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政府老龄情况调查报告
区政府老龄情况调查报告
区政府老龄情况调查报告
近年来,在区老龄委的统筹协调下,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认真贯彻执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全区老龄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全区老龄工作取得的成绩
打造了一个结构完整的组织网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主任、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老龄委,统一协调部署全区老龄工作。二是健全工作机构,区老龄委下设办公室,各街道参照设立了街
道老龄委,各社区也普遍成立了老龄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和老年协会。三是配备工作队伍,区、街道、社区三级老龄工作机构均配备了工作人员,部分街道还组建了老龄工作志愿者队伍,照料老年人日常生活。四是规范工作制度,一方面将长远规划与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围绕《江宁区老龄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出台各个年度的老龄工作要点,逐年推进目标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将统一规范与自主管理结合起来,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老年人社会优待和服务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街道和社区的老龄工作机构也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为老龄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制度保障。
形成了一套覆盖面广的保障体系
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为基础,出台《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向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发放失地生活补助金和养老保险补贴,新农保参
保率达95%以上。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和标准向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发放养老生活补贴,向80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金;所有社区全部建成医疗卫生服务站,部分社区设立老年康复点,农村老人和城镇无保障老人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城镇退休职工医疗保障水平也不断提高;五保供养经费与农村低保标准实现联动,低保范围逐步扩大,保障标准稳步提升。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低保老人可以得到慈善救助的优先照顾,区慈善总会还为部分高龄困难独居老人购买了意外住院和意外伤害保险。
构建了一种多位一体的服务模式
首先,全面推进“居家养老”。依托社区,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系列服务,服务设施不断充实、服务队伍日益壮大,有效弥补了传统家庭养老的缺陷和不足。其次,积极发展“机构养老”。
一方面,公办养老机构蓬勃发展。全区21所公办养老机构近年来发展迅速,硬件设施不断更新,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服务质量日益提高,为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民办养老机构快速起步。目前已发展的13家民办养老机构中,既有桃园老年公寓那样的“平民化”养老机构,也有荣平老年康乐中心那样的国家一级养老机构,为社会养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第三,不断丰富养老模式。广泛开展“动态养老”,组织老年人外出参观旅游,积极引入“候鸟式养老”方式,加强与异地养老机构交流合作,根据南北方气候的不同特点组织老年人赴异地避暑、过冬,有效提升了养老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营造了一方和谐老龄的社会氛围
一是围绕尊老、爱老、助老社会氛围的营造,利用重阳节等节日平台,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关心、关注、关爱老年人的生活。二是围绕老年人实现自身发展的需求,成立了10所
老年大学和134所老年学校,建设了一批健身活动场所,购置了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器材,此外还积极支持离退休教师协会等社团的发展,为老年人发挥余热提供载体和平台。三是围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执行,依托区法院等司法部门,成立了老年人权益保障合议庭等工作机构,为老年人依法解决纠纷、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便利。
二、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近年来,在区委的重视下,在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努力下,全区的老龄工作取了良好的成绩,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老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给老龄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增加了难度。目前来看,我区的老龄工作与新时期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全社会为老服务的意识仍需强化。社会各界对老龄事业的关注度还不够高,对老龄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认识得还不够深入,为老服务的举措有
待进一步夯实。
二是对老龄工作的扶持力度还需加大。在政策制定上,缺乏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激励扶持政策;在考核机制上,老龄工作尚未纳入“四项建设”考核基本内容,基层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在经费落实上,现有老龄工作经费和活动经费与纲要中确定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居家养老服务经费的投入也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龄工作的开展。
三是老龄工作的队伍建设尚待加强。虽然基层都设立了老龄工作机构,但是缺乏专职的老龄干部。从事老龄工作的干部往往身兼数职而且变动频繁,导致基层老龄工作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几点建议
第二篇:区政府关于老龄工作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近年来,在区老龄委的统筹协调下,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认真贯彻执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全区老龄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全区老龄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打造了一个结构完整的组织网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主任、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老龄委,统一协调部署全区老龄工作。二是健全工作机构,区老龄委下设办公室,各街道参照设立了街道老龄委,各社区也普遍成立了老龄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和老年协会。三是配备工作队伍,区、街道、社区三级老龄工作机构均配备了工作人员,部分街道还组建了老龄工作志愿者队伍,照料老年人日常生活。四是规范工作制度,一方面将长远规划与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围绕《江宁区老龄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研究出台各个的老龄工作要点,逐年推进目标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将统一规范与自主管理结合起来,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老年人社会优待和服务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街道和社区的老龄工作机构也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为老龄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制度保障。
(二)形成了一套覆盖面广的保障体系
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为基础,出台《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向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发放失地生活补助金和养老保险补贴,新农保参保率达95%以上。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和标准向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发放养老生活补贴,向80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金;所有社区全部建成医疗卫生服务站,部分社区设立老年康复点,农村老人和城镇无保障老人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城镇退休职工医疗保障水平也不断提高;五保供养经费与农村低保标准实现联动,低保范围逐步扩大,保障标准稳步提升。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低保老人可以得到慈善救助的优先照顾,区慈善总会还为部分高龄困难独居老人购买了意外住院和意外伤害保险。
(三)构建了一种多位一体的服务模式
首先,全面推进“居家养老”。依托社区,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系列服务,服务设施不断充实、服务队伍日益壮大,有效弥补了传统家庭养老的缺陷和不足。其次,积极发展“机构养老”。一方面,公办养老机构蓬勃发展。全区21所公办养老机构近年来发展迅速,硬件设施不断更新,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服务质量日益提高,为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民办养老机构快速起步。目前已发展的13家民办养老机构中,既有桃园老年公寓那样的“平民化”养老机构,也有荣平老年康乐中心那样的国家一级养老机构,为社会养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第三,不断丰富养老模式。广泛开展“动态养老”,组织老年人外出参观旅游,积极引入“候鸟式养老”方式,加强与异地养老机构交流合作,根据南北方气候的不同特点组织老年人赴异地避暑、过冬,有效提升了养老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四)营造了一方和谐老龄的社会氛围
一是围绕尊老、爱老、助老社会氛围的营造,利用重阳节等节日平台,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关心、关注、关爱老年人的生活。二是围绕老年人实现自身发展的需求,成立了10所老年大学和134所老年学校,建设了一批健身活动场所,购置了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器材,此外还积极支持离退休教师协会等社团的发展,为老年人发挥余热提供载体和平台。三是围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执行,依托区法院等司法部门,成立了老年人权益保障合议庭等工作机构,为老年人依法解决纠纷、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便利。
二、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近年来,在区委的重视下,在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努力下,全区的老龄工作取了良好的成绩,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老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给老龄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增加了难度。目前来看,我区的老龄工作与新时期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全社会为老服务的意识仍需强化。社会各界对老龄事业的关注度还不够高,对老龄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认识得还不够深入,为老服务的举措有待进一步夯实。
二是对老龄工作的扶持力度还需加大。在政策制定上,缺乏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激励扶持政策;在考核机制上,老龄工作尚未纳入“四项建设”考核基本内容,基层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在经费落实上,现有老龄工作经费和活动经费与纲要中确定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居家养老服务经费的投入也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龄工作的开展。
三是老龄工作的队伍建设尚待加强。虽然基层都设立了老龄工作机构,但是缺乏专职的老龄干部。从事老龄工作的干部往往身兼数职而且变动频繁,导致基层老龄工作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几点建议
做好老龄工作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江宁的需要。当前,我区正处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时期,老龄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必须从改
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紧紧抓住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和老龄工作示范点创建活动的契机,将我区的老龄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一、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扩大老龄工作影响力
积极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平台对老龄工作进行宣传,并在内容上更加突出重点。要围绕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障,通过开展普法教育等形式,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以及孝亲敬老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促使社会各界重视、关心、支持老龄工作,为老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注重分工协作,进一步凝聚老龄工作合力
在老年人生活保障方面,要加强对特困老人的救助,做好城乡居民养老金等老年人生活补助的发放工作,尽快出台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区内公共交通方案;在老年人医疗保障方面,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和救助,全面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突出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就医难的问题;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方面,要继续巩固老年人权益保障庭的作用,处理好涉老案件,加大对贫困老人的救助力度,放宽法律援助条件,提高覆盖面。
三、坚持双管齐下,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托老所、日间照料室建设模式,完善社区养老功能;推广“安康通”紧急呼叫援助系统等服务设施,保障居家养老安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生活照顾、家政服务等业务,营造良好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继续优化机构养老服务。加快推进五保敬老设施规模化发展,提高全区五保供养水平;积极支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实行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提高入住率;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强化服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
四、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老龄工作水平
在工作经费的投入上,要严格落实纲要中确定的标准,建立特困老人救助专项基金,足额安排老龄工作相关经费;健全老年人长寿金发放制度,确保按时足额发放;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经费的配比额度,破解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经费难题。在组织机构的完善上,要加强街道老龄工作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工作台帐,组建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人员稳的基层老龄工作队伍,确保老龄工作有人抓、抓得实。
第三篇:关于全市老龄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市老龄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促进全市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目标,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安排,3月下旬,常委会副主任XX同志带领市人大社会委的同志和部分市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通过深入市老年病医院实地查看了解、组织召开由市发改、财政、民政、卫健、人社、医保、司法等部门同志参加的汇报暨座谈会等方式,对全市老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市老龄人口基本情况。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市常住人口73.13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196919人,占比为26.93%,人口老龄化比例居全绵阳第4位;65周岁以上人口为153069人,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25766人(其中80—89周岁22787人,90—99周岁2949人,100周岁以上30人),约有1.10万名在档失能、失智老人,其中重度残疾8000余人。老年人群体呈现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多等特点,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康复养生、精神文化等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我市已进入超老龄化社会。(二)全市老龄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老龄工作,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老年宜居环境、到位落实老年社会优待、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努力满足全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新安医养中心”“两院一体”医养融合模式成为四川首家试点单位,市老年病医院被列为全国医养结合工作典型经验推广,重华镇公安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021年,城乡居民基本养保享受待遇11万余人,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60岁以上参加城乡居民医保16.32万人;老年人社会救助实现“应保尽保”,特困人员供养2775人(城市特困220人、农村特困2555人)发放资金1941.08万元(城市特困793元/人/月、农村特困533元/人/月);发放高龄津贴资金1024.79万元,惠及26.51万人次;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53件,涉及金额182.00余万元;适老化改造养老机构17所,涉及养老床位1615张。目前,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0家,康复医学科设置率达100%、老年医学科设置率达90%;医养结合服务机构9家,开放床位1349张(公立1229张、民营120张);有养老机构34所,其中公办24所(19所农村敬老院,5所城市公办),民办10所,养老床位6179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1.86张;建成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64个,农村老年活动中心67个,城乡养老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74.2%;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476个,每年为65周岁及以上老人免费健康体检1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机构养老发展不平衡。
随着现有养老机构供给与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矛盾的加剧,因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发展等原因,处于主城区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公办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较高,处于离城区较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自然环境较差的乡村公办养老机构的床位使用率还不够、甚至闲置,呈现出城乡机构养老发展严重失衡的情况。(二)医养结合工作推进不顺畅。
相关部门责权还未完全理顺,医养结合推进未形成有效合力,如我市2家医养结合机构因未通过编办增加“养老服务、培训”项目许可,民政部门无法备案,长期处于“无证驾驶”状态;医保政策未对医养结合机构给予合理倾斜;医保尚未将健康评估、身体功能康复和智力康复等部分老年服务项目纳入统筹报销。(三)养老社会服务市场化还不足。
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服务的市场未真正形成;就近便利养老、普惠养老、品牌养老等工作有待加强;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未能推广。(四)养老服务水平能力待提升。
涉及老年人健康管理、心理疏导、膳食营养等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比例严重不足;社会养老服务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受规范化专业知识培训和实践操作演练人员较少,缺乏服务老年人的知识和技能,只能简单从事老年群体基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养老机构普遍存在重视吃饱穿暖等基本服务,缺乏对老年人心理慰藉、休闲养生、文化娱乐、社会参与等更高层次服务;社会养老服务人员待遇总体偏低,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进人难、留人更难。三、工作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推动老龄政策更好落实。
要加大老年人权益保障普法宣传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以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为引领,大力弘扬孝亲敬老文化,形成全社会尊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老年人家庭赡养扶养、养保、医保、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待、宜居环境、社会参与等政策更好落实。(二)明确职能职责,严格老龄工作目标考核。
要对老龄工作职责进行再梳理,压实相关部门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体制,形成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协调会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把老年人“急难愁盼”的问题解决好;健全老龄工作目标考核机制,逗硬考核,做到城乡社区老龄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难有人帮,着力提升老龄工作实效。(三)加大政策支持,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要编制好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完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福彩体彩公益基金为辅的经费保障及衔接机制;加大民办机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养老服务机构;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打造文旅康养和中医药康养基地;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真正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努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第四篇:陆良县老龄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陆良县老龄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宋贵生2011年7月
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党组《关于在全厅副处级的干部中开展深入基层调研活动的通知》(云政办党组字[2011]26要求。我于2011年7月,赴云南省陆良县进行老龄工作现状调查,调查中采取召开座谈会、走村访户、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对陆良县10个乡镇和1个华侨管理区的老龄工作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滇东,距昆明120余公里。是云南的第一大坝子,俗称高原明珠、滇东粮仓。据2010年末统计数据显示,全县总人口642645人,全县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79530人,占总人口的12.8%,其中有66512人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占老年人口总数的70.18%。随着陆良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保体系的建设,老年人生活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各级党委、政府将老龄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纳入建设社会改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从政策上予以倾斜,出台了一系列社会养老保障的政策措施。
1、实施了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全县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2009年年参保人数42643人,年发放保险金25万元。农村低保制度建立,按人均每月60元标准发放,有18600人享受。城市低保制度建立,按人均每月105
元标准发放,有11631人享受。
2、初步建立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县有468096人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有472名老人享受了低保救助。
3、老年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加大。2009年县、乡财政和社会筹资351.9万元资金,对25个农村社区和村委会老年活动室进行了改扩建。全县现有老年人文艺队135个,参加活动3375人。老年人体育团队177
第五篇:关于对老龄现实情况的调查报告
老有所“为”势在必行
---关于对老龄现实情况的调查报告
友谊农场第九管理区李殿钧
最近,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做为一名老干部工作者,设身处地地召集了12名老同志,这些参加座谈会的老同志是来自基层单位的老干部、老军人、老工人、老模范和关工委的代表,应该说代表了管理区老同志各个侧面。他们曽工作在管理区,生活在管理区,现在,晚年依然没有离开管理区,共同见证了这里的变迁,对老龄问题的话题,更是滔滔不绝地畅所欲言。使我更加领悟到:老龄工作面临着新的、十分艰巨的重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为更加显得至关重要,说穿了,做好老龄工作重在“为”字。老同志要“为”,年轻的也要“为”,政府更应该“为”。
我所在的家乡,友谊农场第九管理区位于友谊农场东北25公里处,北与富锦交界,全区总人口5960人,老龄人2327人,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区是以农业为主的科级单位。“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老龄工作目标,已在全社会引起重视。老年人虽然说人老了,但是他们的机能仍然是处于活动之中,仍然要跟社会接触,如果不参与社会生活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是一个很大的危害,尤其是老年人精神健康这方面它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我们现在是提倡,社区居家养老,通过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在家庭的十分钟活动圈之内,能够享受到社区活动到活动室,基本的医疗也能解决,但是更多的健康的护理能够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解决,就解决了老年人到医院疲于奔波的问题,通过居家养老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之后,他才能够安心的生活,那样才叫安享晚年。
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各具特色,尤其是我周围接触的老同志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关系,经济状况以及身体状况都不尽一样。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老年需求得不到满足。从一系列改革政策给农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大多数职工已告别贫困走向富裕,但在老年需求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是老年人经济自养的能力不足甚至低下,其他亲属在家庭养老中的作用很小。诸如,管理区有部分从绥化后迁入的部分老人,多是农场发展水稻90年代后期的外引户,当年他们在近50岁,现在,已年过花甲,因是从地方转入农场,不享受农场职工退休待遇,现在打工已超龄,收入只能依靠儿女,或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务,也照成了晚年收入上的不足。
二是仍有一定数量老人因子女在外打工,在家需要留守和照看孙子,时常感孤独,无处无人诉说心事。精神上感到不足。三是医疗困难、医疗水平低。与城市不同,管理区老人一部分老年人虽有医疗保险,但看病费用虽经报销后自己仍然要承担相当一部分费用,而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之后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看病自己承担的费用大部分由子女负担,而多数子女经济收入低,无法全力承受其高额的医疗费用。尤其是日常用药,几乎
接近完全自理,况且,这部分人因年龄问题,几乎天天吃药。在就医资金上感到不足。
四是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思想上时常会出现孤单和寂寞,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老年人的问题制约着管理区的现代化进程,影响管理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文化娱乐方面,近些年,尽管做出了努力,但是,对于老年人的精神需要方面,还远远的不到满足。
解决老年人问题的主要对策
针对管理区老年人的主要问题,建立完善的养老体系已刻不容缓,建立主要包括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加强老年人自我保障为重点,提倡集体助养和建立社会共养为保障的养老体系。
一是子女“为”。强化子女的赡养义务,建立家庭养老体系。中华民族历来有赡养老人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赡养老人不仅仅是子女应尽的职责,也是国家法律和政策所规定的公民义务。在《婚姻法》和《继承法》的相关条款中分别将这一义务用法律的形式给予了确定。因此赡养老人是一项法定的社会职责。一方面,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确保子女赡养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老龄工作者应当通过宣传、监督,强化子女赡养老人的义务。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有组织有领导地在农村倡导、推行赡养人与被赡养人之间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明确规定赡养标准和子女的责任,确保老年人的家庭赡养,进一步完善家庭养老体系。
二是鼓励老年人“为”。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老年人的自养来源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年轻时的收入积蓄,二是在老年时仍然
有劳动能力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所得。老年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定具体措施,鼓励老年人自养。如帮助老年人制定养老计划,发展第三产业,制定优惠政策,为老年人提供劳动就业机会,增强老年人的自养能力。
三是集体“为”。集体助养的主要对象是孤寡老人和困难老人。敬老院是解决孤寡老人和困难老人的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生活护理的主要场所。可由集体经济和一些富裕起来的职工共同出资。建立集体养老金制度,对有较大经济开支需要的老人给以适当的帮助,以弥补家庭养老、社保养老和自我保障的不足。同时,建立邻里互助小组,充分发挥邻里功能。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这一初级社会群体在传统的地方担负着“守望、共生”的重要功能,邻里之间的相互照顾包括家务劳动,老人小孩的照看等。四是政府“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强调子女赡养和集体助养的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供养,培养通过社会保险养老的习惯。建立基层生活保障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相应的养老形式,加强对养老保险机构的制度化、法制化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建立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看病难主要是经济困难和交通不便。因此,老年人社会工作方面还应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情况,发动一些城镇的医疗组织机构志愿定时定点的去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为老年人提供义诊和体检,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健康保障办法,改善落后的医疗面貌,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使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医”。兴建适当的老年文化娱乐生活设施。建立老年文化设施,如健身房、图书室、兴趣活动室;经常组织老
年人开展他们喜爱的文娱活动,如老年健身操、太极拳表演等。使一些长期留守在家的老年人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生活的幸福。除此之外,还可设立老年人生活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各种服务;兴办老年教育中心,提高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满足经济生活较富足的老年农民的需要。这一系列措施,都要依靠政府去积极地、精心地策划和实施。
总的来说,老龄工作的开展应围绕着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和生活照料两大方面出发,尽可能的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挖掘管理区的巨大养老潜力,使老年人生活过得更加美好。做好老龄工作任重道远,势在必行,这是个永恒的主题,必须引起全社会和每个家庭,没给人的高度重视和迅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