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安市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
六安市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快速、均衡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我市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通知》,精神要求成都市和重庆市率先试点,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我市总结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探索经验,以及加快六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一体化进程中的做法,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政策,从六安实际出发,坚持以工带农,加快城乡一体化。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534亿元,按可比价算,增长13.8%,其中一产增加值129.3亿元,增长7.9%;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25.5:36.1:38.4调整为2008年的24.2:38.6:37.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取得丰收,总产达437.4万吨,增产8.9%。
(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重点镇建设亮点纷呈。近几年以来,我市的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据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5.4%,比2007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 2008年我市城镇人口达到215.6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10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3.1万人;2008年城镇化率达到35.4%,比2000年的18.5%提高了16.9个百分点。重点镇建设亮点纷呈。全市50个重点镇在完成总体规划调整修编的前提下,建成区面积达1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8.4万,城镇化水平达40%,整体工作受到省建设厅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作经验交流;在全省十佳村镇评选中,舒城县幸福村和裕安区苏埠镇榜上有名;全市涌现出全国重点镇苏埠、张店和诸佛庵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两个,霍邱县被列入全国乡村城市化试点县,霍山县被推荐为全国村庄整治试点县。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一是突出重点工程。六安城区完成了60项年度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投资17亿元,淠河综合整治中橡胶坝(中坝)建成蓄水,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重点工程顺利完成; 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运行;六安全国农村公路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村村通投资4.45亿元,建成2077公里;治淮14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和江淮分水岭开发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土地整理成效显著,全市6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开工。二是着力发展公共事业。全市创建“园林式单位”100多家,省级园林式单位和小区7家;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到1524公顷,绿地率34.6%,绿化覆盖率39.2%,2008年我市被命名为“安徽省园林城市”;着力保证饮用水安全,城区加强管网建设与管理,加强供水管网监测,做好供水重特大事故的应急预案,农村扎实开展安全饮用水工程,解决了3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乡镇卫生发展,2008年改建乡镇卫生院45个、村卫生室290个。
(四)民生工程成效显著,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民生工程工作扎实、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建立民生工程预算制度,资金总投入20.1亿元,惠及510多万城乡居民,在全省年度考评中荣获第一名;全面落实再就业政策,新增就业34584人,登记失业率控制为4%,实现再就业1579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8万余人;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连续四年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标准;新农合覆盖面不断扩大,参合农民490万人,参合率达89.7%;做好被征地农民相关社会保障工作,2008年新增被征地农民9213人,符合保障条件的有9053人,参加社会保障的有9053人,参保率达100%;为被征地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最少的80元/月,最多的200元/月;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送戏下乡、农家书屋建设;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96.5%,电视综合覆盖率93.6%。
(五)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07元,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47元,增长1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6.4个点,二者之比由2007年的1∶3.42下降到1∶3.2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1%,比2007年下降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二、主要做法
我市把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扎实推进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
(一)规划先行。在市区,完成了《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评估、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认定专家论证和淠河景观带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规划,组织城北地块约4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实现城区控规的全覆盖,完成《六安市城市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六安市老城区三期路网规划》等5个专业规划的编制。在农村,作为农业大市,全市共有建制镇99个,乡政府所在地集镇54个,在加大中心镇和市重点镇规划编制调整力度的基础上,规范乡村规划,加大中心村建设规划的编制进度,从2006年起,未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并经批准的,一律不得建设,并将乡村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二)坚持以工带农。努力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做大城市和工业两块“蛋糕”,以反哺农村,争取至十一五末,实现增加值22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6%以上,初步构建起现代工业体系的基本框架和雏形。一是加快工业化发展。依托城镇化所构筑的平台,突出发展钢铁、汽车零部件、启动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力能源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步伐;培育规模企业,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深入开展“发展工业学霍山”活动,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工业发展融资平台建设,培育百亿元产业,打造十亿元企业,壮大亿元企业,催生规模企业;截止目前,我市规模企业已达771家。二是推进产业化经营。把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城乡协调推进,互补发展,以工业的办法发展农业,引领农业和农民走向市场,我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800多家,其中上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500余家,2008年就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12家、市级77家;据农委测算,全市目前已有95.7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平均每户年增收1759元;目前我市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数达160个,认证面积200多万亩,居全省前列。
(三)发展现代农业。我市充分把握市场消费趋势,用信息技术和品牌意识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一是推进科技兴农。2008年选派科技特派员402名,创建专家大院41家,初步实现了城乡科技协调共进;加强耕地保护,促进适度规模经营,2008年通过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面积达114万亩,全市种养业经营土地百亩以上大户816户、千亩以上37户。二是推广绿色农业。利用大别山区无污染的良好环境,大力推广绿色农业,全市7个县区每个都在建设2-3个绿色食品规模生产基地,近期内全市将建立10-50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目前六安的绿色粮油、山野菜、高山蔬菜、食用菌正源源不断进入城市市场,部分产品还供不应求。三是坚持品牌战略。我市根据市场趋向和资源优势,坚持少而精的原则,重点向市场推介六安瓜片、皖西白鹅等品牌,帮助农民致富;三是推行“信息入乡”。农民增收要靠市场,先进的信息技术拉近了农民和市场之间的距离,使六安的农产品依靠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流向广阔的大市场;六安市在全市推行“信息入乡”工程,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从互联网上收集信息向农民发布,并帮助农民上网交易;香菇种植大户方业龙通过乡镇的信息站上网发布了销售信息后,韩国驻武汉的一家公司很快找上门来签订了合同。
(四)着力加快城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做好国省道及重要县道建设。近几年,我市结合战备公路建设和灾后重建,重点建设了独分路、六徐路等快速通道,从2002年一2007年五年间我市共投入了15亿元,新改建公路里程达509公里,截止2008年年底全市公路里程数达17500公里,路网密度达96.8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连接县区及中心乡镇的道路等级,并对过境国省道及重要县道做好维护工作,做到路行物畅,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线为骨架、以省县道线为网络的公路交通大格局。二是做好村村通公路建设。2008年,我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区”圆满的完成了年度任务,新建村村通2077公里;三是完善其他基础设施。抓好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加快淠史航道的利用等。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大大提高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是鼓励农村二、三产业产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资资本进入,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二是大力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推进“阳光工程”,实施“3+1”农业中专教育计划,发挥各职业学校和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等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作用,年培训8万人次以上;三是建立服务平台。继续为农民工搞好免费服务,及时提供就业指导,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园区一律向农民工开放,使他们求职有信息,就业有门路;针对当前金融危机影响,我市共举办了27场招聘会,提供了4万多个岗位,有5万多人进场应聘,28000多人找到了就业岗位;四是继续实施“凤还巢”工程。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在场地、收费、信贷、税收等方面给农民工创业以政策扶持;对有资金技术和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广泛开展创业意识教育,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引导其走创业之路,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坚定返乡农民工创业信心,鼓励实现自主创业,发挥创业成功后的连带效应,带动更多的返乡农民工实现转移就业。2009年春节前后,舒城县返乡农民工回乡创办企业达50多家,创造就业岗位4000多个,霍邱县有20多名创业人士办厂10个,使2000多人走上“工厂+农户”就地就近就业之路;五是抓创业园建设。建好农民工创业园,在已建13个创业园的基础上继续增加,给农民工创业提供平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城乡发展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的必备条件,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钮带,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基础设施不均衡、不协调地发展将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目前从市情况看,一是投入机制不健全。在农村,诸如村村通建设、重大农林水利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因我市财力紧张,基本依靠上级财政投入,受计划分配、配套资金等限制,阻碍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延伸;二是管理困难。特别是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政府和村级财力大大减弱,镇村管理措施弱化,村村通公路养护、水利沟渠清淤管养等基础设施管理措施很难贯彻执行,路基被占、沟渠不畅等事件偶有发生,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二)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近年来,我市各类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一是农村中小学的发展速度缓慢。基础条件较差,教师队伍较弱,办学水平较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生源大量流失。二是大量借读生增加了农民教育负担。为使子女获得良好的教育,农民子女大量涌入城区就读,交借读费、择校费,甚至在城区租房陪子女读书,增加了农民的教育费用负担,同时使城区学生数爆满,社区管理压力加大。
(三)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薄弱。农村经济发展急需金融支持。从目前农村现状看,有两大趋势,一是农业产业化愈演愈烈,众多农头企业齐头并进,二是很多企业家和农村本土有为青年扎根农村实现土地规模经营,集约型发展的趋势已经呈现,并逐步完善,二者都是从小到大,稳步经营,但同时也都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才能实现快速增长,规模经济。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农村金融资源稀缺,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已经成为制约统筹城乡发展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退出了农村;农行业务范围十分有限;邮政储蓄银行虽然改变了过去只存不贷“抽水机”的现状,但在针对农村金融产品的开发上明显滞后;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供给的主体,但运行存在诸多困难,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农业保险体系尚不健全完善;农村非正规融资渠道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与监管。
(四)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有待改善。城区已经基本建立了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农村因资金等条件限制,公共卫生环境有待改善。目前农村生活垃圾随意抛扔,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路旁杂草丛生,有一些乡镇企业的村庄还要受到企业污水和生产垃圾的污染;农村大量发展养殖、塑料大棚,大量建房,产生了不少白色污染和建筑垃圾,但垃圾处理方法却仍停留在原始状态,不是随处堆放,就是烧掉或倒入河塘;恶劣的环境卫生破坏了农村的循环系统、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滋生有害生物,危害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自税费体制改革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等优秀人才不断流失,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难以保证。教育、卫生等关系到农民利益的相关社会事业机构,由于农村与城镇的收入等差距较大,造成骨干人才流失,影响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确保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一是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粮食连续丰收主要得益于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仍较薄弱,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仍不稳固,需要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设粮食“双百亿”工程,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继续落实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把国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到位,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推广农业政策性保险;三是继续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尽快搭建适宜农村市场的金融平台。针对目前城乡统筹所面临的金融瓶颈,一是加快大银行农村业务拓展。建议国家开发银行积极运用城市建设开发经验和平台,支持农村建设,加大对重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遵循“面向三农”的改制原则,努力把农业银行办成服务“三农”的骨干和支柱;改革再造农村信用社,扭转目前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出现的“非农化”倾向;加快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建立符合“三农”特点的零售业务体系,探索扩大涉农小额信贷服务。二是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担保机构,缓解农村贷款难问题;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业;建立持续有效的农村信贷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三)加快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措施和目标。一是统筹城乡教育规划。制订城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打破教育城乡分割格局;统筹教育经费投入,重点加强对农村乡镇教育的经费投入;统筹教师资源,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力度,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师资建设;二是从制度上、政策上、经费上保障学区内所有学校都有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办法;加大城镇教师服务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鼓励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支教,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学校任教;加大帮困力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保障弱势群体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开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加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
(四)改善农村就业形势。一是加大就业转移力度。加大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力度,同时考虑到失地农民的逐渐增多,要加快建立城乡统筹就业及技能培训教育体制,消除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限制等规定;二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形成农村经济稳定增长机制,带动对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需求,部分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三是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扶持政策。把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与城乡就业结合起来,做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一致、相协调,把扩大城镇劳动力就业同失地农民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统一考核。
(五)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建设人与自然生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六安有着非常良好的基础和得天独厚有优势,也是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的长期任务。一是加快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进程。继续实施六安绿化工程,形成城市、乡村和农田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生态环境体系,使截止 “十一五”末整个城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8%以上;二是建立垃圾处理制度。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垃圾处理制度,减少垃圾和废弃物对农村的污染;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探索农村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和无害化处理办法;积极发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的循环经济,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开展民间清洁环境卫生活动。可调动民间力量,通过非行政方式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鼓励农村居民家庭根据当地情况建设适用于家庭的卫生保护设施,建立新式的厕所;建设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沼气池、沼气罐,减少污染,补充能源;鼓励创新民间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并予以奖励等。
(六)优化整合城乡社会事业资源。以居民健康为目标,今后新增的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倾向用于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提高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共享性,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医疗救助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五、经验总结
通过我市在近几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探索实践,经总结有以下几点经验,供领导及同志们参考。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是保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涉及长期存在的二元体制障碍,另一方面一体化工作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政府机关牵头实施,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做好规划,严格执行,尽快实现公共资源配置合理化。政府主导既是起点,也是根本保证。
(二)因地制宜先行规划是前提。一体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地制宜的开展科学详细的建设规划就是一体化工作的必要前提。我市从2006年开始就把乡村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先行启动。坚持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原则,科学规划农村生产生活功能区及重大基础设施空间布局。首先完成了示范乡(镇)、村规划编制任务,加强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审批实施和监督管理。
(三)产业发展是基础。加快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一体化进程的经济基础,只有走集中、集群、集约和规模化的产业发展道路,才能更有效的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极大的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粮油、茶叶、毛竹等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日益加大,农户增收明显。据农委测算,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95.7万户,带动农户户均产业化收入达1759元。
(四)转移就业是途径。转移就业是减少农民的有效途径,农民的减少将加快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最终推进一体化进程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通过我市实践,通过转移就业,减少农民,加快了一体化进程。
第二篇: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
惠州市旅游行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
城乡一体化是推进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思路,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市在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要重点建设的五大基地之一。我市旅游行业利用旅游产业的特殊性,通过促进乡村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通过旅游景区的整体开发,构建和谐旅游社区 我市的旅游景区大多位于乡村地区。通过旅游景区的整体开发,促进当地社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构建和谐旅游社区,使当地社区居民富裕起来,是我们旅游开发的一条基本思路。一是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如在南昆山、巽寮湾等重点旅游景区,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经营,从事旅游接待服务,很多居民因此富裕起来,原来的乡村已经成为富有特色的旅游小镇。二是鼓励和引导当地居民从事旅游商品,特别是土特产的生产和销售。现在我市的绝大部分旅游景区的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都是由当地居民承担的。如在南昆山温泉大观园,还为当地居民免费开辟了一条旅游商
品街,村民们从中获益非浅。三是积极开展旅游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管理和经营水平。我局多次与相关部门开展合作,举办旅游管理学习班、旅游专业技能培训班等,使旅游社区的居民的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事旅游经营的积极性更高。四是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完善社区公共基础设施。通过旅游开发,旅游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完善,当地居民也从中受益,原先偏僻闭塞的乡村变成了通途。同时,我局还鼓励和支持旅游开发公司为当地乡村专门修建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文化活动中心、排污设施等,作为旅游社区共建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根本上改变一些乡村的村容村貌。
(二)大力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是规划建设特色旅游村。我市有很多富有特色的传统古村落,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开发,古村落旅游正在逐渐成为我市旅游的一大特色。如香溪堡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皇思扬、吉水围、龙华五村、白官坳、松光英等历史文化名村的规划开发工作也在有序地进行中。二是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市的农家乐旅游已经初具规模,农家乐旅游点近千家,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农家乐旅游在我市居民的日常休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我局推荐了14家发展较好的农家乐接待点,成为广东省的星级农家乐,并获得省里发展资金的支持。三是通过发展农业
观光旅游,大幅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具有生产周期长、附加值低的固有不足。我们通过把农业生产与旅游的结合,把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来开发,开发农业观光和科普旅游,使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大大增加。如永记生态园,已经有单纯的农业市场实现了向农业生产与旅游结合的转变,并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我们还规划了惠州现代农业观光园——惠园,并大力支持航天育种基地的旅游开发。
(三)积极开展旅游扶贫
一是资金支持。利用旅游扶贫资金支持一些贫困地区的旅游发展是旅游行业的一贯做法,也是我们的特色。历年来,我局支持旅游扶贫项目三十多个,截止到2009年底,我局已累计向省旅游局申请旅游扶贫资金共计1070万元,市旅游发展基金1000万元,先后扶持了南昆山、惠东百坵田、罗浮山、巽寮湾、南昆山温泉大观园、惠阳崇林世居、皇思扬古围村、香溪堡、惠东县巽寮旅游项目、博罗县松光英、白官坳村农家乐项目配套建设建设,对山区旅游的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通过旅游扶贫,当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初步的完善,基本具备的旅游接待条件。其中有的项目已经成长壮大起来。今年,我局成功申请到生重点旅游扶贫资金300万元,支持龙门农民画创作体验基地的建设。二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
工作的要求,我局委派专人进驻南昆山乌坭村,开展旅游专项扶贫。2009年,总投资2.16亿元的南昆山乌坭社区特色乡村旅游整体开发建设项目签订了合作协议,进入了前期的立项筹建阶段。相信通过该旅游合作项目的建设,乌坭社区会走出了一条旺区富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好路子。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推出一批特色旅游村
一是加快历史文化名村(镇)的旅游开发。重点支持秋长古镇、平海古城、香溪古堡、皇思扬古村的旅游开发,通过整体规划设计、招商引资、民间投资和政府投入相结合,打响我市名村古镇旅游品牌。二是把古村落旅游与乡村特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香溪河两岸古村落群的旅游开发。三是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通过乡村生态旅游,促进一些偏远落后,但生态良好的乡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规范和引导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壮大
一是制定标准,规范经营。制定《惠州市农家乐旅游点星级评定标准》,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提高乡村农家乐旅游的服务水平。二是重点支持一批有实力的农家乐旅游点尽快成长壮大起来。利用省旅游扶贫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的发展,培养我市农家乐旅游的增长点,形成典型示范,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三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农村劳动力双
转移工作,组织农家乐旅游培训班,提高农家乐旅游从业者的职业技能。
(三)支持特色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
一是大力支持特色农产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化。二是推出几个我市的品牌旅游商品,建立品牌旅游商品生产基地。这些品牌旅游商品,如罗浮三宝、南昆八珍、惠州梅菜、青梅酒、凉果等。三是鼓励旅游商品的自主创新,开发出富有惠州特色的旅游商品系列。四是扶持有潜力的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向规模化发展。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一日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
以生态城镇建设为抓手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进程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我把***加强小城镇建设及环卫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向各位做一下简要汇报:
近年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的小城镇发展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速加力。作为部门,全力做好服务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提高乡镇驻地、社区的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职责。为此,自年起,我们实施了管理重心下移,率先在全市建立了****分局,加强对乡镇的镇容、环境、规划、绿化、市政设施的管理。截至目前,我县已经建立乡镇城管执法分局***处,有力的推动了我县的小城镇建设,提高了乡镇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为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环境卫生质量,我县积极探索环卫工作新思路,制定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政策,积极地开展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四级环卫体系,并把****作为全市实施这一体系的试点乡镇,着力加强环卫服务设施建设。各相关乡镇也十分重视环卫工作,相继建立环卫管理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加大财政投入,配备环卫保洁队伍,购置、建设环卫基础设施。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重点在于农村,我县把农村环境卫生
整治作为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将生活垃圾处理列入乡镇重点工作。我局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针对各乡镇的实际,重点加强环卫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全面加强小城镇环卫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环卫一体化工作中,投资 万元治理了乡镇驻地、社区、村庄的环境卫生,购置了 辆保洁三轮车,修建了 处全封闭垃圾收集池,在 个行政村按照标准安排了保洁员。乡镇驻地和村庄环境明显改善,垃圾集中处理已经开始运行,1
增强了对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和承载力。二是不断加强小城镇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完善依法管理约束机制,确保有监管。实行环卫保洁日常监管制度,由乡镇城管执法分局负责划区分片监管全乡镇环卫保洁工作,及时落实巡查监管记录和通报制度,确保巡查密度全覆盖,全天候保洁无缝隙。三是建立完善市场化、物业化运作机制,确保有人干。成立乡镇环卫保洁所、管理区保洁站、村保洁队三级保洁网络体系,确保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四是建立完善投入机制,确保有经费。实行“县里投一点、镇里出一点、包扶单位担一点、相关企业捐一点、市场运作筹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方法,多方筹措资金,破解了资金投入难题。五是积极推动乡镇环卫工作向科学化、机械化、无害化发展。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小型污水处理厂,购置先进的道路保洁、垃圾清运机械车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让乡镇居民真正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生产环境。
总之,我县在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卫服务工作,虽然初见成效,但是各项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问题还有待于完善和改进。今后,我们会借这次各位领导来我县调研的契机,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切实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长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先进县做出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
【背景材料】
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城乡发展道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的具体体现。
【题目】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请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3.语言流畅,字数1200左右。
【范文】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强健经济发展筋骨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一发展战略,树立新型的农村变革观念和发展理念,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将扩大内需、增加政府投资的重点放到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工作重点要放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发挥扩大内需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加快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要重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科学确定投资方向,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加快发展作为扩大内需投资的重点。要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来进行规划,利用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道路、广播电视、互联网、自来水等设施的投入,加快“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交通、通讯、信息、供水供电、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联网对接。
第二,要发挥工业、企业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支持作用,加快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大力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做好企业和农民的对接,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支撑龙头企业壮大,从而加快构建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促进农民与企业的双赢。
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卫生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文体服务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更多地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当前要重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改善其市场竞争状况、提高劳动报酬创造条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尽快建立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在民生方面的基本需求,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就需要我们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中公点评】
本文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总论点,经过总述后,提出了三个对策分论点,在布局上先总后分。然后就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重论明了应取之策,属于策论文。
文章首段首先明确了当前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将其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上来,使文章的立足点足以贯览全局,具有一定高度。在对策的提出上,首先总体而论,从宏观上论述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统筹和规划等措施,接下来几段分别从加强投入、发挥工业企业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三个方面具体论述,有针对性地论述了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措施的步骤详尽,考虑全面,可操作性强。文尾亮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令人深思的同时顺势提出要贯彻十七大精神、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的发展目标,严密扣题的同时,使文章收笔圆满。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
兴塔中学
陈芝芳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总书记在报告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部分关于教育的集中论述,指明了我国义务教育、基础教育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要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环节。
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
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学有所教、明确指明了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大方向,特别是强调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关键步骤,也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充实的重要举措。
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着力强化省级政府统筹规划,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部署和本地城镇化进程,把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布局融为一体,坚持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
三、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环节
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提高,我国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都离不开义务教育打好基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谋生基础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本领。增强社会责任感、法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投身国家现代化建设,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共同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美好篇章。
其实,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方针,报告并非第一次论述。早在2016年7月,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全面完成教育脱贫任务的现实需要。
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建立四大机制。找准城乡二元教育的问题与关键,破除思想、体制和机制障碍,强化顶端设计,构建面向城乡的教育发展“立交桥”,发展城乡一体化教育体系。
一是教师交流机制。教育发展,师资是关键。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首先要解决城乡学校教师合理配置问题,建议建立城乡教师定期交流机制。通过实施乡村教师待遇保障计划、发放乡村教师特殊津补贴和乡村教师荣誉典章制度等,吸引更多优秀教师自愿下乡支教,献身乡村教育事业。让乡村教师真正有地位有脸面,未来有希望,推动形成乡村教师可去城里任教、城里教师也能下乡支教、城乡教师互动交流的良好局面。
二是统筹发展机制。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求在顶层设计上将城镇学校、乡村学校一并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全面安排。由政府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在财政投入、资源配置、基础建设、实验装备、课改研究等方面,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实施,避免城乡有别,搞双重待遇。凡是城镇学校能够享受的政策待遇,乡村学校同样享受。确保乡村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三是结对帮扶机制。城乡教育,差距是明显的;城乡学校,优劣是分明的。农村校弱、城镇校强,是城乡学校对比的现实。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城乡学校相互结对子,建立帮扶机制。城镇学校要有主动担当的责任意识和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意识,从人员、资金、设备、技术、观念等方面提供支持,共同开展课改研究,帮助农村校尽快发展起来。让农村校发展起来,也有利于化解城镇校大班额问题,减轻学校和教师过重的负担。
四是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是一个重要举措。既有利于缓解农村校资源匮乏、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校资源优势,减少资源闲置浪费,提高使用效率。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软件资源。建议城乡教育资源并网,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乡村校师生可以访问城镇校资源网,顺利获取所需资料。当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重点是扶助农村校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推进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全面改薄任务,根本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十九大会议胜利结束,宣告伟大征程新的开始!我们要以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为契机,明确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专业技能,为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