯尼〃基 Kenny G(也有称 凯利金)创作并演奏的。他是史上最受欢迎的乐器演奏家之一。《回家》那浪漫伤感的萨克斯,和着舒适的节奏,那如泣如诉、如醉如痴的旋律,几乎回荡在世界的任何角落。肯尼〃基以他的甜美,用他的柔情,安抚着每一颗驿动的心灵,打动着每一个离家的游子,呼唤着每一个在外的游客,身不再远离,心不再流浪,安祥地回归美丽的家园。四.小结:
老师朗诵配乐诗结束:(背景音乐《回家》)
家是心灵的故乡,是归心似箭、梦绕魂牵的思念; 家是眷眷之心、温暖幸福的情源; 家是依依不舍、温馨美好的留恋; 家是依依不舍、血浓于水的相连!板书设计:
《回家》 萨克斯 肯尼〃基
教学反思:
课 题:第五课 故乡 教学内容: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乡间的小路》《思乡曲》
表演:《故乡的小路》《如今家乡山连山》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5、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乡间的小路》《思乡曲》,感受音乐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绪。
6、有感情得唱好《故乡的小路》。为《如今家乡山连山》创作表演。教学重点:
1、二声部合唱教学。
2、歌曲中的附点,切分节奏弱起小结的正确唱法。教学难点:
1、二声部合唱教学。
2、歌曲中的附点,切分节奏弱起小结的正确唱法。教学准备:钢琴、电脑、课件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乡间的小路》《思乡曲》 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聆听三首不同风格、不同背景但都是反映同一主题的乐曲,初步感受到的家的温暖,要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通过三首乐曲欣赏,引导学生要热爱自己的家乡。教学难点:《乡间的小路》这首歌曲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谁不说俺家乡好》和《思乡曲》由于创作的北京距离现在比较远,所以比较难以理解。教学准备:钢琴、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2、以电影《红日》的剧情导入。
3、把歌曲或歌词用投影片在屏幕上展示。
4、初听歌曲,了解歌曲的内容。
5、师生议论歌曲: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
6、复听音乐。学生随音乐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
7、演唱歌曲。播放音乐伴奏,师生跟着音乐有感情的演唱。
8、学生谈谈对这首歌的感受。
二、聆听《乡间的小路》
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台湾校园歌曲)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
2、把歌曲的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学生边看歌谱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4、复听歌曲,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5、学生谈谈对歌曲的感受。
6、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人流连忘返。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三、聆听《思乡曲》
1、导入: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司马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
3、初听乐曲。设问: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曲调是,请举手。
4、复听乐曲
设问: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5、师生交流。
6、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板书设计:
《谁不说俺家乡好》 《乡间的小路》 《思乡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故乡的小路》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欢快、甜美、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让学生从歌曲中回忆自己故乡的小路,从而提升到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欢快、甜美、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让学生从歌曲中回忆自己故乡的小路,从而提升到对自己家乡的热爱。教学难点:歌曲中弱起小节的演唱和节奏的把握。教学准备:钢琴、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律动入场
2、新授歌曲
(1)初听范唱,把握歌曲节奏、情绪、旋律的特点。
多媒体播放《故乡的小路》,出示歌曲拍号,情绪和旋律特点的练习题。(2)分部视唱旋律,掌握弱起,混拍,变音。师:试着分声部视唱旋律,然后告诉大家你唱谱子遇到什么困难?或者你发现哪些地方特别,需要大家注意。
视唱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弱起、混拍、变音。模仿指挥并唱高、低音旋律。
(3)两声部合唱,初步做到声部的统一与和谐。(4)运用力度记号体会歌曲的情感变化。出示力度记号谱例:你能告诉我这些是什么记号?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请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学生练一练。
回答并演唱。
3、拓展表演。
(1)学生小组演唱,夸夸自己的家乡(2)小结
第三课时《如今家乡山连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指导学生用热情、欢快、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有感情的唱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基本练习,让学生用音程有所掌握,为后面歌曲合唱部分的教唱埋下伏笔。
教学重点:通过学唱歌曲,指导学生用热情、欢快、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有感情的唱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合唱部分的演唱。
教学准备:钢琴、电脑、课件、学生自制沙球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1)复习《故乡的小路》(2)基本练习视唱:谷堆歌 6 6 6 ︱ 6 3 3 0 ︱5 5 5 5 ︱ 5 2 2 0‖ 3 3 3 3 ︱ 3 1 3 0 ︱2 2 2 2 ︱ 2 6 6 0‖
2、顿音记号 “▼”的认识 A、教师出示课件“▼”,提问:这个像什么形状?有什么特征? B、让学生感受没有顿音记号和加上顿音记号的区别。集体演唱加顿音记号的谷堆歌。
C、发声练习“哈哈”
(1)把自己扮演成农民伯伯哈哈大笑来唱谷堆歌。(2)教师要求学生口形要准确,音量较小声,要整齐。
3、新课教学
(1)情景导入:一位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看谷堆堆得像一座座山,播放歌曲,引导学生静静地看着书本聆听全曲,请学生谈谈歌曲的情绪。
(2)复听歌曲,感受音乐形象,鼓励学生通过打节奏来感受音乐的律动。(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4)听师范唱歌曲,鼓励学生默唱。(5)跟琴学唱歌曲。
(6)师讲解歌曲中附点、切分音和弱起节奏的正确唱法。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7)学生演唱歌曲。
A跟琴完整地演唱歌曲。
B分角色表演唱,请前两排的同学演唱歌曲,后面的同学拿起自制的沙球和筷子为他们伴奏。
C评价
4、课后延伸
(1)让学生以《故乡》为题画一幅画。
(2)通过采访或收集材料写一段自己家乡的音乐文化名人事迹、民歌、童谣、艺术风采等短文。
5、全课小结 课后反思:
第六课 欢乐的少年 教学内容:聆听:《可喜的一天》《罗马的松树》
表演:《雏鹰之歌》《叮铃铃》 教学目标:
1.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2.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3.学习竖笛“#
5、#
2、#4”的指法,并进行三声部曲调的吹奏练习。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教学重点:
1、歌曲的处理与表演。教学难点:
1、歌曲的处理与表演。教学准备:钢琴、电脑、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雏鹰之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欢快、热情、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初步感受到跨世纪的一代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欢快、热情、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初步感受到跨世纪的一代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教学难点:歌曲节奏较为复杂。课前准备:钢琴、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2)师生问好。
2、表演《雏鹰之歌》
(1)谈话导入:20世纪90年代初团中央发动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少先队教育活动,旨在把全国少年儿童培养成江总书记提出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少年,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本歌就是在这样背景下而创作的歌曲。
(2)听几遍范唱。
(3)学唱这首歌曲。可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乐段的8小节,第二部分为第二乐段8小节。
(4)在学唱曲调时,可暂不唱滑音记号,当曲调基本学会,并能流畅地按规定速度唱谱时,才把歌词配上。
(5)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音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因此,可顺带讲下滑音记号、唱法。
(6)该歌曲带有新疆地区的特征,所以打击乐器按节奏为歌曲伴奏,使歌曲的风格性更强烈。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叮铃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欢快、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个别音的训练,训练学生的音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能唱好歌,并且能用一定的声音去演唱歌曲。教学难点:歌曲音准的把握。课前准备:钢琴、电脑、课件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2)师生问好。
2、表演《叮铃铃》
(1)以聆听前奏导入:这两小节你能听出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请听——
(2)聆听范唱。
么内容?二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他们各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3)学习歌曲曲调。
A歌曲的前4小节是全曲的主题音调,学好这4小节至关重要。可跟琴模唱加视唱,唱好这开始4小节
B第5小节到第12小节让学生自学视唱歌谱。然后流畅地唱好齐唱部分曲调。
C声部10个小节,可分声部让学生自学。这两个声部节奏与旋律,学生基本能视谱唱出。
D曲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4)唱歌曲时,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5)在较熟练地唱好歌曲的基础上,按教材上的伴奏要求,为歌曲伴奏。
3、聆听《可喜的一天》
(1)以史地知识导入:俄罗斯的地理位臵在哪里?在20世纪初,著名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什么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本歌就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
(2)听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3)读一遍歌词,旨在进一步体验歌曲内容。(4)欣赏一遍歌曲。
(5)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6)课本上的练习:歌曲分几部分?(两部分)用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7)小结:苏联少年儿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
4、课堂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罗马的松树》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聆听《罗马的松树》,让学生感受到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么样玩耍的,进一步体验其快乐的情绪。
2、创作曲调,初步培养起创编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聆听《罗马的松树》,让学生感受到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么样玩耍的,进一步体验其快乐的情绪。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教学难点:曲调的创编。课前准备:钢琴、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表演《叮铃铃》
二、聆听《罗马的松树》
1.设问导入: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样玩耍的? 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不告诉曲名)问:你们能从音乐声中想像这一群少年儿童在干什么?(学生们议论)3.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套描绘罗马风景人物的音乐组画——《罗马的松树》第一段“博尔盖塞别野的松树”,描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在罗马的游览胜地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林里跳舞“打仗”、玩耍的情景。
4.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第一主题。
5.聆听第二主题旋律。设问:这是描写什么?(“打仗”)6.复听全曲: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7.小结:欧洲意大利少年儿童们欢乐的活动。
三、创作活动
完成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唱一唱,奏一奏。
1.该创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创作的最后2小节要有结束感。从音乐的技术上讲就是调式感的问题,但与学生不讲调式问题,仅仅是感性上要求有结束即可。
2.从曲调的发展来看谱例1应该是“do”结尾,谱例2应该是“la”结束。但必需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教学反思:
第七课 雨 花 教学内容:聆听:《踩雨》《雨滴》《暴风雨》
表演:《踩雨》《雨中》 教 学 目 的:
1.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2.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
3.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教学重点: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1、歌曲的处理与表演。
2、唱好二声部合唱 教学难点:
1、歌曲的处理与表演。
2、唱好二声部合唱。
3.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课前准备:钢琴、电脑、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踩雨》 教学目的:
1.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教学重点:
1、歌曲的处理与表演。教学难点:
1、歌曲的处理与表演。课前准备:钢琴、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2.师生问好。
二、学唱《踩雨》
1.谈话导入:夏日的雨声——沙沙沙;赤着脚丫踩在雨中——叭叭叭。这声音能构成美妙的音乐吗?请听歌曲《踩雨》。
2.聆听范唱。谁能模唱开始的两小节“沙里格沙”?说明他既非常认真地听,又代表他的记忆力非常强!3.我相信全体同学能自学唱出前面12小节曲调,注意轻声唱,不要影响周围同学。
4.听钢琴弹接下去的8小节。尤其是这8小节中的最后两小节曲调,有些难度,有一个什么节奏? 5.把歌曲的20小节曲调连起来唱一唱。
6.最后8小节曲调很容易,但注意有两小节稍有变化,要看仔细,唱准确。7.要带着欢乐、活泼的心情,表现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唱好这首歌。并用自制的下雨音响为歌曲伴奏。
8.谁在夏天的雨中踩过雨?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9.我们大家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作为一次艺术实践活动,轻松地、甜美地唱一唱。10.小结:“沙沙沙、叭叭叭”这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呵!
三、聆听《踩雨》
1.这首歌曲与本课表演的《踩雨》是同一内容,(同一词作者)但由于作曲者不一,所以歌曲的构思、风格也不一。如果说前者是几个人在玩踩雨的话,那么这首歌则是一群人在踩雨。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2.欣赏《踩雨》。
设问:歌曲表现出怎样的情景?什么地方能产生回声? 3.再次欣赏《踩雨》。
谈话:听了两遍《踩雨》,也唱过了另一首《踩雨》,能说出他们的同工异曲之奥妙吗? 4.选择打击乐器及自制乐器,边欣赏歌曲边轻轻为歌曲伴奏。5.小结:不同人群的“踩雨”,不同的乐趣所在。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雨滴》、表演《雨中》 教学目的:
1.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教学重点:
1、歌曲的处理与表演。教学难点:
1、歌曲的处理与表演。课前准备:钢琴、电脑、课件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听《雨滴》
1、主题名称导入:我们用欢快的歌声,表现了雨花,钢琴是怎样描绘雨滴声?
2、初听乐曲的第一主题片断。你能听出钢琴弹奏的雨滴声吗?
3、谁愿意到钢琴上来试试弹奏这雨滴声!
4、欣赏乐曲第一乐段。设问:这一乐段给你什么感受?
5、欣赏乐曲第二乐段。设问:这中间乐段在情绪上与第一乐段对比起什么变化?
6、介绍肖邦创作背景及生平。(见乐曲分析)
7、聆听全曲。如果班级中有学生能演奏此曲,请她(他)来演奏,效果更佳。
8、小结:雨滴带给人们遐想……。
三、唱《雨中》
1、这是一首带有通俗音乐风格的校园歌曲
2、看着歌谱听一遍范唱。
3、用不同的颜色把相同的节奏与相同的曲调涂上,这样便于学唱。
4、再听一遍范唱。要求各声部的同学跟录音的范唱哼唱自己声部的曲调。
5、分声部自学曲调。
(1)把全歌分为两个部分:前16小节为第一乐段,其余是第二乐段,分乐段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自学。学好第一乐段,巩固第一乐段。再学第二乐段。
(2)跟伴奏音带唱二声部曲调。教师可参与第二声部给予支撑。
6、因为歌曲是表现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很容易投入。要求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轻松活泼、风趣地表现歌曲,以表达校园的多彩生活。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暴风雨》 教 学 目 的:
1.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
2.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教学重点:
1、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教学难点:
1、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课前准备:钢琴、电脑、课件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聆听《暴风雨》
1、复习《羊肠小道》的第一部分。这段音乐你们听到过吗?它的名称是——?内容是——?(回忆四年级(上)《回声》中及聆听过的《羊肠小道》。)
2、出示教学标题——暴风雨。
这段欣赏曲是继四年级聆听的《大峡谷组曲》的第五乐章。从乐曲的旋律中听到了你熟悉的主题吗?
3、从本乐曲的标题名称中,你认为这段音乐是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暴风雨前的宁静)
4、初听第二部分。
从这段音乐的音响中,你想像是怎样的场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5、聆听全曲(第五乐章)。
要求:边听边用神态动作……表现你对音乐发展过程的感受。
6、小结:这与《踩雨》、《雨中》就不一样了,是暴雨了,但还是表现了雨的主题。音乐的表现变化无穷。
三、创作活动
1、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各人找自己伙伴或单独发挥自己的想像,创作音乐——命题创作。
2、构思:
从命题出发构思内容框架。根据框架选用素材进行创作。
3、因为是命题的自由创作,所以各种形式不限。
如:用各种音响的先后交织出现,组成一幅《狂风暴雨》;再如:用数首表现“雨”的歌曲串联起来,加上打击乐器、串联词等。还可以小品形式、艺术造型、舞蹈等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4、创作展示。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板书设计:
暴风雨
《大峡谷组曲》的第五乐章
教学反思:
第八课 冬 雪 教学内容:聆听:《堆雪人》《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表演:《乘雪橇》《打虎上山》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2.从歌曲、乐曲、京剧的音乐声中去寻找体验、去获得乐趣。教学重点:
1.歌曲的处理与表演。
2.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教学难点:
1.歌曲的处理与表演。
2.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教学准备:电脑、光盘、钢琴。教学时数:2课时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乘雪橇》
表演:《堆雪人》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2.从歌曲、乐曲、京剧的音乐声中去寻找体验、去获得乐趣。教学重点:
1.歌曲的处理与表演。
2.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教学难点:
1.歌曲的处理与表演。
2.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教学准备:电脑、光盘、钢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唱《堆雪人》
1、谈话导入:对于没有见过冬雪、没有玩过堆雪人的孩子来说,只能从图片、动画片中去想像,但歌曲《堆雪人》给我们带来了音乐的体验与感受。
2、聆听范唱,找出相同节奏的乐句。
3、学唱第一乐句的曲调(3小节)。
4、在掌握第一乐句曲调识谱的基础上,自学第二、第三、第四乐句(每句3小节),并找出其中的规律。(每一句的第1小节除节奏相同外,旋律的行进方向也基本相同;每句的第2小节的第一拍都是弱起“ ”,每句的3小节都含有切分节奏)5.完成歌曲的练习:线条图形的连接。
6.如果第一乐段的四个乐句能流畅地唱好的话,第一乐段的低声部两个乐句也迎刃而解了。
7.歌曲的表演有两个难点: 首先是要唱出轻松活泼的、欢快自豪的情绪,具体是唱好衬词“啦啦啦”。其次是伴奏,要吹奏好伴奏谱,要花一定时间排练。当然合唱的和谐也不是很容易能唱好的。
8.在流畅地唱好的基础上,可以启发学生按词意排练、构思表演唱,这样一定可以更好地表演歌曲的情景。
三、听《乘雪橇》
1.由祖国各地的冬季引入本课欣赏内容的标题——《乘雪橇》。2.对全国的少年来说,直接有乘雪橇的感受的是不多的,但我们可以从音乐中去想像其中的情景与乐趣。
3.初听全曲。设问:这是什么地区(国家)的音乐风格?为什么?(美国,爵士音乐风格足以证明。)4.根据教材中的图形谱及简谱谱例,熟悉乐曲的主题音调(或唱或奏或哼)。5.复听全曲。这一主题音调全曲共出现几次?每次出现有哪些变化,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6.再次复听,边听边作图形谱表示你对乐曲的过程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表演:《打虎上山》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2.从歌曲、乐曲、京剧的音乐声中去寻找体验、去获得乐趣。教学重点:
1.歌曲的处理与表演。
2.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教学难点:
1.歌曲的处理与表演。
2.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教学准备:电脑、光盘、钢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表演《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解题导入:“雪花”、“梦”有关系吗? 这里的“梦”由谁在做?是小朋友?还是小动物?做什么“梦”?这就是本歌要告诉你的内容。
2、聆听范唱。
听完范唱,对歌名能理解了吗?雪花-梦-小动物-春风-梦醒。
3、再听一遍范唱,在“告诉小××”的间奏处,请大家轻轻随音乐拍手(XX)。
4、解决两处难点:“#2”的音高要靠近“3”,这样“#2”就能唱准。注意弱起的节奏,用划拍法唱准。
5、自学歌曲的曲调。
6、歌曲表演时,注意两个乐段的对比,第一乐段注重叙述性,平稳而口语化,尤其是四个“告诉”,要体现对小动物的保护的环保意识。
第二乐段是全曲的高潮,注重抒情性,表现对小动物的亲切和热情。
7、讨论:
(1)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生物科普知识——冬眠)(2)还有哪些动物也冬眠?(知识的拓宽与延伸)
8、带着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感情地唱好本歌。
第九册音乐教案
陈媛
9、小结:冬雪带给我们的益处——生态平衡。
三、聆听《踏雪寻梅》
1、这是我国近现代作曲家黄自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首歌曲。简介黄自的生平。
2、欣赏《踏雪寻梅》。边听边看书上的歌词,如能将歌谱也同时展示,效果会更好。
3、讨论歌曲表现的内容。(歌曲抒发了主人翁在冬天,踏雪寻梅、勤奋读书、追求好时光的心情。)
4、再次聆听。鼓励学生看着歌谱,轻轻哼唱。
5、小结: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描绘雪景为题材的歌曲。
四、聆听《打虎上山》
1、初听《打虎上山》。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情中的《打虎上山》唱段的背景。
2、聆听引子音乐,体验“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
3、复听全唱段。学习杨子荣的英雄气概。
4、小结:这是京剧描绘的雪景及英雄穿林海跨雪原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