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美术 《中国书法-篆书的学习》教案
《中国书法——篆书的学习》
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有篆书,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五大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对书法的五种书体有基本的了解,增加对书法的兴趣,提高对书法的鉴赏能力。从而感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 教学目标
① 让学生知道书法的五种书体。
② 让学生能够认识分辨五种书体的具体表现形式。
③ 通过学习篆书,让学生对篆书有基本的了解,从而加强对书法的兴趣,提高对书法的修养和鉴赏能力。三 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是对篆书的发展历程和流派风格以及各种风格的代表作的 了解,难点是如何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四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学生对书法的兴趣程度,收集一些书法的相关资料,包括五种书体的范本,以及教师自己的书法作品。五 教学过程
① 走近篆书,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伊始,伴随着古琴的优美琴声,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著名书法家的代表作和典型的篆书范本,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对书法的兴趣,带领学生一起体验篆书的学习之旅。)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这些书法家有哪些代表作?还知道有哪几种书体?
生:有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代表作有《兰亭序》,《颜勤礼碑》,《颜勤礼碑》,《神策军碑》等。
师: 同学们对书法知识知道的还真不少,这里有几幅老师临摹的书法作品,你们想看吗?
生(异口同声):想看!师(展示作品)感觉怎么样? 生:很好看。
生:字体的粗细一致,象形成份居多,且字体略长。
师:想了解这些书体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里面的篆书,感受篆书的神奇魅力吧!(师板书:篆书鉴赏)
② 书法概述,介绍篆书历史。
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非常的正确,大家知道我们祖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有篆书,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五大类。(边介绍边向学生分别展示教师书写的五种书体。)
生:老师写的这几张作品让我们知道了书法的五种书体。
(让学生了解了书法的五种具体表现形式,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篆书,那什么是篆书呢? 生:甲骨文是不是篆书? 生:篆书是不是都是很难辨认的?
(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下学到知识,得到提高。)师:关于篆书的解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篆,引书也”,元代盛熙明《法书考》“篆,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篆书保留了许多的象形成分,富有装饰性趣味,可以充分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气质,很像先秦时期的文学。篆书的关键是悬腕中锋,是篆刻必要的书法根底。
(对篆书的解释,延伸到篆刻的相关知识,这有利于学生的拓展和发散思维的培养。)生:篆书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生:篆书是怎么发展的?
师:篆书是最早的书体,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衍变而成的。最早的篆书就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周的金文,甲骨文,石刻,古玺等旧称籀文,钟鼎文,现简称大篆。秦朝,书同文,李斯“罢其与秦文不合者,以秦篆为基础,对六国的篆书整理省改”,此为小篆。而汉代篆书掺入了隶书的体势,又称缪篆,至于鸟虫篆,蛇龙篆等都属于装饰性的篆书,至汉代,篆书的实用文字主导地位由隶书代替。到了唐朝,有著名的篆书名家李阳冰为代表的“玉箸篆”又称“铁线篆”,而至于宋元明都没有篆书大家,一直到清代的时候,由于碑学大兴,就出现了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一批的篆书名家。
(对篆书发展脉络的详细讲解,让学生对篆书有了基本的了解。)生:篆书有哪些风格,哪些流派?
师:篆书主要分甲骨文,大篆和小篆这三大类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周朝甲骨文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于1898年由王懿荣,刘鹗发现,后经罗振玉,王国维,孙冶让,收集考证成为一门显学,至今已收集二十余万片,单字约5000多个,可识读者约1000个,在甲骨文的研究方面,发表论著者有三万余人而且有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3(在讲解甲骨文的时候结合相关甲骨文出土的一些典故,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比较详尽的认识甲骨文,感受甲骨文的神秘。)生:什么是大篆和小篆呢?
师:大篆,也称籀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是古文和籀文的总称,包括石鼓文,金文,商周春秋战国的所有文字,风格多样,用笔特点各不相同,都以圆笔为主,有粗细长短变化,与小篆稍有不同,许多字都有象形成分,字形上大小方圆变化大,疏密虚实变化生动自然,有的整个章法错落不齐却协调一致,同一个字有许多不同结构,可自由选择。
小篆
秦,“书同文”,李斯以秦篆为基础,整理六国篆书而成。传世作品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峄山碑》,“二李”一派,“玉著篆”,“铁线篆”。特点:纯正中锋,书写时力量和速度匀平,使转流畅,必须功夫深厚,心平气和,一以贯之。邓石如,清人篆书,线条偏粗,隶书作篆,加强隶书方圆,顿挫,藏锋,露锋粗细变化,字形有所增长,在于起笔较重,稍顿,有时带方笔,收笔重顿,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富有节奏。秦篆比较含蓄,平静。清篆跌宕,活泼,更富有精神。从大篆而来,但结构比其更有规律,类似楷书,行书的结构特点。
③ 技法分析,品味篆书内涵
清篆结构特点:1形体长方,字取纵势 2横平竖直,布白均匀 3.上紧下松,时有对称
(通过对大篆和小篆的对比学习,让学生提出的疑问得到逐步的解答,学到知识。)生:我们要想学习书写篆书,那有一些什么样的范本呢? 师:大篆范本
吴昌硕《石鼓文》,以隶法作篆,左低右高,浓墨 《散氏盘》,行草笔意,曲折有致,随字造形,横势 《毛公鼎》,笔法稳健,字形偏长,气势博大,纵势 小篆范本
邓石如《白氏草堂记》,线条雄浑,隶法作篆 李斯《泰山刻石》,瘦劲圆润,结构平正典雅。
④
书写示范,指导学生临帖。
经过老师的讲解以及结合多媒体的运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有一种强烈的书写愿望,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示范和讲解,指导学生临帖,学习书写篆书。对于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耐心而又细致做出指导。
⑤ 作品交流,学生审美鉴赏。
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他们是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这时候在课堂当中让学生相互展示书写的作品,对于写的好的作品给与鼓励,写的差一点的更要让学生不要丧失信心,让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让他们学会在交流中获得提高,感受到书写的乐趣,从而使学生的审美鉴赏得到提高。
⑥ 结束语。
书法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多的时候是在课外做大量的练习,也不仅仅是纯粹的书写,它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悠久历史,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去认识了解并好好的掌握,做到教学相长,让我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对书法课程中篆书的学习和鉴赏的一课,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学会欣赏书法,提高对书法认识的修养,完成教学的审美教育。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课,广泛利用课内外的可用资源,通过现场展示和示范,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轻松的坏境中收获了知识,达到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篇:中国书法——篆书的学习鉴赏与互动说课稿
中国书法——篆书的学习鉴赏与互动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高中《书法》的第一课内容,在学习当中,介绍书法的五种书体:篆,隶,行,楷,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对书法的五种书体有基本的了解,增加对书法的兴趣,提高对书法的鉴赏能力。
本课主要学习的是篆书的基本知识。2. 教学目标
①
让学生知道书法的五种书体。
②
让学生能够认识分辨五种书体的具体表现形式。
③
通过学习篆书,让学生对篆书有基本的了解,从而加强对书法的兴趣,提高对书法的修养和鉴赏能力。3.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对篆书的发展历程和流派风格以及各种风格的代表作,如何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4.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学生对书法的兴趣程度,收集一些书法的相关资料,包括五种书体的范本,以及自己的书法作品。
二
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高中生对书法的审美认识,采用图片演示,范本讲解以及作品欣赏等,激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达到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三
说学法
教学相统一,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的,老师的教学教法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下获得知识,得到提高。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引导学生,让学生不断的保持兴趣,与老师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始终在积极性的作用下得到知识,让学生得到提高。四
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是学习篆书的发展历程和风格流派,了解篆书的典型作品代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的是互动参与为主的教学模式,达到教学目标。1 提出疑问,激发兴趣
同学们知道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有哪些书体?每种书体有哪些典型的代表作? 学生相互交流之后,展示我书写的几幅书法作品,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本堂课程的学习目标,导出课题——篆书鉴赏,并板书之。2 结合范本和作品,体验篆书学习之旅
向学生展示篆书作品,让学生轮流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引入教学内容,结合作品向学生讲解。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有篆书,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五大类。①
篆书的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篆,引书也”,元代盛熙明《法书考》“篆,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篆书保留了许多的象形成分,富有装饰性趣味,可以充分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气质,很像先秦时期的文学,包罗万象,取之不尽。篆书的关键是悬腕中锋,有助于增加腕力,又是篆刻必要的书法根底,从篆入手,可二者皆得,从篆书入手易获得中锋和腕力,善提锋。②
篆书的发展脉络 篆书是最早的书体,其余四种书体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最早的篆书就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周的金文,甲骨文,石刻,古玺等旧称籀文,钟鼎文,现简称大篆。秦朝,书同文,李斯“罢其与秦文不合者,以秦篆为基础,对六国的篆书整理省改”,此为小篆。汉代,篆书参入隶书体势,后慢慢的被隶书代替,鸟虫篆,蛇龙篆属于装饰性篆书。唐朝,李阳冰创造“玉著篆”,宋元明几乎没有篆书大家,清代碑学大兴,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家。③
篆书的风格流派 甲骨文
河南南阳小屯村殷商遗址出土,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刘鹗发现,后经罗振玉,孙冶让,王国维,搜集考证成为一门显学。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刻在龟甲,牛胛骨上的文字,用以占卜,又称殷墟卜辞。时代大约在商代后半期,从盘庚迁都到商纣灭亡,历时273年。15万片,5000多,1000多,论著3万余人,有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日本的伊藤遂治,贝冢茂树,岛邦男等甲骨文专家,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全集》,5万余字,重要研究资料。大篆
是古文和籀文的总称,包括石鼓文,金文,商周春秋战国的所有文字,风格多样,用笔特点各不相同,都以圆笔为主,有粗细长短变化,与小篆稍有不同,许多字都有象形成分,字形上大小方圆变化大,疏密虚实变化生动自然,有的整个章法错落不齐却协调一致,同一个字有许多不同结构,可自由选择。小篆 秦,“书同文”,李斯以秦篆为基础,整理六国篆书而成。传世作品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峄山碑》,“二李”一派,“玉著篆”,“铁线篆”。特点:纯正中锋,书写时力量和速度匀平,使转流畅,必须功夫深厚,心平气和,一以贯之。邓石如,清人篆书,线条偏粗,隶书作篆,加强隶书方圆,顿挫,藏锋,露锋粗细变化,字形有所增长,在于起笔较重,稍顿,有时带方笔,收笔重顿,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富有节奏。秦篆比较含蓄,平静,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 www.xiexieba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清篆跌宕,活泼,更富有精神。从大篆而来,但结构比其更有规律,类似楷书,行书的结构特点。
清篆结构特点:1形体长方,字取纵势
2横平竖直,布白均匀
3.上紧下松,时有对称 ④范本代表 大篆
吴昌硕《石鼓文》,以隶法作篆,左低右高,浓墨 《散氏盘》,行草笔意,曲折有致,随字造形,横势 《毛公鼎》,笔法稳健,字形偏长,气势博大,纵势 小篆
邓石如《白氏草堂记》,线条雄浑,隶法作篆 李斯《泰山刻石》,瘦劲圆润,结构平正典雅。⑤结束语
书法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多的时候是在课外做大量的练习,也不仅仅是纯粹的书写,它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悠久历史,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去认识了解并好好的掌握,让我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五
教学感悟与总结
这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对书法课程中篆书的学习和鉴赏课,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学会欣赏书法,提高对书法认识的修养,完成教学的审美教育。学习我们祖国优秀的传统经典的代表——书法,不仅仅是对学生大有帮助,同时对与我们老师也是大有裨益的,这也是教学相长的体现。
第三篇:篆书教学教案
篆书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篆书书法作品,学习和了解 中国篆书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用美术术语表达自 己的感受和认识。
学习并掌握篆书的特征,篆书的基本笔画、搭笔方法和笔顺。临摹篆书作品, 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对篆书的发展历程和流派风格以及各种风格的代表作的了解。篆书的特 征,篆书的基本笔画、搭笔方法和笔顺。
难点是如何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教学手段与教具】多媒体教学 【知识回顾】书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草书—楷书—行
理论知识教学,采取导学,学生自学,学生展示的方式进行,比教师单纯的讲 有趣。【导学预习】 材料一: 篆书: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广义的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 文以及秦篆等。篆书分为大篆及小篆。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 演变而成的,而将秦以前的古文、金文、甲骨文等统称为“大篆”。
【先秦时代】:甲骨文: 距今约 3,400年前到 2,700年前的 ,可以称之为 “ ”。当时人 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 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
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起源于商代, 盛行于周代。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 活动或事件的记录, 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 古朴厚重, 形体较甲骨文方正整齐, 笔画也更加均匀对称。金文的线条能较多地体现书法 笔意。
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 10块 花 岗岩 质的鼓形石上 , 各 刻四言诗一首, 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 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 , 刻诗文体格调与《 》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 》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主要作品有:《 》《峄山石刻》《 》《 》《会稽石刻》等。简帛墨迹: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 以前的书法中的 ,一般只有在简帛 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 ,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 有 出土的 , 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 出土的。
材料二: 【秦代】篆书:(大篆、小篆)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篆书,也是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是甲骨文。到商周时期 出现金文,春秋战国时期还有石鼓文、简牍书、帛书等,这些都属于大篆,小 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 “ 书同文 ” ,即统一文字。整个工作由他的丞相 李斯主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 即“ 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国文字作为规范的基础;二是将秦国已有的正统使用的籀文即大篆的形体,加以简省删改,同时吸收民间的字体中的一些简体、俗体字,进行规范。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正式字体--小篆。也称秦篆。小篆是在大篆基础上发展简化而成。其结体圆长、笔画粗细匀称、藏头护尾、不露锋芒,线条非常美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比较彻底的汉字规范运动,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特征:笔法单纯;笔画粗细均匀、圆匀、字体略长;章法变化,富有图案美。篆书名作
西周 《散氏盘铭》 西周 《虢季子白盘铭》 春秋 《侯马盟书》 秦《石鼓文》 秦《虎符》 清 邓石如 《唐诗集句》
【学习过程】
一、导入(仓颉造字的传说)【讲授新课 】
一、篆书概述 结合导学预习小组代表分别介绍甲骨文、金文、小篆产生的时间特点。
1、古文字时代: ①甲骨文 ②金文 ③小篆
二、学写小篆
结合学案自学、临摹,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搭笔技巧、笔顺。教师演示篆书笔法,并讲解书写要领。(一)小篆的基本笔法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
(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 回锋 2.竖
(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 笔(3)行至底点勿顿(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3.横弯
(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 顺势上提收笔 4.直弯
(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5.上弧
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 欲上先下的, 关键是要保 持圆劲的势态, 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 注意对称, 两弧在 中间地段衔接 , 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下弧
下弧要先写左半弧 , 后写右半弧 , 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 , 线条要一气 呵成 , 不要迟疑缓慢 , 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
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 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8.方弧
写方弧时, 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 都要圆转行笔, 化角为弧, 四角要对应, 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9.弯曲弧
小篆的曲画变化多,难度大,要视其圆转程度顺势而写。最好是一笔完成一笔完不成, 就用两笔或三笔搭接笔方法加以完成。转折处注意调整袄笔锋或 略捻动笔管并与手脘的内转动作相配合,使笔锋顺势转过。
学生在本子上练习笔画,教师巡回指导。(二)搭接笔的技法
篆书的许多笔画看似一笔完成, 实则靠若干搭接笔而写成的, 要使接笔处不 留痕迹, 主要是前一笔的尽处无须回锋, 后一笔势插入, 两笔重合正好将搭接 处掩藏于笔画之中。搭接笔是篆书笔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环, 掌握了这一环节, 就能使字舒畅婉转,遒劲自然。
学生探究搭笔方法,小组派代表到黑板演示。(三)笔顺
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之一,合理的笔顺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有助于书写速 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入门的一把钥匙。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等, 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重要的是和汉字不同的笔顺, 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 掌握了这些特点, 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 做到 匀称匀衡。
1.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 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对于有中心长弧(一般为撇、捺笔)的篆字,应先从中间长弧写起,再写 左右对称的笔画。
2.先外包后里头
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随后再写框内的部分。这样 可以控制篆字形体的大小,避免整体不一致。
3.先主笔后副笔
对于篆字中有主笔曲画的字,宜先写主笔后写副笔。4.先副笔后主笔
篆字当中,个别有主笔曲画并起支撑的作用的字,应先写副笔后写主笔, 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5.灵活运用
对于笔画较为复杂的篆字,笔画要求并不过分强求一致,只要顺手,可以 灵活运用,做到分布均匀就可。在掌握笔画和搭笔方法的基础上,学生练习篆书的笔顺。学生自主练习,组 内互帮互助, 教师巡回指导。最终每小组分工合作, 争取每个人都到黑板展示 本节课学习成果,小组派代表阐述书写要领和书写体会。
教学反思:学生在书写初期用笔方法不对, 需要教师反复的演示, 强调。(演 示时要保证每个学生是抬头看你书写的。强调重点时,保证学生是在听你讲 的。)学生感觉篆书比较新奇,都能很认真的在下面练习,基本把每个笔画都 能练几遍, 但是, 学生耐心有限, 在笔画掌握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就已经跨到笔 顺那一阶段了, 急于想写完整的字。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的自我展示欲望 特别强, 急于到黑板展示, 我尽可的让更多的学生到黑板上写, 让每个学生都 有展示的机会,小组分工合作,安排好任务,让组内成员都参与。
,
第四篇:书法教学方案(篆书与篆刻)
书法教学方案 篆书与篆刻
(一)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汉族传统艺术,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秦朝以前:
玺印采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气势雄健挺拔。小玺则比较清丽。
秦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混乱的六国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统一的字体─小篆。在当时社会,小篆是规范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规范用字。
秦印的形式与以往不同:四周多采用“田”形框。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内。
汉印:
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尤以私印的种类最为繁多。汉印以缪篆体入印。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汉印分铸、凿两种。西汉的印章多为铸造,其中以西汉末年新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东汉的印章以凿印最有特色,因为东汉末期社会动荡,战乱不已,官员将领经常调动或阵亡,造成封拜频繁,往往印章来不及铸造,就在预先准备好的印坯上临时急就刻凿而成,印文多不加修饰。汉代铸印庄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给后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分类
(二)肖形印
印面只有图像并无文字的一种古代玺印。又名蜡封或画像印。起源可上溯至战国时期。用途和今天打在火漆上的印章类似。肖形印有铜、玉、石和陶质。铜肖形印多用失蜡法铸造,上面带有象形的图案,凸出印背,印面则作凹入的相同图案。
鸟虫书体
亦称“虫书”、“鸟虫篆”。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它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鸟虫书,所以书幡信(符节之类)也。”清代段玉裁《注》:“鸟虫书,谓其或象鸟,或象虫,鸟亦称羽虫也。”春秋战国时已有此种文字,多用于兵器。汉代瓦当、印章中亦有发现。东周时多刻于兵器上。秦书八体中有“虫书”,新莽六书中有“鸟虫书”,用于旗帜、符信,也作印章文字。
花押印
花押,就是现代的个人签名。中国古代的花押,从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宋时,签名花押的风气非常流行,不少文人墨客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花押。
白文与朱文,阴文与阳文
阴文,器物或印章上所雕铸或所镌刻的凹下的文字或花纹。印章的阴文也叫“白文”。阳文指表面凸起的文字或者图案。采用模印、刀刻、笔堆等方法,出现高出器物平面文字图案等。语出明 文彭 《印章集说·辨阴阳文》:“古所谓阴阳文者,言其用不言其体。”《儒林外史》第二一回:“ 浦郎 把自己小名去了一个‘郎’字,写道:‘一方阴文图书,刻“ 牛浦 之印”;一方阳文,刻“布衣”二字。’”
工具材料展示:印床,毛笔,墨汁,砚台,刻刀,印石,宣纸,毛边纸,印泥„„
第五篇:中国画线描 —— 高二美术教案
素描教案
素描(中国画线描)
目的:通过结构素描(或中国画线描)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以线来造型的能力,逐步掌握中国画的造型的专业语言。
要求:经过六周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结构素描的要领,并使用这种语言用在造型方面,做到准确合理得当。
难点:学生由已掌握西画的素描基础,为线描为主的结构素描,在观察方法、表示方法方面均有较大区别,如何由明暗调子转化为以线为主的画法是主要难点。
过程:该学习节段计六周时间,第1周讲授素描概述,演示方法,第2周练习结构素描的写生,第3、4两周在写生对象方面加强变化,第5、6两周,进行速写练习(全身人物动态写生)。
方法:以讲授、演示、练习和课堂讨论相结合。
一、素描的发展及技法演变概述(2学时)
当今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对素描含义的理解各有所见,但作为绘画艺术来说,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观念在美术界已成为共识。在高等美术专业的基础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并作为各种造型艺术基础的依然是素描。
“素描”这一概念是西方绘画范畴的产物,是指绘画中的单色画,是运用点、线、面、明暗艺术处理形体结构的最基本的绘画。它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一门科学。
欧洲14、15世纪的美术创作多的壁画为主,造型富有装饰时,以线描绘形体为主,往往人物和背景脱节,16世纪意大利有了美术学院,出现了正式的课堂
素描美术教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裴尔以及后来的提香,他们作品解剖准确,结构关系很好,到了17世纪素描已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如荷兰的伦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等一些著名肖像画家,他们根据人物的具体特点进行艺术创作,造型、比例结构准确,画面与环境的刻画浑然一体,统一和谐,真实感人。画面人物与环境空间的处理,光的运用已成达到理想的效果。17世纪的素描已经摆脱了14、15世纪的装饰效果,形体的光色之中尚有线的因素存在,人和背景的关系也更加统一和谐,从造型因素来讲,这时期的素描和我们现在的素描有许多共同之处,已经很成熟了。绘画艺术进入19世纪,由于光学,色彩学的产生和透视、解剖学的发展,这时期产生的印象派的素描具有色彩感,并加强了画面的外光虚实的关系。
中国素描艺术的发展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时我国的素
描教学引进了俄罗斯19世纪以后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要求结构准确,整体感强,有体积感、色彩感、厚重感、虚实空间感强,讲究透视,解剖关系的正确,这种方法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艺术家。但也有负面的影响,那就是形式风格体裁内容的单一性。
从美术史上来看,西方素描在基本规律,基本造型及教学规律的要求方面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由于国家、背景、风景风俗文化,以及习惯不同,因此作品的呈现的面貌也就在所不同。德国从15世纪的丢勒的画开始就比较强调结构,颜色比较单纯,以质朴、真挚和鲜明的性格的描写为其特色,力求忠实于对象,追求自我的精神感受。素描结构严谨、笔法细致,线准确有力,形象性生动传神,人物刻画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法国的素描作品在自然而然的方法中产生,强调对比关系,重视人物情感和动势的描绘,线条优美轻重颤动的线条表现出音乐般的节奏感和装饰性,色调和谐透明,画面有一种理想与虚构的现象,而意大利的素描艺术结构和谐平衡,善于用明暗渲染塑造形象,善于表情和心理特征的描写,构图巧妙,刻画人物形象精确入微,素描手法灵活生动,有的轻快流畅,有的大胆,豪放,均以其自然、纯朴、与和谐引人入胜。
线描是一种最能直写胸臆,抒发情感和体现个性特色的表现方法,它简洁概括而又变化无穷。
具体说,线描在画面上呈现的线条不但能够描绘形象,而且还有着各种不同的美感,它在我们生活周围中的许多物象上随处随时可见,并且因物而异,千变万变,线条的运用和美感又因人而异,这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画家因时代、地域、种族性格、气质、素养、年龄以至境遇上的不同,在线条运用的方法与效果也会不同,即使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描绘,其线条所体现出来的情味也不会如出一辙地雷同,足见线条之奇妙莫测了。二是被描绘的对象因时代,地域、种族、职业、性格、气质、素养、年龄、体魄、境遇以致兴趣爱好不同,就会形形色色、千差万别,而成为画家们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所以线描这一艺术领域无疑是画家们可以纵情翱翔的天地。
中国画注重飞动姿态之节奏和韵律的表现,这内部的运动,就是用线纹来表达出的物的骨气(见宗白华著《美学散步》)其所追求的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而节奏美,姿态美有赖于形线美方能体现出来,形又须由线来表达,所以归根结蒂还须研究线条的美感,线的特性和线的规律,这正是中国绘画的一大特点。也是线描技法本身的研究核心,这一认识对于从事中国人物画和教学的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今日高校的素描教学一般是通过临摹优秀素描作品和通过石膏写生(几何形、人物);静物写生、头像写生、半身像写生、全身像写生、人体写生等几种形式来完成的,时间上分为长期素描和短期素描、方法上有临摹、写生默写、记忆等。素描是美术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也是一名绘画工作者修身要学习和使用的一种绘画形式,学习素描艺术要具有顽强的精神,持之一恒的能力。
素描教学可分为再现性和表现性训练。再现性素描包含造型艺术应具备的一切基本规律,如透视、解剖、光影、空间、质感、量感。形式上有物理形态、数字基础结构关系、几何形式,把透视空间、光影和色阶、质感机理解剖和结构作为表现客观对象的要求。表现性素描是深入到物休内部分析理解物体,通过节奏感受,形态转换,主观处理,进而上升到一种精神领域,使物体本质得到表现。在低年级的素描学习中,通过主体对客体的介入在对客观对象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对象的客观原则逐步掌握透视、空间、质感、量感、明暗等规律,高年级的素描教学应强调表现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善于从客观事物的外部表象中得到感受,然后经过理性分析,判断,唤起作画的情感,从而表现和提示客观事物的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内在本质,把一般人们看不到的东西表现出来。在素描训练时应逐步学会主动参与和取舍,面对模特时要有情感的投入和心灵的感应,不要简单地模拟和重复表现客观对象,应有感而发,以情取势,以神写形,用心灵去体验,感受对象特征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具体的强化艺术形象,抓住对象内在的韵律予以表现,赋予对象新的生命力。
在素描的学习中,对技法的掌握是相对容易做到的,因为技尖
画面上是具体的、可视的,通过实践可以掌握。而作为深层的思维活动,观察能力和审美感受是抽象的、不可见的,是不易具体传授的,只有通过一些特殊手段的训练才能使个人的感受能力得以提高。当然,在高年级的素描教学之中也不能因强调了表现性而忽视了对客观对象外在形体的塑造,对人物基本形体的了解和塑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对象的基本形体后,才能在所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变形,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作品中,这是从外到内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
素描的学习训练应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的目光从画室转向大千世界,把课堂中的素描教学感受与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现实世界鲜活的生命力,从而跳出以往经验式的概念,寻找物象本身的特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感受可视世界的兴趣,发掘生活的意义。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实践空间,逐步让他们把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相联系,进而产生创作意向,使素描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当今的绘画艺术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艺术风格和形式上的探索更加活跃多样,我国素描教学从理论上到实践都有待于同行们去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