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师90学时集中培训作业同伴诊断
王俊老师上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法国十九世际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善于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断,小中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作品构思新颖,描写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布局谋篇独具匠心。这篇小说讲述了菲利普夫妇得知因乱花钱而被他们赶走的弟弟于勒在国外发了大财后,开始热切地盼望他归来,可当他们在游船上邂逅了沦为穷水手的于勒后却视他为灾难,由盼转为害怕而急于躲避,以至改乘另一条船回家的故事。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批判了势利、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丑恶灵魂,也揭露了金钱至上、人情如纸的不良社会现象。
他的课教学环节如下:
(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前不久刚学过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吗?文中的沙俄警官奥楚篾洛夫因狗主人的不同而前后数次变色,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沙俄时代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员形象。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看文中是否也有如此善变的人呢?
分析:用《变色龙》引入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关注课文中主要人物“善变”的这一特点,抓住本文的纲,可以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文字都有全方位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课文。
(二)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文中哪些人物也很善变?怎么变?为什么变? 分析:
本环节的作用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来来复述课文,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又明确了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善变的菲利普夫妇而非于勒叔叔。
(三)重点阅读人物语言。
1.散读文中菲利普夫妇的语言,比较其前后内容、语气的不同。2.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
3.通过前后截然不同的语言的对比,作者刻画出了菲利普夫妇怎样的性格特征? 4.小结:作者通过把菲利普夫妇前后截然不同的语言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突出地反映了他们的自私、冷酷、势利、爱慕虚荣、金钱至上的性格特征。可见,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于刻画人物是十分有效的。除了语言对比,还有行为对比、肖像对比等等,也可以是人物与人物间的对比。分析: 首先,本环节通过采用个人朗读为主、分角色朗读为辅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引领学生体会课文通过菲利普夫妇前后截然不同的语言描写形象地塑造出一对自私、冷酷、势利、爱慕虚荣、金钱至上的形象人物。体悟语言对比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效作用。
(四)再读课文,找出其他运用对比之处,谈谈其作用。
再次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分析: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来自行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地方,并体会其作用。是上一环节的再现,但难度有所提高。在本文中除了运用了人物的语言对比之外,还有人物的行为的对比,也有惜墨如今的环境对比。特别是文中的“我”处处显露出对叔叔的同情,“我”的善良与富含亲情与菲利普夫妇巧妙对比,使善者更善、恶者更恶,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五)小说主题的探讨。分析:
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背后是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技巧的运用都离不开作者的写作目的。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后感知课文主题。
(六)总结:
运用对比手法写人,在文学作品中很普遍。无论是同一人物的言行对比,还是不同人物的间的对比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法,它的运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突出。同学们如果在阅读中能注意到这一点将有利于我们把握人物形象,如果在平时作文中也能有意识地运用这一技巧,将会使文章增色不少。分析:
再次强调对比手法的作用,并明确教学目的。
(七)作业:
课外阅读契诃夫的《胖子与瘦子》,选择完成一项作业。
A、通过列表简略说明瘦子对胖子的称呼、态度发生了那些变化,并分析其好处。B、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写读书感受。分析:
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两位昔日同窗的偶遇后,瘦子得知对方身份前后的不同表现的对比,成功塑造了瘦子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丑恶形象。这一阅读作业是课堂学习的极好再现,也是能力的迁移。A作业的设置仅要求学生能找出文中的对比之处,并思考其作用。能再次体悟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突出作用。而B作业的设置是文章赏析的尝试,难度更高一些。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师90学时集中培训作业专业成长规划
一、个人基本情况分析:
本人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已6年,但只能说在教学上有了一点经验。由于平时事务性工作比较多,加上自身思想不重视,用于平时的学习时间太少,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也不多。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钻研不够深入,对教科研工作还要更上一层楼。
二、个人专业成长总体目标:
教师入职到成熟,一般要经历起步、发展、成熟、创造四个阶段。我目前仅处于第二个阶段——发展阶段。我力争在三年内逐渐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学者型、科研型的学生敬佩、家长满意的优秀教师。
三、个人专业成长三年规划:
通过三年的时间,力争达到对教育理想有执着追求;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高科研工作能力,在学科教学方面有不错的成绩。具体从三方面进行落实:
(一)教学方面的目标:
在教学方面尽快实现思想上的转变,以新课标的理念指导学生使其主动参与并养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具体而言,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乐学、会学,积极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并针对自己的教学特点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使自己的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强化教学反思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养成随时记录教学中的感想和学生的创新片段的习惯,学会积累,学会研究。
(二)教育科研方面的目标: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学习他人尤其是名师的教学特色,使自己尽快由技能教育型向科研型转变,做一个积极主动的行动研究者。同时及时积累、提炼教学经验,力争每学期完成一篇高质量的专业学科教学论文。
(三)学习目标:
每两个月至少研读一本理论专著或经常阅读如《中学语文》、《教学月刊》等这样的教育教学期刊,并做好学习笔记。
四、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策略:
(一)保证天天阅读。
智慧来源于学识。丰富的学识底蕴,是智慧的基本源泉,是成功的基础。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不学习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就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形势,就适应不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就驾驭不了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坚持钻研教材,阅读参考书,读专业报刊杂志、学习各种文件,让学习成为一种内需。
(二)勇于课堂实践。成长靠实践去探索总结,课堂是老师实践的最好舞台,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和每学期一节的教研公开课。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改之路。
(三)坚持经常反思。
教学反思是“老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坚持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可以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可以摆脱匠气,增长悟性,使我们的教学愈教愈新。坚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及时记录下教学中的成功之举、失败之处,逐步养成撰写教学日记的习惯。
(四)勤于动笔。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看文章、听讲座、听课过程中闪现的思维火花,如果不写下来,很快就会忘掉。勤于动笔还可以使人变得深刻,实践中的体会、感悟可能是感性的、浅层的,写文章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思考、挖掘、提升的过程。要坚持写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研论文等,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争取一年内至少有一篇专业文章获奖或发表。
总之,在今后的专业发展中,我要不断地反思和合理的规划,使自己专业发展道路更顺畅,为自己的成功赢得更多的机会。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和我自身的努力下,我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不管这个过程是苦是甜,我都将为之不懈地努力!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师90学时集中培训小结3
教,然后知不足
赵林峰
初中语文培训班学员
今天,理论导师俞萍蓉和阮长海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把握教学机智和有效教学,让我们受益匪浅。
“教,然后知不足。”任何一堂课无论教案设计得多么完美,课前的准备多么充分,一旦付诸实施,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甚至失误。即使是被认为最成功的教学过程,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其中包括备课中的疏忽、准备工作的不足、教学设计上的纰漏,课堂调控的失败,个别问题的处理失当,学法指导上的乏力,对学生评价的失度等等。同时,任何一堂课总会有那么一些成功的亮点。包括精心设计的某个教学环节的实现,讲课中突然闪现的灵感,媒体的巧妙设置,教具的成功使用,精彩到位的讲解;学生独特的见解,有创意的提问,一道习题的巧解;师生之间的巧妙配合,妙语连珠般的问答,等等。而且课堂上由于种种不可确定的变数的影响,经常出现一些事前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例如,教师对学生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感情伤害,学生因为对某个问题的意见分歧而产生的尖锐争吵,学生提出过于敏感或者太过尖锐的问题而造成了尴尬,教师答问出现知识性错误或者暂时无法回答的窘迫,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灵活巧妙地处理,就会造成冷场或吵闹等僵局,伤害学生的情感,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损害教育的威信,妨碍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为了避免教学工作不必要的挫折和失误,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教学机智和有效教学方式。
俞老师通过一个教学实录片段的具体指正,告诉了我们作为教师面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的偶发事件,如何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以解决问题。而阮老师则通过多个教学设计具体分析了哪些做法可取,哪些地方有待改进,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或教训。
我相信,通过两位导师传授的那些经过矫正和内化后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新颖的教学设计,独特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以及恰到好处的经典案例等,必将使我们迅速成长。
10月19日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师90学时集中培训评价大总结
感悟教育真谛,经历集体磨课,收获感悟欣喜
可以放下学校繁琐的教学工作,潜心地去学习提高是我一直期待的事情。我们第四教学实践小组的7名学员于2011年10月24日到26日赴於潜一中开始为期3天的教学实践锻炼。从上周专家讲座的聆听到本周名师课堂的观摩,从上周理论书籍的阅读到本周课堂实践的钻研,我与我的组员们的同学们经历了一场蜕变。痛并快乐中有深夜写心得的疲惫,有围坐磨课的煎熬,更有许多收获与感悟的欣喜。
一、感悟教育真谛
我们有幸欣赏了阮丽老师和廖峰群老师的名师课堂教学的风采。我们的学员佩服她们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科学研究态度,以及他敢于兼容各种教学观点的宽广胸怀。同时也感受到他们的辛劳。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爱岗敬业、全心投入的教师群体。没有强硬的约束,而是出自每位教师的自觉意识,每位教师似乎都在这片共同的家园里耕耘出自己的人生意义。每日的早出晚归不说,每天中午也都是在办公室渡过,大多数老师没有午休,有午休也只能在办公桌上靠一下。他们经常为如何上好一堂课精心准备,甚至于不知疲倦地多次“磨课”,相互听课。对于教育在他们眼里绝无小事,不管是改作业、备课、还是与学生谈话,与家长交流,他们都会用心去做。
我想,制度只是一种规范,一所学校想要正常有序的发展,更多的是靠教师的努力和自觉。
二、经历集体磨课
集体备课、磨课,是我们这次教学实践活动难忘的经历。10月25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两天所有学员上的课中确定了两位上课老师的课进行磨课。组内成员围绕相关课题内容多向寻找各类教学资源,追求“众人拾柴”的效益。在形成初步方案的基础上,全组老师有针对性地“说辩”,共同探讨,权衡优劣,形成优化方案。我们小组要上的课都是《背影》。由于时间的紧迫,我们经常围坐一起研讨几个小时。在集体的智慧下为这节课做了精心设计。
10月26日我们进行了再磨课活动。亲身经历一堂课,往往能带来更多的思考,给人更多的启发,在深刻反思后,执教者综合同伴和导师的意见,修改原方案,然后将调整后的方案在课堂上再实践,形成对比,再度反思。
如果说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导师引领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必备的三个要素的话,“磨课”则是能将这三者很好融合在一起的教师研修模式。
三天的教学实践活动很快就结束了,心中竟有些涩涩的感觉,原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苦乐酸甜的教学实践生活。这次的教学实践锻炼留给我们太多的情感,给予我们太多的财富。我们留恋恩师的悉心指导、谆谆教导;我们留恋学员间的友情;我们留恋奋发向上、忙碌认真的氛围。
第四小组於潜一中教学实践点赵林峰
第五篇:90学时培训作业
小学语文90学时培训作业
东阳市湖溪镇中心小学 葛瑞芬
一、阅读人教版三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完成后面的题目。
1、对上述文本从结构、手法、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本文正如它的题目,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递进式的结构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
本文篇幅短小,言简意深,作者通过前后的对比,以及排比、拟人等生动的描写,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所引发的严重的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通篇课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但在读完课文之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读者会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油然而生一种对人们错误行为的惋惜和谴责,特别震撼人心。
2、根据内容设计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等词语,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4)、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3、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并说明设计理由。
导入设计: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小村庄,(板书:一个小村庄)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呢?(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自己轻轻地读一读,想象一下,这是个怎样的小村庄?还会有哪些美景? 生想象说话,说完后屏幕上出示一个“„„”让我们美美地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就是这样一个美不胜收的小村庄,后来却——(停顿数秒后)什么都没有了!(出示大大的字幕:什么都没有了!“!”变红)
回味刚才的画面,说说什么都没有了具体指什么?学生说(随之呈现并消失:郁郁葱葱的树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
(3)此时此刻,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的一定是一个大大的“?”(出示“?”)问出来吧!
(4)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故事)设计理由:
1、创设情景,前后对比,激活情感。
我设计的是直接导入新课: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个小村庄,(板书课题)。然后出示文字:山谷中,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想象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让他们的思维处于张开状态。教师适时地告知这个小村庄后来的结果——什么都没有了!巧妙无痕地让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强烈的碰撞,“这是为什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瑞美丽的小村庄变成这样?”这样的思维碰撞不仅引起了学生积极的探究欲望,而且从真正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同时也为理解村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2、多种方式加强语言文字积累。
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精炼优美,朗朗上口,通过了多种形式的读和后面引导学生回忆“什么都没有了!具体指什么?”学生再一次复习回顾了“郁郁葱葱的树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等短语,这不仅是对语言的积累,更是将内容、形式、情感巧妙地融为一体,一举多得。
3、三个标点直观、形象,受到心灵震撼。
在积累了课文的语言描述后,我让先让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美不胜收的景色?在学生想象说话后呈现一个“„„”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然后用“!”告知学生这个小村庄后来的结果,“?”便在学生脑海中呼之欲出,三个标点的巧妙运用,不仅是一个故事发展的研究路线,更是学生亲近文本的心灵变化历程!
二、阅读下面课文片段,针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设计一个教学方案。要求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齐全。
《老王》教学片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荒僻”、“塌败”等词语。
2、学习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描写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3、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描写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作品朴素、平淡而富有表现力的风格。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学会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1 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乘坐过三轮车?有没有跟三轮车夫攀谈过?大家对他们的生活了解吗?我也不了解,只是觉得他们的工作很辛苦。今天我们通过一个课文片断,近距离地走进一个关于三轮车夫——老王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片断,读通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课文。正音。
3、说说你不理解的词语。
重点交流:荒僻:荒凉偏僻。塌败:塌陷破败。
4、故事片断很短,你从中读出了哪些信息或者有什么疑问? 交流:例如:老王生活有些穷困。我和老王比较熟悉等。
(三)抓住关键词感受老王形象,理解作者描写人物方法。
1、虽然只有一个短短的片断,但我们却可以读出很多画面,下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看看你能从这些画面中读出一个怎样的老王:?
2、交流:
(1)居住条件差。从哪儿可以读出来?(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
说说看到这几个短语,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
小结:是啊,课文没有浓墨重彩的华丽描述,短短一句话就让我们看到了老王所生活的——环境。(板书:环境)(2)职业:蹬三轮,维持生计。
课文中一个“蹬”字,让我们读出老王的工作只是一个——三轮车夫,透过这样的一个简简单单的“蹬”,你一定可以想象到——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别人都在家里避暑纳凉的时候,老王却——
在寒风刺骨的冬天,别人都躲在家里其乐融融打牌聊天的时候,老王却—— 刮风下雨,老王仍然——
身体不适,老王为了多挣点钱,仍然——
学生想象说话,师小结:一个“蹬”的动作读出了老王的艰辛、读出来我们的辛酸。(板书:动作)
(3)其实,课文中还有一处细节非常耐人寻味。
出示: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同学们,这里没有直接写我们的对话,你能来改一改,改成直接对话呢?请两位同学试试。
你听出了什么?(如学生说不出来,师引导:如果别人问你这里是不是你的家?你会怎么回答?(生“是啊,这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就在这里”)而老王的回答呢?为什么?
小结:是啊,家也许对老王来说太陌生了!他也许从没感受过家的温暖,也许一直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这一处对话描写看似不经意,却能让我们深深感受老王的孤独啊!(板书:对话)
(三)总结拓展
1、文中没有华丽的词句,但高明的作者就是通过对老王生活环境、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让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生活贫苦、孤独的老王。这也是作者让老王这个人物活生生站在我们面前的秘密啊!想认识这个高明的作者吗? 介绍作者及其丈夫钱钟书(多媒体显示幻灯片):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进茶》等;翻译西班牙名著《堂•吉诃德》。其丈夫钱钟书(1910—1998),是著名的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2、从片段中看出来,我和老王应该比较熟悉,他们之间一定还发生了许多故事,同学们,请你课后去读读杨绛的散文《老王》,从中,你一定能读出更多!
板书设计: 环境
老王 { 动作 生活贫苦
语言 孤独
三、谈谈你对朱自清《经典常谈》中提出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理解。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不但创造出了辉煌的物质文明成果,而且创造出了灿烂的精神文明之花。这文明的载体,就是历经劫难而传承下来的经典文献。它们被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所传抄记诵、编辑印行,并整理研究和阐述发扬,从而在社会个体的心理和情意,以及民族群体的思想和文化等方面,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然而,因为当今市场经济横行,偏执的物质追求,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多种调查显示,国人的阅读率连续走低,从成人到孩子,许多人一年5本书都读不到,更不要说读经典了。这一类书却被束之高阁,被人们所谓的“读经典无用论”所掩埋。让读书变得功利,让心态变得浮躁。
看看周遭,已有人不再思考问题,只想着去哪里找现成的答案,甚至哪里有上网点,全不知批判式思维的形成,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
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但另一方面,除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微信、短信,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
这种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一味的读图和读网,它在提供便捷的同时容忍偷惰,因此毋宁说是弱智的,甚至有害的。现在我国的青少年很多是“网虫”,不愿意出去和别人沟通、交往,性格自闭,内向,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导致抑郁、甚至做出极端事情的例子也不在少数。而由文字构成的书籍,因符号抽象,常呈现为一开放的结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引发人书对话过程中,能唤起人往复思考,是最锻炼人脑的活动。其中经典阅读,尤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记得小学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走遍天下书为侣》,书中说道,一本好书,每读一次都是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能让自感处处受限的我们在身心解放中拓展视野,就好像是一次“心灵的探险”与“灵魂的壮游”。
经典阅读是一个沉静与沉思的过程,在这种沉静沉思中,我们不仅使书中文字活起来,充实我们,还使它因我们的理解得到延展与增值。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普鲁斯特所谓“阅读过程是一交流的过程,是一次与不在场或已死去的当事人的心灵对话”,也是强调通过人书对话真正认识自己。
而“浅阅读”显然不能达成这个目的。在此,我愿再举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中恳切的告诫:“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而斯特劳斯说得更加平实:“今人已无法与古人直接交谈,因而不能通过聆听循循善诱的言说,来接受其教诲和点拨;同时人们也不知道,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是否还能产生他所说的‘最伟大的心灵’,即使能产生,又有几人能幸运地与之在课堂或现实中相遇。好在‘最伟大的心灵’的言说是向今人敞开的,人们可以也只能与那些心灵在其智慧的结晶——‘伟大的书’中相遇”。经典就是这种“伟大的书”。
不要说有些书读了没用,这个世界有许多书本来就与实用无关,而只为情趣存在。也不要说有些书离现实太远,换个角度,其实它离你的理想很近。至于还有些书对你现在帮助不大,但可能对你的终身都会有影响。
悠长的光阴,你读什么书,能决定你将成为什么人。因此,我想对我的学生说:“好读书,读好书,读经典,你必定是一个有智慧值得人尊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