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纳塔纳埃尔
记得,纳塔纳埃尔 2009-09-25 20:17
纳塔纳埃尔,绝不要期望重饮昔日的流水。纳塔纳埃尔,绝不要奢望在未来中寻找到过去。
要抓住每一个瞬间里异样的新奇,而不要准备你的欢乐,须知到了为它事先准备的地方,猝然出现在你面前的将是另一种欢乐。
你难道不懂得一切幸福都来自机遇?
它一瞬间都会象你路上遇到的乞丐一样出现在你的面前。要是你所你的幸福已经死去,那是自寻烦恼,因为你所梦想的幸福不是这样的,只有符合你的原则和你的意愿,你才承认它是幸福。
梦想明天是一种欢乐,但明天的欢乐却是另一种欢乐了,幸亏任何事物都和人们所梦想的不相同;
因为每件事物的价值正缘于差异。
不喜欢你对我说:
来!我给你准备了一种如此这般的欢乐,我所喜欢的莫过于邂逅相遇的欢乐,以及我的声音让岩石喷涌出的欢乐; 这些欢乐将是为我们而奔流的,新鲜,旺盛,犹如从榨酒机中滔滔而出的新酒。
我每一件事物,一旦我注视它,对我来说便立即具有了何等的重要性。
纳塔纳埃尔,我要和你谈谈等待。
我曾看见平原在夏日里等待,等待着些微的雨水。我曾看见天空战栗这等待黎明。
我还曾看见晨曦到来时种种别样的情景,--我曾看见如何等待黑夜的来临...纳塔纳埃尔,但愿你内心的每一种等待都不是一种欲望,而仅仅时一种迎接的准备。
等待那向你走来的一切把,不过你只能希望向你走来的事物。你要把希望限于你拥有的事物。
要知道,在一天的每一瞬间,你都可以拥有整个上帝。但愿你的欲望就是爱情,但愿你的拥有就是爱恋。因为,一种欲望如若没有效果,那算什么呢?
每一个完美的行动都伴随这快感。据此,你便知道你应该做出这个行动。
我丝毫不喜欢那些以付出艰辛劳动而居功的人。
因为,如果这劳动艰辛的很,他们早该去做别的事才好。获得快乐标志着这工作对你适合,纳塔纳埃尔,我是否真诚的快乐是我最重要的指南。
我深知我的身体每天能够期望多少快感,我的头脑能够承受多少快感。再说我将开始酣眠。
梦乡里,天与地都不再与我相干。
我所了解的世上最美的事物,啊,纳塔纳埃尔!是我的饥饿。对始终等待它的一切,它都忠贞不二。鹰陶醉于翱翔。黄莺陶醉于夏夜。
纳塔纳埃尔,愿每一种激情对你都会成为一种陶醉。倘若你吃的东西不能使你陶醉,那是你还不够饥饿。
食粮!
我正寄希望于你,食粮!我的饥饿不会半途而废; 得到满足,它才会沉默; 训诫战胜不了饥饿,用节食,我只能养活我的灵魂。
满足!我在把你寻觅。你绮丽如夏日的晨曦
哦!纳塔纳埃尔,你的头脑疲顿,全由于你的财富花样繁多。你甚至不知道在这些财富中间自己最喜欢哪一种,你不懂德唯一德财富是生命。
生命的最小瞬间都胜过死亡,并且是对死亡的否定。
死亡只不过是对来势的生命的许诺,以便万物不断更新,从而使任何生命的形式对“此生”的占有都不超过它自我表现所需要的时间。最幸福的是你说话回荡的那个瞬间;
其他时间,你全在听;可当你讲话时,你就不再听了。纳塔那埃尔,你必须在心中烧掉所有的书本。
我的财富全在我身上,就象脸色苍白的东方妇女把她们全部家当随身携带一样。在我生命的每一个小小的瞬间,我都能在我自己身上感到我全部财富的存在。
这财富并不是许多个单件东西的累加,而是我忠诚布尔的信仰。我时时刻刻都尽我所能紧握住我的全部财富。
--纪德《人间的食粮》第一卷 第二卷
3.里尔克:...亲爱的,我要承认,我不是天使,我只有平常的运命,卑微的灵魂 我只能驾驭梦幻中的烈马 在虚无飘缈的空间,一路狂奔 我承认,附于大地,我心有不甘
给纳塔纳埃尔2
纳塔纳埃尔,我很想给你一种谁也没有给过你的快乐。这种快乐,我本人倒是拥有,但不知如何给你。我希望与你交谈比谁都更亲切。我希望在夜晚这样的时刻到你身边:你翻开又合上一本本书,要从每本书里寻求更多的启示,你还在期待,你的热情自觉难以撑持而要转化为忧伤。我只为你写作,只为这种时刻写作。我希望写出这样一本书:你从中看不到任何思想,任何个人激情,只以为看到你本人热情的喷射。我希望接近你,希望你爱我。忧伤无非是低落的激情。
每个生灵都能赤身裸体,每种激情都能丰满充实。
我的种种激情像宗教一般敞开。你能理解这一点吧:任何感觉都是一种无限的存在。
纳塔纳埃尔,我要教会你热情奔放。我们的行为依附我们,有如磷光依附磷。这些行为固然消耗我们,但是也化为我们的光彩。
我们的灵魂,如果说还有点价值,那也是因为比别的灵魂燃烧得更炽热。我见过你,沐浴在晨曦中的广袤田野;我在你的清波里沐浴过,蓝色的湖泊;清风的每一次爱抚,都令我喜笑颜开。纳塔纳埃尔,这就是我不厌其烦要向你絮叨的。纳塔纳埃尔,我要教会你热情奔放。
假如我知道更美的事物,那也正是我对你讲过的――当然要讲这些,而不是别的事物。
你没有教我明智,梅纳尔克。不要明智,要爱。
纳塔纳埃尔,我对梅纳尔克的感情超出了友谊,接近于爱。我对他爱如兄弟。梅纳尔克是个危险人物,你可要担心;他那个人,智者们纷纷谴责,孩子们却无一惧怕。他教孩子们不要再仅仅爱自己的家,还逐渐引导他们脱离家庭,让他们的心渴望酸涩的野果,渴求奇异的爱情。啊!梅纳尔克,我本想还同你走别的路,一起漫游。可是你憎恨怯弱,力图教我离开你。
每人身上都有各种特殊的潜力。假如过去不再往现时投射一段历史,那么现时就会充满所有的未来。然而可惜的是,独一的过去只能标识独一的未来,它将未来投射到我们面前,好似投射在空间一个无限的点。
永远不做无法理解的事,方是万全之策。理解,就是感到自己胜任愉快。尽可能肩负起人道的责任,这才是良言正理。
生活的不同形式,我看对你们全是好的。(此刻我对你说的,也是梅纳尔克对我讲的话。)
凡是七情六欲和道德败坏的事,但愿我都体验过,至少大力提倡过。我的全身心曾投向所有信仰,有些夜晚我狂热极了,甚至信仰其自己的灵魂来,真觉得它要脱离我的躯体。——这也是梅纳尔克对我讲的。
我们的生活展现在面前,犹如满满一杯冰水,这只是附水气的杯子,一个发高烧的病人捧着,想喝下去,便一饮而尽,他明明知道应该缓一缓,但就是不能将这一杯甘美的水从唇边移开:这水好清凉啊,而高烧又令他焦渴难耐。
第二篇:西游记詹纳尔英译本鉴赏
文学翻译鉴赏
教师
吴琳
詹纳尔英译本《西游记》鉴赏
英语1207班 周子潇 1801120728 王 君 1801120721
前言:
(一)西游记简介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完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汉族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西游记是最优秀的神话小说,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从十四回到全书结束,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护唐僧取经,在八戒、沙僧协助下,一路斩妖除魔,到西天成了“正果”。西游记主要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汉族民间传说。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成书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西游记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斯瓦希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二)《西游记》英译本发展历史 1.第一阶段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很早便引起了英语世界的关注;1913年,上海基督教文学会出版了著名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译本,即A Mission to Heaven;1930年,海伦·M.海斯的译本The Buddhist Pilgrim's Progress在伦敦和纽约出版。但这两种只摘译了部分回目的图书,在西方的影响并不大,最早引起广泛关注的是英国翻译家卫利 3
(Arthur David Waley)的译本,即Monkey:Folk Novel of China。
2.第二阶段
1942年面世的卫利版其实也是节译本,选取了原书的第一到十五、十八到十九、二十二、三十七到三十九、四十四到四十九和九十八到一百回,总共只有三十回,不到全书的三分之一。这跟卫利本人对《西游记》的定位有关。在其英译本的前言里,卫利写道:
《西游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糅合了美丽与荒诞、深奥与无稽。传说、寓言、宗教、历史、反官僚的讽喻与纯粹的诗词——所有这些迥然相异的要素都囊括在这部小说里。由于将《西游记》当成普通的讽刺小说,卫利认为原著实在是太长了,于是在翻译的时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节,不过选中的回目基本上保留了完整的架构:孙悟空、唐僧和白龙马先后在第一到十五回里出现,第十八到十九回是收服猪八戒的故事,第二十二回是师徒五人的大团聚——沙僧也被收服了;第三十七到三十九回和第四十四到四十九回代表了取经过程中遭遇的劫难,第九十八到一百回则描写了取经后返归东土的故事。总的来说,卫利版在重现整个叙事结构方面是很成功的。
但与其说Monkey:Folk Novel of China是《西游记》的节译本,毋宁说是其改写本,因为在这三十回里,卫利并没有将原貌呈现给英文读者,而是进行了大量的删节和改写:凡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段落,比如关于五行、炼丹等的描写,几乎都遭到删节,至于幸存的段落,也基本上会被卫利随意改写。
如果从译文的可读性来看,卫利版是很流畅的,但是这种流畅牺牲了原著的复杂性和艺术性,将这部伟大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活生生地变成了一本三流的英国小说,其令人遗憾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将乔叟的The Canterbury Tales翻译成汪国真或者席慕容诗集——如果存在这样的中译本的话。
第三阶段
.英文读者无缘窥见《西游记》全貌的情况又持续了将近四十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在中国和美国,有两个全译本几乎同时面世。其中一个是詹纳尔(William John Francis Jenner)翻译的Journey to the West(以下称詹纳尔版),共四卷,在1977年到1986年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付印,另外一个是余国藩翻译的The Journey to the West,也是四卷,在1977年到1983年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刊行,并于去年推出修订版(以下称余国藩版)。这也是迄今为止仅见的两个《西游记》全译本。今天我们要赏析的是詹纳尔版本的西游记英译本。
一、句法语法方面翻译
(一)小说章回标题翻译
西游记一共有100章,还有附录 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这一章讲的是唐玄奘的一个身世。唐玄奘的父亲陈光蕊喜中状元,招为宰相女婿,被任为江州州主。上任途中被船家刘洪害死,其妻被抢,刘洪冒保赴任。陈被龙王救活,收于龙宫。其妻生子,抛于江中。被金山寺长老所救;起名江流,后又起法名玄奘。长老为其说知身世。玄奘寻见母亲。后径往京师,找外祖诉冤。刘洪被处极刑。陈光蕊还阳。玄奘入洪福寺继续修行。)
西游记的章回都是七言的对仗工整的句子,还有少许五言和四言的句子。例如,“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很多的困扰。那么译者又是如何翻译的呢?以“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为例。
八卦炉: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煽起煅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熏红了,弄做个老害眼病,故唤作“火眼金睛”。
炉子:stove;furnace;oven;camp stove 八卦:八卦起源于人文始祖伏羲,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基于当今社会人事物繁多。
trigram ['traiɡræm](中国、日本等国用作占卜等用的)八卦 译为:the Eight Trigrams Furnace 大圣
译为:The Great Sage sage:英[seɪdʒ] 美[sedʒ] n.圣人;贤人;哲人 adj.明智的;贤明的;审慎的
五行:five phases,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译为:Five Elements Mountain 心猿:“心猿”在《西游记》的章回标题中共出现了17次,它既是佛教用语,也是道教用语。意思是“心意散乱不定,如猕猴一般”。(《中英佛教辞典》)在詹纳尔的译文中,“心猿”有16次被译为“Mind-Ape”;1次被译“Heart-Ape”。而在余国藩的译文中,该词有4次被翻译“Monkey for the mind”,13次被翻译为“Mind Monkey”。
詹纳尔译为:
The Great Sage Escapes from the Eight Trigrams Furnace The Mind-Ape Is Fixed Beneath Five Elements Mountain
(二)叠音拟声词的英译
叠音词(reduplication)又称叠字,是指把同一个字或单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即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叠音词是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段,是体现语言韵律美、形象美、修辞美的典型艺术手法。中国古人好以叠字拟声绘色,表情达意,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无疑继承了这一传统。纵观全书,所用到的叠音词可谓是比比皆是,其丰富的表现手法不但生动地展现出明代通俗小说的多彩姿容,更透露出当时人们的用于习惯及高超、别致的审美情趣。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西游记》詹纳尔英译本中叠音拟声词的英译,归纳总结出一些基本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叠音拟声词的对等翻译
在Journey to the West中, 译者对于叠音拟声词的翻译处理表现并不是始终如一,往往是因词而异。以叠词再现叠词的译法时有出现,最佳的译法就是“叠词以叠词见之”。因此,叠词对等翻译能够满足《西游记》英语读者的“期待视阈 ”,因而是翻译叠词的常用结构。如: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Chapter1)Watching the chess game I cut through the rotten, felling trees, ding, ding…(2)呼呼吼吼,喊声不绝,却赶到那藏风山凹之间。(Chapter2)Chased him as fast as he could, waving his cudgel, roaring, and howling.(3)只听得呼呼吸吸之声,犹如蚕食叶。(Chapter72)He heard a rustling, hissing, sound like that of silkworms eating leaves…(4)就像敲梆子一般,剔剔托,托托剔。(chapter90)Tic-tic-toc, toc-toc-tic, like the rhythm of a wooden clapper…(5)只听得呼呼吼吼,喘喘呵呵,众小妖都现了本身。(chapter92)7
With that there was much roaring, lowing, panting and sighing as the junior devils all resumed their original appearances...以上五句的英语译文都通过对等翻译,再现了原作中叠音拟声词的风采,但译笔略有不同。例1中的“ding, ding”和例4中的“tic-tic-toc, toc-toc-tic”完全模拟汉语叠词的构词方式,无论视觉还是听觉效果与汉语表达吻合一致,是最忠实于原文的译法,但这种模拟汉语的发声而造出的英语拟声词并不容易为英语读者理解。对于另外3句叠词的处理,译者采用了平行结构以及具有连续、复加内涵的“-ing”形式,并用逗点与句子主体分隔,语体蓄势凸显,与原叠词的派势一拍即合。可见,叠词的对等翻译策略也不排除同中有异,形式对等、效果不等的译笔。但总体上,这种对等的英译方法“选用相对应的叠音字,以形传情,以音传神”,较好地保留了小说中叠音词的风貌。2.叠音拟声词的灵活变通
有三种方法:头韵译法、词性转译法、舍形存意法(1).头韵译法
詹纳尔在翻译叠音拟声词时,有时会通过英语音韵中头韵(alliteration)手法的使用,既忠实并通顺地译出汉语叠音词的词义,又保留了原文的音韵特点,力求使译文无论在意义还是在音韵上达到较完美的统一。
那呆子因赶马,走急了些儿,喘气嘘嘘,口里唧唧哝哝的闹道…… The blocked Pig, who had been running quite fast after the horse, was puffing and panting as he mumbled… 喧喧嚷嚷两相持,云雾满天遮白日。Ranting and roaring, they were locked in struggle(2).词性转译法
宾鸿至,嘹嘹呖呖声宵碎。And their honking shattered the night.那妖邪口里囔囔突突的,骂着山神土地道 From the demon’s mouth came abusive grumbles… 不难发现,虽然拟声修辞法汉英皆有,但是区别较大。在汉语里,一般都采用直接摹写声音的拟声词,如上面例1中“嘹嘹呖呖”和例2中的“嚷嚷突突”。在英语里,一些动词和名词本身就具备了拟声特点,融音与义为一体,引起音与音之间的联想,如上面2例中的honking 和grumble。这种词性转译法无疑有助于译者处理大量特殊、繁复的声音。(3).舍形存意法
舍形取意的特点是形虽去,意犹在。“所谓译意就是不译出叠字,而是把叠字表达的意思真实、生动地展现出来,或将其完全融入整首诗的意境中去,这种以意补形的方法可用于任何词性的叠词。”这也是詹纳尔译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如下面几句译文:
洞中有叮叮硌貉滴水泉…… Springs flow from the caves with cheerful voice.野禽声聒聒,幽鹿步徐徐。Noisily sang wild birds.Slowly strolled the deer.汉语注重结构均匀、押韵,而英语更注重意义的表达。例1中用“cheerful voice”来传递原文中叠音拟声词“叮叮猪猪”的蕴意;例2中用“nosily”表现嘈杂的“聒聒”之声,虽然译取了叠词的内涵,但两者问既无形式上的呼应,也元修辞上的对等,而且译文中的意境与原文也有出入,可谓美感缺失。但舍形存意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形不在意犹在、形去势存的翻译措施
二、民族文化翻译
(一)民族习语翻译
习语往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带有本民族特有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其独特的文化色彩往往令译者感到困惑和为难。赏析詹纳尔所使用的如下几种习语翻译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
1.直译法
要达到语用对等,当然要保留其语用意义,但还要尊重原著的风貌。为尽量保留原著的风格特点,在既能保留形式又能传达意义的情况下,宜采用直译法来翻译。
例1.那大圣……对唐僧道声:“……今日昧着惺惺使糊涂,只教我回去:这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罢罢罢!”(第二十七回)“… But today you’ve turned stupid and you’re sendingme back.When the birds have all been shot the bow is putaway, and when the rabbits are all killed the hounds arestewed.Oh well!”
采用直译的方法,既保留其语言形式,也并没有损害其语用意义的传达,还使读者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可谓达到了成功的语用对等。
2.意译法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字、词、句等结构方面完全不同,隐含意义(语用意义)各不相同。很多时候,不得不牺牲形式而保留其意义,以达到语用语言等效。
例2.太子道:“这是玉旨来拿你,不当小可。我父子只为受了一炷香。险些儿‘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第八十三回)“We are here to arrest you at the Jade Emperor’s command,”Prince Nezha replied,“which is not something to betreated lightly.My father and I were nearly in terrible troublebecause of you.” 10
例2 中这个利用了汉语谐音的歇后语如果非要按字面翻译,不仅不好表达,而且英语读者也不容易理解其深层意义。译者舍弃了字面的形式和意象,采用意译的方法很好地传达了其语用含义,虽然牺牲了原语的形式,却也是效果最好的解决方法了。3.省略法
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差异较大,往往无法兼顾语义内容和文化内容。汉语中倾向于使用习语来重复上下文语境中已有的内容,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用意义,不为陌生文化内容所干扰,可以采用省略译法。例3.那人道:“……朕当结草衔环,报酬师恩也!”(第三十七回)“Father,”the other replied,“… We will be deeply gratefuland repay you, Master, for your great kindness.” 詹纳放弃了“结草衔环”这两个文化典故,以保证语用效果对等。普通的外国读者要理解中国典故很困难。“报酬师恩”已经包含了“结草衔环”所要表达的意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略去习语或者典故不译,有利于深层含义的传达。
4.增译法
增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原语文本中暗含的信息在译文的行文中增补出来,利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理解。译者为保留习语生动的字面语言形式,又便于译文读者理解其语用意义,往往要在译文中把隐含的意义变为显性的文字。
例4.八戒笑道:“你甚不变通,常言道:‘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第五十四回)“You don’t understand,”said Pig“.Thick willow twigs makedustpans and fine ones make funnels.There’s a use for everything.There’s not a man in all the world who’s really ugly.” 11
(原意,柳是柳条,簸箕和斗是人家户的日用器具。簸箕和斗都有用柳条编的,编簸箕用的是细柳条,编斗用的是粗柳条。猪八戒的意思是:各有各的长处,什么谁丑谁美了?!)译文既保留了原文中“柳、斗、簸箕”等字面形象,又增补了“There’s a use for everything.”这既道出了俗语的含义,又使读者很容易了解其语用意图,也利于重现原小说的风格。
5.替代法
所谓替代法,即利用目的语中意义相符的习语来翻译原文中的习语。这样做使译文读者没有任何语言和文化障碍,能够较为充分地表达语用意义,易于读者理解。例5.行者道:“我相你有些儿偷生搲熟,被公婆赶出来的。”(第八十一回)“You look to me rather like someone who’s been drivenout by her parents-in-law for carrying on with strangers.” 詹纳采用英语惯用法“carry on with sb.”替代了若直译很难令人理解的俗语“偷生搲熟”,恰好体现了原文的语用含义,表明外国译者对本国文化和英语语用要求的熟练掌握。
6.结语
在翻译时能不能达到语用对等,关系到翻译、交际活动的成败。在翻译《西游记》一类的中国古代小说和典籍时,如果习语处理不当,会造成语用意义的缺失,令译文的精彩程度和文化传播作用大受影响。通过对《西游记》译本的研读分析,我们发现要翻译出形神兼备的习语,就要尽可能使译文贴切自然,达到语用对等的要求。
(二)习俗的翻译
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一些 12
特有的风俗习惯。正行时,忽见那隅头拐角上一湾子人家,人家门首挂着个灯笼儿。他道:“这人家过元宵哩?怎么挨排儿都点灯笼?”(Wu Cheng'en, 2001:723)As he was flying along he noticed an angled row of houses on a corner with a lantern hanging over each doorway.“They must be celebrating the Lantern Festival here,”he thought,“why else is that line of lighted lanterns there?”(Jenner, 2002:322,vol.3)例1 中,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人们在每年的正月十五的晚上吃元宵,观灯展,并在门外挂上灯笼,象征着好兆头。这个节日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在外国却有很多人不知道。基于这一点,詹纳尔在译成“the Lantern Festival”同时,还加了个注释:“Held on the full moon night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不仅符合当今西方人对中国这一传统佳节已有的了解———吃元宵,观灯,让译文更好理解,同时又传播了中国文化。此例中译者采用了异化法,保留了原文中的形象,有助于外国读者了解这一中国古代习俗。文的思想。我们发现译者在处理原文文化信息的时候,多用“异化法”,紧紧依靠原文,争取最大限度的“信”,忠实于原文作者和读者,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同时也使用了其他一些方法(如归化法)。并且译者在很多地方添加了一些注解,以帮助英美读者更好地了解原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虽然译文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西游记》中,很多地方涉及到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古代文化的精髓,即使在汉语读者看来也是很难理解的,更不用说语言及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英美读者了,从而导致了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但从整体来说,瑕不掩瑜,译者通过这部译著,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及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三、宗教文化翻译
(一)宗教人名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名也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名字绝不是随意贴上的标签,而是与该人物的个性特征、社会经历紧密相关的,蕴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以《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的名字为例。《西游记》第一回,孙悟空的启蒙师傅菩提祖师给孙 悟空取了名字: 例1:
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 “There are twelve words within my sect.” If we work out the generations disciples, then you should have a name with Wu(awakened)in it.So we can give you the Dharma? Name Sun Wukong, which means “Monkey Awakened to Emptiness”.字辈是我国汉族的一种取名形式,字辈作为名的第一个字,用以区分辈分。字辈是有含义的,如上文的“悟”。指佛教徒了悟佛理,具有强烈的佛教意味。同样,“空”是梵语的意译,意为万物从因缘生,没有固定,虚幻不实,这是佛学的根本哲理。因此。“悟空”就是修行者达到了悟空得道的境界。这里对于孙悟空的名字如果直接用音译,西方读者显然无法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佛教意味。因此,詹纳尔的英译本采取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用“Sun Wukong”这一名字保持了与汉语称谓的一致,又用“Monkey Awakened to Emptiness”传递了其中所蕴含的佛理,达到了音译与意译的统一。
神仙名字的翻译
《西游记》中的出场人物多达数百个,除主人公唐僧师徒外,既有佛教中的人物如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十八罗汉、阎罗王等,还有道教中的神仙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三清、四帝、六丁六甲,当然还有为数众多的妖魔鬼怪,如黄袍怪、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 14
仙、白骨精等。要使西方读者读懂这些富含佛教和道教意味的神话人物,其英译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对于部分佛教人物,因其来源于佛经,故詹纳尔的英译本也由梵语翻译而来,如下:(1)如来笑道:“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 者。阿弥陀佛。” “ I am the Venerable Sakyamuni from the Western Land of Perfect Bliss.” Replied the Buddha with a smile.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释迦族人,原是古代印度一个小国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因对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动荡、苦难痛感困惑与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终于彻悟了人生,成了获得无上大觉的佛陀,被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源于梵语“Sakyamuni”,因此其英译与汉语一样,都是梵语的音译。下例中的“金刚”一词也是如此。
(2)话表八金刚既送唐僧回国…… The Eight Vajrapanis escorted the Tang Priest back to their county… 还有其他部分人物名称,则采用意译的方法
(3)城隍 the City God土地 the local god 水神 the water god赤脚大仙 Bare Foot Immortal 镇元大仙 the Great Immortal Zhen Yuan 《西游记》这部小说中的“神”的概念是广义的,已经被世俗化、社会化,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西游记》中的神界有一套严整有序的等级制度,有不容改变的统治秩序。天庭的各级机构相当完备,在天宫,有各处衙门;在下界,也有各处城隍、土地、山神、水神等行使职责。
而“仙”的概念则有所不同。仙大部分来自凡人,通过各种手段修炼得道后得以长生不老,15
因此成仙。
詹纳尔版本中,将神译为”god”, 将仙译为”immortal”.“god”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解释为”a being or spirit who is believed to have power over a particular part of natureor who is believed to represent a particular quality.” 强调其对人类和自然的统治。而词条“immortal”的解释为” a god or other being who is believed to live forever.”,意为不朽的人物,强调其不朽,也就是长生不老。这与神、仙这两个词在中文中的意思基本吻合。
(二)宗教术语
《西游记》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的佛、道、儒三家思想, 构造出四个世界: 天上以玉皇大帝为首的神仙世界;地上以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为首的人间世界;地府以阎罗为首的幽冥界;以及西方以如来佛祖为首的极乐世界。复杂的宗教背景,给翻译增加了难度。猴王听说,道:“我老孙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已不伏他管辖,怎么朦胧又敢来勾我?”(Wu Cheng’en,2001: 23)To this the Monkey King replied“, I have gone beyond theThree Worlds,and I am no longer subject to the Five Elements.Idon’t come under King Yama’s jurisdiction.How dare you grab me,you idiots?”(Jenner,2002:51,vol.1)2 话表我佛如来辞别了玉帝,回至雷音宝刹,但见那三千诸佛、五百阿罗、八大金刚、无边菩萨,一个个都执着幢幢宝盖,异宝仙花,摆列在灵山仙境,婆罗双林之下迎接(WuCheng’en,2001:57)。Our story goes on to how our Buddha,the Tathagata, left the Jade emperor and went back to the Thunder Monastery,where he saw the three thousand Buddhas,five hundred Arhats, eight great Vajrapanis and countless bodhisattvas,standing under the pairs of sala 16
trees at the food of the Vulture Peak,all holding banners,canopies, jewels and magical flower(Jenner,2002:131, vol.1).例 1 中,“三界”为佛教用语,指“上天、人世、地狱”;“五
行”为中国古代哲学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译者考虑到英美读者对此比较陌生,先在文中把二者直译成“the Three Worlds”及“the Five Elements”,又在后面加上注解:“According to Buddhism, all beings in the Three Worlds are subject to births and deaths.The Five Elements, according to th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are Men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这样一处理,英美读者对中国文化就有了较为详细深入的理解。
例2 中,出现了佛教专有名词,例如“阿罗”、“金刚”、“菩萨”等。这是因为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许多文化成分涌入了中华文化和汉语,成为后者有机组成部分。在译此类佛教专有名词时,最好借用其梵语说法,使用同一译名,以使译入语的读者认识到这是一种固定的文化概念,有利于不同文化思想间的交流和传播。所以译者把“阿罗”、“金刚”、“菩萨”分别译为“Arhats”、“Vajrapanis”和“Bodhisattva”
。中国是一个佛教盛行的国家,自从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对原有的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涉及到政治、教育、文学、价值观、习俗等各个方面。在典籍中随处可以看到佛教的身影,《西游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所以,在典籍翻译中,要给与特别的重视。在翻译策略上,宜遵循忠于原作的原则,采用异化法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向西方文化移植东方的佛教文化。
四、不同译本对比
可以和詹纳尔相提并论的一个译本,就是由台湾作家余国藩翻译的journey to the west。我 17
们试比较来自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将同样一本著作翻译成英文有何不同。
(余国藩(Anthony C.Yu),美国芝加哥大学巴克人文学讲座教授,并为该校唯一由神学院、比较文学系、英文系、东亚系及社会思想委员近四十年,现为该校巴克人文学讲座荣退教授。余国藩也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及美国国家人文科学的院士,并荣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通信研究员。余国藩向以英译《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四册)饮誉学界,在《重读石头记》及各类论文之外,他另有《重访巴拿撒斯山》(Parnassus Revisited: Modern Critical Essays on the Epic Tradition)及《信仰的语形学》(Morphologies of Faith: Essays in Religion and Culture in Honor of Nathan A.Scott,Jr.)、《余国藩西游记论集》、《重读石头记:里的情欲与虚构》、《从历史与文本的角度看中国的政教问题》等著作及若干论文。)
余国藩对于西游记的的诗词翻译是很值得为人称道的,例如:
令人遗憾的是,詹纳尔的译本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如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中有一首诗:“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詹纳尔的译文是:
From the ten-mile pavilion no travelers leave, In the ninefold heavens the stars appear.On the eight steams the boats are all in harbour, In seven thousand cities the gates have been shut.From the six palaces and five departments the officials have gone;18
On the four seas and three rivers the fishing lines rest.In the two towers the drums and bell sound;One bright moon fills the earth and sky.(詹纳尔版,第2卷,第813页)
暂且抛开语法错误不论(如harbour应是复数),这几段英文并不能称之为诗,尽管詹纳尔也许用心良苦地试图用七个介词作为句首来让它们具备些许诗歌的韵味。余国藩的译本则好得多:
No traveler walked by the ten-mile arbor, But stars appeared in the ninefold heavens.Boats of eight rivers returned to their piers;Seven thousand towns and counties shut their gates.The lords of six chambers and five bureaus all retired;From four seas and three rivers fish-lines withdrew.Gongs and drums sounded on two tall towers;One orb of bright moon filled the universe.(余国藩版,第2卷,第149页)
除了第五句,这首译诗的节奏很整齐,也基本做到了押韵,算得上是不错的英文诗,虽然第三句的rivers或许可以改成creeks或者branches。实际上,余国藩在翻译这些诗词的时候应该费了不少心血,这可以从一个很小的地方看出来。
但是余国藩的翻译比较注重异化,而詹纳尔的翻译则注重归化。例如: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
詹纳尔版的翻译如下:
In the arithmetic of the universe, 129,600 years make one cycle.Each cycle can be divided into twelve phases: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XI, XII, the twelve branches.Each phase last 10,800 years.Now within a single day, the positive begins at the time I;at II the cock crows;at III it is not quite light;and at VI the sun rises;V is after breakfast;and at VI one does business.VII is when the sun reaches noon;at VIII it is slipping towards the west;IX is late afternoon;the sun sets at X;XI is dusk;and at XII people settle down for the night.(詹纳尔版,第1卷,第1页)他的策略用罗马数字来代替十二地支。而余国藩版本: We heard that, in the order of Heaven and Earth, a single period consisted of 129,600 years.Dividing this period into twelve epochs were the twelve stems of Zi, Chou, Yin, Mao, Chen, Si, Wu, Wei, Shen, Yu, Xu and Hai, with each epoch having 10,800 years.Considered as the horary circle, the sequence would be thus: the first sign of dawn appears in the hour of Zi, while at Chou the cock crows;daybreak occurs at Yin, and the sun rises at Mao;Chen comes after breakfast, and by Si everything is planned;at Wu the sun arrives at its meridian, and it declines westward by Wei;the evening meal comes during the hour of Shen, and the sun sinks completely at Yu;twilight sets in at Xu, and people rest by the hour of Hai.(余国藩版,第1卷,第99页)20
余国藩版的译文比詹纳尔版的较为难读,因为多了十二个生词。可读性大大降低。所以詹纳尔的译本被西方读者所广泛接受。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西游记”词条
[2] 浅谈《西游记》英译本中的人名翻译-昌吉学院学报 陈杰 张荔
[3] 试析《西游记》英译本中高难词句的翻译-淮海工学院学报
暴慧敏 常升 [4] 评《西游记》英译本中的“归化”与“异化”-作家杂志
王永强
[5]《西游记》中习语翻译的语用对等-《科研教学》2013 年9 月第291 期 杨天旻 [6]《西游记》中叠音拟声词及其英译探究-以詹纳尔译本为例-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朱湘华
第三篇:李尔纳觉醒体会
李尔纳老师在他的著作《回到当下的旅程》里最后的附录中,有描述他觉醒的一些体会。可惜在内地出版时被删除了。我个人认为这是他自己个人的体验,我们看过就算了,这种经验不可能复制,也不可能去验证真假。不过李尔纳老师教课时候的临在感极强,这是不争的事实。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做“献给感兴趣的人”,也就说明了他写这篇文章的态度了。德芬 翻译:Tina郑羽庭
献给感兴趣的人
觉醒
在下面这章,我描述了我的觉醒过程,我的觉醒是突如其来的,不过你可以渐进的达成。不管方式如何,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到头来都在相同的地方:此时、此地!
第一次觉醒
一九八一年二月,我参加了一场在澳大利亚杰士买静修中心举办的个人成长一周密集课程,这个工作坊十分棒,在那七天中,我完全的投入,所以收获丰富。
工作坊结束后,我往河边走去,那是我们每天游泳,享受清凉的快速水流的地方,我站立的前方有一些陡坡,在陡坡的那端有一个很深的游泳涵洞,在河的另一端则是高耸入天的茂密森林斜坡。
阳光温暖了我的身体,我站立在河岸,感谢这美丽的自然景观。
突然间,我发现自己不由自主的进入了静心,就这样持续了十五到二十分钟,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或我在做什么,只知道静心在我身上发生了。
每个静心的发生都是自动且毫无计划的,是经由奥秘的方式,把我从内在向外移,我感觉我的手臂张开了约十分钟,我的手臂伸展开来站立着,并且深入当下,与河对岸的树同处在当下,我以意识拥抱并和它们一起进入合一的层面。
发自我的内在,我感受到它们那寂静的辉煌壮丽,和它们那坚强巨大的耐力。
大约过了十分钟,我慢慢的走入河中,由于前一天刚下过雨,河流的水位相当高,我面前的水急速流过,淹没大石,很难站得稳脚,不过我仍然设法走入河中,即使河的流速湍急。
水深及胸,稍微再低一点点,我逆流而上的前进。在正常的情况下,我是不可能站着抗拒那急流的,我一定会被冲走,不过我的内在大树群,我感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大力量和稳固,我勇敢的以我的毅力和意志抵挡急流。
我与急流对峙了约十分钟,然后在毫无预警下,被急流的水冲入了下游游泳的涵洞中三、四次。
我自然的潜入深水中,游泳的涵洞很深、很混浊,我觉得自己潜入一个很深的黑暗中,当我浮出水面,我发出了一个声音,我只能以原始的怒吼来形容,那声音在整个山谷回响,好似发自我深层的内在,我似乎在向全世界宣告,我终于到达了,我重复这个过程三次,而且每一次自水面浮出皆发出原始的吼叫声。
之后我又被急流冲击了三、四次,向前推进,进入急流的中心,我完全的顺服于河流,顺着水流,我完全的放开了,让水流载着我走,我的眼睛是闭的,脸朝下,我被冲越过大石却一点也没想到要保护我自己,因为我是很有可能轻易的就受伤或被击昏而失去意识的。不过呢,我完全的臣服于河流,并且信任河流。
河的流速在四分之一英里处慢了下来,在我朝岸上走去的途中,我可以知道自己完全处在不同的空间里,我处在意识变更转换中,这是我第一次经历体验到觉醒,而我却完全没有一点概念,在当时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到目前为止,在我的人生中,从来就没有任何的准备要去经历体验我在河中所显现的一切。
时间消失了,我完全沉浸在爱和合一中,沉浸在神圣和圣洁神性中,一切都是那么地完美,一切都从内在点燃,我完全处在法喜充满祝福的状态。在那弥漫着幻化魅力的空气中,我独自朝着河边的路走去。
我觉醒进入那无以言喻,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丽世界,我完全沐浴在圣洁光辉的爱中,我发现自己不断重复的说着“我爱你”,一遍又一遍,无法停止,我对在草地上吃草的牛说我爱它们,我对树说我爱它们,我对蓝天和云说我爱它们。
爱之歌,一首我从未听过的歌曲,开始自我的内在不断的向外播送。
所有我看到、听到的一切都被我的爱所拥抱,我觉得自己如同圣弗朗西斯一般的走在石头路上,所有的存在都是完美的,我的感受意识充满了惊奇美妙。
我独自散步了几个小时,最后决定回去静修中心,当我回到中心时天色已暗,我走进卧房,团体中成员均聚集在那儿,我感到自己毫无抵抗力,我无法开口和任何人说话,可是我想跟它们在一起,我坐在床上注视着它们。
没有人和我说话,好像我不存在一样,我对每一个人都有巨大的爱,和惊奇的感受意识,我坐在床上看着它们,友善融洽的交谈着,一件非比寻常的事开始发生了。
我可以看见它们彼此交谈,它们的嘴在动但却听不到它们的声音,好像声音不知怎么的被关掉了,而且一切的动作都如同慢动作播放,我注视着它们的脸,可以看到隐藏在它们所呈现的脸的后面那张脸,外在的脸不是它们真正的脸,在那快乐的脸后面,我看见了沮丧,在那笑脸后面我看见了眼泪。
在房内坐的那些片刻,没有什么可以在我面前隐藏的,好像我有X光雷射透视眼一般,我对那些人没有成见、批判看法、分别心,事实上我对它们充满了爱和怜悯心,不管怎么说,这次的经历体验实在是太不可思议、太令人震撼了,我以前从来就不知道有这种事,我完全对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一丁点概念都没有。
过了一会儿,我们一起到主屋用餐,杰士买静修中心,是艾恩(Ian)和罗宾汤耳(Robyn Towner)经营的,几年前,它们收到强烈的讯息要建立这个中心,即使它们当时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它们和这块地、树和河流有着强烈的连系,它们长期的努力创造美丽的花园及大片的花圃、灌木和树林。
艾恩是个奇妙又神秘的男人,过去一星期,在压力下,它和罗宾对它们的客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充满爱和奉献,我走向艾恩,问它是否有什么要告诉我,我有种强迫感要我这么做。
它奇怪的看着我,然后摇摇头。
“我没有什么要对你说的。”它说。
我感到十分困惑和一点的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问它这个问题,过了几分钟它朝我走来。
“我是有一些什么要告诉你,”它说,“那时候我不知道,不过刚刚浮现出来了,是一个很清楚的信讯。”
“是什么?”我问。
“你不能拥有任何东西。”它说。
我并不是非常了解它这个信息的涵义,不过过了一会就变得清楚明白了。
它帮助我了解到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并不是我所能拥有的,对所发生的一切我不能把它们变成我个人的证明,这个信息帮助我预防我的小我利用这个经历体验自我膨胀。
觉醒接下来的几天,我被带入一个治疗的过程,这个过程向我揭露我是如何在儿时及成长这一路来遭受情感情绪的伤害,以致我变得失去运作功能,我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均被带到表层让我可以看到,所有我人格上的缺陷和毛病都很清楚地呈现,在我面前且不带有任何的批判看法,所有我人生的事件及儿童时期的事件均被复原,带入意识的觉知中。
在这不断进行的过程里,我开始对我自己感到十分的怜悯,我打开并进入了更深层的爱,整个世界都被爱燃烧着,一切都那么地奇妙迷人。
一首歌自动的自我的内在升起。
“乔丹河深又宽,我在另一边找到我的爱。”
我完全不知道这首歌从哪冒出来的,我用男中音的音调,一遍又一遍反复的唱着这首歌,这首歌把我内在深层的狂喜带了出来。
过了一会,这首歌平息下来,我开始收到内在一连串的内在启示和揭露,那是有关人类状态现状的自然性,灵性觉醒一些重要的关键开始揭露出来,我的意识全开,让那古老的智慧流入,那伟大永恒的河流、真理和智慧开始自我倾泻而出,就如同瀑布的水落下,真是令人兴奋无比的经历体验。
突然间,能量改变了,爱的层次暴发性的加剧,我感到内在和在我周围的临在,而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就算这一刻我是处在不知中、我却知道祂是上帝,这是不会错的。然后上帝开始对我说话,祂请我说出基督的真相。
我不知道上帝在说什么。
“我不知道基督的真相!”我抗议的回答,“而且就算我知道,我也很怕公开的说出来!”
“就依你所愿,我的挚爱。”上帝回答。
就在上帝回答的那一刻,我发现上帝是充满爱的、接受性的,和允许包容的,是超乎我能想象的一切。我被允许对上帝说“不”。每隔一段时间,上帝就会重复的要求我说出基督的真相,而我继续回答“不”。
我惊讶的发现,上帝是完全没有批判看法的,上帝是允许包容一切的上帝,祂用那势不可挡、无条件的爱和接受,充满我的整个存在体。
我维持停留在高度意识状况下约三个星期,我处在永恒的境界里,在那里,时间是不存在的,所有一切都是那么美丽和合一。
终于到了离开这美丽圣殿的最后一天了,我完全没有概念要去哪或我该做什么,我甚至不记得怎么开车,就好像属于我内在的过去完全地消失不存在了一样。
我找到了车钥匙,却不知该如何使用,我等了一会儿直到记忆慢慢的回来,我插入钥匙开始发动车子,我把手放在驾驶盘上,轻轻地踩加速板,然后车子向前推进,这真的感觉很陌生,我觉得自己好像是第一次开车,而且开车的技术才刚刚开始萌芽。我知道如何开车。
我拜访了几位当地的友人,然后向南开去,在伍龙岗(Woolongong)和一位朋友会面,这段车程从雪梨(Sydney)往南约一小时,我仍然处在意识觉醒的状态,不过我必须从高峰上的经历下来。最后还是得回到现实中正常的存在,是融合的时候到了。
我的第二次觉醒经历是在第一次觉醒后三年的事了,就是在第二次觉醒揭露了基督的真相,也是在这第二次觉醒我完全的进入了天堂在地球的体验。
第二次觉醒
我花了三年的时间才融合了第一次觉醒的经历体验,在那段时间里,我广泛的阅读,和拜访数位印度明师,力图去了解我发生了什么事。渐渐地,我回到了合一和爱中,我又有了三年前的经历体验,不过这一次来势比较柔和,而且我还能继续在世界上运行。
我开始向团体成员跑去,和别人分享发生在我身上的事,那揭露给我的讯息。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我再次回到杰士买静修中心——我第一次觉醒的地方,这次我是跑来的,大约有三十人左右参加,它们大多数都曾和我一起合作超过一年。
这次的静修十分有力量,几乎每一个人都开放进入最深层临在的觉醒。
在静修的最后一天,我进入了那永恒的存在空间,时间消失了,我进入了另一个经历体验的颠峰,这次似乎比上次来势更凶猛,我经历体验到与所有接触的一切,万物合一的体验,那是十分奇幻美妙、充满神秘性和奇妙感的,我沉浸在完美的寂静、临在和爱之中。
在接下来的几天,是祝福的交融,花草树木、鸟儿、虫儿,都是我亲爱的伙伴,与我共同分享这美丽的世界。
大概在第五天,我躺在草地上休息,我闭上双眼,伸展双臂,深深的松懈下来,我能听见远处小河的流水声,我能听见鸟的啼叫声。我的头脑是寂静的,我处在完美的临在状态中。
然后,突然间,我发现自己运送,离开时间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我在十字架上,正在经历体验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完美细节,就好像我是透过基督的眼睛去经历体验感受所有的感受,听周围的声音等。我可以感受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身体的痛苦,经历钉在十字架上那恐怖的片刻,以及当基督哭喊叫出:“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要抛弃我?”
然后紧接着有关基督钉在十字架上真正发生的事,及从祂死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一连串的揭露了出来。
这揭露的过程一连呈现了好几天,我同时处在几个不同的意识领域中,一切的经历体验过程实在令人感到困惑和十分困难,我对这些揭露感到不堪负荷,纵使有关基督的神圣在这深层的境界是无庸置疑、令人深信的,不过,却与那传统的基督教信念有着令人震惊的不同。
在这次觉醒平息下来后,我是完全的筋疲力竭了,好几个晚上没吃也没睡。
我一些亲密的友人开车把我带到拜伦湾(Byron Bay),让我住在它们家房屋后的小木屋里;我瘫在床上睡了整整三天,当我醒来时,我已处在地球上的天堂。
那个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文字形容描绘的,我只能说我不再以个体的方式存在,我完全地被吸入了合一中,我的头脑绝对彻底的寂静,过去和未来已消失不见。更精确地说,那就是在当下时刻之外没有生命的存在。
小木屋位于美丽的森林里,很偏远很安静,我只能听到鸟儿歌唱的声音,在以后的三个星期,我不是躺在床上,就是坐在窗边的椅子上,完全地沉浸在神秘的存在中,偶尔我会出去散散步,不过我的身体由于这次的经历显得十分虚弱。
这段期间我的访客很少,而来的那几个都不知该如何和我相处,我无法和它们交谈,不过要是有人问问题或寻求引导,我会响应,我经常处在极深的爱和合一中。
直到有一天,这句话自我的内在自动的升起。
“没有人会来了。”
不知为何这句话,传达了一个信息给我,我必须自意识的山巅下来,恢复到正常的层面,这样我才能在时间的世界里运作,使自己能成为他人的引导者,让寻求引导的人能够找到我。“如果没有人来我这儿,那么我就去它们那儿。”
从顶峰下来是相当困难的,约过了三个月,我才能够在时间的世界里重新生活。
结果我发现隔壁的小木屋正在拍卖,我买了下来,建了一个家,现在我有了在森林扩展的小木屋,我在那里过了几年和平的生活,有时,我会在我自己的土地上所建的静心中心举办座谈会和静修活动。
我对觉醒的再来与否没有任何的期待或欲求,我对现有的安静与和平的生活十分知足,那就是外出散散步,去拜伦湾的小咖啡馆饮茶,并和那些找上门的人分享教导。
在一九九○年十二月,我安排了一次静修之旅,再一次来到杰士买静修中心。
我即将进入我的第三次觉醒。
第三次觉醒
这是为期七天的静修,到了第六天,我再一次大开门户进入那存在的永恒空间,要是我回忆归纳那些早期的经历体验,我会说第一次的觉醒是大开心之门,第二次是打开进入基督的意识,第三次是进入上帝的意识。
我被带入了存在的神秘旅程,我化成了石头、树木、鸟和天空,我经历了时间洪流的初始至终结,我体验到上帝存在于所有的一切之内,我感受到佛陀、基督和穆罕默德的临在,我被圣人和圣哲陪伴着,一切是那么的神秘不可思议。
过了几星期,觉醒的经历体验慢慢地平息了,我花了几个月的融入才恢复到正常的生活。
另外三个觉醒的经历
另外还有三个觉醒的经历,第四个发生在拜伦湾,一九九二年我的家中,只持续了一个星期。这次的觉醒涵盖的内容是对大自然的爱,和用爱心生活在世界上的真意。
来年,我受邀在纽约和波士顿举行座谈研习会,由于反应热烈,故而我决定移居美国,在接下来的五年内,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旅行到另外一个地方,只要有邀请我就去,而我所有的财产都在我的后车厢里。
第五次的觉醒发生在一九九四年夏天的纽约市,这次觉醒集所有觉醒之大成,也就是这次的觉醒融合所有过去的觉醒,当我漫无目的地走在曼哈顿的街上时,在意识完全改变的状态下,所有的东西好像都掉进了一个地方,所有早期觉醒的洞察力和揭露全部都塌陷集中在一点,神圣的几何原理,自我的头脑升起,揭露了存在的源头。
我再一次的经历体验到万物合一,不过这一次是和汽车、公交车和路灯,而不是树木、花草与河流,每个人在我看来都是开悟的,我也看见在这宇宙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才华洋溢的杰出演员,努力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第五次觉醒后,我确定一切都已结束了,我的旅程已完成了,我不再有任何多余的期望,然而在毫无预警下,第六次觉醒在一九九七年五月发生了。
我刚结束了在北密西根的静修活动,待在距离安埃布尔(Ann Arbor)约三十分钟车程的切尔西(Chelsea)的一个朋友家中。
这第六次的觉醒过程,持续了约十四天之久,我觉得自己是永恒不朽的,我连系着星星、太空,且关系十分紧密,我也和世界上升天的明师及天使界紧紧的连系着,我身处在极乐世界中。
这次觉醒的另一特点是对动物深挚的爱,我住的附近有一个农场,每天早上我会散步去到那儿和鹅群、孔雀自由地嬉戏,在绿色的小围场内放牧着山羊和大马,我对它们充满了爱的感受,简直就不知道该如何的描绘。
有一天,我心血来潮,想看看其它的动物,我想看狮子、老虎和大猩猩,我想看斑马、长颈鹿,因此我的朋友就开车带我去距离家两小时车程最近的动物园,我们提前到达动物园,在门口等了一小时,直到园门开放。
我们终于进去了,第一个展区是大猩猩,牠们被圈养在长满草的大园区内,从远方望去,我看见一只雄性的大猩猩,在牠的旁边有一只较小的母猩猩,还有两、三只年轻的猩猩,和一只刚出生没多久的幼猩猩。
我走到观赏区内,透过一大片玻璃墙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牠们聚集在远远的角落上,当我站立在玻璃墙前时,我是处在很深的临在爱的状态中。
在此时,那母猩猩慢慢地开始朝着我走过来,我随着她的每一步变得愈来愈深入当下,而她在接近我的过程中一直注视着我的眼睛,她在我的正对面坐下,把手掌贴在玻璃上,问候欢迎我。
在那一刻我对她充满了爱,她真正的是伟大的存在生命体,我也把手对着她的手放在玻璃上,我们一起进入了最深层的交流融合。
注视着她的眼睛就好像穿透看入永恒一般。我们持续了十分钟寂静交流的状态,我发现自己对她说话。
“我爱你。”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说着。
然后自我内在的最深处升起浮现了悲痛。
“我很抱歉,”我告诉她,“我很抱歉我们这样对待你。”
感觉好像我透过她对所有的猩猩表达说出我的感受,在我们的意识中怎么会有如此的残酷、残暴的破坏毁灭呢?在和猩猩同处在临在的那个片刻,我觉得牠们比人类更加有意识更加尊贵,这是无庸置疑的。
来自我内在的自责比不上我对她的爱,我只是和她坐在一起,并不断的对她说、反复的说我爱她,而且我很抱歉。我们的交融又持续了约五分钟左右,我讶异地发现幼猩猩慢慢的接近了过来,靠在母猩猩的身旁,幼猩猩专注的凝视我的眼睛,并把手贴玻璃和我的手吻合在一起。
接下来的十五分钟,母子猩猩和我手对手的在一起,而在我们之间的是一层玻璃。凝视深入幼猩猩的双眼,就像凝视进入纯真无邪的汪洋。
过了一会,人们渐渐的聚集在一起,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它们大声的说笑声使我清楚的警觉到,该是放手离开的时候了,我向猩猩说再见并决定离开动物园,我回到朋友的家中,接连几天均持续停留在觉醒状态中。
我曾经在非洲亲眼目睹生活在牠们自己自然环境的动物们,我目睹了狮子、河马、斑马、水牛、长颈鹿、猴子、狒狒和大象,全都和谐简单地一起生活在肯亚。
那真是无法想象的美丽,不过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在托利多(Toledo)动物园和猩猩共度的神圣交融的时光。
对觉醒最后的叮咛
我对觉醒经历体验的描述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跟所有其它的经历体验一样来来去去,它们来自上帝的恩典,它们随着它们的意愿离去,你不能留住它们,甚至不能欲求它们。
顶峰的经历体验在觉醒的过程是不怎么需要的。
对大多数的人而言,觉醒是渐进的,它含括了接受真正的责任,与小我间正确良好的关系,它要求你有勇气诚实的去揭露面对,在这漫长的人间之旅和分离所演变而来的你的每一个层面,你必须把所有压抑在水库的情感情绪、完全的泄空,你必须超越批判看法、成见、分别心,你必须完全的打开自己接受生命的实相、爱的真理和力量的真理。
不过觉醒真正最主要的诀窍是,学习“活在当下”的艺术,使“当下时刻”成为你生命的根本基石。
处在当下,活在临在是主要的诀窍,它揭露了“我是”的你,它揭露了“合一”,它揭露了万物之内均有活在临在的上帝,它揭露了天堂在地球,而且它会改变你在这时间运行的地球世界里的生命。
第四篇:《卡罗纳》
《卡罗纳》教学设计
城关四小 罗艳霞
一、内容概述
这篇略读课文同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争吵》一样,都选自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一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的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本文教学用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教学难点: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大家对卡罗纳的爱,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畅谈体会和感受。
五、教学策略:
以学生自由阅读为主,分别画出表现卡罗纳内心悲痛的句子和体现大家对他关爱的句子,也可以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并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理解、感受或疑问。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畅谈体会和感受。
六、教学资源准备:
1、课前,鼓励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诗歌、故事等,为课堂交流做准备。
2、自制课件、拓展阅读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1分钟)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一起来猜猜她是谁?(出示幻灯片1)
2、大家猜得很对,是啊,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试想,一个人失去了母亲,该是多么痛苦啊!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与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有关,他的名字叫卡罗纳。(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以充满深情的语言述说母爱的伟大,为理解卡罗纳悲痛的心情做好铺垫。
二、初读故事,了解内容(4分钟)
1、出示“导读提示”学生自读课文。
2、分别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和去掉拼音的生字词,检查学习生字词的效果。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内容。设计意图: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三、细读故事,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15分钟)
1、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文中表现卡罗纳内心悲痛的句子和体现大家对他关爱的句子用不同的线画出来,并且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和段落作上记号,想想为什么让你感动?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3、集体交流,结合具体的语句畅谈感受(卡罗纳十分可怜、母爱很伟大、大家真有爱心······)。
4、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从大家的行动中受到什么启发,或设想一下,如果自己是卡罗纳的同学,会为他做些什么?
5、教师进行适当的范读和提示,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6、升华情感:同学们,从这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大家对卡罗纳浓浓的爱,你感受到爱了吗?你觉得爱是什么?(出示《爱的奉献》歌词和《爱》这首小诗)
7、适时介绍推荐《爱的教育》一书。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四、拓展阅读(10分钟)
1、出示幻灯片,提出阅读要求。
2、学生阅读,教师巡视,加强对学困生的指导。设计意图:拓展知识面,增大阅读量。
五、小练笔(10分钟)
1、出示幻灯片,明确写作要求。
2、学生自由写作,教师指导,分享写得好的作品。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天地,同时在分享环节可以帮助写话有困难的孩子。
板书设计:
23、卡罗纳
卡罗纳:悲痛 大家:关爱
教学反思:
第五篇:催化科学技术的里程碑——齐格勒-纳塔催化剂
催化科学技术的里程碑——齐格勒-纳塔催化剂
1.齐格勒-纳塔(Ziegler-Natta)催化剂简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高分子材料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形形色色的人造纤维、人造树脂和塑料制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少有人会意识到,所有这些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都离不开背后庞大的聚烯烃工业和推动聚烯烃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齐格勒-纳塔(Ziegler-Natta)催化剂。
最初,烯烃聚合采取的是自由基聚合方式,采用这一机理需要高压反应条件,并且反应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链转移反应,导致大量支化产物的产生。对于聚丙烯,问题尤为严重,无法合成高聚合度的聚丙烯。上世纪50年代,德国化学家卡尔·齐格勒(Karl Ziegler)和意大利化学家居里奥·纳塔(Giulio Natta)发明了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即Ziegler-Natta催化剂
(Z-N催化剂),并开拓了定向聚合的新领域,使得合成高规整度的聚烯烃成为可能。从此,很多塑料的生产不再需要高压,减少了生产成本,并且使得生产者可以对产物结构与性质进行控制。由于齐格勒和纳塔对于烯烃聚合的突出贡献,两人分享了196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2.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催化机理
Ziegler-Natta催化剂主要是由IV~VIII族元素(如Ti、Co、Ni)的卤化物与I~III族金属(如Al、Be、Li)的烷基化合物或烷基卤代物组成的。目前得到公认的聚合机理为(以乙烯聚合为例):四氯化钛与有机铝首先作用,被还原至三氯化钛,然后被烷基化而得氯化烷基钛,烯烃首先在钛原子的空位上配位,生成π-络合物。再经过移位和插入,留下的空位又可以给第二分子烯烃配位,如此重复进行链的增长过程。
3.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发展历史
Ziegler-Natta催化剂诞生至今已经过去了60多年,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过程: 第一代Z-N催化剂:最初的Z-N催化剂活性低(催化活性:1g钛催化所得的聚烯烃的质量),约为聚乙烯2kg、聚丙烯3kg。所得的聚乙烯需用化学试剂(醇、脂肪酸)处理,以除去催化剂残留物,使含钛量低于10×10-6,才能符合使用要求。而聚丙烯等规组分的质量分数仅有90%,聚合工艺需要复杂的脱灰、脱无规组分步骤。
第二代Z-N催化剂: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将路易斯碱引入催化体系的方法,形成了第二代Z-N催化剂。使用路易斯碱使得Z-N催化剂得到更大的表面积,催化活性也得到提高。典型的第二代Z-N催化剂成品,其比表面积可以达到150 m2/g,催化活性为聚丙烯20kg,等规度为95%(质量)。所用的路易斯碱有酯、醚、醇、胺、膦等电子给予体[1]。第二代Z-N催化剂的特点是,催化活性和立体定向性较上一代有了一些提高。但由于催化活性还是比较低,催化剂都残留在聚合物中,需要对聚合物进行脱灰脱无规物工艺。
第三代Z-N催化剂: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Z-N催化剂的载体化成为催化剂的巨大革新和进步[2]。通常这类高活性、高结构规整性的载体催化剂被称为第三代Z-N催化剂。当时三井化学公司在此方面成就突出,1975年成功开发出MgCl2负载苯甲酸乙酯的载体型催化剂,催化活性约为聚丙烯300kg,等规度为92~94%。随后,该公司又在该催化剂聚合过程中,加入两种外给电子体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和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使得催化剂的反应活性超过1000kg,同时等规度超过了98%,无需再进行脱无规步骤。并且,为了提高生产聚丙烯例子的流动性,还确立了控制粒径、粒径分布、粒子形状的技术。在全球首次实现了使用高活性、高有规立构性催化剂的无脱灰、无脱无规工艺的气相聚合工艺。第三代Z-N催化剂的出现,使得Z-N催化剂的开发不再以增加催化活性为主要目的,而是以Z-N催化剂结构、形态、性能以及烯烃聚合物结构控制的开发为主。
第四代Z-N催化剂: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第四代Z-N催化剂-球型载体催化剂。此类催化剂是由Himont公司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能够控制载体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能,并能控制活性中心在载体上的分布,具有颗粒反应器性能。催化效率大大提高,高达数十万至数百万克聚乙烯。能生成不同分子质量和质量分布的聚烯烃,可以获得不同相对密度的聚烯烃树脂。产品具有球形或类球形的颗粒形态,可以制备形态好,堆密度高的聚烯烃产品,这使得人们盼望已久的无造粒工艺成为可能[3]。第四代Z-N催化剂的出现,标志着聚烯烃聚合催化技术的研究和生产趋于成熟。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低压聚烯烃生产装置,使用的都是第三代和第四代Z-N催化剂。
4.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利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所生产出来的聚烯烃产品被广泛应用到科技、军事、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人类的吃、穿、用、住、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离开聚烯烃产品,现代社会将难以维系!4.1日常应用
日常使用的塑料水杯、饭盒都用聚丙烯制成。而服装中常用的腈纶(聚丙烯腈),外观亮泽,手感柔软,用来作为羊毛的代用品。高密度聚乙烯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大型管材和电线电缆等。在汽车工业中,塑料制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除了重量轻,安全,舒适的优点外,塑料还具有比金属更耐腐蚀的特点。加之塑料有易加工,易实现自动化从而降低成本等优点。因此,汽车制造业中越来越多的金属部件被塑料部件取代。目前,塑料用量已经占汽车自重的20%左右。其中以聚丙烯制品的增长速度最快,被用作保险杠、仪表盘、蓄电池等。而聚乙烯制品同样重要,高密度聚乙烯可以用作空气导管、顶棚、挡泥板等,特别是还可以用作燃料邮箱。4.2航天航空应用
对于航天航空和军事工业,塑料制品业功不可没。由于高强度聚乙烯优良的性能,使得该材料及其复合材料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新型先进材料之一。可以用于飞机的翼尖整流罩和背鳍。也可以用作飞机和航天飞机的阻力伞。由于高强度聚乙烯的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值低、电信号失真小,是各种飞行器高性能轻质雷达罩的首选材料。
4.3国防应用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耐冲击性能好,比能量吸收大,在军事上可以制成防护衣料、防弹材料,如直升飞机、坦克和舰船的装甲防护板、导弹罩、防弹衣、防刺衣、盾牌等,其中以防弹衣的应用最为引人注目。它具有轻柔的优点,防弹效果优于芳纶,现已成为占领美国防弹背心市场的主要纤维。另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复合材料的比弹击载荷值 U/p是钢的10倍,是玻璃纤维和芳纶的2倍多,尤其适合制成防护材料。我国最为先进的99式主战坦克的防护装甲中就应用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材料。5.小结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经过6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最成熟和最广泛使用的烯烃聚合催化剂,被应用于全球90%以上聚烯烃产品制备中。并且不断有性能更好的新产品出现。所生产的聚烯烃产品范围不断拓宽,由通用材料向功能性材料转变。齐格勒-纳塔催化剂性能的不断提高,也促进了聚烯烃生产技术的飞跃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即负载型催化剂、聚合物形态控制以及为了改进产品性能的反应器合金技术,都证明传统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仍然存在超乎寻常的创新潜力,其使用和改进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继续占有主导地位,发展前景广阔。
文献
[1] Cower, Jr.H.W.;Jorer, F.B.Three-component alkyl aluminum halide catalysts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US, 2969345 [P].1961-01-24.[2] Pino, P.;Mülhaupt, R.Stereospecific Polymerizaion of Propylene: An Outlook 25 Years after Its Discovery [J].Angew.Chem.Int.Ed.2003, 19, 857-875.[3] 洪定一.塑料工业手册, 聚烯烃 [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9,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