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的新视角——知识管理

时间:2019-05-12 11:1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管理的新视角——知识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管理的新视角——知识管理》。

第一篇:学校管理的新视角——知识管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唱主角的新时代。经济形态的重大变革,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提出来了新的重大的课题,学校管理也面临着新的要求。20世纪末,知识管理理论的兴起及运用为学校知识管理提供了思考的方式与背景,学校知识管理真正的本质应当是对信息与人员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对教育知识的创新、生产、储存、转移和共享,从而提高管理绩效。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学校知识管理的含义及特征学校知识管理(以下简称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学校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它的出发点是把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学校总体实力的关键。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体现了未来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管理本身有其不同于以往管理的独特之处,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知识管理重视对教职工的精神激励。学校中的教职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和技能,而是因为他们拥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的知识的能力,即他们是学校创新的主体。因此,如何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发教职员工的创造力,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学校改革和发展中就显得异常重要。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虽也强调精神激励,但更多的是物质激励。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管理尤其重视精神激励,不只是那种给予赞赏、表扬或荣誉的传统式精神激励,而是一种新的强有力的导向和精神激励,即赋予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教职工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的一员,进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以实现其自身的人生价值。对知识分子来说,精神激励尤为重要。

2、知识管理重视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未来知识经济下的学校之间的竞争取决于学校的整体创新能力,即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力和创新力,增强学校的竞争能力。因此,有效的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学校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教职员工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给予鼓励。

3、知识管理高度重视知识和人才。在学校中,拥有知识的是人,人是组织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人才是极其重要的,而这种重要性就体现在人才所拥有的知识上。学校要有效地管理知识,需要高度重视拥有和培育大量新型知识人才。学校教职员工对于显性知识的获得、分享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络化和软件系统实现。对于隐性知识,除了重视教职员工自身的潜能发挥外,学校更应重视人才智力的高效能发挥,进行大量创新。总之,对知识的重视,使得学校作为典型的“学习型组织”,要求教职员工不断地获取知识和自学成才,发挥知识团队的整合效应。

4、知识管理重视组织文化建设。与传统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建设不同,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知识管理强调组织文化建设。每一个成功的学校必须有自己的学校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教职员工,独特的组织文化全面地影响着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以及集体效力的发挥。

5、知识管理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型。同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相适应,学校知识管理需要有新的领导公式,即让每个成员都有参与领导的机会,领导层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扩展成员的能力。未来学校领导应是集体领导,集中教职员工的智慧、统一教职员工行为的领导,领导必须以身作则。

6、知识管理重视社会整体目标。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管理在追求学校自身价值目标的同时,还追求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因为社会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学校是在与社会的相互促进中成长壮大的。学校要适应社会现实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管理中更强调快速反应、机动灵活、超前领先和开拓创新。

二、学校知识管理的目的和价值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希望他们能够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案,使他们成为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的推动器。所以,教师也是知识的创造者,他们持续不断地积累起了丰富的课堂经验。学校不仅要推动教师不断地开发新知识、积累新经验,还要保证这些新的隐性的经验能够共享,而以往的那些传播方式已经不敷应用;与此同时,学校管理还必须确保教师知道新知识在哪里并在需要时可以在某一地点获得,并要支持学校从外部获得新知识并提高其消化吸收的水平和能力;同时要确保新知识能够在学校内部迅速地扩散,以此来促成显性知识的传播与转化。知识管理为我们达成以上的目的提供了新的思路,使我们意识到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确保知识交流畅通,其目的是激发在学校中教师在吸纳与整合中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所以说,学校知识管理真正的目的就是对教育知识的创新、生产、储存、转移和共享,它是一个知识投入、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转化的复杂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运用集体的智慧,增强学校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并且提高学校的教育绩效。学校知识管理的最终结果是将学校转型为知识型组织,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知识实施体系和管理模式。以往学校管理对象系统中的“组织”,侧重于职权、职责、上下级关系,以及学校内部组织机构,集中体现为“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强调教职员工为学校服务,缺乏灵活性,缺乏终身学习与共同学习,使学习与工作分离。这已完全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发展的需要,必须以“学习型组织”、以知识、技术和专业人才为核心的简约型结构取而代之。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把自己当作人员、财务等的管理者,更要把自己当作知识管理者。知识管理作为影响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一种管理模式,正日益受到时人们的关注。

第二篇:知识管理幼儿园管理的新视角

知识管理幼儿园管理的新视角

[摘 要]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知识管理的实质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知识管理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知识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两个方面。把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幼儿园的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把幼儿园建成学习型组织;注重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学习;积极建构知识共享机制;重视知识创新并有意识地应用创新知识。

[关键词]知识管理;幼儿园管理;知识共享;隐性知识

本文拟首先介绍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然后对如何以知识管理改进幼儿园管理的思考加以梳理,以求教于幼教同行。

一、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知识管理的实质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关于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的基本内涵,研究者曾给予了不同的定义。尽管如此,学者们一致认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并以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为手段来达到提高组织竞争力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设计、构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组织形式,挖掘固有知识、引导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共享,并通过对共享的知识进行有效利用,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管理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

显性知识是已经以书面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等表述出来的知识。(M.Polanyi,1958)而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而尚未被表述出来的知识,即隐含经验类知识。

显性知识相对来讲易于管理,其目标主要是编码化、数据库化;隐性知识则较难管理,其目标在于显性化。传统的信息管理主要是对显性知识进行组织和处理,未将隐性知识纳入到管理的范畴。知识管理则把隐性知识纳入其中,并使隐性知识的管理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

1.有学者认为,组织知识中,可以表达出来的显性知识只占10%,企业员工大脑中的隐性知识大约占企业知识总量的90%。也就是说,企业中大多数的知识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而不是组织的文件中。

2.许多研究者认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Nonoka,1995;RonYoung,1998;CarlFrappuolo,1998)弗莱保罗(Carl Frapuolo,1998)说,“通过组织内的先期知识共享,增强对隐性知识的获取能力,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也被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等译.知识管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3)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就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一个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的身上,隐藏着大量的隐性知识,如何挖掘出其潜藏的隐形知识而不至于因这个人才的调离、退休而使这些宝贵的经验流失,就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知识共享和创新。有学者认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开始和源泉,因此知识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通过一定方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然后为组织所共享的过程。(Nonoka,1995;Nijhof,1999)

日本著名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Nonoka,1995)和竹内光隆(Takeuehii,1995)在其出版的名著《知识创造公司》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4种模式,简称SECI模型:①社会化(或群化,soci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这是个体交流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最常见的就是工厂和学校中惯用的“师徒制”。②外化(extem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通过努力,个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将之传授给他人。外化是知识创造的关键。这是将主观知识变成为客观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常需要使用一定的技术来帮助个体将自己观点和意象外化成为词语、概念、形象化语言(如比喻、类比或描述或者图象)。③组合(或融合,eombin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这是将概念系统化为一个知识体系的过程,这个知识转化的模式将不同的显性知识融合起来。个人积累和组合知识的方式是通过文献、会议、电话交谈等媒体或计算机通信网络。学校中的教育和训练通常采用的是这种形式。④内化(in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是把显性知识应用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它与通过做来学习密切相关。在实践中个人将接收到的显性知识结合自身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经验和智慧,变成个人有价值的知识财富。简而言之,群化产生“认同型知识”,外化产生“概念性知识”,融合产生“系统化知识”,内化产生“动作型知识”。(颜晓峰,2000)

(三)知识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两个方面

知识管理的方法主要牵扯到组织形式的设计、组织文化的建立和信息技术问题。一方面通过建立起学习型组织来具体落实知识管理的理念;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来支撑知识管理的具体做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管理提供了物质技术保障。信息技术大大改进了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手段,扩大了信息获取的范围,并使信息交流以更为高效的方式进行。这一切都为知识的产生、传播、共享、利用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知识管理的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涉及的信息技术主要有:互联网(Internet)、内部网(Intranet)、知识仓库(KnowledgeWarehouse)、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文本文挡管理软件(Document Management)、共享技术(ShareTechnologies)、数据挖掘技术(DataMining)等。

许多学者(Pedler,1989;Peter M.Senge,1990;DavidGarvin,1993等)指出,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是建立学习型组织(learningorgnazition)。学习型组织的专家认为,学习是组织的一项基本技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组织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最根本的特征,它是提高组织竞争力的保障。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在于强调团队工作而不是个人工作,注重项目工作而不是职能性工作,注重创新,注重促进员工的相互影响、沟通和知识共享,注重营造知识创新的氛围,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DavidGarvin(1993)对组织学习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组织学习的5种类型:系统地解决问题;试验;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向他人学习;促进知识内的知识扩散。彼得?圣吉(PeterM.Senge)在其著名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里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

模式、构建组织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二、幼儿园在知识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来观照幼儿园改革的实践,我们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没有充分认识知识共享的作用,忽略了对知识共事机制的建立

凭心而论,传统的幼儿园管理中也有知识共享的痕迹,比如观摩和讨论,就属于知识共享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共享机制的支持,知识共享往往显得随意而且不够深入,达不到知识共享的真正目的。比如在幼儿教育领域,非常重视同伴间的观摩研讨,但之后教师往往学到的是皮毛性的东西――外显行为,其主要原因则在于对于支配外显行为的内隐知识却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总是难以很好地统一起来。这方面值得我们今后很好总结,不断改进。

(二)注重对显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

园本研究、行动研究、反思性教学中已经开始碰触到教师的隐性知识,它们意在让教师揭示自己的隐性知识(尤其是不正确的隐性知识)、反思隐性知识,使隐性知识得到澄清检讨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它们对隐性知识(尤其是正确的隐性知识,隐含经验类知识)对于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作用却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管理理论认为,个人和组织的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挖掘个人和组织内部宝贵的隐性知识,然后使其为组织和其他个人所分享,就成为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但隐性知识的学习方式与显性知识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在过去旧的知识观的支配下,人们已习惯了对显性知识的学习,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使大家认识到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挖掘潜藏在个人和组织内部的隐形知识?如何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如何分享隐性知识?知识管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和技术。学习隐性知识、充分挖掘和利用隐性知识,不仅可以创新出新的知识,还可加强反思性教学和行动研究的效果,更快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提高幼儿园的竞争力。

(三)忽视对创新知识的有效利用

知识在线公司首席知识官Ron Young(1998)说,显性知识必须很快地再转换为隐性知识,否则它的真实价值就不复存在。在幼儿教育实践领域,我们有时也产生不少创新知识,比如,优秀教师所做的报告、特级教师的教育经验荟萃等。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手段,这些创新知识往往被束之高阁而失去了它应有的巨大应用价值。知识管理重视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内化),使知识真正成为个人的“生产力”。

三、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改进幼儿园管理

以下是笔者关于把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幼儿园的一些思考:

(一)把幼儿园建成学习型组织

幼儿园可参照彼得?圣吉(PeterM.Senge)的“五项修炼”建设学习型组织。

1.自我超越。学习的意义并非指获得更多的资讯,而是培养如何实现生命中真正想要达成的结果的能力。实践自我超越,关键在于学习如何兼顾个人愿景和清晰的现况,产生―种“创造性张力”。当人们非常看重愿景或结果时,会有―股力量,驱策他们全心全意致力于实现愿景。

2.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它是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印象。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改进心智模式的修炼,包括以下内容:①辨认跳跃式推论,即认真分析自己是如何从粗浅的、直接的观察,跳到概括性的结论;②摊出对事物的假设,即面对自己所经历的事件以及处理方式坦城地写出内心深处的隐含假设,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③探询与辩护,它一方面允许对未知和不明的情况进行询问,另一方面允许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在这种面对面的互动过程中改进心智模式;④对比拥护的理论和使用的理论,即对自己拥护的理论与实际使用的理论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并加以改进。

3.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个人愿景的汇聚。应使教师意识到,组织愿景和个人愿景是一致的。作为领导要使得组织成员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在实现集体愿景中追求自我愿景,使组织真正成为教师发展的手段和场所。通过建立共同愿景,把全体成员团结在一起,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

4.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团体成员互相配合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团体学习的修炼需要运用深度会谈与讨论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深度会谈要求团体的所有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聚集众多个人观点以形成更高层次的共识;讨论则是提出不同看法,并加以辩护的沟通技术。通常团体用深度会谈来探究复杂的问题,用讨论来完成对事情的决策。

5.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看见整体的一项修炼,它能让我们看见相互关联而非单一的事件,看见变化的形态而非瞬间即逝的一幕。彼得?圣吉把系统思考叫做第五项修炼,因为它是五项修炼概念的基石,也是学习型组织的轴心。系统思考的修炼包括:①将个人的灵性与理性结合起来;②将自己与周围世界视为一体;③发展出对别人的同情心;④形成对整体利益的使命感。

(二)注重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学习,积极建构知识共享机制

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组织竞争力增强的宝贵财富。重视并挖掘员工(尤其是优秀员工)中蕴藏的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吴岩(2005)认为,学校中的隐性知识,就是教职工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关于教学和管理的个人化的、未被分享的知识。隐性知识中包含着个体的各种独特的认知或行为模式与技能,也包括个体或群体意识或潜意识中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和应对策略。他还把隐性知识的管理分为显性化和分享两个过程。但是,大量实践表明,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和分享过程并不会自动发生,而是存在着种种障碍。王健(2005)认为在学校里这些障碍包括教师主观方面的原因(教师对个人隐性知识的意识程度不够以及教师共享知识的愿望不强烈)、隐性知识本身的特点(难以言传、难以传递)和学校组织的结构与环境(层级式的组织结构不利于知识共享;激励机制不完善;知识网络不健全)。为此,王健进一步指出了促进学校隐性知识显性化和分享的学校知识管理策略:1.构建知识型学校组织结构;2.创建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学校文化;3.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4.建立知识共享的信息网络;5.开发团队学习模式。隐性知识显性化后就要与他人分享,才能实现其价值。在幼儿园我们可以把个人尤其是优秀员工总结出来的显性知识(反思笔记、经验类文章等)拿到交流平台(BBS,BLOG等)上共享。我们认为,以案例的形式呈现教育经验,比较容易为他人所学习。

就个人而言,对隐性知识的学习,按照野中郁次郎(Nonoka)和竹内光隆(Takeuchii)的SECI模式,可以有两种形式:用“师徒制”形式观摩学习,即新手教师或经

第三篇:风险危机管理新视角探讨

“风险”和“危机”同自然科学中“熵”的概念内含一致,可以移植并运用“熵”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来研究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管理。如果系统的熵即无序性已经增大到临近极限的程度,任何小事件都会突破这一极限,引起系统极度紊乱而不能正常运转,所以要高度重视对社会系统的熵即无序性的监控。信息的传播与扩散既可能减少不确定性、无序性,带来熵减效应

;也可能增加不确定性、无序性,加速熵增过程。公开公共信.g-,揭露惑众谣言,是防范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的必要前提。应急管理的本质就是对社会系统的“乱”象进行快速的治理,将社会系统的“无序”转换成“有序”。为此,有序程度最高的军队的介入、负责维护秩序的政府的主导,以及类似自然界中“自组织现象”的公共治理,都是极其重要的。从实践层面来看,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多国家(地区)、多层次、多部门综合协同的过程;从研究层面来看,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管理也是一个多学科、多视角、多方法交叉渗透的过程。

笔者曾指出,目前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和公共管理的学科领域f11,其中影响比较大的理论成果包括:社会风险研究、风险社会理论、社会失范理论、社会转型研究、社会控制理论,这些都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着重于描述和解释;应急管理研究、危机管理研究和治理理论,这些基本上都是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着重于对策和应用。其中,社会风险研究和社会控制理论,本身就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研究的过程也从前端的社会风险关注到后端的公共危机,可视作二者兼而有之,其论域部分可归于公共管理学,部分可归于社会学。

本文试图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拓宽对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视野。熵、风险与危机

1981年,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jeremy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攻关课题“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研究”(06&zd025)的中期研究成果rifkin)和特德·霍华德(ted howard)出版了一本题为《熵:一种新的世界观》(entropy:a newworld view)的著作,轰动一时1 198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这一著作的中文版。

熵(entropy),是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系统论、信息论都有紧密联系的一个重要的物理学概念,指的是无序性、紊乱性。

热力学有两个重要定律。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能量是守恒的、不灭的,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到另一种形式;第二定律则进~ 步指出,能量只能不可逆转地沿着一个方向转化,即从(对人类来说是)可利用的状态到不可利用的状态、从有效的状态到无效的状态转化。熵,就是指这种不能再被有效利用、不能再被转化作功的能量之总和。热力学的进一步研究阐明,熵是无序的量度,熵过程就是系统的紊乱程度增加的过程。所以,上述两位美国学者又将热力学的两个定律用一句简短的句子来表达:“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

系统论和信息论不仅用熵的概念表示系统的紊乱程度,认为系统越无序,熵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就越小;而且用熵的概念定义信息量,提出信息量就是负熵。系统获得信息以后,无序状态即熵就减少;获得的信息量越大,无序状态即熵就减少得越显著; 系统无序性即熵的减少,也就是系统有序性和组织程度的增加。系统获得信息以及所获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系统的开放程度。生命系统的开放导致生物的进化;社会系统的开放保证了社会的进步。

在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中,风险意味着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危机则是这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转变为现实性以后造成的损失,这种损失的实质就是打破了社会系统的有序性、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强调“风险的概念与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概念是分不开的”[31; 罗森塔尔(urielrosentha1)定义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重要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巴顿(lawrence barton)re认为“那些能够预防的‘危机’都只能称之为问题,只有那些无法预知的、被忽视的,且具有颠覆力的意外事故,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危机。”嘲尽管“风险”和“危机”两个概念有着很重要的区别阎,但在其内含的不确定性和无序性方面则是完全一致的。

鉴于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的领域,本身就依赖多学科研究的交叉,加上目前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在定量处理方面,自然科学都走在社会科学的前面,所以,移植并运用自然科学中熵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来研究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管理,应当是会大有裨益的。突发事件:风险→危机

根据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分类,我国现阶段面临四类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l 7l领

域的突发事件。这些突发公共事件或日“触发事件”,正是由隐性的社会风险转为显性的公共危机的转折点。常见的情况是,看似十分微小的“触发事件”,往往引起巨大的公共危机。

西方流传有一首民谣:

丢了一个铁钉,坏了一只马蹄;

缺少一只马蹄,跌翻了一匹马;

翻了一匹马,死了一个骑马的武士;

死了这位骑马的勇士,失去了一场战争

的胜利;

失去了这一场胜利,亡掉了一个帝国!

丢了一个小小的铁钉居然亡掉了一个大大的帝国!但这毕竟太浪漫了。

1972年12月29日,美国气象学家、混沌学开创人之一洛伦兹(e.n.lorentz)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提出一个貌似荒谬的论断:在巴西一只蝴蝶翅膀的拍打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产生一个龙卷风!因为他在用计算机模拟天气变化时发现,仅仅千分之一差值的输入,竞可以引起巨大的差异,即中国的古话:“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但这也过于夸张甚至显得有些玄乎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中也有一段类似的描写:“如果加里钢铁工人的罢工持续太长,那么即使丹佛市百货公司的一位出纳员那样的人也可能会被解雇。没有钢铁,汽车厂就不能开工。一旦三大汽车制造厂停止或减少生产,那么制造塑料和玻璃的汽车配件工业也必须降低产量。既然美国每六份工作中有一份与汽车工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那么减产或停产几个星期,整个经济便会出现衰退。购买力的下降会使到丹佛那家百货商店买东西的人减少,那位出纳员就会因此丢掉饭碗。” 这样的解释非常具有理性,但终究还是一种推理。

而2008年初发生在中国南方的冻雨雪灾,则充分验证了许多很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凑在一起竟然酿成了一场大灾难:

时间:2008年春节前,正赶上每年一度

“春运”高峰,进城民工集中返乡。

地点:不在经常遭受大雪的北方,而在数十年乃至百年难得一次大雪的南方;因暴

雪和冻雨断电导致铁路大动脉交通中断的又是在民工最为集中的“珠江三角洲”的北

大门— — 湖南郴州。

铁路:刚完成内燃机机车换电气化机车的改造,铁路运输高度依赖电网。

指挥:冻雨暴雪期间正值南方十多个省五年一度的“两会”(人大、政协)与政府换届;加上中央政府为准备政府换届,调整了负责全国应急管理指挥工作的领导班子,新旧班子的衔接上出了问题。

军队:我国历次救灾中军队都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冻雨雪灾期间发生灾情的地区(南京军区和广州军区所辖省区)部队正处于战备状态,以应付台海地区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以上众多因素的结合,竟然最终造成农业损失为500 亿元左右,林业损失570亿元,电网损失200 多亿元,工业损失200 多亿元,加上旅游业、电信业损失,总计损失在1600亿元左右,对全年gdp增长率的影响为o.59个百分点。

放眼当今世界,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三大危机同时进发,相互影响,相互激荡,这在世界经济史上还是第一次,其后果越来越严重。之所以小小的触发事件会引起大大的公共危机,盖因为社会系统中的熵即无序性已经增大到了临近极限的程度,任何小小的事件都会突破这一极限,引起社会系统极度紊乱而不能正常运转(见图1)。

这一动态模型可以被用来广泛解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类突发公共事件所引起的公共危机,尤其能够很好地解释社会安全领域群体性突发事件所起的作用。群体性突发事件之所以发生并引起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的公共危机,皆因为社会结构失衡、社会关系失调、社会矛盾增生所积累的社会风险已经使社会系统中的熵即无序性演进到了临近极限、一触即发的状态。即使没有人加以组织,即使一些没有切身利害关系的社会成员,也会在瞬间爆发一场“无组织一无直接利益诉求”的群体性事件,产生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既如此,我们就要高度重视对社会系统的熵即无序性的监控,这往往就需要密切关注突发事件、孕育环境、社会冲击场及其相互关系 ;或日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受灾体之间的互动。

信息:导入负熵

根据系统论、信息论的原理,一个封闭系统总是处于熵增的过程中,但只要系统是开放的,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特别是信息的交换,就可能出现熵减的效应。输入的信息量越大,熵减的效应就越明显,以至于信息量成了熵减的度量单位,即信息量=负熵。不过,这里的信息及其信息量,都是特指能够导致不确定性减少的信息。

然而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特别是有了国际互联网以后,海量的信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良莠混杂。因而,信息的传播与扩散既可能减少不确定性、无序性,从而带来熵减效应,防止社会风险转化为公共危机;也可能增加不确定性、无序性,从而加速熵增过程,使得社会风险得以借助微小的触发事件瞬间导致真正的公共危机。

属于前一类的典型案例,首推我国大众传媒在2008年5月12 日14时28分发生汶川大地震以后的积极工作:

时52分52秒,新华社第一时间发出快讯:强烈地震发生在四川境内。14 时55分49秒,新华社再次发出消息:北京时间5月12 15 14 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7.6级地震。半个小时后,震级被修订为7.8级。5月18 日又修订为8.0级。

通过大众传媒,人们看到:16 时40分,温家宝总理乘飞机离开北京,赶赴四川指导抗震救灾。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决定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当夜,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就在四川灾区一线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

通过大众传媒,人们又看到:到12 日24时,近两万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已到达灾区开展救援。13 日20时许,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许勇率先遣队,徒步进入汶川映秀镇。13 日23时15分,武警某部参谋长王毅和他的挺进小分队率先进入汶川县城。震后第2天,救援部队进入所有灾区县城;震后第3天,进入所有重灾乡镇;震后第7天,救援人员进入全部1480个受灾行政村? ?

还是通过大众传媒,人们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人员、物资、资金源源不断地到达灾区;灾区人民受灾的惨痛损失以及战胜灾害的坚强意志;救援人员在灾区一线解救被困群众的感人事迹;社会各界乃至国际友人的解囊相助?

在整个抗震救灾期间,在全国范围内,人们没有惊慌,社会稳定,民情奋进;没有冷漠,大家都在各尽其力,默默奉献;更没有怨恨、牢骚,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当然也不乏后一类的典型案例,如2008年6月震惊全国的贵州瓮安事件。该事件起因于一起极简单的女中学生不幸溺水死亡,由于当地公安机关调查处理不及时、不透明,加上长期以来公安机关严重介入干群矛盾,失去了广大群众的充分信任,结果一时谣言四起,什么“女中学生是被强奸的”、“强奸者是副县长的儿子”、“女中学生的叔叔被公安人员打死了”等等。这些谣言起于互联网络,扩散到现实社会,而当地政府及媒体却集体“失语”,导致不明真相的群众上街游行,别有用心的黑帮分子乘机对县公安局、县委、县政府大楼进行打砸抢烧,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恶劣后果。其后,贵州省委书记带队亲临瓮安调查处理,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案件处理的相关信息。终于,谣言止于信息公开,真实、公开、透明的政府新闻发布使不明真相的群众了解了事实真相,事态渐渐得到了平息。

那么,为什么各个大众传媒(以及背后的各级各地党委、政府)会对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的信息披露采取如此不同的态度呢?除了可以用各个当事人的素质、利益以及各自特殊的社会背景、触发原因等个性因素来解释以外,也不可忽视以下的共性因素。在国务院公布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四类突发公共事件中,按照吉登斯的理解,前三类基本上属于“外在风险”(external risk),群体性突发事件则属于“内在风险”(internal risk),外在风险的处理难度通常要小于内在风险;按灾害社会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克兰特利(enrico l.quarantelli)的理解,前三类基本上属于“一致性危机”(consensus typesof crises),在危机过程中当事各方对于局势涵义的理解,对于当下适合采取并优先采取的规范与价值等存在着认识上的一致,群体性突发事件则属于“分歧型危机”(dissensus types of crises),即危机中的当事各方对于局势、后果与解决之道的认识往往形成鲜明反差(sharply contrasting)㈣。正因为如此,前三类往往不涉及、或较少涉及到当事人的责任,而群体性突发事件则常常涉及到相关当事人的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前三类往往不会对社会结构、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冲击,而群体性突发事件则常常会危及到现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因而对前三类突发事件,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和大众传媒往往倾向于公开报道,而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则倾向于不公开、不报道。

为何不公开、不报道负面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呢? 人们往往会给出这样一个似乎很专业的理由:负面事件公开报道以后,会产生正反馈,即负面效应越来越大。但是,透过汶川大地震的公开报道,透过瓮安事件前期的“包包掩掩”、后期的“公开透明”,透过其他许许多多的相关事件,都反复证明了:具有负面效应的事件,你越快地进行公开透明的报道,就越能够止住谣言,得到的反馈结果就越是正面的;相反,越是隐藏、捂盖子,谣言越会不胫而走,搞得纷纷扬扬。因此上述理由实际上并不成立。此外,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指责:不明真相的群众如何如何? ? 既然我们想让群众不要因不明真相而误参与很多我们不希望发生的事件,那么为什么不更早地通报信息,让这些群众明白真相呢?!所以,公开公共信息,揭露惑众谣言,使群众了解事实真相,是减少乃至消除社会系统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从而防范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的必要前提。可喜的是,现在已经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删除了原稿中关于“新闻媒体不得擅自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规定,意在限制“部门化”和地方保护主义,确保相关信息在最大程度上的共享。当然这里所讲的信息,既包括风险和危机真相的信息,也包括管理者已经如何行动、社会公众应当如何行动的信息。公共危机治理:变无序为有序

“如果没有外界作用,那么物体是不会自动趋于井井有条的状态的。每个打扫过房间或在办公室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如果东西不加收拾,那么它们就会越来越乱。而要使物体重新归于秩序那就又要进一步花费能量。”

热力学考虑的是封闭系统,它只能与外界交换能量,不能交换物质。而生命系统却是开放系统,它不仅能与外界交换能量,而且也能交换物质和信息。生物通过从周围环境摄取自由能量和物质,能够朝着与熵的过程相反的方向发展。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欧文·施罗丁格曾经说过,每一个生物的生存都必须“不停地依靠它所在环境的负熵? ? 一个有机体赖于生存的是负熵;它不断地从环境中摄走秩序”。

社会系统也是开放的,它与外界不停地发生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保持自身的活力和有序性。为了防范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社会系统除了需要输入信息以外,还需要不断地输人物质和能量。一旦因突发事件而引发公共危机以后,大小范围不等的社会系统便陷入了无序状态,这时向其输入物质和能量就显得更为必要。因为陷入无序状态的社会系统往往极度缺乏维持其存在、更遑论恢复其有序状态所需要的相关物质和能量。

从一定意义上讲,公共危机出现以后的社会系统可用一个字“乱”来概括,“乱”就是“无序”!应急管理的本质就是对社会系统的“乱”象进行快速的治理,即迅速地将杂乱无章的社会构成要素“组织”起来,将社会系统的“无序”转换成“有序”。当一个社会系统自身已经乱而无序之时,唯有依赖外在的秩序强行将混乱的系统重新纳入有序的轨道,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军队的介入就显得及时而又必要。

从目前的情况分析,在各类组织中,有序化程度最高的首推军队。所以我国历次大规模的公共危机发生以后,军队都成为应急管理中的主力军。例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在中央的直接指挥下,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内,军队和武警部队共出动13.7万余人抗震救灾,出动各型飞机2300架次,动用大型运输机、吊车、冲锋舟、便携式通信设备、发电机等各型装备12万台(件),派出162支医疗队、防疫队、心理专家服务队,发放被装、食品、战救药材、帐篷等各类物资器材492万套(件),调运各类物资10余万吨。军队在抗震救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充分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的重大作用。

其次,政府是现代社会秩序的主要维护者,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政府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现代社会的政府,大多采用“科层制”(bureauerary)an以组织和运行。在公共危机发生以后,可能导致局部范围内的科层制政府的运行瘫痪,或是其管辖下的资源极度匮乏,这时就必须依靠更大范围内政府的有力组织和有效运行。仍以汶川i大地震为例,灾后重建、恢复家园、恢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仅仅依靠四川i省自身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5月26日,党中央作出了“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的决定;5月27日,国务院明确提出:“实行一省帮一重灾县,几省帮一重灾市(州),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6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专门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于是,北京一什邡;上海一都江堰;山东一北川;广东一汶川;江苏一绵竹;浙江一青川? ? 过去相隔遥远的它们,今天已经密不可分 91。

再次,当代社会的治理已经不再仅仅依靠政府,行政管理也早已发展并拓展为公共管理,即主体由政府一元转换为多元,市场主体(私人部门)、公共组织(非政府、非盈利机构和志愿者组织等)、大众传媒、社会公众都成了公共管理的主体,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它们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而且,公共管理现在又发展到公共治理。罗森塔尔将公共危机的管理理念从“应对”推进到“管理”,这是一大进步。相对于即时应对,管理是一种制度化行为。但这还不够,还应将管理推进到治理。联合国下属的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对治理作了明确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的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1.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2.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3.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4.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公共治理这一互动过程非常类似自然界中的“自组织现象”,而自组织恰恰是系统达到有序状态的过程。公共治理正切合各类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特别适合于解决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治理的主要任务不是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角色和定位,而是更加强调政府与民众等多元力量的互动与沟通,因为在群体性事件中,老百姓怎么想的比政府官员怎么想的重要得多。因此,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应当求得多元主体之间的平衡。这有两层涵义:一是权利的平衡,即保证政府主体之外的其他多元主体适度的政治表达与政治参与;二是义务的平衡,即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明确其他主体的义务和责任,培养其主动识别风险、消减风险,而不是被动地、撞击式地对风险做出反应。

第四篇:民营企业理财领域的管理新视角

民营企业理财领域的管理新视角——基于经济全球化要求的思考

[费忠新《浙江财税与会计》2008年 第12期 P22-24]

一、现状:

总:起步晚,底子薄,发展速度快;

融资难,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基础不够健全。

具体:

1、具有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但是家族管理的现象无处不在;

2、做大做强、快速发展的强烈欲望但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3、经营管理机制的灵活性时而不恰当的影响财务管理工作并使之带有随意性;

4、内部管理有效灵活但是激励约束机制缺乏有效性;

5、对企业忠诚的人不少但优秀人才不足,经营者素质不高。

二、面临的挑战:

1、公司治理机制,内部管理,财务管理理念和手段及其与外部的互动性不同以往;

2、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对象随外界而改变,因此,财务管理理念也随之改变;

3、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要求财务管理理念创新并发展。

三、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新视角

1、拓宽国际化视野。

2、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3、采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衡量评价指标,引导、规范、激励单位负责人、全体经营者与财务

人员的理财行为。

4、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各项会计基础工作。

5、深刻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整合与优化配置企业财务资源。

6、完善风险控制机制,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资产所有者拥有公司的所有权;

(受聘于董事会,作为董事会的代理人,(通过)股东大会具体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事务。)

股东董事会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人员

选举(股东大会授权的公司财产托管人。

拥有重大决策权及对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人员的任免权

及报酬决定权。)

监事会

(对公司财务行为和董事、经理的执行行为进行监督。)

第五篇:管理会计发展的新视角讨论论文

一、管理会计发展的认识误区

笔者认为,在我国人们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存在一些认识误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进程。

1、把财务会计看得比管理会计更重要。我国近10年来,比起管理会计的研究,财务会计的问题则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其研究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其背景即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推进下的财务会计改革。企业的领导对于财务会计的重视则远胜于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实务中推广困难,深入更困难。在会计教育上,无论作为学校专业教育还是在职专业培训,管理会计的相关课程不是设置过于单薄,就是在时间安排上难以保证。这些做法背后实质上隐藏着“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次于财务会计”的观念。

2、不重视在新的管理环境下发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新的会计领域的探索中,研究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财务会计领域,如对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会计新领域的研究,一般在财务会计领域研究其应用,极少从管理会计学科来拓展新会计领域的应用。而这些领域的管理会计研究,完全有可能使管理会计具有新的研究内容和工作内容,使其发挥专业优势,改善管理的效率。

3、忽视了管理会计信息的特性。这主要体现在有关管理会计发展思路上,企图仿照财务会计的某些做法,如对企业的管理会计实务进行准则式的规范。尽管这种做法在国际上有先例,但是这种管理会计的规范化做法并不很成功,而且很有争议。其中根本的问题是误把管理会计信息等同于财务会计信息,忽视其作为专用信息的特性以及其私人信息产品的生产方式。

二、认识管理会计发展的基点

笔者认为,以上认识和做法上的误区是基于对管理会计发展定位的偏差而产生的后果。管理会计自20世纪50年代发展到今天,其自身的特征是认识和再认识管理会计发展的基点。

1、方法灵活,具有可移植性。管理会计的方法灵活多样,只要是合理的,不拘一格一律拿来。它有许多方法是从管理学、数学等相关的学科借用或者移植过来的,如战略管理会计就移植了战略管理中的价值链分析方法。

2、领域交叉,具有可拓展性。管理会计具有边缘学科的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仍然处于发展当中。企业可以根据实际进行管理会计新方法与新领域应用的研究与实验。

3、立足于管理需要,具有求异性。管理会计是内部会计,它的立足点是企业管理需要。管理会计在方法上和信息处理结果上不求统一,不同的企业各有各的做法,只要有效就行。基于前两个特性,管理会计就很难规范。管理效率导向使管理会计重结果不重过程,这主要是指管理会计立足于管理效率的提高,重视结果的有用性,而不求统一、规范的信息加工程序,它也不受会计规范的约束,也很难进行规范。

4、非公共信息产品。财务会计信息一般被视为公共信息产品,因此倍受政府的管制,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会计准则就是政府对于财务信息管制的产物。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被要求强制性地披露财务信息,其披露的财务信息是作为公共产品而为投资者所消费的。尽管也有把部分管理会计信息纳入规范信息之列,如预测的盈余信息的披露,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笔者以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会计信息的私人产品的属性所决定的。这种专属于某一企业的专用信息,更多地反映企业核心经营决策和战略规划,是隐秘的会计信息。隐蔽性,源于管理会计信息更多地涉及到企业具体的经营决策信息,很多属于商业秘密的范畴,如企业生产决策的信息,成本管理的信息等。管理会计信息的私人产品属性决定了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排它性,若是强制企业披露出来,其产生的外部负效应会使企业处于很大的竞争劣势。

三、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再认识

1、发挥管理会计的可拓展优势。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不论从内容的涵盖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灵活性和可拓展特性。在方法的拓展上,管理会计可以不受太大约束地引入新的方法,如现代化西方管理会计就运用战略管理中的价值链分析法等相关的分析方法,从而拓展出战略管理会计。这和最初管理会计的形成植根于科学管理原理在会计领域的方法上的渗透是一脉相承的。而作为具有严格程序约束并受到计量属性、业务处理规范尤其是一定时期会计准则限制的财务会计,无法在方法上作出大胆的变革,只能在准则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程序的选择和政策的变更。因为,会计准则对于特定业务的处理有着较为原则性的规定,企业无法回避它而采用自己认为以管理效率目标评价为更优秀的方法。即使某种业务方法已得到理论界或实务界的认可,但要转化为准则仍然存在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改进管理效率的时机。在内容的拓展上,管理会计以其灵活性而远胜于财务会计在内容上拓展的可能性,管理会计可以在新的领域发挥其规划和控制方面的优势。为此建立一个管理会计系统或制度,会较少受到政府等有关方面的干预,这绝对是企业管理当局自己可以安排的,并且是以

经济管理效率为导向的,企业推行管理会计的动机主要是效率动机和利益动机。只要新管理会计的方法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经济利益的增加,管理当局就具有推行的必要性与现实性。

2、用企业管理会计培育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使企业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上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技术与技能的综合体。核心竞争力可外化为品牌、技术诀窍、服务专长、创新管理专长与市场网络等。这些核心竞争力不是企业一开始就拥有的,而是在经营过程中培育出来的。管理会计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首先,管理会计可以间接地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的采用,或构造一个责任会计制度,该制度服务于技术诀窍的研发和服务专长的培养,使企业形成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现代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践直接地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企业特色的适时制生产系统(JIT)、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ABC)和平衡计分评价系统(BS)。

因此,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它的具有先进方法甚至是个性化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尤其是面向战略管理需要的信息。现在战略管理会计日益发展起来,这正是企业着眼于战略管理而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它所要提供的信息,应能及时地满足企业在战略管理中对于企业经营的价值链的分析,满足事前的市场规划、即时的市场对策等前瞻性、即时性的管理用的信息的需要。这些信息应该看作是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所必须的,而提供这些信息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作用机制的重要构成。这一点是财务会计所无法企及的。很难想象财务会计可以用于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的统一性和规范化特性决定了这一点。财务会计信息一般不具有前瞻性的特点,是业已发生的经济事项的轨迹,而现代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已经把管理的重心由事后推向了事前,财务会计信息难以理想地完成新的管理环境下的使命,它实际上具有特别的使命,向外部利益相关方披露信息。战略管理会计这一被称为现代版的管理会计,以其新的方法,新的内容,为战略管理服务的定位,在现代管理中大兴其道、再次证明了管理会计具有极强的活力、拓展能力和求异性,它随着市场环境而变化,随着企业管理的需要而变化,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利器。

3、利用管理会计建立贴近企业的个性化的管理模式。管理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者自己需求的信息,内部管理需要是企业实施管理会计的基本动机。一个适当的有效的管理会计系统有利于企业塑造其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如邯钢以责任会计制度为核心的管理模式,符合自身的管理特点,并可以在今后有关管理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管理会计系统的级别,即运用更为复杂化的管理会计系统。此外,如集团公司的管理会计更能显示出其企业特色来,对于管理会计系统和有关制度的设计要求更复杂、更系统。个性化的管理会计系统是个性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的有机构成,它应是管理会计在一定企业管理环境下优化的结果。而从财务会计来看,现代财务会计准则愈来愈把会计信息变成满足股东、债权人的信息需求以及调和企业各个利益方的利益分配的工具,尤其是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成为管理盈余甚至是操纵和控制盈余的工具,从而成为公司经营者操持的利益工具,而不是着眼于提供满足经营管理需要的信息。尽管为管理服务也被看作是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之一,但这是次要的,只是被提出来而又很难达到的众多目标中的一个。在一定的程度上,现代财务会计的管理服务导向被削弱了,或者可以说,在会计的演化分工中把这一职能更多地赋予了管理会计。因此,利用管理会计建立贴近企业的个性化的管理模式,是管理会计的企业管理服务职能的具体而有力的体现。

4、广义上规范管理会计的题中之意。管理会计规范化的一个出发点是建立一整套为人们所共同理解的概念与方法体系来指导、协调管理会计的实务工作,并作为管理会计的发展基础及其应用效果的检验尺度。这个出发点并没有问题,但是笔者认为,若参照财务会计准则的模式对管理会计进行规范化,这种做法是极其困难的,也是不必要的。这不仅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发展仍然处于成长期、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应用上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这种规范管理会计的思路严重忽视了管理会计信息的特性。在操作上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如对于管理会计方法的限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能在管理会计内容上进行强制性的限定。可以推知,一旦对企业管理会计程序做规范管制,企业便不再有动机去应用较为成熟的理论,也不会去研究和开发新的管理会计方法,以提高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坚持管理会计规范化好的出发点,但在具体安排上,应避免走财务会计准则式的狭义规范模式即财务会计管制,因为二者要规范的对象从根本上来说就存在公共信息产品和私人信息产品之分,只有基于这个认识,才能正确地对待管理会计的规范化问题。尽管管理会计狭义规范模式存在规范的难度和负面性,但是从更广泛意义上来看仍可以和值得做一些具有规范意义的事情。如:(1)就管理会计知识体系中可以结构化的东西予以总结,以形成较为统一的基本理论语言——概念、方法和原则,目的是使企业在管理会计的学习(教育)和交流(研究)上,有较为一致的口径;(2)有关部门或专业团体可以提供指南和推进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案例研究,总结和整理实务界的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以供企业学习、借鉴和推广、发展;(3)介绍一些新的管理会计的方法供企业试行,并总结其中的问题;(4)进行管理会计师的认证、资格授予和执业管理,发展管理会计职业认证。

5、管理会计的市场化和企业在管理会计上的投入。对管理会计广义的规范工作作为企业利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为改进管理效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率、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便利,能引导企业和市场加强对管理会计的研发,即通过管理会计市场化来推动管理会计基础理论和应用方法的研究和开发。管理会计市场化是职业管理会计师和相关从事管理会计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团体立足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发展与成熟的一条必由之路。

而且,基于管理会计信息的私人信息产品属性,决定了管理会计具有市场化的可能和潜力,而这能解释职业管理会计师的工作的存在和市场定位。事实证明,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下的质量成本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应用,日本企业首创适时制生产系统(JIT),都是企业研发管理会计方法的典型案例。因此,要充分认识企业在管理会计发展上的潜能,通过一定的政策以及制度设计支持和鼓励企业在管理会计系统应用和开发上的投入,而不是通过某种狭义的规范化行为去遏制企业在管理会计创新上的潜能。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竞相采用较好的管理会计方法,设计适合本企业的管理会计制度,要成为有利可图的事,而对于职业管理会计师更是如此。因此,要推动管理会计事业的发展,就要在管理会计人才引进和培养、管理会计的制度设计和管理会计新方法的研究和推行上进行投入,并把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开发提升到培育和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来开展工作。

下载学校管理的新视角——知识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管理的新视角——知识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KM, Knowledge Management):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KM, Knowledge Management)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

    知识管理(★)

    江西农业大学 基于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新模式——知识管理 摘要: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要素得到了修正,即企业生产要素除了劳......

    知识管理

    申报职称论文 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 在电力设计企业中的应用 周树高 林琳 摘要:本文阐述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并用实证的方式,介绍了这一方法在某电力设计......

    知识管理

    知识型组织: 苹果公司以创新闻名于世,其灵魂人物当然就是苹果的创始人之一乔布斯。 “硬件产品+网络商店”被看作苹果商业模式,其实,在硬件上超越iPod、iPhone和iPad很容易,建设......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 巴斯(Bassi)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 奎达斯(P.Quitas)等则把知识管理看做“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新视角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新视角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廉价问题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新形势下,面对着“民工荒”问题的出现,企业应当将观念进行转变,将......

    学校管理

    实验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班级是学校贯彻的教育方针,实施教育和教学工作计划的基本单位。因此,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应该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坚定不移地贯......

    学校管理

    单 位:韦曲初中 资料负责人:侯晓丽 电 话:85631227 资料提供人:姚霞 电 话:85631227 测评项目:Ⅰ-1 中央文明委重点工作 指标名称:Ⅰ-5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测评标准序号: III-46 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