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肖临骏:浅谈市场营销学的企业营销环境综合分析
1.“SWOT”的含义与创新应用推广
1.1“SWOT”的含义
市场营销学中,企业营销环境综合分析——SWOT分析。企业的营销环境是指所有处于营销管理职能之外、但对营销管理活动,以及对促进和保持营销者与目标顾客之间良好关系有影响力的各种因素。分析营销环境的目的在于,寻求营销机会和避免环境威胁。“SWOT”分析是营销环境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其中,S是英文Strength即优势、实力;W是英文Weakness即弱点、不足;O是英文Opportunity即机会、机遇;T是Threat即威胁、挑战。
1.2“SWOT”的应用
它主要分析企业本身和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弱点,以及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SWOT”分析提出一种分析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相关因素的系统方法,旨在对现行战略、公司具体的实力与弱点、及其面临的关键性的机会与威胁、选择新的战略目标等问题进行结构性分析。“SWOT”分析法的实质是企业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到知己知彼,一分为二的对待自己与环境。
1.3 “SWOT” 企业的分析步骤
第一步:辨识企业现行战略,弄清企业真正执行的战略、战略执行的结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其不同的看法。
第二步:分析环境正在发生什么重要的变化,哪些变化将对企业战略产生关键性的作用。
第三步:分析资源状况,特别要弄清楚企业核心能力赖以支持的资源优势以及关键的资源弱点。
第四步:确定与关键的环境因素相联系的实力与弱点,指出不同战略与其相关程度及重要性。
第五步:对战略、实力与弱点、环境机会与威胁作出判断,最后总结执行方案。
1.4“SWOT”的创新推广
将“SWOT”对于企业的分析步骤,推广应用在中职教育中来,首相要弄清楚中职教育目前的发展形势,生源问题,相关政策,中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目前的课程模式,教育理念,核心思想,目前课程模式的教育结果和存在的不足;分析教育形势正在发生什么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否对市场营销专业产生关键性的作用;分析中职学校内部资源状况,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教学硬件设备等具有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中职院校自身办学优势和发展机会;对存在问题进行解析,提出解决方法和解决途径。“SWOT”分析法的创新推广实质是中职学校要时时刻刻审视自身,就市场营销专业对学生进行合理化培养,从而真正适合企业发展需要,达到企业学校社会双赢局面。
2.从“SWOT”的角度审视当前中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遇到的问题 2.1市场营销专业定位不明确难以进行创新教育
近年来,高等教育学校广泛扩招,进入高中考入大学继续深造的教育模式仍然是社会的主流,中职院校生源有限,绝大多数都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孩子无奈之举选择了中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对创新的理解薄弱,学生本身难以进行创新思想、创新意识的培养。此外,由于中职院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时间较短,教育基础薄弱,培养的学生没有某方面的特长,在人才培养上过于强调全面,出发点往往考虑把学生培养成集信息技术、企业管理、金融证券、法律法规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而很少考虑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渗透,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信心,缺乏创新思维,对实际遇到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方式照搬照抄,往往不适合企业发展需要,有些学生不能从事市场营销专业的工作,更有的甚至放弃专业的学习深造。形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2.2市场营销课程设置和课程模式盲目而缺少创新
中职学校设置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基本与普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相一致。这不但没有体现出中职学校的课程特色,而且由于中职学生生源文化基础素质整体较差,学生加入职业院校就是为了学的一技之长,广泛认为学习文化课毫无用处,反而加大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厌倦感,从而使得文化基础课的教师面临授课困难,学生对学科懈怠局面。普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对于学生来说是重中之重,是他们继续深造的前提和保证。学好语数外是高中生的本职工作,而对于中职学校学生则不然,他们将来要依靠市场营销专业吃饭,一技之长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今后的生存需要。其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存在不少问题,对所有学生都没有区别的开设市场营销基础、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企业管理、金融证券、法律法规等,这样统一的开设方法虽然符合教育部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开设要求,但是没有以学生的能力素质为核心,没有从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更没有以就业形势为导向,体现不出中职学校倡导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能力为核心”的办学特色。
2.3市场营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难以进行创新教育
中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往往本身缺乏企业实战经验,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更很少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得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创新思维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不到很好的结合。全国毕业的市场营销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赴中职院校任教更是凤毛麟角,还远远不能满足各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意识培养需要和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制约着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发展与教学效果的创新渗透。
2.4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弱创新意识差
中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现状是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商业企业的实际运作经营管理,营销案例来源陈旧,讲解讨论指导往往做不到与时俱进时时更新,多数是生硬搬抄。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教学需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而一些中职院校的案例教学只是针对书本知识,教师学生缺少与企业结合从而感受企业思路。使得学生只能理解知识原理,根本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别提运用知识进行创新创造。就拿市场营销中“SWOT”营销环境分析来说,书本上强调学生要掌握“SWOT”营销环境的含义,S是英文Strength即优势、实力;W是英文Weakness即弱点、不足;O是英文Opportunity即机会、机遇;T是Threat即威胁、挑战。这个理论概念学生可以死记硬背的背会,可如果没有亲自融入某个企业,就不会明白某个具体企业会面临哪些机会和挑战,这个企业自身到底有哪些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更不会用自己的想法去分析和理解,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目的。我在教授这点知识的过程中,只能通过网络将某些知名企业发展的大好前景和遇到的困难向学生加以传授转述,备课过程困难,不易查找生动的贴近主题的教学案例,至于进行“SWOT”分析之后,制定了怎样适合企业发展的方案以及方案运用的反馈结果,学生都无从得知,更别提对此方法加以推广运用,而这些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显得生硬,缺乏说服力和创新理念推广。
3.从创新角度应用“SWOT”战略解决当前中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存在的问题
3.1依据自身优势开设各种“方向班”
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不用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语数外等基础课程上,他们为了学得一技之长毕业后依靠专业就业从而来到中职院校,因此中职院校要把握住自身的专业设置优势,依据企业需求的变动发展和对生源的要求选择,开设各种“方向班”,即在原有知识理论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形成“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模式。指导学生根据就业市场需求状况和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攻的专业方向,可以根据学生毕业去向开设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金融保险营销等。譬如,房地产行业作为全国的支柱产业,我们预计专业的房地产营销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和良好的就业前景,因此我们开出房地产营销方向,开设跟房地产营销有关的配套针对性课程。但在这里要注意的一点的是,中职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选择一到两个主攻的方向,开设不宜过多否则容易造成鱼龙混杂,这样一来才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小方向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中来,从而打造出招牌专业。
3.2避免不足突出优势,构建新的基础课程模式
中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广泛的优势,进行市场营销基础课程创新设置。譬如,对于数学学科,会涉及到图表和很多计算公式,中职生在学习的时候一头雾水无从解决。因此市场营销专业数学中要在讲授教材的基础上加入经济数学相关知识,做到有的放矢;对于英语课程的设置要做到对症下药,针对市场营销术语,商务礼仪交流,企业管理基础等开设实用的情景对话内容,摆脱传统的死记硬背单词语法的模式束缚,做到学以致用因材施教。总而言之,市场营销专业不能离开基础课程设置,但基础课程要和高中院校有所区分,做到具有中职基础课程特色,体验市场营销专业优势,基础课程的设置本身要体现创新思路,教师指导教学时更要渗透创新意识,从而服务于本职专业。
3.3提升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创新意识水平
要规定非师范类的教师必须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取教师资格证书,新分配来的师范生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并要求考取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要分批次安排他们进企业顶岗实习,参加企业安排的营销人员相关配套培训并取得合格结业成绩。此外,倡导“双考”活动,让专业教师走上赛场赛技能,结合学生的技能大赛,大大激发教师熟悉生产一线的紧迫感和提升技能的激情,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教师团队创新意识。教师和学生通过“双考”活动能够在实践中总结知识,为培养和生成创新思路打下基础。
3.4创新思想,产学结合,双进双出
学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要求教师经常从事市场调研活动,与企业营销人员一同参与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有益于提高教师的营销实战能力和积累企业实践经验,更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倡导“双进双出”的培养模式。教师进企业,营销人员进校园,学生出课堂,教师出省学习。送专业教师进入生产一线实习,顶岗锻炼,参与企业内部的职工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聘请企业的优秀营销人员走上学校讲台,带着企业实战经验走上课堂,按照企业的发展思路提出企业需要何种人才,从而实行订单式培养;学生出课堂,教师带领学生走向营销第一线,接受真实职业环境的培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对企业思路的认识认知;教师出省学习培训,分期分批的组织他们出省到先进营销模式的学校参观考察学访,相互交流学习总结经验,引进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路,促成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做到学校与企业的高度融合,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创新的最终目的。
4.创新点滴体会
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切忌生搬硬套,形势上轰轰烈烈,内容上没有新意,这样是对“创新”的误解;提倡学生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新知,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每一位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必须从整个系统出发考虑,解决课堂的内部动力问题,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富有创新,常中出新,从而形成对创新教育的良性循环;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作,要不断强调和深化时时创新的意识,将创新培养落到实处。
第二篇:肖临骏:网络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一、引言
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信息的交流,大大缩短了人们的交流时间,网络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种依托于它发展的行业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兴起。网络时代的产物已成为现代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经济的兴起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不同,网络经济时代开始展现出种种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的方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我们应该以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为依据,深入探讨网络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刻影响,找到一些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网络经济的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动了网络经济也朝着全球化的趋势发展。网络经济就是建立在各种网络计算终端之间相互联系的(互联网)基础之上,并且以当代信息作为技术的核心,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系统。网络经济的诞生带动了以网络运算终端为中心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包含以科技互联终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因为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运用,因而影响了传统产业、传统经济产业跨时代飞跃性的突进。所以,不应该把网络经济解释成一种独立的经济体系,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完全是相互推进和相互发展的经济系统。也可以说,网络经济的诞生是在传统经济基础之上、经过以网络计算互联终端为核心的高新信息系统提升的新型高级经济形态,他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我国网络经济的现状
目前中国大工业生产传统方式中渗透着网络经济技术,其改造也正在逐步稳定推进,IT产业也在渐渐壮大,这是由生产网络经济产品所。他最明显的表现在联网的计算机与当今的上网人数等等诸多方面。
1、随着网络经济的普及至今有相当大的规模虚拟企业、网络交易、网络生产以及虚拟产品市场已经普及上网的计算机用户,也是网络经济内容的主要构成部分。用户的数量和计算机上网的多少决定着他们的存在和发展,更是由上网用户上网带宽的数量和规模决定着。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当今网络经济之所以存在和发展,这是由网民和计算机的总数量作为基本物质基础和条件所支撑。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到2012年,在我国的各方面上网用户总数将突破4亿人数,联网的计算机将达到3.5亿。其中的用专线联网的计算机数为5000万之多,联网计算机采取拨号方式的数量为3000万台,其余各种上网方式为1253台。这些足以可以说明,我国当今已经具有大规模的上网网民和计算机的庞大数量,而且我国处在网络经济发展阶段,且已具备了基本成熟的用户群体,我国出现的这一现状预示着,我国的网络经济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企业成为网络用户的主体。
企业的运行和管理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经济与工业经济人力经济相同,物质资料的生产仍然是在第一。网络经济改变的活力,网络经济时代的产业化生产模式的发展是依靠网络技术在数万企业有效运用。正是这种运用,使得虚拟企业的组织形式,网络生产零库存,和在线支付和结算,电子商务的运作,财务管理内容的网络金融和网上证券交易等成为现实。我国企业运用网络正在逐步成为一种趋势。信息产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等已经成为网络经济的主体。
3、网络经济中的信息产业产业已初具规模
网络经济的发展使信息公开化,也更具真实性,按照信息产业分布一般说来,覆盖以下行业:网络批发和零售,电子媒体,网站,金融服务和投资、网络设备和制造,软件,网络基础设施,新闻舆论,电子商务市场和网络游戏等。计算机设备和制造,电信(尤其是移动电话),网络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等在我国已经形成产业规模。其中享有很高声望的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和长城宽带通信已经成为普遍认可的品牌,其发展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取得了可喜的贡献。
(三)网络经济发展趋势
在日趋发达经济体系中说网络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因为它是真正的为经济增长建立一个新的技术平台,提供了一个信息资源变为经济效益增长的有效工具,创建了一个全球商业环境。网络经济在最近几年通过调整和稳定发展,其市场发展潜力,技术完善和社会基础明显的得到加强和巩固。首先,市场发展潜力大带动了市场基础扩大迅速。根据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6月底,我国的网民已经达到了5亿之多,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就发展趋势来看,还在呈现增高趋势。从企业发展情况来看,共1000万家左右的中国企业目前已有77.6%建立了公司内部网络,并几乎所有都实现与互联网连接。网络经济从原来单纯的计算机行业扩展到各行各业。此外,其程度仍在不断提高。
二、网络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一)网络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成长。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一系列的变革,市场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资金的流通让我们体会到了一场真正的经济变革,在获得巨大的效益之后伴随而来的是挑战和风险,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信息的传输,在信息流通的时代,改变了大部分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的管理也挣脱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为企业人力资本注入新的血液。人力资源发展的同时又刺激了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方式、操作流程和思维模式。
(二)网络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企业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要求企业管理者应以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去管理员工,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为前提,在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就变得更加的艰巨。网络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信息的传输,从而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管理方式,管理者在当前大环境前提下理清人力资源发展的新的形势及特点,接受网络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网络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以下意义。
1、网络经济对人力资源组织的影响。由于信息的沟通和处理的方便,使公司的管理层次大大减少,应将平板式,矩阵式组织结构变成组织架构模式,以及项目管理团队和在线协作将是最常见和最有效的工作方法;虚拟经理将成为公司的员工。在传统的金字塔形式结构中,重点是指挥和控制,注意清楚描述雇员的任务,所以组织对员工期望是明确的;员工的晋升途径也是垂直提升,晋升意味着责任的增加,提高地位和较高的工资;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信息侧重于组织的最高管理者。与此相反,网络经济时代强调对员工的授权,并授权员工工作组;组织鼓励员工扩大他们的工作,提高其灵活性和通用性。一旦企业建立自己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和互联网的网络,可以跨越时空使用企业内外部的人力资源,主要负责通信之间的上部和下部中间管理层应用就精简了。
2、网络经济对人力资源招聘的影响。网络时代,网上传播速度广,申请资格简单,行动迅速,成为企业招聘的当选首要方法,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计算机方式的快捷为企业广纳贤才。企业一旦原有职位产生空缺,企业可以在网上公布招聘信息,并在线浏览求职者的信息。互联网的公开性,使职位竞争更加公平,使管理者省去了办招聘会的时间和精力,也省去了资金的投入。网络经济可以使一部分人先把个人资料放在网络上,以备有公司需要招聘的时候,可以到人才储备库直接挑选适合公司业务发展的人员。
3、促进公司内部更好的沟通和外部业务合作之间的沟通。公司发展壮大势必会影响各部门、各员工、各领导层之间的沟通,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也会变得复杂很多。传统的人事管理,上下级之间信息的传播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交谈,而且大多数是漂浮在形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使用互联网进行网络沟通,能够避免面对面不便,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沟通方式的改变提供极大的方便,快捷的信息,直接的,广泛的,有效的沟通和思考,情感交流与融合。网络的自身有互通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可以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及时的接收到员工的个人信息,了解员工的特长和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的安排员工的培训和工作。让员工实施自我管理成为可能。还可以帮助企业在建立合作关系时及时得到合伙人的相关信息,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合作,和资源的共享,能提高企业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4、有助于监督企业人力资源的绩效评测,传统的人事评估,一直是按职位定薪,不顾工作效力,造成了一些评估或流于形式,或缺乏实质,或挫伤人才积极性。结果,每次评估各部门都是流于形式。传统的评估方式,不重视员工的反应评价,得不到一手信息,不能激励员工工作态度。网络经济下的绩效评估,增加了领导和员工的交流,拉近了他们的距离,领导者根据员工定期的工作总结可以反馈出员工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完成的任务。绩效评估的重点放在员工的静质量评估转向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动态评价系统,不仅可以促进评估,更重要的是提高员工对绩效评价的认同与对组织的忠诚度,从而激发员工更大的工作热情。网络时代的绩效考核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为公司储备了大量的优秀的人才,而且使公司各环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相互扶持相互促进。
(三)网络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网络经济对人力资源组织的影响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网络经济的冲刺下,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即按业务链划分的组织结构将不存在,代之的是一种多变性的组合。相对企业的结构来看,结构的变化改变了业务流程的变化,而业务流程的变化有决定业务效果的好于差。为了达到网络经济时代的高效益这样一个结果,企业的组织结构将成为一种多变组合网络经济时代人们的隶属关系将不再隶属于某一个部门,而是随着业务走。部门的组织结构不再单纯按照功能而是按照作用,按照你在哪里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而定。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应该要有这样的转变。
2、网络经济对员工培训的影响
在网络经济时代,培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大,将成为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网络经济也使培训变得更简单更容易管理。培训的方式必须跟进国际化的标准,企业只有把培训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员工,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才能使企业有立足之地不轻易被竞争对手所击垮。
3、网络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估的影响
网络经济时代激励的重点是员工的发展。员工的发展将成为最有效的激励。因此员工的发展要优先定位于企业的发展,关注员工的发展实际上是关注企业的发展,每个企业要能给员工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发展空间,可以提高员工的应变能力。使所有的工作人员的关系更加融洽,是一个企业应该主要正确倡导的。一个企业的只有增加员工的凝聚力,才能巩固企业的利益,这才是一个成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做到的。
三、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
网络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是获得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的充足就带动了企业科技发展,当今企业竞争不只是产品的质量,更注重的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只有高技术含量的科技产品才会受到市场的需求,才能收到大众的拥护和喜爱。
(二)实施人性化和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与应用,信息管理技术逐步取代传统的管理方式,信息技术的发达方便了员工之间的沟通,而且使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更好的交流,省去大量的时间,信息的技术的传播改变了人力资源传统管理方式,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更重视管理层与员工沟通,给员工以信任和关怀。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全面认识员工的特点及其表现,并在各种系统的发展中得到反映。就公司各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政策,实施而言,应该灵活的,人性化的实践把握。之于公司全体员工而言,应该自由展示自己的个性,创新,大气,同时要积极,民主地参与企业各种活动的心理与需求,尊重所有员工的思想,心理需求,行为特征,制定、修改所有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形成了一个人性化的员工管理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应重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其他部门沟通,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有效运作,用“人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来进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建设一个专业、科学、人性化的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
(三)健全完善的绩效激励体制
在薪酬体系设计中,应听取员工的意见。科学和技术工人需求结构的混合,对他们来说,工作不仅是满足物质需求,更多地是精神的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新的激励政策应符合员工的心理需求的变化:一是环境激励,二是情感激励,三是目标驱动。健全的绩效激励体制不仅可以鼓舞人心,发觉人的潜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为企业不断创造出新的机遇。
(四)健全保护人力资源智力成果的法律法规
人力资源部门是整个企业变革的首要任务。要培养员工的工作能力、引导管理人员走向网络管理化,是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的前提。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创新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网络时代人力资源部门不仅仅扮演的是公司发展的战略伙伴,而且必须让长期性的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规划紧密结合,让企业各种目标的实现都与人力资源的工作息息相关。人力资源要帮助企业提出建设性建议,不能只是单纯的执行命令。如果不能不能帮助企业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人力资源部就形同虚设。由于人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的成立和实施。
(五)加快转变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
工业社会绝大多数企业的主要市场基本在国内。网络的迅速发展与使用把全球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跨国的国际经济网,缩小了空间因素的阻碍。企业的竞争压力加剧由原来国内市场竞争逐步扩展到全球的市场竞争。一条新闻分分钟就可以满大街皆知,大笔的资金也可以随时间流动。在企业建立网络化的前期,应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做到位,因为企业的运作是受各个部门共同影响的,只有员工习惯并熟练网络化的管理,才能发挥网络的真正作用,未来所有的公司都将成为网上公司,企业只有把公司的整体管理和运营走向网络管理化,才能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迅速的反应能力,及思考能力,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应对策略。
四、结论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网络经济的到来,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也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树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重视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的激励,加大员工培训教育机构,工作环境改善,科学和技术的保护工作,只有这个样,我国企业才能适应新世纪网络经济的要求,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竞争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二十一世纪立足不败之地。
第三篇:肖临骏:以物抵债行为的法律效力分析
近年来,民间借贷纠纷频发,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现象较为普遍。为了达到对举债资金的持续占有,债务人往往通过与债权人签订“以物抵债协议”,约定以借款人自己或者第三人的财产折价给出借人所有,以确保他日债务能够得以清偿。双方当事人所签订的以物抵债协议的效力,其在性质上是属于债权的担保、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或是一种新型合同关系,上述问题具体到实务中如何认定,本文将侧重从理论上层面上对以物抵债行为的效力与性质进行分析。
一、以物抵债行为的概述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以物抵债”应为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签订的,在出现债务人不能履行到期债务情形时,双方约定以债务人或者经第三人同意的第三人所有的财产直接折价归债权人所有,以确保债权人利益的实现。
因“以物抵债”行为产生时间的不同,可以将其细分为债务清偿期届满前的以物抵债行为与债务清偿期届满后的以物抵债行为;以债务清偿期是否届满为界点,区分不同时间节点下的“以物抵债”行为,对于认定其性质与效力至关重要。
二、以物抵债行为的性质及效力认定
(一)以物抵债行为的实践性与诺成性之争 就债权债务案件审理中的以物抵债问题,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以物抵债若干法律适用问题的审理纪要》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在审理纪要中针对债务未届清偿期之前以物抵债行为与债务清偿期届满之后以物抵债行为的性质与效力认定做出了具体规定。
但我国现行法律对于以物抵债行为,仅仅在民事执行中做出原则性规定,除此之外,在以物抵债行为的法律性质、效力认定问题上尚无统一性的明文规定,致使理论与实务界分歧较大,形成了两大对立的观点:“以物抵债行为的实践性”VS“以物抵债行为的诺成性”,使得目前的司法审判实务中,对此问题处理上频现“相互打架”的司法裁判。
(二)以物抵债行为的性质界定
1、债务清偿期届满前的以物抵债行为的性质
在债务清偿期届满前,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签订以物抵债协议,其初衷于债权人来说,无形中可以为日后债权的实现提供一种强有力的保证,“有东西拿到手总比没有好”;于债务人而言,可以保证债权人出借的资金及时到账。此时的协议仅仅是为了具有确保日后债权的顺利实现,绝非是双方当事人之间订立的一种新的合同关系。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前,债权人无权要求债务人履行以物抵债协议上约定的内容,即不能主张对特定财物享有所有权。因为此处的协议系确保债权得以实现的一种善后措施,未届清偿期前,债权人的债权能否实现尚不可知。若赋予债权人得以主张对特定物的所有权,将有失公平正义,在债权人权利膨胀之际将不利于对债务人权益的保护。
此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债务清偿期届满前的以物抵债行为是否属于《物权法》第186条、《担保法》第40条中规定的禁止性“流质条款”?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债务清偿期届满前的以物抵债协议原则上应当视为一种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只有在债务人未能够及时履行还款义务时,以物抵债行为才会发生法律效力。至于双方在协议中约定以物抵债行为系对债权的担保的行为的性质将在下文着重说明。
2、债务清偿期届满后的以物抵债行为的性质
在债务清偿期届满之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签订“以物抵债协议”,一定程度上说明债务人不能按期履行清偿义务已成为既定事实,双方之间签订以物抵债协议,应当视为双方之间就到期的债务偿还问题上的新约定,其在性质上应属于依附于原债权债务合同的一种新型的法律关系。若原债权债务合同中的债务得以清偿,就无“以物抵债协议”之说。
(三)以物抵债行为的法律效力
一般情况下,只要以物抵债行为不存在《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合同无效、第54条规定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情形,且双方达成就以物抵债达成合意,则双方签订的“以物抵债协议”应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才生效的除外。具体表现为:若协议中所设定用以抵债的特定财物不需要办理相关登记手续的话,此时的协议应属于诺成性的民事法律行为,以物抵债行为应当自协议签订之时起发生法律效力;而当债权人实现对特定物的所有权需要办理相关登记手续的话,未办理转移手续之前,协议约定的以物抵债行为的目的将无法实现,此时协议应视为实践性的民事法律行为。因此在以物抵债行为实践性与诺成性问题上,应当以具体抵债的物品是否需要办理相应的手续为标准去界定,结合债权人就特定物物取得所有权时是否需要向权力机关申报,准确把握以物抵债行为的性质。
三、以物抵债行为中债权人主张权利的途径
(一)债务清偿期届满前的以物抵债行为的法律救济
此时的以物抵债行为在性质上应属于附生效要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前,债权人不得就抵债的财物向法院主张所有权。若债务人存在违约行为时,债权人可以依据原债权债务合同的约定,向法院提出相应的诉讼请求。
而在债务人的行为构成预期违约的情况下,债权人如何维权?
《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故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承担违约责任。结合《合同法》第九十四条有关根本性违约规定,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很显然此情形的出现将不能实现原合同的目的,虽履行期限尚未届满,但债权人的债权不能实现已成定局。与其让债权人坐等约定的履行期限到来,才能对以物抵债协议主张权利,无形中为债务人转移财物腾出了大量时间,虽后续债权人可以通过撤销权之诉撤销债务人转移财产的行为,但终究不利于及时保护债权人的权益,也存在浪费司法资源之嫌。
(二)债务清偿期届满后的以物抵债行为的法律救济
在债务清偿期届满后,债权人在签订以物抵债行为后,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已成既定事实的情况下,若以物抵债行为系合法有效的话,按照法律规定的抵债物品已经办理相应登记手续的,债权人依据以物抵债协议主张所有权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未按规定办理转移手续的,协议成立但不生效,债权人可以诉请法院主张所有权,但法院一般会驳回其诉讼请求。因此,在此种情形下,债权人在清偿期届满之时未能实现债权的,应当依据以物抵债协议的约定,让债务人协助自己办理相关的转移手续。只要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性规定的,假使日后债务人反悔,要求认定协议无效的,法院一般会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对债务人的请求不予支持。
(三)双方约定以物抵债行为系原合同的担保时的法律救济 当债权人与债务人在以物抵债协议中,明确约定此协议系原债权债务合同的担保合同时,此时的抵押协议属于法定的“禁止流质抵押”条款吗?笔者认为不尽然,因为此处的抵债协议与法律所规定的流押条款在实现对抵押物的所有权上存在差异:以物抵债协议中,债权人只有通过抵债协议中的约定才能够实现对物品的所有权,而非流押条款中所说的对抵押物直接享有所有权。在发生纠纷时,债权人只能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4条的规定按照债权债务关系提起诉讼,否则将会被人民法院裁定驳回起诉的后果。在按照债权债务关系审理并作出生效判决后,债务人不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金钱债务,债权人可以申请拍卖以物抵债行为中的特定财物,用来偿还债务人尚欠的债务。
四、民事执行中的以物抵债行为
上文中对以物抵债行为的分析,其落脚点应为债务最终得以清偿。“执行难”往往会使法院的文书成为一纸空文,而发挥法院裁判文书的既判力,离不开民事执行程序的协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01条规定:“经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同意,可以不经拍卖、变卖,直接将被执行人的财产作价交申请执行人抵偿债务,对剩余债务,被执行人应当继续清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19条第1款规定:“拍卖时无人竞买或者竞买人的最高应价低于保留价,到场的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执行债权人申请或者同意以该次拍卖所定的保留价接受拍卖财产的,应当将该财产交其抵债”。
可见,在民事执行中,对以物抵债行为因有法律的明确规定,赋予了法院在具体案件的执行中如何操作“以物抵债”行为权利,但需注意的是,执行程序中所谓的“以物抵债”似与上文讨论的“以物抵债”不同: 第一,标的不同:前者的对象是被执行人的财产,而后者的对象不仅包括债务人(被执行人)的财产,还可以包括第三人的合法所有财产
第二,产生的依据不同:前者是源自法律的规定,后者是基于当事人的约定;
第三,效力认定上的不同:前者不存在以物抵债是否有效的问题,只要是被执行人的财产,具备法定条件时就可以实施“以物抵债”,而后者则需要先界定以物抵债行为的效力,才能决定是否适用。
鉴于对“以物抵债”现象无明确的法律规定,致使实务中在其效力、法律性质的认定上不能形成一致意见,实务中对此类案件的处理结果大相径庭,截然相反的裁判规则很难发挥指导实践的目的,期望借助民事执行程序中有关“以物抵债”的原则性的规定,考虑到实务中越发增多的此类现象,亟待在不久的将来,在“以物抵债”的性质、效力的认定问题会有统一的规定的出台,辅之以民事执行程序中的规定,将公平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在每一个案中呈现。
第四篇:肖临骏:初高中化学教学脱节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化学难学!难教!俨然成为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的主旋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化学知识相对零散,系统性不够强。笔者认为自然科学的魅力在于能把纷乱的物质世界用最简明的方式表达或呈现出来。教学中教师应把零乱分散、繁杂无序、不系统、无规律的知识,演化成最简单、最基础、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而当前的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相对无序状态,导致化学难学、难教的局面愈演愈烈。
其中,初、高中之间教学的有效衔接,一直以来都是困扰一线师生的难题。不少同行对此问题进行过一些研究和探讨,成功发表的理论文章不在少数,还有部分学校也编著过初高中的衔接教材,但真正能对教学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佳作并不多见。笔者曾亲历过从初中教学到高中教学的角色转变,对两者之间的大幅度跨越深有感触。笔者想从问题的根源入手,来谈谈造成教学脱节的诸多原因及应对策略。
教学脱节成因分析
首先,中考、高考的功能和要求明显差异。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减负提质的大背景下,中考试题(至少笔者所在省市)一直贯彻水平性考试和选拨性考试的双重功能,但更倾向于水平性考试,即学生通过中考能达到国家所要求的初中毕业水平,则被认定为过关,难度要求低,而其选拨功能则不必要也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相反,高考的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其选拨功能上,难度要求大,能力水准高,而其水平性考试的功能甚为有限。基于此,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的梯度差异不可回避的存在。
其次,初、高中教材之间客观地存在知识和方法衔接的真空。比如,对于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盐的分类等概念;溶解度的相关计算;差量法、极值法等学科思想在现行的初、高中教材中都不曾直接涉及;这些知识和方法的落实和传授到底应该由初中教师、还是高中教师来承担,对此的争论由来已久,从未休止。
第三,高一的课时少、任务重,不少高中教师对衔接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大多数学校的教师,要么立足初中,要么扎根高中,一旦从教,就很难再有更换工作岗位的机会,彼此对对方教学要求了解甚少,造成初、高中教师各自为阵,互不交流的尴尬局面。使得教师在教材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方面先天缺失。而且,由于升学压力的加剧,导致这种状况有积重难返之势。
总之,笔者认为目前的教学中呈现出“三多”“三少”的不良倾向。教师对自己任教的教材(学)研究多,对自己没有任教的教材(学)研究少;对考法研究多,对教法研究少;对考纲研究多,对课标研究少。以上诸多现实情形致使教师对教学的深广度和难易度把握不够准确,最终导致初、高中教学的显著脱节。
教学脱节应对策略走出认识误区
不少教师把教学脱节的原因仅归结为学生在知识层面的脱节,抱怨教材编写者不统览全局,而忽视了学生在能力方面的脱节。当前,初中教学中“背多分”的局面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实质性改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强灌的教学方式没有得到充分的纠正,以中考前大剂量、高强度的机械练习,来获得优异学业成绩的策略越演越烈,为此教师精疲力竭,学生苦不堪言。笔者认为,部分初中教师应当一改只重视基础知识过手,而忽略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学生能力与高中学习的能力要求接轨。
可参考的做法是:在考试评价中避免知识的简单记忆性重现,比如考查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可换用如下某种方式:•写出不用添加催化剂制备氧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生成三种产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ƒ写出一种紫黑色固体制备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此策略的好处是既避免了机械练习造成的学习倦怠,又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来认识该化学反应,丰富学生的认知。其他迁移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尽可能创设新的试题情境,比如实验题、计算题等,让学生体验在新的情境中,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益学生的类比、迁移、归纳、演绎等多种能力。研究课程标准
回归课程标准的教学才是本源的教学。唯有全面把握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才能对整个教学有整体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教师把课程标准束之高阁、莫不关心,常出现任教多年的教师对课程标准知之甚少的局面。
初、高中的课程标准是众多资深专家站在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来制定的关于教学的科学的、全面的纲领性文件,对日常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认真研读并学习课程标准是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前提。笔者认为,教师在研究和使用课程标准时,应当做到以下三结合:第一,课程标准与教材相结合,认真比对课程标准对教材知识的要求;第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参考书相结合,教学参考书对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了更详尽的阐释,并有许多优秀课例可供参考;第三,课程标准与当地考纲相结合,两者在很大程序上是吻合的,但在某些问题上的要求也略有差别,教师应对此了然于胸。加强教学交流
大多数初中教师只关心中考的要求,中考考什么就讲什么,中考怎么考就怎么讲,几乎不做任何拓展和延伸,高中教师对初中教学也不闻不问,这不得不说是当前教育功利化的必然结果。笔者认为,可以在初中教学中对某些问题做适当的增补,比如初中讲氧化还原反应时可做适当延伸,利用教材中的简单反应讲清有关的几对概念,搭建起学生通向高中学习的桥梁,到了高中氧化还原的教学就能轻松过渡、顺理成章。
同时,对于同时设有初、高中的完中学校,上至学校领导、教研组长,下至教师本人都应当打开思路,放眼全局,加强各年级间的教学交流,这既是对教师专业成长负责,更是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各级领导特别是教研组长应主动搭建这种交流的平台,营造初、高中教师密切交流的氛围。
我们主张任课教师应主动了解自己不任教年级的教学要求,深入对方年级听评课,了解对方的习题设置、考试要求等。全组内应多组织跨年级的专题研讨活动,如多分派教师观摩非任教年级的优质课比赛、命题比赛、教学设计比赛等;初中教师做高考试题,高中教师做中考试题;同时给每位教师配发初高中课标、所有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组织以初高中教学衔接为专题的教学研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教研活动。对于单设初中或单设高中的学校,也应加强校际之间的类似教研活动。
对于完中更行之有效的策略是全组一盘棋,让每一位教师都从初三任教到高三,全程体验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形成四个年级的“大循环”,促使教师全局了解教学。
总之,加强初、高中教师的教学交流,是实施衔接教学的重要举措,此举一改过去初、高中教师各自为政的局面,真正让教师把握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要求。编写衔接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首要载体和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有了教材教学才能有纲可依,有本可寻。因而,编写专用的衔接教材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同时,这也是一项艰辛、繁杂的工作,应在教研组内、校际之间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共同取长补短、协同努力,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衔接教材。在编写时应集中初、高中的骨干力量,组织一批经验丰富、学识丰厚的中年教师和思维活跃、干劲十足的青年教师共同编纂。
首先,应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寻找并罗列出脱节点,分析脱节的原因主要是单纯知识脱节?是学生认识能力的脱节?抑或两者都有?当然,应当以弥补能力脱节作为编写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如果是知识层面存在的脱节,则需要系统地进行知识的补充,比如补讲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差量法、极值法的计算等;若是能力的脱节,则可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创设情景编纂典型例题,加强训练以激活学生思难,提升其能力,从而逐渐适应高中教学。
此外,教材还应突出层次感,高一的新生水平参差不齐、能力差异显著,故编写教材也应当考虑这一实际情况。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学校),宜全面撒网、重视基础;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学校)则可突出重点、击重要害,即便在同一本教材中也可注明不同的层次要求,让师生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或学习,以提高教材的针对性。
结语
俗话说:一天之季在于晨,一年之季在于春。同样,教好初三的关键在于上好诸言课,教好高中的关键在于上好衔接课。关于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开端。我们认为初、高中化学教学还存在:心理衔接、学法衔接、教法衔接、学科之间的交叉衔接等多维度、多层面的衔接。若我们能与广大同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可以为广大师生贡献出更加丰富、深刻、实用、富有哲理的研究成果,大家共同期待。
第五篇:肖临骏: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比较分析《九章算术》与《几何原本》
《九章算术》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该书内容非常丰富,且系统化总结并概括了战国、秦朝,以及汉时期的数学成就。此外,该书在数学领域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首次提出分数、负数及加减运算法则等。概括来说,《九章算术》是一本综合性的数学历史著作,该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基本形成。《几何原本》在数学界又被称为《原本》,该书为欧洲数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且被广泛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书中主要总结并归纳了平面几何的五大公设。除此之外,《几何原本》在西方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仅次于《圣经》。这两本著名的数学著作对数学的发展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二者还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对这两本书从成书背景、体例、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后,得出二者的差异所在。在此基础上,对其数学教育观、数学教育目的、数学教材及数学文化也进行了详细论述,基于现代数学视野,对现代数学教育改革提供启示,以供参考。
一、成书背景的对比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的数学专著,也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众所周知,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众多学派相继出现,在形式逻辑研究方面,相比其他学派而言,墨家比较突出,但之后形式逻辑在我国并没有太大的进展,而《九章算术》恰巧问世。该书成书最迟是在东汉前期,但内容的定型却在西汉后期,这时候出现,就注定其呈现出非逻辑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数学专著都是在不断总结生活现象的过程中逐渐衍生而来的,《九章算术》也不例外,该书主要强调的是数学知识的应用,在不断地总结、归纳、推理、论证的过程中,最终发展成演绎推理。
《几何原本》是一部集前人思想和欧几里得个人创造于一体的不朽之作,整本书的内容是把人们公认的一些事实归纳成定义和公理,将形式逻辑的方法运用于教学研究。通过这些定义和公理对几何图形的性质进行探讨,最终建立起一套数学理论体系,简称几何学。该书的成书与《九章算术》有着不同的背景,当时古希腊正处于形式逻辑的发展时期,形式逻辑的思想方法被运用到了数学及其应用领域中,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数学思潮,之后欧几里得不断研究和探索,将其用演绎法进行归类和整理,编写成《几何原本》一书。这本书也是欧式几何的奠基之作。此书主要囊括了几何学从公元前7世纪的古埃及,一直到公元前4世纪――欧几里得生活时期――前后四百多年的数学发展历史。从内容上分析,该书保存了古希腊早期的几何学理论,之后欧几里得对其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使其成为现代数学发展的思想源泉。总体来说,《几何原本》开创了古典数论的研究,创立了欧几里得几何学体系,成为用公理化方法建立起来的数学演绎体系的最早典范。
二、《九章算术》与《几何原本》在体例方面的对比
研究这两本书发现,其在体例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表现在:《九章算术》是按照问题的性质和解法具体分类的,总共九类,且每一类为一章节,每一章节又分多个小类,每一小类都有解题步骤,包括数学公式、推理等。这种结构体系,是以算法为中心,根据算法组建理论体系,表现出了中国特有的数学思想。《几何原本》在结构方面与《九章算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该书共十三篇,主要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中,有4条作图公法,36条定义,19条公设和公理,为全书的推理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是题,其中每一道题都相当于一条定理,后面附注证明过程和推论过程,还有少部分题后面有图解。总之,《几何原本》主要是将逻辑推理进行系统化归纳,形成数学体系中的逻辑演绎系统。
三、《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的内容对比
从内容方面对比发现,《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中《九章算术》的内容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特征。它主要是对从春秋至秦汉时代社会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累积的教学知识的汇总。整本书包含246题,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故被称为“数学百科全书”。此外,该书中的代数水平和算术水平相当高,但在几何图形方面,却与《几何原本》存在较大的差距。《几何原本》是代数几何化,且数论问题都是通过严格的逻辑证明来具体解决的,它为几何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几何原本》的诞生,标志着几何学已经成为一个有着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的数学学科。除此之外,《几何原本》还对勾股定理做了详细证明。由此可见,这两本数学名著各有优势。
四、《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对当代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于《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对当代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启示,需从数学教育观、数学教育目的、数学教材、数学文化几大方面来了解。
1.数学教育观
数学教育观主要包含两大类,一类是动态数学教育观,认为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也是一个动态学科,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内部要素之间也呈现出动态发展趋势;另一类是静态数学教育观,认为数学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学科,其内容主要包含数学定理、公式。《九章算术》表现出动态教育观,主要是由于其丰富的内容都是在不断总结和积累后得到的。《几何原本》表现出静态教育观,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程序化过程,即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例题-练习,整个过程中,学生占被动地位,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相对来说,这种教育观比较死板。由此可见,为了促进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要主张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理论中解释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理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并创新情境化教学模式。
2.数学教育目的
《九章算术》强调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数学学习的实用性特征,通过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几何原本》强调学生要关注内部的逻辑结构,体现出数学学习的抽象性和严密性特征,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其实这两本书都有自己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我们在研究现代数学学科时,应将二者相结合,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提升数学教育的目的。
3.数学教材
从上文中了解到,《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百科全书,自隋唐时数学教育制度建立以来,该书已经成为国家统一审定的数学课程之一,且逐步形成了以该书为中心的古代数学课程体系。而《几何原本》则过度强调形式化的数学教学,忽视了与实际相结合。这两本书在教材上都有一定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我们要认真分析,相互借鉴,为推动现代化数学学科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努力。
4.数学文化
《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系。所以,在进行现代化数学学科改革时,要对这两本书的数学文化多加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引导学生去了解和领悟数学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学内容,逐步渗透思想方法、意识精神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科中蕴含的各种魅力。
五、结语
综上,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空间、变化及信息等概念的综合学科,也属于一种形式科学。为了促进数学学科的改革和发展,通过上文对《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的比较得到的启示是: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进行总结、归纳,了解数学的本质,从而达到提高数学素养的目的。笔者希望更多有关人士参与到《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的比较研究中来,为推动现代化数学学科的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