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读经典 照亮人生(思源学校陈昌学)

时间:2019-05-12 12:4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朝读经典 照亮人生(思源学校陈昌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朝读经典 照亮人生(思源学校陈昌学)》。

第一篇:朝读经典 照亮人生(思源学校陈昌学)

【思源学校经典诵读案例】:

朝读经典 照亮人生

——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经典诵读教育活动经验材料 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 陈昌学

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探索与总结。他们凝集在中华经典诗文之中,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情感、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中华经典诗文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把这些中华经典诗文称之为“国学”。国学之所以称为“经典”,就在于它具有两个特性,即传统与权威。传统,是因为它经过了历史烟云的洗涤,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而权威,是因为它的精神内涵贴近真理的恒常性。《诗经》、《老子》、《孟子》、《庄子》、《弟子规》《离骚》、《左传》、《史记》、唐诗宋词等等,都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可以说,每一个炎黄子孙血管里流淌的精神血液都可以在这些经典里找到注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急剧转型。各种思潮不断涌现,人们的价值取向不断多元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变革导致人们的信仰,从注重理想向强调实际的方向发展,从注重义务向强调权利的方向演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体转变。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诚信缺失、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问题不断出现。这些信号,都需要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弥补当前的精神缺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文化,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显得尤为必要!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流行文化、世俗文化开始冲击校园文化。经典诗文离我们学生越来越远,浮躁功利的情绪越来越多,回归经典阅读显得尤其迫切与重要。今天,我们强调诵读经典诗文,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就是要在完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基本任务的同时,教育学生弘扬民族文化,践行传统美德,学习古人精神,让孩子们在诵读经典诗文当中启迪心灵,滋养人文精神,陶冶情操,塑造优良品质,吸取做人的精神力量。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记住我们血脉的印

记,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的民族才可能不失去自己雄厚的文化根基。

一、【背景与概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强大的文化力,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责任。这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活动的大背景。

早在2010年,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会发出《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我们麻城思源实验学校虽然是一所年轻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但自2012年建校以来,学校就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学校每年都要组织校园科技体艺节、诗词朗诵会、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并将经典诵读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我校将经典诵读与“麻城市4610德育教育”有机整合在一起,积极申报国家级“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并成功立项,2013年还被评为湖北省课题研究先进单位。2014年和2015年,我校连续两届代表湖北省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比赛获殊荣。2015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湖北电视台发出《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开展“朝读经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通知》后,我校更是积极响应,迅速在全校掀起了深入开展诵读经典活动。一年来,全校师生全员参与,热情高涨,深刻体味到了传统经典的文化魅力,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的诵读队伍。

二、【特色与创新】

近年来,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我校也逐步探索积累了一点创新经验,开发了一些特色活动。

(一)营造良好环境,让经典诵读有氛围

思源学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处处受到文化熏陶。我校是麻城市政府主办,香港言爱基金会捐资援建的一所新型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寄宿制学校。学校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设施齐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文化建设以“仁爱”为中心:爱心碑、文化雕塑、校徽标识等都包含了爱的元素,教学楼以中国传统文化和麻城地域文化为主要内容,从一楼到五楼走廊以宣传栏的形式每层展示一个教育主题:铭爱、感恩、兢业、志学和象贤。学校每栋建筑物都有蕴含深意的命名:“励学楼”、“博雅堂”、“籍汇阁”、“晓行轩”、“栖霞阁”,营造了唯美的氛围,处处彰显出人文关怀。班级文化建设也是独具特色,精彩纷呈。每间寝、教室都由学生自主命名,班名、班训、班级愿景、班级个性文化展示特色鲜明,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用经典名句、诗文故事打造“孝善文化”。绿化带中标牌有诗词改编的提示语。利用教学楼墙壁、校园的空间和角落,用诗词名句装点学校的每个角落。

教室文化墙固定一个版块为“每周一诗”,班级黑板报长期留有诵读专栏,各班设立班级图书角,教育环境体现班级特色,重在搭建平台,营造诵读氛围。学校广播站每天就播放“古诗联唱”,每周精心编播一期“诗文赏析”广播节目,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引领同学们亲近经典,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二)激发诵读兴趣,让经典诵读有动力

学校积极进行校本课题—经典诵读特色教学的研讨。由教务处牵头,发动语文教师,全体师生参与,以“诵经典、明道理、树新风、悟人生”为指导思想推广此项工作,并将此项校本教研纳入优秀教师评比之中。学校每天早晨20分钟为经典诵读时间,下午有诵读活动课,每周设臵诵读赏析课和图书阅览课。2015年起,我们创新模式,每周七天朝读晚诵,分别有课外阅读、好书交流、经典练笔、精彩导读、合作背诵、拓展展示等阶梯式的诵读内容和形式。每天清晨,孩子们手不释卷;夕会时间,诵读经典、书声琅琅,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检查中适当指导,提高学生诵读的有效性。

(三)开展多种活动,让经典诵读有载体

形式多样、活动激趣——让活动成为学生诵读经典的多维载体

1、班级诵读。经典诵读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有些枯燥乏味。教师只有变换各种方式指导学生熟读,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我们常用的方法有: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小组领读;“小老师”带读、学生齐读;还有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男女生对读;诗文诗意交替读、古今诗文对照读等。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韵律美和意蕴美。

2、兴趣小组。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其中建立经典诵读班。在诵读班中,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朗诵名篇,赏析诗文,学生都有保留节目,经常在班级和学校活动中开展;每学期学校还编排大型的主题诵读节目,在学校素质成果展演和各级竞赛中大显身手。

3、竞赛平台。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科技体艺节、读书节活动。在节会期间,各班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的阅读写读书笔记、创编童谣、编写手抄报、办黑板报等活动,并开展“诗词诵读比赛”、“经典诵读展示会”、“诗文知识竞答”、“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诗词配画评选等竞赛活动,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经典诵读比赛,通过活动,检测诵读效果,激发诵读经典的热情。

4、教师参与。为使诵读活动真正落到实处,2016年,我校又将经典诵读校本教研、参与经典诵读活动纳入教师工作绩效考核当中。在《逐梦》校刊中,开辟“朝读经典”栏目,刊载师生征文和经典诗文,供学生学习赏析。

(四)建立激励机制,让经典诵读成常态

采取多重评价、擂台晋级的形式,建立激励机制。学校依照“熟读成诵”的特点,对学生经典诵读的参与、完成的量和质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相结合,采取“每周评价”、“每月评价”、“每学年评价”、“弹性评价”方式。每周班级考核、每月阅读课学校展演、每期全校评选“书香班级”和“经典诵读之星”称号,实行奖励表彰。学校还会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麻城市级的“书香麻城”读书活动。

三、【成果及影响】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我们取得了一点成绩,在学生身上也发现了一些令人惊喜的变化:

(一)开发了一套校本教材

我校2013年确定了以《诗三百》+四书五经选文+《弟子规》为内容的经典诵读套餐。组织语文组骨干教师精心选文,编撰了一本中华文化集萃校本教材《心香苑》,在小学部高年级、初中部七八年级发放启用。

(二)成就了一门校本课程

自2013年至今,我们以阅读课为阵地,以校本教材为依据,由专、兼职教师进行诗词和国学教学,如通过课内比教学的活动平台,以“诵读经典诗词 沐浴人文光辉”为主题进行诗词教学研究,以每日诵读和每期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教师考核为保障,使朝读经典成为我校一大亮点。2013年,学校经典诵读课题实验中期报告获省级一等奖。在2016年元旦文艺汇演中,709班学生自编自导的《中国梦 民族魂》节目获得了全校优秀节目一等奖。在2016年5月举行的经典诵读征文中,七年级大批学生作文被选入市级评选。

(三)奠定了一定古诗文功底

我校编写的校本教材《心香苑》,共分为《论语》二十章、唐宋诗词经典、古文名篇赏读三部分,根据难易程度分解到小学部、初中部共九个学期进行赏析、诵读和背记,由语文老师负责督促完成,课外阅读也分为十个学期进行,由语文老师通过阅读课督促完成。各班通过夕会诵读、课前诵读、家庭诵读、读写结合、互背互查、小组比赛等形式,让经典在学生中入脑入心,为他们奠定了一定的古诗文功底,播下了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种子。

(四)培养了一批学生的君子气质

通过实施经典诵读活动,学校逐渐形成了一种读经典、诵经典的文化氛围。校本教材中的国学文化,祖国的书法艺术,师生各类书画作品,比比皆是,再加上校园广播台每周播放的中外经典音乐……处处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文化气息。学生臵身于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的交融中,慢慢学会了懂礼仪、讲文明的道理,他们的气质也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五)造就了一群教师的文化学习意识

通过经典诵读实践,师生全员参与,老师们看到了学生无论在记忆力、学习习惯,还是语言表达、行为气质,都有可圈可点的成效,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道德修养得到了完善,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语感培养等语文素养提高了。与学生同诵读、同讲解,共同沐浴经典文化的洗礼,老师们也日有所悟,由开始的陌生、被动变得亲近和主动。学校藉此出现了一支积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实践者。

四、【经验与反思】

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经典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经典诵读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高度重视是前提,老师积极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兴趣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首先应该提高思想认识,让学生产生读经典、学国学的兴趣。其次,学校要制定周密的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然后,开展国学经典读书活动的形式要尽量多样化,做到形式活泼、寓教于乐。最后,国学经典读书活动要有完善的考核奖励评价制度,以确保活动有始有终,富有实效。

与市实验二小比,我们感觉还做得不够。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惑表现在:

一、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单靠上级简单行政命令,一开始的效果难免差强人意。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主动参与意识不足,茫然甚至拒绝。部分教师对国学经典的认识也是片断式的、零碎的,亟需“补课”。加之老师日常工作量大,压力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去承担诵读经典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临时性工作。有些教师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认为进行国学教育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没有什么帮助。家长也漠不关心。既然不考,做了又有什么用呢?学生看惯了各种光怪陆离的小儿书和电视动画节目,对这些拗口生僻的经典辞章也“不待见”。

二、经典诵读是一项灵魂工程,贵在扎实,难在坚持;经典诵读重在激发兴趣,不宜急功近利,应着眼长远,不可为了完成诵读任务而诵读。因此,要形成一种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学生阅读经典,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尽管学校投入了一些资金,花费了精力,采取了一些激励办法,但远远不够。不仅仅是学校,更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层面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三、“经典诵读”与当前的语文教学和考试评价结合程度不够。经典诵读活动怎样和目前繁重的课业负担巧妙结合?如何使课程真正收到实效而不加重学生负担?古诗文指导的形式如何切实有效?课堂

教学怎样指导,跟各个学科如何有效结合与渗透?这也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四、古诗文比较生涩难懂,学生反复诵读,虽然可以背诵,但是遗忘也快。如何巩固,形成长久的文化积淀,教师感觉困惑。教师在引领、导读、拓展等方面亟待更专业化的提高。“经典诵读”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和认知水平关注不够,在班级模式化诵读活动中如何凸显孩子的个性发展,也值得关注。

总之,诵读国学经典,陶冶学生情操,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趁青少年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辉的智慧思想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其气质,陶冶其情操;经典的价值将随着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吐出芬芳,绽放光芒!

2016年6月

通联: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 陈昌学 邮编:438300 Tel:*** E-mail:***@163.com 6

第二篇:细读《朝读经典》人生感悟

细读《朝读经典》人生感悟

横林小学——程孔章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假如没有了书:瓦特的蒸汽机能飞速地转动吗?更别说工业革命地爆发;如果没有了书,居里夫人将无法发现镭的存在,那么也就没有今天反射性物质对癌症等疾病的治疗;如果没有书,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又有何用?,可见,书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古人写得出如此美景,如此有远大抱负的诗句,更激起了我们阅读《朝读经典》的兴趣。多读书,读好书,吸取书中的精华吧!经典诗文,让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把,其实火力旺盛得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横林小学来说吧!在这个70来人的集体群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作文辅导教师陈金祥;唱歌能手梁尧兵老师;美术画肖胡云老师;舞蹈老师刘翠华„„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不就可以在这万顷绿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识的养分吗?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学问的道理呀!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和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

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更持久。

细读《朝读经典》,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细读《朝读经典》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使我每一天过得充实,让我的生命多姿多彩„„在感悟的过程中,慢慢的体味阅读与人生。其实,我知道,人生中,阅读是很重要的。难怪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经典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经典,正是因为它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价值。”阅读经典,品味人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细读《朝读经典》,让我们超越了年龄的限制,突破了思维的怪圈,无数闪闪烁烁的智能星座,鸟瞰辽阔的世界。我们的眼界因此而变得宏大,充盈着知识的灵魂。

《朝读经典》,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的储备,更是向我们传递的内在的精神的追求。如果你曾读过鲁迅,读他是怎样在黑暗中确定自己独特的坐标;如果你曾读过方志敏,读她是如何在生活、事业与情感间保持平衡,终像莲花般清水出芙蓉,万古流芳„„

校园就像美丽的银河,朗朗书声就像银河上回荡的清波。回顾银

星长河,孟子,李白,贺知章„„,哪一位国学大师不是品读经典,一遍又一遍,反复品读消化?哪一位不是在此基础上勤于练习,反复研究,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享誉内外?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朝读经典》,是前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凝聚着他们的血与泪。可随着“浅阅读”和“快餐文化”的翩翩而至,难道经典只是给我们打发那些无聊的时光,用来消遣,用来儿戏的吗?苏童说得好,一部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都凝聚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让经典长相伴,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领悟其诗句的内涵和韵味!就这样走向人生,走向世界。

第三篇:艺术与人生论文读陈飞虎老师有感

“读”陈飞虎老师有感

-------《艺术与人生论坛》之课后感

大家一定惊异于文章标题的一个“读”字,但我写出这个字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任何的不妥,因为对于陈飞虎老师,确实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解读„„

在还没有接触到陈飞虎老师的时候,就在朋友那里听到了许多关于陈老师的言论,曰:“老师也没去过多少国家,也就40多个”、“老师的作品也没怎么出名,就是有许多作品被国外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收藏了”„„

我当时就笑了,能讲出这种话的,要么就是有足够的傲气,要么就是有足够的实力,但是能让朋友从头至尾赞不绝口,好像一年后还对那几堂课记忆犹新的样子的老师,不该是前者,那他该有怎样的气魄?

在惊叹于老师那种迷死人的气魄的同时,也被他那种真正的实力震撼了。于是回到寝室后,我就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脑,在百度上输入“湖南大学陈飞虎老师”几个字,谁知道,刚刚谈到的仅仅是九牛一毛而已,随后弹出的一系列文字,对我才是一种真正的震撼。陈飞虎,男,汉族,1955年1月出生,湖南安化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水彩水粉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环境艺术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建筑师协会会员。全国建筑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出版《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库——陈飞虎卷》、《陈飞虎建筑风景水彩画写生技法》、《水彩建筑风景表现》、《电脑建筑画艺术表现》,主编出版《中国当代青年建筑美术家作品集》。主持省教改项目《理工科院校艺术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其艺术成就及简历被编入《中国水彩画史》。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博物馆、高等院校收藏。

我震撼于一个人怎么会有如此多的成就和荣耀,更惊叹于老师那种对艺术,对画作的异于常人的理解和成就。

于是我更加渴望艺术与人生的开讲,我想我要亲自去接触这样一个伟人,亲自去了解这样一代伟人,如此,我在大学的生活会少掉很多遗憾了吧。这样想着,这样期待着„„ 艺术与人生的开讲在很多人的期待中姗姗来迟,我早早的来到逸夫楼报告厅里,却见里面早已人山人海。于是签过到,找了一个还算靠前的位置坐下来。随着主持人的甜美的声音响起,艺术与人生讲坛开讲了。

于是我知道了陈飞虎老师是湖南大学《艺术与人生讲坛》的坛主,知道了老师的那些震撼人的话语是怎样的气势,知道了陈飞虎老师的作品又是怎样的打动人心,也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对艺术中渗透出来的人生哲学有了进一层的感悟。

陈飞虎老师的两堂课,每次都能深深震撼我的心。尽管时间过去很久了,但是每次想起都沉浸在那种深深的震撼中而不想回归到现实中来。

记得第一堂课,老师就带我们在建筑的王国中畅游了几个小时。老师为我们展示的无论是他自己的创作还是亲自按快门捕捉的瞬间,都是精彩绝伦的,都是对艺术一种很好的诠释。陈飞虎老师就人生的两种状态(科学状态与艺术状态)对比展开讲述,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到建筑设计,对建筑设计的形态美、色彩审美修养、当下一些不协调建筑等问题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浅出地阐述。印象最深的,还是陈飞虎老师的画作,欣赏每一份作品,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更难忘的事他每幅画背后的故事,每个都能深深震撼我的心。我想如果莫扎特,贝多芬等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听觉享受,那么陈飞虎老师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视觉的震撼。我从来不觉得艺术的东西能带给我这么多。然而却被陈老师一次又一次打动了。那堂课,我心情一直很激动,至今想起,仍记忆犹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最后一堂课也是陈飞虎老师的空间。还记得走进报告厅的时候,屏幕上就已经有了几个字“从图腾崇拜到行为艺术”。我当时怎么也不能明白,这会和我们的艺术与人生论坛扯上怎样的关系。于是放弃了苦思冥想,开始期待着7点钟那个时刻的到来。只记得老师在开讲之前说了一句:“这堂课安排的会比较饱满,这堂课向大家展示的,都是我到现场亲自拍摄的。”我当时很开心的笑了。还记得陈老师首先进行了关于艺术起源学说的思考,然后从装饰说、游戏说、劳动说、模仿说、宗教说延伸出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伴随着图腾崇拜的出现而产生的,并为我们展示了洞窑壁画《受伤的野牛》。还有那些曾经震撼世界的金字塔。老师拿湖大图书馆的高度和金字塔作比较。向我们展示了金字塔的无论从高度还是创作上,都是个震惊世界的神话。它不仅展现了古埃及卓越而神秘的艺术,还对古埃及那种对神灵的敬畏刻画的淋漓尽致。其中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女神之称的断臂《维纳斯》,它对残缺美给出了一种很好的诠释。那两条断了的手臂,给人无限的遐想。还有希腊古典的雕刻艺术米隆的作品《掷铁饼者》雕塑描绘了古西腊运动员在掷铁饼间的一刻,和古西腊所有运动员一样,比赛时个个裸体。我们不知他会将铁饼掷出多远,看他全身结实的肌肉充满了待发的力量,神情冷静而自信;优姿高贵而典雅。这是运动中瞬间“静态的美”当大力士把铁饼后牵引到最高点,在往前一拋的刹那间,0.00秒的停间,一瞬间的静态,呈现在世伟大的美,成了一个永远都无法超越的体育雕塑之魂。老师还谈到了从禁欲主义到人性解放,从《蒙娜丽莎的微笑》

到《大卫》等名作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从此之后人文主义深入人心。同时,法国美术运动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极少主义的漫长的过程。老师涉及到梵高、莫奈、毕加索等艺术大师时,讲了很多关于他们这些伟人的故事,让我们懂的艺术创作的艰难,我不禁联想:要想像他们那样名垂青史,不知道要付出什么?梵高一世清贫,生前只卖出一幅作品,还是他弟弟为激励他创作派人而为,最终因不忍生活的不如意自杀身亡,却也在死后得到了千古流芳的美名。

然而当今的人们一些艺术行为确实令人担忧。人们往往打着艺术的幌子,做一些违背道德和伦理的事情。那些赤裸着身体恣意在大街上走的人,那些把自己冰封起来的人,那些蓄意杀生的人„„我当时满身心的愤怒。陈老师也指出:对于艺术,我们需要尊重也需要弘扬,但是绝不能借艺术的名义来违反法律或违背道德。我想我们也应该认真想一下高更的那句:“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干什么?”不要让自己的种种行为玷污了艺术这个伟大的创作。

感谢《艺术与人生论坛》,感谢陈飞虎老师和其他的艺术家老师带给我们的,感谢你们给我的关于艺术与人生的另一层体会,期待着《艺术与人生论坛》的再次开讲,期待着它带给我们再一次的惊喜。

我算不上一个懂得生活和艺术的人,曾多少次在繁杂的尘世迷茫着不知方向,劳累不堪。但自从受过陈飞虎老师和其他的许多艺术家老师的艺术熏陶之后,每每在俗世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份心灵的沉寂时,就把自己沉浸在艺术创作里,俗世种种,都会得到一个很好的解答。于是我的生活就又多了另一层色彩和意义。

第四篇:读天下好书 度美好人生—陈光军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按照学校教研月活动要求,我们学校举办这次师生演讲赛,作为学校校长,理应强化业余时间的管理,规范业余时间的行为,提升业余时间意义。今天我选择演讲的题目就是《读天下好书,度美好人生》。

高尔基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要求的”可见,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多读书、读好书息息相关的。我是一个起点很低的老师。我是一名非师范毕业生,走上教育这个岗位算得上半路出家。十年前招考为教师,当时进修校的老师鼓励我们说,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校长也是非师范毕业生。去年承蒙领导看重,我承担了校长的重任。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学校工作稳步推进,获得了一些荣誉。这一切,与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分不开。但我不能忘记一个重要的支持者,得益于我爱读书。可以说,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是读书坚强了我的意志,是读书开阔了我的心胸,是读书成就了我在教书育人上的追求。

不知道各位是否有过同我一样的困惑:教师工作辛苦,教师工资低廉,学生象皇帝一样难伺候,家长象上帝一样挑剔,压力象大军压境一样严峻„„不瞒大家说我当年痛感人生暗淡,教育无望。特别是当初分配到老鸦村校,我心力交瘁,要不是意志还算坚定,理想还没破灭,我也早就回到了浙江,打点行装,打道回府了。这时,是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深深地打动了我。从他琐琐碎碎的叙述中,我明白对现实的抱怨是弱者的象征,真正的强者是积极想办法的。命运把他扔到天空,他就做鹰;把他扔到草原,他就做狼;把他扔到山林,他就做虎;把他扔到大海,他就做鲨。他的“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提高笑对人生的能力”„„犹如一泓清泉,流入我久旱的心田,从此,我知道,做一个好老师,要从好心态开始。方法可以学,摆正心态是关键。

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从此,教学之余,我把更多的业余时间和精力用于跟大师“交谈”。我在《爱心与教育》里与李镇西老师交谈,李老师的对学生倾洒的拳拳爱心让我明白“教师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我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里与苏霍姆林斯基交谈,那生动的实际事例,(那精辟的理论分析,使我若醍醐灌顶,甘露洒心。让我明白,教书育人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值得用毕生心血经营的大事业;我在《教育文集》里与朱永新教授“交谈”,他对教育的诗性论述让我心潮澎湃,深情向往: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热爱 / 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 / 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 / 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 / 有一条破浪的船”。„„

无数次的阅读,无数次的“交谈“,我懂了,教育,其实就是要让教师和他的学生感觉到教育的幸福;教师,就是那个给学生积极引导、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我豁然开朗了,我不再为分到差班而沮丧,因为我会把分到的差班当作最好的班级来经营;我不在为学生淘气而生气,因为学生的淘气恰恰是给我提供一个教育他的机会;我不再为工作繁重而忧愁,因为我明白,工作着并努力工作着的人是美丽的。

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十个年头,我包过班一周上30节课,我当了六年班主任,两年大队辅导员,一年教导主任。每一个时段我都选定了一些特定的书目

让自己读,当班主任时我喜欢读《班主任之友》之类的书籍,特别是在龙溪中学时我深感压力,我认真读了《数学教学通讯》,我系统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知识。初当教导主任时,当时学校领导就送给我一本他们曾经读过的《怎样当好教导主任》。今年六月,我有幸参加了重庆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有幸聆听了全国教育专家、模范校长的精彩报告,使我的校长理论又得到了加强。如今是网络时代,我又爱上了读网络上的电子书,前几天我在读到其中《人民教育》副主编任小艾老师讲到名师成长的“七个学会”,就热情洋溢地呼吁全国教师“学会”读书,并推荐了一长串书目。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我们学校定位打造经典诵读特色学校后我就更加认识到:书,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谪仙的杯中酒,是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名垂青史的《四库全书》„„于是读书,是我每日的精神食粮和乐趣所在。读庄子,是领悟“大道无形”、“遗世独立”的无穷智慧;读苏轼,是领悟他“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先贤留下的文字是一盏盏美妙的明灯,温暖着我和学生的眼睛和心灵。阅读开阔了我的视野,心灵受到震动,思维得到开发,文学修养水到渠成地得到提高。近几年来我撰写的论文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篇,市级一等奖1篇,县级的3篇。与书为伍,我感慨一滴水就是一片海;与书为伍,我惊叹整个世界就是一本书;与书为伍,我顿悟我们的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与书为伍,我一天天变得充实,一天天懂得人生的真谛,一天天实现我的追求。但我也清楚的知道,此时的我,读过的书还很少,要读的书还很多。要读的不仅有沈从文,有海明威,川端康成,有孔子、陶行知,更有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因为作为校长更是一名教师,我不仅要学习教育大师的理论精髓、实践经验,而且要不断充实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我才能做到知识渊博深广,资源滚滚而来,教学富有新意。我才能实现自我超越,才能抵达我教育理想的彼岸!

谢谢大家!

2010年11月11日

第五篇:苍茫无穷,人生何处,纪念文朝荣同志有感--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朱昌来

苍茫无穷,人生何处--记海雀老支书文朝容

神州大地,向来推崇青山绿水之景;黎民兆万,自古敬仰侠骨柔情之士。壮丽的山河孕育了不尽的文人与墨客,苍茫的大地成就了无数的侠士和英雄。

且看诗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曾经跌宕激昂的年代——烽烟起,战鼓擂,刀枪鸣,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血肉之躯与宝贵生命捍卫了这方山河,浸染了这片土地。而如今,和平年代,不乏理想与抱负的亿万男儿,面对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又当如何挥洒一腔的豪情与热忱。

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曾有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华数千年的统治传统一直是“以武定国,以文兴邦”。而中国文人向来主张:以史为鉴,内省修德,穷善其身,达济天下。由此,所谓继承传统,发扬文明,其实并非“手不释卷,吟风弄月,挥毫泼墨,风流倜傥”;而是“借书明理,以理修德,德成养才,才济天下”。翻阅历史,但凡名垂千古的人,都是心怀芸芸众生,且愿竭尽所能以求富国兴邦的有志之士——若帝王、若武将、若侠士、若贤臣、若圣哲、若文人„„

然而,相较于苍翠与挺拔的参天大树,那些贴近地面生长,并且散发清新与芬芳的花草,更能给人们带来震撼与感动。因为,马克思主义朴素唯物历史观认定:人民群众才是文明历史的缔造者。由此,基层民众创造出的精神人文价值更容易引发震动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蝴蝶效应。

在全中国数以万计的基层农村领导中,一生克己为公、无私奉献的文朝荣先生,便是一个值得所有读书人认真学习、思考和借鉴的榜样。因为文先生和他生前主导育植的过万亩的山林一起,早已化成了贵州赫章县神奇土地上的一座山、一道岭、一首诗、一段动人的传奇。

1)、热爱故土,率先垂范

“热恋故土,安土重迁”,是乡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叶落归根,衣锦还乡”,是游子故乡情的动人篇章;“功成名就,福荫乡里”,乃有为人士的感人品德;“造福子孙,勤勉敬祖”,为全球华人德炳史册、光华烂漫的醉人情怀。小小海雀,方圆数里,斯因文公,名扬万里。文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心眷子孙情怀乡土,一生奋斗于斯。

潜心养德者,德成之;一心为民者,民敬之。

上世纪80年代,面对破败不堪、山丘荒凉、土地贫瘠、闾里困苦的惨景,先生痛定思痛,认定植树造林就是海雀村脱贫致富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于是,在1984年先生就带领家人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开垦了土地,第一手笔便用6亩之巨育发了800斤松籽。天道酬勤,松苗长势喜人。机缘凑巧,为保护树苗,在区政府领导的鼓励下,先生更坚定了带领全村植树造林的信念,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育林征程。

进入新世纪,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中央政府发起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国家战略。先生听闻,再一次走向了育林护林的前列:积极号召,广泛动员,并率先垂范。这一举,又让海雀村增林上千亩。如今的海雀——万亩青翠,蔚然成海,木秀草荣,鸟语花香。

第一批松苗上山之时,先生已年过四十。从开始数年的风吹沙袭,日晒雨淋;到接下来长达二十多年的勤勉力行,悉心护育;先生用“累、苦、汗”这三件男子汉处世行事的法宝展示了对乡亲的热忱,挥洒了对乡土的豪情;并且换来了一片山水如画,草木如歌的人间福地。

先生几乎用勤劳一生的时光再一次为世人阐释了事业成功的缘由——爱心的赐予,汗水的累积以及时光的积淀。

2)、一朝入党,终生信仰

理想,支撑人生前进的力量;信仰,指引灵魂超越的归宿。

南宋忠臣文天祥留有千古佳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实,对于越来越多日渐富裕起来,且有了空余时间与精力搞个人追求的青年人来讲,都想拥有一个好名声,并让自己的才华与能力得以在某一项事业拼搏中得到锻炼与展示;以期让自己有用于时代,有用于国家,有用于民族。

然而,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共产主义却退化成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在世俗观念与物质贪欲所带来的更为直接便捷的感观享受的双重挤压下,这个原本引领中国取得革命成功,并给国人带来无数荣誉、尊严、骄傲和成功的神圣思想早已在广大青年中丧失了信仰的效用。基于此,这个时代竟沦陷为文化颓败、精神缺失的悲惨世界。

《道德经》有言:“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所以,即便是在社会大潮流还处在徘徊、摸索的转型状态,在这片壮丽是山河中依然存有风骨卓越、道德高尚的清雅人士。文朝荣先生便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

先生1971年入党,时年29岁。囿于客观因素,先生原先文化水平低下;后来因为村组工作需要,便不断地自学。在他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一步步提升了自己。

作为晚辈,我们很难估测共产主义者的朴素信仰到底给先生带来了多少的影响。但是,先生却用“活到老,学到老”的毅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界;“政惠乡里,躬先垂范”的魄力;“老人之老,幼人之幼”的胸怀;“倾情奉献,克己为公”的品质;“长远发展,谋动全局”的眼光;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普通共产主义者的崇高与伟大。

在他的带领与感染下,先是全村居民维持了植树造林的行动与信念,贫困居民脱离饥饿挣扎的生死线,破败不堪的杈杈房换成了坚固舒适的土墙房;接着是计生工作得以有效开展,村小学校舍得以落成,护林专队得以组建,曾因贫困外流的人口又得以重返。而如今的海雀,早已青山绿水交相辉映,鸟语花香相和成趣,全村居民在新一代村组领导的带领下于奔向小康的道路上大跨步地前行着。

先生的信仰,是朴素的共产主义信仰。一生勤劳清苦,把劳动当做快乐。他把爱心与汗水洒向乡土,换来了一个绿色、和谐、美好的家园。先生一朝西归,千人送葬,忠魂入土,青山埋骨。生前,他是山水间最美的风景;故后,他化作了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

抚慰感动,掩卷长思。人生、宇宙、文明,自人类社会从动物世界脱离开始,便成了人们思想领域一直探索的永恒话题。从百家争鸣的东方,到各大学派争辉的西方,从佛教源生的印度,到神秘迷人的玛雅;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文明的人们都在通过劳动和智慧追求着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和人类文明的终极大同。这,应该便是全人类最终的思想归宿与精神信仰„„

目前,人类文明受国家和民族双重形态作用的影响,被划分为若干板块。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应当首先确立科学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然后育人以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都说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座屏障,意念和行动之间有道鸿沟。然而,衔接两者之间的通道和桥梁便是如文先生这一类人所做出的榜样。

先生读书不多,文化积淀不厚,也没有建功立业的豪言壮语。然而,却因为先生把爱心与山河融合成了一体,把信念与国家联系在了一起;终其一生,孜孜不倦;所以最后才功德圆满,修成了大智慧、高品德。只要海雀村的水常在、树长青,那么先生的风骨与精神便永远会是那片山水不可分割的一道灵魂。恰如老子所言:“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山河本无言,大道壮美之;德人鲜有语,大象辅佐之。先辈如炬,照亮我心,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三十年风雨路人定胜天,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无法磨灭的功迹---海雀老支书文朝容„„

艺术学院朱昌来

2014.06.23于筑城

下载朝读经典 照亮人生(思源学校陈昌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朝读经典 照亮人生(思源学校陈昌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