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撤销行政执法决定):一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判决(2008年10月日)(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12:3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撤销行政执法决定):一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判决(2008年10月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撤销行政执法决定):一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判决(2008年10月日)》。

第一篇: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撤销行政执法决定):一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判决(2008年10月日)

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一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判决

发表时间:2008-10-31 11:56:00

阅读次数:560

现实中,行政机关联合执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甚至,对于一些重大案件,行政机关都喜欢采用联合执法的形式,以此来增大执法的力度。实际上,所谓的联合执法,大多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从行政组织法角度来说,国家之所以要设立那么多不同的行政机关,就是为了它们各司其职;联合执法,恰恰混淆了各个行政机关之间的职权和职责划分。

大凡联合执法,都是由政府统一安排的,本案也是如此。因此,当事人不服行政机关联合作出的决定提起诉讼,通常很难取得胜诉。北仑区人民法院面对政府和三个被告,敢于大量确认联合执法的违法,实在难能可贵。这是一份有标志性意义的判决书。

附: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

行政判决书

(2008)甬仑行初字第22号

原告姚开宏(身份证号码:***113),系宁波市北仑区大矸欣欣茶室业主,男,汉族,1975年12月31日出生,宁波市人,住宁波市北仑区大碘街道前宋贺家285号。

委托代理人袁裕来(特别授权代理),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徐利平(特别授权代理),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机构代码:00295507-0),住所地宁波市北仑区长江路1166号。

法定代表人袁侠,男,局长。

委托代理人王能良,男,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工作人员。

被告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仑分局(机构代码:00295518-5),住所地宁波市北仑区新碘长江路1166号。

法定代表人张根苗,男,局长。

委托代理人顾芳,女,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仑分局工作人员。

被告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机构代码:00295510-x),住所地宁波市北仑区新碘明州路14号。

法定代表人朱振甫,男,局长。

委托代理人孔军,男,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工作人员。

原告姚开宏不服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仑分局及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于2008年6月25日联合作出的《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于2008年9月5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本院于同日受理后,即向三被告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及应诉通知书。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8年9月18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姚开宏、委托代理人袁裕来,三被告的委托代理人王能良、顾芳及孔军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被告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仑分局及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于2008年6月25日对原告姚开宏作出《停止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认为姚开宏经营的宁波市北仑区大碘欣欣茶室涉嫌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行为依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文市发[2007】10号)的精神,责令该场所于2008年7月4日前立即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三被告于2008年9月12日向本院提供了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1.关于要求取缔北仑区“茶室网吧”的报告1份,拟证明三被告作出该告知书的背景资料;2.《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文市发2007)10号);3.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

原告姚开宏诉称,2008年6月25日,三被告作出《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责令原告于2008年7月4日前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原告认为三被告作出上述决定不符合法律规定,其理由是:1.超越职权。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4条规定,三被告的权限有明确划分,共同作出决定没有法律依据。2.没有事实依据。三被告以“涉嫌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为由作出决定,即三被告没有认定原告有没有实施违法经营活动。3.适用法律错误。三被告作出决定没有适用具体的法律条文,同时原告的行为属于“为了提升服务档次,提供免费上网服务”,对该行为进行处罚没有法律依据。综上,请求撤销三被告于2008年6月25日作出的《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原告在起诉时提供的证据有:1.身份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各1份,拟证明原告的身份;2.《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1份,拟证明所诉行政行为的存在;3.(2008)浙甬天证民字第2391号公证书1份,原告认为该证据与本案没有关联性,故在质证中不予出示;4.仑政行复(2008)16号行政复议决定书1份,拟证明原告起诉前已经复议。

被告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辩称:1.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四条、第七条的规定,被告在本辖区内涉嫌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依法享有管辖权。2.被告联合工商、公安部门作出的《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是本着人性化执法的宗旨,给予原告一次自查自纠的机会,该告知书并不是行政处罚决定书,未对原告的经营行为作出行政处罚意义上的违法行为定性,也不涉及对原告实体权利的处分。

被告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仑分局辩称:1.被告认为参与作出《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是依法行使本部门职权。根据《城乡个体工商户暂行条例》第六条及《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之规定,被告对在本辖区登记的原告的经营行为有管理和监督的职权,并有权对原告的违法经营活动依法查处。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四条之规定,被告对本辖区范围内涉嫌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依法享有管辖权。2.被告认为原告对该告知书的性质及内容理解有偏差。被告联合文体、公安部门作出的《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是本着人性化执法的宗旨,在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的多次摸查的基础上,给予原告一次自查自纠的机会,限期自行整改。该告知书并不是行政处罚决定书,未对原告的经营行为作出行政处罚意义上的违法行为定性,也不涉及对原告实体权利的处分。3.原告根据被告在北仑之窗的三次答复,认为其行为属于“为了提升服务档次,提供免费上网服务”,该意见是对上述答复的断章取义。

被告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辩称:1.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应向本局申请信息网络安全审核,获得相应认可后,再取得其他职能部门的许可方可从 2 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根据举报及调查,宁波市北仑区大碘欣欣茶室涉嫌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因此本局联合文广、工商发出该通知书是一个宣传法律政策的过程,也是一个善意的告知过程。2.发出《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有法律依据。具体规定有《人民警察法》第六条第(十二)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第二十七条,《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3.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制发告知书在公安机关职权范围之内,且该告知书本身并未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同时不能认为只要是提升服务档次,就不属于变相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

经庭审质证,本院对以下证据作如下确认:

对被告提供的证据1,原告对其真实性无异议,但认为不能仅凭该证据作出《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本院认为该证据是群众举报,对其真实性予以确认。

对原告提供的证据1、2、4,三被告均无异议,故本院对上述证据予以确认。对原告提供的证据3,因原告认为该证据与本案没有关联性,不在质证中向法庭出示,故本院无需认证。

经审理查明:宁波市北仑区大禊欣欣茶室系个体工商户,经营范围及方式是茶座服务(有效期至2011年11月27日止),定型包装食品(含冷冻和冷藏食品)零售(有效期至2011年11月27日止),原告姚开宏系其业主。被告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仑分局及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在接到群众的《关于要求取缔北仑区“茶室网吧”的报告》后,于2008年6月25日,依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文市发[2007]10号)的精神,共同作出了《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责令宁波市北仑区大碘欣欣茶室于2008年7月4日前立即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另查明,宁波市北仑区大碘欣欣茶室无文化行政部门核发的《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本院认为:行政机关为一定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拥有法定的职权,且要做到证据充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设立审批,并负责对依法设立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公安机关负责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信息网络安全、治安及消防安全的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登记注册和营业执照的管理,并依法查处无照经营活动;„„”第二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擅自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或者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取缔,查封其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场所,„„”根据上述规定,对未取得《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和相应工商营业执照的经营单位,文化行政部门没有法定职权实施本案所涉行政行为。故被告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仑分局、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共同作出的《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属于超越职权的行为,三被告共同作出的告知书应予以撤销。同时,对原告姚开宏是否涉嫌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三被告没有依法进行调查取证,仅凭一份群众举报就予以认定,证据显然不足。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1目、第4目的规定,判决如下:

撤销被告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仑分局、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于2008年6月25日共同作出的《停止互联网网服务告知书》。

本案受理费50元,由被告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仑分局及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共同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并在上诉期内凭判决书向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大厅收费窗口预交上诉案件的案件受理费50元;如通过银行汇款,收款人为宁波市财政局预算外资金,帐号为***001,开户银行为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如通过邮政汇款,收款人为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室,汇款时一律注明原审案号。上诉案件的案件受理费未在上诉期限内预交的,应当在上诉期届满后七日预交,逾期不交,作放弃上诉处理。

长 卢国杰 审

员 丁澍淼 审 判 员 冯一文

二OO八年十月三十日

记 员

张丽丽(代)4

第二篇:张增余诉宁波市国土资源局案:北仑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撤销拆迁行政裁决书)(2007年1月22日)

张增余诉宁波市国土资源局案:

北仑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撤销拆迁行政裁决书)

发表时间:2007-1-22 18:35:00

阅读次数:659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

行政判决书

(2006)甬仑行初字第12号

原告张增余,男,1955年3月17日出生,汉族,务农,宁波市人,住宁波市北仑区大矸街道后洋村。

委托代理人(特别授权代理)袁裕来。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住所地宁波市三市路1号。

法定代表人邬明德,该局局长。

委托代理人毛裕挺,男,1946年4月29日出生,汉族,该局干部,住宁波市北仑区检察院宿舍。

委托代理人巢惠明,男,1965年6月20日出生,汉族,该局干部,住宁波市北仑区新矸街道。

第三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港开发有限公司,住所地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港工业城。

法定代表人冯虎翼,该公司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王世滂,男,1957年9月21日出生,汉族,北仑区大矸街道支大指挥部干部,住宁波市北仑区大矸街道新灵峰公寓20幢301室。

原告张增余不服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2006年2月9日作出的甬仑土拆裁字(2 0 06)第01号土地行政裁决,于2006年6月27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本院于当日受理后,因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港开发有限公司与本案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依法通知其为本案第三人参加诉讼,并于2006年6月29日向被告、第三人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6年8月15日、8月21日公开开庭审理本案。同年8月22日,因原告张增余就本案涉及到的房屋拆迁许可证另行提起诉讼,本案中止审理。2006年12月14日本案恢复审理,2007年1月4日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作出判决。原告张增余(第三次除外)及其委托代理人袁裕来,被告的委托代理人毛裕挺、巢惠明,第三人委托代理人王世滂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2006年2月9日,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作出[甬仑土拆裁字(2006)01号]土地行政裁决,认定原告张增余在拆迁地块上共有三处建筑为合法建筑,包括祖传老木屋一处、89年批地新建一幢楼房及9 8年购进的二间一弄平房一处,总面积3 05.5 3 m²。其中,老木屋“由于„„批文中同意保留30平方米,从有利于拆迁入出发,认定老木楼中的30心占地面积为合法面积,折成建筑面积5 0.7 m²(楼下30 m²+楼上2 0.2 m²)”,即老木屋全部建筑面积计算时应除去2 0.2 5 m²,另有的一间31.2 m²的祖传平房和99年从乐银伟处购入的32.67 m²的房屋均属隐瞒不报、应拆未拆和未经批准擅自拆建的违法建筑,不予补偿。原告可以选择调产安 1 置,调产安置资金为405869.4元,也可以选择迁建安置,安置用地面积为95平方米(中户),同时可得资金为169001.7元。

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于2006年7月26日向本院提供了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

1、裁决申请书、受理决定书和案件受理通知书、对张增余调查笔录、裁决书、限期搬迁决定书、行政复议提出答复通知书、行政复议申请书、行政复议决定书各一份及送达回证,用以证明裁决的经过与程序。

2、宁开经(2 0 05)1 02号立项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红线、建设用地项目呈报材料、委托书及拆迁计划、房屋拆迁许可证、房屋拆迁公告各一份,用以证明拆迁许可证颁发合法。

3、评估报告及评估清单、关于张增余房屋评估情况的说明各一份,用以证明原告占有四处房屋,包括祖传老木屋一处(木结构楼房下层一全间37.62 m²接壤的一小间8.06 m²、木结构楼房上层一全间25.27 m²,合计70.m²。)、祖传砖木平房一间31.2 m²、89年批地新建一幢砖混楼145.36 m²,购进的三间一弄平房142.64 m²(9 8年购进的原邬忠秀二间一弄平房109.97 m²及99年从乐银伟处购入的32.67 m²平房一间),总面积390.15 m².4、张增余农村私人建房用地呈报表、建设用地规划定点许可证存根各一份,用以证明1989年12月由原告申请建房,当时其家庭有人口三人,政府部门按照有关政策同意批给原告家庭90 m²的土地来建房,另外,原告申报其家庭原有房屋一处,两间,共占地30 m²,政府同意保留30 m²面积的房屋。

5、大矸镇后洋村委会证明和北仑区房屋买卖契约各一份,用以证明原告在1998年经政府部门批准购买了邬忠秀的两间一弄平房,是应计算的合法面积。

6、乐加武私人建房用地呈报表、北仑区房屋买卖契约及税单各一份,用以证明1996年乐加武在申请建房的时候把自己的房屋卖给了顾善伟。

7、大矸街道房屋拆迁办公室对张月意、张富昌的调查座谈笔录两份及平面图一份,用以证明原告对原来是很破的木结构房屋进行了拆建,房屋的结构、面积都进行了变化,原告的行为未经批准,所拆建房屋属于违法建筑。

8、大矸拆迁办谈话笔录、关于大矸街道后洋村张增余房屋拆迁说明各一份,以证明拆迁过程中,拆迁人与原告进行了沟通。

9、房屋拆迁安置资金预算表,用以证明原告可以选择调产安置补偿金额,选择迁建安置情况。

10、张增余答辩书及相关证据(协议书、房契),用以证明老楼房不是属于原告张增余,而是属于原告妹妹张丽萍的说法不成立。

11、张增余户住宅现场照片,用以证明原告房屋的情况。

12、裁决依据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宁波市城市建设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第15条、第17条、第18条;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关于城市建设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安置的若干意见》(仑政[2003]66号)第12条、第13条、第15条、第23条;宁波市滨海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省人大颁布(浙江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的意见》(滨政发(1987)93号文件第5条);《宁波市房地产价格评估管理办法》,浙江省国土资 2 源局《关于<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第九条具体应用问题的答复》(浙土复[1990]11号)、《关于对<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第九条执行中有关问题的答复》(浙土复[1991]3号)。

上述材料被告用以证明在进行裁决时,已经查明了全部事实,正确适用了法律,并有充足的证据,相应的裁决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法律适用准确。

原告张增余诉称,2006年2月9日,被告作出[甬仑土拆裁字(2006)01号]裁决,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1、裁决所依据的《拆迁许可证》不合法。

2、裁决认定的建筑面积错误,原告实际应予补偿的建筑面积是390.65平方米,自己在申请建房前拥有的两处房屋(祖传老木屋一处、31.2 m²的祖传砖木平房一间)都是合法建筑,但裁决不认可该31.2 m²。的平房,并且老木屋也少计算了20多平方米,即祖传老屋共少计算了51.95 m²,从乐银伟处购入的32.67 m²。的房屋也不予计算。另外,围墙、花岗石、地板等价格评估不符合实际。

3、即使拆迁入单位委托评估机构所作的评估报告能够作为计算依据,也不能裁决确定合法建筑面积为305.53 m²,因为拆迁纠纷本质上是民事纠纷,既然裁决申请人愿意计算31.22 m²,被告所作出裁决认定的面积就不应该少于这个数量。

4、适用法律错误,应适用《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甬仑土拆裁字(2006)第01号裁决,事实不清,法律适用错误,裁决内容不合法,应予以撤销。

原告向法庭提供如下证据:

1、原告身份证一份,证明原告身份情况。

2、宁波市人民政府甬政行复(2006)43号行政复议决定书一份,证明原告起诉前曾经申请行政复议。

3、裁决申请书及甬仑土拆裁字(2006)第01号裁决书各一份,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存在。

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辩称,1、裁决程序合法。被告颁发拆迁许可证和依第三人申请作出裁决都是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

2、裁决的内容合法。(1)《拆迁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拆迁住宅用房,实行迁建安置或者调产安置。”原告作为被拆迁人有权选择安置方式。因而,我局裁决中分别列出了调产安置和迁建安置的补偿方案,并由被拆迁人选择。(2)评估机构的确定,不应按《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进行,采取“被拆迁入投票或拆迁当事人抽签等方式”这一操作规程,并非对于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上的拆迁都能够适用。(3)正因为拆迁双方对“搬迁期限、安置地点、安置方式与面积、补偿办法及金额等内容经协商达不成协议”才申请裁决,而被告只能根据事实和法律来裁决。裁决书将从乐银伟处购入的32.67平方米房屋不予计算,原有的老屋少计算51.95平方米均有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综上,被告具体行政行为事实清楚,法律适用准确且程序合法,请求法院维持。

第三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港开发有限公司述称,被告的裁决合法,请法院予以维持。第三人没有提供证据。

法院经原告张增余的申请于2006年6月19日向宁波市人民政府调取行政复议决定书送达回证一份,该证据证明原告的起诉是在法定期限内,原、被告及第三人对此均无异议。

经庭审质证,对被告提供的证据,原告认为,证据

1、申请人提出的318.22平方米,这是申请人能够接受的面积的表示,现在被告不予认定,没有依据。

证2,对真实性无异议,但认为拆迁许可证颁发违法。

证3,原告认为评估机构是单方面的,其评估金额偏低,要求由被拆迁人投票或拆迁当事人抽签选择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原告认可整个房屋各部分的计算方式,总面积是390.15平方米。

证6,对真实性无异议,但顾善伟没有实际买入争议的房子。

7、原告对其合法性有异议。张月意、张富昌这二个人的笔录中最后都有写明“所以我们在拆迁认定房屋时把此屋认定为违法建筑房屋”。这房屋是否违章建筑,是由这二个人认定的,因此原告认为此二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不能作证。

证10,原告认为乐银伟的房屋是原告买进的,即使没有纳税,也不能否定原告买进房屋的事实,关于与原告妹妹之间的协议书原告不再坚持,即同意认定所涉房屋仍然属原告所有。

对其他证据无异议。

第三人对原告、被告的证据无异议。

对原告提供的证据,被告无异议。

原、被告及第三人对申请建房前原告家庭拥有两处房屋(包括砖木平房一间、木结构楼房加偏头)的事实均没有异议,本院予以确认

对申请建房审批表、许可证的真实性各方也没有异议。对评估机构作出的四处房屋的建筑面积的认定没有异议,本院予以确以。

经审理查明,1989年12月前,原告拥有相互独立的房屋两处,中一处为31.2 m²的祖传砖木平房,一处为祖传的木结构的楼房,下层一全间37.62 m²,接壤的一小间8.06 m²,上层一间25.27 m²,合计70.95 m²,1989年12月,原告张增余申请建房时,政府职能部门根据原告的申请,批准其用地90 m²用于建造房屋。并注明现有房屋两间占地面积30 m²,允许保留30 m²。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认定“邬字(89)第0811号农村私人建房用地呈报表”批文中老屋同意保留30 m²,从有利于拆迁人出发,现有的房屋楼下的3 7.62 m²,楼上25.27 m²,应进行折算,折算成楼下30 m²,楼上20.20 m²,总共合法面积50.7 m²。

本院认为,拆迁人(第三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港开发有限公司和被拆迁人张增余户之间因房屋拆迁安置补偿达不成协议时,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有法定职责依当事人的申请进行裁决。在裁决过程中,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应全面审查各方提供的证据材料,认真核实,查明案件事实,根据有效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作出客观、公正的裁决。但被告在对原告的老木屋合法面积计算时进行了折算,该折算方法被告无法提供有效的依据,计算方法错误。因此,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作出的裁决主要事实没有查清楚,主要证据不足,致使该裁决缺乏客观事实基础,发生错误,应依法予以撤销。据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撤销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的甬仑土拆裁字(2006)01号裁决书。

本案受理费80元,由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

(在递交上诉状七日内凭判决书到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室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80元;如银行汇款,收款人为宁波市财政税务局预算外资金,帐号为***32,开户银行为农业银行宁波市海曙区支行,如邮政汇款,收款人为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室。4 汇款时一律注明原审案号。逾期不交,作自动放弃上诉处理。)

卢国杰

聂宗莲 审

谭星光

二OO七年一月五日

莹(代)

第三篇: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撤销价格行政处罚决定):关于律师收费(2008年12月22日)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关于律师收费

发表时间:2008-12-22 13:15:00

阅读次数:423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法院

行政判决书

(2008)椒行初字第28号

原告浙江环宇律师事务所,住所地温岭市万寿路43号三楼。组织机构代码E9697034-4。

法定代表人毛楚铭,该所主任。

委托代理人袁裕来,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所地台州市政府大楼15楼。组织机构代码00266806-3。

法定代表人郑荐平,该委主任。

委托代理人杨荣伟,该委副调研员。

委托代理人杜言军,该委物价稽查分局副局长。

原告浙江环宇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环宇所)与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价格行政处罚一案,于2008年7月22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本院同日受理,于2008年7月29日向被告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及应诉通知书,并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8年10月30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环宇所的委托代理人袁裕来、被告发改委的委托代理人杨荣伟、杜言军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被告发改委于2008年3月13日作出台发改价检处(2008)5号行政处罚决定,该决定认定原告环宇所违反浙江省物价局《关于律师服务收费标准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浙价服[2003]198号)规定,超标准向8家委托人收取服务费。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合计多收41991.5 6元。认为原告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二条规定,属价格违法行为。于2008年1月23日向原告送达台发改价检退(2008)10号责令退还多收价款通知书,责令原告退还多收的服务费。截止退款期限届满之日,原告未退还多收的服务费41991.5 6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三十九条、《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七条第一项、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决定对原告没收违法所得41991.56元;罚款4 5 0 0 0元。

被告在举证期限向本院提供了如下证据:

1、台发改价检通(2006)l0l号检查通知书

2、台发改价检通(2006)102号通知书

3、检查登记表及明细表

4、台发改价检告(2007)12号检查情况告知书

5、台发改价检退(2008)10号责令退还多收价款通知书、台发改价检处(2008)5号行政处罚决定书

1-5证明被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程序合法。

6、违法收费8案事实资料(包括律师业专用发票、授权委托书、诉状、法院裁判文书、1 法律服务委托合同)证明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

被告提供的法律依据是

1、国家计委、司法部关于印发《律师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计价费(1997)286号)

2、国家计委、司法部关于暂由各地制定律师服务收费临时标准的通知(计价格(2000)392号)

3、关于律师服务收费标准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浙价服(2003)198号)

4、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

5、国家计委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定价目录

6、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7、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2008年1月13日修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

原告环宇所诉称,2008年3月14日,被告发改委向原告送达台发改价检处(2 0 08)5号行政处罚决定书。该决定书认定原告违反浙江省物价局《关于律师服务收费标准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浙价服[2003]198号)规定,超标准向8家委托人收取服务费。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合计多收金额4199 1.56元。认为上述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二条规定,属价格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三十九条、《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七条第一项、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决定对原告没收违法所得41991.5 6元;罚款45000元。原告认为,其接受当事人委托,与当事人签订了《法律服务委托合同》,自愿约定法律服务费,收费行为合法。被告作出上述处罚决定,未给予原告申辩、陈述、听证的权利,程序违法。被告依据无权制定律师收费标准的浙江省物价局制定的收费办法认定原告违法收费,属适用法律错误。此外,被告曾承诺对原告的收费行为不予重复检查,现被告不遵守协调意见,对原告的收费行为进行反复检查,属滥用职权。故此,请求法院判决撤销台发改价检处(2008)5号行政处罚决定。

原告环宇所提供的证据有:

1、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建设用地批准书,上述证据证明委托人是温岭市建设规划局和温岭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责任公司两案争议标的大,被告认定为非财产争议案件按件收费,属事实认定错误。

本院依原告申请向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调取了(2007)台行终字第97号卷宗在卷的一份原、被告的协调记录。原告以此证明被告不遵守承诺,滥用职权的事实。

被告发改委辩称,被告作出的台发改价检退[2008]10号责令退还多收价款通知:一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被告履行了检查、告知程序,告知期限届满,原告未提出陈述申辩意见,被告依据事实证据作出处理。二适用法律正确。原告与当事人签订的法律服务委托合同的收费条款违反了价格法律法规,应是无效条款。原告收取服务费须符合浙价服[2003]198号的规定。该收费标准是浙江省物价局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关于政府定价行为的规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也不矛盾。被告依据浙江省物价局《关于律师服务收费标准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浙价服[2003]198号)认定原告违法收费并无不当。

质证、认证意见:原告认为被告不能提供送达回证,仅有证据卜5不能证明的具体行政 2 行为程序合法。对被告提供的证据6,真实性无异议,但认为被告认定事实错误。原告开具的部分服务费发票金额包含了差旅费、鉴定费等,被告按发票金额全部认定为服务费属认定事实不清。另将温岭市建设规划局和温岭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责任公司委托的两案认定为无财产争议案件系事实认定错误。对被告适用法律的异议意见是:认为被告认定违法收费的8个案件发生在2006年以前,被告依据2008年施行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对原告作出处理,属适用法律错误。此外,浙江省物价局无权制定律师收费标准,被告依据该收费标准认定原告违法收费,也属适用法律错误。对原告提供的两份证据,被告认为温岭市建设规划局和温岭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责任公司两案是行政案件,法院的裁判文书均未涉及财产标的,应按无财产争议案件收费。对本院向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调取的协调记录,被告认为该协调意见是对原诉讼案件的协调处理结果,对本案不具约束力。本院认为被告提供的证据1—5以证明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程序合法,但未提供送达回证,故该5证据对其证明对象不具证明力。对被告提供的证据6,原告对真实性无异议,本院认为该证据内容真实,合法,能证明8案的收费情况,本院予以采信。原告提供的证据卜2,证明涉及违法收费的两案属有财产争议的案件,本院认为是否属财产争议案件应依据相关的收费标准的规定来确定,不能所涉财产价值大小作为标准。故原告提供的上述证据不予采信。对本院调取的协调记录,鉴于该协调意见“不予反复检查’’表述不清,无法认定对本案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具有约束力,本院不予采信。被告提供的法律依据系生效的法律、法规、规章,本院无需认证。

经审理查明,被告发改委从2006年12月12日开始对原告环宇所2005年1月以来的收费情况进行了检查。经检查,发现原告违反浙江省物价局《关于律师服务收费标准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浙价服[2003]198号)规定,超标准向8家委托人收取服务费。其中2005年7-8月向管守玉超标准多收取354.90元,2005年9月向莫友德、林彩丽超标准多收取299.20元,2005年5-11月向郑念喜超标准多收296元,2005年9-11月向温岭市宝岛眼镜有限公司超标准多收128.38元,2005年10月向温岭市建设规划局超标准多收取27000元,2005年12月向温岭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责任公司超标准多收12000元,2005年8-11月向温岭市公路段超标准多收取363.08元,2006年4月向温岭市建设规划局超标准多收取1550元,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合计多收取服务费41991.56元。被告于2008年1月13日向原告送达台发改价检退(2008)10号责令退还多收价款通知书,责令原告退还上述多收服务费。原告不服向台州市人民政府提起复议。复议期间,被告于2008年3月13日作出台发改价检处[2008]5号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对原告没收违法所得41991.56元;罚款45000元。原告不服该处罚决定,向台州市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复议机关维持了原处罚决定。

本院认为,原告作为法律服务中介机构,向委托人收取服务费,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收费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被告作为价格主管部门,有权对其辖区内的价格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被告认定原告收费行为违法,依据修改后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对修改前原告的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应属适用法律错误。此外,被告对行政相对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前应当履行告知陈述、申辩权利的义务,被告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的证据不完全,不能证明其履行了正当程序,视为其程序不合法。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2目、第3目的规定,判决如下:

撤销被告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出的台发改价检处[2008]5号行政处罚决定。

案件受理费5 0元,由被告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提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浙江省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同时向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50元。在上诉期限满7日内未交纳的,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款汇浙江省台州市财政局,帐号:***,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台州市经济开发区支行)。

斌 审

明 代理审判员

二OO八年十二月二日 书 记 员

第四篇: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教育行政管理):民办学校告赢教育局(2008年9月28日)

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教育行政管理):

民办学校告赢教育局

发表时间:2008-9-28 14:14:00阅读次数:34

5(2008)甬海行初字第45号

原告:宁波市海曙区望春学校,住所地宁波市海曙区望春路554弄28号。

负责人:包美花,女,宁波市人,1956年3月24日出生,住宁波市海曙区望春新村17号。

委托代理人袁裕来(特别授权代理),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徐利平(特别授权代理),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住所地宁波市海曙区大梁街57号。

法定代表人:徐健,男,局长。

委托代理人:李筱敏(特别授权代理),浙江明州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夏志刚(特别授权代理),浙江明州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宁波市海曙区望春学校不服被告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教育行政管理一案,于2008年6月30旧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本院于同日受理后,于2008年7月4日向被告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及应诉通知书。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8年8月11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宁波市海曙区望春学校负责1人包美花及其委托代理人袁裕来,被告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委托代理人李筱敏、夏志刚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2008年3月27日,被告向原告等学校发出一份通知,该通知称: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意见》(甬党[2007]15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甬政办发[200 7]241号)和海曙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海党[2007]58号)的精神,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两个为主“的原则要求,结合海曙区教育发展实际,经海曙区政府同意,决定自2008年9月起,将独立设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纳入公办学校体制,积极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原告等学校停止招收2008学年新生,不得进行任何有关招生宣传,不得向在校学生收取有关2008学年的预收款,依法做好学校停办后的财务清算工作,并将学校财产与社会各界捐赠的财物分类登记造册,2008年7月底,学校应把到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正本、副本)及学校公章上交到区教育局,并到民政、物价等相关部门办理学校注销手续。

被告于2008年7月14日向本院提供了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条、第八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

证据1—2证明被告对民办教育具有统筹规划的权利。

3.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

4.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

[2004]109号)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

5.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甬政办发[2004]199号)第二条、第四条。

6.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甬政办发[2007]241号)。

7.中共海曙区委、海曙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海党[2007]58号)。

证据3—7证明根据教育部及各级政府的文件规定,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原则,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被告以此作出的通知是完全符命规定的。

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第七十条,证明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发放通知并不要求举行听证及申辩。

原告宁波市海曙区望春学校起诉称:2008年3月27日,被告针对原告等三所民办学校制作通知一份,并于随后送达原告。该通知称,决定自2008年9月起将独立设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纳入公办学校体制,学校停止招收2008年学年新生,不得进行任何有关招生宣传,不得向在校学生收取有关2008学年的预收款,依法做好学校停办后的财务清算工作,并将学校财产与社会各界捐赠的财物分类登记造册,2008年7月底,学校应把到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正本、副本)及学校公章上交到区教育局,并到民政、物价等相关部门办理学校注销手续。原告认为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没有法律依据,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可以将独立设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纳入公办学校体制,被告要求原告停止招生、上交办学许可证和公章、办理学校注销手续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被告作出的该决定对原告具有重大的利害关系,被告在作出决定之前,没有听取原告的陈述申辩,违反了最基本的正当法律程序。现原告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依法撤销被告于2008年3月27日向原告等三所学校作出的通知。

原告向本院提供了以下证据:

1.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一份,证明原告的身份。

2.被告于2008年3月27日作出的《通知》一份,证明被告要求原告等学校停止招收2008学年新生,不得进行任何有关招生宣传,不得向在校学生收取有关2008学年的预收款,依法做好学校停办后的财务清算工作,并将学校财产与社会各界捐赠的财物分类登记造册,2008年7月底,学校应把到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正本、副本)及学校公章上交到区教育局,并到民政、物价等相关部门办理学校注销手续。

被告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辩称:被告是教育管理行政部门,依法享有对在管辖范围内所有教育机构的行政管理权。被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

育工作的意见》,以及海曙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规定的“两个为主”原则精神,根据海曙区的客观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公办学校的潜力,提早把海曙区所有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吸收安排到公办学校中,这是一项惠及海曙区所有民工子弟的惠民措施,该行为完全是依法办事,没有违反法律规定。被告发出的通知是不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指导行为,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也并非针对原告一家所出的,是抽象的行政行为,不具有可诉性。原告所持的办学许可证于2008年7月到期,被告提前告知原告到期后将不得继续招生,并交回到期的办学许可证和公章,这是被告履行的告知义务,并不是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被告的行为是其在其职责范围内履行的行为,并不违法,且具有合理性,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平等发展。原告的诉请缺乏法律依据,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法庭审查时,原告对被告提供的证据提出如下质证意见:

1.证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划分,与本案没有关联性。

2.证据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针对的是民办学校如何设立,以及对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批机关如何加以惩处的问题,与本案的行政行为缺乏关联性。

3.证据3—7的一系列文件均没有规定必须将外来务工子女纳入到公办学校,被告依据这些文件作出的通知明显是滥用职权,适用法律严重错误。

4.被告未举行听证,又何来适用证据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另外该法第七十条规定的是在何种情况下办理注销手续,与本案所诉的停止招生行为完全没有关联性。

被告对原告提供的证据无异议。

本院认为,被告提供的证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条规定的是国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职能,与本案没有关联性,对该条本院不予认定。该法第八条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民办教育工作,该条文能证实被告是原告学校的主管部门,对该条文本院予以确认。证据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的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审批机关对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发生的不当行为如何惩处,该条文与本案缺乏关联性,本院不予认定。证据3—7能证实根据教育部及各级政府的文件规定,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原则,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对该内容本院予以认定,但被告是否能据此作出责令原告自2008年9月起停止招生等行政决定,本案将在判由部分进行阐述。证据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了需进行听证的情形,被告以此来证实发给原告的通知无需进行听证,该条文与本案有关联性,本院予以认定;该法第七十条规定的是在何种情况下应办理注销手续,与本案所涉的行政行为无关联性,对该条文本院不予认定。

被告对原告提供的证据无异议,本院予以认定。

综上,本院认定如下事实:2005年3月,经被告所属的宁波市海曙区成人教育管理委员会批准,原告领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有效期自2005年3月2日至

2008年2月,后经宁波市海曙区成人教育管理委员会批准,有效期延长至2008年7月。2008年3月27日,被告向包括原告在内三所学校发出一份通知,该通知称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意见》(甬党[2007]15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甬政办发[2007]241号)和海曙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海党[2007]58号)的精神,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两个为主”的原则要求,结合海曙区教育发展实际,经海曙区政府同意,决定白2008年9月起,将独立设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纳入公办学校体制,积极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原告等学校停止招收2008学年新生,不得进行任何有关招生宣传,不得向在校学生收取有关2008学年的预收款,依法做好学校停办后的财务清算工作,并将学校财产与社会各界捐赠的财物分类登记造册,2008年7月底,学校应把到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正本、副本)及学校公章上交到区教育局,并到民政、物价等相关部门办理学校注销手续。

本院认为,本案所涉的通知针对的是包括原告在内的三所民办学校,其针对的对象是确定的。该通知要求原告等学校停止招生,上交办学许可证,办理注销手续等,其行为的对象亦是确定的,且无法反复使用,对原告的权利义务直接产生了影响,是一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被告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民办教育工作行使行政主管职责。根据教育部及各级政府的文件规定,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原则,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该文件规定的内容均为行政指导行为,目的在于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地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公办学校接受教育。但这些文件均未禁止民办学校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而是规定在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学校接收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以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为主的社会力量办学的扶持和管理。被告依据上述文件精神作出要求原告自2008年9月起停止招生等的决定,属适用法律、法规错误。原告要求撤销该决定,理由成立,本院予以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第2目之规定,判决如下:

撤销被告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于2008年3月27日向原告宁波市海曙区望春学校作出的通知。

案件受理费人民币50元,由被告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在递交上诉状之日起七日内凭判决书到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大厅收费窗口预交上诉受理费。如银行汇款,收款人为宁波市财政税务局预算外资金,账号为***001,开户银行为宁波市中国银行营业部,如邮政汇款,收款人为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室,汇款时一律注明原审案号,逾期不交,作放弃上诉处理。

审判长 陆萍

审判员 任 裕 章 审判员 王钟 鸣 二00八年九月十九日 代书记员方薇

第五篇:55养殖户诉温州市政府案: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撤销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决定)(2006年10月24

55养殖户诉温州市政府案:

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

(撤销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决定)

发表时间:2006-10-24 14:43:00阅读次数:43

3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法院

行政判决书

原告暨诉讼代表人邵时枢,男,1949年6月12日出生,汉族,住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河滨路4 9号。

原告暨诉讼代表人杨显丰,男,1968年2月28日出生,汉族,住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白楼下村。·

原告暨诉讼代表人林国岳,男,1947年2月5日出生,汉族,住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黄石村。

原告暨诉讼代表人吴金松,男,1952年6月24日出生,汉族,住温州市龙湾区灵昆镇北段村。(原告计5 5人,名单及基本身份情况见附录)

委托代理人袁裕来(特别授权),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徐利平(特别授权),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温州人民政府,住所地温州市市府路。

法定代表人邵占维,男,代市长。

委托代理人白植强(一般代理),温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工作人员。

原告邵时枢等55人不服被告温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于2006年2月20日向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将该案移送本院,本院经请示后于2006年8月10日受理,于2006年8月15日向被告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及应诉通知书。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6年9月18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的委托代理人徐利平,被告的委托代理人白植强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被告经审查于200 年2月15日作出温政行通[2006]11号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认为申请人孔祥仁(原告之一)等养殖户提出的复议申请(要求确认被申请人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2006年1月25日作出的《关于永兴围垦南片养殖纠纷调处的意见》第二条内容违法)属被申请人主体不合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七条规定,决定不予受理。被告于2006年8月21日向本院提供了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

1、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温政行通[2006]11号),证明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2、国内特快专递邮件详情单(EY021271105CN),证明原告于2006年2月17日收到上述不予受理通知书,已超过诉讼时效。

3、行政复议申请立案审批表,证明被告在收到申请后,在法定期限内进行审查并审批决定不予受理。

4、行政复议申请书,证明原告提出的复议申请。

5、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函;

6、授权委托书,5、6证明原告特别授权委托代理人进行复议活动。

7、证据清单,证明原告提供的证据材料清单。

8、身份证复印件,证明申请人的身份。

9、公证书;

10、《永兴南片围垦孔祥仁等养殖户养殖场面积一览表》;

11、《龙湾区永兴南片围垦海水养殖示范区污染损失估算》,9、0、11证明原告要求复议时提供的证据。

12、温龙委办[2 0 0 6]1号文件即《关于永兴围垦南片养殖纠纷调处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二条,证明原告要求复议的行

为。

13、规范性文件依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九)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二条至第十五条、第十七条。

原告诉称,原告邵时枢等55人系温州市龙湾区永兴围垦养殖示范区养殖户,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3月所承包的养殖池塘发生特大污染事故,水产品死亡现象十分严重。经检测池塘水源工业废水有害成分铜、PH、BOD严重超标。特大污染事故曾引起温州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曾发给每亩9 0 0元的补助费,但事情并没最终解决。经多次交涉,龙湾区人民政府于2 0 0 6年1月2 5日下发《意见》,其中第二条内容是“确仍有养殖并有设施投入的,补偿标准指导价确定为每亩5500元;若在2006年2月10日前签订协议的,每亩增加500元;在2006年3月8日前腾空并确有残值的,每亩再增加500”。原告认为,“指导价”实际上是硬性规定,原告根本无讨价还价的自由,遂向被告温州市人民政府提出复议,要求确认《意见》第二条违法,但被告却以被申请人主体不合格为由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原告认为《意见》是龙湾区政府办公室和龙湾区委办公室共同下发的,龙湾区政府办公室行为对外的法律责任当然由龙湾区人民政府承担,龙湾区人民政府是合格的被申请人。被告在审查时未询问龙湾区政府是否与区委办联合发文即作出不予受理原告的复议申请决定,不符合法律规定,故请求判决撤销被告作出的温政行通[2006]11号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决定,责令被告限期受理原告的复议申请。

原告向本院提供的证据:

1、身份证复印件,证明原告的身份。

2、行政复议申请书和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复印件,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

3、《永兴南片围垦孔祥仁等养殖户养殖场面积一览表》、《龙湾区永兴南片围垦海水养殖示范区污染损失估算》复印件,证明孔祥仁等养殖户养殖池塘位置、面积、受污染情况,与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具有法律上利害关系。

4、《意见》复印件,证明申请复议的行政行为存在。

5、2006年2月20日向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邮寄行政起诉状及相关材料的回执,证明原告的起诉符合法定起诉期限。

被告温州市人民政府辩称,原告于2006年2月17日收到不予受理通知书,至今才起诉,已超过法定诉讼时效。原告申请复议的《意见》(温龙委办[2006]第1号),是由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以区委办公室和区政府办公室的名义作出的,但公文上只有中共温州市龙湾

区委办公室的印章,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并没有在《意见》上加盖印章。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规定,该《意见》不能认定为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下发。根据《意见》的形式和内容,我们可以直接认定该文件的性质为党委发的文件,不是政府发的文件,所以我们就不再向龙湾区政府询问有关情况,原告对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下发的公文不服,却将龙湾区人民政府作为被申请人提起行政复议申请,显然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被告根据该法第十七条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并无不当,请求予以维持。

本院依法调取了以下证据:2006年7月20、7月24日、7月26日、8月7日原告身份校对笔录四份,对原告邵时枢的谈话笔录,立案审查说明一份,张建光没有参加本案诉讼的声明一份,还有陈显安死亡证明一份,证明立案前原告邵时枢等55人的身份核对及审查情况。《意见》(温龙委办[2006]第1号),证明《意见》由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以区委办公室和区政府办公室的名义作出,公文有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的印章及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的印章。

经庭审质证,本院对以下证据作如下确认:

原告对被告提供的证据4至11未提出异议,原告提供的证据1、2、3、与被告提供的证据1、4、8、10、11相符,本院予以确认。被告对原告提供的证据5未提出异议,结合被告提供的证据

2、本院调取的证据,能够证明本案原告系邵时枢等55人,且其于2006年2月17日收到被告的不予受理通知书,而于2006年2月20日向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邮寄行政起诉状,符合法定起诉期限。

对于被告提供的证据1 2即原告提供的证据4,结合本院依法调取的证据即《意见》(温龙委办[2006]1号)第二条,证明了原告向被告申请复议的行为,其内容为“根据市场价和专家评估价,确仍有养殖并有设施投入的,补偿标准指导价确定为每亩5500元;若在2006年2月10目前签订协议的,每亩增加500元;在2006年3月8目前腾空并确有残值的,每亩再增加500元”。该《意见》由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以区委办公室和区政府办公室的名义作出,公文有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的印章及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的印章。因此被告未予必要调查即认定该《意见》并非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下发的行政机关公文,属认定事实不清。

原告对被告向法庭提供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未提出异议,但认为其适用错误。

经审理查明,被告依原告2006年2月1 4日的申请,经审查于2006年2月15日作出温政行通[2006]11号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认定被申请复议的行为即《意见》(第二条)是由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以区委办公室和区政府办公室的名义作出的,但公文上只有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的印章,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并没有在《意见》上加盖印章。遂根据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九)项公文除“会议纪要”和以电报形式发出的以外,应当加盖印章之规定,认为该《意见》不能认定为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下发的行政机关公文,申请人孔祥仁(原告之一)等养殖户提出的复议申请(要求确认被申请人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2006年1月25日作出的《意见》第二条内容违法)属被申请人主体不合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七条规定,决定不予受理。另查明《意见》上盖有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的印章,故被告的上述不予受理决定属认定事实不清,主要证据不足。

综上,本院认为,原告于2006年2月17日收到被告作出的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温政行通[2006]11号),于2006年2月20日向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邮寄行政起诉状,原告的起诉符合法定起诉期限。被告认为原告申请复议的《意见》没有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加盖的印章,故不能认定为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下发的行政机关公文,与事实不符。因此,原告认为《意见》为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所发的意见,本院予以采纳。其要求撤销被告怍出的不予受理决定,本院予以支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1目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撤销被告温州市人民政府2006年2月15日作出的温政行通[2006]11号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决定。

二、责令被告温州市人民政府对原告的上述行政复议申请是否受理重新作出决定。案件受理费80元,由被告温州市人民政府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受理费80元,至迟在上诉期届满后的七日内预交到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逾期不交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

审判长孟东

审 判员赵 一 睿

人民陪审员邵 建 和

二OO六年十月十九日

书 记 员邵 时 锡

下载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撤销行政执法决定):一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判决(2008年10月日)(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撤销行政执法决定):一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判决(2008年10月日)(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