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闭症讲座
自闭症讲座
每年的4月2日都是世界自闭症日,儿童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自闭症在2006年已被列为精神残疾,而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看,我国0~6岁自闭症导致的精神残疾儿童约为4.1万人。目前自闭症的病因并没有完全的明确,现今阶段的研究指出可能和遗传、环境和脑部的一些化学递质代谢的异常有关。目前自闭症患儿的治疗方式以特殊训练为主,包括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训练,言语训练等,其效果是可以肯定的。对于伴有异常行为的孤独症孩子,包括容易兴奋,易激惹,多动及冲动,自伤或自残行为,临床上可以使用适当的药物对患儿的行为进行控制,但药物的具体使用要遵循临床医生的建议,家长们不能盲目用药。
治疗自闭症的治疗方法
(一)不要对至爱亲朋隐瞒实情,要酌情向他们说明情况,你需要倾诉苦恼。他们会是你精神乃至实际行动上的支持者。
(二)不要向单位领导和关心你的同事隐瞒实情,相信他们会给予你理解与帮助。
(三)对邻里的询问和关注要给予适度的、诚恳的回答,这样可消除猜测和好奇,你就可以避免因藏着、掖着而又怕被别人知晓的尴尬局面。
(四)要让孩子融入正常社会,走出自己封闭的天地,为此注意做好必要的准备。在公众场合,对孩子表现出的不恰当行为,要坦然地面对,从容处理,同时要向有关人员及周围的人简单说明孩子的疾患,并致歉意。这样比你恼怒,因面子而失去理智好得多。
(五)要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为孩子找一个训练机构,从教学的角度,自闭症儿童适宜一对一教学方式,但目前可能没有一所学校的可以提供这样的教学,因此,有现实的困难。只有家庭能够作为第一学校,提供这样的教学;学校都是集体授课制,老师的任务是按照课本把一学期内容讲完,课中一个老师要照看很多的孩子,不可能一节课针对一个孩子制定教学内容和单独教学。所以自闭症的孩子把他强行地关在教室里,听着对自己来说根本听不懂的东西,可以说是浪费他们康复训练的最佳时间。把他关在教室里,还不如在家里慢慢地告诉孩子如何穿衣吃饭做家务,把孩子带到外面走走、到超市看看,认识一些生活物品。因为人最基本是要学会如何生活。
很多自闭症儿童都有不错的视觉理解能力。因此,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给他们视觉的提示。比如把一天会发生的事情用文字或图片来表示,让孩子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同时,给予孩子一个可以与大人沟通的方式。图片也好,手语也好。自闭症儿童有刻板行为,比如嘴里不同重复听到的几个词或一句话,拿着一个物体转来转去。在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中孩子可以茁壮成长。我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随时给孩子一个“在某种程度我在控制我的生活”的感觉。请家长尽量的编制出有条理的生活规律。比如起床时间、吃饭时间、睡觉时间。与此同时也要练习孩子对“突如其来”的事情变化的适应。时常练习“先***再***”的句型。比如:“先去商场买东西,然后再去看爷爷奶奶”(如果平时的规律是直接离开家去爷爷奶奶家)。再有就是不要对孩子所有满足都给予第一时间的满足。作为家长,权威是重要的。对家里制定的规矩一定要遵守。接受孩子的不同。制定孩子可以达到的目标。帮助他们成为“他们可以做到的最好。”而不是时常拿孩子和别人相比。
让孩子长久地和亲近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亲人的手势、动作、语言、表情、相互表达和回应的方式、交往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耐心地给孩子反复示范,爸爸妈妈最好能将日常生活的内容与训练结合起来,变枯燥的训练为有趣的游戏,逐渐让孩子感觉到这是个很好玩的活动,进而对父母即对“人”发生兴趣。要注意的是,爸爸妈妈在心里给孩子定的标准一定要比同龄的正常孩子低很多,急躁情绪和攀比心理万万不能有。
时刻和孩子说话。自闭症孩子绝大多数语言发育迟缓,有的甚至丧失语言能力。他们面临的共同难题就是学会说话,利用孩子吃饭睡觉以外的所有时间教他说话,是家人不能回避的现实,而且要持之以恒。
要善于捕捉到孩子的兴奋点。绝大多数自闭症孩子自我封闭,拒绝任何新东西、新变化,缺乏主动性,但对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很执著。因此,爸爸妈妈要善于发现并捕捉到孩子的兴奋点,对他感兴趣的事情给予多方面的信息刺激。
如果孩子喜欢反复玩水,妈妈不妨为他准备热水、冷水、温水,和他一起细细地感知;了解水蒸气、水、冰几种不同的水的形态;假如孩子对音乐、绘画或机械很投入,爸爸妈妈最好能为他创造一个氛围,把与之有关的信息搜集起来,讲给孩子听、和他动手做。以此为突破口,把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其他信息及时传达给孩子,借助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消磨他们身上某些刻板的行为模式。
第二篇:自闭症解析(DOC)
一、孤独症解析
(一)什么是孤独症
(二)孤独症的表现
(三)孤独症的原因
(四)孤独症的治疗
(五)孤独症的影响
二、中心建设
(一)基础建设
(二)规模和场地环境
(三)设备设施
三、队伍建设
四、业务开展
一、孤独症解析
(一)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障碍,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二)孤独症的表现
1.语言障碍
语言与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是大多数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语言与交流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多数孤独症儿童有语言发育延迟或障碍,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在2~3岁以前有表达性语言,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终身沉默不语或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有限的语言。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运用能力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
2.社会交往障碍
患者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年幼时即表现出与别人无目光对视,表情贫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也无享受到爱抚时的愉快表情,甚至对父母和别人的拥抱、爱抚予以拒绝。分不清亲疏关系,对待亲人与对待其他人都是同样的态度。不能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患者与同龄儿童之间难以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例如,在幼儿园多独处,不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看见一些儿童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做游戏时,没有去观看的兴趣或去参与的愿望。
3.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
患者对于正常儿童所热衷的游戏、玩具都不感兴趣,而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个瓶盖,或观察转动的电风扇等,并且可以持续数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而没有厌倦感。对玩具的主要特征不感兴趣,却十分关注非主要特征:患者固执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动程序不变,如上床睡觉的时间、所盖的被子都要保持不变,外出时要走相同的路线等。若这些活动被制止或行为模式被改变,患者会表示出明显的不愉快和焦虑情绪,甚至出现反抗行为。患者可有重复刻板动作,如反复拍手、转圈、用舌舔墙壁、跺脚等。
4.智能障碍
在孤独症儿童中,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国内外研究表明,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发现约70%的孤独症儿童智力低于常人,约20%智力正常,大概10%的孩子智力超长。
(三)孤独症的原因
有充分证据显示孤独症儿童与家庭背景和父母教养的态度无关,亦不是因后天环境造成。如今,随着孤独症的日见增多,国内外学者也愈发的对其关注。多年来,许多专家试图从生化、免疫、心理、生理及教育环境等方面探究其病因,但仍尚未有定案,现代科学解释不清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孤独症,孤独症仍是一个世界难解的谜。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学因素和胎儿宫内环境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诸多研究也纷纷认可遗传、感染与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与之密切相关。
(四)孤独症的治疗
目前,孤独症还是一个医学难题,它是终身伴随,不能治愈的。目前教育康复训练是儿童孤独症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多以教育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对于孤独症的智力,人们应该达到以下几点共识:
①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因此孤独症治疗一般认为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目前认为2-6岁是最好的康复训练阶段,但是事实上也存在着部分患者在较大年龄获得改善。
②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建立了许多的孤独症特殊教育和训练课程体系,前述几个主要的训练方法各有优缺点,尚无证据表明哪一种疗法显著优于另外一种。目前各种方法有互相融合的趋势。
③由于孤独症缺乏特效治疗,目前尚存在数以百种的另类疗法,这些疗法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使用需慎重。少部分未经特别训练和治疗的孤独症儿童有自我改善的可能,部分疗法声称的疗效可能与此有关。
(五)孤独症的影响
1、对自身的影响 没有独立交往的能力,不会根据环境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伴有严重智力低下者无任何言语功能,无法克制和难以治疗的尖叫、自伤等行为持续存在,直接威胁着生存,给教育和干预带来障碍。一部分患儿到青春期以后症状可有改善,古怪刻板的行为减少,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或多或少地提高,但仍表现为与人交往困难独来独往回避他人;但在不涉及社交能力时,也能干好某些简单机械的事情。有些患有孤独症的孩子表现得像天才,有着惊人的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说出一个日期,能准确地推算出那天是星期几,算术乘法算得比计算器还要快,事实上这种高智商的孤独症患儿只有极少数,近70%的患儿都是低能的,他们智力低下,属于精神残疾。当他们长大成人后,他们也要面对生存生活的压力。但是社会能够给这个群体提供一个“宽容”环境吗?
2、对家人的影响
中国有多少孤独症的患儿,背后就有多少为之心碎的家庭。很多家长还很年轻,却因为家有患儿而精神崩溃了,或者夫妻互相指责,家庭分崩离析;或者为求治疗不惜倾家荡产,债务缠身;更有程度严重者,母子一同赴死。而一些心存希望的家长,总是幻想着这种病能治好,结果收获寥寥,最终陷入绝望。
3、对社会的影响
更主要的是对一个社会人文建设的影响。因为全世界有将近3500万的孤独症患者。这背后有多少家庭会心碎?有多少家庭会因此而破裂?有多少会这样的患儿会被抛弃?有多少人间悲剧会发生?难以想象。其次是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二、中心建设
(一)基础建设 榆林市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是针对2——7周岁患有孤独症及其他智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非盈利性中心,业务主管部门是榆林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
中心以“理解、关爱、接纳、尊重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为主”为教学理念,以“康复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为教学目标,从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学龄智力开发辅导、社会融入性训练等多方位入手,最大限度的缓解其成年后对家庭及社会造成的负担,使其生活得到自理,自立,使家庭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开展各种有利于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教育的公益活动,争取孤独症儿童和成人在康复、教育、就业、养老等各方面的平等权利。
(二)规模和场地环境
中心位于榆林市开发区广源路西部三辰西南角500米残疾人服务中心四楼,教学区建筑面积约300平方。中心共有8间教室,其中个训室3间、游戏室1间、感统室1间、小组教室3间,休息室1间以及办公室1间。中心实行全日制管理,同时加强儿童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儿童训练期间的安全。
目前开始有三个班,分别是:西瓜班、橙子班和苹果班。通过视觉提示让孩子们清楚的找到自己的教室,同时也能锻炼孩子的认知以及配对能力。
(三)设备设施
根据孤独症儿童的教学要求,中心开设有:个训、感统、音乐、小组、游戏、情景、书写、精细等课程。中心为每门课程均配有相应的教具。个训课配备有专用的卡片系列、积木系列、蒙氏教具以及其他适合儿童训练用的教具;感统课配备有大滑梯、体能训练组合、万象组合等各类感统训练器材;音乐课配备有电子琴、音响以及专业的奥尔夫乐器;精细课配备有各类用于锻炼儿童手眼协调的拼图玩具、手工教具等。办公室配有电脑,打印机等设备。
三、队伍建设
中心目前有孤独症儿童17名,教职工8名,所有教职工都热爱特教事业,积极努力工作,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所有教职工中,本科学历4人,大专学历4人,其中2人持有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1人持有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1人持有护士上岗资格证,所有专职教师均进行过岗前培训。
自中心成立以来,老师们有幸参加了许多专业的讲座,获得了国内及国际上的孤独症教育领域专家带来的前沿的,专业的孤独症知识,使中心的教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业务开展
1、中心为每个在训得孤独症儿童建立了康复教育档案,内容 包括:医院诊断证明、学前资料、入学评估、训练计划、教育评估等。
2、根据评估结果对每个孤独症儿童实施个别教学计划,每天不低于1小时。
3、个别化训练内容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每月的教学课题,每月进行总结和调整,根据孩子能力变更课题。
4、中心根据儿童的能力及年龄分为3个班进行集体训练。
5、中心对在训孤独症儿童每学期末开展一次康复效果评估,以便合理调整和改进新学期的康复教育计划和目标。
不同课程的学习,让孩子们从一无所知到逐步提高。通过一年的学习,孩子在语言、认知以及生活自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有10个孩子有模仿说话的能力,12个孩子可以独立的完成吃饭、上卫生间等事情,大多数孩子可以识物。根据评估结果对每个自闭症儿童实施个别教学计划,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每月的教学课题,并进行总结和调整,根据孩子能力变更课题,以合理调整和改进康复教育计划和目标,从而更好的帮助孤独症孩子融入社会。
第三篇:自闭症教案
自闭症康复训练综合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自闭症康复训练综合课,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①社会行为的训练;②数理概念——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③语言沟通——了解特征四季、填词、说句;④逻辑训练——事物关系与空间方位;⑤精细动作——小肌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就是针对自闭症学生个体特征的一对一训练课,受训者是本校六年级一名高功能自闭症学生,该生通过在校两年的康复训练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听从老师的指令,学习时有参与互动的能力。通过训练自主性、主动性语言明显增多,但在社会交往中不能正确使用人称代词,与他人沟通时语言表达不流畅,词汇量贫乏,用词不恰当。在一对一的训练中能接受普通小学的一年级的教学内容。
三、训练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对新知识的分解细化,逐步让学生掌握;应用结构化训练中的视觉安排、程序时间表,使学生通过清晰的视觉组织,明确本节课要做什么、现在要做什么、接下来会做什么,使自闭症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内容。
四、训练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社会行为——使自闭症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身边的人;
(2)语言沟通——通过情景训练使自闭症学生能用较完整的语句表达;
(3)数理概念——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培养自闭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社会行为——通过情景训练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上课的老师;
(2)语言沟通——通过训练能和老师做一问一答的对话;
(3)数理概念——通过动手操作、结合生活经验使自闭症学生掌握数的组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社会行为——使学生能和老师有目光接触和交流的意识;
(2)语言沟通——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语言能力;
(3)数理概念——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
4、补偿缺陷与能力开发:
(1)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
(2)语言沟通——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数理概念——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听从指令完成训练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情景对话、语言沟通。
难点:使学生具有主动交往的意识、有自主性语言的交流; 解决措施:直观教学,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训练准备
程序时间表、宁绪音乐、强化物、课件、训练辅助用具。
七、训练过程
1、训练准备。确定强化物(播放宁绪@脑波音乐)、出示《程序时间表》。
2、开始训练。
(1)社会行为。
①认识自我、认识身边的人——你是谁?我是谁?
②目光接触、对活动中的“看着我”有反应。
(2)数理概念——11~20各数的认识。
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 1 马路和人行道
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②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出示生活情景图 2 放学后,热闹的马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新知识。
数一数,马路上共有几个人?有几辆汽车?道路的两旁有几棵树?
a、数小棒,感知满十;
b、摆小棒,学习数的组成;
c、看直尺,感知数的顺序、大小;
③有趣练习,巩固新知。
a、比一比,摆一摆——用小棒摆下面的数:12、16、17、20;
b、连一连,猜一猜——(出示练习十四的第2题的点子图)要求:从1到20。按顺序把点子连起来;
c、找一找生活中的数。
小结:十几就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精细动作。
涂色——在规定的范围内涂色,要求均匀、不出界。
3、训练结束。
(1)播放音乐,放松学生情绪;
(2)与《程序时间表》对照,总结课堂训练内容;将学生选择的强化物奖给学生;
(3)布置课后训练内容。
第四篇:自闭症简介
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简介: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儿童广泛性地发育障碍性疾病。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着微弱的光芒,因此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往往在3岁以前起病,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社会互动、沟通交流以及兴趣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在4到5岁时症状最为明显,男女发病比例约为5:1。大约3/4的患儿合并有精神发育迟滞,半数左右的患儿在青春期可能合并癫痫发作。由于患儿在社会交往、沟通,尤其是行为方面存在严重的障碍,父母往往只能在手足无措之余,添加对孩子未来命运的担忧。
病因暂时不详,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不明了。2.围产期因素,围产期各种并发症,如产伤、宫内窒息等较正常对照组多。3.免疫系统异常,发现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辅助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等。
4.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与多种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的单胺系统,如5-羟色胺(5-HT)和儿茶酚胺发育不成熟,松果体-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异常,导致5-HT、内啡肽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减少
临床表现:
1.语言障碍,多数孤独症儿童有语言发育延迟或障碍,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在2~3岁以前有表达性语言,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终身沉默不语或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有限的语言。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运用能力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2.社会交往障碍
患者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年幼时即表现出与别人无目光对视,表情贫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也无享受到爱抚时的愉快表情,甚至对父母和别人的拥抱、爱抚予以拒绝。分不清亲疏关系,对待亲人与对待其他人都是同样的态度。不能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患者与同龄儿童之间难以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例如,在幼儿园多独处,不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看见一些儿童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做游戏时,没有去观看的兴趣或去参与的愿望。
3.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
患者对于正常儿童所热衷的游戏、玩具都不感兴趣,而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个瓶盖,或观察转动的电风扇等,并且可以持续数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而没有厌倦感。对玩具的主要特征不感兴趣,却十分关注非主要特征:患者固执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动程序不变,如上床睡觉的时间、所盖的被子都要保持不变,外出时要走相同的路线等。若这些活动被制止或行为模式被改变,患者会表示出明显的不愉快和焦虑情绪,甚至出现反抗行为。患者可有重复刻板动作,如反复拍手、转圈、用舌舔墙壁、跺脚等。4.智能障碍
在孤独症儿童中,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国内外研究表明,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发现5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于50),25%为轻度智力缺陷(智商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于70),智力正常的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
我国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现状:
2006年我国将自闭症列为精神残疾,自闭症者被纳入相关的保障体系。目前我国自闭症人数保守估计已经超过150万。
现状1:起步晚。我国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比先进国家晚了将近40年。1938年,Leo Kanner教授(美国)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儿童孤独症概念并做出系统研究,我国直到1982年才由南京的陶国泰教授首次报告提出。国外早在60年代就已经对“行为与教育途径的干预(以下称‘干预’)”这一措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持科学研究的态度做出系统性报告;而我国仅仅在90年代中期以来才开始经验式地摸索与模仿。认识的落后,绝不仅仅限于对其医学知识方面的知之甚少,而是对整个体系性质的认识模糊,也就是说对孤独症的干预缺乏深度的理论理解与循证层面上的操作经验。
现状2:患病率上升,对干预需求的呼声越来越大。不管是相关的专业人员,还是普通老百姓,亦或是媒体,孤独症越来越成为一个公共的话题。其患病率由最初的极为罕见,到万分之几,到而今的千分之几,虽然从来没有一个比较稳定而公信的数据,但是患病率的一路走高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多数结论认为,ASD(孤独症普系障碍)在新生儿中的比例达3/1000,典型孤独症不低于1/1000,以此推算,国内ASD(孤独症普系障碍)将不低于400万,典型孤独症不低于100万。虽然良莠不齐的训练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现状3:患儿回归主流社会困难大。治疗自闭症的黄金阶段是1-3岁,错过了这个阶段,恢复健康的困难就很大,病情还极有可能反弹,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康复训练,一旦他们失去父母的依靠,将很难在社会上生存下去。那些攻击意识强烈的患者,还可能造成社会危害。自闭症被国内绝大多数医生定义为不治之症。自闭症儿童家长十分希望孩子实现生活自理,在家长去世后可有亲朋好友、托养机构接收他们。
此外,中国广袤的农村对自闭症了解甚少,难有家庭愿意向调查人员报告孩子患有自闭症。他们情愿养自闭症孩子一辈子,并生一个健康孩子陪伴他终老。公众对自闭症缺乏认识将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现状4:干预体系不健全,干预水平整体低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在医疗系统中,开展ASD诊治工作的医院屈指可数,多数医生对ASD的认识欠缺,只有少数医院的少数医生能诊断ASD,就连卫生部规划的五年制与七
(八)年制儿科教材均未涉及ASD。医院也只是以诊断、评估及个别训练为主,多以小时为单位进行训练,而且收费较贵,大部分家长望而却步。(2)、目前我国ASD干预是以民办机构为主,手段以全天训练及少数机构培训家长为主,由于资金不足、场地不够等限制,导致其规模小,管理不够规范。(3)、以残联系统为主的公立机构才刚刚启动,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训练的针对性较差。(4)、我国大多数ASD儿童因其社交障碍及行为问题以及特殊教育资源缺乏而无法在主流学校随班就读,同时又基于其特殊的思维及学习方式以及某些超常的能力而不适合在智障学校就读。
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是目前国内对自闭症康复所主要采用的方法,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康复训练服务机构大概有400家,其中约90%是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自己筹办的。与此同时,从事这方面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及经费也都严重匮乏,机构经营举步维艰。
比较系统规范且有一定规模的只有少数的几家,且方法各异,对于目前国内自闭症的现状只能是杯水车薪,大多数是小作坊式的,缺乏专业的指导和资金支持。对自闭症的整体治疗效果不甚人意。亟待政府相关机构能够加大资源投入和行业的规范以及优化
现状5:相关专业人员严重缺乏。能认识与诊断ASD的临床医生缺乏,社工(义工)也缺乏,特殊教育及康复人员更是缺乏。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特教专业人员总人数为3.1万,美国特教专业人员为38万人,而且34万已获得资格认证。同时供需也极不平衡,市场需求大,行业竞争少,致使许多短平快的短线训练机构产生,但从业人员普遍素质却不高。机构的负责人也很少有人愿意花钱为员工们做系统的素质培训,直接影响了执业操守与执业素质,使得孤独症康复训练行业极端不规范。
现状6:相关政策与法规才初步建立。随着人们对孤独症及其干预工作认识的逐渐深入,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也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高度重视。2007年1月1日,中残联已把孤独症的康复纳入到精神病康复,整合资源,建立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选择了31个试点城市,发挥现在妇幼保健、特殊教育网络和有关社会力量的作用,探索建立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康复训练的干预体系。与此同时,编写统一康复训练教材,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及筛查、诊断专业人员培训。
我们能为自闭症做些什么:
日本自闭症专家白崎研司曾总结:“治疗自闭症非常关键的一点是要将自闭症患者作为正常人来对待,换句话说,就是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在此前的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致辞中,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多次呼吁人们采取行动,努力建设一个更包容的社会。
正确看待自闭症患者,尊重和理解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帮助他们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生活,这些是人人都可参与的行动,此外,我们还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向社会宣传自闭症,呼吁更多的社会认识来了解自闭症,来关心爱护帮助自闭症患者,进而使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
第五篇:特殊教育《自闭症》
特殊教育《自闭症》
一、前言
自闭症(Autism)一词最早由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n Bleuer于1911年提出,并将Autistic 一词引入专业文献中,他将“孤独性”的退缩,拒绝交往及反应障碍描述为精神分裂症的伴随性特征。1809年美国的Thm Haslam 和1919年美国心理专家Witmer也曾提出过一些记述相似的报告,但一直没有统一的诊断名称。直到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 Leo Kanner 发表《情感接触的自闭障碍》一文,为之明确命名。至今历经半个多世纪之久,自闭症一词可谓由陌生转而熟悉。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自闭症到底是什么”,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对此进行思考和研究,不断的进行讨论,纷纷阐释自己的见解,对自闭症的内涵不断的进行修正,但始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不能达成共识。
本文拟对自Leo Kanner提出的自闭症到现在这段时期中的对于自闭症的主要认识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以期找出争论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针对关于“典型自闭症”的研究发展进行探讨,其它如“亚斯伯格症候群”等不在此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二、回顾
1943年Leo Kanner在对11名儿童的特有行为进行细致描述后提出了婴儿自闭症。他认为这些儿童身上所出现的奇怪、特殊的现象虽与早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些行为相似,但是有所区别,属于一个独立的特定的群体。这11名儿童所具有的共同的异常特征为:
1、极端的自闭孤独倾向,缺乏和外界的情感接触,没有对外界进行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2、对环境事物具有要求同一性的强烈欲望。对外界刺激的极端敏感。
3、出色的机械记忆能力,伴随着使用语言方面的无能。
4、语言发展有障碍,与人沟通上有严重问题。
5、保留智能,有良好的认知潜能,通常具有显著聪慧的外貌。
6、大多来自高智商的家庭,父母常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事业上,家庭生活冷酷。
1968年美国的瑞特(Rutter)等人认为自闭症应具有4个基本特点:早发性,通常起病于30个月之前;具有怪异行为;言语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缺乏应有的社会性反应,对外界冷漠。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自闭症的定义为:自闭症症状通常皆在出生至30个月内出现,是一种症候群。自闭症儿童对视、听觉刺激有异常反应,语言发展迟缓或语言正常但有鹦鹉式语言、代名词反转、文法结构混乱现象,在抽象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上存在困难。人际(社会)关系的障碍在5岁以前最为严重。智能分布范围相当广,由极低至正常或正常以上。
英国的Lorna Wing认为自闭症的障碍是发育性的终生行为障碍,由脑功能紊乱引起。其障碍涉及社会交往、语言、行为等,这种障碍在幼儿期表现明显,且它会影响终身,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他认为自闭症患者是在理解来自感觉通道的信息上出现问题,大脑功能的紊乱使之无法将这些信息给予整合、分析,这导致了自闭症儿童缺乏对语言和手势的理解,无法进行正常交流。
美国自闭症协会认为自闭症是一种影响终生的严重残疾,通常在3岁前出现,在交往和社会性接触方面有严重障碍,能力发展严重不平衡,自闭症不是由某些共同因素引起的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综合症,是某些异常行为特征的综合,与脑结构及功能失常有关。
在英国,自闭症的研究已经聚焦于所谓“theory of mind”的一种假设上。英国国家自闭症协会因而制定了一个新的定义。他们认为自闭症的首要问题影响了其他人天生就有的一系列特殊能力。首要问题在于自闭症患者相对于正常人来说不能以同种形式可辨别的认识他们是人类的一部分。他们缺乏直接理解人们的思想、感情和需要的能力。自闭症患者在社会化、交往、学习和适应以及重复刻板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则是其次的,可以追溯到首要问题上。
美国儿童行为调查研究所芮慕兰(Rimland)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自闭症是一种发育性的终生性的行为障碍,是由脑功能紊乱引起的。自闭症儿童在儿童期有一个非常严重的行为紊乱情况,大多是始于出生或出生后不久,并存在于个人的全部生活历程中,并成为主要障碍。在生命的历程中可能会有部分人在某一方面有部分康复。他们与其他人无法用正常的或有意义的途径进行联系和交流原因还没有完全了解,但原有的认为自闭症是一种情绪障碍显然是不正确的。
格尔·格林汉姆(Gail Guillingham)提出了感觉理论。她认为自闭症患者的感觉是非常强烈的,体内不能有计划并有效的处理这样强烈的状况。刺激所产生的痛苦的结果是身体用生物化学的方式处理,导致自闭症患者不仅阻塞了痛苦而且也阻塞了感觉。自闭症儿童从出生时便对环境的刺激有超出正常的反应能力,这是由基因引起的脑生理差异所造成的各种感觉过敏而引起的。自闭症是正常的人,只是对于感觉刺激比常人高度敏感。
此外,笔者对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时发现我国关于自闭症的研究处于一种初始的阶段。对于自闭症的认识,还处于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多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训练上。港台方面在对于自闭症的认识,多受欧美等国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与欧美具有一致性。但对自闭症的研究,仍然处于一种认识了解阶段。
三、对自闭症界定研究进展的探讨
自1943年Leo Kanner提出婴儿自闭症后,众多学者便开始对自闭症的界定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普遍接受了自闭症不同于精神分裂症这个观点,肯定了自闭症的发病年龄,在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认知发展等方面均有了大致的共识,但在自闭症的归类、治病原因、诊断等方面仍有分歧。
1.澄清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在Leo Kanner提出婴儿自闭症之前的研究,一向认为自闭症是精神分裂症最早期的发病形态,将其与精神分裂症混为一谈。Leo Kanner研究后发现,自闭症儿童的确不属于精神分裂症的群体。这个结论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逐渐得到了证实,也为人们普遍接受。在发病年龄、发病过程中患者的表现、男女发病比率、家族遗传上,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有显著不同。在认知障碍方面,自闭症患者在WISC智能诊断检查中表现出均有相似的剖面,脑波异常表现的例子也多,并会有癫痫的并发症,可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却无这个倾向。
2.发病年龄的肯定
人们普遍接受了自闭症儿童的发病时间在3岁前出现,虽然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偏差,但差距不大。Leo Kanner指出,自闭症儿童的症状出现在婴幼儿期,且至少在两岁半前出现。在后来的研究中,自闭症发病年龄有所扩大,时而在30个月之前,时而在36个月之前。DSM-Ⅲ-R曾将自闭症发病年龄扩大到3 岁以上,但DSM-Ⅲ又恢复至3 岁。尽管在自闭症发病年龄上有一定的浮动,但症状出现在早期的理论得到了支持。如Rutter、WHO、ICD-
9、ICD-10指出自闭症起病于30个月前。
3.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显著障碍
自闭症认识的研究自Leo Kanner后有了很大发展,但他所强调的自闭症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显著障碍这一症状被保留了下来,陆续得到了众多人的认可。如Rutter、WHO、在美国自闭症协会、英国国家自闭症协会、Ruth Sullivan、Lorna Wing、Rimland、Temple Grandin、Donna William、Gail Guillingham其对自闭症的认识中也都有相似的描述。如Ruth Sullivan认为自闭症儿童极端自闭,对外界无反应,无探究兴趣。Lorna Wing认为自闭症儿童表现出一种社会性退缩,生活在孤立的自己的世界中,并详述了自闭症在社会交往、人际沟通上的障碍表现等。自闭症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显著障碍,这个观点得到普遍接受。这一点在ICD-
9、ICD-
10、DSM-Ⅱ、DSM-Ⅲ-R、DSM-Ⅳ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并将此方面作为诊断自闭症的条件之一。
4.语言发展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人们普遍接受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一观点。而此观点也是Leo Kanner在报告中指出的。在WHO、Rutter、Lorna Wing、Rimland、Donna William等有关对自闭症的认识中也对此进行了相似的描述。如Rutter提到自闭症儿童言语有损害。美国儿童及成人自闭症学会顾问委员会提出言语语言认知及非言语性交流异常等。经过多次的实践与研究,人们认为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是有一定的发展的,但这种发展显然不同于正常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DSM也采用此方面作为诊断自闭症障碍的一个内容,并明确自闭症儿童在语言性及非语言性交往上受到严重影响。可见人们对于自闭症儿童在语言方面的充分重视。究其原因,语言对于人的思维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存在障碍,显然对他理解外部世界,与人进行交往等多方面带来不利的影响。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干预上,语言训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因此对此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
5.在认知方面有障碍且发展不平衡
自闭症儿童在认知发展方面的障碍和不平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感知、记忆和想象等方面。他们对外界的感知显然存在着令人不解的地方,对某些刺激仿佛极度敏感,在感觉方面也仿佛很敏感,总是尽量避免被触摸。自闭症儿童的视、听觉功能正常,但对于一些视、听觉刺激仿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让人怀疑他们的眼睛、耳朵是否出了什么问题。自闭症儿童对外界的这些刺激的异常反应在Leo Kanner的报告中被细致的描述过,而且在世界卫生组织、英国国家自闭症协会、Temple Grandin、Donna William、Gail Guilling等对自闭症的认识中也分别进行了介绍,在此方面达成了共识。如WHO指出自闭症儿童对听、视觉刺激有异常反应。Temple Grandin指出自闭症孩子对某些刺激过度反应,对某些刺激却又反应不足。自闭症儿童在想象上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障碍,这一点Leo Kanner、Lorna Wing及WHO等也分别做了陈述,在美国自闭症协会、DSM、ICD等有关自闭症的描述中也都有所体现。
6.同一性突出
Leo Kanner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这一突出症状很强调,而且也广为人们所接受。自闭症儿童对于环境事物的同一性要求的欲望极端强烈,当外界环境发生一点点的改变或者时看到某些物体的不完整性,都会产生极端的困扰不安。有关这方面的描述在Temple Grandin、Donna William、DSM-Ⅲ、DSM-Ⅳ等的描述中也可得到证实。
7.自闭症的归类
自1943年Leo Kanner指出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不同后,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点,但对于自闭症的归类仍不甚明了。如ICD-9中将自闭症列为起源于儿童期的精神病之亚型。自闭症也曾多次被归为情绪障碍或性格异常。Ruth Sullivan和Lorna Wing、Rimland都认为自闭症是一种终生性的行为障碍。美自闭症协会认为自闭症是一种行为特征的综合症。Temple Grandin认为自闭症是一种发展性失调。DSM-Ⅲ将自闭症列为广泛性发展障碍等。从这些纷繁的归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自闭症的认识分歧。显然人们都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特有行为达成了共识,才多次将之归为行为障碍。但也有所不同,有的认为自闭症为终生性的行为障碍,而有的只认为是一种行为的综合,提到是否是终生性的。DSM-Ⅳ则不仅关注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征,而且将之加以延伸,提出了广泛性发展障碍。可见对于自闭症内涵的认识还有待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才能使自闭症的归类达到更客观、更令人信服。
8.自闭症病因的探讨
Leo Kanner在对11个孩子的研究中提出自闭症儿童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些儿童的生活环境有关,与父母的教养态度有关。此后,一些心理学者、医师们便纷纷提出了“环境养育论”、“心因论”的说法,企图解释自闭症的成因,家长成为了研究的焦点。在这以后,随着科研方法的进一步改善,医学中科技含量的融入,且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效果不佳的检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在认识上逐渐推翻了自闭症是直接由心理环境因素所造成的观点。在进一步研究中,人们将注意力逐渐集中到了中枢神经系统发展障碍上。Rutter在1987年变提出自闭症是由于神经机能发展而引致的思考及社交方面不足的现象。Ruth Sullivan和Lorna Wing、Rimland则认为自闭症是由于脑功能发育紊乱而引起。美国自闭政协会认为自闭症的发生于脑机构及功能失常有关。英国国家自闭政协会认为自闭症之所以在社会化、交往、学习、适应等方面有问题源于他们不能以常人的同种形式可辨别的认识他们是人类的一部分,缺乏直接理解人们的思想、感情和需要的能力。Temple Grandin认为自闭症的原因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异常。Donna William认为自闭症患者对周围的世界刺激的感知与正常人不同。Gail Guillingham则提出感觉理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人普遍接受了自闭症的病因在相当程度上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有关,而尤其集中在脑功能上,这一点得到众多学者的支持,使得在研究自闭症儿童的大脑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从广泛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大脑上转而对脑的各个结构如脑干、小脑、丘脑等功能方面细致研究,来找寻自闭症儿童的大脑异于正常儿童的地方,并对造成这些异常的因素进行研究。因此在神经系统结构异常、神经系统调控异常、代谢问题及免疫问题等方面都有众多的研究。自闭症是因为脑结构或脑功能紊乱所导致的这一共识下,人们的强调角度却存在着差异。如Ruth Sullivan 强调造成儿童极端自闭和缺乏社会性兴趣的直接原因在于利用正常渠道来接受刺激来理解和运用语言上出现严重的普遍性的无能。Lorna Wing强调自闭症儿童是在理解感觉通道上的信息出现问题,大脑无法对来自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造成的。Rimland认为自闭症是因新陈代谢的脑功能失常造成的。Temple Grandin认为是处理感官资讯系统发生问题,脑内生长的神经元发生错误的连结而导致了自闭症。可见,对于自闭症儿童脑功能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当自闭症是由脑功能紊乱所引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被学术界广为接受时,Gail Guillingham又提出了新的看法——感觉理论。她认为自闭症是因为儿童从出生起对环境的刺激有超常的反应能力,并由基因引起脑生理差异所造成的各种感觉过敏而引起的。此种观点引发了人们的一些思考,设想在对于自闭症病因的研究方面是否忽略了某些因素。而一些身为自闭症患者并取得了一些成就者的自身告白仿佛又无形中支持了Gail Guillingham的观点。如Temple Grandin阐述自己对某些刺激过度反应,从而使自己避免受到伤害而采取退缩性行为。Donna William则说对任一感觉变得极端敏锐,无论是声音、触摸都无法忍受。因此长期处于一种复杂的心里防御系统中。可见对于自闭症认识的不断深入中,人们从初始的一些主观臆测转而一种客观的研究进而开始关注在客观研究基础上融入一些心理方面的因素,从中可以体会到有一种人性的感情蕴含其中,更多的开始从自闭症患者本身出发,去探索他们的世界,从而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养上产生了新的突破口。
9.关于自闭症的诊断
在对于自闭症的诊断方面,我们从有关自闭症的认识的描述中可以发现,Leo Kanner所提出的发病在早期,具有极端的自闭孤独,在社会性发展上有显著障碍,具有特殊的语言发展迟缓及异常,对环境要求极端的同一性方面,经无数次临床观察与研究分析结果都被保留了下来。这一点在1978年Rutter所归纳的四大诊断标准以及DSM-Ⅲ、DSM-Ⅲ-R、DSM-Ⅳ中都有所体现,但强调的重点则有所转移。如DSM-Ⅲ中的诊断标准对于幼儿自闭症过度严格且无法涵盖不同发展水平变化的儿童,易让人认为自闭症儿童是一成不变的。而DSM-Ⅲ-R中则增列发展性之行为的有关叙述,以反映不同发展阶段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表现,并明确标示3个核心障碍。DSM-Ⅳ中则恢复了自闭症发病出现在3岁前的标准,继续强调社会性互动及沟通方面“质”的缺陷,并界定自闭症所包含的与不包含的对象。对于自闭症的诊断方面有众多的讨论,但对于如何尽早的将自闭症儿童鉴别出来以利于早期干预却仍然是一个难题。
10.自闭症儿童的智力
Leo Kanner在报告中指出,自闭症儿童有聪明的容貌和特殊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认知潜能,不同于智能不足。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此项的看法显然早已摒弃掉了。如世界卫生组织对自闭症的定义中明确指出自闭症儿童的智能范围从极低至正常或正常以上。同时ICD-9也支持此种意见。而Demeger et al在有关自闭症智力的研究中指出,75%的自闭症有智能障碍,50%智商低于50,也给予了充分证实。因此自闭症都是聪明的便不会存在了。然而在此时候,Gail Guillingham通过研究指出自闭症儿童不是低能的而是高能力的,虽然这种高能力掩藏于发展障碍中,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看来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智力方面的问题还需要继续探讨。
四、结语
历经半个多世纪之久,关于自闭症认识研究从定义本身的认识逐渐扩大到病因、诊断、教育等方面并强调实践的作用。但仍有许多值得思考、探索的地方。首先,自闭症的症状与精神疾患方面相似有如此众多的表现,是否在导致自闭症原因方面与精神疾患方面仍有着密切的关系呢?其次,通过自闭症患者自身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闭症患者并非是对外界毫无意识,也不是没有探索外部世界的动机与兴趣,而是寻找不到一条适当的通路。而现在我们众多的研究多是站在一种与自闭症患者相对立的立场上去研究的,而非采用一种接纳的态度。在自闭症的研究中,倾向于对客观现实的极端信任,而因心理因素方面的非确定性而有所忽略。笔者认为在关于自闭症的认识方面应对临床方面的客观研究予以重视。自闭症儿童的那种极端自闭孤独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与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状态似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上,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第三,关于自闭症的认识虽然渐趋一致,但仍是让人对此有些迷惑,可见我们在实证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应继续探究造成自闭症成因的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并进一步开发有效的教育训练、治疗方法,加强对于自闭症的主要障碍及相互关系的研究,并继续对自闭症与其他相关障碍进行探索,使自闭症的界定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