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5留守总结
东延营小学2015——2016年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古往今来,家长对孩子最殷切的期许莫过于“望子成龙”,然而,对于怎样去培养和教育孩子,每个做家长的往往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何从入手。孩子的培养与教育关乎其未来的人生旅程,也关乎做家长的责任。
我班众多家长自身经济受条件限制,虽然在外经商、务工,但是大多的父母无法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只能留在家里由老人或亲戚照看,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很多学生成为留守儿童。为了更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留守儿童能够安心学习,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外安心工作。这些留守儿童与父母整年,甚至几年不能见上一面,在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畸形成长现象令人瞩目。至于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上缺照顾、行为上缺管教、学习上缺辅导、思想道德上缺约束、安全上缺保障”等五大问题对学校、家庭、社会影响颇深。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反思着自己,努力使自己不会愧对于代理家长这个神圣的职责。现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如下:
1、密切关注儿童、增强情感投资。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学校和教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情况。首先让班主任做本班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让全班留守儿童结对子。
2、对留守儿童开展学习辅导、思想教育、生活服务、全日制寄宿等服务等。特别是生管老师谢孝忠的责任心很强,经常晚间起床帮助小同学盖被子,尤其是在甲型流感其间更加对学生的关心,一旦发现学生有病,马上带领学生去医院治疗,还要自己掏腰包。
3、学习上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始终注重他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他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还评上县“三好生”,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小学的学业;赵伏枣和张小珠老师自己掏腰包买蛋糕、水果给班上的留守儿童过生日;常关心留守儿童,经常与他们一起散步、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这样使他们亲近、信任老师;每当逢年过节,学校都把他们当“贵宾”,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给每位留守儿童买节日礼物。
4这样默默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师爱”胜过“母爱”。此外我们还组织班干部协助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动态跟踪,有的放矢地做好相关帮扶工作,这样一来二去,留守儿童就觉得自己在这儿读书拥有“大家庭”的心理归属感,使留守儿童能安心生活和学习,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大大增强教育实效性。
5、确定监护人员、家校通力合作。现在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娇生惯养,这就给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学校的留守儿童这么多,无形中给老师在教育教学上增添了许多麻烦。至于这些重重的困难摆在我们老师面前,大家感到十分困惑,也是教育工作上的一种挑战,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体座谈、个别访问,真正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然后要求留守儿童的父母配合学校确定孩子的监护人,学校建立班主任、监护人联系卡,这样便于学校、班主任、监护人随时可以相互进行沟通,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同时建立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爱心妈妈”、全权负责的“父母”,学生中的“爱心同学”等交流平台,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对留守儿童进行齐抓共管,保持家校通力合作这条永不消失的天线,对孩子的管理提供一条捷径,保证了留守儿童的正常运作。
5、健全”留守”档案、便于信息捕捉。我们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兴趣、学习、思想、心理、品格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分析,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档案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相关信息、监护人的信息,并将这些档案进行管理。
6、保持融洽感情、填补深邃沟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虽然时时惦记着家里的孩子,但是由于工作的繁忙,意识上的疏忽,不能随时与孩子保持联系,造成孩子情感和心灵的创伤极为严重。留守儿童中品质低下、心态不良、性格倔强等两极分化也不在话下,我们老师总不能看着这些留守儿童的悲剧一幕幕地重演下去,就想方设法把情况反馈给家长,要求家长通过电话、书信随时与孩子保持联系,同时要求家长定期与子女沟通;期初期末还给每位家长发去《致家长的一封信》,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子女的在校情况。许多家长照着这种方法去做起到积极的作用,久而久之,融洽了感情,填补了父子母子之间的深邃沟壑,有力地促进孩子们的身心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7“第二家长”言教、发展良好事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是一就而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
关心关爱留守学生,不单是学校的事,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总之,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学校、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应提高认识,协调一致,为此做出积极努力,使留守儿童和所有孩子一样享有同一片蓝天,受到同样的关爱,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东延营小学
2016.6
第二篇:留守总结
中心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为了给留守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校于本学期启动‚留守儿童关爱活动'.现将本学期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开学初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各班主任在校长的指挥领导合力创建‚儿童留守之家‛。并且做好了以下工作:
1、建好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室内布置做到温馨、人性化、有文化品位,配置有档案资料柜并分班级存放本校留守学生档案袋,有一部电话机,一台电视机和DVD机、一台计算机,有一定数量的艺体器材,有可供阅读的图书等。
2、开通了一部亲情电话。学校开通了一部亲情电话,设立专线,将电话号码公开,为留守学生在任何时间都能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了学生与家长的感情。
3、落实了一名代理家长,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做一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尤其是做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代理家长。
4、成立留守儿童课外兴趣小组。安排夏冬红、任祥云、方元三位老师分别担任体育、音乐、美术兴趣小组的老师,在每天的第三节课后给他们上一节课。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
5、师生合作启动关爱留守儿童主题教育,九月份学校少先大队部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开展"手拉手、同成长‚的结对互助活动。
6、十月份,各班教师与留守儿童谈心,了解他们进入‚儿童留守之家‛之后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2012.12.中心小学
第三篇:留守总结
让留守子女在关爱中成长
——“留守学生关爱工程”工作汇报
大丰市刘庄二中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镇,特别是大中城市,其中大部分人长期与子女处于分离状态,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子女”问题。因长期欠缺父母的关爱、教育和现阶段农村教育条件的欠完善,导致部分留守子女生活中缺失亲情,心理健康堪忧;学习成绩平平,自控能力差;隔代监护不交心,监护职责浅层化。留守学生在心理卫生、身体健康、文化学习、品德素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一部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埋下将来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隐患。很多学校最调皮最不守纪的学生是留守子女,成绩最差的学生还是留守子女,针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因此,做好农村“留守子女”关爱工作,为“留守子女” 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和学习环境,是当务之急。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兄弟解除后顾之忧,是各级政府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而肩负教育重任的各级各类学校又走在最前沿。
我们刘庄二中所在地区的刘庄镇关工委始终坚持把关心留守子女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工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未来工程常抓不懈,把关心留守子女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工委工作议事日程,坚持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关心相关工作,全面部署关爱工作。
我校高度重视留守子女的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通过对留守孩子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查找影响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我校在学习兄弟学校成功经验的
同时,不断在摸索中创新,并将可行的措施制度化。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为留守孩子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现将近几年来一些有益的尝试总结如下:
一、重视组织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知,正确的思想认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近年来,从工作实际出发,学校不断建立健全留守学生教育机制。针对少数同志在留守学生工作中存在畏难、厌倦、消极、被动的状况,我校专门组织了两轮学习讨论活动,促使他们思想有了新的认识,观念有了新的转变。在学校内部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留守学生工作,师生员工热情高、配合密切的良好工作氛围。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校留守子女的教育工作,成立了留守学生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的指导,校长亲自任组长,负责整个学校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领导,两位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政教处全体成员,各班班主任,住宿生辅导员等,团委书记季建民同志具体负责学校留守学生工作。学校制订了《留守子女工作实施细则》;每学期制订有针对性的工作计划,责任到人,措施具体,狠抓落实。每月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印发专题简报,研讨留守学生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指导各班级的教育工作。每学期、学年都对以往的留守学生教育工作进行综合评估,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
二、充分调查摸底,建立信息监控体系
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后组织各班级对在校留守子女进行调查摸底,上报
校团委,建立留守学生档案,确保建档率达100%。在此基础上,实行动态监控、管理,及时完善留守子女的基本档案,做到期初有普查、期中有核查。基本档案要做到“四个清楚”:清楚留守子女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所在学班级,清楚留守子女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思想动态、健康状况,清楚其父母的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清楚其委托监护人或“代理家长”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及其他相关情况。
学校要求各班级要把留守学生的教育与关爱作为班级工作的重点,各班主任要融入到留守学生中去,观察留守子女的一言一行,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部分班级还成立了“留守同学关爱小组”,协助班级老师全面把握留守学生的生活、心理、安全、学习、健康状况和成长的相关信息。学校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交换留守学生的动态情况,探讨有效的教育途径。
三、注重沟通疏导,积极开展关爱工作
大多数留守子女都是隔代抚养,或者被寄宿有亲戚家甚至自己独自在家,因此代沟影响较大。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留守子女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与父母较少交流和接触,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因此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心理企盼、困惑和障碍,多方面久而久之就易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对祖辈往往产生逆反情绪,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不听任何教导,学习松垮,纪律散漫,甚至出现过早与异性交朋友,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况,我校作了以下尝试:
1、建立导师制。
逐步建立教师对留守子女进行帮扶的“导师制”,任课老师分配到班后都会有结对留守学生,全面负责这些同学在校教育。在生活上、精神上多关心他们,主动接近他们,关心他们的衣食冷暖,体察他们的酸甜苦辣,感知他们的点滴成绩,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爱心善待他们,让他体会到学校和老师的温暖、信任;及时排查、疏理留守同学生存发展中的困难或突出问题。各班经常开展“和老师谈谈知心话”之类的活动,根据孩子们反映的情况,导师们和班主任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
2、建立心理咨询机制。由政教处和团委牵头建立“留守子女心理咨询小组”,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员,组织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促进留守子女心理健康;设立知心话信箱,提供“留守子女”倾诉的渠道,制定应对措施尽早化解可能激化的心理对立;召开留守子女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本学期布置各班级举行了 “共享阳光快乐成长”主题演讲。消除留守同学的障碍心理,鼓励他们融入学校大家庭。
3、保持“三沟通”。在通过多种形式保持与留守学生本人沟通、交流、疏导、教育的同时,我校还努力保持与远在他乡的留守子女的父母,与在家照看留守子女的第二代监护人的沟通,借助于电话、信访、、家访、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和途径,确保“三沟通”。
四、结合本校实际,开展特色关爱活动
爱,是灯塔,能指引留守学生穿过暗礁;爱,是航船,能引领留守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留守同学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正常沟通引导和关爱,不少同学徘徊在情感沙漠的边缘。学校根据本校实际,积极开展人文关怀教育,教师和集体的温暖能弥补亲情缺失对留守学生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我校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一些特色关爱活动。
1、节日慰问。每逢中秋、端午等节日时,学校都定期召开留守、孤残、父母离异学生的座谈会,搭建师生心灵沟通平台,引导留守子女与老师敞开心扉,开展情感交流,分发月饼、粽子等节日食品,还赠送必需的学习用品,把温情带给特殊学生。春节期间,校长及分管领导还深入到困难及留守同学家庭,把关爱活动领向更广阔的农村。
2、爱心垃圾征集。本学期,学校在校团委的倡议下,在学生中开展收集“爱心垃圾,为困难同学献爱心”的活动。在各班级团支部带领下,指导同学们把易拉罐、塑料瓶、废纸等可回收垃圾收集起来,定期出售,每月能征收数百元,然后把这些钱充值到困难或留守同学的饭卡中,钱虽不多,但能缓解他们的燃眉之急,给他们心灵的慰藉。
3、师生帮扶活动。在各班级同学间,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助活动,增进同龄人的了解,弥补亲情和关爱的不足,让他们体悟到集体生活的快乐。另外学校也在积极筹划任课老师与留守学生的“一帮一”结对帮扶工作,每人牵手一名留守子女,每年资助一套学习用具,每月至少谈一次话,每年新年寄一张贺卡,每年赠送一本好书。
多年来,学校积极落实留守子女“四优先”的原则,即安全上优先教
育与监管,学习上优先帮助与辅导、生活上优先关心和照顾、活动上优先参与和指导,让每个留守学生感受到师爱、感受到亲情,形成了良好的育才氛围。
五、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形成合力增强效果
留守子女多由祖辈抚养,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等因素影响,常对留守子女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因此经常简单地给孩子钱以补偿,买衣物来化解隔阂,缺乏实在的教育;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对留守学生家长及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指导刻不容缓。针对上述情况,学校建立了“留守子女”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要求他们与子女保持经常性联系,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成长,弥补他们感情上的需求,从精神和物质多方面尽家长之责,但不能疏于心理交流与指导。在提高学校以及班主任、任课教师与留守子女家长联系、沟通频率的同时,指导留守子女与父母加强亲情沟通,每月至少联系一次。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帮助、督促、检查家长履行监护职责;外出务工家长要委托好监护人并与其保持定期联系,及时通讯了解子女生活和学习情况,商讨教育子女的策略和方法。学校尽可能及时地向有关部门通报未能尽责的监护人的信息,使“留守子女”的基本生存条件得到法律的保护。
为提高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水平,学校还开辟了家长教育学校,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导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提高培
育子女成才的艺术,主动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读书成才教育,从而提高了家长参加学校教学工作的自觉性。08-09已举行了三期留守学生家长和临时监护人培训,一把手校长亲自主讲,反响热烈,效果明显。
六、加强学生自身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学校要求教师既传授知识又要当好留守子女的“慈母”和“严父”,对其生活、思想、感情多加关心、理解和帮助的同时,对缺点和错误决不姑息迁就,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
学校在开展留守子女关爱工作的同时,以“四自教育”为主题,努力在引导留守同学自我管理上下功夫。通过以年级、班级为单位成立留守子女自立小组,聘请志愿者担任辅导员,组织留守子女和其它孩子一起开展人格上自尊、生活中自立、独处时自律、成长中自强等“四自教育”,指导留守子女开展互帮、互助、互学系列自立活动。引导他们直面学习、生活、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或困难,努力培养独立生活、融入社会的信心与能力,形成自尊、自强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强化规范教育。今年我校开展 “五个一”活动,即:“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好答卷,为学校添一份光彩,做一个好学生”。由于全校上下认识到位,齐心合力,求真务实地开展此项工作,杜绝形式主义,摆花架子,班级开展评比,分阶段小结总结,学校评出“五个一”活动标兵,开展践行“五个一”活动演讲比赛等活动,此项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良好的学风、教风,也鼓舞了全校师生的斗志。“留 7
守学生”转变很大,他们大多能体谅父母外出打工的辛劳,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关爱留守子女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艰巨任务,需要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对“留守学生”的德育切入点,培养“留守学生”健康向上的健全人格。种种迹象表明,我校对留守子女的关爱工作正形成完善的长效机制,以市级课题《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为引领,深入研究学校留守子女的教育对策,重视组织建设,建立留守学生信息监控体系,开展特色关爱活动,积极实施全力身心健康关爱工作,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加强留守学生自我教育,加强对留守子女监护人的教育,开办“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提高留守子女的家教质量;实行帮扶导师制,让任课教师分组负责留守子女的教育;对留守子女进行心理辅导。我校对留守子女的教育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学校近年来在留守子女教育上的成果比较显著,四年来我校留守子女没有一例因个人原因和家庭的因素或教育不当而流失,连续四年实现“零辍学”;留守子女中,没有一例违法犯罪行为;四年中留守子女有50多人次获得学校表彰,2人次获得市级以上表彰,30多名同学考上了重点中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还要继续流向城市,留守子女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学校和家庭关爱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环节,但仅此并不够,还需要全社会来关心留守子女的成长,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
抓共管的格局。
回顾总结我校近年来在关爱留守学生方面所作的一些工作,与留守家庭的期待,与领导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在留守学生的管理机制、帮扶机制、长效机制等方面做更深入细致的工作,努力为“留守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009年4月10日
第四篇:留守总结
赵家坝小学2009---2010学第二学期
一年级(2)班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赵小:李廷娥
由于打工潮的影响,不少家庭夫妻双双外出务工,把子女甩在家里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或者寄养在内心并不十分愿意的亲朋家,从而制造了一大批“留守儿童”。由于这些管理者只管吃,管穿、管住,根本不管孩子的表现,即使去家访了解孩子们的一些情况,他们也说不出来。正是这些管理者令人担忧的管理方法及这些孩子不同于其它孩子的生活经历和环境,造成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难度。
首先,“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被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抚养着。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隔辈亲”使老人们不加思索地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不让孩子们染指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更谈不上有意识的培养、锻炼孩子的能力。即使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与不足却固执地认为“树大自然直”。于是孩子的弱点就在老人们包办一切、容忍一切之中逐渐发展壮大。我们班的罗洪斌同学便是最为典型的例子,父母均在广东,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争着要,只好一个月在奶奶家,一个月在外婆家,而且都争先恐后满足他的需要,生怕因自己的“怠慢”而让孩子疏远自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养成了冰的任性和依赖。罗洪斌的父母也曾把他寄放在一位退休教师家,可是他受不了要自己做自己的事,也受不了在学习方面的严格要求,常常悄悄逃跑回外婆家,罗洪斌害得老教师一家到处找。如此反复几次,老教师再也不愿意带他了。在学校站、立、行、坐都透出一副懒散:无论与谁同座肩总是是靠非靠的在别人的腋窝旁,头是靠非靠的在别人的肩上,嘴里永远吃着东西······天气热了,早上老迟到,批评几回后,干脆不想起床外婆就替他请假。无论他表现出什么样的不足,只要一谈起,他的外婆立即站在他的前沿,为他解释,为他遮掩,甚至当着孩子的面与老师们大吵大闹,一方面孩子被纵容得越来越不象话,另一方面老师也不知所措。
其次,“留守儿童”因其父母均在外打工,收入大都比当地平均水平高,有的还高出很多,加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他们在经济上往往比其它孩子宽余阔绰,共同的状况促使他们交往密切,从而形成一个非正式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并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而是常常比谁的衣服、运动鞋牌子更响亮,比谁吃得好,玩得好,玩的时候谁的钱更多,出手更大方。
另外,由于隔代抚养,老人们多数只晓得让孩子吃饱、穿暖,很难在学习上给以较高要求,加之自身文化素质较差,对孩子的作业辅导、督促、检查一筹莫展。孩子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得不到强化,外部动力又逐渐消逝。对于“为什么不好好读书”,孩子们的回答是“自己读不进,也没有人管我。”或是“我爸爸妈妈没得文化照样挣钱,他们比有些读了书的还挣得多些。”也有“读书不好耍,恼火得很。”在班里,大多数的后进生都是“留守儿童”。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因生活所迫或只顾自己挣钱,不能尽基本的教育责任,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只要孩子不生病,不出其它意外,能让他们在外安心挣钱,就成了他们最大的安慰,导致“留守儿童”厌学心理滋长、蔓延。
“留守儿童”的内心比较孤独。因为没有兄弟姊妹,加之抚养他们的老人们所生活的年代和社会背景不同,存在明显的“代沟”,孩子容易受诱惑而与一些品德欠佳的人交往,加之游戏、网络及一些不良书刊的诱惑,使孩子误入歧途。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留守儿童”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他们又有异于其它儿童的心理,学校、家庭、社会都应广泛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班主任,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对“留守儿童”采取了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首先,培训家长。一开校,通过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不仅沟通信息还增进了情感的交流,对家长提出必要的要求,让他们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并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验,推荐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如《怎样教育独生子女》、《怎样使你的孩子更聪明》、《父母必读》等。过家长会集体培训通,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感受和方法,使他们懂得科学育人的方法。待他们远走他乡时,对家长提出要求:要求他们与孩子联系时,不要只打电话,多写信,这样孩子想念父母时,便可以读父母的信,感受父母就在身边,从而体验父母的爱;也要求孩子们常常给父母写信,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同学、老师,从而拉近父母、孩子之间的距离,消除“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然后,通过加强班级体建设来消除“留守儿童”的异常心理。在班级体广泛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比如齐心协力体育活动,拔河,打沙包等形成团结奋发的集体气氛;削苹果,棋类活动,故事演讲,等比赛促进同学们心理健康发展。加强日常管理,强化《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全体同学“干好自己的事,管好集体的事,关心别人的事”。
第三,搞好学生的个别教育。作为班主任老师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提高学生个别教育的能力。在学生行为异常时,能及时了解其心理原因,对症下药,及时矫正。
通过这些工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010年7月5日
第五篇:2013——2014留守儿童总结
2013——2014学铁炉小学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学校在县教育局的指导帮助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以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坚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整体推进、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深入调研,准确掌握全镇留守儿童情况。
3月份,我校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系统排摸,并分别予以登记造册,做到了家底清、情况明。到目前为止,已为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为切实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80%儿童留在家里隔代看护,20%寄托给亲戚看护,而隔代看护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如心理不平衡,常常感到自卑、孤独、忧虑、失望;生活无规律,生活习惯相对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厌学情绪严重;任性、自私、无组织、无纪律,自控能力差等。
二、制定方案,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我校根据文件精神,开展了“共同托起留守的太阳”为主题的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系列活动,并制定《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职责,分解落实了任务,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学生,构建层层推进、齐抓共管的留守学生关爱网络,努力为留守学生营造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多措并举,大力实施留守学生关爱行动。
1、开展结对关护系列活动。积极动员志愿者、教师等社会力量,广泛开展与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关护活动,为留守儿童寻找“代表妈妈”,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目前,已为留守儿童找到了代理妈妈,通过与结对儿童面对面交谈、与结对儿童家长交流、与结对儿童共同生活等方式,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帮助。
2、建立“留守儿童之家”。针对镇中心校留守儿童相对集中这一情况,我们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每星期2次为留守獐开放,并提供课余文化学习和组织课外活动。“留守儿童之家”常年有两名教师现场指导。
3、开展贫困留守儿童帮扶结对活动。在妇联及团委的牵头下,今年共有4名贫困留守儿童受到结对资助,每年均有一定的资金确保学业正常。我镇每半年还组织一次贫困留守儿童慰问活动。
4、建立“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联系制度。利用定期家长会、重大节假日家长回乡之机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开展对监护人专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切实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5、开展“留守儿童”兴趣活动。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经常组织开展各类趣味活动,如“六一”期间组织留守儿童举办了一场文化演出;
6、强化宣传。通过校园广播、网络、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报道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进展情况,抓好典型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动员引导全社会力量都来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和关爱氛围。
取得的成绩
经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礼貌了,自立、自主、自强了……在结对的老师中更是涌现了许多优秀教师。我们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工作,也许现在还仅仅是起了个头。但是在那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下一工作思路:
1、继续实施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重点抓好留守儿童之家创建工作,力争今年年底,镇中心校的“留守儿童之家”设施更齐全、管理更完备、活动更丰富。
2、继续推进留守儿童扶贫济困行动。争取各方支持,整合社会资源,深入开展关爱贫困留守儿童扶贫济困行动,解决其实际困难。
3、继续抓好代管家长结对工作。壮大关爱队伍,切实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情感上的帮助;进一步完善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