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6.最美乡村教师石兰松
最美乡村教师石兰松:26年“摆渡”人生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7日 09:4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光明日报
晨雾蒙蒙的大龙湖畔,6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欢呼着。不远处的田埂上,一位身穿褐色衣衫的中年人从雾中走来。
到湖边,中年人一一点名招呼孩子。他用力将船拉到岸边,双手扶住船舷,让大一点的孩子先上船,又把个小的一个个抱上去,嘱咐他们按前大后小坐好。
一切停当后,他跑到岸上,拉起锚链,撑开木桨,朝岸边一杵,说了声:“坐稳了哦,走了啵”,划水而去。
这位中年人,名字如一幅国画——石兰松,是广西南宁市上林县大龙洞村刁望教学点的老师。
26年,这撑篙划船的动作,他已做了近4万次,经他摆渡上学的乡村孩子有1000多人。26年,桨声风雨中,小小木船,摆渡人生,承载了多少的爱和梦想……
“山里的孩子不能没有老师!”
“山里的孩子不能没有老师,你回村里来当代课老师吧。”1985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刁望教学点唯一的一位老师病危,在弥留中拉着石兰松的手说。
石兰松想都没想,应声道:“得!”
可就在回家的路上,他犹豫了。
这一年高考,石兰松以2分之差,与自己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正在中学复读的他听说启蒙老师病了,赶回来看望。老师的托付,他嘴上答应了,可心里一点准备都没有。父亲正指望着儿子走出贫瘠的大山光宗耀祖,他自己也憧憬着美好的前程,如果放弃复读回村里代课,也许就再也走不出这大山了。
晚上,石兰松坐在自家门前的台阶上,眺望着石崖环抱的大龙湖出神。“山里的孩子不能没有老师!”恩师的这句话,仿佛一次又一次从空濛深远的湖面传来,在他心头激荡。石兰松打定了主意:自己留下来,把山区的下一代送出去,不让山区的贫困“代代相传”!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把铺盖卷从学校搬了回来,紧接着又去了教学点。
说是教学点,其实只有一间教室、一间办公室;说是分为一二两个年级,其实只有一个班。因为没有老师上课,孩子们只能自己看看书上的图画。石兰松向他们打招呼,但是,山里的孩子根本听不懂普通话,脸上写满了不信任。
石兰松试着问孩子们:“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吗?”
“不知道!”孩子们的回答让他吃惊。
其实,怪不得孩子,就算是孩子的爸妈,也常常习惯性地说:“读书有啥用?”他们一有事就把孩子从学校叫回去,或者根本不往学校里送。
石兰松知道,孩子是大山里的希望,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他硬着头皮,挨家挨户去动员村民们送孩子上学。他不讲大道理,只是告诉大家:孩子们长大了起码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吧,去卖鱼时总要会算账吧……
一趟,两趟,三趟……石兰松的坚持终于感动了村民们。最后,就连村里的十几个女娃也都上了学。
在大龙洞村,导致孩子失学或辍学的,除了“读书无用”的老观念,交通不便也是一个现实的难题。石兰松所在的刁望教学点,负责接收村内泽庄、刁望、北乐、岜那、石盘5个自然屯二年级以下孩子就读。内泽庄和刁望两屯之间直线距离大约只有1公里,但背后是陡峭的石山,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湖水。石山深崖和大龙湖阻隔了内泽庄屯和刁望屯,内泽庄屯的孩子要到刁望教学点,就得翻山越岭。
要想保证入学率,就要想办法改善交通。可是,打通山路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天,石兰松凝视着自家门前的几棵椿树,忽然有了主意:把椿树砍了,做一艘小木船,自己撑船接送孩子们上学!征得父母同意,他砍下自家的椿树,又拿出半年多积攒下来的200元工资,请来造船匠造船。
不久之后,小木船终于下水了。望着孩子们稚气的脸庞和船尾浅浅的V形波痕,石兰松像有使不完的劲儿!从这一天起,大龙洞村再没有一个儿童辍学。从这一天起,石兰松的“摆渡”人生开始启航。
石兰松扶孩子上岸。本报记者刘昆摄
“如果我走了,谁给孩子们撑船、上课?”
大龙湖风景如画,时常有观光游船鸣笛而过。但风景再美,也掩盖不了石山库区的贫瘠清苦。走出大山打工赚钱,是村里人祖辈相传的选择。
26年里,山外的世界日新月异,村里像石兰松一样年纪的人,一批又一批地走出了大山。石兰松是同龄人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他完全可以到外边去闯荡一番,但自打撑起船,拾起教鞭,他就再也难离这方水土。
做代课教师,工资本来就很低,可是,就这点工资,石兰松几乎都贴补到了困难孩子身上。石兰松最愧疚的是,自己的儿子初中毕业后,本想去一所中专继续读书,却因为出不起学费,只好放弃。
1994年,在广东打工的三哥兴冲冲地回到家,告诉他,在广州帮他找了一份好活儿,一个月一千多元。当时月工资只有两百多元的石兰松心动了:“可以拿比现在多几倍的工资啊!”“打工赚了钱,儿子读书就不用愁啦!”妻子童绍玉也催他出去打工。
然而,石兰松很快就犹豫了。“如果我走了,谁给孩子们撑船、上课?”“耽误了孩子们咋办?”“自己当初把考大学的机会都放弃了,为的又是什么呢?”
彻夜难眠的石兰松,心里纠结不已。他说,自己“最对不起的是家人”。
过了几天,石兰松平静地告诉妻子:“我还是留下来吧。以前是孩子们不能没有我,现在,我也离不开孩子们了!”
于是,面对本来就不多的走出大山的机会,石兰松又一次地选择了坚守。
大龙湖上景色旖旎,却阴晴难测,风云易变,尤其是秋天,几个拐弯的地方,小船经常遇到“顶头风”。
这天清晨,像往常一样,石兰松划着木船送孩子们去上学。
船到湖心附近时,湖面忽然刮起大风,雨如瓢泼。孩子们撑在手上的小伞,被狂风卷得底朝天,雨也像流弹一样打在他们的身上。风越刮越紧,雨越下越大,小小的木船在水面上挣扎!“快把伞扔掉!快把伞扔掉!”石兰松高声呼喊。也许是因为害怕,也许是因为风声太大,孩子们除了紧紧握住伞柄,竟不知道要做什么。情急之下,石兰松摔倒了。他趴在狭窄的船板上,一只手紧紧抱住船舷,一只手使劲往外划拉渗进船里的水,并大声对孩子们说:“别害怕,抓住船舷,坐好!”又一阵狂风卷来,石兰松紧紧抱住的小船,从江岔口倒行了1000多米,撞上了岸边的坡地,等他从船板上爬起来,准备将孩子一个个抱下船时,这才发现,已经到了别的村子的码头。
“只要有我在,孩子们就一个都不能少!”经历了这次险情,石兰松没有想到放弃,反而时刻提醒自己。
自那以后,每天傍晚的6点半,石兰松就会准时用手机接收上林县的天气预报,同时,他也认真记录湖上潮涨潮落的日期和规律,还不时向水上经验丰富的老人取经。
风里来,雨里去,石兰松已经在大龙湖上创造了一个纪录:26年,水上行船“零事故”!不仅如此,他还救起过10余个落水者。“哪里都可以是课堂,哪里都可以教书”
2010年9月,就在第9艘小木船也开始渗水时,北京的一位爱心人士筹钱帮石兰松购置了一艘铁皮船。
石兰松掂量了很久,给新船取了个名字:“希望之船”。
石兰松现在带的班上,一年级有10个孩子,平均年龄还不到6岁。年纪刚够上学前班的梁宏福,只听得懂壮语,石兰松用手指着书上的字,轮换用普通话和壮语领着他读。5岁多一点的覃宏健写字时,连笔都拿不稳,石兰松便握住他的手,一笔一划地教着写。
石兰松深知:光教孩子们知识还不够,一定教他们学习做人的道理。“戴嵩是一个大画家,在听到牧童的批评后,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说了句„谢谢你的指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品质呢?”5月7日上午,石兰松正在给二年级学生分析《画家和牧童》中的人物。
“谦虚……”
“对,就是谦虚。昨天我们讲到,做一个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就必须孝敬父母,那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什么呢?”
“好少年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眼神中透着无邪与天真。
这天中午,一年级的陈燕芝不小心磕到了膝盖,石兰松在操场上细细察看伤口并确定无碍后,用手指着受伤孩子的膝盖问:“你们知道,这个部位叫什么吗?”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茫然。
“这叫„膝盖‟,x-i-xī,膝盖。”石兰松像在课堂上一样拼读着。
“x-i-xī,膝盖……”孩子们清亮的声音,荡漾在青山绿水间。
“哪里都可以是课堂,哪里都可以教书。”石兰松说。
2005年,他顺利通过代课教师的转正考试,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在全镇统考中,刁望教学点年年名列前茅。
“他是老师,也是船夫,还是保姆”
5月5日这天,天气晴朗。课间,石兰松和孩子们一起在教室外的空地上玩游戏,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追逐着他嬉闹。
“这些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特别需要大人疼爱。”石兰松介绍说。
每年春节过后,村里的大人们又要收拾行囊出去打工了。临行前,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将孩子托付给石兰松:“我们可能要几年后才回来,拜托您好好照顾孩子……” 在老人留守的村子里,有不少衣服邋遢、饿着肚子就往学校跑的孩子。看到这些孩子,石兰松心里酸酸的。孩子们一进校门,他就一个个帮着扣好衣衫,摸摸他们的小肚腩,问他们吃饭了没有。如果碰上雨天,他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火帮孩子们烘干淋湿的衣服和鞋。
令石兰松高兴的是,在政府的关心下,教学点不但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还开始实行免费午餐。在石兰松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套厨具,一袋米,一瓶花生油,一包盐,一包味精。每天10时40分,石兰松就会准时给孩子们做饭吃。
“他是老师,也是船夫,还是保姆。”说起石兰松,学生石林的爷爷格外动情,“好人哪!”
但石兰松明白,再浓的师生情,也抵不过骨肉亲。他嘱咐外出打工的村民:“时常给孩子打个电话,让他们感受到家和亲情的温暖。”
“我爱你,是来自灵魂、来自生命的力量,爱是一种信仰……”这首《信仰》,是石兰松的手机铃声。他说,他很喜欢这铃声,会一直用下去。
由光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将于9月9日20:35-22:05在CCTV10-科教频道播出,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刘 昆 本报通讯员 张林涛 石贵成 献给最美乡村教师致 石兰松
邓凯
那片桨声,划破了湖面上的晨雾
而那片晨雾,曾经遮蔽了我们的童年 26个春夏秋冬,你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像树一样,固守在贫瘠的乡村
一面湖水,一叶扁舟,一个父亲一样的摆渡人
你是老师,是保姆,还是朋友 你让琅琅书声,滋润了乡亲们的心田
你把风风雨雨,担当在瘦弱的双肩
划呀,划呀,划呀
我们记得你不变的姿势
湖水记得你不变的姿势
你的前方,是波光粼粼的彼岸
第二篇:向最美乡村教师石兰松学习心得
向最美乡村教师石兰松学习心得
成明珍
石兰松——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之一,光听名字就觉得很美。
石兰松,像中国水墨画一样美的名字,如山石一样朴实,如兰花一样幽香,如松树一样坚韧。
我真想走进石老师的学校上林县西燕镇大龙洞村刁望教学点,去亲眼目睹偏远山区学校的艰苦环境,去近距离感受石老师“敬业、大爱、信念、坚持”的精神。
今年10月15日,我校组织全体老师开展“弘扬师德,爱岗敬业,争做最美教师”的活动。我校50多人向上林县西燕镇大龙洞村刁望教学点出发了,下了班车,从大龙洞坐船驶向刁望教学点。欣赏着大龙湖秀丽的风光,我们不忘向船夫打听起石兰松老师的事迹来。
“他是老师,也是船夫,还是保姆。”说起石兰松,这位老船夫格外动情,“好人哪!”
老船夫打开了话匣子:
“从1985年到教学点任代课教师那天起,石老师一肩挑起老师、保育员和摆渡人的重担。每天清晨7时,他准时赶到湖边接附近的学生到教学点上课。26年来,他风雨无阻,把学生当亲生子女照顾,在水面上往返千千万万次,先后划破8条木船,接送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是我们大龙湖的‘摆渡教师’。是我们大龙湖的恩人啊!”
“刁望教学点,负责接收村里刁望、内泽庄、北乐、岜那、石盘5个自然屯的孩子就读。内泽庄和刁望之间,直线距离约1公里,但石山深崖和大龙湖将两屯隔断,内泽庄的孩子要去上学,就得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路途坎坷,成了山里孩子上学的拦路虎。修路,不行;搭桥,不行。”
“石兰松苦思冥想,想出了好主意:何不造一艘小船,自己接送孩子们上学?说干就干。他砍下自家的椿树,拿出积攒下来的200元工资,请人造船。就这样,每天清晨,石兰松都会如约守在湖边,接孩子上学;傍晚,又把孩子送回家。”
听着老船夫的话,我们大家沉默了,是在感动着,也是在沉思着„„ 一个小时左右我们来到了刁望教学点,这是一个只有一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兼厨房的学校,条件很艰苦,是复式班教学。见到石兰松老师,人如其名,他是那样的纯朴厚道。
石兰松老师不健谈,但一句足矣。
他说:“我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我只不过做好我分内的事情而已,孩子们的安全是我的责任。我长年撑船,风吹日晒,像个船夫,远谈不上‘美’。真正美的,是孩子的心灵。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孩子们开心、健康地成长。”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没有滚烫的话语,没有盈眶的热泪,却给人留下了太多的回味。“爱”“责任”“坚守”“信念”,这些“美好”的字眼在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正是这几个关键词构成了高尚师德的核心,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这一重大主题。”
从平凡到不平凡,再回到平凡中来,石兰松做的事看起来很平凡,坚持下来就很难得,如果心里没有对学生的爱,不把爱当作一种信仰,就不可能坚持下来。石兰松身上展现的这种爱心、责任、信念、奉献的品质,在当前这个社会弥足珍贵,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具备的。
我想:作为一名人民老师,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精神,把学生当朋友,当亲人,把学生的成长成才,当作自己最大的幸福。立足平凡岗位,做平凡的人,体会到不平凡的幸福,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石兰松—— 一位执著的师者,咬住青山,不动不摇,犹如一棵松柏,扎根沃土,唯有耕耘。
我就这样被石老师的朴实与坚韧感动着„„
第三篇:学习石兰松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石兰松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这几天,通过组织学习和自我学习,使我深刻感受到师德的博大精深。
石兰松老师在25年里摆渡送了1000多名学生上学和下学,他用爱心和责任心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灵魂乐章,传颂着一幕幕动人的故事。石兰松老师的事迹引起了各家媒体的关注,同样也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关注。
“摆渡教师”成央视焦点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一幅图片特别引人注目:一条小木船,船里坐着六个学生,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师正认真地撑着船。这是一幅最质朴的乡村画面,竟然能在北京辉煌“十一五”大型图片展中闪亮登场。图上撑着船的教师叫石兰松,是上林县西燕镇大龙洞小学刁望教学点老师。整整25年,一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用真爱,义务摆渡接送学生,前后换了8条木船,接送过1000多名学生,被当地群众誉为“摆渡教师”。
北京辉煌“十一五”大型图片展中,石兰松送学生上学的图片就是这几百幅图片中的一幅。4月1日,石兰松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邀请,与他的一名学生第一次来到北京,接受《焦点访谈》的采访。面对记者的采访,石老师由衷地道出了25年来的心声:“只有知识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我坚守大山,教给孩子们知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我就心满意足了。”
他的努力和付出不是为了换来赞美,而是对孩子们的关注。在石兰松的心里,有着说不尽的感激。
3月20日,石兰松在给各位爱心人的信中这样写道:尊敬的各界爱心人士,你们好!你们为改善我校的办学条件,关心偏远贫困山区小学学生活动的安全,让山里的孩子们能同样拥有幸福的童年和美好的明天,你们的功德是无量的,将对贫困山区的孩子就学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虽远隔千里,你们的情谊却让我们感到无比温暖,我们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我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以优异成绩回报你们的真挚捐助,让我们在远方默默地祝福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祝好心人一生平安!
如今,石兰松老师教书育人的“摆渡”生涯没有结束,爱的故事仍在延续……
学习了石兰松的事迹材料,深深地被他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而感动不已。
2011年11月
第四篇:学习石兰松的奉献精神
学习石兰松、周宏军事迹体会
鱼峰山小学曾柳玉
有位名人说过,教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的细微之处,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造就具有创新的新一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长期以来,广西广大教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为广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有一大批教师扎根农村,在平凡而艰苦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极不平凡的业绩,涌现出了许多先进模范人物,石兰松、周宏军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石兰松,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上林县西燕镇大龙洞小学刁望教学点任教,一肩挑起了老师、保育员和摆渡人的重担。26年来,他把学生当亲生子女照顾,荡起希望的双桨,被当地群众誉为“摆渡老师”,以奉献教育事业作为毕生的追求。
周宏军,1973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达佑屯教学点任教,一身挑起了教师、维修工、挑山工三个重任。38年来,不论酷暑寒冬,风雨无阻,从未间断义务为学生挑生活学习用品,挑担步行累计7万多公里,相当于走6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环绕地球赤道两圈,被当地群众誉为“扁担教师”。这两位老师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体现了人民教师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看了他们的事迹,同样作为老师的我,被深深感动和钦佩着。“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 这两位老师的事迹充分体现了师德的灵魂——爱与责任。他们甘愿寂寞,无怨无悔,一心装着孩子。人们常说“教师是一个良心活”,办公室的老师们不论生活中有多么不如意,只要一站上讲台,望着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什么烦恼都会抛到脑后。这是一种教师独有的精神,更是一种教师特有的美德。这种美德源于对知识的信笃,行于对讲台的痴情,对学生的爱与责任,传递着对做正直人的执着和做充实人的幸福。让我们携爱与责任同行,以良好的师德,共同铸造自己的灵魂,打开幸福的大门;让我们携爱与责任同行,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第五篇:最美乡村教师评选材料(王松岭老师)
个人简历:王松岭男52岁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82年参教现为一级教师1982—1998申庄小学任教;1998----2004大孟小学任教导主任;2004----2010任李良店小学校长;2010至今任大孟小学校长。
情倾教坛
一:呕心沥血搞校建,心底无私天地宽。
学校在长葛市人民满意学校创建中。遵照上级要求,我们逐条逐项落实。特别是在学校硬件建设方面我们大胆果断地推出了“三园一流”整体规划:即要把学校建成“学园”、“乐园”、“花园”,形象“一流”的长葛名校。于是,绿化美化校园环境成了当务之急,我们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部分,购买了花草苗木,认真规划设计,精心布置栽种。由于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不到两周的时间,学校旧貌换新颜,显得更加生机勃发。难怪评审验收组的领导会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地说:“参加了这么多年评审,也没见到如此神速地达标,今天就破格当场拍板定案,大孟小学为长葛市常规管理合格学校。”
后来的争创许昌市人民满意学校创建中,我们更是不惜花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倾尽全校所能,为之努力拼搏。身为一校之长,我总是身先士卒,和全体教职工团结协作,共同战斗在劳动第一线,虽已年届不惑,依然英姿勃勃,挥动铁锹奋力铲土,常常是忘了放学的铃声,忘了回家的念头。偏偏在这时,那烦人的腰疼病不期而至,但是我轻伤不下火线,腰疼的厉害了,就蹲下一只手拾砖块儿,另一只手捶打腰部。在场的老师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纷纷劝我休息休息再干。我又何尝不想休息,但是教师们都在热火朝天的劳动,我又怎
能因私废公!于是,我想方设法挤时间,赶进度,吃住在校,可谓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功夫不负有心人,当长葛市教体局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时,他们由衷赞叹道:“在农村建成如此规模和气派的学校,真是不可思议。你们大孟小学真是大有可为啊!”
在均衡教育创建工作中,我校更是全身心投入。经村委会协调,2013年我校投资14万元新建操场一个,体育设施达到二类标准;我校先后组织教职工利用节假日,投资3万余元,对学校的教学楼、综合楼的室内外进行了粉刷;先后投资5万余元,对校园再次进行了绿化,建设小花园一座,种植绿化梧桐树三十余株,投资13万元硬化了操场和校园,硬化校园面积总计达到7000多平方米;投资近一万元,购置大量课桌椅,对五六年级课桌椅进行更新;投资一万多元更新了教室照明设施,投资一万多元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抓住许昌市薄弱学校改造的契机,先后投资一万余元,改建多功能音乐教室三间,多功能美术教室三间,多媒体教室三间,仪器室三间,实验室三间,使我校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跻身先进学校之列。
2012年、2013年、2014年,是我校硕果频出的三年,由于管理规范到位,教育质量优异,德育教育效果突出,我校先后被评为“长葛市德育示范学校”“长葛市人民满意学校创建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许昌市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长葛市德育示范学校”和“长葛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许昌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
二:扑下身子抓业务,教改风云任卷舒
学校的工作,说到底,其实质和核心就是教学,而衡量教学的关
键环节就是质量和水平。
如何快速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一直是我校研讨论证和付诸实践的重大课题。“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摸索”,是我们的既定方针和策略。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过:“最大的决心会产生最高的智慧。”作为一校之长,我时刻都暗暗告诫自己:要做合格的领导,首先要做一名合格胜任的教师。为此,我常年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抱定最大的决心忘我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行之有效的新路子。
以素质教育为着力点和切入点,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下苦功夫,下真功夫。通过不断深入教学一线听课、评课及检查发现,我校的教师有的善于讲授,有的精于备课,有的工于辅导,有的得益于作业和检测„„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开展了“学新课标、用新课标,让特长更长,让自己更全”的课堂教改竞技展示活动,使不同学历、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各显其长,充分展示了他们鲜明的教学特色。这些富有成效的展示活动,使教师真正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研究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由于教师教育理念、教学行为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许多。课堂上少了批评声,多了鼓励声,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乐观地获取了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2013年,在观摩学习了新郑市新华路小学课改模式后,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提出了“课堂观察”的教改新模式,得到了市教研
室教学专家的肯定和赞扬。但我深知,课堂教改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对新课标基本理念内化不够;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尚待时日;课堂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可是我坚信:只要我们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以“先立后破”为课堂改革的基本原则,我们大学小学的课堂教改之花必将更加娇艳,光彩照人。
教研教改坚持群体性,坚持小而突,力戒大而空。我个人认为,只有人人献计献策,人人有一技之长,教研教改工作才会水涨船高。为此,近几年里,我校大力开展了“我有教研一得”活动。大家以教学 活动中及时发现的有关具体问题为研究课题,人人发言,各抒己见,或褒或贬,亦争亦议,并作有记录,归纳整理后,就是不小的收获。教研活动成果结合教学实践加以运用,便从整体上提高了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真正落到实处。
三、展望前景躬身行
青春,属于人的只有一次;
青春,又是火热而充满激情的;
我愿我们的青春在火热的激情中竞相绽放„„
我愿我们的汗水在执着的追求中闪烁光芒„„
展望前景,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坚信,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有风雨兼程!
俯下身来,躬身践行我们对学生、家长和社会做出的师德承诺,我们就会在人生的新征程上开拓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未来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