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计算策略课题结题报告文档
《提高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富民县永定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现状分析: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的题目训练来达到目的,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新课改以来,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老师仍然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术”。新课程的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学生计算的错误,却是小学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阶段各年级考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约80%),而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却非常高,约占分值的10%至15%之间。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平常教学中,学生的计算错误屡见不鲜,也不是只在差生中出现。导致计算错误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中的原因我想应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经过分析找到以下存在问题:学生在计算中常常出错的原因不仅仅是马虎粗心,而且还有其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提高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研究》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课题界说
1、课题名称:“提高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研究”
2、意义释要:
该课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优化计算方法为手段,以提高计算能力为目标,探讨适合我校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方法,着重于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
进行课题研究时,重在课堂实践。要求实验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要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计算,教给学生计算的方法,注重算法多样化和优化。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3、实践价值:该课题前瞻性很强,立足于学生实际,着眼于发展,注重研究提高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对后继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一)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和计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2、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3、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
(二)研究意义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所以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教学,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在理解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四则计算的法则和方法,了解四则计算的定律、性质,学会简便计算;同时,也可以通过计算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通过计算教学还可以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此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意识到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比单纯追求计算技巧和计算速度更有价值。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计算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有着丰富的现实背景。教师要立足现实基础把文本中静态呈现、枯燥无味的计算题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生动地揭示出相应的计算问题,并对计算的事实采取多元的呈现方式,使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自我构建知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教学同样担负着数学课程所承担的其他任务。新教材追求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感。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计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认知阶段、分解阶段、组合阶段、自动化阶段。认知阶段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明确方法,也常常是我们课堂上的“重头戏”,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后三个阶段常常被我们忽视。一般来说,复杂的计算技能总可以分解为单一的技能,对分解的单一技能进行训练并逐渐组合,才能形成复合性技能,再通过综合训练就可以达到自动化阶段。因此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之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教师要针对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深化对算理的理解,在练习中逐步获得简捷的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已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理念。如何把这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更要关注与人合作的意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我们将研究内容分为4大块: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我们将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学生练习、学校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2、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计算能力的研究。
我们将研究在计算教学的课堂中展开,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喜爱计算、理解计算。
3、实现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研究。
我们将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本质,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
4、进行口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
我们将进行研究计算前估算和计算后估算谁更有价值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永定镇小中高年级的部分学生。
(二)研究方法
1、对比法验法:每位课题组教师选择一个试验班、一个对比班,在日常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实验班学生和对比班学生在计算方法、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进行比较,不断改进计算教学方法,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索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有效的教学策略。
2、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教师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尝试,探究计算课教学方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本校、本班学生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行动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4、个案分析、对比法:。
七、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8年9月)
1、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组成员,制订研究方案。
2、组织理论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3、选择实验小组,了解学生实际,并与对比小组进行比较分析。
4、课题的申请、论证、立项
(二)、实施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6月)
1、按方案制订每学期实验计划,开展研究。
2、定期进行研讨活动,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
3、阶段总结形成研究报告,规划下阶段研究要点,继续深入开展实验。
八、研究过程概述 1、2008年9月课题组教师选择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实验前测试,进行分析。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撰写课题开题报告。拟订个人研究计划。2、2008年10月8日课题组在北邑小学进行活动。上了两节研究课:李海燕主讲《卫星运行时间》、杨琼芬主讲《简便方法计算》。课后组员进行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进行探讨。3、2008年10月22日,在有关专家的引领下,课题组在北邑小学尽享课题开题论证报告会。“提高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研究”正式开始。4、11月19日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南营小学开展研究,由钱建龙主讲《整理和复习》、屠小萍主讲《环形的面积》 5、12月11日课题组在北邑小学进行研究课,由安丽敏主讲《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屠小萍主讲《数和数的运算》 6、2009年1月 进行中期测试,阶段小结 7、2009年3月拟订个人研究计划,于19日在南营小学进行研究课,由钱建龙执教《圆柱的体积》、屠小萍执教《圆锥的体积》 8、2009年4月9日,课题组在北邑小学进行研究活动,由杨琼芬、安丽敏执教《 分数混合运算》,上了两节研究课。9、2009年5月7日课题汇报课,在北邑小学由钱建龙执教《平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屠小萍执教《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课后由安丽敏、杨琼芬结合课题研究对两节课进行点评,四、五、六年级数学教师参与了这次活动,对两节课给与高度评价。课后各组员对本课题研究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撰写论文。杨琼芬、安丽敏着手撰写结题报告。
九、研究成效(一)研究成果
1、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形成了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和本地实际,对新老教材中的计算内容进行挖掘、改组、增删,形成了一定模式。贴近生活实际,突出了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爱学、乐学,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开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研究的教学的设计,形成了系列的教师特色教案,教师教学反思,数学拓展练习设计,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
3、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促成了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首先,通过科研实践,使大家克服了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不再认为教育科研是高不可攀的奇峰,经过大家的一致努力,也可以摸索出一套实用的科研方法,总结出一些实用的教学经验。其次,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老师们的才能,开阔了老师们的眼界。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加工、拟写读书笔记、每月心得和课题研究阶段小结等工作,使大家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对科研工作中的各个具体环节的操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再次,在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中,使大家对一些数学知识的作用、原理理解得更加深刻。如通过数黄豆加深了对估算意义和方法的理解,通过购物、租车等内容的教学理解算法的多样性。此外,教师的创造性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物的变化导致目标物体方位变化的难题,便于学生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为其他兄弟学校所借鉴。
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撰写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论文。杨琼芬老师的《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几点做法》,安丽敏老师的《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钱建龙老师的《小学数学计算有效性教学策略初探》,李海艳老师的《浅谈小学计算教学》,屠晓平老师的《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浅见》这些论文,浓缩了课题组成员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我校数学教师颇有借鉴作用。4.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较大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技巧。如对物体数目的估计,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的盲目猜测到使用等分法,数出其中一份的精确数值再进行估计,或是根据日常生活中一定的数量作为参考值,来对题目中的一些数量进行估计。又如对情境图中数学信息的筛选,很多学生一开始眼花嘹乱,不知从何下手,到后来慢慢掌握了一些方法。有的学生首先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再由问题去寻找图中是否蕴含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足够条件,有的学生则先找出一些相关的数学信息条件,再提出相关问题。这其实就是数学方法中的归纳法与演绎法的雏形了。
根据2009年5月永定镇小学研究学生问卷情况统计显示:(1)多数学生对学好数学的目的意义认识明确,态度端正。
(2)多数学生对参加“计算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
(3)大部分学生清楚自己所在的年级参加了“计算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说明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宣传工作做得比较到位。
(4)大部分学生不仅对参加“计算教学策略”课题研究很有兴趣,而且通过研究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大提高。
(二):我们的认识。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计算能力是通过口算、笔算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加以培养的。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很重要。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表现在计算正确、迅速上,而且表现在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上。因此,加强口算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益处。
(三)整数四则运算的教学要点。
1、表内乘除法的教学要点。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2——9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和乘、除法的关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能够熟练的用口诀求积、求商。表内乘、除法是学习乘、除法运算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必须使学生牢固掌握。
2、多位数四则运算的教学要点。多位数四则运算的教学主要是笔算教学。笔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要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通过练习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3、小数四则运算的教学要点。
教学这部分内容,主要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的近似值;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1)小数加、减法的教学。
由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基本道理相同,都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只是具体提法上稍有不同,整数加、减法说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法说小数点对齐,实质上是一样的。在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和小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教学是比较容易的。
(2)小数乘法的教学。
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而乘数是小数的意义则已扩展为求一个数得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小数乘法的法则是由整数乘法法则迁移过来的。小学课本是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移位规律,使用转化的方法来阐明法则的。首先,教学一个因数是小数,另一个因数是整数的乘法。要运用一个因数变化,另一个因数不变的规律,让学生掌握部分法则;然后教学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情形,应运用一个因数变化,另一个因数也变化的规律,掌握完整的法则。
(3)小数除法的教学
小数除法的法则也是由整数除法的法则发展过来的。课本运用商不变的规律,通过把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来阐明运算法则。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在商里点小数点的算理,掌握其方法。
(4)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
教学这一内容,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正确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试题。
4、分数四则运算的教学要点。
教学这部分内容,要使学生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四则运算;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四则运算,会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相同,其计算法则虽然形式上与整数的不同,但实质上都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由于加、减法具有共同的规律,所以可以把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先讲同分母的,再讲异分母的。重点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分数乘、除法的教学。
分数乘、除法可以穿插编排,也可以采取乘、除分编,讲完乘法后再讲除法。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一般先教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再教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然后归纳出法则。
(3)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包括分数、小数的互化,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这些内容,可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小数概念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计算法则,进一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为实际应用和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四):解决的策略。
1、关于教材——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新教材的编排意图。
任何一种教学实践,都是受一定的思想方法所影响。我们只要探究一下新教材的编排意图,就不难看出,新教材是运用了系统思想方法来编排计算教学内容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了单纯的计算,二是没有了纯粹的应用题,而是把二者合一,从解决问题中也就是分析应用题中列出算式,在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方法,掌握了计算方法在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堂课即从整体上对计算方法进行研究。老教材采用的那种“小碎步”教学法,实质上是一种“机械分割”思想的反映,是“还原论”的体现。“过去我们为了教得“扎实”一点,把它们人为地进行分割,殊不知这种分割容易造成儿童机械地、孤立地看问题,不利于培养他们“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利于培养他们主动探求数学方法的精神,不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造意识。而新教材正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运用了更科学更合理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儿童数学思维的后续发展。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编者才做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安排,以使教材具有挑战性,所以教师就更不要有畏难的情绪。
新课程实验的老师要是能够认识到以上这几点,就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很多对教材的担忧也就不复存在了。
2、关于算法——解放思想,开放思维,鼓励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所以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此时对于学生自己来说就是好办法。到时你会发现,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不可估量。
3、关于练习与评价——不重数量、讲究质量,改变形式,组织有效的联系,进行合理的评价。
练习的有效不在于老师出了多少道题给学生,而在于这几道题是否充分地发挥了其习题的功能。比如让学生练10道题,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a老师把10道题出示在黑板上,指名让学生回答,集体订正;b老师把10道题出示在黑板上,让全班学生先不出声,默算2分钟,然后再进行交流,再从中发现某些规律或计算的窍门。很明显,后者才是更为有效的练习。
练习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除了默算、听算,还有算法交流、找规律、相互出题、师生比赛、游戏等,特别是联系实际进行计算练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评价的时候,我们应当意识到,不能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这就意味着,有些学生可能会要到本学段结束的时候,才能达到每分钟算8—10题。教师应正视这个事实,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不能急于求成。
4、计算教学在课堂上的达成。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那就是计算内容本身的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使学生既能懂算法又能明算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同步发展。经过反复实践,计算教学的课堂结构大体可分为五大板块,即创设情境——生疑;小组学习——解疑;组间交流——释疑;理清脉络——升华;巩固练习——拓展。(1)、创设情境——生疑。
思考从疑问开始。对新知识的出示,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计算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扫除学习障碍,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在新知背景中的“联络点”,让学生去观察、比较,诱使学生产生疑问,萌发猜想,有效地引起学习动机。
此时,学生兴趣高涨,思维被激活,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渴求的心理进入对新知的学习。
(2)、小组学习——解疑。
在小组学习中,针对第一步提出的问题,学生要主动探究,既可以自主学习,又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学习,还可以用实物操作等方法研究算理。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学会的学生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给予适当指导。在讲算理时,要与算法同步进行,紧密结合,使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依据。另外,讲算理还要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结合,为学生概括法则等做好铺垫。
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处在于为每个学生创设了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了各类学生的有效发展。
(3)、组间交流——释疑。
组间交流是小组学习完成之后进行的。一般由一个组首先发表意见,其余小组加以补充。在此期间,对有争议的地方可以展开辩论,通过辩论,既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样,经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汇报,既解释了疑问,得出了最简便的方法,理清了算理,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理清脉络——升华。
这一环节既是对整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同时又是一个升华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归纳整理的是知识的重点,系统升华的是知识的难点。在师生共同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凌乱的知识系统起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5)、巩固练习——拓展。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机会。为此,我的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这三个层次练习的目的,各有侧重。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当堂所学知识;综合练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提高计算技能;发展练习的目的在于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处理计算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结论
1、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1)、创设情境为例题呈现提供一定的现实背景。好的情景可以营造师生沟通的氛围,揭示数学的原型,引发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探究的情感,暴露新旧知识的冲突,提供智力背景
(2)、计算教学要加强估算。
(3)、计算教学要努力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4)、在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要适时优化(5)、计算教学仍然需要技能训练
2、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
十、附件目录
1、课题组成员论文
2、各种测试卷及分析
3、课题组教师教案
4、学生优秀作业。
5、课题组活动照片、影像资料
富民县永定中心小学《提高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教学策略研究》数学课题组 课题指导:姚丽琼 刘继云
课题组长:杨琼芬
课题组成员:罗丽媛 屠小萍 钱建龙 安丽敏 李海燕
一、课题名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
二.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数学,现代社会的高技术实质是数学技术,数学是高技术的关键。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地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口算能力比较薄弱、计算基础不够扎实、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出问题。
2、数学教学意义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深入了解学生现有的口算、笔算、估算水平。做计算时的作业习惯,分析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具体措施。
(2)具体目标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作业行为表现进而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寻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通过研究,不断改变学生的不良计算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计算能力的培养。
四.具体的操作措施
1、对数学课堂计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确立各个年级的计算教学的训练重点。
2、创设计算情景,激发计算情趣。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克服枯燥、被动的心态。(2)树立“数学生活化”的观念。
(3)增强计算的趣味,培养计算兴趣。
3、运用策略,培养计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拓宽训练平台,丰富训练形式。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对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计算状况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教学。2.计算教学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和经验总结法。3.加强学生计算训练方式方法的研究。
探索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创设计算情境,拓宽计算平台,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笔算、估算能力,并达到一定的速度。
六、研究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一种比较有效的计算教学方法,研究者应以集体目标为导向,不断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导向的多种功能。
2、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研究者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参与研究活动,使其成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平等性原则:研究者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都有潜质有待开发,都是值得尊重和关怀的,能负起责任的,这些都应该平等地对待。
4、坚持多元性原则:体现开放,建立科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计算教学的一般特征,而且要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七、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年5月——2010年7月)
2010年5月——2010年7月底建立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调查学生的现状,并作出具体的分析,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任务,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报刊杂志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资料,确立课题的研究框架构想。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2010年9月——2010年12月课题实施阶段,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备课、上课、并探索在计算课中实施“计算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在实施阶段边开发,边教研,边总结即时整理研究数据和资料。组内成员经常交流研究情况及时调查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2年1月-——2012年4)
2012年1月-——2012年4月课题总结阶段,认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情况。
八、研究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请有关科研单位对课题进行评估。
2、教师探索教学模式的论文、实验总结、优秀教案、课堂教学研讨会。
3、总结研究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科研论文。
一、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㈠情景分析
情境1: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时有教师让学生背诵加法口诀想提高学生的加法口算速度,诸如:“三三得六”、“三四得七”、“二九十一”、“七八十五” ??可是,在接下来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乘法计算学习时,学生在背诵乘法口诀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一得二”、“三三得六”??这类现象。情境2:也有教师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试着让学生背诵加减法算式,如“9+2=11 9+3=12 9+4=13 ??8+3=11 8+4=12 ?? 12-4=8 12-5=7 ??”,包括我自己也用过。但用过后我发现,因为怕漏掉,所以写这些加法口诀时候都按顺序的,这样,这些加法口诀都是有规律的,学生在背诵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循着规律背出答案,单独随机抽出一道题目还是一样不会,还是没能能起到提高口算速度的效果。
㈡情境分析
从情境1可以看出,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时候,模仿乘法口诀来编加法口诀让学生背诵,如果学生真能背熟了,也许能为加法口算计算提高点速度,但却该后面的乘法计算学习带来了负迁移,这样两者混起来就更糟糕,弊大于利,不可取,不值得提倡。
从情境2看来,学生既然在背口诀的时候是循着规律去背诵,那就达不到记忆的目的,不能真正熟记那些常用的口算数据,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口算速度,效率实在是微弱,对这个我深有体会,因为我自己尝试过。既然是无效工,当然更不能提倡。
所以,我开始着手研究“小学数学的有效口算教学”,希望能摸索出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数学口算教学方法,和广大同仁分享。
二、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有效的口算教学:有效的口算教学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算法的基础上适时进行口算策略化,在开放性实践应用中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口算策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完善数学素养。
三、研究指向与内容
借助于案例来研究有效口算教学的策略:
⒈识记策略——学生在做口算计算时熟记一些常用数据的运算结果,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运算速度,还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率。
加减法中的熟记策略:
⑴课前坚持用3至5分钟进行口算基本训练,以帮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基本数据。
⑵按层分组进行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有差异,让能力接近的同学分在同一组进行训练,有利于每个同学能有充分的机会真正参与口算训练。
⑶课后同学之间互相答问。这样方式灵活,随时可进行,而且双方受益,能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熟记一些常用数据。
⑷内容要分解,做到有序渐进。要让学生熟记那些运算结果,不能一锅子一起端给学生让他们训练,否则会功效尽失,事倍功半。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实际特征来决定,把内容分解进行,一块内容完全消化熟练了再添入新的内容,做到有序渐进,这样学过的知识才能巩固。熟记乘除法口算计算中的一些特殊数据也是必须和关键的:如25×4=100 ?? 等。
⒉理解策略——要突出口算的算理教学,关键要让学生真正经历口算算理探究的过程。只有经常运用算理来进行口算,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心智活动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明白算理还有助于学生顺利找到题目中隐含的某些“窍门”。
⑴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基本算理。理解口算的算理,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熟记数据,还能让学生能更好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真正提高口算速度和效率。⑵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基本算理。
⒊探寻策略——在进行口算计算时候要学会寻找一些“小窍门”,找对了“窍门”就可以让你既省时又高效。
⑴口算计算中的“凑整”窍门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能帮助学生方便灵活、快速准确地进行计算。
⑵还有一些特殊规律,比如三位数乘法口算中的“两个相同因数积的口算发”、“三步到位法”、“末尾是5的两个相同因数积的口算”、“首位有规律数的口算”、“利用特殊数字相乘的口算”?? 等等,很多的规律,能掌握并运用到口算中,提高口算速度和正确率是毋庸置疑的。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具体情况,通过调查分析、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以及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研究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探索学生口算计算的难关,研究打开症结、突破难关,提高口算效率的方法策略。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0.11-2011.01)
⒈拟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论证。
⒉分析当前学生口算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学生口算效率的原因。分析总结以往一些口算教学方法的优劣,便于扬长避短,提出改进对策。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11.02-2011.04)
⒈根据前期的分析结果,找出症结,制定研究策略。⒉策略实施。通过反复实践、分析、总结、改进,最后提高学生口算计算的能力和速度。
⒊运用经验总结法,收集整理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撰写案例和论文,检测比较,中期汇报。第三阶段:反思总结
第四阶段:再实施
第五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1.05-2011.07)
(1)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2)结题。
(3)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全体数学教师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开学初组织攻关教师和教研组长参加处组织的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学习,并参加处研究性学习培训。在各年级组织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全体数学教师集中由黄丽娜陈艳红两位教师二次分学段培训,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各年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组织了第六届同组共研一课活动,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五年级教研组《循环小数》一课成功的展示,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领导和老师的肯定。实践表明,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近三年的改革收获?多,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十一月中旬我们举办了为期一周第六届 教学节,七位教师分别代表各组讲了课,三节评为优质课,这次公开教学,呈现开放性,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六年纪《圆的周长》的设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学生通过量、饶、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数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由“是——也是——还是——总是”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周长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四年纪 《乘法的简算》一组连乘计算题计算,学生发现了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然后观察数字特征,变序、加括号达到简算。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五年纪《相遇应用题》以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老师导演,学生表演,设计了从“相距——缩短——交叉——相背”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感受相向运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路程逐渐缩短的规律。得出两物体相向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一段小小的表演,犹如吃了一盆八宝菜,各种营养成分都有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乳交融,心度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综合起来看这次教学活动兼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而这些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完成的。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提高文化水平与做人境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非常有价值的努力过程。研讨 反思 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 李巧莲老师以《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获市教学能手; 在11月30日进行的处第5批“推门好课”教师的复查验收中,梁爱英 黄丽娜 王桂荣三位教师的《乘法的简》课被评为特优课;阳泉市陶行知研讨会作课《乘法的简》受到与会的教师好评。12月22日山西省示范小学验收时王桂荣的《认识一位小数》受到验收老师和领导的好评。12月中旬,4位教师参加了山西省《教与爱》名师授徒研修部的学习培训,聆听名师杨少波的专题讲座,观摩其示范教学,领悟名师的高尚师德,探究名师精湛的课堂教艺,并在全校公开教学,受到名师认可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一月十二日王桂荣赴盂县作课,作为一个契机,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把仍在困惑这我们的许多问题,有个在认识。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引一个三年级评语例子:“这几天我们学习了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石晨杰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较远的路程,知道如何推测、估计较远的距离,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本学期我们在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是日评、周评、月评一条龙,老师评、学生评、小组评,、家长评一条龙,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学生自查后对评价结果登记在作业情况扉页栏中,周五下午学生以小组评定等级后带回家,有时把班里同学好的作业带回家,双休日家长对孩子一周的学习、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对比后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要求,周始老师综合激励换星,(2个优a换1枚章)学生每周都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又转化为每天的学习行为,使他们日复一日,周复一周,不断地吸取经验,经常进行弥补,月末进行争星活动,学生在一个月内品尝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或向他人学习,每一个月是一个新起点,学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将学生的学习距离缩短,(9、10、11、12、1)五星级作业评定,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看到学习的进步,又有了学习的动力,并树立起学习的目标,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五环节的考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个:
1、自检——管理上,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所有的职业表现是否规范、得体。
2、互观——由组长牵头,组员间互观交流,取长补短,加强随机教研。
3、校查——a随机查:管理人员进课堂(通知听课、推门听课、跟踪听课),听课、看教案、查作业、查学生学习习惯、态度、效果等一条龙式的检查。b集中查:每月对不同年级、不同常规项目集中抽查。
坚持每月一次的大教研组活动,矫正疏漏,抛砖引玉,反馈考核情况,并将常规五环节量化在校园网,增大考核透明度,把常规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
全体数学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一得”交流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新老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班里抓单元验收的段段清,并跟踪五名好差生进行调查。为了使新课程标准落实进一步落实,引到老师走进新课程,抛砖引玉,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体现,分了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统计与概率四个领域来命题,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优化笔试题目的设计,设计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试题,设计开发性试题,设计生活化的数学试题,在11月12日进行了期中质量检测,全校学生全都参加,及格率为97%,优秀率为78%。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并对本班前后5名学生跟踪调研,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
与此同时,我们统筹安排学生在校一日活动,课外兴趣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时间、内容、老师、场地均得到落实,各兴趣活动期中组织汇报表示,12月底结合迎新组织展示。学生在多样的兴趣活动中不仅巩固、运用了所学的知识,也为今后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具备创新精神打下了基础,真正做到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发展特长。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提高小学生计算准确率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石嘴山市第十二小学:张静
一、课题的提出: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新教材对计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更突出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简便,灵活,注重口算、笔算、估算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计算能力。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并不高,由于计算错误而导致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很多,有的甚至因此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的运算要求: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探知和理解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单运算,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综上所述,每一个目标要求都没有离开“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保障其进行任何数学活动的基础,是保证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和笔算能力,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更加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2、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学生目标
a、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自觉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b、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整体计算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c、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计算水平和学习成绩。
(2)教师目标
a、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b、努力寻求能够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措施:(一)、主要内容:
1、寻找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
2、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1)以口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口算训练。利用每天的自习或课前三分钟,安排3—5分钟的口算训练,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
(2)控制一定的训练量,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3)在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对学生数学计算加强训练,注意把握基础性,突出针对性,寻找规律性。
(二)、研究措施:
1、开展计算教学研究反思活动,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积累计算教学的成功方法和经验。
2、开展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3、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从细节做起。
(1)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2)平常练习严格要求,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5)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让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平时作业中的一些错例,摘录在自己的错题本上,并写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经常这样做可以吸取平时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或减少错误的产生。(6)加强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7)注重对比训练对于容易混淆的计算问题,或者为突出新知识的特征,一般在复习课中,安排对比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对比帮助沟通与辨析,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的内涵、特点和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鉴别能力,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使学生养成认真看题,仔细解题的良好习惯。
(8)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每堂新授课可以加入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处,让学生改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9)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我们也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从而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比如,可以采取游戏、比赛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10)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
计算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久而久之,有的学生便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比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就用掉了几麻袋的草稿纸。通过介绍数学家刻苦学习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培养勤奋学习的良好品质。
(11)、家庭配合教育对策
选取计算容易出现错误的优等生和后进生,并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配合,在家里进行口算训练和计算练习。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六年级全体学生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2、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对学生计算能力通过问卷进行前期调查,采用谈话,问卷摸清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实施过程调查。后期进行效果调查,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及教师反馈的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并进行动态调整。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错例和课例的分析,找到问题的实质,研究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影响学生计算正确率的一些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探讨出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真正、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5、经验总结法:通过实际进行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9——2010年10)
(1)课题启动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课题,完成申报工作。明确课题研究目的和任务,制定研究方案和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2)分析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计算的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下降的原因。抽样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学校一线的部分数学教师进行你认为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访谈。借此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和目前教师计算教学中共性问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10月——2013年11月)课题的全面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是在前一阶段理论研究和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在这一阶段,以课堂教学为着眼点,教师间进行跨段听课、评课,了解知识究竟从何而来,又从何而去。执教老师进行教学反思。在这一阶段还进行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研究,找准问题关键所在,并研究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不断反思总结,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3年12月)这一阶段主要是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2、课题研究的典型案例。
3、体现学生计算能力成效的测试及其分析。
4、总结研究情况,撰写研究报告。
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4-14 8:17:00 | by: 数学教研 ] 石嘴山市十六小二年级数学组 程玉芳
一、问题的提出
口算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教育部最新制定的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性。同时,口算是计算的基础,良好的口算能力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准确性。所以,口算能力在小学阶段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口算能力薄弱是学生计算能力差的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口算速度下降、口算方法缺失、口算正确率下降、口算作用发生异化。还有的学生为了单纯追求书写的速度,学生的数字写得潦草,导致算错看错的现象;也有很多因为书写数字速度实在是太慢,导致口算速度慢。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做到口算与书写要并驾齐驱,才能来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为此,我组织教师选择了培养学生口算能力来开展研究。
二、研究方法设计
研究对象包括:二年级六个班的学生300人。教师包括:二年级数学教师3人。
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新《课标》等一些理论或文件精神,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调查研究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学生采用调查方式进行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三、研究过程和措施: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8.10~2008.12)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调查了解学生的口算能力以及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
2、查阅、收集、积累相关资料;
3、针对问题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09.2~2009.6)
在这个阶段,我主要做了以下课题研究工作:
1、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2、积极实践,努力寻求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3、在学校支持和专家的引领下,开展小专题展示活动,探索合理的激励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尤其需要理论的指导,因而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如:夏俊生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施良方的《学习论》,还有众多的网上资源:《教会学生口算方法提高学生口算速度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口算的本真意义》、《谈新理念下的小学计算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口算练习要加强算法指导》??在文献学习中,丰富了理论素养,拓展了研究视界,促进了课题的有效实施。
(三)总结阶段(2009.7~2009.9)
在这个阶段,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对研究对象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2、对课题研究的材料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撰写结题论文或报告,确保顺利结题。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后测,发现学生的口算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这主要是学生持之以恒地练和教师恰如其分地引导。同时,根据课题研究中总结的一些做法、积累的一些经验,撰写了结题论文。研究的措施
(1)重视培养学生说算理。
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会说算理,学生能说就能想,这样有利于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进而提高口算能力。如教学“46+9”的进位加法可以让学生讲出各种思考过程,同样,学生说口算思路的过程也就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就能促进他们更好的理解算理,口算能力也必然得到培养。
(2)加强口算的基本训练。
俗话说:“熟能生巧”,要提高口算能力,必须抓好口算的基本训练,做的多了,反映就快,正确率就高,反之,反应慢,准确率就低。口算训练中,要注意化繁为简,突出难点,对于基本的口算如:乘法口决,20以内加减法要反复训练,达到熟练,而2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的口算是重点训练内容。
(3)持之以恒地训练。
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有计划的进行,这就要求教师持之以恒地进行口算训练,例如:每节课开始坚持3-5分钟的口算训练,并结合内容,有目的的选择口算题目,这样即能训练学生本节课的各种能力,又可以训练口算能力,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总之,在教学时,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相结合,能口算的坚持让学生口算,长期坚持不懈,必能提高口算能力,形成口算习惯。
(4)按一定速度要求训练。
口算能力表现在正确、迅速上,正确是第一位,但速度也很重要,一定的速度能反映出口算能力的高低,同时也能间接地反映一个人思维是否敏捷、灵活。口算训练要有速度要求,但要在口算正确的前提下,训练学生口算的速度,两者要统一,事实上,一个算得快的学生,正确率一般也比较高,反之亦然,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方式逐步提出速度要求,例如组织口算竞赛等方式。
(5)适当介绍一些口算方法。
好的算法,是提高口算能力的催化剂,培养小学生口算能力,除了小学教材中已讲过的一些口算方法外,适当介绍一些其他口算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口算的兴趣,提高学习口算的积极性。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课题研究的结果
1、学生的口算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口算速度快、正确率高。
(2)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高涨,思维敏捷,学习效率高。
2、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撰写教育论文,对口算教学中策略的选择、方法的优化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五、问题与思考
课题研究的反思
在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后,同时也要思考,学生口算水平、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教育论文的撰写等,这些都只是物化的成果,那么在精神层面学生有了哪些变化?当然,学生因为口算速度快、正确率高,直接的作用就是计算正确率高和数学成绩好,反映到心理上,也就会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口算方法的指导、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习惯的养成等,这些无一不是教师在刻意地教,教的痕迹十分明显,而学生的主动性不是很强。外在要求如何转变为内在需求?怎样把口算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我们进一步要研究的。
六、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九辩》,作者:严育洪。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数学课程标准》,主编:柳菊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数学教育的现代发展》主编:郑毓信。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4.《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走进新课程》,作者:任长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阅读全文 | 回复(85)| 引用通告 | 编辑 ? ? 上一篇: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专题研究报告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7 10:04:58 | by: 张晓红(游客)] 好的算法,是提高口算能力的催化剂,培养小学生口算能力,除了小学教材中已讲过的一些口算方法外,适当介绍一些其他口算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口算的兴趣,提高学习口算的积极性。方法多样化的确对提高口算兴趣和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7 9:58:12 | by: 张晓红(游客)]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这样能有效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课堂教学质量。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3 22:56:53 | by: 十六小 蔡永霞(游客)] 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性。口算是计算的基础,良好的口算能力,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增强学生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运用能力。所以,口算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此课题的研究,就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3 21:57:42 | by: 十六小马雪荣(游客)] 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会说算理,学生能说就能想,这样有利于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进而提高口算能力。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3 21:55:16 | by: 十六小马雪荣(游客)]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做到口算与书写要并驾齐驱,才能来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3 20:53:12 | by: 十六小 薛金花(游客)] 俗话说:“熟能生巧”,要提高口算能力,必须抓好口算的基本训练,做的多了,反映就快,正确率就高,反之,反应慢,准确率就低。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3 20:50:50 | by: 十六小 薛金花(游客)]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3 20:42:19 | by: 市十六小任红雁(游客)]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到口算,方便易行,灵活快速。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耳、眼、心、口四种感官的有机结合。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抓好口算这个基础。我认为口算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探索规律,提高口算速度,还要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口算兴趣。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3 16:27:40 | by: 十六小 朱玉洁(游客)]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要注意化繁为简,突出难点,还要持之以恒地训练和教师恰如其分地引导。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3 15:25:48 | by: 十六小 李琳娜(游客)] “熟能生巧”,要提高口算能力,必须抓好口算的基本训练,做的多了,反映就快,正确率就高,反之,反应慢,准确率就低。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3 15:24:27 | by: 十六小 吕英杰(游客)] 口算方法的指导、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习惯的养成要持之以恒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3 9:33:47 | by: 十六小学任良慧(游客)] 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口算方法的指导、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习惯的养成等,这些无一不是教师在刻意地教,教的痕迹十分明显,而学生的主动性不是很强。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3 9:24:32 | by: 十六小 纳广生(游客)] 口算能力表现在正确、迅速上,正确是第一位,但速度也很重要,一定的速度能反映出口算能力的高低,同时也能间接地反映一个人思维是否敏捷、灵活。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3 9:02:44 | by: 十六小高玉萍(游客)]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2010-5-13 8:54:42 | by: 十六小 陈固云(游客)] 口算能力表现在正确、迅速上,正确是第一位,但速度也很重要,一定的速度能反映出口算能力的高低,同时也能间接地反映一个人思维是否敏捷、灵活。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3 8:42:17 | by: 十六小 孔云霞(游客)] 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性。同时,口算是计算的基础,良好的口算能力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3 8:20:15 | by: 十六小 田芳(游客)] 好的算法,是提高口算能力的催化剂,培养小学生口算能力,除了小学教材中已讲过的一些口算方法外,适当介绍一些其他口算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口算的兴趣,提高学习口算的积极性。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2 21:02:51 | by: 十六小 张竹花(游客)] 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有计划的进行,这就要求教师持之以恒地进行口算训练。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2 17:29:09 | by: 十六小唐玉敏(游客)]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在小学阶段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持之以恒地进行口算训练。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2 17:26:03 | by: 十六小杨秀英(游客)] 新大纲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口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任务。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2 10:09:28 | by: 十六小 袁翠青(游客)] 教学大纲要求:“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所以应该使学生在应用中理解口算算理,正确掌握算法,逐渐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巧。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2 10:08:21 | by: 十六小 薄雅文(游客)] 新大纲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口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任务。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2 9:40:21 | by: 十六小学任良慧(游客)] 小专题提出了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会说算理,学生能说就能想,这样有利于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进而提高口算能力。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2 9:37:36 | by: 十六小 贾月梅(游客)]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2 9:35:29 | by: 十六小 王秀珍(游客)] 口算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小学生口算能力有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口算的速度及正确率普遍有所下降,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正确率“只跌不涨”,口算能力出现弱化趋势。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2 9:35:07 | by: 十六小 撖风连(游客)]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后测,发现学生的口算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这主要是学生持之以恒地练和教师恰如其分地引导。同时,根据课题研究中总结的一些做法、积累的一些经验,撰写了结题论文。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 2010-5-12 8:56:26 | by: 十六小 闫风平(游客)] 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方式逐步提出速度要求,例如组织口算竞赛等方式
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徐翠干 邮编 224055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新课程对计算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观重新定位,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 而是重视了数的概念教学,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作为口算能力来说,它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而且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发现,小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实际上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说在计算教学这一块花的力气小了,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立足本校实际与现状,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小学生平时口算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处理好算法多样化和算法最优化;
3、如何调动小学生对口算的兴趣;
4、如何合理开发和有效使用口算资源;
5、如何掌握口算和笔算相结合的方法;
6、如何加强口算和估算训练。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数学课程标准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方面也明确指出: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在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在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在学生的日常口算和笔算过程中,无论是计算前估算或者是计算后估算,都有一定的价值。因此,我们将研究如何加强口算和估算训练,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感兴趣的练习,利用测试评价、竞赛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口算和估算的能力。
四、课题完成的可行性分析
我们前期就小学数学口算能力探究,已收集了大量资料,相关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在一定范围内已经展开了研究,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了纵深推进课题研究,使前期的工作得以不断延续、完善、提升,我们特向区、市教育学会申报专项课题《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将该课题研究成功。
1、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建立本课题的理论支撑体系;
(3)探寻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4)确立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和研究重点;(5)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思路、过程和方法;
(6)形成小学数学口算能力探究的初步模式;(7)制订本课题预期成果形成的时间表。
2、完成任务的保障条件:(1)主持人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有多篇论文、教学心得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获奖,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2)课题组老师年龄搭配合理,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基本功扎实,具备现代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定期召开专项会议,听取研究小组的研究汇报,及时解决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保证了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是指小学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数学基本计算中较高的正确率和适当的速度,包括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合理、灵活的运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口算、笔算、四则混合运算,我们所作的研究主要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本课题重点研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促进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正确率,使之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的合理和灵活。
2、支撑性理论。
(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要求我们以整体和辨证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因而,理解“计算教学”应该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知规律。一方面,整体认知是部分认知的前导,人们在认识分析事物之前,对客观对象总要有个整体观念,人们正是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的,否则分析无从下手。另一方面,部分认知又是整体认知的基础,只有对客观对象进行周密分析,从不同角度具体分析事物的每一部分,对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交流形成清楚的认识,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达成共识,进一步升华理解。当然,无论是整体认知还是部分认知,总是整体中有部分,部分中又含有整体,二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从整体上建构计算教学,将有助于学生辩证地认识世界。(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的任务或问题,以支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如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索、思考与问题有关的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生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从整体建构计算教学,要求教师一开始就把学习的主要任务交给了学生,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和形成个性。
(3)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指出:“某一思想只有在它构成一个人自己经验中的一个环节时,才能被他领会和理解。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和经验愈丰富,愈正确,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就愈顺利,愈易掌握,反之,则会产生困难。”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j.s.布鲁纳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说:“发现不限于寻找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4)《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能力。”在教学要求也强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至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我们将研究内容分为三大块: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没有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
2、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有关计算方面的基础知识广泛分布于小学数学的各册教材中,要求每位数学教师必须熟悉各册教材的教学要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以及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教案,灵活调控教学过程。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发挥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积极作用的研究。家庭教育是学校
教育的有效补充和自然延伸,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今,家长对孩子都寄予了较高的期望,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将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独特的功能,加强家校联系,与家长互相沟通、互相促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支持作用。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实验周期定为2年(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实验过程大致分为以
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8月)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和申报,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调查研究。主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计算教学的理论,组织开展学习,丰富实验教师的知识贮备;培训实验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流程。调查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开展研究作好准备。
2、实践探索阶段(2010年9月——2011年6月)开展实验教学。课题组教
师依据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实验,开展测试评价、竞赛活动,探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进行经验总结,撰写专题论文。
3、课题总结及成果鉴定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进行研究总
结,全面检测学生的口算水平。各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总结,将实践探索从理论上加以升华,课题组负责人收集课题资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实验报告,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将主要采取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材料,掌握理论,研究现象。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
入研究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实验,边反思,边完善。组织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实施本课题确立的研究内容。
3、调查研究法。通过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计算
课堂中态度与思维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状况,分析原因,研究策略。
4、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围绕研究课题,结合研究实践,积极进行经验总
结,及时将教学实践上升为经验理论,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经验体系。
九、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的阶段计划、调研报告、阶段总结编写。
2、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相关论文,开展测试评价、竞赛活动
等研究材料收集。
3、课题组教师依据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实验的优秀个案汇编。
4、完成结题研究报告。
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2010-07-03 21:35
一、课题的界定
口算也称心算,是不借助计算工具,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是学习其他计算的基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没有一天不用到口算,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小数目的计算,用口算方便易行,灵活快速。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差,势必会影响到估算、笔算的正确和速度,影响计算技能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低年级学生口算这个基础抓好。数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能“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对学生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口算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口算时,既要耳听,又要眼看,说既要口,又要心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耳、眼、心、口四种感官的有机结合。口算不仅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发展学生的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及表达能力。然而,在教学中,我也发现班级的学生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1、算理不熟练导致口算能力差。
我们知道,明确与熟练算理是计算的前提与基础。针对算理不熟练导致计算能力不强的问题,我们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解决。一是注重新课的有效教学,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表内乘、除法》等内容时都主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给学生动手动口的机会,让他们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使之较熟练地掌握算理,加深其起始印象。但只明理,不实践是仍无法使学生融会贯通的;第二,我们要安排一定的训练量。怎样安排合理呢?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精讲,让学生以练为主,主要是完成课本和《天天练》里的作业。课外,我们每个学生还订了一本配套的口算练习题卡,为的是让学生通过书面计时形式的训练来提高学生口算速度。
2、易错题干扰导致口算出错多
针对易错题干扰导致口算出错的问题,我们是从以下两方面解决。(1)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灵活计算。如计算24x25、可以做成4x25x6或2x25x12或(20+4)x25或(30-6)x25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做这类题要学生记住25和125的朋友2、4、6、8它们的乘积是50、100、150、200、250、500、750、1000,特别25x4=100,125x8=1000这两个特殊的朋友。它们会给简便计算很多方便。
(2)帮助学生梳理易错题。对于学生来说,同一类型的口算题中也是有难易之分的。
3、良口算习惯导致口算能力差。
口算练习本身便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学生往往会提不起兴趣,所以出现了许多不良的计算习惯:如定性不好,即使短短5分钟也集中不了精神,容易分心,还有些学生喜欢东张西望、抓耳挠腮等,这些都直接导致计算慢。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进行了个别谈话,适当地加以指导与教育。
除以外,在学生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有的学生比较马虎,虽然算得快,可是老是出错;有的学生看题不准,刚算的时候就错了,自己还不知道;有的学生对口算不感兴趣,不想学习口算,老想着动笔去算,等等。
因此,我认为,为了研究好本课题,除了以上所说的方法外,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激发兴趣,树立信心。要让学生感觉到口算是一件有意义,又有趣的事,从而想去做;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2、寻找方法,切实提高。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寻找适合班级学生情况的方法,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数学课堂氛围,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同时要注重教学效果,让学生的口算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水柜小学四年级47名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安排些口算习题,使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逐步掌握口算方法;2.让学生适当地说一说口算的过程,以加深对口算算理的理解;
3.练习中要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的兴趣。
4、科学设计训练方法,巩固提高口算能力
(二)、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实际的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2、案例分析法:每一环节实施后,细致地进行阶段性分析。
3、测试法:通过对学生的学科测试,了解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情况。在对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情况进行检测时,我们的方法是:
(1)我们梳理出易错题;
(2)形成了一份系统地口算训练卡,这份口算训练卡题量合适,题型适宜,时间安排妥当,可以辅助教师对学生进行较科学地训练,以达到提高口算速度的目的。
(3)经过检测,四年级47名学生经过100张练习卡的训练后,由上学期的口算达标率80%增长到95%。
(二)剖析影响口算能力的因素
出现以上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教师对学生的口算的积极性调动的不够,使得练习形式单一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待提高。
2、学生个人原因,有的学生比较粗心,注意力不够集中,还有的根本就没有仔细看题,也有的学生记忆力差。
(三)探索对策
口算速度快的,笔算速度也快,正确率高,反之,口算速度慢的,笔算速度也慢,正确率低。口算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懂理、会算、熟练、灵活的过程。懂理,就是使学生懂得口算的算理;会算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口算的方法;熟练就是经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对基本口算能够算得又对又快;灵活就是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1、培养学生口算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采用多种训练形式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例如:用游戏、比赛等方式训练;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加,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没有良好的口算习惯是学生口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养成良好的的口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口算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看、想、算、检要个环节。
看:小学生在口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不是看错数字,就是看错符号。因此,做题前,先要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字和每个符号,决不看错题目,这是正确口算的前提。
想:确定运算步骤。
算:学生很容易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因此在确定运算步骤后,要认真地进行计算。
检:平时学生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所以要强调学生算完一步要及时“检查”,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
3、培养演算的习惯。
训练学生做题要有耐性,认真思考,即使做简单的口算题也要谨慎。教师要求学生无论是简单的口算题还复杂的口算题都要耐心细致地口算,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4、重视口算训练。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笔算,低年级的最基本口算是100以内加减法。我们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如口算可以采用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抢答等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口算。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做到课前口算练习,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1)、探索出提高学生数学口算能力的措施方法:(1)培养学生口算的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3)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4)培养坚强的意志。(5)重视口算训练。
(2)、经过近一学期的课题研究,运用以上措施方法对学生数学口算能力的提高产生的效果:
a、学生对于口算题的兴趣逐步增强。在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中,我逐步改善了数学教学的模式,坚持口算天天练,充分利用挂图、教具和教学光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b、学生的口算能力逐步增强。一期末来学生做口算题由原来错的较多到现在错的较少。c、学生口算能力的增强对数学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口算能力提高了,数学成绩也就随着提高了。
(4)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教学经验增强了。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给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对本课题研究,本人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对很多教育理念有了新的理解。通过读教育专著、教育理论书籍、撰写课题博客、写读书笔记,我的教育思想转变了,教学的能力提高了。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让我对小学的数学教学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使我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让使得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逐步改正。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责任心。在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又能加深对算理的深刻理解。但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尚处在直观形象思维的阶段,他们认识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一般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活动,概括为伴有词语的表现,保留在头脑中,进而借助于表象在练习中形成思维定势。一年级的进位加法,都是通过摆小棒,移小棒,凑小棒的操作活动,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找规律,让学生强化理解记忆。
儿童思维表象性强,易定势,如果得不到合理训练,很难形成技能,因此在口算训练中我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旧知识和新知识一起练
针对学生对新知识接受得快,但遗忘也快的特点,我采用新旧知识同步练习,从而减少学生对知识的遗忘,今年的四年级口算,就是把三至四年级所有类型的口算练习整合一些口算卡片上,使新旧知识能互相沟通,也加深对新旧知识的印象,减少对知识的遗忘。这样训练可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时又复习旧知识,同时还能进一步认识加、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认知结构
第二:多种算法结合起来练
视算是通过眼看题,口说得数;则要求通过耳听、脑记和计算方能算出得数,难度较大。所以口算时眼、耳、脑、口等多种器官同时参与练习,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形式。在口算中经常调换口算形式,将他们结合起来交替使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为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打下基础。第三:多表扬和多鼓励。
孩子们需要表扬和鼓励,枯燥的口算很快会让学生失去练习兴趣。教师除了改变口算比赛的形式外,更需要给学生积极的表扬,赞美、鼓励等都是很好的评价方法。
虽然我的课题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肯定还有一些不足,这都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继续进一步的完善。总之,虽然我的课题研究马上就要结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课题研究的结束,只要我的口算教学在继续,我的课题研究就会继续下去,我将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它将继续伴随我的数学教学生涯进行下去,直至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更加完美。
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侯仁平
一、课题的界定
新课程背景,指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力求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仅依靠记忆与思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口算能力,是指人在有目的的数学口算活动中能够正确迅速地完成数学口算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本课题旨在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通过探求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造成学生口算速度慢和正确率低的原因;
2、寻求能够提高学生口算速度和口算正确率的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①加强基本口算,夯实口算基础;
②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口算兴趣;
③注意探索规律,提高口算速度;
④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2、现代教学结构理论;
3、心理学认为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多种教育手段来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和发展,但是这些手段只有符合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7.6~2007.8)
在这个阶段,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调查了解学生的口算能力以及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
2、查阅、收集、积累相关资料;
3、针对问题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完成立项申报。
在这个阶段,我通过调查、访问,发现学生对口算的认识不清楚,有的同学把口算等同于口算题,其实在笔算中要用到口算的地方比比皆是,比如计算496×738=?在计算过程中,这道乘法算式一共用了24次口算;还有的同学认为只要能算对就行,过分依赖笔算,从而降低了计算的速度。从我所了解的学生来看,口算能力大都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速度慢(主要是看题时注意的分配不够,解题时思维反映慢、书写时写字速度慢)、方法死(没有口算的方法,把口算当作了心里的笔算)、习惯差(审题不仔细,算完不检查)等。而这些口算中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危及学习的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本人确立了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并积极地付诸实施,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工作。
(二)实施阶段(2007.9~2008.8)在这个阶段,我主要做了以下课题研究工作:
1、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2、积极实践,努力寻求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3、在学校支持下,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探索合理的激励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尤其需要理论的指导,因而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如:夏俊生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施良方的《学习论》,还有众多的网上资源:《教会学生口算方法提高学生口算速度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取乎?舍乎?--对口算方法笔算化现象的思考》、、《口算的本真意义》、《谈新理念下的小学计算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口算练习要加强算法指导》„„在文献学习中,丰富了理论素养,拓展了研究视界,促进了课题的有效实施。同时,我积极参与市教科所主办的各种课题培训活动,在专家的指导和同行的交流中,克服了个人课题研究认识上的误区,探求个人课题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确实受益匪浅。
开展个人课题的研究,重在行动。我通过积极实践,努力寻求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有效途径,现将我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1、加强基本口算练习和记忆性训练,夯实口算基础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表内乘法、因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都是基本口算内容,应熟练掌握。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对基本口算进行天天练,对于学生不易掌握的或易错之处突出练。在安排巩固练习时,我按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基本技能和形成技巧这样的顺序进行。如,在教学表内乘法时,先找出表内乘法口诀共有多少句,再找出每句口诀的特点。强调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口诀,不搞死记硬背,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在学生熟记口诀后,还加入了一些口诀练习题进行训练。如:()七四十二,()九三十六,()×8=32等。对于表内除法,当商大于除数时,学生普遍存在用口诀求商有困难的问题,比如45÷5,42÷6,63÷7,学生分别先想到的总是5、6、7的口诀。但是在这口诀里最大分别是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七七四十九,找不到五()四十五,六()四十二和七()六十三,所以在指导学生背口诀表时,我不仅要求学生熟练的横着背,竖着背,还要求学生会拐弯背,目的是为了强化表内的乘法,同时强化学生的口算能力。
除了加强基本口算外,适当的地记忆性训练也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因为高年级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综合性。一些常见的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些运算有的无特定的口算规律,必须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解决。主要内容有:
(1)在自然数中1-20每个数的平方结果。
(2)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及与12、15、16、25几个常见数的积。
(3)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以及这些分数所对应的除法算式的商。
(4)
25、125这两个数的2倍、3倍一直到9倍的值,熟记4个25是100,8个125是1000。
以上这些数的结果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现实生活,使用频率很高,所以一定要牢记并熟练运用。
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口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寓教于乐,我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每天视算或听算10道题目。
视算练习就是采用看练习题来计算,如看口算卡片算、用活动口算卡算、用口算表算,形式可采用按座位顺序算、小组算、横排算、竖排算,像开火车似的一个接一个很快说出得数。
听算练习,老师口头念题,让学生在口算本上写得数。老师念完题,找学生报得数。也可以连续找几个学生报得数。这种练习形式难度大些,需要学生认真听,积极地思考,迅速地计算,耳、脑、手、口并用,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讲究利用形式的多样化进行训练。如用指名接龙游戏、竞赛、抢答等方式;用卡片、小黑板、扑克牌、动画,进行视算;结合听算说得数等进行口算训练;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口算训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3、注意探索规律,提高口算速度
口算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增长,适时地引导、提升,应注意探索规律,在提高学生对数据特征的观察力,式题的变形能力以及数学的推理能力等方面加强训练,来提高学生口算速度。如:
(1)用凑整法口算
①加数凑整如26+5+4=?。
②运用减法性质凑整如50-13-7=?。
③连乘中因数凑整如25×14×4=?。
(2)运用分解法口算
如25×32把原式变成25×4×8来计算。
(3)运用运算律口算
如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来计算。
(4)化小数为整数口算
由于学生在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时,已经有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但小数点的出现又使学生在视觉上觉得不太习惯,因此,在小数四则运算的口算时,可以先把小数看作整数计算。
在训练中,我注意循序渐进,先示范,再指导,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4、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加强综合性训练
培养学生口算能力,重在平时,贵在坚持。也就是说,要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教师可以利用上课前的3-5分钟,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同时,鼓励学生建立口算练习本,根据学习内容,每天自编10道口算题进行练习,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在平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凡是能用口算或部分能用口算的尽量用口算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口算能力和反应速度,同时可以熟练和巩固口算方法,并进一步转化为技巧。比如52×1.5+13÷0.5×97看到52×1.5马上想到1个52再加上半个52得三个26,或直接得出78,而13÷0.5,已知13当中有26个0.5,故3÷0.5×97=26×97,所以像这样一些带有综合性的训练,由于熟练运用了口算,学生计算速度快,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又如,18.4×5÷9.95×0,如果不注意观察,没有审题的习惯,就容易上当。这样的练习,也不失为培养学生口算习惯、加强审题意识的好方法。
在这个阶段,我根据课题计划,执教了课题研究课《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精心辅导,组织学生参加了镇、县小学生探索与应用能力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所进行课题研究的实验班在镇、县级教学质量检测中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计算部分的得分率一直在同年级中位居榜首。
(三)总结阶段(2008.9~2008.10)
在这个阶段,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对研究对象的后测,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2、对课题研究的材料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撰写结题论文或报告,确保顺利结题。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后测,发现学生的口算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学生持之以恒地练和教师恰如其分地导。同时,我根据课题研究中的总结的一些做法、积累的一些经验,撰写了结题论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口算能力的培养》。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1、学生的口算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口算速度快、正确率高,在同年级的口算检测中成绩明显优于平行班;
(2)进行课题研究的班级在县、镇各级教学质量检测中均名列前茅;
(3)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高涨,思维敏捷,学习效率高。
2、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撰写教育论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口算能力的培养》,对口算教学中策略的选择、方法的优化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1、在取得物化成果的同时,还有哪些精神层面上的成果?
在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后,我也在积极地反思,学生口算水平、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教育论文的撰写等,这些都只是物化的成果,那么在精神层面学生有了哪些变化?当然,学生因为口算速度快、正确率高,直接的作用就是计算正确率高和数学成绩好,反映到心理上,也就会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2、怎样将教师的刻意的教转变为学生的自觉的做?
口算方法的指导、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习惯的养成等,这些无一不是教师在刻意地教,教的痕迹十分明显,而学生的主动性不是很强。因此,我在思考,外在要求如何转变为内在需求?怎样把口算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简介
一、标题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二、序言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的题目训练来达到目的,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新课改以来,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老师仍然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术”。新课程的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学生计算的错误,却是小学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阶段各年级考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约80%),而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却非常高,约占分值的10%至15%之间。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平常教学中,学生的计算错误屡见不鲜,也不是只在差生中出现。导致计算错误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中的原因我想应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经过分析找到以下存在问题:学生在计算中常常出错的原因不仅仅是马虎粗心,而且还有其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因素。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摘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的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教学教材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我校地处农村,客观反思我校的数学教学,尤其是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问题。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
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我校提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四、内容结构图: 研究主体
一、研究问题
1、研究目的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所以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教学,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在理解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四则计算的法则和方法,了解四则计算的定律、性质,学会简便计算;同时,也可以通过计算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通过计算教学还可以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此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2、研究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意识到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比单纯追求计算技巧和计算速度更有价值。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计算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有着丰富的现实背景。教师要立足现实基础把文本中静态呈现、枯燥无味的计算题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生动地揭示出相应的计算问题,并对计算的事实采取多元的呈现方式,使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自我构建知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教学同样担负着数学课程所承担的其他任务。新教材追求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感。
3、研究假设
教师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有效地运用策略及方法、帮助学生剖析算理、引导建构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计算练习,最终形成自我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活动和过程。
4、核心概念
(1)、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学生计算训练的方式方法。
(2)、激发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
树立自信心,促进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使数学教师的专业发。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计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认知阶段、分解阶段、组合阶段、自动化阶段。认知阶段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明确方法,也常常是我们课堂上的“重头戏”,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后三个阶段常常被我们忽视。一般来说,复杂的计算技能总可以分解为单一的技能,对分解的单一技能进行训练并逐渐组合,才能形成复合性技能,再通过综合训练就可以达到自动化阶段。因此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之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教师要针对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深化对算理的理解,在练习中逐步获得简捷的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已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理念。如何把这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
学充满了生活气息。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更要关注与人合作的意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研究成果
(1)、通过科研实践,使大家克服了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不再认为教育科研是高不可攀的奇峰,经过大家的一致努力,也可以摸索出一套实用的科研方法,总结出一些实用的教学经验。其次,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老师们的才能,开阔了老师们的眼界。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加工、拟写读书笔记、每月心得和课题研究阶段小结等工作,使大家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对科研工作中的各个具体环节的操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再次,在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中,使大家对一些数学知识的作用、原理理解得更加深刻。如通过数黄豆加深了对估算意义和方法的理解,通过购物、租车等内容的教学理解算法的多
样性。此外,教师的创造性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物的变化导致目标物体方位变化的难题,便于学生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为其他兄弟学校所借鉴。
(2)、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撰写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论文。《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几点做法》,《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计算有效性教学策略初探》,《浅谈小学计算教学》,《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浅见》这些论文,浓缩了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我校数学教师颇有借鉴作用。
(3)、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较大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技巧。如对物体数目的估计,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的盲目猜测到使用等分法,数出其中一份的精确数值再进行估计,或是根据日常生活中一定的数量作为参考值,来对题目中的一些数量进行估计。又如对情境图中数学信息的筛选,很多学生一开始眼花嘹乱,不知从何下手,到后来慢慢掌握了一些方法。有的学生首先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再由问题去寻找图中是否蕴含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足够条件,有的学生则先找出一些相关的数学信息条件,再提出相关问题。这其实就是数学方法中的归纳法与演绎法的雏形了。
(4)、学生的口算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表现在以下方面:学生口算速度快、正确率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高涨,思维敏捷,学习效率高。
(5)、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撰写教育论文,对口算教学中策略的选择、方法的优化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6)、2014年4月我选择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实验前测试,进行分析。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撰写课题开题报告。拟订个人研究计划。
(7)、2014年5月22日,课题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研究”正式开始。
(8)、2014年6月20日上了节研究课:《卫星运行时间》。课后全校数学老师进行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进行探讨。
(9)、9月16日关山主讲《减法的简便计算》。
(10)、2015年3月7日在龙南小学进行研究课《长方体的体积》。(11)、2015年4月10日课题汇报课,关山执教《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课后由白庆华结合课题研究对两节课进行点评,三、四、五年级数学教师参与了这次活动,对这节课给与高度评价。
三、研究程序
1、研究设计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我们将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学生练习、学校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2)、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计算能力的研究。我们将研究在计
算教学的课堂中展开,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喜爱计算、理解计算。
(3)、实现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研究。我们将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本质,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
(4)、进行口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我们将进行研究计算前估算和计算后估算谁更有价值
2、研究对象:在校的小学生。
3、研究方法
(1)、对比法验法:教师选择一个试验班、一个对比班,在日常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实验班学生和对比班学生在计算方法、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进行比较,不断改进计算教学方法,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索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有效的教学策略。
(2)、经验总结法:教师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尝试,探究计算课教学方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本校、本班学生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行动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4)、个案分析、对比法。4技术路线
(1)、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形成了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8
结合学生和本地实际,对新老教材中的计算内容进行挖掘、改组、增删,形成了一定模式。贴近生活实际,突出了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爱学、乐学,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开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研究的教学的设计,形成了系列的教师特色教案,教师教学反思,数学拓展练习设计,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
(3)、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促成了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研究发现或结论
我校的大多小学生进入三年级阶段后,计算的正确率大大下降,计算的速度也很慢。学生在发现自己计算错误后,往往以“粗心”为由原谅自己。但真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大量的错例分析后可知,我们发现计算法则未掌握造成的仅占一小部分,而大多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学生缺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心态(1)写字潦草,学习用品不齐,书写时乱涂乱改,常产生误看、误写的错(2)计算不论数的大小,能口算的全部口算,有的虽有算草,但写得乱七八糟,有些学生一次练习或测验下来连一张草稿纸都没有,而直接写在桌面上,垫板上,甚至手心手背上„„思想上的不重视,必然导致计算上的经常出错。
学生缺少计算后必须检验的内控心理素质。(1)一些学生学习过于自信,计算后从不检验。(2)而有一些学生只想作业尽快完成,9
根本就不想检验。(3)更有一些学生知道自己无把握全部正确,就依赖于家长代为检验,或等教师批改后,有错再检查订正。由于上述这些不正确的心态,许多学生就养成了计算后不检验的坏习惯。
计算在测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30分左右,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以上。但从每一次的成绩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失分较普遍的仍在计算。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因此,如何提高计算能力,是值得探索研究的。
五、分析和讨论
1、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形成了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和本地实际,对新老教材中的计算内容进行挖掘、改组、增删,形成了一定模式。贴近生活实际,突出了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爱学、乐学,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开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研究的教学的设计,形成了系列的教师特色教案,教师教学反思,数学拓展练习设计,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
3、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促成了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4、通过科研实践,使大家克服了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不再认为教育科研是高不可攀的奇峰,经过大家的一致努力,也可以摸索出一套实用的科研方法,总结出一些实用的教学经验。其次,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老师们的才能,开阔了老师们的眼界。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加工、拟写读书笔记、每月心得和课题研究阶段小结等工作,使大家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对科研工作中的各个具体环节的操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再次,在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中,使大家对一些数学知识的作用、原理理解得更加深刻。如通过数黄豆加深了对估算意义和方法的理解,通过购物、租车等内容的教学理解算法的多样性。此外,教师的创造性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物的变化导致目标物体方位变化的难题,便于学生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为其他兄弟学校所借鉴。
5、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撰写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论文。《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几点做法》,《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计算有效性教学策略初探》,《浅谈小学计算教学》,《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浅见》这些论文,浓缩了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我校数学教师颇有借鉴作用。
6、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较大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
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技巧。如对物体数目的估计,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的盲目猜测到使用等分法,数出其中一份的精确数值再进行估计,或是根据日常生活中一定的数量作为参考值,来对题目中的一些数量进行估计。又如对情境图中数学信息的筛选,很多学生一开始眼花嘹乱,不知从何下手,到后来慢慢掌握了一些方法。有的学生首先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再由问题去寻找图中是否蕴含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足够条件,有的学生则先找出一些相关的数学信息条件,再提出相关问题。这其实就是数学方法中的归纳法与演绎法的雏形了。
7、根据2014年5月龙南小学研究学生问卷情况统计显示:(1)多数学生对学好数学的目的意义认识明确,态度端正。(2)多数学生对参加“计算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
(3)大部分学生清楚自己所在的年级参加了“计算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说明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宣传工作做得比较到位。
(4)大部分学生不仅对参加“计算教学策略”课题研究很有兴趣,而且通过研究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大提高。
6、建议
1、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设想
在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后,同时也要思考,学生口算水平、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教育论文的撰写等,这些都只是物化的成果,那么在精神层面学生有了哪些变化?当然,学生因为口算速度快、正确率高,直接的作用就是计算正确率高和数学成绩好,反映到心理上,也就会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2、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展望
口算方法的指导、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习惯的养成等,这些无一不是教师在刻意地教,教的痕迹十分明显,而学生的主动性不是很强。外在要求如何转变为内在需求?怎样把口算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我们进一步要研究的。
三、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九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数学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数学教育的现代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4.《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走进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四、附录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是县级一般课题,在县教研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13年5月启动,已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的实验,我们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国家《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化。基础教育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在这种方式下造成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不会学习,不会关心,不会交往,自我封闭等等,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13年,在县教研室指导下,我校申报了“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并批准为县级一般课题,试图通过研究、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改善学习方式是课改目标之一,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里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二是主要思路;三是重要观点;四是是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的策略。
1、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小学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二、三、四年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有些好的作法,可以在本校其他年级推广。
2、主要思路
关于目标: 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 关于内容:①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③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④实施本模式,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研究。
关于途径: 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集体研讨、活动观摩、撰写论文、案理研究、反思提升来开展研究。
3、重要观点
(1)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动态的探究过程。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己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生命的交往过程。师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应是师生精神成长的乐园。
(3)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包括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评价观。
(4)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新性。主体性包括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三个层次,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要求: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
4、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策略
此项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是: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四、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本课题的创新之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2、理论意义:本课题研究如何将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这将丰富模式研究理论。就模式的重要观点而言,它将带动以下两个转变:一是课程功能的转变,使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意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二是课程观的转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学生的合作、交流、反思、创造将建构富有个性的知识。
3、应用价值:本课题以本校为研究基地,以本校教师为主要的研究队伍,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项研究将促使我们不断思考,逐步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师生观、活动观、评价观等观念;将推动师资校本培训进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锻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从2013年5月开题至2014年7月结题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分以下阶段实施。篇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九、研究时间:2011年2月至2011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11年2月至2011年3月 主要工作:
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11年3月至2011年4月 主要工作:
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11年4月至2011年7月 主要工作:
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黄静 组员:高小贤 蔡秋香 李素娟篇三: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论小学数学应用题多元化解题》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金孜清
摘要:本课题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的探究模式寻找出解决同 一类型问题的不同途径,并且培养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理念。在教学中,我们通 过情境模拟,换位思考等方法使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加拉近,学生从生活经验 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改变了原来刻板的教学模式,而且更加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潜力。试验一周下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劲头大有提高,每堂数学课前 学生都主动帮助老师搬器材去教室,这是前所未有的。我认为“数学”和“快乐” 不是两个互不干涉的概念,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发现学习数学的快乐,这比 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得重要,有了这个“快乐”相信学生会更加积极地主动 地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探究,多元化,情境教学,换位思考
“论小学数学应用题多元化解题”课题是2011年经批准,在县、县两级的关 心、支持、指导下,已进行了近两年时间的教学实践,本人把新课程标准的新 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 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 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应用题。而应用题作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 重要内容,几十年来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课题。应用题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 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受传 统教育观念和理论研究缺乏的影响,我国应用题教学的价值定位、内容体系、呈 现形式、教学模式与方法等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国的应用题 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无论是题目的素材、呈现形式,还是教学的着 眼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而使小学阶段的应用题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
(一)传统应用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传统应用题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有:第一,从教学内容上看,依附于 四则计算,按运算步数将应用题教学分段,人为地将应用题分成一般应用题和典 型应用题,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看不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真正价值。因此,通常情况下,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目的只注重有没有正确解答问题,而很少与实际 生活相联系,没有真正养成应用的意识。第二,从教学方法上看从教学方法上看 从教学方法上看从教学方法上看,以模仿为主,“一例一类题,照葫芦画瓢”,忽 视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的“这样想??”一题一种思路,没有给 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充分的空间,并且教材的解题方法以分析推理为 主,思维活动分散在每一个推理环节中。总之,传统应用题教学中,过分强调 应用题教学的训练价值,从而形成了以单纯的抽象数量关系分析、解答形式化为 特点的教学模式。而我认为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价值取向应朝多元化拓展,数 学观念、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创造性、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等都应当 成为应用题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解读新课程中有关数学应用的要求《标准》将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分为四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数
学、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实验教材中不独立设置“应用 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而是分学段将“解决问题”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用数学的 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 问题;面对实际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 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把传统的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名称上的变 化,更为重要的是使应用题教学的教育价值定位更加准确,教育理念更加明确,课程体系更加宽泛课,呈现形式。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寓于基础知识与基本 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寓于数学体验与探索、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之中,使数学活 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知道,数学学习的四个目标:知识与技能、数 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是在丰富多彩 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 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也就 是说作为教育的数学科学,是血肉相连的一个有机整体,以培养应用意识、问题 意识、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和解题策略为侧重点的应用题教学,必须有机地结合 在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数学探索与体验及数学思考活动过程之中。
例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中《标准》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200张纸大约有 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有长?”。再如,实验教 材在教学““先乘后加”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时,将学生放入如下的问题情境中,“商店里有标价18元的钢笔和标价5元的圆珠笔,小强拿了一枝钢笔和3枝圆 珠笔,请您帮助小强算一下,需付给售货员多少钱?”。这些都使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基本法则的教学建立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这样一方面使枯燥的数 学基础知识更加富有生活气息、有趣味、富有挑战性,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源于 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不断地提高了学生从周围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克 服了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游离于知识教学之外,独立成章,单独成块,分类型、系 列化、模式化、单调重复和机械模仿的封闭式教学体系。从而使知识与能力、情 感与态度的教育目标溶于一体,相得益彰,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应用题教学,更加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更 加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 趣味性的素材,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求知欲和 探索欲得到满足,从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 地位,为个性化的人格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常见的问题情境有两种。一种是明 确的问题情境,问题是给定的,条件是明了的,答案是确定的。学生在解决这样 的问题时,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已知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已知的,所以这种 问题情境是封闭的,过去的应用题大量的是这类题型。另一种是需要学生发现和 选择信息的问题情境。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出来问,或者问题已给出,但其 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需要学生去创设或补充,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学生去探索,所 以这种问题情境是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其教育价值和意义是重大的。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到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角色,并且能够有效地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问题、填 条件、编题是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同时,还可以增加一些有多余条件的,条件不足的,解题方法和答
案不唯一的更加开放性的题目,创设一个“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环境,使“尊重学生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上的差异性”落到实处。
3.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基本解题策略和一般解题能力的培养。
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反思和评价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所谓一般解题能力,简单说就是解任何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联系、分析、分类、想象、评估、自我调控等。一般解题能力是在了解数学问题情境、明确组成和结 构、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区别于解一定类型题的个别技 能技巧,是一种具有广泛迁移性的的能力。因此,一般解题能力可以说是学生终 生受用的。正因为如此,学生的一般解题能力和基本解题策略应作为小学数学解 决问题教学的最基本任务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小学三年级应用题的内容很复杂,多步计算的复合应 用题时重点,综合运用明显增强,与低年级相比,坡度较大,使得此内容成为学 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 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 断改善,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
2、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 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学生把 解应用题从解决问题转化成构建数学模型。
3、通过课题研究,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推进学校数学教 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探索数学课堂中应用题的不同教学方法。
2、帮助学生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
3、探索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4、探索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教育实验研究法,辅以调查法、访谈法等.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必将会遇到很多的实际困难,要运用边实践,边 反思,边总结,边改进的策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工作顺利达到既定目标。
2、实践性原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不断获得直接经验,增强感性认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 思维能力。
3、自主性原则: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 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是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动态生成原则:教学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同时影 响和参与教育活动还有诸多内外因素,因此,活动过程的发展就潜藏着多种可能 性,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呈现、极富动态性。准确把握过程的动态生成,灵活机
智地随时根据活动的变化发展调整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使教学目标富有弹性化。
5、开放性原则:教学过程是一个放的过程。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为学生所接纳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的、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开放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重视教室内空间上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1、探索数学课堂中应用题的不同教学方法。
认真备课,采用不同课型对本学期的应用题进行引导,并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从中总结出得与失。认真做好收集工作,收集学生的反馈,并对数据和意见进行细致分析,认真总结。
2、帮助学生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及方法,采取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
3、探索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通过在教学中总结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思路及方法,与同专业教师探讨商榷师探讨商榷,总结出针对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4、探索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方法。
通过自己对应用题教学的研究,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帮助自己对本课题分析的全面性。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和阶段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措施设想:
1、在学生中进行学习方法的现状调查;
2、收集、编纂有关学习方法方面的资料。
3、在学生中进行有关学生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
4、将有关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理念应用于日常的教与学实践中,找到符合学生实际的能力培养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步骤及阶段任务和成果形式
1、研究的阶段步骤及阶段任务
①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选题撰写研究方案; ②第二阶段:课题申报论证和立项阶段(2012年2月~2012年12月)。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向教育局教科室申报,做好课题开题论证工作。③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2月)。实施课题的内容和方案,将其用于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如此反复。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操作模式和策略,并对操作策略和所形成的学生能力进行评价。④第四阶段:研究的总结阶段(2013年3月)。将各阶段的成果整理、汇总,并分析、研究、总结、提炼,收集数据,做好结题验收工作,写出研究报告,并提请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2、成果形式
理论成果: 学生的观念得到转变,其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精神得到培养。
3、操作成果:(1)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2)学生参加各类调研测试所取得的成绩。
六、研究结果及讨论分析
1、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基本结构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课题
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课题是本人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即确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也已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或简单的知识统一,而是以追求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为内涵,应使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终身发展,面向终身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我很用功,但知识掌握得不多、不牢,能力提高得有限?原因就是学生平时太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索,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一旦学生在探索学习方法方面用点心,就能有所收获。因此,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规律。
6、培养、锻炼一支由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所组成的教研、科研相结合的教科研队伍,促进教育理论的学习,科研方法的掌握,进一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1、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素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习方法的引导中,通过发现学生中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创造才能,进行因势利导,充分发展他们的智力;同时对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善于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引起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把学生的学习精力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
3、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规律的科学总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学生才能更有效的学习,更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4、是培养新世纪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更需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为培养开拓型、1
创造型的新世纪人才,就必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习方法作为他们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小学数学,研究的对象是五年级一班,1、调查法:对当前本校教与学的现状进行研究。
2、文献研究法:实施本课题的理论支撑点以及方法论依据的研究。
3、实践法:对方法论的探索以及运用的研究。
4、经验总结法:完善方法论及策略的研究。
5、系统论方法:摸索并建立起一套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的研究。
6、个案研究法:实时监控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措施和阶段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措施设想:
1、在学生中进行学习方法的现状调查;
2、收集、编纂有关学习方法方面的资料。
3、在学生中进行有关学生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
4、将有关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理念应用于日常的教与学实践中,找到符合学生实际的能力培养策略;
这项实验,我们将采取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也就是所有参与研究的人员,要根据各年段培养目标,针对每个阶段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通过反思、研究,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分析总结之后再向前推进。
2、主要思路
关于视角: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题研究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没有什么必须严格操作的过程模式,而是一种原理型模式,是各科建模的模式思想。重点探讨如何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本模式的构建之中。立足于应用研究,最后形成总模式。
关于目标: 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改变本校参加试验班级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的被动局面,使实验班的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乐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实验教师的精神成长。关于内容:①小学学习方法的研究;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③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
关于途径: 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集体研讨、活动观摩、撰写论文、案理研究、反思提升来开展研究。
3、重要观点
(1)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动态的探究过程。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己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生命的交往过程。师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应是师生精神成长的乐园。(3)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包括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评价观。
(4)探究、发现、创新都是有层次的。相对于学生个人而言的新成果,是我们追求的重点。相对于群体(教学班)而言的新成果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5)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新性。主体性包括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三个层次,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要求: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
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
(6)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7)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包括学生心理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思维空间开放,教学结果开放。
4、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策略
此项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是: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研究的基本操作策略概括起来说,就是“激发兴趣-自主探究-总结提升”。“激发兴趣”就是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如生动有趣的导语、饱含真情的鼓励、富有悬念的故事等),激起学生渴望参与的兴趣。“自主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不依附,不从众。但又善于与他人合作,互相切磋,采长补短。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自主探究收获,并侧重于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感受。
学生的自主性多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体现。要把学校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好经验运用到“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课题中来。在操作中探究、在交流中探究、在发现中探究、在转换角色中探究、在模仿社会实践中探究、在求异中探究、在讨论争论中探究等等。教师应在实践中对这些方式灵活运用,并尽量创设更多的自主探究活动形式。
四、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本课题的创新之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有用的人才。“自主、合作、探究”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形式,是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
2、理论意义:本课题研究如何将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这将丰富模式研究理论。就模式的重要观点而言,它将带动以下两个转变:一是课程功能的转变,使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意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二是课程观的转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学生的合作、交流、反思、创造将建构富有个性的知识。
3、应用价值:本课题以本校为研究基地,以本校教师为主要的研究队伍,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项研究将促使我们不断思考,逐步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师生观、活动观、评价观等观念;将推动师资校本培训进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锻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推进本校的课堂改革,使试验班的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乐园,造就一批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教师。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
五、存在的问题
1、进一步完善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实验中反映出评价内容与评价指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但操作性有待改进。
2、如何处理好课堂气氛活跃与“知识目标”落实之间的矛盾。
3、如何使家校更紧密联系,使家长也参与到课题的改海潮中来,有待进一步研究。
4、课堂上反映出教师对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效果还不太理想,说明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要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还要有相应的培训,使课题研究成果也让其他老师尽快尽多地受惠。
第五篇:数学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前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 熊纪鹏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我们学校处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学生的家长大多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非常多。父母为了工作,没时间监督和管理孩子;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缺乏自觉性;如此的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落后。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作为老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学。只有提高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增长,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根本满足不了未来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培养课前自学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当前,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课的课前自学,还没有体会到课前自学的真正意义,根本没有有安排学生去自学的概念。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有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课前自学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去自学也不晚。其实不然,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大家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坐落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习惯上,良好的课前自学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为此,我确定了以“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前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为实验课题。
二、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数学。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既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2、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不是简单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3、情境主义的学习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中,有关学习的理论经历了三个转变,即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到情境主义的转变。情境主义主张按照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探索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在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的迁移。
三、课题的界定
农村:学生家长素质普遍较低,培养学生的意识不够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学生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学习欲望不够强烈。
中年级学生:包括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萌芽阶段,生理、心理都在不断的酝酿而走向成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理想,一个人一旦有理想和想法他就又会产生叛逆心理。
数学课前自学: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数学课前的自学。数学课前自学能力,是以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多方面、多因素的一种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科学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旨在“让学生养成数学课前自学的习惯,培养数学课前自学能力,主动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达到无师也能自通的境界,培养一批会学习的人才。
2、通过探索与研究,使本校教师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组织教学,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
五、研究方法:
本实验采取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科研方法,注重各种方法的相互协调与对比,采用问卷法,访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反馈法等各种实验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实践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数学课前自学的意义:
课前自学是指教师在上课之前就针对不同学习材料或课型提出不同的课前预习要求,使学生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课前自学可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前自学时学生对上课内容提前进行思考,甚至收集相关信息,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收集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课前自学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意义
课前自学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之一。数学课前自学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有效的课前自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提高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能帮助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常识的联系,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法去观察、理解、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课前自学是必不可少的。
(三)培养学生数学课前自学能力的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课前自学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课前自学方法和培养学生课前自学习惯为主要切入点,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对于概念性的知识,他们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划一划、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例如预习《圆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就把关键词划起来、把重点词圈起来:
先在纸上确定一点作为圆心(打上×),把圆规的两只脚分开,使两脚之间的长度为 r,再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圆心上,把另一只装有铅笔的脚绕圆心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通过预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画圆的过程。
2、巧用课前自学方式,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这是课前自学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约数和倍数”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就a叫做b的倍数,就b叫做a的约数。”学生就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6能被2整除,6就是2的倍数,2就是6的约数;15能被5整除,10就是5的倍数,5就是10的约数等。表面上看,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当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会有质的飞跃。
(2)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课前自学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圆的初步认识》中对“圆心”、“半径”的预习,我带领学生到操场,给他们绳子和细木棒等,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画圆,让他们感知什么是圆心、确定圆心的意义,以及绳子的长短与所画成的圆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画一画、做一做,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求知欲。
(3)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自学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想象。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它与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进行对比。再如预习《分数基本性质》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商不变的性质》与它进行对比。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及新知;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课前自学的重要一环。
对课前自学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发现问题才是课前自学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例如:在教“商不变的性质”时,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进行标注的: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他的疑惑是为什么要“零除外”,如果不要这三个字,可以吗?在课堂里,针对自己的疑惑,他听课越发仔细了,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也因为是有了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试做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课前自学不可缺少的过程。
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课前自学的效果。做了练习,既巩固了课前自学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又达到了自我检测预习效果的目的。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的地方,可以采取三种办法:①仔细读题,直到弄懂题意;②再读与题目有关的内容,尤其是例题,直到弄明原因,③在前两种方法失效的情况下,将题目记下来,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课前自学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四)培养学生课前自学的一般模式(非概念性知识的预习模式): 为了不要让学生的自学无从下手,就要给学生一个自学的方向,即自学的模式。
1、“课本的方法”----是要求学生把例题的解法独立再现一次,有困难的学生可按原题照写一遍。
2、“我的方法”----即要求学生思考除了例题的算法外,你还想到什么算法,并把它写下来。
3、“我的发现”----即要求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在自学过程中的发现写下来。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只会写出一句或半句,甚至所写的都是错的,但我们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在“我的发现”里,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应重点从哪些方面去“发现”。例如在预习计算方面,我们应教会学生从计算方法、计算顺序,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等方面进行“发现”。
4、“我的问题”----经过个人的自学如果还有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可让学生记在“我的问题”,在探究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共同自主地来解答。
5、“我的例子”----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根据自己的理解举出相应的例子,并进行解答。
七、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实践证明,在数学学科开展课前自学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1、实验班50位学生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了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实验前,大多数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前自学的习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整张表格的调查数据看,大多数学生养成了数学课前主动自学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展数学课前自学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自学方法的指导,学生已不再视自学为简单的看书、做题。而是能够在预习时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一定的、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使得学生经过这样的练习,能够主动高效的学习新知识。
3、开展数学课前自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自学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的、有重点的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自学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的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4、开展数学课堂自学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课前自学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底×高÷2”这个结论,这就给学生推导公式的形成提供了时间前提。在课堂上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从表面上看,好像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实际上,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感觉了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对学生学习面的知识作了铺垫。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学生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积累了经验和方法,轻而易举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了。
八、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通过实践,我发现初步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指导学生自学要落到实处。
自学要求或自学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直接影响着学生自学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到学生自学时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设计自学题目时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发现性,不要出现“自学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2、重视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兴趣。
“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会终身受益。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自学,不仅对自学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自学的习惯和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自学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自学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自学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自己设计自学问题。
3、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自学效果。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自学效果存在差异,对自学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参考文选】:
1、《习惯决定命运 性格决定人生》 孙云晓 著漓江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出版;
2、《透视课堂》(美)T.L.Good等著,陶志琼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年版;
3、《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美)里德利等著,沈湘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日)藤田英典著,张琼华、许敏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