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教师身份

时间:2019-05-12 12:4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与教师身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与教师身份》。

第一篇:国家与教师身份

国家与教师身份

【摘要】:目前我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国家与社会之间这种独特的关系形态对我国乡村教师流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项研究选择华北G县民办教师转正过程中“遗留问题”的产生,以及高中教师辞职办学过程中编制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事件,通过田野调查的材料,较为真实地展现了国家教育政策在G县执行过程中的断裂和社会效应。全文共分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如下:第一章是全文的导论,在整体上阐明了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并梳理了相关文献。第二章对全文的理论做了铺垫,首先梳理西方80年代以来兴起的教育政策社会学研究,对教育政策社会学的特点进行了重点分析。同时,为了体现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的独特性,还简要地介绍了国家-社会的理论视角,因为教育政策执行背后的深层机制是我国当前独特的社会结构。第三章是调查区域的介绍,对华北G县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分层以及教育状况做了详细的描述。第四章是对华北G县“遗留教师”的研究,通过对“遗留教师”集体行动的描述,力图阐明G县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教育政策过程中对政策的改造及其社会影响,着重剖析了“遗留教师”为了获取合法的教师身份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第五章是对高中教师独立办学事件的描述,阐明独立办学的高中教师通过自己的社会资本,影响了G县教育政策的执行,而且这一事件激发G县兴办私立学校的风潮,最终导致G县乡村教师流动的无序。第六章对G县代课教师的生存

状态和存在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G县普遍存在的“权力经济”法则和地方政府管理松弛是代课教师再生产的重要原因。第七章是对整个论文的总结,通过国家-社会的理论视角,对我国华北G县的乡村教师流动现象进行了社会学分析。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对地方教育的控制在不断弱化,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态势。民办教师转正的“遗留问题”所引发的集体行动是典型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冲突,由于“遗留教师”的弱势处境,他们的行动并没有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对政策执行没有任何影响。而独立办学的高中教师在与地方政府的协商和联合过程中,建构了独特的政策空间,维持了独特的双重身份。地方政府与地方精英之间这种联合对当前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已经逐步扩大,对乡村教育的影响正日渐加剧。为了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的均等,国家应加强对乡村教师的管理,抑制因市场调节引发的恶性乡村教师流动现象。【关键词】:国家教师身份教师流动教育政策社会学乡村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51.1 【目录】:第一章范围与方法10-27第一节教师身份与教师流动10-12第二节教师流动的两种解释12-14第三节问题的提出14-16第四节研究方法16-18第五节本研究的历史回顾18-24第六节资料收集与调查过程24-26第七节本文的结构框架26-27第二章本文的理论基础27-37

第一节教育政策社会学27-35第二节国家-社会的理论视角35-37第三章调查区域:华北某县概况37-43第一节调查区域的选择37-38第二节G县概况38-43第四章G县民办教师的转正及遗留问题43-63第一节G县民办教师的转正(1978-1995)43-45第二节“遗留问题”45-50第三节“遗留教师”集体行动的故事50-53第四节“遗留问题”之原因:政策社会学的透视53-57第五节G县的社会结构与“遗留教师”的行动空间57-61第六节一点理论反思61-63第五章G县一次独特的教师流动事件63-71第一节G县私立学校蓬勃发展63-64第二节G县高中教师辞职独立办学的事件64-69第三节理论思考69-71第六章G县的代课教师71-79第一节目前关于代课教师的研究72第二节G县的代课教师72-74第三节G县代课教师存在的原因74-79第七章国家、社会与乡村教师流动79-86第一节我国当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79-80第二节国家权力在乡村教育的弱化及其后果80-84第三节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重新整合是改善目前乡村教育现状的重要条件84-86结语86-87参考文献87-92后记9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二篇:云南跨境民族的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

云南跨境民族的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

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师范)学号:114130230 姓名:杨易

摘 要:跨境民族,其成员有着本民族的民族身份和本国国民的公民身份两种身份。本文以有关人士对跨境民族这两种身份之关系的研究,展开论述。具体分析和论证了日常生活互致力与民族身份和国家认同之间的消长关系。调查内容涉及跨境民族的基本情况、基本行为和基本态度。关键词:跨境民族,民族身份,国家认同,实证方法

一、云南跨境民族的国家认同现状

1.“国家认同”具体指标的试验性设立

在衡量国家认同这一具体指标时,调查人员设计了这样的指标进行测量:“您认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是否对本国居民有吸引力”?对此持肯定回答的高达90%(360人),否定回答的仅占1%(4人)。在“经济发展水平高一些是否有利于自己国家国民的认同”的测量中,回答“是”的占78.5%(314人),回答“否”(3人)、“不一定(9人)”和“说不清”(68人)三项加起来,仅占20%(80人)。

在云南边境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往往会引发两国边境地区人员的迁徙和流动,一般是从经济落后的地区向经济生活较好的地方迁移。在调查人员所调查的中缅、中老、中越边境地区,这种现象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中缅边境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我国国内政治斗争的原因,加上经济状况不善,不少当时边境地区的居民举家迁移到了邻国。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我国政治状况的不断好转和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多外迁的边境居民又迁回到中国来居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壮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吸引了外迁居民的回归。同时也有一部分邻国的边境居民,由于他们看到我国经济条件的优越性和生活水平越来越好,都举家迁入了我国的边境地区。这也是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国家实力增强,自然就有了吸引力。

在回答“您知道中国国家主席、云南省省长、咱们州州长(市长)、县长、乡长(镇长)、村长的名字吗”?基本上,大部分的调查对象能说出国家主席和本村的村长,知道“两头”,不知道“中间”。“两头”就是最高领导——国家主席和最基层的领导——村长。“中间”就是介于这“两头”之间的省长、州长(市长)、县长和乡镇长。调查数据说明:有七成以上的访问对象都知道中国的国家主席。在一个哈尼族村子里,一位三个孩子的中年妇女还特意把电视打开,找到新闻频道,告诉调查人员“这就是胡锦涛主席”。另外大约有六成和九成的人知道乡长(镇长)和村长。能勉强说出省长、州长和县长的只是极少数当地有着政府工作背景的人和知识分子。造成这一认识的因素,有边境居民的自身文化素质制约着对国家政治生活的认识和了解,对国家主席和村长认知程度最高。对国家主席,是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对村长,是生活中经常常在一。这也反映了边境居民的经济条件有了提高——电视机比较普及,也反映了与群众直接相关的人最易被他们认识——村长就是这样的人。

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调查人员曾主观地设想,边境居民对相邻国家的领导人是否也会知道?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您知道邻国领导人的名字吗”?回答“不知道”的344人,占86%,回答“知道”的21人,占5.25%。这又从相反的方面说明边境居民对自己国家认识程度。这不应仅仅看成是长期宣传的结果。调查人员宁肯将其看作是国家认同的一个基础。2.跨国婚姻的数据的意义

考虑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居民存在着跨国婚姻的情况,因此,此次调查也对这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了解。从调查对象的配偶国籍来看,跨国婚姻在所调查的对象样本中并非主体婚姻模式,但比重较大,远远超出非边境地区。其中,配偶国籍缅甸为15人,老挝7人,越南3人,不明国籍33人。据调查人员从不同方面了解,“不明国籍”中,绝大部分是非中国籍,只是当事人过于“糊途”,连配偶的国籍都不知道就结婚了。

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说明:边境地区的一些居民确实对于国家观念、法制观念是相当淡漠的,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证明了:跨国婚姻人群中的民族认同感在潜移默化起作用的(配偶基本上是与自己同一民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边境地区加强国家体制性的建设还任重道远。上述四组数据共58人,占调查对象的14.5%。如果调查人员将这组数据放到调查对象中已婚人数361人(包括“已婚”348,“离婚”1人,“丧偶”12人),除去“不明”1人,“未婚”38人,这样,跨国婚姻人数在已婚人群中的比重达到16%。这种跨国婚姻,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

特别应当引起调查人员关注的是,在调查中调查人员了解到,边境地区的非法跨国婚姻现象非常突出。由这些非法婚姻带来的问题,包括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法律权益保障问题、后代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家庭成员的户籍问题、相关的外事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对此,调查人员将另外写报告进行专题反映。

二、对云南边境居民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一些初步看法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这些概念都有一个共性,即比较抽象。为了使这些比较抽象的、主观性的概念成为实实在在的研究内容,并且得出可信的结论,调查人员课题组不仅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制定的较为科学有效的数据获取途径,以及分析方法。以一处实证的手段进行研究,有了一系列新的发现,初步提出一些研究看法。

在调查对象中距离国境线5公里以下的人家占调查对象中36.6%,调查对象距离国境线5公里—9.9公里的人家占调查对象的18.13%。调查对象距离国境线25公里以下的有309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77.25%。调查对象距离国境线较近,也体现课题调研选点的一个考虑:离国境线近,边民与相邻国家民族的互动条件较充分,这就便于调查者了解跨国境社会互动的真实情况,也便于了解和掌握边民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上的关系变动情况。

——自己的国家发展和壮大,就必然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这一判断是从边境居民的跨境民族身份来讲的。因为这样的判断并不适合内地的居民。

调查人员的调查中就有这样的题,对此持肯定回答的高达90%(360人),否定回答的仅占1%(4人)。在“经济发展水平高一些是否有利于自己国家国民的认同”一题中,回答“是”的占78.5%(314人),回答“否”(3人)、“不一定(9人)”和“说不清”(68人)三项加起来,仅占20%(80人)。

这也说明边民对自己国家还是有一个客观认识的。联系到上述所分析的跨境婚姻问题,又从一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边民生活和态度的真实状况:一方面他们从实际出发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一方面他们也不会抽象谈论和认识“爱国”问题。同时,也真实地体现了发展壮大中的国家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跨国非法婚姻的存在,从一个侧面说明,在相当一部分人当中国家观念的淡漠(如不知配偶国籍),民族认同意识较强(如要求配偶与自己同一民族)。但另一个方面,调查人员也

——在与国家认同有着较强关联的一个问题是:“您认为台湾与大陆应当统一吗”?在回答者当中,选择“不知道”的调查对象最多,共有176人,占调查总数的44%。这些回答者多数为中老年妇女;其次为“应该”的,共有139人,占调查总数的34.75%;再次选择“非常应该”的为71人,占调查总数的17.75%;选择“无所谓”的为5人,占调查总数的1.25%;选择“不应该”的为3人,占调查总数的0.75%。未作回答的为6人,占调查总数的1.5%。

选择此问题作为边境地区居民的问卷调查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边境居民对台湾认识,以及对国家统一的态度。但因为此问题与调查对象中的大多数人(农民,妇女,缺少文化),在调查中有44%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另外约有一半以上的调查者认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固有的领土,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居住在台湾的人也都是中国内地陆续迁过去的,所以台湾与大陆应该是要统一的,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也是一家人。知道台湾的边民,都认为台湾应该和大陆统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建构起来的。这所以这样讲,是在正常情况下,没有外力和特殊原因的进入,边境居民的生活中是没有“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的,更不存在此两者当中非此即彼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研究,提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却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它不仅有着理论上的价值,在实际研究中也有相当明显的运用价值。调查人员在“边境居民的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对云南跨境民族的一项实证研究”的项目申请获准,以及实施调查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这种价值。同时,它还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这种方法论的作用正是产生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必要前提。将其作为科学方法来运用,就会产生科学的成果。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边民的“爱国问题”。“爱国”,作为一种对自己国家正面肯定的态度和行为的指称,其实是非常具体的。真正的爱国用不着刻意地去表现,而是在日常生活和最一般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尤其对远离国家政治中心,而且还处于与另外一个国家最近的国境线附近的居民来说,他们以自己的日常生活活动表达了对自己国家的自然热爱的态度。

爱国是一个政治道德问题。但边境居民的生活,如果不是特别涉及政治道德方面的事件,他们的爱国就不是外在地表现在一些政治口号和抽象的表达上,而是内在地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前文所述及的非法跨国婚姻现象存在的问题,本身就说明边境地区的一些居民的国家观念的淡漠,而同时也证明了跨国婚姻(非法、合法)人群中的民族认同感在潜移默化起作用的,如配偶基本上是与自己同一民族)。这就提出一了个任务:加强边境地区的国家体制性的建设。而不仅仅是抽象地宣传“爱国主义”。如果只是抽象宣传“爱国主义”,会给人一种假象:政治上好像接受了“爱国主义”,而实际上,有大量的现实生活问题是与“爱国主义”无关的,边境居民会以自己最常见的方式和最真诚的态度去决定自己应当怎么去做。

当然,一些边境居民的“国家观念的淡漠”,根本原因是反映了他们的日常真实生活。在这样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并没有没有出现让他们的国家观念得到强烈表达的机会。因此,不能简单地由边境居民的跨国婚姻现象来判断当事人是否“爱国”。因为“爱国”更多地是一种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而婚姻本身并不是政治态度,也不是政治行为。在这一点上,就象一些演艺明星和体育明星加入某国国籍,不能由此判定其是否“爱国”;也不能以是否购买中国商品来判断是否“爱国”的道理相似。

调查人员在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题,调查“咱们这里有人与境外的人结婚吗?”回答“有”的292人,占到调查对象总数的73%。这样高的一个比例,又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跨国婚姻在边境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至少,在当地人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事情。调查人员已经注意到,这种情况在边境一线有一定的普遍性,不论在中老边境,还是在中越边境、中缅边境,都一定程度地存在。形成这种情况的基本原因有两点:一点是空间位置所决定的边境居民的生存环境,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与境外同一个民族的成员频繁往来,交流互动的内容已经深入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二点,因为边境两侧都同属一个民族,“同文同种”和共同的历史,造成他们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经常性的生活认同一致。使他们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上有一种的自然的不言而喻的选择,而在宪政认同/国家认同方面显得较为迟钝和淡漠。以上这两点,是客观存在的。但有一点必要的说明:这种情况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交通和通讯条件相对缺少的农村更为明显。而在经济文化较发达,通讯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则不明显。《边境居民的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对云南跨境民族的一项实证研究》的大量数据也能够证实这一点。

参考文献:李立纲《边境居民的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对云南跨境民族的一项实证研究》

第三篇:国家身份变迁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8年第 5期 Journal o fUn i v ersity of I nternati o na lRe lations , 2008N o 5 国家身份变迁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高 飞

(外交学院 科研处 , 北京 100037 [摘要 ]冷战结束后 , 中俄关系迅速发展 , 从 1992年双方 相互视为友好国家 , 到 1994年确 认两国已具有 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 直至 1996年宣布发展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 四年内两国 关系上了三个台阶。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的模式规定 :伙伴之间的关系平等 , 本着相互信任的精 神来解决一切问题 , 这是俄罗斯与中国在冷战结束之后对于建立新型的多极化国际秩序的巨大贡 献。

[关键词 ]中俄关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国家身份;国际体系

[中图分类号 ]D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3489(2008 05 0054 06 在冷战后的国际体系中 , 中俄两国的国家身份

都发生了变化 , 中国从国际体系的 挑战者 变成了 参与者 , 在不断融入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同时 , 致力于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建立务实的 伙伴关系;俄罗斯同样改变了自己冷战时代力图通过建立 社 会主义阵营 最终颠覆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 观念 , 先是对西方 一边倒 , 随后又奉行了东西方平衡的 双头 鹰 战略 , 然而不管 在手段上 如何变 化 , 成为 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一员 的目标始终没 有发生改变。随着中俄两国国家身份的变化 , 两国 越来越注意到 中俄两国的团结更有利于实现各自 的国家利益 , 在发展 务实合作 的外交过程中 , 中 俄最终结成了 战略协作伙伴。本文将对冷战后 中俄两国国家身份的变化、外交方式的调整进行梳 理 , 从而揭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巩固和不 断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冷战后中俄国家身份的转变

1、中国从 挑战者 到 负责任的大国

近代中国经历了大国地位被剥夺的过程 , 不得 不接受由中心 到边缘的现实。在强国林立 的世界 里 , 中国渴望重新成为一个在国际上发挥重要影响 的大国。这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新中国进入国际舞台时 , 基本上是一个国际体 系外国家。首先 , 中国的自我身份定位具有明显革 命性。1980年代之前 , 中国提倡反对帝国主义 , 支 持无产阶级革命 , 力求改变西 方主导的国际秩 序。其次 , 从权力结构上看 , 在冷战的大部分时间里 , 中 国一直是霸权国家的主要挑战者之一 , 一边倒 和 一条线 都是如此。第三 , 中国的国家身份特征包 含高度的斗争意识;尤其是 1962年提出 以阶段斗 争为纲 之 后 , 在世界范围内进行 对抗性斗争的意 识得到了进一步认 可。[1](P 257-258 基 辛格把这 种对

外部世界的对立态度上升到中国文化的高度 , 他认 为 :(追求 地位平等 , 强烈坚持不听命于外国 , 在 中国领导人心目 中 , 不只 是战术 , 更 是道德上的必 然。[2](P 770 因此 , 中国对国际社会 , 尤其是西方大 国一直充满警觉。在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歧后 , 这 种意识发展成极端的中国自主论 , 不相信任何外部 力量能够帮助中国 , 即使是盟友也不例外。1970年 代中国以第三世界国家的身份重返联合国 , 尽管身 份上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体系的重要一员 , 然而这 种意识仍然没有发生改变。

改革开放以后 , 中国逐渐改变了对现存国际体 系的看法 , 充分意识到外部环境与自身发展的重要 联系。邓小平率先提出学习西方 , 他认为 社会主 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 就必须大胆吸 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 吸收和借 鉴当今世界各国 , 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 映现代社 会化生 产规律 的先 进经 营方 式、管 理方 式。[3](P 373 此后 , 中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 与世界 的经济联系也不断增加 , 2001年 12月 11日 , 中国 最终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世界银行!2001世 界发展指标 ∀ 报告显示 , 从 1990年到 1999年 ,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0 7%。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以后 , 中国经 济更是获得了 长足发展。[4] 2006年 1月 , 中国国家统计局核算 2005年中国国 内生产总值(GDP 达到 182321亿 元人民币 , 约合 22257亿美元 , 人均 1700美元。中国在全球最大经 济体

排名中从第六位跃升到第四位 , 超过了法国和 英国 , 排在美国、日本、德国之后。可以说中国已经 是一个经济大国。

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日趋紧密 , 中国开始全方 位地参与国际社会的活动 , 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 各个方面。从加入国际公约的数量明显可以看出这 一点。1949~1979年中国共加入多边国际条约 39个 , 1979~2004年则为 210个 , 数量 的增加不仅表 现了一种参与量的剧增 , 也表明了认同程度的提高。在参与国际组织活动过程中 , 通过不断认知、学习和 反馈 , 中国更加了解国际规范 , 中国的行为也更多地 受到国际规范的约束 , 即使在对于自己没有实际利 益的方面也会比以往更加注意遵守国际制度的原则 和维护自身的国际声誉。参与的活动越多 , 中国就 越会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成员。[5]实践也证 明了这一点 , 1990年代以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越来 越显示出 负责任的大国 形象。在经济方面 ,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 中国面对压力 , 坚持人民 币不贬值 , 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在政治方 面 , 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明显增 强 , 1990年代中期以前 , 在有关地 区冲突的国际事 务特别是涉及援引联合国 宪章第七条的有 关决议 中 , 中国经常投弃权票 , 因为该条款赋权使用武力。近年来 , 中国 对国际和平与安 全的关注明显增 强。2002年 11月 , 对于在伊拉克实施武器检查的 1441号决议 , 中国投了赞成票。2006年 , 中国更是在涉 及朝鲜和伊朗的四个决议中投下了赞成票。中国还 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 自 1990年开始参加联合 国维和行动以来 , 短短十几年时间中国已成为联合 国安理会 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 家。

从总体上 看 , 改革开 放以来 , 中 国外交已 经以 改良 的方式替代了 革命 , 在维护现有国际体系 稳定的同时 , 以和平与理性的方式推动改革不合理 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2003年 ,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 理王毅在解释新秩序与加 入现存体制的关 系时表 示 : 我们 提出新秩 序 , 不 是要抛弃 或否定现 行秩 序 , 而要对其中不 合理、不公 正之处进行调 整和改 革 , 使之能够反映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 , 推 动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提倡新秩序 , 不是要排 他 , 而是希望实现开放、包容和共赢。我们重视发展 与美、俄、欧等大国的关系 , 重视与他们就亚洲问题 加强对话与协调 , 愿意看到他们为本地区的和平、稳 定与发展发挥建设性的作用。[6]中国

对国际体系 的态度由 坚决对抗 到 积极融入 的转变 , 是中国 国家身份变化的结果 , 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巨大变化。

2、俄罗斯力求成为西方世界的平等一员

冷战结束后 , 苏联解体 , 俄罗斯依据自身国家实 力的变化 , 努力寻找在世界中的定位 , 在经济上积极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 在政治上力求成为西方世界的

平等一员。

在冷战时代 , 苏联是世界两 大超级大 国之一。1985年苏 联的 GDP 为 13900亿美元 , 居世界第二 位 , 高于 日本 的 13280亿 美元、德 国 的 6250亿美 元。[7]然而 , 苏联的解体 , 俄罗斯的经济在整个上世 纪 90年代持续下降 , 2002年俄罗斯的 GDP 下滑到 世界第 16位 , 人均 GDP 排名在世界的第 78位。有 学者不禁惊呼 ### 俄罗 斯退出了大国行 列 , 后退 了不是 100年 , 而是 200年。[8](P 379 为了实现经济的繁荣发展 , 俄罗斯从一开始就 将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作为明确的目标。俄罗斯 与世贸组织的关系 , 最早可以追溯到 1947年成立的 关贸总协定(GATT。在 当时 , 作为 非市场经济国 家 , 苏联没有加入 GATT。苏联认为 , 在未来的国际 贸易体系中 , 资本主义国家将处于主导地位 , 如果苏 联参加 , 将威胁到其计划经济体制和在东欧地区的 主导地位。因此 , GATT 成立以后 , 苏联对其采取了 敌视态度 , 把它视为美国经济扩张的工 具。[9]1949年苏联组织成立经互会(C MEA , 通过建设另一个平行市场 与美国为 首的 GATT 对抗。随着冷战 进入尾声 , 苏联对世贸 组织的态度也 发生了变化。1993年 6月 17日 ,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文件 , 决 定正式申请 加入 GATT, 受到了 GATT 理事会成员 的热烈欢迎。1994年 4月 , 乌拉圭回合!最后行动 纲领 ∀ 签字 , GATT 的使命被新成立的 WTO 所取代 , 原有的 GATT 申请 程序也改 成了 WTO 申 请程序。1994年 12月 , 俄罗斯又递交了加入 W TO 的正式申 请 , 要求 WTO 筹备委员会以发达国 家地位处理俄 罗斯的申请程序 , [10](P 26 筹备委员会同意了俄罗斯 的要求。尽管 1995年开始的俄罗斯入世谈判至今 仍未结束 , 但是俄罗斯融入世界贸易机制已经是大 势所趋。从对抗到积 极加入 , 对 WTO 态度的变化 反映了俄罗斯国家身份的巨大变化。普京在!向俄 罗斯联邦议会提交的 2000年国情咨文 ∀ 中认为 , 建 立强大而稳定的经济

是世界上受尊敬的强国的基 础之基础。[11](P 80 基于发展经济的根本目标 , 2000年普京提出强国战略 , 2003年又提出争取十年内经 济总量翻一番的任务。保障国家的稳定发展 , 并积 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 在俄罗斯务实外交中居于主 导地位。

在政治方面 , 俄罗斯力求成为西方世界的平等 一员。俄罗斯人有整体亲西方的倾向。[12](P 287 自彼 得大帝以来 , 融入欧洲 是很多俄罗斯人所追求的 一种共同理想。俄罗斯独立以后 , 与西方融为一体 的观念仍然萦绕在外交决策层。以俄罗斯首任外交 部长科济列夫为代表的 大西洋主义者 认为 , 民主 的俄罗斯无论是在意识形态还是在国家利益上与美 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都是一致的 , 俄罗斯外交的 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来建 立一个 民主、繁荣的俄罗斯 , 并 作为一个伙伴全 面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 国际政治经济和 安全体 系。[13](P 461 俄 罗斯激进改革 派代表人物盖达 尔认 为 : 俄罗斯完全有必要同北约建 立紧密的联盟关 系。无论从意识角度来看 , 还是从地缘政治角度来 看 , 都没有任何根据证明俄罗斯不能同民主大国建 立牢固的军事政治联盟。这一联盟在军事、经济和 地缘政治方面对俄罗斯都有利。[14]按照这种思想 , 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核心是尽快加入西方 文明国家 大家庭 , 在民主化、非军事化和对外政策的非全球 化标志下 , 使俄罗斯同西方结成 伙伴和盟友 , 成 为世界最发达国家俱乐部中的成员。[15] 从俄罗斯的外交实践看 , 1992年上半年 , 俄罗 斯总统叶利钦旋风般地遍访西欧的英、法、德、意等 国 , 并在一年中两次访问美国 , 致力于与这些国家建 立 战略伙伴 和 同盟关系。1994年俄罗斯坚持 以 发达国家身份 加入 WTO。1997年 , 在丹佛峰 会上俄罗斯正式成为八国集团成员。2006年提前 14年偿还了巴黎俱乐部的 216亿 美元重组债务从 而将身份由 债务国 转变成 债权国。所有这一 切中 , 俄罗斯成为八国集团成员最能说明问题 : 集 团成员资格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皇冠上的宝石。它比 任何其他单项成就都更能体现这个国家从苏联的对 抗主义向新俄罗斯的转型 , 旨在准备好同其他大国 一起来缔造一个更好的世界。[16]十几年来 , 尽管争 论始终不断 , 俄罗斯始终 没有放弃成为 西方世界平等一员 的目标。

二、冷战后中俄两国的 互动和身份认知

冷战时代 , 中苏两国是西方主导国际关系体系 的挑战者 , 在国际关系领域力图对西方主导的国际 关系体系进行根本上的改变。尽管在中苏论战过程 中 , 两党在 暴力革命 还是 和平过渡 问题上存在 分歧 , 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冷战结束后 , 中俄两国在 实践中对自身的国际身份做了调整 , 对于当代国际 体系来说 , 两国共同目标是 融入 和 参与。在这 一过程中 , 中俄两国认识 到双方存在共同 利益 , 是 战略协作伙伴。

1992年 12月 17日 , 叶利钦总统访 华 , 这是俄 罗斯国家领导人首次访问中国。访问期间 , 双方发 表了!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 ∀ , 宣布 中华人民 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 9月 , 江泽民主席对 俄罗斯进行了 回访 , 从面 向 21世纪的战略高度 , 共同探讨进一步发展两国睦邻友 好关系的途径。在会谈中 , 江主席对叶利钦总统说 , 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之 后 , 我们两国的关系 逐步走向成熟。我们的历史使命就是从战略高度看 待和处理两国关系 , 把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精心培育 和发展下去 , 带入下一个 世纪 , 传给 我们的子孙后 代。[17](P 55 这次访问十分成功 , 双方签署 了!中俄 联合声明 ∀、!中俄两国首脑关于不将本国战略武器 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 ∀ 和!中俄国界西段协定 ∀ 等重 要文件。两国领导人宣布 , 中俄两国已具有 新型 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 即不对抗、不结 盟 , 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和 互利合作关系。双方关于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互 不把战略导弹瞄准对方的声明 , 象征两国已彻底结 束了冷战时的敌对状态 , 相互信任正进一步增强。1996年 4月 , 叶利钦总统再次访华。这次访问 的重要成果是将两国的 建设性伙伴关系 进一步 提高到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此外 , 中俄两国领导 人还决定建立两国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 , 并在北京 和莫斯科之间架设保密电话通讯线路。

从 1992年中 俄 双 方承 认 相 互 视为 友 好 国 家 , 到 1994年确认两国 已具有 新型的建设性伙 伴关系 , 直至 1996年宣 布发展 战略协作伙伴关 系 , 四年内 , 两国关系上 了三个台阶。战略协作 伙伴关系 的特征是目标长 远、内涵广阔。两国要 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各个领域的长期合作 , 包括 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

化和其他领域的合作。中 俄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的建立 , 体现了冷战后中俄 两国外交的巨大变化。

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建立的动因及发展前景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不是偶然的 , 它 不仅体现了冷战后中俄两国国家身份的变化 , 更是 两国外交政策调整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1、中国方面 ,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的建立 是中国总体 伙伴外交 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 , 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是以合作为目的的 外交 , 目的是促进双方各自利益的实现 , 不是为了共 同对付第三国 , 也不是对第三国的排斥或对抗。中 国与伙伴方不签署任何条约 , 彼此不受结盟条约、义 务、时间的约束。中国与伙伴方合作关系的确立一 般以双方元首的联合声明为标志 , 在声明中都确定 了一定的合作领域 , 还建立了一定的交往和磋商机 制来保障伙伴关系的发展。

其次 , 伙伴的基础是平等和互信。中国与伙伴 方建立的伙伴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在 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中 , 中国与伙伴国不是谁领导 谁、谁控制谁 , 而是在独立自主、平等协商的基础上 发展互信 , 实现互利与共赢。

第三 , 中国伙伴关系外交中的伙伴关系是一种 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关系。强调共同利益 , 寻求相 互间的合作 , 同时坦率承认双方在一些问题上存在 的分歧。但是 , 当相互之间因分歧而关系紧张的时 候 , 双方不应忽视其他方面的共同利益 , 应在追求共 同利益基础上 , 通过对话和磋商处理相互间的摩擦 和分歧 , 防止因为局部的分歧而影响两国关系的大

局。

第四 , 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不是一种只发挥权 宜之计功能的策略性外交 , 而是一种长远的、战略性 外交 , 是面向 21世纪的长期性构想。

2、俄罗斯方面 ,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的建 立和发展是俄罗斯外交思路调整的必然结果。俄罗斯独 立以后 , 认为 ∃ 民主 国家之 间不打 仗 %的观点在俄罗斯日益增长。[18](P 155 然而 , 尽管 俄罗斯采取了亲西方的政策 , 力图使自己成为西方 发达国家中的平等成员 , 美国并没有将其看作平等 的伙伴。从 自身 利益考 虑 , 美国 对俄 罗斯采 取了 接触加遏制 政策 , 一方面 , 希望推动俄罗斯融入 西方主导的制度架构 , 以巩固俄国内的民主成果 , 培 植亲西方力量;同时坚持北约东扩 , 巩固冷战胜利的 地缘优势。独立初期 , 俄罗斯迅速加入了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 加入了七 国集团 , 然 而形式大于实 质 , 其他众多方面都令俄罗斯大失所望。

首先 , 在经济方 面 , 西 方口惠 而实不 至。1992年 4月 1日 , 美国总统布什提议对俄罗斯进行经济 援助 , 7月西方七国在首脑会议上宣布对俄罗斯予 以 24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援助 , 但实际上到位的 只有 150亿美元 , 且绝大部分是允许延期支付前苏 联的债务和 购买西方商品 的短期出口 贷款。1993年 4月 14日 , 美国推动西方七国给予俄罗斯 434亿 美元的经济援助 , 然而最终到位的资金只有 50亿美 元。

其次 , 在政治上追随西方损失巨大。冷战后 , 由 于追随西方参与对伊拉克、南斯拉夫和利比亚的经 济制 裁 , 俄 罗 斯 遭 受 了 160亿 美 元 的 经 济 损 失。[13](P 484 然而 , 西方并没有把一个经济实力不断 下降和国内政治混乱的俄罗斯视作自己的平等伙 伴。美国政治家布热津斯基直言不讳地表示 : 俄 罗斯已经从一个超级大国变成一个第三世界的仍具 有重大核潜力的地区大国。莫斯科仍同华盛顿分享 着超级大国地位的说法只是一种幻想 , 美国不会同 俄罗斯分享全球的权力。[19] 对西方的 失望促成了俄罗斯外交从对西方的 一边倒 到 新欧亚主义 的转变。欧亚主义认为 , 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状况是由地跨两大洲的独特地理 位置决定的 , 俄罗斯注定既属于欧洲 , 又属于亚洲。1992年 3月 , 叶利钦总统的高级顾问、新欧亚主义 的代表人物谢尔盖 &斯坦克维奇 撰文指出 , 今后 许多年 , 我们将充其量被(西方 分派充当一位低级 伙伴的角色 , 我们 应该不予以接受。他强调 , 在欧 洲的地缘政治中俄罗斯已经被边缘化 , 因此必须特 别注意考虑发展东方和发展中国家的

关系 , 应该从 诸如美国和西欧之类的发达国家转向发展同俄罗斯 地位相同的 第二阶层 国家之间关系 , 这样的重点 转移将有助于俄罗斯最终恢复作为世界领导者的地 位 , 并在东方和西方之间发挥桥梁的作用。[13](P 485 外交观念的变化推动了俄罗 斯外交战略的调 整。1996年!总统国家安全咨文 ∀ 明确表示 : 俄罗 斯不打算同任何国际力量中心对抗 , 也不打算单方 面依赖任何国际力量中心。俄罗斯对待这些中心的 战略将是 ∃平衡接近%。!俄罗 斯联邦国家安 全构 想 ∀ 也表示 : 俄罗斯不希望与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 集团发生冲突 , 也没有霸权主 义和扩张主义野 心。作为一个有影响的欧亚大国 , 俄罗斯将与国际社会 中所有感兴趣的国家保持伙伴关系。[13](P 496 全方 位的伙伴关系 , 意味着俄罗斯外交的重点是致力于 与世界各主要力量建立平等、务实的伙伴关系。

四、结语

中俄结成战略协作伙伴以后 , 两国关系继续发 展 , 在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上协作日益密切。1997年 11月 , 叶利钦总统访华 , 中俄两国领导人发表了!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 明 ∀。1998年 11月 , 江泽民主席访俄 , 两国领导人 发表了!世纪之交中俄关系的联合声明 ∀ 和!关于中 俄国界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9年 12月 , 叶利钦总 统访华 , 两国领导 人在联合声明 中进一步强调 , 在!联合国宪章 ∀ 和现行国际法准则的基础上推动建 立多极世界 , 加强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 以政治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 国际社会的所有成 员应平等相待并享有同等安全 , 相互尊重对方的发

展道路和选择, 相互尊重主权, 互不干涉内政, 建立 公正、平等及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2001年 7 月普京总统首次访华, 两国领导人发表!北京宣言 ∀ 和!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 ∀。!北京宣言 ∀宣布, 中俄将继续保持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密切接触和经常 交往, 以多种方式就双边关系和国际形势的重大问 题交换意见。2001年 7月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 与普京总统发表!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 ∀, 并于 7月 16日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条约将 中俄两国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以法律的形式确定 下来, 以 世代友好、永不为敌 为 核心把两国关系 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2002 年 5月 30日, 普京总 统在接受!人民日报 ∀社长许中田采访时

表示, 俄罗 斯 与中国 向世界提供了国家关系的新模式, 其中 要把自觉不结盟和协调努 力维护共同利益 结合起 来。这个关系的模式规定, 伙伴之间的关系平等, 本 着相互信任的精神来解决一切问题, 这就是俄罗斯 与中国在冷战结束之后对于建立新型的多极化国际 秩序的巨大贡献。[ 20 ](P 92 [ 参考文献 ] [ 1] 安卫, 李东燕 十字路口 上的世界: 中国 著名学 者探 北京: 中 国人 民大学 出 [ 12] 讨 21世纪的国际焦 点 [ M ] 版社, 2000 [ 2] [美 ] 亨利 & 基辛格 大外交 [ M ] 顾 淑馨, 林添贵 [ 13] 版社, 2002 [俄 ]亚 & 弗 & 卢金 俄 国熊看 中国龙: 17-20世纪 赵 永穆, 刘 燕明 等 重 中国在 俄罗 斯的 形象 [ M ] 庆: 重庆出版社, 2007 林军 俄 罗斯 外交 史稿 [ M ] 北京: 世 界 知识 出版 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7 [ 3] [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入世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 EB /OL ].新华网, http / /www xhby net/xhby /content/2006-12 / : 10/ content_1487439_2 ht m [ 5] 秦亚青 国家身 份、战略文 化和安全 利益 [ J] 世 界 [ 16] [ 15] [ 14] 社, 2002!∀ # ∃% & XX I ∗+: ,∗ − %!.,∀ # , &∋(∋# % − /% 0% 1 ∀ % # 1 23 # & ∗− + ∋∋ ∋∋ −(1995 , 4∋− ∗# , 5 − − 6,∗7 ,((0% ∋+ ∃% & 8∋1 &∋∋: 0% + ∋&∋ :;∋: < 1994 ∋ 2 [N] ∗&∋(18 1 , ,%!∋∀ ∋9,% 1 [ J] % ∗,1 &∋ [ 英 ]波罗 经济与政治, 2003(1 [ 6] [ 7] 王毅 中国的周边安全政策 [ J] 求是, 2003(4 八 国集团 与俄 罗斯 [ J] 国外 社会 科学 文摘, 2005(9 [ 17] 钟之 成 社, 2007 [ 18 ] = >% ,% ?% ∗−.# ∗,≅!: ∋#[ M ] : % + : & Α3∗&∋(2004 1 , [ 19] [ 美 ]布热津斯基 你们本来可 以成为富裕 和幸福的 让世 界更 美好 [ M ] 北京: 世 界 知识 出版 B ruce Russett H a rvey S tarr W o rld P o litics T heM enu , : fo r Cho ice(A ppendix B [ M ] NY: W H F reem an , & Co pany 1989 m , [ 8] [加 ] 阿列克 斯 & 巴特勒 界 [M ] 张健荣 21世纪: 没 有俄 罗斯的 世 上海: 上 海人民出版社, 2005 Sov iet% [ J] Participa tion% in GATT: A [ 9] W L R ich ter 国家 [ N ](俄 共青团真理报, 1998-01-06 [ 20] 袁胜育 纵横 捭阖 # # # 俄罗 斯外 交新 战略 [M ] 重 Case for A ccession Journa l o f Internationa l L a w and Po litics 1988(2 , [ 10] [ 11] W TO Docum ent W T /A cc /Rus/9[ Z ] , [俄 ] 普京 23 A pril 1996 庆: 重庆出版社, 2007 普京文 集 [ M ] 北京: 中 国社 会科学 出(责任编辑 齐琳 59

第四篇:应届毕业生干部身份与工人身份

广州档案存放时干部身份与工人身份有什么区别?

浏览次数:776次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10-5-11 07:05 | 提问者:yaobiyun

在广州市各人才市场,存放档案有两种收费方式,一种是五百元一年的,一种是二百四十元一年的。他们说,五百一年的就有干部身份,二百四一年的,只负责放档案,别的什么都不管。

我想请问,我前三年是按五百一年交费的,如果我选择二百四一年的,会有哪些该享有的服务不能享有?

注:我已取得中级职称,现在一个民办单位工作,也不想考公务员。谢谢。

最佳答案

大学生就业——毕业生干部身份问题

要说大学生的干部身份,也许很多人会窃笑,现在还有干部身份这个东东?还有什么用处吗?你还别说,干部身份还真存在,而且在某种场合他还要发挥重要作用。

干部身份的问题是大学生毕业生特别容易忽视的问题。

1、大学生毕业生在离校时如确定工作单位,就会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学校会按就业协议发报到证,并将档案转至人才管理机构(档案问题后面再将),从报到证派发之日起一年内为大学生的见习期(不同于单位的实习期或试用期),见习期必须满一年,见习期满,有档案管理机构出具转正定级表,由工作单位对一年表现进行评定,合格则转正,也就意味着干部身份的确立。如果不满一年就换单位,并进行了改派,那么见习期就必须重新开始计算(从新派遣证颁发之日开始起)。

2、干部身份目前在企业中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在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中的差异非常明显,工资待遇不同,退休年龄不同,升职空间不同(如没有干部身份基本不可能单位领导职务)。

在我国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下,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吸收、录用干部手续后具备干部身份,国家统一招收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执行一年见习期考核合格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后也具备干部身份。干部身份是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单位之间,城市之间人才流动的必备条件之一。国家计划内统招的大中专毕业生都带有干部身份,如果两年择业期内没有办理相关手续,指标自动作废。

3、其实即使在企业工作,也会有差异的,这个差异不是体现在当下,而是体现在你需要从社保机构领取退休金的时候,郑重提醒:不要小看干部身份

从长远看,也许你将来需要考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或者进行异地调动,都需要干部身份为前提。没有干部身份是而无法调入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的。如你以后想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发展(现在户口不在这些地方,一定要注意自身干部身份的问题,其是否具备干部身份,将直接影响到其能否落户到当地。

现在社会上普遍忽视身份问题,认为只要能创造业绩就可以了。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观点往往会害了毕业生。因为目前,进入事业单位、户口迁入北京、上海等大中型城市都需采用干部调动的方式才能实现,因此身份的地位仍很重要。而且不是每个毕业生都能获得干部身份的,必须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工作满一年即见习期满一年时,通过办理转正定级手续之后,才可获得干部身份。所以要珍惜自己的干部身份。

一个比较,大家可以看看(转载的)

1、政治待遇不同,干部获得的国家社会以及国际信息要比群众多,干部级别越高所获得的社会信息也就越多,其中大量的社会信息并不属于国家机密,而是属于官方有意控制的内容。

2、在就业范围上的待遇不同,干部可以在国家机关工作,工人群众如果不转变成干部身份则很难在机关工作,但是工人群众转变成干部身份的机会非常少。

3、非工资的福利待遇上,干部比工人群众要高,例如住房以及住房补贴、用车补贴、带薪度假等等方面,干部都比工人群众享受的待遇高。

4、医疗服务标准上,包括住院条件、用药等级、医药费的报销比例等等方面,干部都比群众高。

5、在养老标准上,干部比群众高出许多,而且干部级别越高,这种差距也就越大。例如,干部可以享受离休待遇,而且有政府专设的老干部局为其服务。

6、在退休金上,干部可以领到百分之百的退休金,而工人群众则只能领到80%以下的退休金。以北京为例,一般工人的退休金每月大约在700元左右,一般干部(包括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每月大约在1700元以上,两者相差1000元以上。而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例如北京市政府2001年《关于北京市城镇企业退休人员2001调整基本养老金标准的通知》,对工人的养老金每人每月增加10元;但是,同年北京市政府对离休干部人员的养老金每人每月增加高达140元(离休前在科级以下)到276元(离休前为局级)。

第五篇:三方协议与干部身份

三方协议与干部身份

三方协议主要是为了保障我们大学生的权益,能签三方一定要签三方,需要注意的是三方协议上的用人单位公章和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公章:一般国企、事业单位、政府等只需盖一个章即可,其他企业最好是盖两个章,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公章是可以接收档案的,可以和用人单位商量能不能接收档案,有的企业不管我们的档案接收是因为嫌麻烦,所以我们需要向用人单位问清楚我们档案的去处,学校建议档案最好是跟随我们走,如果用人单位没办法将我们的档案接收,我们可以自己将档案挂靠到离工作地点近的人才托管处,方便一年后办理转正定级。不签三方的公司让他们出单位接收函,证明接收你的档案。

5月20号学校将为我们办理第一批档案派遣,到时候具体的我会再通知大家。

一、什么是干部身份?

干部身份是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管理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现在大部分的单位都在弱化这一概念。但在一些情况下还有用。比如报考公务员,一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招聘、录取。如果没有干部身份就会有一系列的麻烦,甚至可能无法到该单位工作。还有一些职称的认定、评定,工龄的审核等也和此有关。比如,工龄,有干部身份工龄从上大学开始算起,工资就会比没有干部身份的工龄工资高。另外有些人想之后考公务员的,需要两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如果干部身份丢失,毕业后的那两年基层工作经验是不算的。

二、毕业生如何获得干部身份?

国家统一招收并的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和单位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后,到学校或所在地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开具“报到证”,毕业的时候,将报到证和档案转到合适的接收单位(有人事接受能力的单位或单位合作的人才服务中心),执行一年见习期考核合格后,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具备干部身份。以后干部身份的转移就等同于人事关系的转移,凭该单位开出的人事关系转移介绍信转到下个单位。

三、哪些情况下大学生易失去干部身份?

1.档案交给就业单位,而单位没有档案保存、管理资质,则失去干部身份;

2.没有就业、档案转到原籍居委会的话就没有干部身份了;

3.就业单位没有资质导致档案失去管理也没有干部身份;

4.已经有干部身份后的如果在档案再转交过程中失去有资质的单位管理,也自动丧失干部身份。

想要不失去干部身份,关键是注意干部身份的载体,干部身份的载体就是人事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单位现在出于规避人力成本的考虑,不直接接受人事,劳动关系,而是通过人才派遣、租赁的办法。则你本人需注意你签订合同的人才服务机构,须有办理这一合同的资质。防止自身受到不必要的损失。如果你工作的单位管理不正规,不接受人事关系,你也可以自己找有资质的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你的人事档案关系。

四、毕业生转正定级

转正定级是实现干部身份的重要环节。

在事业单位或大型国有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其转正定级手续由单位的上级人事主管部门完成。县级以上政府人事主管部门隶属的人才交流机构也都可以为毕业生办理该手续。其他类企业一年后由本人自己到相应的档案挂靠处办理转正定

级。由于转正定级手续的办理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必须是在毕业后工作满一年时才能办理,如去年的毕业生,办理手续的时间为今年6月底到12月底,过了这个时间段,按规定是不能补办的。

五、干部身份与工人身份

简单说,在我国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下,正常在职人员常见两种身份,即干部身份和工人身份。通过向劳动部门申请办理招工(就业)手续后具备工人身份,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吸收、录用干部手续后具备干部身份,我国不同部门具备不同的行政职能,其中干部管理等方面由人事组织部门负责,工人管理及社会劳动保障等方面由劳动部门负责。换言之,市人事部门代理的是干部身份人员档案,劳动部门代理的是工人身份人员档案。目前身份仍是影响我国人才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具备明确身份的人员还不能随意流动

那么,干部身份与工人身份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国民待遇差异呢?

第一、政治待遇不同,干部获得的国家社会以及国际信息要比群众多,干部级别越高所获得的社会信息也就越多,其中大量的社会信息并不属于国家机密,而是属于官方有意控制的内容。

第二、在就业范围上的待遇不同,干部可以在国家机关工作,工人群众如果不转变成干部身份则很难在机关工作,但是工人群众转变成干部身份的机会非常少。

第三、在非工资的福利待遇上,干部比工人群众要高,例如住房以及住房补贴、用车补贴、带薪度假等等方面,干部都比工人群众享受的待遇高。第四、在医疗服务标准上,包括住院条件、用药等级、医药费的报销比例等等方面,干部都比群众高。

第五、在养老标准上,干部比群众高出许多,而且干部级别越高,这种差距也就越大。例如,干部可以享受离休待遇,而且有政府专设的老干部局为其服务。

第六、在退休金上,干部可以领到百分之百的退休金,而工人群众则只能领到80%以下的退休金。以北京为例,一般工人的退休金每月大约在700元左右,一般干部(包括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每月大约在1700元以上,两者相差1000元以上。而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例如北京市政府2001年《关于北京市城镇企业退休人员2001调整基本养老金标准的通知》,对工人的养老金每人每月增加10元;但是,同年北京市政府对离休人员的养老金每人每月则增加高达140元(离休前在科级以下)到276元(离休前为局级).第七、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工人,也要比在其它企业工作的工人的待遇相对高出一些。

总之一句话,干部身份的唯一证明就是报到证。

下载国家与教师身份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与教师身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亮身份做表率心得体会

    教师亮身份做表率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教师亮身份做表率心得体会1】 党员身份在老一辈共产党人心中是无比荣耀的身份。抗日战争和全面内战时期,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为建......

    国家教师资格证介绍与考试科目

    国家教师资格证介绍与考试科目 考试介绍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职位、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教师......

    毕业生身份

    查看文章 关于大学毕业生干部身份问题 2008-09-16 16:35 关于大学毕业生干部身份问题 一、什么是干部身份? 干部身份是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管理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现......

    身份证明书

    身份证明书 身份证明书1 代表人身份证明书1.格式一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其他组织的当事人用)×××(姓名、性别、年龄)在我单位任×××职务,是我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特此证明。×××......

    身份理论

    管理模式之身份理论 当现代竞争的社会,成功的方法层出不穷,我们不应该去否定任何一种方法,但是更要善用自己的方法打造自己的成功之路。 身份理论的想法并不能说是什么独树一帜......

    身份证明书

    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兹证明 (姓名),身份证号: ,年龄: 系我单位/公司(单位全称)法定代表人,职务: 。(单位全称) 二0一三年 月 日篇二: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范本 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同志,在我......

    身份证明书格式

    身份证明书格式在我 任 职务,是 我 的法定代表人。特此证明。 年 月 日 (公章) 附:法定代表人住址: 电话: 注:本件的年月日上方应写明单位全称,加盖公章后递交人民法院。 法定代......

    干部身份

    报考公务员必须是干部身份。(应届毕业生除外) 单位评职称必须有干部身份,也是提干和干部调动的必要材料。 办理人才引进也必须有干部身份。 确认干部身份即可评干部工龄,干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