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践行新理念 稳步推进新课程1
积极践行新理念
稳步推进新课程
-------永坪中学新课程实施三年(2011至2014学年度)
工作总结
我校实施初中新课程以来,坚持“以生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按照“加强领导,积极准备,科学实施,稳妥推进”的思路,以科研为先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关键,以完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为重点,求真务实地实施新课程的实践研究。三年来,永坪中学的师生们感受着新课程的魅力和新课程的冲击,有困惑,有彷徨,但更多的是师生们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的收获。下面对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做如下回顾和总结:
一、强化领导,建立初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保障体系
为了使学校课程改革能在较高的标准下扎实有序地运行,我校构筑了校长牵头、各科室分工明确、通力合作、教职工全员参与的课程改革组织网络和运行机制,使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一开始就有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组织保障和较为明确的工作目标。成立了以贺志荣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学校课程实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对外交流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加强指导与监控;成立了课程具体实施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教师培训、课程编制、教学过程管理,带领全体教师最大限度地参与新课程实验;成立了课程实施研究小组,主要职责是通过对初中新课程实验项目研究和实验过程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及时组织攻关,同时指导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研究。
为保证新课程实验的顺利推进,我校成立了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教学能手等组成的课改工作专家指导组,形成强有力的专家指导力量,对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行指导,制定学校课改实施方案及相关的工作制度,如:《永坪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永坪中学新课程培训方案》、《永坪中学学生选课指导方案》、《永坪中学学分管理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重点突出了校本培训和各个环节的工作检查,使我们的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规范而有序,我校课改工作做到了有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有布置、有总结、有督查。
二、加强培训,促进新课程改革观念及时更新
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正确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原则、要求、方法等并以此指导实践。因此,学校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各种途径,面向教师、学生、家长等各种层面的有关人员进行了课程改革实验的培训。在经费极端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多方筹措资金,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积极选送教师到省、市去参加有关课改的培训学习。学校坚持“先培训再上岗”与“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在新课改开始之后,还要重视加强教师的后续过程培训。我校校长、分管校长、教学处主任、教科研室主任参加了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类有关新课程实施的培训,并及时将有关新课程的精神传达到全校教职工。同时,我们利用全体中层干部会议时间组织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开展新课程专题培训,要求全校管理人员首先确立新课程的理念。学校先后派出多批次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省级课程改革培训和市组织的市级培训,回来后即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进行了校本培训。
教务处及时印发有关新课程改革材料,各教研组和备课组利用集中学习和集体备课时间组织学习、讨论。此外,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把所有老师的学习资料上传到网站上,以供我们的老师相互学习和交流;学校抽出一定的资金,订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如:《教师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半月谈》、《课程-教材-教法》等刊物,让教师利用课余期间认真学习,并鼓励教师撰写有关论文,对积极投稿并发表或获奖的教师学校给予奖励。利用家长会,对各年级家长进行了宣传、培训。学校还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走向社区访问、调查,走出校门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体会自主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让社会了解到当前课改动态,引起共鸣。学校利用每一年新生开学前一周时间,进一步向学生宣传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求真务实,强化对新课程实验的过程管理
1、加强五项指导,保障新课程顺利实施
一、加强课程开发与教学指导。开发地方课程,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与指导,促进学校形成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分学段召开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组织专题性的培训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典型。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和中考新方案接轨。
二、加强教学常规落实的指导。在完善教学常规要求的基础上,制定《永坪中学教学管理制度》和《永坪中学教学事故界定与处理办法》。目的在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本办法将教学活动中使用手机和经常性拖堂都列为教学事故。本办法经过教代会通过并实施后,在校内外外引起极大反响。
三、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指导。制定《永坪中学学生学习常规》。为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调动学生主体意识,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实现自我价值,刻苦钻研,努力拼搏,养成“好学”、“乐学”、“会学”的学习品质,特制定《永坪中学学生学习常规》。学习常规主要包括:制订学习计划、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等六个方面。
四、加强校本教研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科教研中心的作用。通过开展组长论坛、学术沙龙、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对话、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骨干教师辅导讲座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基本要素的校本教研制度。充分发挥 “教师博客群组”的作用,构建中小学信息化教研体系,为学校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信息交流,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
五、重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我校按照课程实验方案的要求,认真研究选修课程的开设思路与内容,克服困难,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及升学需求的选修课开设体系。我校选修课程的开设思路是:从有条件的、有把握的学科开始,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依次推开,逐步延伸到主要学科,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恪守六个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优化教学观念。我们的理念是:有效激活思维,教是为了不教。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坚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目标。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带着方法上讲台。“没有目标的教学就等于饭后散步,有目标的教学就等于百米赛跑”。
三、优化课堂结构。策略:难度小一点;坡度缓一点;作业精一点;考试少一点。结构即组合,按素质教育思想和最优化原则,把教育的有关因素组织排列起来以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即为优化课堂结构。
四、优化教学方法。模式:<<导学>>引领,当堂学会。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的特点和条件而相应变化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引导学生摆脱迷惘和困惑,走向教学目标的阶梯。
五、优化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即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环境造就人”,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实现教学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定《永坪中学教学事故界定与处理办法》,将教学活动中使用手机和经常性拖堂都列为教学事故。
六、优化分层练习。充分利用“导学案”,把课堂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练习、综合练习、提高练习。对于作业要求五个必须:作业发必收;收必改;改必评;评必励;错必纠。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练习,教师运用教育机智适时引导,积极推动、鞭策优生努力进取,鼓励差生迎头赶上,“抓两头,带中间”,推动中等生不断进步。
3、形成七项特色,稳步推进初中新课程
一、德育为首,育人为先。我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入手,从一些小的细节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奠定思想基础。制定《永坪中学学生成长十个一工程》和《永坪中学班级建设十个一工程》,班班有班报,天天有歌声。
二、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科学实施课程方案。我校严格按照《普通初中课程方案(试行)》和陕西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的要求,开足了各种课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时计划,新课改实验在健康、有序、平稳地进行着。不仅各种常规课程在我校得以全面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也全面开设,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每周又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严格按规定的周课时量安排每一模块的学习时间,顶住压力,在教师备课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深入挖潜,从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整合课程内容等方面入手,解决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问题。在选课指导、学分评定、校本课程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一些成效。
三、建立永坪中学新课程博客群组。我们在2011年建立了“永坪中学新课程实验博客群组,用网络为老师们搭起了校本教研的一种平台,并以此形式形成了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交流的共同体。
四、“激活课堂”教学研讨。新课程实施三年来,每学期举办一次“激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共举办六次。此类教研活动规模大、形式创新、卓有成效、反响强烈。活动采取“同备一节课,共上一堂课”的形式,通过上课、听课、评课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激活课堂”已经成为延川教育的一个品牌。
五、探索导学案学教学模式。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下,学生的课外时间是十分有限的,而如此多的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时间,如果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自主学习肯定又要流于形式。实践中,教师逐渐意识到,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才有可能得以实现。通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导学案”得到了学生的肯定。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们对于导学案对学习的帮助给予了充分地肯定,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导学案对自己上课有帮助的。
六、强化教师校本研究和专业发展。为每一位教师建立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袋,及时记录汇总教师教学、教育、科研、进修等方面的过程材料和成果,并结合教师评价考核要求及时提供反馈意见。重点抓好“六个一”:每天坚持做一次教学反思;每月做一次学情调查分析;每月在备课组主讲一次;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学年指导学生做一个研究性课题;坚持每月一次的教育论坛和教师沙龙。学校每年对40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读书以及专业知识书面考试。
四、遵循规律,学校办学效益卓著
1、学生公民素养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诚以待人,毅以处事,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是嘉庚先生的办学思想之一。因此,学校把日常的德育工作定位在: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我校校风好,学生思想品德表现优良,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利用假日主动到敬老院做义工,或到社区进行义务服务。学生要求入团、入党人数不断增加。学校每年定期举行的中华经典诗歌朗诵会、模拟法庭、学生辩论会、演讲比赛、英语会话、汉字听写大会、灯谜活动、篮球赛、乒乓球赛活动等;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每年对各种竞赛获奖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近几年来,我校学生获国家级奖17人次,省部级77人次,区、市、县级奖260人次,呈现出获奖人数多、获奖面广、获奖等级较高的特点。
2、教师专业发展成果丰硕,教科研成果洼地崛起。
我校学习型、科研型团队逐步形成,教科研成绩实现了快速提升,一年一次飞跃,近几年来,我校申报国家级、省市、县、校级课题十多个,名列全县前茅,2007年,学校英语组王静、张慧、刘晓玲、高改霞等8位老师申报的《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经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组审核,同意立项,按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工作,8位教师积极行动,取得了丰硕成果,于2010年顺利结题,参与课题的王静等八位教师获得了“教科研优秀教师”;2011年我校教师呼新民等老师的《四位一体教学法实验研究》申报国家级课题成功并准予立项,课题于2013年顺利结题,并获优秀奖;2012年7月,梁红艳老师的课题《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国家级课题申报成功,课题组老师按计划有步骤进行课题研究,于2014年7月顺利结题;2013年3月,呼富银老师的国家级课题《在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课题》和董军强老师的国家级课题《在新课程标准下优化教学过程的研究》申报国家级课题成功准予立项,顺利开展课题研究,于2014年7月结题,其科研成果被课题组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4年7月,我校有近40名老师15个延安市市级课题申报成功准予立项,各位老师正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争取早出成果,出好成果。近年来,我校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数由7%提升到20%以上,学校教师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六十多篇篇,其中呼富银主任的《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在教师 报上发表,并获二等奖;2010至今,我校14名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2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9名教师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多位教师受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表彰,在省、市“骨干班主任”、“骨干教师”、“省级优秀校本研修”培训中,雷志明、张鹏飞、呼富银、李伟红老师全部合格,其中张鹏飞老师被评为省级模范班主任;几年来,我校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均超额完成县计划数字;几年来,永坪中学教师在CN级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省级刊物发表论文80篇、市级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在校级教研刊物《教研动态》上共汇编论文350篇;参加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技能等竞赛获奖96项,其中全国奖40人、省级奖27人、市级奖27人、县10人;几年来,我校推出了不少教学新秀,在2011、2013、2014年我校青年教师石丽丽代表县上到市上参加课堂教学大赛,荣获二等奖并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我校中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继续稳步发展,绝大部分教师能胜任班主任工作和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循环教学,在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等各方面起着引领作用。
3、办学质量明显提升。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的提升:初中三合一升学考试连年创佳绩,这对于生源面窄、生源素质不高的永坪中学来说已属不易。特别是在2103年三合一升学考试中,我校刘伟同学总分名列全市第二名,2014年中考成绩再创佳绩,这充分说明了我校的教学质量之高和新课改成就之好。
新课程实施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有收获的喜悦,也存在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师教学观念问题,对新课程的认识肤浅化问题,校园文化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问题,需要我们支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相信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校领导的带动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一定会沿着新课程改革的道路踏实、健康、有序地向纵深迈进。
第二篇:新课程新理念[定稿]
每个案例都能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它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并引人思考。案例中的角色
常常不仅仅是校长、教师和学生,也可能是学生家长或者其他影响教育活动的人。一个具体的素质教育案例,不仅应当有对事件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还应当蕴含一定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教育思想,置身其中的教育者或者是撰写案例的作者应当能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教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育案例,既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也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遭遇过的失败,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和学习案例,广大教师可以分享别人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由学习和分析别人的案例到加强学习、解剖自己,不断积累反思的素材,自觉改进自己的教学。
由于案例本身的可操作性,学习教育案例,可以直接推动教师在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第三篇:践行科学发展观 稳步推进三项建设
“践行科学发展观 稳步推进三项建设”
在“三基”工程建设取得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部为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三项建设抓住了事关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三基”工程建设的战略举措,也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分局按照公安部党委的指导意见,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准备,以超常的举措和精神状态加速推进三项建设。
一、在信息化建设方面。
加快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提升基层基础工作水平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是公安机关适应信息社会、构建现代警务机制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分局落实以下“四抓”,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一)抓认识提高,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分局党委要求在落实任务上,决不能存在模糊认识,决不能有杂音。分局党委将教育引导民警进一步振奋精神,牢固树立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自我加压的超人勇气、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更加超凡的举措推进信息化建设,真正形成了班子成员深入基层抓基础,全警参与共建设的良好工作格局,掀起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热潮。
(二)抓组织领导,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实施“一把手”工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分局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全年的中心工作,成立由分局李健生局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确保全局上下一盘棋,整体推进。二是加强信息办力量。分局成立由全琨副局长的公安信息化建设办公室,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情况掌握、调查研究等工作。三是加强督导检查。进一步加强责任体系的落实力度,树立“不会信息化应用的领导将会失去指挥权,不会信息化应用的民警将会失去工作岗位”的观念意识,层层签订信息化建设责任状,强力推进全体民警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抓信息应用培训,不断提高民警信息化应用水平。分局把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作为民警培训的基础课,使民警做到“四会”,即会信息录入、会收发电子邮件、会网上办公、会网上查询。区分不同层次、内容、对象,采取集中授课、网上培训、视频教学等多种方法,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让民警达到“四熟”,即熟岗位、熟系统、熟规范、熟操作。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公安队伍信息化应用的积极性,使广大民警不断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水平和战斗力。
(四)抓信息应用普及,不断提升实战成效。分局全面提高利用信息化手段破案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和服务的水平。积极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办案、网上指导、网上管理。一是进一步提高情报信息的综合研判水平,适时组织专题分析研判,及时掌握和预测治安动向,精确指导各警种、各部门开展防范、打击工作。二是建立跨警种、部门的情报信息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交流情况,为领导制定决策,适时部署开展专项斗争和集中行动,提供可靠情报。三是建立情报信息预警发布制度,及时向有关警种和单位进行预警提示,向社会发布治安预警信息,向行业和企业发布防范建议,切实发挥情报信息引领实战、指导防范的作用。
二、在执法规范化建设方面。
根据公安部、省厅的整体工作部署,分局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总要求,以全面提高公安机关执法能力和人民群众执法满意度为目标,以落实执法责任、狠抓奖惩为抓手,大力加强执法思想建设、执法主体建设、执法制度建设、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实现执法质量再上新台阶。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对执法工作的领导,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执法工作能否迈上一个新台阶、达到一个新水平,关键在各级领导。分局要求各单位领导同志特别是“一把手”,要把执法工作当作公安机关的第一要务来抓,始终把执法工作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做到“四个必须”,即必须带头学法、懂法、用法;必须经常性听取执法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执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必须为执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必要的保障;必须对本级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执法质量负起第一责任,真正建立起“一把手”亲自研究执法工作、亲自抓执法质量的工作机制。在分局形成主要领导重视、全体民警齐心协力抓执法工作的良好格局。
(二)进一步规范执法主体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一是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分局进一步引导广大民警巩固“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确立公安执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保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观念,促进全局民警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执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二是加强执法主体的执法能力建设。分局强化对民警的法律业务知识培训,以法制室为龙头,以各执法单位法制员为基础,建立健全岗位执法传、帮、带制度。分局还组织民警参加庭审旁听,通过旁听庭审质辩,使民警明确取证的重点和法律适用要点,进一步提高办案能力和案件质量。三是培育执法示范单位和“办案能手”。以执法规范化建设活动为载体,树立一批基层执法示范单位和执法示范标兵,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同时,定期组织执法经验交流,开展疑难案件研讨、解析活动。
(三)进一步健全完善执法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分局针对当前执法活动存在的共性问题,制定、修改、完善全局的执法行为规范。特别是围绕平时执法中已发现或容易发生问题的执法环节、执法流程进行规范,使各项执法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是制定接处警工作规范,解决有警不接、处警不力、应立不立、该受不受、调查取证不及时和超期办案等问题。二是分别制定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移交规定,解决推诿扯皮、交接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三是制定行政复议、听证、调解、和解工作规定。推行法制部门与办案单位共同办理行政复议、应诉和国家赔偿案件的工作机制,充分运用下发行政复议意见书、建议书等手段强化办案民警的证据意识、程序意识、诉讼意识,促进执法问题的整改和办案质量的提高。四是制定执法办案标准卷。法制室组织人员制定全局统一的刑事、行政案卷标准,并将其发放到每个执法民警手中,从案卷的装订标准、装订顺序、证据的收集、询(讯)问笔录制作、文书的填写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
(四)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工作,让民警对执法不规范行为不敢为。分局在日常执法工作中,一是将市局的执法质量考评标准进一步细化,使之更符合我局工作实际,更好地发挥指导基层执法办案的功能作用。二是注重执法质量考评结果的运用。全面建立领导和民警执法档案,把执法质量考评和信访案件处理结果记入执法档案,以执法考评结果为主要指标,开展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三是畅通外部执法监督渠道。树立执法监督意识,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大力推行警务公开制度,增强公安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增强公安执法的公信力和亲和力。
三、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方面。
在去年公安部部署的“公安民警大走访”活动基本告一阶段之际,今年以来,分局坚持做好大走访长效机制建立,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社会经济发展主线,坚持以民生为最大警务,以“公安民警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为栽体,以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为目标,认真抓好民生改善工程的落实,进一步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公安工作中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的民生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公平正义、公共服务的新期待,促进警民关系更加和谐密切。
(一)始终坚持“公安民警大走访”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警民连心、问策于民活动。从局领导到基层民警,人人都带着在“大走访”中梳理出来的群众提出的问题,深入群众中间开展“四进四问”(进企业问发展、进农村问政策、进社区问民生、进所队问改革)调研活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按照“带着问题下去、带着思路上来”的要求,找出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理清思路,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同时,分局还要求各单位、各警种要认真梳理分析前期发放的调查问卷,分类整理出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对其它社会治安问题的反映以及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建议,结合各自担负的工作职责,组织民警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中上门走访,邀请特定的恳谈对象进行专题性恳谈,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警风警纪监督员等社会各界人士分层次报告工作、征求意见。通过交流和恳谈,深入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形成有针对性的决策,解决了一批突出的治安问题。
(二)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分局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作人民警察的天职,以最大限度地让群众满意为标准,一是从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为群众排扰解难,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保护者。二是加强窗口建设,改进接待群众的方式,简化办事程序,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绩。三是大力加强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加强社会面巡逻力度,及时赶往发案现场,抓好犯罪嫌疑人,减少群众损失。
(三)始终坚持从严治警,提高队伍素质,打牢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础。一是在长效练兵上下工夫。分局深入开展全警练兵活动,形成经常性的练兵机制,立足岗位练兵,突出民警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打造学习型公安机关,提高民警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从而减少执法过错的发生;加强对民警开展群众工作的培训,特别是现代的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等知识,切实提高当前民警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从严治警上狠下功夫。把从严治警当作最好的爱警,努力强化铁腕治警措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民警违法、违纪、违令行为的发生。三是在从优待警上下功夫。分局着力减轻基层民警工作负担和精神压力,使他们集中精力做好群众工作,努力打造和谐警营,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和思想氛围,形成民爱警、警爱民、民拥警的良好风气,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提高工作效率。
(四)始终坚持正面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一是实时洞察社会舆情变化。分局加强对社会舆情的综合分析研判,拓宽社情民意的表述渠道,在疏导、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二是提高公安宣传工作效能。积极发展与媒体的关系,不断完善与媒体的协作机制,借助媒体广泛宣传公安工作,传播公共安全信息,开展法制宣传,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三是进一步完善警务公开制度、新闻发布制度和执法督促员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公众知情权的实现,把公安机关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与媒体满足公众知情权、舆论监督权统一起来。
第四篇: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稳步推进新课程实施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林桥小学课程实施水平汇报材料
为认真落实省教育厅《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断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我校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分别在班子会和全体教师会传达了本次办学行为专项督导评估的文件精神,还成立了办学行为督导评估自查小组,对学校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地、细致地自查。现将我校课程实施水平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马兰屯镇林桥小学始建于1958年,现校址建于1992年,是市级规范化学校。目前,我校有教学班19个,学生1256人,教职工63人。多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优秀校园;规范办学,树立农村教育典范”的办学思想,形成“落实才是教育,坚持就是特色”的工作作风,确立了“三比三争先”的办学目标,即:在全镇比教育教学质量,争先;在城区比学生综合素质,争先;在全区比综合办学实力,争先。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心。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学生管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工作切入点,踏踏实实的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了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先后被评为市农村学校环境育人优秀学校,市文明校园,区教学工作先进集体,全区教育成果进步奖,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示范学校,镇先进集体等。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领导、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可,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净增学生人数达到120人左右,较大地缓解了城区学校的办学压力,为城区教育均衡发展做出 1
了较大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坚持素质教育方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增强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狠抓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程设置与管理
1、为确保学校顺利且有效地实现课程实施,我校制定了明晰的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以集体与自学相结合为学习方式,每位老师做到学习有记录,并通过理论测试、论文撰写及课堂实践等形式作为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对于新课程理念,学校通过会议、讲座等渠道进行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能够紧紧围绕先进的教学理念,使校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尽最大努力地体现教育理念。在新课程实施中,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符合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有自己学校规划、工作计划和总结。
2、严格按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置课程。开齐了国家课程科目,从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完全一致;严格遵守统一的作息时间。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
3、教师队伍建设上,努力发挥现有教师的作用,保证了开齐课程。教学设施配置上正逐步完善,力争与现在的教学要求平衡。
4、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做到了教研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计划有针对性,便于操作;定期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一部分老师的教研论文发表,参与了公开课、优质课的评选。
教师上课,备课上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对重难点的分析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目标;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练习安排适当,绝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学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三六五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为中心,运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分层次培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作业设置和批改有记录分析,及时矫正。学校同时开展了常规教育和主题教育,有班会、校会、升国旗制度,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安全、道德法制等活动,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四、课程评价、考试、作业情况
围绕课程标准,我校在对学生评价上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内容上分成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两种。过程评价主要有单元考查、课堂表现、作业、写字、学习态度等构成平时成绩,记录以等级进行;期末以书面考查、口语表达、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构成期末综合成绩,记录以等级进行。学校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排列名次。学生的成绩只是作为调整和改进教学的依据,不做他用。对于地方课程,学校也制定了相应得评价方法和标准,为每个学生建立了评价档案,评价结果都以等级形式表达。各学科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课业完全依照省标准执行,学生每天在校时间符合上级要求规定,双休日与其他法定节假日从不安排上课。作业部置,讲巩固也求实践,严格遵循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布置作业,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五、教材与教辅资料使用
一切教材和教辅资料,均由上级主管部门规定,学校从未私自给学生订买任何资料,教师更无向学生摊派或强迫性地推销教辅资料。
六、存在的问题思考
(一)学校硬件建设方面
1、学校教学用房严重不足,教师办公室拥挤,实验室、音体美教室、学生阅览室等部分功能教室没有房屋,严重制约了学校教学的正常开展。
2、整个校园外部环境和内部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体育器材等硬件设施需要进一步充实。
3、学校教室,钢窗使用年限已久,存在安全隐患,急需更换。
(二)在学校软件管理方面
1、有些学科虽已开设,但因师资匮乏,任课老师工作强度大,课业繁忙,如:音,体,美等课程,因此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2、综合实践活动尚需进一步规范,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3、教学研究,教育教学,尚须进一步深化。
七、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
(一)牢固树立“做小事、抓细节、求实效”的管理思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强化学生养成教育,突出安全、德育常规工作的实效性。
(二)加强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向40分钟课堂要效率,把课外时间真正的还给学生。
(三)以教研活动为平台,做好各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提升教师的综合业务水平。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文化素养,努力培养出一批“专家型、学者型”的高素质人才。一是,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对外联系,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多派教师外出学习,同时,聘请一些名师到校指导课堂教学、作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报告。二是,充分发挥我校名师、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提高。如:“枣庄名师”、“山东省小学特级教师”——韩贵贤;“枣庄
市骨干教师”——王颖、冯艳、赵娟、丁玉萍等。
(五)针对学校校舍建设问题,一是我们积极联系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积极争取建设资金。另一方面立足于自身实际,发动全体教师献计献策,自己动手,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勇于迎接挑战,敢于克服困难,善于改进方法,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真抓实干,我校的课程实施水平、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〇一〇十一月八日
第五篇:新课程 新理念 新感受
新课程
新理念
新感受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已滞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也严重制约了教育的有效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感受。
一、教学理念——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
任何改革必需先进行观念革新,只有观念的更新,才能有行为的转变。没有观念的变革,即使是行为转变,也只能是机械的模仿。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
最后,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介方式多样化。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二、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如某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通过课件演示教材P64主题图,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数出10个人、10只鸽子,通过比一比,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抽象10的过程,感受10的组成,培养10的数感,形成和建立数10的概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与提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