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面试中学历史说课稿(10.11)
2018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面试中学历史说课稿(10.11)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包含的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说板书。
[中学历史学科说课稿] [示例一]初中历史《希腊罗马的上古文明》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希腊罗马的上古文明》。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希腊罗马的上古文明》是华师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围绕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内容及其实质,罗马的兴衰,以及基督教的教义和影响等几部分内容。
希腊的上古文明主要涉及到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对日后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的上古文明为日后西方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世界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九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积极性高,能够主动的学习,但是他们对于世界史知识的理解力不强,较难做到各个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世界史知识的史料,顺应学生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希腊罗马上古文明发展的基本概况;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与实质;理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知道基督教的产生及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养成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学习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养成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伯利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到高度发展,证明了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认识到根植于庞大军事帝国基础上的罗马文明,为日后西方文明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兴亡。【难点】
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特点以及实质;古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温故知新导入法。
我会带领学生观看PPT展示的希腊地图,提问:上节课学习了大河流域文明的产生,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地方能否产生比较发达的文明,为什么?学生发散思维后,我会强调从大河流域文明来看,这里三面环海,岛屿众多,不利于文明产生,可是在这个地方,不但产生了文明,还产生了西方文明之源,顺势导入新课,走进希腊罗马的上古文明。
【设计意图】利用历史知识前后衔接的特点,通过对知识的回顾,使学生在旧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并且通过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雅典民主政治 1.背景
引导学生继续观看岛屿星罗棋布的希腊地图,结合课前让同学们准备好的材料,请同学上台把克里特神庙的发现讲述出来,并指出克里特岛的文明属于爱琴文明,而希腊文明又渊源于爱琴文明,所以说爱琴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
2.内容
为了更好的了解当时的民主情况,我将出示《希腊社会生活图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思考当时雅典城邦的社会生活是什么状况。学生自由交流后可以得出:雅典公民拥有民主权利,并且随着民主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我会顺势强调在伯利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明主政治达到全盛时期。
3.实质
对于本节课难点,我会展示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相关史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知识,按照历史小组相互说一说自己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后我会总结: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的大事,激发了公民自由的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对日后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雅典的民主只有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利机构公民大会,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被排斥在民
主政治之外。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的方法研读史料,能够提升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并且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罗马的兴衰 1.罗马国家的崛起
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我会出示“罗马城的狼孩起源传说”,请同学结合这段材料给大家讲一讲罗马建城的故事,我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组织大家共同得出:它是由台伯河畔一个小城邦发展起来的。
2.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与扩张
作为本节课的又一难点,我首先会讲述约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起共和体制。接着出示罗马元老院议政图提问:当时罗马共和国成立后是如何进行统治的?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后可回答出:罗马共和国最高行政权利由两执政官掌握,我会指出由于执政官任期只有一年,权力有限,真正掌握国家大权的是贵族把持的元老院,所以罗马共和国成为贵族奴隶主的专政机器。
3.罗马帝国的兴亡
为深刻理解罗马帝国建立的实质,我会首先指出罗马共和国后期衰亡,屋大维逐渐独揽大权,于公元前27年,开始实行元首制。
为了更好理解之后罗马帝国的扩张,我会出示罗马帝国版图,引导学生找出罗马帝国的疆域,指出罗马帝国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到公元2世纪时,罗马帝国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此时繁盛的罗马帝国,统治阶级日益奢侈腐化,享乐成风,最终走向了衰落与灭亡。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现了分裂,并出示东西罗马的历史地图,学生找出东、西罗马帝国的分界线,两国首都,并说出分裂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能够逐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新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兴衰交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分析能力。
(三)早期基督教
这部分内容不作为重点,所以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基督教《圣经》的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以自由交流讨论:我们讲宗教时,提到宗教作为统治阶级麻痹人的一种工具,这种作用基督教是否从一开始就具备?之后派代表发言,最后
我会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作适当的总结点拨,让学生明白早期教义倡导人人平等,后来转变为逆来顺受,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知识点。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学生课下搜集有关希腊罗马文明的史实,建筑、文学、战争等等制作历史手抄报。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高中历史《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作为必修3专题八的第一课,阐述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文学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倾向,它上承卢梭的浪漫之声,下启批判现实主义。
二、说学情
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本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浪漫主义文学、音乐以及绘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理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过程与方法】
充分使用历史联想法,学习19世纪上半叶的文学、音乐、美术的相关内容。运用阅读法、文献法理解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了解,充分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对浪漫主义者们的不幸遭遇或结局的思索,引发学生对生命的追问,提升心灵的感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
【难点】
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出现的历史背景及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谈话法导入法。
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我国古典浪漫主义小说《西游记》内容,然后提问学生: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是什么样的呢?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中国古典浪漫主义小说《西游记》,能够比较快的帮助学生先感受浪漫主义,激发学生对西方浪漫主义的兴趣。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心灵的激荡
我在大屏幕上展示《西风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学生诵读并提问:浪漫主义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作品有什么重大影响? 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内容反映现实,憧憬未来;强调情感,追寻理想,反对崇尚理性。歌颂本能感情,描绘自然美景,尊重自然。
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一段《巴黎圣母院》中的文字,提问学生:《巴黎圣母院》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由此你认为浪漫主义文学还有哪些特点?雨果的作品有
什么重大影响? 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创作上主要采用对比、夸张、比喻等手法;作品有着想象丰富、情节跌宕、重情感心理描写的特点。雨果的作品热情赞美并歌颂了人类美好的心灵,同时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堕落。
【设计意图】通过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赏析,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增强学生对浪漫主义文学的认识。
我在大屏幕上展示浪漫主义产生背景的史料,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小组讨论为何19世纪初会产生浪漫主义? 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工业革命也迅速向欧洲各国延伸;各国政治生活中争权夺利现象严重;社会不平等现象严重;对启蒙运动中宣扬的“理性王国”的失望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同时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学习能力。
(二)浪漫乐章
我展示一段错误的材料,请同学伴着优美的《春之声圆舞曲》阅读课文,然后甄别,指出材料的失真之处:贝多芬的故乡应该在德国;音乐之都应为维也纳;舒伯特一生创作了大量歌曲,他才是“歌曲之王”;《蓝色多瑙河》的作者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舒曼才是浪漫主义音乐全盛时期的代表。
【设计意图】通过找错的方式,能够提升学生阅读教材的效率,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提炼教材信息。
(三)向着自由前进
我会在大屏幕展示《自由引导人民》的画作,提问学生,这幅画作最吸引我们的人物是谁?画作的题材、色彩、构图应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色彩比较阴沉,题材反映了当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构图上突破了古典主义美术的布局。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浪漫主义画作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回去后寻找一幅浪漫主义画作进行赏析。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二篇:2018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面试:中学历史学科说课稿(6.7)
2018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面试:中学历史学科说课稿(6.7)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包含的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说板书。
[中学历史学科说课稿]
[示例一] 初中历史《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两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中共一大的召开和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等知识点。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课内容在教材中非常重要。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低学段学生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备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所以在本课内容的处理上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史实,精简抽象理论,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说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条件和一大的概况;理解五四运动及中共成立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养成历史思维。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以爱国为宗旨的救亡运动,深刻体会到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五四爱国运动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及一大的概况。【难点】
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导入新课:
我会播放歌曲《中国共青团团歌》,并提出问题,歌词中为什么说“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带着问题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播放歌曲,能够给学生强烈的听觉刺激,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同时,我设置的思考问题又增加了课程的悬念,有利于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五四爱国运动(1)导火索
我会播放电影《五四运动》中顾维钧先生参加巴黎和会时据理力争的视频,并出示问题: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受了怎样的待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国民的反应如何?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的方式,可直观的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2)过程
这一问题线索较为清晰,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了图示教学法,让学生按照两个阶段的时间、地点、主力军、斗争方式、斗争结果等内容来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优点,一方面能方便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容易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简单而实用。
(3)五四运动的影响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讲述五四运动的影响时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①五四爱国运动的斗争对象是谁?②斗争的结果怎样?③在五四爱国运动中起先锋带头作用的是什么人?④对斗争胜利起了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得出五四运动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的设计,能够逐步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五
四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分析能力。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成立的条件
通过多媒体出示中共成立条件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根据史料从组织干部、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三个方面回答中共成立的条件。
【设计意图】从史料中分析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中共成立的必然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同时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中共一大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中共一大召开的视频资料,并提出问题: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找出答案,我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3)中共诞生的历史意义
这一知识点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史实,指导学生从新、旧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结果与前途等方面分析中共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之后我会简单介绍中共成立之后领导民主革命胜利并发展到今天的史实,得出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及分析,帮助学生对中共诞生的历史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更多的资料,谈谈你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
高中历史《启蒙运动》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启蒙运动》。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启蒙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7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理性时代的到来、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的扩展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启蒙运动的背景,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和启蒙运动的影响等知识点。启蒙运动是继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的又一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欧洲漫漫的长夜呈现出了黎明和理性的光辉,使欧洲近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摆脱了封建神学和教会的束缚和影响,呈现出了繁荣的局面。因此,本课在世界近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
深入的把握。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同学。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普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适当地给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教会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所学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启蒙运动的背景;说出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启蒙运动的内容,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启蒙思想的学习,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通过对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了解,树立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创新,追求真理。
四、说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启蒙思想家的主张。【难点】
启蒙运动的影响、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导入新课:
我会出示先贤祠的照片,介绍先贤祠的作用和伏尔泰的地位,进而引出新课。【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理性时代”的到来
这一子目的内容,我采用层层设问的方式来突破。首先用幻灯片出示“启蒙和启蒙运动”的概念,接着出示问题:他们用什么来启迪人们的斗争意识?什么是理性?启蒙思想家们通过理性的思考想要构建怎样的社会?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可以深刻理解其概念。对启蒙运动背景的探究,我会通过出示材料,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进行分析,由此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学生理解启蒙运动的背景之后,提问:根据刚才的学习,分析启蒙运动最先发生于哪个国家?为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我会在此基础上对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2.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本子目的内容较多,但线索比较明确,因此我会采用史料分析法、自主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进行突破。我会运用幻灯片放映呈现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言论和著作,请同学们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在三人的代表作和主张,并以列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点知识。
3.启蒙运动的扩展
对于康德的思想,我会结合史料进行简单的介绍与总结,引导学生对其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4.启蒙运动的影响
对于启蒙运动的影响以及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这两个难点知识,我会采用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结合的方式进行突破。首先我会出示史料,要求同学们结合史料进行小组讨论。之后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启蒙运动在思想解放、对资产阶级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巨大影响,并深刻理解启蒙运动对于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扬。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于难点知识的理解。
(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著名启蒙思想家的言论,说一说你对其思想的理解。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三篇:2018下半年四川省教师招聘面试:中学历史说课稿(5.23)
2018下半年四川省教师招聘面试:中学历史说课稿(5.23)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包含的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说板书。
[中学历史说课稿] 【示例一】初中历史《明朝的对外关系 》说课稿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朝的对外关系》。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课属于人教版(2016)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本课的主题是通过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两件史事,使学生认识到明代对外关系政策的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平友好的国家间关系,二是在面对侵略的情况下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从而感受我国自古以来作为大国的气度与骨气,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
分析完教材,我来说说对学生的认识。
知识上,初一学生对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有粗浅的印象,知道这两件史事的存在,但没有具体细节支撑,也不能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两件史事。思维上,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能够对历史文本进行初步归纳与解读,并开始有意识地去辩证分析问题,但理性思维仍旧较弱。情感上,学生对这两件史事的发生有着直觉的钦佩与自豪,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细节根据,因此这种钦佩与自豪只停留在感觉层面。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和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概括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概况、特点及戚继光鸳鸯阵的优势,提升历史信息归纳收集能力。
通过分析史料、分小组讨论探究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及影响,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同时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从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中感受郑和不畏艰辛、大局为重的精神,能够从戚继光抗倭高超卓越的军事智慧中感受其保家卫国的民族情怀,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郑和下西洋。【难点】
体会戚继光的军事智慧。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图示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说说教学过程,以践行前面对本课的分析与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了三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采取了创设情境导入法。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在非洲发现明朝工艺品的视频,并提出问题:我国明朝时期的工艺品怎么会出现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呢?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播放视频创设情景进行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为下一步学习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新课讲授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2个部分,一是针对本课重点郑和下西洋的
学习,二是关于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
对于郑和下西洋内容的学习,首先,我会先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郑和的故事,使同学们对郑和其人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之后我会提出探究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明成祖为什么会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学生在结合相关史料思考回答之后,我会加以总结帮助学生认识到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郑和的个人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郑和出生于回族家庭,受家庭的影响,有丰富的航海知识经验;三是郑和对朱棣的忠诚。此外,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寻找建文帝,及当时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及造船技术,这也是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点知识。
接下来我会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特色,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特点。比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郑和航海图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程和经历的国家地区等信息,从而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并归纳出“航程远、次数多”的特点。再比如通过观察郑和的宝船图片和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可以归纳出郑和船队“规模大、分工明确”的特点。
在了解完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特点之后,我会通过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郑和下西洋场景表演,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壮观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到明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使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激励他们为国家复兴而努力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最后,我会展示相关史料,组织学生进小组讨论思考: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在学生组织讨论后,我会进行必要的总结,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航海等多种角度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从而挖掘历史表象背后深刻的社会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和史料分析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培
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戚继光抗倭
对于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学习,首先我会播放相关纪录片,引导学生直观了解倭寇的概况及其肆虐的表现。之后我会补充关于戚继光的相关材料及其来到浙江前线准备进行抗倭的相关史实,通过表格对比敌我双方的实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戚继光面临的严峻困难和挑战。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戚继光练兵的具体实践,比如招募新兵、训练新兵、研究新型战法等,归纳戚继光抗倭的特点,感受戚继光的军事智慧,并且为之后理解戚继光抗倭的胜利奠定基础。
之后我会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了解戚继光的抗倭过程及其辉煌战绩。在这一过程中我会着重对戚继光的鸳鸯阵进行介绍,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及观察后人还原的历史场景,能够分析出来鸳鸯阵的巧妙之处在于充分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回避了我方因地形产生的军事劣势,可攻可守,从而更加深刻直观地感受戚继光的军事智慧,也能够体会到在这智慧背后戚继光保家卫国的决心。
最后,我会向学生提问:在你们心中,戚继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通过提问,完成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抗倭寇战争中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绩,赢得了当时以至后世人民的称颂。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在小结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对比郑和与戚继光这两位历史人物,总结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从而锻炼学生历史对比的能力,并且提升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课下收集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我采取了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既简明扼要,又条理清晰。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高中历史《卓尔不群的雅典 》说课稿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卓尔不群的雅典》。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卓尔不群的雅典》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第2课,包括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3个子目的内容。纵观本课所在的知识结构体系可以发现本课所在的专题六是整个必修一外国政治文明史的开篇,是西方民主与法制的起源部分,是下一个专题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发展史的光辉起点。从历史长河中去看,可以发现雅典民主的源头意义;从历史环境中去看,又可以发现它与东方古国的专制政治之间的对比性,因此,本课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
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
握。
本课教学面对的是刚刚升入高中阶段的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刚上高中,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思维比较活跃,在初中九年级时也学习过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基础,这是他们学好本课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思维和能力不成熟、认识问题不深刻等缺陷。因此,我将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以趣味性和探究性为主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三次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2.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角色体验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探究民主权利的变化,体验历史,提高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和“失”,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古代希腊的辉煌,认识到民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培养民主精神,向往民主。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难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五、说教法学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本节课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学案教学、角色体验、小组探究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首先是在课前,我通过给学生发学案和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建构初步认知,以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效率。
环节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采用的方式是情境导入。考虑到雅典民主政治排除了妇女,所以在上课前我会提出一条新规:只允许男生在课堂发言,而禁止女生的发言。并就此试探学生的态度,激起学生的质疑和反对,之后我会引入本课重要人物伯里克利关于民主的著名演讲,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不合理”的新规则,引起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为之后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做铺垫。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自主学习绘“民主”
对雅典三次民主改革主要内容学生已经通过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的方式用3张表格整理出来,那么在课堂上,我会通过点评学生学案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矫正认知,并且针对学生不易理解的“解负令”“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陶片放逐法”等名词加以重点解释。
【设计意图】通过学案教学,引导学生回归教材、落实基础,能够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角色体验究民主
在点评完学案以后,我会让学生体验第四等级公民的角色,再回到改革措施中去发现政治权利的变化轨迹,说出每次改革增加的具体权利,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雅典民主的发展趋势,即贵族权力不断削弱,平民权利不断增加,同时让学生从改革措施中去寻找政策的依据。这样做,把改革内容和权力变化联系起来,可以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在学生掌握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和权力变化轨迹后,我会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用数字法总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即“一种社会基础:有人身自由的公民群体;两个显著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三项保障措施:解负令、陶片放逐法、津贴制;四大权力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十将
军委员会;五段发展历程:奠基、确立、推动、顶峰、衰落。”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角色,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体验历史,思辨历史,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加深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理解。通过用数字法总结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并辅助记忆。
(三)贯通古今悟民主
在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探讨雅典民主的“得”与“失”。首先,我会告知学生从三个角度解读“得”:雅典城邦之得、近代西方之得和人类文明之得。
考虑到下一个专题是学习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我会重点探究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通过展示与现在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生活有关的图文材料和相关设问,并提出预设问题:1.现代政治生活与雅典民主有哪些相似之处?2.雅典民主的权力结构如何?3.今天公民能直接行使管理国务的权力吗?引导学生从现实中去寻找雅典民主的历史痕迹,并得出雅典民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的影响。
在雅典民主的“失”部分中,我会主要围绕暴露雅典原始直接民主问题的典型材料——苏格拉底之死的案例,并提出预设问题:1.判决苏格拉底死刑的是专业法官吗?2.“多数原则”一定代表真理和正义吗?3.为什么公民易受情绪干扰和蛊惑? 在引导学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思考、讨论、感悟的过程中,最终让学生真正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和阶级属性,即雅典民主的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民主。
【设计意图】通过从现实中去寻找雅典民主的历史痕迹,建立历史的纵向联系,深入解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典型案例剖析与小组讨论相结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案例,抓住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也突破了教学难点——雅典民主的得与失。
环节三: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总结本节课所学。
最后,我会让学生预习西方文明的另一源头——罗马,并搜集有关罗马的故事。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及时复习巩固知识。同时通过预习下节课知识,搜集相关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我采取了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既简明扼要,又条理清晰。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四篇:2018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2018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包含的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说板书。
[高中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8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机械能的定义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已经知道了重力、弹力及合外力做功对能量的影响,但是如果这三种能量都参与转化,会出现怎样的情况,这是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节课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建立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其次,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下节学习能量守恒定律夯实基础。因此,本节课就本章内容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会更容易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
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机械能的概念,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会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从物理现象分析、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及适用条件的研究方法,初步掌握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来解释物理现象及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守恒思想,养成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重点】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及内容。【难点】
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帮助学生学好相关内容。)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演示法、问答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环节:在课堂伊始,我会先找一名学生配合我完成单摆的鼻尖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摆动的钢球砸不到鼻尖?在学生的疑惑中,我适时导入课题《机械能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
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借助形象思维的方式有效的完成学习活动,也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会先给学生播放荡秋千、过山车、撑杆跳、瀑布等视频,以便于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各种丰富多彩的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接下来,我会做一个演示实验: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体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在自由下落时,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会得出重力势能减少,是因为重力对物体做正功的结果。我会追问学生,减少的重力势能去哪儿了?学生经过同桌之间的讨论会发现物体在下落过程中,速度在逐渐增大,说明物体的动能增加了,也就是说物体原来的重力势能转化成了物体的动能。之后我会继续提问学生,如果物体由于惯性在空中竖直上升时,能量又会怎样变化。同理可以得出物体的动能转化成了重力势能。此时我会继续做一个演示实验:水平弹簧振子在气垫导轨上振动的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弹力做功引起弹性势能的变化。我会举例给学生讲解,物体被弹簧弹出去之后,弹力做正功,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少,而物体的速度增加,动能增加。也就是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成了物体的动能。通过播放视频和与学生问答形式,我会给学生总结,通过重力或弹力做功,机械能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
然后到了第二部分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我会先提问学生物体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是否存在某种定量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以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为例,研究这一问题。依据教材中给的问题,并联系之前的知识,引导学生尝试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公式。得出这一公式之后,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结论。同样,我会给出相应的题目,让学生根据同样的方法证明只有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互相转化,总的机械能也保持不变。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我会总结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会带着学生及时对定律进行深化:从定律的内容总结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并分别从做功角度和能量角度分析。之后我会带着学生完成教材中的例题,并通过例题总结出: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时,不用考虑两个状态间过程的细节,只需要考虑运动的初末状态即可,并比较与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简洁性。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具体的实例分析和演示实验能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这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其次,通过对例题的两种解题思路的比较,学生可以领悟到在解决不涉及时间因素,也不涉及到状态间的过程细节,且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的问题时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然后是拓展提升环节:
利用所学知识思考飞船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时机械能是否守恒。【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首先是为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条件意识,让学生明白许多物理规律的成立都是有条件的。离开了规律成立的条件去运用物理规律是毫无意义的。其次,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对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的理解。】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在第一时间得到教学反馈,及时加以疏导。然后我会让学生课后完成“问题与练习”的习题。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五篇:2017四川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物理《重力势能》说课稿
2017四川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物理《重力势能》说课稿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包含的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说板书。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知识点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重力势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能量,它与重力做功紧密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并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本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必备知识,本节的讲解思路也为学生学习电势能、分子势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认知上看,高一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从思维上看,学生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由于初中学过关于重力势能的介绍。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的转化。
(过渡)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又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为了有效的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难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过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程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设疑法、理论探究法、讲授法、例举法。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式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等方法。
(过渡)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法和学法将会得到体现。最后我重点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比如屋檐上一块摇摇欲坠的瓦片,常使行人惊心。(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出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因而认识重力势能要对重力做功进行研究。
(二)推进新课:本版块我分为四个环节层层推进。【第一环节】探究重力的功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计算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 小球自由下落(图)小球沿倾斜直线下落(图)小球沿曲线下落(图)学生比较计算结果,讨论重力做到功,最终得出结论: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路径无关,只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
(设计意图:从具体情景入手,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推导,总结寻求重力做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接下来我们探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第二环节】探究重力势能
【步骤一】:定性探究:重力势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学生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实验1:用同体积的铁球和橡胶球从相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实验2:用同一小铁球从不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归纳总结: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认识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为重力势能的定量表示奠定基础,同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步骤二】定量探究:怎么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联想重力做功表达式:WG=mgh=mgh1-mgh2 由上面式子可以看出,式子右边正好是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值,在物理学中,我们用“mgh”表示重力势能。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的定义式:EP=mgh(采用讲授法,指出mgh的特殊含义,重力势能的定义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指出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都是焦耳(J)。【步骤三】设问:物体位置变化,重力做功,同时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那么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讨论总结:WG= EP1-EP2 即: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讨论:
物体从高处运动到低处:重力做正功,势能减小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从低处运动到高处:重力做负功,势能的增加量为物体客服重力所做的功
(设计意图:分两种情况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功与能的关系:做功过程就是能量变化的过程。从而也到达了本节重点的突破)【第三环节】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设问:计算某物体在一定高度时的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学生出现不同计算结果,展开讨论,引出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归纳总结:1.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有关,重力势能的差值与参考平面无关
2.重力势能有正负
【第四环节】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 设问:重力势能是谁的? 学生会想当然回答是物体m的
设问:如果没有地球,还有重力势能吗? 学生豁然开朗:原来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引发思维冲突,学生不断思考,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突破本节难点。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的兴趣。)(三)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课学习知识,一是检查上课内容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便于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教师加以完善补充,形成板书如下:
七、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